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为什么现在看不到小时候的满天繁星了?
跑步线路一:山脚线路
说干就干了,坚持跑步第二天,尽量适当抽些时间让自己加强跑步的记忆,督促坚持下去,这不这篇文有了。没有内容制造内容,坚持不下来就多制造点舆论压力哈,这个法子很好用,这也是我经常发文,不管多水都发的原因,这些文其实作用很大。
第一次稍微完整些记录下第一条路线,与昨天盲估数据差不多,山脚线路单程1.48KM,全程2.96KM,相当于3公里。从屋出发有400米左右的村里巷子小道,不太适合跑步,因为路窄。
另外差不多每家都有狗,经常会时不时跑出来吼着迎接我,要是我太专注没注意估计经常会被吓到,村里的狗有些体型不小,还好经常走,这些狗差不多认识我,遇到不懂事的它们吼我也吼,比他们更凶吼几次它们见我再也不敢放肆,这就算认识了,下次遇到他们不会再吼叫。
但总有还没见过的狗,为了安全,这400米作为跑前热身跑后缓冲模块。
出了村就到了山脚下,路况是极好的,几乎没车,是柏油路,有上坡有下坡,有直道有弯道,蛮适合跑步。道边是庄稼地,地势也高些,时不时能看到城区景色,反正就是满眼绿。线路虽短,但两头不是同一个村。


备忘录记录了重要时间节点,今天跑了1.9公里,跑步状态比昨天好了许多,不再是昨天那样跑着跑着呼吸有些困难,脚乏力扛不住停下来,这状况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两年经历了啥从这身体状况就能看出来,不容易啊。
跑步这事今年多次重启,但始终没放弃,多次的研究很多友友的跑步页面,没啥技术一步一步测试,到目前硬是还没搞定,这次如果坚持下来,今天跑步时想到了替代方案,无法用docker+github+跑步APP自动记录,那我就来个纯手工的,WordPress和Typecho都有自定义字段,利用自定义字段来记录数据,前台写个页面模板搞定,CSS现在对我来说没啥难度了,抄个作业应该可以轻松搞定。
近期有个变化,有些过于自动智能的东西不太喜欢了,比如豆瓣的影音、图书插件,我开始喜欢纯手工记录了,再比如现在说的跑步记录,纯手工记录下数据花不了多少时间,但这个记录行为带来的小小的仪式感、成就感,能让这件事更有意义、坚持更久,纯手工咱也可以加入些个性化的内容,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
三大项突破与未来目标
曾经有多热血,现在就有多冷静一一资本家的蓝图,不过是给驴子眼前挂的胡萝ト。
高定旅行07:票务再遇挑战
六月自驾旅行回来即6.22-7.2这十天打破记录了,成交为0,且咨询差不多也是零,仅昨晚有两单咨询,但都没有成交。所以过去这几天我是很焦虑的,原本信心满满的票务成了这样,预期收入没到账但预期的支付正常要支付,这不加上些突发的事件,突然一下就焦虑奔溃了。
但是奔溃归奔溃,路还是的往前走,反思总结必须跟上,遇挑战那就再找出路。
隐私保护:因涉及隐私内容RSS已做隐藏,请通过原文链接阅读更多
版权声明:如无注明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任何形式转载
原文链接:高定旅行07:票务再遇挑战
今年第五次吹牛逼!
又要吹一次牛逼,这是今年第五次:从今天起我要坚持跑步,坚持跑步,坚持跑步.....此处省略一万遍,其实上次我也是这么说的,信誓旦旦的说的,发到博客上发了两次,但都是跑了一两次就没跑了,真失败哈。
这次目前我还是信心满满、信誓旦旦的,坚信我能坚持下来哈,但是写完本文后怎么变化真不好说。
起因
上周某晚和孩子一起突然做起了运动,keep做的,不得不说现在keep商业化真严重,已经没啥免费的教程了。孩子陪着我一起做了一次腹肌撕裂,结果把我给累屁了,最后两三分钟没坚持完,但是孩子一点问题没有,孩子身体灵活性真羡慕了。
我是个坚持运动的人,公司倒下之前,那种常年运动自律的人。这次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让我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
当晚就研究了下可以免费用的教程,变化很大,但是还有些免费的,其实能坚持9元/月连续包月也能接受。跑步不能跑,那做做室内运动完全没问题,早晚做一次,每次花十几分钟,完全不会对我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
目前有挑战的是有些力量支撑型的无法做,因为手里有钢板,比如平板支撑。
