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武汉游记

3月18日晚上,从南昌西站出发,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到达武汉站。

这是一次较为仓促的旅行,但也是期待已久,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去湖南、江西之外的省份。也正因为第一次,我对于如何游玩、如何规划一无所知,全靠小红书上的各种分享,同时我也不知道如何订酒店,是订离高铁站近的,还是离市区近的,在女朋友和同学的建议下,选择了楚河汉街附近的一个酒店,离市区近,附近也是地铁站。

武汉游记 - 第1张图片

第一天晚上,到酒店已经接近11点,和在武汉读研的初中同学碰面,一起吃了点烧烤,就回酒店休息了。第二天早上起得比较早,特意打车去了附近的粮道街,尝试了当地特色——热干面,之前在大学食堂吃过一次,我以为难吃是食堂的原因,没想到当地的味道也没什么区别,实在接受不了碱水面的味道,太腻了。

接着打车前往昙华林,早上八九点钟的样子,人不多,陆陆续续有游客在附近拍照,一个年轻的文化街区,我也是边走边拍。

武汉游记 - 第2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3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4张图片

第一次看到电影里经常出现的7-11便利店,进去买了一瓶怡宝。

武汉游记 - 第5张图片

路边的花。

走到尽头,昙华林的网红墙,再往前走就是地铁站。

武汉游记 - 第6张图片

前一天候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门票,从昙华林出来之后就乘地铁去省博物馆,很多地铁站都非常有特色,比如省博湖北日报站,其中就有博物馆的风格装饰。

同学上午有事情,所以我一个人除了逛,就是拿着手里的尼康不停地拍。

武汉游记 - 第7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8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9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10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11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12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13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14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15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16张图片

在近当代展馆里,有一个关于新冠疫情的展览,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头皮发麻,关于那几年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

武汉游记 - 第17张图片

在梁庄王展馆前看到有人在拍照,我也随手给人家拍了一张。

武汉游记 - 第18张图片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专门设了一个馆进行展览,排队的人很多,分批次进入,我大概等了有二十多分钟,挤进去拍了一张照片就出来了。

武汉游记 - 第19张图片

还有曾侯乙编钟的音乐秀,我兴趣不大,就没有买票观看。从博物馆出来之后去了一趟辛亥革命博物馆,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垂帘听政,放大看,咸丰帝后面有个老娘们。

武汉游记 - 第20张图片

接近中午,没有吃午饭,直接奔往黄鹤楼,到游客中心时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票进去,在小红书上搜了一番,网友分享了几个拍照的机位,索性就按攻略去看看,在外面拍拍黄鹤楼就行。

武汉游记 - 第21张图片

当我按照小红书说的地点,来到著名的红墙之下,附近围满了人,红墙前面全是摆姿势拍照的女生,以及拿着相机、iPad 到处问你要不要拍照的商家,没意思,去附近逛逛。

武汉游记 - 第22张图片

路过一家卖酒的店铺,里面都是一些自己酿造的果酒,随意品尝,我自然而然是被猫吸引过去的,尝酒都是其次,谁会拒绝一只可爱的猫咪呢。

实在是饿了,三点多到江汉路步行街,人山人海。随便吃了点东西垫一垫肚子,对吃的其实兴趣不大,能填报肚子就行。

武汉游记 - 第23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24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25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26张图片

从江汉路出来之后本来想去晴川阁,路上坐公交车,迷迷糊糊睡了几分钟,等到晴川阁时过了进入到时间,无奈之下就去附近的码头,50元/人的观光游轮,第一次体验坐船的感觉。

武汉游记 - 第27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28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29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30张图片

没有什么精力再继续逛了,最后在武汉长江大桥下面等日落天黑。

武汉游记 - 第31张图片

武汉游记 - 第32张图片

令我无语的是,捣腾大半天,不知道如何设置长曝光,本想拍一拍晚上的大桥,最后只能拿出手机,效果也一般。回南昌之后看视频,才知道使用 S 档就可以调整快门速度……

武汉游记 - 第33张图片

可能是上班太久,逛一天之后已无精神再逛第二天,加上次日天气不太行,似乎会下雨,改签了车次,第二天上午匆匆回南昌。

武汉,必须要去第二次,还有很多地方的风景没有看过,尤其是看了郭城安的武汉街拍视频,就想跟随他视频的脚步浏览每个地方。

下次一定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详细的游玩攻略……即使是匆匆,也要充实。


以上照片大部分由 Nikon Z5 拍摄,少数几张由 iPhone 15 Pro Max 拍摄。

中国制霸上,也多了一个点。

武汉游记 - 第34张图片

武汉游记》最先出现在印记

未曾踏足的小径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1张图片

今年除了入坑摄影圈,在此之前还入坑了骑行圈,虽然最初目的是将其作为上班的通勤工具,但在下班之余 RC100 便是放松自我的奇妙之物。

下班稍早,天气正好,骑车前往公司附近的艾溪湖湿地公园,这里是众多跑步、骑行、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今天不是休息日,只有少数下班来此散步的人。穿的裤子比较宽大,为了防止裤脚卡到自行车,特意买了两条束脚绑带将裤脚固定住,这样骑行起来就方便许多,没有追求速度,我喜欢的是一边骑行一边欣赏两边的风景,观察路上的人。

来过艾溪湖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比如公司组织徒步,和女朋友散步,带着相机来记录风景,再或者像今天这样下班之后骑一会儿车,原本以为一样的风景来几次之后会变得乏味和无聊,但今天骑行时误入一条未曾踏足的小径,欣赏到从没见过的风景,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它始于一个分岔路口,一直往前延伸,便到了艾溪湖大桥底下,骑过去时看到许多在这里拍照的女生,因为在这个角度下和艾溪湖大桥拍照,正好可以将桥拱作为兔子耳朵,显得十分可爱,这里也成了一个著名的打卡点,匆匆骑过,在巨大的桥墩下面,十分开阔和安静,也是一处值得拍照的好地方,因为骑着车便没有停下来,继续往前,湖面上架起延绵不绝的木桥,与远处的夕阳交相辉映,很遗憾,又没有拍下来。

从那条小径出来之后就是公路,沿着路往住的地方继续骑行,路上仍然在回忆刚刚看到的景色,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右边的小径,还会不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呢,会不会后悔没有选择另一条呢。突然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选择,早上出门便开始选择,坐地铁还是骑自行车,选择前者可以在通往地铁站的途中看路边的风景和人,随时用手机记录,选择后者,虽然也能随时停车欣赏,但显然没有那么方便,不管选择哪一种,都会有所遗憾。

今天骑车,可能遗憾没有带相机,遗憾没有带着相机沿着湖边慢慢走,不管是湖边野餐的女生,还是湖边钓鱼的男生,亦或是路上散步的老人、小孩,都可以慢慢记录下来,骑着车便只能短暂停留,拿出手机简单地拍几张,再心满意足地离开。处处充满选择,时时都有遗憾,但正如雷军所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更美丽的风景永远在下次。

用发朋友圈的话结束今天的内容,上班哪有骑车好玩。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2张图片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3张图片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4张图片

未曾踏足的小径 - 第5张图片

未曾踏足的小径》最先出现在印记

从做家务开始说起

从做家务开始说起 - 第1张图片

每当深夜来临,我总会做一些爱做的事情——做家务。

电脑连接蓝牙音响,打开 Spotify,随机播放一首歌曲,开始做家务,整理物品。

平常工作日,下班回到家已是六七点钟,忙碌了一天,回来只想坐在电脑面前冲一会浪,或者躺下休息,至于打扫卫生做家务,那都是周五晚上或者周六白天的事情。但是这周是小周,周六下班回来看着自己乱糟糟的房间,忍不住想动手了,于是按照上面的步骤开始今晚的整理。

以前读书的时候,每个人轮流打扫教室的卫生,内心极度不情愿,因为教室不大,桌椅一放更显的狭小,水泥地面上灰尘难以察觉,但是每周一次的大扫除倒是很乐意,往往这个时候最后一节课都是用来打扫卫生,教室里的桌椅会搬到走廊上,接近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时间都在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周轮到第一组和第二组,下周轮到第三组和第四组,没有轮到我们的时候,时间都是属于自己,自由支配,便跑到楼下操场上和同学一块玩。

如今工作之后,在自己租下来的小房间里,每一次做家务都是为了自己,没有以往的不情愿,反倒是更加享受这个过程。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十分治愈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有成就感的过程。可能和我个人性格有关,我并不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直到桌面凌乱不堪,衣架堆满衣服,才会意识到整理的必要。但就是这样一种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让人十分享受和自在。

我有一个囤积的癖好,囤积两种东西,一个是袋子,另一个是箱子。

网购衣服,会留下装衣服的袋子,尤其是带顺滑拉扣的袋子,心里想着以后可以装些其他东西,亦或是以后搬家装小物件会用得上;超市购物,不管大号还是小号购物袋,都喜欢存着,垃圾袋用完了便拿出囤积的购物袋套上;越来越多的面包店使用十分精致的纸袋,即使我想不到以后能用来装什么,依然将其完完整整地保存,因为它太好看了,舍不得扔掉,也有可能是我认为20元的面包,有10元是体现在纸袋上……实际场景不止这些,于是柜子里的袋子越来越多。

继续说箱子,其中也包括盒子。从去年1月租房到现在,陆陆续续也买了一些小家电,比如电风扇、小电锅、台灯等等,往往会留下较大的纸箱子,一是方便以后搬家,继续装原来的物品,二是用来装其他的杂物,这些我倒是觉得没什么,但对于一些数码产品的纸盒子,我居然也喜欢囤着。iPhone、Apple Watch,这两个电子产品的包装盒依然留着,并没有什么用处,去年10月从网上买的华强北耳机,前不久才扔掉它的包装盒。这或许是源于小时候的习惯,家里人购买了新的手机,也会十分妥当地保管好包装盒,在使用智能机之前,手机包装盒里似乎都有一份纸质的保修卡,以及相关的使用说明书,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包装盒被精心存放。

