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历史

2024年微信读书报告

2024年12月31日 13:57

今年微信读书循例的年度总结–阅历2024,不像往年那么直观,清晰。自己再二次加工,整理总结下自己的2024微信读书,记录在此:

  • 使用微信读书已经7年零12天(2017年12月20日至今,2568天),累计阅读1100小时42分钟(1910天),连续阅读744天。累计读完241本书,累计笔记2.6万个。
  • 今年是成为微信读书付费会员的第2年,累计节省11306元。今年8月10日成为微信读书的资深会员。
  • 今年累计阅读337个小时,日均阅读55分钟,比去年多12%。读完49本书,笔记8045条。

表格记录之。

微信读书总结

年份阅读时长读完日均阅读笔记阅读最久
总计1100小时42分钟241本/2.6万条参考 阅读书单
2024年337小时49本55分钟8045条《苏联兴亡史纲》,23小时20分钟
2023年298小时41分钟70本49分钟8281条《告别百年激进》,11小时50分钟
2022年106小时23分钟22本17分钟3241条《论语别裁》,10小时34分钟
2021年193小时7分钟45本31分钟4231条《过明档的“联共”与“反共”》,19小时12分钟
2020年105小时30分钟41本17分钟1710条《桃花扇》,6小时3分钟
2019年53小时43分钟11本8分钟591条《脂砚斋评石头记》,9小时19分钟
2018年7小时39分钟3本1分钟54条《林家铺子》,2小时11分钟

更多关于阅读书目的信息,可以参考 阅读书单

正是你读过的书,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你。


岭南园林及中国古代园林

2024年11月15日 10:42

在写清代粤中四大名园(顺德大良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时,阅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进而了解到一些关于江南园林,中国古代园林的专著。这些书籍大多没在微信读书上架,找到pdf版本,导入微信读书,可以选择识别成txt文本,效果说不上有多好,勉强可读。

以下是这个专题的阅读总结。对于园林,完全算是门外汉,最多看个热闹,因而总结多侧重于理论框架,以及关于园林的整体面貌,更细节的就不能深究了。这个专题阅读源于岭南四大园林,进而去大概了解了下中国古代园林,所以标题取为“岭南园林及中国古代园林”,当然此读书笔记总结,为了方便理解,还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先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而后岭南园林。

书目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顺德清晖园.舒翔主编
顺德文丛.第二辑.清晖园.《顺德文丛》丛书主编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王红星等编
广东近代四大名园之一可园.张铁文著
可园盛景.东莞可园古建筑保养维护与场景复原成果展示.王红星主编
东莞可园博物馆馆藏书画赏析.东莞市可园博物馆编.王红星主编

园林述要.夏昌世著
岭南庭园.夏昌世 莫伯治编著
岭南园林.王金锋 林风编著

园冶.计成
礼藏于器.张错
中国古典园林.王俊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陈从周 主编 刘天华
说园.陈从周
长物志.文震亨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以上部分书籍pdf版本下载: https://www.alipan.com/s/r1C12WzXZnv

中国古代园林

分类

从位置及功能上,园林可分为四类:庭院(最小单元,不具有独立性,屋宇范围内);庭园,附属于宅第(文献资料);苑囿,附于宫室(居与游);风景区,风景名胜区。

从产权上,可将中国古代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至于现代社会常见的公共性质的园林–公园,那时不太明晰。当然即使是皇家园林,有些历史时期,也有公共园林的属性(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同样如此)。如宋朝的“开园”(琼林苑),“开池”(金明池),天水一朝的私家园林也有向外人开放的惯例。

发展阶段

世界园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后期(园林雏形,生成初期),古典园林(国家产生以后),现代园林(工业革命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园林(二战以后)。

这里的中国古代园林,即古典园林,亦即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古代(古典)园林发展,主要受自然(山地平原地形,山水地貌),人类活动(儒释道,国家制度,经济活动相关)等两个因素影响。

中国古代园林分布图
图片来源: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P787 附录二 本书园林分布图

在生成初期,园林来源主要有三,即占卜祭祀,礼仪等的台,园圃,皇家园囿(圈养禽兽,种植蔬果,有生产用途),可以看出,早期园林主要还是与生产活动高度相关,因而面积一般都很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动荡导致思想活跃,人的价值观,选择多样,氏族阶层“名士”涌现,随之开始出现私园,同时山水诗,山水画兴起,对私园建造及风格影响很大。

隋唐社会统一以后,国家强大,皇家园林开始规范化发展,并呈现离宫,大内艺苑,行宫园苑三种形态。隋唐科举考试,氏族阶层的统治地位被打破,开始出现官员士流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积累后,对诗情画意的生活品质有先天的好感,导致有诗情画意的士流园林出现。

两宋时期,国家整体上偏安一隅,重文轻武,同时儒(理学)释(禅宗)道全面发展,达到高潮,文人意识强烈,注重内省,出现追求写意的文人园林。而皇家园林也多受私家园林影响,同时因为偏安一隅的缘故,规模不似隋唐那么盛大。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皆有部分公共园林的属性,按当时的惯例,游人入私园参观须向主人交一些所谓“茶汤钱”,据说司马光的看园人一次就得到了数十千钱。此时是中国古代园林鼎盛成熟期,一直持续到清康雍乾时期。

清乾隆及以后,属于中国古代园林的成熟后期,皇家园林的建设开始系统性,规范化。国家强大,君权威严,两宋以来皇家园林的公共属性完全丧失。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市井文化与文人文化交融,私家园林追求的写意风格开始专向注重外形及技术。据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可以将此时的中国园林分为北方园林(或可将皇家园林包含在内),江南园林以及岭南园林三种。

而后,工业革命开始,中国园林也裹挟着步入现代园林时代。

概括而论,中国古代园林发展有这样一些特征:

  1. 主要受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思想)两个因素影响;
  2. 园林规模,由大而小;
  3. 园林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
  4. 园林的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初期以“自然化”为主,而后逐渐变为为“诗化”、“画化”。

特点

两宋,明到清初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成熟时期。作为成熟时期代表的宋园有四个重要特征: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用计成《园冶》里的话说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主要在模山范水,也即叠山理水,注重意境,而不求形似。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而这与两宋的疆域范围(自然),人文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佛教禅宗兴起,讲究顿悟,儒家理学心学注重内心自省)等相关联。

而园林成熟后期,明清以来,逐渐僵化,程序化。北方园林,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而技巧性胜于思想性是成熟后期的私家造园活动的总趋向。至于岭南园林的特点,在后面详叙及比较。

造园理论

明清时期以来,有三部有关造园的理论著作流传下来,分别是明末清初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

《园冶》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节,可概括为相地选址,造园原则,时空理论,借景对景,园林意境以及赏景方法六个方面。

文震亨是文徵明的曾孙,其《长物志》顾名思义是身外之物,是对身边,手边的额外之物的美学赏析,代表了江南文人阶层的美学趣味。全书分为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其中多篇章涉及园林。

李渔本为清初的戏剧家,但戏剧与园林美学是相通的,其《闲情偶寄》对居室,园林,器玩等方面多有关涉。

除了造园理论,明清时期还出现一批造园师傅,俗称“花园子”,“叠山师”(“假山师”),“山匠”,“石匠”等。他们多来自江南吴兴、苏州等地,世代相传,成为造园世家。比较著名的有明朝的张南阳(代表作上海豫园),明末清初的张涟(张南垣,代表作寄畅园,西苑瀛台,畅春园等),清代的戈裕良(代表作苏州的环秀山庄)等。其中张南垣及其后代多次被邀北上,参与北方私家及皇家园林的营造。

园景构成

假山石峰、溪流池塘(叠山理水),花木植物(花木),亭廊建筑以及风雾雪月虚景等

  • 石趣:石的性格,有透、瘦、皱、漏、清、丑、顽、拙八种性格。
  • 水: 忌荷叶满池,不见水色。
  • 建筑:有厅、堂、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 借景,虚实。虚实相济,动静结合。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园必隔,水必曲。

如何观园

游园先问、远望近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主要意象

可观,可游,可居。

  • 舟船之趣(归去,渔樵之乐)
  • 庄子观鱼(观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沧浪之水
  • 一池三山

岭南园林

岭南,五岭以南地区,据考古发掘,岭南地区最早的园林可上溯到秦末汉初的南越国时期,南越王宫,有御苑,曲水流觞石渠等园林景观以及初代南越王赵佗的越王台。其后还有唐宋之交的南汉刘氏小王朝的九曜石,药州等。

如前面所述,一地区的园林风格主要受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影响。具体到岭南园林,其一主要是湿热的气候,“旧时岭南园林,每周以楼,高树深池,荫翳生凉,水殿风来,溽暑顿消,而竹影兰香,时盈客袖,此唯岭南园林得之,故能与他处园林分庭抗衡。”(《说园》陈从周),其二是经济发展,文化融合(中原,海外文化交流)因素的影响。这里不展开了。下面主要通过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比较来说明之各自特点。

规模颜色植被气候特点性格
北方园林红黄松柏槐寒冷中轴线、对景,缺水,堆山稳重
江南园林黑白樟竹桂温润叠山理水,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建筑淡雅朴素秀丽明快
岭南园林青灰木棉棕榈湿热规模小,多为宅园(实用),多理水,植物繁茂开朗

北方,江南及岭南三者园林比较

春雨江南,秋风蓟北,气候等自然环境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顺德文丛.第二辑.清晖园》一书从叠山、理水、花木、建筑等园林兴造的4个方面比较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的特色以及各自达到的水准,并采用5分制打分,虽不算十分确切,但能给人一个大致印象,抄录如下:

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叠山53
理水55
花木45
建筑54

据《顺德文丛.第二辑.清晖园》,P50

代表性园林

商周,春秋及秦时的台
咸阳宫
汉代的苑(上林苑,甘泉苑),池(太液池,昆明池)
晋初石崇的金谷园
王维的辋川别业
独乐园
梦溪园
平山堂
勺园
艮岳
乐圃

苏州园林
沧浪亭
狮子林
拙政园
留园
网师园
怡园
环秀山庄
耦园
退思园
艺圃
虎丘

扬州园林
影园(计成作品)
个园(四季假山)
瘦西湖(借景)

无锡寄畅园
无锡惠山
南京瞻园
上海豫园

绍兴沈园
嘉兴南湖
杭州西湖

皇家园林
颐和园
清漪园
承德避暑山庄
圆明园
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
中南海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园林出口的代表性建筑,以网师园为蓝本。陈从周作品)

图片

拙政园

拙政园

拙政园

拙政园

寄畅园

寄畅园

网师园

网师园

网师园

留园

留园冠云峰

留园“古木交柯”小院

个园

个园太湖石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

狮子林

狮子林

沧浪亭

沧浪亭

颐和园

颐和园十七孔桥

昆明湖

万寿山


以上图片大多来自王俊《中国古典园林》一书的插图,手机微信读书端观看,清晰度很好。原图下载放在博文中,电脑网页端看,清晰度就差了很多,因很多景点很经典,不忍舍弃,姑且看之。

监测服务器流量并进行限制脚本

2024年10月31日 16:48

当心服务器流量被刷,通过脚本实时监测,流量超过阀值进行限制,并按月归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bin/bash
# Parameter order: LIMIT_GB, reset_day, CHECK_TYPE, INTERFACE
LIMIT_GB=${1:-1024}
reset_day=${2:-1}
CHECK_TYPE=${3:-4}
INTERFACE=${4:-$(ip route | grep default | awk '{print $5}')}
LIMIT=$(echo "$LIMIT_GB * 1024" | bc)
echo "流量限制:$LIMIT MiB"
echo "流量将在每月的第 $reset_day 天重置"
current_day=$(date +'%-d')
last_day_of_month=$(date -d "$(date +'%Y%m01') +1 month -1 day" +%d)
if [ "$current_day" -eq "$reset_day" ] || ([ "$reset_day" -gt "$last_day_of_month" ] && [ "$current_day"
-eq "$last_day_of_month" ]); then
if [ ! -f "/tmp/vnstat_reset" ]; then
touch /tmp/vnstat_reset
rm /var/lib/vnstat/*
sudo systemctl restart vnstat
echo "流量已经重置,下次重置将在下个月的第 $reset_day 天"
else
echo "今天已经进行过流量重置,无需再次重置"
fi
else
if [ -f "/tmp/vnstat_reset" ]; then
rm /tmp/vnstat_reset
fi
if [ "$current_day" -lt "$reset_day" ]; then
days_until_reset=$(($reset_day - $current_day))
echo "还有 $days_until_reset 天流量将会重置"
else
days_until_reset=$(( $last_day_of_month - $current_day + $reset_day ))
echo "还有 $days_until_reset 天流量将会重置"
fi
fi
if [ -z "$INTERFACE" ]; then
echo "错误:无法自动检测网络接口。请手动指定。"
exit 1
fi
echo "正在监控的网络接口:$INTERFACE"
DATA=$(vnstat -i $INTERFACE --oneline)
CURRENT_DATE=$(echo $DATA | cut -d ';' -f 8)
TRAFFIC_RX=$(echo $DATA | cut -d ';' -f 13 | tr -d ' ' | sed 's/MiB//;s/GiB/*1024/;s/KiB/\/1024/' | bc)
TRAFFIC_TX=$(echo $DATA | cut -d ';' -f 14 | tr -d ' ' | sed 's/MiB//;s/GiB/*1024/;s/KiB/\/1024/' | bc)
echo "当前月份:$CURRENT_DATE"
if [ "$CHECK_TYPE" = "1" ]; then
TRAFFIC_TO_CHECK=$TRAFFIC_TX
echo "只检查上传流量。当前上传流量为:$TRAFFIC_TX MiB。"
echo "当前对比项是:上传流量。"
elif [ "$CHECK_TYPE" = "2" ]; then
TRAFFIC_TO_CHECK=$TRAFFIC_RX
echo "只检查下载流量。当前下载流量为:$TRAFFIC_RX MiB。"
echo "当前对比项是:下载流量。"
elif [ "$CHECK_TYPE" = "3" ]; then
TRAFFIC_TO_CHECK=$(echo "$TRAFFIC_TX $TRAFFIC_RX" | awk '{print ($1>$2)?$1:$2}')
if [ "$TRAFFIC_TO_CHECK" = "$TRAFFIC_TX" ]; then
echo "当前上传流量为:$TRAFFIC_TX MiB,下载流量为:$TRAFFIC_RX MiB。"
echo "作为比较的流量是:上传流量。"
else
echo "当前上传流量为:$TRAFFIC_TX MiB,下载流量为:$TRAFFIC_RX MiB。"
echo "作为比较的流量是:下载流量。"
fi
elif [ "$CHECK_TYPE" = "4" ]; then
TRAFFIC_TO_CHECK=$(echo "$TRAFFIC_TX + $TRAFFIC_RX" | bc)
echo "检查上传和下载流量的总和。当前上传流量为:$TRAFFIC_TX MiB,下载流量为:$TRAFFIC_RX MiB。"
echo "作为比较的流量是:上传和下载流量的总和($TRAFFIC_TO_CHECK MiB)。"
else
echo "错误:未提供有效的流量检查参数。参数应为1(只检查上传流量)、2(只检查下载流量)、3(检查上传和下载流量中的最大值)
或4(检查上传和下载流量的总和)。"
exit 1
fi
if (( $(echo "$TRAFFIC_TO_CHECK > $LIMIT" | bc -l) )); then
iptables -F
iptables -X
iptables -P INPUT DROP
iptables -P FORWARD DROP
iptables -P OUTPUT ACCEPT
iptables -A INPUT -p tcp --dport 22 -j ACCEPT
iptables -A INPUT -i lo -j ACCEPT
iptables -A OUTPUT -o lo -j ACCEPT
echo "警告:流量已超出限制!除SSH(端口22)外,所有端口已被阻止。"
else
iptables -P INPUT ACCEPT
iptables -P OUTPUT ACCEPT
iptables -P FORWARD ACCEPT
iptables -F
echo "流量在设定的限制内,所有流量都被允许。"
fi

此脚本用于监控Linux服务器上的网络流量(出流量和入流量),并根据设定的流量阀值来阻止除SSH(端口22)以外的所有网络流量(通过阻断端口实现)。

这个脚本需要iptables,bc 和 vnstat 这三个软件包。iptables 配置 Linux 内核防火墙的工具,bc(Binary Calculator)用于实现任意精度计算(往往是高精度计算),vnstat 是网络流量监控工具。

安装上述三个软件包,

1
2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iptables bc vnstat

运行脚本前,给脚本添加执行权限,

1
chmod +x traffic_monitor.sh

运行脚本,

1
bash traffic_monitor.sh 19 1 3 eth0

脚本有四个参数可设定,第一个LIMIT_GB,每月流量阀值,单位GB,默认1024(上面我设定为19GB);第二个reset_day,即每月的哪一天流量会被重置。默认值为1,即每月的第一天;第三个CHECK_TYPE,流量检测类型,默认值为4。1表示只检测入流量,2表示只检测出流量,3表示取入流量和出流量中的较大值,4表示检测入和出流量的总和;第四个INTERFACE:网络接口(上例中为eth0)。

脚本运行结果,

1
2
3
4
5
6
7
8
流量限制:19456 MiB
流量将在每月的第 1 天重置
还有 1 天流量将会重置
正在监控的网络接口:eth0
当前月份:Oct '24
当前上传流量为:29.39 MiB,下载流量为:7.90 MiB。
作为比较的流量是:上传流量。
流量在设定的限制内,所有流量都被允许。

通过crontab设定定时任务,使脚本每五分钟运行一次(即每5分钟监测一次流量,可以按需设定频率),并将脚本的输出重定向到 /root/traffic-log.txt 文件,以便随时查看。

1
(crontab -l ; echo "*/5 * * * * /root/traffic_monitor.sh 19 1 3 eth0 > /root/trafficl-log.txt") | crontab -

给99元每年的阿里云经济型e实例开启IPv6访问享受大带宽免费流量

2024年10月17日 16:30

特价99元/年的阿里云经济型e实例,2核2G,硬件性能还是可以,唯有3 Mbps的带宽有点差强人意(当然用来跑跑小型的个人博客还是够用的)。偶然得知阿里云有推出一个名为云数据传输(CDT)的服务,即阿里云内需要公网访问的服务可以通过CDT统一计费,共享流量。目前适用于9款云产品按流量计费实例所产生的公网流量,包括:

  • 云服务器ECS
  • 弹性公网IP
  • 函数计算FC
  • 传统型负载均衡CLB
  • 共享带宽
  • IPv6公网带宽
  • Anycast EIP
  • 全球加速GA
  • 云原生API网关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目前CDT提供200 GB/月的免费公网流量,其中全球地域(含中国内地):20 GB/月,非中国内地地域:180 GB/月。官方文档里全球地域,中国内地地域解释的有点不清晰,据网友的经验,简单的说就是你的阿里云服务器在境外(包括香港),每月有免费的200G流量,如果服务器是境内的,每月能免费用20G流量。

20G/月流量虽然算不上多,但带宽按量付费,可以自己设置最大带宽值,境外的服务器可以将最大带宽拉到1000M,境内最大能设置到100M。如此,如果能将上述3M固定带宽的经济型e实例接入CDT,然后将最大带宽提至100M,享受20G/月的免费流量,非常nice!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这个99元的阿里云经济型e实例,并不能转换为弹性公网IP。在公网带宽里,先更改带宽,改为按流量付费,然后就可以转换为弹性公网IP,共享免费的20G(200G)的CDT流量。至于如何自动监测,以免流量被刷,产生高额费用,可以参见这篇博文–监测服务器流量并进行限制脚本(2024.11.5)

好消息是支持CDT的九种产品中,除了弹性公网IP,还有IPv6公网带宽,这个经济型e实例是支持IPv6的,只是默认没有开启,需要我们自己手动开启。这里记录下如何给这个经济型e实例开启IPv6访问,接入CDT,然后在宝塔里绑定域名,支持IPv6访问,享受这境内高达100M的带宽,20G/月的免费流量。

开启CDT服务

阿里云控制台,开启CDT。很简单,鼠标点下。

将你需要的云服务升级到CDT计费,这里我要用IPv6。

给实例开启IPv6

添加IPv6公网地址

在实例管理里,网络与安全–>弹性网卡管理里,给实例添加IPv6地址。

然后给这个IPv6地址开通IPv6公网宽带,即IPv6网关

带宽按使用量计费,统一接入了CDT。(我记错了,国内带宽最大值也能拉到1000M。下面这个图片是已经开通了IPv6公网带宽,然后修改带宽的界面)

ECS实例配置IPv6

不同镜像支持IPv6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有些比较新的镜像自动就能支持IPv6,有些需要手动配置。同时阿里云也不是所有地域都能支持IPv6,详情可以参看阿里云的帮助文档:为ECS实例分配并配置IPv6地址实现IPv6通信

可以通过ip addr | grep inet6或者ifconfig | grep inet6命令,检查实例是否已开启IPv6服务。

我使用的镜像是CentOS 7.9.2009,需要自己配置以使支持IPv6。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中添加以下配置,启用IPv6:

1
2
DHCPV6C=yes
IPV6INIT=yes

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考上述官方帮助文档。

其他设置

剩下的就如同IPv4一样设置使用了。

  • 安全组里放行端口,IPv6下的 ICMP(ping端口),80,443端口等。跟IPv4一样再来一遍。
  • web服务,比如Nginx监听IPv6,类似IPv4,如下设置:
1
2
3
4
5
6
7
server
{
listen 80;
listen [::]:80;
listen 443 ssl http2;
listen [::]:443 ssl http2;

  • 如果是宝塔面板,在面板设置里,开启监听IPv6选项。
  • 域名解析到IPv6地址。

有问题可以参考此处 IPv6访问不通的排查方法排查。

测试

使用itdog 测试IPv6地址能否ping通。原理跟ping IPv4地址一样,走ICMP协议。

同样,可以加上80或者443端口,ping下,看是不是通的。

解析一个测试域名到IPv6地址,手边的电脑网络暂时不支持IPv6,但是手机使用的流量,广州联通是支持IPv6网络的。手机端访问下这个域名,正常。上传个码流很大的视频,播放很流畅,同时跑跑流量。

去CDT控制台查看确认下,流量消耗了,没有扣费。nice!

肇庆鼎湖山及庆云寺

2024年10月11日 15:20

鼎湖山,庆云寺
图片来源:星湖旅游景区官站

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端砚产地)东北,东距广州80余公里,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广东另外三座名山是佛山南海西樵山(广州西边砍柴的山之意,东樵山亦如此意),东樵山(即惠州罗浮山)和韶关丹霞山。至此,广东四大名山集齐了。

另外值得说道的是鼎湖山上有庆云寺,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另外三大分别是韶关南华禅寺,广州光孝禅寺和潮州开元寺)。游一地,而集得两处名胜,值得值得!

鼎湖山位于北回归线上,自然环境独特,受印度洋及太平洋季风暖湿气流影响,峰峦叠翠,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特别高,被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州”。地球上整条北回归线带上的陆地,绝大部分被沙漠或草原所覆盖,故有北回归线沙漠带之称。而唯有我国华南地区是例外,此区域大部分被森林覆盖,可惜目前森林大部分已遭破坏,唯有鼎湖山区域仍还保留有400多年以上历史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中科院1956年即在此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归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管理,建有鼎湖山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水分,土壤,大气,生物等信息,他们的观测数据实时对外展示–鼎湖山站监测数据及场地实景展示VR大屏

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州
图片来源: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站

鼎湖山者,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因为山顶有湖,鼎湖,顶湖也,早期的诗文有写作“顶湖山”者;其二是附会黄帝铸鼎传说,说黄帝曾经在此造鼎。今人为了使这一说法更“名实相副”,于鼎湖之畔造一“宝鼎园”,如今是鼎湖山重要的景点。

以上两种说法由来已久,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肇庆知府李彦瑁所作《鼎湖山庆云寺记》对这两种说法均有记载。

因李彦瑁的《鼎湖山庆云寺记》有助于全面了解鼎湖山及庆云寺,现全文抄录如下:

鼎湖山庆云寺者,岭南名刹也。地在端州下游羚羊峡之阴,去府治三十余里。层峦叠嶂,万山环峙。中有龙潭,其水深碧。世传黄帝铸鼎乘龙于此,因之为名。伪耶?真耶?姑存而勿论。

或曰:是山也,绝顶有湖,故《通志》载为顶湖。天将雨,湖先出云,故云。云顶寺曰庆云,盖取诸此。

开是山者,始于唐智常禅师。师得法于曹溪,归隐白云从之游者,人各一邱,招提凡三十有六。至今三昧潭、罗汉桥、涅架台,遗迹尚存。

遵白云而来,数里许为庆云旧址。岩壑盘纡,林薮蓊蔚,常有狞虎守之,俗名虎窝。明万历间有憨山大师者应化岭南,弟子金山迎住白云过此,见诸峰罗刹,状若莲花,遂更名为莲花峰。曰:后当有大福慧人阐化于此。纪之以诗,有“莲花瓣瓣涌苍溟”及“夜深说法有龙听”之句。其他则上迪村居士梁少川故业。少川崇信佛法颇笃,于崇祯癸酉结茅山中,号莲花庵。与友人陈清波诸子,为莲社之游。未几,朱子仁来客广利,久有出家之志,少川拉与共住。后闻栖壑和尚得法于博山,归住蒲涧。子仁往谒得度,更名宏赞,字在犙(sān)。是岁甲戌,在犙留蒲涧。过夏,少川募资,除土叠石,改建堂宇。一栋三楹,傍作茅厨,悉从草创。至冬,在犙还山。明年乙亥秋,栖壑赴新州,道经广利。在犙偕少川诸人迎入,共庆名山有主,欲留久住。栖壑辞以蒲涧缘未了,仍返广州。临行,出钱数十缗嘱陈清波,令先备埏埴,以待将来。

丙子夏,在犙诸人再造蒲涧恳请。栖壑于五月到山,是岁腊八,开坛授具,宏阐毗尼,缁徒始集,更庵为庆云寺。乃分执事,立规条,兼行云栖博山之道。凡诸创建,皆随愿顺缘,行所无事。首建佛殿山门,次建宗堂。其上建毗卢华藏阁,左翼以准提阁。阁下为禅堂,悬钟板。右翼以七佛楼,楼下设库司以蓄十方信施。库右为禅喜堂,堂之上为大悲阁。时问道日众,乃建法堂于大雄殿之左,其前为普供堂。建客堂于护法堂之右,其后为洪誓殿。殿右为印经寮,为养老堂,为庆喜堂。次于山门左右,建钟鼓二楼。其最上一层铸铁浮屠,建殿以覆其上,供奉如来舍利。右为方丈影堂,左为净业堂。影堂右为双树堂,堂后有金刚坛。坛右为旃檀林,为日见轩。自浮图香刹,下至山门,地分七级,受列五层。左右辅以夹道。夹道外左为香积,为茶寮,为碓敞,为行寮。其右为檀越堂,为息心堂,为云来堂,为浴室,为东司。

至顺治戊戌,殿堂制度,次第落成。主持者栖壑,赞勳者则在犙也。是岁之夏,栖壑示寂,计住山二十有三载,前后皈依受戒弟子数千人。大众共推在犙继主法席。犙乃构木入居于净业堂之右,秉教奉行一轨于师法宗风,由是益昌。

在犙殁,序及法属湛慈,即今住持也。其奉法复兴,在犙无异。凡二师未毕之原,未竣之工,莫不历历修举,胥底于完美焉。

故鼎湖虽幽奇特出,甲于岭南,若不有庆云寺之庄严壮丽,掩映焜耀于其间,必且终为樵人牧竖之场矣。亦孰从而见其为名胜哉!然使顶湖庆云得并成其为名胜者,讵非栖壑师弟三人创承济美之力也与?

余自佐郡以迄为守凡八年于兹,数游胜地。每至,皆流连徘徊不忍去。兴念三人共心结构,既有功于佛法,更有功于此山也。因拾旧闻,为之疏其颠末。勒贞珉,庶俾三人与命鼎湖庆云并垂不朽云。

(抄自乾隆《肇庆府志》)

以上,鼎湖山的主要景点呼之欲出了,宝鼎园,鼎湖,庆云寺以及飞水潭(龙潭飞瀑)。

乘坐景区提供的大巴,几分钟即可从山脚的入口,到达山顶的宝鼎园。然后从此处,一路步行游玩下山,是个不错的游览线路。

鼎湖山导览图

入口鼎湖幽胜牌坊

入口鼎湖幽胜牌坊说明

宝鼎园,鼎湖

宝鼎园位于鼎湖山山顶,建成于21世纪初。前面提到建设宝鼎园,是附会黄帝铸宝鼎的传说。与广东另外三大名山相比,鼎湖山上名胜太少,可游览的地方不多,新建一宝鼎园能为景区增色不少。

宝鼎园为一岭南风格的园林。入口设置一当地特产的绿端石,雕琢加工,即是景点,也做园林的照壁。肇庆古称端州,出产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端溪砚)。此砚石呈鼓形,重达2吨,直径超过2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砚台。砚台周身雕有108条龙,因而命名为端溪龙王砚。

端溪龙王砚

据说整个宝鼎园建设风格融入了不少岭南四大名园的特色元素,不过我只看出番禺余荫山房廊桥的影子。前面博文 顺德大良清晖园中我曾提到有多个地方仿制过余荫山房的经典布局(五件套,二室一池一廊桥一水榭),其中就有宝鼎园。只是宝鼎园仿制的这一浣红跨绿廊桥比例不甚协调,很不好看。

宝鼎园

宝鼎园廊桥

廊桥特写

桥下水池里布置有“神龟献书”雕塑,据说远古时代,有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而治。“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故事与我的博客名“天一生水”颇有关联,我曾多次论及

神龟献书

宝鼎园中心位置放置一仿制的巨形青铜鼎,是点名之笔。全鼎高6.88米,重16吨,三足,每足上分别雕刻有3条龙头龙纹图案,一共九条,因而此鼎称九龙宝鼎。

九龙宝鼎

九龙宝鼎

此鼎的原型是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大克鼎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海内青铜器三宝”。毛公鼎被带到了台湾,大盂鼎原本也珍藏在上海博物馆,1959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上博以大盂鼎等多件馆藏珍品支援祝贺之。

上海博物馆藏大克鼎

大克鼎上的铭文拓片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以九龙宝鼎为中心,园内两边分别布置着多个同样是仿制的体型更小一些的青铜鼎,炉,钟等。

宝鼎园后边即是鼎湖,因为赶着去参观庆云寺,此湖就没有好好欣赏了。景区官网上找到两张不错的图,暂且弥补这个遗憾。

鼎湖及宝鼎园
图片来源:星湖旅游景区官站

鼎湖
图片来源:星湖旅游景区官站

庆云寺

其实鼎湖山上还有历史更悠久的白云寺(又名鼎湖古寺,龙兴寺),为禅宗六祖惠能高徒智常禅师,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创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

白云寺早已式微,如今地图上还有一个点,位于鼎湖山的西南部,与主景区相隔甚远。网络上能找到几张白云寺如今衰败后的图片。

白云寺现存正门
图片来源:8264.com

白云寺为什么衰落,而庆云寺能后来居上,成为有清一代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白云寺与庆云寺是否相关,上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肇庆知府李彦瑁的《鼎湖山庆云寺记》有意弱化,乃至含糊不清,“遵白云而来,数里许为庆云旧址”,甚至将庆云寺的历史上溯1300多年,“开是山者,始于唐智常禅师”。

其实庆云寺始建于明崇帧九年(1636年),距李作《鼎湖山庆云寺记》不过50多年。建寺缘由除了李记,庆云寺第一代住持释栖壑的《请庆云禅院碑文由状》也有论述。草创之初,筚路蓝缕。

《请庆云禅院碑文由状》释栖壑
去端州一由旬许,有山名天湖,即曹溪六祖高弟智常禅师隐跡处也。至今涅粲台存焉,镌刻正法眼藏,涅粲妙心八字,至今尚存。其最上峰顶,逦迄而下,三台鼎立,环旋拥出莲峰,中平若掌,背倚凤山。从狮子峰吐而右旋,则有飞鹅岭,伏虎岗;其左旋,则有浴龙池,上有啸天龙屹峙。势趋而下复折,以象鼻岭漩複下流于水口不见之地。谷策一带,小小平基,各袈裟田,统为鼎湖之大观也。

余自髫年,知有向上事。辞亲出家,禀师剃染。阗大知识憨山和尚谪戌岭南,演扬正法。道丘景慕日深,踊跃欢喜,愤愤然有参方请益之志。竟辞师亲,往游南都,遍参讲肆,深慕教乘。忽想云楼净土法门,发足杭城。既而亲承教命,付以莲宗,授以衣钵。旋忆师亲年迈,即便归省。幸睹师亲无恙,得进甘旨,尚及数载,奉侍终养。营葬事毕,于癸亥年,憨大和尚示寂曹溪,金刚宝戒授与寄蔡大师,是年腊八,开法性戒坛,大阐律场。首丘始得圆具戒坛,深慕禅宗,后获亲博山和尚,耳提面命。自愧根思迟纯,未能大彻。至睹赵州兵马骈阗公案,方始得休歇田地。不幸先师示寂,至今白首无依,惟思把茅盖头,以尽平生之愿。

一日游历至端州,望天湖山之秀气,策杖而人,见龙盘虎伏,知有福地。思得坐具地,为逸老计。而在犙赞子,曾受梁少川施地建庵,稍见端倪。一时相见,欣然作礼,相谓道场有主也。自揣德力轻微,安敢领众行道,为世导师?

