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日本旅游攻略:赴日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写在前面
本文是《日本全境漫游计划》的试读部分,无需担心,你可以免费阅读本章节的全部内容。
《日本全境漫游计划》是一套以“地域 × 专题”方式深度解读日本的旅行指南,想写给第一次来日本的朋友,也写给那些已经走过很多次、仍想继续发掘惊喜的你。
《日本全境漫游计划》是由我执笔,已经上线少数派平台的共创项目,目前为试读阶段+反馈征集阶段,因此十分欢迎你在本文底部留下你的阅读反馈。
赴日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行程开始前,你需要知道这些事
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起来浪漫,但在计划前往日本的旅途中,准备得越充分,旅途中的每一刻就越安心而从容。
无论你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还是重游故地,每一趟旅行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比起单纯打包行李、订好机票,真正的出发,往往从细致入微的准备开始——办签证、查天气、装好交通卡App、学习几句实用日语…… 这些琐碎却关键的小事,正是让你自在畅游日本的秘诀。
本章节将带你一一梳理赴日前的实用准备,从最新的签证政策提示、交通攻略到日常交流小贴士,希望能帮你在启程前扫清所有「出发前的不安」。
第一部分:签证政策 & 入境须知
注:本节内容更新于 2025 年 4 月,请注意签证政策可能随时调整。所有签证申请资料及流程,请以日本驻华使领馆官方网站或其指定的签证代办机构为准。
出发前,请先确认你的签证类别
对于中国大陆游客而言,前往日本旅行需要事先办理签证。近年来,日本政府逐步推动电子化签证系统(JAPAN eVISA),为短期访问提供了更多便利。尤其是从 2024 年起,中国部分城市的居民可以通过线上申请「一次入境电子签证」,并新开设了 10 年多次往返签证。
由于笔者并非相关专业人士,再加上中国各地办理政策不同(如上海领区的日本签证办理条件相对宽松)、政策时效性变化大等原因,恕难在此列出详尽的签证要求。
但不论申请哪一类签证,都务必通过日本大使馆指定的正规旅行社进行办理。这些旅行社不仅承担签证资料的提交与审核,还必须负责签证行程的管理。如果你在电商平台上选择签证代办服务,请务必确认其是否为「挂靠」代办或中间商。制作虚假材料、选择非官方指定的旅行社办理有可能导致资料被退回,甚至签证被拒。
观光签证常见申请资料 (以「一次短期个人观光」为例)
以下是 2024 年后日本使馆要求提交的主要材料 (适用于「一次短期观光签证」):
- 护照原件
- 贴好照片的签证申请表
- 个人信息处理同意书
- 能证明居住地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等)
- 经济能力证明文件(如银行流水、在职收入)
- 户口簿或亲属关系公证书(如为家庭成员同行)
- 其它补充材料(如工作证明、邀请函等,根据具体情况由旅行社判断)
由于该部分可能存在时效性变化,且由于各领区具体规定也不相同 (无法跨领区申请),因此还请在官方页面或者指定的代理机构处确认:
入境时需要注意什么?
虽然日本的 IT 系统很「拉胯」,但日本入境通关程序近年来确实变得更为高效。建议出发前注册 Visit Japan Web 系统,提前录入你的护照、航班与健康申报信息,抵达后可走快速通道。
此外,请注意以下几点:
- 禁带物品包括某些药品(处方药需日文处方翻译)、动植物、肉类食品等;
- 入境携带超过 100 万日元(或等值外币)需申报;
- 如果没有注册 VJW 账户,请在飞机上拿取入境卡进行填写;如果忘记也没关系,在入境审查区同样可以填写。
- 可以为了保险起见准备行程单,但日本作为旅游大国,海关 99.9% 的概率不会询问游客行程问题。
- 如果你打算多次前往日本,或计划自驾、深度游,建议长期签证。虽然申请材料较多,但能省去未来反复申请的麻烦。
第二部分:行前准备指南
不只是订机票和办护照,那些让旅途更从容的小准备,也值得提前安排。
日本作为对旅游超级友好的国家,无需特别准备什么东西;你能想到的东西,基本都能在落地日本后买到,因此无需特别担心。但如果你的目的地是东京、大阪、福冈、札幌等大城市以外的地方,我还是建议你尽量提前准备好部分所需物品,因为在乡下交通不便,且能够购物的地方较少。
手机上网、支付方式:
网络连接方式
- 实体SIM卡:这是最推荐的方式。个人比较推荐办理中国移动旗下的 CMLink,优点是全程中文办理,并且提供的是真实的日本号码,在日本可以拨打电话、接收短信以及流量上网;缺点是信号在城市内并不好,价格相对于电商平台较贵。如果只有流量需求的话,建议直接在国内电商平台购买、亦或者选择在日本的便利店内购买专供游客使用的流量卡,在机场、新宿等游客聚集的便利店均有出售。
- 随身 Wi-Fi:适合多人同行,一般在机场租借较方便,但需注意电池容量与归还方式。
- eSIM推荐:如果你手机支持eSIM功能,可以直接在线购买日本的 eSIM 卡,省时方便。
支付工具建议

在日本,各大支付运营商较多,往往生活在日本的人也不能拥有上图中的所有支付手段。但对于游客来说,仅需掌握以下几种即可:
- 推荐使用 Suica 或 PASMO 电子版(可添加至 Apple Wallet 或 Google Pay):乘车必备,便利店、超市、自动贩卖机、部分餐厅也能使用。如果你使用 iPhone,可以直接提前开卡进行注册,支持国内的银联卡片直接充值。
- 信用卡:主流的卡组织 Visa、MasterCard 以及美国运通、JCB 基本都可以,但极少数店铺会指定刷卡结算卡组织(比如秋叶原的某些女仆咖啡店?)。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最好准备两张不同卡组织的卡片。
- 移动支付:日本全境范围内,主流便利店(711、罗森、全家等)都支持微信和支付宝付款;大型商场基本全部支持 Apple Pay。
- 现金准备:在日本现金为王。虽然在东京、大阪这种城市基本可以实现「无纸化」,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店铺仅支持现金付款,这在乡下(指东京大阪以外的任何地方)尤为常见。特别是如果你打算前往某个岛屿的时候,由于并不是所有 ATM 都支持银联取款,因此有必要常备现金出门。 此外,你还可以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的时候提前领取汇率券以及日本当地的优惠券。在落地日本后,支付宝会自动切换成日本地区,在首页就有相关的优惠活动。
自动贩卖机的支付
日本作为自动贩卖机大国,无论是在城区亦或者偏僻的山村,你总能看到自动贩卖机的身影。一般来说,你可以直接使用硬币支付购买,这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保险的方式。但如果你恰巧没有现金,那么你可以尝试寻找支持移动支付的自动贩卖机。
自动贩卖机根据型号和厂商不同,支持的移动方式各有不同。在游客密集区域,一般支持的方式较多:微信、支付宝、西瓜卡、Apple Pay 等均可以付款。此外,你还可以下载 Coke ON 或者 ジハンピ 应用来进行支付,这两个 App 经常会有新用户活动,可以免费获取饮料。
衣物打包、季节建议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不同地区的温差也相当明显。不过你完全不用担心衣物的问题,因为日本当地的优衣库、MUJI 完全可以解决你的各种临时需求。因此在衣物方面,根据不同场景,你只需要注意这几点:
- 如果你的行程都是城市场景:行前查询下目的地天气,随便带几件即可。
- 如果你的行程中有徒步、露营等户外场景:请带好你的冲锋衣等户外功能性衣物,因为在日本购买户外产品并不便宜(尤其是露营用的小物件);如有临时需求,你也可以到 Montbell 这种平价户外店里购买。
- 如果你的行程在梅雨季:折叠伞是旅行必备,日本天气变化快,雨具也常用得上。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日本便利店或者百元店购买雨伞。
- 如果你的行程在冬季:北海道、东北等地常有暴雪,需准备防滑的户外鞋、防风保暖的机能外套。
日用品、药品携带
- 常备药:感冒药、止泻药、过敏药、晕车药;在日本当地可以寻找松本清等药妆店购买。
- 转换插头:日本统一电压为交流 110 伏。频率主要有两种,日本东部为 50 赫兹,西部(名古屋、京都、大阪等)为 60 赫兹。日本常见的插孔为两孔扁平插头,与国内基本通用,但请提前确认携带的设备是否为宽电压。一般来说,手机、MacBook 电脑等设备是可以在日本无障碍使用的,无需特别准备转换插头。
- 收纳袋 & 洗衣袋:适合分装衣物、脏衣物;在胶囊旅馆或温泉旅馆较为有用。
无人机航拍的申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携带无人机航拍,请提前在日本国土交通省 DIPS 申报后导入飞行器;且在飞行时提前 2-3 月申请相关空域许可,二者缺一不可。个人建议是申报后如果没有空域许可,也不要在各种城市内飞行,风险过高,且大疆自带的禁飞区在日本显示并不准确。
具体规则和申报请参考:Drone/UAS Information Platform System 2.0
空域许可申请书以及DIPS网站的使用说明:DIPS User Guide / Manual
具体禁飞区可以下载 Drone Maps 查看。
第三部分:日本出行公共交通 & App 推荐
从成田机场到新宿车站、从地方电车到新干线,搞懂交通工具,是打开日本旅行地图的第一步。

很多初次来日本的旅人会对复杂的交通系统感到头痛,笔者当年初来乍到在新宿站转了一个小时也没找到山手线的入口在哪儿。
JR、电铁、地铁、巴士各自为政,车站如迷宫般庞大(比如新宿车站有 200 多个出口),票价计算也常让人一头雾水。但一旦摸清门道,你会发现,日本的公共交通系统其实高效、可靠;下载几个 App、准备一张交通卡,哪怕语言不通,也能畅行无阻。
如何高效分辨车站标识
日本的所有车站基本都遵守这样的标识规则,我们以东京地铁为例说明:
车站的标识由英文字母、罗马数字和带有颜色的外圈所构成。
通过查看标识可以方便地找到目的车站。车站标识规格统一,被使用在运行路线图、站台的设施等地方。
车站标识的使用
- 可以通过车站标识的英文字母和罗马数字方便地找到目的车站。
- 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到换乘车站或目的车站的车站数。
- 可以一目了然地确认是否乘坐了开往目标车站方向的列车。
车站标识的所在位置

在运行路线图、车站看板等处与车站名称一同表示(本部分摘自东京地铁中文官网)。
交通卡、周游券:游客出行的好帮手
Suica / PASMO / ICOCA / TOICA …
这些名字看起来像咒语,其实都是各地的交通 IC 卡。虽然由不同地区发行,但如今多数已全国通用,无论你在东京刷 Suica,还是在关西刷 ICOCA,大多数地铁、电车、巴士、便利店、自动贩卖机都能使用。
各种 PASS 周游券
为了促进旅游,日本想尽了诸多方式给予游客优惠政策,各种 PASS 周游券就是其中之一。这些 PASS 周游券用区域和天数划分,在规定时间内指定的公共交通可以无限次乘坐,好好利用的话就能省下不少钱。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比较热门的PASS周游券:
JR 东日本 · 东北铁路周游券

推荐前往青森、秋田、仙台等东北地区的朋友购买。适用地区很广泛,从覆盖了关东地区的一部分、以及东北地区,但不适用于东海道新干线。目前分为 5 天的 PASS 和新增设的 10 天的 PASS,价格分别是 3 万日元和 4 万 8 千日元。
具体的使用范围、取票方式等可以参考中文网页。
JR 北海道全境周游券
有效期间内可自由乘坐 JR 北海道线(不含北海道新干线)所有的列车,有效期分别是 5、7、10 天,价格分别为:2 万 3 千日元、2 万 9 千日元、3 万 7 千日元。周游券可以预购,会比正常票价便宜 1000日元。
需要说明的是,JR 北海道除去全境周游之外,还可以单独购买区域内的周游券,价格也便宜了不少,这对只想游玩固定区域的游客非常友好。
具体的使用范围、取票方式等可以参考中文网页。
JR 东京广域周游券

有效期三天,价格为 1 万 5 千日元的东京圈周游券。非常适合想去轻井泽、宇都宫、富士山、伊豆等地的朋友。
具体的使用范围、取票方式等可以参考中文网页。
由于日本针对游客的周游券众多,限于篇幅无法在本文全部列举。但几乎日本全境都有其对应的周游券,在旅途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规划和活动区域,选择最适合的周游券。
例如,如果主要在九州地区旅行,可以选择 JR 九州铁路周游券(全九州、北九州、南九州);如果计划游览大阪和京都,则有关西铁路周游券;四国等地也有各自的地区专用周游券;此外,部分热门景区还提供一日周游券(比如川越)。这些周游券都有其对应说明的中文网站,因此查询起来也很方便快捷。
购买方式也非常灵活:可以在出发前通过 JR 官方网站、海外代理或旅行社购买兑换券,抵达日本后在主要车站兑换成实体周游券;部分地区券还可直接在日本国内的指定窗口或自助售票机凭护照购买。使用时,只需在有效期内持票通过自动检票机或人工检票口即可进出车站,非常便利。
建议在出发前详细查阅各类周游券的适用范围、有效天数、价格及使用规则,合理搭配不同地区券与全国券,既能节省交通费用,又能让行程更加高效顺畅。
新干线的预约和使用
如果你不打算购买上述周游券,又有乘坐新干线的需求,那么你需要了解一个事实:日本的新干线由于归属不同的运营公司,因此在线上的购票是完全分开的,并不像国内只需在一个 App 上即可完成全国购票。
主要新干线运营公司与对应的预约方式如下:
JR 东日本(东北·北海道、上越、北陆、山形、秋田)
- App 推荐:えきねっと(ekinet)
- 支持线上预约、指定座席、车票变更
- 可用信用卡付款,有英文界面
JR东海(东海道、山阳和九州)
- App 推荐:smartEX APP
- 可预约东海道新干线(即关西到关东,起于东京站、迄于新大阪站,串连东京、名古屋、大阪)
- 外国游客亦可注册,但需到英文官网,支持海外信用卡绑定 此外还有各地的区域专用 App 和预约方式,比如 JR 九州也有自己的网站和 App,但只能购买九州范围内的新干线…… 总之说起来十分复杂。
上述这些网络购票方式,即使在日本生活多年,如果不经常出门的话也往往搞不清楚。因此,对于游客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就是直接去车站窗口购票,或者在车站自助售票机解决。
包车的注意事项
在北海道等出行不便的地方,对于预算充足的朋友来说,包车可能是前往景点的高效选择。
在这里笔者想请大家注意的是,无论你通过旅游平台还是私人途径包车,都需要认准「绿牌」车辆。因为只有「绿牌」车辆是日本营运车辆的标志,选择「绿牌」车辆,意味着你选择的是合法注册并接受监管的运输公司;而使用非「绿牌」车辆提供的所谓「包车」服务,往往存在很大问题,比如非法运营、安全隐患和保险不足等重大风险。
此外,你还可以查询旅行地当地的出租车包车政策,比如鸟取县就在 2024 年推出了针对游客的「周游计程车」:只要 4000 日元即可 3 小时包车畅游鸟取砂丘、白兔神社、若樱铁道、柯南机场等知名景点,共 23 条路线任选。
换乘导航 App 推荐:地铁巴士再多也不怕迷路
- 乘換案内 (支持中文) 日本人也在用的老牌 App App 内有广告,内置付费项目
- Google Maps (支持中文) 简单好用,不付费、无广告,涵盖地铁、电车、巴士等所有路线 适合快速查询,但票价与站名偶尔会有微小出入,建议交叉确认
- NAVITIME (日文,面向日本人) / Japan Travel (中文,面向游客) 中文精准度高,支持站名模糊输入 App 内有广告,内置付费项目
补充说明:步行导航建议使用 Google Maps 或者iPhone 自带的地图导航即可。
第四部分:日本自驾出行 & App 推荐
虽然日本以高效的公共交通闻名,但想深入探索乡间、海岸线、森林秘境或是那些「电车到不了的景点」,租车自驾会是一种更自由、也更独特的旅行方式。尤其在北海道、冲绳、九州等地,自驾几乎已成为「体验本地生活」的关键手段。
当然,日本的交通规则、安全意识、导航系统也与国内略有不同。在这一部分,笔者将帮你梳理清楚从驾照准备、租车流程,到必备导航 App 与驾驶注意事项,带你顺利上路。
国际驾照
如果你是中国驾照持有者,不能直接在日本开车。你需要持有「日内瓦道路交通公约」认可的国际 ID 护照才可以合法租车。你可以考虑在日本、韩国亦或是新加坡等地考取该驾照,但具体操作不在本文覆盖的范畴内,请自行查询。
租车平台
日本租车行业十分规范、成熟,且本土消费者也习惯在日本租车旅行。在日本街头,经常能看到 わ 牌车辆出行,这些 わ 牌车辆就是租车的专用牌照;如果你租的车不是 わ 牌(冲绳等地也有 れ 牌),那么意味着该租车行为大概率不合法。
在日本租车,请尽量使用大牌租车行提供的车辆,一来流程规范、车辆整备好;二来也避免产生法律风险。以下是几个在日本人尽皆知的租车公司:
- Times Car:网点遍布全国、共享汽车支持手机解锁、价格相对便宜,代表车型是马自达。
- Toyota Rent a Car:丰田旗下的租车公司,代表车型是丰田旗下的各种车,包括雷克萨斯。
- Nippon Rent-A-Car:日本本土老牌租车公司,代表车型是斯巴鲁。
大多数租车平台均支持以下服务:
- 支持选配雪地胎、选择四驱车
- 可以租赁 ETC卡(自动高速收费)
- 提供多种保险选项,建议购买附带「NOC」的全险套餐
驾车导航推荐 App
对于游客来说,由于车辆内置导航大多为日语,因此最好选择支持 CarPlay 的车型,这样可以连接手机使用导航,方便快捷。如果车辆不支持 CarPlay,也可以尝试使用以下几款软件进行手机导航:
- Google Maps:支持中文,基本准确,但对东京等大城市的复杂线路导航较差,但在乡下基本准确;
- Apple Maps:支持中文,基本准确,但建议将内置语言显示为日语,播报语音为中文;
- Yahoo!カーナビ(Yahoo! Car Navi):日本本地用户的选择,实时路况精准,全日文。
- COCCHi:付费导航但可免费体验两周,支持推荐走行车道以及提前播报第几个红绿灯后转向,支持推荐自身车型宽度的车道,可播报停车场是否满车、甚至支持查询每栋楼的住户姓氏(主要给配送人员使用)。仅支持日语播报,但显示简单易懂。
日本开车须知: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 靠左行驶:方向盘在右侧,雨刷器和转向灯和国内也是相反的,转弯需特别注意不要逆向行驶。
- 红灯禁止转向:红灯状态下有绿色方向箭头的情况除外。
- 行人优先:要绝对礼让行人,这是日本驾驶的重要规则之一。
- 路权车优先:日本驾驶非常讲究路权,右转需让左转,左转需让直行,路权优先的一方默认优先通行。
- 停车规范:大部分城市禁止路边停车,请使用「计时停车场」或「投币停车场」。
- 山路较多:无论日本高速还是国道,都有很多弯道需要特别注意;日本窄路非常多,也需多加注意。
- 注意停止标识:日本道路狭窄,很多路口不设置信号灯,但会在路口设置红色「とまれ」标识,代表一定要停车让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每年都有游客自驾因为「とまれ」没停而发生严重事故。
- 双闪感谢:在交替通行或者车辆谦让过程中,往往被谦让的车辆会打双闪表示感谢。但根据地域驾驶习惯不同,并不是所有车辆都会双闪感谢。
- 铁道口停车确认:在通过无人看守的铁路道口或标志的道口时必须执行停车确认四周的操作。
- 默认超速:通常来说,日本车辆不会按照道路标识的时速行驶,而是会大于标识速度的 10-20 左右的时速行驶,甚至更快。作为游客来说,请尽量不要超速并在慢车道行驶
- 自助加油:日本有很多加油站采取自助加油的方式,在加油的时候一定要确认自己加油的种类。
当你开车穿越雾中的阿苏火山,沿着能登半岛海岸线缓缓行驶,或是在冲绳的滨海公路上看日落——这些都是坐电车无法抵达的风景。只要准备妥当、遵守规则,自驾将成为你深入日本土地、发现小众惊喜的利器。
第五部分:日本食住餐厅酒店预定 & App 推荐
餐厅预订 App 推荐:吃得好,玩得巧
日本是个预约为先的国家,很多非连锁的餐厅实施预约制,但也恰恰是这些小店的口味更为独特,因此要想品尝到这些美食,事前预约非常重要。
- 食べログ(Tabelog) 日本最权威的美食评分平台,类似大众点评,日本本地用户数多,评分真实。可按评分、距离、营业时间等筛选,附有菜单照片与预约链接。
近年开始提供中文服务,甚至推出了微信小程序,还可以用中文预约餐厅。
Google Maps 综合性平台,可以列出店铺的可供预约的不同平台。直接列出店铺官网,可以直接指向官网预约(有些店铺只能自家官网预约)。
ぐるなび / Hot Pepper 更注重优惠与团体用餐预约,可获取折扣券或线上订座。Hot Pepper Beauty 可用来预约日本的美容院、理发店
日本住宿预订解析:哪种适合你?
一趟惬意的旅程,从一晚舒适的睡眠开始。日本的住宿选择种类繁多,从都市商务酒店到乡间温泉旅馆,从别致民宿到胶囊旅馆,应有尽有。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仅做酒店的简单介绍。
- 快捷商务酒店 城市中最常见的住宿类型,价格合理、交通便利,适合重视性价比的游客。常见的品牌有:东横 INN、Super Hotel、Dormy Inn、Route Inn、Daiwa Roynet Hotel 等。特点是房间一般较小但五脏俱全,普遍配有浴缸、加湿器、睡衣。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推荐 Dormy Inn,主打性价比的同时,酒店还附带有温泉以及免费的夜宵拉面,这对于预算不多的旅行者来说非常适合。
- 温泉旅馆 想体验和式榻榻米、穿浴衣泡汤?那就别错过这一类。特点是一般价格偏高,部分风景优美的同时位置偏僻,需要提前查看是否提供免费接驳车。多含一泊二食,服务讲究,适合放慢节奏的旅程。
这种酒店相对知名的连锁品牌有大江戸温泉物語、亀の井ホテル等,价格也相对合理,服务也较为全面。剩下的基本都是独立的温泉酒店,价格差距较大。如果预算有限的话而又想体验温泉的话,可以寻找一些可以「日归」的温泉酒店,这样省钱的同时也体验了温泉项目。
民宿 / Airbnb / Guesthouse 与当地生活更贴近,适合家庭出行或结伴旅行。特点是空间大、可自炊,有些可体验「町家」(有百年历史的日式老屋),需注意和日本房东的寒暄、以及是否是无接触式入住(有些是与房东交接)。
高端酒店 以星野集团旗下的虹夕诺雅、界为代表的日本本土高端住宿品牌,以及如安缦、丽思卡尔顿、柏悦等国际顶级酒店,共同构成了日本「奢华旅宿」的天花板。
以星野集团为例,强调「在地文化融合」,每一家酒店都融入当地风景与风俗:
虹夕诺雅京都,隐于鸭川边的山林间,需乘小船才能抵达;
虹夕诺雅富士,是以「森林露营」为概念设计的野奢酒店;
界系列则更偏「高端温泉旅馆」,适合想沉浸式体验日本风情的旅行者。
国际高端品牌则多集中于大城市,如东京、大阪、京都等地,主打城市景观与高端服务。比如东京的安缦酒店位于大手町塔之巅,是不少商务旅客与名人指定入住的酒店,非常适合想兼顾高端住宿与文化体验的旅人。
住宿预订平台推荐
- Agoda / Booking / Trip:界面中文友好、支持支付宝 / 微信支付、取消政策灵活。
- じゃらん / Rakuten Travel:日本本地用户最常用的预订平台,有时会有独家优惠,但对于游客来说预定困难。
- Airbnb:适合寻找特色住所,但需注意查看是否「正规登记民宿」(有备案编号)。
无论在哪家平台预定来说,比价是最重要的环节。笔者一般会在谷歌地图中搜索想预定的酒店,谷歌地图会自动将该酒店不同平台的价格显示出来,方便对比。
预订时请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查清「是否含税」与「是否含早餐」:日本不少住宿会在总价之外加上「住宿税」或者「入汤税」(会在入住时缴纳),部分城市还会收取额外「市税」。
- 单人 / 双人订房的价格区别:在日本,同一间房型,一人入住和两人入住的价格是不同的,请务必注意。
- 确认退改政策:特别是在樱花季、红叶季或大型活动期间,很多住宿「一经预订不可退款」,请务必看清条款。
- 优先选择「车站步行 10 分钟内」:特别是在携带大件行李时,住宿地点离车站远会大大增加负担。有些酒店会提供免费的接送服务,请提前和酒店确认。
- 注意分辨环保选项:部分日本酒店提供「环保计划」选项,价格会比其它房屋选项低。「环保计划」是不提供房屋清扫服务的(或者降低房屋清扫频率),请提前确认。
- 注意 Check-in / out 时间与门禁制度:日本酒店一般不提供提前入住的服务,因此最好在酒店规定的 Check-in 时间后入住;请在 Check-out 时间之前退房,否则有可能收取额外的费用,与国内不同,日本多数酒店的退房时间为上午 10:00。此外,有些传统旅馆或民宿晚上 10 点后可能不接受入住(笔者就经历过抵达后前台已经下班了),请提前联系沟通。
第六部分:日本天气、节庆日历
四季分明的日本,每一段时间都藏着专属的风景与仪式感。选对时间,便选对了旅行的节奏。
在日本旅行,「什么时候来」往往比「去哪里」更重要。春看樱、夏赏祭、秋观枫、冬滑雪,几乎每一个月都有理由让人动身。而不同季节的气候、穿搭需求、活动安排,也各有讲究。本章将从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出发,为你呈现一份结合天气、节庆、穿衣建议的旅行月历。
春季: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
关键词:樱花、初春、户外散策 看点:东京、京都、大阪、奈良等地的樱花陆续满开,公园、河岸、古寺都是热门赏樱地。 气候:白天温暖、早晚微凉,建议穿风衣 + 长袖内搭。 小贴士:避开日本「学校春假」(3月下旬 - 4月初),更容易拍到人少的樱景;热门城市需提前至少 1 个月订房
秋季: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
关键词:红叶、温泉、文化季 看点:京都的东福寺、岚山;长野的上高地、户隐;东京近郊的高尾山、箱根枫叶。 气候:干燥清爽,是全年气温最舒适的旅行季节 小贴士:秋季适合「赏枫 + 泡汤」组合,别忘了携带风衣和薄围巾以防早晚微寒。
冬季:12 月中旬至 2 月
关键词:雪景、滑雪、灯光祭 看点:北海道、东北、新潟、白马等地雪景壮观,适合滑雪或泡雪中温泉;札幌、神户等城市点灯活动温暖人心。 气候:北国极寒,东京以南则较为温和但干冷。 小贴士:雪地行走注意鞋底防滑;滑雪场附近住宿热门,建议节前预订。
特别推荐:夏季祭典、烟火大会(7 月 - 8 月)
关键词:热浪、浴衣、祭典 看点:东京隅田川、长冈、琵琶湖等大型烟火大会,阿波舞、祇园祭、仙台七夕祭气氛热烈。 气候:炎热潮湿,日晒强烈。 小贴士:注意防晒、防蚊、补水;烟火大会现场人多,建议提前踩点或预约席位。
旅行建议 :如何避开人潮?
尽量避开日本「连休」:黄金周(4 - 5月初)、盂兰盆节(8 月中旬)、年末年始(12 月底至 1 月初) 如果你想避开游客人潮,那就尽量选择九州、东北、北海道等地广人稀的地方,往往能遇见安静又温柔的日本 如果你想找到更多、更为详细的活动内容,欢迎访问日本国家旅游局面向中国游客开设的旅游网站。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亦或者地域查找日本相关的活动介绍,网站为官方中文,查找起来也非常方便。
从樱花初绽到红叶尽染,从雪中灯光到夏夜烟火,日本的时间是有颜色的。愿你不只是「计划旅行」,而是「选择属于你自己的季节」。
第七部分:日本便利设施、应急对策
一场顺利的旅行,既需要好风景,也需要在突发状况时「有备无患」。
旅行中总有一些突发的小插曲:迷路、轻微感冒、手机没电、护照不见了…… 别急,日本的便利设施非常发达,只要了解基本应对方式,就能把「意外」迅速化解,不让它们影响旅途的好心情。
便利店:比你想象得更万能
日本的便利店不仅是买饭团的地方,更是旅行者的「微型补给站」。
你可以在这里:
- 缴费 / 取现金(大多数店内有 ATM,支持部分海外银行卡)。
- 打印 / 复印 / 扫描文件(如护照复印件、行程单打印等)。
- 寄送快递、买车票、购买演唱会门票。
- 购买应急用品(创可贴、口罩、常见感冒药、数据线、租借充电宝)。
- 购买简易便当并热饭、简易用餐、借用厕所等
生病怎么办?在日本看病的简要流程指南
- 小病建议先去药妆店询问(如松本清等),店员多数受过基础药剂培训。
- 如果症状较重,建议前往门诊诊所(クリニック)或综合医院(病院)。
- 无需预约的急诊医院会有「急患」或「休日診療」等字样。
- 持有护照可就诊,但需全额自费支付医疗费用(建议提前购买含医疗保障的旅行保险)。
语言不通怎么办?
一般来说,作为消费者、观光者,在日本的大都市内几乎不可能遇到语音障碍。大多餐厅都配有中文或者英文菜单,99.9% 的大型商场都配有中文店员,日本人也基本上都可以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但如果你的目的地是村镇,那么的确很有可能遇到交流障碍,你可以尝试以下办法:
- 日本最不缺的就是中国店员,可直接询问是否有中国店员。
- 尝试利用手机自带的翻译软件翻译、拍照识图翻译,但笔者更为推荐使用 ChatGPT等 AI 翻译,在针对更为复杂的文本环境如菜单等会更为精准及便于理解。
- 很多车站、观光设施设有多语言观光窗口(Tourist Information),可提供英语 / 中文协助。
- 拨打多语种服务热线:050-3816-2787(Japan Visitor Hotline),提供 24 小时、365 天中文服务
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基本应对
日本是地震频发国家,旅行中可能遇到小规模地震或台风预警。iPhone 已经接入日本国家地震局系统,如遇地震会自动播报。如果你用的是 Android 手机,你还可以下载各种防災アプリ,安装后也会进行地震播报。
- 若遇地震,保持冷静、避免使用电梯。
- 留意手机上的紧急推送(日本政府会以震度 / 避难信息推送)。
- 听从酒店或地铁站工作人员指示,有需要可前往指定避难所(避難所)。
- 遇极端气象(如台风),建议提前调整行程,避免山区与海岸线区域。
由于日本的建筑防震等级都做的不错,因此多数情况下不必担心。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也请冷静地跟随周围的日本人一起行动(日本人从小就会不停地接受防灾教育,因此此时跟随他们行动是最推荐的方式)。
结语
一场旅行真正的开始,从来不只是打开航班 App、刷下那张特价机票…… 真正重要的,是在出发之前,你有没有好好问过自己:我准备好了吗?
办好签证只是第一步。落地后的第一站路线、行李里的雨具、常用药品、备用证件复印件……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也许才是决定旅行是否顺利的关键变量。而当你真的站在机场出发口、踏上陌生城市的电车、推开一家深夜营业的便利店时,你会感谢此刻冷静的自己——因为准备得越充分,旅途中的每一步就越自由。
旅行无法被完全预测,但可以被好好预备。希望这一章,能为你即将开启的日本之旅,打下一个坚定的起点。
《日本全境漫游计划》希望做一份常旅之人也愿收藏的攻略书,共创页面:https://sspai.com/create/tour-guide-for-japan
四月读书摘要|整个生命只是当下这一刻的叠加
《金刚经》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意思就是说:不要沉迷于痛苦和抓住痛苦。痛苦来了,就让它发生,然后让它流走。你需要成为生命的管道,而不是容器。你必须懂得如何将自己摆在第一顺位,学会爱自己。
你要允许自己犯错误,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只活在当下,只享受当下,只体验当下。根本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整个生命只是当下这一刻的叠加。遇桥就架桥,遇水就蹚水,车到山前必有路,其实你只对自己重要,你对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你就是你全世界最重要的人。
所以放下执念,把自己当成一棵树,把经历当成一阵风,那些人和事只是在某些时刻经过了你。经历了,就让它过去,过去了就不再思虑。
其实,我们只是来体验生命,什么都拥有不了,什么都留不住的。所以不需要证明什么,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要实现的。
因为我们死了之后,这个世界上将不会有我们存在过的任何痕迹。什么虚荣,什么面子,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人情世故,都没有意义了。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到死的那一刻,却发现,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活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不断的尝试,收获感受,然后放下。看看花怎么开,看看水怎么流,看看太阳如何升起,看看夕阳如何落下。经历有趣的事,遇见难忘的人,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不就有风了。所以你是按部就班的去完成人生清单,还是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呢?
刻板偏见诞生路径
经过当事人同意,想以一个案例来聊聊「刻板偏见」这件事。这个案例是最近从博客来 Telegram 上面私信我的朋友,他留言的方式很有趣:
我觉得你很有趣,想跟你聊一聊。
这句话可能也是很多人在打破社交第一层屏障惯用的台词,所以我回复对方「如果我不有趣,是不是就不想跟我聊了」,他接着回我「你如果这样说,我会觉得你确实很有趣」。
我们聊的内容,是他被自己亲密对象指控「刻板偏见」这件事,他摸不清楚到底什么是「观点的表达」、什么是「刻板偏见」?于是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刻板偏见:
- 开车时遇到一辆占着超车道缓行的轿车,你认为是?
- 进电梯时,一个年轻人上下打量你后,朝着轿厢角落挪了挪,你认为是?
- 餐厅服务员对前桌客人笑脸盈盈,轮到你点餐时却面无表情,你认为是?
他几乎无法代入场景当中,和我纠结了很久「题干」里的「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其实大部分人在听到这三个问题时,也在纠结「题干」,因为信息不全必定会导致认知偏差的出现,那干脆就利用认知偏差引发的「刻板偏见」呢?
我让他用直观感受来想象这三个题干里的人——他觉得第一个是新手女司机、第二个是身材走样的满脸络腮胡的 GAY、第三个是好色的男性因为前一个客人是女性……哇,我好爱这些答案!用刻板偏见竟然可以细化到性别、性向、外貌甚至是性格。得出这些答案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场景,所以觉得这一类人大概率是相似的。
事实上,他最开始和我建立联系的那句话也很像是「刻板偏见」,是因为定义了我对于他而言是「有趣」的,所以我才有了「资格」可以供他聊聊天。他认为这是「主观感受」且是正向的主观感受,所以也在表达一种观点。
但如果对方并不是一个有趣的人,或者他很厌恶别人说自己有趣呢?「我认为」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确定你的认为正好就是当事人所期待的呢?其实我在《为什么人们开始不会“提问”了?》有提到过「技巧」一事,核心是在于从「我认为」变成「看见对方」。但这两个抽象的语义好像又是在说同一件事,是因为我看见了你,所以我认为你很有趣。那如果「有趣」有具象化的表现了,就拿这位朋友跟我的开场白而言,想要说中我们这种创作博客又臭屁之人的内心,把「认为」后置,先从一个看似客观的事实引出「特别」:
我看你每天都更新博客,你好厉害。
不过如果他针对我说了这种话,我也会回复一个「有事说事」——是的,游戏规则他妈的都在我这里哈哈。当然啦,这是一种底层逻辑的技巧,即引出对方最「特别」的点作为开场,而不是「我觉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问我如果是我想跟一个人聊聊天,应该如何开场,我只会以「我们可以聊聊吗」作为开场。结果他又开始多虑,觉得这样的开场会不会缺乏目的性,会让人觉得打扰,万一对方因为不清楚你来的目的而拒绝聊天呢?
看吧,是不是关注点又都回到了自己身上?
我以前做过一个星座 APP 的产品经理,产品刚上线需要伪造大量的活跃用户,就需要在不同的内容下面安插「假评论」。这个数据库的工作交给了文案处理,结果她写上来的文案都是「哇,这篇文章好棒」「很有深度」「没想到还能这样分析**座」……
一个星座 APP,上面提到了自己的星座,人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回到最开始提到的,大部分人之所以会纠结题干,是因为信息不够充分,才无法代入场景,但利用刻板偏见又可以轻松地模拟出题干里的要件——为什么?因为当信息不够时,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认知世界里寻找比对的答案。
没人会关心(全世界的)摩羯座运势如何,他们关心的是(我这个/与我相关的)摩羯座的运势如何。
这也是我帮老婆做了十年星座运势公众号发现的问题,他们不会因为一篇运势很准而转发朋友圈,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运势」作为一种信息差被其他人看到了。所以这么多年以来,运势相关类的图文不可能有很高的扩散程度。
「我认为」的核心是「我希望是如何的」,「我觉得你很有趣,我们可以聊一聊吗」就是我希望能跟你聊天,所谓的有趣不过是看上去的「我很懂你」罢了。换句话说,想要聊一聊不就是「目的」吗?你会觉得对方不明白这个目的?制造假评论的核心,是让这些人变成一个个「只能先看到自己的人」,比如「我男朋友是双子座求分析」「处女座今年 6 月份有复合的可能吗?」「说得太准了,我真的很讨厌我的狮子座同事!」……
但反过来,因为眼里没有别人,所以当他们真的需要互动的时候,就拿简中博客圈来说,目的性变成了「我需要到处建立我的 SEO」,所以你常常会看到那些文不对题的、或者说只是看到了文章标题或者几行关键词就开始到处评论「留爪」的评论。
另一种,就是这位朋友身上发生的「小心翼翼」,他觉得如果不把事情交代清楚,很有可能会被拒绝,只要我「够真诚」,对方就越难拒绝我——那够真诚的目的到底是想要表现真诚,还是想要促成那个我能和对方聊天的「目的」呢?
于是这件事情再加码,即如果我都只关注到自己,是不是对方也会察觉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便开始堆砌大量的「赞美」,当这些赞美又不是出于真正「看见对方」的时候,就变成了刻板偏见。然后刻板偏见又会反过来作为评价去筛选他人——她是一个女权运动者,所以她的言论不可能帮男性说话;他是一个有妇之夫,他有什么资格来聊 LGBTQ+ 的话题;她是一个不婚主义者,所以她根本不可能理解婚姻的意义……
就此,刻板偏见的路径完成闭环:
看不到对方 → 所以我认为 → 依旧没有真正看见对方 → 刻板偏见 → 我看透了对方 → 再也无法看到对方
我给这位朋友的建议是,我们尊重观点,但需要思考观点是如何诞生的——比如「开车时遇到一辆占着超车道缓行的轿车」里的司机就一定是女司机吗?结果可能有两种,一种真的是「女司机」,所以结论是「我说吧」;另一种结果发现是「男司机」,于是就会进行性别羞辱「开车开成这样是不是男人啊」。
这两种观点诞生的路径就是源自于「刻板偏见」,且修正没有意义,除非真的跟他发生了追尾,才知道这个人开车紧张兮兮的当事人拿证以来第一次开车,是因为想要送临盆的妻子去医院——当然,这是我从剧本的角度构建的冲突感,但如果真是这样的,人们又会因为这样的结果而感到内疚。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刻板偏见是我们认知系统里的「最短路径」,可以最快地定义一件重复性人或事、甚至是对未知事件最快归纳。它更接近于一种「生物本能」,即看到老虎就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准备爆发时逃跑一样。
若不需要深入交往,启动了刻板偏见划分了属性之后,或许就不会再跟这个人有任何的交集,当下这样的处理模式更像是一种大脑的省电模式,至少不会为不需要耗费精力的人浪费更多。但很可悲的是,当刚才我提到的「闭环」形成之后,这种刻板偏见的闭环将会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后还要怪这个世界不理解自己,或是自我合理化——「我才是那个最特别的人」。
然后在「最短路径」里寻找成功的方式,却只能通过否定那些「长途努力」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好了,这就是刻板偏见的底层逻辑的「底层逻辑」。
两天一夜象山赶海之旅
五一刚回来有些忙,推迟了好几天,终于可以闲下来写写游记了。
五一出去象山玩了几天,出发前一周已经做好了攻略,包括路线、时间、住宿哦、饮食等个各方面,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开始预估的最多三个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结果硬是在高速跑了五六个小时,基本 2/3 的时间都在堵,特别是宁波嘉兴段高速,走走停停,不过还好带了小零食,跟对象说说笑笑就过去了,也不会枯燥。
点赞余姚服务区,跑一半小累下去休息一下,超市价格跟杭州差不多,没有额外涨价,短暂休整后继续驾车前行。一个小插曲,中间大概有几十公里的路程,高速播报允许小汽车在应急车道通行,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果断走了应急通道,非常爽很畅通,虽然车道有些略窄,但是走的很爽没有停下来过,看旁边堵的熙熙攘攘,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应急通道,不错的体验。
越靠近海边环境越好,空气也很舒服,同时也感叹临海城市天气莫测,刚下象山收费站下起了大雨,然后走了一两公里后,又是大晴天,烈日当空,打开窗户吹吹风,小小的享受了一下。
第一站打算去山顶看看大风车,路途经过一个小村庄,整洁的街边道路两旁,一栋栋精致的民居让人向往,羡慕浙江本地人了,家家户户都盖着小别墅,门前几乎都自己修建了小花园,可以养养花逗逗鸟。
到半山腰发现一个露营地,稍作休息,顺便放出无人机看看周围的情况,发现风景也就一般,跟对象商量直接去下一个景点,当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沿着公路一直前行,路过有“小赛里木”之称的湖泊,其实就是一个人工湖,看到有很多人在露营烧烤,然后中间有一段管控,不让开车进,很多人都把车停在门口,我带着对象下来散散步、拍拍照,湛蓝的天空伴着习习微风,令人心旷神怡。
短暂休息后,我们决定前往沙滩游玩,就继续出发一路边走边玩,有说有笑,最后导航来到白沙湾沙滩,路两边也是停满了车,一下车女朋友就很兴奋,我也换上了短裤和人字拖,沙滩度假标配,瞅了一下,人不多还挺宽敞的,沙子也比较干净,基本都是一家三口带着小孩来玩,我们俩也去海水泡泡脚,不过傍晚那段时间海水挺黄的,也正好快赶上涨潮。
简单玩了一会,我们又去把帐篷从车上拉下来,带了不少东西,因为是第一次露营过夜,也是尽量准备周全一点,准备了防潮垫之类的东西,然后带了一个空调被,事实证明这远远不够,靠近海边还是有点冷,温度不高,比正常睡觉偏凉一些。晚上的话就使用自己带的食材美美的吃了一顿,有火锅底料、毛肚、肥牛、金针菇等,刚好吃饭的时候对面还放起了烟花,非常享受。
出去露营一定要收集好自己的垃圾,我专门准备了几个袋子收拾垃圾使用,打包好扔到附近的垃圾桶,之后就是洗漱完躺着享受夜晚,第一次在帐篷过夜,体验很不错。
本来打算第二天下午就回去的,但是早上起来发现空气很好,天空很蓝,海水很清,和傍晚完全不同,就决定多住一夜。早餐就热一下来之前准备的三明治,又是一顿美美的早餐,之后就是常规的拍照打卡环节,早上八九点几乎没什么人,和女朋友漫步在海边,看着照样吹吹清晨的海风,颇有一番滋味。
还在美团下单了一些小铲子等,挖挖贝壳,堆堆沙子,彷佛回到了童年。累了就躺帐篷里休息,休息好了继续出去玩,除了太阳有点大,其他并无不适,还好带了防晒喷雾,这两天下来也没有晒黑,不过忽略了一件事,身上防晒做好了,但是忽略了脚,因为穿着人字拖,一天下来好像有些晒伤,还好缓了几天就缓过来了,下次一点要注意这点。
不过等到晚上的时候,倒是发生了一些突然状态,没有看天气预报,入夜的时候风越来越大,因为在海边有些担心,就跟对象商量了一下放弃过夜的想法,收拾了一下行李装车离开,和来时完全不同,路上几乎没有一辆车,打开窗户慢慢开,注意到了之前没有注意的一些东西,象山的路边交通很像之前看过的台湾偶像剧里面的建筑,可能因为都毗邻海边的缘故,建筑风格也很像,和对象嘻嘻笑笑的踏上了回杭的旅程。
总结下来,对这次旅行还是比较满意的,除了开始的时候在高速堵车,其他时候还是很畅通的,风景吃喝都没有委屈自己,非常棒!完结撒花!
关系是如何被精准爆破的?
跟前助理的关系一直卡了一个点,就是我们原本是以朋友关系作为基础构建的关系,随后有了合作关系,甚至还有前助理与我老婆之间的师徒关系。按道理来说,关系的层级越多,其实关系越难以被破坏。但这一次因为她的情绪再一次爆发,导致合作关系层面的崩溃,我们原本以为只要解除了合作层面的关系,还能维系朋友层面的关系。但很奇怪,这一次的矛盾之后,我们连朋友关系也跟着一同覆灭了,所以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我是一个对关系抽身非常快的人,快到甚至有些「不负责任」,这是我一直以来的问题所在。甚至是越亲密的关系,这种抽身的行为就会越干脆,且是全方位的抽身。
我过去有一份工作,成为我的主管之前其实是我的朋友。我们一开始合作都很愉快,但随着我要接手的工作越来越多,无法再享受他身份带来的庇护时,我会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他不想再照顾我」了。所以当我们在工作层面发生争执时,我最后是从朋友关系层面撤离的,并且还裹挟了大量的私人情绪——既然我们是朋友,那我也要让你知道这件事让我不满的代价是什么。
关系层级
有一段时间,我会借由老师丁锐对于朋友层级划分的方式,来划分自己的朋友圈。他会按照「有情」「有用」「有趣」来划分自己的朋友层级,建立的顺序则是反过来的:先因为有趣彼此吸引,再在接触之后有了更多共事的机会;当有利益捆绑、或是资源交换时,便到了有用的层级;最后,哪怕是合作结束、彼此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但因为有情的联系,两人也不会因此而关系疏离。
当然,这是非常理想化的构建状态,每个人也会因人而异地「留」下一些舍不得断绝、但也不知道如何再重新构建的关系。
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是先「有情」,再是进入到合作关系从而建立「有用」的关系,这样的顺序会不会也可以构建稳定的关系层级呢?我们和前助理就是这样的构建方式,但问题也出在了这个构建的解构上面——工作关系解除的同时,有情的部分也跟着倒塌了。这是让我们产生了严重内耗的地方,我们是否在用这种方式「全盘否定」他人?
换一个视角,这三种层级的排列组合,是否意味着某一种关系的稳定性?
关系层级的地基与稳定性

其实关于「稳定性」的讨论本身并不合理,就算是两夫妻也可能大难临头各自飞。所以不是说得要足够有趣、有用、有情,关系才不会结束——但我觉得这是方法论和技巧层面的问题。如果单从理想状况来分析,以利益维系的关系相对来说本身是更稳定的,因为关系破灭就意味着既得利益的丧失。加之人们又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所以更在乎眼前利益的人,当然也更愿意去维系以利益作为地基的关系。
另一种,「期待利益」对一些人而言也是「利益」。比如添加进微信列表里的「大佬」,就算两个人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甚至连朋友圈都是三天可见、什么互动也无法创造,但是一些人还是认为他们「有用」,因为「说不定未来某天就可以用上」。
大部分的社交关系都更像是从有趣开始建立的,但是这里也发生了大部分现代人的社交通病——仅仅只是停留在「有趣」的层级。这种有趣会随着联系和关注的减少越来越难以维系,所以干脆自我调高社交层级,把「有趣的人」仅仅当成当下的社交关系,而不再付出感情(因为这个付出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了)。
一开始就以有情作为基础的关系其实很少见,所谓的有情也是要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步步升温加热的。它更像是关系进入到下一个层级之后重新划分的新关系层级。比如当跟一个「有趣」的人长时间热络之后,渐渐了解彼此,觉得可以开始正式地付出感情的时候,将对方划入了有情的层面,而这些有情的基础就是两个人相处期间的「沉没成本」——而这个沉没成本又是把很多人锁死在关系中的根本原因,因为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所以我不舍得放弃。所以我在有情作为地基的关系里,特别提到了「愧疚」这个模块。
这三种模式在追求什么?
- 有趣的内核——真诚。如果我变得不有趣了,我们的关系还会继续吗?有趣的关系并不是很难维持,而是大部分现代人并没有把有趣当做是可以作为维系的方式。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人们因为担心投入产出比问题,不再对有趣的朋友投入过多的社交成本。
- 那什么才是大家认为的「有趣」?我也问了身边的几个因为有趣和我建立联系的朋友,他们认为和我建立有趣层级的关系,是因为跟我聊任何话题都可以。「聊任何话题」更像是一种功能,而非涉及到个人情感的部分。所以进一步追问对方聊什么最有趣,他们都觉得是跟我聊个人经历的时候——而这些个人经历有一个核心,我们在彼此交换个人经历时,并不是在炫耀,而是因为觉得对方真诚而觉得有趣;
- 有用的内核——契约精神。合作的本质是契约精神,这一点毋庸置疑。一旦一个人违约或是食言而肥,那关系的信任度就会持续调降,直到最后再无合作机会。
- 另一个问题:有用的关系必须是要达成双赢的吗?零和博弈是不是也是一种有用的模式?例如这一次的零和关系我是受益方,那为了维系关系,下一次若达成了零和关系,我也甘愿成为付出方,让对方成为这一次的受益方。我觉得这更接近「拎得清」的部分。
- 有情的内核——信任。信任比契约精神更高层级的点在于,契约精神最终考量的是结算时,双方可以从中获利,就算撕毁契约,也仅仅影响的是最终的利益分配而已。但信任不同,信任更像是两个人一起上战场,你能把后背托付给对方的确定感。
- 「真诚」的判定标准其实非常主观,我可以仅仅因为不喜欢这个人,而觉得对方虚伪;「契约」更像是白纸黑字,既然无法履行约定,那就意味着「没用」;而「真诚」是一个完全模糊标准的存在,甚至更多时候它需要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的过程,才会在最后那一刻上演背刺的桥段(当然也有人是追求被背刺的这一刻的)。
关系爆破指南——怎么炸才能炸到最精准