今天整理物品,将前段时间囤积的快递盒打包在一块,以及之前存下来的又小、质量又差的袋子全都扔了,原本被塞满的橱柜,简单整理收拾一番,多出了一倍的收纳空间;正值换季,将冬天的衣服折叠好放在角落的衣柜里,靠外的衣柜则填满了春夏季节的衣物。如果不整理,我估计不会发现房间里堆了这么多排不上用场的东西,只会一味的继续存、继续堆。

除此之外,洗了两件白色衬衫。如果不是公司规定,无论如何也不会买白色衬衫,更不会天天穿,容易脏容易黄,参考在家的经验,用白猫洗衣粉混合热水浸泡一会,再手动搓两下,袖口、颈边的污渍也能很容易清理,洗完之后看着挂在走廊的衬衫,心想,这应该是我上班以来洗得最干净的衬衫。

看了眼天气预报,明天天晴,可以换一床被单和床单,上天台晒一晒被子,闻一闻太阳的味道。

从做家务开始说起》最先出现在印记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手里有一台闲置的旧手机——荣耀30 Pro,2020年购买,目前插了一张 Skinny 卡,平时用来打打游戏。据了解,国内手机几乎是不支持 eSIM 功能,只有少数的 iPad 或者 Apple Watch 支持该功能,想要使用也比较麻烦。

体验 Xesim

最近接触到一款产品——Xesim,通过一张实体 SIM 卡,让原本不支持 eSIM 功能的手机也能用上 eSIM,朋友寄了一张给我,今天拿到之后立马安装到荣耀30 Pro 来体验一番。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1张图片

到手之后是一张用方形纸壳包装的 SIM 卡,里面附赠了一枚取卡针,还挺贴心,我平常使用的卡针用完就随手放,等到下次使用就找不到了。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2张图片

左侧内容是具体的使用教程,我简单看了一下,Xesim 作为一个辅助工具,通过它提供的实体 SIM 卡为手机开通 eSIM 功能。

主要有两种使用方式。针对 Android 手机,可以下载官方的 Xesim App,下载购买的 eSIM 套餐进行激活使用;对于 iOS 手机,则可以使用手机自带的 STK 进行管理和激活 eSIM。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3张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Xesim 本身不提供 eSIM 套餐,需要自行购买,然后在 Xesim 上激活和使用。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4张图片

选择中间的 eSIM,点击加号,可以使用扫码、兑换码、手动输入等方式,添加你自行购买的 eSIM 套餐。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5张图片

添加成功之后就会显示下图中类似的内容,包括供应商名称、ICCID、过期时间(自己设置),其中“huhexian”是我自定义的内容,可以按照需求进行修改。最重要的是右边的开关,只有在开启状态,然后打开手机的数据漫游,方可使用 eSIM 功能。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6张图片

RedteaGO

我使用的是 RedteaGO 提供的套餐,7天500MB体验,仅支持上网,如果需要打电话、收发短信则需要购买其他套餐。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7张图片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8张图片

上面是开启 eSIM 之后的简单测速,无需开启代理,即可访问国外网站和应用软件,我也使用它看了几分钟的 YouTube,没有卡顿。

虽然 eSIM 在国内并不普及,且大部分设备均不支持该功能,但是如果有出国旅游、外贸等需求,手中的设备不支持 eSIM,SIM 卡槽又满了,则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曲线救国,轻松实现 eSIM 功能。

Xesim 提供的是 eSIM 能力,至于 eSIM 套餐流量是 5G 还是 4G,有没有号码,能不能收发短信,能入网哪些运营商,网速如何,都是与 eSIM 套餐有关。这样的好处便是提供全球运营商自由选择的能力。


目前 Xesim 提供两款产品,区别在于可以下载的 eSIM 卡数量不同,价格分别是 15 美元和 28 美元。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9张图片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 第10张图片

如果有想法购买体验,可以使用我的折扣码:huhexian,获得10%的折扣。

官网地址:https://xesim.cc/

关于 eSIM 套餐的购买,可以看看这几个供应商,支持的地区和国家都挺多,有无限和有限流量套餐等。

Airalo: https://www.airalo.com/zh-CN
Holafly:https://esim.holafly.com/cn/
RedteaGO:https://esim.redteago.com/zh-CN/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最先出现在印记

摄影随想

我以为买了相机,揣着它在大街上,就会敢于举起并开始拍照。在没有相机之前,出于某种羞耻感,不敢或者是不敢光明正大地用兜里的手机拍下眼前的人或物,除非旁边没有别人。

摄影随想 - 第1张图片

或许是受某些新闻的影响,潜意识里举起手机拍照和“偷拍“划上了等号,而相机才是光明正大之物,可以随时随地拿出咔嚓两下。

再仔细想想,这应该不是主要原因,我拍人很少,尤其是对一个 i 人来说,敢于拍人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拍景和物更多,但为什么还是不敢呢?源于内心的自卑和不自信,很多时候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看到我认为值得拍照记录的内容,当我拿出手机一本正经按下快门时,总会担心旁边是否有人指指点点和各种议论,“这有什么好拍的“。我想,这才是主要的、根本的原因。

最近睡前在 b 站看到不少关于摄影的视频,有一个类别我很喜欢——街拍,寻一个天气不错的日子,带上手机或相机,随处走走,边走边拍。在户外,一种随机的环境下存在着不确定性,光线、角度、人物都不确定,拍出来的照片也是独一无二,我理解为这是一种机遇,确切来说是缘分。或许是这个原因,我不喜欢的一类摄影是写真,穿着特定的服装、做着特定的妆造、摆着特定的姿态,这一切都是被安排、布置,像一男一女被安排相亲、订婚、领证,缺少缘分。上述观点为个人看法,仅限于在写真馆或摄影棚,在户外给女生拍照不在讨论范围内。

我很喜欢 iPhone 的实况功能,在拍照的同时能够记录按下快门前后的几秒瞬间,今天翻开相册,找到春节期间和朋友一起玩的照片,播放实况能听到朋友的笑声,一直觉得摄影的意义是记录瞬间,记录一切不确定、随机的瞬间,边走边拍能遇见许多随机的人,发生随机的事,眼前的建筑和光线会组成随机的构图,按下快门的时候,随机的瞬间变成永恒,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再翻开曾经的相册,便能回忆起当初。

今天是 3 月最后一个周末,购买相机已经一个月,每次一到休息日,总会想出门逛逛,觉得外面会有东西等着我去拍,今天也不例外,但是天气不好,阴天没有光线,带着相机在楼下溜达了一圈,被倒春寒的冷风赶回了家,手痒。前段时间连续一周的下雨,潮湿,购买收纳箱做了一个简易的防潮箱,但还是忍不住拿出来开机看一看,实在手痒,对着桌上的键盘拍了几张。

摄影随想 - 第2张图片

摄影随想 - 第3张图片

摄影随想 - 第4张图片

摄影随想 - 第5张图片

或许热爱摄影的人都喜欢拍一张自己拿着相机的照片,第一次是拿着大学同学的 Canon EOS M50 Mark II,那是我第一次独立使用相机,虽然摄影的爱好并不是从那一刻才开始,但拥有一台相机的想法开始萌生。购买 Nikon Z5 之后一直没找到机会拍一张举相机的对镜自拍,晚上临时起意,在房间的全身镜前拍下了一张与小猫的合照,光线不好,希望能有机会拍一张更佳的对镜照。

摄影随想 - 第6张图片

摄影随想 - 第7张图片

拍照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是一种兴趣和热爱,可能费钱,但还是希望能够大胆地拍,大胆地记录,记录不确定的瞬间。

摄影随想》最先出现在印记

博客的七年之痒

博客的七年之痒 - 第1张图片

最初不知道七年之痒是什么意思,问了 Perplexity 之后懂了,指的是婚姻进入第七年时,夫妻对平淡规律的生活感到无聊乏味,可能产生外遇等危机的现象。

写博客到第 7 年,似乎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比如对写作没有以往那么浓厚的兴趣,对于主题、插件等功能的折腾缺乏精力,博客成了一个偶尔想起,偶尔看看的东西。但我以为,这恰恰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变化。

当你对一个人的新鲜感渐渐消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ta 已经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了 ta 的存在,即使没有再多的新鲜感。于博客而言,也是如此,从一开始的热情、好奇、兴奋,到现在的归于平常、淡然,博客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经历一场事、遇见或认识一个人之后,在博客中记录下来。

过去的一年是我走出大学,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自己的工作有较为固定的忙闲时间段,以至于博客的更新呈现出不太规律的规律,即便是提前拟好了几个想写的话题,但总会因为各种缘由搁置,写博客毕竟是一种兴趣,只在自己有想法的时候写。今年年初和陈仓颉达成了一个赌约,以 50 篇文章为目标,未达成者送达成者一本书,如果双方都达成或者都没有达成,则互赠一本书,奔着这个目标,每当发表一篇新内容时,总要在群里艾特他瞧一瞧,嘿,我这周写好了,你呢。

满打满算第 7 年是在 3 月 17 日,但现在内心有想法,想记录下来,想写,便提前写了这一篇周年记录的内容。前不久买了相机,让本就喜欢周末出门逛逛的我更想出门逛逛,用手里的相机记录身边的人、事、景,希望新的一年能带着它去很多地方。

2018 年接触博客那会,完全想不到自己能写个七八年,很多事情难以预料,就比如现在,再过几年就是“十年之约”,当年 16 岁的小伙子也要长大 10 岁。

博客的七年之痒》最先出现在印记

今日摄影-20250302

上午在东湖区逛了半天,天气太热,太阳很烈,虽然是走走拍拍,但没有拍到比较满意的内容。

在八一公园的一座桥上偶然看到湖面的几只塑料鸭子,湖面很干净,便赶紧拍了下来,旁边还有小孩子和她妈妈在数有几只。

下午准备去艾溪湖和鱼尾洲逛逛,看看能不能有更满意的瞬间。

后期使用醒图进行简单的调色,没有技巧,全是感觉。

原图:

今日摄影-20250302 - 第1张图片

后期:

今日摄影-20250302 - 第2张图片

等有空我也学习一下竹炉山房,在图片上显示 Exif 信息。

今日摄影-20250302》最先出现在印记

Nikon Z5 开箱体验

上周日还在研究消费决策模型,研究如何克制消费欲望,三天之后下单了 Nikon Z5,只能说国补太香,含 24-50mm 镜头,国补之后的价格为 5949.15 元,而且可以 6 期免息。

由于仅限上海地区,便委托我的一个在上海读大学的学弟代收,再转寄到南昌,辗转之下终于拿到手,今天开箱。

购买之前也做了不少的研究,佳能、索尼、富士这些品牌也都看过,但似乎尼康性价比较高,而且 Nikon Z5 也是比较受欢迎和推荐的入门级全画幅微单,对我来说可以算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相机。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1张图片

上午在上班,收到短信通知,快递到了,地下车库便利店旁边,中午吃完饭就去签收,为了不影响工作,没打开看,一直忍到了下班回家,才开始开箱。

保修卡、产品合格证、说明书、充电器、电池、数据线、肩带、相机本体、镜头,便是全部内容。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2张图片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3张图片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4张图片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5张图片

桌面有点杂乱,忽略即可。

Z5 拿在手上的感觉比较沉,但也是很有分量,握持非常舒服,贴合自己的手型。虽然网上说自动对焦比较慢,但就我第一次体验来说,能接受,稍微一按就能对上。上图拍小鸭子摆件时按下快门没有拍照,在群里问了才知道没有对上焦,对焦框变为绿色才可以正常拍照。

由于拿到手比较晚,也没有出去拍照,就随便拍了下桌子上和房间里的物品,第一张给了小猫。正好明天天气不错,也不用上班,准备出门拍拍,再来分享样张。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6张图片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7张图片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8张图片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9张图片

Nikon Z5 开箱体验 - 第10张图片

继续探索,继续琢磨,为兴趣买单。

Nikon Z5 开箱体验》最先出现在印记

周报 #12 – 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周报 #12 - 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 第1张图片

不成文的内容,别误以为成人内容。

上一期周报停留在 2024 年 6 月,是什么原因让我在今天重启呢,是责任感,是我和陈仓颉的赌约,他说他草稿箱里已经有 4 篇,我一个字都没有,当然主要原因是标题中的“不成文的内容”。

过去写周报,是将其作为回顾一周的方式和载体,也有可能是过去数周甚至数月……最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偶尔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脑海中冒出各种思考和想法,但很难扩展成长篇大论,用周报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克制消费欲望

最近欲望很强烈,尤其是对数码电子产品。

春节期间和同学在电竞酒店一起玩 CSGO,玩到凌晨毫无困意,回南昌之后便想买一台电脑玩游戏,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不仅玩得菜,而且玩的时间少,如果真想玩,周六下楼去网吧玩两个小时也能让我满足;想买一台相机,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广场、湖边拍照,在各种各样的相机品牌中寻找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拍照也可以,犯不着买台相机,可能拍的最多的是我加班的场景。

如何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寻找合适的平替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最近也看到几个关于心理学的小视频,视频中说如果你在犹豫要不要买这件东西,那就不要买,如果是必需品,到了非买不可的程度,你不会犹豫,事实上前面提到的游戏本和相机,确实不是当下必需。

消费决策模型》中提到的 EBK 模型,从五个步骤(问题认知、收集信息、方案评估、选择、购买结果)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虽然做不到完全理性,但有必要在下单前理清一下自己的想法;凯文·凯利也提到过一个关于消费的观点:你为某样东西实际支付的价钱至少是标价的两倍,因为你需要花费时间、精力、钱来设置、学习、维护和修理,以及最后的处理。不是所有的价格都体现在标签上,实际上是标价的2倍。也可以理解为两次消费,第一次是金钱上的消费,第二次是时间、精力上的消费,如果在可负担范围内且能够付出精力和时间,那可以购买。

哪吒2

时隔 5 个月,又去了电影院,朋友送的电影券,买了一张 IMAX 3D 的《哪吒 2》,但是似乎颜色有点不对劲,网上说那些海妖都是有颜色的,然而我看到的全是红色。

两个多小时看下来,全程无尿点,结尾留下彩蛋,意犹未尽,和之前看《速度与激情 10》的感觉类似,没看过瘾。结束之后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二刷、三刷,片中的细节太多了,场景、特效、打斗,以及每个人物角色的形象。

我不太擅长评价一部电影,也不太会写观后感,只能直白说出自己的感受,那就是两个字——刺激。

晚上 8 点的电影,结束时已经接近 11 点,由于是商场里的影院,商场早已关门,几十个人围在电梯前面等待电梯下楼,这个时候有一个孩子的家长火急火燎地询问工作人员应急通道在哪里,因为他的孩子不见了,电影院里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乘电梯下去了,但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应急通道下不去,走不了,要下去只能等电梯。我在旁边听着既无语又好笑,这么大一个电影院,应急通道四个字在墙上挂着,但是不能通行,有必要让消防部门来整治一顿。

文章·视频

  • 我如何使用Apple Notes做笔记:教你用 Obsidian、Notion 等笔记软件的文章非常多,但教你如何利用好 iOS 自带的备忘录的内容却很少。
  • 我看《哪吒》
  • PUMA 5.0:发哥的主题名字都很特别,要么是女星名,要么是品牌名。之前用过 Puma 主题,小清新的感觉,魔改了不少,最近又有了更新,但少了一点折腾的动力。
  • 勇闯南美毒窝!我们拍到了可卡因制作的全流程:食贫道这期视频太顶了,一档美食节目,居然让你看到了可卡因制作的全流程,尤其是饼哥号召其他人一起在制作田里尿尿,弹幕、播放量在这一刻猛增。

昨天去驾校报了 C1,正在逐步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今年拿到驾照,祝我好运。过去几周记录的内容很少,以至于今天写周报都像是在挤文字,明天做出改变,善用手机里的 Apple Notes。

周报 #12 – 那些不成文的内容》最先出现在印记

元宵节的深度求索

年前年后,有两个话题不断占据热搜,一个是哪吒,另一个是 DeepSeek,直到今天元宵节,哪吒仍在冲击 100 亿,DeepSeek 时不时服务器繁忙,让你稍后再试。

元宵节的深度求索 - 第1张图片

2022 年 12 月初,第一次了解到 ChatGPT 并花了 1.5 元接收短信验证码,注册 OpenAI 账号,当时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与之对话,问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话题,比如怎么写读书笔记,如何读书和写博客,觉得挺有意思,当天分享给陈仓颉,他因为网络 IP 限制无法使用,一连说了两个放弃,结果第二天问我注册的步骤和细节,也开始玩上了。

不太记得 ChatGPT 是如何一夜爆火,但它就像一株小火苗,点燃了整片草原,自己也逐渐成为熊熊大火。后来随着各种 AI 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也尝试了 Claude、Gemini、Perplexity 等服务和应用,借助 ChatGPT 修改了一段代码,并应用到博客上。我一直在想,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AI 可以带来什么,或者说改变什么。

借助沉浸式翻译插件,我常将 AI 用于更加准确、优雅的翻译,甚至翻译外文电子书进行阅读,尽管近一年来还没认真读完一本书;借助套壳工具和 UniAPI,使用 Midjourney 和 DALL-E 给博客文章生成封面配图,2023 年中秋节还借助 Bing Create 生成了几张关于中秋团圆的图片;使用 Perplexity 替代 Google、百度等传统搜索引擎,整合搜索结果,提供高效便捷的搜索服务,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手机上使用 Perplexity 常常出现无法响应的情况,大概是网络问题;现在也安装了 DeepSeek,偶尔使用深度思考,但不多,因为它有时候思考得太久,让我觉得有点婆婆妈妈,但是反过来想,我读书的时候如果能够深度思考,那博客写得会更多,现在思考一遍之后我再追问,它就罢工了……UniAPI 是一家第三方 API 供应商,可以花一份的钱使用多家 AI 服务的 API,目前也支持了满血版 DeepSeek R1。

我对于 AI 的使用还比较浅显,只会使用一些直白的提示词,让它按照我的指令生成或总结相应的内容,还做不到利用 AI 开发任何软件或者服务,当然我在使用的时候先说你好,最后说谢谢,不能压榨咱们的员工。但我觉得这也是普通人使用 AI 的局限,提示词的局限。记得 ChatGPT 刚火起来的时候,就催生了许多提示词玩法,GitHub 上也有不少调教 ChatGPT 的文档,以及 Prompt Engineer 职业的诞生,这些都是值得用户去学习和了解的内容,如何用精准的提示词获取精确的内容,同一个指令用不同的提示词描述,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这可能就是 AI 带来局限的同时也带来的学习机会。前段时间在和菜头的文章《介绍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中了解到这样一段提示词:

现在我希望你是一名资深中文写作教师/小学语文老师/中学语文老师/公文写作培训师,拥有 30 年教育经验,是一名传授写作技巧的专家。请先阅读我提供给你的文章,然后对文章进行分析,然后教我如何提升写作水平。请给出详细的优缺点分析,指出问题所在,并且给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为了方便我能理解,请尽量多举例子而非理论陈述。

于是我在 DeepSeek 开启深度思考,用上这段提示词,并粘贴了上一篇文章《地下车库的便利店》,它思考了 10 秒钟,从结构、语言、细节方面提出了对应的问题以及修改建议,最后还给了两点专项提升建议,比如空间活化训练,让我连续观察三天便利店,记录便利店收银台的声音、关东煮的气味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光影(地下车库你 tm 哪来的光影?),再比如人物速写公式,特征物品+标志动作+时间印记,凌晨1:15分,陈仓颉用缠着创可贴的拇指撬开泡面碗盖,蒸汽腾起的瞬间,便利店玻璃上的雨痕恰好漫过他工牌上褪色的职位名称。这说明什么?说明陈仓颉是工龄很长的打工人,但更加形象生动,他在凌晨吃泡面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加个脱发秃顶的细节可能会更有趣。

随后我便让它根据所生成的建议修改原文——《地下车库的生存驿站》,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原文和修改之后的内容,前者是打工人在便利店吃关东煮、买东西,后者是可怜的牛马在深夜加班后去便利店填饱肚子,牛马的形象更加清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能让我回忆起每个月雷打不动的加班时光,标题都充满着班味。

让我回到小学课堂,从第一堂写作课开始学起,也很难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AI 带来了什么?很多人说带来了危机,职业危机,将会有更多的工作被 AI 代替;生存危机,机器人都上春晚扭秧歌了,不怕以后把人类干掉吗,我懒得去想这些问题。我的看法是,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想起小时候的一个问题,人和电脑谁更聪明,我第一反应是电脑,因为电脑可以做很多事情,查到很多知识和内容,但“电脑是人发明的”,人是不是更聪明呢?