第二次我自己做,没有和孩子妈他们一起睡,现在天热了,夏天独立睡或者不和孩子一起睡我比较喜欢裸睡,这次做运动选择了全裸做,腹肌撕裂这个课程多数仰卧。
不得不随时看到自己那个大肚腩,太丑了,这对曾经很自律的人来说完全受不了。两年前我的体重适中维持在最健康的110-120间,这两年始终在130-140间,夸张时候到150斤。
一次次的起来躺下,那大肚子真他妈难看,这又刺激了我要运动。
回想前几次没坚持下来的原因:
1.跑步太耽搁时间,当时目标有点大,每次跑五公里,那时候身体状态没现在好,跑一会就很累,多数时间在走。一个来回耗时2小时左右,这对我来说太浪费时间了。
2.作息时间不定,那时状态比现在差,晚上睡觉时间不定醒来时间不定,有时候两三点睡醒来十点多甚至更晚些,原本事儿就多,再跑步全浪费了。
现在作息时间稳定了,目前1点左右睡,7点左右醒,日均睡眠6小时多些,相对合理和健康些了。目标降低了,今天第一天跑新踩的线路来回3公里,我觉得就很好,没有那么累,今天因为有思考停留出门跑回来花了30分钟,这个时间我是能接受的。
路线也还ok,从住处出发有一段村里路当热身然后到山脚下没车的柏油路,跑一个来回,再走回家。后续严格记录出发停留回来时间,严格记录跑步数据,三公里锻炼是够了,逐步加快速度。
睡前仪式
逐步搞个既定的睡前仪式,之前搞那个起床仪式蛮好,醒来下床就按仪式走,啥都不用多想。这几天正在规划仪式,目前较好的习惯是每晚会刷牙、洗脸、泡脚;这两天加了KEEP运动20分钟、打坐冥想10分钟。
无偿献血
因今天跑步后感觉到了很健康的气息,上次献血转氨酶数据极高记得是80多,当时还记录了看了下是81,记录时间是2.21,这都过去了四个多月了,其实早就想再次献血了,但是我对自己身体状况没有信心,总觉得还会有问题。
跑步回家带帽子锁门出发,骑的哈啰,4.8公里到献血车。到车附近了才想起没吃早餐,来都来了反正身体应该问题不大,除了转氨酶那个不自信外,不吃东西献血应该没事。
果然没事,说了转氨酶的事,工作人员提前测合格再填表免得浪费时间,一测46.5合格可以献血,工作人员说这数值去医院的话依然是不合格的,献血条件宽了些,正常是40以内。多出来这些肯定是睡眠作息熬夜以及焦虑等造成的,逐步调整过来就好了。
老流程,测转氨酶血型血压填表签字排队等候,300ML,下次试试400ML。这次我第四次献血,这个好习惯是公司倒下后养成的,6个月献一次,少一天都不行,其实我很建议大家都参与,抽掉几百毫升真没啥事,利大于弊。
首先心情很好,这种免费做贡献心情就是好;其次这是免费体检呀,献血前会检,血抽走会拿去严格化验,一周内会有短信通知,每次收到合格短信都很开心的。
这次送的东西不多毛巾和保温杯二选一选了保温杯,还送了一袋纯牛奶。第一次献血后经常会收到献血中心短信,到时间了都会有短信提醒,有重大活动也会通知,一年有好几次,活动时候送的东西蛮多,一两百块呢。
无偿献血车离新华书店近,因为路上已经想着本文要吹牛逼了,才想起之前吹的,说是要每周至少两次到图书馆或新华书店闭关阅读整天。两三个月过去了,图书馆去了两次,新华书店去了两次。
上次去新华书店发现没了,搬到了新地方,当时工作人员说要装修等一两个月就好了。今天去还在装修,但进度太慢了,就是拆了些原装修,估计他们也知道慢,他们在小小的停车库里摆起来书,但没摆多少,逛逛走了,我喜欢的书都不知道去哪儿了,全是些儿童或教辅类图书。
不得不说新华书店这个神秘组织很牛叉,他们这个新地像个小小社区似的蛮大,工作人员还不少,但看着都是闲的一批。
旅行的尾声:台湾六日游 day6 圆山大饭店与圆山车站
2025年5月4日,天气晴,今天是台湾六日游的最后一天,下午将乘坐飞机回到东京。
圆山大饭店
住了两晚的圆山大饭店,本身其实可以算作台北的一个景点。
今天就趁早上退房前参观一下。
饭店正面,非常气派,犹如宫殿。
饭店的门牌。
饭店还附属了一块泳池和排球场,住客是可以免费游玩的。
只不过距离有点远,需要坐接驳车,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去。
在饭店可以看到台北 101 。
但是今天雾气有点大。




饭店内的装饰也是以传统的红色调为准,甚至还有专门的珠宝贩卖店。


金龙喷泉,以及池子里好多硬币呢。
以上就是住了两晚的圆山大饭店,照理说感觉应该安排个一天或者半天慢慢体验的,只能说时间有限。
说起来饭店还有当年蒋介石遗留的密道可以参观,但是也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去探秘,也很可惜呢😭。
圆山站
因为距离松山机场比较近,时不时会看到飞机低空经过。
今天似乎正好在举办动漫节?
《亚洲动漫创作展》,似乎像是同人展?