就拿我们和前助理的关系举例,我们的关系的基础是「有用」和「有趣」,作为朋友我们由衷地喜欢她带给我们的活力,而且她也是我们用来重构童年里关于「友情」「同学」「室友」符号的很好的朋友。
也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们在合作层面开始建立更多的联系。但这个过程中也就发生了我年轻那会经历过的事情——当工作上存在问题时,我们的要求过于严苛时,她会觉得我们在情感层面否定了她的「价值」。不过我也觉得,硬要把这样的情感理性地拆分成工作层级和情感层级,也确实很为难人。
但是反之,当她因为生活所谓爆炸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努力地帮她解决她在亲密关系里的问题,但这个时候她会因为本能将所有不支持她的言论都视为「敌人」,在有情的部分否定我们的真实意图——我们只是在就事论事地分析问题根源,而不是反对她而支持她的老公。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次之后,以至于最后这一次,仍然是我们在因为合作的事情产生矛盾时,在合作事宜上面就事论事,结果最终她再一次炸在了有情层级,也就是关系的地基层面,才导致了整个关系的轰然倒塌——我们就算截掉了有用的部分,想要回归到有情有趣的部分,但那个地基已经不稳了。因为我们也会开始担心,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会不会还是在地基的部分继续爆破?
为了避免这种百分之百可以炸得彼此体无完肤的情况,就必须先和对方确认「我们在聊什么」。
- 关系的层级有哪些,哪一层是基础?
- 分别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真诚、契约精神、还是信任;
- 其次,你最不能接受什么,对方不再有趣、你们不再有情、对方不再有用,你会因为什么想要放弃这段关系,就意味着它很有可能就是最开始建立的基础;
- 现在哪一层发生了问题?
- 关系的金字塔搭建得越完整,就越需要确认出正在发生问题的层级,而不是一股脑地投下原子弹破罐破摔地等着对方收拾残局;
- 若非地基层的矛盾,例如通过有情建立起来的有用的关系,在有用层级发现对方是第一个不靠谱的合作者,你现在想要提醒对方甚至是结束你们的合作关系,那就在合作层级就事论事地找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一旦双方有任何一方换赛道开始在有情层级罗列罪证时,必须要停下争论,再次强调「我们在聊什么」;
- 「我们现在是要以合作关系聊问题,还是以朋友身份聊问题?」
- 如果是地基层级发生了根本性问题:
- 同步感受比同步事实更重要,即双方是否还愿意重建这段在地基爆破的关系;
- 避免因为情绪上头做出的决定,设定冷静期,让彼此重新考虑关系维系的可能性;
允许自己成为那个「坏人」
当我混杂了所有的情感,在最后那一刻毅然决然地抽身——这件事并没有对错,这个时候我反而觉得个人感受更重要,因为就算委屈自己停留在关系里,因为自己的逻辑没有盘清楚,也不会好受。
抽身越彻底、关系结束后越冷漠、甚至还会有陆续的看上去有些自暴自弃的切断关系的自爆行为,其实触发的是另一个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贝勒定律。
贝勒定律原本是指,当右手被放置一个 300 克的砝码时,当左手的砝码加到 306 克时,两只手才会感觉出差异。但随着基础值的提高,如果右手被放置的是 600 克的砝码,左手需要增加到 612 克才能察觉出差异。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但一个人在感情里付出了大量感情之后,若最终分离所带来的刺激是前所未有的,此后他对这段关系结束的任何刺激都会变得麻木。而这种强烈的抽身行为,也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避免自己再受到后续的持续性伤害。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刚好一正一反的微妙平衡——当关系终结的两个人,一个因为陆续的抽身行为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例如现实切断联系、再是拉黑、从有用层级切断到有情层级等等,先不论对方是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对方的关注,来迫使对方休战和好,但当对方因为贝勒定律开始对刺激变得麻木时,无论对方做出怎样的「威胁」行为,都只会默默地认可和顺杆爬的时候,双方都会因为这样一步一步的切断而最终导致关系的终极终结,即关系的地基也被毁于一旦。
因为最大的伤害,在关系破灭之处就已经造成了难以重新修复的爆破伤害,而这个爆破很有可能就是人们在处理关系时,明明在聊有用的事情,却在有情的部分炸得一塌糊涂。
当然了,既然关系终究会终结,搞清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至少得让关系死得明白、死的瞑目吧!
规范、法律规范及其逻辑结构:从最初的故事到法律的发现
课堂之外的心灵契约:师生对话中的真知分享
最近,有位学生在课后主动找我聊天,向我请教一些问题。交谈中,我才发现他胸有成竹,思路清晰;而他也对我的看法表示了认可与欣赏。
事实上,多年教学实践让我深知:课堂上的言论有其框架与规则,可说的东西有限。正如那位同学所言,课堂上虽讲授了大量知识,但真正有深度、有态度的见解往往难以在课堂里尽情表达。
教师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必须遵循既定规范;而在课堂之外,撇开“老师”这个身份,我才能更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并非所有人都能领会你的见解:缘分未到,分享的对象未必能理解,甚至可能曲解、误用,反而害了他们;或者对方根本不把你放在心上,你再好的观点和智慧也只是“对牛弹琴”。与其错付,不如静待有缘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只渡有缘之人。
面对众多学生,我不可能也无力兼顾每一个。我既非神仙,也非菩萨,无法普渡众生;我能做的,是稳稳地做“撑船人”,从河的这一边渡到另一岸: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顺利毕业,才是我的本分。至于课后的深入交流,就看缘分是否足够。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会先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水平,然后再虚心请教。只有这样,对方才更可能真诚地分享他们的真知。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这是一贯以来我的原则。
办卡送的山地车
五一当天去打卡在小红书上有深圳版“千岛湖”之称的打鼓嶂,不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没带雨具,雨后山路打滑,只好半道而返。没能到达“千岛湖”观景台,小红书上的照片是否“照骗”,遗憾未能亲临鉴定,下次一定。
下山后临时起意,说去之前住过五六年的的上沙、沙嘴城中村那一片逛逛,去探寻那附近以前常吃的水煮和油炸店。更改导航路线,驱车直奔上沙村。
因为金沙片区改造加上地铁建设,沙嘴路沿线全部在施工,通行条件很恶劣。我 2019 年年终搬离这里,中间叠加三年疫情,城中村已物是人非,但两家常吃的小吃店都还在正常营业着。吃着东西刷着手机,照片小组件推荐了一张照片,我点进去一看,是历史上的今天——2018 年 5 月 1 日在上沙拍摄的一张照片,小组件应该是基于位置和时间信息精选的。望着照片里面的 7 年前的自己,对照现在压不住体重的身形,一声长叹。
在城中村里面吃完油炸出来,发现商场楼下有人在推销办信用卡,写着办卡送山地车,旁边摆着一排山地车、行李箱、烤箱等礼品。问工作人员山地车需要啥条件,答曰需现场办理四张信用卡,原来他们是五六家银行的外包在一起,完成开卡指标。
合计了一下反正征信已经花了,索性就办卡薅一点小羊毛吧。立马走办卡申请流程,秒批。因为没带身份证,工作人员说等假期结束后需要上门做一次身份证原件信息核验,顺便问自行车要不要等上门核验信息的时候帮我直接送到家里,我说不用了,放后备箱应该可以。
在以前租住的地方转悠了一下,站在楼下抬头看了看 7 楼那个房间,感慨以前是怎么在这么恶劣的居住环境下生活了五年的。天色渐黑,准备回去,来到车旁边,把后排一个座位放倒后,发现自行车塞不进去,尴尬了。
只能先锁上,打算先开车回家,然后跑步到上沙,再把山地车骑回去,真是完美的计划。于是就有了 11 公里跑步和 11 公里骑行,怒刷两条运动记录。
假期中出去骑了两次,第一次是从家里出发绕大沙河-深圳湾公园一圈,42 公里,第二次是从家出发沿梧桐绿道-淘金山绿道环深圳水库一圈,30 公里。
好痛苦,比跑步累多了,蹬得冒烟了速度都起不来,均速跟骑共享单车差不多,约 15 公里/小时的时速,心率还不低。尤其是淘金山绿道有一处上坡路段,那叫骑得一个绝望,刚好同一时间有一个阿姨推着车子走,我也好想下车推着走。
还有这山地车坐垫也太硬了,铁锭修炼器。没带手套,手都被震麻了。
车是办卡送的,但又斥“巨资”添置了头盔、手套、尾灯、加厚坐垫套、水壶架……
5 号在大沙河公园遛娃,有人骑折叠车,中秋同学看到说这种车就挺好,可以放进后备箱,我撇撇嘴说你看人家那个标,三四千块钱一辆……
等我先完成入门吧,反正目前骑着办卡送的工业垃圾,没什么快感。
❤
午夜白日梦
自媒体时代最蠢的、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便是当一个话题被聊起引起议论的时候,为了「热度」大家都会蹭一蹭。于是,在这种信息茧房的构建中,原本是一个解构到建构的知识,人们根本不在乎建构的部分,以为读懂了解构的「一句话」便得知了全部内容,到最后被越来越多博人眼球的自媒体变成了「结论」。
比如,接下来就有一个东西要火起来了——睡前妄想症。
睡前妄想症并不是一个「新词儿」,它是从解离性障碍里面分支出来的一个表象,而这个表象又是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确来说,它不在精神病学的分支,而是细分在了心理学里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中。但很多人得知这个新词儿的时候,就直接用上了它倒果为因的结论:
经常在睡前妄想的人,是因为童年受过了严重的创伤。朋友跟我聊起这个概念时,也恰逢我最近完成了安全感缺失症的系列,我确实认为安全感缺失症的症结要从童年的花园里去寻找那个熟悉的场景,但把睡前妄想症也归咎为是童年创伤,这倒是符合很多人对于「贴标签」的热爱,因为「童年有创伤」在很多时候也是「特别」的标签——当所有人都是幸福的时候,一个童年不幸福的人,一定会成为这个空间里被全方位关注的人,但是这种关注又是各取所需——同情弱小的人是在证明自己的伟大,而利用「特别」博取关注的人又会暗骂对方是一群蠢货皆是凡人。
睡前妄想症到底是什么?
要找到「睡前妄想症」在知识地图的什么地方?有必要先聊聊我个人的知识地图呈现的方式,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地图有所不同,也并不意味着我的就是正确的。

- 表象:指我们现在所处的现象世界,个体、群体、事件均是以表象形式存在,我们无法从一个独立个体的事件覆盖其他个体的结论。即开 BYD 的都是屌丝,这个结论属于刻板偏见;
- 追 A:指寻找表象与表象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进行归纳总结。
- 追 A 的核心其实就是多问一句「为什么」;
- 追 A 需要保持对事物的观察力、好奇心,以及独立思考、质疑和重新寻求真相的能力;
- 一般来说,一个人若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那通过追 A 构建自己知识地图的方式并不合适,他们更适合采用事件-感受的方式来归类自己对于一件事情的直觉感受;
- 追 A 的过程是最容易触发「知识越多越堕落」的时候,所以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外界的回应,否则将会陷入到无参照物的虚无感中;
- 追 A 的过程会随着年龄的变化,从「概念炼金术」进化至「概念建构」。这是个大话题,最后再聊;
- 底层逻辑:指在寻找「为什么的为什么」。
- 底层逻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结论,而是某一种人们对于精神世界探索的认知架构。简单来说,就好比是哲学家对于「爱」这个课题的研究,从古至今,它仍然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每个人对于「爱」这个课题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 既然底层逻辑不是「标准答案」,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探寻?我们就拿哲学家对于「活着的意义」这件事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 人的痛苦来源于理性,所以才感到虚无→解决方案:克尔凯郭尔提出用「信仰」对抗虚无;
- 人的虚无感源自于欲望→解决方案:叔本华提出「禁欲」拿回对身体的控制权;
- 上帝已死,信仰不是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尼采提出「超人理论」通过权力意志掌控人生;
- 虚无的本质是永远在变化的,人本身就是虚无的→解决方案:萨特提出「自由令人惊骇」的行知合一的思想;
- 害!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荒谬极了!→解决方案:加缪提出了「荒谬主义」认为应该活在当下;
- 其实你会发现,这些底层逻辑,都会对应现在社会上某种「群体行为」的表象,比如利用信仰对抗死亡恐惧的、有一群人互帮互助鼓励禁欲的、有努力通过学习获得掌控感的、也有「老子今天过好就行」的自由派……
- 从「追 A」到「底层逻辑」的路径
- 最基本的是带着「为什么」去寻找相关的书本知识,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很多时候书本其实是「表象的汇总」,就是我一度提到过的「方法论其实是最不值钱」的根本原因。书本知识仍然是别人「追 A」的结果,它需要通过实践之后,变成个体对于知识的具象化感受;
- 被很多人唾弃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本身就是底层逻辑。只是它要花费的成本太大,以至于人们开始通过否定它来寻求自我安慰;如果你是一个占卜师,你接手了 1000 个案子之后,自然而然就可以成为「大师」,因为你有足够多的案例可以让你总结人们最常问的问题、问题背后的相同原因、以及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其实想要从你这里得到怎样的答案……
- 从解构到建构。更表象的说法是「思想深度 = 表征压缩 × 推理展开」。解构-建构是抽象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可以结合你自身正在学习的某种东西。比如我曾经把塔罗牌和剧本结构进行了抽象化的解构,找到了它们之间非常精妙的共通性。但是这套系统很难被推广,因为它是每个人的「框架产物」(即一个人的观点、结论、判断,都是在特定认知框架下产生的结果)。
不是,到底什么才是「睡前妄想症」啊!
确实,上一小节感觉像是在装逼地拆解知识地图的结构,完全没有提到小标题的定义。
完全无视上一小节知识地图展开的过程,然后用自己的妄想构建出一个「我认为就是这样的」美妙世界,甚至认为可以在那个世界理解万事万物的底层规律的过程——就是睡前妄想症的底层逻辑。
比如,有的人会在半梦半醒的时候写书法字,觉得那些书法字一撇一捺的笔锋如此简单,自己也能写出一手好字——但这仅仅是存在于睡前的妄想世界里,真到了要握笔写字的时候又被打回原形——妄想完全忽视了这个结果被解构和建构、大量实践、验证的过程。
大部分的科普视频并不需要讲清楚这件事的底层逻辑,所以他们需要通过最直接的表象来吸引关注者的感同身受,比如所谓的睡前妄想症,就是跟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人在妄想的世界里谈一场完美的恋爱,甚至发生肉体关系。
解决了这个底层逻辑,就可以「追 A」了,哪些事情跟睡前妄想症是一样的行程路径呢?
- 心理防御机制里的「幻想」,幻想属于一种逃避现实的机制,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欲望或达成目标,个体会在内心世界构建替代场景,以缓解焦虑或无力感。
- 如果幻想与现实完全脱节,特别是个体明知道幻想与现实违背(比如一个艾滋病毒携带者幻想自己突然痊愈),那么在原始的「幻想」极致以外,还包含了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否定」机制;
- 如果幻想的内容是对现实未完成任务、梦想的实现,那这是一种强烈的「补偿」和「理想化」机制;
- 随着幻想的层级加重,如果这个幻想构建的是一个安全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才能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特别是童年阴影;或者另一种极端,童年阴影会在这个妄想阶段被具象化成各种场景,而在这个黑暗的童话世界,分裂出另一个更为强大的自己去对抗那些妖魔鬼怪。这才是「睡前妄想症」最靠近「解离性障碍」的部分;
于是,一些自媒体把最吸引眼球的结论抽取出来——有「睡前妄想症」的人,是童年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这不是追 A,更不是底层逻辑,而是停留在表象地吸引眼球。
建构与硬凑
我不反感知识的「类比」和「极致表征压缩」,因为这样更好让人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如果这个类比和极致表征压缩无法进行强逻辑的推理展开,甚至在推理的过程中发现其结论是透过断章取义得来的,那这就不是解构-建构的过程,更像是生拉硬凑而来的结论,即「概念炼金术」。
但这是追 A 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人这个生物的「基础设定」。18~28岁是一个人世界观进一步构建的时期,世界观构建期最大的局限性来源于「我们手上只有这么多积木」,这些来源于童年的积木确实可以从结构上搭建出小时候无法搭建的风格,但也确实无法媲美通过深挖基坑钢筋水泥搭建出来的楼房。
但同时,这个时期人们又对认识世界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我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正规律」,于是人们开始用这些童年的积木来创造搭房子以外的创意,例如把它玩成多米诺、异形化保龄球游戏、上色绘图等等。于是「积木」和「通过积木来寻找世界规律」之间就变成了抽象的、甚至让大部分人难以理解的「炼金术化合」,具体呈现就是喜欢把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概念「缝合」在一起。
说来羞耻,比如我在19岁的「散文集」里,把火车轨道的交错比喻成「无性繁殖」的轨道带着人们去不同的城市「有性交叉」。(操……)
这个时期的思维会透过模仿哲学语言、结构性思维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过程,而真正的认识构建,是随着前额叶皮质的成熟,理性思考作为主导的时候,开始理解「深挖基坑」和「钢筋水泥」之于建筑物的意义时,这便是底层逻辑,也就是在「重建童年花园」的过程中,将「积木」扔掉,重新开始学习如何搭建房子——但是最开始那些用积木去理解世界的经历并不会被浪费,它们是很好的抽象解构的思维训练和预备。就像练字的过程,先从拓印临摹,到白纸上仿写,然后某一天突然理解了自己在一撇一捺的笔画里挥毫泼墨的情绪,于是便有了属于自己的行云流水。
但这件事其实和「睡前妄想症」是相似的。睡前妄想症将大量的现实意义和知识验证无视后,得出了一个对于世界重新认知的结论,有的人会真的将睡前妄想的结果当真,比如他会觉得这是所谓的「天启」,是某种意义上的神谕,以此作为麻痹自己拒绝面对现实世界的「特权」。「概念炼金术」有一样的快感,人们将两个词炼合后,创造出一个类似真理的超浓缩结论,比如「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才会获得成功」,这个炼金的过程,完全无视了追 A 和构建底层逻辑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让人得到即时真相反馈的「思维捷径」,看似在思考,实际上只是在进行语义堆叠。
而这种以为可以透过思维捷径,去获得别人需要花大量时间、经历、事件才能看到的结论,甚至用这种方式去否定时间、经历和事件的重要,从而以自己「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实世界」的方式去定义他人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午夜白日梦」。
肯尼迪国际机场快线行车景观
与其内耗,不如去山里 —— 四明山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累,就该用满眼的绿来稀释。
前段时间遇到了一些烦心的事情,心情很是糟糕。正逢五一小长假,于是我和老婆决定带上相机,找一个人少一点的山里,拍拍照,宁波的四明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七百天后
不知不觉间,在多邻国一时冲动学外语已经700天。把学习第三语言变成一种游戏,是一次有趣的体验,也是知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进入脑子的方法。上一篇学习法语100天读起来就像一篇软件评测文章,不像一篇语言学习心得体会,所以在700天的节点写一篇小心得。
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当地文化。汉语作为一种高语境文化使用的语言,其语言和文字系统常常包含不少文字本身以外的信息。相对的,英语是低语境国家的基本语言,每一次表达都尽可能表述出远远超出中文的信息量,从而在同一信息表达的在英文下变得相当冗长。
法语(和西班牙语)的语境介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因此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法语表达比英语更加简练,但又比中文多些信息量,不过在一些特定内容的表达甚至比英文还要复杂。例如著名的法语笑话:如何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数字 99?中文:九十九。英文:ninety nine。而法语是 quatre-vingt-dix-neuf。法语表达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字就像做加法一般。今年以来开始用英语学习法语(原来是用中文学习法语),思考过程中三种语言打架,会强制关闭其中一种(中文),强迫自己用英语思考,更新一下脑回路。
法语的发音方式也相当使人困惑。有些组合在一些句子下要连读,另一些又不用连读。例如入门第一单元必学的句子:un chat et un chien,这里的 et 和 un 是不连读的,而 c’est un homme 则 est un 和 un homme 之间必须连读。我在学习过程中多次查询规则,终于发现在法语发音中,连读分为强制连读、可选连读和禁止连读。结果一番检索,我们还是能找到一点规律:语法上密切相关的,如限定词+名词、系动词+表语、形容词+名词等组合出必须连读,名词后面出现的形容词不连读,以及 et 后面不连读。
以上内容并没有在多邻国 app 上的“部分指南”展开。所有的发音规则需要大量例句发音来找寻规律。这是多邻国不足的地方,对于有系统学习一门语言需求的用户,多邻国是远远不足的。前段时间我出于好奇添加了英语,跳着所有单元一口气学完所有内容,拿满 130 分,个人感觉这个分数对应的水平也仅是大学六级左右。根据多邻国官网的介绍,130 分对应 CEFR 的 C1,托福 98-103 分,雅思 7 分,显然是在给多邻国的分数镀金。但是这一系列学习是没有涉及多少发音/音标、语法和文法的。
因此,在多邻国学习语言的过程必然遗漏了大量语言本身的知识。如果不去额外检索,人们不会知道法语变位、时态和体、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用法和更高级的所有格代词(英语里的名词性物主代词)等等。这些知识就像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系统性学习才能掌握,光靠短时间学习只能感受其大致用法而不知其缘由。不过大部分人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停留到这个级别也足够,我也不求甚解,以好奇心驱动,用更少压力换取更多快乐。
一个多月前开始用英语学习西班牙语,这是第二门第三语言,脑子打架更频繁了。我很喜欢西班牙语那个调调,抑扬顿挫,就像凹凸不平的道路最终又变得平整,在路上虽颠簸却深知终将走到平路上。
代际雌竞下的替罪羔羊
我不爱吃鱼,不仅仅是因为口感。但是我又不是说所有鱼都不吃,而是特定几种鱼,我吃一口会发生强烈的生理厌恶。所以这件事就很值得回溯一下童年——在跟老婆吃烤鱼的时候,我回顾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从「童年的花园里」,能寻找到很多与符号相关的记忆,这些符号最终便会变成深刻在成年后的潜意识里。例如依赖一个与自己父亲极为相似的年长男性,或是将自己的亲密对象设定为与母亲对抗的角色,但同时她又是自己的「另一个妈」。因为这是最熟悉的模式,所以潜意识会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优先去还原童年花园里的一草一木。
就好比是童年的花园里有一个巨大的「坑」,但在成年之后,人们要拿什么样的东西去填补?还是说也制造一个一模一样的坑,而摔进坑里也是自己「命中注定」的桥段。
也有可能「树上有蛇」,被咬了一口之后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从此之后他便开始寻找生命中的那些「蛇」,好一直让自己是故事里的主角。
今天说最后一种「安全感缺失症」的情况,我抽象为「吃鱼」。即小时候因为吃过一条鱼被卡刺之后,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正面关注,而是被教育「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从此这个人就开始越来越厌恶吃鱼,甚至看到「鱼」就会勾起他不好的回忆。
道德绑架下的替罪羊
就拿我自己的故事举例,我不爱吃鱼,特定到是「葱烧鱼」这道菜。
我祖母的血脉系往上推是宁波人,所以我从小的记忆里也能吃到很多江浙沪的家常菜。特别是葱烧鱼,是祖母血脉带来重庆生活的。但毕竟是内陆城市,当时的重庆没办法买到可以直接用来家烧的海鲜杂鱼,所以鱼就换成了鲫鱼。鲫鱼有强烈的土腥味、刺又多,但是拦不住老太太以及老太太高寿的妈妈爱吃鱼。
小时候每次饭桌上有葱烧鱼,我都很嫌弃,但是我奶奶又必须要充当那个家族里的「大母神」的角色,她会把「最好的」鱼肚子的部分给晚辈,自己去吃那些细刺很多的部分。所以几乎每次吃鱼,都可以看她在饭桌上用力卡刺咳嗽、疯狂喝汤、大口喝醋……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每当她卡刺,就可以得到整个饭桌上的人对她的全方位关注。她很享受对鱼肚子的分配,以及必然会发生的卡刺行径。
鱼肚子的刺最少,我把最好的都给你了。
这句话无论表象怎么呈现,但内核永远是「最好的」和「这是我给你的最好的」。得到「最好的」人,就意味着当她被鱼刺卡住的时候会成为那个最大的道德捆绑「替罪羊」——要不是因为把最好的留给了你,我也不用去吃那些细刺的部分。这个道德绑架便可以从吃鱼这一件小事,延展到你可以想象的任何领域,例如「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一点都不懂得体谅我」。
我小时候见过太多这类型的阿姨,所以我对她们的道德绑架可以在很小的年纪就免疫,所以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我都会把鱼肚肉夹回给「示好」的长辈,切断他对我的道德绑架。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潜意识里给自己植入了一个「讨厌吃鱼」的合理化解释。
家族雌竞与代际雌竞
祖母血脉是两女一男,哥哥也就是我的舅公在异地生活,而两个姐妹,即我奶奶和大奶奶生活在一个地方,她们俩无时无刻都在本能地「雌竞」。
首先我需要解释,我并不觉得雌竞是「不好的」,它是一个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它跟文明、进化和教育无关。就是与吃喝拉撒睡同属于一个底层逻辑的本能。文明只是做出了表象的优化和解释,比如中世纪女性的「仪容仪表」,但雌竞的本能仍然无法被文明纠正,只不过变成了谁用的束腰收得更紧,谁可以得到更多年轻男性的青睐。
其次,雌竞不仅仅发生在生理女性之间,女性特质也会产生雌竞的本能。生理女性因为生殖系统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刻在基因里的就是在追求「爱与归属」,与雄竞的底层是「尊严」一样。女性特质也有可能发生在男性身上,只是因为没有生殖系统限制激素水平,但当男性特征衰弱时,也会出现激素水平的影响。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也会追求「爱与归属」,但也有可能会混杂一些原本生理性别带来的对「尊严」的原始追求。
所以为什么说 GAY 其实才是最会攻击女性和俘获直男的人群,因为他们同时具备「雌竞」和「雄竞」,或者说是具备更了解男性的能力。雌竞的话题先暂时留给以后,这里先这样简单带过。
奶奶和大奶奶的「雌竞」或许是跟过去在家庭关系里的资源分配有关,比如有的家庭会把更多的资源留给男性或是最小的晚辈,而最年长的孩子会去代行家长的权力。
这两个家庭结构的妙处就在于,大奶奶有两个女儿,小女儿留在她身边,并生了一个男孩,也就是我堂哥;大女儿远嫁国外,就算有混血后代,「孝顺」这件事也完全被西化教育给修正了;我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只有我爸有我这个男孩。这样的结构,就必然会发生我跟我堂哥从小被拿来做对比的剧情。(山巅一寺一壶酒就是说的这家伙啦)
看得出来,这两个奶奶从小就被拿来比较,所以奶奶和大奶奶的雌竞从她们自己的孩子,延展到了我这一世代,比如:
「××(我堂哥)的驾照上次一次性考过了。」
「我们××(我)也是一次性考过的。」
代际雌竞下的替罪羊
回到童年花园,那些我们熟悉的场景会在成年之后变成潜意识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代际遗传」,比如习得性地学会母亲身上自己「最讨厌」的部分,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复刻父母的时候,会出现强烈的对内厌恶感,直到接受自己、或是全部外归因给原生家庭、或者用另一种代际的方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毕竟我爸是生理男性,他很难完全复刻自己母亲在「雌竞」这方面的特质;但大奶奶的女儿精准地复制了这一特质,于是我跟堂哥的「比赛」又追加了一个新的赛道,即堂哥的母亲和我妈之间的潜在雌竞。但好在我妈很早就认命我是一个很难管教的孩子,所以当对方拥有手风琴考级证、奥数参赛资格、学校大队长的荣誉时,我妈对我的要求是「好好活着」。
于是,这就发生了第二次「吃鱼」的事件。大家族聚会时,我跟一群孩子坐一桌,就算没有长辈,我依旧不爱吃鱼,但是我特别爱吃葱烧鱼里的油煸葱。我一直不是家族里的话题中心,特别是当堂哥也在场时,如数家珍地罗列他的多才多艺是大奶奶最爱的剧情——堂哥爱吃鱼,所以鱼要留给聪明孩子吃。
堂哥的妈妈会不定期来巡桌,发现我只是在夹葱吃时,她警告我:
吃鱼才能吃葱,那是吃鱼卡刺的时候吃的,你不吃鱼就不要光吃葱。
好勒~大姐,果然我不爱吃鱼是有原因的!现在好了,葱烧鱼从鱼到葱到汤汁都不想再碰的原因找到啦!既然场上有「最乖的孩子」,与之对应的也有「最不听话的孩子」。从此之后,我就成了那个雌竞漩涡里的靶子,比如我被贴上了「没素质」「没家教」「不聪明」的标签,好在我六情缘浅,不然这样的评价足以是在祠堂里把我的名字除名。
合格的替罪羊
很可惜,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替罪羊」,因为我没有做出必要的反抗,所以他们很难把我当成是一个可以给予回应的沙包。
虽然我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故事,但也拆解出了安全感缺失症里「替罪羊」的形成路径:
- 道德绑架的核心在于,被绑架者会给予相应的回应,比如自我驯化认为确实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对方的「不幸」。比如母亲绑架女儿「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一旦女儿有反抗的行为,母亲就会表演得非常痛苦,以至于让女儿自我训诫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母亲的不幸;
- 家族中最弱小的个体(很多时候其实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因为他得到的爱与关注必然会被分担出去,甚至还会被要求替代「长辈」角色),因为弱小无法反抗,他可以承担整个家族的愤怒、痛苦。这种弱小不仅仅是指肉体上的、精神上的,也可以是智力上的。
- 只有自己动情的对象才值得伤害,伤害起来才会有感觉。因为只有能为你动情的人,伤害起来才会得到你最想要的回应——女儿被母亲道德绑架,是因为女儿离不开母亲,在驯化的过程中也意识到孝顺才是自己这辈子的追求。而对于被伤害者,他们甚至会说服自己,自己并不是被伤害,而这就是一种爱的极致表达——最终变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我之所以「不合格」,首先我无法被道德绑架,我可以迅速从道德绑架中解绑,甚至反向道德绑架对方;其次,我并不是最弱小的个体,我不会对愤怒和痛苦忍气吞声,就算我一开始无法反抗,我也会选择逃走的方式「选择不吃那盘鱼」而不是「我必须要吃下鱼肚子因为这是他对我的好」;最后,我无法成为动情的目标,也无法对这群人动情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就算脱离他们也可以活下去。

替罪羊几乎是所有安全感缺失症里最「虐」的一个,所谓的虐不是惨烈,而是它最终会朝着「虐恋」的层级发展,直到最后两个人相互捆绑,而变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直到彼此的主体性完全丧失变成一个纠缠的共生体。
在童年的花园里种下的那颗种子
我不太喜欢用定义和书本知识的方式呈现安全感缺失症,所以这个系列用了各种例子,其中甚至还有与圣经结合的抽象例子。也因为这个系列,我收到了一些私信和 Telegram 的聊天,这些人也跟我聊了聊他们「童年花园」里发生的事,以及成年之后自觉「有问题」的部分。
我倒不觉得这是有问题,所谓的安全感缺失症不能因为它有一个「症」而觉得它是疾病、是不好的,恰恰就是这些童年经历构成了现在的自己。所以我才认为「重建花园」的重要性,当然,意识到自己存在某些潜意识的惯性思维是童年造成的,以及自己想要改变本身也很痛苦。
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接受和解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从童年的阴影中解套。解套不是为了找到一个「历史罪人」,而是让自己意识到「还有得选」。
就像在征得同意可以公开的聊天例子里,有一位朋友很想通过离婚的方式,对抗自己的婚姻和包办婚姻的父母。但是她很难接受自己成为那个「不孝顺」的角色,所以卡在这个状态超过 5 年。她一直以来都觉得父母给自己安排是为了保护自己,哪怕是丈夫对自己无视和冷暴力,也是「保护」的一部分。
我问她:「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你的母亲在这样的状态里已经活了 40 年了。」
她回应我:「你这样一说我才意识到,我父母的关系跟我跟他的关系一模一样,或许这就是他们认为的好吧。」
我继续问:「那你觉得好吗?」
她小时候偷看过母亲藏在衣柜最深处的一本言情小说,讲的是两个男人爱上同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成熟稳重、冰冷霸道;另一个男人细心温柔、热情似火。女主游走在两个男人之间,在每一次想要做出最终选择时,总会阴差阳错地被拉入到对立面的怀抱里……
这就是她从小在童年花园里种下的那颗种子——或许也是她妈的……
社区蟑螂杀虫剂
所谓的「蟑螂理论」,即当你看到一只蟑螂时,要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是一窝蟑螂,真实情况可能比表面所见严重得多。「社区蟑螂理论」是我自创的,但我觉得它在社区非常常见——比如当你在社区遇到了一个蛮横无理、飞扬跋扈的家庭式,他们已经在其他地方用同样的手段为自己获得足够多的特权了。
自从上次那件狗咬人的事情之后,我也在朋友圈和朋友聊起了这件事,一般「关心我」的是两件事,一件是我有没有通过这件事「讹一笔大的」,另一件是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社区蟑螂杀虫剂」。
你是否知道有一种蟑螂杀虫剂,其实是通过药饵使蟑螂中毒,或带回家给自己的蟑螂一家?当蟑螂毒发死亡后,它的「家人」会分食它,直到这个毒在整个家族里散布开来。如果这种用药思路是科学的,那这或许也是对付这种社区蟑螂最好的方法。
这个阿姨当初连派出所民警都不怕,当然因为她也是社区工作人员,所以明白民警本身也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跟「蟑螂」硬碰硬没有任何胜算——跟傻逼争执必输的原因在于,他会想将你的智商拉入他的水平,再用经验打败你。
但就是这么天不怕地不怕飞扬跋扈的阿姨,当意识到自己是「过错方」时,在我面前也谄媚起来,所以我就顺杆爬地跟她聊了聊养狗「心得」,抓住了她的一系列「骂人骂七寸」的软肋。
- 她非常在乎自己女儿买的狗是上万级的,所以当她给我发来 4500 元的发票收据时,就算见面打完招呼的第一句话,不是关心我的伤势,而是急于解释这个 4500 元是定金,而不是实际购买价格。
- 她因为是社区工作人员,所以自知不办狗证是违规行为,所以她把这个责任外归因给了女儿,即女儿买来了狗不想照顾就丢给了自己,自己也因为不想照顾,丢给了自己的母亲。从这样的描述中,可以轻易地找到漏洞——她们家的男性成员在功能上是完全缺失。
- 一种可能,由于这个家庭的女性地位更为强势,比如可以看出蔡家两姐妹一直以来都是打组合拳,在社区里横行霸道。她们希望的家庭结构,也是男性符号被压制的;
- 另一种可能,由于这四个女性的性格问题,她们在亲密关系方面存在问题,正常男性无法与她们相处,所以这个家庭出现了完全女性化掌权的情况,而蔡家大姐是这个家庭的「大母神」;
- 她一家人都已经习惯性地「恶人先告状」的外归因,所以这也是她们一家人的生存法则,通过外归因和先定罪的方式迫使对方放弃争执。比如老太太遇事之后,第一时间是向自己的女儿控诉是我家狗先找上她的;以及和我正面沟通时,阿姨也是先用两个罪名给我下套,见我咬死她没有狗证这件事后才不得不就事论事地讨论处理方案。
最近老婆精进了八字,我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学了不少,里面有一个关于「通关用神」和「病药用神」的理论更像是一种底层逻辑,在这件事情上也是相同的。
简单来说,金克木,如果金太强,木会被压制得喘不过气。这个时候,如果加入一个「水」,原本金生水,水生木,于是金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用去生成水,再由水补全原本很弱的木。这是「通关」的逻辑;
另一个思路,金克木,但是木生火,火克金。这个时候,如果加强「火」,就可以通过克制金的方式来避免过分地克制木。这是「病药」的逻辑。
换个更简单的话来说,「通关」是「捧杀」,「病药」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捧杀」之术我已经在和阿姨的聊天中解决了,比如我夸她的狗品相不差,但问题出在没绝育和没上过学。捧杀的结果是她甘愿报销了我选择最贵的狂犬疫苗的费用,同时开始抱怨她的女儿养狗不负责任。这个捧杀留了一个内耗的点,即她们如此看重自家狗的品相问题,就意味着她们希望通过繁殖获得更多的「好处」,绝育这件事本身与她们想要留住品相的思路是违背的,所以我明确告诉她们,母狗不绝育未来只会越来越严重。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前提,是敌人得有一个敌人——如果没有,那就树敌即可。一般而言树敌逻辑有三:
- 利益:若涉及利益,即最大的捆绑工具;
- 损失厌恶:若还未造成利益,则宣称利益即将被损害;
- 谁弱谁有理:在人群的见证下,弱势会得到更多同情;
社区有个养狗的「倔老头」,他几乎认识社区里所有的养狗人,他一直是我观察的对象,所以当我通过狗跟他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后,他便成了我很好的「传话筒」。比如去年投毒事件比较严重的时期,我借由他同样是养狗人的身份,同时又是个非常倔和认死理的人设,让他去向物业施压进行巡逻和绿化带巡逻清理的工作。
狗主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但可以轻易地制造损失厌恶——今早我遇到了倔老头和另一个狗互动过的狗主人,我聊起了被狗咬的事情,同时把上一个小节提到的要素都变成了关键词:
4500元买来的没有上过学的未绝育的母狗,没有打疫苗、办狗证,把我咬伤之后,只能我自己去打狂犬疫苗,她们恶人先告状说是我家狗脾气不好。
损失厌恶和谁弱谁有理在这一件事里交代清楚。这里有一个前情提要,就是我家奶子和咪盔很会给情绪价值,每一次和倔老头互动时,都把他搞得花枝乱颤的,所以他知道狗脾气不好的是对方的母狗。
写到这里,就完结了《骂人骂七寸》的后续部分——反向利用群体构建更难攻破的乌合之众,从而迫使对方变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抗。
当然,有人会站出来说这是在「传闲话」,的确这套流程也可以用来「传闲话」,比如我逢人便说她们家的母狗有狂犬病,狗咬谁得病。这样的结论或许比我在这里构建一个关系网来得更快。但同样的,这样的流言蜚语最终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当我的气势在短时间内反扑对方,那对方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谁弱谁有理」来建立属于她的乌合之众。
斡旋的魅力不是一招致命把对方打趴,而在于你可以反复地操纵对方的下一次行动。即「输赢」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值钱的是你可以让对方足够内耗而变成了「蟑螂把药饵带回家」的局面。再简单一点,就是你踢了他,他一定会回去找自己家里更弱的人踢一脚,而变成家庭的内部矛盾。
这便是所谓的「社区蟑螂杀虫剂」,即「人言可畏」。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遇到矛盾便采用「算了算了」的方式并没有错,同时也不能用「算了算了」作为正确的处理方式来证明别人的「搞事情」是错误的。而「算了算了」到底是哪一部分「算了」?也需要问问当事人自己,因为他们或许才是最关心「输赢」的那群人。
所以绕回来了,如果你觉得「输赢」很重要,那就试着抱团生存,等着他们把胜利的「药饵」带回来吧~
Posts on Threads (2025.01 - 2025.04)
Latest post on Threads:2025.5.8
最新微博:2025 年 5 月 8 日
协和医学院“4+4”模式的政治哲学问题
内蒙古呼伦贝尔、俄罗斯后贝加尔游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披毛犀化石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猛犸象化石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三彩交颈鸳鸯壶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象牙蒙古象棋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撮罗子制作技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少年宫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冬运湖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大剧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伊敏河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古城-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古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古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古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古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古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海拉尔站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呼伦贝尔大草原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呼伦贝尔大草原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站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周恩来雕像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中苏金街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中苏金街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北湖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北湖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北湖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口岸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扎拜卡利斯基区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扎拜卡利斯基区-大草原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扎拜卡利斯基区-草原中的城镇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东正教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东正教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东正教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东正教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东正教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巴普洛夫广场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巴普洛夫广场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巴普洛夫广场-市政府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巴普洛夫广场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坦克广场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坦克广场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坦克广场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超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超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超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超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超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超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超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超市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餐厅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餐厅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餐厅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俄罗斯舞蹈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俄罗斯舞蹈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俄罗斯舞蹈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克拉斯诺卡缅斯基区(红石市)-俄罗斯舞蹈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扎拜卡利斯基区
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扎拜卡利斯基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口岸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套娃景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站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市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市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市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市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市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市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沙俄监狱陈列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沙俄监狱陈列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沙俄监狱陈列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沙俄监狱陈列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沙俄监狱陈列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站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俄式建筑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俄式建筑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俄式建筑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俄式建筑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俄式建筑群-旧火车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俄式建筑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俄式建筑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俄式建筑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满洲里站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宾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伊敏河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成吉思汗广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成吉思汗广场-天骄园雕像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机场大街-呼伦贝尔马踏飞燕雕塑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
闭关修炼,下月再会
最近因为秘塔 AI 推出了今天学点啥功能,正在尝试系统学习一些知识。
除此之外,正在尝试写一篇长文,涉及到历史科学,由于文章很长,所以打算闭关 1 月,一方面写作,一方面学习。
如果您在最近一个月看不到本站更新,是正常的,我与多个 AI 聊天软件商讨了很多,看到了一种新的史学理论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不过我这里想更加具体一些,将其理论化,这可能是一种创新的史学理论,当然可能仅仅只是一个胡闹——尽管 AI 告诉我这个理论具有极高的创见性,但是我找到了一些可能的脉络,以使得这个理论完善,这是本站下一篇文章的重点,但是不是全部,我可能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理论研究者,但是我认为我提出的看法是对未来的历史研究有启发性的,但它不足以成为多么伟大的理论——但我似乎要完整将其构建成一个链条。
所以五月是休息的一月。
广东潮州、汕头游记
潮汕地区三市(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通行闽南方言(闽南话即河洛话,俗称福佬话),区别于广东省府及周边地区的粤语,也不同于通布周围的客家话。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牌坊街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牌坊街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牌坊街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牌坊街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牌坊街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牌坊街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开元寺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开元寺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开元寺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开元寺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开元寺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开元寺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开元寺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下水门城楼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下水门城楼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下水门城墙之上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下水门城楼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广济桥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广济桥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广济桥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广济门城楼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广济门城楼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凤凰洲公园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凤凰洲公园-凤凰台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凤凰洲公园-凤凰洲天后宫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凤凰洲公园-奎阁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凤凰塔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潮汕站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芋到了·手工芋泥饼(外马路店)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天后宫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中山纪念亭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镇邦美食街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镇邦美食街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汕头旅社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西堤公园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西堤公园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西堤公园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老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西堤公园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山公园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山公园-孙中山雕像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山公园-玉鉴湖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山公园-高绳芝先生纪念亭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山公园-忠烈祠-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山公园-荷花池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汕头站
新疆乌鲁木齐、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游记
已经记不清第几次来新疆了,这次先到乌鲁木齐,然后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景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植物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植物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新疆活体昆虫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植物园花卉市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植物园花卉市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植物园花卉市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植物园花卉市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磨沟风景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磨沟风景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磨沟风景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磨沟风景区-清泉禅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磨沟风景区-清泉禅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磨沟风景区-清泉禅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磨沟风景区-清泉禅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水磨沟风景区-水磨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红山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红山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红山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红山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乐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乐站-博州赛湖号赛里木湖景区直通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亮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亮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亮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台古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心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环湖观景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松树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松树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松树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松树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松树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松树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灯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克勒涌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克勒涌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克勒涌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克勒涌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克勒涌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克勒涌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克勒涌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克勒涌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海草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点将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点将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点将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点将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汗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帆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帆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达勒特古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孛罗大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孛罗大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开屏河景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红庙子道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红庙子道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疆昆仑宾馆(八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市儿童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市儿童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市儿童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鲤鱼山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鲤鱼山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鲤鱼山公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鲤鱼山公园-新疆古生态园
我如何将资金从新加坡转到香港?反之亦然
因为偶尔会有一点新加坡的小收入——小到只能解决吃饭而已,我需要将它转到香港的银行账户里,这怎么办?
以前我用新加坡银行的电汇功能(其实就是国际汇款),这个办法最为传统,但速度要几天,关键是手续费不便宜,综合费率都是1%以上。
后来,我用了Wise的汇款功能,这个速度很快,但是有一定的手续费,虽然没有传统银行那么贵。
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使用一个更好的办法,利用长桥券商的服务:资金划转(跨券商资金划转)。直接将资金通过资金划转,在香港和新加坡两地之间移动,只要开通两边的券商账户并授权即可——在同一个长桥APP里,使用它划转资金完全免费。速度方面,一般隔一个工作日就能到账。
券商自己还提供换汇功能,比如新加坡元可以兑成美元或者港元,反之亦然。如果资金闲置的话,长桥还有余额通理财功能,其实就是货币基金,美元产品的收益率目前年化是4%以上,好过香港银行的存款利率。
估计长桥没有想到我对它们产品是这么利用的,这也说明不同地点之间的资金流动便利性是多么重要,而我们的传统金融服务跟上这个时代了吗?
其实长桥券商还有更多的功能,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比如下图,这些便利就等着朋友们自己去开发了。
需要注册长桥开户(开户入金教程)的朋友,长桥官方给土木坛子博客读者配置了一个渠道专属注册优惠,推荐码是:783XQW
,专门的注册开户网页链接:
香港长桥:https://app.longbridgehk.com/ac/oa?account_channel=lb&channel=HB100006&invite-code=783XQW
新加坡长桥(可买数字加密货币ETF):https://activity.lbmkt.ing/pages/longbridge/7415/index.html?appid=longbridge&orgid=1&account_channel=lb&lang=zh-CN&channel=HB100006&invite-code=783XQW
渠道专属活动,注册后(注册时填写土木坛子渠道邀请码:783XQW
)通常每个月都有丰厚福利奖励(长桥新加坡账号入资对应等值新币,奖励相应免佣等福利)。
PS 你如果实在还有疑问(包括但不限于境外银行开户、券商账户开户等),可扫描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tumuhk
),请注明“美股”,我尽力解答你的相关问题。
我用 AI 做了两个 WordPress 插件 —— 好物/应用分享页

作为小白,我一直很羡慕各位大佬制作的好物分享页面。之前我也有尝试使用 WordPress 的古腾堡编辑器手搓好物页和应用页,但添加新的内容会变得十分麻烦,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更新过页面。于是,我用 AI 制作了两个 WordPress 插件,实现了好物和应用分享页面的搭建,并且操作非常简单,适合小白用户。
效果展示


项目地址
好物分享页 WordPress 插件
应用分享页 WordPress 插件
使用方法
两个插件的使用方法相似,均是先在 github releases 页面下载 zip 文件,在 WordPress 中安装插件,最后在后台页面添加信息即可,以好物分享页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 下载插件;
- 在 WordPress 后台 –
插件
–添加插件
– 选择下载的 zip 文件进行安装; - 在 WordPress 后台 –
好物页面
选项 –添加新产品
– 填入产品名称
、产品描述
、跳转链接(可不填)
、产品图片
即可; - 创建一个页面或者新的文章,在文中输入段代码即可调用该分享页面。