使用 AI,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许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并借助 AI 提升自己,深度求索,我觉得这是对于普通人的意义所在,至于 AI 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便捷和变化,暂时不在我们可以考虑的范围内,留给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定是深度求索第一人。

元宵快乐,写到这里我准备下楼去吃一份最爱的酒槽小汤圆。

元宵节的深度求索》最先出现在印记

地下车库的便利店

地下车库的便利店 - 第1张图片

陈仓颉写了一篇文章《便利店》,我在底下评论,公司地下车库也有一家便利店,但为什么要开在地下车库,我也不知道。

门面不大,两排货架,两台放饮料和牛奶的冷柜,一台放冰淇淋的冰箱,以及一个收银台和收银台旁边的关东煮机器。隔壁是快递驿站,原本两个房间之间有一堵墙,后来打通了,便利店的空间也随之变大,容得下更多的人坐下来吃东西。

刚入职那会,不知道地下车库有个收快递的地方,每次网购都是填租房地址,恰好碰上频繁加班那几天,几乎都要晚上 9 点多回家,这个时候附近的快递点已经关门,一连三四天没时间拿,只好厚着脸皮打电话给快递点的工作人员,麻烦送到我家门口。后来听同事说地下车库有快递点,收货地址直接填公司,也是这个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以“便利”二字为特点,能买到各种急需的东西,也能填饱肚子,有男同事来买烟、买饮料,有女同事来买冰淇淋和关东煮,我经常来吃饭。虽然一楼有公司的食堂,便利店旁边也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食堂,但总会碰上不想吃饭的时候,可能心情差,可能食堂饭菜不合胃口,也可能是排队的人太多,在实施分流吃饭前,排队要 10 分钟以上。我经常光顾他家的南昌拌粉,一碗粉再加一根肠,嗦粉吃肠,很有滋味,已经无数次在内心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南昌拌粉;也偶尔吃泡面,比如非常受欢迎的“粉面菜蛋”,有粉有面有蛋有肠,货架上剩最少的就是它。倘若一桶泡面或一碗拌粉不够吃,那就再拿几串关东煮,各种吃的全部下肚,最后饱饱地上楼回工位睡午觉。有一回印象深刻,头一天加班太晚,睡眠时间太少,第二天上班十分疲惫,趁着中午吃饭的间隙去便利店买了一瓶东鹏特饮,勉强支撑了下午的工作。吃久了食堂的饭菜,偶尔来便利店换换口味,是一种别有风味的加餐,有一回正在吃泡面和关东煮,拍照分享给朋友说,昨天发工资了,今天吃顿好的。

因为旁边是食堂,每次来到便利店就仿佛回到高中时代,不想去学校食堂吃饭,便来旁边的小卖部,也是买一桶泡面,一瓶可乐,或者再来点其他的零食,午饭或晚饭就这样搞定了。偶然看到同事在便利店吃东西,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都能理解,食堂人太多,饭菜太难吃。晚上的食堂 6 点半开餐,忙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下楼去吃饭,只想着早点干完手里的活早点下班,但是也不能饿着肚子,领导就去便利店买点吃的,因为时间太晚,便利店没剩下多少,经常是有什么就买什么,有多少就买多少,一个茶叶蛋或者一根肠,也还是挺满足的。

便利店虽然好,但也不敢轻易去,前段时间新出的规定,工作期间不能去便利店买东西,被抓到要罚款,但是如果点外卖买咖啡,却不会被禁止,那就多喝咖啡,干杯。

下班再去便利店整碗拌粉,干杯!

地下车库的便利店》最先出现在印记

一个普通人的 EDC

第一次接触 EDC 这个概念是在罗磊的博客,一个视频介绍他从 9 元到 900 元的常备物品,才了解到 EDC 全称为 Every Day Carry。读书的时候,每天身上就是一部手机、一个耳机,一本书、一支笔,根本谈不上 EDC,工作之后每天携带的东西多了,也更加固定了,这才有机会来分享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打工人,日常 EDC 有哪些东西。

一个普通人的 EDC - 第1张图片

从上往下介绍。

数码3C

2024 年 4 月购入的 Apple Watch S9,搭配 iPhone 使用,配合 Apple 生态,尤其是现在买了公路车,用 Apple Watch 记录骑行,码表都省了。

Honor 30 Pro,2020 年 8 月购入的荣耀 30 Pro,在 2024 年 3 月成为备用机,目前还是 HarmonyOS 4.2 系统,日常玩玩游戏以及体验一些 Android 应用,装了一张 Skinny 新西兰电话卡用于接收短信,虽然过去 4 年,依然运行流畅。

华强北的 AirPods Pro 2,高仿的耳机,对其要求不高,听音乐听个响,降噪体验效果也还可以,便日常带着,乘坐地铁时会戴着隔绝噪音或者听音乐。

绿联磁吸充电宝,以及自带的 C2C 充电线,虽然经常带着,但很少用到,早上出门手机电量 80%,下班回来还剩 40% 甚至更多,除非是在头一天晚上忘记充电,才会用它应应急。

最重要的是2024 年 3 月购入的 iPhone 15 Pro Max,工作生活都在上面,除了屏幕较大,一只手很难掌握,其他体验都还蛮好。

日用品

海水鼻腔喷雾器,作为慢性鼻炎患者,换季时分最为难受,用盐水清洗一下鼻腔会舒服很多。

眼镜清洗液和擦镜布。眼镜容易脏,习惯性每天擦一擦。

凡士林护手霜和纸巾。冬天皮肤容易干燥,出门前都会在手上涂好护手霜,至于纸巾更是鼻炎患者必不可少的东西,一般带两包。

背包

其实我并不喜欢背包出门,坐地铁需要把包取下来安检,如果带了液体,要么进行检测要么自己喝一口,虽然安全需要,但对我来说挺费时间。买了公路车之后,便没有这个烦恼,每天背上包,直接骑车出门。

一个普通人的 EDC - 第2张图片

上个月在公司年会抽奖中了一个小米背包,就直接拿来通勤用。过去是用 Nike 的斜挎包或者黑色的小书包,不过目前持保留意见,这三个包以后都会轮换着使用。

因为不是媒体行业从业者,也不是程序员,日常不用携带电脑键盘之类的大件物品,所以我的 EDC 相对来说比较轻便和小巧,同时我也更倾向于轻装上阵,不想带太多东西,能用就行。尽管我很想把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放在包里日常携带,但是用不上它,尽管它很好看,很酷,很喜欢……对了,还有日常佩戴的工牌和房间钥匙。

至于银行卡、身份证一类的物品,平常不会带在身上,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携带,手机里保留一份银行卡和身份证的正反面照片。

践行 Less is more 的理念,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做到轻装上阵,这是我的 EDC 分享。 最后,我也很期待 1 年或者 2 年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一个普通人的 EDC》最先出现在印记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准确来说,是一辆二手公路车。如何给今天这篇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我询问了 ChatGPT,但是给出的选择有营销味道,索性从中摘取几个字,组成了上面的标题。刷到这篇内容的读者不要惊慌,这仅仅只是一篇记录新手入坑骑行的流水账。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 第1张图片

在前面的《2024·年度回顾》,乃至一年前的《2023·年度回顾》,我都反复提到了一个词,运动和健康,相比2023年,2024年因为工作和自身的原因,运动量非常少,参加公司组织的健康跑活动,也经常被甩在后面,体力不行。其次,租住的地方距离公司大约 4 公里,目前的通勤方式是一站地铁,以及步行 12-13 分钟左右,总共需要 20-25 分钟才能到达公司,如果出门晚了,那就赶不上部门的早会,一次两次没关系,次数多了领导就找你聊天。原本去年夏天就想买,但当时还没转正,担心工作不稳定随时被炒,一直没有买。

综合这些因素,前段时间便考虑购买自行车,原来的计划是过完年回来上班再买,但是最近天气极佳,虽然温度较低,但好在有太阳,在户外运动也不觉得冷,看中迪卡侬 RC100,没有太大的折扣优惠,但也在预期之内,最初的想法是在淘宝下单,第二天去门店提车,但是仍然纠结了几天。期间里刷到阮一峰的周刊更新,最新一期里提到“二次支付”,第一次支付是指金钱消费,第二次支付是指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只完成了第一次支付,没有第二次支付,比如书柜上未拆封的书,这让我再次思考全价购入是否必要,同时群友提醒可以先去看看海鲜市场,买一辆二手车试试。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 第2张图片

一番搜索之下,和附近的一个男生达成了交易,当天面交提车,根据卖家介绍,他 2024 年 5 月购入,8 月份做了一次安全检查,目前买了新车,便想卖掉回血,试骑了一会,由于第一次骑公路车,屁股被座垫硌得有点疼,其他都比较合适,也算是一次比较愉快的交易。

下午骑车去了附近的艾溪湖公园,人很多,有携家带口的,也有情侣出行的,也有跑步和骑行的人,大部分都是在草坪上野营、聊天、晒太阳,十分惬意。在路上顺便计算了通勤的时间,15 分钟左右,符合我的预期,等购买的零件到货之后就可以骑车上班,早上也不用仓促地出门。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 第3张图片

可能是我缺乏锻炼,体力比较差,骑了十多分钟就感觉挺累,内心在想,还是电动车舒服,但是骑车下坡,那种速度和迎面而来的风吹在脸上,是电动车无法拥有的快感。艾溪湖公园本身很大,也有专门的骑行道,看到有爸爸和儿子一起骑行,也有装备齐全的女骑友,更多的是像我一样一边骑车一边欣赏风景的人。