于是果断把行李箱寄存在了圆山站内,圆山站的工作人员也很贴心,在知道我们仅仅是寄存的情况下可以免费进入车站寄存。
本来想参加看看来着,结果发现队伍还挺长的,而且入场时间似乎是在10:30,似乎有点赶不上飞机,就没去排了有些可惜。

同时在圆山站还有美食节的样子。
展出了许多美食。


最后选择了排队老长的润饼和烧鹅,这润饼人气是真的旺,硬排了半个多小时😅。
这两样的味道都很不错,只可惜最后听信了旁边的台湾大姐加了辣油结果给辣翻了😅。
最后的奶茶
最后在机场强行刷完了悠游卡买了一杯春水堂的奶茶。
如果最后悠游卡还有剩余的话可以在桃园机场的饮食区刷完,如果不够还可以以悠游卡+信用卡的形式将卡里的钱全部刷完。
最后的结语
时光飞逝,当时觉得去台湾玩六天应该会是很漫长的旅途,现在想来真的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这六天从台中玩到台北,看过了日月潭,爬过了阿里山,住过了圆山大饭店,吃过了各个地方的特色夜市,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
当然中间也有像九份这样体验不好的情况发生,但是总体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场旅途。
下次来台湾的话,还想重新去一次野柳地质公园和阿里山。
那么六天的台湾游到此结束,回到东京后还要着手准备下一场圣地巡礼!五月真是繁忙的一个月呢!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前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脑袋后面那截小辫子扎了好些日子,早就想找机会打理一下,偏巧这两天总算挤出点空闲,便琢磨着回家剪个头发。本以为就是寻常修剪,没成想我妈兴致勃勃地要亲自给我设计发型,全程忙活半天,愣是没问过我一句想法,等我反应过来时,镜子里已经是个完全陌生的模样。
就这么顶着这头 “妈式审美” 新发型,我硬着头皮上了一天班。每次路过洗手间的镜子,都忍不住多瞥两眼,那股子别扭劲儿就跟穿了双不合脚的鞋似的,怎么都不自在。两侧的头发被剃得紧紧贴在头皮上,露出青茬茬的发根,唯独脑袋后面那截小辫子被小心翼翼地保留着,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妈还特意在左右两鬓留了两缕刘海。说实话,每次低头看这两缕头发,我都觉得像极了蟑螂的两个触角,尤其是早上刚睡醒,那两鬓的刘海不受控制地高高翘起,活脱脱就是蟑螂受惊时支棱起来的触须,怎么捋都捋不平整,别提多滑稽了。
说来也巧,昨天开车去公司的路上,车突然就不对劲了,先是仪表盘上的故障灯闪了灭灭了闪,后来到公司,准备倒车上机械车位,接着动力一下就没了,直接抛锚动弹不得,机械车位上面还有一辆车。我赶紧联系报修,没多久拖车就来了,由于是地下车库,先后来了两次,第一次拖车大了,后来后来了一辆地库拖车,终于是把车拖去了途虎。修车师傅大概检查了一下,念叨着油电混合的车好像确实容易出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具体是哪出了毛病,他也没说太清楚,只说还得仔细排查。截止到现在,维修店那边打来电话,说还得再修一天才能好。
昨天把修车的事情交代清楚后,我一看时间不早,索性请了假回家,正好顺带把头发的事解决了。回家路上跟领导聊天时,顺口提了一嘴我妈给我设计的新发型,领导端详了半天,笑着说:“挺好看的呀,哪里丑了。” 我又想起前一天问我妈,她也拍着胸脯说:“这发型多时髦,比你之前那乱糟糟的样子强多了。” 可我是真觉得丑,丑得明明白白。我自认为审美虽说不上多顶尖,但也不至于跑偏,家人对这发型的评价,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那句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明知自己不如徐公美,却因妻、妾、客的偏爱而产生错觉,如今我看着镜子里这头 “触角刘海”,忽然就懂了那种明知真相却被众人反驳的滋味。
后记,后来发型剪短了,又回到了“学生头” ,这下舒服了 !😄
17年没和过面了,和面很成功,发面也非常好。但没包好,不过味道非常nice。
- 林羽凡博客
- 侏罗纪世界4看完了,一言难尽。没出现几只恐龙,90分钟过去了,都没出现完整的恐龙,最后二十分钟和恐龙接触的画面,全是晚上场景,什么细节也看不清,总结一句话:不要浪费钱去看了,相当不推荐,跟3差太远了,按这情况,估计没有5了。
侏罗纪世界4看完了,一言难尽。没出现几只恐龙,90分钟过去了,都没出现完整的恐龙,最后二十分钟和恐龙接触的画面,全是晚上场景,什么细节也看不清,总结一句话:不要浪费钱去看了,相当不推荐,跟3差太远了,按这情况,估计没有5了。
高定旅行06:全新产品体系
随着经验的积累,纯粹的定个票已经无法稳定收入、满足客户需求。现在想起来之前停掉抢票是失误的,原因是抢票成本最低,满足大量低收入低预算人群的需求,应该长期坚持着,弥补票不紧张时的收入渠道,从近期经验来看单独一个流量平台是不靠谱的,尤其红书这样的,三天两头变规则,像个小女人一样善变。
隐私保护:因涉及隐私内容RSS已做隐藏,请通过原文链接阅读更多
版权声明:如无注明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任何形式转载
原文链接:高定旅行06:全新产品体系
身边统计学告诉我最近身边无脑信任AI的人越来越多了。在问消息来源时回答"AI告诉我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身边统计学告诉我最近身边无脑信任AI的人越来越多了。在问消息来源时回答"AI告诉我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就比如上次一名网友想来日本参加某个展览,选用了DeepSeek来获取信息,结果DeepSeek捏造了时间和地点,最终导致白跑一趟。