自崇祯甲戌开山,不觉四方云集。至丙子岁,大兴创建结构也。始于前大堂,奉事本师释迦如来,左奉伽蓝,右安诸视,前供护法。上而毗卢楼阁,卢舍那佛坐百宝华台,文殊、普贤、观音诸大士,周匝围绕。天垂宝盖,百宝庄严。

于丁丑岁,往请藏经而安四大琅涵。又进而净业堂,僧众修礼六时,以期往生。金刚坛、楠擅林,次第具焉。其右则双树堂、会真轩、宝塔所、大悲堂、演法堂次第具焉。其左则影堂,以及禅堂、准提阁、地藏殿、弥勒殿、香积堂,次第具焉。

虽则诸堂分列,各有典型,然每月望晦,必遵佛制。晨诵戒经,午后布萨。次至护法堂前,依戒牌告白神祗,各尽真诚,不敢违犯。每逢法制之期,必安居三月。至解制自恣,方许他出。山中法侣虽多,决不置贮田产,以妨道业。遵佛分卫,聊充粥食耳,如不依此约,破坏僧伦,不与共住。

以上规约,俱遵圣制,道丘不过以吾为长,递相劝勉,其他何有焉。

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犙和尚来到鼎湖山莲花峰,结草为庵,取名莲花庵。两年多后,栖壑大师应邀到莲花庵当住待,随即大兴土木,把山间缓坡削成七级,倚山势建造五层殿宇(“地分七级,受列五层”,另外两层为山门及平台花园),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始有如今之规模。

栖壑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的弟子。憨山曾获罪充军雷州,路过端州,捐金25两,助修白云寺。历史上曾经有日本遣唐僧人名荣睿者圆寂于白云寺。荣睿曾跟随唐高僧鉴真左右,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一行第五次东渡受挫,辗转至端州,荣睿积劳成疾,圆寂于白云寺。憨山大师有诗悼念此事云:“海国千秋留胜迹,乾坤终古落尘埃。登临莫问飞仙事,一啸高空万壑哀。”

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长老到白云寺拜谒,缅怀荣睿,题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对联。因白云寺已衰败,纪念活动只能在庆云寺举行(此时白云寺已经是庆云寺的子孙丛林了)。

《绣袈裟衣缘》(日)长屋王(约684—729年)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全唐诗:卷732-11

从宝鼎园一路过来,最先来到的是庆云寺的后山,亦即庆云寺的最高处–第七级。每层级分布若干殿宇,直至第三级(为寺院正门),最前面两级为山门及院前平台花园,“地分七级,受列五层”是也。站在上一层级,几乎看不见下面,反之,在下一层级,也望不见上层的建筑。借助高处俯拍的照片,我们才能感受庆云寺的巍峨,正可谓深山藏古寺。

俯瞰庆云寺
图片来源:网络

庆云寺导览图

最高层(第七级)放生池旁的佛字石刻,这一层是庆云寺前身莲花庵故址所在。

佛字石刻

第六层的罗汉堂匾额

彩塑屋脊

屋脊上似鱼又似龙的动物,龙头,长有龙须,龙嘴,身体是鱼的样子,有鱼鳍,鱼尾。此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鳌鱼。

彩塑屋脊鳌鱼特写

彩塑屋脊

彩塑屋脊

第四级为正殿,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旁有一舍利殿,藏有四颗舍利子,为“镇山三宝”之一。另外两宝为“大藏经”和“敕赐万寿庆云寺”匾额。

舍利塔

第四级右侧有斋堂,斋堂南侧保留有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铸铁锅,千人锅,直径近2米,深近1米,容量1100升,煮粥可供千人吃。

千人锅

庆云寺正门位于第3级,“庆云寺”三字寺名为肇庆当地名士苏廷魁于咸丰庚申(1860年)题写。中门顶上悬挂有慈禧赐予的“敕赐万寿庆云寺”匾额,是庆云寺僧众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京庆祝太后生日后请回的。据说僧众从京归来,有“奉旨回山”木牌开路,荣耀一时。同治光绪年间,庆云寺达到全盛,寺僧,执事职工等达千人,正是此时位列岭南四大名刹之列。

庆云寺正门

第一,二级为山门广场及平台花园。再往前是还未开凿的森林坡地,前面无路,上山礼佛的信男信女只能从寺院后侧开凿的小路上山进入寺庙。

麒麟

正门广场一角的石刻

华表

华表柱头的神兽石犼,望帝归

山门牌坊背面

山门牌坊背面匾额

山门牌坊正面

山门正面匾额,洞上正宗,大有深意,揭示了庆云寺为何能跻身岭南四大名刹之列的缘由。自禅宗六祖惠能创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讲求顿悟的世俗化禅宗南宗,其后其弟子北上,将禅宗南宗发扬光大,迅速与中原文化融合。禅宗花开五叶,宋以后,沩仰,云门,法眼三家皆失传,唯临济,曹洞并存,但曹洞势弱。明末清初,“曹洞宗南返岭南,把它在传播过程中吸纳的中原文化规范性强的特点反馈于岭南文化,造就了致力于厘定戒律,倡导农禅,宜扬禅、净、律三宗俱善的庆云寺栖壑、在犙等一代名僧。中原文化另一类型的士大夫文化,则为广州光孝寺一系所吸纳,促进了雅文化、俗文化、僧文化的结合,培育了一大批学术造诣高深的诗僧、画僧。”(《岭南名刹庆云寺》P2,刘伟铿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出版)

禅宗传承世序
来源:《岭南名刹庆云寺》P43,刘伟铿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明末清初,慧经元来一系南返岭南,再续曹洞宗香灯,正是“凤岭踈钟妙法千秋传粤峤,龙潭飞瀑真源一脉接曹溪”。庆云寺法延洞上正宗博山系,“禅、净、律三宗俱善”(以禅宗为正宗,兼修净土宗和律宗。曹洞宗的无明慧经,博山元来提倡禅净双修。律宗渊源可上溯自鉴真,荣睿),与粤中光孝寺,粤北南华寺,粤东开元寺并称岭南四大名刹,名至实归。

飞水潭

因为从山顶入寺,参观完,选择从僧侣信众上香古道下山,顺道领略鼎湖山另一著名景点–飞水潭。

古时上山到庆云寺上香礼佛的人及僧侣,必经过的三个步骤,洗足,洗衲,洗心,俗称“三洗”。

鼎湖山上香古道及步骤

补山亭,下山圆门。认取来时路。不作风波如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原为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题写于别处,后被借用于此。

补山亭-下山圆门

上山方门。宗律名山,百城烟雨无双地,五岭律宗第一山。

补山亭-上山方门

所谓飞水潭,又名龙潭飞瀑,山顶鼎湖湖水从山间倾泻而下所形成。一瀑三叠,最上层30余米,第二叠10余米,第三叠较为平缓。飞龙潭位于上山必经之路上,洗足,洗衲,洗心,水边小憩,养心空镜,重新回到山门。

飞水潭

源头

一瀑三叠

枕流

孙中山曾经游览鼎湖山,庆云寺,并在飞龙潭游泳。为了更好的开发旅游资源,1980年肇庆方面到北京请宋庆龄题写了“孙中山游泳处”,后制作石刻于此处。

据孙中山的卫士长马湘的回忆文章,民国十二年(1923)夏天,孙中山一行10多人游览了鼎湖山,庆云寺,白云寺,并在庆云寺小住两日。下山经过飞龙潭时,“先生独自一人跑到上级大瀑布之下洗澡。我见他身子浸在水里浣洗内衣,便上前说:‘先生,把衣服给我洗吧!’先生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你以为我洗得不够干净吗?’他把衣服洗完,才叫我到夫人那边把内衣裤拿来穿好,穿上外衣,然后下来与各人一同下山。”(抄自《孙中山先生生平事业追忆录》中马湘文章《跟随孙中山先生十余年的回忆.十二.中山先生返粤开大元帅府》一文)

宋庆龄题孙中山游泳处

据测量,飞龙潭附近的空气负离子溶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2.5万个,为全国测定的最高值,是“涤瑕荡垢”的好地方。

一瀑三叠

飞龙潭视频

归途

下山归途,夕阳西下,满路都是看山归来的人,突然想到刘禹锡的《游玄都观》中“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句,诸多心绪涌上心头,恐怕这就是名山大川,能带来情感共鸣和体验的缘故吧。

看山归途,夕阳西下

满路都是看山归来的人

鼎湖山

更换博客logo

2024年9月27日 16:12

早先使用的博客logo,使用的是博客名“天一生水”四字,配于汉字书法字体。而icon直接用对应字体的“天”字,转换成svg,icon什么的倒也方便。刚开始这只是个便宜(biàn yí)方案,没成想用了十多年。

期间时不时的会想起更换logo,怎奈艺术细胞不太够,图像图片设计处理技术不太到家。每次想更换logo,最后都不了了之,最多更换个汉字字体,比如早期某不知名的字体,然后尝试苏轼书法,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集字等等,最后仍然保持着“天一生水”四字logo。

《兰亭集序》全文里可以找出“天一生水”四字,完成集字成logo,但是集四字而组成的logo并不好看,还不如一直使用的方正吕建德字体logo

最近不知怎的,如同禅宗的顿悟一样。想到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想到里面的“水”字,记得有人评论过,”水”字的最后一笔捺笔,厚重沉稳,应该是来自颜真卿的影响。想着把“水”字最后一笔“捺”,切割下来,做博客的logo。花了几分钟,制作完成,布置到博客,效果居然很好,越看越有韵味。如此,就是他了!

苏轼书黄州寒食诗卷 释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點去)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點去)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万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右黃州寒食二首

寒食帖

logo

logo

说是顿悟,其实还是有源头。我关注苏轼很久,苏轼的生平,相关作品,有关的研究,相关传记多有涉猎。也早已关注过有“天下第三行书”之誉的《黄州寒食诗帖》,也尝试过用里面的字体集字做博客logo。《黄州寒食诗帖》是诗人在人生困顿时刻,书法艺术的勃发。情感,际遇,艺术(书法,诗文)三者的融合,如此肯定是好作品,被誉“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与此极其相似。

最近阅读有关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书籍。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相通的太多。书法,绘画,音乐,乃至园林,大都追求意,然后有趣。比如上面提到苏轼书法,宋人书法,尚意。注重神似,而不求形似,如此才有意境,引发观(听)者的想象,趣味无穷。

如此我这个博客的logo,可以如此解读:其一,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山水画,书法,黑白风格,以求有韵味,考虑是个人博客,且主要是生活,阅读类的,logo与此主题还算贴切。第二,logo外形整体上看是捺笔,是“水”字的最后一笔,同时也是一点,一滴水,也是开始,与“天一生水”最初的起源“巫舞致雨”,乃至后来“道生一”,以及“太乙”,“太一”等相关联(见我曾经总结过的 再论“天一生水”及河图洛书 一文,这里不再展开)。其三,远看此logo,像什么?像羽毛(可暗喻笔记),像一只鸟,像螳螂,… …像与不像之间,让人联想不断,如此才最有趣味。

logo

logo

logo

顺德大良清晖园

2024年9月24日 11:23

粤中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位于佛山顺德大良华盖里,原址为明末(明天启前后)状元黄士俊的宅邸祠堂,作为园林开始营建于清嘉庆年间,衰落于抗日战争前期,历经当地豪族碧鉴海龙氏5代人200多年的经营,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浓缩了时代的背影。

新中国成立后,清晖园经历1959年及90年代末两次重建,规模扩大,终有如今面貌。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晖园--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的清晖园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占地大约33亩(2.2万平方米)。而中部区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旧清晖园所在,北部和南部区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忝建的,因而粤中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是仅就旧园区而言的。至于上面提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头,自然应该只是包含中部旧园区,刚建不久的何来历史文物保护一说。

清晖园导览地图

清晖园标识

清晖园标识

在游览清晖园之前,有必要把清晖园的历史,演变弄清楚,前面说过整个清晖园2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浓缩了时代的背影。这历史已然成了清晖园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400多年前的清晖园所处,为顺德南郊,三面环山,是山水形胜之地。明天启元年前后(约1621年),状元黄士俊在此处建有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之阁以及花园等。

黄士俊(1570-1661年),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状元,也是乡试第一(解元),可惜不是会试第一(会元),否则就是三元及第了。黄士俊一生历经七朝,万历,天启,崇祯,弘光,隆武,邵武,永历。最后有降清的经历(虽后复叛),历史评价不是很高。王夫之说:“顺德黄阁老士俊,四十年状元宰相,粤东陷,荏苒投款。及李成栋反正,复徼入纶扉,思以盖愆。票拟为台省所持,不能安位,乃叹曰:‘学生亦无他不是处,但少一死字。诸君何相苦乃尔!’不知少此一字,更无是不是也。”计六奇也认为“他人不寿为不幸,而士俊又以多寿为不幸也。”

据统计,唐至清,岭南地区一共出现了9位状元,其中有5位来自佛山,再其中有3位在顺德。黄士俊是其中官位最为显赫的一个,历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柱国,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等。最后谥文裕。

黄士俊之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此处地块被清乾隆年间大良进士龙应时(1716-1800年,乾隆辛未(1751年)科进士)购得。龙应时为当地龙氏豪族,碧鉴海支系21世,家境殷实。

龙应时之后,此地一分为三,分给诸子。北边可能归龙廷栋或者龙廷模继承,其后其孙龙笙陔建有楚芗园(龙笙陔,字楚芗)。南边归四子龙廷梓,龙廷梓的儿子龙元僖,官至太常寺卿,此处后被称为龙太常花园。民国时(约1926年)龙太常花园被出售给养蚕的商人,挂有“广大”招牌,因此又称广大园。而中间位置归龙廷槐(1749-1827年),建有园林,此即为清晖园旧园。1959年重建时,将三园合一(当然除清晖旧园外,其他两园内的建筑,陈设基本都是新建的),统称清晖园。

之所以命名为清晖,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龙廷槐建园的目的是为奉养年迈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将春晖化用为清晖,颇不得解,为何不直接叫春晖园。

另一个更可靠的解释则是,来源于谢灵运的诗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水木清华,优美的环境令人愉悦。

龙廷槐之后,其子龙元任(1778-1835年),其孙龙景灿,曾孙龙令宪续建清晖园,五代人将近200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最后一任园主人龙令宪去世,其后日寇入侵,龙氏家族避居海外,清晖园人去楼空,草木凋零。2011年11月,龙氏后人代表向政府捐献了清晖园的地契,房契。

清晖旧园

清晖园旧园鸟瞰图--来源《广东民居》

龙应时买下黄家产业时,应该没有给院落改名,仍叫天章阁,龙自己的诗集就叫《天章阁诗抄》。附近还新建有日后称为东园的后花园。

在龙氏家族后人口中,清晖园多称南园(整体方位,处于顺德南郊),东园(西边是龙家正宅,由西边入园),故园。比较可喜的是清晖园位于西南边曾经的正门仍得以保留至今,门上有嘉庆年间江苏籍书法家李兆洛书写的“清晖园”三字。

作为第二代园主人,龙廷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历赞善,监察御史,入值上书房等。与和珅,王杰,纪晓岚等同朝为官,还曾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在文官中有一定的地位。嘉庆五年(1800年)丁忧回乡,为父守孝。归乡之初,应巡抚,总督之邀,出任广州越华书院讲习,大约两年。丁忧期满后,龙廷槐未再起复,从此一直生活在故乡,直至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

龙廷槐于嘉庆十年(1805年)建小方园(清晖园前身),第二年,其子龙元任改扩建(可能只是参与了,主要还是龙廷槐主导的),称“清晖园”,后龙元任请江苏武进人,书法家李兆洛书写“清晖园”三字于正门上方。有资料说龙李二人是同年,不确。二人可能早已相识,李兆洛是嘉庆十年进士,龙元任则要到嘉庆二十二年才进士及第。

龙元任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赴京应试,但是屡试不中,于是一直留在京师,直至近10年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终于得中。在京为官10年后,道光七年(1827年)父亲龙廷槐去世,龙元任回乡丁忧,从此不曾离开故乡,于道光十七年(1837)去世,又是10年。所以龙元任的诗文中常有“十年”之语。

清晖园古旧西门

李兆洛书清晖园三字

步入园内,目光所及,皆为一方形荷花池,约莫2-3亩(清晖旧园占地约5.1亩,荷花方池约占四分之一)。整个清晖园,荷花方池是焦点。据说龙家人还曾在此方池里种植水稻,那真是农家乐了。

荷花方池

此时已是九月,刚过了花期,开始凋零,没了莲叶何田田的感觉。

荷花方池

岭南园林水池多为规整的方形,北方及江南园林多曲岸,呈现自然状态,这可能与岭南园林大多面积狭小有关。

如今清晖园满池的荷叶似乎有点杂乱无章,致令有水等于无水之叹了。据说古代园林,为控制荷叶生长,不致满池滋生蔓延。一种方法是将莲池分为两个部分,种植藕的部分水池地基挖得更深一些,另一种办法是在池底放置水缸栽莲。如此控制莲藕生长,还是很妙的。

整个清晖园建筑,景点均围绕荷花方池分布,北低南高,西疏东密。前面提到在明清及以前,此地北西东三面环山,南边高地可以俯瞰远山,实为借景之举,远山近水,山水形胜。龙家住宅区在西边,从西边入园后,越往东,越清幽雅静,书斋庐轩等布置在东边,适合静养休憩。

龙元任《即景》
十亩方塘水,春来绿上衣。
观鱼凭竹槛,放鸭坐苔矶。
楼外山三面,山山不断青。
帆声落前浦,鸟语出疏棂。

岭南园林中多设有厅堂,作为会客,家族集会欢庆的重要场所,比如可园的可堂,余荫山房的深柳堂,梁园的群星草堂。清晖园似乎没有这样一处建筑,可能更侧重赏游功能。

荷花方池中心位置的澄漪亭是焦点中的焦点。移山水于园中,尽赏曲径荷风。龙家人在此避暑,垂钓,充满生活的趣味。赏荷塘月色,水木清华,如此算是给“清晖”点题了。

澄漪亭

澄漪亭

澄漪亭

澄漪亭

1965年,一代文豪郭沫若故地重游(1940年前后郭沫若曾经香港来过清晖园),赏游清晖园,欣然写诗:

弹指经过廿五年,人来重到凤凰园。
蔷薇馥郁红逾火,芒果茏葱碧入天。
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
缘何篁竹犹垂泪?为喜乾坤已转旋。

其中“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句生动再现了顺德水乡的特点以及富庶,日后成为顺德宣传文案的源泉。

如今这首诗悬挂在澄漪亭内壁墙壁上(真迹据说已失)。

澄漪亭内郭沫若诗

过澄漪亭往前,荷花方池转角处有碧溪草堂,为园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这里早先应该是龙氏供母之处,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 “草堂”。门窗上有著名的《百寿图》,即镌刻有近百个寿字(实际96个)。清晖园后来接待邓小平,薄一波,何香凝等来访均在此处,上述郭沫若题诗也写于此处。

碧溪草堂房间比较小,古人认为房子小才能聚气,人气越高可令长寿。

碧溪草堂

拍摄的碧溪草堂照片是在太差(ISO及增益没注意),从清晖园官网上找到一张不错的,增补在此处。

碧溪草堂

六角亭

六角亭

与碧溪草堂相对,荷花方池另一转角处,有一二层船厅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岭南园林中,多在水岸设有作为重要观景点的船厅。可惜现在此处大部分区域正屏蔽维护施工中。据说船厅二楼为专供园内女眷生活起居,因而被称为小姐楼。小姐楼旁还有丫鬟楼相伴。

这个区域是整个清晖园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在围蔽维修中的小姐楼,丫鬟楼,还有惜阴书屋及真砚斋等建筑。惜阴书屋与真砚斋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倒L形(Г),惜阴书屋门开向西边,真砚斋向南边。惜阴书屋应该是园内晚辈读书求学之所,而真砚斋则是园主人的书斋。

“真砚斋”横匾原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题,日久损毁后,现由今人重题。何绍基(1799-1873年),晚晴诗人,画家,书法家。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绍基夺得乡试第一,中湖南解元。看何绍基的年表,其于道光六年(1826年),举家移居京师。可能因此与龙元任有些交集。其父何凌汉为嘉庆十年进士,探花,与前述题写清晖园园名的李兆洛是同年。另外何绍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可能在此期间,龙家人请其题写了横匾。

今人题写的“真砚斋”横匾

面南的真砚斋

惜阴书屋

惜阴书屋

据说站在船厅二楼往下看,绿树掩映下的惜阴书屋及真砚斋屋顶若隐若现,仿佛置身绿云深处。因而在船厅与惜阴书屋连接的回廊中间某个位置,悬挂有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所题“绿云深处”匾额。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年),为清朝著名书法家,“乾隆四家”之一,看履历时间,清晖园第二代园主人龙廷槐大约与成亲王有旧。

荷花方池为清晖园的第一处建筑群落,建筑稀疏,视野开阔。船厅,惜阴书屋及真砚斋为第二处院落,布局开始紧凑。往东,建筑布局越发密集,最东边为第三处院落,主要有笔生花馆,小蓬瀛,归寄庐及木楼等建筑,属于居住区,适合修养。第二,第三院落之间有竹苑连接,曲径通幽处。

清晖园导览地图

竹苑

笔生花馆,自然是妙笔生花的意思,看名字,起初以为这也是读书之处,大约龙家子女众多,需要多间书塾。但看资料介绍,笔生花馆是作为客房使用的,考虑整个清晖园的布局,这种意见恐怕是正确的。只是为何将居室命名为笔生花馆,似乎不是太恰当。

笔生花馆

笔生花馆前,东西相对是另外两处客房,房屋构造布局完全相同。西边是归寄庐,东边是小蓬瀛。

小蓬瀛

宋湘“小蓬瀛”匾额

“小蓬瀛”匾额由被嘉庆帝称为岭南第一才子的宋湘所题(题名之旁还加盖有“解元”印)。“蓬瀛”特指古代神话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园林建造追求古意,一定要有“一池三山”,这是从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一直流传下来的模式。前面有了荷花方池,这里再添上“蓬瀛”。

宋湘(1757-1827年),广东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州梅县)。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乡试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及第。旋即父亲亡故,宋湘为父守丧,滞留嘉应。嘉庆六年(1801年),宋湘应惠州知府邀请,出任惠州丰湖书院首任院长,并为书院正门题额,还撰书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两年后,又应广州知府延请,回到少时学习的省城粤秀书院出任院长。至嘉庆九年(1804年)冬,宋湘辞去教席北上赴京。可能是在粤秀书院期间,宋湘结识此时丁忧在家,出任广州越华书院讲习的龙廷槐。越华书院与粤秀书院同为清代广州四大书院(另外两大书院是羊城书院,应元书院),两书院近在咫尺。宋有可能到离省城不远的顺德清晖园做客,题写了“小蓬瀛”匾额。

为清晖园题写过匾额的何绍基,宋湘均为解元,下面还有探花,即题写“归寄庐”匾额的李文田。

李文田题写的“归寄庐”匾额

归寄庐

归寄庐

李文田是清晖园第五位园主,亦即最后一任园主龙令宪(1868-1938年)的岳父。李文田前半生颇富有传奇色彩。

李文田(1834-1895年),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李文田自幼随在佛山经商的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流落街头。佛山梁园主人梁九图见其气度不凡,收留他做自己的书童,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岭南两大名园经李文田联系在了一起)。18岁参加县试,名列第一。咸丰六年(1856年)乡试中举,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

除了“归寄庐”匾额,清晖园多处还留有李文田的墨宝。作为清晖园主人的岳丈,想必其是经常到园子里小住的。

清晖园最东边的院落是主人居住的一栋二层小楼–木楼,僻静幽深。木楼坐东朝西,前面是满园花木,没有其他建筑遮挡。比较可惜二楼封闭了,据说登上二楼,满园花木,均能纳入眼底,尽享自然之气。从导游图上看,甚或能看见最西边的澄漪亭。

木楼

木楼侧面

清晖园内环境清幽,水木清华,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园内树木植物繁多,林木不仅存活时间久,而且数量多,种类多。

清晖园内植物总览

木楼前的灯笼花

灯笼花

清晖旧园不注重屋顶的装饰,出檐不大,檐角也不上翘,楼榭古朴雅致。水木清华,楼榭雅致。状元故址,进士宅第,五世传承。同时留有多位名人,解元,探花墨宝。清晖园不愧是自然,历史,人文融合的一代岭南名园。

龙令宪《清晖园》
我园清晖,在城南隅。
有馆有池,八九亩余。
中植嘉木,千百为株。
色花声鸟,四叙周如。
以鸣我琴,以读我书。
畦蔬初熟,厨酿盈壺。
兴来不浅,弄翰执瓠。
抗古慕哲,风于唐虞。

清晖新园

清晖旧园约5.1亩,新中国后三园合并扩建到现在33亩(2.2万平方米)规模。新园整体而论,比较杂乱,没有章法(所以有关古代园林艺术的著作,均仅指清晖旧园而论)。不过据现在33亩的规模总结出园中有园的特点来(清晖旧园的特点也被归纳为园中有园,即上述三个景点院落),倒还是说得过去。

这里罗列些新建的比较有特色的景点建筑(再次强调,这些新建的建筑与原本清晖旧园布局,历史没多大关联)。

状元堂

原名“红蕖书屋”,以纪念顺德地区的4位状元(三位文状元一位武状元)而改名“状元堂”。位于整个景区的最北边。

状元堂

状元堂

悬挂的“清四大家”之一的梁同书(1723-1815年)的“状元堂”三字匾额,不知道怎么得来的。

梁同书题“状元堂”

明朝末年顺德状元黄士俊

进士巾服

状元朝服

一勺亭

状元堂旁的水池边,建有一勺亭。前面提到北边区域是分给龙廷栋或者龙廷模继承的,其孙龙笙陔建有楚芗园。原先差不多同样的位置,即清晖旧园荷花方池西北边,是龙笙陔楚芗园里的一勺亭。当然如今的一勺亭是新建的。

新建时,近代著名岭南学人商承祚题写了“一勺亭”匾额,值得一提的是其父商衍鎏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1904年)的探花。

“一勺”语出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水石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是文徵明曾孙,《长物志》是关于叠山理水园林艺术鉴赏的总结,与同时代的另一本关于园林技术总结的书,计成的《园冶》,刚好能互为补充。《园冶》中也有类似“一勺”的观点。

一勺亭

商承祚题写一勺亭

沐英涧

沐英涧在状元堂西边,完全仿自番禺余荫山房的经典布局,二室一池一廊桥一水榭(五件套),两池馆南北相向而立,中间隔着方池。一条浣红跨绿廊桥横跨方池,交通南北,方池向东边延伸,对着一八面来风的玲珑水榭。整个布局呈十字形分布。

此布局可以看作岭南园林的代表,除了清晖园的沐英涧,据网友统计,至少还有以下地方复制高仿了这一经典布局:

  • 中国园林博物馆按比例复制收录
  • 莫伯治先生设计的北园酒家
  • 广东粤剧博物馆
  • 番禺亚运村粤秀书院
  • 肇庆鼎湖山宝鼎园

虽然是仿建的,但是太过经典,还是值得回味。

沐英涧

沐英涧

沐英涧

沐英涧

沐英涧

凤来峰

沐英涧旁有一用2000多吨山东花岗石堆砌而成的巨型假山,峰高12.8米,名“凤来峰”。这要在宋代,妥妥的“花石纲”啊!顺德之前有山叫“凤山”,形似凤凰而得名,因凤山顺德别称“凤城”。

据说这“凤来峰”是按照古代石谱《风云际会图》堆叠的,有危崖,峭壁,水谷,岩洞,山顶有亭,有瀑布。

凤来峰

凤来峰

峰顶

峰顶

读云轩

读云轩据说是依照佛山梁园“十二石斋”所造,比较可惜的是包括“十二石斋”在内的梁园大部分设施建筑都是近年新建仿建的,历史痕迹几无(也因为如此,目前岭南四大园林仅梁园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西方学者研究认为“十二石斋”应该是古时中国传统庭园的布石形制,可能与佛教有关系。

贾岛有诗“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石头是云的根,所以读云轩其实是读石轩,“读者品也,石乃云根”。

读云轩内

读云轩内景

读云轩内凉亭特写

读云轩内

留芬阁

留芬阁是为纪念黄士俊而建(地处天章阁旧址),4层高度。整个建筑布局显然是模仿自东莞可园邀山阁,阁前同样设有方池养金鱼,有桥,有轩室。与可园建筑,布局何其相似。沐英涧,读云轩与留芬阁的新建仿建,将另外三大岭南名园的经典景点景物搜罗在一起,似乎就能因此夯实自己作为岭南园林代表,“自称”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地位。

留芬阁

留芬阁

留芬阁

远眺留芬阁

“九狮山”石山

留芬阁旁有用英石堆叠的“九狮山”,即在阁楼一角的池中,用英石堆砌的假山,状如九只狮子。

“九狮山”石山

“九狮山”石山

“九狮山”石山

“九狮山”石山

因为要遵循水不外露,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中一般少见瀑布的设置。清晖园内新建如此多的瀑布,虽然吸引游客,但与园林原本追求的旨趣相去甚远了。(余荫山房景区里新建的瀑布也是,虽然规模大,有气势,吸引游客,但是与私人园林水不外露相去甚远。)

“绿云”假山

留芬阁对面有用火山爆发留下的风化石堆叠的假山,内部留有很多石洞,配之于石钟乳一样的石柱,游客可穿行石洞之间。石洞内外及假山上均覆盖于绿色植物,命名“绿云”,倒也贴切。

绿云假山

绿荫

八角壁裂池

在整个景区南边,有一八角壁裂池,可能是黄士俊时代的物件。整个水池用大小不一的平整的石灰岩砌成,呈八角形。石灰岩表面壁裂纵横交错。

八角壁裂池中的喷泉,裂壁隐约可见

喷嘴

拾遗

状元堂附近

框景

框景

彩色玻璃窗

水柱

框景

一角

特写

特写

特写

特写

亭顶

屋脊

屋檐

屋脊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特区,途经顺德,特意到清晖园游览小坐。某官方性质的出版资料将此比肩古代天子南巡驾临,“苏州的狮子林、沧浪亭,无锡的寄畅园等,都因有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驾临而倍觉无上光荣。”岭南园林没有过接待封建帝王的经历,似乎身价地位就不够了。“当年龙家的清晖园,哪怕是在其最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也未曾有过天子驾临的荣幸,最多不过是在园中悬有一二御书牌匾而已。也是在清晖园于人民共和国时代重生、再生之后,这园子才有了接待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光荣历史。”

叹叹!

东莞可园

2024年9月13日 15:31

粤中四大名园,去年介绍总结了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群星草堂),现在把东莞可园和顺德大良清晖园续上。

“粤中四大名园”说法的最初出处不详,但在夏昌世和莫伯治合著的关于岭南园林的开山之作《岭南庭园》一书中,就有此说法了。值得一提的是《岭南庭园》一书既是开山之作,也是有关岭南园林的扛鼎之作。夏与莫两位老先生是民国以降华南地区建筑届宗师级人物。

广东,岭南地区一般指五岭以南,西江流域,其中粤中及潮汕两地经济兴盛,市面繁荣,多商贾官宦的园林。因年代久远,现存园林中上溯至道光,嘉庆年间的无几,大多是清末的。潮汕地区因与闽南毗邻的缘故,园林多受江浙影响,比较富于江南风味。如此广东,岭南园林风格主要由粤中园林为代表来体现,最著名者就是上述粤中四大名园,继而可以引申为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四大名园。至于有些资料将顺德清晖园列入中国十大名园之一,似乎牵强得很。如果一定要从岭南园林中找一个代表,我认为应该是番禺南村余荫山房,或者东莞可园。(当然这些园林都有各自的问题,缺陷。以后写篇关于岭南园林的读书笔记。)

东莞可园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的园主人是张敬修(1824年-1864年),字德圃,亦作德父,广东广州府东莞县莞城镇博厦人。历史上还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即有明一代最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长子。按照惯例,张敬修早年花钱捐官,因剿匪及镇压太平天国,最后官至江西按察使,兼署江西布政使。

早期资料一般认为可园开始营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现多认为是始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月。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广西官任上,因剿匪计策不被采用,张敬修以弟亡母病归东莞,开始营建可园。这是张的第一次“起落”。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在与太平军水战中受伤,张以养病回莞,这是第二次“起落”。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署理江西布政使任上,以病退休,回东莞可园休憩,这是第三次“起落”。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张病死于可园,时年41岁。

可园的命名取“无可无不可”之意,暗含自己三起三落的经历,以期教育后世子孙,可行则行,应止则止,乐天安命。

张嘉谟《可轩跋》
既名其园曰“可园”,凡园中之轩馆亦多以“可”名之,若三致意焉者。盖公尝再仕再己,坎止流行,纯任自然,无所濡滞。其于乐天知命之学,深造有得,固无入而不可者。一轩一馆云乎哉?

(张嘉谟为张敬修的侄子,建有东莞四大名园之一的道生园,另两园是侄子张嘉言的欣遇园和二哥张熙元的学甫。道生园于2013年10月被拆毁,至此东莞四大名园仅剩可园。)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张敬修一生的有两个著名的幕僚–居巢,居廉,此二人后来被称为岭南画派的祖师(国画大师高剑父,关山月等的师傅和师祖)。二居在东莞可园客居十余载,因而可园的宣传文案里有“广东近代文化策源地”,“岭南画派的策源地”等说法。

可园原址为冒氏园(细节已不可考),张敬修花钱买下,营建为可园。整个园址平面呈三角形,占地面积不大,仅有三亩三,南段平行于外街,东临可湖,园子入口在西南方向。三角形各顶角处是三个建筑群,西部,东部,南部,中间围成两个平庭院落空间。每个群组都有楼,走廊,回廊等连接在一起,互为犄角,典型的“连房广厦”式。西北角最高的邀山阁,楼高17.5米,统领全园。整个可园建筑空间有起伏,有主次,依靠可湖,水际村边,有内景外景。是其最大特色。

可园建筑群立体模型

可园平面图

可园的正门入口,门楣上悬挂的是张敬修亲书的“可园”二字。作为武将,其书法造诣很深。早先门联是张亲拟的“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概括了可园占水栽花的建筑特色。有人看出张建造可园,表面归隐,实则渴望复出的心思,献上一联:“未荒黄菊径,权作赤松乡”,深得其心思,张马上将自己拟写的对联移往后门(博溪渔隐)处,而将此联悬挂在正门。

可园正门

可园后门上的对联

进入正门,门厅墙上现悬挂有一幅今人所作可园全览图。

可园全览图

门厅左侧是“草草草堂”(取做人做事不可草草之意),原本是账房,后作为二居写生客居之处。

张敬修《草草草堂序》
人之不可草草者,日持躬,日制事,而自奉不与焉。余宦岭右十余年,多事戎行,与鞭弭偕,虽无六厉五卫之道,窃慕古人导款游刃,批元祷虚,未尝敢作草草者想然。而飞鹜驰逐,匪山之陬,即江之湄也。北马南船,身兼尝之,历忆生平督师战守时,茹尘饭沙,帷灌席莽,偶尔饥,草草具膳;偶尔倦,草草成寝,晨而起,草草盥洗,洗毕草草就道行之。其所之随地布幕以为栖所,靡昼靡夜。类草草如是,既乏庐舍,何有于堂?虽然草之,发生也,随所聚以成窝。人之迈征也,任所憩以为适。予憩之而不适之,虽堂犹弗堂也。既自憩之而自适之,则无堂而以为有堂可也;非堂而以为即堂亦可也。抑予性喜蕙,绘者蕙,植者亦蕙。可宅,予蕙之区,即可憩。予躬之堂,名曰‘草草草堂’。 堂不必果在,予目也,而草草则固。予遇云尔,或又日草草者,苟日黿略之谓,人宜戒焉,余戒之而榜之以名堂,庶几乎,才鼎欹器之义欤!