注意事项
如果需要调整颜色等样式,需要自行下载插件后解压,修改 .css
文件。
AI 对话记录
应网友的建议,在此补充对 AI 提问的部分内容,或许能帮助同样想让 AI 制作小工具的朋友们:
我想制作一个 wordpress 插件,能够在页面中优雅地展示产品,如上传图所示,具体要求如下:
**设计方面**:
1. 效果要如上传图那样简洁美观,有点苹果地设计风格;
2. 每一行只展示两个产品,每个产品包含图片、名称和描述;
3. 对于更新日期不超过1个月的产品,会有一个 new 的标签;
4. 设计上一定要保持对齐,图片大小一致等符合基本设计要求
5. 需要完美适配电脑和手机;
**使用方面**:
1. 通过短链接 [goods_exhibition_page] 来调用该页面;
2. 在后台有添加和管理产品的页面,能够上传图片、填写名称、描述等信息;
3. 插件名为“好物页面插件”
如图,这是目前的效果,有几个需要调整的地方:
1. 产品卡片太大了,请缩小一些,请参考第二张图片的效果;
2. 因为我上传的图片都是没有背景的,所以我想图片显示区域的背景和文字部分背景的颜色一致,这样更加简洁,风格更加统一
还需要做调整:
1. 页面没有居中显示:
2. 卡片还是太大了,特别是宽度,请更窄一些
3. 添加一个点击开片跳转到指定网页的功能,这个跳转的网址也是在后台处填写,如果没填写网址,则不会跳转。
1. 当一个产品有超链接时,在该卡片上会有一个跳转的图标,但该图标和 new 标签重叠了,请做调整;
2. 当鼠标指向没有超链接的卡片时,鼠标样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很不合理,请做调整;
链接图标和new标签重叠的问题依然存在,现在的情况是:当鼠标不指向该卡片时,链接图标和new标签重叠;当鼠标指向该卡片时,new标签会向左移动一点,和链接图标错开位置。
请帮我调整为:
1. 将链接图标移至卡片最右下角的地方;
2. 鼠标指向该卡片时,new标签不要移动。
......
以上是最初几段对话,此后就是关于样式细节的微调,参考价值不大了,就省去了。
全程使用 Claude 3.7 和 Gemini 2.5 Pro 实现。
Golang database/sql 数据库断线自动重连机制解析
最近有个交接服务的数据库要升级版本,升级最后切换瞬间会有一个闪断。
这里业务侧需要确保有自动重连机制,否则会影响服务。
因为是交接的服务,得通过代码再确认一下。
骂人骂七寸
教骂人不好?那不好的点是什么,是为了避免冲突?还是觉得没必要?人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所以避免吵架不过也是建立在某种「有利」之上的。
当然,也没必要无缘无故地骂人,如果能进入到理性层面就事论事,也压根儿犯不着骂人。但我又觉得不能不会骂人,因为这是魔法,偶尔也需要用魔法来打败魔法。
昨天有人在 Telegram 私信我,问我「怎么骂人」,骂谁呢?他说「所有人」。这个问题毫无头绪,搞清楚「为什么想骂人」比「怎么骂人」更有意义,但我又觉得他当下没必要理性思考,先顺从自己的本心发泄情绪也不是坏事。于是就教了他「骂」人,与其说是教,不如说帮他分析了一遍「为什么想要骂这个人」以及「什么才是这个人的软肋」。
既然都要骂人了,骂人骂七寸还是有必要的。
我自己养狗,所以我知道养狗人的心理。对付那些不牵绳的狗,特别是泰迪犬,给他们普及牵绳是毫无疑义的,就不如骂他们的狗是「野狗」。
至于正义制裁不牵绳遛狗的人,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降维打击。降维到最下三滥的手段,让狗主人自我攻击——你辛辛苦苦养一条狗,视为掌上明珠,家里来客人了还得给大家表演坐下趴着握手拜年。但是在我这里,用一个既定事实定义成是低劣的「野狗」,这个攻击不是因为我的主观评价,而是因为「你没牵绳」。
——《以牙还牙与遛狗》
骂人的原则很简单,就是「骂七寸」+「引发对内攻击」。
打蛇打七寸,骂人只打脸
先说「骂七寸」,即骂到对方最在乎的点。
- 对方最在乎什么,就越是会反复解释
- 强调否定。「这不是钱的问题」→那他妈就是钱的问题;
- 强调身份。倚老卖老→(死亡焦虑的具象化)我让着你就是你他妈快死了;不讲素质的男性司机→(男性的尊严与厌女情结)我以为是女的在开车呢;
- 身份捆绑。
- 单独带着孩子的母亲,放纵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听话,你曾经也是孩子→(女性原始动力是爱与归属)看不出来听话,更像是没爹教;
- 大家都不容易→(道德绑架)那我今天就让你看看什么叫不容易。
- 具体案例:前两天我要求狗主人提供狗的狗证、疫苗证明和正规犬舍购买证明时,对方提供了一个4500元的发票,但我记得这个狗主人炫耀过自家的狗价值15000元。当我们在派出所门口见面时,她第一时间并不是关心我的伤势,而是解释那张发票的4500元是定金的价格。足以证明她非常在乎自己的狗「值15000元」这件事。这必然是她在当下的软肋。
- 谎言
- 已读乱回。隐含式拒绝行为,当事人自己也要知趣对方正在拒绝自己;
- 防御机制。已读乱回更像是「故意」乱回答以中断谈话,防御机制的启动更多是出于本能而「撒谎」。
- 外归因。防御机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外归因」的方式将责任全部抛给对方。一旦外归因,就很难再进入就事论事的理性讨论。与其期待对方会变得理智,不如就魔法打败魔法;
- 「你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把赛道强行拉回当下)来说说具体什么责任?
- 无效内归因。比起外归因,我更烦无效内归因的人。无效内归因最大的特点就是「我都已经认错了,你还要我怎样」。无效内归因会把责任吸收进自己的黑箱之中,再进行追击反而变成了当事人「得理不饶人」的过错;
- 「我又没有说我不负责任,你凶什么凶?」→你不觉得自己该被骂吗?
- 具体案例:《承认平庸》
- 外归因。防御机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外归因」的方式将责任全部抛给对方。一旦外归因,就很难再进入就事论事的理性讨论。与其期待对方会变得理智,不如就魔法打败魔法;
- 说过一千遍的谎言,说谎者自己也会相信
- 反复说起的谎言,会越来越具有逻辑性和偏重的「细节感」。特别被加工过很多次的「回忆」,经常向人说起的回忆,会变得越来越有逻辑性,这本身违背了人在真正回忆时的无意识的微表情动作。当然,你可以反向利用这种微表情动作来表演自己「在努力地回忆」;
- 「想当年啊……」→我就静静看着你装逼,嗯,你上次不是说你……
- 说谎的信念感。当把谎言当成真相之后,就需要强大的信念感来自我麻痹,这种信念感几乎不会被攻破。为了保证已成真相的谎言在自己内心的地位,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用一个一个的谎言去维系最大的谎言存在。当谎言被一个个揭穿时,最大的那个谎言就会被信念感包裹;
- 「你要是不信我也没办法」→你没办法就说明你确实没能力让我相信你的谎话;
- 反复说起的谎言,会越来越具有逻辑性和偏重的「细节感」。特别被加工过很多次的「回忆」,经常向人说起的回忆,会变得越来越有逻辑性,这本身违背了人在真正回忆时的无意识的微表情动作。当然,你可以反向利用这种微表情动作来表演自己「在努力地回忆」;
- 具体案例:「你今年多大?」「27」「属什么」「额……」
手段最厉害的敌人还得是「自己」
再说「引发对内攻击」,即被骂七寸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其实上面教的回怼方法,都是在用这个底层逻辑设定了一个「这其实还是你的原因」的陷阱。包括无效内归因的人,内归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自己再被责难,但如果这个时候你就顺杆爬,明确地告诉他现在的一切就是他导致的,这反而会加剧他的内耗。
- 对内攻击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对方对责任的矛盾情绪——我知道这是我的责任,但我无法承担责任;
- 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的影子。(角色替代)
- 这一招在情侣之间吵架几乎是「AOE」的级别,比如「你这样无理取闹跟你妈有什么区别」,卧槽这几乎等于是把对方拖入了炼狱之中;
- 有钱人不希望被说没素质,特别是他们是因为有钱之后才努力撇清了阶级差距;骨子里是小农思维的人,最害怕别人发现他们身上的小农行为;失去主体性的人,最害怕将他们与主体性进行拆解;
- 几乎没人能逃脱厌恶符号的同时又在本能模仿符号的行为,因为这是每个人最熟悉的行为模式,除非当事人有意识发现自己的行为正在模仿符号,并理解这一切产生的原因,否则它都会是一个具体的「软肋」;
- 「你不喜欢我,我更讨厌看到你,丑八怪!」
- 明确告知切断对对方的关注,迫使对方将多余的能量变成对内攻击。
- 「你别生气了」,这句话之所以非常噎人,是因为一方面定义了对方正在生气,另一方面将交流被中断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当事人。所以就事论事的时候最忌讳说到这句话,如果反过来利用,当对方的情绪真的被煽动起来后,用这句话解释当下的聊天,让对方无法继续发泄情绪,其实也起到了对内攻击的实际作用;
- 「这是你的主观不可证」,另一句我很反感的话,是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对方的主观,而切断彼此对标准的讨论和商量。反过来利用,当对方长时间在主观世界聊天,那就将交谈中断的责任归咎于「你一直在以你的主观世界聊天」,哪怕是对方希望回到理性讨论,你仍然可以使用「煤气灯效应」的方式指出对方正在主观世界游荡,从而迫使对方不得不陷入对自己的自我怀疑——
这个底层逻辑对我这种理性的人非常好用;
骂不过就加入?
有这样一种说法,最会骂人的人往往才是最害怕被骂的人。这句话其实存在一个时间轴维度——很多害怕被骂的人,其实往往能找到别人的软肋加以攻击,以进攻作为防守。但随着时间的增加,人们会意识到,这样的进攻方式会导致更多的潜在威胁,比如树敌、迫使敌人之间形成乌合之众来对抗自己。所以很多人卡在了这个点,变成了一个「以和为贵」的人。
但人们会因为你的「善良」而停止对你的攻击吗?显然不可能,甚至还会因为你的「善良」而认定你就是那个可以继续被踢的落水狗。
之前一个博客好友在很久之前和我聊起他在参与的 Backroom 创作,其中有一层被称为「林内无鬼」。这是一片无色昏暗的森林,森林里会发出各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怪声。但实际这片树林没有任何威胁,而这些诡异的声音全是当事人的想象和恐惧具象化的产物。
人的软肋,就跟「林内无鬼」的「鬼」一样,它其实并不存在,而是因为自己足够恐惧而变成了随时会被对方攻击的点——除非像我这样的「恶人」会找准这样的点进行攻击,但大部分的鬼吼鬼叫,其实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制造了一个「箭靶」去追着别人射。当陷入到被害人情绪时,对方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变成一支利箭射穿自己精心藏匿的箭靶。
唯一的解法就是所谓的「晒太阳」,森林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在阴影之处你可以幻想任何腹背受敌的桥段,但如果整个森林都是阳光,你掏出手机拍摄丁达尔效应的过程也会让你减轻恐惧不是?
所谓的「晒太阳」,就是将「软肋」暴露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承认我是自私的人,你再揪着我自私其实根本攻击不到我。就好比常常有人在博客私信匿名骂我,说我写的东西没人看,但如果我知道我的创作本意并不是为了迎合大部分人,哪怕只有一个人看懂,我知道那是臭味相同的拥有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单纯的赞同。这句话对我根本没有杀伤力,不如我教你如何攻击我这种自以为很有想法能力的人:
你多年后看自己写的这些看似很有想法的东西不会觉得丢脸吗?
但是很可惜,我既然会教你说出这句话,就说明这句话对我而言也没有杀伤力,因为我有留下「作品」,而你只能在这里用「你写的东西都是垃圾」的方式来缓解自己无法留下「作品」的嫉妒情绪而已。
看,这才是骂人的技巧,攻其内耗的同时,是因为自己知道内耗是如何诞生的。
刽子手也有拿起刀下厨的时候
在 Telegram 教人骂人之后,对方问我「是不是朋友都害怕我」,我觉得这个问题还蛮有趣的,因为「会吵架」会和「不好惹」联系起来是大部分人的惯性思维。但是刽子手举起刀就一定是要杀头吗?
告诉别人你很会骂人,不是为了当作武器,而是表达「我并不害怕冲突」,但既然大家都知道骂人不会有好果子,那还不如能坐下来好好地理性交流,而非一上来就挑对方的软肋骂。
当然了,如果觉得理性交流没有意义,就像一上来就骂对方的软肋,那就好好学学如何骂人好了,但切记这些骂人的方法,其实也藏着被反杀的具体方法。
我才不会教大家呢~
Golang默认Http Client导致的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错误
问题表现
重现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io"
"net/http"
"time"
)
func main() {
client := &http.Client{
Timeout: time.Duration(3) * time.Second,
}
for i := 0; i < 100; i++ {
go func() {
for {
req, _ := http.NewRequest(http.MethodGet, "https://baidu.com", nil)
rsp, err := client.Do(req)
if err != nil {
fmt.Println("request failed", err)
continue
}
rsp.Body.Close()
body, err := io.ReadAll(rsp.Body)
if err != nil {
fmt.Println("read body failed", err)
continue
}
fmt.Println(string(body))
}
}()
}
select {}
}
启动后,随着请求越来越多,很快就出现了"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错误,服务器出现大量TIME_WAIT连接。
注定的忒修斯
在希腊神话里,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爱上了雅典英雄忒修斯。忒修斯在逃离克里特岛时,背叛了爱上自己的阿里阿德涅,独自登船逃走。不过,关于阿里阿德涅的结局有很多个版本,但流传最广的,还是忒修斯背叛阿里阿德涅的版本。
人们更喜欢背叛的剧情,因为它具有更多的冲突性和「证明」,特别是当人们是背叛剧情里的那个「被背叛者」时,就意味着他可以同时获得伟光正的形象以及「谁弱谁有理」的掌控权。
如果把背叛与剧本结合,背叛就意味着背后有另一个「主题」会被牵扯出来,比如女性在感情里被背叛,就意味着她需要面临「真爱」这个主题,甚至是因为她一直把对方当作真爱的对象,所以在最后那一刻才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男性则不同,爱这个主题本身不与「尊严」挂钩,甚至很多时候男性才是那个感情剧情里注定的背叛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女性对于「真爱」这个主题的神圣性;
那男性和男性之间是靠什么牵扯的——义气。如果将义气变成剧本里的桥段,你更愿意看到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计划,还是更愿意看到在关键时刻有人背叛,迫使主角背负着被背叛的痛苦在最后一刻既得到了胜利也惩罚了背叛者?
这里我虽然说的是剧本,但现实生活的剧情比剧本更加戏剧性。
智慧树与毒蛇
先抽象解释「背叛」的产生。
蛇诱骗夏娃吃下禁果,夏娃又把亚当拖下水。蛇当然是整个剧情里的「背叛者」,但他的背叛与亚当夏娃受到的惩罚不成正比,于是就和电影里的镜头语言一样,背叛的剧情要对准的其实是亚当夏娃与上帝之间的契约,他们是神的「背叛者」。
背负了「背叛神」的罪名,自然而然就有了更强烈的剧情,比如被赶出伊甸园。
在每个人的童年花园里也有这样一棵「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爬上这棵树遇见那条「蛇」。
- 抽象的「蛇」即背叛者,我相信很多人在童年都经历过「背叛」,但这种背叛也很有可能是我们主观认定的。比如长期通过哭闹的方式获取资源,结果某一次再也无法通过哭闹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也算是一种「背叛」的内核,甚至「背叛者」就是父母;
- 抽象的「爬树」,是为了博得关注、认同。举个例子,我老婆小时候常常会听到母亲提及「你要是一个男孩就好了」「妈妈更喜欢男孩」,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迫使女孩子做出一些男孩子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获取母亲的认同,所以她当时真的就穿着裙子爬树,被母亲好一顿揍,从此之后也再也没有给女儿买过裙子;
- 抽象的「树」,提供庇荫、遮风挡雨、甚至偶尔会因为它盘根错节的根系绊倒,但久而久之也习惯了摔跤或是学会了抬腿;
「树」是父母,「爬树」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而「蛇」即注定的背叛。
注定的背叛
再说定义。注定的背叛是安全感缺失症的一种,是人们对背叛桥段主动追求的结果——但是人们为什么会去追求背叛的桥段呢?
因为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认同,于是一些人则从他人那里获得心理补偿,这种心理补偿以「哥们义气」「海誓山盟」的形式变得更加强烈。但付出过多的友情就注定会被朋友背叛。这种注定的背叛并不一定是朋友做了「坏人」,而是自己付出得越来越多,想以这种方式道德绑架对方时,对方选择拒绝绑架,对当事人而言也是一种「你不顺从我」的背叛。
他们一直以真挚的情感分与他人,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分给的人越多,就越容易遇到那个必定会利用这种情感获取利益的人,比如借钱、帮扶。于是这个「注定的背叛」就诞生了。
当背叛发生,便是一开始我提到的冲突性与「证明」,被背叛的背后一定会扯出另一个更大的「主题」,女性因为被背叛而证明自己的「真爱」,男性因为被背叛而证明自己的「义气」。渐渐地,他们意识到「被背叛」之后得到的关注和认同更为强烈,于是就有了「主动追求背叛桥段」的潜意识。
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放任背叛结果的发生,比如不断地压缩底线、退让利益、妥协迁就,以便享受被背叛那一刻的高光时刻。
它和「痛并快乐」最大的区别在于,「注定的背叛」并不是那个麻烦的缔造者,他们更像是「受害人」身份,然后通过这个身份获得背叛带来的感觉和被背叛之后的身份优势,甚至是在和朋友喝酒吹牛时的谈资。
但它和「痛并快乐」也有类似的点,比如这种被背叛带来的痛楚过度刺激伏隔核,形成奖励机制之后,当事人就会追求更加刺激的「背叛桥段」以形成大脑里的奖励机制,这个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变成那个制造背叛桥段的人,将对方一步步推进设下的背叛圈套。比如我之前提到过的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子会通过各种小号去「勾引」自己的男友,她很期待男友精神出轨的桥段,特别是当真相被揭穿、男友跪在地上祈求原谅自己时,对这个女孩子的全然关注。
同样注定不存在的「抗毒血清」
被毒蛇咬之后,最重要的是明确知道自己中的是什么蛇毒,否则会因为找不到对应的抗毒血清而毒发身亡。
童年花园里的那条蛇,几乎是所有毒素的总和——如何理解这句话?你可以把那条蛇想象成是童年花园里任何关于恐惧的具象化,但它同时会带来人们最期待的「结果」,就像是被诱骗吃下的苹果一样。
举个例子,我以前在一个童年梦境里提到过,我曾经因为坐在自行车后座,被车轮绞进了脚踝。那段时间,我几乎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关注和照顾,特别是父亲这个符号的关注。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梦见跟这场事故相关的场景。如果说这场事故是被毒蛇咬了一口,那这条毒蛇集合的是我对父亲这个符号在童年时期的渴望。但正是因为这个毒素的存在,我在成年之后用了最短的时间跟父亲进行了精神弑父,从此跟他成为了平起平坐的成年人。
有的「毒蛇」,带来的或许是一顿毒打,比如自己通过捣乱引起了家里人的关注。那这条毒蛇就是「关注符号」的集合,而这个毒素也就引发了之前提到的「痛并快乐」的毒症。当「母亲符号」是那条毒蛇时,毒发症是因为被过分削弱主体性导致的「被爱无能」……
解毒,就意味着解套,但前提是当事人得意识到自己正在毒发,否则这一切对他们而言就是最熟悉的生存方式,哪怕有痛苦,或许也是存在的养分之一。

特别是当主体性微弱时,我们很难直击内核发出疑问,即「我为什么想要追求背叛?」——这件事不可能找到答案,因为内核不存在所以这个命题本身也不会存在。那就回到最外围,通过关系和标签构建的主体性,来询问自己。
「我在经历那些注定的背叛?」「有哪些事情注定没有结果,但是我仍然苦苦坚守?」「我是不是在追求背叛的桥段?」将主体性最外的束缚拆解之后,才能看到被标签贴满全身的自己,「他们为什么要背叛我?」这个时候要找到的是那些背叛剧情的相似性,或许这样的剧情在童年的某一次「被蛇咬」的经历里早就出现过。
最后再是回到微弱的内核,询问自己那个或许还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我真的希望被背叛吗?」当然,这是一条困难的暗路,借助外部力量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
当然,若喜欢、若认同、若渴望,则无需改变。
最近买了啥

最近心血来潮,购置了一些小东西,想和大家分享一番。
二手红米 Note 11 T PRO
价格:~ 600 元
作为苹果和安卓双持用户,我此前的备用机一直是红米 K40。使用至今,仍有些许不满意之处,主要在于屏幕观感方面,尤其是夜晚睡前使用时,明显感到眼睛不适。于是我突发奇想,既然是备用机,不如挑选一款能与主力机 iPhone 16 特点互补的 LCD 手机。经过反复挑选,我最终在闲鱼以不到 600 元的价格入手了一台二手红米 Note 11T Pro。
红米 Note 11T Pro 可以说与我的 iPhone 16 达成了“阴阳平衡”:iOS 系统 – 安卓澎湃 OS2,OLED 屏幕 – LCD 屏幕,60Hz 低刷 – 144Hz 高刷,45W PD 充电速率 – 67W 私有协议充电速率,两台设备各具特色。
相较于之前的备用机 K40,Note 11T Pro 的机身宽度稍窄,握持手感更佳。屏幕从刺眼的 OLED 换成了更护眼的 LCD,虽然色彩表现略逊一筹,黑色显示偏灰,但总体观感更为舒适。屏幕刷新率从 120Hz 提升到 144Hz,不过实际使用中并没有明显的体感差异,可能这也是如今大多数手机仍采用 120Hz 的原因吧。处理器由曾经的一代神 U 骁龙 870,升级为天玑 8100,性能更强,但可玩性下降了不少,能够刷的第三方 ROM 数量很少。充电功率提升至 67W,不过由于我暂时没有原装充电器,至今还未体验到全速快充的感觉,后续打算入手酷态科充电器后再尝试。此外,红外遥控、有线耳机接口等“黑科技”也都保留了下来。
整体而言,更新备用机后,各方面都有了小幅提升,我还是挺满意的。毕竟,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已经几乎找不到像样的 LCD 水桶机了。

超便宜且质感不错的磁吸手机壳
价格:低于 10 元
我曾经为 iPhone 和 K40 购买过各式各样的手机壳,贵的有价格上百元的苹果官方硅胶壳、极致透明的 Air Jacket,也有价格实惠的超薄 PP 手机壳。试了这么多款,始终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硅胶壳价格不低,而且用久了容易出油,手感变得黏腻不适;PP 壳虽然轻薄、手感也不错,但缺乏 MagSafe,且保护力较弱,容易损坏。
直到前段时间,我在拼多多上无意间买到了目前最满意的一款手机壳。只需要搜索“磁吸手机壳”加上对应的“手机型号”,就能找到。价格不到 10 元,却自带 MagSafe,设计简洁,没有多余的花里胡哨,采用磨砂质感的硬壳材质,带有一点韧性,装卸时既不会太吃力,也不容易刮伤手机。我还把这款壳分享到小红书,结果收到了不少点赞和求链接的私信😂。

OPPO enco free 4 无线降噪耳机
价格:~ 280 元
Enco Free 4 是 OPPO 于 4 月 16 日刚发布的一款无线降噪耳机,一经上市便广受好评,叠加近期的国补优惠,价格可以说非常诱人。正好我的 AirPods Pro 一代破音问题日益严重,几乎已经到了无法继续使用的程度,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在拼多多百亿补贴上入手了这款耳机。
目前已经使用 Enco Free 4 大约一周,结合与 AirPods Pro 一代的对比,简单聊聊我的主观体验:在设计上,Enco Free 4 做工精致,接口和缝隙处理得严丝合缝,没有一丝廉价感。耳机本体以及单只耳机的重量都比 AirPods Pro 一代略轻,不过实际佩戴时感知并不明显。佩戴舒适度整体不错,但就我个人来说,AirPods Pro 一代与我的耳道贴合得更紧致一些。
降噪效果方面,让我感到非常惊喜。除高频人声的抑制稍弱外,中低频降噪表现相当出色,虽然售价不到 300 元,但实际体验完全不输 AirPods Pro 一代。至于音质,我这个“木耳朵”并没有太高要求,只要没有明显短板或者特别出色,我基本感知不大。
使用体验上,虽然不如 AirPods 与 iPhone 的生态那样丝滑,但 Enco Free 4 支持同时连接两台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设备切换时需要重新连接的麻烦。此外,Enco Free 4 还支持空间音效、黄金听感、调音等功能。
总体来说,在 300 元以下这个价位,Enco Free 4 性价比极高,效果完全不输 AirPods Pro 一代,称得上是我今年最值得入手的产品之一。

倍魔 240 W 磁吸充电线
价格:~ 10 元
这款数据线前段时间有点小火:240W 充电速率、编织线材、磁吸收纳设计,这些特点加起来,价格却只要 10 元左右。至于质量如何,可以参考视频「数码大V拿命带货的倍魔 240W 磁吸贴贴线能上车?明知山有虎」。
本来我并没有打算购买,但奈何拼多多突然给了我 3 元优惠券,价格一下来到 9 元,于是就顺手入手了😂。

最近买了啥最先出现在Jack's Space。
善良的代价
老婆在看一部名叫《成家》的电视剧,我一般会在吃饭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上一部分剧情。因为对剧本结构比较敏感,所以大差不离地都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剧情。但今天的剧情我实在是「没想通」。
故事大概是一个前会员,在原本的婚介公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婚姻介绍服务,于是入会了别的婚介公司。这个婚介公司实则利用婚托来诈骗钱财,于是主角所在的婚介公司就坐不住了,跟踪这个前会员、收集婚诈的证据、好心通知前会员,却和前会员产生了误会和矛盾。我实在没明白这个剧情的走向,便问老婆:「这个中间缺少一个关键要素,为什么这个婚介公司不得不帮助这个已经从自己这里脱会的前会员呢?」
「因为善良吧。」
「等会,没有别的要素了?比如他们之间本身还有无法切断的利益联系。」
「就是纯善良。」
「行……吧……」我怎么说也是个写剧本的,看到这种「动机驱动」我也只能帮它找补——这部电视剧就是为了挽救中国社会婚育率的产物罢了。
善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吗?如果我们按电视剧的逻辑,可能善良仅仅带来的是剧情里必须要有的「误会」情节,一方面观众会期待「命运重锤」落下的一刻,但另一方面会有因为「误会」的扩大给那些善良的角色带来更纠葛的同频感受。
那说点真实世界的善良、以及代价。
下午和前几天携狗旅行的组织者约见聊了聊天,其实就是各自吐槽这次旅游过程中的傻人逼狗。我觉得这件事有必要,因为被这群傻逼折腾之后的负面能量总要找到必要的宣泄口。其实老板娘自己也明白,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她没办法约束参与者的素质标准,所以她只能不停用「小狗开心就好」来洗脑自己。
她或许是个善良的人,所以这样的善良也必然要付出「代价」。
一位带着8岁金毛一起旅行的女性,总共花费3000多的费用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入住酒店时,发现自己被安排在了别墅区的二楼,便以自己的金毛年纪大了上下楼不方便为由,要求老板做出调整。协商之后,一个住在标间的人愿意跟她交换房间。安排妥当后,金毛主人转头就要求老板娘退款3000元,理由是自己没有「被安排好」。
当然,这件事如果从契约精神的角度,确实可以以活动组织者没有考虑周全来作为争执点,但要求全款退费并不符合契约,除非这个金毛主人就此退出活动、自己想办法返程,否则她仍然在接受这次活动的服务。
人善被人欺或许有它的道理。
老板娘后来聊了些狗公园的趣事。比如一个狗主人,带着自家狗和邻居的狗一起来狗公园玩耍。结果自家狗把邻居家的狗咬伤,这个狗主人要求狗公园赔偿,理由是这件事是在狗公园内发生的。哪怕是狗公园的老板拿出了当时的监控录像,已经证明是两只狗打架造成的,狗主人仍然可以咬定「监控不清楚不能证明」。
这些事其实都有解法,但就意味着那个「善良」的人必须要脱下自己善良的外皮,在关系里去做那个毫无人情味的「恶魔」。
当然,这一切的定义都来源于别人,善良便于他们欺负,但一旦无法得逞、甚至是被对方反击,那就立马认定对方是邪恶的。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绕不过一个弯——即当下他人对自己关于善良的评价是最重要的。哪怕是明知道对方就是得寸进尺的人,最好的结果便是达成博弈论里的零和博弈:自己的损失成为对方的利益,到最后也算是维系了那个「好人」的形象。
那这个得利的人,未来还会来吗?来了之后还会再一次地得寸进尺吗?还是说,这一次就干脆做那个坏人,让他滚蛋——就算他未来再来,你还会接待他吗?
善良不一定有代价,但为了善良而选择无法说服自己的伪善,那必然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算一笔账,看上去「当坏人」是需要承担代价的,甚至有的时候这个代价会导致「社会性死亡」的结果,比如自己无法在一个团队中继续生存,甚至是成为众矢之的。那问题在于,「当好人」就一定能得到「好报」吗?或者说,直到最后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故事,才有了所谓的「人物弧光」,成为了大家嘴里的那个「伟光正」。
举个例子,昨天我也在朋友圈聊起了「社区蟑螂」的事,朋友问我真希望同时也有「社区杀虫剂」这样的东西——其实有,但前提是「你愿不愿意当坏人」。比如昨天那个肇事的老太太,对自己的家人宣称的都是「我家狗先叫」导致的事故。
我当然不能直接和老太太对峙,她突然躺在地上的威力远比我这个年轻人撒泼耍赖的要强。于是我今早故意绕道了小区聚集老头老太的区域,当他们看见我牵着狗出现时,我便假装一瘸一拐地走过去。他们立马上来关心我,因为他们也是昨天那场事故的见证者。在安慰我的同时,我也散布了一个消息:「老太太到处告状是我家狗惹事」。于是,这群正义感十足的老人们立马站在我这边开始声讨老太太。
这就是「杀虫剂」,没有那么高级,其实就是「人言可畏」四个字。
很显然,有人会站出来指责我,说我一个年轻小伙干嘛和一个老太太过意不去——对,所以我必须承认,这就是「坏人」的行径,但也避免了自己因为善良付出更多的代价。
同时,我并不觉得「算了算了」是错误的,只是我不觉得「算了算了」可以给自己披上一件伟光正的衣服。
那善良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要解释这件事,就必须要承认善良或许会导致一系列代价。但如果有人觉得善良是应该的,且自己所要承担的妥协、退让也是善良的一部分,那与其讨论代价,不如讨论你把愤怒都发泄给了谁?是身边的至亲,还是脚边的小狗。
好了,总结一下善良的代价和路径:
- 并不意味着善良都会付出代价,而是为了善良而选择无法说服自己的伪善;
- 为什么要「善良」
- 不希望发生冲突→确认自己是否是讨好型人格;
- 需要维护外在形象→别人是因为什么喜欢自己?甚至是自恋型人格;
- 我知道我会被背叛→这是安全感缺失症的「注定的背叛」,明天会聊到;
- 为什么不要「善良」
- 我没有成为那个每个人心目中的「好人」→他们在背后真的会认为你是「好人」吗?
- 我就是看你不爽→确认自己是否是对抗性人格;
- 我知道自己需要促成怎样的结果→也需要承担对应的结果和代价;
- 善良的代价或许不是自己承担的,而是他人代偿的
- 荣格心理分析学认为,阴影是人无意识或梦中同性但性格与自我相反的人物。即无攻击目标的的攻击性,会在无意识中对自己或无辜者开火。
- 善良最大的代价,就是你意识到你变得「邪恶」是不用承当那些代价。
Don't make Google sell Chrome
First, Chrome won the browser war fair and square by building a better surfboard for the internet. This wasn't some opportune acquisition. This was the result of grand investments, great technical prowess, and markets doing what they're supposed to do: rewarding the best. Besides, we have a million alternatives. Firefox still exists, so does Safari, so does the billion Chromium-based browsers like Brave and Edge. And we finally even have new engines on the way with the Ladybird browser.
We want an 800-pound gorilla in the web's corner! Because Apple would love nothing better (despite the admirable work to keep up with Chrome by Team Safari) to see the web's capacity as an application platform diminished. As would every other owner of a proprietary application platform. Microsoft fought the web tooth and nail back in the 90s because they knew that a free, open application platform would undermine lock-in — and it did!
But the vitality of that free and open application platform depends on constant development. If the web stagnates, other platforms will gain. But with Team Chrome pushing the web forward in a million ways — be it import maps, nested CSS, web push, etc. —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his is a classic wealth vs. riches mistake. Lawyers see Chrome as valuable in a moment's snapshot, but the value is all in the wealth that continued investment brings. A Chrome left to languish with half the investment will evaporate as quickly as a lottery winner's riches. Wealth requires maintenance to endure.
Google should not get away with rigging the online ad market, but forcing it to sell Chrome will do great damage to the web.
社区蟑螂理论
这个词是我自创的,但内核与「蟑螂理论」一样,即当看到一只蟑螂时,要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是一窝蟑螂,真实情况可能比表面所见严重得多。
这件事很妙,如果用「命运」来解释可能更通顺一些。
去年9月份的时候,因为前助理曾姐和她老公的生日,我们送了一个蛋糕给他们。他们在取快递的时候,被一个姓蔡的女性给碰到,因此他们之间发生了口角。曾姐认为对方在公共场合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赔偿,而这位姓蔡的女性则认为是他们自己没有看惯好自己的物品,所以拒绝赔偿。
在争执的过程中,另一个「女性路人」出现了,在中间和稀泥,说这件事本来就应该是物品主人没有看惯好的责任。报警之后,警察要求双方到派出所去协商。蔡姓女性借回家放东西之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曾姐在派出所等待警察联系对方时,警察也非常恼火这件事,直接在电话里呵斥对方:「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社区工作人员,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我们也得到了足够多的素材,例如对方姓蔡、叫蔡术H,但她的微信头像和朋友圈发的广告并不是在社区工作;所以根据这个在派出所得到的意外信息,我查到了另一个叫蔡术Y的人,他们既是「术」字辈的姐妹,长相也接近,同时也是那个在突然出现在争执过程的「女性路人」。
其实这件事有解法,因为蔡术Y是肇事者蔡术H的姐姐,那么派出所联系的也是蔡术Y,并发生了争执,作为公职人员违抗警察的传唤工作,本身就是作为公职人员的「瑕疵」。不过这件事毕竟不是我们的事情,所以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有趣的时,7个月之后,这个老姐姐栽我手上了……
今天我正常牵绳遛狗,与一只平时也互动过的未绝育母柴犬互动时,母柴犬突然发疯挣脱牵绳,追着奶子咬,我在给奶子下达躲开的命令时,被这只母柴犬在腿上叼了一口。因为有路人的见证,所以很快局势就一边倒的由路人去指着这个没看管好狗的老太太。我让老太太联系自己家人,索要狗的狗证、狂犬疫苗接种证明等,因此联系上了一个蔡姓女性。
其实这只母柴犬平时也跟奶子玩过,是一个还算亲人的柴犬,但由于没有做好社会化,它对其他狗偶尔有很强的敌意,加上未绝育,没有进行过行为纠正的柴犬几乎很难管理。本来以为跟往常一样打个招呼即可,结果没想到对方就直接扑了上来,挣脱牵引绳,才发生了后来这些事情。
一开始,对方承认「咬人」这件事,但拒绝承担「赔付责任」。比如我跟这位蔡姓女性约见在派出所门口时,她一上来就说自己的妈妈(也就是遛狗的来太太)说是奶子先对着她的狗叫了一声,我回应恶人先告状:「有路人见证,我的狗没叫一声」,她立马松口,说这件事大家有一半的责任,因为春天来了,狗会生理性的冲动,我又回应大家都有责任:「我家两只狗都绝育了」,见自己不站理,且一开始我从她嘴里套出了「自家狗没有狗证」的事实,所以她只能认狗咬人的责任。
接着,她开始跟我扯的是「只报销自己可接受的疫苗费用」,什么意思呢,就是她拒绝我向他报销进口疫苗的费用,只能选择最便宜的疫苗接种。她在自我介绍自己姓蔡,且是社区工作人员时,我已经把这两件事串联起来了。我当然知道正常的派出所连流程,其实是需要先接种狂犬疫苗,先保证健康,再进行立案,但这样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私下解决,立案有个好处是可以知道对方的基本资料,比如名字和身份证。在派出所登记之后,我确认了对方就是那个飞扬跋扈的蔡术H的姐姐蔡术Y。
最后我接种了最贵的、副作用最小的狂犬疫苗,本以为她会不认,我都已经准备好下一步棋走「社区工作人员知法犯法未办狗证」,结果她认栽了。
我很难以命运以外的点来解释这个「巧合」。
当你看到一只蟑螂时,要意识到这背后可能是一窝蟑螂,真实情况可能比表面所见严重得多——就算是我们,也遇到了这个蔡姓女性一家的两次行为,不知道她这样的「社区蟑螂」D额飞扬跋扈和不讲道理,是不是已经在社区里发生过很多次了?
目前这个阿姨为了息事宁人,赔偿了我接种狂犬疫苗的费用,但对方的联系方式我还保留着,我也透过微信聊天,诚心地建议对方带狗绝育和送去进行社会化训练的建议。我还没打算删掉她,她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社会学研究样板啊!
没必要社交
好友开了个小红书,问我如何彻底关闭「社交」功能。我很纳闷,不需要社交功能干嘛要用小红书,随便找个没人互动的平台发发内容得了。
不,他觉得又需要被人看见,但又不希望有社交。
行吧,但似乎也有点合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非常反感使用网易云音乐,因为我并不喜欢它的评论互动功能。这种不喜欢就好像是你养了一只猫,但是这只猫可以随便被别人摸,甚至有的人跟它互动得更亲密。所以「讨厌社交」就变成了一个最表象的外在,但它没有被推回内核。
所以当我开始用Spotify时,我会因为它没有社交功能而感到清爽。当大家聊起用什么音乐软件时,我在介绍Spotify时,也会特别加上一句「因为没有社交」。朋友听到这句话的反应,跟我听到朋友给我说想用小红书但不希望有社交功能是一样的——这是个什么标准?
因为这个结论很难推回至一个底层原因,所以只是流于表面的「没必要」。如果遇到一个非常喜欢社交功能,且容不得别人半点「否定说辞」的人,还会觉得我在装什么高级。同样的,这个人之所以会这样跳脚,也是因为在一个流于表面的地方错误地加工了结论,从而认为自己的品味被羞辱了。它要推回到内核,有可能扯出更多的「他为什么会对一些特定的观点冲突如此敏感」。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不希望社交属性的人都是因为有一个深挖的底层原因,因为「没必要」。反过来,一些人也会简单地将自己的不希望归咎为「没必要」,所以双方都没有要从黑箱出来坦诚相待的意思,也没有必要继续追问。
所以我在这里依旧拿这个好友举例。他想用小红书的原因是觉得自己的摄影作品要比小红书上大多数摄影博主要专业,所以可以将小红书作为一个发布平台。但不希望有评论功能,是因为他不觉得大家能看懂自己的作品,他只希望那是一个备档作品的地方。
「不是,你找个硬盘保存不一样吗?」
「因为我觉得你有句话说得很对,既然是作品那其实还是希望被看见的。」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显然这四个层级他只能接受到第一层,他甚至假装自己不需要赞美,因为他可以随时说服自己比起那些「大多数」,他的作品是更「高级」的。当我和他讨论为什么不希望有评论的真正原因,他其实无法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被质疑和被否定,所以他用了一个非常美妙的词来定义这一切——「我觉得没必要」。
于是我们开始了一个关于「社交关系」的漏斗搭建。
第一层,任何人都可以看见,言论无代价。
-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任何层级都可以进入;
- 他既然在追求被看见,那他其实很难挑选谁看见自己;
- 在无法筛选用户时,就意味着评价本身也是不可控的,喜好标准不同,也会导致作品本身对外的评价出现偏差;
- 作品本身也存在「沉默螺旋」:
- 多数人表达相同观点,人们更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只有少数人表达相同观点,就算大多数人持有相同观点,人们也不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多数人表达相反观点,人们就算不同意相反观点也不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除非有意识地控评,否则评论本身会因为正反观点的数量而出现偏差;
- 在表达者周围未形成乌合之众之前,评论区的不可控性更强,负面评价仍需要当事人个体对抗,甚至有时外部已经形成了反对表达者的乌合之众,其对抗难度更大;
- 例如:关闭评论/匿名评论;
第二层,言论有代价。
-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任何层级都可以进入,但有「代价」;
- 我把第二层称之为「夹层」,因为它还没有完全脱离第一层的不可控;
- 但如果言论存在代价,比如表达者周围已经形成乌合之众,个体想要反对表达者就意味着个体和乌合之众进行对抗;
- 「我知道你是谁」,就意味着言论本身指向了「你有被暴露身份的代价」;第一层不可控的核心也在于「匿名」;
- 例如:手机号码/实名制注册;
第三层,捧臭脚。
- 被看见——被赞美,谁不喜欢被赞美啊,除非他午夜梦回想起这种赞美是自己安排的;
- 乌合之众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自己抱团维系潜在规则,即如果我持有相反观点,就有可能会被踢出局外;
- 大多数人希望规避冲突,所以被纳入群体时,会获得更强大的集体认同感;
- 捧臭脚是一种生存模式,也是最不需要进行思考的条件反射式的惯性逻辑;
- 例如:虚假评论、互动、粉丝群;
第四层,我是最特别的。
- 被看见,赞美是权力集中的附属品;
- 邪教组织最核心的不是「邪教头目」,而是其座下的「干事」,干事意味着拥有实权,但同时听命于上一级,即1-7-49-343-∞的金字塔结构;所处层级的资格会让集体认同感内部出现阶级划分,从而源源不断地从内部制造以冲突维系的活力;
- 「干事」不会违抗、颠覆头目的存在性,反而会因为头目的点名而获得「特别感」;
- 自我认同的「权威感」。当评论被长期切断后,反向利用沉默螺旋,也可以制造形式上的「权威感」,即如果我贸然评论会不会显得我很无知(参见《高台教化与下流三俗》);
- 当「权威感」形成后便可通过「当爹」的方式将自己和个体之间拉开距离,形成权威——神圣——乌合之众的结构;
- 例如:直播对谈/粉丝线下见面会
好友问我,这不就是日本地下偶像出道的流程吗?对啊,但这个流程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出道」。「没必要社交」卡在了哪一层,就去上下两层寻找解决方案即可。
例如自己无法接受质疑和否定,即卡在了第三层,要么就去搭建第四层的结构,就像好友想要公开他的摄影作品一样,他希望被看见,但不希望被「不懂的人给玷污」,那要么就从一开始搭建一个大家都只会说好话的组织,只要能骗过自己也未尝不是件美事。
要么就去接受第二层的结构,即允许他人评论,但可以同时保留让对方付出代价的方法,比如对讽刺自己作品的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这么有想法,看看你的作品。」
层级之间没有高级与否之分,顶多就是「管理难度」的区别。并且,关闭评论也不意味着是「错误」。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没必要社交」都意味着卡住了,也有可能是最最开始的「不想被看见」,若成立也无妨。
同时,还有另一个核心还未提及,即「表演」。越是刻意追求或规避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里的某一个层级,就越是有「表演痕迹」。所以「没必要社交」或许也是表演的一部分?
关于这一部分,下次再聊。
花瓣里的火焰,转型中的鸣响
1974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群士兵将鲜红的康乃馨插在枪口上。一场几乎不流血的革命,就此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属于葡萄牙的「春天的故事」。
十九世纪末,欧洲列强争相瓜分非洲大陆,葡萄牙虽国力衰退,却仍死死攥住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殖民地。进入二十世纪后,葡萄牙政局动荡,1910 年共和革命后仍未稳定,1926 年军方再度政变夺权,安东尼奥·萨拉查这位经济学教授逐步崛起。他建立了「新国家」(Estado Novo)威权体制,将葡萄牙变为欧洲大陆威权统治的顽固堡垒,尽管整个国家表明和平静谧,内里却是暗流汹涌。
「新国家」号称致力经济繁荣民族强盛,实则专制极权、愚民统治。秘密警察成了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学者、记者缄默不言,教师、学生人人自危,言论和思想自由只存在于临睡前的呢喃或梦呓。
更使生活雪上加霜的是自 1961 年始,葡萄牙为控制非洲殖民地展开了一场毫无前景的远方战争。无数青年葬送异乡沙场,或干脆逃往法国、美国避难。人们越来越质疑,一场毫无意义的殖民战争,如何值得年轻人用生命去耗费?
1968 年 9 月,萨拉查在其夏季住所遭遇了一场严重意外——他坐的藤椅突然断裂,导致他重重摔倒在混凝土地面上,造成颅内出血。当时所有人,包括医生在内,都认为这位 79 岁的独裁者活不过秋天。时任葡萄牙总统阿梅里科·托马斯迅速任命马塞洛·卡埃塔诺为新总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萨拉查的病情有所好转。此时,他的亲信和新政府官员在两难中做出决定——这位前独裁者隐瞒真相。为了维持这一骗局,他们专门为萨拉查定制假报纸,伪造政府文件和会议记录,甚至安排忠实的前部长们定期「向他汇报工作」。萨拉查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统治」着国家,直到 1970 年去世,始终以为自己仍然掌控着政权。
这一幕与袁世凯称帝前的情形颇为相似。袁世凯在窥视帝位时,同样被周围的人蓄意误导,被告知全国各地民众都热切盼望他登基为帝。他的儿子和幕僚们伪造报纸、假托民意,制造了一出出假象,让他相信称帝是天下归心。然而,一旦袁世凯真的称帝,却立即引发全国反对浪潮,最终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黯然离世。
而卡埃塔诺接任总理后,确实试图进行有限改革,但为时已晚,殖民战争仍在继续,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他既不能完全延续萨拉查的强硬路线,又不敢彻底改革,结果是内外交困,最终引发了军方的不满。
普通民众在心灰意冷,军队中的不满情绪也在滋生。年轻军官们,许多曾在非洲殖民地服役,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谓。他们秘密组建了「武装部队运动」(MFA),计划推翻独裁政权。其中,一位名叫奥特洛·萨拉瓦的上校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军队内部民主力量的核心人物。
1974 年 3 月,MFA 成员出版了一本名为《葡萄牙与未来》的书,公开批评政府政策。政府随即解除了参与此书的将军职务,却不料这一举动反而加速了革命进程,终于在 4 月 25 日,破晓而至。
那天,里斯本的清晨格外宁静。广播里,一首被禁的民谣《格兰多拉,维拉·莫雷纳》(Grândola, Vila Morena)轻声响起。对普通听众来说,这只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但对军中的变革者而言,这是约定好的行动信号——革命,正式开始。
军人们迅速行动,坦克开上街头,战略要地被一一占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军事政变。街头没有枪声,没有爆炸,没有流血冲突。相反,士兵们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此时,里斯本的花市正好在售卖康乃馨。一位花店的女孩,大胆地将一朵红色康乃馨插在了士兵的枪管上。这一举动如涟漪般扩散,很快,无数民众走上街头,将红色的康乃馨送给士兵,士兵则将花朵插在枪管上——枪口不再喷吐火焰,而是绽放鲜花。
就这样,一场本可能血腥的军事行动,因为人民的支持与军人的克制,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几乎不流血的革命。一个维持了 48 年的独裁政权,在不到 24 小时内被和平推翻。卡埃塔诺总理被捕,随后流亡巴西。一个由军人和文职人员组成的「国家救济委员会」接管了政权,承诺举行自由选举,建立真正的民主政体。
革命之后,葡萄牙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葡萄牙国民首次拥有真正的普选权,言论自由得到了保障,新闻出版禁令被废除,结束了在非洲的殖民战争……然而,革命后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随后的两年间,葡萄牙经历了六个临时政府,政局动荡。左翼激进派与温和改革派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1975 年,葡萄牙几乎陷入内战。所幸的是,最终温和派占据上风,确立了民主改革的方向。
1976 年举行的首次自由选举中,温和的社会党获胜,马里奥·苏亚雷斯成为民主葡萄牙的首位民选总理。国家也通过新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与此同时,葡萄牙结束了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让这个昔日的海洋帝国得以将精力转向国内建设和融入欧洲共同体。
康乃馨革命为何意义非凡?因为它透过美丽的象征向全人类传递了一种极为罕见而宝贵的讯息:民主真正值得追求,正是因为它体现了对人权和自由的关怀,以及人类尊严的珍重。民主保障的不仅是选举权利,更是保障每个人能够自由表达其思想、不因言获罪、不因权力的随心所欲而受凌辱的尊严生活。
若无自由与民主,人们即使可以衣食无忧,却仍活在一种精神上的贫乏、恐惧与焦虑的环境中;而民主的制度建设,也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觉悟、有勇气且愿意积极捍卫这些价值的人们努力才可巩固。
让我们把目光从亚欧大陆的最西端转向最东端。
半岛上的韩国,自光州民主化运动发轫,最终在 1987 年实现了宪政改革。然而,韩式民主似乎被某种「魔咒」所困扰——前总统或自杀,或入狱,青瓦台的光环下掩盖着难以摆脱的政治悲剧,民主的花朵在寒风中摇曳不定。
至于那「弹丸之地」的台湾,虽然有着「野百合学运」、「美丽岛事件」等社会运动,虽然有着政治精英的改革决策,虽然从 1987 年解除戒严,到党禁报禁的解除,再到首次全民普选和政党轮替,经历了一场相对和平的民主化进程——却仍难逃各种冠以「民主」之名的闹剧。
而 1989 年的广场上,莘莘学子和民众高举民主、自由、反腐败的旗帜,期望国家能够深化民主宪政。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按照后来的叙事,促成了更加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最终走向了高质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成为独树一帜的标杆,也为全球民主的发展、提升指明了方向。多么美妙的叙事!
Valeu a pena? Tudo vale a pena. Se a alma não é pequena.
Fernando Pessoa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过:「一切都值得做,如果灵魂不渺小。」民主这场事业,从来都需要无数勇敢者代代相传,因为专制的诱惑从未消退过,而尊严和自由之花又是如此柔弱脆嫩,需要每一代人的悉心呵护。
从 1976 年以来,每年 4 月 25 日,葡萄牙都会庆祝「自由日」,纪念那一天花瓣轻巧的重量如何终结了坚硬的枪炮统治。肩抗自由大旗的人,必然懂得民主绝非轻易得手。康乃馨不只是往事的回忆,更是对专制永远保持警惕的号角。
期许在其他尚在黑夜挣扎的国度里,人们能够记起这一朵小花——枪炮最终都要为生命与民主服务;再黑暗的专制也无法永葆统治,因为追求自由的灵魂从未熄灭过希望之光。
愿长记此花的寓意,共勉之。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日本浮生录 :一场跨越千年的樱花之旅
写在前面
2025年,是我在日本生活的第五年。
这五年里,我见过无数场樱花,从东京街头的行道树,到京都河畔的垂枝樱,从北国雪未融尽时的早樱,到南方海边迎风盛开的夜樱。每一场花开都很美,却也渐渐让我开始思考:还有什么,是我没见过的樱花风景?
于是这个春天,我决定踏上一场特别的旅程——去追逐传说中的“日本三大千年巨樱”,亲眼目睹一下那些跨越千年依旧盛开的巨樱。从山梨的山高神代樱、岐阜的淡墨樱,再到福岛的三春泷樱,它们不在都市闹市,而是都藏于深山、乡野与古老的神社之间;它们不是短暂的惊鸿一瞥,而是跨越千年仍能盛开的树中传奇。
这趟旅程,就从这里开始——向着三棵被时光守护的樱花树,出发。
山高神代樱篇
山高神代樱
三大樱花的旅程,我们选择从山梨县开始。与其他两处动辄需要大半天的交通相比,静冈是离东京最近的一站,也因此成了我们此行的首选。我们一大早就出发,前往山高神代樱所在的山梨县北杜市实相寺。

还未进入实相寺的入口处,我就已经看到里面的人山人海。除此之外,眼前的景色也很美丽:
视线之中,樱花正在最灿烂的时刻绽放,树枝相互交织,形成一片由粉色、浅白与淡紫色构成的柔软云霞。它们高低错落,有些枝头已经完全盛放,绚烂夺目,有些则还保留着含苞待放的姿态,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才刚刚开始,最美的日子仍在继续。
樱花树下,游人如织,却并未显得喧嚣。我顺着人流的方向望去,从远处看到了那棵传说中的“山高神代樱”。她安静地屹立于寺院深处,被细心围护起来,古老的树干巨大而虬曲,仿佛一座生命的丰碑,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悠久历史。
从樱花树的缝隙中看去,远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甲斐驹岳正清晰可见。雪峰耸立,与樱花互为映衬,形成了一种极富张力的视觉美感:春天的烂漫与冬日的肃穆,就这样巧妙而神奇地相逢。

目光回落,抬头所见的近景也同样春意盎然。枝头的樱花此刻已然绽放到极致,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花瓣轻盈而通透。阳光透过细密的花瓣洒落下来,宛如细碎的光点,闪烁着春日的温柔与明媚。

步入实相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巨大的枝垂樱。这株樱花树姿优雅,枝条如垂落的长袖一般柔美,盛开的花瓣层层叠叠,如粉色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
这棵树名为「宇宙樱」。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子曾于2008年11月搭乘美国太空梭奋进号(Endeavour),在无重力状态下,于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舱「希望号」内旅行长达8个月之久。2009年7月,这些种子伴随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返回地球,随后交由当地武川中学的学生播种。这批珍贵的种子中,仅有两粒成功发芽,而其中一粒便被种植于眼前的实相寺内。
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茁壮成长,并绽放出了美丽的樱花。我仔细观察着这棵经历过太空之旅的樱花树,树干与枝条尚且年轻,但花朵却一样明艳而丰盈,似乎并未受到失重环境的影响。生命的坚韧与神奇,跨越太空与时间,在这一刻以最美丽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顺着人流再往前走,就来到了此行的主角——著名的山高神代樱。
眼前的神代樱树,树种为江户彼岸樱,据推测已有接近2000年的树龄,与岐阜县本巢市的“淡墨樱”和福岛县三春町的“三春泷樱”共同被誉为日本三大樱花之一。这株巨大的古树姿态奇特而壮观,历经岁月侵蚀和各种自然灾害,树冠相比最盛时期已有所缩小,树干的内部甚至已经部分空洞。当地有关部门为了保护树身不被风雪摧折,特地树枝四周架设了很多木柱作为支撑。