想起 2023 年暑假在艾溪湖散步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以后要是住在附近多好,下班了或者周末可以散步骑车,没想到一语成谶,在附近工作,下班了可以直接去,周末也可以骑车来。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 第4张图片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 第5张图片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 第6张图片

边骑边拍,不过由于太阳渐渐下山,光线不是特别充足,随手拍了几张,中途看见一个骑车的大哥,在给他的车拍照,我过去问他需不需要给他拍张照,大哥欣然同意,便给他和车拍了几张合照,我性格比较内向,俗称 i 人,这次应该是头一回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

最后关于标题和开头提到的 CloudCone,也是事实,上周正好佣金提现到账,我觉得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个小目标,想要什么东西,便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次仅用一半的预算完成了目标,省下了钱,也满足了自己的想法。至于下次想买什么,目前还不知道,但要理性消费,第一次支付很重要,但第二次支付也要重视。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最先出现在印记

2024 ·年度回顾

2024 年对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它不仅让我察觉这一年过得如此快,更让我猛然间发现大学四年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还在回忆大一的我已然进入职场。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内容增加一个工作相关的总结,代表一个 00 后从学校走向职场的转变。

过去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要写年度回顾,或者说年终总结,最近看到 NessLab 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几个关于年度回顾的好处。年度回顾是一个反思、处理和为未来奠定基础的机会,简单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2024 ·年度回顾 - 第1张图片

今年继续采用 Ness Labs 的回顾模板,具体内容可以参考《2023·年度回顾》。

健康/锻炼

1 月份入职前,做了一次入职体检,身体内有一个小小的血管瘤;10 月份急性肠胃炎,在医院做了一个彩超,检测出来的还是一个小小的血管瘤,以及类似胆囊息肉的东西,其他都挺良好,至于血管瘤和胆囊息肉也没有到严重的程度,每年定期观察,实在变大了,做个小手术切除。

还是和去年一样,年年说要运动,年年都是“永远在路上”。因为公司距离我租的房子骑行距离 3.6km,便一直想买一辆公路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但一直挂在嘴上,没有付诸行动,突然又想整一辆二手电动车,突然又觉得坐一段地铁,走一小段路,也挺锻炼身体,于是自行车没买,电动车也没买,每天从地铁站到公司 1.3km 左右的路程,就是我这一天的运动量。

既然如此,就计划 2025 年购入一辆自行车,增加骑行,增加我的运动量,为了健康,为了健康地活着、健康地赚钱。

工作/职业

今年 1 月 15 日正式入职,8 月 24 日转正,原本半年的试用期,因为种种原因被推迟转正一个月。

这是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的事情之一,转眼下个月便是我入职一周年,具体关于工作的感受和体会将会在 2025 年 1 月的内容中简单分享,这里就不再赘述。

友情/社交

毕业之后感觉少了很多社交,友情也仅止步于学生时代,除了工作上年纪相仿的同事,剩下的便是 Twitter 上和中文博客圈微信群里早已认识的网友。

6 月份,还有几个同学在南昌,和他们吃了几次饭,也一起玩了会,那几天大概是我上半年乃至一整年里最开心的时候,都是认识 10 年的初中同学,即使现在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从事不同的工作,偶尔也会在群里聊上几句。

个人生活/家庭

个人生活,离开学校,离开家,独自前往南昌,租下一间小房子,一室一卫,一人一猫。

没有养猫之前,这是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唯一的用处就是睡觉,房间内十分冷清,偶尔播放音乐或电影会把声音调大,营造一种十分热闹的假象。

养猫之后,房间里多了一丝生气,多了一个有生命的物体,下班回家可以叫一声他的名字,运气好的时候会听到他喵喵两句回应你,无聊时刻可以把他抱在手上逗一逗,然后一脸鄙夷和嫌弃的样子从你手里跑开。

工作之后回家的时间更少,5 月份因为写论文,有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在家,之后便只有中秋假期匆忙回家住了两晚,其余时候都在工作,国庆、端午、清明、劳动节都是在加班,正好赶上每个月最忙的时候。

学习/知识管理

如果说工作也算一种学习,那我还是有学习的。

6 月份在 Twitter 上参与抽奖,抽中一年微信读书会员,直到现在,会员还剩 180 天到期,我却一本书都没看完,目前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忙的时候没时间看书,不忙的时候不想看书。

豆瓣读书最近的一本标记,还是 2023 年 11 月的《笔记的方法》。期间虽然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但都是浅尝辄止般的看了几页便搁置了,微信读书上书架里的书越来越多,营造出一种看了许多书的假象。

今天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放上了一盏小米台灯,黄色的暖色系灯光照射下来,非常温馨,我大概找到了没有看书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缺少合适的阅读环境。

旅游/文化

想去武汉,没去成,想去长沙,没去成。

关于这一点,在前面的文章《制定 2025 年的目标》叙述也比较详细,并且将其作为一个目标,希望在写 2025 年度回顾时不辜负现在的期待。

兴趣/创造

细数一下今年买的东西,iPhone 15 Pro Max、Apple Watch S9,这两个是大头;下半年就是一些小玩意,比如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第一次进入充电器的圈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年回家带一大堆充电器的情况,再比如前几天买的小米台灯 1s 增强版,头一次发现对暖色光是如此喜欢,另外,为了追求 AirPods Pro 2 平替,在京东和拼多多上下单了几款华强北生产的耳机,最后选中了一款留下来使用,也算是一次不错的购物体验。

其实很想单独写一篇文章,记录这一年买过的、收到过的东西,它们的的确确提升了我的生活质量,值得推荐和分享,不知不觉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看看什么时候有空,可以将其填补。

博客依然是我的兴趣之一,今年也更换了雅余复刻的 BearBlog 主题,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但想象成建造一座房子,不断装修和修缮,也是一种乐趣。

情绪/精神状况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情绪是比较稳定,即使今年在工作中,被领导和师父批评,都没有让我的情绪有很大变化,当然内心也并没有全部认同,只是一部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罢了。

只有在每个月月初加班期间,压力比较大,再加上自己的工作是薪酬核算,工作时不能有一点马虎,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来进行调节,我一般会选择听听音乐或者看个电影,再就是出门逛逛。

财务状况

坚持了四五个月的记账最后又给丢下了,依然是没有养成习惯。

虽然工作有工资,但仍然不会胡乱花钱,似乎存钱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习惯,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关于消费,今年学到的一课来自博友松烟阁的文章《我的消费决策模型》,消费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去为了一些小利小惠,选择开通了诸如拼多多上的先用后付、美团的月付等功能,一时用一时爽,到最后需要付款的时候心如刀割,犹如小型的信用卡,目前正在慢慢关闭这些功能,宁愿立马消费立马付款,也不想时候多个订单同时来找我要钱。

最后三项

最后三项是关于我最骄傲的成就、面对过最大的挑战和明年的目标。

最骄傲的成就

还是和去年一样,并没有什么骄傲的成就,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通过自己的兼职购入 iPhone 15 Pro Max,以及 8 月份成功转正,最后是收获 Follow 上 1000 个订阅者关注,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生活中没有太多的成就,往往只要比过去进步一点点,就是一种成就和认可。

最大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工作,以及身份的转变。

工作上的挑战,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复杂,需要承担的责任很大,必须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和精力,确保不能出错。

身份的转变,从大学生转变为打工人,去年暑假实习 35 天,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年一整年的工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渐入佳境。

当然,生活处处是挑战。

明年的目标和愿望

已经在《制定 2025 年的目标》记录了一部分。


以上便是全部内容,像是记流水账一般,回顾 2024 年,明年尝试不一样的方式。

2024 ·年度回顾》最先出现在印记

制定 2025 年的目标

从来没有给新的一年制定什么目标,但是这次有点不同,我迫切地想要实现它,因为已经等待很久。

制定 2025 年的目标 - 第1张图片

驾照考试

大部分人应该是在大学期间就报名驾校,按照驾校安排通过考试并获得驾照,但是我并没有。最初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学车还需要报驾校,如果家里有车,自己在家学不好吗?更何况报名费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少的钱。

大学期间没有合适的兼职,仅仅依靠家里的生活费,本身这就是一笔家里的支出,我不想也不愿意再从家里拿钱给自己买单,一次报名费可能抵得上我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生活费,即使家里人催促我报考,但我还是没有答应。

现在毕业工作了,有了工资,可以用自己的钱为自己买单,不用麻烦家里,我觉得这是对于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唯一尴尬的是,大学有时间没钱,现在工作了有钱没时间,只能从周末的夹缝里挤出时间。

为什么现在想考驾照,上面说了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想早点拿到驾照,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带着父母家人自驾旅游,这是我考驾照最大的目标。倘若是我一个人,上班坐地铁或者骑电动车,都无所谓,但如果是和家人一起,开车应该会更加方便。

行万里路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是同样的情况,从小到大没有去过其他城市,除了上学和看病。去九江和南昌,是为了上学和工作,去长沙是为了看病,去浏阳,是因为外婆家在浏阳。今年去了一趟景德镇,和女朋友一块逛了两天。仅此而已,以上是我去过的城市。换句话说,只在家门口溜达了一会儿。

以前没去过九江,到了九江之后,有很多区,濂溪区、浔阳区等等,便以为这是一个大城市;没去过南昌,到了南昌之后,惊叹于地铁的便捷,以及许许多多我从未看过的高楼大厦,便以为这是一个大城市;没去过长沙,2017年因为看病,去过一次,仅仅只在湘雅医院和儿童医院附近待了一天,至今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属于哪个行政区划,也不知道长沙和南昌,哪个城市更大。没去过海边,没看过海,以至于在南昌看到瑶湖,有水有沙滩,心想海边应该就是这样吧。2020年读大学,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乡。

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视频中的人不理解,为什么其他人可以想去哪就去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而自己只能忙着工作。我也有过同样的疑问,朋友圈里不是这个人在全国各地跑,就是那个人出国,似乎从这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这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我没有那样的条件,家里也没有那样的条件,大学想方设法做兼职赚钱,减轻家里的负担,寒暑假也想方设法兼职赚钱,减轻家里的负担,你说我羡慕别人吗,不羡慕是假的,但除了羡慕,剩下的就是接受这个现实,不用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必人人都一样。