草草草堂

草草草堂内园主人张敬修坐像

门厅右侧有月洞门,月洞门旁墙壁的另一侧是内院院落空间,墙壁上装饰有陶瓦花格漏窗(似窗非窗),做照壁,起到“挡中”效果。

可园门厅旁的月洞门

做照壁的围墙

陶瓦花格漏窗

经过门厅右侧的月洞门,盘旋可以来到旁边的两层小楼,称望街楼,供园内女眷登楼望街的。此楼与可园后门连为一条直线,当初应该是临街的。想当年,墙外街边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楼内佳人含情脉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门厅旁的望街楼二楼

望街楼房间内的窗户

望街楼看往后门一侧

望街楼

望街楼旁的小门,可直通可园后门

门厅中间有门,与“擘红小榭”相连,可通往第一个院落。所谓“擘红”,指剥荔枝,是主客小憩,吃荔枝的地方。“擘红小榭”的建筑样式比较奇特,依屋而设,因而缺少半边,融合了亭,榭,台的特点,与余荫山房的半边亭有些类似。

张敬修《擘红小榭记》
粤荔之美,咸推为果中第一。岭以北,未易知之。盖色、香、味,少迟则变。况远道乎?是以,粤人论园买,夏多就树啖之。可园既罗致佳品,杂植成林,乃为榭于树间,以待过客。欲使色、香、味,俱无遗憾,庶不虚作岭南人也。

擘红小榭

擘红小榭

擘红小榭

“擘红小榭”与不远处的第二个建筑群围成了可园的第一个院落,院子里现植有多棵龙眼树。

院落一

院落一

龙眼树林旁有一小高台,称之为“滋树台”,又称兰花台。“滋”和“树”都是种的意思。张敬修喜爱兰花,此处是他种植兰花的地方。张敬修的父亲,字九畹(出自屈原《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修建此台可能也有纪念父亲的含义。

“滋树台”刚好将整个平庭内部的两个院落分隔开来。

滋树台

第二个建筑群主要有可轩,双清室,邀山阁等建筑。

可轩是会客之处。因地板被装饰成桂花形,可轩又称桂花厅。地板中间有铜管连通隔壁房间,仆人在旁鼓风,香气和凉风能吹入可轩内,沁人心脾。估计是预料到了游客肯定会想一探究竟,可轩门口用木栏杆做了屏蔽,禁止入内。

可轩

可轩旁的双清室

双清室也是会客之处,主要用来招待文雅逸士,友人的,双清据说取人境双清之意。双清室内陈设,装饰花纹图案多呈“亚”字形,故又称亚字厅。双清室前有池,池中种荷花,养有金鱼,池上有桥。

张敬修《双清室题榜跋后》
双清室者,界于员雪、菡萏间,红丁碧亚,日在定香净绿中,故以名之也。予赏拟裴王体分咏可园景色,中一绝云;“拓室竹枝左,凭栏荷叶间。坐中有佳士,夹侍两婵娟。”可以想其境界矣。此境无尘,其人如玉,即谓之人境双清,亦无溢美。

双清室一角

双清室屋顶

双清室前的方池

绿树掩映下的双清室屋顶及可楼

可轩之上,双清室后面即是邀山阁。阁楼共4层,高达17.5米,是当时整个东莞的最高建筑。除了能极目远眺,观看园内园外景色,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园主人的经历,身份,恐怕此高楼还有防匪,作为炮楼的功能。

园内仰望可楼及双清室

站在可园正门或者后门处,仰望刚好能看见邀山阁,不多也不少,这4层17.5米的高度应该是设计计算过的。

在可园正门处仰望邀山阁

再看近一点
在可园后门处仰望邀山阁

邀月阁

邀月阁中俯瞰整个内院,图中上部分为著名的“狮子上楼台”

双清室屋顶特写

邀山阁

邀山阁

邀山阁

邀山阁上俯瞰后花园

邀山阁上来的通道,曲曲折折,像迷宫一样,同时狭窄

在邀山阁上俯瞰右边第一个院落,茂密的树林主要是龙眼树。

右边为第一个院落

从邀山阁最高层可以俯瞰整个内院院落,“滋树台”在中间将院落分为两部分。左边院落有重要景点,“狮子上楼台”。(下图中右上角部分)

左边为另一个院落

所谓“狮子上楼台”者,狮子是珊瑚石堆砌而成的假山,高约3米,上披藤草,仿佛狮子的鬃毛,特别形象。

左下角的“狮子”

而楼台为石砌的方形凉亭,亭子顶部有台,设座,称“假山涵月”,“假”是借的意思,借山赏月,此亭又称“拜月亭”。“狮子”与“拜月亭”之间有天梯连接,故称“狮子上楼台”。

方形凉亭

假山涵月

第二个院落旁边,即整个园林东边为第三个建筑群。主要建筑有问花小院,可堂,雏月池馆及绿绮楼。

“问花”的意思出自“云解有情花解语”,问花小院内有一露天小院,院内曾经摆满盆栽花卉。

问花小院

问花小院

问花小院

多处使用当地盛产的红砂石,做柱子,做墙头,古朴典雅,又不失活泼。

出了小院,往前是一栋二层的临湖建筑。中间有“壶中天”,即四周建筑环绕而成的一处天井。“壶中天”者,即“壶天”,指仙境,胜境,事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壶中天

壶中天

壶中天

壶中天

壶中天旁这处两层的建筑,临湖,外形似楼船泊岸,称船厅。一楼取名“雏月池馆”,二楼是主人的书房,取名“绿绮楼”。雏月池馆意思是看初升之月的地方。绿绮,又称绿绮台,为岭南四大唐代名琴之一(另外三张是春雷,秋波,天响)。咸丰八年(1858年)绿绮台琴被张敬修花重金辗转购得,其在可园中辟“绿绮楼”以珍藏纪念之。

船厅

第三建筑群的核心是可堂,也是整个可园最重要的建筑。可堂三开间,坐东北朝西南,是园主人居住及张氏家族喜庆宴会的地方,文革时可堂被拆仅剩下空厅。可堂之上原建有木制楼,名可楼,抗战前为白蚁所蛀,已拆除,不复在。

可堂

可堂

张敬修《可楼记》
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吾营可园,自喜颇得幽致。然游目不骋,盖囿于园。园之外,不可得而有也。既思建楼,而窘于边幅,乃加楼于可堂之上,亦名曰“可楼”。楼成,置酒落之。则凡远近诸山,若黄旗、莲花、南香、罗浮,以及支延蔓衍者,莫不奔赴、环立于烟树出没之中。沙鸟江帆,去来于笔砚几席之上。劳劳万象,咸娱静观,莫得遁隐!盖至是,则山河大地,举可私而有之。苏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惭愧!惭愧!今日享此,能不茧颜?因书此于蜾匾,以博座客之一粲云。

从可堂走出,往后,经过船厅,有一走廊通向东北方向的后门。走廊名“博溪渔隐”,临近湖泊。湖泊为可湖,湖上有亭,名可亭。

可园后门

可亭

可亭

可亭

继续往东,有一两块大石板堆叠而成的石桥。当年这个石桥横跨可湖两岸,对岸是张氏宗庙祠堂,据说张敬修曾想往这边继续扩大可园规模,可惜其不久病逝。

1964年可园风光,大石桥清晰可见

大石桥今貌

可园后门东边临水一侧,图片左边就是上述石板桥

1904年明信片上的可园

今天的可园可湖

可园可湖

可园可湖

可园可湖

清波荡漾

当年张氏继续北扩的愿望被今可园管理方实现,如今可园景区已扩大到30亩(2万平方米)。往北,有更大湖光风景,还建有综合性的博物场馆,展览陈列有关岭南绘画,建筑等艺术。常设展览有《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居巢,居廉与可园》,《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等。

可园建筑群立体模型

可园景区平面图

可园内新建的博物馆

前面提到夏昌世和莫伯治都是岭南建筑界宗师级的人物,十年动乱以后,夏老移居海外,莫伯治就当仁不让的成了扛把子。现今的领袖人物何镜堂与莫老不仅有师徒情谊(公开资料显示何镜堂是夏昌世唯一的硕士研究生,此时莫伯治也是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且同为东莞老乡。可能这就是一种传承。

二居与莫伯治一为岭南绘画艺术的宗师,一为建筑艺术的宗师,且都与东莞高度相关。因此可园专门辟展馆展览纪念之。

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

莫伯治

窗、天井

可园中各种各样的漏窗无处不在,方形,圆形等,其上花纹也多样。其一可以起到装饰性作用,其二能以小见大,免除内部空间的闭塞感,其三窗户内外的景色可以互为借用,山水楼台,树木花草,透过漏窗,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情趣。

邀山阁里装饰性窗户

雏月池馆里的分三段的支摘窗

双清室的亚字形窗户

远看壶中天

远看壶中天

前面提到,可园占地整体平面呈三角形,三组建筑群刚好位于三角形三个顶角处,为了使其建筑内部空间方正,在边角处设置了很多夹层,天井等。无意中这些夹层可能还能起到防火防盗防匪,采光隔热防潮湿等功能。

可园内不规则空间

可园内不规则空间

草草草堂内不规则空间

可园内不规则空间

可园内不规则空间

屋顶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前的博文,重点关注过,见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可园内的建筑屋顶样式种类很多。

门厅硬山顶

众多歇山顶

可亭八角攒尖

可堂是整个可园中等级很高的建筑,按说不应该采用单檐硬山顶。前面提到可堂之上原本有可楼,可楼毁坏以后,这个硬山顶是后人修复时加盖的,估计是考虑避免与周围的歇山顶雷同,而不够醒目。

可堂硬山顶

歇山顶

出挑很长,翼角起翘凌空之势,比较费木材

后花园

建国以后,整修可园过程中,新增的后花园。

后花园看墙壁

后花园内的假石山

从后花园仰望邀山阁

苏联的经验教训

2024年8月30日 10:30


China 2098:欢迎回家 © Photo by Fan Wennan

在上一个阅读专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诸多涉及社会主义运动,苏联,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等方面和问题,另外现在的热点俄乌冲突,考虑阅读相关的书籍。从5月到8月中旬,将近4个月时间,读完了下面8本书:

  • 《苏联兴亡史纲》陈之骅 吴恩远 马龙闪
  • 《苏联解体亲历记》小杰克·F.马特洛克
  • 《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 《失落的卫星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刘子超
  •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大卫·M·科兹 弗雷德·威尔
  •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萧冬连
  •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沈志华

很多大部头,花费时间久了点。比如《苏联兴亡史纲》,《苏联解体亲历记》,阅读均耗费了20多个小时以上,是目前为止微信读书里阅读耗费时间最久的两本书

这些书的作者,有苏联时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部长会议主席(总理)雷日科夫,美国最后一任驻苏联大使小杰克·F.马特洛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大卫·M·科兹,新闻记者,还有国内的研究学者,代表性很强。(当然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亲历者–叶利钦,上述各亲历者(无论是叶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叶的评价都很一致–投机者,没有自己的坚定郑智主张。)

书目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沈志华

沈志华是国际冷战史专家,苏联刚解体不久,他趁乱自费到俄罗斯去搜罗拷贝档案资料,花钱购买收集到很多有关苏联的第一手的资料。

苏联存在74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算起。如果从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算起,是69年),这74年中,伴随中国的是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经历与苏联高度相似,同时也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各阶段几乎都在以俄为师,直至苏联解体,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历史教训。苏联解体以后,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一条路来了。

所以这本书基本还是在中国以俄为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大的背景下探讨中苏关系。这个大背景下,中苏之间的国家关系自然是不平等,不正常的(非正常的现代国家关系),中苏(俄)关系正常应该是苏联解体以后。

这本书把中苏关系分成4个阶段(下面与中国关系一节会详细叙述,这里简述之):

  • 第一阶段,1917-1949年。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因素的双重推动下,苏联及苏共与中国政府及中共的双轨制关系。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北洋,广州政府,民国政府等),苏共(包括共产国际等)与中国各党派(包括中共,国民党等)的关系是多个维度,错综复杂的。不同时间段,彼此的选择,方向不一样。
  • 第二阶段,结盟,1949-1960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同盟建立以及双边关系从蜜月到逐渐分歧;
  • 第三阶段,分裂,对抗,1960-1978年。中苏两国,两党走向全面对抗;
  • 第四阶段,逐渐正常化,1979-1991年。中苏两国在国际冷战后期(中美苏三方关系中),逐步恢复关系正常化。

这种阶段划分是很常规,普遍认可的。作者的优势在于如同开头所说,掌握了很多苏联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萧冬连

这本书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历程分为5个阶段,时间上是先后关系,但发展方向上不是一直向上,前进的。这5个阶段或者说选择几乎都与苏联相关。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仿效苏联模式阶段,赶超苏美阶段,发动继续革命阶段和实行改革开放阶段。

新民主主义阶段,涉及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阶段划分问题。对此,苏联历任领导人都有不同看法,列宁首先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阶段,需要漫长的过渡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继任的斯大林认为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再用10-15年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其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等均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中国刚建立,借鉴学习苏联经验,采纳列宁观点,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团结一切力量,稳固政权。起初没有划定时间。但不久就提出“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随之“三反”“五反”运动。至1953年新民主主义阶段就宣告结束了。完全对标苏共前期对社会主义阶段的认识。

作为社会主义重要一员,苏联开始援助中国重工业建设,下定了毛主席完全效仿苏联模式的决心(斯大林模式)。单一的所有制,完全的国家计划经济,重点工业化,同时农业集体化,农产品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创造条件(农业,农民做出了很多牺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伴随着的是政治上的集权,思想文化上的尊奉苏联模式(彻底否定欧美教育传统,比如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社会整合(居委会,城乡二元,避免从农村提取的积累又被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消费掉)等。

到第三阶段,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以及波匈事件,中共开始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赶英超美,想走出一条比苏联更好的路出来。这个转变很突然。可能始于1957年的“大转弯” 。因而想法,政策比较混乱,突然。整风,反右倾(实际就是左了),反冒进,多快好省,人民公社,大跃进。最后导致“五风”盛行,然后大饥荒。

这一阶段,书中特别提到,“中央书记处与国务院的关系成了上下关系,毛泽东通过党的系统直接指挥政府机构的日常工作 ”,多么熟悉。“我们相信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主席要服从到盲目的程度。”这与两年前蔡同志那京华大地的著名报告中所表达的何其相似。一直在身边,从未走远。

第三阶段运动式发展,既消灭了市场又破坏了计划,造成灾难。就只能发动继续革命来稳定社会了,如此进入更加灾难性的第四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要“准备后事”。“文革”所宣传的无等级社会模式,曾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狂热追求,至今仍然有人为之倾倒,拿它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体制,使政治上的竞争成为向上流动唯一可能的途径(要有所追求,只能如此)。

文革引起社会混乱,要稳定局势,修复中央权力架构,需要重新启用老干部,而同时期1976年最高权威过世成为新一轮变革的契机。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由此开始。毛泽东时代具有鲜明的民粹主义色彩,邓小平时代是精英主义取向的(尊重知识,人才)。现在呢?不好判断。

现在的问题公权力私有化(出现新的阶层,特殊权力阶层和利益集团,而正是这一阶层最后埋葬了苏联),商业原则对社会的全面渗透(没有维护社会公平的道德能力,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制度的自我平衡能力)。

同时还注意到历次转向都有国际背景的影响,最重要的比如与苏联(欧美)的关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最后发出灵魂之问,每次转向都有顶层设计吗?可能没有,一直在借鉴苏联,外国的经验。反躬自问,理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更多的可能只是事后总结中一种自圆其说的解释,同时为合法性背书。(说粗糙点,其实大家都是草台班子)

另外发现个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当代史,党史研究似乎不错。以上两本书的作者沈志华,萧冬连都来自此单位。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大卫·M·科兹 弗雷德·威尔

这本书的原名叫《来自上层的革命》,两位作者,大卫·M·科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弗雷德·威尔是新闻记者。这本书可以看作普通阶层,或则说学界对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剖析。如同原本的书名,来自上层的革命,他们认为是苏联69年发展中形成的利益集团党–国精英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其后作为利益既得者,改头换面成为新自由主义,寡头,一直支撑着普京掌权的俄罗斯至如今。

社会主义运动早期需要复杂,残酷的阶级斗争,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苏维埃,委员会等机构作为橡皮图章)。但是夺取政权后,仍然如此,没有走向民主(为什么,原因何在?),因而产生了党—-国精英阶层。

(我认为可能在社会主义没建成,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只能专制,独裁,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切不可民主,否则没法集中力量,统一思想,下面还会进一步探讨)

书中认为整个党—国精英包括党的最高层,党内各部门,各地的党的官员,政府部门的官员,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各团体主要机构的负责人。二战后,这一精英阶层人数大约是10万人,占苏联总人口的千分之一。(13亿的千分之一是130万)

苏联经济1975年开始衰退,最重要的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减慢。苏联经济的许多问题根源于它过分集中的、僵硬的计划体制。这种体制,几乎把所有的权力都给了生产者,而消费者的权力则微乎其微。增速一旦减慢,问题就突出了。消费不足,与当今中国碰到的问题似乎很相似。

怎么办?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不同时期,领导人对改革重点看法不一样,不一定是正确的。集权专制体制加持,这点有很大的隐患),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公开性,即放宽意识形态控制。第二个是经济改革,即用改造过的社会主义经济取代高度集权的、死板僵化的、无效率的旧经济机制。第三个是苏联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戈尔巴乔夫民主改革,对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民主化和分权化,让工人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让普通民众获得政治上的权力。这种变革的方向使党—国精英受到威胁,他们手中的权力和物质上的特权将会受到削弱。面临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的压力,对人民负责,而不是做他们的主人。最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作为主要的继承者,开启了经济体制上的“休克疗法”。迅速的私有化,价格自由化,完全的市场化,但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如此反向证明渐进式经济改革确实行得通(印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确实可行)。

叶利钦在腐败,内斗,寡头争斗,安全威胁,各派别(自由主义,共产主义,中间派)政治冲突中,急流勇退,选定普京作为继承人(对于普京是意外,天降好事)。而初入政坛的普京,借助克格勃的手段和资源,依靠公寓爆炸案与重开车臣战争,获得各方面信任,开启总统之旅。

如今的俄罗斯(作者写作时应该是21世纪初),不断走向专制的总统制,与真正的民主相行渐远,叶利钦时代,苏联解体不久时存在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腐败,寡头,专制,内斗,领导人自身的不安全感。作为反例,作者指出资本主义在某些同样专制的国家取得了成功,比如新加坡,巴西,韩国,智利。(可以是研究方向)

对于社会主义的未来,出路,作者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但仅仅只是作者的一种观点,具体路径,似乎难以言说。

《失落的卫星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刘子超

这是一本游记。起初以为会类似千禧之年,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读过之后,发现并不是,与余作相差很远,但此书贵在真实,感受中亚五国(其实没有土库曼斯坦,作者说是签证太难)真实的生活,民族,宗教,历史,统一,分裂,冲突。

中亚地处东西两大文明交汇处(古今皆然),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当然也带来弊端。民族与国家,历史与现代,宗教与政治等等交织。这些是各种文献,材料,研究必然关注的,也容易理解。然而让读者能身临其境,有现场感,感受到纸张以外的风土人情。是此类游记存在的最大意义。阅读了苏联相关的理论著作,来一本散文性的游记。别有一种风味,很多感受,印象会更深刻,真正的感同身受。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雷日科夫是苏联最后一任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在任期间,提出了渐进式经济改革方案,计划用十几年时间过渡到市场经济(类似中国现在的经济体制),另外一个改革小组提出了“500天计划”,即500天内过渡到市场经济。作为总书记(此时还不是总统,但很快改革,就被选举成苏联第一任总统了)的戈尔巴乔夫综合了这两个方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雷日科夫在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联合压力下最终去职。

作为苏联解体时政府高层的直接亲历者,这本书所披露的内容,其权威性无可比拟。

书的前半部分作者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涉及的经济,国内政策,对外政策,意识形态,民族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隐患。尤其重点介绍了自己亲历的一些民族,地区冲突矛盾,流血事件。比如1986年阿拉木图事件,1989年第比利斯动乱,乌兹别克的费尔干纳冲突,1990年1月阿塞拜疆的巴库事件。

作者认为争取民主,民族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作者还着重介绍了乌克兰民族,民主独立,分裂的历史和二战前后的历史渊源。以及俄罗斯共和国内的分裂活动,并特别言明“具有破坏性的离心过程在俄联邦开始得也要比其他加盟共和国晚得多。”可见苏联分裂解体始作俑者不是俄罗斯,但俄罗斯,叶利钦最后一锤定音。

作者认为在苏联解体进程中,俄罗斯和乌克兰取了带头,领导作用。1991年8月19日“政变”(国内称819事件,西方多称819政变)是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转折点。

书中作者还提到自己领衔经济改革计划,以及另一派的“500天”经济改革计划。雷日科夫认为改革不能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之外进行(戈尔巴乔夫《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书中观点),因而只能下台离场。

苏联解体,导火线,可能是政治体制改革过于激进了(过于民主了,戈尔巴乔夫问题),作为15个国家联合体存在时间不久,但内部民族主义问题很多,凝聚力不够(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三国,斯拉夫三国,中亚五国),最后被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等利用。当然根源可能还是《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一书中所总结的,被党——国精英抛弃了。从上至下,和平演变。

在生产力水平没有高度发达,发展的国度里,如何搞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左右为难,很难。苏联的一个经验,或者说教训,恐怕是现阶段一定要搞集权,不能民主…… 如果大家都富了,恐怕就不愿意搞社会主义了。

《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当事人戈尔巴乔夫事后回忆录有很多,这本书是其中一种(本书是戈氏的第六本书)。这本书初版于2012年(中文版是2015年),苏联解体20多年后,戈尔巴乔夫再次就苏联解体的相关事件进行回顾思考,可能客观性更强,更全面。比较诡异的是我用书名“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作为关键词百度搜索,想了解下关于这本书的更多的信息,显示的搜索结果只有20条,且都是人民网,央视网等权威媒体的,不知这本书有什么忌讳?微信读书有上架中译本,豆瓣读书上可以正常讨论。不过豆瓣读书上有关讨论可能透露了一些端倪。据说俄文原版有700多页,而中译本只剩下400多页。有关于中国改革的一章,中译本完全删除了。

这本中译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回顾自己的童年和大学生活,以及与夫人赖莎的爱情(赖莎此时已经去世了)。第二部分回顾自己在边疆省份,在共青团,经济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到莫斯科主管农业工作。第三部分主要讲担任总书记后进行的改革。我当然主要对第三部分感兴趣。

苏联在经历勃列日涅夫掌权18年后,经济停滞,各方面急需改革。戈尔巴乔夫继任后,最先从经济领域开始改革,但是成效不大。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观点。支持民主化,公开性。修改宪法,取消宪法赋予的苏共唯一执政党地位,搞民主选举,多党制,议会总统制。最后期望能与各加盟共和国就组成松散的主权国家邦联体制达成协议。不久发生819事件,戈尔巴乔夫内外部权威性受到极大削弱(事后戈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建议自行解散中央委员会),大势已去,不久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过程中,1991年的819事件可以看成是一个重要节点。

勃列日涅夫因突发心脏病病故,后连续两任总书记短时间内也相继病亡,此时苏联高层政治环境其实比较脆弱,复杂。戈尔巴乔夫凭借曾经在经济领域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良好的人缘,最后荣登大位,六年后苏联解体。在解体之前几个月,戈尔巴乔夫经历了以内部强力部门(主要是克格勃,内务部,国防部。事后调查发现,在政变之前,戈尔巴乔夫早已被克格勃监听)领导为首的“政变”(8.19事件)。

戈尔巴乔夫这个经历与赫鲁晓夫有点相似。斯大林掌权29年后撒手人寰,继任的赫鲁晓夫大刀阔斧的改革(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改革等),最后被自己心腹政变下台。戈尔巴乔夫与赫鲁晓夫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喜欢“周游列国”。:-)

戈尔巴乔夫书中透露自己学生时代,意识形态,思想领域禁锢很多,苏共二十大对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影响很大。可能因此对于赫鲁晓夫比较认可,认为赫改革是想改变“存在于这个国家的威权主义模式”。不曾想彼此命运居然如此相似。戈对于赫的认可可以看成一种“英雄惜英雄”。(有时想,几十年后,很多人可能会很认可胡温时代,一如现在很多老年人很认可毛时代。青年时期形成的价值体系,对人影响深远)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在争取各加盟共和国主权,民族分裂分子推波助澜下,叶利钦攫取了俄罗斯的最高权力,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领导一起,实现了分裂苏联的最终目的(实现了…最终目的,这个表述可能不准确,不客观。也许他们原本没有定下什么最终目的)。本质上叶利钦是一个投机分子,且成功了。

另外一方面,戈尔巴乔夫是赞赏叶利钦在819政变后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感激叶帮助他脱困。

书中有句话印象深刻。“但人不能下贱到这种地步:胡说八道、胡编乱造,就是为了取悦那些掌权者。”戈氏的性格特点,政治主张可见端倪。

书中还提到几个我认为有意思的点。

1983年,戈尔巴乔夫作为主管农业的书记出访加拿大,书中提到当时加拿大的总理是特鲁多。读到这段,感觉是不是巧合,如今的加拿大总理也叫特鲁多(小土豆)。简单百度了下,小土豆是这位老特鲁多的儿子,看来不同国家不管哪种制度,相通的地方的确太多。

书中还提到1987年11月9日,时任苏共莫斯科党委第一书记的叶利钦,因与戈及党发生争执,自杀未遂。“11月9日,我突然得到消息,称莫斯科市委出事了。人们发现叶利钦倒在休息厅的血泊里,由叶夫根尼·恰佐夫院士率领的医疗队正在那里抢救。后来才弄清楚原来是叶利钦假装自杀,用一把剪刀割伤了自己。医生说只是伤到了表皮,他没有生命危险。但叶利钦住进了医院。”有意思。

戈氏主张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举行公开选举,取消共产党的唯一合法执政党地位,立法,司法独立,步子太大。造就了后面的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独立,民族主义,民粹泛滥。这个过程中,党——国精英,保守派,激进派都有各自的想法,目的。而在这一进程中,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戈似乎掌控不力了。当然从书最后部分,戈自己的陈述来看,可能他的目的就是要民主,如此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他的初衷。不知是嘴硬,还是确实是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没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是断不能搞民主的。这是最大的教训!换一个角度,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值得研究。

《苏联解体亲历记》小杰克·F.马特洛克

小杰克·F.马特洛克(Jack F. Matlock, Jr.)是最后一任美国驻苏联大使(中文翻译前面加了个小字,小杰克·F.马特洛克。猜想应该还有更早的名人也叫这个名字,简单搜索了下,无果)。至今仍活跃在学术界,对乌克兰局势不时发表看法。他的个人网站(使用的WordPress程序):https://jackmatlock.com/

诚如书名一样,作者作为驻苏联的美国大使,站在他的视角,带我们来看苏联解体前后。小杰克·F.马特洛克原本是研究苏联,东欧问题的学者,后加入美国外交部,处理苏联事务,直至任美驻苏联大使。他对苏联解体的解读,亲历,兼具学者与政府官员(而且是对立国政府)的视角。

作为一个学者,作者分析了苏联民族边疆政策,认为“苏联确立的边界和文化政策是为了防止任何反对莫斯科统治的区域合作,投资政策的实施也是为了防止政治区域出现将导致自治的超经济结构。”而正是争取民主主权,民族主义等运动最后撕裂了苏联。

1986年底戈尔巴乔夫面临的选择是“如果不进行政治改革,苏联经济能否恢复活力?能否既谈论政治改革,又不违背该制度所赞成的一切?”这个问题,我们至今仍然面临!

改革需要良好的国内,国外环境。因而戈尔巴乔夫努力改善与美国,西方等国家关系。当然如此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但与西方谈判,沟通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比如书中作者提到西方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和平共处”概念。无论正确与否,这个观点比较有意思,摘抄原文如下:

…… 苏联的谈判代表始终坚持,任何主张和平的声明都应表示赞成“和平共处”。在许多局外人看来,这里没有什么可反对的。谁会反对“和平地共同相处”呢?
实际上,这个短语隐含着意识形态的陷阱,在苏联的词典中,“和平共处”的定义是“国际范围内非战争手段的阶级斗争”。换言之,和平共处意味着冷战,而不是和平。它意味着西方被动地接受东方所发动的冷战,而不以同样手段予以回击。
问题不仅如此。苏联官员通常为“和平共处”补充这样的短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换言之,“和平共处”不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勃列日涅夫主义”指出,如果“社会主义”受到威胁,“社会主义”国家有权利且有责任干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就像1956年的匈牙利、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的阿富汗那样。

当戈尔巴乔夫与西方改善关系(人权,军控等)的同时,因为开始倡导公开性,民主化,民族主义意识抬头,国内边远地区骚乱频发(民族争端,历史预留问题,斯大林时期的移民政策造成的后遗症等)。

伴随着民族主义的,是争取各加盟共和国独立主权的运动。其中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争取独立主权的政治运动,共产党员自己也参加了进来。

作为大使,作者亲临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成果的苏联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现场,并认为苏联“出现了向代议制政府过渡的趋势”。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叶利钦被选为人民代表。而“戈尔巴乔夫说人民代表大会是个转折点。”

作为局外人,大使对于叶利钦的看法:

许多莫斯科知识分子对叶利钦的改革承诺并不抱什么信心,即使在他取得了莫斯科选举的辉煌胜利之后,这种疑虑还是没有消除。他本人绝不是个知识分子,给许多人的印象更多像是个典型的党老板,只是为了个人的政治野心而与现存政权斗争,而非为了实现政治上的承诺。

紧随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运动的是西南部的三个共和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紧接着又是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共和国的纳卡争端。

作为大使,作者详叙了与立陶宛民主运动代表人士接触的过程,表达了美国态度,“宣布独立不会引起美国的自动承认。通常只有当该政府能有效控制其领土时,美国才会承认。”

国内政治形势不断恶化,各加盟共和国分裂之声高涨时,戈主导修改宪法放弃了苏共是唯一合法执政党的地位,设立政府总统制。

政治改革深入时,各种机构提出了很多经济改革计划(包括总理雷日科夫的计划,“500天计划”等),但政府瞻前顾后,均没有批准,只是采纳了部分建议。作者认为是戈尔巴乔夫退缩了。(不仅仅只是经济改革上)

证据之一是,戈决定武力对付立陶宛争取主权独立运动。但此时众多加盟共和国(比如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开始声援,支持立陶宛。
内忧外患之际(西方认为戈“右”转了)戈尔巴乔夫开始妥协,期望能与各加盟共和国就组建新的主权国家联邦达成协议。

紧接着发生了819事件。(这之前6.20日作为大使的作者给戈尔巴乔夫带去了他身边人有可能发动政变的情报。作者认为戈对于这个情报可能没有足够重视)这件事之后,戈尔巴乔夫及苏联的命运就注定了。

对于“谁应对苏联的解体负最主要责任”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时任苏联克格勃主席,他主导了819政变。而谁对苏联共产党统治的瓦解负责,作者认为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书的最后,作者分析了苏联解体以后,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各自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整体上,内部民族问题是主要的挑战。外部因素可能使局势复杂,也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苏联兴亡史纲》陈之骅 吴恩远 马龙闪

这本书全面总结了苏联74年的兴亡历史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五个阶段。紧接着下面苏联的历史一节笔记会详细总结,这里不再过多笔墨。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资治通鉴”。

苏联的历史

列宁时期

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可能也是最后中国走俄国道路,并成功的原因),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农业人口众多,国家积贫积弱,沙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效果不大,资本主义仍在起步阶段(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主要欧洲国家)。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俄国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上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两个派系。1912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独立成无产阶级党,也就是后来的俄共(布),联共(布)以及苏联共产党。(1918年政党改名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就是俄共(布)。1922年苏联成立,党的名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介绍里,先后会有俄共(布)及联共(布)的说法。1952年起,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历史使命是先要消除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残余,同时还要与资产阶级作斗争,然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认为走西欧议会选举斗争的路不通,而应该走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的路。在此思想线路指引下,趁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1917年10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反扑,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不得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余粮征收制。

十月革命后,在原俄罗斯帝国的版图上,先后出现了近70个独立的民族国家。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先后加盟的共和国有15个。(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苏联有三票,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有些加盟共和国内部还有自治共和国,类似我们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特别是俄罗斯,境内自治共和国众多,有22个。比较有意思的是,从2010年起普京一直推动取消境内自治共和国“总统”的称谓,到2019年9月终于实现了。)

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图
© 图片来源: 谷歌地图

这15个结盟共和国分别是:

  • 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1),白俄罗斯(2),乌克兰(3)
  •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4),拉脱维亚(5),立陶宛(6)
  • 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7),阿塞拜疆(8),亚美尼亚(9)
  •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10),乌兹别克斯坦(11),土库曼斯坦(12),塔吉克斯坦(13),吉尔吉斯坦(14)
  • 摩尔多瓦(15)

经过5年多的革命建设经验积累,列宁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观点不断革新。列宁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因而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肯定商品交换,注重民族关系,改造国家机关,克服官僚主义。而作为继承人(存疑!)的斯大林在这些问题上与列宁主义背道而驰,相行渐远。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及干部选任。列宁认为,没有一个文化的发展过程,“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同时必须这样来选拔干部,要让那些善于贯彻执行指令、能够理解指令、能像对待亲生挚爱一样接受指令并善于把它们加以贯彻到生活中去的人,站到各种岗位上。

斯大林时期

  • 1924年列宁逝世后,继任的斯大林通过内部斗争,巩固权力。开始日后被统称为斯大林主义的一系列变革。
  • 1928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 1929年,斯大林50寿辰盛大庆典为标志,开始确立斯大林个人崇拜。(确立斯大林理论地位,斯大林主义)。斯大林主义的核心是工业化(重工业),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五年计划)。当然还有单一的民族政策(贯穿苏联命运始终,影响深远。苏联时期笼统说法有100多个民族,继承后的俄罗斯,明确提出有194个民族),党内斗争,清算镇压,反“右倾”等。持续不断的“大清洗”,伴随斯大林掌权始终。
  • 1932-1933年,发生严重的大饥荒。
  • 1936年颁布苏联历史上的第二部宪法(斯大林宪法)。1924年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斯大林宪法则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成的特点。第三部宪法,1977年宪法则主要反映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显而易见,宪法的目的是为各线路选择合法性做背书)
  • 二战前期,苏联与德媾和,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埋下了80年代末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的祸根。同时其战时民族迁徙政策,同样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祸根。
  • 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斯大林领导苏联取得了抗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为战胜国赢得的战争赔款和根据租借法案获得的物资供应,对苏联战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工业生产主要指标超过战前水平,到1950年即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实现了计划中的大部分目标。但农业停滞和衰退,后赫鲁晓夫继续扩大集体农庄规模。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将近20年,苏联一直闭关锁国,封闭发展,形成了斯大林个人集权权力体制。通过政治清洗,掌控权力,钳制思想。二战后期,苏联与世界的接触开始增多,耳濡目染,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猛烈碰撞,对苏联国民思想的冲击和震撼是巨大的。至斯大林1953年逝世,国家走上正轨。

赫鲁晓夫时期

斯大林逝世之前,没有指定继承人。权斗中,赫鲁晓夫最终胜出。比较有意思的是11年后,他被手下同样权斗出局。(趁他出国访问时,高层串联,然后政变。这情景在中国也曾发生。其他国家政坛似乎也很常见。如此新闻里经常播报领导人出国访问的日期新闻–比如XX离开北京,XX结束访问回到北京,似乎有更重要的含义。)

赫鲁晓夫上台伊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斯大林评价问题。在1956年苏共二十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批判,还抛出了“秘密报告”。(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思想混乱,争论。中国也参与其中,下文与中国关系一节详叙)批判斯大林,目的在于吸取斯大林时期的教训,从而坚持集体领导和反对个人迷信。

斯大林时期大搞个人迷信,个人崇拜,大清洗,受害者众。据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1990年公布的材料:1930—1953年因反革命国家罪被判罪的有3378234人,其中被处决的有786098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消灭富农”运动中的受害者。又据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1991年宣布:1920—1953年,苏联约有420万人受到镇压,其中200多万人是在1937—1938年被镇压的。赫鲁晓夫对这些人进行了平反。

批判完斯大林,苏共二十大,二十二大,赫鲁晓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三和”,“两全”(“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

虽然批判斯大林,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方面,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建设线路上,赫鲁晓夫同斯大林基本上是一致的。

  • 发展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规模,垦荒。(对农业发展,直接提出最高指示,导致农业部形同虚设)
  • 对工业发展措施不多。(不如农业了解,多继承自斯大林)重点发展加速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 提拔了一些新贵。(正是这些新贵将他弄下了台)
  • 开始有全球性,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关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承认与否。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提法)

勃列日涅夫时期

经赫鲁晓夫11年改弦更张,巩固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和调整的新时期。这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三方面的内容。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一方面,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苏联发展成与美国相匹敌的世界工业、科技、军事超级大国;另一方面,生产增长率明显下滑,开始了经济衰退的过程。

为此,勃列日涅夫增加国有企业自由,进行经济利益刺激(不太认可市场的作用),进行集约化发展。(似曾相识,新质生产力)但成效不大。

除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都有稳定逐步转化为停滞。一个重要表现是权力进一步集中,领导体制僵化。时代变了(以革命与战争为特征的时代主题逐渐被以和平与发展为特征的时代主题所取代),但勃列日涅夫还在集权。(如此看,还是要时不时的提一提,比如现在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口)

从表面上看来,这一时期对党政机构及其干部的监督工作是比较重视的。比如把原来的党和国家监察机关改组为人民监察机关。

但“特权阶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要第一书记们支持总书记,并对他作为领袖颂扬,他就允许他们在各自的地区为所欲为。”)他们中不少人表面上拥护社会主义,似乎也在为社会主义而工作,但在内心里却向往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这一“特权阶层”即是上面《来自上层的革命》一书指出的党–国精英们。

赫鲁晓夫宽松的环境,苏共二十大,培育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上面提到戈尔巴乔夫就是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发酵,同时西方在“人权”等问题上干预,添油拱火。民主,民族运动开始兴起。勃列日涅夫只能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不少人被“精神病”,送“疯人院”。(太相似了)

客观的说,此时虽然人道主义研究热烈,但是脱离实际。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国际关系上,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勃列日涅夫主义,精髓即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延续。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期

掌权18年后,1982年勃列日涅夫病死在任上,从1982年到1985年,后连续两任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相继短期病故(继任者年数比较大,可以看做是勃列日涅夫掌权时间太久的不良后果)。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戈尔巴乔夫上台前的过渡阶段,比较平稳。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长期掌权,没做好接班人安排(恐怕也不太愿意,不敢安排接班人)。所幸没有导致大的政局波动。

戈尔巴乔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情况上文多有涉及,总结,这里再加上前面涉及不多的几点。)

戈尔巴乔夫上任伊始,苏联面临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20世纪60—80年代,其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从6.5%下降到4.2%,到80年代中期更降至1%—3%。

初期简单的经济改革及措施不见成效,戈尔巴乔开始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坚持“民主化”,“公开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把权力中心从党向苏维埃转移,然后到全苏人民代表大会。在高层领导机构实行联邦化,实现党政分开。

但开放太快,人们思想上不适应。更多的去争取所谓个人的自由,而非提高生产力,监督腐化的官僚,履行社会责任,公民责任。加之民主,民族运动在国内兴起。经济问题没解决,社会政治危机出现。

1989年春以后,在社会政治危机迅速发展,改革路线面临调整的关口,苏共召开二月全会和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放弃了一党执政的法律地位,继而实行了总统制,通过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作出了加速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抉择。苏共的政治危机发展演化为政权危机。

对外关系上,戈尔巴乔夫的很多国际关系思维可能很先进的(是否不合时宜,值得探讨)。戈尔巴乔夫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进攻性战略(美苏争霸加剧),是导致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延缓和政治僵化的重要原因,并认为“核时代的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任何目的的手段。通向安全的唯一道路是政治解决的道路,是裁军的道路,即与西方的缓和。”戈尔巴乔夫转而将苏联的对外战略和策略建立在统一世界的同一性之上,即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来谋求缓和。提出“人权优先于主权”,“周游列国”,以期缓和与欧美的关系。给苏联国内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为和平主张,戈尔巴乔夫1990年10月15日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但戈氏的这一主张,可能与苏联当时的实际不符(一味求和平,放弃了斗争),不符合“和平共处”(上面提到,包含了阶级斗争),(站在社会主义角度看)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至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联解体问题,上述诸书有详叙,前面总结多有涉及。这里不再重复。

以上,苏联69年历史,五(六)组领导人阶段,可以总结如下图:

苏联的历史进程

从中可以很容易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

  • 职位没有任期限制,在位时间长。
  • 继任者没有明确。导致继任者前期多动荡,政治斗争,清洗等。
  • 后一任对前一任的政策多改弦更张。
  • 领导人开明与集权交替出现。
  • 搞个人崇拜。
  • 经济增长停滞(社会制度必然,还是领导人政策选择问题)。
  •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很重要。确立合法性,同时指导实践。

(经验教训一节会详叙)

与中国关系

近代以来,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一书划分为4个阶段,即1917-1949年,双轨制,多个维度,错综复杂。1949-1960年,结盟。1960-1978年,分裂及对抗。1979-1991年,逐渐正常化。

1917-1949年

1917-1949年,苏联与中国在政党,国家关系中呈现双重性,双轨制的特点。即政党关系,国家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一阶段,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国民党)与苏联关系的很多内容,细节,往往被忽视。

除了政党层面的,早期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组织的支持,指导。苏联与北洋政府有正常的外交关系,在北京设有苏联驻北洋政府的大使馆。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后,苏联认为利益受损(苏联与日本在东北有利益纷争,苏联认为张的背后势力是日本),苏联开始明确支持广州政府北伐。除了武器弹药,军事顾问的支持,还派驻苏联的飞行人员,直接负责前线侦察,轰炸敌军等军事行动。

