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2024年3-6这4个月,是我思想斗争极为激烈的4个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学习方向的选择。即在2024年2月底考研(全日制民族学)成绩出来以后,是选择放弃学历提升呢还是更换方向提升呢?出于当时对所在单位及人事主管部门就在职申请全脱产学习的准许情况了解的考虑,觉得这次考全日制的分太低,而且即使考上单位也不放人,还干脆就重新选择一个方向——非全日制的,下一年,重头再来。为此,4月14日,通过某宝和某夫子网站下单了某大非全日制“社会工作”考研备考书籍: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2022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和《社会组织管理》,前2本为初试参考书,后3本为复试参考书,出于有些书籍已经绝版的原因,下单的基本都是溢价的二手书。至于为什么还没过初试,就提前把复试参考书一同买回来,是因为已经吃过没有提前准备的亏——3月20日接到让参加资格复审的电话通知,告知4天后就参加复试,而复试的参考书我虽说是3月1日就在某东下单了但是收到后一直没有翻看,想着等到复试名单出来后再着手翻看。没想到的是,我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没有料到复试通知和复试的间隔时间竟是如此的短短4天!因此,这一次,买初试参考书时,就把复试参考书一道买了,以免到头来可能手忙脚乱的。
二是对学习进度的安排。计划先看初试的那2本书,完了再看复试的那3本书。
(从右往左)5本书的厚度(页码)分别为:436、410;606、294、473,都得在备考阶段全部看完,因为如果初试前只看初试参考书的话,如果运气好能进复试,那复试的1373页书想要三五天内看完知道个梗概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参加初试之前,必须先读完这5本书。可是,自己还要工作,备考时间也就是双休以及每天下班之后的一小点儿时间,5本书加起来就有2219页。看书时间从5月份开始计算,到11月考试,就208天,平均每天需要看约11页,实际是不可能坚持平均看完的,有时候一天可以顾不上看,有时候比如双休可能一天就能看50页。因为阅读任务的不平均(无法平均)分配,就使自己有点“到底何时才能读完?”“到底能不能读完?”“读完后到底还能有几天的背诵笔记的时间?”等类似的焦虑。
有时候,计划一个双休读个100页,结果发现内容多是自己从未听说过的,许多知识都是全新的,根据没办法加快阅读速度。偶尔,也想过:为什么要把这几本书都翻一遍呢!从网上直接下载对应的复习笔记不香吗?不过,只是想一想而已,因为我觉得,还得从系统上进行学习,要构建起自己能够看懂的知识体系,以及能明白的也对得上号的知识点清单,这样,对于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己就能有所把握,进而就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视角和格局。
想法是美好的,坚持是不易的。从5月1月开始(以读完第一本书的时间点5月12日来估算)到6月17日读完第三本书的这48天时间,每天都能感受一种学习的动力和压力。看着厚厚的书籍,最薄的一本410页,最厚的一本居然有606页,跟一本小学生的《新华字典》(714页)差不多了!对“社会工作”半路出家的我来说,唯有用一个字来形容“啃”。我想,不啃,肯定不会有进步,只要每天挤点儿时间啃它一下,没读的肯定会只减不增;只要坚持啃,已啃的,肯定会形成笔记,在心里在记忆的前台挂上“号”。这48天(23%的时间),读完77%的内容,照这个进度(每天读30页),剩下的2本书一个月之内就能读完,已就是说,最快从7月12日就可以开始阅读自己整理的笔记及做英语、政治的试卷了,这个时间点差不多就是放暑假的时间(我们这里暑假从7月15日开始至9月1日)。
从个人兴趣到社会责任。回望这48天,在读书的路上,感觉些许的力不从心与举步维艰,甚至有时候会想“社会工作”跟“民族学”怎么这么大的差别?前面“民族学”的复习时感觉也没这么艰难,为什么到了“社会工作”就少了许多乐趣了?我想,可以从它们的概念差异上看出一些端倪: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学;⑥藏学。”是一种观察、探索、了解、欣赏的过程,学习民族学,就像观赏一部影视剧作一样,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社会工作,指“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要求知晓一些助人自助的专业方法,像佛教代表形象观世音菩萨一样去“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即要求去助人,去作服务员,而不像“民族学”的“探险家”与“观众”的角色。前者的学者,拥有更多的乐趣和少许的价值责任,后者的学者,则拥有着更多的价值责任和少许的乐趣。简而言之,学习“民族学”是为了兴趣,而学习“社会工作”是为了责任。
有些骑虎难下的感觉了。一方面想继续以提升学历的形式来保持继续学习给正在读初二的孩子带个头,一方面书桌旁边书架上堆放着的一排考研书籍资料又有一点儿畏难情绪,这考试是认真坚持下去,还是敷衍了事?答案就一个字“干”,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拼命去实现最初的计划——最初的计划往往是最不应该被随时调整或废除的计划,因为,按行话来说,那是“初心”。没有了初心的使命,其实不是自己的使命,而是别人的使命;没有了初心的生活,其实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别人的生活。
——博客30天没有更新,主要原因就是工作太忙和学习任务太重,有点儿精力都放到前两者上去了,没啥工夫来玩堆砌文字的游戏。没游戏也不行,感谢@达叔的催更,趁着昨天刚看完第3本书,今天着手第4本书的空隙,水上一篇,以🍺敬过去的这48天!
笔记分享:331社会工作原理+437社会工作实务_复习资料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