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态度决定男人的一生
虽然标题是恶搞的《好心态决定女人的一生》,但要聊的内容还真的和标题里的「态度」有关。首先要感谢一位博客朋友留言想让我聊聊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太大了,所以干脆又开一个小系列,来聊聊何为「态度」。
态度不端正
我从小是一个被评价为「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这个评价比起成绩不好更让我爸妈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一段时间我爸还真的怀疑过我是不是智力有问题。态度不端正前面一定有一个相关的前缀,比如学习、认错、反省,态度不像成绩,至少我知道可以用分值来确定什么是好是坏,所以我也会反问老师,那怎样才算是态度好——但是这句话也被认定为是「态度更不端正」了。
久而久之,我跟老师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他知道我态度不好,我也确实不知道什么叫态度好,所以他换了一个思路问我:「你这样做是怎么考虑的?」说实话,我得感谢高中时期的那个班主任,别看他是个暴脾气,但是最后也被我磨得彼此心照不宣地不触及彼此的雷区。当他开始这样向我发问时,我就不再需要解释态度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在就事论事讨论问题。
没错,我随后的人生大部分越来越讨厌「情绪」这件事,也是因为与其彼此讨论「态度」不如就事论事地讨论是什么问题导致了现在无法理解彼此的态度。
于是,「态度」从这里发生了两个极端性的分裂,它到底是「本质的折射」还是「表象的伪装」?即我们究竟是讨论此刻的态度因何存在,或是讨论此时此刻的态度是好是坏。
当然我也知道,人在情绪上头时,很难理性地追着本质聊下去,甚至这种理性会变成更加伤害对方的「冷漠感」,所以我不认为就事论事就是完全地规避情绪本身,也需要遵循当下情绪对身体带来的变化,愤怒就发泄、恐惧就对抗。但这个时候往往,那些咬着态度不放的人,却又极其双标地开始无视对方的情绪,用态度给对方定罪。
说一个比较常见的场景:
一类男女吵架,女的一旦开始有了情绪,男性很难通过提供解决方案的方式安抚对方情绪,而是要全方位地关注对方的情绪,否则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争吵;但男的开始有了情绪,女性则用「你态度不好」关闭了对男性情绪的接受和理解,从而变成了「你情绪不好朝我发脾气或冷暴力」就是你的错。
现在想想,你就说是不是好态度决定男人的一生!
自己有态度是独立自尊新时代,而他人的态度就是无理取闹负能量。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分裂点,态度到底是什么,是「本质的折射」还是「表象的伪装」?拆解态度是为了多个角度认清自己,而评价他人态度是为了精致利己彰显特权。
态度是表象的伪装
态度是否是一种社会驯化的结果?
为了在社会的框架下生存,我们必须遵守社会框架下的规则,而个体在融入这些不同的社会框架时,又会被套上不同的社会身份,一个好职员、一个干练的领导、一个公司的老板、一个称职的太太、一个忠诚的丈夫、一个好母亲/父亲、一个孝顺听话的孩子、一个若即若离的情人……为了身份赖以生存,每种身份在社会秩序里似乎都有一种「态度」存在,背着车贷房贷的中年程序员,在面对领导的无理指责时,他因为同时也是一个丈夫、爸爸、儿子的身份,他为了职员的身份能够持续为其他三个身份提供经济来源,或者说「身份资格」,他是否需要在被领导骂的时候表现出「好态度」?