同时作为国际共运的领导者,支持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广州政府。而在此之前,早已开展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帮助工作(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而支持共产党人参加广州政府,加入国民党,目的在于“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可见共产国际对国民党内部认识还是很清晰的。

北伐如火如荼,进展太快。而中共主导的工农运动,因领导不足,准备不够,逐渐有失控之势,扰乱了社会秩序,有影响北伐后方稳定之嫌。

仅武汉一地,北伐军占领后两三个月里,就发生罢工150余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急于摆脱贫困、提高生活待遇,出现了相互攀比,“工资加到骇人的程度,自动缩短工时每日四小时以下,随便逮捕人,组织法庭监狱,随便断绝交通,没收工厂店铺等”等过激现象。

同时北伐进展太快,太过顺利。中共中央认为“中国民族革命已到稳固时期,无产阶级已到夺取领导权的时期”,中国革命必须“一气呵成”。如此,与国民党政府决裂,已是必然。

在支持广州国民政府及北伐同时,苏联也没断了与北洋政府联系,仍然派驻有驻北京大使,以维护其在东北的利益。(比如后来的中东路事件,与日本争夺在东北的利益。维护其在东北的利益始终贯穿中苏关系始终,后来还有在西北,新疆的利益。)

因为俄国是通过首先夺取中心城市,革命成功的。起初共产国际,也包括很多中国共产党人在内,教条地认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也要如此。在此思想指导下,发动了南昌起义等多次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但很快,中国的革命实践让共产国际转变观念。1930年,共产国际认为“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用农民风潮底铁围来包围当地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和最大的城市,在军阀军队里组织我们自己的力量,十倍加强我们在这些军队里的工作。”

中国革命被迫转移到农村,中共本土的骨干力量成长起来。当然苏联的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日本侵华初期,共产国际认为推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是“顺利发展民族革命战争,实行对日作战的必要前提”。因而必须把抗日的国民党武装视为首要敌人来打击。莫斯科大胆支持关内中共反对国民党的斗争,力图帮助中共推翻国民党,从而达到根本牵制日本北进的目的;对关外各种抗日力量,包括中共的抗日武装,却绝不给予支持 。因而指导中共联合张学良,联苏,在西北发动抗日反蒋。

国共合作以后,苏联认为确保党和红军在国共两党妥协中能够保持有利的地位,绝不能屈从于国民党的主导。

可见,在指导中国革命中,共产国际不只有错误做法,观点。正确主张也有很多。

从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到193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这期间苏联对中共主要是经费上的支持(政党关系上的)。而对国民党主要是武器装备,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国家关系上的)。

这一阶段,共产国际对其支部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是极其间接和有限的,因而致使其指导常常脱离中国国情,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主要通过对党领导人的确认乃至指定实现。从知识分子的陈独秀,瞿秋白,到工人代表的向忠发。以至后来,指定由他们培养的中国留苏学生来充当中共和青年团的最高领导人。了解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后,最后放弃王明,选中了毛主席为中共中央新一代最高领导人。

日本侵华,德国二战。苏联出于自身安全,改变对外输出革命的做法,主动与资本主义国家示好,改善与国民党关系。因而抗日统一战线提出成为一种必然。1935年共产国际提出新的统一战线,在中国则是联蒋抗日统一战线(早期中共的主张是“除蒋”)。

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断绝了同日本的贸易关系,禁止向日本出口军事战略物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苏联是最早援助中国的(国民政府),包括武器装备,贷款,派驻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等。支援中国的苏联志愿航空队,早于后来著名的美国飞虎队。对中国的援助(武器),大部分给了国民党及其军队,中共获得的很少。

在1949年以前,苏联对中国的关系,指导原则可以看作对外输出革命(国际共运),同时时刻保证国家利益。

1949-1960年

皖南事变以后,中苏两党一直存在隔阂,1949年1月斯大林决定派米高扬来中国,从更高层面了解中国,中共。新中国建立后,需要苏联经济援助,开始向苏联“一边倒”的态度。很快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30年,1980年期满),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

中苏条约维持了中苏之间的旧约,涉及东北利益,旅顺出海口,外内蒙独立等。中国整体上没有失去什么,斯大林有让步(以拉拢中国),同时扶持朝鲜,维持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苏联如果能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仁川、釜山及其他南朝鲜的港口将替代旅顺口和大连港的作用,苏联与越南,朝鲜一直关系紧密(制衡,影响中国。最近普京分别访问朝鲜,越南,可见是传统友谊。)

朝鲜战争,中国很快出兵,斯大林很认可(前期没有与中国沟通,想弥补?),加大对中国援建。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批判斯大林问题加之秘密报告。非斯大林化,告别暴力革命,走议会等和平方式夺取政权。一定程度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和论战。(1956年10月爆发的波兰危机和匈牙利事件,无疑是非斯大林化的直接后果。)

中苏两党关于国际共运,社会主义怎样搞?发生分歧。中国方面坚持武装斗争,阶级斗争,既然赫鲁晓夫改弦更张,那自然应该毛主席来领导国际共运,当新的武林盟主。这其中毛主席有著名的“东风压倒西风”,“第三次世界大战”等观点。(苏联上岸了,可能看问题角度不一样了,更看重和平,稳定。)

毛主席坚持斯大林主义,走其曾经走过的路。开始“大跃进”,人民公社,继续革命论,三面红旗,总路线,还有百花齐放。毛主席认为“苏联已经搞了41年,再搞12年还没有过渡,落在我们的后头,现在已经发慌了。”而我们已经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到1960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从1961~1963年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对此,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很不认可,尤其人民公社。

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的修正主义,难说没有指桑骂槐的用意。

1960-1978年

中苏关系第三阶段,全面冲突,根源是关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主义怎样搞的争论,乃至争夺国际共运的领导权。间或国家利益的冲突。中国坚持继续革命,战斗,紧张。而苏联主张缓和。

1959年夏,中印边境冲突,是中苏关系恶化的起点。赫鲁晓夫访美前期,发表在中印冲突保持中立言论(其时苏联处于两难境地),让中国失望,惊讶(共产主义大家庭应该相互支持)。

为安抚中国,赫鲁晓夫访美之后直接来北京与毛交流,双方发生争吵。毛认为赫鲁晓夫搞修正主义,对应国内就是彭德怀的修正主义(庐山会议),而赫认为中国可能“左倾”。

关于社会主义怎样搞,国际共运怎样搞?(革命,战斗,还是和平)谁领导等问题,开始是各自表述各自观点,然后发展成论战。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两党之争扩展到国家,党外。

国际共运中,涉及党和国家双重关系。各国家民族有自己的利益,但国际共运作为一个整体,涉及领导权,领导中心,集中统一行动等问题。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平等,不认可国际共运里的苏联领导权,线路。认为苏共是老子党作风,内部的霸权。(前期刚好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内很困难,中共部分妥协,换取苏联的支援。后缓过来,与苏联,苏共分庭抗礼了)

毛认为此时“三分天下”,即“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马列主义各占一部分”,既然赫要搞修正主义,那世界革命领袖的位置就当仁不让了。

此时中国从单一的对美转变为双向的对美对苏,开始三线建设,避开苏联及美国可能染指,直接进攻的地区–西北,东北以及东南沿海,“上海以南地区属于放弃地带。”同时国内酝酿发动一场政治大革命,继续与阶级敌人作斗争,继续战斗。

其他相关事件,中国认为古巴事件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失败,而炮击金门让苏联不快(苏联被蒙在鼓里,被利用),至于“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则是中苏关系恶化,全面对抗的表象。同时还有中苏边界谈判不顺,援越分歧等。

1979-1991年

1979-1991年,第四阶段,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1年开始,中美关系缓和。1976年毛主席去世,中国对外政策发生变化,在考虑国家关系时有意放弃意识形态争论是最主要的变化(更成熟了)。比较典型的是对越反击战,曾经同一意识形态的“同志加兄弟”,为了国家利益仍然可以兵戎相见。

30年有效期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不再续签。勃列日列夫讲话,为缓和中苏关系提供了契机。美中苏三方关系相互影响。新一轮中苏边界谈判。中方提出中苏关系改善的两个前提,柬埔寨问题(越南撤军),阿富汗问题(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阿尔法小组,6小时占领了阿富汗,当时对中国震撼很大)。(事关中国边境稳定,安全,当然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

文革时期的极左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传统的“时代”学说持一种教条、僵化甚至极端的态度;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基本估计和对中国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估计过高;否认或不重视国家利益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中的首要地位;在政策上“四面出击” 。

言犹在耳

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中苏之间的经贸,科技文化等交流增多。但同时,外交政策,中苏关系改善很滞后(多方面因素,比如苏联领导人相继去世),同时中国领导人明确了和平与发展主题。

1989年5月《中苏联合公报》发表,中苏关系正常化,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

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奉行的是完全不同的政治准则。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有先天不足。不太符合现代国家关系,或者说不能按照理性来分析。表面原因似乎是都奉行领袖外交,领导人的个性很容易影响,采用什么样的外交路线,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深究一下,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将政党关系与国家关系混淆在一起了。作为政党,有组织性,上下级,服从,而作为国家,彼此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此问题一。问题二,政党有统一性,同一性,世界性,而作为国家则是民族性,复杂性,多样性的。此矛盾二。 至于苏联与中国关系,除了以上。还有一个特殊点,苏联是社会主义政党,国家的发源地,第一个成功的,权威性在此。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领导了亚洲民族革命,彼此之间有领导权之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国家的事,需要很多国家一起搞,这样才能冲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不至孤立无援。苏联前期,这一想法是很对的,而且很成功,苏联的建立即是明证。

无论马恩对社会主义革命多么期待,他们从来不认为,革命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更不可能在落后的东方国家率先取得胜利。他们认为,至少在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同时爆发革命才有可能。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实际上的领袖。由于会名太长,通常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

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反压迫反剥削。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7月15日第一国际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1889年在巴黎成立,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民主社会主义)。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散。第二国际所作出重大影响为宣传设立每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3月8日国际妇女节,8小时工作制等。

第三国际,为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存在于1919-1943年。以马列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它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直伴随中国共产党成长,革命,建设的即是此组织。因为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为契机建立的组织,苏共(之前的俄共,联共)是领导者,组织者。从他的定位,宗旨可以想见与中共革命实践中的历次摩擦,冲突。伴随着的是其思想,线路以及领导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此组织存在就不合时宜了,因而1943年解散。

第四国际,全称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由与斯大林权斗失败而流亡海外的原苏共领袖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创建于1938年创建,以期与斯大林控制的第三国际分庭抗礼。第四国际更“左”,宣扬“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

20世纪的革命者都陷入一种“理性的自负”,认定自己选定的方向是人类的必由之路。这种“历史必然性”被赋予一种不可挑战的宗教性权力。

第三世界国家的非殖民化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的确风起云涌,尽管共产党人都想把它纳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但毕竟性质不同,这些国家并不具备由民族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给现在的中国带来的启示,经验教训。这是阅读的此系列的最终目的。顾虑限制很多,不能写得太具体,当然我的思考想法也很简单,很个人,不成体系,并非深思熟虑,就信笔由疆的写了。

社会主义都是在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发展起来的,无论俄国还是中国都是如此。那么,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标准是什么,应包含哪些要素,有哪些共同点?当存在一个苏联模式时这些似乎很清楚,但现在很需要讨论。与此相关的问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那里它们是母女关系。而在现实中这两者处于相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生产力水平普遍还低不少。同时,这两种制度之间虽有很多差别,但历史地看它们相互学习的、相互借鉴的事例并不少。可不可以说,它们之间更像是姐妹关系?

关于民主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一书作者给当时的苏联提出的出路是民主社会主义,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怎样搞,作者没有提出更多理论,具体路径。诚如前面所说,“似乎难以言说”。

我的想法,前面提到过,在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时候(此时其实我们还不具备制度优势),苏联的经验教训是只能搞集权,不能民主。早期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专政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夺取政权以后,国家如何建设,仍需集权,此时我们还不具备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如此才能保证目标统一集中,劲往一处使。当利益多元化后,没人掌舵领航,恐怕没人愿意搞社会主义了。几千年后可能还在进入社会主义的阶段,如同封建社会有几千年历史一样。(要淡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制度优劣之争,大家其实都差不多)

在《中苏关系史纲》一书中,与人讨论“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导致个人崇拜”,引起我上述想法。

当然搞集权,无可避免的会带来专制,个人崇拜,领导人任期,权力交接,缺乏纠错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是苏联肉眼可见的问题,而且从来就没有解决过。

传统社会主义高度集权体制难以形成常规权力更替机制。这就在苏联形成了一个不受法律约束、不受监督的一党专政制度。它与东方专制主义和企盼好皇帝的文化传统结合,演变为个人专制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资本主义,也有专制的。《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一书指出的比较成功的专制资本主义,新加坡,韩国等(主要是经济领域,其他方面问题也很多),很好利用了专制带来的好处。

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所选择道路本身。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践等相关研究很多,研究得也很透彻。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处于“欲说还羞”的状况。苏联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出现经济危机,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或者说内生的原因是消费不足,个人消费不足。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不重视个人的需求,个人消费。市场本身针对个人消费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前期侧重于重工业,国防等),同时初期积累的需要(类似于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完全抑制个人消费,消费习惯也没形成(影响有很大惯性,持续时间会很久,可能两三代人)。

个人消费不足,导致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前期经济发展,依靠国防,军工,重工业等投入,经济会持续一段时间高速发展,但一个历史周期后,前述这些领域会存在一个存量(很难很快消耗掉,除非发生类似战争等这样重大变故。比如经历二战的苏联,包括欧美,经济高速增长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难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引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转而最终只能依靠消费,个人消费,才能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


1941年-198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 © 数据来源:《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P.30

苏联经济形势,1961-1990年/年均增长率(%)

类别61-6566-7071-7576-8081-8586-898687888990
净物质生产6.57.85.74.43.53.154.12.33.72.5-4
劳动生产率5.56.84.63.33.1//////
总消费(不变价格计)//5.84.72.7//////
人均消费(不变价格计)//4.43.32.1//////
投资//7.03.33.5///-7-620
国防开支//4.02.0///////

© 数据来源:《“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

要激活消费市场,需要体制改革。光所谓经济改革不行,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戈尔巴乔夫也是在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的情况下,才转而进行郑智体制改革的。但是他的郑智体制改革太激进了。(前面分析评述的,不能搞民主)

郑智体制改革

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进入下行期间,单纯的经济改革方案已不能奏效(戈尔巴乔夫前期实行过的),指标不治本,短期有效果长期还是下行趋势,必须要郑智体制改革,即生产关系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郑智体制改革呢?不知道。只是知道如果不改革,前景暗淡。

中国一直以来所走过的道路,都有苏联在前面趟雷,做得好的,我们跟进,做得不好的,我们走另一条路即可。包括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其实前期都有吸取苏联以及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苏联解体以后,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摸着石头过河。今后路怎样走,什么样的改革才是对的,其实很难言说。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习惯事后追认(合法性认定,作注释,找依据乃至随声附和),事后总结理论(当然可以进一步指导实践),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将错就错!正合了那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总体上比较悲观!

温任内最后一次两会记者会

折腾瑞芯微RV1126嵌入式开发板

2024年7月25日 10:24

2020年前后,当华为海思被美国制裁时,国内安防芯片缺口很大(安防领域,当时海思IPC SoC大约占有70%市场,DVR/NVR SoC大约占有90%市场)。之后群雄逐鹿,瑞芯微也适时推出了两款面向IPC的SoC芯片,RV1126(4K800万IPC)及RV1109(500万IPC)。RV1126采用四核32位ARM Cortex A7架构,有2T算力的NPU,适合用来做视频编解码,跑与视频相关的算法模型。

手边有一块闲置很久的基于RV1126的嵌入式开发板,1G内存,自带8G eMMC硬盘。闲暇之余,想用来安装宝塔面板,搭建nginx等环境,然后跑web应用。厂家提供的固件是基于 buildroot的,如此,需要从源代码开始,编译和配置自己需要各种软件和库。对此我一窍不通,难度太大,只能作罢。

RV1126开发板

最近发现厂家更新了固件,提供了基于Ubuntu的底层固件,之前的想法又冒出来了,试了试,居然成功了,这里做些回顾记录。

刷机

刷机方法与刷安卓手机类似。电脑首先安装usb驱动,瑞芯微有提供驱动安装助手–DriverAssitant_v5.0(下载)。驱动安装好后,开发板通过USB与电脑连接,识别到设备。

瑞芯微的刷机工具–RKDevTool(下载),刷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安卓刷机基本一样,包括不限于USB线,设备连接,识别,驱动等方面。

RV1126开发板厂商提供的基于Ubuntu的固件–RV1126-Ubuntu-20.04-firmware_20240227(下载)。

环境搭建配置

刷完机,插上网线,因为设备默认DHCP,搜索查询到设备的IP,然后SSH登录。

SSH 登录

1panel面板

因为时常操作云服务器,此时第一想法是安装宝塔面板。却被提示在线安装的宝塔,不支持这个arm 32位设备。让去试试宝塔5.9。简单搜索了下,不知道去哪弄宝塔5.9的安装包,官方的离线安装服务里可能有旧版的,但要收费。(写此博文时,又在网络搜索一番,发现有好心人搜集整理了旧版本的宝塔,此处

转念想到何不试试其他的面板程序,比如1panel。1panel面板官网写着支持armv7l服务器架构。试了下,果然安装成功。有宝塔的经验在先,1panel面板的安装,使用上手很快。终端SSH及文件管理,很直观,与宝塔的使用基本一致。

frp

为了方便SSH远程登录,及面板的远程管理以及后续web站点能外网访问,首先用上frp。用一台阿里云香港服务器(2C2G30M)做frp的服务端,配置好。虽然第一次使用frp,因工作原因,对p2p,nat穿透,端口映射,DDNS知识了解很多,所以对frp理解,上手,使用起来很容易。

frp的设计理念可能是要保持服务端配置的精简,统一(在客户端做各种区分),比如保持服务端唯一的对外http端口,https端口,ssh端口等。如果有多个对外服务(比如web应用),只需要在frp客户端做配置即可,通过绑定不同域名来区分不同web应用(而非常规的采用不同端口区分不同web应用),如此思路很清晰,就是有点费域名。:-)

持续将近半个月的frp使用下来,很稳定,速度也很好。当然,这可靠性多半要归我这台2C2G30M的阿里云香港服务器。看网上的讨论,这个系列的阿里云香港服务器很抢手,性价比很高。我比较看重的,回国内延时非常低,在广州ping值延时只有8-9ms,比广州服务器ping值还低。(对于我用来科学上网,非常完美)。

说个题外话,我曾持续(从一个月到一年时间不等)测试各种云的香港服务器(比如狗云,马云,鸡云,草云。当然还有大厂的,腾讯云,华为云,天翼云等),回大陆线路,表现最好最稳定,性价比最高的还是阿里云。

应用

解决了服务器远程管理,外网访问问题。剩下的就是搭建网站了。使用宝塔时,习惯一键安装NMP等环境。1panel也有类似功能,不过其提供的默认web环境是OpenResty,安装时却出了点状况,始终安装失败。

1panel的理念是一切皆docker。安装的所有应用均是基于docker的。安装OpenResty失败,起初以为是docker镜像源,网络问题。不过,这个很快排除了。

前段时间网络上讨论很多,docker hub及国内的众多加速服务在国内完全无法用,当然解决办法也很多。我比较喜欢的办法,对于个人用户,可以将常用的镜像通过GitHub action同步到阿里云容器镜像服务 ACR,然后选择公开或者私有,需要时从ACR拉取容器镜像。(见 docker_image_pusher

这种方法,我使用多次,国内服务器上拉取容器镜像,速度很快,也稳定可靠。当然,更常规的做法是使用docker hub镜像加速,比如1panel提供的临时加速地址:https://docker.1panel.live 。目前大环境下,国内的docker hub镜像站几乎都关了。我上面提到的docker image pusher方法对于个人用户是非常实用的。

排除网络问题,查看日志,发现安装OpenResty失败的原因是因为1panel商店里上架的这个版本不支持我使用的armv7l处理器。此时恍然大悟,然后又有点忧心。相较于x86,armv7l算比较小众,很多docker应用可能没有适配。如果通过1panel自带的商店安装,估计很多安装不了。如此,对于这个开发版使用1panel面板作用不大了。当然1G内存,外加4核心处理器,本身有点鸡肋和尴尬。也只能用来跑些简单的web应用。

找到问题以后,手动安装了nginx/1.18.0,PHP 7.4.3-4ubuntu2.23 (cli),这样能来跑静态及PHP站点了。

目前这个开发板上运行的web应用有:

之前在网友小宋的博客看见介绍的用来监控树莓派状态的应用Pi Dashboard,UI比较好看,起初试了在云服务器上跑,但是x86的服务器获取不到CPU温度。如今这个是arm的开发版,安排上。

通过docker安装的twikoo,uptime-kuma可以成功运行。

作为我这个hexo博客节点之一(目前我这个博客节点有:阿里云广州,华为云北京,京东云北京,海外netlify以及此开发板的香港服务器frp反代)。通过Github action构建,然后分发到不同节点服务器上,方法参见我之前的博文:博客网站更新总结-2023–Github-action通过GitHub Action将博客网站等静态文件同步到云服务器

考虑停电,断网,设备重启等意外情况,给相关程序加上开机启动,进程守护。同时因为只有1G内存,加上定时任务,定时清理内存,缓存。此时1panel面板的价值作用体现了。

前面提到frp是通过不同域名区分不同网站的,最后各web网站的访问地址是域名+端口,比如one.jiangyu.org:8090,two.jiangyu.org:8090。给这些源站套上CDN,就能不带端口,直接用绑定的CDN域名访问对应的web站点。只是这样一来,就更费域名了。:-)

还有一个问题。绑定CDN以后,我习惯强制https,如此需要给CDN上传SSL证书。如今SSL证书有效期已缩短到90天(我曾在6个月前的博文 SSL证书,部署及相关知识中总结过与SSL证书相关的知识,彼时证书有效期还多是1年,半年不到普遍都是90天了),如果自己的VPS部署站点,开启https,申请SSL证书,然后绑定,不断更新,这都能自动化完成。可是在CDN应用里,需要自己上传SSL证书,如果过期,需要重新再上传新的证书。如果使用的是大厂CDN,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厂家开放了各种api,基于此很多大神帮忙造好了轮子,SSL证书申请,上传到CDN,部署,更新都能通过脚本自动化完成。可是对于小厂CDN,一般没开放api或者没有现成的造好的轮子,需要自己频繁手动更新SSL证书,是个大问题。

最近看到有某CDN小厂提供了名为证书无忧的服务,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在CDN配置里,第一次先上传自己的SSL证书,在证书到期前,会自动更新有效期为 90 天的免费证书。目前公测期间这个功能免费,以后可能每次成功更新证书收费1-2元。这是个很好的功能,不知道会不会有其他CDN厂家跟进。

其他

这个开发板尺寸100 x 60mm,比树莓派略大,买来一个树莓派的亚格力外壳(外壳整体尺寸与这个开发板相当),重新钻孔,保护起来。买外壳时,看见店家有与外壳配套的散热风扇,也买了一个。测试了一段时间,对比发现,这个5V 0.2A的小风扇能给CPU降温5-6℃。不过因为RV1126这颗SoC面向的是安防,消费类IPC领域,低功耗,温度控制这块做得比较好。即使不加散热风扇,在室温30℃时,一般负载下运行时的最高温度也只在50℃上下,离会降频的85℃还很远。

这个开发板有个40pin 的 gpio接口,厂家文档说兼容树莓派的接口,除此没有更多资料。本来想着如同树莓派一样,接几个诸如温度,湿度这样的传感器,调试一下,资料欠缺,需要补的课很多,只能暂时作罢。

溥仪《我的前半生》

2024年7月2日 14:28

想不起来为什么突然会读溥仪《我的前半生》。但仍能清晰的记得的很多年前看电影《末代皇帝》,红小兵们大跳忠字舞,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镜头片段,给年轻的心所带来的震撼。

末代皇帝剧照

电影《末代皇帝》是非常忠实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而改编拍摄的。但这段跳忠字舞的情节却是书中不曾写的,属于导演自己发挥,成了电影最为出彩的地方之一。这段情节目的自然在于讽刺,比较有意思的是电影《末代皇帝》1986年由中外联合拍摄,当时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据说是第一部得到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当时的气候可见一斑。

说回《我的前半生》。溥仪于1957年下半年开始写此自传,1959年年末,蒙特赦被释放出来。《我的前半生》可以看作其对前半生的反省乃至觉醒,是自白书,自省书,某种程度上也是“认罪书”,“自首书”。

有电影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前,还想读读此书。一方面是猎奇的心理,想一窥皇帝生活,与影视剧,清宫剧是不是一样。另一方面,期望可以更多的了解近现代的历史事件,进程,相关的人物,细节等等。

书中,溥仪主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回顾了前半生。从头到尾都有自己的反省,反思,乃至“觉醒”。

在书的前部分,溥仪谈到了他的家世,祖父,父亲,母亲,太妃,光绪与慈禧,外祖父荣禄,义和团,袁世凯,汪精卫,老师(庄士敦,朱益藩等),胡适,梁思成,泰戈尔……

二岁时(1908年),慈禧临死之前将其选为皇位继承人。溥仪的一生命运就被改变。

父亲,母亲,弟弟从此君臣有别,相见很难,父子,母子之情,兄弟之情完全被剥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怪异。在宫中,有名分上的祖母–太妃来关照。而因被太妃端康训斥(认为对溥仪照顾不周),亲生母亲只得自杀。

太妃每餐送菜(太妃有自己的私人厨房,厨师),饭菜样式很多,吃不了多少,浪费严重。并有在菜肴里放银牌和尝膳制度,这种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并非完全出于摆排场),一来显示太妃的关爱,二来防止暗害。年轻的溥仪“不会给自己穿衣服,不会把饭盛到碗里。”甚至直到作为俘虏战犯被关押在苏联,乃至后来的抚顺,溥仪身边始终有人伺候他吃饭,穿衣等。

“退位以后,据内务府上报,每个月光吃,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民国政府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当然时有克扣。

“中国的贵族们都是用不着算术的,一切都有人替他们办了。”

退位以后,“如果我去游一次颐和园,不但要有几十辆汽车组成这尾巴,还要请民国的警察们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块大洋。”排场很重要,作为对比,“明朝崇祯皇帝最后上煤山的时候,那个从小长在身后的尾巴只剩下了一个太监,冲这一点,我想也够他上吊的了。”

这些排场和“关爱”是从幼小就培育起来的,使溥仪“从任何方面都确认自己是尊贵的,统治一切和占有一切的人上之人。”

义和团运动前期,为笼络人心,慈禧二话不说,很轻易的就把强烈反对利用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等一同处斩于菜市口。这相当于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副总理轻而易举的就被杀了,伴君如伴虎,令人不寒而栗。

关于光绪的死,溥仪直截了当的说是被毒死的(这与现在的考古及医学解剖科学研究结论吻合),问题只是在于“到底谁毒死光绪的?”

袁世凯与汪精卫。
“袁世凯的革命党方面的朋友,主要的是谋刺摄政王不遂的汪精卫。汪精卫被捕之后,受到肃亲王善耆的很好的招待。”

看来袁世凯当年与革命党沟通,中间的桥梁是汪精卫。很多年以后,汪精卫再次充当了类似的角色,只是此时是卖国贼了。
对于满清贵族,之所以不杀刺杀失败的汪精卫,“(溥仪的)父亲在自己的年谱中说这是为了‘以安反侧之心’。我有位亲戚后来告诉过我,当时有个叫西田耕一的日本人,经过善耆那里的日本顾问关系告诉善耆,日本人是不同意杀掉汪精卫的。摄政王在几方面压力之下,没有敢对汪精卫下手。武昌事起,汪精卫立刻得到释放,他也立刻抓住机会和善耆之流的亲贵交朋友。”

“袁世凯到北京后更是一拍即合,汪精卫与袁长公子克定结拜为兄弟,从而变成了袁的侄辈而兼谋士,自然同时也变成了袁世凯和民军方面某些人物中间的桥梁。”

溥仪退位以后,暂居在紫禁城,与袁世凯比邻而居。“袁世凯吃饭的时候还奏乐,简直是‘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

关于故宫三大殿的功能,“照章要先在中和殿接受领侍卫内大臣们的礼(在大典上他们站列两侧,不便与文武百官一起朝贺) ”

关于读书学习以及帝师。
“六时睡,四时起。卧帐中又读古文观止,甚有兴味。”“每天念书时间是早八时至十一时”。
如此看,帝王每天读书学习时间不长,晚上睡觉比较早。(起得也早)

“朱益藩师傅教书的时候不大说闲话,记得有时候他总有精神不振的样子,后来才知道他爱打牌,一打一个通夜,所以睡眠有点不足。”之前写萍乡,莲花,有关注到末代帝师朱益藩,从溥仪眼中,看到不一样的形象。哈哈!
赏赐大臣的字画等作品,“什么太后御笔或御制之宝”,多为帝师或其他人代笔,然后自己描红。

授权英国师傅庄士敦整顿内务府。
“(内务府)替我在清点过的字画上面盖上一个“宣统御览之宝” 。如此,给遗老们增辟了各种生财之道,罗振玉的散氏盘、毛公鼎的古铜器拓片,佟济煦的珂罗版的宫中藏画集都卖了大价钱,轰动了中外。”

寸草为标。
“我在宫里十几年间,这东西一直摆在养心殿里,是一个景泰蓝的小罐,里面盛着三十六根一寸长的干草棍。”

遗老遗少,看重谥号,跑谥号。
“为了将来续家谱时写上个清朝的官衔,为了死后一个谥法,每天都有人往紫禁城跑,或者从遥远的地方寄奏折来。”

罗振玉与王国维关系。
“王国维为了报答这份恩情(早年的接济之恩),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

王国维投湖死后,“王国维‘孤忠耿耿,深堪恻悯……加恩谥予忠悫,派贝子溥伒即日前往奠缀,赏给陀罗经被并洋两千元……’罗振玉于是广邀中日名流、学者,在日租界日本花园里为‘忠悫公’设灵公祭,宣传王国维的‘完节’和‘恩遇之隆,为振古所未有’,又在一篇祭文里更宣称他相信自己将和死者‘九泉相见,谅亦匪遥’。但是那个表现着‘孤忠耿耿’的遗折,却是个假的,编造者正是要和死者‘九泉相见’的罗振玉。”

“那时我身边的最善于钩心斗角的几个人,总在设法探听对手的行动,办法之一是收买对手的仆役,因而主人的隐私,就成了某些仆人的获利资本。在这上面肯下功夫又肯花钱的是郑孝胥和罗振玉这一对冤家。罗振玉假造遗折的秘密,就这样被郑孝胥探知,于是在某些遗老中就传开了。这事的真相当时没有传到我耳朵里来,因为一则谥法业已赐了,谁也不愿担这个‘欺君之罪’,另则这件事传出去也实在难听,这也算是出于遗老们的‘爱国心’”。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写退位以后(1912年),搬出紫禁城,暂住父亲的“北府”(1924年),然后出走日本公使馆,在日本人的庇护下,到天津(七年,1925-1932年),最后到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十四年,1932-1945年),乃至最后日本战败,被苏军俘虏(在苏联五年,1945-1950年),移交给中国,看押在抚顺,至1959年特赦。如此前半生!

(退位以后)“和洋人拉好关系是进可以取,退可以守,这是王公大臣们一致的意见。”

支持溥仪上, 日本军方和政界意见不一。军方是决心支持溥仪上台的。

占领东北,“日寇有了日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基地,为“南进”或“北进”铺起了启程的道路。”

“1945年,伪满末期,形势大变。对外面世界,变化几乎‘一无所知’。”主动和被动的。

被俘,看押在苏联时,“新中国宣告成立了,有个自认为经验丰富的人,又提出打个贺电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被俘时,“平生第一次给别人倒水喝。”而当年, “在长春看报纸还要喷酒精消毒哩”,笑:-D

被俘看押期间,“这一段短短的种菜生活,在我身上埋下了我所意识不到的种子。” 后来去植物园工作了

“我所接触到的青年,也无一不是以能说英文为荣”,其实时代还是没大的变化。至少从文化心理上看是如此!

“比如在朝鲜美军发动了细菌战以后,全国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很多时候背景被遗忘掉了。

“我在,即大清在”,我即国家和大清,我自己就是国家的化身。

“我整个前半生四十多年的生活方式,使我毫不怀疑我是个奉天承运的天生圣人,我是文殊师利菩萨降世,我是一切的统治者和所有者,我就是国家、天意、真理的化身。”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通过GitHub Action将博客网站等静态文件同步到云服务器

2024年6月4日 10:59

之前在博客网站更新总结-2023一文中简单提到过,借助Github action(使用easingthemes/ssh-deploy)将hexo静态博客同步到云服务器,实现自动化部署。

最近在折腾mkdocs,再次使用到通过Github Action将自动生成的静态文件部署到云服务器功能。这里做些详细总结,笔记。

将文件同步到远端服务器,可以使用ftp,sftp,ssh等协议。对于云服务器,通过ssh协议同步文件是很好的选择。这里我介绍的easingthemes/ssh-deploy即是利用Liunx/Unix下的rsync(remote synchronize)工具,借助ssh协议,实现本地端(Github)与云服务器端的文件同步。

Github marketplace商店里能搜索到很多与easingthemes/ssh-deploy类似的同步工具,原理及使用大同小异。

ssh-deploy代码示例

采用ssh-deploy同步文件的代码示例:(可任意命名为.github/workflow/ci.y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部署到服务器
- name: Deploy to VPS
uses: easingthemes/ssh-deploy@main
env:
# 托管在Github里的远程VPS服务器.ssh文件下的私钥id_rsa
SSH_PRIVATE_KEY: ${{ secrets.SSH_PRIVATE_KEY_BJ_IPC }}
# rsync的同步命令参数
ARGS: "-avzr --delete"
# Github workplace里生成的静态文件目录,即需要同步到远端VPS的文件/文件夹。
SOURCE: "./site/"
# VPS IP地址。也可以如同id_rsa私钥一样,托管在Github,然后采用动态参数,比如${{ secrets.SSH_IP }}
REMOTE_HOST: 1.1.1.1
# VPS默认用户名root。
REMOTE_USER: root
# 需要同步到的VPS目录
TARGET: /www/wwwroot/ipc

以上,Github action与远程VPS连接,采用ssh方式登录(通过私钥),rsync同步文件。

为安全,将私钥托管到Github,然后采用变量表达(比如secrets.SSH_PRIVATE_KEY_BJ_IPC )。如此,VPS的IP地址,用户名,同步的目录等参数均可托管到Github,然后采用此种变量表达,以避免明文暴露。

托管VPS的私钥

生成公私钥

登录vps,键入以下命令,生成公私钥。在.ssh目录下,会生成两个文件,id_rsa 为私钥,id_rsa.pub 为公钥。

1
ssh-keygen -m PEM -t rsa -b 4096

键入以下命令,将公钥导入authorized_keys文件

1
2
[root@host ~]$ cd .ssh
[root@host .ssh]$ cat id_rsa.pub >> authorized_keys

如此便完成了公钥的安装。为了保证连接成功,确保以下文件权限正确:

1
2
[root@host .ssh]$ chmod 600 authorized_keys
[root@host .ssh]$ chmod 700 ~/.ssh

配置ssh,打开密钥登录功能。
编辑 /etc/ssh/sshd_config 文件,进行如下设置:

1
2
3
RSAAuthentication yes
PubkeyAuthentication yes
PermitRootLogin yes

重启 SSH 服务:

1
sshd restart

到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需要将私钥转换成pem格式:

1
ssh-keygen -p -f ~/.ssh/id_rsa -m pem

打开id_rsa,看看开头是不是—–BEGIN RSA PRIVATE KEY—–

托管私钥

Github里配置私钥。对应的项目仓库,Settings-> Security-> Secrets and variables-> Action-> Secrets将私钥托管在此处。

Github action托管私钥

选择New repository secret。

Name,自己命名,比如上述代码里命名为 SSH_PRIVATE_KEY_BJ_IPC,秘钥变量即为secrets.SSH_PRIVATE_KEY

1
SSH_PRIVATE_KEY: ${{ SSH_PRIVATE_KEY_BJ_IPC }}

Secret,将上述id_rsa文件(—-BEGIN RSA PRIVATE KEY—–开头的),全部复制粘贴。即完成了私钥托管。

rsync参数

easingthemes/ssh-deploy使用Linux rsync工具来同步文件。在rsync主页对其使用,常见参数有详细介绍,这里选择重要的命令参数总结在下面:

ShortLongDescription
-a–archive归档模式,表示以递归方式传输文件,并保持所有属性,它等同于-r、-l、-p、-t、-g、-o、-D 选项。-a 选项后面可以跟一个 –no-(OPTION),表示关闭 -r、-l、-p、-t、-g、-o、-D 中的某一个,比如-a –no-l 等同于 -r、-p、-t、-g、-o、-D 选项。
-v–verbose表示打印一些信息,比如文件列表、文件数量等。
-z–compress传输过程中进行压缩。
-r–recursive表示以递归模式处理子目录。如果单独传一个文件不需要加 -r 选项,但是传输目录时必须加。
-l–links表示保留软连接。
-L–copy-links表示像对待常规文件一样处理软连接。如果是 SRC 中有软连接文件,则加上该选项后,将会把软连接指向的目标文件复制到 DEST。
-p–perms保持文件权限。
-t–times保持文件时间信息。
-g–group保持文件属组信息。
-o–owner保持文件属主信息
-D–devices –specials保持设备文件信息。
-u–update把 DEST 中比 SRC 还新的文件排除掉,不会覆盖。
–delete删除 DEST 中 SRC 没有的文件。
–exclude=排除不需要传输的文件,等号后面跟文件名,可以是通配符模式(如 *.txt)。
–progress显示同步的过程状态,比如同步的文件数量、 同步的文件传输速度等。

rsync是增量备份同步,速度和可靠性都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delete这一选项,SRC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任何改变都会同步到DEST,同时DEST中的如果有新增文件,使用–delete同步,DEST新增的这些文件会被删除。

Cache

在使用Github action生成mkdocs站点,然后托管到VPS过程中,发现每次mkdocs的deploy的时间都很久,看日志,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安装mkdocs的依赖库及环境上,而这些明显是可以缓存的。搜索了下,果然Github有cache action可以实现对环境及依赖库文件的缓存。Github cache action有中文的说明文档,但对如我一样的new hand,使用配置太过复杂,看了文档也不知道怎么用。一时陷入僵局。想到自己在同样通过Github action部署hexo时,deploy速度明显比mkdocs要快(Github action的workflows借鉴自网络,当时没深究),起初以为是hexo部署本身就要比mkdocs快。看了下对应的Github action的workflows文件,发现有个名为c-hive/gha-yarn-cache的Github action,恰恰就是用来缓存依赖库及环境文件的(最初我以为是来缓存生成的hexo静态文件的)。

看看gha-yarn-cache给自己的介绍:

1-liner yarn install cache for GitHub Actions.
GitHub Action caches improve build times and reduce network dependencies. However, writing the correct cache logic is tricky. You need to understand how the cache action (keys and restore keys) work. Did you know you’re not supposed to cache the node_modules folder? The setup is different per OS and takes a lot of space in your workflows. Not anymore!