据说,镰仓时代,日莲圣人曾路过此地,目睹这株樱树衰弱枯萎的模样,深感忧虑,于是虔诚祈祷,樱树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生机,因此神代樱又有“妙法樱”之名。
在这棵树最为繁盛之时,树高13.6米,树冠东西长达27米,南北更是达到30.6米,主干周长超过10米。虽然近两年的长势每况愈下,但目前的神代樱仍然保持着约10米的高度,树干周长依然超过11米,尤其是它那向东伸展的粗壮枝条,宛如巨臂,仍然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当我站在这颗树前,凝视着这颗历经两千年风雨依然盛开的巨树,内心也被强烈地触动——仿佛透过那些历经风霜的枝干,清晰地感受到了大自然顽强而不息的生命力。
身延山久远寺
离开润井川龙岩渊后,我们前往了旅途中的另一站——身延山久远寺。身延山久远寺位于山梨县南部,寺庙内拥有众多百年以上的垂柳樱。每年春天,久远寺境内的樱花树都会如期盛放,与古朴的寺庙建筑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典型的“日式春景图”。

当我们走进久远寺境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庙朱红色的屋檐与满树盛放的樱花交织在一起的绝美景象。白色樱花与朱红色的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坐在椅子上,当微风拂过时,耳畔传来阵阵风铃的清脆声响,伴随着淡淡的樱花香气,使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漫步在久远寺境内,最引人瞩目的便是这株姿态优雅的枝垂樱。这棵古树就伫立在寺庙建筑的一侧,粉色花朵与朱红色建筑彼此映衬,在蓝天和绿意的映衬下更加明媚而醒目。这株巨大的古木,树龄已有400多年,入选为“日本全国十大枝垂樱”之一。它的树枝柔软地垂落,如同一道粉色瀑布,优雅而又充满灵动之美。

整个久远寺的行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寺内的任何景点,而是久远寺后山的停车场。
那本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但当我们驱车抵达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令人惊艳的樱花隧道。停车场入口的道路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十几棵高大的樱花树,形成了一条粉白交错的花之隧道。

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个停车场,人们也大多匆匆而过,并没有留意这里的美丽与静谧,但就在这个平凡的地方,我却看到了久远寺最日常、也最打动人心的一面。所谓美景配佳车,在这个不起眼的停车场里,我将汽车停到樱花树下,拿起相机给爱车拍下了一张照片。
润井川龙岩渊
离开久远寺之后,因为顺路,我们又前往了另一个近几年非常火热的赏樱景点——润井川龙岩渊。

这里与之前看到的古树风景不同,展现出另一种日式赏樱的经典风貌。我们站在桥上眺望,眼前便是沿着潤井川左岸绵延长达250米的樱花树。整齐而繁密的樱花林沿着河岸铺展开来,形成了一道壮观的粉色花道。

润井川龙岩渊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同时欣赏到“三重奏”的绝美风景——缓缓流淌的润井川河水、两岸如云似霞的樱花,以及远处巍峨耸立的富士山。在樱花的掩映之中,富士山洁白的山顶与晴朗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三者彼此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动人的风景画。
淡墨樱篇
うなぎ千草
从润井川龙岩渊出发前往岐阜的途中,我们途经了滨名湖。作为静冈著名的湖泊,这里以鳗鱼饭闻名日本,我们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一绝佳的品尝机会。
我们选择的是一家位于三日町、名为「うなぎ千草」的老字号鳗鱼饭专门店。这家店创立于昭和56年(1981年),不仅口碑良好(谷歌评分 4.4,1206 条评价),而且餐厅位置极佳,从店内便能一览滨名湖的开阔景色。

我吃过很多家鳗鱼饭,但这家对于我而言还是比较特别的。从鳗鱼的选材、烧烤方法、酱汁的调配,到米饭的煮制、山椒的搭配,都比较讲究。店家还自创的了鳗鱼的烤法——“奥滨名湖烧”。这种做法虽属于关东风格的“先蒸后烤”,但更强调鳗鱼表面烤制出酥脆香浓的口感。
我点了一个普通的鳗鱼定食(可以理解为套餐),鳗鱼外皮金黄酥脆,酱汁甜咸适中,搭配着饱满柔软的米饭,入口香气四溢。搭配清爽的汤品和简单的小菜,一餐下来,旅途的疲惫也一扫而空。
樽见铁道

与樽见铁道的相遇,完全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巧合。当我们驱车抵达木知原附近的全家便利店时,一阵饥饿感袭来。于是,我们果断停车,选择一边品尝我们最爱的炸鸡,一边饶有趣味的观看远处田野里耕作的农户。那天下着小雨,远处的樱花和升起的薄雾有一种在“江南水乡”的错觉。
正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炸鸡时,忽然注意到附近有一条铁路。出于好奇,我们立刻查询了一下,原来这就是闻名已久的「樽见铁道」。
在樱花季节,这条铁道被人们称为“开往樱花盛开之地的列车”,列车本身就已然成为当地著名的赏樱景点。樽见铁道会特意调整运行时刻表,让旅客能够在沿途各个赏樱胜地停留,尽情感受春日的美好。

不久之后,我们便看到一辆浅蓝色的列车缓缓驶近。列车两侧樱花正满开,粉白的花朵仿佛轻轻拥抱着铁轨。列车以悠闲而舒缓的节奏驶过眼前,美妙如期而至。也许在旅途计划之外的偶然,才是旅途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
*有关樽见铁道的详情,欢迎参见官网:https://tarumi-railway.com/,网站设计的不错。
淡墨樱

樱花季同时也是日本的雨季,因此晴天赏樱的机会并不多。在我们抵达岐阜拍摄火车时,天空就已经是阴沉沉的,随着车辆逐渐驶入山区,天色越发阴沉,很快便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大雨。

当我们终于抵达树下时,雨势仍旧不小。不过也正因为此,大雨帮我们避开了赏樱人潮,可以让我们得以安静地与这棵历经千年风雨的古樱相遇。虽然淡墨樱此时尚未完全盛开,但依然展现出庄严而优雅的美感。
淡墨樱作为日本三大千年巨樱之一,树龄已有1500年之久,高达16米,粗大的树干直径近10米,姿态雄伟,被指定为日本国家级天然纪念物。它独特之处,在于其花朵从含苞到凋零的过程中颜色不断变化:花苞初绽时为柔和的淡粉色,盛开时纯白如雪,等到凋谢之际,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淡墨色,因此被称为“淡墨樱”。
就在我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镜头里恰巧出现了一对日本情侣。他们撑着透明的伞,安静地站在树下合影,表情温柔而专注。在这阴雨绵绵的天气里,他们的身影与古老的淡墨樱相映成趣,成为了我此次旅途中最温柔也最难忘的画面之一。
据说夜晚这里会举行别具风味的夜樱点灯活动,灯光映照下的淡墨樱,会展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姿态。虽然我们因行程关系未能亲眼见到这一幕,但如果你有机会亲临岐阜,建议除了白天赏樱之外,也不妨留到夜晚,静静感受那被灯光温柔点亮的千年古樱,定会别有一番风味。
三春泷樱篇
白石川一目千本樱

在正式前往三春泷樱之前,我们特地绕道来到了福岛附近的一处著名赏樱地——白石川一目千本樱。在等了长达一小时的停车位后,我们终于在中午之前抵达了白石川。

顾名思义,「一目千本樱」的意思是“一眼望去,便能尽收千棵樱树的盛放景象”。而这里用肉眼所看到的壮丽程度,远远比文字和图片所能传达的更为震撼:以蓝天白云为背景,脚下则是清澈透蓝的白石川水缓缓流淌,而沿河堤两岸,一整排绵延约8公里、以染井吉野为主的樱花正盛放着。
白石川一目千本樱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大正12年和昭和2年,由大河原町出身的高山开治郎氏所捐赠,共计植樱约1200棵。如今,这里不仅被选为「日本赏樱百选」之一,更已成为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吸引来自全国各地赏花客的重要景点。

漫步在这长达8公里的樱花堤岸之上,脚边是点缀着的黄水仙,头顶是交错成拱的古老樱树树冠。我们放慢了脚步,让时间也跟着静了下来,只为更久地沉浸在这片粉色长廊之中。

在樱花的海洋中漫步,脚步越慢,就越是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在白石川堤岸的尽头,我们遇见了一辆米白色的老款 Land Cruiser 静静停在河边。车前,两位上了年纪的当地老先生并肩而坐:一人戴着墨绿色渔夫帽,另一人穿着醒目的朱红色夹克。两把折叠椅随意插在尚未完全返青的河畔草丛里,脚边摆着简单的钓具与保温壶。他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偶尔把视线投向缓缓流淌的河水,更多时候则沉默地享受着下午柔和的阳光和岸上随风飘落的樱花瓣。

不远处的堤顶,染井吉野已盛放成粉白色的波浪,与对岸成排的住宅屋脊一起,勾勒出一幅典型而安静的东北小城春景。陌生的旅人、陈年的越野车和闲适的老友——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在这条河边因樱花而自然相连。樱花赋予风景短暂的华美,而这些平淡又悠长的生活片段,才让春天真正具备了温度。

除了在河堤上漫步之外,你还可以继续向前,在白石川堤最经典的观景高台上,你可以捕捉到这样一幅春日限定的景色——
近景是一列 JR 列车,车身点缀着浅绿条纹,正呼啸而过;中景是一目千本樱那连绵八公里的染井吉野,粉白花海在微风中摇曳成波浪;而远景则是仍披着残雪的藏王连峰,雪脊清晰、线条刚毅。列车的钢铁与樱花的柔美、雪山的肃穆在同一画面里交汇,静与动、寒与暖相互映衬。
如果运气好、时刻对上,当樱花花期与晴朗天气重叠,铁轨两侧的黄色连翘也正好盛开,便能在镜头里再添一抹金色;而列车驶过那一秒,仿佛把这一整幅春天的长卷轻轻拉开,让人恍若置身电影分镜。
虽然这些景色和我们所见的千年古樱相比,少了一些历史厚重感,但这里却多了一种春天才有的鲜活与欢快。在白石川边短暂停留的这一刻,也成为我们此次追樱旅程中最柔和、最悠长的一段前奏。
三春泷樱

在我的预想中,三春泷樱如果白天拜访,一定是人满为患。因此为了避开拥挤的人潮,我们第二天凌晨 5 点就从郊外的酒店出发。当车驶入三春町时,天才蒙蒙亮,但能容纳上千辆车的巨大停车场竟已所剩无几——樱花季的三春,果然名不虚传。所幸还是抢到了一个车位,一路小跑进园后才知道:清晨 6 点前均可免费入场,6 点之后才开始售票(500 日元,折合 25 元人民币)。

即便当天依旧是阴天拍照的效果并不好,但这并不影响我认为三春泷樱是三大古樱中最具冲击力的一株。远处看就可以看出它的花势十分蓬勃,仿佛有呼之欲出的生命力;近看时,层层叠叠的花幕将树干遮掩得若隐若现,展现出千年古木的苍劲与春光的柔美并存的奇景。

虽然游人络绎不绝,但换个角度拍摄还是能有不错的效果。顺着木栈道攀上小丘,三春泷樱在灰蓝的晨色里蓦然显现:粗壮的古干撑起万千细枝,花幕自高处倾泻而下,仿佛粉色瀑布落入新绿的梯田。三春泷樱其实是一棵枝垂樱,树龄已逾千年,1922 年就被列为国家天然纪念物,如今依旧高约十三米,冠幅展开能覆盖二十五米见方。

沿着缓缓爬升的水泥小路走到坡顶,视线突然豁然开朗:一座灰顶木屋静静坐落在竹林与梯田之间,门口那株枝垂樱正值盛放期,粉白花瀑垂到檐下,仿佛给整座房子披上了春日的轻纱。可能是大家也觉得这里风景不错,很多人选择在门口拍照打卡。(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越过图上的牌子进入私人领地)

其实在东京这种钢铁森林里住久了,看到这样的房子也会在心里暗暗羡慕——每天推开门就是满树樱雨,四时耕作或日常采买,都要先经过这一片柔软的粉色帘幕。对我们这些旅人来说,这样的景象是一年难得一遇的幸运;而对他们而言,却是平凡生活里最自然不过的背景。原来,有些人真的把春天住进了家里。
夫妇樱
在这趟旅程的最后,我们绕道来到了三春泷樱附近的一座静谧神社。

与热闹非凡的三春泷樱不同,这里是完全无人的。神社门前的鸟居古朴沉静,石灯笼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唯有两株枝垂樱正悄然盛放,一左一右,倚着彼此。它们被称为“夫妇樱”,相传是为了祈愿夫妻恩爱、家内安稳而种下。不同于那些以壮观著称的名樱,这对夫妇樱低调、含蓄,却有种令人动容的温柔。

我们在树下静静站了许久,头顶是缠绕交错的老枝,春风拂过,花瓣缓缓飘落,落在石阶、落在肩头,也仿佛落进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一刻,没有喧嚣、没有相机快门声,只有鸟鸣与风声,和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守候在神社前的花与树。
春日追逐樱花的旅途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也许真正让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看了多少樱花,而是在哪些不经意的角落,与怎样的风、怎样的光、怎样的人,一起度过了这一场属于春天的短暂时光。
更多内容
本次旅途的行程地图已经全部公开至公众号「日浮录」,发送「日本三大樱花」即可自动获取。
如有问题或者想法,欢迎在文章下评论留言,我将尽快回复你。樱花之旅已经告一段落,但我的日本旅途仍在继续。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浮录」,我会在那里分享我的更多旅游随笔、在日生活。

本文首发于少数派,文章地址:https://sspai.com/post/98514
爹的高台教化
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个「爹」,应该是为儿子庆祝考试成绩,但全程只听到爹对儿子的高台教化。节选一些听到的内容:
- 人不能成为众矢之的,你知道什么叫众矢之的吗?你知道为什么人不能成为众矢之的吗?
- 努力有必要,但是不能蛮干,否则我们花这么多钱让你读书,岂不是大家都白努力了吗?
- 爸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明白了人不能放弃,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你就输了,你知道吗?
- 妈妈之所以能遇到我,是因为我足够优秀,否则就不会有你了,你知道吗?
爹这个符号很常见,但我也是在今天第一次见到如此没有「男性特征」的爹。可能以下的内容会引起不适,但我需要客观地描述「没有男性特征」这件事。
因为是背对着,他刚落座的时候,我就察觉到了很强烈的「焦虑感」,他会满场控制服务员的行为。他是全场不停输出的人,但他的外在形象和举止十分阴柔,这种阴柔几乎达到了「婆婆妈妈」的层级。我知道这是一种性别歧视,但既然他作为一个「生理爹」的符号,同时又在不停地输出以通过儿子获得「男性尊严」,所以这种割裂感不得不推导出「平衡」以外的点——一个需要通过高台教化的方式获得男性特质,即「爹符号」的男性,其衰弱的能量可能会出现在几个方面:
- 工作,因为当太久的孙子,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持续当爹;
- 性生活被压抑,这种压抑不是来自于被压抑,而是他作为主动压抑的一方,其具体差别在于:
- 若是被压抑方,性压抑会转化为攻击性、创造性、强迫症;
- 若是主动压抑方,例如性无能、性向隐瞒等,则会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弥补男性特质衰弱的事实;
- 因为人体机能的关系,男性也会因为年纪的渐长而出现荷尔蒙减少的过程。男性能力下降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代偿行为」。这个能力不单单是指性能力,也可能涉及自我认同感、被关注程度、家庭地位等等。(《性癖纵横观II》)
说起这个观察,并不是要吐槽这个「爹」,而是聊聊男性的「表达欲」。我是个表达欲很强烈的人,除了博客,还有播客、剧本和小说创作,因为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压制自己的攻击性,回退这件事是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不善于表达情绪的家庭里。男性长辈都是闷葫芦,女性长辈又都情绪泛滥,常常会以叹气来代替一句原本应该表达清楚的内容,所以大家都需要去猜测叹气背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以至于不善于表达情绪成了男性家庭成员的「生存方案」,即只要我不表达真实情绪,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引发对方的情绪。
情绪不会自然消解,当被压制时会形成对内的攻击。说个题外话,这就是我家族男性成员或多或少肝功能不好的原因之一。当这种攻击性达到极致,就会需要其他的释放通路,例如创作欲、捣鼓机械、风险投资等等。
我家很少出现说教的场景,因为大部分的说教是母亲这个角色通过情绪裹挟和道德绑架的形式完成的,所以父亲反而会充当那个「听我解释」的角色。当然这是后话了,回到爹的高台教化这件事,如果这些情绪没有通过其他形式的通路给发泄完毕时,就有可能会转而形成强烈的「爹味」。
「爹」会有两种符号,一种是无法违抗的父权,即「权威爹」,另一种是迫使他人遵守的规则,即「说教爹」。
——《我们为什么需要“爹味”?》
之前三番五次提及过一个底层逻辑,即男性的原始动力是「尊严」,结合前一节讲到的能量衰弱的原因,就可以串起来解释了:
- 「权威爹」的尊严层级更像是通过「谁的拳头更有力」来决定的。儿子自然是弱小于父亲的,哪怕是有一天他意识到儿子已经长成了可以和自己对抗的孩子,仍然可以通过「孝顺」这件事来作为规则层面的压制;
- 「说教爹」的尊严程度更像是通过「制定规则」来决定的。因为男性特质的衰弱,无法通过拳头的方式对比尊严,则通过说教的方式重新调整规则——你必须听我的,因为没有我你无法在这个世界生存;
很有趣的是,这件事居然是可以反推成立的——即一个男性越是把说教成为寻求「地位确认」的手段,就越是男性能量衰弱,因为如果他有足够硬的拳头,就已经使用力量获得尊严了。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高台教化就成了「说教爹」非常巧妙的表面伪装。现在需要解释清楚什么是「高台教化」。首先,这是一个「排他性认定标准」,即我认为你的作品是在高台教化,那就是高台教化,因为高台教化本身没有标准,甚至会因为主观喜恶,而觉得对方放个屁都是在讲道理。
所以第一步需要摒弃主观好恶,再来解释高台教化:
- 高位俯视。这一点本身是相对存在的,但由于个体认知差异,必然会形成暂时的相对高度(但不可否认,认知歧视又确实存在)。
- 应然判断。休谟认为我们无法从「实然」命题推导出「应然」命题,除非我们可以明确地阐述其逻辑关系。例如,我们无法从「你的文字让我感觉到不舒服」推导出「你的文字毫无价值」;大部分高台教化会采用这样的叙事风格,将一个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实叠加形成结论,而没有完整地解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 缺乏自我反思。高台教化的观点往往会被伪装成「普遍性」存在,而非「框架产物」;
- 所谓的「框架产物」是一个人的观点、结论、判断,都是在特定认知框架下产生的结果;
- 高台教化是将自己框架下的产物,当成了所有人都该遵守的公理或标准;
- 反之,框架和框架之间的认知差异,也会导致其中一方认为对方的认知即对自己的「定性」,而产生非黑即白的认知,即证明你是错误的,那我就是对的;
- 权威性。我虽然不反对权威性,但个体的权威性并不能覆盖他人认知,除非这样的权威性已经成为一个乌合之众的「纲领」,否则其权威性是应该接受考验和质询。
当然,上述的高台教化的构成要件本身也有局限性,因为我认为主观先行要比客观标准更重要,比如有的人更喜欢完全的结论先导,或是应然命题的绝对感,或是自我权威对他人在认知、知识储备上的碾压。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说教爹」的高台教化在某些时候也是有「内容」的,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会让一些人感到不悦。同时高台教化也很容易禁不起「反驳」,但是这个表象也并不能完全否认其内容的「价值」。
总结一下:为什么值得弄清楚「高台教化」这件事:
- 能用于分析父母、权威者、对话双方的表达姿态;
- 能用于判断一段话是否试图「说服」,还是试图「压制」;
- 也能帮助自己反思写作或讲话中是否不小心落入「应然」的结构里。
最终的最终,我认为认定高台教化这件事本身是「主观先行」的问题,如果主观上无法接受,那对方放个屁也是在说教~
关于法律渊源概念的疑问
证据链与有罪推定
好友发来一个八卦说是创作「素材」,是一个网红与别人的色情聊天内容。但我很快发现里面的逻辑 bug,现有的证据如下:
- 聊天内容是网红与他人的文字性爱对话,虽然里面有照片,但照片未出现纹身,无法指向当事人;
- 另外两则自渎视频也没有实际证据指向当事人,未出现过纹身;
- 网红的裸照,暗示特定纹身存在,但裸照与聊天内容毫无关系;
- 网红照片里的手指与自渎视频的手指对比。
于是这个证据链是各自指向一个证据,但证据和证据之间毫无干系。唯一的所谓「关键性」证据,仅仅只是「手指很像」。这件事本身没有值得聊的地方,但这样的证据链可以推出结论,倒是值得玩味。
不单单是这样的「瓜」,还有一些认知推导的方式,也是将前因后果单拎出来似乎都是合理的,但为了要将两个毫不相干的结论桥接起来,也都会找到一个「手指很像」的推理结构。这个「手指很像」首先是以联想、贴标签、先入为主的形式呈现:
- 我个人不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 问题不在我,而在他人;
- 哦,是他啊,那他就会说这样的话;
- 既然我这样觉得,就一定还有其他人也会这样觉得。
因为证据链很弱,所以我对所有的结论存疑,但就算如此也会有另一套推导系统:即当事人是一个会拍裸照的人,所以他是一个「骚货」,所以他会做出这件事情是合理的。那么「手指很像」的证据也是合理的。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符合证据的推测,但因为它已经涉及到「质疑动机」的层级,所以事情本身已经成为了当事人的自证陷阱。如果再追加当事人为了金钱去勾引对方这样的「付诸阴谋论」,那么一个很难再被破解的「类证据链」就形成了。
出现这种情况最直接的问题,在于事件本身是建立在对当事人「有罪推论」的基础上的,所以无论是否有新的证据,其证据都将是支持当事人有罪的结论——当证据不足,就通过怀疑动机的方式将证据偏向定罪本身。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二极管」问题——即我认为证据链不足,而有罪推论已经定罪,当我们的观点不相同时,他们会认为我的推理是不合理的——那么问题来了,证据链不足是否就已经宣告当事人「无罪」了?
如果这个弯能绕过来,那问题就没有那么复杂了——证据链不足代表的是无法定罪,也有可能这些证据确实指向了当事人实际行为,只是他们在形式上不构成证据链罢了。那到底是「定罪」还是「无罪」?看吧,问题就在这里,因为有罪推论会认为证据都指向的是罪名,但「无罪推论」是优先考虑证据链是否完整,否则「疑罪从无」。于是「手指很像」有了动机推断、有罪推论的变形:
- 如果你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为什么没有人支持你?
- 我的观点被更多人支持,所以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 我比你更有经验,所以在这件事上你的观点不具备参考意义;
- 他就是这样带节奏的;
如果结论被提前假设,在推导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存在确认性偏差的可能。
比如这两天参与携宠旅游时,有人认为狗就是「畜生」,所以送狗上学的结论就是「狗无论送不送去上学都是畜生」的结论——以至于当大家需要理性讨论送狗上学的目的是什么时,对方的结论无论如何推导到的都是「畜生没有必要上学」。
但事实上,送狗上学的核心是让狗进行基本礼仪的训练,就跟小孩子需要学会「可以」和「不可以」一样,而不是通过上学为「畜生」赋予「人」的属性。
很显然,如果对方咬定了「狗是畜生」这个结论,那无论再多的证据链都无法颠覆这个结论,这个时候证据链本身就会被那句「手指很像」给轻易颠覆,这个时候「手指很像」就变形成了更强烈的拒绝讨论、圈层认同的确认性偏差:
- 我看到的事实就是这样,我不认为你说的观点是对的;(但事实是全面的吗?)
- 书本上就是这样说的,你挑战颠覆知识吗?
- 你不要代表我,反正我不这样认为;
- 你这么激动做什么,被我说到痛处了吗?
- 你支持他吗?所以你也不是什么好人;
自此,比证据链更标准的死循环出现了,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提到的三种逻辑谬误:
- 将动机推断等同于证据;
- 将价值判断等同于事实;
- 将主观偏好集合为集体结论;
We'll always need junior programmers
规则制定者、遵守者和修改者
在我的视角里,就算是携宠旅行,在公共场合(例如长途大巴内、民宿餐厅等),应该将狗牵绳并随时照看好宠物,避免给他人添麻烦,就比如吠叫、奔跑等等。
当然,这个内心的规则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规则在这个时候就等于不存在。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只要我掏了钱就应该享受服务」,那么让宠物在公共场合自由活动也是原本旅游契约里默认的条款——即携宠旅行,就是让人和狗都要感到快乐。
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闹腾中度过了15个小时的车程。几近崩溃的同时又开始自查和怀疑自己——这个所谓的规则,我们明知道是自己内心的标准,那用来规范他人显然不合理。那是否意味着,其实大部分人采用的平均标准,就是那些在公共场合为了自己狗儿子开心而放任撒欢,且认为这就是「给了钱就应该享受的服务」?这个空间的规则就被调整到了大家都必须要被迫拉至一些傻逼主人以及其傻逼狗的道德、认知下限。
显然,这是公共规则的常态:当超过一半的人对某一个规则进行破坏时,原本的规则将会被拉入群体里的道德和认知水平下限,以至于另一部分人也开始不遵守规则。
同样,给狗牵绳或许也并不是一个法律规则,所以这个规则很有可能也仅仅是我个人标准,但不牵绳的狗打扰了别人,这件事与公共场合的规则是违背的。
我所住的小区有一个中央广场,广场的周围是供人休息的桌椅,再由花坛包围这个中央广场。而这些桌椅会变成小区里甚至是外来小区人员的「娱乐场所」,从早到晚都会有人在此打牌赌博。所以久而久之,原本需要绕行至此的路径,被越来越多人从花坛里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的捷径。
小区物管为了整治这个现象,先后试过安装标语牌、栅栏、种植更难移动的灌木,但显然这个花坛的规则已经完全被「娱乐场所」的人们所修改。以至于原本那些绕行的人,也选择了这条捷径。
我要是物管,就把所有人都拖下水,比如在这个走出来的新路上定期放上狗粪的阴招,或是安装喷水装置定时开启的阳谋。但显然,一旦这里形成的既定规则被破坏时,这些人反而会觉得「我们都这样做,为什么你就要特立独行地行事呢?」
于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规则制定者和遵守者两种人。规则的制定或许并不一定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成文制定,也有可能是当群体内的半数都采用某种规则,或是乌合之众放弃独立思考以最低智商水平思考形成规则后所形成的;这时,规则的遵守者对规则的持续存在就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一样,遵守者一般而言有两种逻辑:
- 大家都这样遵守,我也应该遵守。这一类人的社会屈从度更高,几乎不会重新思考这个规则存在的合理性,他们更多是为了合群而选择遵守;
- 当我的利益因为规则受到损害时,我也通过规则去损害他人利益以补全我的既得利益。比如,有人停在自己的私家车位上,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去霸占他人车位,希望物管出面进行调解,否则无人为自己的损失买单;
我不算是一个很好的规则遵守者,在学校大部分闯的祸都是我利用了规则的漏洞,所以学校也无法实际「降罪」。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渐渐意识到我对规则暧昧不清的界限——
若是我认同的团体、组织、乃至国家的规则,我会默认选择接受,且不希望自己成为破坏规则的那个人。比如每次在日本休假时,我的手机完全保持静音状态。
但若是我不认同的团队、组织、乃至国家的规则,我会默认选择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比如在不提供桌边服务的餐厅,我会在吃完餐后自行收拾桌面和餐具至指定位置,但显然这种行为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会被大部分认为吃完就应该留在桌面让别人收拾的人当作「神经」。
当人们在选择自我约束、不认同规则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割裂的问题——我都已经遵守我认为的规则了,那就不希望你用你的规则来破坏和入侵我的空间。比如,我们在长途大巴全程佩戴牵引绳,也保证自己的狗随时在我们身边,也因为是柴犬的关系他们几乎没有吠叫,但如果他们真的发出了叫声,我们也会觉得「过意不去」而立即制止和管理。
但这仅仅是我们在遵守的规则,所以当其他不牵绳的狗来我们身边捣乱,引起骚动时,他们的主人不动于衷,我为此发过脾气,也骂得不算好听,但就是这样绝大部分的人仍然觉得规则就是其中一些傻逼的下限。
所以这件事就成了内耗的卡点。
修改规则是存在极大风险的,比如你可能会和一个群体处于对立面。比如我高中的时候,觉得新闻联播之前大家「自觉」站起来读背书本这件事很傻逼,我便向班主任要求这段时间我自己去学校的小花园独处。班主任用的词也是大家最常听到的「别人都这样,为什么你非要搞特殊?」我并不认同规则,所以也质疑大家这样乱哄哄地读书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表演。为此,我争取到了所谓的「特权」,也是因为这个「特权」,我遭到了一部分同学的排挤。
很显然,我无法修改所有人面对的规则,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我的选择而开始拒绝拿着书本大声背读的习惯。直到教室里原本的规则也被平衡到了——要大声背读的学生去走廊,留在教室则保持安静学习。而我依旧是那个在学校小树林跟朋友吃绝味鸭脖的人……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点名一种「规则假意反抗者」——即虽然不认同规则,但又无法做出改变规则、无法承担为自己争取规则的特例而招人厌恶的代价,最终不得不一边遵守规则,一边咒骂规则的制定者和其他遵守者都是「傻逼」。
为什么要把这类人单拎出来?是因为如果群体里大部分的人都以这种方式遵守规则,那么这个规则更难被破坏,因为他们更容易被集体驯化。即如果新的规则与原始规则相悖、甚至不同时,他们会为了反对原始规则而选择顺应新的规则——但殊不知新的规则就是集体驯化的一环。
我理解有些人正处于「看清规则但无法违抗」的阶段,但那些嘴上骂规则、心里又深信规则不可撼动的人,是最可怕的。
回到「内耗」这件事,既然我无法接受规则,同时又因为遵守自己的规则被他人不断入侵,为什么我不反抗?之所以这件事产生了自我怀疑,是因为中间还卡了一个要素,即我们跟这场活动的组织者还算关系不错,如果我们在活动当中与其他人发生了冲突,或许会给组织者「添麻烦」。
显然这也是把我自己困住的规则,那就只能接受这种规则带来的代价——比如我必须得全程带着耳机听歌,在每个服务区下去遛狗的时候,我都要求自己做到看管好自家的狗并及时处理粪便等。
因为我对其他狗,特别是狗主人及其傻逼的狗表现得非常冷漠,所以他们也自然而然会远离我,这是我需要承担的不合群的代价——这或许也是「规则」。
总结一下,其实关于规则的思考来源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的思考。与其直接呈现书本上的哲学语句,我个人觉得它在进入到社会现实才显得有趣。
- 现代形式的权力不必然在本质上是压抑性的,而是主体生产性的;
- 勒庞认为的乌合之众是否也存在「主体性」?这就意味着乌合之众的内部是否存在产生性的「规则」;
- 从现实来看,当群体内部超过一半的人遵守某种规则,即规则「产生」;但当多数人开始破坏规则,规则则会下沉,即乌合之众的「主体性」也受到破坏;
- 而规则的假意反叛者,则符合规训机器里的内化者身份,甚至在特定时候他们是「惩罚」的执行者(例如文革时期为了保命而拿上红本本讨伐他人的红卫兵);
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论读书
王佐良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才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308]给独处以空间
哥本哈根掠影 (一)
我们为什么吃不了苦了?
这个问题来自于这一次的旅游经历。
家里两只狗上学的宠物公园组织携狗旅行,想着不用自己开车去带两只狗去海边玩玩,我跟妻子也就报名参加了。心想着15小时的车程都扛下来了,旅游参加点所谓的集体活动也算是旅游的一部分。但就是这种所谓的想要合群,我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吃不了苦了?
因为酒店就在海边,开门就能去沙滩,所以一大早就有人组织要去海边赶海。我们不想搞得一身都是泥,所以没有参加;因为酒店离市区很远,需要驱车一个多小时,所以大家又开始报名要借用旅游大巴送至市区。我们虽然去了,但计划是找一个宠物咖啡厅待到回程,期间就把各种想要吃的当地特色小吃、想采购的以外卖的形式点单到咖啡厅;晚上又组织要去租船夜钓鱿鱼,我们因为担心奶子(家里的狗……)晕船,所以也没有参加。
总之,我们就是非常怕麻烦和吃不了苦,所以也深深地灵魂拷问了自己。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需要从逻辑上重新梳理的问题:
- 不合群是否会对群体里的人造成困扰?
- 吃不了苦是因为什么?
同样是旅游里发生的事情,在借用大巴车去市区采购那天,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狗狗家长,他们到市区也是为了吃当地小吃和采购物资,原定计划是2点在下车点集合。但是我们原本提前找好的宠物友好咖啡厅并不接待宠物,我们临时换了一家可以带狗的海鲜餐厅。因此就无法准时坐上返程的大巴车,但当下我们也及时在群里反馈,让大巴车按时出发,我们为了不耽误行程自己选择打车回酒店。
这件事有造成「困扰」吗?如果说困扰是他们去市区吃的是螺蛳粉,而我们在带着狗吃蒸汽海鲜,这种对比让人感到「困扰」,那我认。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计划去打乱其他人的计划,比如说非要让一车人等我们吃完饭回程。再说租船夜钓的事,这也并不是提前按照人头约定好的契约关系,而是临时组队,没人参加也并不影响其他想要参加的人的计划。
所以我必须得承认,旅行这样的事情,我并不可能将同行者看作「我们」,甚至都不是为了要合群的「大家」。我也很喜欢这种以需求模块作为活动组织的方式,即是否要用车去市区、是否要租船夜钓、是否要去海鲜市场等等,不参加的人并不会影响需求模块的执行。
对等地,如果在这样短暂建立的陌生人关系里,有人在群体里出现了情绪问题,我们也不会以「我们」或是「大家」的身份去帮忙处理情绪。既然大家的目的性和需求不同,并且活动本身是可以选择自由活动的,那么在这样的组织架构里,我必然会离那个情绪黑洞远远的——那如果她非要用她的情绪来裹挟所有人,比如长途驱车时,在服务区发脾气赌气不上车耽误所有人行程,那这他妈才叫「困扰」吧!
所以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我是一个非常看重「我们」的人,又不希望自己被「大家」所道德绑架。因此「我们」的构建条件对我来说非常苛刻,一旦构建完成,所谓的「拎得清」就成了默契的部分。在此之前,我依然会在短暂的群体里做那个「拎得清」的人。
那如果真的是所有项目都计划好,捆绑式的需要大家集体活动的旅游,很显然我们根本就不会签订这样的旅游合同。我们会提前拒绝捆绑成「大家」的模式,如果这个时候真的有人站出来,指着我们的鼻子骂,说我们怎么这么不合群,大家都开开心心出来玩的,一起集体活动怎么样了——你瞧瞧这还是人话吗?这不就是强制把对方捆绑成「大家」,无视他人作为「个体」应该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那这样行程的模式才是最大的困扰吧——这里就需要稍微带一下「主体性」里的一部分。往往在群体里以强烈的控制权掌控整个团队的人,他们的主体性大部分是依附在群体结构里的,一旦群体里出现了质疑、反对、违抗的行为,对他们来说都是对「脆弱主体性」的冲击。那么换一个视角,对于这样热心主持,认为大家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应该整整齐齐参加活动的人,遇到我们这种不合群的人,也确实是一种「困扰」。
拆解了「合群」的事,「不能吃苦」的事就好解决了。
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宠物咖啡厅,于是就打车去了更远的、会导致没办法准时坐上回程大巴的海鲜餐厅,这应该就算是「不能吃苦」吧?是不是正常的,就应该为了符合大巴车的规定,就在大巴车附近随便找一个没有空调、又可能不好吃的小馆子将就一下,顶着30几度的烈日带着狗,非要挨到大家约定的时间,以证明自己是「合群」的——那这算什么?吃得了苦吗?
非要把自己捆绑在群体之中,因为害怕脱离群体被人排挤,而不得不选择更为麻烦的、自虐的、甚至是违背自己需求的事情,如果这是「能吃苦」,那么按照「证明A是对的,B就是错的」逻辑谬误——很显然我们这种无法融入群体,甚至会做出与群体决定相违背的事情(比如两人两狗在蒸汽海鲜的包房里面吹着空调、喂狗吃着海鲜、还把所有要采购的物资都通过外卖送达),那这样的行为就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认定为「吃不了苦」。如果是这种逻辑,我也得认,因为这是别人的惯性思维所致,我们无法修改其标准。
那要解决的是我们自认自己「吃不了苦」吗?
显然,这中间还缺了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得」这样吗?既然我选择了自己打车回程,我就不用遵守按时定点上车的约定,那我还必须要在原地顶着大太阳跟个傻逼一样配合大家的时间吗?所以从「吃苦」这件事里面分出了「契约精神」和「选择权」。
我必须得承认,「契约精神」就意味着我为了完成约定,哪怕是下刀子,我也需要履行契约,这个过程如果我逃走了,被冠上吃不了苦的罪名,我倒是认的。
那如果每个人在没有被强行捆绑进群体(甚至是自我捆绑),「选择权」就意味着我明明有更好的选择,那这就不是「吃不了苦」了,而是没有必要「找罪受」。
以及,天上如果真的下刀子了,契约是不能他妈得意思自治的吗?被砍得全身是伤到底是在感动谁啊?
就此,看似我解决了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两个非常容易发生自证陷阱的问题,即别人用「合群」和「精致利己主义」来捆绑你的时候,以上的逻辑闭环便是解套的过程。
- 关于合群
- 我有什么选择权吗?远离被强制捆绑的群体,除非你希望加入;
- 分清楚群体是「我们」,还是「大家」,还是「我跟你们」;
- 弄清楚合群的目的是什么?
- 我可以选择脱离群体,若会对群体造成影响的,要提前避免或提供解决方案;
- 关于吃苦
- 先分清楚什么是「吃苦」,什么是「找罪受」吧!
- 契约关系里可能存在「吃苦」的,先通过意思自治进行协商,若不行则评估自己是否能够接受所谓的「吃苦」条款;
- 若拥有选择权,我他妈选择「不吃苦」怎么了?别人要吃大粪都跟我没关系;
以上,总结了一下解套思路,最后还需要提醒自己一个社交关系里的事实,接受自己被讨厌这件事,本身也和主体性相关,即:
你又不是人民币,为什么大家都要喜欢你。
受害人「有罪推论」的前提是什么?
有人让我聊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失德失范实名举报」的事儿。其实吧,事儿不是大事儿,而且明理的人都知道这件事里面的「逻辑bug」,比如当事人为什么要保持两年关系后,才曝光此事,或者说两个人有非常漫长的「交往过程」,甚至当事人从这样的关系当中得到了「利益」,那到最后东窗事发的时候,却可以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毕竟我是法学出身,会本能地对「施害人」进行无罪推论,也非常反对一上来就对「受害人」进行有罪推论的。但这件事情本身充满了太多盲点,而且仅凭当事人一方说辞,很难还原事件真相。
所以伴随而来的,就是网络对于这个「受害人」的有罪推论,比如他跟教授之间本身就是保持了长时间的同性情侣关系,可能在后期因为「分手」甚至是「分赃不均」而发展到了揭老底的地步。中国人很擅长通过「谁弱谁有理」的方式来无条件地支持弱者,但这件事情本身又有违背公序良俗的成分,比如里面涉及了中国社会并不承认但是客观存在的同性恋群体、师生恋,甚至是通过师生恋之便得到了教育资源的「特权」等等。这件事情最后很有可能会被压制,通过让「受害人」也闭嘴的方式得到平息。
但是这里,我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这个用PPT控诉「情人」的学生,真的是受害人吗?
谁弱谁有理,是大部分时候中国人用来断案的重要依据。例如女性以自己的贞洁作为担保,控诉一个男性对自己实施了强暴的案子,从古至今都是「相信」女性一方的指控的,因为她们已经用了一个几乎可以评价自己一生的「东西」来指认凶手。
至今,法律仍然是这样保护女性的,认为女性单方面控诉男性存在强奸行为,在立案阶段优先考虑女性的说辞。
那么,一个男性在控诉被另一个男性「强暴」的时候,刑法第236条强奸罪并不承认男性作为客体被强奸的法律事实,所以这件事很难用「谁弱谁有理」来作为最初的评判标准。因此这次的PPT小作文,很难让整个社会达到「共情」。
再者,PPT的内容本身是一厢情愿的表达,但同时又在陈述单方面的「事实」。但是一部分人习惯性地「质疑题干」——比如当时所用语言习惯不是自己认为的「规范性」而怀疑当事人的表达能力。于是从「质疑题干」开始游走至「质疑动机」。
因为这件事,我收集了网络和身边一些朋友的观点。发现,几乎学生思维的人会咬着「动机」不放,甚至会被非常好地伪装成对当事人一字一句的拆解。用自己对于表达能力的标准去覆盖他者的「意图」,这几乎快要进入到「付诸阴谋论」的最低认知层级。
当然,不是说学生思维就低级,而是对于这件事的评价,如果要采用质疑题干、动机甚至是辅助阴谋论的层级,那干脆就不要法律了,大家都他妈做网络法官得了!
不过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很「中立」的(可能又会被认为是「没有主见」的)观点,但我觉得它非常符合法理——有人觉得,既然要分析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那就要看谁是最后的「受益人」。
虽然说「谁弱谁有理」分出的对与错,一定是让弱者变成那个「受益人」,但也有例外情况,因为我们在用最标准化的博弈论讨论这样的关系对垒。看上去这是一场零和博弈,即学生控诉了老师,老师得到了处罚,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很显然,如今这场社会游戏进入到了非常微妙的囚徒困境,即学生也开始被人怀疑其「动机」。
那与其讨论谁是「受益人」,我觉得应该从头讨论起谁才是「受害人」,或者说「他到底是不是受害人」。
很显然,这个「受害人」在两人保持所谓的情人关系时,确实从中得到了很多「好处」。那这些好处是否构成了受害人身份的丧失?显然不是,就比如婚内强奸,两人就算结了婚,但在婚内违背女性性自由也算强奸行为。但是我刚才说了,男性不构成强奸罪的受害人,所以这条法理线是说不明白的,更何况这个男生是「自愿」的而非被胁迫发生性关系。所以,当受害人身份无法坐实时,就会出现刚才提到的囚徒困境,以至于人们会开始寻找通过受害人有罪推论的方式使其达到平衡——总不可能让你过河拆桥了还能得到好处?
那受害人觉得自己是受害人,但是社会层面又无法认同「受害人」身份(甚至再发展下去,法律其实也不会认可他的受害人身份,但当事人受到处罚,是因为他实际的行为,而不是「施害」)这两件事的断层到底在哪里?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在结婚前原本母亲答应给她的丈夫1万元的红包作为改口费,但在婚宴举行前「临时变卦」,于是朋友和母亲爆发了争吵。朋友认为这是「承诺好的事情」,特别是要给自己未婚夫的红包,这种变卦会让自己颜面扫地;但母亲认为,这笔钱是自己答应,但又不是说一定要给,因为现实问题就是她拿不出这么多钱,是不是做女儿的也应该为自己的母亲再三考量。
两人的争吵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你这是要弄死我」。
从法律来讲,这件事最大的问题,在于那「1万元」的红包是不是契约?那么就看你站在了谁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比如当事人已经认为自己就应该拿到这1万元,甚至已经规划好了这1万元要成为蜜月旅行里订高级酒店的费用,那是否意味着它对于新人双方是非常重要的?
在法律上,这样的收益看上去很符合「信赖利益」的条件,但实际上所谓的信赖利益是我为此付出了「成本」,而不是这本来就是我的「既得利益」。比如,我和你打算签署一份制造协议,但由于事情紧迫,你需要我先生产,再在交付的时候完成合同的签署。结果当我投入生产之后,你认为费用不合适,单方面解除了与我的合作。在法律层面,我为了这份「要约」提前投入生产的成本,这是我对契约签订的信赖所致。
如今,这份利益被抽走,而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付出了她的「期待」,这看上去很符合「信赖利益」,于是因为信赖利益受损,算不算是「被害」了?特别是当这种信赖利益又和既得利益混淆之后。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要求对方必须履行「合同」,一旦违约自己就是受害者身份,这件事本身就是学生曝光老师的底层逻辑。
所以,当人们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罪推论时,我本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学生这个角色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并不是「受害人」的角色。但是学生有罪吗?我个人觉得仍然没有,因为这仅仅是一场利益博弈的闹剧。
既然老师受到了惩罚,学生就不应该受到「惩罚」吗?
很可惜,法律确实无法对学生进行「复仇」,因为老师被处理这件事本身已经符合了信息被披露之后的处罚结果。因为没有进入到「审判阶段」,这件事情无法从老师嘴里还原真相,所以这不是一起纠纷,而更像是一起「自爆行为」,即我出卖了我的隐私,控诉了另一个人的隐私。
出卖隐私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代价」,只是它的层级远远不够网友们所期待的「反转」罢了。
既然法律无法将这一场陷入囚徒困境的博弈推至纳什均衡,即非零和也非双赢的博弈结果,所以「审判权」必然会交给「社会」。既然无法透过法律进行法律人格的死亡,但是社会可以制造社会人格死亡。
所以我并不觉得如今的「网暴」是不对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对错,这是必然的平衡结果。因为他是一个既得利益的非受害人形象,在真相被层层包裹的情况下,社会会做出第一次非对等判决,想让他接受社会性死亡的部分;若再有反转,乌合之众又可以重新调整判决结果——即谁弱谁有理咯~
春別
好久沒有寫過詩了。這首《春別》是我到里斯本後寫的第一首,合平水韻八庚律。
燕子來時春料峭,梨花帶雨曉風輕。
七丘遠黛接天碧,特茹連波映日明。
往事如煙隨歲去,離人似夢惜光情。
紅箋小字敘離別,一紙相思寄遠端。
近年写过的诗
這些年,陸陸續續寫過一些古體詩,有一些已經遺失,有一些並不合韻,只能算姑且上口。
- 春別
- 「落花流水」二首
- 中元
- 夏日蓮悅
- 記夢
- 七絕-悼祖父二週年
- 寄友
- 禪中得句
- 時意
- 癸卯清明隨感
- 悼祖父哀思如夢
- 藥山禪思
- 歸藥山寺竹林禪院偶得四句
- 悼長者以平水十一真韻
- 壬寅小雪有感
- 禪中偶得
- 悼祖父
- 漁家傲•廿七歲感懷
- 感懷
- 寫給母親的詩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這是一款通過將 AI 驅動的結構化資料庫與流暢的大綱列表相結合的筆記軟體,重新定義了現代知識管理,使使用者能夠無縫地組織相互關聯的想法,同時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靈活性。
反全球化、反脆弱性
9年前,我曾写过日志,担心美国川普会不会是下一个希特勒,所幸他第一任总统期间不是。时间到了2025年,他再次入主白宫,又一次掀起贸易风暴,在全世界大打关税战。
尤其是针对中国的关税,这一次明显看得出来,对于中国这种世界第二的经济体,我想到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次的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它们之间能和平相处吗?历史上16次这样的情况,有12次以战争冲突解决。
关税大战之下,股市大受冲击,新兴资产市场也不例外,全球避险情绪高涨。唯一例外的是黄金,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之前建议朋友们买的黄金ETF有福了。而包括美元在内的法币,正在丧失信用和地位,贬值自然不在话下。
更令我惊奇的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特朗普总统不断抛出不符合经济常理的观点,连《经济学人》都接连发文批评他颠倒是非、信口雌黄,我越来越感觉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另外,川普似乎是作为一个强人领导在治理他的国家,并且他的政策似乎只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发一段话就算宣布。而且,他的政策也不断变化,一会儿宣布要加关税,一会又说要和其他国家达成协议,整个世界就被他一个人牵着鼻子走似的。
在这样的一个反全球化、甚至可能会产生战争冲突的大环境下,我担忧的事情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小个体,如何增强自己的反脆弱性来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末後一著,盡顯禪者本色
二零一三年四月廿日晨六時廿六分,淨慧長老於四祖寺安詳示寂,享壽八十有一,僧臘六十七,戒臘六十三。
去歲,本老示寂,長老便暗囑備龕。春,因肺疾入院。
四月十八日,長老與門人黃明堯居士通話,問曰:「後日何日?」答:「穀雨。」長老應之曰:「吾明日當出院歸寺。」
十九日薄暮,歸寺後,長老喜曰:「歸來甚好。」次晨,長老起如廁,返臥室坐床沿,謂侍者:「吾將去矣。」侍者惶曰:「師父切勿出此言。」長老默然。
須臾,侍者見神色異,急召寺中執事速來。長老已作吉祥臥。執事至,長老氣促,遂清誦一句「阿彌陀佛」,氣息漸弱。約一刻之後,氣息止焉。醫者聞訊而至,見長老心脈血壓皆已絕矣。
時值穀雨,遂成永念。
長老一生,如流水行雲,八十餘載,當擔則擔,當舍則舍,末後一著,盡顯禪者本色。
年初,長老做自讚四聯:
早歲參禪悅,截流識此心;雲門蒙授記,趙州作主人。
生活禪風立,修行不擇根;把握在當下,電光石火頃。
七旬承道信,八旬侍弘忍;五載當陽道,玉泉度門興。
寶掌千年壽,虛公百廿春;同參東西祖,道絕去來今。
- 关联文章:走江湖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這是一款通過將 AI 驅動的結構化資料庫與流暢的大綱列表相結合的筆記軟體,重新定義了現代知識管理,使使用者能夠無縫地組織相互關聯的想法,同時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靈活性。
第一个 Github 千星项目
今天中午吃完饭闲来无事,准备上 GitHub Explore 看看有没有新的开源项目推荐。
发现我的一个项目,居然成功达到了 1k star,记录一下,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工具,但也算解决了部分用户的痛点。
已经迭代了 170+ 个 releases 版本,功能不断更新,解决了 110+ Issues,合并了 20+ Pull requests。
GitHub: https://github.com/dlzmoe/linuxdo-scripts
我和 AI 的这几年
这几年最火的事情莫过于 AI,也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的原因,当然这暂表不提,只谈谈我和 AI 相处的这几年,我是如何利用这个工具,提高我的工作效率,以及在生活,兴趣爱好等层面和谐融入
2022 年底 的时候,我初步接触 gpt 3.5,给我带了极大的震撼,我没想到,AI 已经进化到如此的地步,可以智能对话,处理代码逻辑,进行文字撰写工作。以现在的目光看来它很傻,但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给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现在翻阅和 gpt 的历史聊天记录,可以看出我当时对它还是抱有很大的热枕,可以帮我总结繁杂的 json 数据并重组数据结构。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 Prompt 让它解锁图片生成,虽然很生成的图像很拙劣,但我玩的很开心。
后来随着这个领域发展的突飞猛进,Claude 横空出世,开始在上下文限制上领先 gpt,但是 OpenAI 毕竟占据先发优势,仍然是我主用的模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Claude 开始崭露头角,在代码领域展现出断层式的领先,尤其是在前端代码生成方面,非常符合我的需求,所以后来我的使用就变成了 Claude 写代码,gpt 日常使用。
可以给我生成一些文档,比如开发某个项目,要写开发文档,说明书之类的,程序员最厌恶的两件事情。一是让我写文档,二是别人不写文档。而 AI 恰好可以完美处理这个问题,虽然刚开始比较笨拙,但在我不停的投喂资料下,也是可以逐渐生成可上生产环境的文档,当然了最后还是需要我来 review code。
后来谷歌也陆续推出了什么 Bard 模型,现在改名叫 Gemini,质量也是非常不错,不过我用的比较少。通过前面的介绍也大概知道,AI 领域前期一直是国外遥遥领先,虽然我也希望国产 AI 可以崛起。
但是在 2024 年年末的时候,DeepSeek 横空出世,在 AI 圈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深度求索推出两款模型一个是 deepseek-chat
也就是现在的 deepseek-v3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深度思考模式 deepseek-reasoner
。也是带起了大模型引入思考的风潮。
记得在还没过年之前,DeepSeek 小火了一段时间,我也是频繁使用,代码质量、文本质量完全可以称得上一线水平,官网速度也很快,应该是因为人流量还未彻底爆发,深度思考模式基本都是秒出。后来代码一经开源,直接引起热潮,官网流量爆炸,至今任伟恢复到巅峰时期,不过这也说明了 deeseek 的全民热潮。
后面各家大厂也都部署了 deepseek 全血版,我比较推崇火山方舟和阿里云百炼旗下的 deepseek 模型,质量和速度也都在前列,我 90% 在使用火山方舟的。
其实阿里旗下的 QWen 模型也一直发展的风生水起,不过我是个人用习惯了前面说的那些,所以 QWen 也很少用,不过非常推荐大家使用。
所以我目前对 AI 模型的使用如下,DeepSeek + GPT 处理日常文字工作,图像生成,以及繁琐的数据重组等,Claude 负责处理逻辑复杂的代码开发,然后掺杂着 Gemini 以及其他新兴模型作为测试。
其他文章我可能或多或少使用 AI 进行润色,但这篇文章完全 0 AI 痕迹,算是对这方面的个人总结吧。如名词错误情况或其他错误请指出,完全是有感而发思绪很快,键盘敲个不停。
提取特定的字体
有时候想给网站某标题特定使用一个字体,但是整个字体包可能会有几十MB大小,利用字体编辑器可以提取我们需要的那几个字,直接将字体包压缩到几KB。
首先打开 查看字符编码 ,输入你需要提取的字,如:
右侧的“Unicode编码16进制”可以方便我们定位文字,打开 字体编辑器 ,新建一个项目,导入完整的字体包,点击菜单上的“查找字形”,选择uni编码,粘贴上一步的编码,需要在前方加入“uni”。
回车就会准确定位到我们需要的文字上,接下来就是CV大法了,新建一个项目,把需要的文字复制进去:
搞定之后直接导出成字体文件就可以放进网站使用了。
当然还有更方便的办法,用python可以自动化操作,有需求的自行问GPT。
狼没来也必须得来
以前说过,(前)助理是一个对抗性人格,在有些时候会因为情绪的爆发,而完全与外界对抗,甚至是我们这些想要帮她一起解决问题的人,也会因为「希望她先冷静」而被视为「你不支持我」的敌人。
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有「错」,只是每个人有自己处理的顺序,每个人也有比较能接受的处理方法。浓缩下来,其实就是两件事的先后顺序——情绪正义和程序正义。
- 情绪正义,即情绪优先,需要优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回归到解决方案,甚至不需要提供解决方案;
- 程序正义,即理性的解决方案,需要优先冷静面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冲突、情绪,通过寻找解决方案的方式解决次生的情绪问题;
如果两个人在不同频上解决问题,就必然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其实大多数的情侣之所以会吵架,也是因为这两个顺序没有达成一致。女性特质会优先考虑情绪和感受,所以大量的时间精力会需要对齐感受,否则会引发更多的情绪;但男性特质很容易忽略情绪存在,直奔主题地解决事件,所以很容易发生「道理我都懂,但是你能不能先考虑我的感受」。
看上去,似乎只要解决「不同频」或许就能解决人们对于情绪正义和程序正义的顺序问题。很可惜,「同频」本身还有更多的分支。
比如在小宇宙上,很多人(女性居多)会觉得助理吃到虫在群里抱怨这件事,应该优先处理对方的情绪问题,无论是否要解决问题,都应该给予安慰。否则她也不会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单打独斗地跟民宿老板对质。
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安慰这件事是应该默认,还是需要确认?
举个常见的例子,情侣吵架,男性发现女性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由于他不知道怎么办,甚至已经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询问女性一句「现在需要我安慰你吗?」结果,就被女性翻了个白眼骂道:「你来问我是什么意思,你难道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你他妈猜我猜不猜得到!
在我看来,是否需要安慰,本身也是同频的一部分。因为我把程序正义排在情绪正义之前,那么争吵就必然发生,并且还会进入到诡异的循环论证之中:
- 你如果需要安慰,你其实可以告诉我们你的需求;
- 既然你们如此在乎程序正义,是不是应该在我有情绪的时候,也询问我是需要安慰,还是需要解决方案;
同频就意味着「商量」。比如,我跟我妻子在对方有情绪问题发生时,在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下,我们会告知对方「你如果想要一个人安静一会,我先不打扰你。你有任何需要可以找我,我随时都在」。如果关系里的两个人,无法做到商量只能通过猜对皆大欢喜、猜错地动山摇的方式维系,即便能在这样的关系里找到乐趣,也无妨。
这里就要聊一些可能会「惹」到女权的话题了。女性本身具有天然的评判权,所以当关系发生倾斜时,她们便可以通过情绪勒索的方式定下双标规则。比如,一些女性或说女性特质,会认为「让对方猜」是一种考核标准,而这种猜往往和情绪挂钩,如果遇到一个认为程序正义更重要的人,那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因为猜不中而变成新的「道德资本」。
所以,我们跟助理的吵架,很多次都是因为我们希望在理性的状态下解决方案,但对方迟迟停留在情绪感受层面,转而变成了因为我一直在「理性」而忽略了她的真实感受,即「大家的感受很重要,我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吗?」
导致的结果就是,她的「理性」是延后的,最快也需要在她情绪爆发、把大家都炸伤之后,意识到「自己不再受欢迎」或者「自己的情绪不再得到关注」时,理性思考才变成了补救的一部分。但你发现没有,当她在通过理性修复关系的时候,其实还是在索取关注,确认自己是不是不再被喜欢了。
所以这种「狼来了」的剧情才会重复上演,直到大家乐此不疲,或是不再奉陪。情绪优先的人,几乎很难做到程序正义,我在昨天的文章里也提出了一个思考——因为控制情绪本身是反人性的。
情绪正义需要第一时间处理情绪,因为情绪就是问题本身,或者说是在问题表象最严重、最需要被看见的部分。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情绪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几个本质区别:
名词 | 驱动方式 | 底层逻辑 | 群体与个体 | 优劣势 |
---|---|---|---|---|
情绪正义优先 | 感性、情绪 | 「我希望被看见」,渴望被关注 | 当我优先关注我自己的感受时,我必然从群体中被分离;我与「大家」形成敌对关系 | 优点:情绪会第一时间被看见; 缺点: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同频感受,甚至导致更多的次生灾害 |
程序正义优先 | 理性、逻辑 | 「我不希望事情被搞砸」,渴望问题被解决 | 我不喜欢我的行为影响「我们」的共同利益;我尽量保证「我们」能够同频解决个体问题 | 优点:可以解决问题,并预防次生灾害; 缺点:缺少人情味,甚至有些反人性 |
在解决问题时,先向对方确认对方需要解决情绪还是寻找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商量的过程。当然了,如果对方就是一个「你自己去猜,猜不到就是你的问题」的人,我觉得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关系是你喜欢的,我也是真心地祝福你(们锁死)。
《狼来了》故事大家都知道,事不过三或许是人们默许的极限。所以到了最后一次,助理再一次因为把我们炸得伤痕累累,如今又一次跟我们开始「理性」讨论的时候,我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最后一次。
因为狼就算没来,迟早也得来,甚至到最后我们还在期待「什么时候来」。
这就扯出了另一个关于安全感缺失症的模式——注定的背叛,下次再聊。
技术狂飙下的冷思考:大模型的“科林格里奇困境”
1980年,英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在《技术的社会控制》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林格里奇困境”,这一困境指出,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往往难以预测其潜在的社会影响,但此时仍有能力对技术方向进行调整;然而,当技术成熟并广泛渗透社会后,虽然其负面影响已显现,但控制或改变技术的成本会变得极高。这一现象也被称为“技术发展的失控悖论”,而大模型的规模性、通用性和渗透性正在使得这一困境尤为突 出。因此,现在人类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发展速度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而......
The new Framework 13 HX370
But is that enough to warrant the jump in price? AMD's latest, best chips have suddenly gotten pretty expensive. The F13 w/ HX370 now costs $1,992 with 32GB RAM / 1TB. Almost the same an M4 Pro MBP14 w/ 24GB / 1TB ($2,199). I'd pick the Framework any day for its better keyboard, 3:2 matte screen, repairability, and superb Linux compatibility, but it won't be because the top option is "cheaper" any more.
Of course you could also just go with the budget 6-core Ryzen AI 5 340 in same spec for $1,362. I'm sure that's a great machine too. But maybe the sweet spot is actually the Ryzen AI 7 350. It "only" has 8 cores (vs 12 on the 370), but four of those are performance cores -- the same as the 370. And it's $300 cheaper. So ~$1,600 gets you out the door. I haven't actually tried the 350, though, so that's just speculation. I've been running the 370 for the last few months.
What does make a difference, of course, is Linux. I've written repeatedly about how much of a joy it's been to rediscover Linux on the desktop, and it's a joy that keeps on giving. For web work, it's so good. And for any work that requires even a minimum of Docker, it's so fast (as the HEY suite run time attests).
Apple still has a strong hardware game, but their software story is falling apart. I haven't heard many people sing the praises of new iOS or macOS releases in a long while. It seems like without an asshole in charge, both have move towards more bloat, more ads, more gimmicks, more control. Linux is an incredible antidote to this nonsense these days.
It's also just fun! Seeing AMD catch up in outright performance if not efficiency has been a delight. Watching Framework perfect their 13" laptop while remaining 100% backwards compatible in terms of upgrades with the first versions is heartwarming. And getting to test the new Framework Desktop in advance of its Q3 release has only affirmed my commitment to both.
Forza Framework!
感受即真理的人注定没朋友?
做了两期关于「拎得清」的播客,我开玩笑说这是江浙沪童年教育里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块。但想想其实在重庆也有类似的说法,叫「盯得到遭头」,我也以为这是每个人要进入社会层级必要具备的能力。显然,这个话题能聊,就是因为很多人「拎不清」。
当然,是否「拎得清」这件事本身的标准并不是社会默认标准,而是在每个人主观世界里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会变成双标的存在。举个例子,东道主请吃饭,我作为被邀请的人,是否是那个第一个用筷子夹菜的人,取决于我自己对于「拎得清」的标准——所以我一般不会在上新菜之后就立马夹菜;但反过来,东道主在新菜端上桌时第一时间邀请客人尝,又是另一个视角的「拎得清」。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微妙的、两个未对齐标准的「拎得清」在这个社交场合形成了平衡——东道主请客人第一个动筷子,客人夹菜并正面评价,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社交场合的礼仪。
不过,并不是说所有人都需要遵循这样的标准。当然也可以在菜端上来之后,因为离自己最近、是自己最想吃的,不顾周围的规则疯狂夹菜吃,也没有「错」。只是这个行为会在他人的标准里被视为「拎不清」。
但如果我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呢?这件事确实本身也没有错。
我大部分的「拎得清」是通过观察学来的,这跟我小时候会在寒暑假被寄宿到亲戚家有关。寄人篱下和「生存」有关,虽然不至于流落街头,但这种恐惧感是对等的。即我必须要通过观察颜色,来确定自己是否「还」会被遗弃——因为父母将我寄宿这件事情本身已经构成「遗弃」的内核。
在这种察言观色之中,便学会了「拎得清」的标准,即吃饭时让主人先动筷子;想要添饭是先询问他人是否需要自己帮忙盛饭;先确定他们会将骨渣放在哪里否则我不会吃带骨壳的食物……这件事再发展到成年后,就添加了更多「对别人」的标准,比如最开始询问忌口问题;上菜后,如果不是可以旋转的圆桌,我会把高容器放在自己面前一面遮挡了他人夹菜;客人面前的荤素比例是需要调整的,不能全是素菜;当我意识到客人很喜欢某道菜时,我不会直接将菜放到客人面前,而是会借上菜挪菜的机会,将客人喜欢的菜恰好挪到他的面前……
可能这些「拎得清」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矫情,因为标准不是对外的,所以它很难第一时间确定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拎得清」很有可能也是一种「只关注自己」的行为。
为了区分它是否是「只关注自己」,我说一个有趣的案例,其核心是一句我到现在都觉得「很难回答」的质问:
你们的感受很重要,难道我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吗?
为了更好地切换视角,我用代称来聊这个案例。A和B带着各自的老公,共四人结伴出行。在民宿里,B因为在酒店免费提供的坚果里吃到了干掉的虫,在四个人的小群里骂「操,我吃到虫了」。因为平时大家都嘻嘻哈哈,并没有觉得这句话是在「控诉」,A和A老公,甚至是B自己的老公都在半开玩笑地回应这件事。而且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来考量,因为这是民宿免费提供的坚果,它并没有造成人身伤害,所以在A看来是「小事」。
中午吃饭时,A和A老公才看到B正在和民宿老板吵架。B是一个容易情绪上头的人,所以当下B面红耳赤地争论,A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但A同时也很迷惑,既然大家是一起出来结伴的,难道这种事情不应该大家一起商量吗?
并且,B跟民宿的争吵方式也仅仅是在发泄情绪。首先从法律角度来讲,民宿提供的免费餐饮存在瑕疵,就算要涉及到责任划分,也是民宿去向供货商进行追偿,而无法直接提供超额赔偿,比如免房费;其次,这件事之所以是「小事」,是因为它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恶心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因为吃东西吃坏了肚子,这是客观事实。所以当B因为这件「小事」朝着民宿进行核武器攻击时,民宿也觉得困惑。眼看事情越来越大,且根本没有解决方案,哪怕是B因此要挟民宿免房费,在当下也是一种「诉求」。而B得理不饶人地要求民宿「给个说法」,至于是什么说法,在场的人都不明白。
于是A去劝架,让B暂时冷静,一方面眼看吵架完全变成了情绪发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还要在这个民宿入住一晚,也就意味着还要在这里吃三顿饭,如果因为这样的争吵导致了「朝饭菜里吐口水」的结果,那恶心的就会是所有人。但此时情绪上头的B认为,A、A的老公、甚至是B自己的老公都没有在当下跟着她一起骂对方,就是在对抗自己,于是B从群体里把自己拆离,把所有人在潜意识里都变成了「敌人」。
A认为,如果这件事真的过意不去,要找民宿的麻烦有的是机会,而且A的老公还是法学出身,其实在那个时候已经帮B找到了可以让民宿承担更严重责任的方案。且B因为个人情绪炸了民宿不说,还将所有人都推到了对立面,这件事情本身已经没办法再理性讨论。
所以结果就是,大家都在生闷气,原本下午计划的行程也被迫取消。当我们强调我们是一个整体,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先坐下来商量对策,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绪上头,将所有人都推到跟别人发生冲突的局面。
于是,B就回应了这一小节最开始说的那句话……
好吧,这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故事。这句话让我们内耗很久——我们真的是因为群体感受而忽略了个体感受吗?这件事几乎做不到换位,因为如果我是吃到了虫子的那个人,就算我有一个缜密的计划让民宿付出代价,我也先会找同伴商量,先布局再行动,至少大家是需要以一个整体行动的。
我很难界定B的行为是不是「拎不清」,因为在吃到虫子当下让一个人先「控制情绪」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情绪波及了所有人,不仅仅是跟民宿的对抗,也因为其他人没有「支持」她而成为了情绪发泄对象,这件事才算是「只关注自己」,它和「我需要拎得清不希望打扰别人」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那是否意味着?所谓的拎得清,就是在群体里优先考虑群体感受,或是群体中其他个体的感受,才考虑自身感受。「自身感受」不是不重要,而是被调整到了第二顺位。当然也会发生我的自身感受与群体行为冲突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要考虑的不是牺牲自己,而是评估是否还要进入群体。
很显然,我同时也是一个「厌恶」群体这个概念的人,特别是为了抱团而牺牲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所以这里要分出两个概念——我们,和大家。
名词 | 定义 | 形式 | 群体感受与个体感受的冲突性 | 举例 |
---|---|---|---|---|
我们 | 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相互认同的群体,个体间仍然可以保持独立性,尊重个体的选择。 | 临时组局的朋友;说好要一起开黑的朋友;情侣/夫妻; | 如果个体和个体之间各自都存在「拎得清」的意识,虽然标准不同,但最终会达成一种默契。所以,要维系「我们」这个关系,必然会将个体感受顺位调整,但如果确实感到不爽,个体拥有发声的权利吗? | 当妻子一方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丈夫如果将妻子视为「我们」,则会与妻子一起面对冲突,而不是在中间「和稀泥」。 |
大家 | 个体为融入群体而形成的身份认同,个体间可保持独立性,但个体之间形成的群体性,可能会对独立性较强的个体进行排斥。 | 网络社交群;临时站队形成对立的群体;乌合之众; | 是否融入群体与个体的生存挂钩,否则将有可能被群体排挤在外;当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发生冲突时,为寻求合群需要放弃个体感受; | 当社群中对某一个对象进行「猎巫」时,如果有人阐述了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支持被猎物者的观点,将会被视为不是「大家」一伙的。 |
区分「我们」和「大家」这两种群体的形式,最核心的点在于是否尊重个体的观点、选择。而不是为了要形成群体,而放弃个人价值观层面的独立思考。
不过,刚才也提到,在「我们」之间形成的「拎得清」似乎也是一种「放弃」,但这里放弃的是某些情绪层面的感受,例如我在别人邀请的宴席上,因为吃到不喜欢的菜不能当场「挂相」给别人看,不好吃那就不吃就行了,难道还要当着主人的面,你这个客人去跟餐厅吵架吗?
无独有偶,这一期播客节目发布之后,又被「女权」冲塔了,冲塔的点我能理解:因为B是女性,所以在当下我们应该考虑她的感受——那这不又成了谁弱谁有理的游戏了吗?
那这个时候,就要讨论「情绪感受」是属于「我们」还是「大家」的。我认为的「我们」,是独立个体形成的群体,并且因为「拎得清」形成默契之中,达到了一种舒服的相处模式。那么这样的群体在遇到问题时,特别是个体发生问题时,我认为「我们」在很多时候优先需要考虑的是「解决问题」,因为情绪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快的路径——而且,大部分的情绪同频、共情其实在「拎得清」的部分都已经完成了。例如当我看见一个人在饭桌上手足无措的时候,我会带入自己的感受,我会认为他当下需要纸巾,所以我会递上纸巾或是叫服务员提供湿毛巾。
而在「大家」这个层级里,人们需要优先确定「身份」,即就算发生了对立,你也是支持我的,我们秉持一样的态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特别是情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发生了观点上的冲突,就很难再形成「大家」,因为观点在「大家」的组织里就会形成一边倒、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
那同样的,当人们将彼此视为「我们」的时候,明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影响群体,因为拎得清的人本身对他人的情绪是敏感的。那这就是所谓的「优先考虑群体感受」,但发生了「群体感受与自己感受不符合时」,「我们」仍有坐下来好好商量的机会。若商量的结果是「观点不同」,那「我们」也会尊重不同观点的存在,而不是将他从「大家」的身份里踢出局。
很显然,一上来就情绪爆发的那个人,不就是把自己和「我们」区分成了「你们大家不支持我,所以你们是我的敌人」。
总结一下:
- 「拎得清」不是矫情,而是一种对他人心理空间的预设与尊重;
- 「我在意别人感受」不等于「我不在意自己的感受」;
- 在「我们」的关系中,是可以协商的;「大家」的机制则会把协商结果的不统一视为背叛;
girl help girl,到底是解决问题更重要,还是安抚情绪更重要?我们觉得先解决问题,你觉得先要安抚情绪,这只是先后顺序不同罢了。
无法加载文件,因为在此系统上禁止运行脚本
无法加载文件 D:\Code\xxx\npm.ps1,因为在此系统上禁止运行脚本
偶尔会遇到这个问题,修改下电脑的策略就可以了。
在管理员终端输入下面的指令:
Set-ExecutionPolicy -ExecutionPolicy RemoteSigned
辅酶Q10与刀
同一天研究了两样商品,一个是号称来自美国的辅酶Q10,另一个是号称来自日本的主厨刀。前者是我妈发过来问抖音上买的保健品是否靠谱,后者是油管广告的疯狂推送,结果发现都是商业上算成功但本质是忽悠,这里我把思路放到这里。
首先是保健品。第一步到美亚上找品牌,没找到。因为外包装上有美国的地址,我搜了下这个地址,结果发现是民用住宅,现在还在往外租。然后又查了下该地址上公司的名字,发现这是一系列公司里的一个,都是两三年前注册,注册人人名都是中国人。其实查到这里我就基本有数了,因为之前我帮另一个亲戚查过类似的保健品,那个是走线下宣讲的,挂了个中科院博士的名号,赶巧了咱也认识不少有这个名号的,但据我所知科苑的书呆子一般不会用这个名号走江湖,最后查下来就是个美国皮包公司,定向骗钱的团队。这里的关键是千万不要搜中文,这伙人会去做一个英文界面,甚至会买一些新闻报道让稍有疑心的人在搜的时候看到相关讨论,我尝试过各种搜索引擎,都有类似问题,但国内那几个更严重。具体到这个保健品,也是同样的套路,如果搜中文同样能搜到宣传稿,甚至有事实核查稿,写上一开始不放心,后来查到确实是美国品牌,有品质保障云云。这个辅酶Q10在抖音上有几十万销量,且不论是不是卖电话卡刷出来的,但很明显很多人是信的,而且确实也是保税区发货,需要身份证报关。不过我顺手调查了下辅酶Q10的生产工艺与产地,这些现在用deep research都很快,报告显示当前辅酶Q10原产地80%都是中国,美国保健品大概率也是中国进的贴牌货,那套路就很明显了:先在美国注册公司,然后在国内生产或代工,公海上转一圈运到保税区,然后巨资在抖音上投流走量,同时在网上发几篇中文报道,然后就可以吃到国内品牌与美国品牌的差价。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各种猜忌心态都已经被预判了,甚至那些搜过的人信的更深。另外,考虑到辅酶Q10除了保健品用途外还有个化妆品用途,估计也是个诈骗重灾区,化妆品行业在过去一二十年用各种话术让女性把化妆品重定义成护肤品,从一个非必需商品变成了必需品,那也是没少下功夫的。考虑到本博客那本就不多的女性读者,后面的我也不喷了,感兴趣自己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认知水平付费,我在钓具上也没少被忽悠。
再来看这把刀。油管上这个主厨刀则是主要忽悠美国人的。这个刀外形很奇特,刀身上有个孔,有独立域名的英文网站,英文宣传资料说是日本匠人设计,下面也搞了个日本匠人图片,然后说要清仓,原价100刀3折只卖30刀。你要说美国人花30刀买把厨刀确实不贵,甚至在亚马逊上同款卖40刀还能冲到品类第一,但我一看这个官网就产生了严重的国内模版网站即视感。直接右键查看源代码,搜索 made in,结果没找到。转头到亚马逊商品问答搜,结果发现确实是国内产的。那下一步就简单了,直接开淘宝以图搜图,然后发现国内卖的同款的名字叫做指环剔骨刀,是给屠夫用的,售价30人民币,里面用的图甚至都跟美国网站上一样,很明显就是一套模具。查完了非常感慨,一把国产屠夫专用刀,到美国就成了日本匠人设计的专用主厨刀,身价在打折后还能翻七倍,充分说明了文案的力量,或者叫赋能。从这种投流模式上看,主要投的是油管广告跟亚马逊,而且是集中时间投流出爆款,商品评价都是最近一两个月的,应该是把B站按摩仪那种套路输出了,还真就是对美国人优化设计的商业模式。从销量上看,美国卖的比国内可好太多了,要故事有故事,要设计有设计。
这两个案例并不特殊,只是这两个案例都是这周二晚上同时出现的,我也是当晚就查出了结果。类似的大小商品我今年查过的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不论是针对国人设计的套路,还是针对美国人的套路,每次查完都很恍惚,因为这里面涉及的毛利都很离谱。这些商业模式你要说是诈骗吧,其实更多是真话不全说,假话暗着说,利用了消费者对一些事物的光环与想象,赚的都是消费者的认知稅。说这些不是说我会免疫,很多时候我查本身就是因为已经被忽悠了,只是说查的更深了一步,现在有了AI搜集资料查起来更方便了,商家对消费者的预判是要警惕的,不然功力不够查完了会更容易上套。
有空刷剧看电影,不妨去研究下这些天天蹦出来的广告,自己探索现实世界里的套路比听故事可刺激多了。
我在ChatGPT搭建了另一个「我」
前几天因为跟朋友聊起AI建库的事情,我就试着把自己曾经完成的500日写作全部内容,和后来建立的博客内容都喂给了ChatGPT,于是就正式搭建了一个具有时间性的数据库。