定下这个目标,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欲望,而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自己的见识。

我希望在2025年能走出去看看,第一个城市是长沙,这个令我感到印象模糊的城市,接下来是武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的不多,但是希望 2025 年能行更多的路。

制定 2025 年的目标》最先出现在印记

把宠物当成家人

早在10月初便想记录一些关于养宠物的内容,那个时候女朋友刚把她的猫从我这接走,紧接着我在小红书上领养了附近人家家里生的小橘猫,一门心思投入到对小橘猫的照料当中,耽搁了许久,今天终于有时间、有精力把这段时间的思考记录下来。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1张图片

小时候家里就养过狗,家里人从集市上买来的土狗,一个成年人手掌那么大,像个皮球一样从蛇皮袋里滚出来,具体什么模样不太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出门上学会一直跟着我到校门口,傍晚放学回家也会在家门口看到它。也刷到过不少养宠物的视频,家里的小猫或者小狗,陪着家里的大人和小孩玩耍,便对这样的生活十分向往。

银渐层:傻豆

去年11月底,女朋友领养了一只一个月大小的银渐层,当时我在 Twitter 上向网友征名,Dayu 给了一个建议:英文名 shadow,中文名叫傻豆,从那以后这只小银渐层就叫傻豆了。这里还有她小时候的视频,和现在差别太大了。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2张图片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3张图片

小时候看着十分可爱,身子不大,端坐着望着你,眼睛又很大,因为比较小,还不会清理自己,每次拉完屎到处跑,到处蹭,地板上经常能看到一坨一坨黄色的固体,屁股上也脏得很,只能是拿着湿巾给她擦拭。头两个月染上了猫藓,鼻子旁边有一小块地方掉了毛,赶紧带她上了宠物医院拿了药,回来之后给她戴上了伊丽莎白圈,这下吃饭上厕所更麻烦,更让人头疼,经常把便便蹭到伊丽莎白圈上,或者喝水的时候直接浸入了水里,那段时间真的让人手忙脚乱。晚上睡觉,因为是冬天,她经常钻到被子里,睡在中间,或者睡在我的胸口上,听着她的呼噜声入睡,也别有一番滋味。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4张图片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5张图片

好在后面恢复得挺快,脸上缺的毛也长了回来,渐渐的越长越大,身子一天比一天肥,我感慨最多的是,越来越油腻了,就像网上视频里的大肥猫,整天吃完就往那一趴着。今年7月份,女朋友放暑假,把傻豆放在我这,我因为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的时间陪她玩一玩,拿着逗猫棒或者猫条引着她跑一跑跳一跳,幸好没有拆家。她喜欢爬上冰箱,喜欢在我用电脑的时候过来捣乱,直接踩到键盘上,或者直接在电脑面前睡下,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黏着我睡觉,而是睡在床角,空调底下,独自入睡,早上醒得比我早,一大早就在喵喵叫,要么没有猫粮了,要么需要给她铲猫砂了。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6张图片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7张图片

和她待了近3个月,每次叫她名字,都会有所回应,因为比较掉毛,房间里几乎各个地方都有她银白色的毛发,国庆假期结束前,女朋友把她带回了她学校的宿舍,霎时间我这里空空荡荡,每天下班回来叫一声“傻豆”已经成了习惯,但是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听到傻豆的回应了。短短三个月,我就觉得自己的生活里多了一只离不开的小猫,房间里不再是一个人,即使她是猫,也是一个有呼吸、有灵魂的生命,即使不能和她进行语言交流,但只要看到她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时不时喵喵叫两声,非常能缓解一个人在城市里工作的寂寞和孤独感,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理解了 Jack 为什么会对他离世的咪咪如此珍重,一篇纪念咪咪的文章在博客置顶了整整一年,字里行间能看出他对于咪咪的不舍与难过。

橘猫:橙子

傻豆回到女朋友那之后,房间里一直是空荡荡的,似乎毫无生气,连着好几天都在小红书上寻找附近送养或者出售小猫的帖子,不久之后便在附近找到了一个送养橘猫的女生,刚一个多月,因为家里有两只猫了,太多也养不过来,便想送掉,看到他的第一眼,他像一只小猴子,又瘦又小,一直叫个不停,我手里拿着纸箱,装在箱子里就立马往租的房子里赶,路上也是叫个不停,时不时探出头来望一望,到家之后便开始一步一步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起名叫橙子。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8张图片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9张图片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10张图片

因为年龄小,也让我经历了一段比较煎熬且头疼的时光。比如不会清理自己,每次上完厕所我都得拿着湿巾给他擦屁股,没睡觉的时候还好,从猫砂盆里出来就抓着他擦,但是半夜睡觉就比较难受,很多次都是在他上完厕所之后我闻到了臭味,立马从床上惊醒,然后抓着给他擦屁股,那段时间几乎没睡几个好觉。好在没有其他什么疾病,食欲也很好,不管是猫粮、猫条,还是鸡胸肉,吃得快也吃得多,上个月带他打疫苗,2.2kg,昨天带他打第二针疫苗,已经2.8kg了,医生都说这不太像是三个多月接近四个月的猫,太能长了。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11张图片 把宠物当成家人 - 第12张图片

其中最让我头疼的是,他喜欢咬人,抱着他会咬你,随手摸一摸他也会咬你,一旦狠起来咬得十分用力,我的手上已经有不少他的咬痕。查过很多次,网上的建议是适当的揍两下,我也尝试过,不管用,尤其是在大晚上追着我的手咬时,我特别生气,对着他的大腿狠狠的拍了几下,他依然我行我素,没心没肺,还是想咬,几乎让我崩溃到想把他送走,但平时乖巧的时候会主动爬到你的腿上蜷缩着睡觉,或者晚上睡觉前在枕头旁边看着你,这个时候内心又十分感慨,小猫真可爱。把他做成家人,即使在我被子上尿了两回,即使上完厕所就用脏屁股对着我,即使很多次咬我、抓我,但依然很开心有他的存在和陪伴。

做铲屎官只有0次和无数次,一天是铲屎官,一辈子都是铲屎官。

把宠物当成家人》最先出现在印记

My App Defaults 2024

Introduction

在2023年年尾,我分享了这一年里常用的软件和服务——My App Defaults 2023,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其中有哪些变化,停用了哪些服务和软件,新尝试了哪些,在此做一个梳理。

My App Defaults 2024 - 第1张图片

My App Defaults 2024

📨 Mail Client:电脑端使用 Gmail 和QQ邮箱网页,在移动端,iPhone 使用系统自带邮件应用

📮 Mail Server: Gmail、QQmail、Foxmail.

📝 Notes: Obsidian今年因为参加工作,笔记反而记的少

✅ To-Do: None

📷 iPhone Photo Shooting: Apple Camera on iPhone 15 Pro Max

🟦 Photo Management: 旧手机上存储了大部分照片,新手机上照片较少,在阿里云盘也同步了部分

📆 Calendar: iPhone 自带日历

📁 Cloud File Storage: iCloud、阿里云盘

📖 RSS: FreshRSS(self-hosted) on my VPS、Reeder 5 on iPad 2021、NetNewsWire on iPhone、Follow

🙍🏻‍♂️ Contacts: iPhone 自带通讯录

🌐 Browser: Microsoft Edge、Safari

💬 Chat: WeChat、Telegram、飞书

🔖 Bookmarks: 几乎不用,几乎不收藏

📑 Read It Later: None

📜 Word Processing: Obsidian with Markdown

📈 Spreadsheets: Microsoft Excel

📊 Presentations: Microsoft PowerPoint

🛒 Shopping Lists: Apple Notes

🍴 Meal Planning: None

💰 Budgeting and Personal Finance: 钱迹,已经三个月没有记账,记账的习惯比记账更重要

📰 News: Twitter、RSS feeds、Buzzing

🎵 Music: 网易云音乐→Apple Music→Spotify

🎤 Podcasts: None, I currently don't have the habit of listening to podcasts.

🔐 Password Management: Bitwarden(self-hosted) on my VPS

And some extra categories not mentioned in the project:

✈️ VPN: Clash Meta、Stash、Mihomo Party

😘 Blog Platform: WordPress on my VPS

⌨️ Text input: Weasel with rime-ice

📖 Translation app: Immersive Translate

📚 Reading app: WeRead with Z-Library

🔧 Screenshot app: 微信截图

🌁 Image Hosting: Cloudflare R2、缤纷云

☁️ VPS Hosting: CloudCone and RackNerd

🤖 AI API: UniAPI

Change

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喜欢用系统自带应用,从 Apple Notes,到 Apple Music,再到 Apple Maps,得益于 Apple 系统应用到轻便、干净和简洁,它们也让我思考我们使用一款软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核心的、主要的功能。

我卸载了百度地图、美团、网易云音乐、滴滴打车,这些软件要么千方百计想让我借钱,要么千方百计想让我花钱,而且是将钱用在花里胡哨的功能上,取而代之的是 Apple Maps、Spotify,以及微信小程序。

最后一句话总结,不要增加无谓的需求,适当做减法,不要做加法。

My App Defaults 2024》最先出现在印记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 第1张图片

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这句出自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不仅建筑领域有所应用,许多独立开发者也将其作为产品的要义之一,今天正好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引申到自己的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

什么是信息密度

源于陈仓颉的 TiddlyWiki——仿生猫不会梦见电子猫粮,他说信息密度太小,很难有阅读的欲望,我说我下班之后对任何东西都没有阅读欲望。原谅我的愚钝,需要查一下信息密度的含义:信息中有用信息、核心信息在整个信息中的比例,那我就懂了,Less is more 在我看来就是倡导增加信息密度。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国外的软件,或者寻找国产软件的国际版本,因为它们简洁,突出主要功能,不像某打车软件、外卖软件,正经功能没有好好打磨,反倒是天天想给你借钱,主打一个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领导看了笑开颜。

如果一个软件的信息密度太小,半天都找不到它的主要功能,容易被其他功能或模块所干扰,我多半不会经常使用它。

信息密度与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信息量虽然看起来少,但是想要传递的有用信息却很多。

前段时间更换博客主题以及关闭评论的时候说过,我要给博客做减法,回顾过去的博客主题、排版、设计,概括来说是比较杂乱无章,借用某位博友的观点,写博客是为了立人设,那我就需要直截了当的让人看见我的人设,页面上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甚至还有狗皮膏药似的广告,你的人设是什么,邋遢大王吗?