个人觉得这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情,先不讨论阴谋论的情况下,现如今大众容易接触到的AI是大语言模型,模型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出现“幻觉”,人们在听信了幻觉之后有可能还会去传播AI产生的“幻觉”,最终污染了整个互联网信息。
各家媒体在AI产品宣传时只提能力有多强,但是只字不提可能会产生错误信息,一定程度也推动了人们对AI的盲目信任。
无力感
这两天又进入了比较难受的状态,其实这样的状态每天都有,有的时间长些,有的时间短些,通过一些积累的手法能适当调整,但这几天持续时间较长,死还难受般的感觉。
实在无法集中精力计划和按计划干事,昨天几次拿起阅读三毛的《滚滚红尘》,这是本剧本,是那种需要闲情逸致、心无杂念或者说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时候读的书,但是这本书已经读了几天了该读完了,又没有其他手法缓解下焦虑和不安,上午已经附近公园踱步了三小时没啥结果。
强迫着让自己看,经常走神,一句不接一句的在看,看完一页压根没记住讲了啥。但是阅读到了个词,深有体会啊,这词叫无力感,用来形容公司倒了后的日子真的太贴切了。
问题太多,资金压力大,负面太多....几乎很少有正向积极的,即使有也解决不了啥问题。实际上这两年多从最开始的糟糕状态到现在,已经做了许多许多,但是截止到目前依然处于那种希望渺茫或者说短期内看不到希望的状态。
不管多努力,不管怎么折腾,始终是那种于事无补或者说干与不干没啥区别的状态,对于大局大方向来说,积累的负面影响远比我所做努力产生的积极影响多得多。
其实有很多人的想帮我,但他们都说看不到希望,甚至有资金有能力帮我的人都在说要让我多吃吃苦,这些年走得太容易了,大跟头才能大反省,后续不再犯错。
重新认识自己是个复杂的过程,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自己,这两年我也在不断的反省,但应该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没有做到深刻,甚至现在觉得还是在原地踏步。
自从2023年起,整个人都在改变,但是效果甚微。从负债各个角度来说,压力是越来越小了,正常人角度来说不应该有太多焦虑了,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其实我还是倒下之前那个人,没有太多的改变,仍然是狗改不了吃屎的状态。
这才是最可怕的,为什么我的状态经历差不多两年的量变积累没有到质变,可能这就是原因。如果说没有质的改变,再次起来估计也会犯错,再倒下可能就更难了。
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精力,如何把握好未来的方向,如何过好每一分钟,如何让每一分钟过得更有价值,如何让现在得每一份努力都成为未来质变的积累,这些对现在的我来说是没有把握,没有经验。
一次次我看好的东西,一次次我满怀自信启动的东西,结果都与预期大相径庭,自信这玩意经不起不停的打击,说实话现在的我是玩不起的。
回想差不多是大一即18岁那年开始创业,到现在17年过去,按道理应该是个经验老手,但现在的情况是连个新手都不如,因为不敢,因为输不起,因为没有自信。
有太多的矛盾,讨厌安定的一月挣几千的小生活,但又没能力突破恢复之前。有人说你就不要干很多件事,专注的干一件事,肯定以后能干出来,但是干了不一定有收获,这不一家人还得吃饭,不可能没有收入,为了生存不得不花些时间各种折腾,干些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为生存奔波,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么多问题,以前的时候真的很简单,这次倒下是真的意识到普通人要实现突破真的太难了,有太多太多的束缚了。
原本昨晚状态好了些了,晚上如约的按计划的工作学习,但到了0点又陷入了不好的状态,这时候又进行了鸦片似的吸毒自救,游戏玩了半小时,短剧又看了差不多2小时,2点多些才睡。
四点多醒来,身体明显感受到来晚睡带来的不适,再也睡不着,但又不想干什么,这时候又是短剧让自己吸毒一样的缓下。短剧APP卸载了许多次,但又下载了许多次,其实又更多更为高雅的活动比如看电影,看书,但都没有短剧这种能快速搞刺激让自己短暂的忘记不爽,游戏也是。
其实我知道这些不对,但是没有任何办法。孩子妈这两天状态也不好,为了让孩子不受影响,她每天带孩子外出很晚回来,让孩子在户外或者游乐场玩高兴些。
问题真的太多了,全靠自己扛,孩子妈几乎帮不上忙,她太脆弱了。从目前来看这两年的各种措施是有些效果的,从长远看是有利于突破的,反正就是不断的产生希望,然后不断的失望,再不断的产生希望,再不断的失望......循环中,不知道还需要循环多久。
希望今天能好些,喔,近期有个变化,前天晚上开始keep上开始练习腹肌了,这两天比较难受,试试出汗,没想到身体退化严重,十几分钟的练习气喘吁吁的,有些动作能听到身体发出声响,三十几岁不该这样,外出跑步太费时间,那就这种方式室内练习练习。
拾光记017 他人视角

阅读散记017 未雨绸缪

巫山脆李(巫山大李子)7月5日甜蜜上市!
巫山脆李(巫山大李子)7月5日甜蜜上市!这颗生长于三峡云雾间的“翡翠宝石”,以“脆、甜、鲜、爽”征服舌尖——轻轻一咬,“嘎嘣”一声脆响,酸甜汁水瞬间迸发,果肉细腻无渣,宛如夏日山风般清爽透凉。
巫山脆李得长江水润、高山光照滋养,糖酸比完美,富含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抗氧化剂含量高,具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的功效,被誉为“可以吃的化妆品”。今年更依托臭氧保鲜、高铁极速链,确保从枝头到您手中仍保持巅峰口感。
今夏,不妨以一颗冰镇脆李开启清凉,“咬破盛夏,爽透心扉”! 🍈💦 #巫山脆李 #三峡味道
我们好像什么都没干,但真的如此吗?
每周回顾 #04 – 黑苹果折腾失败,博客圈顺利备案,小宝宝2厘米啦!
