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重庆
十一年前,离开故乡。先后漂泊在天津、南京、广州、深圳,或是求学,或是实习,或是工作,工作单位更是换了不计其数。人来人往,聚散匆忙。或许只有经历过常年漂泊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远行客的各种滋味。
与其说如今的我更能理解父亲了,不如说父亲是现在最能理解我的人了。还记得离开深圳前,我和对象一起去看望父亲母亲,父亲笑着说:我知道你们这次来是跟我们告别的。我虽然笑着接了话,但内心百感交集、泪如雨下。
四月初,我们来到了重庆。比起其他城市的快节奏,重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有生活气息。地铁上能经常看到老伯伯挑着箩筐、嬢嬢背着背篓。有一次,我还在地铁里的过道上看到有老伯伯卖栀子花——那是久违的故乡的味道。街边大家做着自己的小买卖,还有各种我爱吃的小吃,走在路上也会有路人跟我搭话闲聊,让我感觉这座城市的百姓都非常热情。还有一次,我们去小吃街买田螺,我们不确定好不好吃,于是老板让我们随便试吃,我本想挑一两个田螺试试口味,结果老板直接用小盘子盛了一盘给我们,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用道德绑架我们,而是笑着说:先拿去吃,买不买没关系,好吃的话下次来买,我经常在这的。
后来,我们找好房子之后,开始搬家。货拉拉司机看到我们行李多之后,主动过来帮我们搬。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一楼大厅的陌生人,也很热情地过来帮忙把那些行李搬上车。还有一次,我取完快递,因为是大箱子就用双手抱着,在我前面的小姐姐把防火门打开之后朝身后看了一眼,发现我腾不出手来开门,就在那把门支着等着我过去,其实我离她还有一段距离,她本可以直接离开。
再后来,和朋友聚餐,点餐的时候不小心点多了两碗米饭,老板主动过来问我们是不是点多了让我们退掉,后面发现确实看岔了点多了。其实若不是他主动提醒,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作为律师,我当然也很关注司法环境。目前给我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劳动仲裁还是法院诉讼案件,都可以网上立案,这对于我办案就极为便利了。我之前网上立的一个案件,开庭时间确定之后,虽然我同时收到了短信通知和线上通知,但仲裁委还特意打电话给我确认了一下,这让我觉得仲裁委很负责。
后来我在渝中法院开庭,由于上一个庭审(与我代理的案件是同一个法官)还没结束,但法庭的门是开着的,于是我在旁听席等候。那个案件是个劳动争议案件,只有原告来了,案件是缺席审理的。我看见法官特别耐心地倾听、特别温柔地讲述,这让我觉得,法院很负责,至少负责审理我这个案件的法官很负责,那个时候我仿佛看见了一束光。当然,最后这个案件也很快收到了胜诉判决。
还有一次,仲裁员在开庭前,核对了我们双方的身份,发现对方的身份并不是被申请人的代理人,而是案外人。这个时候,本来也可以缺席审理。但仲裁委为了定分止争,还是耐心地问了来龙去脉,花了将近 3 个小时极力促成双方的和解。无论是仲裁员、我、我的当事人还是案外人,本可以庭审完静候判决即可,毕竟,正常情况下庭审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远远低于和解谈判,但当时所有人都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促成和解。我还记得仲裁员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遇到你这样的律师,是当事人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遇见这样负责的仲裁员,又何尝不是我的幸运?
当然,这段时间的经历远不止如此,只是这些事情让我感触颇深。比起量化的人生,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更让人动容。种种经历让我觉得,这座城市是有温情的。或许你会问,难道没有糟糕的方面吗?当然有。但对于我个人而言,瑕不掩瑜,不然怎么叫渝呢。而且,我听说市长信箱非常好用。更何况,这座城市是她的故乡。
闲下来的时候,我也会尝试着去思考:为什么重庆的生活气息会这么浓厚,大家为什么都会这么热情。后来我翻阅了历史,找到了答案——那次惨绝人寰的轰炸……那场漫无边际的山火……网红城市只是它的表面,有更合适的词去形容这座山城。游离之间,或许定居于重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文写于出差返程途中宜兴飞往重庆的飞机上,2025 年 7 月 4 日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