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亡、宿命论
接着宿命论和自由意志的话题。
前面聊到了宿命论更像是决定我们终点会抵达哪里,而自由意志决定的是我可以以怎样的交通工具去、在交通工具上是坐在靠悬崖美景的一边还是靠无聊重复的山崖一面、甚至我可以提前下车绕弯去体验不同的刺激,但最终我抵达终点时,极有可能原本应该等着我摘取的果实早已经被人抢光,抑或是我提早到达结果果实还没有成熟——这便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那今天来聊一个近乎残忍的「宿命论」——其实也是我们人生中会遭遇的看似戏剧化的宿命论,话题接着《降临》继续,来聊聊爱、死亡和宿命论。
人们可以根据既定结局的好坏,决定是否要开始吗?
《降临》提供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关于宿命论的最终课题——既然你知道结局既定,甚至是悲惨的,那你还要不要选择经历?正如电影里所描述的,当女主意识到自己的幻想其实是关于未来既定的事实时,她和女儿短暂相处的时光,终究会迎来女儿罹患绝症早早离开自己的既定结局,那她要不要选择走上这条路?还是说她根本没得选?
其实现实里也有类似的命题,比如找我老婆做命理咨询的人,常常会得知自己正在经历的情感并不是他的正缘,未来必定会在某个时刻分道扬镳时,那还要不要和这个人继续相爱下去?或者说当你意识到你努力并不一定会带来结果时,那你还会继续努力吗?还是说你如果可以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能够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否则自己连启动的勇气都没有——美其名曰不想浪费时间。
换做你我,或许在面对《降临》里的那个终极命题时,也会将自己强行拉入理性的视角,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好好分析利与弊,至少我们无法冲动地做出那个以为自己可以改变命运的行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如此地热衷于「浪子回头」的桥段,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证明自己能够与所谓的命运对抗,能感化一个根本没救的人渣。
《降临》里关于爱的表达是极其非理性的,它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功利主义做出利弊权衡,女主当然有得选,不要和物理学家相爱结婚生下女儿,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路。而站在不同视角的人,会得出关于「对与错」的评价。
这便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的意义——一切存在都是面向「死亡」而存在的,人的寿命、人与人的关系、钱有花光的一天、性欲有衰减的极限、社会会覆灭、系统会崩塌、自然会异变。既然所有的结局都是既定的,那人们到底还在追求什么?
「向死而生」解决了这个终极命题里最容易困住人的部分——解决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对与错?显然,既然所有的事物都将死亡,这并不是好坏的区别,而是一种恒定的状态,没有了生与死的对比,自然就没有了好与坏的对比。
对结局好坏的预判与追求,不过是人们不愿意踏出第一步的借口罢了——当然,这就是自由意志的部分,有人在《降临》的命题里,可能就会选择不接受那样的结局,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这也没有对错,这就回到了这个博客常常提到的公式:选择+代价=成年人世界的底层逻辑。
该来的还是得来,且遵循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
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即人可以回到过去,但是不能因此改变历史的进程。我们的世界是已经被改变过的最终结局。
乐趣就在于,人们在苦苦追寻结果的好坏时,却又义无反顾地跳进那些明知是「坑」的关系里,还妄图自己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可以让他洗心革面的人。这种矛盾并不是他们评估出错,而是人或许就应该要跌进那个既定的「坑」里,才会有后面获得真爱的机会?
这样的旅程或许充满戏剧性,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一次次经历,才会造就最后那个拥有幸福的自己?人们只有在看见那些「如果门」的存在时,才会产生后悔或坚持走下去的决心——但是这一切行为都无法改变历史,更不会影响未来——这便是现实世界的「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
举个例子,我们在养狗之前,当然已经知道小型犬的寿命只有 8-10 年,也就意味着我们一定会经历宠物的离世,这个过程是痛苦且残忍的,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坏结局」,但我们并不是无视这样的结局,而是正因为如此才格外珍惜跟狗相处的时间,陪伴他的童年、送他上学、带他到处旅行,都是为了在他的一生里留下我们不会后悔的付出和经历。
所以,当「向死而生」拆解了结局所谓的好与坏时,我们要面对的一定是狗的死亡,那剩下的就是我们要不要选择去经历,如果因为恐惧结局的发生,我们可能永远都遇不到现在正在养的两只听话可爱的柴犬。
正如《降临》里,女主和她女儿童年的互动,那些都是美好的经历,而不会因为结局的悲惨而被全盘否定,这不是在无视结局,而是正因为当结局被作为参照点时,才会格外地珍惜当下的片刻。
片刻即永恒
宿命论当然是残忍的,一个人这一生是否有钱、一个人此刻相遇的人是否是正缘、一个人会在那一刻经历生死考验,现在看来这些事情都是宿命论确定的。如果真的有一个人给了你一份文件,上面记录着你从现在开始到死的那一刻都会经历什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想阅读它,因为这种既定的人生充满了残酷与无奈。
但是「这份文件」又真实存在,只是你我都没有权限查看罢了,它就是所谓的「宿命论」,那自由意志到底在决定什么——就像是电影里女主在得知自己的女儿会得病离开自己一样,她可以选择不去经历这个悲痛,不想要生下这个孩子,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和物理学家拥抱,并说出了那句跨越时空的奇妙台词:「我们好久没有这样拥抱过了」——他们明明才第一次拥抱,却因为女主早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女儿诞生,丈夫得知妻子拥有语言能力后选择离开、女主自己一个人带大女儿,然后孤独地面对女儿的死亡。
人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况下,选择了「要」并承担对应的「代价」,而获得了一段时间轴上的不会被抹灭的经历,这是那 1% 的自由意志最为发光的永恒时刻。这不是没得选,而是人们已经做好了迎接结局的准备——而所谓「没得选」的底层逻辑,是那些把每一次选择都找到一个外归因逃脱代价的人,用原生家庭、疾病、自我、自洽作为最终解释权,把选择当作逃避。
当然,这个时候一定还有人想要反驳,那些出生就是天生残疾的人,他们有得选吗?那么这个问题被另一个死循环的命题给涵盖——他们的出生有得选吗?所以他们能选择的,是带着这样的残缺身体如何生存下去,这是他们的选择,而不是一群人拿着赞美的诗歌天天围着他们赞美世界的美好、洗脑社会的公平、甚至还要让那些身体健全的人为他们的苦痛流下自我感动的眼泪——因为活着是他们的事,而不是这些站在道德高地上施舍而来的。
举个例子,有人说自己在上海没日没夜地工作,算完房租生活费,每个月只能剩下 3000 元,他抱怨自己还不如回到农村的家里生活——这是没得选吗?这不就是因为他选择了要在上海生存下去,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吗?
跨越时空的永恒
宿命论既定了结局,自由意志选择去经历留下时间段上的存在,而在这套系统里,还有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存在,它甚至可以跨越时间轴、维度甚至生物,它的永恒是来源于无数个片刻组成。
这是「向死而生」这个终极命题的终极答案,唯一不灭的,可以在死亡之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是「爱」,它不仅仅是爱情,也可以是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物的链接与羁绊。
而它想要存在的前提,是自由意志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朝着那个既定的结局又迈出了一步,而不是永远等着结局变「好」才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