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读《战争与和平》

2025年5月6日 22:14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战争与和平》读完了。 对于这样的文学史上顶级巨著,翻看网上已有的信息,各种评论和读后感可谓汗牛充栋,各种高水平的评价分析文章也是应接不暇,我这个水平的读者自然也不敢对这本书进行“点评“,历史已经给出了评价,我只能说说读后感。 这个读后感,也不限于这本长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因为此前的一段时间,我一度以为我对这些名著小说”祛魅“了,以至于产生了一个“幼稚”的观点: 所谓名著小说大都挺无聊的,故事情节也不是特别吸引人,甚至有些作品看了一半,就猜到结局了。 书中的情节无外乎是几个王公伯爵争权夺利,或者是A公爵爱上B伯爵的女儿,B伯爵的儿子失手杀了C男爵的亲属;抑或是是甲公爵家的美丽的女儿爱上了穷小子已,甲公爵起初看不上穷小子乙,后来穷小子乙机缘巧合认识了某个富豪丙,拿到了巨额财富…… 比如《战争与和平》也可以这样”归纳“其故事情节,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个大家族中,有”好人“有坏人,他们的后代有的参军保家卫国献出生命,有的成天争权逐利,有忠贞的女子,也有放浪的女人,而这一切又嵌入到拿破仑与俄国的战争大背景下,拿破仑、亚历山大、别图佐夫等历史名人也在后半部作品中”亲自“露脸。 抛去书中的一些作者托尔斯泰评述历史事件的段落,就情节而言和我小时候读过的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类似,没有太大的惊喜。 后来,在网上看一篇网友称赞名著小说的帖子后,我醍醐灌顶,之前是我搞错了。明明是我小时看的那些小说电视剧”参考借用“了名著中的情节设定,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是”首创“这个情节架构,在小说类作品的创作中,能首开一种情节架构的,就是”名“著,甚至可谓之伟大。 比如以前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一种借鉴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情节桥段:主角处在人生的低谷,又身陷囹圄,然而就在那个困境中,他意外获得某武功秘笈,然后神功大成,脱离困境后开启爽文模式,快意恩仇。熟悉金...

读《白门柳》三部曲

2025年2月1日 23:52
《白门柳》三部曲的具体名字分别是《夕阳芳草》、《秋露危城》和《鸡鸣风雨》,其中第一、二部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是刘斯奋。 我最近几年陆陆续续一直在看(有时候听音频)茅盾文学奖的小说,这部长篇巨作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春节前后,我把三部曲全部看完了。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特地研究了小说的名字,跟风问了AI,AI说,“白门”取的是南京的别称,也是书中主要情节发生地--明朝“留都”,而“柳”则从《诗经》开始就有着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象征,这和本书的整体氛围很贴合。 《白门柳》三部曲合计有130多万字,不过情节时间跨度并不长,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大明崇祯皇帝去世到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与覆灭再到南明鲁王唐王小证券的抗清与失败,拢共只有三年左右,但是却描绘了一大批明末清初大江南北轮番登场的知名历史人物的群像。 小说的主角团是庞大的江南文人团体,也可以说是“士”族阶层,以钱谦益、冒襄、黄宗羲、史可法为代表人物,反面形象的马士英阮大铖这些人,如果不关心南明历史的,可能了解不多。 书中的很多情节基本上在以往的历史类作品中多多少少,都有过了解,比如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冒襄与董小宛的故事,唯一让我有兴趣研究的是“复社大会”。 书中详细描写了复社虎丘大会的前前后后,那个年代,非官方能组织成号称上千人同时出席的会议,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感觉那个复社已经有点现代政党的组织能力了,而且社中的一些高层为名为权争斗的过程和一些现代政党的权力斗争也很像。 我查阅了历史,复社除了在苏州虎丘的千人大会,还在南京组织过金陵大会,出席人数也很多,只可惜复社的这些文人公子们和很多文艺作品中描述的书生一模一样,有着家国情怀,但是“战斗力”确实是差了点,“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其实整个小说的情节和我之前看的顾诚的《南明史》有很多呼应,如果有朋友要看,可以搭配《南明史》一起看,对比了解小说作家和历史学家对相同历史人物历史事...