哈哈,恰恰是对于像我这样不知道如何使用配置 Github cache action的new hand的。马上使用之。

知来路,识归途,见前程

2024年5月24日 14:16

本来计划用专题的方式写读书笔记的。一个系列,一个专题的书读完以后,写一篇总结性质的读书笔记,内容能涵盖整个专题内的所有书。甫一开始就发觉此种设想不妙。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日常读书纯粹是兴趣爱好,不是做学问,工作。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做系统的总结,时不时总被日常琐事以及工作打扰,难于长时间对某一专题深入,细致,全面的思考。只能改变想法,读到哪,写到哪。

下面是没能完成的第一个专题阅读的总结草稿。前后持续了几个月,终究还是没能完成。记录之。

未能完成的专题阅读笔记草稿

草稿里的“图示”是这个专题总结的重点,设想将20世纪以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做一个梳理,以知来路,识归途,见前程。当然“图示”没能完成,几个月过去以后,心境兴趣点似乎发生了变化。期许未来能有机缘继续修改完善此图示。

中央地方关系草图

以上是3月份之前一直阅读的专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阅读的书籍有:

  •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
  • 周飞舟《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 周飞舟 谭明智《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 林小英《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
  • 兰小欢《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 杨华《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
  • 金冲及《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最近一两个月在阅读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等相关的书籍,也算紧跟时事热点了。

再论“天一生水”及河图洛书

2024年5月16日 14:12

因为博客名的缘故,一直对“天一生水”很上心,之前写过战国郭店楚简–太一生水(2022年),很久以前还写过天一生水和安防及古代火灾防范(2019年),关于“天一生水”(2017年),以及天一生水,地六成之(2012年)。读完李泽厚的《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一书,里面有篇文章论及郭店楚简及“太一生水”,让我又有了新的启发,想再写写“天一生水”。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初读《郭店楚墓竹简》印象纪要(1998)
八、“太一生水”。何谓“太一”?表面看来,特别是按照我们今日已很习惯运用的西方哲学史的视角来看,非常容易把它当作宇宙万物的客观“本体”或最终“实在”,即Logos或“道”。但实际恐未必如此。我疑其来由或根源仍在上述先民的原始巫术仪典。很可能,上古先民将巫术仪典中所可感受却不可测度难以言说的巨大神秘力量谓之“太一”。“太一生水”很可能是先民对巫舞致雨的客观理性化的提升理解。包括今本《老子》的“无,(厚按:巫也,舞也)名天地之始”,恐亦此之遗痕。巫舞致雨对先民及万物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具有如此决定性的巨大意义,因之用致雨的种种力量来解说宇宙的生成和变化,说它生天生地,成神明成阴阳成四时,而乃相当自然或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李泽厚所述,后世认为天一,太一,太乙,泰一都是同一个意思,指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又称“道”,原因可能是“习惯运用西方哲学史的视角来看”。

他把天一生水理解成是对原始先民“巫舞致雨”这一行为的理性化总结。让人有拨雾见云之感。

一般认为“天一生水”来源于“周易”(《尚书大传·五行传》,《周易·系辞》)及(或)“河洛之书”(除此,先秦时期的很多著作均可见“天一生水”。见上述我曾经写过的文章)。如果能搞清楚“八卦”,“周易”,“河图洛书”等的先后顺序,“天一生水”的流传就会清晰。

以下是我认为的“天一生水”渊源流传顺序。(实线箭头表示确信的,虚线箭头表示猜想,怀疑)

“天一生水”渊源流传

河图,洛书究具体为何物,宋以前的古籍文献一直未有明确说明,记录语焉不详。至五代末宋初的陈抟(道士,道教学者)在其著作《龙图易》中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图(同书中还有先天图、太极图等)画了出来。其后,北宋易学家刘牧研习《龙图易》,将陈抟的这两幅图命名为河图,洛书(《易数钩隐图》)。这是河图洛书作为图像最开始进入历史记录,北宋及后世对此二图研究者众,众说纷纭。

(宋末元初)熊禾《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中的河图洛书

从流传至今的图看,陈抟所画的“洛书”就是九宫格,而“河图”与八卦图相关。(此时二图的灵感可能均来自“八卦”,“周易”?)

往上追溯,“河图洛书”最早见于记录,始于西周初期王宫史官记载的《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玉器。当然有不同观点认为此处的河图不是玉器,而是治国的箴言秘籍或者图册之类,也即后世所谓的河图洛书。)

先秦时期关于河图,洛书的文字记录还有: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杨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九筹》)。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此处的“洪范”即《尚书》洪范篇。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春秋战国后期或两汉儒者所作。故后世《尚书·洪范》篇也称“洛书”。)

汉初著作《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西汉未年著作《乾凿度》中的九宫说,在9个数的方位配置上与陈抟所画“洛书”完全一致。明堂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兼具礼义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的学者大多认为是伏羲受河图启发而创立八卦,《周易》源自八卦。

当然,有不同看法。北宋欧阳修,在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前。

北宋以后,可能因为有了陈抟所画河洛二图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的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河”,指星河,银河,河图其实是星图。太极,八卦,周易,风水,六甲,九星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无论真相如何,后世对河图洛书的理解往这些方面发展了,表现出了数字崇拜,时空,天文,地理等知识。

以上,可以看出,河图洛书应该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和理解,即史前,先秦,北宋初。

回到开头,无论“河图洛书”,“八卦”,“周易”谁先谁后,“天一生水”概念应该是最先出来的。将原始先民“巫舞致雨”看成“天一生水”的源头,朴素的理解,可能是最符合实际现实的,返璞归真。而这种理解与我将“天一生水”英文翻译成’onewater run’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哉!

扩展阅读:

  1. 百度百科:河图洛书
  2. 河图、洛书、太极图
  3.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书籍
  4. 河图洛书概述
  5. 关于河图、洛书的最初记载
  6. 维基百科:河图洛书
  7. 朱熹:《周易本义》

博客域名DNS解析优化

2024年5月7日 11:11

时不时的会使用网站测速工具测试下自己博客的打开速度,各种网站测速工具原理大致相同,展示的都是从各地打开被测站点所需要的总的时间。这个总时间是三方面的时间总和:域名解析(DNS)时间,访问者与网站服务器之间连接时间以及网站内容下载时间。

偶然间关注到我的博客站点域名解析所耗时间居然比连接时间和网站内容下载时间多很多。引起了我的警觉,决定研究(折腾)一番。

我的博客首页大小6KB,经过测试,(从各地访问我的博客)下载所需时间大约几十毫秒,服务器连接时间大约是几毫秒到几十毫秒不等。而域名的解析时间居然高达几百毫秒(大致估算了下解析平均耗时大约是500ms),这难以接受!

网站打开时间

如何提高,优化博客域名的解析时间,决定分理论和实验两步走。理论方面,全面学习了解下关于域名DNS解析的知识;实验方面,试用下常见的一些DNS域名解析服务(当然主要是免费的DNS域名解析服务)。

(对于个人博主,建议直接看实验方面的结论部分。直达

理论

当我们访问一个网站,在浏览器里输入网站的域名,相应的域名解析服务器(DNS服务器)会将域名解析成对应的ip地址,然后返回给浏览器。我们访问一个网站,实际是在访问一个基于ip地址提供的web服务(互联网早期三大经典应用ftp,www,e-mail背后都是ip地址)。

互联网里域名解析的体系及流程是这样的:

域名解析过程

1.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域名“jiangyu.org”, 若本地浏览器没有缓存,则向LocalDNS发起请求。所谓LocalDNS一般为网络运营商提供的DNS服务,比如电信运营商的经典的114.114.114.114,各地区运营商的DNS(比如广东电信的202.96.128.86)。LocalDNS是域名解析的起点,电信运营商在这个领域有先天优势(他们提供的权威DNS解析服务能更快)。从这个角度考虑,这可能是众多云服务商都想推广自己的公共DNS的原因。比如百度云的180.76.76.76,阿里云的223.5.5.5,腾讯云(DNSPod)的119.29.29.29。

2-1.若LocalDNS服务器里缓存有域名jiangyu.org对应的IP地址信息,则直接向用户返回IP地址信息,如此即完成了一次域名查询解析服务。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时间会非常短,对于个人博客,这是最好的情况。LocalDNS返回最终的结果(IP地址信息)给用户,这个过程被称为递归查询。

域名对应IP地址信息缓存在LocalDNS服务器的时间,是由TTL控制,TTL即time to live,是我们在域名解析(即使用权威域名服务器)时设置的,一般可以设置成几秒到几分钟不等,最长可以设置24小时(86400s)。

2-2.LocalDNS若完全无缓存,则采用迭代查询的方法,向各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

2-2.1LocalDNS最开始向根域名服务器查询。根域名服务器并不知道jiangyu.org这个域名对应的具体IP,只是告知应该向.org TLD(Top Level Domain,顶级域名)查询。

2-2.2LocalDNS则紧接着询问.org顶级域名服务器,被告知应该询问AliDNS(jiangyu.org这个域名使用AliDNS提供的权威域名解析服务),它知道。

2-2.3LocalDNS则转向AliDNS这个权威域名服务器,获知了jiangyu.org域名对应的IP地址信息。

2-2.3.1LocalDNS将获取到的jiangyu.org对应的IP地址信息反馈给用户,并遵循TTL设置,将结果缓存起来。

综合以上,域名解析过程有这些要点:

  • 各层级的域名服务器都会缓存域名解析信息;
  • 不同地区的访问者越多,域名解析信息越能及时被缓存,用户感知到的解析时间会越短。TTL设置的越长(缓存时间越久),可能需求的解析时间也会越短;
  • 从域名解析时间角度考虑,个人博客站点(尤其首页)使用CDN可能并不是总是好的。因为访问量并不大,CDN IP地址多,如果没有及时缓存,可能致解析时间多变,久;
  • 电信运营商来做域名解析(权威域名服务器),有先天优势。用户的LocalDNS多用他的,路近道宽。实践中发现 www.ctyun.cn (电信天翼云)这个域名各地解析时间平均只需几十毫秒,甚至多个节点只需几毫秒。作为对比,阿里云( www.aliyun.com ),腾讯云( cloud.tencent.com )都是100-200ms,逊色不少。比较可惜,天翼云的DNS解析没有免费版;
  • DNS DDOS攻击多发生于权威域名服务器端;
  • DNS劫持多发生于LocalDNS服务器端;
  • 国外的权威域名解析服务(比如Cloudflare)有其优势,比如可能更靠近根域名服务器或者部分顶级域名服务器,但国内使用,单独看解析时间仍不理想。节点多位于中国境外,解析服务器与境内连接有网络带宽的瓶颈。

实验

通过前面理论分析,对于个人博客站点,要优化自己域名解析时间,唯一能做的就是选用合适的(解析速度快的)权威域名解析服务。主要是免费的域名解析服务。

目前提供免费域名解析服务(权威域名解析服务)的有:

  • 阿里云的云解析 DNS
  • 腾讯云的DNSPod
  • 华为云的云解析服务 DNS
  • Cloudflare的DNS

其中DNSPod应该是国内解析量最大的,日均解析量为1700亿次,其次是阿里云的云解析,日均解析量大约是1000亿次。Cloudflare的数据量不清楚,可能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域名解析服务。华为云的云解析服务可以免费使用其他家收费才提供的各种高级功能。

除了以上,其实各提供公有云服务的IDC均会提供域名解析服务,为快速实验比较计,仅测试以上主流的四种。

实验前提:

通过Whois查询工具,收集到使用不同域名解析服务的个人博客域名,同时加入使用对应收费版的域名解析服务的网站作为对比。因各博客及网站域名解析里的TTL缓存时间不明确,因而采用不同时间段,多次访问被测站点的办法测试,时间跨度持续约3个星期,以尽可能排除缓存干扰。

测速平台:https://tool.chinaz.com/speedtest/ (仅评估域名解析时间,连接时间及下载时间忽略)

实验结果:
(测试时间2024.4.10-4.30)

样本网站DNS解析服务商DNS服务器服务器地域解析耗时
Q博客DNSPod免费版cotangent.dnspod.net,group.dnspod.net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域100-150ms
W博客DNSPod免费版clean.dnspod.net,clifford.dnspod.net境内IP100-150ms
M博客DNSPod免费kama.dnspod.net,lake.dnspod.netCloudflare500-800ms
Z网站DNSPod付费版ns3.dnsv5.com,ns4.dnsv5.com境内CDN50-100ms
S博客阿里云DNS免费版dns11.hichina.com,dns12.hichina.com境内IP200-300ms
H网站阿里云DNS付费版vip3.alidns.comvip4.alidns.com境内CDN100-150ms
J博客华为云DNS解析ns1.huaweicloud-dns.com, ns1.huaweicloud-dns.cn境内IP200-300ms
I博客Cloudflare DNSjay.ns.cloudflare.com, kara.ns.cloudflare.comCloudflare500-800ms

(实验过程省略。)
上面解析耗时数据可以不用过多关注(不够严谨),直接看下面的结论。

结论

(主要针对个人博客站长)

  • 免费版域名解析服务解析时间波动较大(一般上午解析更快,下午及晚上较慢。当然解析服务本身是否稳定是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收费版的比较稳定;
  • 使用国外CDN(比如Cloudflare),服务器,所需域名解析时间会更久。使用临近中国大陆地域的服务器,比如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等,所需解析时间会较短;
  • 更高级的收费功能(华为云DNS解析免费提供,其他家收费提供),比如负载均衡,更多的解析线路,更细致的地区划分,对于个人博客意义不大(个人博客不会部署那么多服务器);
  • CDN有种种好处,但从域名解析角度看,单IP更好;
  • 个人博客可以设置更长的TTL时间(24小时,86400s),以达到最好的缓存效果;
  • 使用某家的云服务器,然后使用同一家的域名解析服务,可能有更短的解析延时,更稳定的表现;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大概从2010年前后开始使用DNSPod的域名解析服务,彼时DNSPod还没有被腾讯收购。习惯使然或者其他因素,一直没考虑过更换或者尝试使用其他的域名解析服务。直到这次发现DNSPod延时居然这么久,测试一段时间后发现,各家免费的域名解析服务效果,性能,稳定性其实都差不太多。而DNSPod被我发现表现差,可能正巧这段时间其服务不太稳定。DNSPod对外公开的系统状态监控证实了我的这种猜想。可以看出DNSPod日正常解析量在1800亿次上下,而我测试期间(4月10-30日),有多次波动很大,最低到1400亿-1500亿次,最多减少了22%左右。

DNSPod近30天解析趋势

如此看来,免费的权威DNS服务器用得人多,对于服务商并非一定是好事(服务跟上,服务器数量,布局合理,技术更新等都需要花钱。当然想办法将免费用户转换成付费用户又是另一方面了)。对于云服务提供商,与传统电信运营商去竞争LocalDNS可能更有价值。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024年4月7日 16:37

多年前,读到一本名为《大挫至美》的书,立刻被里面精美的手绘图纸吸引(那时可能自己正痴迷手绘),此书是梁思成的遗孀林洙收录梁零散的文章辑集而成的。《大挫至美》此书今天再读,感觉差强人意,书里选用的手绘图纸似乎都不是梁最好的作品,有些可以说质量很差,可能连草稿都算不上(不知是版权考虑,还是其他因素制约了。很多与梁思成有关的书籍资料都特别注明由林洙提供。故事曲折很多,不多说了)。当然《大挫至美》成为了我关注梁思成的发端。

《大拙至美》

2021年时再读了一本署名梁思成的《中国建筑艺术》,印象不深。此书也是林洙选编梁的一些文章,结集而成的,自然整体性不强。

当然,以上这些背景,使我今天能更好的阅读和理解梁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1944年)及《图像中国建筑史》(面向国外读者的英文版本,写于1946年,1980年代才第一次出版)。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15年,15岁的梁思成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前身,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28年学成回国,受张学良之邀(?)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1931年东北沦陷后,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创办清华建筑系。

在梁留学美国期间,梁启超于1925年给儿子寄去了刚出版不久的《营造法式》。梁启超认为此书“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更无与比,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希望梁思成“俾永宝之”。

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

《营造法式》是北宋将作监李诫奉敕编纂的一部关于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的书籍,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

1919年春,曾任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字桂辛)在南京意外发现了《营造法式》丁氏抄本,但丁本并不完善。朱后来了解到《营造法式》还有其他版本存世,因而委托陶湘汇校诸本后刊刻出版《营造法式》(陶湘本)。陶湘本《营造法式》于1919年起刻,至1925年完工。梁启超寄给儿子的这本《营造法式》即获赠于朱启钤处(“朱桂莘校印,甫竣赠我此本”)。

朱启钤刊印《营造法式》后,于192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等工作。狭义的说,朱成立营造学社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营造法式》这本书。

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后,梁思成从1932年开始实地调查中国古建筑,绘制了大量图稿,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建筑史》一书可以看成是梁对这一时期营造学社野外调查的成果总结和报告。

《中国建筑史》主要内容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建筑的风格,历史分期做了概括性总结,并简单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两书。第二部分结合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等,对上古至清末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等做了分析,并对现存的各时期的建筑实物进行了分析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书末,梁特别提到了自己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我在博文 西江第一楼–滕王阁中有提及),应该是将其看作自己的理论实践的得意之作的。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刊布发行距今已八百多年,“名词改变,样式演变,加之士大夫之蔑视匠术,故其书已几无法解读”,“先自清代术书着手,加以实物之发展与研究,其书始渐可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清朝建筑施工的技术规范(偏重于用工用料的计算),因为距今不远,加之梁的时代仍有相关熟练的技术工匠在世,书中内容容易理解。

梁思成认为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释读《营造法式》的钥匙,而《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钥匙。

其后,梁氏一直从事《营造法式》的释读工作,比较可惜,直至去世,只完成了部分释读工作,出版有《营造法式注释(卷上)》一书。完整版的《营造法式注释》经整理于2001年以《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形式与读者见面。

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一书伴随梁的学术生涯始终,梁甚至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从诫”。可以说,梁很好的践行了父亲曾经的期许和寄语。

其书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更无与比。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 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中国封建王朝以降,对建筑技术经验的总结很少。艺术风格和技艺完全是不自觉的师承和延续,缺少文字总结和理论研究。除了以上两部,加上坊间通行的《鲁班经》,是中国古代关于建筑经验,技术理论总结的三部重要著作。

中国建筑风格,特征

斗拱

梁氏认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以木为主要材料,而不擅长石砖等材质。《营造法式》中将斗拱所用木料作为区分建筑规格的标准(祖),称之为“材”,以其厚度作为标尺单位。不同等级的建筑使用什么“材”的斗拱,厚度有严格的标准,一共分为八个等级。斗拱,材(对应的是大木作)可以看作《营造法式》一书的关键。

“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栱、梁、槫、瓦、檐为其“词汇”,施用柱额、斗、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栱形制。斗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藉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中国建筑的“order”

宋至清,斗拱的实际作用越来越小,尺寸也越来越小,到最后仅作为装饰之用。“就斗栱之结构言,元代与宋应作为同一时期之两阶段观。元之斗栱比例尚大;昂尾挑起,尚保持其杠杆作用,补间铺作朵数尚少,每间两朵为最常见之例,曲阳德宁殿,正定阳和楼所见均如是。然而柱头铺作耍头之增大,后尾挑起往往自耍头挑起,已开明、清斗栱之挑尖梁头及镏金斗起秤杆之滥觞矣。”

中国历代斗拱演变

屋顶样式

中国建筑的屋顶样式在人字顶基础上,发展出了众多的引伸和变化的样式。大的类别有两坡顶,四坡顶。

两坡顶构造较简单,等级低,有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有庑殿顶,攒尖顶等;而两坡和四坡组合可成歇山顶。

综合起来,常见的屋顶类型有: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以及单坡顶,卷棚顶,攒尖顶和平顶等;其组合形式有盔顶,盝顶,封山顶,丁字顶,十字顶,工字顶,万字顶等;以上还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屋顶样式

屋顶样式

房屋的坡面相交形成一条线,称为屋脊。位于屋面最高处的为正脊,自屋顶至屋口处的为垂脊。两重或两重以上的屋面称为重檐顶,因为雨水要经过屋檐滴落,所以形象的把多重檐顶叫“两滴水”(两重檐)或“三滴水”(三重檐),自然还有“四滴水”,“五滴水”。相对重檐屋顶来说,只有一层的叫单檐屋顶。

硬山顶,悬山顶

硬山顶与悬山顶均为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前后两面坡。硬山屋顶与山墙交接处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而悬山屋顶则伸出山墙之外,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悬山顶又称“挑山”,“厦两头”。

硬山顶及悬山顶均有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

庑殿顶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向四个方向排水)的五脊四坡式,单檐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单檐庑殿殿宇平面呈矩形,一般面宽大于进深。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殿顶中最高等级,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歇山顶

可以看作庑殿顶上套了一个悬山顶,总计有正脊一条,垂脊四条,戗脊四条,故又称九脊殿。若加上悬山山面的二条博脊,则有十一条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悬山)。

与庑殿顶一样,歇山顶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

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相同。北京故宫太和门,保和殿,天安门等均为重檐歇山顶。

攒尖顶

攒尖顶的特点是无论几个坡面,最后“攒”在一起,各个方向屋面的坡面在顶部交汇于一处(宋代称斗尖)。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于顶部,上再覆以宝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攒尖顶有多种形式,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易辨认。攒尖顶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和十二角等。

盝顶,盔顶

盝顶的样式可以看作庑殿顶上套一个平顶。
将攒尖(如四角攒尖)屋顶的屋面曲线向上拱起,就变成了“盔顶”。

组合顶

上述基本类型的组合或变化,可产生出多种屋顶式样,使得古建筑屋顶的式样显得十分丰富。

古代建筑领域把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即硬山,悬山,庑殿和歇山屋顶的建筑叫“正式建筑”,而把其他的形式都称为“杂式建筑”。在“正式建筑”中,屋顶形式有一定的等级概念,庑殿为最尊,歇山次之,悬山又次之,硬山为下。当然重檐等级高于单檐。

故宫屋顶样式

中国历代建筑

在梁思成书中,普通读者能关注到中国建筑风格演变,从外观到细节,屋顶,屋脊,梁,斗拱,立柱,石墩,门,窗,墙壁,纹饰等等。具体到建筑,如宫室,帝陵,庙宇,塔,桥等等,均有涉及和阐释,尤其还绘画有对应的历代风格演变图示,能直观感受。看一书而能知中国建筑风格的整个演变。 至于专业读者,受用应该更大,就不是我等能评价的了!

梁氏在书中总结,继承老祖宗的优秀的建筑艺术和风格,不应着迷于“宫殿式”的外观,而“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并加以聪明地应用”。

中国建筑各部分名称

上古三代,主要文明位于黄河流域,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居普遍。此时可能穴居与宫室并存。

秦以前,只能靠不准确的文字记录,想象了。

两汉时期,有现存的石阙,石室,墓室里的画砖等可参考,研究其实的房屋建筑结构,雕饰等。

魏晋南北朝建筑,可供参考的有云冈,龙门石窟建筑本身及内里的壁画等艺术作品。可供研究的有佛寺,石窟,殿,塔等建筑形态。(“敦煌石窟石质较硬,无建筑式样之镌凿”)

从隋唐时期起,留存至今可供研究的建筑逐渐多起来。比如佛塔(虽多木构,唐以后,砖石的也多起来,现存的较多),比较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赵县安济桥(赵州桥)等。梁将隋唐及以后的建筑风格划分为三个时期(因为有古建筑存焉,能进行科学测量,研究):豪劲时期(九世纪中叶到十一世纪中叶),醇和时期(十一世纪中叶到十四世纪末),羁直时期(十五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

五代、宋、辽、金时期,(除了文献)可供研究的建筑实物很多。五代时期,道路两旁“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辽,以东向为尊。宋代建造经幢之风甚盛,明清就少了。四阿顶为宋代最尊贵之屋顶,《营造法式》亦称“吴殿”,即清所称“庑殿”(后文总结中国历代屋顶样式)。同时宋代以铁铸塔之风颇盛(之前博文广州光孝禅寺中有介绍的南汉东西铁塔即是这一时期的)。

元、明、清,都城营建和布局,注意南北中轴线,但是对东西布局不重视。黄瓦、红墙、碧绘为标准样式(仅有极少数用绿瓦者)。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是其特点。清代宫殿建筑立于重层石阶基之上,阶基之前更出月台,绕以栏楯。门窗造门之制,自唐、宋迄明、清,在基本观念及方法上几全无变化。

历代木构殿堂外观

历代佛塔类型演变

故宫文渊阁,完全仿自宁波天一阁。整个建筑明二暗三,中间有一暗层。其平面于五间之西端另加一间以安扶梯,遂成六间,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六”之意。

故宫文渊阁

赵州桥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书中涉及的古建筑 索引

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北魏)
五台山佛光寺塔(魏齐)
河北义慈惠石柱(北齐)
龙门石窟
天龙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唐)
西安兴教寺玄奘法师塔(唐)
陕西咸阳礼泉县香积寺塔(唐)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唐)
荐福寺小雁塔(唐)
嵩山法王寺塔(唐)
山东灵崖寺慧崇寺塔(唐)
河南净藏禅师塔(唐)
河南少林寺同光禅师塔(唐)
赵县安济桥(大石桥,隋)
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五代,宋初)
江苏栖霞寺舍利塔(五代吴越)
杭州灵隐寺双石塔及闸口白塔(北宋)
江苏吴县罗汉院双塔(北宋)
江苏吴县虎丘塔(北宋)
河北正定天宁寺木塔(北宋)
河南法海寺石塔(北宋)
河南延庆寺舍利塔(北宋)
四川宜宾白塔(北宋)
开封祐国寺“铁塔”(北宋)
河北定县开元寺砖塔(料敌塔,北宋)
山东灵岩寺辟支塔(北宋)
山东兴隆寺塔(北宋)
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北宋)
河北赵县幢(北宋)
河北涿县普寿寺塔(辽)
河北涿县北塔和南塔(辽)
河北邢台天宁寺塔(辽)
河北房山云居寺石塔(辽)
河北易县泰宁寺舍利塔(辽)
杭州六和塔(南宋)
福建晋江双石塔(南宋)
四川宜宾墓室(南宋)
河南天宁寺三圣塔(金)
河南洛阳白马寺塔(金)
河北正定临济寺青塔(金)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金)
河北赵县永通桥(小石桥,金)
蓟县独乐寺山门及观音阁(辽)
辽宁义县大奉国寺大殿(辽)
天津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辽)
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及海会殿(辽)
山西大同善化寺(辽,部分建筑为金代)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辽)
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北宋)
山西晋祠正殿献殿及飞梁(北宋)
山西太谷万安寺后殿,安禅寺前殿(北宋)
河北易县开元寺三殿(辽末)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北宋)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北宋)
山西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金)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金)
河南济源奉仙观大殿(金)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金)
曲阜孔庙碑亭(金)
江苏吴县玄妙观三清殿(南宋)
河北正定阳和楼(元)
河北曲阳北岳庙大殿(元)
曲阜孔庙主要建筑群(元)
河北定兴县慈云阁(元)
河北安平县圣姑庙(元)
山西赵城明应王殿(元)
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元)
云南广福寺大殿(元)
山西赵城广胜寺诸门殿(元)
山西太谷资福寺藏经楼(元)
河南登封观星台(元)
河南安阳天宁寺塔(元)
河北邢台弘慈博化大士之塔(元)
河南安阳白塔(元)
北京妙应寺塔(元)
居庸关(元)
福建龙溪漳州桥(元)
山西大同城楼(明)
山西大同钟楼(明)
河北开福寺大殿(明)
北京社稷坛享殿(明)
北京长陵祾恩殿(明)
北京护国寺(明)
四川鹫峰寺大雄宝殿及兜率宫(明)
四川七曲山天尊殿(明)
曲阜奎文阁(明)
北京故宫太庙(明)
故宫建极殿(保和殿,明)
山西赵城飞虹塔(明)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明)
北京慈寿寺塔(明)
五台山塔院寺塔(明)
太原永祚寺大雄宝殿及双塔(明)
四川南充广恩桥(明)
河北赵县济美桥(明)
明长城(明)
北京故宫(清)
大清门,天安门,午门,太和门,体仁阁,弘义阁,钦安殿,文渊阁,雨华阁等(清)
沈阳故宫(清)
西苑(清)
圆明园(清)
热河行宫(清)
颐和园(清)
天坛(清)
社稷坛(清)
曲阜孔庙(清)
北海白塔(清)
北京法海寺门塔(清)
山西临汾大云寺塔(清)
北京碧云寺塔(清)

晚年的梁思成,似乎醉心于行政,郑智及社会活动,在学术上的用心不像青年时期那么火热,成果成就就不多了(《营造法式注释》下部迟迟没能完成,计划重写中国建筑史,也没完成),甚为可惜!当然时代背景,个人际遇,或多或少对此要负些责任。

1961年游览桂林叠彩山时,梁写下一首郑智意味十足的诗,足可见其晚年的内心波动:

登山一马当先,岂敢冒充少年。
只因恐怕落后,所以拼命向前。

风云变幻,毕竟是书生!

hello YU say!

2024年4月2日 09:52

一直将博客当成知识输出的平台(如何做好笔记),所写博文均是(相对)深思熟虑的结果。但日常,时常会有只言片语的想法,瞬间的感受想要表达,发布,用长博文不太合适。

在WordPress时代,有关注一款主题blix,blixed(WordPress领域的大佬,我爱水煮鱼还一直在使用这款主题)。这款主题有个功能,叫Mini Entries。主题内置了一个叫BX post type的字段,专门用来发布短博文,即不写标题,博文可能就短短的一句话,一张图,会自动更新在页面(类似微博,Twitter这样的效果)。当时(2009年前后)的WordPress似乎自定义字段功能还不怎么完善。

今天看WordPress,通过自定义字段,发布短博文很方便了。见旅行漫记的随笔板块有使用这样的短博文样式效果。

说这一段,是因为一直想在hexo这样的静态博客框架里实现上面提到的短博文的效果。后来看见了五木老师的哔哔点啥 2.0 By Memos,能将memos内置到静态博客里。大体上就是我想要的短博文效果。Memos高度复刻flomo(浮墨笔记),主打能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保存下来。

flomo可以通过多种终端、方式无压力输入记录自己的想法,将flomo与静态博客相结合其实就能满足我的需求,但是如果使用flomo api需要开通会员,于我这完全没必要。我仅仅只是把想法记录下来,后续的回顾,整理之类都不会再依靠flomo(见我曾经总结的,上面提到的如何做好笔记一文)。

Memos没有api方面的限制,但Memos有个我认为最致命的问题,不方便手机端输入。使用Memos,flomo这样的工具的最大目的应该是方便手机端能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片刻的所思,所想,所见。对于Memos,虽然有网友适配的第三方手机客户端,但UI界面太丑,简陋,而flomo则有非常方便的手机端输入方式,客户端,微信等。以上是我迟迟没怎么使用Memos,宁愿暂时使用flomo的重要原因。

如此一直默默关注着Memos,前不久发现,Memos开始支持Telegram Bot,通过Telegram 手机端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想法,然后会自动保存到Memos,完美解决了Memos手机端功能缺失,不完美的问题。

马上上手,安装Memos,然后绑定Telegram机器人。同时参考上述五木老师的教程,将Memos内置到博客,以后通过Telegram发布的所思所想,会自动显示在此博客–说说(YU say)。如此比较完美的实现了在静态博客随时随地发布短博文的功能。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写文以记之!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

2024年4月1日 15:48

粤博正在进行一个关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文明的主题展览(从二月持续到六月)。与我前段时间阅读的兴趣点,关注点比较契合,马上就去参观了下。

粤博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

主办方的说法是汇聚了长江流域多家文博机构的众多馆藏精品青铜文物。据我参观所见,展览的青铜文物主要涉及四川三星堆及金沙遗址,陕西汉中城洋青铜群,湖北随州擂鼓墩,湖北盘龙城,湖南宁乡青铜器群,江西新干大墓等。

官方介绍词里说主要涉及巴蜀(宝鸡,汉中应该是古巴蜀文化辐射之地),荆楚,吴越文化。实际展品只到安徽为止,没有继续往下游走了,缺少浙江,上海文博机构的藏品,比较可惜。

另外官方解说词里说是商王朝南下,给长江流域带了青铜铸造技术及复杂的礼器制度。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比较赞同《翦商》一书的观点,认为三代及以前,长江流域应该早已各自独立发展了自己的青铜文化(甚至可能还早已中原地区)。而商王朝南下,扩展领土,部分地区受到商的影响,应该是后话。很多考古发掘发现,长江流域一带不崇尚人祭,而埋青铜器物。这与商文化的人殉完全不一样,晚商人殉减少,应该是反而受了长江流域文明的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应该是常态和必然。

巴蜀文化

三星堆应该是巴蜀本地自我成长发展起来的的青铜文化,文明的遗迹,与包括商在内的中原三代文明应该关系不大。如此,出土的大量与中原文化风格迥异的青铜人面具就好理解和解释了。巴蜀此时应该还是巫史阶段,稍微落后于中原三代文明。

三星堆与长江流域其他文明的交流

三星堆戴金面罩铜人头像(复制品)

三星堆戴金面罩铜人头像(复制品)侧面

铜人头像

铜人面具

上述铜人面具的背面

三星堆出土铜面具(复制品)

三星堆出土的铜眼形器

三星堆出土的铜戈

三星堆出土的铜铃,铜环

金沙遗址出土的铜龙形钮盖

三星堆出土的铜神树枝头花蕾及铜鸟

金沙遗址出土的石虎及跪像

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时期铜尊缶

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时期兽面纹铜戈

重庆出土的战国时期虎纽铜錞于

虎纽特写

宝鸡,汉中一带是巴蜀文化辐射之地,关联地区。

商代青铜器类对照图

陕西汉中城洋青铜群出土的兽面纹铜尊。

兽面纹铜尊

西周时期的伯方鼎

同一墓地出土的西周时期其他青铜器。

双耳弦纹铜簋

三足铜鸟

伯各卣

云雷纹铜觯

铜爵

陕西城固县出土的商代铜牛首面具及铜兽首。

商代铜牛首面具及铜兽首

宝鸡青铜博物院藏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铜戈,上有铭文“武库”及“廿六年,□栖(陇西)守□造,西工室阉,工□”。另一观点认为此戈为秦始皇二十六年所造。据《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铜戈