本篇是对 2025-06-21 到 2025-06-30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段时间过得挺杂,黑苹果没能成功,博客圈却备案通过了,生活和技术来回切换。虽然不少计划没达到预期,但也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小确幸。生活就是这样,有点苦闷,有点进展,也有一点点甜。
上周查了一下配置,发现我用的那台老笔记本是奔腾处理器,查论坛说这个系列核显兼容性非常差,黑苹果基本无解。但我不死心,6月23号还是花了一整天去折腾,结果彻底宣告失败。
那台笔记本是2017年买的,用到现在也没卡过,一直觉得还能再战,但这次折腾黑苹果才发现时间真的过去很久了——8年,说短不短。虽然失败,但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确定了方向,打算回头试试家里那台 i5 系列的机器,理论上成功率高一点。奔腾真的太吃力了,也可能是我能力有限,不太会搞底层驱动,只能说——折腾过就行了。
不过好消息也有。原来 GoToSocial 我一开始是通过 RSS 嵌入到博客的,说实话加载速度慢,展示也不太自由。后来索性改成通过 API 调用,并把它封成了一个插件,现在的效果好很多,加载快、展示干净,功能也更灵活。比起 RSS 的方式,API 的结构化内容更适合我这种定制控。
生活方面,6月22号陪妈妈和老婆去了农贸市场。市场人很多,正好赶上榴莲搞活动,就买了一个回来。这是我们第一次买,也是第一次吃。结果回去一打开,一股味儿上头,而且果肉很硬,才知道原来这玩意还要熟透才能吃。网上搜了下说可以微波炉加热一下试试,我们照做了,但加热后变软了,吃起来糯糯的,口感还是不太合胃口。感觉这次就是“榴莲初体验也是终体验”了,哈哈哈。
微博这几天也偶尔翻了一下,感觉它的日常表达氛围还不错,很多人都在写生活。但让我迟迟不敢发的是——熟人太多。有些话发在上面,总觉得有点羞耻感,尤其是身边人看见的时候。不像博客圈,自由多了,也自在多了。
6月26号尝试了一个新记账软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账单截图识别,这点非常实用。我现在每月只有生活费收入,但之前没好好规划,绑了信用卡后常常“先付了再说”,不知不觉就超支。现在决定好好记账了,每天看着那个支出报表,确实挺有危机感的,多少能约束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
技术社区方面,我原本一度想再用 Flarum 做论坛,毕竟界面清爽,扩展灵活。但深入折腾几天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 Discuz。主要原因很简单:Flarum 加载起来慢,不可控,而且国内的中文社区几乎已经全军覆没,遇到问题基本无从下手。Discuz 虽然老旧,但架构稳定、插件丰富,用起来更省心,现在这个阶段,更需要一个稳得住的工具。
6月29日下午开始下大雨,全县就我们镇下得最大。我们这边一接到通知就迅速赶回去防汛值班,好在没有出什么事。一直忙到半夜两点才稍微歇了会儿。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防汛值守是必须的,马虎不得。
6月30号收到了博客圈备案通过的短信,整整等了10天,终于可以正式上线了。迁移到国内之后,功能明显好用多了,像订阅、搜索这些以前总卡顿的功能都顺畅了不少。博客圈的搜索功能尤其值得一提,不同博友写同一个关键词时,呈现出来的表达风格和内容都非常有趣,也推荐大家体验看看。
最后是家庭这边的好消息。老婆今天检查的时候,医生说小宝宝已经两厘米了,嘿嘿,小生命真的在慢慢成长。接下来要预约 NT 检查了,原以为网上可以预约,结果得去医院窗口排队挂号,效率确实不太高。NT 一般是12周左右做,现在还有三周,也该提前安排起来了。
虽然这周黑苹果失败了、榴莲踩雷了,但好在博客圈备案顺利、家庭平安,小生命也悄悄长大了一点点。比起折腾和计划,生活中真正让人安心的,往往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
最后说说黑苹果这事,虽然一开始兴致勃勃,连教程都刷了一堆,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机器太老,奔腾处理器又不支持,兼容性太差,费了好几天劲,结果啥都没搞成。也试图去找家里那台 i5 机器折腾一把,但现在回头想想——真的不想再耗精力了。黑苹果,这条路我走过、卡过,也算体验过了,就此打住吧。不折腾了,轻松点也挺好。
语言计划
近期开始在思考女儿的语言学习了,这事很早以前有慎重考虑过,日常生活中有引导过,五岁了玩了这么些年了,是时候给她加点学习内容,学语言,思考了几天,目前还没定下来。
英语
必学的,已适当做引导,口语会些,目前还没有教语法和识别写字母;
日语
孩子妈是从日本留学工作回来的,日语是她的强项,尤其口语。关键现在高考可以选日语了,英语学不好,那日语可以备选了。
蒙古语
孩子妈是蒙古族,不知这个族高考加分不,现在孩子是跟我办的户口汉族,目前离婚状态,要是搞一次户口迁移应该可以迁成蒙古族,再迁回来应该ok。
贵州话
我祖籍是贵州的,贵州话其实也应该学。
纳西话
丽江纳西族的少数民族话,属于必学的,不学上学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她不会说感觉缺点什么,我就很后悔,我能听但是不会说,有可能后续我跟着她一起学。
丽江方言
与贵州话有点区别,但差不多能通用,比较好学。
现在孩子仅会普通话,看看这些语言真怕她混淆了,语言这事有些人是不好切换,身边好些个孩子同时学普通话、纳西话、丽江方言,结果孩子的表达能力严重受到影响,发育迟缓。对比发现,孩子小一种语言是最好学的。
The End of Wonder
Remember 2022, the golden era of the internet? Back then, a reel popped up on my Instagram feed. Security footage captures a man sitting on a Target-ball in front of a store. Target-ball? You know what I mean, those large red concrete balls spaced in front of Target’s glass entryway. They make smash-and-grab rammings nearly impossible. In the footage, an out-of-control car slams into the ball next to where the man sits. The ball caroms into the ball beneath the man, knocks it away like a billiard ball, and the new ball stops directly under the man’s butt. One ball replaced the other. The man barely reacts. He probably doesn’t even know he’s sitting on a new ball yet.
“Whoa!” I watch it again and again. I can’t see any evidence that it’s fake. Convinced, I share it with my family. Real life is better than fiction. I love stuff like this. Loved! In 2022, I could watch it all day. That’s in the past now. Today, anything unbelievable is assumed to be AI.