所以当时选择了仿 BearBlogDear 主题,再次感谢雅余的精心制作。在首页简单几句话,甚至几个词概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写什么,让密度变大,让阅读者舒适地欣赏你的内容,而不是轰炸他,在此感谢哲学家韩宇他做程序员可惜了,我建议转行做产品经理

前几天因为 Apple Music 到期,转而投向了 Spotify 的怀抱,两个都是好产品,音乐软件主打音乐播放,相比网易云音乐,前者更让我有使用的欲望,为什么?因为它们不会在你打开软件时弹出弹窗广告和推荐内容,不会在播放时推荐你使用各种音效、动效,甚至是付费的功能。

如果将信息密度应用在软件上,就叫功能密度吧,功能中有用功能、核心功能在整个功能中的比例。

博客的 Less is more

我也不夸自己的博客有点 Less is more 的味儿了,免得像是王婆卖瓜。

比如 Obsidian 的 CEO,Steph Ango的博客,Y Combinator 创始人,Paul Graham 的博客,本站主题作者,雅余的博客,以及我非常喜欢的 atpXDayu,都是 Less is more 的最佳体现。

再借用某博友的观点,如果写博客是为了让别人看见,那就更应该对自己的博客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尽量做到 Less is more。做加法很简单,各种时髦的功能往上加,哪个主题热门用哪个,哪个插件有趣装哪个,我以前就是如此,但越到最后越是难受,想要做减法异常困难,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但你要想,你写博客是为了让别人看见,那你希望别人看你的博客像是看电线杆小广告还是看蓝天白云?

正如 Steph Ango 最新文章 What can we remove? 所说——Systems want to grow and grow, but without pruning, they collapse. Slowly, then spectacularly. 系统想要不断增长,但如果不进行精简,它们会缓慢地、惊人地崩塌。

真正的 Less is more 不是删繁就简,而是在纷繁中建立秩序,上面我说到的几个博客,还能继续精简吗?当然可以,图片去掉,链接去掉,就留下文章标题,但是很难体现秩序感,那不叫简洁,叫简陋,别人更不会看了。

如何做到 Less is more

我无法给出合适的建议,因为我也还在研究,但可以参考上述博客的设计,或者你可以找韩宇聊聊,他会让你怀疑人生、怀疑自己。

Less is more》最先出现在印记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恰逢周六,调休一天,天气也不错,便动身前往江西省美术馆,进行一次久违的 CityWalk。

粗人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只抱着欣赏与拍照的想法走马观花式的逛了个遍,拍下了我觉得挺不错的作品。

这次展览是中德当代艺术展,德国艺术家的抽象作品欣赏不来,不看介绍几乎看不懂蕴意,即使看了介绍也会觉得这人扯淡,内心不得不产生一种“换我,我也行”的想法,这可能就是我这种粗人的特点吧。

以下介绍均摘自江西省美术馆公众号文章《艺术盛宴 国际桥梁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风格各异、主题丰富。步入展厅,一场视觉的奇幻盛宴扑面而来,绘画作品有写意有写实,也有多种材料混合的作品。

斑斓色彩与灵动笔触,勾勒出或写实、或抽象的万千世界,从细腻的人物肖像到壮阔的山水意境,每一幅都是心绪的表达。钢铁雕塑陶瓷类艺术品,有的是立体之姿傲然矗立,有的是温润如玉精美细致。有抽象的物,有变异的人,无不展示出艺术创作的无尽可能性。

设备:iPhone 15 Pro Max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2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3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4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5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6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7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8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9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0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1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2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3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4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5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6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7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8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19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20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21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22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 第23张图片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最先出现在印记

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

当你身边的数码产品越来越多,便能理解库克为什么从 iPhone 12 开始不再附赠“五福一安”充电器。

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 - 第1张图片

目前我所拥有的设备:笔记本电脑1台、手机2台、平板电脑1台、手表1只,外加一个绿联磁吸充电宝,日常出门只带手机和手表,头一天晚上如果忘记充电会带上充电宝,看似比较轻松,但如果逢年过节收拾行李回家,包里除了数码产品,还有它们各自的充电器。

尽管充电线也更多,但本着能轻便则轻便的原理,希望能从充电器上进行精简,于是跟随中年人的脚步,开始选购支持多台设备同时充电、大功率、C口和A口兼备的充电器,我对这方面了解甚少,在 Twitter 上发个推求推荐,最后选择了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

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 - 第2张图片

京东次日达,前天下单,昨天就收到货。越来越喜欢在京东上买东西,尤其是希望第二天甚至当天就收到货的商品,比如各种数码电子产品。在酷态科和安克之前纠结了几分钟,前者价格更低,后者多了一个显示屏,能够显示当前功率,思考之下觉得不能为了一个用处不大的功能多花钱。

拿在手上挺有份量,净重约 328g,iPhone 15 Pro Max 是 221g,可以自行比较和估量,不算轻,但胜在只有一个插头,4个接口,不用在包里装4、5个不同功率的充电器。

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 - 第3张图片

至于功率,包装盒和官网上都写得比较清楚,举例说明更加直观。比如 iPhone 15 Pro Max 可以最高达到 27W 的功率,25分钟充电50%;小米 14 Pro 可以最高达到 120W 的功率,18分钟充电100%,由于是小米生态链产品,它支持小米全系手机、平板 120W 快充。

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 - 第4张图片

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 - 第5张图片

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 - 第6张图片

当晚体验了 iPhone 充电,相比之前用的绿联20W充电器,酷态科 15 号确实要更快,同时插上电脑、iPad,三个接口一起充电,充电器本身温度也不是很高,类似 iPhone 充电或视频通话时发热温度。

以后不管是出门旅游还是过年回家,一个充电器+n条充电线足矣,我宁愿收拾杂乱的充电线,也不想带着3、4个充电器到处跑。库克在2020年就知道大家有许多充电器,不方便携带,多且笨重,于是主动带头不再附赠充电器,你还真有点聪明,但是不推荐购买官网原装充电器。

不得不说,这些东西做得真精致,是个男人看了都喜欢。

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最先出现在印记

又到每月算薪日

窝囊费到账了,准备明天下午调休,简单记录一下。

昨天晚上八点钟,结束加班的我拍了个照,发朋友圈,庆祝又核算完一个月的工资,每个月的工作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入职快一年了,说不厌烦是假的,说不累更是假的,想起上半年有一个算薪日加班到了凌晨两点多,回家已是近三点,四点睡着,早上八点又爬起来继续上班。

又到每月算薪日 - 第1张图片

最近部门里面人事变动比较频繁,9月份有同事调出,紧接着又有新大学生调入,并且分到了我们这组,我比他早入职半年,承担起了带教部分工作内容的职责,我没有做师父的能力,就像我2021年暑假做兼职辅导老师一样,教着教着就容易来气,恨不得干脆我一个人做这份工作。在我们组待了近两个月,最后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应薪酬核算工作,以及不喜欢薪酬核算,沟通之下决定去子公司做招聘,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半喜半忧,喜的是不用再带教他,也不会打乱我的工作节奏,忧的是原本可以分配给他的工作又回到了我的身上,工作强度又回到了过去。

有朋友和同学问过我,你们没有核算工资的时候,在做什么?在我入职之前,也曾有过这个疑问,薪酬核算不就那几天吗,其余时间在做什么呢?小型的企业我不清楚,但是那些规模比较大,流程制度比较完善的企业在薪酬核算工作上都有较为规范的工作体系或工作流程。简单来说分为核算前、核算中、核算后三部分,核算前的工作,比如审批各种流程,管理考勤,调整员工薪资水平等等,核算中就不用多说,系统核算、数据核对等,核算后需要进行个税申报、开月会……大约在核算工资的前后10天内,是我们高强度工作的时候。

虽然每个月的工作大差不差,但偶尔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或意外事件,就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今年3月份因为系统故障,严重影响我们核算工作,都已经做好线下核算的准备了。

领导说我的性格比较适合做薪酬核算,但是我个人对数字不是非常敏感,尽管目前为止工作中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也还是希望自己更加细心和谨慎吧。

又到每月算薪日》最先出现在印记

一天之中最舒服的时刻

过去总以为物质能给我带来最大的快乐和享受,吃一次肯德基或者麦当劳,买最新的手机或者电脑,但这些都只是一瞬间,汉堡吃了就吃了,可乐喝了就喝了,新手机买来用了一段时间就变成旧手机。

直到最近,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刷刷视频和推特,然后洗澡,躺下,尤其是最近天气转凉,气温慢慢下降,不用吹风扇,盖着被子就十分舒服,这是一天之中最舒服的时刻,带着一身的疲惫躺下,转眼间疲惫就烟消云散了。

过去读书的时候,总想着去外面逛逛,希望能从外部带来愉悦和享受,经常玩了一天,也累了一天,回到宿舍躺下睡觉,这时候的睡觉真的只是睡觉。工作之后,睡觉变得无比奢侈,不仅午休变得短暂、珍贵,晚上睡觉也更加珍惜,睡觉不仅仅是睡觉,更是抚慰自己的一种方式,能够短暂地忘掉工作,丢掉工作。

睡觉带来的舒服是属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不管它,舒服就行。

最近经常看61的博客,每一篇博客就是一篇日记,不像我写日记一样,从早到晚像流水账似的记录,他的内容更像是自己的思考,更恰当的说是加长版的 memo,比如上次读到他阅读了一本书,《科技群星闪耀时》,虽然错记成《人类群星闪耀时》,每篇文章(或者说每条 memo)里都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我觉得这是最真实、质朴的博客,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对自己意义非凡。我以后或许也会如此,有想法的时候就随便写一写,就像今天一样,分享一天之中最舒服的时刻。