宝鸡博物院藏春秋秦公钟

秦公钟上的铭文记载了秦的开国史。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青铜刻铭。

秦公钟刻铭拓片

荆楚文化

湖南岳阳出土的战国虎纹铜铎

湖南湘潭出土的商代兽面纹铜铙

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虎内铜戈

武汉盘龙城出土的商代铜钺

武汉盘龙城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随州出土西周早期白生铜盉

随州出土西周早期兽首形铜面具

随州出土西周早期铜罍

随州出土战国中期曾侯丙方缶

随州出土春秋晚期曾侯舆行鬲

曾侯舆为曾侯乙的先祖。

随州擂鼓墩二号古墓出土的编钟

随州擂鼓墩二号古墓出土的编钟

此并非曾侯乙编钟。此套编钟出土于擂鼓墩二号古墓,规格略低于曾侯乙编钟。擂鼓墩一号墓为曾侯乙墓,二号墓主人身份不明。

安徽楚王墓出土战国集脰炭炉

安徽楚王墓出土战国铸客升鼎

吴越文化

安徽出土春秋蔡侯申簋

安徽出土春秋蔡侯申镈钟

反映吴越文化的只有上述两件出土于安徽寿县蔡侯墓的青铜器(也可能是我没看见,漏拍了)。准确的说,这些青铜器与吴越文化没啥关联。但此蔡侯墓中有春秋吴国的器物,还有两件吴王嫁女于蔡的媵器,吴王光鉴。同时此墓中有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反映了春秋晚期蔡与楚,吴及周王室的关系及文化交流。聊胜于无。聊胜于无!否则就只能叫长江中上游青铜文化展了。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

岳飞之死及其他

2024年3月19日 15:52

去年年末看完《宋徽宗》及《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时代》,对南宋初年那段历史来了兴趣,紧接着最近看完王曾瑜的《宋高宗传》,按图索骥又找到王的《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以及对岳珂编纂的其祖父的相关史料进行翻译注释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译注》(在王曾瑜的译注版本基础上再次编辑的),有很多想法,写出来,当做读后感,读书笔记。

后来得知王曾瑜是邓广铭的弟子,而邓则是公认的二十世纪宋史研究第一人。邓师承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人,还曾短暂做过陈寅恪的助教(陈曾给邓的书《宋史职官志考正》一书写过序,留下著名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论断)。

邓广铭的《辛弃疾传》,《岳飞传》两书名气很大,怎奈微信读书里一直没上架。因为没那么迫切想看,所以我一直等着。

说这一段,是想说学术研究,师承可能很重要。研究方法,观点,水准都会有一脉相承的因素。这篇读后感不会涉及对上述书籍本身以及作者的评论,以上算是一个背景交代。

这里主要说说看完上述这些书以后,对岳飞及其时代,岳飞之死,相关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在我们的潜意识或者惯性思维下,总坚信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是“完人”,如果有人说出一丁点偶像的缺陷,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我第一次有此感悟,或者说反省是十多年前,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当时在课堂上,老师推荐要看的。课后自然很多同学到图书馆去借阅,因而我是过了很久才读到这本书的,记忆犹新。具体到让我反省的是关于海瑞的内容,至今清楚的记得章节标题是古怪的模范官员–海瑞。还顺带提一下的是,当年推荐看这本书的老师是台湾人,比较遗憾我忘记他的名字了,只记得他的普通话十分蹩脚。一个说着蹩脚普通话的台湾人,在祖国大陆高校教授政治学的公共课,如此,时间不过十多年尔,就已经开始让人怀念,充满想象了。

对这段经历还记忆犹新,自然是古怪的模范官员–海瑞章节带给我的震撼,“觉醒”。如此背景,读岳飞,宋高宗,秦桧的故事,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想法。

除了常见,主流意见,导致岳飞之死的其他因素还有哪些值得关注,探讨,岳飞的“古怪”在哪里。

1.“不合时宜”,“过多的”关注了立太子事。多次上书,要面圣,当面说这个事情。“国本”问题,历来是大事,涉及权力交接。有明一代,一直受“国本”问题的困扰,清朝设立“秘密立储”制度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掉权力交接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如此。道理很简单,值得说道的也很多。“天无二日”,立储以后,各方势力会转向诸君靠拢(储君是潜力股),现任的权力会削弱和逐渐丧失。另一方面,首先倡议建储的人,最后可能因为“拥立”有功而加官进爵,成为亲信,飞黄腾达,投资回报率很高(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当然风险也很大,时至今日,妄议zy都是不可接受的。

当然,岳飞建议立储,完全处于公心。其时北方有谣言,金有意扶持徽钦二帝的后裔建立傀儡政权,与偏安一隅的南宋分庭抗礼,如此,宋高宗政权的合法性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然而,站在宋高宗的角度,他可能不这样看,或者还会有其他想法。作为统兵在外的大将,此时正值用人之际(绍兴十年,顺昌之战,淮西之战),你不专心排兵布阵,对抗外辱,时不时的上书,说要来行在见朕,有大事(建储议)商量。这不是要挟吗?(有研究认为,岳飞最早提出立储可能在绍兴七年,淮西兵变前后。绍兴十年前后是第二次建储议。)

徽钦二帝及几乎全部宗室子弟被金人北掳后,运气极好的赵构在武将拥护下继位为宋高宗,后又经历禁卫军的苗刘之变,对武将的态度是反复多变的。现在无论“北定中原”,还是偏安一隅,都需要武将。猜忌怀疑,而又不得不依靠。

有以上心路历程,统兵在外的大将岳飞的“建储议”,宋高宗不可能不忌讳,乃至极度反感,警惕。能力强的武将,容易受皇帝猜忌。在没有制度保障下,手下全是阿谀奉承之辈。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八·宋纪》
(绍兴七年二月庚子)起复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岳飞,以亲兵赴行在。翼日,内殿引对,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人无知者。及对,帝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飞退,参谋官薛弼继进,帝语之故,且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

《宋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岳飞传》
(绍兴)八年,还军鄂州。……秋,召赴行在,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

宋高宗付岳飞的手札节录
(绍兴十年,顺昌之战期间)
“览卿来奏。欲赴行在奏事,深所嘉叹。”

“卿乞赴行在所奏事,甚欲与卿相见。……(此时正是)缘张俊亲率大军在淮上。……侯到光、蔡,措置有绪,轻骑前来奏事,副朕虚伫也。”

“览卿六月二十二日奏,… …侯措置就绪,卿可轻骑一来相见也。”

(绍兴十年,北伐时)
“朕久欲与卿相见,事毕,轻骑一来为佳。余侯面议。”

“比闻卿已趣装入觐,甚慰朕虚佇欲见之意。但以卿昨在京西,与虏接战,遂遣诸军掎角并进。今韩世忠在淮阳城下,杨沂中已往徐州,卿当且留京西,伺敌意向,为牵制之势。俟诸处同为进止,大计无虑,然后相见未晚也。遣此亲札,谅深体悉。”

“览卿亲书奏,深用嘉叹,非忱诚忠谠,则言不及此。”

(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时)
“兵贵神速,不可失机会也”

“若一举奏功,庶朕去年宥密之诏,不为虚言。况朕素以社稷之计,倚重于卿,今机会在此,晓夕以佇出师之报。再遣此札,卿宜体悉。十五日。付飞。御押。“

“屡发手诏,及毛敦书、张去为继往喻旨,朝夕需卿出师之报。览二月四日奏,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兼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琦、李显忠等皆已与贼对垒,卿须亲提劲兵,星夜前来蕲、黄,径趋寿春,出其贼后,合力剿除凶渠,则天下定矣。想卿闻此,即便就道。再遣亲札,宜深体悉。付岳飞。御押。”

宋高宗赐岳飞手敕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岳飞死后,最开始替他平反的是宋孝宗,正是他的建储议里要拥立的资善堂里的皇太子。当然,宋孝宗替岳飞平反,曲折还很多,无关此文主旨,就不再述了。

2.岳飞本身的性格缺陷。本意只是想简单,随意写写自己读完上述书籍后的最直观感受,想法。写第一点时,自然不自然的又回去查找很多史料,想写的严密些,似乎违背了我的初衷。至此以下各点就信笔由疆,随意写了,如有不妥,勿怪。

高宗曾承诺岳飞统领节制大部分军队,约为全部兵力的七分之五,”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倘违斯言,邦有常宪”。不知何故,高宗不久就反悔了。对此,岳飞似乎很不快。紧接着发生淮西兵变,岳飞以养病及回庐山给母守孝为由,撂挑子不干了。对此,宋高宗回复,”卿其勿事形迹,以济功勋”,“至于求闲之请,非朕所知,虽累请无益也”。

张浚(时任枢密使,掌管全国军队的总司令。在岳麓书院一文中有提到,岳麓书院山长,与朱熹齐名的著名理学家张栻,是其子)得知岳飞擅自离职,也怒不可遏,他上奏高宗,说:“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

在“岳飞辞职,淮西兵变”一节,王曾瑜比较含蓄的总结到:“反映了岳飞的武人气质和性格的倔强”。

在王书中,还简略提到岳飞有一次同赵秉渊(时任江南兵马钤辖)饮酒,在酩酊大醉之后,几乎将赵打死。喝酒误事,此情节与张飞几乎一模一样,不知是真实的,还是杜撰。

至于岳飞平定内乱,占压农民起义,就不展开了。没必要讳言,或者美化,或者做更多解读。

评价历史人物,史实时,喜欢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当成事实。从而希望应该如此,本该如此。正面形象的历史人物总希望他是完美无瑕的。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精神洁癖。

武汉黄鹤楼公园里的岳飞遗像亭

3.秦桧一人承担了所有,还搭上了自己的老婆。秦桧“于东厢窗下,画灰密谋”,其妻王氏“赞成之”,说:“擒虎易,放虎难!”历史记载里描述得绘声绘色。有人考证,这记录原本来自无名氏的野史记录,可能胡编乱造的,后人不详加考证,辗转抄录,一味承袭不实的传闻,久而久之,最后“莫须有”就真成了秦桧加害岳飞的无理之理。

当然岳飞被杀的详情,史料记录的缺失与秦桧及其党羽篡改、销毁记录文档有关。

在我看来,岳飞被杀,最大幕后凶手应该是宋高宗。如果没有最高层的首肯,如何处死岳飞?后世(包括岳飞的儿子岳霖,孙子岳珂),为尊者(高宗)讳,有些事实不能详加考证,表述。包括孝宗为岳飞平反,碍于高宗的脸面,平反的言辞,行动也有些暧昧不清,意兴阑珊。后经过光宗,宁宗,直至理宗才完全给岳飞平反。理宗是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这是几百年后,继烛光斧影后皇位再次回到太祖这一脉。

宋理宗给岳飞的赐谥告词。
敕:“主耳忘身,兹谓人臣之大节;谥以表行,必稽天下之公言。申锡赞书,追告幽穸。故太师、追封鄂王、谥武穆岳飞威名震于夷狄,智略根乎《诗》《书》。结发从戎,前无坚敌,枕戈励志,誓清中原,谓恢复之义为必伸,谓忠愤之气为难遏。上心密契,诏札具存。夫何权臣,力主和议,未究凌烟之伟续,先罹偃月之阴谋。李将军口不出辞,闻者流涕;蔺相如身虽已死,凛然犹生。宜高皇眷念之不忘,肆孝庙矜哀之备至,还故官而礼葬,颁祠额以旌褒。逮于先帝之时,襚以真王之爵。既辨诬于累圣,可无憾于九京。然而易名之典虽行,议礼之言未一,始为忠愍之号,旋更武穆之称。朕获睹中兴之旧章,灼知皇祖之本意。爰取危身奉上之实,仍采克定祸乱之文,合此两言,节其壹惠。昔孔明之志兴汉室,若子仪之光复唐都,虽计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异。垂之典册,何嫌今古之同符;赖及子孙,将与山河而并久。英灵如在,茂渥其承。可依前故太师、追封鄂王,特与赐谥忠武。”奉敕如右,牒到奉行。
宝庆元年(1225年)五月二日。

岳飞之死,把宋高宗摘出来,岳飞死于秦桧之手,秦桧是奸臣,奸细,才能逻辑自洽。皇上是英明的,坏事都是下面人干的。

关于秦桧的奸细问题,后面再说。

顺带提一下,秦桧的老婆王氏,是神宗朝宰相王珪的孙女,而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王珪的外孙女。

文徵明《满江红》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4.岳飞冤狱时,当朝很少人为他伸张。这可能与当时秦桧及其党羽把持朝政,高压政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岳飞本身性格有关,不喜与人交接。当然这性格不影响岳飞被杀的事情真相。

如此我想到苏轼的乌台诗案,案由与岳飞的有些许相似,深究的话,不恰当的言论,文字表达,可以是妄议,诽谤朝政,有杀头的可能。原本苏轼的结局应该与岳飞的差不了多少,但苏轼能存活下来的关键点在于,有太多的人给他求情,太后,驸马,宗室,现任及前任宰相,言官名流,意见领袖,甚至还有反对派。性格决定命运,不得不服。

西湖畔岳飞墓明人石刻“尽忠报国”拓片

5.和战问题。南宋高宗一朝,最大的政治就是与金人的和战问题,岳飞被杀,根源是与金和战的选择。不能站在今人的立场,言和就是卖国贼。评价历史,究竟是应该站在今人的角度,还是应该从古人的立场出发考虑,本身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另一方面,前面说过,不能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当成事实。从而希望应该如此,本该如此。如果以此出发去做事,最后可能一败涂地。

陈寅恪说华夏文明至宋而盛极。盛极而衰,悲痛更惨烈。靖康之变时,赵构幸免,而后极幸运的继位为帝。早期不断遭金人追杀,颠沛流离,飘荡海上,还因惊吓过度,不幸阳痿,终生不再有子嗣(继承人孝宗为过继的太祖一脉的宗室子弟,这个缘故,岳飞建储议更显不妥了)。至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终于安顿下来。

南唐后主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处原本打算引用宋词三百首里放在第一位的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但对南唐后主李煜这首词印象更深(纪录片《北宋帝陵》片头放了这首词),用来表达靖康之耻的悲痛似乎更贴切。)

如此飘荡多年,父兄被掳北上,在苦寒之地屈辱的活着。高宗内心深处肯定是渴望安定,即使“偏安一隅”,对他来说可能也是可以接受的。此时恰逢金人内乱,实力此消彼长,双方于绍兴十一年(1141)达成和议。一定程度上,同时间的岳飞被杀可以看做和议的一部分。而另一个被明确写入和议之中的条款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此条款保障了秦桧当国将近二十年。

当然,“北定中原”,还是“偏安一隅”,高宗的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并非一味求和。当时的政治路线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多说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宋徽宗以后,到高宗,孝宗,理宗,都艺术气质十足的人(此三帝书法都不错,在位期间,书法绘画等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可能本身进取心不强,不喜舞动弄枪,金戈铁马,收复失地,开疆拓土。

6.南宋前期的安定。南宋能偏安一隅,此后享国150多年,高宗打下基础,功还是不可没的。

收归兵权。连年征战,宋金双方实力此消彼涨,加之金人内乱,高宗定下主和的基调。此时收归大将兵权成为必然的选择。战时各大战区(川蜀,荆襄,江淮),大将已经比较难号令,彼此不能协同了。一旦休战,恐怕是很大的不安因素。绍兴十一年,高宗将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大将召回京师,委于枢密使,副使等职,实际是解除了他们的统兵之权。似乎还不放心,高宗可能决定拿一人开刀,取到威慑作用。高宗最先想动的人是韩世忠(这些大将中,只有岳飞与韩世忠是主战的)。事先听到风声的岳飞向韩世忠透露了消息,韩随即面圣陈情,最终韩得以幸免。而岳飞则成了“典型”。有时想如果韩世忠被杀,恐怕就不会有后续岳飞的冤案了。这一段可以看作有宋一代,第二次的“杯酒释兵权”,只是这杯酒中还带有血腥。客观的说,淮西之战后,收三大将的兵权,是符合时代背景的,客观上巩固了南宋的政权稳定。

中兴四将图卷.南宋绘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政权合法性。因为得位有很大的幸运成分,高宗为新王朝的稳固及皇权的合法性做了很多舆论工作。比如奉迎徽宗梓宫及皇太后回銮,创作大量“中兴”主题的绘画作品(古代文化水平不高,绘画用作政治宣传,黎民百姓更容易理解)等。此外还制造了大量冤案,冤狱,以期钳制言论,禁锢思想。

禅位。高宗晚年禅位给孝宗,可以看作是为稳定南宋初年政局的神来之笔。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古代和平禅位的并不多,而宋朝独有四次,且从高宗到孝宗,然后光宗,宁宗居然是连续三次的和平禅位,路径依赖?这其中,“祖宗家法”的思维惯性恐怕还是发挥了些许作用。

7.秦桧是金人奸细间谍?南宋初,宋金双方的谍报工作都做的很频繁。邓广铭首先在《岳飞传》(初稿于1945年,1954年二改)中明确提出秦桧为金人奸细间谍的观点。王曾瑜从其师之说,只是表述的比较含蓄,在《岳飞新传》(初稿于1983年)中说,岳飞被杀,老百姓都说秦桧是金人间谍。然而说秦桧是间谍并没有直接证据。

另一种观点认为秦桧是逃归的,并非金人间谍。这一种观点现在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引用。但秦桧所做所为与间谍无异。

因为秦桧主和(可能有揣测上意,曲意迎合的考量),金人认为其当国与自己有利,因而提出“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的条款,无形中巩固了秦桧的相权,使高宗最终骑虎难下。

岳飞手书“还我河山”,武汉黄鹤楼公园

岳飞《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把理想的状态,当成了现实。这并非时代的局限,而是人类,人性的局限。至今我们仍然在追寻这样的理想。而岳飞的悲剧仍然在不断重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匆匆数笔,记之以俟来者。(2024.3.17)

西江第一楼--滕王阁

2024年3月11日 17:10

终于轮到写滕王阁了,这是今年春节游记的最后一篇。春节假期,绕道南昌回老家,是为一睹滕王阁的风姿,至此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就集齐,全都游览参观过了。

树影婆娑后的滕王阁

此时静下来心来,扪心自问,为什么会对诸如江南三大名楼这样的风景名胜心向往之?仔细想想,其一自然是亲临胜境,能感受自然风光景物之美;其二是胜境背后的历史人物,以及流传下的历史文化,往昔时光岁月就凝聚在这些胜境上,一眼千年;其三则是寻求与古代人物感同身受,发古人之幽情,抚今追昔,一叹千年。

如此,这篇游记会更多的去追寻滕王阁背后的人物,历史以及文化。如果时间精力允许,之前的黄鹤楼,岳阳楼的游记可能也会按照这个思路重写。

有阁初成

一般公认滕王阁为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在洪州都督任上修建。李元婴为唐太宗第二十二子,贞观十三年(639年)始王,封地在山东滕州,据说他在此地修建有第一代的滕王阁。因“颇骄纵逸游,动作失度”,“(永徽)三年,迁苏州刺史,寻转洪州都督。”也就是在洪州都督任上,李元婴修建了后来流传千年的江西滕王阁。不久,“又数犯宪章, 削邑户及亲事帐内之半,于滁州安置。后起授寿州刺史,转隆州刺史。”隆州就是今四川阆中,在这里李元婴建造了第三代的滕王阁,即阆中滕王阁。

第一代滕王阁早已泯灭在历史烟云中,而江西和阆中滕王阁则流存下来,这其中文学作品的作用“功莫大焉”。江西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光照古今,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中,有“西江第一楼”之称。而阆中滕王阁则有杜甫《滕王亭子二首》加持。

杜甫《滕王亭子二首》
其一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其二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

李元婴于江西建滕王阁二十二年后,(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时任洪州都督阎公(此阎公是谁,已不可考。有人考证可能是有唐一代大画家阎立本,或者其兄将作大匠阎立德,姑存一说)修缮滕王阁(还有一种说法是唐高宗咸亨初(670年-674年)重修),后于重阳节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恰王勃赴交趾省亲经过洪州,被邀入席,作下了千古骈文名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原题作《滕王阁诗序》,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据有人统计,全篇773字,共有40个成语,涉及37个典故。关于《滕王阁序》文本本身可讨论的点太多,文体,文本,哲理,写景,感怀… …品评王勃创作得失,总结文本写作特色,不一而足。这里简单说说我的最大感受,《滕王阁序》最大出彩,让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很多短句,名句,警句,而全篇的整体性似乎并非那么好,甚至有些词句章节略显啰嗦。(个人意见,轻喷!)

王勃《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日本正仓院藏王勃《滕王阁序》手抄本,日本庆云四年,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

修缮重建

与黄鹤楼,岳阳楼相比,滕王阁历代修缮重建记录比较详实(因评判标准不一,有据可查的有21到32次各种说法)。这可能与滕王阁的最初功能即是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等歌舞宴请,登高玩赏,吟诗作画有关,有意无意中,滕王阁历史过往都被文字图画记录下来。而黄鹤楼,岳阳楼最初都是为军事用途而建,练兵,瞭望乃至守戍。

滕王阁址,历代变化不大,唐与北宋同一位置,城墙外,临近赣江。南宋因为城防及水患等原因,重建滕王阁于城墙上,明清时城墙后退东移,但阁址仍在南宋原处未动。现今的滕王阁选址于赣江与抚河交汇处,靠近南宋时期的旧址。

历代滕王阁址变迁
(图示来源:沃祖全《滕王阁重建规划》一文)

滕王阁旁的水闸,似乎就是抚河与赣江的交汇处

历代阁楼被毁,不外乎兵祸与火灾。这里择几次重要的重修,说明之。

王勃之后,再次让滕王阁历史留名的是韩愈。

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820年)十月,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的太原王公仲舒,将滕王阁修葺一新。因时任袁州刺史的韩愈为文章大家,也是自己的好友,王仲舒致书请他作记,未到过滕王阁的韩愈作了《新修滕王阁记》。这一情形与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很相似。

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因有三王(王勃,王绪,王仲舒)所为的序、赋、记等珠玉在前,韩愈只能另辟蹊径。在简单扼要的叙述太原王公修缮滕王阁的缘由和过程之外,以不尽之言(对登阁一事倾心向往之),寄寓了作者满腔的不尽之意(不得登阁览胜偿愿之情),余味不绝中,读者同作者一样,对滕王阁的美心向往之!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而古文运动所要反对的正是六朝以来只讲求声律,辞藻,排偶而又言之无物的骈文。王勃的《滕王阁序》则是骈文(正面形象)的代表之作。

北宋时期滕王阁一次重要的重修是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此时正值《营造法式》颁行后不久,滕王阁的重修可能参考或者遵循了《营造法式》中的相关规范。此时的滕王阁一阁两亭,“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规模空前,为历代之最。

《营造法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详细记载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的书籍。此书自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其后则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刊行的《工程做法则例》。

明人嘉兴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的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中有一幅滕王阁图,为现存最早关于滕王阁的画作。据说此画为郭忠恕所画的《滕王阁王勃对客挥毫图》。

画中滕王阁隐约可见以城墙为基,阁体雄伟,临江而立,单檐三层,一暗两明,两座九脊顶成丁字形布局,回廊环绕,青绿设色,阁周树木葱郁,江中有一叶扁舟。

仇英摹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之滕王阁,上海博物馆藏

据考证,滕王阁移址于城墙之上是南宋以后,所以此画应为南宋时的作品,但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建筑样式与北宋《营造法式》颁行之后的主流风格相去不远。今天重建的滕王阁样式风格即参考了此画。后文再详加叙述。

南宋时期的滕王阁损毁重修状况记录相对比较模糊,目前仅考知,遭金兵焚毁后,考虑城防及水患等因素,滕王阁复建于城墙之上。

南宋时期滕王阁样貌如何,可从《晚香堂苏帖》中的一幅《滕王高阁图》探知一二。此图传为南宋赵伯骑真迹。画中滕王阁规模气势很小,主阁两层,单檐九脊,倒是符合南宋偏安一隅的气质。

姚版《晚香堂苏帖》所收《滕王高阁图》

《晚香堂苏帖》为明代著名书画,文学家松江人陈继儒所选刻的苏轼书法碑刻字帖。刊刻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共二十八卷,每卷卷首有帖名,卷尾有“云间眉公陈氏家藏”两行八字。现存《晚香堂苏帖》有多个刊刻版本,除了上述万历四十四年版,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徽碑帖商人姚学经撰集了一部苏帖,也名为《晚香堂苏帖》。上述《滕王高阁图》即出自姚版《晚香堂苏帖》,但是据考证研究,姚版《晚香堂苏帖》中的很多苏帖是其为了卖帖牟利而伪造的。后文详叙。

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时任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的江西都昌人江万里登上滕王阁后,“举目首见王序,顾而左始为韩记”,他认为世人只知在时间先后顺序上“王于韩先”,而不知在传承古文的衣钵上“韩遂为秦汉以来先,不但先唐一代耳”。于是“为千古计,敬取韩记大书特书居中位,正以示森严而沕穆,王也姑附见焉”,并感叹曰:“江南第一瑰伟绝特之处,与千年间出之昌黎伯,同一渊然之光,苍然一色,真可作配而主之,江山为不孤矣!”。(江万里《滕王阁王序韩记易位跋》)

江万里在这里并非要贬低王勃及其阁序,只是时代需要,呼唤如同韩愈一样的尊师重道,士人楷模,有气节者。毕竟,杜甫已经充分肯定过王勃的文学贡献了,“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值得一提的是江万里是我的先祖,南宋著名丞相,民族英雄,曾创办白鹭洲书院,是文天祥的老师。南宋恭帝赵㬎(xiǎn)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攻破饶州,江万里以78岁之身率全家老小投“止水”而亡,以身殉国。

明朝滕王阁修缮重建,比较有意义的一次,是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巡抚王佐主持的。新阁落成之日,宰相张位亲自参加大典,并作《修滕王阁记》,他还向王佐建议恭请汤显祖也参加大典,并且首演了汤显祖的新剧作《牡丹亭》,开创了滕王阁戏剧活动的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修缮重建滕王阁,往往多于重阳节日举行庆祝宴席。

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毁是1926年10月,其时为阻北伐军攻入城内,北洋军阀赣军师长岳思寅下令火烧南昌城外,滕王阁在大火中付之一炬。北伐军占领南昌后,1927年1月岳思寅等5名纵火主谋被判处死刑,而主审则是以中将政治部副主任身份出任北伐军驻赣办事处主任的一代文豪郭沫若。

其后滕王阁重建屡屡被提上日程,但因时局动荡,国事不宁,多次重建计划都未能实现。

1942年5月,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他助手莫宗江考察南方古建筑时路过江西,以前述项元汴的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中的滕王阁图为依据,参考《营造法式》,绘制了具有唐风宋韵的滕王阁图,即《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

梁思成所绘《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之一

时间来到20世纪末段,以梁思成所绘《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为蓝本,参照天籁阁旧藏宋画及《营造法式》,重新设计的滕王阁于1989年重阳节建成。

滕王新阁

今滕王阁全貌

滕王阁旅游区logo

滕王阁导览图

滕王新阁选址于赣江与抚河交汇处,离唐宋,明清时的旧址都不远。坐西朝东,西面临江,视野十分开阔,江对岸就是南昌市政府,选址意义深远。

主阁建筑共9层,高约57.5米。完全遵从梁思成的建议,主阁建于象征古城墙的2层大平台上,平台高12米。在第一层大平台南北两端建有双亭(“压江”、“挹翠”),与主阁成“山”字形分布,给人高耸入云的视觉感受。

江西省文管会为新阁的设计,于1957年116日,致函梁思成征求意见,梁于11月19日复信:
“知道你们要重修滕王阁,十分高兴。……(1942年以中国营造学社名所绘)那份图只是一份极粗的草图,要兴建则必须做施工图和详图。希望当地的设计单位能担当起来,在制图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意见。……请特别注意,滕王阁原是建在城墙上的,因此重建时也应为它建一个高约十公尺左右的高台,以代原来的城墙。”

两层高台

“压江”亭

“挹翠”亭

平台以上的建筑,“明三暗七”(梁氏设计的草图为“明二暗五”),即表面看只有3层(明层),实际是7层(每一明层对应一暗层,再加一最高层,共7层)。平台以下还有2层地下室,所以一般认为整个滕王阁有9层。所有明层都可供游人登高远眺,揽赣江沿岸风光于眼前。

滕王阁主体

延续梁氏设计风格,滕王新阁整体为仿宋建筑风格,檐口,斗拱、梁、枋均按宋《营造法式》做法,力求体现宋式建筑的开朗、明快、柔和、典雅之风。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名楼中只有滕王阁是仿宋式建筑,其他两楼都为仿清式建筑风格。(黄鹤楼是以清“同治楼”为蓝本重建的,岳阳楼则是延续清光绪时的形制与格局)

外栏杆,门窗,柱子等均油红及褐色油漆,瓦件采用产自宜兴的碧色琉璃瓦,红墙绿瓦,颇具唐风宋韵。

滕王阁建筑细节

滕王阁建筑细节

滕王阁建筑细节

滕王阁建筑细节

滕王阁建筑细节

滕王阁建筑细节

历代都有给滕王阁挂名匾的传统(名楼挂名匾)。在大平台第二层右边,倚靠围栏放置有一块石制匾额,上书“滕王阁”三字,是根据明代该阁青石匾(1926年北洋军阀火烧滕王阁后幸存的)拓片翻刻的,原石现藏南昌市博物馆。

翻刻的滕王阁匾

现在滕王阁上悬挂的题名正匾,官方说法是取自苏轼手书,蓝底金字,金光夺目。匾额右侧写“己巳重阳立”,中间“滕王阁”三字,左下角有两枚苏轼的印章。“己巳”为1989年,意思是这块匾是苏轼1989年重阳节写的,开个玩笑!

滕王阁题名匾

据官方及公开资料,这块匾整个大小5米 x 2米,是1989年滕王阁落成时,某宗姓总指挥将苏东坡小楷手书的“滕王阁”三字,通过九宫格方式放大至单字1米长,制作而成的,另外还加上了苏轼的印章。而这三个苏字则是来自某王姓收藏家收藏的明崇祯七年版的《晚香堂苏帖》拓本,拓本中有一苏轼手书《滕王阁诗序》。

前面我提到过《晚香堂苏帖》,明陈继儒版的《晚香堂苏帖》才是正宗,清乾隆姚学经版的《晚香堂苏帖》为在陈版基础上添油加醋伪造的。非常不幸的是苏轼手书《滕王阁诗序》为姚版伪造,陈版《晚香堂苏帖》中无。

现代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容庚在其所著的《丛帖目》中引用了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张伯英对姚学经版《晚香堂苏帖》的评论:

晚香堂苏帖十二卷,清姚学经撰。学经有因宜堂帖、唐宋八家帖、白云居米帖,并此为四种也。陈眉公晚香堂苏帖二十八卷,乃近代著名之刻,姚袭其名而内容各异,帖肆呼为小晚香堂,以别于陈氏之帖。其前四卷帖尾皆有崇祯某年月刻石,学经谓其曾祖继韬得杨氏所藏旧版,而形式与后数卷无异,选帖之谬相同,盖同为雍正间刻,崇祯年款,不可信也。帖中唯烟江叠嶂图诗、题伯时画、与毕君札、次韵送梅诗四种为苏书,大书七绝为集苏书,其他殆无东坡一字

虽习见之帖如黄州寒食诗、养生论、海市诗等,皆弃原本不取,而用不知何人临仿之书,妄称东坡,良不可解。至花蕊词、滕王阁序、怪石供、渊明诗跋,尤属毫无影响,奈何以此为苏书哉? 帖首五篆字即摹陈眉公本,是其有意影射,旧版云云,纯为虚语,以恶刻冒充名帖,学者每为所欺,不可不详辨之矣。

姚学经版《晚香堂苏帖》目录

沈周曾经在某幅疑似赵伯驹画滕王阁图的拓本(可能是前述姚版《晚香堂苏帖》所收《滕王高阁图》)中写下如下跋语:

尝读子安滕王阁序而叹千古杰作,惜无有人之补图。余不敏,欲仿佛写数笔而未果。适余友朱鹤坡案头见赵伯驹图及东坡真迹一卷,足称双绝,所谓连城璧,有美必合。不意四百年竟复得此,爱缀数语以志幸,正德丁卯后学沈周。

这段跋后来被附会成米芾说苏轼书滕王阁诗序和赵伯驹画滕王阁图为双绝,以致流传颇广,用来反证姚版《晚香堂苏帖》为真品,可能是书商一贯伎俩。

关于姚版《晚香堂苏帖》中苏轼手书《滕王阁诗序》为伪造,相关证明考证研究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容庚的《丛帖目》编于1931年,至1953年后完稿,远早于滕王新阁落成时的1989年,可能当时的制匾者疏忽了。上述王姓收藏家为江西本地知名人士,不知以后滕王阁此匾额有无可能替换掉。

我们来看看这伪造的苏轼书滕王阁诗序。

姚学经版《晚香堂苏帖》中的苏轼书滕王阁诗序

整幅作品为小行楷书滕王阁诗序全文,篇名“滕王阁诗序”四字,最后落款东坡居士书,并盖有“轼”及“眉山苏氏”两枚印章。书后还附有米芾等人的题跋。书法行家大可以从这书法笔意中分析此是否为苏轼真迹。

姚学经版《晚香堂苏帖》中的苏轼书滕王阁诗序(局部)

姚学经版《晚香堂苏帖》中的苏轼书滕王阁诗序,米芾题跋

前面说过,滕王阁正面匾额“滕王阁”三字即来自此贴,因当时条件工具有限,制作者通过九宫格方式将字放大。仔细对比之后,我又有了意外发现。

滕王阁正匾

滕王阁匾对比

匾额上的字体结构与陈版《晚香堂苏帖》上的完全一致,但是在细微处居然进行了调整,甚至包括印章也做了微调。名人字迹还能修改微调?如果这是苏轼真迹,这不公然造假吗?真是匪夷所思!