Last week, I saw a video on Facebook. A grizzly draped itself over a car. It inadvertently pushed the car down the road as it tried to find a good angle to lick spilled food off the car hood. Realistic? Horns blared, the bear huffed, the car beneath the bear struggled under the added weight. Even the camera angle looked believable, as if the photographer tried to keep an extra car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bear. Everything appears legit, but the bear is too big, even for a grizzly. It’s as big as the car.
I’ve seen a grizzly up close. The Cabela’s Sporting Goods in Hamburg, Pennsylvania has a taxidermized grizzly standing upright in their store. When my kids were young, we often stopped there for bathroom breaks as we drove to visit their grandparents. Cabela’s had the grizzly, a couple of elk and several huge aquariums filled with lake trout. It’s a nice break after a few hours in the car. The grizzly is massive. It’s unbelievable, frightening, awe inspiring, but it’s not as big as a car. Probably.
Here’s the thing. Maybe the grizzly video could be authentic. Maybe grizzlies actually grow that big. What do I know. I’m a city-guy from Washington, DC. But it no longer matters. I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 and fake. And if it isn’t real, what’s the point. The video isn’t exciting if Google Veo 3 thought it up. It’s impressive that AI has advanced so far since Chat GPT’s splashy release a couple of years ago, but it has ruined the magic of the unbelievable. It put an end to wonder.
Yesterday,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a test. They posted ten short videos. Readers watched the videos and then guessed whether the content was genuine or AI generated. I got seven out of ten correct, but not because I could spot AI, the videos all looked real to me. I just used basic psychology. The more outlandish the video seemed, the less likely I was to call it AI. The most mundane videos, a guy livestreaming as he walked down a dirt road, two news anchors introducing themselves, those were fake. A whimsical clip of a model releasing balloons into the sky while flapping birds surround her, that one is real.
This is my question, my fear. Will I ever be stunned by a photograph again? A list of some of the greatest, most recognizable photos in history: Charles Ebbets – Lunch atop a Skyscraper; Nick Ut – Napalm Girl*; Alfred Eisenstaedt – V-J Day in Times Square; Steve McCurry – Afghan Girl. The next time a world-changing photograph is published, will we even know if it’s real? Will an artist capture a unique and beautiful (or terrible) moment in time, or will a clever app simply generate something sure to stir those idiotic humans who keep the electricity running.
As if to put an exclamation point on this thought, just before bed last night, I saw a tornado reel on Facebook. Tornados fascinate me. The raw, focused power makes the ‘finger of God’ analogy I’ve heard since childhood the most appropriate descriptor. The tornado in this video was a monster, ever approaching the camera as it tore a swath across the barren countryside. It’s exactly the sort of video I would watch repeatedly, mesmerized by the awful beauty of nature. Instead, I gave my head a quick shake swiped to watch Anatoly prank another room full of muscleheads. Hmmm, I wonder if that one was real. It’s much easier to create these videos on a computer than find a group of weightlifters who haven’t heard of Anatoly.
*The attribution of Napalm Girl is currently in dispute. World Press Photo has determined that it’s possible Nick Ut, did not shoot the photo. “’Visual and technical’ evidence ‘leans toward’ an emerging theory that a Vietnamese freelance photographer, Nguyen Thanh Nghe, took the photo.”
Image: Screenshot captured from Facebook
6月日常
这篇有点负能量,不想看的可以直接看下面关于电影的部分(。ì _ í。)
6 月啥事儿也没有,本来都不想发日志了。但因为月底也就是现在,我又生病了╮(╯▽╰)╭所以我就想来记录一下,结果写着写着就想说干脆凑吧凑吧凑一篇吧~
我感觉自从开始做现在这个工作后,我这病也生的太频繁了?好像过了开始的半年后,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就一直在生病?3 月头一次,5 月头一次,现在 6 月底是第三次了!我感觉每个月的日常好像都在吐槽我又生病了……
当初读书的时候我确实生病很频繁,那会 9 哥一直吐槽我是不是有各大诊所的病例卡收集任务。但后来开始工作后真的身体好多了,之前那六年半我真的生病的次数一个手都用不上。但这短短的 4 个月我已经生了 3 次病了>_<
以前读书的时候,业余时间还要打工,所以只好挤出时间来做字幕工作和打游戏什么的。那会熬夜可比现在多多了,但也没现在病的频繁。除了说年龄不饶人之外,我也要认真的考虑目前这份工作是否真的适合我了。这半年太常吐槽工作了,我要反省,我感觉我这半年在博客散发的负能量比我青春期无病呻吟那会都要多。除了之前说的心理问题之外,这份工作对身体的折磨看来也比我想的要厉害一些。这 4 个月 3 次病,足够让我警醒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跟谈朋友似的。把这份工作比做男朋友,那么这就是一个只有脸能让我喜欢,其他一无是处的人。这男朋友不仅跟个大爷似的啥也不干就指望我(一直频繁出差体力跟不上一点),还没有道德(之前提到的现实问题跟我的理想主义有冲突)。简直踩大雷好吗,我竟然折磨了自己这么久真是够了。是时候该结束了!
月中的时候跟朋友出去玩儿还吃了顿火锅,那天很开心。一早起来就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出门,虽然顶着个大太阳出门就一顿流汗,但是真的很轻松很快乐。不知道怎么说,就是整个人很放松,没有一点负担,反而是一种很释放的感觉。明明以前也常跟朋友出去吃吃喝喝,但最近就会有特别放松的感觉。说来说去还是工作带来的紧绷感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身心健康了 T^T
电影:25.6.2《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

阿汤哥太帅啦!!!还记得去年看完上篇,就是飞机上的戏份,就说怎么可以没有下篇!!!想立马看!然后今年就有了,直接去电影院看了。
果然如我所想,这一集下潜艇啦!说实话潜艇里的部分看得最紧张,比天空的还要刺激。感觉自己都不会呼吸了……果然人类对深海的恐惧还是要厉害些。
反正一个爆米花片也没太大要求啦,戏份紧张够刺激,不会让人看的觉得疲劳,还有那么帅一个阿汤哥陪着,没有什么缺点了。虽然以后看不到在专属 BGM 里无敌的阿汤哥了,但人家都 60 几岁了还是不要虐待老人了啦哈哈哈哈哈!