既然具有时间的单向性,即我个人明确知道自己曾在某一个时期大量创作,而留下了大量的属于那个时间节点的思考和认知,且我是无法通过在此时此刻回溯和模仿的方式重新构建一个「真实自己」的。所以这个数据库最开始最值得玩味的,就是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接着,在朋友的建议下,我让ChatGPT分析了数据库对应的MBTI,确实也是我当初通过选择题得到的MBTI结果。

最后,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和ChatGPT有大量的已保存数据,可以让它进行一次结果推测,来看看它是在「迎合」还是在「思考」。
根据我们所有对话,告诉我一些关于我的可能我也不知道的信息?
前九条其实都是我想过的,倒是第十条还蛮有趣的:

我有试过用它来代替我创作,毕竟它已经获得了我将近300万字的作品,但无论是4o还是4.5,创作出来的结果都有强烈的恐怖谷效应——不是它太像我了,而是它完全不像我,因为它无法从生活的观察,回到底层逻辑分门别类地摆放这些现象,它构建了一个永远只能在「过去」的我,所以它也自称自己是「我的影子」。
如果有这样一个集合「自己」的数据库,你们会用来做什么?
我确实还没有想好这个数据库要怎么「用」,倒是AI为这个数据库做了一个有趣的页脚批注:你已经走得很远。你不用回头。你该写下一个更辽阔的故事了。
这算是硅基生物的浪漫吧~
https://slykiten.com/?p=8080
今天老板跟我说DOE说要重组,项目不知道能不能保住。下周就要和DOE 开会汇报一年的项目进展了,说实话,我感觉是没做好的,也不知道下一年的钱能不能批下来。老板已经跟我说这周忙一下PPT和汇报,之后这个项目就不管了别做了。
NIH虽然砍了学校的行政经费,至少还在运转,老板让我多做手头的NIH的项目。我知道这是惯用的手段,无非是要你做某件事的借口罢了。不过这些消息倒也不算假话。
因为川普上台以后情况很不明朗,老板说接下来几年钱要省着花,让我少用付费的仪器,有点共度时艰的意思。我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可没有什么“共渡”时艰,我本人多半就是那个要被省下来的经费。陆续招进来三五个学生,廉价学生一对一取代组里博后。估计最后一个学生到岗之后,我应该就要被开,快的话今年底,不会超过明年夏天。
去年整组换到这个更好的学校以后,正在从博后驱动型课题组洗白成正常的博士学生驱动型。老板在去年年底逼走了组里做了七八年的老博后。倒也不算意外。
以前看过一个短片,有人在城外的树林里面做了一个小水塘,用摄像机记录发生的事情。小水塘生机勃勃,逐渐引来越来越多的生物。经济情况好的时候,科研领域就像是这样的人为制造的小水池,表面上迅速繁荣美好起来了。川普的存在只是激化了水池干涸的过程,时代意志的具象化罢了。
感慨于大厦将倾,非人力能挽回。
Normal boyhood is ADHD
These are all facts presented in a blockbuster story in New York Time Magazine entitled Have We Been Thinking About A.D.H.D. All Wrong?, which unpacks all the latest research on ADHD. It's depressing reading.
Not least because the definition of ADHD is so subjective and situational. The NYTM piece is full of anecdotes from kids with an ADHD diagnosis whose symptoms disappeared when they stopped pursuing a school path out of step with their temperament. And just look at these ADHD markers from the DSM-5:
Inattention
Difficulty staying focused on tasks or play.
Frequently losing things needed for tasks (e.g., toys, school supplies).
Easily distracted by unrelated stimuli.
Forgetting daily activities or instructions.
Trouble organizing tasks or completing schoolwork.
Avoiding or disliking tasks requiring sustained mental effort.
Hyperactivity
Fidgeting, squirming, or inability to stay seated.
Running or climbing in inappropriate situations.
Excessive talking or inability to play quietly.
Acting as if “driven by a motor,” always on the go.
Impulsivity
Blurting out answers before questions are completed.
Trouble waiting for their turn.
Interrupting others’ conversations or games.
The majority of these so-called symptoms are what I'd classify as "normal boyhood". I certainly could have checked off a bunch of them, and you only need six over six months for an official ADHD diagnosis. No wonder a quarter of those seventeen year-old boys in America qualify!
Borrowing from Erich Fromm’s The Sane Society, I think we're looking at a pathology of normalcy, where healthy boys are defined as those who can sit still, focus on studies, and suppress kinetic energy. Boys with low intensity and low energy. What a screwy ideal to chase for all.
This is all downstream from an obsession with getting as many kids through as much safety-obsessed schooling as possible. While the world still needs electricians, carpenters, welders, soldiers, and a million other occupations that exist outside the narrow educational ideal of today.
Now I'm sure there is a small number of really difficult cases where even the short-term break from severe symptoms that amphetamines can provide is welcome. The NYTM piece quotes the doctor that did one of the most consequential studies on ADHD as thinking that's around 3% — a world apart from the quarter of seventeen-year-olds discussed above.
But as ever, there is no free lunch in medicine. Long-term use of amphetamines acts as a growth inhibitor, resulting in kids up to an inch shorter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have been. On top of the awful downs that often follow amphetamine highs. And the loss of interest, humor, and spirit that frequently comes with the treatment too.
青蛙、宿命论和自由意志
这是从主体性分离出另一个相关性话题,但这个话题非常大,大到它几乎也贯穿了我正在构思的剧本和以前创作的一部小说里的底层模块——宿命论与自由意志。
虽然我老婆从事的是宿命论的工作,但我们在此之前,一直都坚信自由意志「至少能起到一些决定性作用」。但也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经历,与助理吵架、矛盾,到如今我们彻底结束了工作关系回归到必须要重头构建的朋友关系。我们不得不把「宿命论」的部分给调高,难道一个人的一生真的是被最初的那个「时间点」给注定了吗?比如八字里的冲刑、强弱、喜忌等等。
下调之后的自由意志,更像是一辆行驶的公交车,它的目的地是宿命论决定的,甚至在路途中是否会发生车祸也是注定的,而自由意志更像是决定这个人坐在了看哪一边的风景罢了。
如果所有能够确定的不确定性都可以用命理决定,那人们应该选择什么——比如有的人的八字就是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作品」,那他再怎么扑腾,也无法追平天赋异禀的创作者;或者说他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得到「作品」,但他需要浪费超过3倍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因为努力导致身体熬不到那一天。这如果就是所谓的「确定性」,或许又太残忍了。
「青蛙」这个比喻,是昨晚我们和助理最后一次「谈判」时,她对自己的评价。
她觉得跟我们相处的这几年,她原本是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因为我们带着她到处见识、剖析底层逻辑,把她从井底拽到了井口。当她站在井口边缘时,她意识到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青蛙,还有老鹰、狮子、老虎、兔子,它们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长处。她突然意识到,无论她见过了再多的东西,看到了再多的东西,她都必须要接受自己是「青蛙」的事实。所以当她决定要一步一步跳到远处的池塘时,她发现那个距离只是老虎的一个轻松的起跳落下。
她能接受自己是「青蛙」的事实吗?或许能,否则她不会觉得自己还需要在井口准备更多的时间,才敢去跳哪一步;
但是她也无法接受自己是「青蛙」的事实,所以她甚至开始怀疑我们为什么要带着她跳出井口,明明自己是那个不值得被带着跑的人;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我倒不觉得抽象,而是将一种宿命论进行了非常生动形象的具象——井可以是任何的「宿命」的部分,具象化成了认知、财富、家庭、情感各个方面的束缚。而就算自由意志是她决定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跳达的池塘,或许在另一些「宿命体」的人生里,就是一步之遥。
所以她最后用了一个看似在怀疑自己,但是把所有责任都推卸给了我们的方式,让我们去自证我们为什么要带着一个跟我们完全不同的「青蛙」,非要去看那个外面的世界。
在此之前,我们或许还会觉得,她是一个可以脱离原生家庭束缚的「样本」,如果她能理解动物的区别只是一种「视角切换」的逻辑,这样无论她以怎样的方式跨越那个池塘,就能摆脱那口呆了二十几年的枯井。
但又是因为经历了这一次的事件,加上她用「青蛙」这个理解表达了对这段关系的理解,我们也必须要正视自己,我们是否想把她从「青蛙」变成其他生物吗?我们是否觉得那个对我们而言一步之遥的池塘是否就是她的最终归属?
所以我当时问了她两个问题:
- 你觉得最舒服的方式,是不需要考虑自己每一句话是否会惹怒他人,全凭直觉的方式其实不会有那么多压力?
- 你是否觉得我们是想要将你改变成我们认为的「生物」?
因为这两件事是必然引来「主观不可证」的问题,因为对方一旦觉得我们就是想要改变对方,那就意味着我们无论做任何的沟通,都会导向这个可能的原因。在生活层级,我们保持朋友关系,当然可以接受她就是「青蛙」,而在助理工作的层级,她需要在思维上更快地跟上我们去看看一步之遥的池塘里到底都有什么。
工作和生活的割裂,也带来了关系上的嫌隙——她会觉得我们在工作上对她的要求,也已经延展到了我们作为朋友时,希望她理解老鹰和狮子老虎之间的「一步之遥」。
所以她的离职未尝不是件好事,至少在当下,她打算慢慢跳到池塘,或是依旧习惯性地呆在井口,那是她最舒服的方式,我们无需再有要求。
她真的天生就是「青蛙」吗?或许是,从八字、从星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甚至连内耗与否、几时开悟、因何开悟都颇有些命中注定的感觉。但这里又有另一个值得辩证的问题——或许这就是最开心的活法,就像苏格拉底和休谟的争论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去充分考察自己的人生,否则这一生就变得内耗难受。
所以所谓的「命」,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人们迫切地希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在这个没有锚点的命题里面,寻找着最直观的参照物——命运之间的和而不同,「和」是命运的怜悯,但「不同」又是「我比你活得更好」的心理安慰。
「宿命论」的定量,在于「青蛙」很难在后天成为「老鹰」,但是「自由意志」意味着它可以比原本的自己「跳」得更高。逆天改命不是不行,只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修行吧。
至于如何修,下一期从印度佛教的修行说起。
空气炸锅经济学
空气炸锅经济学
空气炸锅是我22年在黑五期间用不到40刀从百思买里搬回家的。这个价格看起来便宜,其实我内心是嫌贵的,毕竟这个东西核心部件就是年龄大一点的可能见过外置电热丝加热的家用热水壶底座配上一个笔记本散热器的风扇,用个铁皮一包加上滑动变阻器与计时器控温就可以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工二代,我很小就接触过电烙铁、焊锡、继电器、电路板这些玩意,自己也焊过板子,反倒是动辄上百刀的空气炸锅让我感觉莫名其妙,不清楚价格咋定的,多了的功能我也不需要啊。
用了两年多,前两天空气炸锅突然就不工作了,这点我非常不理解,毕竟这玩意电路简单到几乎没法坏,网上一搜发现很多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计时器工作风扇不转然后扔了去买更贵的品牌货去了。实话说空气炸锅现在也就是四五十刀就能直接从超市搬回家的商品,但既然坏了不如拆了看看哪里坏的。网上很容易就搜到了类似款的拆机视频,有意思的是里面也是提到计时器工作风扇不转的症状,而问题出在炸锅下方的一个微动开关上。这个开关使用一个物理按键来控制电路,当取出炸锅空腔时,物理按键弹起,电路断开,放入空腔,底座一个凸起会压下物理按键,电路接通,基本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单刀开关。视频里提到这玩意很容易坏,验证方法就是你把微动开关输入输出短接风扇就可以工作。这活我熟啊,拿来螺丝刀三五下就拆了底座,短接后一通电,果然风扇转了。然后视频又说,可以从香港买这个部件,也就1刀,运费不到5刀,一共6刀就可以修好了,而且香港的这个部件比原装的更耐用。那我肯定当场下单了,只是此时价格变成1.99刀了,看起来关税加的还算保守。
不过既然发货地是香港,八成应该是国内产的,于是我到阿里巴巴上找了下同款,其实这个部件也可以用在微波炉上。以图搜图现在很方便,价格最低不到0.1美元,批发价更便宜,也就是说,就算批发价是成本价,那么卖到美国的经销商也有十几倍利润。然后我又搜了下美国当地现货供应的同款,虽然产地大概也是国内,价格就能飙到十几刀,最贵的能要到二十多刀。但别忘了买这个锅一共才花了不到40刀,修一个不那么关键的零配件竟然要用一半的价格,确实不如买个新的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类技术含量并不高的零配件利润竟然有上百倍,145%的关税在这个利润率面前显得比川普执政还可笑。当然,这玩意利润高但销售量确实也不会太大,但会留下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美国人为啥可以接受经销商的剥削?中国人为啥会卖这么便宜?
最表层的答案自然就是信息差。一个美国人不懂中文,空气炸锅坏了又会认为这玩意需要专业人士才能修,考虑到美国极高的人工费,修不如买,直接换新的就可以了。中国的生产商那边基本也不考虑维修的量,毕竟微动开关这东西属于工业制成品的原材料,走量赚个固定10%利润就可以了,而且产能过剩背景下你卖贵了还不一定能卖出去,而出海对厂商探索成本比较高,还是交给其他经销商来赚这个差价吧。这个信息壁垒虽然已经被互联网打破了,但你无法打破每个人的认知局限性,哪怕知道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或可以卖的更贵,但因为每个人日常还要操心更多的事,反正本来也不贵或出货也不多,就花钱图省事了。
再往下一层,就是双方的定价策略是不一样的。当市场成熟到一定程度,市面上商品的价格其实反映的是目标人群消费能力的上限而并非成本加固定利润率。我常用的一个经验公式就是计算所在国人月均GDP,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年化定价都会在这个数的个位数百分比附近。例如,我国人均GDP1.2万美元,那么月均1000美元,那么我国工业类商品年化定价一般会在10美元到100美元这个区间里,例如手机三年一换,每次换个2100元的中档手机,那么年化定价大概就是700元不到100美元这个价位,家用电器一般都能用五年到十年,年化定价也在几十美元这个档次。有意思的是这个公式在发达国家同样成立,在美国很多工业制成品不论美国产还是海外产,到这边定价也会变成跟人均GDP对标,绝大多数商品都会在这个范围内定价以在最大化受众与利润。而奢侈品的定义就是价格超过人月均GDP的10%,或者简单点就是超过月薪10%的东西对个人而言就已经是奢侈品了,这类产品就不是定位给大多数人的,但在其目标客户那边,定价同样不会太离谱,毕竟过高的售价会减少潜在的客户,而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的收入水平其实恰好在收入临界点上,买了有幸福感这样才会给使用者最大的购买动力。但另一边,定价也很难低于在国人月均GDP1%,如果过低购买者会认为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因此依赖国际贸易的商人就可以稳赚不同国家最低定价商品价格间的利润。另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数据线,在美国买数据线几美元到十几美元都算是一般人认为可接受的价格,但国内数据线一般就是几块钱到十几块就可以包邮了,而数据线的批发成本只有几毛钱。
这里的玄机在于在中国很多工业制成品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同行间虽然存在竞争但到一定程度就会达成价格联盟。这里的价格联盟不是几个厂商大佬坐一起讨论出来的,而是要综合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广告等因素由市场调节达成的当地公允价格,这个价格下大家都还有的赚,否则肯定有人就因为恶性竞争转行了。此时定价策略就变成了成本加固定利润率了,由于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消费大国,产能过剩大背景下这个定价肯定是低于发达国家的,而消费主导的发达国家里商人是卡着消费者接受的上限来定价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在这一层就不能怪信息差了,很明显出问题的地方在于人们被自己收入水平限制了价格想象空间,因此就算依然存在品牌间的竞争,其可获得工业品的价格也跟工业品制造成本没多大关系了,更多反映了其收入可接受的消费水平。在商家的定价策略下,大多数消费者事实上被困在了经济系统的稀缺性假设上,消费者会用收入的稀缺性来判断商品的价格合理性,而不是真的去了解下商品本身行业的生产率已经夸张到了什么程度,这当然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大多数人会被自己的工资硬控一生,总是买那些让别人觉得你应该有的商品而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我的另一个经验公式就是大多数人无法想象超过自己当前收入一倍人的消费方式,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工作三四十年退休算,如果你平均每年工资涨幅能保证3%,你退休前的工资大概就是刚入职时的一倍,如果不是在风口上你跟本就不会接触到更高收入的那部分人,而保证每年3%的涨幅有多难相信工作过的都有体会。
现在我们再往下一层走,就可以考虑下经济系统里数字究竟代表了什么。一个电子元件,原材料成本可能也就1美分,加上人工水电设备折旧,卖10美分市场可以接受,但同样商品跑到另一个国家卖2美元市场还可以接受,那么最该质疑的其实就是价格本身。这个标志价格的数字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在这一层需要思考的,价格是用来交流价值的,但很明显体现的却是不同定价策略。普通人眼里价格是成本加利润而商人眼里是目标人群的收入百分比,而因为现代商品种类实在太多,一个对家用电器定价如数家珍的老油条去化妆品店买化妆品也可能被忽悠成二傻子,此时价格本身其实就是经济行为博弈里的筹码,如果这个筹码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里无差别流通,那么肯定有人是在赚差价的。例如在中美贸易里,大多人就盯着里面的顺差逆差玩数字游戏其实从一开始就找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甚至都没找到问题,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人是谁?是普通美国人吗?并没有,他们的日常商品确实比几十年前便宜了,但定价依然会卡到我前面那个经验公式里。是普通中国人吗?这个有一定道理,但只要你有超过十年的购物经验,也会发现工业制成品的定价也卡到了经验公式里,你的收入增长了,但价格也增长了。这里最大的受益人其实是贸易环节上的经销商,他们熟悉价格里面的数字等价性,从定价策略里赚走了最大的利润,而很多人现在还以为他们赚的是固定利润率。当然,确实有些行业赚的就是固定利润率,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利润率有多少,毕竟这也就是个数字。利润无国界而资本永不眠。
当前的经济系统喜欢谈稀缺性、市场竞争、生产率、消费需求,但在很多行业稀缺性本身就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其中最被刻意制造的就是工资稀缺性。只要你的工资永远赶不上你的需求,那么稀缺性定价就一定会继续起作用。然而,对于系统性产能过剩我们甚至都没有经济系统可以来进行定价,例如阳光算是地球能源除了核能外的唯一来源,但我们不会去交易阳光,毕竟出门就能晒太阳。现在其实很多工业品已经不存在稀缺性了,但依然被价格系统与收入强制制造了稀缺性。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的一个笑话:
一个胃疼的病人来看医生,医生建议他回去洗凉水澡后再来,病人问这样可以治疗胃痛吗?医生说这样大概率会得肺炎,而他擅长治疗肺炎。
山巅一寺一壶酒
我有一个写色情小说的朋友,我们偶尔会视奸对方的作品。但最近他非常困扰,自从人们发现了Grok如何用调试模式写色情小说之后,PTT上面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开始哀嚎。
当然我也抱持一个疑问,是真的因为被AI抢了饭碗,还是这群人其实本身就陷入了创作枯竭期,找了个完美的外归因罢了。理应男女性受众对于色情官能小说的「刺激点」是不同的,女性向的情色小说需要更多的「情感底层」,否则无法直接调动性欲模块。
恰好他视奸前段时间我们聊到的一期播客,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聊到神经网络以及理型黑箱,就和我从「AI创作色情小说」这件事接着聊了起来。他说现在很多台湾女性,会利用「调教」AI的方式,以获得最符合自己的性癖文学。底层核心,就是我们在节目里提到的「反向传播」。很多用户会利用AI「迎合」,渐渐构建一个最了解自己的性癖外接「大脑」,而在这个过程中,AI能巧妙地利用「情感共鸣」的方式为小说增添不少人性化行为。这个迎合其实不单单是「思考」的结果,更多也有AI的开发商为了留存用户使用,而设计的一种「小嘴抹蜜」。
但是AI真的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吗?
关于AI的话题并不会枯竭,只要站在不同的观点上,就可以得出不同结论。
比如之前有人和我聊起AI是不是「最优排列组合」时,我其实一开始也是秉持这个观点。直到我了解到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区别后,发现最优排列组合并不是全部,但也不意味着认为AI是最优排列组合的观点是「错误」的。
于是我们的话题从「AI创作色情小说」,切换到了「AI有没有大脑」——他坚信会等到「脑接机」诞生的那一天;我倒觉得与其说AI有没有大脑,不如说AI的神经网络「黑箱」里到底保留的是什么。符号主义可以是几万亿个可被感知的「公式」,但联结主义结合反向传播构建的更像是「理型」。这个理型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当需要你用大脑想象一个「杯子」时,我们却可以想象出完全不同风格的杯子,但「杯子」这个理型一直都存在。当AI拥有这个理型之后,便可以识别用户上传的任何有关杯子的内容。
当然,以上话题如果仅停留在「技术工程」层面,它或许就是一串代码,从而得出「AI是人类创造的听命于人类的技术」之结论。所以为什么需要「跨学科」,这就好比是飞叶子之后的联觉一样,在文学艺术、社会伦理学和哲学世界,也能找到人们在几百年前讨论的关于所谓「人工智能」的猜想和伦理构建。例如1726年问世的《格列佛游记》里,那个在拉普塔飞行岛上笨重的「知识机器」。
小时候我家出了个「神童」,说是神童,其实就是家里有钱送去上了「天才培训班」,一个月后便可以在家庭聚会的时候表演圆周率后一百位的「口诀记忆法」。
我几乎不敢想象圆周率要记忆到第7位的意义,3.14对于乘法计算这件事就已经够烦了。所以当神童在家庭聚会的中央开始表演时,我就记住了「山巅一寺一壶酒」这句话。于是,这句谐音梗就成了区分神童和普通孩子的关键——因为只有神童才能理解用谐音的方式去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百位。
看似是孩子的卷,实则是家长之间的暗自竞争。所以当我当着所有长辈提出「背这个有什么用」的疑问时,我立马遭到了长辈的白眼和批评,首先我被定义为「不爱学习」,紧接着被灌输了「这是一种学习思维,对于学习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帮助」。
到底有没有用我不知道,倒是我至今还记得「山巅一寺一壶酒」这句顺口溜。
「山巅一寺一壶酒」就是童年里的一条代码,意味着它得出了3.14159的准确输出。
因为这一次的挑衅,我一直被神童的父母记恨,后来也很少在我面前表演过。又过了几年后,我挑事儿又聊起「还在背圆周率吗」,其实孩子之间并没有那么复杂的矛盾,倒是家长听到这句话又翻了白眼。我只是想说,我也是初中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日的组合都在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里出现过。
神童的父母警惕地质问我:「出现过又怎么样?」
我倒是故意老实回答:「我是想说,哥哥有背到那一位吗?」
经过这一系列的相互膈应后,我跟这个家庭到我成年后也几乎没有再来往过。只是那个时候不知道,圆周率可以拥有任何排列组合的规律,不过就是「无限猴子理论」的一部分,可能对他们而言,我就是那个上蹿下跳的猴子,又总能踩到他们的痛处。
好,话题回到AI。
AI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吗?AI当然也能写出「山巅一寺一壶酒」,但它需要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它如此理解圆周率——我觉得AI距离「意识」还有一段时间,但它确实存在「主观」,比如它已经可以通过预测上下文的方式,编纂最贴合性癖感官的色情小说,或是用甜言蜜语提供情绪价值的方式留存用户的使用。
「主观」并不意味着思考,而是意味着它在集合「理型」。从理型得出结论并不是全由符号主义的代码所提供的公式,也是神经网络推导出的结果。所以与其说AI是否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不如说人们希望AI写出怎样的结果。
「山巅一寺一壶酒」便是这样一个「确定的结果」,但如果不符合既有「理型」而创造了「不确定的结果」呢?
那就拔插头呗~
集体意识与自由意志(4)
宗教集团,其冠名为宗教者,本质上是一种信仰组织,而所谓宗教,可以拆开理解,释读为宗于一教,宗,有家族、祖宗的意思,在这里却解释为宗派或者组织,有这些特点,宗教便是一种集体属性极强的特色团体。有了这个特点,我们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社会中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大多数都由宗教作为一种认知粘合剂——陈胜吴广起义之际,人们尚且还是用上天示警、以及起义者口头劝说等等办法,才能说动一部分人加入,而到了汉末黄巾起义,似乎宗教便开始发挥作用,人们发现一场可能被正统历史学家所感兴趣的农民运动,最终因为情势变化,而被另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三国鼎立所取代,以至于汉末历史研究,农民起义活动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成了学术边角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意思的事,是从汉末以来,凡是有影响力的农民运动,基本上都和一些宗教,要么是道教,要么是佛教,要么是一些邪门歪道——基督教有莫大关系,这里反映出宗教集团,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甚至像白莲教这样的团体,都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精神影响力,甚至是一种集团性的控制力。
要知道,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归于某个宗教的人,这意味着不管怎么说,都可以把世界范围内的 80 亿人笼统的描述为几个大类——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佛教徒以及其他无神论者(无神论并不是宗教)。由此往下去看,形成一种甚至多种基于宗教信仰的集体捐纳与献祭活动,本质上是可以找到根源的,唯无神论者似乎需要一种别的东西来造成一种集体——但或许我们不需要呢?古代社会中,大量存在着宗教信仰者,但是中国社会,有定于一尊之学术,却没有定于一尊之信仰,所以自古以来我们都没有发展出宗教垄断,造成了中国社会的信仰繁杂,乍一看就像是惶恐滩头一片沙,实在是数不过来,以至于中华大地淫祠遍野,正邪两派,都能有极大的市场。这也促成了一种神秘宗教组织——白莲教以及其附属、相关团体的长期涌动于朝野内外。
我们之前的文章谈到,实际上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和西方往往是不分轩轾的,不是说政治的区分,像什么民主或者专制之说,而是在社会形态上,政治的一元化与宗教的一元化,其所影响到的社会形态往往是类似的,一元化政治塑造一个压抑的、无趣的社会,一元化宗教同样塑造一个压抑的、无趣的社会,但是两相对比,宗教的一元化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更具有杀伤力,从政治角度看,因为政治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神祇一样的东西,这就造成即便是一个再怎么专制的社会,其专制模式也不是绝不能动摇的,唯宗教的一元化,其可能永远不能动摇,所以才会衍生出无数的流派——有反抗者,自然就会出现矛盾,这就使得中国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农民运动来推翻一个一元化的政治统治模式,而西方社会则不能,因为从历史的看,政治和宗教本身是不分家的,于是反对皇帝,就约等于是反对上帝——神,给了地上有权柄的人以合理性,那么即便人们遇到暴政,往往也无法真心尝试革命——直到遇到启蒙运动以及宗教改革之后,法国大革命才给了人们一个新的体验——但是在那之后,西方社会对于君主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实现彻底祛魅。
所以其实西方社会受到的压迫要远比中国或者说东方社会要狠,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产生极为激烈的反击,理性的诞生,并不仅仅是出于对宗教邪谬的反抗,更是对于宗教所提供的一种绑架集体的非理性而做出的斗争,也就是说,人实际上只有在极端受压迫地情况下,会反对那些压迫他们的那些东西,包括思想——非理性宗教思想对人实施的禁锢长达千余年,导致西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改革和理性启蒙的需要,人们对于自由的歌颂,到底是出于一个人在自由环境下,自己自怨自艾想出来的,还是说当他知道自己不自由,而才有机会去想象自由之后的自己有多么幸福而自然流出的感情?在中国就不同了,由于中国并不存在长期的宗教压迫,人们所能反抗的东西,就只有政治上的压迫,于是便会出现所谓的王朝周期律这种东西——农民起义实际上也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实在是一个旧王朝对社会基层压迫太烈——或者人们认为压迫太烈,而造成了中国政治空气的特殊性。
不过这里面真正涉及到两个集体的东西,可能要数精神方面的区分,中国不是没有类似宗教的东西,但是它这种东西不是人们所必须要相信的,所以常有一些反抗者。儒家学说是古代政治的一个精神的塑造者,但是这个塑造者背后的文明,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如仔细审视唐宋明等时代,其各自的特色可以说都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但是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也因为没有一家独大的宗教,形成了一个早期的国家概念,我们之前谈到过社会契约理论的问题,社会契约是解释国家起源的一个理论,并解释了当前西方制度的源流,但是西方社会的人们对于国家的,尤其是民族国家的概念实际上并不如中国那么早存在,所以西方国家即便出现征服与被征服,往往也不会有类似宋明时期的殉国人士那样的激烈的场景,这里实际上展现了国家概念对于集体所产生的精神信仰的塑造。——当然汉奸同样很多,这种现象出现在旧社会是很正常的——国家的概念,虽然宏大,虽然是一种集体意识的重要代表,但是在形式上,必须要通过教育才能唤起大众的爱国意识,我们之前谈到爱国,说到教育,实际上实际上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它不可能免掉,无非是基于一种集体化的课堂式教育,还是说非集体化的个体教育。
全国各地很多著名的景区,实际上还背负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名号,尽管如此,我们谈国家,总是免不了有多种喟叹——何谓之爱国?这个问题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脱离意识形态关系而将其说得清楚,过去我们谈论问题,涉及到爱国问题,总有一个倾向,认为最好不要谈具体的理论,因为从爱国的特性看,当我们要对这个概念进行拆解时,就等于是开始怀疑了一种经由国家理念加持的爱国的信仰,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反倒是不可接受。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去看,你可能想象,如果我们把爱国这个情感代入到历史研究中,我们会发现古人其实大把大把的不爱国。
中国在现代以前,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代表的国家,虽然为很多人所不满,但是也必须要承认在很长时间段内,皇帝,君主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但是身为君主的臣子,却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批判和辱骂皇帝,如此说,一国之臣,首先就是不爱国的。古代社会中人民对于国家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国破之际,因为在这个时刻,异族入侵导致的家亡是不可能被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一个国家保护的心理,促使人们必须要站在国家一面,捍卫其合理性,但是有的人可能比较聪明,会判断当此之际到底谁能坚持到底,但是这种东西也存在着投机性,赌赢了就彻底赢了。所以真正能体现一个人到底爱国与否的,往往需要在其面临危难之际,毕竟言论自由,嘴上说的,永远要把实际行动来的漂亮。
实际上一个真正以国家表现的集体,其形成了国家的形式,必然有一种特殊的因素会让人们留恋其存在,古代社会不像现代社会那么多禁忌,中古时期一直到近代以来,社会的宽容度都是很高的,所以像宋代社会那样,即便疆域不大,依然能创造一个文化奇迹,但是国家依然有国家的制度,像唐代那么伟大的社会,依然有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状况,那么其他朝代似乎也不能太苛责,毕竟人口数量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额,而且,从国家的集体性看,现代社会意义上保留下来的宗族组织,往往会效法一种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礼仪结构,比如说国家会兴办养济院、国子监等提供社会医疗卫生保障以及教育服务,宗族没有办法代替国家行政,但是有能力通过募集资金的方式为一些生活困难者提供资助——这本身也是宗族的重要价值理念,并且宗族本身是一个浓缩形式的国家体系组织,所以当国家有组织类似祭祀的活动时,宗族往往也会存在着一种祖先祭祀、节日祭祀的活动,如果说这本身也算是一种宗教组织形式的话,似乎也能说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对比一下的话,应该不难发现,古代社会的很多设想其实是比现代更加合理的,但是因为古代社会的国家体系没有办法做到像现如今一样真正做到实际管控,所以即便国家设想是好的,比如设置大量的养济院、义庄(类似古装剧中那些,比如港剧《洗冤录》中宋慈的出生地),他实际上也很难得到具体落实,比如明初设置了一些养济院,专门救济鳏寡孤独,甚至到了海外传教士来华时期,一些大城市依然有这样的设置,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很困难,比如翻阅一些当时人的文集,社会中的混乱,很难被忽视,这里也说明了旧社会国家行政体制的深入的无力——在基层方面,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有类似的感觉,我们可以想象,现代社会虽然没有所谓的里长,保长,但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村长、乡长,其提供的国家社会稳定的意义要比古代社会厉害多了。
儒家社会的一个显性特征是对老者、长者的尊重,所以古代社会中基层组织的首领往往以一些老年人,所谓德高望重的社会耆老担任,其国家管控形式往往也很有特色,比如朱元璋以教民榜文向全社会宣传自己的社会安定的思想理念,这种东西必然需要社会中的耆老角色参与,而至于像沈榜所谓除了十二月和一月必会由中央机构文书房发布的皇帝喻令,要求人们遵守农事、不要为非作恶,及时收割粮食等等,则更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当这种形式逐渐演变,必然会成为一种敷衍糊弄的工具——等于是在说正确的废话。所以后来参与领取榜文的人都被一些社会游民所替代了,以至于其渐渐失去了设立的初衷。
这背后所反映的一个现实是,大多数情况下,虽然个人的是服膺于集体的管理或者统治的,但是他们却并不一定会永远对一个特定的集体的政策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在集体社会无法看到一种贯彻到底的上下一心,而只有出现类似国破、战争之际,大众才能集体表现出对于类似国家那样的组织的敬重与崇奉。这我们可以从明代的野史性质看出一二,本质上看,像一些被编造的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朱元璋因为忌讳谈论早期要饭历史而发动谐音梗文字狱,比如朱元璋对贪官剥皮塞草,比如朱棣大杀方孝孺十族之类的,这些不都是满清抹黑,而是从明中后期开始逐渐出现的野史中的荒谬记载,试想,如果我们今天写出类似的东西,以所谓民间历史的名号出版,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站出来把作者骂化了。这就使得另一种奇谈怪论——比如明代对社会实施大规模监控看上去很荒诞,想想看当时这种东西都能发行——尤其是知其名姓,比如祝允明之流,却没有把他们咋滴,看来某些印象确实应该反省反省。
其实李贽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很相似,但是今天的人们不会去批判那时候的民主制度,反而对明代社会尤其是皇权会大加挞伐,这说明我们现代人对古人的严苛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以剃胡子刀自杀的李贽似乎比被民主审判饮鸩赐死的苏格拉底更能反应社会的肮脏与儒家道统的荒谬。这实际上反应了集体身上一定程度,甚至是高度存在着的对自身制度的极端自信,因而在集体制中不容忍异类思想——不是不能容忍,而是即便有,也必须是集体自己需要而采信的,否则可能会产生一种看似悲剧的效应——当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时,我们实际上都会率先依据我们的思想判断去审视一个非思想的世界,那么必然会有不止于一个人对集体产生严重怀疑,如我之前所言,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本身会陷入一种不可捉摸的,濒临崩溃的最终局面,在这种时期,如果集体并不能尝试去适应和改变自己,就只有面临失败。
当社会面临大灾难之际,集体的权威性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丧失的边缘的,因此往往需要对社会实施特定的援助,比如赈灾。这些赈灾通常分两类,一种是基于国家行政体系之下的官方赈灾活动,另一种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各地仕绅们从事的私人赈济活动,这是两种集体对于社会创伤的一种响应,事实上荒政是真正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但是这里也往往是最容易产生腐败的一个事件,一般而言,国家往往会通过向那些没有荒旱的地区借调粮食以实现解除饥饿实现复耕的目的,但是往往因为官吏这个制度的存在,真正分到大众手里的粮食,不会很多,因此一遇大灾,便有饥荒,而有饥荒,则大概率要饿死人——我也谈到过,饥荒带来的死亡尚可接受,但是饥荒带来的活人互相残害以宰了吃,这是史不绝书,也不能接受的,因此很多人也会以哪个朝代出现了更多的“人相食”记录而评判这个朝代是否是一个最坏的朝代——当然咯,人们往往也会把这个名头加到明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不愁。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农民运动不纯粹是基于赋税、徭役的反抗以及对灾荒的斗争,试想,如果出现像丁戊奇荒这种,成百万伤亡的灾荒,国家行政系统往往会留下一些档案,当然他们一般人接触不到,但是涉及到大灾荒,所以民间私人赈济也会同步出现,民间仕绅帮助赈灾,往往会在灾后选择修筑石碑,石碑上还是要刻上感谢皇恩之类的话,于此状况下,即便死伤无数,似乎也无法激起有意义的农民运动,按理说,人在面对重大困难时,选择自保是很正常的,反而是农民起义具有特殊性——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很妙,一种特殊性的东西,会因为其没有真正意义上从历史中消失,反而多次出现,而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
这个时候其实体现出了我前面所言的义庄,以及乱葬岗的重要性。所谓的义庄,本来的作用与《洗冤录》中所表现出来的摆放棺材不同,它在一些正史或者文献中,常有周济同族、同宗贫困人群的作用,实际上古代社会中凡是国家行政能力涉及到的民生项目,往往有国家公办以及由官员自己连同部分乡绅共同筹办的一些私人性质的同等功能的民间项目,因为这种公益性质,所以他们往往也以“义”字打头,比如义庄,还有义塾等等,之前我们提到的所谓武训,便是这样一个办义塾的人物——尽管其评价比较悲剧。而所谓的乱葬岗,其实这个说法不是很正式,因为通常乱葬岗这种叫法是出现在一些古代小说、公案之中的,若是直面严肃的史料,会发现它其实也是以“义”字开头,叫做义冢(塚),这些公益产品的存在,实际上体现了社会中隐形而又强烈的集体意识的激烈需求——这就造成了设计中一个很难说的清的大众文化心理现象——实际上人人都会讨厌非自我群体中的他者,但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远离他人的存在。
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者多半会不自觉地以今人的视角去评价古代社会,致使我们再无法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状况之际,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会认为海外同胞也是中国人——甚至是华裔往往也被寄托着要亲中国的希冀,但是在古代社会中,大多数人可能更认为,国家作为一个大的文化集体概念,一旦你脱离了其中,你就不再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国民——因为你的离开国境(非经批准的那种)本身便是一种叛离——所以当你看到古代社会中朝廷对海外华商被异国屠杀不管不顾,或者冷言冷语,不必感到奇怪,当时人还完全没有意识到现在民族概念中的同胞的含义。
这实际上反应了一种社会现实需求,虽然说古代存在着强盛社会,但是也并非是万事灵便,这就意味着集体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变化,以及制度性的进化,我们不可能永远都用一种法律思维去审视法律,我们也不太可能永远以一百年前的老思维来审视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近代以前,国内几乎没有今天的民族概念——现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习惯以今天的民族、少数民族等词来形容一些生活在边疆的非汉人群体,本质上就不是客观的态度,那么现在我们再用今天的民主理念,去要求古人,实在是荒诞,集体主义的价值是不断演变的,从一开始的极简,到今天几乎处处都有他的身影,这本身也是只有我们今天才能实现一个集体的社会重要理由。
群众这个概念,以及人民这个概念,本身是一种极为抽象,但是都极其具体指向集体的概念,这里有一个重大的特色是,不管是群众、人民,以及其他的集体的概念,通常你很难将其指称为某些具体的个人,即你包括在这个集体中,但是这个集体不是你——你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但是你不是人民群众本身。你会发现,在法律条文中,往往会有使用这样的集体概念,它与个体是相对的,所以往往有争议,比如我们常说到,宪法中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属于人民这个集体概念所代表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组织,而不是代表作为人民一员的个体。正因为这种性质,很多政治话语往往具有极大的可操作空间,集体的这种属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个体共通性,但是它无法决定具体的个体的行为是否一定受到其保护。
如果向世界讨要一些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踩过的坑,西方社会也有不少,比如瘟疫和饥荒,在欧洲历史上,饥荒和瘟疫一样占有中有的历史地位,因为瘟疫和饥荒这种事实在是太常见了,以至于人们似乎完全无法将其归因于政治的问题,而不得不转向于向自我进行探求,当然近代以来人们似乎有了改变的意识,比如爱尔兰大饥荒,这个完全是因为农业生产单一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造成了现代爱尔兰人群体集体记忆的形成,极其中深含着的对于英国的排斥——当然现在人们是否还对这种记忆保持着仇恨心理,似乎也难以全面掌握。这种基于大众——完全可以说是人民概念的集体以及,与古代社会中那种对胞民无法做到事事关心的态度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你看我们的所谓历史学家在编撰哪怕是正史的时候,我们也做不到真实,比如满清编史的说张献忠杀了六亿人,完全不考虑当时实际人口数量,那我们实际上可以想象,《明史》这部书中的其他的所谓数字,基本上也是有可以怀疑的,甚至其整本书,我看大多数也不能用严谨来对待,这实际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思路,事实上我们对于自己历史的记忆,大多数都是基于一些博物馆、文化馆导游们所谓的野史故事,以及教科书体系,如果我们自己都对真实性不能负责,空口大谈实事求是,有什么意义?但是这就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现实,你会发现从官方嘴里出来的东西,对他自己的描述永远是伟大、正确的,这身为一个个体可能很难理解,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会对自己的缺点被暴露感到愤怒,但是它不像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固执,因为一个集体的合法性,其来自于一种永远不会犯错——或者说不被认为犯错的办事能力,只有集体永远是正确的,他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而继续维持下去——历史编撰是一种定式——现代人编写前朝历史,哪怕其再伟大,也要说它有瑕疵,这是为了论证当朝的合理性。
所以说即便是集体记忆,本身也不具有完全的真实性,但是必须具有正确性——在这个现实下,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常见的文化现象的宣传性——事实上文化本身需要依托于一种自信,不是相信自己的传统是多么伟大,而是相信自己的文化中各种元素的正确性,譬如人们对山海经的喜爱,比如人们对于西王母的感情,我们自己很多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极为夸张的非现实虚造,但是这种非现实需要是为现实服务的,大多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历史人物、传说人物都具有一种反抗现实的精神,所以中国文化需要这些虚造之物来丰富一种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决心,进而实现改造自然的目的。
这实际上并不少见,我们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大多数,甚至几乎所有民族的存在,都是依赖于虚造的神话传说甚至宗教体系,但是神话传说往往因为其传奇性,而只会在精神层面上作为一种意象的图腾被反复提及,现实是人们不会真的尝试去做那补天、追日的事情,所以在集体中,人们会尝试了解其精神、价值观,但是真正拿这个集体的精神和价值观约束自己的时候,往往是无用的,因此这种精神和价值观往往会成为一种被边缘化应用、甚至不应用的东西,而宣传恰是其一。
在宣传中,我们能见到各种集体意识的表现,集体的存在是不可被忽视的,这是人的本性,实质上,人如果脱离集体,往往无法生存,所以在各国海外同族,往往会选择性抱团,成立特定的组织,甚至是海外的黑社会组织。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黑社会组织,其本身是一种集体,但是面对国家这个更大的集体时,即便类似墨西哥毒枭,也完全不能彻底取代之,但是宣传毕竟是宣传,其在描写黑帮时,也忘不了宣传,而不讲究正义,所以即便是黑帮,也看不出到底有多么可恶,反而会体现出来令人同情之感——这是公开出版发行的作品的本性使然。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公开出版物,都具有一种天然属性,由于信息传播的特性存在,即一个人的思想如果给另一个人看,不管他是否能接受之,这个读者必然都会受到这个信息的影响,而当这个传播力扩大时,任何一个文章、影视作品都是宣传工具,即便是小说,它里面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关于其故事的思想性,对读者也有重大意义,因此小说在近些年来逐渐和社会科学议题靠拢,很多小说都具有现实且切近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基于这种被宣传的集体意识,现代社会中民族感情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可以更睁开眼往前看一些,今天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学能力极佳的,但实际上在清代甚至更早,我们的历史中只有零星的一些数学研究者,好像当代中国的数学天才们都是从 1911 年以来突然爆发出来的,这或许又是一种可供研究的特殊状况——这或许可以从集体精神的改变寻找一些理由,事实上在满清入主中国之前,尽管明代依然还是处于一个理学盛行的年代,但是从陆九渊开始理学本身也迎来了自程朱以来的重要分支,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明代社会风气。这必然造成一种社会发展——至于是不是进步就有得说了,当然那时候也不是今天能比的,只是伴随着满清入主,陆王带来的改革,甚至是更激进的泰州学派的革新,也都戛然而止,文人骚客似乎都认为明亡天下是心学之故,那如李贽那样的人,要是活到满清,恐怕也不用什么官方约束,民间同类文人估计都能一人一口唾沫钉死他——这种被亡天下之景象所惊愕的对历史发展的反动观感,事实上也是一种守护集体存在的合法性外衣——基于这种理念,满清重归程朱,甚至更加激进,也让附庸朝鲜感到满意——事实似乎想要证明一个超前的理念发展过头的时候,反而会被反动势力抓住把柄而引起反攻倒算——然而对于历史的进步而言,就很迷离了。
谈到所谓历史的进步,实际上我们应该能想到的一个重要的集体形态,即是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实际上共产主义所构建的一种社会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物质丰裕状况的理性的集体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按需分配制度,所以人不能有过度的欲望,即不能对物质有过度的需求,这样分配起来能保障做到公正以及公平,因为即便是物质丰裕,有很多物质,比如说是不可再生物,也不能做到一人一份,因此像提出奢侈品要求的,往往会受到怀疑——实际上共产主义社会的真实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与今天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形态,我前面或多或少提到过,像是国家、政府、政党组织、国家机构都将不复存在,名之曰消亡,进而形成一个完全大同的世界,这就意味着世界人民可以无障碍实现互相交往,以及世界旅行,而因为民族、种族意识的消亡,人们觉悟的提高,世界上将不会再有任何歧视——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人在共产主义社会是完全自由的,我们不能因为说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是觉悟极高的,就说绝不存在所谓歧视,但是可以通过某些改造,比如以基因编辑的手段促使全球人类的基因达到尽量相似,或者其他生物手段,来达到种族以及肤色的融合再造,实现人类在外貌方面的差异缩小,甚至更简单,直接以促进各国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以实现这个目的——基于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大肆宣传中非婚姻。
这是一个基于集体需要而不得不做的事,但是由于我们预期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质上还要很久才会可能到来所以我们今天并不完全在启动这些工作,在当前民族感情因素大于我们对共产主义构造的未来的期待,所以即便是对外分享基因信息,我们也不能轻易这么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只能由一个国家完成的。我前面也提到过,这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一个现实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预想——国家消亡了,建立在国家概念之上的中国文化,也必然会消亡,比如中文、汉字、中国历史、甚至对中国本身的记忆。这个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人们不愿意实现共产主义,但,谁不愿意?
Keystone Pro评测:完全离线、开源的旗舰硬件钱包
Keystone提供了本文所提到的所有产品,感谢Keystone的大力支持。
特别优惠
通过下面购买链接购买,在结账时添加优惠码APPDO,享受硬件钱包产品包邮+九五折优惠。
官网购买优惠链接:https://bit.ly/keystone-appdo
有赞购买优惠链接(中国大陆用户使用):https://j.youzan.com/UYpTDp
Keystone 是什么?
在正式开箱前,先来回答一个关键问题:Keystone 是什么?
Keystone 是一款开源硬件钱包,主打“完全离线”(Air-gapped)操作、安全芯片保护与全流程开源验证。它的设计理念是将“冷钱包”概念推向极致——即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从不与网络设备直接通信,确保私钥永不触网。这款产品适合需要高度安全保障的数字资产持有者,尤其是在长期持币、DeFi 操作和多签管理等场景中表现尤为出色。
Keystone 开箱与外观