关于正匾,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当年江西方面原本打算让舒同(江西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及第一任主席)题写的,但武汉方面抢先一步找舒同题写了“黄鹤楼”匾额,已落人后,只能作罢。

除了正匾,阁中还有很多其他匾额,大多是集字于名家手笔。

阁一层为明层,四面有回廊环绕,檐下有横匾四块:正东为集唐怀素狂草“瑰伟绝特”九龙匾(字意取自韩记,匾额四周雕有九条龙),正西为集王羲之,苏轼字的“下临无地”匾。南北的分别为启功书“襟江”,吴作人书“带湖”匾。(后三匾字意取自王序)

瑰伟绝特

一层室内西横梁上挂有曾任江西省省长,省委书记的白栋材题写的“西江第一楼”金匾(仍然取意韩记)。

白栋材书“西江第一楼”

三层也是明层,同一层布局,廊下四匾,内容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任江西巡抚的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东侧是“江山入座”,西为“水天空霁”,南为“栋宿浦云”,北为“朝来爽气”。这些字体仍是集字古代书法名家,包括李邕、米芾、柳公权等。

江山入座

水天空霁

五层廊下的四块金字巨匾内容均出自王序,东为“东引瓯越”,集楮遂良永徽四年书《圣教序》中字。南为“南溟迥深”,集颜真卿字。西为“西控蛮荆”,集《爨(cuàn)龙颜碑》字。北为“北辰高远”,集汉代《张迁碑》字。

东引瓯越

西控蛮荆

值得一提的是,五层中间大厅墙上,镶嵌着用黄铜板制作的书王序的碑,字体即取自前述假冒的苏轼书滕王阁诗序。

王勃滕王阁宴会时的形象,背景即为所谓苏轼书滕王阁诗序

五层另外一个大厅里布置有光绪御笔亲书的“寿”字插屏,此插屏曾由光绪二年(1876年)恩科状元曹鸿勋公立起来作为给慈禧贺寿的礼物,有“天下第一寿”之谓。插屏上方有末代帝师朱益藩题写的“天下第一寿”匾额,而这块“寿”字屏据说是由朱的后人捐赠给滕王阁永久收藏的。

光绪御笔寿字

朱益藩“天下第一寿”匾

一,三,五层均为明层,外有回廊环绕,廊下挂匾。第六层则是滕王阁可游览的最高层,东西向分别挂着前述所谓苏轼书“滕王阁”三字正匾。厅中有汉白玉栏栏杆天井,下可俯视五层,上可仰观金碧辉煌的圆拱形藻井。

滕王阁第五层及六层东面

圆拱形藻井

藻井特写

历代滕阁

滕王阁负一层,制作有每一朝代滕王阁代表性外观的模型展示,让游客能直观感受历代滕王阁的建筑风格,很不错。黄鹤楼,岳阳楼景区也有类似设置。

唐阁,体量最大时建筑高18.7米,面宽28.6米,进深26.7米,主阁的周边有亭,台等附属建筑。主阁内的功能主要以登高望远,歌舞娱乐为主,后历代皆如此。

唐滕王阁模型

唐滕王阁模型

宋阁,建于宋徽宗赵佶大观二年(1108年),阁高11.6米,面宽为49米,进深为22.12米。此模型即参考前述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中的滕王阁图进行创作。

宋滕王阁模型

宋滕王阁模型

元阁,建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6年),高15.52米,面宽27.03米,进深23.44米,元阁外形和宋阁比较类似。此模型参考元代画家夏永的《滕王阁图》创作。

元滕王阁模型

元滕王阁模型

明阁,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高16.07米,宽42米,两个歇山中间夹一盔顶,建筑屋面高低错落,极富江南风格。此模型参考明代画家林灵岩摹赵伯驹本的《滕王高阁》进行创作。

明林灵岩摹赵伯驹本的《滕王高阁》(局部)

明滕王阁模型

明滕王阁模型

清阁现存的相关建筑资料较少,此模型参考鹤记照相馆所拍摄的滕王阁照片进行创作。

清滕王阁模型

清滕王阁模型

负一层展厅的现滕王阁模型

歌咏不断

历代对滕王阁歌咏不断。

据《南昌市志》,唐至清,滕王阁诗文(包括序、记、赋、跋、檄、诗、词、歌、曲)计1000多篇(首)。

歌咏滕王阁的诗词文赋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王序韩记,除此,比较著名的人物及诗文作品还有:

朝代登临名人所赋代表作
王 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王仲舒《滕王阁记》(佚)
王 绪《滕王阁赋》(佚)
钱 起《滕王阁》
韩 愈《新修滕王阁记》
韦 悫《重建滕王阁记》
白居易《钟陵饯别》
杜 牧《滕王阁》
张九龄《登城楼望西山作》
范致虚《重建滕王阁记》
王安石《滕王阁》
蒋之奇《句其六》
宋 庠《送紫微夏舍人徙治洪州》
梅尧臣《苏祠部通判洪州》
戴复古《滕王阁次韵刘允叔》
朱 熹《次韵伯祟滕王阁感旧,盖闻往时延阁公拜于疏此云》
王安国《滕王阁感怀》
苏 辙《题滕王阁》
曾 巩《送关彦远赴江西》
曾 丰《登滕王阁》
陆 游《寄答绵州杨齐伯左司》
辛弃疾《赋滕王阁》
杨万里《豫章光华馆苦雨》
吴 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江万里《滕王阁王序韩记易位跋》
文天祥《题滕王阁》
姚 燧《新修滕王阁记》
虞 集《重建滕王阁记》
吴师道《江西滕王阁图》
汤显祖《滕王阁看演牡丹亭》
李东阳《滕王阁》
唐 寅《落霞孤鹜图》并题诗于画
罗钦顺《重建滕王阁记》
刘俨都《西江第一楼记》
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
谢一夔《重修滕王阁记》
张 位《新修滕王阁记》
李梦阳《滕王阁房屠子感赠》
王在晋《重建滕王阁碑记》
解学龙《滕王阁记》
王慎中《重修滕王阁序》
熊文举《怀滕王阁》
钱谦益《重修滕王阁序》
吴伟业《滕王阁》
蔡士英《重建滕王阁自记》
王士祯《闻滕王阁落成,寄宋二牧仲开府》
朱彝尊《登滕王阁》
喻成龙《与八大山人登滕王阁》
袁 枚《泊滕王阁感旧》
姚 鼐《竹枝词•南昌》
高 鹗《唐多令•题畹君画蝶》
刘坤一《重建滕王阁记》
蒋士铨《滕王阁》

(以上只是我认为比较著名的人物及其歌咏滕王阁的代表作,更多历代登览名人及其所作关于滕王阁的作品可以参见南昌市志卷三十三 滕王阁的相关介绍及郭但婷的硕士论文《唐至明代滕王阁诗研究》。)

除了诗词文赋,以滕王阁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作品也延绵不绝。现存的最早的绘画为前述梁思成绘制《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时所参考宋人画册,传为郭忠恕所绘的《滕王阁王勃对客挥毫图》。

明仇英摹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中的滕王阁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此外今人还能得以一见的绘画作品还有:南宋赵伯驹的《滕王阁宴会图》,元人唐棣,夏永,王振鹏等各自绘制的《滕王阁图》以及唐伯虎写意的《落霞孤鹜图》等。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赵伯驹绘《宋滕王阁宴会图》,卷后有赵孟頫书滕王阁诗序的题跋。

南宋赵伯驹《滕王阁宴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赵伯驹《滕王阁宴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伯驹《滕王阁宴会图》卷后赵孟頫题跋

元唐棣《滕王阁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唐棣《滕王阁图》(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夏永《滕王阁图》,上海博物馆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还藏有另一版本。

元夏永《滕王阁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王振鹏《滕王阁图》,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明唐寅《落霞孤鹜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至于书法,前述陈版《晚香堂苏帖》中的苏轼书滕王阁诗序肯定是伪作。其他流传于世的关于“滕王阁诗序”的书法有赵孟頫,文徵明文彭父子以及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作品。

赵孟頫《书滕王阁序》拓本(局部)

明文徵明行草《滕王阁序》(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明文彭草书《滕王阁序册》(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登高远望

滕王阁历来为登览胜地,登高望远,去国怀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的江心渚

对岸南昌双子塔,塔前方是南昌市政府

北眺,远处是八一大桥

南眺,依稀可见原世界第一高的“南昌之星”摩天轮

江心沙渚平台,白色的为抓拍到的不知名飞鸟,孤鹜?

这个角度抓拍到的孤鹜明显一些

东侧俯瞰,前面是滕王阁广场,八卦图。

滕王阁广场八卦图

滕王夜阁

今人可能很难再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但古人却也无法感受到滕王夜阁的璀璨,灯火辉煌,蓦然回首,另有一番风味。

华灯初上时分。

对岸

南侧

北侧

北侧二期阁楼

灯火辉煌时。

灯火璀璨的“压江”亭

北侧

北侧二期附属阁楼

八一大桥

南侧

南侧

滕王夜阁

滕王夜阁

滕王夜阁

滕王夜阁

滕王夜阁,蒙上神秘的面纱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石制宫灯上的灯影

再见

亲临胜景,登高望远,怀古思人,最后感慨仍然是今人,今事。一座滕王阁可以承载这些。

写这篇游记前后一月有余,不能说是写的最用心的,但一定是花费时间最久的,感慨之!最后用韩记里的文字结束此文。

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
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列传第十四》,《新唐书·列传第四》
  2. 日本宫内厅正仓院藏 《滕王阁序》唐手抄本(日本庆云四年(707年))
  3. 日本正仓院藏《滕王阁序》唐手抄本与现今流传版本对比
  4. 乾隆五十三年.姚学经.晚香堂苏帖.十二卷,搜索自Anna’s Archive
  5. 博士论文:邵大为《文化名楼的历史还原》
  6. 硕士论文:左鹏《唐棣<滕王阁图>研究》
  7. 硕士论文:罗婧文《<舆地纪胜>中的文学景观研究》
  8. 硕士论文:郭但婷《唐至明代滕王阁诗研究》
  9. 硕士论文:王秀婷《滕王阁的文化及其与文人关系考述》
  10. 硕士论文:赵莹《唐宋时期王勃诗文的传播与嬗变》
  11. 硕士论文:颜廷祥《现代仿古建筑设计研究》
  12. 徐斯攸等:《<滕王阁兴废系年考>辨误》
  13. 周宗凯等:《<滕王阁序>的图像传播与<滕王阁图>的文学阐释》
  14. 塔怀红:《浅析江西滕王阁的建筑艺术》
  15. 万波:《清姚学经<晚香堂苏帖>考》
  16. 喻以健:《谈滕王阁的修建次数和创建时间》
  17. 沃祖全:《滕王阁重建规划》
  18. 道坂昭广:《关于王勃<滕王閣序>的几个问题》
  19. 南昌市志,卷三十三:滕王阁
  20. 宗九奇:凝唐风宋韵,结千古名楼
  21. 滕王阁下数春秋
  22. 南昌滕王阁官网
  23. 一楼风月,千古文章
  24. 浙江大学出版社《元画全集》
  25. 《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来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6. 古画图片资料大都来自中华珍宝馆

江西省博物馆

2024年3月4日 15:27

春节假期在长沙时,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参观湖南省博物馆。来到南昌,决定去看看江西省博物馆,算是暂时弥补一下。

临去参观的头天晚上,大致看了下关于江西省博物馆的介绍。论馆藏文物价值,丰富程度,江博自然比不过湘博。江西博物馆的特色自然是瓷器,怎奈我对瓷器兴趣不大。所以参观江博时意兴阑珊,一扫而过,兴致都在其后要参观的滕王阁上。

在写江馆之前,谈谈我对江西的感受。印象里,江西的存在感很低,原因众说纷纭。在我看来,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可以是优势,换个角度看也是最大的天然缺陷。

我对江西最大的感受,一是书院文化,二是江西老表的称谓。江西为什么会书院众多,书院文化浓厚。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书院兴起之时(唐宋),恰历史大趋势下的文化中心南移,而江西正好在此时的中心位置(吴楚闽越,江西在中间)。

关于“江西老表”说法的由来,比较靠谱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湖南人认为自己祖上与江西人是表亲关系,因此就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还有一种说法是江西的先祖们很相信风水,在迁移的途中为了便于掌握方向,总是带着一个表(古时的罗盘),因此外省人称江西人为“老表”。这是历史学家的说法,应该不是胡诌,有一定的可信度。

我老家湖北,长家沿岸,也流传着“江西老表”的说法。之前研究自家族谱,据记载我这一支脉原籍江西饶州府(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是名副其实的“江西老表”。(详见之前的博文–关于自家济阳堂江姓的一点考证研究

始迁祖江文珠,原籍江西饶州府,由武举任湖南澧州守备,征戎有功,诏封昭武将军。明天启二年(1622)致仕,迁枝始落籍桥梁寺。

三修江氏家乘

扯远了,目的是想说明我与江西还是挺有缘分的!哈哈。回到正题。

江西省博物馆现址为新馆,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之前经历过八一广场老馆和新洲路老馆。现馆整个建筑像一个大方盒,说是寓意宝盒,“赣地宝盒”。

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

步入馆内,中间一个偌大的通天中庭,展馆环绕四周。第一感受,与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布局很像,区别在于广州艺博院中庭是圆形的,而江博中庭是方形的。

建筑内部

建筑内部

建筑内部

建筑内部

方形苍穹特写

一楼大厅有幅很独特的壁画,名为“江西风物颂”(又称“江西山水风物文明图”)。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青铜、陶瓷和不锈钢三种材质制成的立体装置性壁画。

据介绍,此壁画将江西历史文明进程中的青铜、稻作、书院、禅宗、陶瓷五大标志性文化成就,以及江西四大名山(井冈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及滕王阁、赣江、鄱阳湖等作为创作元素,意喻了江西灿烂的人文历史成就。

大厅的大型装置壁画

博物馆主要展览分布在1-4楼,主题不太多,且很多展馆在布展施工,没有开放,能参观的不多。

江西省博物馆楼层指示

一楼一号展厅为临时展厅,正在展示中国瓷器,主题叫“御瓷归来”,主要是从故宫等兄弟院馆借展的瓷器文物,想着这些并非江博特有的,就匆匆一扫而过了。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明嘉靖祭蓝釉爵

二楼有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展厅,红色文化展厅以及一个儿童体验馆。去古代历史文化展厅,往人多的地方凑了凑。

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展

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这个是江西吉安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头像为双面,上部有圆管,可插羽毛等配件,下部有方形中空插孔,能固定木柄。天圆地方,神人能贯通天地,可以想见应该是祭祀时的用具。

这个面具的功用,造型容易让人联想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这可能说明了三代及以前,除了中原地区,作为蛮荒之地的“南方应该也有相当成熟的文明”,“考古发掘发现,长江流域一带不崇尚人祭,而埋青铜器物。”(《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读书后记)

这件商代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是江博的镇馆之宝。江博的logo造型即来源此物。将神人青铜头像几何化,中间为一扇门,寓意广博之门,推开门所见即是千年之前的世界。馆名汉字为早年由郭沫若题写,而英文字体则显得有点丑,应该是在字库里随便找的一个。

江西省博物馆logo

江西省博物馆logo

出土于同一地方的还有很多其他青铜器,比如这件立鹿耳四足青铜甗(yǎn),立耳上铸有两只站立的小鹿,生动别致。与中原地区常见的三足甗相比,四足更稳定,不易翻倒。

立鹿耳四足青铜甗

浮雕羊首青铜罍(léi),罍为盛酒器。

浮雕羊首青铜罍

伏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如此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

伏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

伏虎特写

伏鸟双尾青铜虎。虎背上伏着一只鸟,造型构思奇妙。

伏鸟双尾青铜虎

伏鸟双尾青铜虎

虎成为商代江西地区青铜文化的标志,说明当时当地可能有虎崇拜文化。据甲骨文记载,南方有地方政权叫“虎方”,商王武丁曾多次征伐过这里。而“虎方”的活动区域可能就在江汉、江淮一带。

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

明代藩王仪仗陶俑,出土于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朱厚烨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葬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

明代藩王仪仗陶俑

明代藩王仪仗陶俑

明代藩王仪仗陶俑

江西是红色摇篮,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尤其是刘少奇领导的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是我党第一次独立领导且取得取得全面胜利的工人运动。马克思共产主义相关理论讲,工人才是无产阶级,农民有土地不算,从这个角度看,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意义重大。

江西红色文化展厅

三楼有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

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

展馆之宝之一的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1974年景德镇市郊凌氏墓出土。谷仓为随葬冥器,供墓主人贮存粮食之用。根据文物上的墓志文字,墓主凌氏是景徳镇长乡书院山长凌颖山的孙女。

此青花釉里红人物谷仓为元代景德镇瓷业成就的集大成者,集青白釉、红釉、青花、釉里红四种最重要的高温釉彩于一器,举世无双。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

同一墓地出土的还有此青花釉里红堆贴四灵塔盖罐。

青花釉里红堆贴四灵塔盖罐

陶瓷文化展馆里还有很多精美瓷器。

元青花松竹梅纹梅瓶

清乾隆祭红釉玉壶春瓶

东汉绿釉陶井

匆匆而过,后会有期了!

写这篇博文过程中,依稀想起某个博友曾经写过江博,搜寻了下,果然找到了。他记录的文字图片异常详细丰富,对江博馆藏文物感兴趣的可以参考之。S̆̈的旅行漫记:江西省博物馆藏


扩展阅读:

  1. 江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书院
  2. 江西省博物馆

末代帝师朱益藩故居

2024年2月29日 16:18

上午参观完一枝枪纪念馆,被告知附近还有一个叫花塘官厅的景点,曾经是清朝末代帝师朱益藩的故居。决定下午去看看。

花塘官厅在319国道边的标识

花塘官厅位于距莲花县城一公里左右的花塘村,是晚清两代(光绪,溥仪)帝师朱益藩与父(朱之杰)兄(朱益浚,繁体字写作濬)的宅邸。因朱氏一门三进士,五科六举人,地位显赫,其宅邸被当地老百姓俗称为“官厅”(不知是否还与莲花县在清朝曾设置为莲花厅这一行政区划有关联?),流传下来。朱氏父子三人,朱益藩名头最盛,因而花塘官厅,还被称为“定园”(定园是朱益藩的号)。

官厅,旧称政府机关。
(宋)孔平仲《冬晓》诗:城上犹吹角,官厅已罢更。

后来发现,南昌滕王阁负一层同样有一个关于末代帝师朱益藩的专题展览,只是没有花塘官厅的展品丰富,当然这是后话。

朱益藩父兄三人画像

朱益藩家族世序图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江西萍乡莲花花塘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恩科)进士,殿试二甲第九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京师大学堂第六任总监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翰詹大考,他高中“馆元”,为光绪皇帝讲授历史、诗文、书画。宣统元年(1909年)任宗人府府丞,宣统二年(1910)授都察院左副都御使。1915年后,任逊位皇帝溥仪的汉文老师。他素以书法名世,同时又善诗能文兼精中医学。“九一八事变”后,朱益藩“但主拒,不主迎”(反对溥仪与日合作建立满洲国),态度鲜明,溥仪出关,他不但不随行,而且至死没去过长春。朱益藩于1937年3月病殁于北京。溥仪闻报极为伤感,依例追赠“清故太保”,谥“文诚”,赏银5000元治丧。

朱之杰(1824-1866),朱益藩父。字冕群,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知县候补,曾分发陕西知县,奉旨帮办河工,但因重病未能赴任。

朱益濬(1847-1920),朱益藩兄。字莼卿,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1879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880年任湖南省衡州府清泉县知县,开始了在湖南长达30年的官宦生涯。在这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湘西工作,历任知县、知府、湖南学务处提调、辰沅永靖兵备道等职。为清朝湖南最后一任巡抚。1911年辛亥革命长沙光复后不久,被革命军派兵护送回江西原籍。

朱氏兄弟还有一个弟弟,朱益湛(1863-1920),字芸卿,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第三十六名),后任广东顺丰县知县。

添建的花塘官厅入口

添建的东门入口,门上挂有一幅对联:“一帘花雨诗中画,半榻琴书醉里仙”,据说这幅楹联缘自朱益藩在北京官邸厅堂字画,为朱益藩亲笔。

墙上还挂有文物保护牌

花塘官厅修复记

我来参观时,临近中午,没有其他游客。门口的保安大叔告诉我,他就要回去吃午饭了,会把大门关上,我离开时,自己开门就可以了。: )

入得门来,眼前就是游览示意图及指示牌,因为事先没有做任何功课,得好好看看游览指示信息。

花塘官厅简介及参观示意图

指示牌

除了朱益藩旧宅,指示牌和介绍里还有湘赣省委旧址,列宁学校,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等内容。原来,随着朱氏后代逐渐迁往异地,官厅的用途发生了改变。1931年,官厅成了中共湘东南党团特委驻地,湘赣根据地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根据地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都在此召开,红六军团前身湘东独立师、红十七师曾在此组编。官厅还办过“列宁学校”,少年时代的胡耀邦在这里任过教员,称为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朱益藩旧宅

建筑

据说官厅原本一字排开建有三栋,皆是南北朝向。每栋都是三进,两侧和屋后都有附属建筑,青砖白瓦,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整个官厅正门原本是南门,2011年政府修缮时因为道路狭窄,拆迁难等问题,将南门封闭废弃,在东边添建了上前述徽派建筑风格的东门牌楼作为新入口。

中间这栋为父亲朱之杰所建。咸丰十一年(1861年),朱之杰辞官归乡筑宅,人称“进士第”,又称“老官厅”。此栋解放后长期作为盐仓使用而损毁无法修复,于1983年折除,后辟为花园。

最里一栋(西边)是兄长朱益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建,人称“翰林第”,又称“新官厅”。这栋建筑除大门外,三面无门,更无一窗户,似一座坚固的堡垒。檐高6米,封火墙更是高达8米,外墙高于内墙,安全防范意识很强。这可能与朱益濬在湘西为官30年,当地匪患猖獗有关联。

最外面一栋(东边)才是朱益藩旧宅。1911年母亲病逝,朱益藩从京城回籍守孝,在老父故居的左边新建了这座官厅,作归老之用,并为之取名“赐书楼”,为花园取名“定园”。当地人也称作“新官厅”。而朱益藩自1916年3月年携家眷赴京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直至1937年病逝于北京。

这栋楼的建筑风格也很独特,兼有北方,江南,赣西等诸民居特点。天井采光,似北京四合院,左边辟有江南山水园林,单间房屋又兼赣西民居特点。与其兄类似,这些建筑特色的融合可能与朱益藩的管管生涯有关,在京为官多年,见多识广、阅历丰富。

花塘官厅现在的样子

花塘官厅原貌

藩宅南门(正门)

藩宅正门上对联:积德勤绍佐时理物,建策忠谠兴利惠民。也为朱益藩亲笔。

“积德勤绍佐时理物”出自东汉《夏承碑》,意为努力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建策忠谠兴利惠民”出自东汉《景君碑》,意为建言献策要忠诚正直,做到利国惠民。

从藩宅南边看过去,左边是花池空地

同一位置左边看过去是濬宅,仿佛城墙一般

濬宅南门(正门)

濬宅后进的天井,用于采光

因为无窗,濬宅里的天井很多

上述天井下的滴漏

从里面看濬宅的风火墙

观景亭上俯瞰,近景为藩宅,远景为濬宅,中间现为花园空地

藩宅园林

藩宅园林里的观景亭

园林里的桥

水井

藩宅园林

展览

朱益藩宅正门入口

跨入朱益藩宅内,正中安放的是其等身铜像,据说是其就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时的情状。室内布置展示了朱益藩的一生。

朱益藩任京师大学堂学监时的情景

展览概述

朱益藩宅室内

朱益藩宅室内

朱益藩宅室内

朱益藩宅室内

朱益藩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的咨呈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值慈禧七十大寿,于是科举士子们迎来了一次恩科考试,史称光绪甲辰恩科。参加考试的士子们没有料到,他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届科举考生。

光绪甲辰恩科黄榜

除了文章学问,人品气节。朱益藩书法绘画同样出色,尤其书法,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大家。朱益藩四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严格的“馆阁体”训练。早年学习欧、柳、赵诸家,中年兼师李北海、米芾等。朱益藩入值南书房时即以擅长书法闻名,经常承代御笔书法匾额、春牌等。朱益藩与兄朱益濬同时载入《书谱》。

朱益藩乡试试卷

朱益藩殿试试卷

所作《念妻文》

请赈江西水灾奏折

为瑞蚨祥题写的店名

我仔细对比了下,现如今瑞蚨祥使用的店名字体有多个版本,但都并非朱益藩所题,其中有一个版本为清末另一位翰林书法家李林庠所题写。滕王阁负一层“末代帝师陈列馆”里介绍文字说明,朱益藩题写的“瑞蚨祥”字仍在使用,不知何故!姑且存疑。

滕王阁“末代帝师陈列馆”展品

朱益藩题字,齐白石作画

慈禧画牡丹,朱益藩题跋

替慈禧画代笔寿字

末代帝师陈列馆

前面提到,后来参观滕王阁时发现,负一层设有“末代帝师陈列馆”,所列展品其实基本是花塘官厅展示过了的,只是当时我漏拍了些,故补在这里。

滕王阁“末代帝师陈列馆”

这个是给陈三立母亲黄老夫人(陈宝箴夫人黄淑贞)题写的墓碑,其中还可见陈寅恪的名字。朱益藩与义宁(今修水)陈氏同为江西老乡,且为姻亲。

题写的黄老夫人墓碑

朱益藩书法作品

朱益藩书法作品

朱益藩书法作品

朱益藩晚年庭院留影

朱益藩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谕

朱益藩六十寿辰时,溥仪赐诗

朱家溍题写的朱益藩祠名

藩宅后部设为花塘村村史展览。

花塘村村史展览

明朝处士朱燕庵带头捐资,组织村民开凿白马陂。水利之兴,造福一方。

雕塑

不知怎的,很欣赏这天井,再放一张照片

需要搭梯子开窗?

岳飞曾经过境驻扎,留下“墨庄”题字

革命烈士名录

湘赣省委旧址展览

朱益濬宅后作为湘赣省委机关办公场所,房屋后部作为列宁学校。现在设有相应展览。

濬宅墙上挂的文物保护牌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彭德怀、王震、胡耀邦、袁德生、甘泗淇、张启龙等均在此工作过。

中共湘赣省委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湘赣根据地建立的地方领导机关。1931年6月,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决定中共湘东南特委、湘南特委和赣西南特委的西、南、北路三个分委所辖区域合并,设湘赣省。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成立,隶属中共苏区中央局,王首道任书记。1931年10月和1932年11月,中共湘赣省分别召开第一、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湘赣省第一、二届委员会,王首道任书记。

湘赣省一苏一大会址

现展厅分布图

1939年5月延安,曾经在莲花战斗过的部分湘赣苏区老战士合影

彭德怀寝室

湘赣省委旧址室内

湘赣省委旧址室内

湘赣省委旧址室内

湘赣省委旧址室内

外墙上有时代特征的标语

列宁学校

1931年2月,湘东特委迁到花塘官厅,后改称湘东南特委。同时,莲花九都(现为坊楼镇)的红光学校迁入官厅,并改称为列宁学校。学校有300多名学生,分甲、乙、丙三个班,是当年湘赣苏区名列前茅的学校。

时任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湘赣省委儿童局书记的胡耀邦经常来到学校指导工作,并和同学们一道学习,一道宣传演出,与莲花列宁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

1962年,胡耀邦在挂职湘潭地委书记时,还特意回到莲花列宁学校旧址,并饱含深情地对莲花县委领导说“这里是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地方,这里的工作使我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后,莲花县人民政府准备在花塘官厅旧址复原列宁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6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听到汇报后,欣然提笔写下了“列宁学校”校名。

胡耀邦题名

列宁学校教室

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1930年11月,年仅15岁的胡耀邦从家乡浏阳来到莲花参加革命,先后任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湘赣省委儿童局书记,直至1933年调入中央苏区。花塘官厅是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濬宅的花园,庇护在高大的围墙之下。前方建筑为“胡耀邦同志革命生涯第一站”展室

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胡耀邦的寝室

据回忆,这是当年湘赣一苏一大会议后,胡耀邦写的标语

胡耀邦遗孀李昭题词

再见!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2024年2月26日 09:46

在妻子娘家百无聊奈,手机搜索发现附近有个景点,叫一枝枪纪念馆,决定去看看。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莲花隶属于江西萍乡,靠近湖南,离长沙不远。革命时期,这里是湘赣边区。1926年,在湖南农民运动的推动下,各地掀起了工农革命运动,成立农会,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其中莲花县农民自卫军(农会)有枪六十枝。马日事变后,枪支大多被豪绅缴去,“仅遂川保存六枝,莲花保存一枝”。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9月25日起义部队攻克了莲花县城,当晚毛主席住于县城宾兴馆(即现一枝枪纪念馆)内,并于第二天召开会议,就恢复和发展党和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了重要讲话。称之“秋收起义二十天,引兵井冈山,莲花决策。”

秋收起义后,1928年初,莲花县特支队成立,重建赤色队,拿起了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一枝枪,开展游击战争。地方武装不断壮大,由一枝枪发展到200余枝,并不断为主力红军输送人员和武器。

毛主席在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肯定了莲花“保存了一枝枪”。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同志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的现势两个部分。割据地区的现势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军事问题”部分写到:
马日事变后,除袁、王两部无损失外,仅遂川保存六枝,莲花保存一枝,其余概被豪绅缴去。农民自卫军如此没有把握枪枝的能力,这是机会主义路线的结果。

以上就是莲花一枝枪说法的来历和背景。

整个纪念馆分为古代建筑实体(亦即宾兴馆)和革命史料展示两个部分。

纪念馆简介及参观示意图

宾兴馆

毛主席引兵莲花,住过的宾兴馆,又名“兴贤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是祠堂式建筑,原系供考生读书住宿之所,也是本地士绅商量重要事务的地方。“盖为宾兴会课而作”。

此馆抗战时被毁,现建筑为1968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砖木结构,分前后两进,前进四周有迥廊,开三扇大门,进门有天井,后进有中堂,两侧有厢房,后厅有小天井。

宾兴馆文保牌

宾兴馆门口

建筑

宾兴馆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木梁承重,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雕梁画栋,注重装饰屋顶、檐口,注重室内采光。

宾兴馆

马头墙

立柱及墙面

木制屋顶

比较克制的雕梁画栋

内部木梁支撑

前门天井,注重采光

前门天井,注重采光

后厅小天井

室内陈设,教学之用

据《莲花厅志》记载:宾兴馆在治南(今县城南门广场)考棚右,清道光五年合厅士民公建。中有堂、后为厅、前为廊,四旁有隙地,其空旷处为蔬圃,缭以髙垣,署同知何锡光题额曰:“观光上国”,同知李荫枢题额曰:“苹鹿笙簧”。

观光上国

苹鹿笙簧

后进厢房

毛主席住房

展览

秋收起义二十天,引兵井冈山,莲花决策。

天井处的雕像,非实际人物,应该只是象征意义

天井处的雕像侧面

秋收起义二十天,引兵井冈山,莲花决策

秋收起义二十天,引兵井冈山,莲花决策

西江月·秋收起义(又名秋收暴动)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匡庐即江西的庐山,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潇湘原作“平浏”,即平江、浏阳。

(加句题外话,太祖早期的词与后来的几首名词差距还是很大的。不知是文学水平提升很快还是后期有人帮忙润色修改了。)

暴动

湘赣边秋收起义

湘赣边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进军路线图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组织序列

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徽章

秋收起义部队使用的武器

宾兴馆老照片

引兵井冈,莲花决策

宾兴馆会议内容

宾兴馆会议意义

莲花决策

主席特写,风华正茂,英姿飒爽时

史料展示

在宾兴馆后建有莲花一枝枪纪念馆,围绕“莲花一枝枪”展览相关史料。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莲花“一枝枪”

1927年夏,方志敏来到莲花,指导农会工作

当年农会老照片

农会农民自卫军的袖章及纪念章

委任状

大革命失败后,地主豪绅通过各种手段(威逼利诱恐吓等)收缴农会手中的枪支武器。这枝硕果仅存的枪为俄国造步枪,由以贺国庆为代表的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

毛主席《井冈山的斗争》一文

贺国庆

俄国造步枪

当年藏枪的地点之一

这枝枪的来历

对贺国庆等的通缉令

贺国庆冒死保存的不仅仅是一枝枪,而是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一枝枪发展起来的武装队伍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第17师的主要班底,然后是八路军的359旅,后来发展壮大成为47集团军的主力(现77集团军)。

大革命时期莲花地方武装发展情况

一支枪的历史沿革

47集团军

47集团军红一连

红一连连歌

139师一三九之歌

1987年10月29日,毛主席的后人毛岸青、邵华在参观莲花一枝枪纪念馆后欣然题诗:“莲花一枝枪,美名传四方。昔日打江山,今日保家乡”。

岸青、邵华题诗

莲花县

莲花县,隶属江西省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南部,东北与安福县接壤,东南与永新县毗邻,西南与湖南省茶陵县、攸县相连,北面与芦溪县交界。

因境内盛产莲花得名。历史悠久,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广兴县,清乾隆八年(1743年)置莲花厅,属吉安府。民国元年(1912年)年改“厅”为县。1992年,划归萍乡市管辖。截止至2023年初,莲花县总人口27万多,GDP79亿左右。

莲花是清朝末代帝师朱益藩的故乡(下一篇博文就写朱益藩故居了),有比较有特色的美食莲花血鸭。

2019年年鉴中的莲花县域图

岳麓山

2024年2月22日 16:35

(接前文)从岳麓书院后门(西门)出来,发现就是可以免费参观的岳麓山风景区。时间不太富余,决定就在附近走走看看。最近的景点是爱晚亭。

爱晚亭

爱晚亭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但我很确信以前肯定没听说或者留意过。陶然亭,醉翁亭名气更大。而叫爱晚亭,自然是因为杜牧《山行》诗中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看官方正式的介绍:

爱晚亭的文保碑

显而易见的是,毛主席青年时期在此活动给此亭增加了分量。

网络上找到更详细的介绍,爱晚亭由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罗典创建,三面环山,遍栽枫树,秋冬红叶满山,故取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杜牧诗句,更名爱晚亭。(另有说法,亭名为袁枚所改,但时间上靠不住。)值得一提的是,罗典还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书院八景”。

罗典,字徽五,号慎斋,湘潭人。乾隆丁卯(1747年)举乡试第一,辛未(1751年)进士,殿试二甲第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始主持岳麓书院,连续五任,凡二十七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病逝世于岳麓书院任上,终年九十一岁。

罗典《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毕沅,字秋帆)

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爱晚亭均相继进行过修缮。抗日战争时期亭彻底被毁,1952年重建,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爱晚亭”三字,制成红底鎏金的匾额,悬挂于亭的东西两面。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时,公园管理处于亭内窗棂悬饰黑底描金横匾,刻毛主席草书《沁园春·长沙》词于藻井内。

毛主席题写的“爱晚亭”

毛主席题写的“爱晚亭”

爱晚亭坐西向东,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不大。亭形为重檐八柱,内四柱圆木丹漆,外四柱为整条方形花岗石。亭顶重檐四坡,攒尖宝顶,四翼边角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远看是凌空欲飞的状态。古朴典雅,保留了较多清代建筑的风格。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每到深秋时节,游人如织,放眼远眺,皆是枫林红叶,美不胜收。可惜我来时已是冬末春初,满山的红叶早已凋零,无福消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了。

罗典建亭之初,题有联曰:“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宣统三年(1911年),时任岳麓书院学监的程颂万,将此联修改成“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并镌刻在亭前石柱上。想必除了红叶枫林,当年整个峡谷里应该也是遍植桃树的。

东面远眺爱晚亭

看近一点

拍正一点,看全景

从侧面看过去

爱晚亭西面特写

从西,北两面看爱晚亭

枯木掩映下的爱晚亭,可以想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

隋舍利塔

过爱晚亭,沿着峡谷山路往南走不远,有一塔标注为隋舍利塔。看旁边文物保护牌的介绍,原塔早已被毁坏,民国初年复建。保护牌中没有介绍的是此塔“文革”中又遭破坏,现塔是近年修复的,文物价值并不大。

隋舍利塔

舍利塔文物保护牌

蔡锷墓

过舍利塔,继续走不远,来到主路上。路边的游览示意图显示前面不远处有蔡锷及黄兴的墓冢,于是加快脚步,要去看看。

岳麓山游览示意图

距蔡锷墓不远,主路旁边小山坡上有一建筑,为蔡锷墓庐。当年北洋政府为先生举行国葬,规模场面一定盛大。

沿着石阶往上即为蔡锷墓庐

蔡锷墓庐

孙中山题写了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班都护即东汉班超,班超投笔从戎,将毕生的精力用于平定和经营西域,为国家安定、民族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西域三十一年,官至西域都护。而“慷慨”正是《后汉书》给予班超的主要评价。
马伏波指东汉马援,马援破陇西隗嚣叛乱,后又任伏波将军南征,辗转行程万里,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墓庐里的蔡锷半身塑像

有一种观点认为此联为同挽蔡锷与黄兴。蔡锷与黄兴去世相继不过7日,孙中山拟联同挽,此其一。蔡锷响应辛亥革命,讨袁护国,后都督边陲少数民族省份云南,经历与班超类似。黄兴则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辛亥北伐,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经历与马援同。因此将此联看作同挽二人是合适的。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军事家。
他抱病出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在川南与北洋军鏖战。袁世凯死后,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旋即因喉疾恶化而赴日本就医,于民国五年(1916年)不治逝世,年仅34岁。北洋政府为其举行国葬于岳麓山。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民国五年(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身份以国葬于岳麓山。

蔡锷墓庐旁边就是麓山寺,决定先去瞻仰蔡黄二墓,返回时再去看此寺。

蔡锷墓由冢、碑、石祭器等组成,整个墓地坐西朝东,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级导人墓坪。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碑,碑高约6米,成四棱形,通高7米。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周嵌汉白玉及青石24块,上刻有当时全国各地方军政首脑撰写的铭文和挽诗。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炉、石鼓。墓坪右侧有两棵高大古枫迎风肃立。

蔡锷墓

蔡锷墓碑

蔡锷墓的文保牌

黄兴墓

过蔡锷墓,沿着山路继续往上攀爬,更高处就是黄兴墓。与蔡锷墓一样也是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面积颇大,是岳麓山最大陵墓之一。

黄兴墓

黄公克强之墓

章太炎所撰黄兴墓志铭:
南纪维衡,上摩玄苍;厥生巨灵,恢禹之疆;
发迹自楚,命畴大荒;行师龙变,阖开不常;
广宣汉威,莫我抗行;小叶之虏,若炊而僵;
国难未艾,神奸犹狂;之功中圮,何天之盲;
中兴肖肖,宠赂犹章;頩怒歕血,瘼此献萌;
死为鬼雄,以承炎黄。

章太炎拟写的墓志铭

这块墓志铭不像原件,与整个墓碑有点不合,看字体,似乎是后期电脑机器制作的,不知为何。

黄兴墓文保牌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1917年4月14日,孙中山再次公祭黄兴,并撰写《祭黄兴文》:
“惟公之生,为众所瞻仰,远迩所震惊,群竖所疑忌,国家所尊崇。惟公之死,疑者信之,亲者哭之,无老无幼,无新无旧,皆知今日中国不可无此人。呜呼!是非得丧,本无吴论。公殚一生之心血,历二十余载之艰辛,身涉万险,政经三变,国势犹如此,将来或更不止如是也。公虽赍志以殁,公之目岂瞑。文等今日遥望哭公,遵礼祭公,身虽衰老,志犹如昔。起四千余年之古国,挽四百兆涣散之人心,是犹赖公在天之灵。公志其可作耶,尚有以鉴之。呜呼,痛哉!尚飨。”

青山有幸埋忠骨。1917年4月12日和15日,相隔仅三天,两位湘籍英烈先后魂归故里,归葬岳麓山。两人下葬后,为彰显尊崇之意,时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的谭延闿发布了“非奉有国葬明令者,不能进葬岳麓山”的命令。

麓山寺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抗战时期,寺院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留观音阁等建筑。

麓山寺山门

因为赶时间,匆匆一撇,没有细看,咋看之下,此寺现在似乎规模不大,入内感觉有衰败之像。更有价值的“麓山寺碑”早被移到了岳麓书院里。

麓山寺文保牌

杜甫于大历四年(769年)创作的一首题为《清明》的诗中描述了当时长沙人烧香礼佛的盛况,其中有“此都好游湘西寺”,湘西寺据说就是指麓山寺。(据杜甫七古《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有“湘西古刹双蹲蹲”句。)

杜甫《清明》: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南门 东门

参观完麓山寺,时间很晚了,沿路返回,再次经过岳麓书院,然后出岳麓山南门。大门很巍峨,而门上悬挂的对联更吸引人,不由得让人驻足欣赏。

岳麓山南门

岳麓山南门对联

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
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

朱张指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栻,都与岳麓书院有关。而黄蔡自然是黄兴与蔡锷。朱熹张栻与黄兴蔡锷正好文武相对。联尾的大麓,名山正好与岳麓书院的二门上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相呼应,妙!