你会发现,这个时候态度拥有了「功能性」,如果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以功利主义的视角,做出「态度」的切换,以维护不同身份资格之间的最大收益,那这样的态度就是刚才提到的某种「表象的伪装」——伪装的前提,是存在某种需要被掩盖的本质。比如男性哄着女性,是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发生。
但不能忽视的是,在伪装的更深一层,是真正驯化的结果——即看似的「我别无选择」。继续回到那个让人不要太舒服的例子,背着车贷房贷的中年程序员把自己活成了那个「巴普洛夫的狗」,一旦领导发怒,他都会本能地切换成「好态度」,以此来避免利益受损。他不认为这是自己在伪装,而是「算了忍一忍就好」,当他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态度变成了最表象的伪装时,这些面具迟早有一天会撕不下来——当然,我并不觉得这样活着有「错」,这只是每个人的选择问题,只是这样的人或错过面对自己的机会,他们会将自己的态度当成生存的方式,直到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彻底失去了自我,被困在没有受困的关系里,直到关系的全面瓦解。
如果你看过《瞬息全宇宙》,你就能理解故事开篇 Evelyn 所困住的那个世界,她的世界在一堆看似别人制造麻烦的外归因的规则里变成一团乱麻,但事实上这些所有的麻烦都源自于自己的选择和妥协。
我也认为用功利主义暂时切换自己的态度、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方式是没问题的,只是这中间还缺少了一个核心的「旁观系统」,即你自己真的希望自己用态度伪装的方式来逼迫自己接受某种规则?——要知道,无论你用如何好的态度伪装自己,身体可比你更清楚这些无法被释放的情绪带来的心理和身体的实质性伤害。
态度是本质的折射
态度是否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
我大部分时候秉持的「代价论」,即人拥有选择权但也需要承担选择的代价,是比较接近哲学家萨特的观点的——即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生来自由的,并要为自己的自由负责。面对这种绝对的自由,人会产生焦虑、虚无感,而态度则是人对这种自由境遇的回应和选择。
从我的视角来看,人本身是自由的,而规则只是一种对于人关于自由获得的「引导」。社会是文明的产物,所以要求人们习得某些文明的行为,来共同维护社会的运作——杀人当然还是自由的,只是现代社会利用法律将杀人进行了约束,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先后的问题,不是说法律不允许人们杀人了,而是人们仍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杀人,但法律会对其行为做出评价,这就是「代价」的部分,如果无法承担这样的代价,那人在面对这种生物本能的自由时,做出的态度是谨慎、反对甚至是恐惧的,这便是萨特认为的「态度是人对这种自由境遇的回应和选择」。
相对的,来自他人评价的「态度不好」,是自己选择的「态度不好」吗?显然不是,因为此时的评价权已经换到了对方手上,他可以对你的态度做出任何形式的评价。就像我小时候追问什么才是态度好的问题一样,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被老师视为「态度不好」,换到成年人的世界,当你坚持某种态度时,也极有可能会被他人评价为「态度不好」,那你是愿意坚持自己的态度,还是为了缓和气氛维系关系而选择转变态度呢?这便是选择与代价的部分——因此,态度并不是诱因,选择才是导致了某种「态度」产生并且接受他人评价得出结论的过程。
举个极端例子,一些长期出轨的男性,他们在被抓包后的认错态度是非常诚恳的,甚至还会有跪地痛哭、苦苦央求的剧情。这样的态度往往又会换来他再一次出轨的机会。
出轨是他选择的,态度是他为了这种选择服务的方法论,代价不过是丢掉男性尊严下跪痛哭,但他同时也获得了下一次出轨的机会。反过来,女的一次又一次被骗,但还是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回心转意,原本也是她的选择,所以她才接受了对一次又一次道歉态度诚恳的认定。然后彼此乐此不疲地在关系里拉扯彼此,最终形成婊子配狗的经典剧情。
在这个关于态度的分支里,要讨论的不再是态度好坏与否的问题,而是讨论态度背后的「选择」到底是什么。常常有人向我抱怨,说自己不理解另一半的态度问题,明明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但对方就是态度不好——我一般都建议他们从两个点重新思考,另一半态度不好往往是因为他决定要选择做某件事情,第二是重新思考「明明自己没有做错什么」这句话。
如果是男的,听到这个建议后呢,就会态度和缓地和对方好好讨论,但最终讨论的结果一般都是「行吧,都是我的错」,看吧,好态度决定男人的一生吧!
好了,关于态度的话题,这一次先解决「本质」部分,接下来就会从不同角度,例如命运、关系、时间维度、心理机制各种角度展开聊聊。
再次感谢这位提供素材的朋友,如果大家还有别的想聊的,也可以评论或私信告诉我。
题外话
我把这个词喂给了「莫比乌斯 2.0」,看看从历史数据库里,我是否有聊到过相关的话题。
因为我把 2000 多篇从 2012 年起还能找到的文章、小说都全部喂给了 ChatGPT 的项目数据库,于是我构建出了一个「莫比乌斯 2.0」。跟朋友聊起这件事,他问我觉得「害怕」吗,因为它或许可以模仿并超越我。他让我使用「莫比乌斯 2.0」按照我的风格创作文章,但我看来看去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我从头调教它……





好吧,以上是 ChatGPT 的分析,显然毫无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