→ Douban
电影:25.6.19《Final Destination: Bloodlines》
虽然很多人说这是死神的恶趣味,他自己一手安排的给自己没事找事做。但我看完还是觉得死神好惨,没得休息还有强迫症。而且这部女主一家子也太能作了,我都能想到死神一手撑着脑袋一手敲着桌子不耐烦的样子,所以后面死的越来越快到最后甚至有点粗糙。能理解,感觉死神要被这一家子气死了╮(╯▽╰)╭
不过点名表扬外婆,估计是这个系列里跟死神对战最久的人类了!走出小屋那里拍的真好!老实说还蛮想看外婆视角的番外篇的!然后核磁共振那里又刷新了认知,还能这样死( ̄O ̄;)
作为这个系列的续篇,我觉得拍的很好诶!毕竟看 5 的时候以为不会有下一部了呢,结果过了十几年不仅有还有创新还拍的挺好!厉害!
→ Douban
今年的《点兔》愚人节立绘也终于亮相在《请问您要点OIOI》啦!这次的女仆装纱路酱也太可爱了吧!果断入...
今年的《点兔》愚人节立绘也终于亮相在《请问您要点OIOI》啦!
这次的女仆装纱路酱也太可爱了吧!果断入手立牌!
另外抽奖环节单发就抽中了纱路酱的卡片,久违的好运呢!
20250629
早上花了半小时读《管理成就生活》,美国回来后,又开始了早读的习惯,挺好。书里提到每年与下属的 1 to 1 会议,这是谜底刚开始有,后来被我去掉的一件事情,我决定重新开始。
今天还有个重要时期是重新思考了一下公司 Mission、Vision 和 Values,昨天读完《大道》,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对我有极大的触动。也让我对公司未来十年有了新的想法,通过更新我们的愿景和价值观,希望把这些通过文字的形式清晰的表达,并且传递给公司每一个同事。
玩了半小时死亡搁浅,开始感受慢慢推进的游戏设计。
出门前更新产品的 ideas 和 problems 文档。想不到谜底时钟模块化的 idea 提出已经快两年了,一直没有资源去做。看了一下最新的投放数据,感觉现在的功能对用户来说已经缺乏新意。其实有点难理解,理论上已经触达的用户相对总用户群还是很有限,可能现在就是突破不了这个圈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还得继续创新。
下午打麻将到凌晨一点。今天手气不错,上半场赢了很多,还打出了清豪、双杠爆。下半场换人后开始输,总体来说还算满意。
《天使降临到了我身边》的漫画版也迎来了完结呢。在新宿的丸井百货正在举办完结快闪。
使用AI开发游戏的心得体会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一边看着视频、唱着歌,就能一边把一个完整的小游戏做出来。而且,代码是“别人”写的——准确来说,是 AI 帮我写完的。
前段时间,我在 TapTap 上发布了一款小游戏原型。这个原型的开发大概只花了 10 个小时,全程当作业余爱好在做。令人惊讶的是,这 10 小时里,100% 的代码都由 AI 实现。
回头看这段开发过程,我自己都有点意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其中,大概有 2 个小时是我在思考玩法和逻辑设计。即便在这部分,AI 也能给出不少建议,帮我及时发现设计中的漏洞,节省了大量试错时间。前几天我还和朋友感慨说,独立开发者的春天可能真的来了——现在我可以确定地说:它已经到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角色其实更像是“导演 + 制片人”,而 AI 是那个能力全面、不知疲倦的超级打工人。但要让它高效地“开工”,你得自己先把几个关键问题想明白:
• 你想做的产品长什么样?
• 用户会怎么使用它?
• 交互体验是不是足够“爽快”?