凭此一联镇山门,贴切,当得起!

游览毕,天快黑了。妻子提议去五一广场看看,在她模糊的记忆里,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来长沙,就到过五一广场,算是想故地重游一次。而且提议坐公交,沿途看看夜景。比较尴尬的是居然坐错了方向,不过这个错误反而让我拍到了前篇博文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中展示的岳麓山下湖南各大学的校门以及岳麓山东门。哈哈!

岳麓山东门

夜长沙

妻子记忆里,曾经到过的五一广场附近。

五一广场地铁站指示牌

十字路口

步行街上黄兴雕塑

文和友,不对,文和里

黄兴广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

2024年2月19日 16:14

春节假期,临时决定先陪妻子回娘家,然后借道回自己老家。于是经历了跨越4省多地的回家之旅。虽临时起意,没有计划,沿途探幽访胜,收获还是颇丰。

第一站是湖南长沙。以前多次经过长沙,都没过多驻足停留,这次不知怎得,非常想去岳麓书院看看,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挂着那副著名楹联的大门太让人魂牵梦绕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某一瞬,感觉那场景似乎多次出现在自己梦里,惊鸿照影似曾相识。

岳麓书院

图释:冲着门口的这幅对联去的,比较讽刺的是拍了非常多这个门口的照片,居然没有一张比较满意的。后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官网上看见一幅雪景下的岳麓书院照片,很惊艳,借用之。

岳麓书院坐落于岳麓山东麓,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岳麓山在湘江西岸,海拔不高,300多米,为南岳衡山72峰之一,据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另文会写岳麓山,此处暂时略过)

湖南大学

现今的岳麓山下,有多所大学聚集,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中南大学。岳麓书院在湖南大学校园内,由湖南大学管理,并不归属于岳麓山风景区。公平的讲,无论是历史文化底蕴,还是自然景色风光。“麓山巍巍,湘水泱泱”都要比“白云山高,珠江水长”略胜一筹。

湖南师范大学校门

中南大学校门

毛主席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

湖南大学校园内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据底座上的石刻,雕像立于1967年

毛主席雕像特写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说法众多,唯岳麓书院始终名列其中),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迨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湖南大学),至今已逾千年,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学府”。

历代关于四大书院的不同说法

岳麓书院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牌

历史

  •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创建岳麓书院,是为书院的开端。
  •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赐对衣鞍马、内府书籍,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
  •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
  •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又称岳麓会讲)。
  •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重整岳麓书院,并在书院讲学,颁行《朱子书院教条》。
  • 淳祐十年(1246年),宋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
  •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谪贵州龙场,途经湖南,讲学岳麓。
  •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御赐“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 万历十年(1582年),张元忭讲学岳麓。
  • 天启元年(1621年),邹元标讲学岳麓。
  •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求学岳麓。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赐御书“学达性天”匾,及御书《十三经》等。
  • 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赐御书“道南正脉”匾。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清代岳麓书院大事记

朱张会讲,又称“朱张岳麓会讲”。南宋最早的书院会讲之一。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闻张栻得胡宏之学,专程自福建崇安去长沙访问主教岳麓、城南书院的张栻,就《中庸》之义的“未发”、“已发”及察识持养之序等问题进行讲论,据称“三日夜而不能合”(清王懋宏《朱子年谱》)。
经过诘难辩论,朱熹对张栻的“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先察识后持养”等观点曾表示赞同,称:“荷敬夫(张栻)爱予甚笃,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日有问学之益。”(《朱文公文集·与曹晋叔书》)由此开启湖湘学派与闽学的交流,对两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栻雕像特写

最近刚好在读王曾瑜的《宋高宗传》一书,得知张栻是张浚的儿子。真应了那句“父是英雄儿好汉”,这个圈子很小啊!
张浚为南宋初名臣。主张抗金北伐,提拔重用了岳飞,韩世忠等。秦桧当权时,谪居近二十年。高宗禅位,孝宗继位后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

建筑

岳麓书院坐西朝东,背靠岳麓山,东邻湘江(可能因为泥沙不断淤积,目前据湘江岸边还是很远了)。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书院的正门入口,在湖南大学的北边。书院的另外一个入口(西门)在岳麓山风景区的爱晚亭景点附近。

湖南大学校园导航图。1为岳麓书院所在。

岳麓书院全景俯瞰图

岳麓书院旅游全景图

大门

岳麓书院中门外景

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赐书,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为清嘉庆年间(嘉庆十七年,1812年,袁名曜任山长)山长袁名曜与其时书院学生张中阶集字合撰而成。门额与对联原物均在抗战期间被日军战机炸毁,现物为1984年根据老照片复制而来。

惟楚有材: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惟,语首助词,无实际意思。
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于斯,这里的意思。
“惟”与“于”不能相对,此联对仗并不工整,为流水对,胜在气势大。

宋真宗的赐书“岳”字写作“嶽”,其实此并非岳的繁体字,而是在指代五岳时的专用字。“山
”字头下一个监狱的“狱”字,从山,獄声。此处的“嶽”指南岳衡山,前面提到岳麓山是衡山72峰之一。麓则是山脚,“回雁为首,岳麓为足”。除了五岳,其他岳的繁体字均不能使用此字。比如应该写作岳飛岳陽樓

明石刻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

二门

大门之后即为二门。宋元时此处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年)在书院左面扩建文庙,礼殿搬迁,此处始改建为二门,抗战时被毁,1984年重建。正上方悬“名山坛席”匾,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背面有“潇湘槐市”匾,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二门正面

“名山坛席”匾,撰者无法考证,原匾为清同治七年所制,抗日战争期间被毁,现匾为1984年集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纳于大麓: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藏之名山:语出《史记·泰史公自序》:”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名山”典出《穆天子传》,指帝王藏策之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

二门背面

“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抗战期间与二门同毁,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
“槐市”指读书人聚集和书籍集散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
汉武帝时期,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因其地多槐树而名“槐市”。

讲堂

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进行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核心场所。自书院创建初始,即有“讲堂五间”。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年间(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所书。曾作为岳麓书院在转制时期的校训,据说对当时寓居于书院的毛泽东影响很大,后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讲堂中央,“学达性天”匾为清圣祖康熙御书。“学达”的意思是“下学上达”,而“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颁日讲解义经史诸书。”

“道南正脉”匾,清高宗乾隆御书。意为岳麓书院坚持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统,是对岳麓书院重要地位的官方认证。

现“学达性天”匾为根据老照片复制的,“道南正脉”匾为原物。

讲堂

讲堂内匾额

讲堂内部

湖湘学派传承关系

教学斋及半学斋

讲堂左右两边分别是半学斋和教学斋,原为师生的居所。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制为学堂时所建。“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自《尚书·说命下》。

半学斋入口

学斋

御书楼

御书楼即藏书楼,位于讲堂后面,同一中轴线上。中国古代书院历来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宋真宗赐书后更名“御书阁”。现“御书楼”三字是集朱熹字所成。

御书楼

讲堂与御书楼左侧有六间祠,亭,堂,作祭祀用。分别是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及慎斋祠。

濂溪祠

专祀周敦颐(字濂溪),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始建,祠内悬有“悠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

濂溪祠

濂溪祠

四箴亭

专祀程颢、程颐。四箴是二程根据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即视箴、听箴、言箴、动箴。

四箴亭

四箴亭

崇道祠

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1314年)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年),始建专祠于讲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

崇道祠

六君子堂

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于今址。

船山祠

专祀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创建的湘水校经堂,湘水校经堂搬迁后,辟为船山祠。

慎斋祠

专祠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罗典(1719-1808年)字徽五,号慎斋。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任书院山长,凡二十七年。

慎斋祠

文庙

文庙,即孔庙,祭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前551-前479)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岳麓书院文庙位于书院左侧,据说是中国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很不巧,参观时,文庙正在施工修缮,只能从外面看看。

孔庙大成门

孔庙大成殿

园林

麓山寺碑亭

位于书院后花园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亭内竖有著名的“麓山寺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史称“三绝碑”(称三绝碑的很多)。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曾前来瞻仰临摹,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年)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麓山寺碑”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书院右侧,明知府钱澍建亭护碑。麓山寺在岳麓山上,后文记述岳麓山时再详细介绍。

麓山寺碑亭

麓山寺碑局部。因铁门铁栅栏围蔽保护着,不好拍摄

百泉轩

百泉轩为历代书院山长的居所。

百泉轩

百泉轩临水一面

时务轩

纪念清末维新派的时务学堂而建的纪念性建筑。

时务轩

爱晚亭

出书院后门(西门),沿石径上行200米,便是爱晚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改为爱晚亭。爱晚亭在中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后另文记述岳麓山时再详细介绍爱晚亭,这里略微带过。)

爱晚亭

中国书院博物馆

书院大门入口右侧新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展示中国书院历史文化。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拾遗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


参考资料:

  1. 知乎关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讨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出处考证,湖北湖南,那个盛?
  2. 维基百科:岳麓书院
  3.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网站
  4. 纪录片:岳麓书院
  5. 岳麓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在千年庭院等一场雪
  6. 岳麓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雪后初霁,欢迎来到童话里的书院!

光孝寺相关资料

2024年1月26日 16:11

在写上篇关于光孝寺的博文时,了解到有本《光孝寺志》的书,其对光孝寺的历史,沿革等等介绍的很清楚,在网上搜寻很久,一直没能找到电子版的。上述博文写完后,不太甘心,继续在网上搜寻,最终还是找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资源(pdf扫描件)。

简单大概扫了一遍《光孝寺志》,发现前述博文中,关于光孝寺的介绍有很多错漏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原本打算直接将前文修改完善,但在搜寻《光孝寺志》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与光孝寺相关的资料,完全值得另起一文详加叙述,将这些资料分享出来。

《光孝寺志》

《光孝寺志》始修于明代崇祯年间,续修于清代乾隆年间,这两个版本皆不传于世,现在只有乾隆版的抄本保存在一些图书馆中。以后出版的一些点校本,排印本,影印本皆是以乾隆版抄本为底本的。(《光孝寺志》若干问题简析一文对各版本有详细分析)

光孝寺志

读《光孝寺志》对了解寺庙的名称演变,历史沿革等是大有裨益的。

寺名沿革

  • 东晋安帝隆安中(397—401),竱宾果三藏法师昙摩耶舍尊者,东游震旦,就此地建立大殿五间,创为“王苑朝延寺”,又曰“王园寺”。虞翻的后人舍宅为寺,名曰制止。不过,一般认为昙摩耶舍才是光孝寺的开山祖师,王苑朝延寺才是光孝寺最早的寺名。这样看光孝寺的历史就是大约1600多年。
  • 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梵僧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飞锡至此,创立戒坛,立制止道场。制止道场,或称制旨道场、制止寺、制旨寺。
  •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改“制止王园”为“乾明法性寺”。
  • 武宗会昌五年(845)废佛,改乾明法性寺作西云道宫。
  •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复为乾明法性寺。
  •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改法性寺为乾明禅院。
  •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诏并寺为祖堂。后住持僧守荣上言,复赐“乾明禅院”额。
  •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乾明禅院为崇宁万寿禅寺。
  •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诏改乾明寺为天宁万寿禅寺。
  •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诏改天宁万寿禅寺作报恩广孝禅寺。
  •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易“广”为“光”字,改“报恩广孝禅寺”为“报恩光孝禅寺”。
  •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赐“敕赐光孝禅寺”匾额。
  • 明毅宗崇祯十三年(1640),南海人张悰修纂光孝寺志。
  • 清顺治七年(1659),遭兵祸,大部分建筑被毁。十一年(1654年)重建,始有今天的建制。
  •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广州知府顾光主持重修光孝寺志。

前述博文中对唐宋明清时期的寺名变化及演变介绍不多,这里补上。

门联

大门上的对联“五羊论古寺,初地访诃林”,是取自清代李长荣的五言诗“诃林即席成诗四首”之一,原诗是:五羊论古寺,初地数诃林。浩劫千年冷,秋风一巷深。经时蔬笋约,他日薜萝心。郭里如山里,幽栖未易寻。将“数诃林”改成了“访诃林”,更恰当,符合实际。因为柯子树只剩下一棵,没必要数了。

光孝寺志卷十一

《支那文化史迹第三辑》

这本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支那文化史迹.第三辑》,第三辑主要收录了广东,湖南等地的寺庙图片及文字解说,开篇即是光孝寺。图书出版于昭和十四年(1939年),根据图片上的标注推测,最早的图片应该拍摄于明治42年(1909年)。

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民初,光孝寺内是一片萧瑟,很多殿宇被学校或者其他机构占据。

1939年的天王殿

1939年被学校占用的大雄宝殿

1909年的大雄宝殿

六祖瘗发塔

菩提树,六祖瘗发塔

完整版的此书可以从文末分享地址下载。

《光孝寺与六祖慧能》.谢扶雅.1935

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谢扶雅写于1935年的小册子《光孝寺与六祖慧能》,主要介绍了光孝寺的历史沿革,寺内与六祖相关的重要古迹,六祖慧能传记及思想等。

谢扶雅《光孝寺与六祖慧能》封面

《唐代广州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罗香林.1960

作者根据昔年在广州光孝寺的实地研究,贯穿各种有关资料,以阐明自印度经海道传入之经典翻译、宗派构成、植物移植,与义净等高僧经广州赴印度等史实,对摄论宗之成立、传播与关系,及禅宗南派与广州译“涅槃经论”等之关系,均有相当发明。其中所考“首楞严经”之翻译底蕴,与诃子树移植之关系等,亦深为佛学界南怀瑾,及日本石田干之助教授等所推重。(参考自《中华罗氏通谱》特刊 缅怀先贤

罗香林《唐代广州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封面

其他论文

关于光孝寺的研究,除了上述历史沿革,六祖禅宗等议题外,建筑风格,建筑文化,大殿结构,南汉铁塔等均有涉及。我收集到的相关论文资料有:

  • 广州光孝寺大殿与潮州开元寺大殿比较研究.欧阳雨(硕士论文)
  • 广州光孝寺伽蓝殿建筑研究.何傲天(硕士论文)
  • 广州光孝寺建筑与文化研究.曹劲(硕士论文)
  • 广州光孝寺南汉东西二铁塔铭考释.陈鸿钧
  • 广州光孝寺南汉西铁塔形制考.苏漪
  • 广州光孝寺二铁塔的建造性质.古正美
  • 从光孝寺植物看海上丝绸之路.柏宇亮
  • 广州光孝寺历代住持考述.达亮
  • 依诗读史广州光孝寺题咏述论.钟东
  • 光孝寺六祖慧能迹址考析.林有能
  •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大木结构研究.程建军
  • 光孝寺及古建筑构件研究.陈文涛

上述资料分享下载地址:阿里云网盘

广州光孝禅寺

2024年1月23日 15:30

前不久腊八节,有博友发了在寺庙领取腊八粥的博文和图片。读后让我感慨自己好久不曾去寺庙,于是上周末决定再次去附近的光孝寺看看,感受或者说熏陶下。

其实在我的博文中,曾经多次介绍记录广州及周边寺庙。(广州佛教丛林(光孝寺,六榕寺和华林寺)海幢寺,大佛寺韶关南华禅寺广州的中轴线

我喜欢去寺庙参观,目的自然不在参禅拜佛,感兴趣的是寺庙里历史悠久的建筑,遗迹以及其背后流传千年的文化。这些似乎更能洗涤人的心灵,千年的时光过往就凝聚在上面,怎能不使人心生谦卑,平心静气。

在我的博文里,最早涉及光孝寺的记录是写于2015年12月13日随笔,但是我很确信之前更早我就来光孝寺参观过,只是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或者记录散轶了。

2015年12月13日随笔
来广州多年,一直想去光孝寺看看那株1500多年前的菩提树。
今天终于成行…
藏身于人民北路的光孝寺,有些让人失望。虽说大隐隐于市,但是身处繁华闹市区的古寺,总让人觉得少了深山藏古寺的那份静谧,那种安详。眼前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到处停放着的汽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终究只是历史。还好我是为那株著名的菩提树而来。

光孝寺,全称为报恩光孝禅寺,是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广州市四大丛林(光孝、六榕、华林、海幢)之一,广东四大名刹(潮州开元寺、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和肇庆庆云寺)之一,有差不多2000年的历史。正门为现代重修新建,上有赵朴初手书“光孝寺”匾额。门两旁有对联:“五羊论古寺,初地访诃林”。光孝寺也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新修的光孝寺正门

光孝寺历史

光孝寺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很清晰详细完整。

寺址最初是南越末代国君赵建德(?-前111年,赵佗的玄孙)的故宅。三国孙权吴大帝年间,虞翻(164-233年)贬谪至此,聚徒讲学,在此广植苹婆和诃子树,所以此处被称为“诃林”,又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施宅为寺院,取名制止(制旨)寺,也称虞翻庙,这是光孝寺最早的前身。

246年,三国吴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合浦以南称“交州”,合浦以北称“广州”,广州治所在番禺。这是“广州”得名的开始。广州又称羊城,所以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说法。

397年(东晋隆安元年),昙摩耶舍法师航海到达广州,在这里创建佛殿,改名“王苑延寺”,又称“王园寺”(401年东晋隆安五年,称五园寺)。他是光孝寺的第一位高僧。

南北朝时期,中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罗(394-468,中国佛教北宗尊奉其为始祖)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泛海到达广州,在这里创建戒坛,设“制旨道场”,传授戒法。

502年(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带来菩提树一株,种植在戒坛前,并预言,过170年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佛法,度无量众。(很大可能是六祖慧能弟子附会,捏造之言)

527年(大通元年),印度佛教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536)航海到达广州,被笃信佛教的广州刺史萧昂迎于王园寺,弘传禅法,名声益著。达摩后被梁武帝请到金陵,晤谈不契,又北上到少林寺,在那里面壁九年,独修禅定,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唐时,改名乾明法性寺,大云寺,西云道宫。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寺宇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六祖慧能曾在寺内有著名的关于风幡关系的讨论。

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被飓风吹至海南岛,然后来广州,也在此住锡过一段时间。

五代南汉(917年—971年)时称乾亨寺。

宋代时,曾改名为乾明禅院、崇宁万寿寺,天宁万寿寺,有几年还曾改作道教宫观。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下诏改称报恩广孝禅寺(广孝,意为发扬光大孝道)。绍兴二十一年,再改名光孝寺,一直沿用至今。

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明宪宗朱见深赐“敕赐光孝禅寺”匾额。

大雄宝殿悬挂的“敕赐光孝禅寺”匾额

1961年,国务院公布光孝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孝寺建筑

因为附近是广州古代中轴线,是广州历代城建的核心区域,光孝寺占地面积并不大,整个寺庙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还算完整。近年来有不断向东西两边扩张。

光孝寺布局导向图

天王殿

从新修的正门进入,首先见到的是清嘉庆的时期始建的天王殿(亦即山门,前门),右下方墙壁上嵌入的有全国文保的石牌,以及乾隆时期的光孝寺重修山门碑记。天王殿上悬挂有“诃林”匾(漏拍了),落款是: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正月元旦,赐进士第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区大相书,并有印两方。迄今已有400多年(万历四十年为1612年),是广州城内现存最古老的木匾。

天王殿背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

乾隆时期的光孝寺重修山门碑记

大雄宝殿

跨过山门,正前方就是规模宏大的大雄宝殿,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佛教单体建筑。

大雄宝殿始建于东晋隆宇六年(公元401年),是华南现存最古老、保留唐宋遗风最好的建筑。重檐到顶,圆柱悬空,既壮观又能起防雨防潮的作用,历朝均有修葺,但原貌大体没变。现存主体建筑为清顺治十一年(1653年)重修,从面阔五间增为面阔七间。

广场及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正面

红墙黄瓦,气度非法。黄色的琉璃瓦代表了其奉旨兴建的无上地位。

大雄宝殿黄色的琉璃瓦

大雄宝殿屋檐特写

大雄宝殿屋檐特写

大雄宝殿前广场上的石灯笼

大雄宝殿月台侧面,看见小型石塔为7层

大雄宝殿月台上的石塔

大雄宝殿月台上的石制构建

大雄宝殿月台上的石狮

钟楼鼓楼

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分别有鼓楼和钟楼。右侧为钟楼,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据说钟楼下有一与姻缘有关的碑刻(我没仔细去查找,不知确否),可能因此光孝寺有了求姻缘很灵验的说法。

钟楼

鼓楼始建于宋空山住持期间(淳祐年间,1241-1252年),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复修,后废。鼓楼下供伽蓝菩萨,此处的伽蓝菩萨不是关羽造像,而是道教的真武大帝。上面提到在宋代,光孝寺曾短暂改为道观,而这尊真武大帝神像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出土文物。这样的不伦不类,可以看成中国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的一个缩影。

鼓楼

现在看见的钟楼鼓楼是1990年经考古发掘在原位置上复建的。鼓楼上悬法鼓,钟楼置钟,遇隆重法会,钟鼓齐鸣。

另一个角度看钟楼

六祖堂

光孝寺内的建筑和文物大多与纪念六祖慧能有关。位于大雄宝殿东北方的六祖堂,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初名祖堂,现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建。此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为单檐歇山顶式。堂内供奉有慧能坐像。

祖堂

祖堂,前景左边这棵是著名的菩提树

七大镇寺之宝

光孝寺有七大镇寺之宝:诃子树,菩提树,瘗发塔,西铁塔,东铁塔,大悲幢,洗钵泉。

诃子树

据考证寺内曾经诃子树遍植成林,至明末有记载寺内尚有五六十棵。现今仅存的一棵位于大雄宝殿后面,据说为乾隆年间补植,但官方2013年发布的相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显示此树树龄只有100年。同一来源的资料显示,寺内大部分细叶榕已有2-3百年树龄。

硕果仅存的这棵诃子树

诃子,又名诃梨勒,属于使君子科的大乔木。原产于印度、缅甸南部一带的低地平原。南朝时,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求那跋摩三藏(367-431年,见传统文化•佛教故事|广州光孝寺:求那跋摩立戒坛)驻锡此寺,指诃子树谓众曰:“此西方诃梨勒果之林也。”诃黎勒,果实可入药,树似木槿,花白,子形如橄榄,产于印度南海诸岛,是佛陀时代僧团中经常用到的药物。

另一角度看这棵诃子树

菩提树

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天竺高僧智药三藏到达广州,从释迦牟尼佛成道处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植于光孝寺内,此为中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移植的菩提树。

智药三藏预言,吾过后170年,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法门,度无量众。其后慧能在黄梅五祖处得法南归,隐居于此十六年,至唐仪凤元年(676年,恰170年之期) ,果然于光孝寺此树下受戒说法。我一直以为这应该是唐宋或以后六祖慧能弟子附会,捏造之言。

菩提树

宋代,“光孝菩提”为羊城八景之一。据《光孝寺志》载,原树于清嘉庆三年(1797年)被飓风吹倒,监院瑞芻(chú,同刍,牲畜吃的草)从韶关南华寺孙树移植原处。上述文保资料显示此树树龄200年,与历史记载吻合。

枝繁叶茂的菩提树

瘗发塔

据相关记载,唐仪凤元年正月十五慧能在菩提树下剃度受戒后,主持法才于四月初八建成瘗(yì)发塔纪念此事。

六祖瘗发塔可谓是光孝寺的镇寺之宝,为仿楼阁式的砖塔,八面玲珑,七级八角形浮屠塔,高达7.8米,每层每面都有佛龛,内置精美佛像,塔檐飞翘,塔顶装饰宝葫芦,整座宝塔挺拔隽秀。因为极具纪念意义,虽历经风霜千余年,但历代募修不绝,保存完好。

瘗发塔

瘗发塔

瘗发塔身特写

瘗发塔身特写

瘗发塔尖特写

瘗发塔尖特写

诃子树,菩提树,瘗发塔三者同框

菩提树与瘗发塔

东西铁塔

东西铁塔为五代南汉时期所建。西铁塔建于五代南汉大宝六年(963年),东塔建于大宝十年建造。

东铁塔保存完整,是中国仅存最古老和最完整的铁塔,以南汉皇帝刘𬬮的名字铸造。四方形,为冶铸莲花座,共七层,高7.69米,塔基为石刻须弥座,塔身上铸有900余个佛龛,每龛都有小佛像,工艺精致。因塔身以盘龙和宝莲花装饰,每层四周遍铸佛像,初成时全身贴金,又名“涂金千佛塔”。

西塔为冶铸千佛塔,高约二丈,精刻细作,惟妙惟肖,是刘𬬮的太监龚澄枢与他的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联名铸造。日本侵华期间因房屋倒塌,四层被压烂,今存底座以上三层。

仅剩三层的西铁塔加亭保护起来

仅剩三层的西铁塔

大悲幢

大悲幢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宝盖形状如蘑菇,以青石造成,高2.19米,八面刻有小楷书《大悲咒》,为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有绝对年代可查证者,不过字迹大部分已风化,依稀难辨。

有款识二行,左边:“同经略副使将仕郎前守辰州都督府医博士庐江郡何宥则敬为”;右边:“亡兄节度随军文林郎守康州司马宥选造。”东面又有款一行:“宝历二年岁次丙午十二月一日法性寺住持天德兼薄涧寺大德僧钦造书”。

风化严重的大悲幢

洗钵泉

达摩祖师登临东土的第一站是广州,曾在光孝寺住锡,为了清洗钵盂,他挖了这口井,此井又称“达摩井”。达摩后来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最后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洗钵泉

洗钵泉里的石刻

洗钵泉里的石刻

最后放一组特写照片,准备结束此文。

“五羊论古树,初地访诃林”,门口的楹联似乎平淡无奇。五羊是广州,古树指当年智药禅师种下的菩提树。初地为佛教用语,指修行的第一阶位,也指达摩祖师初次登临之地。诃林指虞翻在此种下的诃子树。这平淡中显示的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在平淡中演绎着真实和厚重,连绵不绝于千秋。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光孝寺 (广州)
  2. 广州图书馆:(光孝寺与传说)沧桑二千年,风动幡动我自岿然不动
  3. 广州光孝寺历代住持考述

SSL证书,部署及相关知识

2024年1月17日 16:18

在老麦的博客看见他有关SSL证书的博文(Certbot申请泛域名证书与续期),想起自己经常需要更新部署SSL证书的一个痛点。每次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这次停下来,全面了解下关于SSL证书的来龙去脉及相关知识。

SSL/TLS协议

Netscape在1994年推出其首版网页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时,推出https协议,以SSL(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这是SSL的起源。

SSL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可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会被截取,从而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SSL 协议位于 TCP/IP 协议与各种应用层协议之间。

1999 年经过 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讨论和规范后,SSL改名为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发展至今已经有TLS1.0,TLS1.1,TLS1.2等多个版本,目前最新版本是TLS1.3。

SSL协议发展历程

协议发布时间状态
SSL 1.0未公布未公布
SSL 2.01995年已于2011年弃用
SSL 3.01996年已于2015年弃用
TLS 1.01999年于2021年弃用
TLS 1.12006年于2021年弃用
TLS 1.22008年
TLS 1.32018年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传输层安全性协议,2024年1月17日访问)

SSL协议的基础是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而公钥基础设施普遍商业运营。

主流浏览器对TLS v1.3的支持情况
(数据来源:Can I use…,2024年1月17日访问)

SSL证书

SSL证书就是遵守SSL协议的服务器数字证书,通过验证域名、服务器身份后,由受信任的数字证书授权机构(Certificate Authority,CA)颁发,具有给通过https等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各方(主要是浏览器与服务端)进行身份验证和数据传输加密等功能。

在PKI中,CA是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的权威机构,承担公钥体系中公钥的合法性检验的责任。

SSL证书的有效期

SSL证书在诞生时并没有效期的限制,可以是5年,10年甚至更久,但随着SSL证书的广泛使用,特别是2005年5月17日由VeriSign和Comodo牵头成立国际标准组织–CA/Browser Forum后,出台了一系列标准,SSL证书的有效期开始缩短。

关于CA/Browser Forum
Organized in 2005, we are a voluntary group of certification authorities (CAs), vendors of Internet browser software, and suppliers of other applications that use X.509 v.3 digital certificates for SSL/TLS, code signing, and S/MIME.

2018年3月,有浏览器厂商试图将SSL证书的有效期从3年缩短到1年,但在CA的抵制下妥协为2年。

2019年,浏览器厂商再次提出同样的提案,再次遭受了几乎所有CA的抵制。

2020年2月,苹果公司在违反CA/Browser Forum标准操作程序,没有呼吁投票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决定在其设备上将可以使用的SSL证书有效期缩短为398天(一年时间加上一个月的缓冲期),数周后火狐就宣布跟进,而数月后谷歌的跟进则使得CA机构的抵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2023年3月,谷歌仿效苹果曾经的操作,在其“共同前进”(Moving Forward, Together)路线图中宣布,将SSL证书的最长有效期从现有的398天减少到90天,甚至准备向10天的目标迈进。

SSL证书有效期

浏览器厂商为什么一直在推动SSL证书有效期缩短呢?其实谷歌在其“共同前进”路线图对其动机进行了一些阐述:

缩短SSL证书生命周期一方面是为了鼓励证书部署自动化。证书自动化将推动https生态系统摆脱“巴洛克式”(巴洛克式是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的本意就是不规则的,不常规的意思),耗时且容易出错的颁发流程,降低人力成本和工作难度规避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

另一方面,SSL证书有效期的减少,促使网站更频繁地续订证书,而续订的证书会采用最新的算法并进行密钥的轮换,从而将生态系统快速过渡到具备抗量子算法所需的加密敏捷性。

总结起来就是,缩短SSL证书的有效期,可以提高SSL证书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Google网站现用证书的有效期确实只有90天

SSL证书自动化部署

SSL证书有效期缩短,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却给网络运维人员带了需要频繁更新证书的压力。随着证书有效期可能缩短到10天,证书部署自动化将是未来大势。

对于独立服务器,采用acme协议,可以实现自动申请,验证,签发,安装(更新续签)证书。acme目前已支持很多CA机构,其中包括比较著名的提供免费证书的Let’s Encrypt以及Google Trust Services。宝塔面板等很多第三方续签证书功能的实现基本都是依托acme协议。

对于CDN服务,自动续签证书目前没有太多的好办法。但是一般CDN服务商会提供证书自动续签的功能。阿里云,腾讯云的CDN服务里要实现自动续签证书,需要付费版的证书。又拍云CDN提供免费的Let’s Encrypt DV SSL 单域名证书的自动续签功能。

对于serveless服务(比如netlify,vercel等),一般可以使用其默认的https服务,无需自己部署更新证书。

对于CDN,对象云储存等部署的站点,免费证书如何自动化部署更新?在Github上找到几个不错的开源方案:certd,acme-qcloud-scfTencent CDN Cert Manager

CertD能部署到自己服务器上,支持从Let’s Encrypt申请证书(支持通配符域名,域名解析支持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全自动部署到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及主机,证书自动续期更新,所有过程支持邮件通知。

CertD支持的部署功能

而acme-qcloud-scf主要借助腾讯云云函数实现通过acme协议的Let’s Encrypt证书的自动部署和更新(Node.js 版本)。证书生成后能自动上传到腾讯云 SSL 托管平台并绑定到相关 CDN 加速域名(如上,腾讯云自带的SSL证书管理更新是付费证书才能支持的功能)。

Tencent CDN Cert Manager,顾名思义就是支持给腾讯云CDN绑定的CDN域名自动更新证书的服务,支持Docker部署。证书提供商自然也是Let’s Encrypt。

扩展阅读:

  1. 谷歌对根CA策略的“共同前进”建议:更频繁地轮换ICA
  2. 阿里云将免费SSL证书的有效期调整为3个月
  3. 腾讯云SSL证书自动化管理方案
  4. 维基百科:根证书公开密钥认证
  5. 又拍云SSL证书服务
  6. digicert:TLS/SSL证书的有效期有多长?
  7. Google:Automate Public Certificates Lifecycle Management via RFC 8555 (ACME)

2023年阅读总结-再再续

2024年1月10日 16:48

生产过剩

2023年年底的某个时间点,拼多多的美股市值超过阿里,之后传出淘宝也开始支持“仅退款”模式,据说京东也会跟进。在我看来这些电商领域的改变折射的是国内目前严重生产过剩的现实。而“拼多多”们正好抓住了这一时机,或者说顺应了这一趋势。一如他的前辈们,淘宝抓住了互联网早期发展的红利,而京东则抓住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变,追求便捷的购物体验和生活品质的需求。

以上是引子,这里我主要说说生产过剩以及产生的经济危机问题。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其实社会主义依然如此),从而导致谷贱伤农,产生经济危机。

班固《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隐约记得初中还是高中的教材中有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农场主倾倒牛奶的照片和类似文字描述,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名场面”。

高中历史,选修3(人教版),P47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殖民掠夺,对外侵略完成了早期资本积累,然后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社会经济大发展。生产过剩,出现危机,可以对内对外转嫁危机。对内,处理的比较好的,罗斯福新政,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福利,救济体系。其实质是国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消费者,吸纳掉过剩的生产。对外,殖民扩张,倾销商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另一种说法是海外贸易(现在的一带一路能否起效果?)。处理的不好的,就是对外战争,比如一战,二战… …

回看中国,(没法走西方早期资本积累的路)早期的积累只能从农业,农村,农民等处获取(农业品工业品剪刀差,大炼钢铁,凭票证购买商品,公社等等),工业发展了,然后寄希望工业反哺农业,一如若干年后的”先富带后富”政策。

成功了吗?效果不太好,但是实现了如同资本主义一样的早期积累,为工业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使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称为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的生产过剩问题,最后就是经济危机。在中国,城市的危机一直能被农村承载吸纳,然后安全着地,软着地。不能,硬着地了,伴随着的就是调整和改革(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乡镇企业的发展,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以及后来的国企改革等)。这一观点,主要来自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一书,我很赞同,在这里大略复述之。

如今,我们又到了新的经济危机周期,此时可谓内外交困。三农仍是我们解困的良方,吸纳承载危机的洼地。比如老生常谈的发展三农,平衡三大差别(城乡,区域,贫富)等等,仍然可行。只是,但是… …大海航行靠舵手,… …,点到为止,就此打住!

中国历代改革

中国历朝历代改革很多。很多研究,把改革者归为法家,在我看来其实质仍然是儒家。中国始终是政教合一(见《2023年阅读总结-续》一文巫的文化一节。),儒是国之正统,合法的意识形态。没有合法的意识形态支持,那改革肯定进行不下去(只能失败),除非另起炉灶,那就是造反,革命了。

秦国变法的李斯,和师弟韩非子皆师承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后面的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等等皆是儒家思想的信徒。

上面提到,中国是政教合一的,改革必须取得君主的支持。帝国时代,伴随着改革的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宋是节点,直至晚清,百足之虫死且僵,就只能改弦更张,重新来过了。

改革最终目标肯定是富国强兵。改革的动因是什么?其根源是否是遇到了财政问题?明朝末期肯定是财政问题,其他朝代呢,宋朝,晚清,民国,包括如今。

历代改革几乎不会涉及郑智体制(国体,或者某种意义上是国本),压根不曾提过。从这个角度看,家bao还是有魄力的。

改革成功与否,如何评价?从结果看,还是从过程看,抑或从动因看?如果把时间线拉得足够长,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成功过的改革。于是还是应该处于实际的历史环境中,或者站在某个阶级立场(带着意识形态)来分析评价某项改革。自然会(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改稻为桑

影视作品中,有关帝制时代改革的情节,喜欢谈论使用“改稻为桑”这一措施。可以肯定“改稻为桑”的情节没有史实支持,编剧导演爱用,因为这一举措体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蚕吃桑叶吐丝,织成绸,能高价出口海外,充实国库,弥补财政亏空。蚕农也能有更多收入。但桑树种植规模扩大,势必压缩水稻种植规模。

个人崇拜

### 个人崇拜的原因
个人崇拜为什么会出现,搞得下去。
我在2023年阅读总结-续一文“巫的文化”小节中认为源自中国历史传统,巫君身份,政教合一。让人敬畏(神的代言人,天启),同时受人尊敬(教化万民,礼仪秩序的维护者,表率),几千年下来,这个惯性很大,会持续很久。

其实感觉还是没想清楚,尤其是前苏联为什么需要搞个人崇拜,或者说能搞出那么严重的个人崇拜。包括现在的朝鲜。
对社会运行机制不明了?前景不明,忐忑?

顾虑太多,思维不够活跃,写不下去,又不想删了。就暂时保持这个状态吧。

用黄仁宇对蒋介石的评价作结尾–“他想做道德上的威权,宗教上的领导者和哲学家,但是他没有教育!这是何等的可笑!”

相关书目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
刘子健《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刘子健《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
周飞舟 谭明智《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