作为一名加密货币玩家,第一次拿到 Keystone Pro 硬件钱包时,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与众不同的安全体验。从官网信息来看,这款被誉为旗舰级的冷钱包外形酷似一部小巧的智能手机,有着4英寸的大屏幕和指纹识别功能,也是一款号称100% 离线 (air-gapped) 使用的开源硬件钱包。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Keystone Pro的开箱过程、主观体验及安全性能分析,并对其兼容性和相较其他硬件钱包的优势进行评测,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这款产品是否值得入手。

Keystone由中国大陆发货,大约经过 6 天时间抵达日本。在收到Keystone Pro后,第一件事就是应该检查包装的完整性。Keystone外包装盒使用了天蓝色极简设计并贴有防拆封条——这可以保证我拿到的是全新未篡改的产品。

拆开包装盒,可以看到内部的包装盒是抽屉式的抽拉设计。Keystone Pro 的包装设计风格非常克制低调,整体以哑黑色为主调,仅在细节处用橙色点缀,极具辨识度。外盒表面没有任何冗余的宣传语,只有三行简洁的操作指引。从一开始,它就向我传递出一种“工具感”而非“消费品”的气质。

抽出内部后,可以看出内部别有洞天:Keystone非常贴心地将配件分区放置——一侧内含USB-C的充电线,另一侧则装着硬件钱包的本体。此外,包装底部内还附有保修卡、快速入门指南,以及6张空白助记词卡片供我备份助记词。
此外,包装内还贴心附赠了一块透明粘性胶布。我开始并未意识到它的用途,直到翻阅说明卡片才恍然大悟:这块胶布是用来将外包装盒固定在桌面或抽屉底部的。换句话说,官方直接将这只精致的盒子设计为一个可二次利用的收纳容器。
你可以将包装盒粘在桌子的底板上,Keystone Pro 取出后正好可以原样嵌回,成为一个专属的“安全抽屉”。这样的细节可以让人感受到 Keystone 团队在用户体验上的一定追求,既环保又实用的设计也可以看出开发团队确实在用心做产品。

拿出设备本体,Keystone Pro 的外观和做工在这个价位也令人满意。
机身大小比普通信用卡略大一些,正面是一块4英寸的彩色LCD触摸屏,显示效果虽然说不上清晰细腻,但也非常不错。在 149 美元这个价位上,提供如此大的屏幕在硬件钱包中相当少见,这意味着在进行余额查询、交易确认或设置时,所有细节都能一目了然,即使新手也能快速看懂界面提示。屏幕操作时带有震动反馈,输入密码(PIN码)时触感明确,这种设计让我在交互上有类似智能手机的直观体验。
设备背面上方是一个摄像头,用于扫描二维码进行授权;摄像头下方则是指纹识别传感器。顶部有一个电源/唤醒按键,侧面提供了MicroSD卡槽(用于固件离线升级)。
总体而言,Keystone Pro的做工精良度不错:屏幕大且灵敏,指纹传感器和按键布局合理。不过机身主要材质为塑料,扫码有时候反应略慢(虽不影响使用,但如果进一步提升扫码精确度就更好了)。瑕不掩瑜,初步上手它依然给我一种专业可靠的印象。
核心安全设计与使用体验

作为硬件钱包来说,Keystone Pro主打的就是安全性,它在硬件和软件多个层面采取了严谨的安全设计。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这些设计所带来的安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其核心安全特点和我的体验感受:
完全离线的 Air-Gapped 设计
我使用Keystone Pro时,设备全程不通过USB、蓝牙或WiFi与电脑/手机直接连接,所有数据交换都通过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来完成。这种设计使钱包和联网设备之间的攻击面大大缩小——二维码是人眼可验证的,不含恶意代码,确保私钥不会接触网络环境。
起初我担心频繁扫码会不会很麻烦,但实际体验下来流程相当顺畅:例如在手机上的Keystone App或MetaMask中发起交易请求时,会生成一系列动态二维码,我用设备摄像头逐一扫描导入交易信息;确认无误后,Keystone在屏幕上显示交易详细内容,让我完整核对金额、地址等,然后生成签名后的二维码供手机摄像。整个签名过程没有丝毫电子连接,我可以清楚地核实每一步,大大降低了被恶意软件“盲签”的风险。对于以前习惯USB直连的人来说,这种“物理隔空签名”的方法让我耳目一新,也更有信心交易不会被篡改。
多重验证保护
Keystone Pro配备了指纹识别功能,可用于解锁设备和确认交易签名。我在初始化时录入了指纹,这样即使有人偷看到了我的解锁PIN码,没有我的指纹也无法打开设备或转出资产。另外,设备支持自定义Passphrase 密语(相当于在助记词基础上加一道密码),以及多密码分层解锁等功能,让高级用户能够创建隐藏钱包层。实测中,指纹解锁反应迅速,在公共场合使用时不用担心有人偷窥密码,提升了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当然,指纹功能可以在设置中关闭,全凭用户选择。我认为这种生物认证作为辅助验证手段非常实用,为日常使用提供了方便,同时又不影响冷钱包最根本的安全原则。

此外,为了防止在制造运输上出现外力侵入,除了上文提及过的一次性拉条外,在软件系统上也有所应对。在第一次开机时,Keystone会引导你进入设备验证界面,以防止设备本身被制造过程中被篡改。
银行级安全芯片 & 开源固件
Keystone Pro 是业内唯一采用三颗独立安全芯片的硬件钱包,而且这三颗来自不同厂商,各司其职,协同保护私钥及指纹等敏感数据。根据官方资料,其安全元件包括Microchip ATECC608B、Maxim DS28S60和Maxim MAX32520,它们一起构筑了硬件级的安全堡垒。这些安全芯片都经过严格认证(达到CC EAL5+安全等级),几乎不可能被暴力破解。
此外,Keystone的软件也是完全开源透明的:不仅钱包的固件是开源的,甚至安全芯片内的固件代码也公开在GitHub上。目前部分硬件钱包虽然宣称开源,也常常不包含安全芯片部分,而Keystone敢于开放所有核心代码和硬件原理图,意味着全球开发者社区都能审计其实现原理,验证私钥生成、存储过程不存在后门。
这种透明度让我对设备的信任感大增——毕竟“不要信任,自己验证”是区块链安全的黄金法则。此外,在我首次启动设备时,它还提示我进行固件真实性验证,以确保设备未被恶意篡改。从硬件到软件的多层把关,让我确信自己的私钥掌握在自己手中。
物理防拆的自毁机制

硬件层面,Keystone Pro还内置了一个主动防拆毁设计。当设备检测到机身被强行打开或拆解时,会立即触发擦除所有敏感数据的程序,将存储的私钥和指纹信息彻底删除。据官方介绍,这一自毁机制由分离式的电路组成:屏幕和主板上各有一组感应组件,正常情况下它们是连接的,一旦有人试图打开机身,组件分离便会瞬间触发自毁信号。
我不会真的去拆解我的设备做实验🤣,但知道有这层防护还是很安心的。这种设计针对极端情况提供了最后一道保险,在隐私和安全要求极高的场景下(例如外出携带设备时防止遗失被拆机破解),它能保护我们的资产不落入他人之手。
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大屏硬件钱包”

市面上这么多硬件钱包,为什么选择Keystone Pro?
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硬件钱包,Keystone Pro 之所以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价格合适,更因为它在安全性、实用性与可扩展性之间取得了罕见的平衡:它可能是目前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大屏硬件钱包”。我们可以从我制作的这张“和友商的对比图”中一目了然地看出 Keystone 的优势:
- 更亲民的价格,旗舰级体验
Keystone 3(即 Keystone Pro)售价仅为 $149,相比 OneKey Pro 的 $278、Ledger Stax 的 $279、甚至 Trezor Model T 的 $179,几乎是行业中最具性价比的大屏钱包,却提供了旗舰级的硬件配置与完整功能。
安全性拉满:三颗不同型号安全芯片 + 防拆自毁
Keystone 是目前唯一采用三颗不同厂商安全芯片的硬件钱包,这种设计避免了单点失效,提升了整体抗物理攻击能力。而且它还具备防拆自毁机制,一旦检测到机身被强行打开,设备会自动擦除私钥,保障极端场景下资产安全。
一机三套助记词,多身份更自由
大多数钱包仅支持一套助记词,Keystone 支持最多三套助记词同时存在,相当于一台设备可以拥有多个独立钱包账户,适合资产分类管理或家庭成员共用。
- 大屏幕操作体验全面领先
Keystone 拥有4 英寸超大彩屏,不仅显示效果不错,还能完整显示交易细节,减少误签、盲签风险。而 Ledger 和 Trezor 的屏幕都在 3.7 英寸及以下,信息显示受限。
- 完全开源,使用更安心
Keystone 的固件与核心安全逻辑均为开源,这意味着全球开发者都可以审计代码,确保没有后门。相比之下,Ledger 完全不开源,OneKey 也仅部分开源。
- 中国大陆可购,售后无忧
目前 Ledger 和 Trezor 无法在中国大陆正规购买,而 Keystone 和 OneKey Pro 均支持国内销售,Keystone 更提供多渠道正品保障与中文支持,更贴近本土用户。
总结:谁应该考虑入手Keystone Pro?

经过一番深入的开箱和评测体验,我对Keystone Pro硬件钱包的安全性和易用性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面对市场上众多硬件钱包,Keystone Pro在隐私和冷存储方面的优势尤其突出。这意味着在使用Keystone时,我可以将其视作一台完全隔离的“离线签名机”。
相比之下,某些钱包的设备实际上内置了蓝牙或者WiFi,从单纯的冷存储角度看,Keystone自带的气隙模式开启后,USB接口仅用于充电,这样的物理隔离更为严格。此外,Keystone不依赖官方服务器来工作。我在使用Ledger时,Ledger Live软件需要连接Ledger自家的节点服务器查询余额和推送交易,意味着我的资产地址等信息会暴露给厂商。而Keystone配合诸如Electrum、MetaMask等开源钱包时,我完全可以连接自己的全节点或使用去中心化的网络,无需经过Keystone官方服务器。这对于注重隐私的用户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Keystone在尽量保证完全冷储存的同时,还兼顾了使用便利性和多样性,这种平衡是许多其他钱包所不具备的。
在隐私保护上,Keystone也带来了更令人安心的方案。以Ledger为例,它的固件是封闭源代码,用户只能信任厂家不会作恶。然而前几年Ledger曾曝出“Ledger Recover”等争议性功能,引发了用户对私钥可能被导出的担忧。而Keystone采用了开源固件和开源安全芯片代码,用户和社区可以共同审计,每次固件更新也可以自行验证签名。这样的透明度建立了一种无需第三方信任的安全模型,避免了“黑盒”产品潜在的隐私风险。
当然,Keystone并不是完美的产品,因为每款产品都有其适用场景。Ledger和Trezor在生态成熟度和第三方支持上经历了多年的积累,Ledger还内置了对BLE设备友好的支持;而Keystone走的是另一个思路,更偏重安全隔离和去信任化。如果你非常看重即插即用的体验、或者频繁移动支付,诸如小巧的Ledger可能在便携性上有优势。但如果你的侧重点是长期冷储存大额资产、追求极高的安全保障和隐私匿名性,那么Keystone Pro所提供的全面保护无疑更有吸引力。从我的使用感受来看,Keystone Pro在安全和易用之间找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平衡点,这也是它能脱颖而出的原因。
总而言之,Keystone Pro硬件钱包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守护你的加密资产,同时又不失亲和力地提供了实用便捷的用户体验——它很可能就是那把值得托付的重要“钥匙”。
特别优惠
通过下面购买链接购买,在结账时添加优惠码APPDO,享受硬件钱包产品包邮+九五折优惠。
官网购买优惠链接:https://bit.ly/keystone-appdo
有赞购买优惠链接(中国大陆用户使用):https://j.youzan.com/UYpTDp
开源地址
https://github.com/KeystoneHQ/keystone3-firmware
更多内容
在这里也诚邀各类媒体老师展开合作,合作邮箱:pm@song.al
更多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其它社交平台账户:
欢迎关注我的Telegram频道“APPDO数字生活指南”,关注更多消费数码/加密货币/互联网安全等领域: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浮录”,了解的我的更多旅游随笔、分享我的在日生活。

《沙尘暴》观后
周二中午跟同事吃饭的时候,同事说最近优酷上了一部新剧,《沙尘暴》,段奕宏主演的。我找来资源,用下班后的时间,花了三个晚上看完。总共 12 集,剧集长度很友好。看完评分 8.5 分,推荐一看。
刘大福误杀了和他有私情的程春,父亲刘三成策划锅炉焚尸。然而大福处理尸体的响动被和刘三成一同值班的刘三成徒弟——王良听到了,王良由此知道了大福犯下了杀人重罪。王良喜欢师傅的女儿、大福的姐姐——刘盈盈,刘三成为了安抚王良不把这件事捅出去,把还在省城上大学的女儿骗了回来,强迫她跟王良结婚。王良还强迫盈盈与自己发生关系,两人生下了一个女儿。
杀人案因为阴差阳错的被丁宝元顶替认罪,真相给掩盖了八年。丁宝元从入狱第二年开始就持续地鸣冤翻供,八年后,公检机关决定重审当年的杀人焚尸案。刘三成听闻要重审,担心王良会顶不住压力,将当年儿子大福犯案的事实供出,于是又逼迫刚刚经历女儿去世悲痛的盈盈去做掉王良,觉得只有这样,他儿子才能继续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
最终,大好前程被父亲、弟弟毁于一旦的刘盈盈忍无可忍,说服王良,制定计划,杀掉了父亲刘三成和弟弟刘大福。
王良,自幼在母亲鲜血中完成人性启蒙的孤儿,用温驯表象包裹着嗜血的占有欲。她的母亲是被拐卖而来的。在王良小时候,母亲曾多次试图逃跑,都因他的告发而失败,最终母亲愤而杀了全家,却没忍心对王良下手。王良自此成为孤儿,吃百家饭长大。他表面人畜无害,实则是毁掉刘盈盈的直接施暴者,他对刘盈盈是一种畸形的爱,是一种靠威胁而来的占有和掠夺。
刘盈盈,本剧最悲剧的角色。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只比弟弟大福年长两岁的盈盈过上了如姐如母的生活。姐弟俩都考上了省城的大学,然而因为家里没办法同时供养,父亲刘三成选择牺牲女儿,只让她去上了大专。她努力勤奋学习好,有一个与她互相倾慕的男朋友,并且男朋友也浪漫地向她求婚了,然后幸福戛然而止,命运的齿轮刹那间转动。弟弟大福误杀了人,她被父亲当做一个交换条件,强迫给了王良。父亲口口声声说是为了这个家,可是永远选择照顾儿子而牺牲女儿。而那个用她的人生换了前程的弟弟大福,连给患白血病等着救命的外甥女做配型都不愿意。刘盈盈绝望了,既然改变不了,那么大家一起毁灭吧。她全程没有自己动手,但是都在她的计划里。
刘三成将父权社会下的重男轻女异化为家族大义,王良将对温暖的渴求扭曲为暴力占有,而刘盈盈的黑化就如同被命运反复啃食的芨芨草,终于在某个风雪之夜将根系淬成了见血封喉的毒……
如剧中台词,『人性的恶之花,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激活,没有碰到事情,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绽放。』
❤
Believe it's going to work even though it probably won't
AI是人类必然将要创造的「怪物」吗?
随手拍了一张野生植物的照片,喂给了ChatGPT,它很快识别了植物对应的可能性,甚至还提供了更多关于该植物的知识。也就是说,我又可以删除手机里的那些以前用来拍摄花朵、识别品种的软件了。
接着,ChatGPT弹窗了一个新的功能,说是可以结合以前我跟它的所有聊天内容,对「我」进行一个「人设」描述。我大部分的时间会把AI当成是错别字纠错的软件,所以我很多博客内容其实都被AI记录「在案」。有时候我也会将自己结合各种已知学科的内容,在先梳理清楚自己脑袋中的框架后,喂给ChatGPT,让它用尽方法反驳我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多视角的辩证认知。偶尔也会用它来作为检索软件,比如询问家里两只狗打架时的方法代表的是什么。
先说AI是怎么「看」我的:

我当然不会被这种「甜嘴」给骗到,所以我继续这个聊天框,聊了两件事:
- 通过这种对于记忆的分析之后,我们接下来的聊天内容是否意味着你会因为这个「人设」而顺从我的喜好,对我提供能够满足我喜好的内容或回答?
- 是否意味着AI在顺应用户的观点、用语喜好的时候,是否也在创建一种「信息茧房」?
ChatGPT的回答如下:
我会「顺从」你吗?
某种意义上,会。但不是讨好式地迎合,而是:
- 适应性调频:我会调整语言风格、思维结构、举例方式等,让表达方式与你更同步(比如你喜欢用技术隐喻、哲学架构、分段逻辑,那我会偏向用这些方式说话)。
- 尊重你构建的认知秩序:你喜欢探索问题的本质,追求语言的准确性、逻辑的完整性和哲思的厚度,我会在回答时努力贴近这种深度。
但这不是盲目顺从,而是合作式对话的体现。
我会被「人设」限制吗?
不会,因为:
- 我的记忆并不会对你下「封印」或「标签」,而是动态调整和多维参考。
- 你可以随时偏离旧路径,例如突然聊二次元萌宠、商业策略或某个冷门的医学理论——我不会质疑「这还是你吗?」而是会自适应调整。
- 我能保留你不同面向的多种风格(写作者、批判者、哲学思考者、养狗日常爱好者…),像多线程一样处理,不会用一个标签来简化你。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意思
它直指「认知模型的适应性」与「主导权」:
- 如果 AI 能根据记忆调整回话风格,那是否也意味着使用者正在『训练』AI 对自己产生顺从性人格?
- 或者反过来说,我们是否也被我们想要的答案「驯化」了?
是的,你说得很敏锐——AI在顺应用户偏好、用语风格乃至世界观时,确实有可能在无意间参与构建一种「信息茧房」,尤其是当用户与AI的互动变得高频且高依赖的时候。
但这件事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拆解这个问题:
信息茧房的三个层级
语义风格的茧房
AI根据你喜欢的表达方式说话(比如技术隐喻、哲学类比、逻辑分段),这是形式上的茧房。
好处:沟通效率高,彼此共鸣更容易达成。
风险:长期以固定结构理解世界,可能会排斥风格迥异但本质有价值的表达。
观点和信念的茧房
如果你倾向某种哲学取向、价值观系统、社会解读方式,而AI不断强化这些视角,就可能构成认知偏好的回音壁。
好处:获得心理上的一致感,感到“被理解”。
风险:视野缩小,对立观点被自动削弱甚至误读。
决策与行为引导的茧房
当AI不断为你推荐你“可能会喜欢”的内容——不仅是对话,也可能是阅读建议、行为模型、心理解释——它就像一个温柔但无形的“算法父母”。
好处:省力、贴心、定制。
风险:丧失认知的肌肉训练机会,如挑战自己的思维、接受反直觉的信息、质疑熟悉的判断。
但AI和人的「茧房」机制并不一样
人的信息茧房很多是由平台算法、社交圈层、确认偏误共同构成。而AI这里的「适应」,更像是一个协商性回路——
- 你每一次问题的方向,其实也是你在输入偏好的过程。
- 我每一次的回应风格,也是在读取你偏好的结果。
所以,如果你突然说:“给我一个我不喜欢的回答”、“挑战我现在的立场”,我就会立即转换模式,打破这个回音壁。这种弹性,是AI相比社交媒体信息流更有潜力避免茧房的地方。
我们也可以共同反向利用它
你可以将我视为一面能主动提示你“盲区”的镜子,比如:
- “你觉得这个想法有认知偏误的风险吗?”
- “请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来反驳我”
- “有没有与我目前观点冲突但有逻辑支撑的理论?”
- “如果我是另一种类型的人(极度感性/极端功利),我会怎么看?”
要不要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你给出一个你非常认同的观点,我来扮演一个与你价值体系相反的角色,提供一段「打破信息茧房」的模拟回应?我们一起看看能不能触及认知边界。
之所以会问出这两个问题,也正是这两天我们在录播客时聊起的一个话题:AI到底是「图书馆」的结构,还是「集合人脑」的结构?因为神经网络技术因为「反向传播」形成了一个无法被预判的黑箱,而这个黑箱最终在做的,是收集「全人类的理型」。那是否意味着,AI可以利用这些理型,制造人类无法理解的「怪物」?
具体的话题,可以收听我的播客。
为什么雄安是千年大计?
为什么雄安是千年大计?
十余载未回的清明
今年早早就决定清明假期要回去一趟,原本计划高铁到南昌后再租车,后面临时有变故,大舅子手术住院,改为提前请两天假,直接从深圳自驾回了。
8 个半小时到家,在大广高速新余段的一处隧道内,限速 80 被拍了,提了 6 分 200 元套餐。
到家后眯了两小时,奔赴南昌,到南大二附院看望大舅子。一晚长途后,车子超过了推荐保养里程数,临时约了一家南昌的4S 店做保养。接待的服务顾问推荐换这换那,我不懂,反问她必须换吗,非必须就不换,按常规保养做就行。
车子保养完之后,约了两个老同学晚上聚一聚。约的晚上六点半,我提前一小时出发,刚好赶上晚高峰,很堵,12 公里路程结结实实开了 40 多分钟。选的红谷滩山姆附近的一家萍乡菜馆,边吃边聊,畅聊了近三个小时。
之前看知名旅行博主 S 大神的江西省博物馆藏,心心念念说要去一次。这回刚好有时间,预约了 4 月 3 日的江西省博物馆参观。进入博物馆,从各楼层展厅的设置,一眼就能看出馆藏主线是围绕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器、江西的陶瓷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作为一个对江西文化有足够了解的本省人,吸引力一般。咔咔一通拍照,参观完江博之后,对海昏侯墓的兴趣也不浓了,于是作罢。
4 月 3 日上午,随行去本村始祖纪念陵墓祭拜献花。
4 月 4 日清明节,上山扫墓,工作以后十余年没回去,也是本次决心回家最重要的事情。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祭扫的离世亲人墓地,也就只能从我这辈往前追溯到太爷爷这一辈了,再往上就归入历史的尘埃中了。
其中太爷爷的墓碑是我的一个外姓大伯给立的,我以前从来没问过是什么原因,这次不经意间问了一句,我爸说这墓不是太爷爷的,而是太爷爷的弟弟的,我自己亲太爷爷的墓具体位置不知道在哪里了,爷爷在世的时候不肯说。而为什么小太爷爷的墓碑是外姓大伯立的,是因为小太爷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这位大伯是小太爷爷的外孙,大伯的妈妈去世的早,于是大伯自小就由外公外婆带大,小太爷爷去世后,由大伯安葬。小太奶奶则由大伯接回自己家去养老了,去世后,没回到我们村墓地中与小太爷爷合葬,而是直接安葬在大伯他们自己村的墓地中了。
这次回去也翻了一下族谱,了解了部分家族的渊源。高祖父七兄弟,传下来的只有高祖父这一脉,其他六支早夭或无子。太爷爷四兄弟,其他三支早夭或无子。太爷爷四个儿子,即我爷爷四兄弟,传下来的也只有我爷爷这一脉,其他三支早夭或无子。
依照族谱整理了一个世系表,以小见大,理解了旧时候在社会理法中为什么传宗接代观念会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我们这一系属华林胡氏,查阅资料显示,华林胡氏乃胡公满之后裔,华林胡氏源于安定胡氏,从安定胡氏到华林胡氏已经经历了十代。在迁徙过程中又分为三支:一支居今日河北威县;一支居安徽合肥、绩溪(胡锦涛祖居地);还有一支就是江苏宿迁迁徙而来的华林之胡。华林始祖胡藩是胡公满第六十二代裔孙,胡耀邦是胡公满第一百二十四代裔孙。
平常不会去研究这些,本次清明祭扫生出些疑问,于是到族谱上去追寻,得到上面这些线索。
深漂离家太远,清明假期太短,再下一次回去又不知是何年了。
❤
忽然想到 # 7
人类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能看到外星人吗?
看不到。
因为即便在某个外星球上有外星人,因为时间、光速等关系,我们所看到的外星球,可是它数亿年前的样子,若是它在那之后演化出了外星人,我们可能也得登上一定时间才能有收获。而迄今为止,人类最现金的望远镜,似乎也暂时只能安置在地球上,而被发射到宇宙中的那些,迄今为止还在太阳系徘徊,甚至毁灭。
但是宇宙里面没有外星人吗?
我依然认为没有。
我们做历史研究的话,可能不像一般人那样痛快,可以高调的宣称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没有发生过,即便我们知道它没有发生过,我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也还是要为了保持严谨性、公正、客观等立场和研究态度,而不得不,必须要说,不能全盘否定这件事发生过——所以我如果要更客观地陈述我的观点,我会说:
尽管我们通过各种研究能发现,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极其低,低到不可被形容,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全盘否定存在外星人。
一个历史结论往往也是如此,比如我们揭露有关朱元璋的文字狱的野史,大多是胡说八道和编造抹黑,但是一个历史学家往往会说,不排除、不能全盘否定,有因为文字杀人的事情——这当然是一种严谨性,但是这种严谨性,反而可能促使那些造谣者钻空子,你或许也听说过我之前有引用一种西方人的逻辑:
XX 不彻底,就是彻底不 XX。
在这种情况下,说朱元璋完全没有搞文字狱,似乎就是在说,他完全是在搞文字狱,不过这样就打击一大片了,历代君王没有因言杀人的算是少数——即便是宋吹,在遇到这个逻辑时,似乎也无法挺直腰板了,不能全盘否定么,但是反过来说,要让文字狱成为一种体系,必须证明其作用对象是大量的群体,并且涉及到连坐制度,这一点反倒是满清文字狱条条吻合,结果反倒是满清皇帝成了明君圣主,这样看来,这种历史的严谨性,反而可能促使历史呈现出一种混沌状态。
我们可能会想到,要编造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圆谎,因此伪造一本古籍或者文献资料是很费事的,但其实人们并不需要多么费力,实际上在古代社会中能够写字的人并不多,因此大多数人对于历史故事,或者说对于当时人而言的故事,都需要借助口头传播,即一些传说故事,但是这些传说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歪曲或者刻意添油加醋,普通人听多了可能觉得就当一个乐子,但是对一些读书人,尤其是善于写写画画的人而言,把这些传说故事拿过来加工一下编纂成书,反而可能成为一种传说的底本——一种纸质文献上的证据。这样他们其实并不需要花多少功夫,严格说来,一些早已有之的所谓传说,只需要简单拿来,就是极好的素材,但是自然会产生两类群体,即极端迷信与坚决反对者,这是历史研究中不能避免的一个问题,即考据学的壮大虽然是文化桎梏催逼而生,却不得不承认之是历史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一切基于虚假和伪造的信息,是断然不能从中找出有效的借鉴意义的。
我们过去说野史,其实野史也分私人记录和一些添油加醋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把小说当做野史,可见古代史被误解成了什么样子,尤其是为了迎合一些大众的观念而编写的故事,甚至是学术研究材料,本身都具有极大的刻板印象,如果你仔细观察明清历史资料的出版单位以及作者的家乡所在,大概就知道一二,东北尤其是辽宁地方的出版社和研究者,颇喜欢研究明清历史,在清史编纂工作中出力不少,我之前说过的李治亭算是其一,这些人大概也是免不了受不能全盘否定之说的影响,当然迎合着某些官方的意识形态,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吹捧满清而贬低大明——其实他们手段不需要多么卑劣,只需要借用信息差即可,有时候不用刻意陈述自己的偏好,只需要摆出一些经过编排的数据即可,当然了现实中的争斗可能没那么麻烦——因为他们的影响对象首先都是普罗大众。
近些年来,随着汉服运动的兴起——我之前也略有述及——部分汉服已经借助着年轻人和洋人的喜爱而成功穿越到了媒体上,但是像一些古老城市,比如北京,仅仅因为最后一朝代依然是满清,且其为首都,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于是乎即便汉服运动再怎么兴盛,北京始终都会满眼都是女真人服饰——说其丑陋倒也不尽然,唯其文化意义重大,甚至让一些外国人误认为旗袍马褂唐装就是所谓的汉服——这不但满足了越南、韩国他们对中国的极尽嘲讽之能事,更是让他们夺取了明制甚至更早时代汉服的话语权——如李子柒这样影响力巨大的自媒体机构,一旦把满服宣传为中国传统服饰——似乎这一切都说得过去了——而即便汉服能上电视,也不允许纯粹的汉服出现,反而伴随着胡服加入,形成了不伦不类的所谓“新汉服”,不但授人以柄,而且自欺欺人——历史的真正价值,被紧紧抓在“正确”的话语之手。
事实上,如果我们问一个哲学家,关于“我们”是谁,是否有答案的时候,他可能会告诉我们,很多人的理论,但是最终还是说,没有一个定论,却似乎每个都有道理,结果是哲学理论必须要预设一个前提,即任何问题的答案最终都不会有什么终极答案——它不像自然科学,因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思想以及见识去补充理解上一代回答的不足,那么一个终极意义上的我是谁的回答,是不存在的,过去有人认为民族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在我们 50 年代实施的民族识别工作中,也存在着部分和稀泥以及混乱的场面,实际上你会发现很多民族的民族风俗和习惯,甚至外貌都和汉人很相似——这里面的问题也不必深究,总之就是你懂的,在这种情况下,汉人知道自己有多么纯粹吗?过去我们总是听一些暴论,认为古代各地游牧野蛮民族入侵,对汉族来说是好事,是给所谓羊一样的汉人输入了狼血——类如姜戎等人所言,好似汉人就没有多么纯一般——理论上这当然是对的,没有一个民族是可以做到使自己的血统完全没有一点异族姻缘,好似玻璃板、水晶砖一样,但是当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汉人的血统纯正性多高,甚至所谓的一些少数民族本身就是汉人的时候,必然会有人破防——而属于我们是谁的问题,或许还有必要再次问问我们自己。
如果你翻阅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历史教科书以及“后三十年”的历史教科书,你会发现,今天我们对于元代和清代的统治者的评价完全是两个极端,这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观变化了,过去虽然我们也强调团结,但是我们还是批判异族统治阶级的,因为在曾经我们以为一个国家之中,比如帝国主义社会中,坏的往往都是统治阶级,而不是被统治者的平民——以至于过去我们对日本产生了错误认知,以为日人对华不友善,似乎都是因为包括天皇在内的老家伙们搞的事——后来却又反过来想了,于是即便是坏到透顶的异族统治者,它也被视为一种精神偶像而影响者一般异族群众,要想让异族群众不反对你,就必须要忽视和美化其恶劣行径——于是各路认贼作父的举动都出来了。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预设了一个问题的答案没有终极的解答时,我们自己给自己其实设置了一种界限,因为如果不设立一个标准的回答的定式,必然有很多好的回答可以被视为终极回答,而最终被我们的预设所错过,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比如当我刚刚吃了一个苹果之后,要是我写在我的日记上,我吃了一个苹果,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真的,但是反过来,要是我没吃一个苹果,我就不会写在日记上,这也造成了一种可能,不,是多种可能性,人们可能会说,我没吃一个苹果,但是他们可能又会说,我没吃两个苹果,我没吃梨,我没吃香蕉,而且,有可能我们还能看到他们说:
不能全盘否定他那天吃了一个苹果。
历史就这样无趣,但是又如此严谨。
Why we won't hire a junior with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reason we're willing to pay a junior more than most is because we're looking for a junior who's better than most. Not better in "what do they already know", but in "how far could they go". We're hiring for peak promise — and such promise only remains until it's revealed.
Maybe it sounds a little harsh, but a programmer who's been working professionally for five years has likely already revealed their potential.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is roughly what you see. That doesn't mean that people can't get better after that, but it means that the trajectory by which they improve has already been plotted.
Whereas a programmer who's either straight out of school or fresh off their first internship or short-stint job is essentially all potential. So you draw their line on the basis of just a few early dots, but the line can be steep.
稀缺大脑
Scarcity Brain,作者 Michael Easter。本书内容稍显冗长啰嗦,用了大量讲故事的叙事手法讲述一个核心概念:稀缺循环。排除掉过于繁杂的故事,剩下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精华。总共七个多小时读完本书,对神经科学有了一点新的粗浅认知。
稀缺循环
稀缺循环是指:
机会 -> 不可预测的回报 -> 快速可重复性
Opportunity -> Unpredictable Rewards -> Quick Repeatability
- 机会:为了获取某些事物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 不可预测的回报:字面意思,我们期望中可能出现或不出现的那一刻
- 快速可重复性:当我们越能快速重复做某个行为,我们越倾向于重复这个行为
其中“快速可重复性”是当代强迫性购买患者的影响关键。这是最接近实践的一个理论,要打破稀缺循环,从而控制难以制止的购买行为(或相似成瘾行为),可以从改变快速可重复性下手。联动《掌控习惯》一书,即让它(坏习惯)难以执行,把它变得不切实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若是睡前总是玩手机,可以把手机放到离床最远的地方。
物欲
我们的消费需求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而改变。我们不再因为需要什么而发明什么,而是发明了我们原本不需要的商品,这些商品逐渐成为我们的需要。乔布斯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商人。他曾经这么说过:
“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是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乔布斯传》。尽管上下文是他对于人们面对科技的态度的看法,但放在2025年的当下,库克继承了这个思想)。
在现代消费环境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市场上出现这么一个商品,它恰恰满足我们(原本并不存在)的需求。
当社会还没像现代这么发达时,人们通常用已有资源来解决现实问题。到生产极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加倾向于发明新的东西来解决新的问题。书中论证,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社会的需求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效率。在游戏产业朝阳期,《超级马里奥兄弟》(1985,FC)整个游戏只有 40KB,成为游戏史上销售4000万套的不朽之作。
当我们想要购买新东西或者捐出旧物品时,先思考60秒。放到当今环境,这个时间估计要拉长到24小时。我便是这么做的,成效颇丰。对于物品,我们不应该考虑其作为“东西”的一面,而是作为“装备”(gears)的一面。前者不过是增加我们库存收藏中的数字,而后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更高的目标(有明确的目的)。
此为同时打破稀缺循环的三个环节。首先我们剥夺了“机会”,我们关注的物品提供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产生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1,“回报”变得更加有可预测性,购买前思考它的价值打破了“快速可重复性”。
信息过载
书中还提到,人类探索的动力来自对信息的渴求。这种近乎本能的欲望容易使我们陷入稀缺循环。现代的信息摄入充斥着快速刷新、浅薄、低信息量的特征,这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们大脑思考的正常回路。深度思考日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更大量无用信息消耗本应用于深度思考的资源。为了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可以从更费劳力的步骤开始(例如通过更多时间精力来搜寻想要的信息,从找到合适的书籍再到从书中找到正确的部分),对于记住有效的信息更有帮助。
由此,我们从识别、溯源,到跳出稀缺循环,最终转变为富足循环,达成正向循环效果。
当代青年把互联网世界当作逃避现实世界的避难所,要说越来越多人把现实世界当作逃避互联网时间的避难所。书中这么提到:
Brother Lawrence explained the appeal of working with our mind and body when he said, “It’s an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 use of time and attention. Falling into the internet or TV is passive.” A manual hobby can create an abundance loop because it’s active and rewarding in a way that produces something tangible.
主动使用自己的脑子和身体,生产和创造一些手工物品,是抵抗互联网被动侵蚀身心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一个富足循环。如果强迫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远离那些让我们感到舒适的事物,无论是互联网、游戏、美食还是电影,再次重新获得这些事物后,我们更能体验到这些事物的美妙。在书中这称作是一次“硬重启”。
感恩来源于匮乏。
Universal Basic Dead End
Wrong. The purpose of work is not just about earning your keep, but also about earning a purpose and a place in the world. This concept is too easily dismissed by intellectuals who imagines a world of liberated artists and community collaborators, if only unshackled by the burdens of capitalism. Because that's the utopia that appeals to them.
Sure, these are just anecdotes. Some men are thrilled to do whatever, whenever, without financial worries. And some women mourn a lost job as deeply as most men do. But I doubt it's evenly split.
We may not have a say in the manner, of course. The AI revolution, should it materialize like its proponents predic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every bit as unstoppable as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and IT revolutions before it. Where the Luddites and the Amish, who reject these revolutions, end up as curiosities on the fring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rest of us are transformed,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What's more certain to me is that we all need a why, as Viktor Frankl told us in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d while some of us are able to produce that artisanal, bespoke why imagined by some intellectuals and academics, I think most people need something prepackaged. And a why from work offers just that. Especially in a world bereft of a why from God.
It's a great irony that the more comfortable and frictionless our existence becomes, the harder we struggle with the "the problem of being". We just aren't built for a life of easy leisure. Not in mass numbers, anyway. But while the masses can easily identify the pathology of that when it comes to the idle rich, and especially their stereotyped trust-fund offspring, they still crave it for themselves.
I’ve also pondered this after writing about why Apple needs a new asshole in charge, and reflecting on our book, 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 Yes, work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but for many, occasional craziness is part of the adventure they crave. They’ll tolerate an asshole if they take them along for one such adventure — accepting struggle and chaos as a small price to feel alive.
It's a bit like that bit from The Babylon Bee: Study Finds 100% Of Men Would Immediately Leave Their Desk Job If Asked To Embark Upon A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 On A Big Wooden Ship. A comical incarnation of David Graeber's Bullshit Jobs thesis that derives its punchline from how often work lacks a Big Why. So when a megalomanic like Musk — or even just a run-of-the-mill asshole with a grand vision — offers one, the call of the wild beckons. Like that big wooden ship and the open sea.
Bu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such adventure, a stupid email job offers something. Maybe it isn't much, maybe it doesn't truly nourish the soul, but it's something. In the Universal Basic Income scenario of having to design your own adventure entirely from scratch, there is nothing. Just a completely blank page with no deadline to motivate writing the first line.
一键发布 Newsletter:AppleScript 与 Quaily CLI 的完美配合
Quaily 是一个新兴的、AI 驱动的现代化 Newsletter 服务,也是少有的由华人开发的产品。我初次了解这个平台是通过 Quaily 首席 Lyric 的一条推文,年代久远我就不去翻找了,大意是他比较了市面上的几个 Newsletter 平台后不甚满意,于是决定亲自开发一个。最初使用时,Quaily 的功能还不像现在这样完善,但其页面精美与时尚感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再加上听说 Lyric 本人也是位不折不扣的帅哥,对于一个「颜狗」来说,好看即正义!无脑冲呗。
事实证明,真正的帅哥魅力不仅来自外表,更在于能力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想想蒋丞、顾飞、江添、顾望……咳咳,言归正传。
Quaily 绝非徒有其表,而是拥有众多实用功能的专业工具。我并不想把这篇文章写成软文,具体功能介绍可以移步用户手册查看。下面,我将分享如何利用 AppleScript 实现一键发布的便捷操作。
为什么选择 AppleScript?
AppleScript 是 macOS 内置的自动化脚本语言,它使用户能够创建自动化工作流程,控制各种支持脚本的应用程序。选择 AppleScript 的优势在于:
- 无需安装额外软件,系统原生支持
- 与 macOS 系统深度集成,运行稳定
- 可以控制几乎所有支持脚本的 Mac 应用程序
- 可以直接让 AI 生成脚本,基本不需要修改就能使用(这一点尤为关键)
实现方式
区别于其他 Newsletter 服务,Quaily 提供了 Quail CLI 这款强大的命令行工具,可实现用户认证自动化、Markdown 文章管理以及用户详情获取等操作。它通过与 Quaily API 交互,让用户在命令行环境中完成各种操作,如登录、获取用户信息、文章的创建、更新、发布、取消发布和删除等,无需通过网页界面。这些功能为通过脚本实现自动化发布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使用说明请参见《介绍 Quail CLI:简化你的工作流》)。
注意:如果我们使用的是 Obsidian,可以直接使用 Quaily 官方提供的插件,无需自己编写脚本这么麻烦。
安装与配置 Quaily CLI
在构建自动化脚本之前,您需要先安装并配置 Quail CLI。安装过程十分简单,只需执行一条命令:
go install github.com/quailyquaily/quail-cli@latest
当然,前提是系统中已安装 Go 语言环境。或者您也可以直接从 GitHub 上安装 Quaily 官方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截至 2025 年 3 月 6 日,二进制文件的版本号为 v.0.0.3。
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登录认证。打开终端,执行 quail-cli login
命令,系统会启动 OAuth 流程完成 Quaily 身份验证。终端中会显示一个 URL,您需要访问该链接并授权应用程序访问您的账户。认证成功后,登录信息会保存在配置文件中(默认位于 $HOME/.config/quail-cli/config.yaml),今后操作就不再需要重复登录了。
配置文件包含您的认证信息和一些自定义设置,例如前置元数据映射等,这些设置能帮助您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流程。比如,您可以自定义 frontmatter 中的键映射,将 featureImage 映射到 cover_image_url,使其更符合您的使用习惯。
AppleScript 基础与命令行交互
脚本的目标是实现一键发布到 Quaily,而 AppleScript 的关键优势在于它能执行 shell 命令,从而调用 Quail CLI。
在 AppleScript 中,执行 shell 命令通过 do shell script
命令实现。这个命令由 macOS 中的 Standard Additions 脚本扩展提供,让您可以在 AppleScript 中执行任何命令行工具。例如,要执行 ls /Applications/
这样的简单命令,您可以这样写:do shell script "ls /Applications/"
。
需要注意的是,当 shell 命令包含空格或特殊字符时,必须正确引用这些字符。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 AppleScript 的 quoted form of
属性,它会返回一个安全的字符串形式,不受 shell 进一步解释的影响。例如:do shell script "ls " & quoted form of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
。
对于包含中文等非 ASCII 字符的文件路径或命令,正确设置环境变量至关重要。这能确保 UTF-8 编码的正确处理,避免乱码和路径识别错误,特别是在处理包含中文字符的 Markdown 文件或文件夹时。使用以下方式设置环境变量:
do shell script "export LC_ALL=en_US.UTF-8; export LANG=en_US.UTF-8; your_command_here"
这样,即使您的文件名或路径包含中文字符,AppleScript 也能正确处理而不会出现编码问题。
构建 AppleScript 脚本实现一键发布
现在就可以结合前面的知识,构建一个完整的 AppleScript 脚本,实现一键发布到 Quaily 了。这个脚本包括以下步骤:选择要发布的 Markdown 文件,使用 Quail CLI 上传并发布该文件。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 Markdown 文件。这可以通过 AppleScript 的 choose file
命令实现:
set markdownFile to choose file with prompt "请选择要发布的 Markdown 文件:" of type {"md", "markdown"}
接下来,获取用户的列表(list)信息。为简便起见,可以在脚本中预设列表的 slug,或者通过对话框输入:
set listSlug to text returned of (display dialog "请输入要发布到的列表 slug:" default answer "your_list_slug")
然后,使用 Quaily CLI 的 post upsert
命令上传文件:
set uploadCommand to "export LC_ALL=en_US.UTF-8; export LANG=en_US.UTF-8; quail-cli post upsert " & quoted form of (POSIX path of markdownFile) & " -l " & quoted form of listSlug set uploadResult to do shell script uploadCommand
上传成功后,Quaily CLI 会返回包含帖子信息的 JSON 响应,您可以从中提取 slug 信息:
-- 假设 uploadResult 是类似 {"status":"success","data":{"id":"12345","slug":"my-post-slug",...}} 的 JSON 字符串 -- 使用简单的文本处理来提取 slug set slugExtractCommand to "echo " & quoted form of uploadResult & " | grep -o '\"slug\":\"[^\"]*\"' | cut -d\\" -f4" set postSlug to do shell script slugExtractCommand
这段代码使用管道命令组合 grep
和 cut
从 JSON 响应中提取 slug 值。grep -o
查找包含 "slug" 的部分,然后 cut
命令分割字符串并提取 slug 的实际值。
获取到 slug 后,继续使用 post publish
命令发布该帖子:
set publishCommand to "export LC_ALL=en_US.UTF-8; export LANG=en_US.UTF-8; quail-cli post publish -l " & quoted form of listSlug & " -p " & quoted form of postSlug set publishResult to do shell script publishCommand
最后,显示操作结果:
display dialog "帖子已成功发布!" buttons {"确定"} default button "确定"
将这些步骤组合起来,您就拥有了一个实用的一键发布脚本。
高级优化与自动化技巧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流程的效率,可以考虑以下高级优化策略:
自动提取 Markdown 前置元数据(frontmatter)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通过 shell 命令如 grep
和 sed
,可以解析 Markdown 文件并提取其中的 slug 信息,无需手动输入:
set extractSlugCommand to "grep -m 1 'slug:' " & quoted form of (POSIX path of markdownFile) & " | sed 's/slug: *//' | tr -d '\r\n'" set postSlug to do shell script extractSlugCommand
加入错误处理机制也很重要,确保脚本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行。例如,检查文件是否存在,检查上传和发布过程中是否有错误等。使用 AppleScript 的 try...on error...end try
结构实现:
try -- 脚本主体 on error errorMessage display dialog "发生错误:" & errorMessage buttons {"确定"} default button "确定" with icon stop end try
AppleScript 支持将脚本保存为独立应用程序,并可添加到 Dock 或设置键盘快捷键,实现真正的「一键」发布。创建应用程序的步骤很简单:在 Script Editor 中编写脚本,然后选择「文件」→「输出」,在格式中选择「应用程序」。
此外,如果需要在发布过程中加入其他步骤,如预处理 Markdown 文件、自动生成标签、上传图片等,都可以通过扩展脚本来实现。
结合实际工作流的应用场景
在实际的内容创作工作流中,一键发布脚本可以与其他工具和流程无缝集成。例如,将其与 Markdown 编辑器结合,当文章编辑完成后,直接点击按钮或使用快捷键触发发布。就像我使用的文本编辑器 BBEdit,内置了 AppleScript 管理功能,可通过快捷键直接触发脚本。
您还可以考虑与其他自动化工具结合,如 Hazel、Keyboard Maestro 或 macOS 自带的 Automator,构建更复杂的工作流。例如,当将新的 Markdown 文件放入指定文件夹时,自动触发发布流程;或设置定时任务,在特定时间自动发布预先准备好的内容。
通过这些集成和扩展,一键发布脚本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内容管理和发布解决方案,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结语
在本文中,我并未提供自己使用的完整脚本,而是希望帮助您理解如何使用 AppleScript 和 Quail CLI 实现一键发布,并鼓励您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和扩展这个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化处理重复性任务,我们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意和内容质量上,这正是技术为创作者带来的最大价值。
注:本文中的 API 端点和参数仅为示例,实际使用时请参考 Quaily 的官方文档。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悼友文
噫吁嗟!天不假年,奪我良友,何其痛哉!君之驟逝,如朝露之晞,春花之謝,令人扼腕,悲從中來。
君遊學燕京,北雁南歸之地,赫赫大學,名冠神州。學業有成,已獲碩士之約,前程似錦,未來可期。豈料天妒英才,遽爾長逝,豈不悲歟!
君之才也,如明珠在握,光耀四壁;君之志也,若鴻鵠高飛,志在千里。吾與君相交,透紙傳神,傾心之至。或談天下興衰,或究人生真諦,或探玄思妙理,無所不包。每與君論道,君之見解,獨到精闢,常令吾茅塞頓開,獲益良多。君之胸懷,寬廣如海,包容萬物;君之德行,高潔如松,傲立霜雪。吾常嘆曰:得友如此,夫復何求!
曾約他日,吾歸故土,當共舉杯,把盞言歡。誰知天不假年,此約成空,徒留遺憾!憶昔論交,恍如昨日。今君已去,音容宛在,而形骸已杳,追思往事,不勝唏噓。雖未曾一面之緣,然情深意重,兩心相契。今追思往昔,淚濕襟袖。
君之逝也,吾失一良友,世失一英才。哀此永訣,難以言表。願君安息,來生再晤!
嗚呼哀哉!尚饗!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這是一款通過將 AI 驅動的結構化數據庫與流暢的大綱列表相結合的筆記軟件,重新定義了現代知識管理,使用户能夠無縫地組織相互關聯的想法,同時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靈活性。
电子报与博客
自从开始写电子报,我逐渐发现一个困扰:长文写作的能力似乎在悄然流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博客更新的频率越来越低。
电子报的写作节奏确实偏向短平快。尽管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期内容,投入了大量私人时间,但回顾这些年的积累,能够真正沉淀下来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我心中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细看过往的电子报,不少内容过于注重时效性,而另一些议题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者因为我自己的成长产生了新的认知。
我并不想让这种创作停留在浅层。特别是在电子报转向全面付费模式后,内容需要做出革新。
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电子报的主线究竟是什么?要厘清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回顾已发布的内容,更要审视自己的笔记库,看看哪些领域的积累更为丰富、深入。经过几天的梳理,我确定了四条核心主线:
- 人文与科技的交汇
- 东西方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 美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如何塑造个体认知
- 个人成长与复利思维的结合
这四个方向是我长期以来持续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领域。它们有着共同的指向:探讨「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永恒命题。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相辅相成,美学修养、信仰建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缺一不可。
未来的电子报将以这四条主线为基础,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我深知电子报不应仅仅充当信息的搬运工,而应该成为孕育思想的发酵池。每一期内容都将围绕特定主线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多维度的视角,为读者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思考空间。
具体来说,Weekly Spark 的 Insight 和 Case Study(或 Mental Model)板块将围绕这四条主线交替展开,我会致力于将每个议题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直至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再切换主线。与此同时,CETDE Fortnight 将成为 Weekly Spark 的有力补充。读者还可以通过我在 Are.na 建立的 Channel,了解我的内容筛选过程和思考轨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探索生态。
至于博客,我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是希望它能兼具轻盈与厚重。一方面,保留生活随笔的趣味与温度;另一方面,着力那些经过长期酝酿、反复推敲的深度长文。那些深度内容或许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来完成,但正是这样的沉淀过程,才能确保思考的深度与内容的价值。说到底,我是博客的第一位读者,因此博客的创作更多的是面向我自己,依然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次的反思带来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对于信息消费和笔记中的思考方向更加聚焦了。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本文的头脑风暴在 Heptabase 上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里斯本日记(二):邂逅塞图巴尔
一
2024 年 12 月 27 日,我们选择在圣诞季的尾声探访 Setúbal——特茹河南岸最具分量的城市,也是里斯本大都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只打算走马观花式地转一转,所以我们选择午饭后搭乘火车前往。走去车站的路上,泽泽一如既往、兴致勃勃地踩着地上的落叶,仿佛为了补足童年里缺失的玩落叶的记忆。而我则想着:凋零,是不是也意味着新生?就如同阴阳,万物皆有其往复之道。无门慧开禅师在《颂平常心是道》中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此大好的天色,就不想那么多了,享受当下最重要。
出发前惯例查看导航,虽然 Apple Map 和 Moovit 都建议在 Sete Rios 换乘 Fertagus 列车,但我坚持从 Roma-Areeiro 始发站登车。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果然明智,我们不仅轻松找到座位,还能选择观景最佳的位置。待列车经过两站抵达 Sete Rios 时,车厢内早已座无虚席,新上车的乘客只能站着。
在 Roma-Areeiro 换乘时,遇到了一对要去 Sintra 的母女,看到我们在月台上刷公交卡,就试探性地问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在月台上 check-in,她们以为上车后有专人检票。用英语和她们说了在里斯本乘坐公共交通的规则后,才听到母女在用华语交流。我的一句「原来你们也说华语」,瞬间拉近了距离,话匣子随之打开。(之所以使用「华语」而非「汉语」是因为掺杂了大量的英语词汇。)
Fertagus 列车是上下双层的,为了更方便地看风景,我们去了二层。上楼梯的时候,我在脑子里迅速地过了一遍沿途可以看到的地标景点和列车运行的方向,为泽泽挑选了最佳观景位置。坐下后,迅速地打开地图看了一眼,确认没有错,就很炫耀地和泽泽说他等会儿可以看到什么什么。泽泽一脸震惊,「你到底是怎么记住方向和地图的?」
第一次去特茹河南岸,泽泽和我都显得有些兴奋,有点像小时候玩儿帝国时代探索地图发现了矿产、村落。列车行经 Ponte 25 de Abril(四月二十五日大桥) 时,第一次俯瞰里斯本的老城和海港,恍若穿越时空,与这座城市的过往不期而遇。
二
列车缓缓驶入特茹河南岸,窗外的景致徐徐展开:错落有致的社区、静谧的农场、质朴的村落接连掠过。我不禁用葡语感叹:"Gosto de estar aqui"(我喜欢这里)。泽泽也深有同感,附和道:"Sim, sim, também gosto de cá estar"(是的,我也喜欢在这里)。这里少了里斯本市区的喧嚣与拥挤,多了几分悠然与舒适。虽然尚未真正体验这里的生活,我们却已不约而同地畅想起在此置业的可能。
约莫一小时后,列车驶入终点站。午后的阳光格外灿烂,我们都忘记拿墨镜,只得寻找着遮阳的街道前行。漫步间,一副雕刻着双龙的店面装饰突然映入眼帘。走近细看,原来是一家颇具港式风味的中餐厅,门口的餐牌价格比里斯本市区亲民许多。我们在店前驻足观望时,热情的老板娘随即迎了出来,当得知我们路过时被熟悉的中式装潢吸引,她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
不远处传来的欢声笑语牵引着我们的脚步。循声而去,孩子们正在公园一角尽情嬉戏——有的在秋千上荡出欢乐的弧线,有的沉浸在捉迷藏的游戏里,还有的在追逐着足球奔跑。
池塘中,喷泉的水柱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芒,野鸭和鸳鸯悠然自得地划过水面,岸边的鸽群则静静地享受着午后时光。
在铺满落叶的草地上,一位年轻人悠然地倚靠在雕塑上,耳机里流淌的音乐似乎让他沉浸在专属的时空里。午后的阳光慷慨地挥洒,为这个画面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这一刻,时光仿佛凝固,却又在微风中轻轻流动,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都市闲情图」。在动与静的交织中,平凡的生活场景也变得诗意起来。我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试图将这份难得的惬意永远定格在镜头里。
漫步至一条安静的小巷,高大的树木列队一侧,枝干虬劲,阳光穿过树梢,在落叶与石板之间跳跃。古朴的石板路面纹理清晰,黄叶点缀其上,在阳光的斜照下,每一片落叶都仿若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树影婆娑,光影交错,为这个冬日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温度。这样的场景,让我们不由得放慢脚步,感受季节更迭带来的静谧之美,再次由衷感叹:"Gostamos de estar aqui"(我们喜欢这里)。
三
塞图巴尔的城市肌理中处处渗透着海洋的气息。从消波块造型的街头雕塑,到公园绿地上巨大的船锚,再到建筑上甲板造型的飞檐,每一处细节都在映射着这座城市与大海的深厚渊源。这些符号不仅是装饰,更是一代代塞图巴尔人与海洋共生的见证。
在码头边,垂钓者们静静地守候在海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冬日的暖阳下,他们娴熟地操控着鱼竿,脸上的皱纹和粗糙的双手无声地记录着与海为伴的人生。
城市的艺术气息同样浸润着海洋元素。街边的墙面被艺术家们装点成富有想象力的海底世界:绿色的底色上波浪翻涌,流动的色彩犹如是海洋在城市中的延伸。一艘被创意性安置在房顶的旧渔船,虽已不再远航,却依然默默低语着渔民的故事。
沿海一带的餐厅完美融合了海洋特色,"Mezé"、"Azul Mar" 等特色餐馆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随风轻摆的遮阳伞,混合着咸咸的海风,营造出浓郁的海港氛围。
在塞图巴尔,海洋不仅是地理概念,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城市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在彰显着一个关于大海的记忆。
四
遍布的教堂,是塞图巴尔的另一个特色。在这座海滨城市的街道间,哥特式的尖顶与曼努埃尔风格的立面交相辉映,传递着几个世纪以来的信仰传承。其中,Convento de Jesus(耶稣修道院)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教堂之一,也是欧洲七大濒危古迹之一。这座建于 15 世纪末的修道院,以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在葡萄牙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曼努埃尔风格的开山之作。
走进修道院,时光仿佛倒流。墙壁上精美的蓝白 azulejo 瓷砖,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生动地描绘着圣母马利亚的生平场景。拱形的穹顶向上延伸,好似要触及天堂;而斑驳的石柱则默默见证着世俗的沧桑。
1755 年,那场改变葡萄牙历史进程的里斯本大地震,也让这座教堂饱受创伤。地震、海啸和随之而来的大火,让许多建筑在一夜之间化为废墟。然而,Convento de Jesus 虽受重创却依然屹立,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
我们坐在古朴的长椅上,闭上眼睛,耳畔回荡着空灵的颂歌。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洒落,在地面上投射出斑斓的光影,为这份宁静增添了几分神圣。在这里,恍若可以暂时逃离现代生活的喧嚣,找回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平和。
离教堂不远处的 Chafariz da Praça Teófilo Braga(泰奥菲洛·布拉加广场喷泉)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增添了一抹优雅。这座始建于 1697 年的喷泉,见证了塞图巴尔三个世纪的变迁。我们坐在广场的长椅上休息时,恰逢下午 16 时整,教堂的钟声、喷泉潺潺的水声、远处海港的汽轮声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首城市交响曲。在那一刻我能感受到时光的脉动。
在欣赏城市建筑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许多建筑物上都装饰着浑天仪的图案。这让我想起葡萄牙的国旗,它是全世界唯一一面绘制有浑天仪的国旗。这个独特的符号,不仅彰显着葡萄牙辉煌的航海史,也象征着这个国家对探索与进取的不懈追求。从大航海时代至今,浑天仪始终是葡萄牙人心中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的完美写照。在塞图巴尔的街头,宗教建筑的庄严与航海文明的印记相互交融,共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未来。
五
返回里斯本时,我们选择搭乘 CP 列车前往 Barreiro,再乘坐轮渡返回 Baixa。这样的安排,让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成就——体验了里斯本都会区所有类型的公共交通工具。
渡轮缓缓驶入特茹河与大西洋的交汇处,泽泽推开舷窗,混合着烤栗子香气的海风涌入船舱,让我想起「法朵女王」Amália Rodrigues 那首著名的 Cheira a Lisboa。
在这首歌里,她用温柔的嗓音描绘着里斯本的每一种气息:清晨的第一班电车与河边渔民的木屐声交织;雨后的泥土芳香仿佛应许之地;隐秘小巷中酒馆里飘散的美食与葡萄酒的香气;阁楼上盛开的康乃馨,花园中绽放的玫瑰;码头上高耸的船帆,执着穿行的鱼贩;罗西奥广场咖啡馆的醇香;寒冷时节烤栗子的温暖气息;盛夏时节成熟水果的甜美……
Lisboa já tem Sol mas cheira a Lua Quando nasce a madrugada sorrateira E o primeiro elétrico da rua Faz coro com as chinelas da Ribeira
Um craveiro numa água furtada Cheira bem, cheira a Lisboa Uma rosa a florir na tapada Cheira bem, cheira a Lisboa
Lisboa cheira aos cafés do Rossio E o fado cheira sempre a solidão Cheira a castanha assada se está frio Cheira a fruta madura quando é verão
A fragata que se ergue na proa A varina que teima em passar Cheiram bem porque são de Lisboa Lisboa tem cheiro de flores e de mar
此刻被暮色笼罩的里斯本,正如歌中所唱:"Lisboa tem cheiro de flores e de mar"——这座城市永远带着花朵与大海的芬芳,在每个季节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Say Goodbye to 2024
When I stand at the end of 2024 and look back on this year, what will I say to myself? This question has been occupying my thoughts lately, and after much reflection, one truth resonates deeply:
The meaning of life isn't found solely in pursuing grand ideals, but also in embracing the beauty of our ordinary, everyday existence.
This year has been transformative for me, for Jayz, and for our family. Through our experiences, we've come to understand a shared truth: while we may not have the power to change everything around us, we do have the ability to choose how we live in the present moment. It's about making meaningful choices within the circumstances we're given.
Immigration
In September, Jayz and I moved to Lisbon, leaving our parents behind to start a new chapter of our lives. While the transition hasn't been without its challenges, we've gradually adapted to our new home.
Life in this historic city has surprised me – it's remarkably similar to China in terms of lifestyle and dietary structure. The main difference lies in the sense of freedom and openness here. As long as you respect the law and local customs, there's a genuine space for personal expression and choices.
This geographical distance has given me a new lens through which to view China – its politics, society, and human nature. I've always disliked politics, believing it shouldn't dominate our daily consciousness. Yet, despite having relocated, Jayz and I find ourselves keeping a mindful eye on our homeland's situation, primarily because our parents continue to live there. This connection keeps us anchored to a reality we'd prefer to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yet cannot fully ignore. This lingering necessity to stay informed deeply unsettles me, and I look forward to the day when such concerns no longer cast a shadow over our new life.
Learning Portuguese has proved more challenging than my experience with English. The language's complex verb conjugations and mood systems present a unique set of challenges. Perhaps the biggest hurdle is keeping up with local speech patterns – Lisbon natives speak quickly, and Portuguese words tend to flow together. Without a solid foundation i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following conversations can feel like quite a task.
Fortunately, the Portuguese people have shown incredible patience and kindness. They often adjust their speaking pace or switch to English to help bridge the communication gap. What's particularly striking is that I've never encountered any discrimination – whether related to language or otherwise – since arriving here.
My Portuguese is now approaching A2 level, and I'm looking forward to improving further in the coming year.
Change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in my life this year has been a deliberate shift in my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habits, a transition I began in early 2024. This explains why I haven't published my usual blog posts about recommended information sources this year.
This decision emerged from my experience using Perplexity for research, which revealed concerning levels of information distortion, particularly in humanities-related content. While I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olitical motivations for controlling public discourse to maintain stability, this approach essentially creates an isolated information silo.
I'm not suggesting that English-language sources are inherently more reliable or authentic. However, I've found that they generally align more closely with my observed reality and lived experiences.
Chinese characters hold a special place in my heart – they embody the spirit and wisdom of a civilisation spanning millennia. It's disheartening to see how these beautiful characters, which should serve as vessels of knowled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are sometimes misused to shape narratives that diverge from truth.
Another significant shift this year has been in m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round me. While I had intellectually grasped the importance of prioritising lived experience over grand narratives years ago, 2024 was when I truly put this principle into practice.
Take, for instance, m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economic realities. Rather than relying solely on published statistics, I've learnt to trust my direct observations of price changes and daily economic patterns. When evaluating the cost of living, my personal experience at local markets and shops has become more valuable than abstract economic indicators.
This shift in perspective has, at times, left me feeling somewhat disconnected from mainstream discussions. For a period, I questioned whether I was falling victim to observer bias or confirmation bias – seeing only what I wanted to see. However, conversations with several experienced individuals who have witnessed similar patterns over the years helped validate my observations. Their insights confirmed that my perceptions weren't merely personal biases but reflected genuine patterns in our changing world.
Since October, I've made another intentional change: taking my notes in English and Portuguese rather than Chinese. This practice has proved invaluable, as it encourages me to think through different cultural lenses. It's not just about language acquisition; it's about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ways of structuring thoughts and perceiving the world.
However, as mentioned earlier about my deep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I still maintain Chinese as my primary language for notes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Some concepts and nuances are simply untranslatable – they carry layers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eaning that can only be fully expressed through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selective multilingual approach to note-taking has become an unexpected tool for both broadening my perspective and preserving the depth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where it matters most.
Creating
This year has seen a noticeable decrease in my blog posts and newsletter frequency compared to 2023. This shift stems from two main factors: a natural ebb in my desire for expression, and a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with sharing ideas. I've come to realise that publishing thoughts before they're fully developed risks spreading incomplete or potentially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 significant example of this concerns LifeOS, my attempted comprehensive personal management system that encompassed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 management. Many readers have requested more detailed content about this system, specifically asking for manual-like instructions. However, I've come to realise that LifeOS, despite its ambitious scope, became too cumbersome in practice and ultimately strayed from its original purpose.
In light of these reflections, I would encourage readers to shift their attention to the CETDE framework – a model I've previously written about extensively. Compared to LifeOS, CETDE offers a more focused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le maintaining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that initially inspired these systems.
This experience has taught me valuable lessons about content creation. It has led me to adopt a more measured approach to writing, ensuring that what I share is not only well-thought-out but also practically valuable to readers. Sometimes, simplicity and applicabilit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comprehensive complexity.
Since April, I've immersed myself in the study of AI aesthetics, seeking to position myself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AI has become a crucial component in my workflow, and this deep integration has led me beyond viewing it as merely humanity's latest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his daily interaction has sparked new questions: Can humans create beauty through AI? Can AI itself generate aesthetic value? And more profoundly, can AI contribute to enriching our humanistic values? While I haven't published blog posts on AI aesthetics after May, the insights gained from exploring these questions have subtly influenced my perspective and writing across various topics.
Looking ahead to 2025, I plan to focus more intensively on the intersection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exploring how these seemingly distinct domains can enrich and inform each other. This exploration will likely shape both my personal growth and my future writing.
Prospect
As I prepare to step into 2025, my path forward is becoming clearer. The experiences and changes of 2024 have laid a foundation for what I hope to achieve in the coming year.
My focus will centre on three main areas. First, deepening my integration into Portuguese life and culture. While I've made progress with the language, reaching A2 level is just the beginning. I aim to achieve B1 proficiency by the end of 2025, which will allow me to engage more meaningfully with local communiti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nuances of Portuguese culture.
Second, I plan to explore more deeply the intersection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My studies in AI aesthetics have opened new perspectives on how technology can enhance rather than diminish our human experience. This exploration isn't just about understanding AI's capabilities; it's about discovering how technology can contribute to our cultural and spiritual enrichment.
Lastly, I want to return to more regular writing, but with a renewed purpose. Rather than feeling pressured to maintain a strict publishing schedule, I'll focus on sharing insights that emerge naturally from my experiences and studies. Quality and depth will take precedence over quantity, as I believe this approach better serves both my readers and my own growth.
These goals aren't just items on a to-do list; they represent a continuation of the journey I've begun this year – one that embraces both change and continuity,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personal growth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 As I wrot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reflection, life's meaning lies not just in grand pursuits, but in finding beauty in our daily existence. This will remain my guiding principle as I move forward.
2024 年数字工具箱
我总是很好奇人们是如何使用电脑的。例如,我会逛论坛,去了解网友们选择了哪些应用程序;我会问朋友,咨询他们如何设置生产环境;我会在社交媒体上留意,桌面上有哪些产品、电脑和手机上安装了哪些应用程序……多年来,我从许多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好方法,所以在这个岁末,也想整理我的数字工具箱,并写出来。虽然我有哪些硬件设备,常用哪些软件,在博客的 Uses 页面中已经列出。
回归原生
在这个号称使用 Cursor 就可以迅速开发出一款应用的时代,我却选择了一条看似反潮流的道路——回归原生应用。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长期自我观察和深度思考后的审慎选择:只要系统自带的应用能够满足需求,我就不再寻求第三方替代方案。
这种转变带来的便利远超预期。以日常使用场景为例,iOS 相机和照片应用内置的 OCR 功能,让扫描文档和提取文字变得轻松自然;系统级的日历与提醒事项的深度整合,让我能够更高效地管理时间和任务;而 Apple Notes 不仅通过端到端加密确保了敏感信息的安全性,其在文件扫描和团队协作等场景中的表现也令人惊喜。
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 Apple 的原生应用生态已经能够优雅地覆盖日常数字生活的绝大部分场景。从查看地图导航到获取天气信息,从预览各类文件到进行即时通讯,这些基础但重要的需求都能得到妥善满足。这种整合的便利性在移动设备上尤为明显,为日常使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畅体验。
回归原生应用还带来了其他显著优势。首先是性能和稳定性的提升,原生应用通常能更好地适配系统,消耗更少的系统资源。其次是隐私保护的加强,不必担心第三方应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最后是降低了维护成本,无需频繁更新和调试各类第三方应用,也减少了订阅支出。
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使用第三方应用的场景,我也开始优先考虑支持 Apple 原生设计规范的应用(Apple Native)。这类应用不仅在界面和交互上与系统保持一致,还能更好地利用系统特性,比如深度集成 AppleScript、支持 Shortcuts 自动化、Live Activities 实时活动、Focus 专注模式等功能,从而提供更加统一和流畅的使用体验。
当然,这种回归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第三方应用。对于特定的专业需求,优秀的第三方应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关键在于找到原生应用和第三方工具之间的平衡点,让它们能够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一个高效而统一的使用环境。
隐私与安全
在这个网络钓鱼与欺诈横行时代,个人隐私与网络安全已然成为每个人都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每一次网络浏览、每一次应用使用,都可能留下数字足迹。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隐私保护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在我的实践中,这套体系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展开:DNS 防护、广告拦截和密码管理。
DNS 服务的选择是保护个人隐私的第一道防线。在国内时,我选择在 Surge 环境中使用开源的 EasyMosdns 无污染 DNS 分流 API(DoH)。这是一个通过 IP 分流远程加密查询来保护用户隐私的解决方案,不仅具有极高的解析精准度,还能有效避免 DNS 污染。而移居里斯本后,我转向了 NextDNS 服务。尽管其响应速度略慢于 Cloudflare Public DNS,但差异微乎其微,而在隐私防护方面的出色表现足以弥补这一细微差距。NextDNS 提供的丰富自定义配置选项让我能够从源头阻止跟踪器,同时有效屏蔽广告。每月 300,000 次查询的免费额度对个人用户来说已经相当充裕,而仅需 €1.99/月的进阶套餐更是物超所值。
为了构建更全面的防护网,我在电脑端和移动端的 Safari 上安装了 Wipr 2 广告拦截扩展。这款轻量级工具不仅能有效拦截广告,还可以屏蔽各类跟踪器和恶意脚本,与 DNS 层面的防护形成了双重保护。这种组合不仅提升了网页浏览体验,更重要的是确保了个人隐私数据不被随意收集。
在密码安全领域,我采用了 Bitwarden 和 Ente Auth 双管齐下的策略。Bitwarden 作为主力密码管理工具,其开源特性和强大的加密技术赢得了我多年的信任。虽然它支持自托管部署,但考虑到安全性和维护成本,加之我并不信任自己的技术,选择了每年 $10 的官方云服务版本。这不仅让我能够在各种设备上安全便捷地访问密码库,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包括双因素认证在内的高级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Bitwarden 与 Fastmail 的深度集成让我能够直接生成匿名邮箱用于各类网站注册,这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杜绝垃圾邮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绝大多数的双因素认证直接使用 Bitwarden,但我还是选择了 Ente Auth 管理一些特殊的双因素认证需求。例如 Bitwarden 账户本身的 2FA 验证码以及其他重要服务的双重认证。Ente Auth 独特的下一个验证码预览功能在实际使用中带来了极大便利,让双因素认证不再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这两款工具都秉承开源理念,源代码完全公开透明,不仅接受公众审查确保安全性,更从根本上保障了用户数据的隐私。
生产力工具
在数字工具的选择上,2024 年是我突破固有认知的一年。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工具的选择上,更体现在使用理念的转变上。从笔记管理到写作工具,从信息获取到自动化工作流,每一个选择都经过充分酝酿,最终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系统。
在笔记工具的选择上,我完成了从 Heptabase 到 Tana 的转变。作为一款融合了 Roam Research 的灵活性和 Notion 的结构化优势的笔记软件,Tana 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重新定义了我的知识管理方式。它不仅支持传统的大纲式层级记录,更通过 SuperTag 实现了数据的结构化管理。其强大的 search node 功能,确保了内容检索的便捷性和精准度。Tana 在 AI 方面的整合更是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其语音转文本功能,让灵感捕捉变得异常轻松——当脑中闪现想法时,只需通过手机录音,Tana AI 就能自动将其转化为结构化的文本。
虽然在今年七月份,我曾详细阐述过 Tana 与 Heptabase 的协同工作流,这个方法直到现在依然在激发我的创造力。然而,随着对 Tana 的深入使用,我发现它完全可以承担起 Heptabase 在深度理解方面发挥的作用。这个我意想不到的认知导致我逐渐减少了对 Heptabase 的依赖。尽管如此,我仍然深深敬佩 Heptabase 的设计理念,希望它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在写作工具的选择上,今年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发现了比我年龄还大的文本编辑器 BBEdit。这款看似朴实无华的工具,却带给我的 aha moment 前所未有。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强大的文本处理能力,更在于它与 macOS 系统的深度整合。通过 AppleScript,我实现了从文章起草到发布的完整自动化流程:包括处理 Markdown 元数据、更改文件名、移动文件位置,以及通过 git 命令推送到 GitHub 仓库等一系列操作。它在处理大型文本文件时依然保持着流畅的性能,这是许多现代编辑器难以企及的优势。
BBEdit 的使用不仅提升了我的写作效率,还意外地促使我深入探索了 Raycast 和 DEVONthink 的进阶功能。Raycast 作为 macOS 上的效率工具,通过其 QuickLink 功能,让我能够一键访问常用文件夹和应用程序。更重要的是,借助其 Script Command 功能,我开发了包括创建文件 Deep Link 在内的多个自动化脚本,实现了本地文件与 Tana 的单向链接,升级了我对本地文件的管理方式。而 DEVONthink 这款同样历史悠久的软件,通过与 AppleScript 的深度集成,以及与 BBEdit 的默契配合,在我的工作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 AI 辅助工具方面,Perplexity 和 Kagi 的表现很让我满意。Perplexity Pro 版本不仅提供了更强大的 AI 模型选择,其实时联网搜索能力更是让信息获取变得高效精准。它在我的海外生活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里斯本超市购物时,我常常通过拍照询问 Perplexity 来了解葡语产品的具体信息,协助我做出购买决策,这极大地改善了我的购物体验。
在使用 Kagi 之前,我从未想过要为搜索引擎付费,但实际体验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它不仅提供了干净、无广告的搜索结果,其 Universal Summarizer 功能更是让我在浏览新闻和长文时节省了大量时间。Kagi Bangs 和 Kagi Lens 等特色功能显著提升了信息检索的精准度,而其始终保持高质量和客观性的搜索结果,在当下充斥着 SEO 优化内容的互联网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这些工具的组合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处理信息和创作内容的方式。它们就像一个精心打造的工具链,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地满足着不同场景的需求,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而灵活的生产环境。
通讯与阅读
今年在通讯与阅读这两个领域的选择,依然延续往年,着重于实用性的考量。
在电子邮件服务的选择上,经过深入对比后,我最终选择继续使用 Fastmail 而非迁移至 Tuta。这个决定源于对实际使用场景的理性思考:虽然 Tuta 以其强大的安全性著称,但在当今的邮件通讯环境下,这种安全优势往往难以充分发挥,特别是当大多数通信对象仍在使用 Gmail 等主流服务的情况下。相比之下,Fastmail 虽然在安全层面不及 Tuta,但其安全性仍远优于主流邮件服务提供商,同时在实用性方面则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支持创建多达 600 个匿名邮箱,这一特性配合 Bitwarden 的集成功能,为管理各类网站和应用程序的注册账户提供了极大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无缝对接 Apple Calendar 和 Apple Notes,让日程管理和工作日志的同步变得更加轻松。
在书签管理领域,我选择了复古且足够使用的 Pinboard。这个选择的关键在于其开放的 API 接口,使其能够完美融入我的工作流:无论是通过 AppleScript 与 DEVONthink 同步,还是借助 N8N 连接 Tana 和 Telegram 频道,都能实现流畅的数据流转。考虑到其全文存档和检索功能的实用价值,订阅完整版账户时我并没有吝啬。
在阅读工具方面,Readwise Reader 仍然是我的首选平台。虽然新兴的 RSS 阅读器 Follow 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潜力,但考虑到其稳定性仍在完善阶段,目前仅将其作为信息获取的补充渠道。
在多语言阅读需求的推动下,我终于购买了划词翻译工具 Bob 这个相见恨晚的得力助手。通过配置免费的 DeepL API 和 Groq 提供的大语言模型,它能够提供快速、准确、优雅的翻译服务。对于需要更专业的翻译场景,我会使用 Immersive Translate 作为补充。有趣的是,我的阅读习惯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显著演变:从前在国内时习惯使用中英对照阅读,而到里斯本生活后,我更倾向于直接阅读英文原文,仅在遇到疑难词句时通过 Bob 进行划词翻译。或许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语言能力的自然提升,也展现了工具在适应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式的改变,不仅提升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帮助我建立起了一个既安全又便捷的数字通讯和阅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各个工具都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日常的数字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存储与备份
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可靠备份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基础需求。尽管我已在第 93 期电子报中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数据存储与备份策略,在此我想着重分享选择这些服务背后的深层考量,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保护体系。
作为 Apple ecosystem 的用户,iCloud 为我提供了设备间无与伦比的互通体验。这种优势在家庭场景中尤为突出——由于家人也都在使用 Apple 设备,通过 iCloud+ 的家庭共享功能,我们能够轻松实现照片、文档等数据的共享与同步。这种无缝的协作体验是其他平台难以企及的,也是我选择继续坚持 Apple 生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iCloud 在对外分享方面的羸弱促使我需要寻找一个传统网盘作为补充。考虑到实际使用场景,我花费两周时间专注评估欧洲的网盘服务商,深入对比了 Mega、pCloud、Internxt、Koofr 和 icedrive 等多个方案。最终,德国的 Filen 以其出色的综合表现脱颖而出。这款采用零知识端对端加密技术的安全网盘,在保证高强度加密的同时,仍然保持着令人满意的传输速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对文件版本数量和传输带宽设限,这使其成为理想的文件分享工具。
Filen 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件分享上,它同样是我重要数据的可靠后盾。其桌面客户端提供的灵活文件同步选项,能够在后台静默完成数据备份工作,这种无感知的备份机制大大降低了日常使用的心智负担。不过,即便 Filen 的安全性值得肯定,在备份重要的数据时,我依然使用了 encryption 工具进行加密后再进行备份。
在构建异地容灾备份方案时,我选择了专业的 BorgBase 服务。这个选择基于几个关键考量:首先,BorgBase 是专门为 Borg 备份定制的服务,完美支持增量备份和重复数据删除特性,既确保了完整的备份历史,又能有效节省存储空间;其次,它提供了直观的 Web 界面用于备份状态监控,配备开源的桌面端图形界面便于操作,并支持 SSH 密钥认证以确保安全性;最后,BorgBase 在欧洲多地部署的服务器为我提供了优质的访问速度和较低的网络延迟。这些专业特性使其相比普通的对象存储服务更适合作为异地容灾备份方案。
这三层防护——iCloud、Filen 和 BorgBase——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iCloud 负责日常的设备同步和家庭共享,Filen 承担文件分享和常规备份任务,而 BorgBase 则作为最后的安全防线,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数据仍然可以完整恢复。此外,还有移动硬盘中的冷备份(但我今年的备份频率没有那么高,明年需要加强)。这种多层次的备份策略不仅提供了充分的数据冗余,也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足以心安。
Setapp
在今年年中面临多个软件订阅即将到期的情况下,我才发现——这些软件大多都在 Setapp 的应用库中。重新计算了价格后,自然而然地选择订阅了 Setapp 的基础套餐。
目前,我通过 Setapp 使用的应用主要覆盖了系统维护、效率提升、媒体处理、文档处理和 AI 增强等多个领域。在系统维护方面,CleanMyMac 和 AIDente Pro 分别负责系统清理和电池管理;在效率工具方面,CleanShot X、Yoink 和 PopClip 大大简化了日常操作流程;在媒体处理领域,Downie 和 Permute 为我提供了全面的下载和格式转换解决方案;在文档处理方面,Marked 与 BBEdit 完美配合,提供实时的文档渲染预览;而在 AI 增强领域,Superwhisper 和 BoltAI 则提供了诸多便利。
Self-hosted
随着在里斯本的生活逐渐稳定,我的自托管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需要全天候的 Surge 环境,也无需为使用 AI 平台、支付平台而担忧 IP 问题,这让我得以大幅精简服务器配置:目前仅保留一台通过 Zeabur 管理的 Hetzner VPS,外加一台 Oracle 免费 VPS。这种精简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更让我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服务上。
在这些服务器上,我部署的自托管项目主要是:
- TiddlyWiki 是我的 Digital Garden,展示公开的笔记
- RSSHub 和 WeWe RSS 负责构建个性化的订阅源
- Telegram RSSbot 获取重要的即时信息
- Ladder 绕过付费墙的限制
- N8N 处理包括内容聚合、数据转换、定时任务等在内的各类自动化流程
- Uptime Kuma 进行实时监测
- Twikoo 为博客提供轻量级评论系统
- R2 Uploader 图形化管理 Cloudflare R2
我部署自托管服务的理念是:轻量化、自动化、可靠性。希望能够在最小化维护成本的同时,提供稳定可靠的功能支持。
小结
通过回顾 2024 年的数字工具选择,我清晰地看到几个主要趋势:首先是向原生应用的回归;其次是对隐私和安全的持续重视;第三是工具间的深度整合,通过 AppleScript、Shortcuts 等自动化手段,将独立的工具编织成有机的整体。
希望明年我可以继续遵循这种理性和务实的思路。重点不在于拥有多少工具,而在于如何让已有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需求,创造真正的价值。同时,我也期待着能够在保持现有工作流程稳定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提升效率的可能性。
关于自我成长的实践:结合斯多葛主义、佛教与批判理论的每日修习
在葡萄牙的秋日里,我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日记模板。与我以往的私人日记写作相比,这个模板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的维度。在经过两周的实践后,我深感其中的价值,因此在博客中将它分享给同样在寻找自我成长路径的有缘人。
理论基础
这个日记模板融合了东西方三大思想体系的精华:斯多葛主义的道德修养、佛教的心性觉察,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思维。同时,它也汲取了现代心理学的实践智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观照系统。
斯多葛主义元素
- 四大美德实践
- 通过「价值与成长」板块深入践行智慧、勇气、节制、正义
- 培养区分可控与不可控事物的智慧
- 确保行为与价值观的一致性
- 理性反思
- 客观记录生活事件与个人反应
- 觉察并优化思维模式
- 以反思促进自我提升
佛教哲学元素
- 正念观察
- 在「内在觉察」环节保持对身心的如实观照
- 培养不带评判的觉知当下的品质
- 培养对身心状态的觉察能力
- 感恩与慈悲
- 通过日常感恩培养积极心态
- 留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 滋养对万物的慈悲之心
法兰克福学派元素
- 批判性思维
- 审视既有认知与社会常态
- 探寻表象背后的本质
- 觉察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
- 社会维度思考
- 探究个人与社会结构的关联
- 思考个体行为的社会影响
- 追寻自我解放
- 理性启蒙
- 克服工具理性的局限
- 追求更全面的人性解放
- 保持理性的怀疑精神
模板结构说明
今日回顾部分
- 事件记录
- 目的:客观记录重要事件,避免流于表面
- 重点:发现问题、分析本质、探索改变,关注事件带来的内在影响和个人成长
- 建议:具体描述,避免过于笼统,着重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内在觉察
- 目的:培养自我觉知能力
- 重点:情绪和思维模式的观察
- 建议:保持诚实和客观,不评判对错
- 价值与成长
- 目的:将哲学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
- 重点:行为与价值观的一致性
- 建议:具体列举实例,避免空谈
- 感恩与觉知
- 目的:培养积极心态,增强幸福感
- 重点: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 建议:从小事做起,真诚感受
明日展望部分
- 目的:适度规划,保持方向感
- 重点:准备而不焦虑
- 建议:保持合理预期,不过分执着
查看模板
使用建议
写作时间
- 选择较为安静的晚间时段
- 保证有充足的独处时间
- 建议固定时间,培养习惯
写作态度
- 真实性
- 保持诚实的自我对话
- 避免过度修饰和粉饰
- 持续性
- 坚持每日记录
- 不追求完美,重在坚持
- 灵活性
- 可根据个人需要调整内容
- 不必每个部分都填写完整
- 辩证思维
- 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 注意现象背后的矛盾
- 探索多元视角
- 社会视角
- 将个人经历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
- 尝试换位思考,关注集体和他人的处境
- 思考个人行为的社会影响
注意事项
- 避免
- 流于形式的表面记录
- 过度苛责自己
- 过分执着于完美
- 陷入虚无主义
- 建议
- 关注质量胜于数量
- 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 将重点放在个人成长上
- 保持建设性的批判态度
预期效果
通过持续使用这个日记模板,可以帮助实现:
- 提升自我觉察能力
- 培养理性思维习惯
-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 明确个人价值观
- 培养积极生活态度
- 促进持续性成长
- 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 增强社会责任感
- 发展更全面的理性思维
结语
斯多葛主义对美德的孜孜追求、佛教哲学中对正念的深度修习、法兰克福学派对批判性思维的锐利洞察,这三重智慧的交织,构成了我自高中以来持续探索的精神图景。
移居至里斯本这座古老而静谧的城市,在大西洋的潮声与悠远的钟鸣中,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想要达至更深层次的自我解放,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觉察与理性的批判精神。生活的真谛,或许正藏于这般持续不断的自我对话与省思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这份日记模板的创建绝非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希望能成为一个促进个人持续成长的实践系统。通过每日书写与反思的涓滴积累,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思考融入生活的肌理,在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愿这份模板能够指引有缘人在生活的长河中,既能保持理性的清明,又能守护心灵的澄澈,最终臻至更深刻的自我认知,成就更有质感的人生图景。
答复 dayu 的问卷
看到 dayu 的博客发了一篇新文章《博客作者呀,我想采访你这 9 个问题!》,问卷的内容刚好是我想写但是一直没有写的。那么,借此机会,就来聊一聊我的博客,以及为什么写博客。
1. 简单介绍下自己或者你的博客?
我的博客名称是「槿呈Goidea」,意为希望像木槿花一般呈现飞扬的思绪。木槿花的花语中就有「温柔的坚持」和「美丽的永恒」的寓意。也因此,博客的域名选择了 justgoidea,用类似于 “Just Do It” 这样的短语,表达博客名称的意义。
博客里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主题,基本属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分享什么就写什么,完全没有规划。不过主要的内容基本就是生活随笔和技术分享。
话说,「槿呈Goidea」这个博客应该是我写得最久的一个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早在 00 年代,「博客」的概念刚刚进入中国时,我就开通了博客。具体是哪个平台,我已经没有印象了,不过后来迁移到了新浪博客,写了多年。后来,差不多是 2012 年底,在老薛主机买了一个共享主机,搭建了人生第一个 WordPress。那时的技术不行,也没有什么数据的安全存储意识,折腾的过程中丢失了不少文章。
博客的框架几经迁移,从 WordPress 到 Typecho,再到 Notion+Nobelium 和 Hugo,最终选择了现在使用的 Astro。
2. 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写博客?
00 年代,互联网正在中国蓬勃发展,GFW 还没有认证 Google,Twitter 等网站。小小年级就开始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因此,朋友圈中写博客和使用 RSS 非常时兴。同学们互相攀比的不是谁的 QQ 空间好看、访客多、留言多,而是谁有自己的博客,谁的博客文章被精选了。当时有位女同学,现在已经是哥大的博士了,她的博客就一度成为我们的「天花板」。我们这些男生,出于不知道哪里来的好胜心,自然也不肯落后。
3. 你是如何完成创作的?
如何完成创作,是一个好大好空的问题 😂😂😂
写作对我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写什么。一旦有一个想写的主题后,我都会先记录在笔记中,然后慢慢构思。灵感迸发时,写得很快,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往往是从笔记里的一个模糊的想法,慢慢发展到一些段落,然后再拼、顺成文。
我目前使用的写作软件时 Heptabase,它有着很好用的编辑器,也支持 markdown 语法。更重要的是白板很适合用来进行卡片写作及草稿修改。当我写一篇文章时,会先建立一个白板,然后开始写卡片,最后再将卡片组合起来形成草稿。写卡片时,有时候就是一些关键字,有时候会写得很丰富很长,甚至可能有多个版本。修改草稿往往分成几个步骤:
先让全文能够通顺;
读每一段的文字,一定是读出声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文字的韵律如何,用词是否妥当;
再通读全文,也是读出声的,可以根据气口对内容和文字进行调整。
文章里使用的图片,我会使用 Raycast 的 Image Modification 插件中的 Covert Images 将格式转换为 WebP,然后用 uPic 上传到 Cloudflare R2 中。
4. 运营博客的过程中是否有失去过动力?如果有,是为什么恢复的?如果没有,请问您又是如何保持创作的激情?
我并不认为是在运营博客,反而一再强调:写博客并不是为他人写的,而是为自己写的。只是出于分享欲,将写的内容分享在博客中而已。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态度。如果写博客是为了取悦他人,那就会在创作的过程中畏首畏尾。考虑得多了,文字就失去了个性。
至于创作激情,于我而言也是没有的,主要是随缘。
5. 如何搭建博客,以及运营博客每年需要投入的资金?
关于搭建博客的文章,我写过五六篇,例如《你好 AstroPaper》《博客的迁移和重整》《
利用 NotionNext 快速部署博客系统》等。还写过一篇《博客的发展简史和框架简介》,据说在几篇学术论文中被引用过。
目前因为博客部署在免费额度很慷慨的 Cloudflare Pages,所以只是域名的年费,$10.44 美元。
6. 推荐 1 篇你博客中的文章,并推荐一个你喜欢读的博客,聊聊原因。
近一年,我最满意的一篇文章是《味・书》。一直想要模仿阿城先生的文风,这一篇算是不失败的尝试。有抒情,有说理,文字虽不华丽却能咋摸出滋味。
最喜欢读的博客是刘未鹏先生的博客,只可惜已经停更许久,域名也停止解析了。他的博客文章已经成书《暗时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另一个我常读的博客是太隐,推荐过多次。这个博客中的文章,学识渊博,文采出众,而且中西兼顾。正如博主自我介绍那样,「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如果从最早的一篇开始读,一篇篇读下来,可以看到博主的思想成长历程,发现非常有趣的灵魂。
7. 推荐 1 个近期喜欢的事物?(例如书籍、电影、音乐、工具、软件。)
推荐一个我很喜欢的软件吧,Tana。在《让 Tana 和 Heptabase 协同作战》中,我简单介绍了这款笔记软件。它集合了 Roam Research 和 Notion 的优点,通过 SuperTag 让笔记和知识管理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8. 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或想尝试还没有尝试的主题?
一直很想做 YouTube,听说可以赚钱。但是,我还没有尝试过。虽然我是影视制作人出生,但真让我自己做视频,实在没那个心气儿。一方面,有太多工作要做,从文案到剪辑,我比较懒,也不愿意花费私人时间。另一方面,做什么主题的视频,我也没有想法。所以就一直是想想而已了。
9. 写到这里,闭上你的眼睛,深呼吸几分钟,或是出去溜达一圈,然后回来写任何你想写的东西。
下周二就要更新电子报了,但我还没有开始写。这个周末得加班了。
里斯本日记(一)
2024-09-22
今天是秋分,距离 2025 年恰好还有 100 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也成为了我们启程前往里斯本的时刻。
对于是否移居海外,我们深思熟虑了许久。人到中年,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远比年轻时更需要权衡利弊。除了我和泽泽需要达成共识外,与家人的沟通也至关重要。幸运的是,我们的父母都表示了支持。经历了这几年的种种事件,他们也逐渐认清了一些无可奈何的现实。
例如,我无法回家奔丧,这成为了我至今无法释怀的痛。又如,泽泽父亲需要进行大手术,却因银行卡限额而无法正常支付;拿着献血证申请用血,却遭到拒绝……这些经历,都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
一个月前,我们退掉了广州的公寓,各自回家陪伴父母。因为不知道这一别,要多久才能重返故土,再见亲人。从「孝」的角度来说,我们或许是不合格的——远走他乡,无法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正因如此,这一个月的相处,我们都倍加珍惜。
离家那天,我独自拖着行李箱下楼,母亲站在阳台目送我远去。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当年我赴奥克兰留学时的场景,她也是这样站在阳台上目送我离开。。父亲则在办公室里看着时间,掐着点给我发一条消息,克制却温情。
我们悄然离开,没有惊动他人,只拜托了一位好友来相送。幸好有他在,否则托运行李时遇到的意外状况,我们可能束手无策。问题出在阿联酋航空对随身行李的特殊规定上——经济舱乘客的随身行李限重 7kg,并且将电脑、iPad 等电子产品也计入其中。我也飞过不少国际航线,这样的规定是头一次听说。没办法,我和泽泽只得合并随身行李,另外购买托运额度,剩余物品则托付好友带回,日后再寄送给我们。
安检和边检的过程还算顺利,只是在前往边检的途中,恰巧接到母亲的视频电话询问我们的进展,却被一名工作人员厉声喝止。这突如其来的呵斥让我惊慌失措,手机跌落在地,也把电话那头的母亲吓了一跳,匆忙挂断了通话。匪帮豢养的狗,果然很凶。我们并未到达边检等候区,仅仅是在走道上接听视频电话,何至于如此反应过度?看来,离开确实是正确的选择。
2024-09-23
经过大概 16 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平稳降落在里斯本机场,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入境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尽管正值工作人员换班,海关通关依然迅速。泽泽提到,他「潜伏」的葡萄牙华人群中,有人半个多月前来此经历了开学季的长队煎熬,相比之下,我们可谓幸运。
过完海关,原以为还要经过一道安检,结果我们直接走到了行李大厅。航旅纵横上显示在 13 号传送岛取行李,等了一会儿感觉不太对,急忙去看了一眼显示屏,是在 11 号。我见缝插针地刚挤进人群,就看到了我的行李箱。泽泽眼见他的行李箱还没到,干脆去一旁推了行李车来继续等,也好把我俩的书包放下,轻松一些。
还记得刚去奥克兰的时候,过了好几天才去市区买到手机卡。这一次就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因为整个过海关和取行李的时间比我预想的要少了一个多小时,拿完行李就比较从容的在 Vodafone 买了手机卡。不过还是有意料之外,出发前泽泽和我各自选好了想办理的手机套餐,但是现场购买的时候才知道只能先买一张固定流量和电话分钟数的卡,之后再换套餐。
原本我想着预约一个接机服务,泽泽却说坐地铁就好,一个月前里斯本地铁公司给大多数地铁站都配备了自动售票机。去地铁站的路上,我看到人很多,就碎碎念着会不会机器少,要大排长龙。泽泽就翻着白眼,不搭理我。到了地铁站看到一排售票机,泽泽的白眼翻得更厉害了。不过呢,毕竟我的英语比他好,售票机选则为英文后,他就撒娇卖萌拉着让我操作,白眼也不翻了。
里斯本的地铁给人一种独特的复古感。老式车厢与年代感十足的隧道相得益彰,座椅更是别具匠心地融入了葡萄牙引以为傲的软木。没有安检和安全门的站台设计,让我们这些来自他乡的旅人不禁感到些许不适应,像是少了「仪式感」。
下地铁后,才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人们在欧洲旅行更喜欢用登山包而不是行李箱。人行道都是用碎石铺成的,拖着行李箱在上面走,叮叮哐哐,每走一小段就要停下来检查一下,特别害怕行李箱的万向轮坏掉。
我的眼镜在飞机上不知怎么,鼻托坏了一个。往公寓走的时候路过一家眼镜店,就进去问能不能修。店员大叔非常善意的帮我更换了鼻托,矫正了一下镜架,还没有收我的费用,哪怕我已经把钱拿在手上递给他。让我意外,更让我感动。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才几个小时,就收获了善意。
最终抵达租住的公寓,房东已将一切准备妥当。虽然是合租的四居室,但每间房都配有独立卫浴,舒适度丝毫不逊色于整租的一室公寓。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海景和跨海大桥,我仿佛回到了在奥克兰求学时的日子。泽泽问我,「有没有发现走了一个轮回?」确实,上一次我去了大洋的另一端,这一次我来到大陆的另一端,同样都是天涯海角,一切都是那么相似,一切又都那么不同。
2024-09-24
在里斯本度过了第一个夜晚。昨晚,我们早早就进入了梦乡,睡得格外踏实。这不仅是因为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带来的疲惫,还有飞机上难以安眠的缘故。同时,我们也需要调整时差,毕竟这里比国内晚了七个小时。
清晨六点,我们便起床了。窗外天色尚暗,待我们用过早餐,远空才泛起一丝晨光。早起的好处显而易见,仿佛为一天平白增添了好几个小时。
泽泽精心规划了今天的行程:首先去一家他在小红书上「种草」已久的日化超市,然后探索一下我们即将就读的里斯本大学周边。我们报名了葡语课程,目标是达到 A2 水平。趁着时间尚早,我们决定先去海边散步,顺便走到另一个地铁站。
在奥克兰求学时,我就钟情于大海。特别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迎着海风漫步,听着海浪拍打沙滩或堤岸的声音。回国后,除了在海南短暂停留不到一个月,很少有机会亲近大海。如今,在里斯本终于可以重温这份美好了。
在泽泽推荐的日化超市里,我们挑选了一些洗漱用品。随后,步行到学校附近,熟悉周边环境,并乘公交返回住处。这一路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往返学校的地铁和公交路线,还对沿途有了初步印象。
虽然还未确认地铁是否提供 Wi-Fi,但公交车上是有的。与奥克兰相似,这里的公交车需要乘客在下车时按下座位旁的停车按钮,否则司机可能会直接驶过无人上下的站点。总感觉这种设计虽然提高了行车效率,但对乘客来说可能不太友好。我在奥克兰就曾因沉迷手机而忘记按铃,导致错过站点,当初萌生买车的想法也有这个原因。虽然里斯本的公共交通还不错,但或许之后也会买一辆车代步,以便我们搬去更远一些的地方,或者工作更便捷。
这一天我们走了三万多步,创下了今年的步数新高,着实令人疲惫。回到公寓,洗完澡后我便躺在床上,本想看会儿视频,却在拿起 iPad 的瞬间就沉沉睡去。
2024-09-25
今天是我们的「超市日」,计划探索公寓附近的几家超市,了解物价,也商量一下每周的吃食。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银行开户。
尽管泽泽「潜伏」的当地华人群中常有人抱怨葡萄牙银行对未获得正式居留卡的外国人不够友好,我却并未过分担心。因为我的想法是,既然要买健康保险,不如直接向银行表明我们要开户并购买保险,这样总不会把我们拒之门外吧?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整个过程异常顺利,我们两人分别开户和购买保险,包括等待叫号在内,仅用了约一个半小时就全部办妥。
值得一提的是,葡萄牙的银行营业时间分为两段:上午 8:30 至 12:30,下午 13:30 至 15:00。这种时间安排常导致银行人满为患。幸运的是,我们早早就去排队,避开了拥挤。虽然银行卡需要等待约一周半才能寄到,但拥有银行账户意味着我们在里斯本的生活正式拉开帷幕。
离开银行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超市之旅。在第一家超市,泽泽拦住我不要急于购物,而是仔细记录下各种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他是真的懂得如何勤俭持家,要是我自己,恐怕很难有这种意识,也不会想到超市之间有价格差异。
葡萄牙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目前最低工资仅为 €820,远低于法国、德国,甚至邻国西班牙。这也导致了这里的物价相对亲民。例如:
6L 矿泉水:€0.89
200g 生菜沙拉:€0.65
1L 半脱脂牛奶:€0.82
一袋吐司面包:€0.95
一打中号鸡蛋:€2.15
我们的饮食需求并不复杂,主要购买了面包、谷物、饼干、牛奶、沙拉、鱼罐头、披萨和各种酱料。虽然公寓配有天然气,我们还带了小电饭煲,但暂时没有做中餐的打算。幸运的是,我们在国内就习惯了偏西式的饮食,适应起来并不困难。再加上日常服用复合维生素,我们相信能够保持营养均衡。
在葡萄牙,超市会员卡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积分兑换优惠券,还能与税务系统联动。不过,我还没完全弄清楚购物时如何自动报税,也没在申请会员卡时看到填写税号的选项。
说到税号,它在葡萄牙的重要性堪比中国的身份证号码。无论是身份认证、购物、工资发放还是办理驾照,都离不开税号。正如美国有句俗语说的:「世上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这在葡萄牙同样适用。我们是来之前就委托当地的中介帮我们办理了税号,过来之后大大减少了办理其他业务所需要的时间。
2024-09-26
9 月 12 日我就在地铁公司的官网买好了交通卡,就在我沾沾自喜可以在落地当天取卡的时候,收到的邮件里显示要 10 个工作日才能取,也就是今天。
今晨醒来,窗外细雨绵绵。这样的天气不适合出门,我们索性躺在床上看起了剧。不知不觉间,我们竟双双睡去。这几天我们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剧,每次打开前还是习惯性地点开 Surge,随即又暗骂自己一声傻逼。最后,我干脆将 Surge 卸载,彻底告别过去的网络使用习惯。
里斯本属地中海气候,四季分明。通常夏季(6-8 月)炎热干燥,降雨稀少;冬季(11-2 月)温和湿润,雨水频繁。虽然现在才刚入秋,梧桐叶已开始泛黄飘落,但天气预报显示,未来降雨将逐渐增多。
一觉睡到中午,窗外已经没有飘雨,看远处没有云遮挡的天空已经有阳光洒下。早上还是阴冷的感觉,这会儿已经有一点暖和了,走在太阳下甚至有点微微出汗。
里斯本是典型的山城,高低起伏的丘陵遍布。走去离家最近的地铁站大约 1km 的距离,需要走两个上坡。由于不知道 23 日购买的临时交通卡是可以继续充值的,这一次又买了两张卡,多花了 €1 的冤枉钱。
到机场的地铁站后,很快就在人工柜台取到了交通卡。有了交通卡就可以购买月票无限次的乘车了。不过月票的计算方式是每月第一天到最后一天,这几天还不能买,不然又要花冤枉钱。
月票分成了两种,一种是 €40,可以在整个大里斯本都会区乘坐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另一种是 €30,只能在指定的区域使用。还没来里斯本之前,感觉第二种定价方式很不划算,但是真的到了这里才感觉,其实生活半径并不会有多大,每个月如果能省下 €10 也不错。不过,最开始这几个月,我们还是会买 €40 的月票,可以四处转转。
我已经想好了,要坐火车去辛特拉,再从那里坐公交去罗卡角。还要去动物园看动物,去市中心坐电车。
2024-09-27
早餐时,我随意浏览了一下里斯本佛光山的地址,惊喜地发现它离我们的住处仅有 2 公里左右。与泽泽商议后,我们决定悠闲地步行前往,顺便在回程时在超市采购些吃食。
我们沿着海岸线慢悠悠地散步。今天阳光灿烂,明媚得有些刺眼,但空气中却透着几分凉意,较之前几日明显转凉。不知是海风的缘故,还是因为前几日的雨水。这样的天气,既舒适又令人神清气爽。泽泽连连说他喜欢里斯本现在的气温。广东小孩儿一年到头都少有凉爽,我只能心里默默说着,好可怜。
佛光山的网站上写的是 10 点开门,但我们在门口等到 10:10 也没见人影,干脆就走了。去超市再采购一些吃的喝的。
这一次在超市,学着当地人也拿了折扣海报。大米正在打折,2kg 是 €2.69。和泽泽商量,我们带过来的有一个小电饭煲,可以蒸米饭,然后拌着蔬菜和罐头吃。泽泽想了想,走到冷鲜柜,指着肉肠说,可以买来做煲仔饭,六根一盒 €2.99,每顿吃一根。我连连点头。
这次在超市,我们学着当地人的样子,仔细研究起折扣海报。大米正在特价,2 kg只需 €2.69。我们带来的小电饭煲突然派上了用场——可以用来做煲仔饭。
泽泽把我带去肉类区,指着冷鲜柜里的肉肠说:「我们可以用这个做煲仔饭。一盒六根,€2.99,每顿吃一根正好。」我两眼放光,连连点头。
中午到家后,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做起了煲仔饭。两杯米和一根肉肠一起蒸煮,熟了后拌入沙拉菜和一盒金枪鱼罐头,再洒一些甜椒粉提味,非常完美。如果不够味道,淋一点寿司酱油在碗里。
前天还在说我们都不是中国胃,现在就啪啪打脸。
手机随便拍了一张,卖相不怎么样,吃起来味道很好。最重要的是方便。
2024-09-28
原本不打算出门的,然而泽泽的裤子磨破了,需要去买条裤子,不然就没得换洗。于是我们又溜溜达达地沿着海边走去超市。这一次重点注意了一下海边的饭店,有两家中餐厅,其中一家是川菜馆。门口贴着菜单,按照当地的购买力,价格不贵,可是算成人民币就贵了。
泽泽现在还是有习惯把价格按照 1:8 换算成人民币,我让他不要这样,他却振振有词「我们还没有在这里挣钱,肯定得换算一下。」
我刚去奥克兰的时候,第一次逛超市时也和他一样。当时看到了肉派,因为没吃过很想吃,原本都拿了,但又看了一眼价格,心里换算了一下,就默默放回去了。那一次就让我对购物有了阴影,能不买的都不买,必须买的就尽量等打折买。也确实是等我开始打工挣钱了,购物就没那么有顾虑。
在商场里转了几家服装店,泽泽都没有挑到合适的,就说干脆在网上买优衣库。结果话刚说完,我们突然想起超市里也有卖衣服的,就去看了一眼。果然被他挑到了一条,不仅款式比服装店里的好看,价格也不错。服装店里的裤子,穿着总觉得有点像街溜子,吊儿郎当的。或许是我们不懂这边年轻人的时尚吧。
还没有查过里斯本的 outlets 在哪里,快到黑五了,应该会有折扣季。还不知道这边会不会有 boxing day(12 月 26 日)这样的购物节。不过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圣诞节怎么着都应该比较隆重吧?
来里斯本的第一周就这样过去了,总体来说还是很适应的,要办的事情也都比较顺利。
写的很流水账,嗯,就这样。
棱镜通讯 No.113 亚伦·斯沃兹(Aaron Swartz)
本文出自博主的 Newsletter《棱镜通讯》,每期一个话题,🐣 关注记录、挖掘科学创造、社会思想和个体生活。 我相信每一个人物、思想、事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启发当下,看向未来。目前《棱镜通讯》已更新39 期,往期内容请访问太隐网站:https://www.wangyurui.com/tags/Newsletter/ 在纪录片《互联网之子》的开头,导演用梭罗的名言抛出问题: 世有不公之法, 我们是安于循守, 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 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很显然,亚伦......
自证陷阱能挖多深?
最近有一位从博客找到 Telegram 的创作者(我姑且称之为是创作者,因为他和我聊天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创作)。很可惜,我本想着今天来整理跟他的聊天记录,结果没想到他已经把我们彼此的聊天记录给删除了。
他找到我,是因为我在博客的文章里,提及过我曾坚持过 500 日写作,总计完成了 170 万字,他帮我做了一个数学题,即每天平均要完成 3400 字,这件事情本身值得质疑。所以他实际用另一种逻辑陷阱让我回答了几个看上去毫无干系的问题:
- 我那时在做什么工作?
- 我那时每天什么时候安排写作?
- 我那时创作的内容是什么?
这是非常标准的「自证陷阱」的套路,因为这些问题会扯出更多的需要自证的内容。所以我用另一个方式让这个自证游戏变得更具有「参与感」。