这些问题,AI 给不了答案,只能靠你自己的产品直觉,或者是通过 demo 给朋友试玩后收集反馈来补全。这是人的职责,不能交给 AI。
如果你做的是小项目,那现在的 AI(比如 Claude 4)已经足够强大,能很好地理解你的需求并实现大部分功能。如果你发现 AI 总是实现不了你的想法,那你可以试着把需求讲给一个人听:如果人类都听不懂,那就不是 AI 的问题了(笑)。
想做大项目?分而治之是关键
当你想做一个更复杂的项目,比如超过 10 万行代码,那就必须提前规划好结构。至少,要保证以下几点:
• 数据唯一、可测试
• 模块自治、职责清晰
• 流程尽量用状态机实现,便于维护
总的来说,就是老生常谈的“分而治之”策略,同时确保各部分具备独立测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 AI 帮你自动生成模块文档、接口说明和测试代码——对于大型项目来说,这些都是维持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AI 在“数据驱动”和“测试驱动”模式下写出来的代码往往更稳定。如果项目是以测试为核心来推进的,那我觉得就没必要太纠结“白盒还是黑盒”的问题了,核心在于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警惕:重构陷阱
我在这个小游戏项目中,原本只是想做个 demo 玩玩,也顺便测试下 AI 的能力边界。结果项目越做越大,代码突破了 2 万行。我开始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最初的 demo 写得太随意,很多设计并不适合继续扩展。
比如:
• 游戏数据没有统一管理
• NPC AI 逻辑大量 hardcode
• 各功能耦合严重
照传统方式,可能会想着“重构一下就好了”,但我发现这是个坑。
如果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架构和开发模式,AI 理解的代码结构和你脑海中的思路极可能南辕北辙。而且,与其说“修复”,不如“重写”更高效。代码上下文一旦太长,不仅考验你自己的 review 能力,也对 AI 的上下文理解提出极大挑战。再加上 token 成本飙升,经费可能直接烧穿。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
demo 就是 demo,不要基于 demo 继续开发正式项目。
这点特别重要。demo 是用来验证玩法和可行性的,讲究“快、轻、有效”,一旦你用正式流程写 demo,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建议是在 demo 做完之后,反过来让 AI 帮你生成完整的项目流程文档,细节越多越好。有了这份文档,你完全可以重新启动一个结构清晰的新项目,而不是在旧代码上打补丁。
如果一定要重构…
如果你真的需要重构,也不是没有办法。最稳妥的方式是:
• 保持旧项目运行
• 新模块独立开发
• 测试稳定后逐步替换旧模块
• 多轮对比测试,确保不影响已有功能
当然我肯定是踩过坑才会记录下来 😅 ,如下:
结语
以上是我这次使用 AI 开发游戏的一些实际体会。虽然只是一个小项目,但它让我切实看到了一个新的开发范式——未来,我们也许不再需要自己亲手码完每一行代码,而是把更多时间和创造力用在“想清楚要做什么”上。
欢迎讨论,也欢迎交流你用 AI 写代码的体验。
—— 记录于 2025 年某个晚上,我在看看视频、听歌、顺便做游戏的时候。
20250628
早上几乎是一睁眼,我就从床上蹦起来走到厨房,从柜子里拿出吸尘器,一丝不苟的开始清理家里的地面。不知道谁给我今天预埋了这个程序,里里外外都吸了一遍之后,心中是那么的快乐。
今天打算在家,打开 PS5 购买和下载死亡搁浅 2,Alen 在一旁折腾开箱 Switch 2。死亡搁浅 1 也是刚出就买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场没多久响起的那首《Don't be so serious》,游戏没玩下去,但是让我发现了 Low Roar,还有小岛秀夫在冰岛音像店遇到这些音乐的故事。等我想买他们黑胶的时候已经被炒到很高了,又有一天新闻里看到了 Low Roar 主创去世的消息,挺伤心的。花了一小时建了一个新的档案,重头认真再玩一次。
家里还是待不住,午饭后就到了公司。张老师周五送来了一盆龟背竹,我把它放在了飘窗上。飘窗外是晴空烈日,飘窗上是橙色的瑜伽垫和这一盆龟背竹,忍不住拍了一张照。

我对我的小天地太满意了,必须每个角度都来一张。下午听了三四遍普罗科菲耶夫的《斯基泰组曲》,ChatGPT 说《斯基泰组曲》适合在音响系统上大音量播放,感受如火山喷发般的能量与野性。希望没吵到邻居们。
整整花了一周时间(没上班)看完了《大道》,我觉得在我心中对要做一家怎样的公司,变得更加坚定了。很多理念与段永平不谋而合,比如不做清单。还有很多值得我重新思考,这周虽然没有做实质性的工作,但绝对是对未来有极大帮助的一周。
明天真不来公司了!




最近上火了,牙龈有点肿,以前含西瓜霜得要好几天才能消肿,昨天突然发现我之前弄牙的时候用过氯己定,可以消毒杀菌,含了两天了,效果立竿见影。
追不上,根本追不上!
漂亮!喜欢 !新版哪吒面板再入坑
午间孩子妈外出遛娃,原本我是计划好今天独自在家工作学习的,突然孩子跑来传达说邀请我一起去喝咖啡,遇到这种好事肯定要去啦,咖啡店离家两公里不到,孩子骑车我们散步。
依然是带上电脑带上基本孩子的书,因票务活少咖啡店遇到一群培训的较吵,实在看不进去书,看看待办事项里有个安装新版哪吒,这玩意已经呆了蛮久了,因为之前我安装了,但是不小心升级坏了,无法解决烂尾了。
今天捡起来了,烂尾了没啥技术就不修复了推倒重来,全新安装新版。因为不懂技术,因为是新版,遇到了些不少问题,但经过折腾问题都解决了,先看看效果图:


聊聊版本
有在几个博友那里看到过新版,有人也提到过安装,冲动又不懂技术情况下折腾旧版烂尾新版没搞上。从今天的入坑来看,这个新版是个断代式的新版。看了版本升级说明,全是英文懒得看了,从我体验来看最大的升级是用户体系,以前需要第三方账户体系才能登录,安装也需要填写,新版不用了,登录也不用跳转了,还支持新增和删除用户。
另外就是页面设计的变化,有了夜间模式,这个之前是否有不清楚了,还有了新的主题,比如上面截图我用这个,简单修改下达到我喜欢的样子。
安装调试
作者升级有点坑了,官网上直接把旧版的相关教程下架了,全是新的。因为之前的服务器都安装了,没技术压根不知道怎么卸载,结果是再安装就出现冲突,且没任何提示,安装主面板就把我难住了。不得不换个新的没安装过的安装,解决冲突。
再到agent,依然是冲突,但还好新旧版相关代码和逻辑没变,按新教程卸载然后再安装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
新版体验是极好的,除了上面说的教程少了些,新手不友好外。今天测试发现了怪异问题,就是有个服务器会自动添加两个监控,以为是安装出错,卸了重来几次无法解决,最后就保持了两个,设置一个对游客隐藏,变相解决自动生成的重复监控。
其他都不错,目前没有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