高邮一日游

2024年12月27日 09:57
高邮是江苏省扬州市下的一个县级市,一般以高邮湖、镇国寺、秦观、咸鸭蛋和汪曾祺这几项为人所知。 把汪曾祺排在咸鸭蛋的后面,是我参观了汪曾祺纪念馆后,根据汪老自己排序的说法的定的,按照汪的说法,“高邮的咸鸭蛋比我出名多了”。 随着近些年的“汪曾祺热”,这座小城越来越为人们所知。 上周末冬至从南京回盱眙老家祭祖后,和老婆孩子顺道到高邮来了个一日游。 高邮和我老家的县城一样,是同属江苏的长江以北的县级行政区,两地距离不到100公里,不过整体观感上要比盱眙秀气一些,也可能是看了汪曾祺的作品后,有些文学滤镜加成吧。 因为我们早上从南京出发先到盱眙祭祖,随后才转向开车去高邮,抵达时已是午后。到酒店入住后就躺着休息了,开了一上午的车,挺累的。 到晚饭时分,我拉着老婆孩子出门去高邮湖看落日。傍晚风很大,高邮湖边又没有遮挡,湖面上过来的冷风吹的人几乎站不住,不过即便这样也还有不少人过来“打卡”。 波光粼粼的湖面远端一轮仿佛咸蛋黄一般的落日慢慢下沉到湖面之下,旁边的湖面上还有几艘帆船,风景确实不错,不过我们没有看到帆船在落日旁张帆的场景,有点可惜。 太阳落下后,我们开车去到高邮第一网红面馆焦家巷面馆去吃晚饭。 焦家巷面馆位于高邮老城区的一个巷子里面,没法停车,把车子放在附近的农贸市场门口,步行100米到达,点了招牌的爆炒腰花面,口味中规中矩,典型的苏北面条做法--单炒浇头,然后浇一些特制酱油干拌。同样的面条第二天早餐时候我在酒店又吃了一碗,近些年吃多了南京的皮肚大碗面,咋一吃这种干拌面,有家乡的味道,不过我老婆不太喜欢这样的面条吃法。 晚饭后回酒店途中买了几个双黄咸鸭蛋,确实比较大,价格也不便宜,平均七八元一只,事后对比了网上一度以为被宰了,但是仔细一看电商的规格,便宜的多是70g左右的,像我们线下买的90g的,价格没有多大差异。 第二天上午,我拉老婆孩子出门玩,她们觉得外面冷,躺在酒店看电视,...

读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

2024年12月11日 13:53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放在我的书架上很久了,我有几次打开阅读,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并不是书不好看,而是内容太沉重了,阅读过程中情绪很难控制。 我在南京居住生活已快20年了,书中提到很多发生屠杀惨剧的地名都很熟悉,每每看到,心头都是一阵压抑与伤心,外加一些愤懑,不忍心继续看下去。 最近看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闭馆修缮,迎接12月的国家公祭日的新闻,我又打开了这本书,这一次终于看完了。 书中描述的日军在南京罄竹难书的罪行不用我再复述,我在这里记录我看书过程中另外关注到的几个内容,摘录如下: 一、作者分析的日军暴行未能让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上认知的原因。 『我很快发现,这一沉默背后是政治的操纵,有关各方的所作所为都导致了世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忽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岸政府都没有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如以色列向德国索取赔偿一样)。即使是美国,面对苏联和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也在寻求昔日敌人日本的友谊和忠诚,因而也未曾再提此事。因此,冷战的紧张态势使日本得以逃脱许多其战时盟友在战后经历的严厉审讯与惩罚。 另外,日本国内的恐怖气氛压制了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论,进一步阻碍了世人对真相的了解。在日本,如果公开表达对中日战争的真实看法(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将会威胁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有丧命的危险。(1990年,长崎市市长本岛等曾因表示日本昭和天皇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负一定责任而招致枪击,被一名枪手射中胸部,险些丧命。)日本社会弥漫的这种危险气氛使许多严肃的学者不敢去日本查阅相关档案文件,进行这一主题的研究;事实上,我在南京时曾听说中国出于人身安全方面的考虑,也不鼓励学者去日本进行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日本之外的人就很难接触到日本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手档案资料。除此之外,大部分曾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都不愿意就他们的经历接受采访,...

读《乡下人的悲歌》

2024年11月21日 08:35
最近,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他的副总统万斯前些年的自传书籍《乡下人的悲歌》再次火爆网络。 其实,这本书早在2017年就火遍全网了,就是特朗普第一次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当时书评家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解释了为啥特朗普会赢得选举(Why Trump Won)。 我对美国政治和肤色种族渊源不是很了解,所以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也还不认识作者万斯,以至于看到这个《乡下人的悲歌》的书名,还以为是咱国内一些偏向文艺的人士写的散文集呢,很明显,这是一个很文艺的译名,翻译的挺有水平的,我在某论坛上看到有网友说其实也可以翻译为《土炮哀嚎》更为贴切的时候不禁笑出声来。 这书的英文名为《Hillbilly Elegy》,怎么翻译,就见仁见智了。 书籍作者万斯相对于美国其他政治家们,1984年出生的他显得很年轻。他是一个白人,按理说,他在美国的肤色鄙视链的前端,不过他在书中似乎一直在“自黑”他那个群体 -- 即生活在破败的老工业基地(“铁锈地带”)的工人阶级白人,没有大学文凭,他们跟不上时代的变迁,生活中充斥着贫穷、暴力和毒品,被一些美国人称为“乡下人(billbilliy)”,或者“白色垃圾(white trash)”,有些人就靠着美国的社会救济福利勉强活着。 当作者介绍他生活的米德尔顿市阿科姆钢铁公司给他外祖父母带去的一切(阿科姆一度是他们经济上的救世主,把他们从肯塔基州的山区土居道美国的中产阶层,但是随着工业的衰落,他们又过上低学历低收入的生活。)的时候,我一度想起我们中国此前的那种包揽职工一切生老病死的大型国企,看来太阳下没有新鲜事。 还有一点也印证了中美相似之处的,就是作者万斯的“跳出寒门”的路径: 他高中毕业后没有直接进入大学,而是先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并在伊拉克服役,退役后就在申请到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发奋读书(作者说他每天打三四份工,一天只睡四个小时),终于成功考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和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