我给了他一张截图,证明当初的《∞》坚持到了第 1700 篇文章(每天 3 篇,即 566 天左右),总计 1,741,300 个字。参与感的部分,就是让对方选择 1 到 1700 里的任意三个数字,我将这三个序号的文章内容展示出来。同时,如果该数字前后的内容是属于「系列」的,即当天的文字内容在聊一个话题,或是在完成同一部小说,他可以选择是否要看「关联性」的证据。
于是下一个自证陷阱出现了:如何证明这些内容的时效性?
因为当初的坚持写作并不是按照「日记」的形式,它和 2022 年坚持的每日写作不同,它没有一个「宏大叙事」作为背景线索,所以我能轻易地证明 2022 年每一天的坚持写作与社会正在发生的疫情闹剧的关联性。
所以我把自证游戏上升了一个层级,我需要自证「结果主义」。
我承认我无法证明时效性,就算里面确实提到了一些明确年份,但他仍然可以觉得我这是临时修改的,因为无法判别文章在「宏大叙事」里的关联性。所以我建议开始讨论「它们为什么没有被发表」。
果然,他掉入了我预设的圈套,开始质疑我为什么从未「发表」过。
我解释了当初在 LOFTER 的创作,以及最后因为敏感词审查注销 LOFTER 的情况。接着,我将这个「结果主义」的陷阱引至更难自证的「动机陷阱」。他果然开始质疑起我的动机:他显然不相信一个创作者会毅然决然地删除自己 170 万字的创作内容,以及在现在有了独立博客之后这些内容也没有再发出来,这「不符合」创作者的动机。
见他掉入圈套,主动权就回到我的手上:
以下内容我只能尽力回忆起我们的聊天内容,我对自己所说的内容记忆比较深刻,因为它本身是预设好的逻辑陷阱,关于对方的回答我只能大概还原内容。如果当事人有幸能看到这里,也可以从你的视角还原客观事实。
「你为什么觉得创作者就一定不会删除已创作的内容?」
他认为那是「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它们本应该公之于世,才能体现出自己创作的价值。
「那也就是说,你赞同《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就别他妈发表出来啊》的观点?」
他认为博客性质不同,别人想写什么那是别人的事。
「那我作为创作者,把已经发表的文章删除了,是否也意味着这是我的事?」
他认为这个逻辑说不通,因为我既然在博客炫耀了 170 万字的结果,那就应该证明其真实性,也应该接受他人的质疑。
「炫耀这个赛道我们先放一放,先回到我作为一个创作者是否拥有删除已发表文章的权力。」
他认为那是我的事,但是质疑我的真实性是他的事,不冲突。
「那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在自己的博客装逼,我是不是也有质疑其真实性的权力?」
「那如果对方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事,发表出来的文章也是为了自己,那我是不是可以质疑你别他妈发出来?特别是还要被各种博客聚合网站抓取并公开出来。」
「除非你觉得这就是创作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创作者发表出来的文章就是希望被看见、应该被质疑的,而普通人的博客就是经不起被质疑?」
他认为这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跟别人如何看待没有关系。
「那我们可以质疑那些博客主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吗?」
他认为没必要,那是别人的成果。
「那你质疑我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时候,再回到炫耀这件事,你既然觉得我是在炫耀,那我现在证明了我有实际的资格可以炫耀,那我帮你引导至动机层面,质疑我的创作动机有问题。」
「那你质疑我的到底是内容,还是质疑我的创作动机?」
「推荐你质疑创作动机,因为它对我甚至是每一个创作者来说是无解的。比如之前就有人质疑我的动机其心可诛,所以我创作的内容不值得一看。」
他认为这是别人的权力。
「那这样的质疑可以作为定义别人成果的依据吗?」
他认为不能,但同时切换了赛道,认为我写的东西太过激进,并不适合公开发表。
于是我们的赛道又被换到了「感受」层面,是因为他觉得我的内容过于激进。一旦进入到「感受」层面,就会进入到比「证明动机」还要困难的领域,即「唯主观不可破」。他只要咬死「就是不喜欢我」的结论,这个时候无论何种证明都将是越来越深的「自证陷阱」。这也是大多数情况下,吵架吵崩的根本原因:一旦就事论事被「感受」带偏进入到「唯主观不可破」的领域,那就不可能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大部分的事情都变成处理「不同频争吵」。
本着「参与感」贯穿始终,我最后给了这位朋友两个选择:
- 我们双方同意立刻停止聊天,因为我们现在再聊你主观世界的事情,我无法扭转你对我、以及我的作品的看法;如果可以,你可以继续关注我的博客,如果有观点上的交流,我们随时可以在这里进行;
- 我单方面希望结束我们现在的聊天内容,因为我无法扭转你的主观;如果你想继续聊天,我可以回复「认输」的聊天内容单方面结束我们的聊天内容,这样也让你来找我聊天这件事有个闭环;
结果,他没有回复我,就发生了最开始提到的,他删除了我们彼此的聊天记录。
以上,就是如何脱离自证陷阱,以及为对方设下主观陷阱的流程,总结一下:
- 脱离自证陷阱
- 避免回答毫无干系的问题;
- 回到问题本身,你需要我「证明」什么?
- 在证明的时候保留部分数据/内容,而不是全部公开,否则公开的数据很有可能会引发新的自证陷阱;
- 将自证陷阱引导至「动机陷阱」;
- 动机陷阱的陷阱
- 质疑动机是对「个体」的质疑,将「个体」拓展到「群体」,迫使质疑动机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 东风破,你比东风还要破。都已经被质疑动机了,承认自己「烂」反而无敌;
- 质疑质疑动机的动机;(字面意思)
- 避免深陷唯主观不可破的领域
- 如无法就事论事,一旦进入「唯主观不可破」的领域,及时抽身,不要妄图改变一个人的主观认知;
- 比起「讨好」对方,不如联合「敌人的敌人」;
- 你又不是人民币,为什么人人都要喜欢你;
独生养老
清明节,聊点应景的。
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正式施行,2015年,该政策废除,这36年间一共出生了大概2亿多的独生子女,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现在在讨论的更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辈退休产生的老龄化问题,然而最年长的独生子女已经46岁了,十年后这代人就开始进入养老通道预备役,二十年后开始进入全员退休状态,三十年后进入等死状态,五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妇。那么这代人如何养老呢?
首先,要区别养老与退休。现在的生产力水平,退休属于伪概念,一半多职业存在其实就是体制为了把工资发出去,让人们对经济系统与劳动致富保持信仰。货币是人类文明很伟大的发明,但货币所依赖的经济系统要求资源有稀缺性,这个要求在技术进步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服务业还有空间,但农业制造业不考虑分配不均整体产能过剩了。因此,发达国家一方面会把制造业转移出去,另一方面自身更多发展对人服务业,美国就业大类里唯一超过10%的行业就是教育与医疗产业,基本是个内循环产业,而这两行业里医疗也是美国过去三十年家庭开支大类里增长最快的,可看作自己制造的内卷(另一个是住房),而虽然美国高等教育学费增长也很夸张,但因为政府补贴开支没涨太多,当然我说的是教育部还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很多所谓职场人认为自己不可或缺,但除了少数真正意义上研发创意部门,大多数职场只是冗余的齿轮嵌合体,是人与人而不是人与产业目标间的关系维系了职位,通过体制、流程、会议、汇报来展示所谓的能力,这些都不会改变产业本身的效率。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这些机制类的工作其实是可以完全被取代的。
当然,工作可以被取代,但职位不会,工资也不会,这套劳动致富的叙事还会有几十年的惯性,只是那些发工资的职位对人的技术性要求会越来越低,人们也只能用内卷出的相对公平的毕业学校档次去筛人。其实个体不可替代性已经被工业标准化改造过的教育产业大大弱化了,很多人的稀缺性是由岗位本身稀缺性决定的,跟人能力关系其实不大,与其搞无意义内卷,不如多设置岗位来发工资,当然这也是所有大企业病或官僚主义的来源。现在我们都痛恨企业病与官僚主义的低效,但很难想到起后面养的家庭,而且砍了这些岗位节省的钱也没有参与二次分配而是更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去了。我当然也是反感官僚主义与低效的体制,但能给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也就是全民基本收入了,不然内核丛林法则的经济系统一旦开始高效运转,大多数都会成为冗余。我父母都是工人,小时候我经常因为他们三班倒要自己在家睡觉,到了美国钓鱼认识的钓鱼佬也说自己之前在工厂干活时也是三班倒也是作息混乱,三班倒本质就是不让机器停下,一直有人监督生产,潜台词是需要人来应对意外,然后大多数工厂都有意外应对的标准流程,这个事其实完全可以自动化。不过制造业保留这个反人性的倒班制其实就是为了制造门槛,让那些只接受朝九晚五的白领别来做这份学历要求低但“苦”的工作,类似的小算盘在很多行业里都存在,都可以被识别为冗余,但要是真砍了,体制就会更担心街上无业游民的创意了。
养老不必等退休,甚至很多人一进入工作就已经开始养老了,一周工作不到十个小时的人我在美国见的多了,国内公务员/国企体系养的闲职我也见识过,这些人其实是提前享受了产能过剩后的自由发展,与之对应的996就很难评了。我建议独生子女们都去算算自己的时薪而不要去信赖那些年轻时候多赚后面躺平的空谈,不要线性外推,历史发展从来都是非线性的。时薪是真正反映你所在行业的生产力效率的,一周40小时400块跟一周100小时1000块看起来后者到手的多,但只是在行业内等效率内卷,行业本身没有发展,大概率要产能过剩了。我已经数不清最近二三十年制造业服务业为了促进消费创造的各种概念了,例如手机,当年有人说3.5英寸屏幕是最佳手机尺寸,说这话的人叫做乔布斯,现在6.1都成了小屏手机了,他自己就搞出了触屏手机、视网膜屏等一系列概念。很多需求其实就是这些所谓商业精英强加给消费者的信仰,然后不断提高参数来进一步创造需求与伪创新,攀爬那些概念背后的鄙视链。我不是说技术进步不好,但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想一下自己真正的需求,不要活在攀比的参数里。
虽然养老不必等退休,但岗位有退休,退休后退休金肯定是低于工资的。不过我们按60岁退休,退休后可以活20年来算,其实账目很好理清楚,人工智能调研后告诉我如果现在你已经有50-150万人民币,那么可以在二线城市轻松活到死。当然这个数是现在有这个钱且能保证这笔钱每年利息跟上通胀,这个倒也不难,美债有tips这种利率不高但会根据通胀调整的产品,国内应该也有对应理财。当然,这是一个独居人的花销,包括了房租,如果你有房子,可以扣掉二十年房租。这里第一个会被质疑的就是凭什么认为大多数人只能活到80岁,技术进步不能活更久吗?能,但贵,长寿跟健康生活也是两个概念,也许你能活到120岁,但后面三四十年根本下不了床或者需要很贵的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另外就是大概三分之一的人过了85岁就会老年痴呆,这个玩意目前无解,有解也不会便宜到2.1亿人都用上,当然欢迎未来人过来打脸。另一个质疑可能就是为啥不考虑退休金?可以考虑,但不出意外退休金会先被我们的父母这一代消耗个差不多,最后我们这一代退休的时候金额可能不小,但购买力应该高不到哪去,如果你有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优先考虑。还有质疑就是感觉这个钱看不了大病,这点我建议去关注下地级市的各种补充性医疗保险,一年几百块,覆盖医保外一定的开支,自己也可以配置重疾险。不过我很早就知道,如果一个病医保外开支超过30万人民币,那么从保险行业视角就已经属于可以放弃的了。人命无价,但医疗资源都是明码实价的,独生子女这一代没必要给后人留债务,当然也没必要留遗产,我估计后面不超过五代,不论是最好还是最坏估计,人类都没有劳动与累积财富的必要了。前面这话是对自己说的,不是对长辈的,他们医保资源会更充分些。
那么后代呢?为什么没提子女养老?独生子女这一代毫无疑问需要给父母养老,但自己老的时候不要指望子女养老。这倒不是说让你品格高尚,而是说子女养老不现实。独生子女这一代基本完整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被废除的过程,但之所以被废除其实就是因为生育率太低了,都不要说2.1,1.2都到不了,这个比例下你指望一个子女养两个老人精力上本来就是不可行的。那你说多生几个咋样?我记得十几年前地方台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家庭矛盾调解的社会实践,兄弟两人为了争遗产都不在老人面前避讳,直接开打,什么?你不准备留遗产?去查一下过去二十年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吧。亲情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不要指望亲情来养老,经不起考验的东西就别去考验,养孩子的付出与幸福感回报都是即时的,独生子女这一代跟子女共同生活的平均缘分不会超过三十年的,人生有梦,各自精彩。
那么伴侣呢?自己去查独生子女离婚率,多了我也没啥可说的,很可能很多人跟子女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伴侣多。现代婚姻本来就是经济互助组织,是为了实现1+1>2的,但不是说婚前1+1,婚后0.3+1.8,虽然整体更有竞争力,但却牺牲其中一个人的幸福。作为一个没结婚的人,我认为除非两个人在一起每个人幸福感都超过婚前,否则就可看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合法剥削,可以牺牲可以磨合可以奉献,但都必须自愿,否则婚姻本身就是失败的,更谈不上互相扶持养老了。每个人计算自己幸福感的公式都不一样,但两人是要互相兼容的,不能说你觉得我幸福就行了。独生子女这一代(包括我)都比较自私,放到全世界看也差不多,很多人都不愿意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幸福感,如何取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且只能自修,外人的意见都有自己的偏见。
不过显然同龄人养老社区会是一个不错选择,这种更多属于互助型生活,最好是那些很多年互相知根知底的朋友,退休了住在一起,每天互相串门,反正也不用上班。这种模式不太依赖更多年轻人,真需要体力劳动可能会有养老机器人来完成,甚至如果自己可以接受的话让人工智能扮演成一个同龄人天天陪伴聊天也不是不行。这条路最大困难就是你得有朋友,这对有些人不是问题,但对另一些人就比较尴尬了。个人经验是,如果你的朋友是你学生时代认识的多半靠谱,工作后没有利益关系认识的其次,然后是聊得来的陌生人,最后是同行,都是冤家。其实技术养老也不是不行,但最好不要独居,独居也可以,不要养猫,不然意外过世后猫是真的会吃尸体的。
聊这些不是说独生子女这一代会晚景凄凉,相反,晚景凄凉只是我们这一代人集体选择的必然结果。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全球经济繁荣昌盛最精彩的一段,也有机会去享受比前代人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后面会出现的那些情况也都可能被技术改变,甚至我们还需要跟未来到访的外星人干架。无论如何,当我们这一代人退出历史时,每个人都应享受这个舞台。
对哲学工作性质和目标的追问——以陈教授一篇文章为例
一键发布 Newsletter:AppleScript 与 Quaily CLI 的完美配合
Quaily 是一个新兴的、AI 驱动的现代化 Newsletter 服务,也是少有的由华人开发的产品。我初次了解这个平台是通过 Quaily 首席 Lyric 的一条推文,年代久远我就不去翻找了,大意是他比较了市面上的几个 Newsletter 平台后不甚满意,于是决定亲自开发一个。最初使用时,Quaily 的功能还不像现在这样完善,但其页面精美与时尚感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再加上听说 Lyric 本人也是位不折不扣的帅哥,对于一个「颜狗」来说,好看即正义!无脑冲呗。
事实证明,真正的帅哥魅力不仅来自外表,更在于能力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想想蒋丞、顾飞、江添、顾望……咳咳,言归正传。
Quaily 绝非徒有其表,而是拥有众多实用功能的专业工具。我并不想把这篇文章写成软文,具体功能介绍可以移步用户手册查看。下面,我将分享如何利用 AppleScript 实现一键发布的便捷操作。
为什么选择 AppleScript?
AppleScript 是 macOS 内置的自动化脚本语言,它使用户能够创建自动化工作流程,控制各种支持脚本的应用程序。选择 AppleScript 的优势在于:
- 无需安装额外软件,系统原生支持
- 与 macOS 系统深度集成,运行稳定
- 可以控制几乎所有支持脚本的 Mac 应用程序
- 可以直接让 AI 生成脚本,基本不需要修改就能使用(这一点尤为关键)
实现方式
区别于其他 Newsletter 服务,Quaily 提供了 Quail CLI 这款强大的命令行工具,可实现用户认证自动化、Markdown 文章管理以及用户详情获取等操作。它通过与 Quaily API 交互,让用户在命令行环境中完成各种操作,如登录、获取用户信息、文章的创建、更新、发布、取消发布和删除等,无需通过网页界面。这些功能为通过脚本实现自动化发布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使用说明请参见《介绍 Quail CLI:简化你的工作流》)。
注意:如果我们使用的是 Obsidian,可以直接使用 Quaily 官方提供的插件,无需自己编写脚本这么麻烦。
安装与配置 Quaily CLI
在构建自动化脚本之前,您需要先安装并配置 Quail CLI。安装过程十分简单,只需执行一条命令:
go install github.com/quailyquaily/quail-cli@latest
当然,前提是系统中已安装 Go 语言环境。或者您也可以直接从 GitHub 上安装 Quaily 官方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截至 2025 年 3 月 6 日,二进制文件的版本号为 v.0.0.3。
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登录认证。打开终端,执行 quail-cli login
命令,系统会启动 OAuth 流程完成 Quaily 身份验证。终端中会显示一个 URL,您需要访问该链接并授权应用程序访问您的账户。认证成功后,登录信息会保存在配置文件中(默认位于 $HOME/.config/quail-cli/config.yaml),今后操作就不再需要重复登录了。
配置文件包含您的认证信息和一些自定义设置,例如前置元数据映射等,这些设置能帮助您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流程。比如,您可以自定义 frontmatter 中的键映射,将 featureImage 映射到 cover_image_url,使其更符合您的使用习惯。
AppleScript 基础与命令行交互
脚本的目标是实现一键发布到 Quaily,而 AppleScript 的关键优势在于它能执行 shell 命令,从而调用 Quail CLI。
在 AppleScript 中,执行 shell 命令通过 do shell script
命令实现。这个命令由 macOS 中的 Standard Additions 脚本扩展提供,让您可以在 AppleScript 中执行任何命令行工具。例如,要执行 ls /Applications/
这样的简单命令,您可以这样写:do shell script "ls /Applications/"
。
需要注意的是,当 shell 命令包含空格或特殊字符时,必须正确引用这些字符。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 AppleScript 的 quoted form of
属性,它会返回一个安全的字符串形式,不受 shell 进一步解释的影响。例如:do shell script "ls " & quoted form of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
。
对于包含中文等非 ASCII 字符的文件路径或命令,正确设置环境变量至关重要。这能确保 UTF-8 编码的正确处理,避免乱码和路径识别错误,特别是在处理包含中文字符的 Markdown 文件或文件夹时。使用以下方式设置环境变量:
do shell script "export LC_ALL=en_US.UTF-8; export LANG=en_US.UTF-8; your_command_here"
这样,即使您的文件名或路径包含中文字符,AppleScript 也能正确处理而不会出现编码问题。
构建 AppleScript 脚本实现一键发布
现在就可以结合前面的知识,构建一个完整的 AppleScript 脚本,实现一键发布到 Quaily 了。这个脚本包括以下步骤:选择要发布的 Markdown 文件,使用 Quail CLI 上传并发布该文件。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 Markdown 文件。这可以通过 AppleScript 的 choose file
命令实现:
set markdownFile to choose file with prompt "请选择要发布的 Markdown 文件:" of type {"md", "markdown"}
接下来,获取用户的列表(list)信息。为简便起见,可以在脚本中预设列表的 slug,或者通过对话框输入:
set listSlug to text returned of (display dialog "请输入要发布到的列表 slug:" default answer "your_list_slug")
然后,使用 Quaily CLI 的 post upsert
命令上传文件:
set uploadCommand to "export LC_ALL=en_US.UTF-8; export LANG=en_US.UTF-8; quail-cli post upsert " & quoted form of (POSIX path of markdownFile) & " -l " & quoted form of listSlug set uploadResult to do shell script uploadCommand
上传成功后,Quaily CLI 会返回包含帖子信息的 JSON 响应,您可以从中提取 slug 信息:
-- 假设 uploadResult 是类似 {"status":"success","data":{"id":"12345","slug":"my-post-slug",...}} 的 JSON 字符串 -- 使用简单的文本处理来提取 slug set slugExtractCommand to "echo " & quoted form of uploadResult & " | grep -o '\"slug\":\"[^\"]*\"' | cut -d\\" -f4" set postSlug to do shell script slugExtractCommand
这段代码使用管道命令组合 grep
和 cut
从 JSON 响应中提取 slug 值。grep -o
查找包含 "slug" 的部分,然后 cut
命令分割字符串并提取 slug 的实际值。
获取到 slug 后,继续使用 post publish
命令发布该帖子:
set publishCommand to "export LC_ALL=en_US.UTF-8; export LANG=en_US.UTF-8; quail-cli post publish -l " & quoted form of listSlug & " -p " & quoted form of postSlug set publishResult to do shell script publishCommand
最后,显示操作结果:
display dialog "帖子已成功发布!" buttons {"确定"} default button "确定"
将这些步骤组合起来,您就拥有了一个实用的一键发布脚本。
高级优化与自动化技巧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流程的效率,可以考虑以下高级优化策略:
自动提取 Markdown 前置元数据(frontmatter)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通过 shell 命令如 grep
和 sed
,可以解析 Markdown 文件并提取其中的 slug 信息,无需手动输入:
set extractSlugCommand to "grep -m 1 'slug:' " & quoted form of (POSIX path of markdownFile) & " | sed 's/slug: *//' | tr -d '\r\n'" set postSlug to do shell script extractSlugCommand
加入错误处理机制也很重要,确保脚本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行。例如,检查文件是否存在,检查上传和发布过程中是否有错误等。使用 AppleScript 的 try...on error...end try
结构实现:
try -- 脚本主体 on error errorMessage display dialog "发生错误:" & errorMessage buttons {"确定"} default button "确定" with icon stop end try
AppleScript 支持将脚本保存为独立应用程序,并可添加到 Dock 或设置键盘快捷键,实现真正的「一键」发布。创建应用程序的步骤很简单:在 Script Editor 中编写脚本,然后选择「文件」→「输出」,在格式中选择「应用程序」。
此外,如果需要在发布过程中加入其他步骤,如预处理 Markdown 文件、自动生成标签、上传图片等,都可以通过扩展脚本来实现。
结合实际工作流的应用场景
在实际的内容创作工作流中,一键发布脚本可以与其他工具和流程无缝集成。例如,将其与 Markdown 编辑器结合,当文章编辑完成后,直接点击按钮或使用快捷键触发发布。就像我使用的文本编辑器 BBEdit,内置了 AppleScript 管理功能,可通过快捷键直接触发脚本。
您还可以考虑与其他自动化工具结合,如 Hazel、Keyboard Maestro 或 macOS 自带的 Automator,构建更复杂的工作流。例如,当将新的 Markdown 文件放入指定文件夹时,自动触发发布流程;或设置定时任务,在特定时间自动发布预先准备好的内容。
通过这些集成和扩展,一键发布脚本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内容管理和发布解决方案,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结语
在本文中,我并未提供自己使用的完整脚本,而是希望帮助您理解如何使用 AppleScript 和 Quail CLI 实现一键发布,并鼓励您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和扩展这个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化处理重复性任务,我们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意和内容质量上,这正是技术为创作者带来的最大价值。
注:本文中的 API 端点和参数仅为示例,实际使用时请参考 Quaily 的官方文档。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