一天之中最舒服的时刻》最先出现在印记

如何利用 Telegram 打造 0 成本微博客

如何利用 Telegram 打造 0 成本微博客 - 第1张图片

看到标题可能有人就说了,Telegram Channel 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微博客使用,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方法使用并访问 Telegram Channel,CloudFlare 和开源项目 BroadcastChannel 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BroadcastChannel 介绍

BroadcastChannel面条大佬开发的项目,可以将 Telegram Channel 转为微博客使用,通过 Telegram Channel 发布内容,另一端通过 Astro 程序进行呈现。

事先需要准备好 CloudFlare 账号和可以使用 Telegram 的网络。

项目提供了 Serverless 和 Docker 两种部署方式,前者简单易懂,也是我目前使用的。

BroadcastChannel 部署

第一步,Fork 该项目到自己的 GitHub,接着前往 CloudFlare 或者 Vercel、Netlify 等平台创建项目,仓库即选择刚刚 Fork 的 BroadcastChannel。

如何利用 Telegram 打造 0 成本微博客 - 第2张图片

选择 BroadcastChannel 项目和 Astro 框架,然后再配置环境变量,其中必须事先配置的是 CHANNEL 变量,内容填频道名称,例如我的 @FindBlog 频道,变量就填写 FindBlog 即可。

如何利用 Telegram 打造 0 成本微博客 - 第3张图片

其他保持默认即可,该项目还提供了其他环境变量可供配置,可以在部署之后自行添加。

如何利用 Telegram 打造 0 成本微博客 - 第4张图片

只需一眨眼的功夫,该项目成功在 CloudFlare Pages 上部署,可以访问默认域名,也可以添加自定义域名。

后续只需要在 Telegram Channel 更新内容,即可自动同步并部署至 CloudFlare Pages,无需动手。

我在该项目开源之后第一时间部署了 @FindBlog 的微博客,效果很惊人,不仅界面美观,SEO 友好,还提供了 RSS,对于想简单写点博客的人来说,是一种简单、快捷的体验方式。

地址:https://broadcastchannel.pages.dev/

如何利用 Telegram 打造 0 成本微博客 - 第5张图片

其他变量:

## Telegram 频道用户名,必须配置。 t.me/ 后面那串字符
CHANNEL=FindBlog

## 语言和时区设置,语言选项见[dayjs](https://github.com/iamkun/dayjs/tree/dev/src/locale)
LOCALE=zh-cn
TIMEZONE=Asia/Shanghai

## 社交媒体用户名
TELEGRAM=huhexian
TWITTER=huhexian
GITHUB=huhexian

## 下面两个社交媒体需要为 URL
DISCORD=https://DISCORD.com
PODCASRT=https://PODCASRT.com

## 头部尾部代码注入,支持 HTML
FOOTER_INJECT=FOOTER_INJECT
HEADER_INJECT=HEADER_INJECT

## SEO 配置项,可不让搜索引擎索引内容
NO_FOLLOW=false
NO_INDEX=false

## Sentry 配置项,收集服务端报错
SENTRY_AUTH_TOKEN=SENTRY_AUTH_TOKEN
SENTRY_DSN=SENTRY_DSN
SENTRY_PROJECT=SENTRY_PROJECT

## Telegram 主机名称和静态资源代理,不建议修改
HOST=telegram.dog
STATIC_PROXY=

如何利用 Telegram 打造 0 成本微博客》最先出现在印记

独立博客自省问卷15题

独立博客自省问卷15题 - 第1张图片

仿佛回到了过去玩QQ空间艾特三五好友回答问题的时候。

你的博客更新频率是多少?

最初幻想并希望每日一博,后来每周一博,甚至每月一博,直到现在,想博就博,随心所欲,随心所博。

想什么时候博就什么时候博,不给自己增加压力,不给自己设定目标。

你的博客上次更新是什么时候?

上周。也是突发奇想写了一点文字,称不上文章,只是供自己娱乐、满足写作兴趣的文字。

也可能是为了填坑,之前说过对于 iPhone 的使用体验无法一次写完,便有了后面的续集。

你的博客文章是原创的吗?

原创。并且不希望别人转载,写得不好,不值得别人转载。

我也不转载他人文章,剽窃他人成果,更加厌恶洗稿行为。

关于 AI 写作,目前想不到对我的作用,在我看来写作源于思考,AI 不会思考,只会整合,人的思考更加重要。

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对他人有帮助吗?

写博客的初衷是为自己提供帮助,锻炼自己思考、写作的能力。

我也没有抱着一定要给别人带来帮助的目的去写博客,倘若我写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到了某个人,深感荣幸,无心插柳柳成荫。

你上次换博客主题/程序是什么时候?

45天前,实施博客精简计划,关闭评论之后,更换了心目中排第二的博客主题,排第一的是 atpX 的博客,一款 Hugo 主题。

主题从复杂趋向精简,功能从丰富到够用,其实也反映了我心态的变化。

你上一次倒腾博客主题代码是什么时候?

雅余发布 Dear 主题更新时,为了同步更新且不覆盖我自己的修改内容,直接针对有变化的文件进行复制和粘贴。

没有编程基础,也不是程序员,能做的就只有 search、Ctrl+C、Ctrl+V。

你会对博客主题进行二次开发?

别再以为我是程序员,我不会二次开发,只会复制粘贴代码,照着网上的教程更改样式等操作。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别人误以为我是程序员,还被人归到了技术分类。

你多久打开自己博客自我陶醉一次?

每天一次或多次。

但要理解加班狗的苦衷,忙起来手机都没时间看两眼。

你近期对自己博客域名有什么感受?

庆幸自己注册了它,并续费了十年。

同时也在回忆曾经丢失的域名,如果再来一次,绝对不是现在的结果。

你每天都会看网站的流量统计吗?

我不太关注流量的多少,但对于来源比较感兴趣,比如我的博客被谁提及,被谁分享等,满足内心小小的虚荣。

你通过博客的广告赚到钱了吗?

如果 Affiliate 也算广告之一,那我还算是赚到了。

对于广告,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的博客绝不会存在影响阅读体验的广告,比如莫名其妙的弹窗,再比如需要手动点击的跳转。出现这类广告的网站,活该被读者使用插件屏蔽。

Affiliate 是一种更加合适的形式,存在互利共赢,你通过推荐买到了不错的产品,我也通过推荐赚到了返利。但前提是产品够好,比如我一直在推荐的 CloudCone,不算顶级产品,但也不是低端垃圾。

你去浏览别人的博客/网站主要为什么?

求知与求新。

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一些相关内容,从而访问到别人的博客/网站,并从中学到了相关知识,这是求知。

通过 RSS 订阅查看别人博客的更新,了解不同职业、年龄、地区的人的生活,这是求新。

看到别人分享了一篇文章,你打开第一反应是什么?

看文章内容,接着再去看网站的关于页面,了解网站内容以及站长本人的情况。

你觉得博客哪方面更重要?

取悦自己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扯淡。

近期通过写博客有哪些新收获?

今天的全部内容即是近期最大的收获。

独立博客自省问卷15题》最先出现在印记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2)

书接上回,每每聊到我使用过的数码产品,不管产品本身好烂与否,我都有强烈的分享欲望,于是上一篇分享中没说完,今天继续。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2) - 第1张图片

今年9月份苹果发布了最新一代 iPhone,16 及 16 Pro,除了年年都说的芯片更新换代,提升了多少性能,降低了多少功耗,这次最大的肉眼可见的变化是一个相机按钮,钟文泽都忍不住吐槽“不好用”的相机按钮。

再看看我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心想,就这?再想到那些年年换新 iPhone 的人,真有这么大的动力吗?之前看过一个介绍 Apple Park 的视频,Apple Park 的建设旨在体现苹果公司的完美主义精神,展示公司产品开发的理念,并由史蒂夫·乔布斯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主导,以激励和启发人们。设计理念强调了协作和创新的重要性,但现在的苹果公司,似乎离创新越来越远……

iOS 18 从今年的 WWDC 发布以来,到9月正式上线,我只在 iPad 和 iPhone Xr 上进行了安装测试,主力机没有升级,一个原因是 iOS 18 依然是挤牙膏,其次看了大部分网友普遍的感受——一股子安卓味儿,更觉得没意思。Android 阵营里各大厂商的系统也是互相借鉴,有来有往,iOS 和 Android 当然也可以互相参考,但你别tm抄些没用的玩意儿啊。尤其是自定义图标颜色,浅色也好,深色也罢,这都能接受,但是你扯出一个各种颜色,千篇一律,好好的一个桌面设计被整出阴间感觉。

也有值得夸赞的地方,控制中心可以自定义,UI 也有了变化,从以前带点圆弧的方形,到现在完完全全的圆形,我喜欢不起来,控制中心的按钮可以自由编辑和添加,不限于系统应用,第三方软件也可以接入,这样打开某些软件的功能就更加方便快捷了。

iPhone 有太多有意思的内容可以分享,也有太多令人无语的设计或功能值得吐槽,今天就随手吐槽几句,这个系列还会继续。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2)》最先出现在印记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刚刚翻了翻在 Twitter 上和 DIYgod 的私信,他于7月31日送我一枚邀请码,我至今已使用 Follow 50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猜应该是最早的一批内测用户,其他人还在苦苦等待邀请码,而我却早早用上,今天简要分享我的使用体验与感受。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张图片

RSS 与我

我已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 RSS 及 RSS 阅读器,最早的印象来自它的图标,一个向右倾斜 45° 的 Wi-Fi 图标。最早使用的 RSS 服务是 Inoreader,除了免费账户150个订阅源限制,基本上没有缺点,但对于轻度或中度用户来说,150个订阅源足够,并不是说订阅越多越好,重点在于对信息的取舍,你关注什么内容固然重要,但放弃什么内容也是一种选择。

最初仅仅用来订阅博客,每天早上打开电脑就直奔 Inoreader,刷新一遍,读一读更新内容,后来订阅了一些资讯网站,比如少数派、IT之家。再接触到 RSSHub,一个让网站 RSSible 的工具,扩宽了我的订阅源。

直到使用 Follow 之前,我使用的是自建 FreshRSS 服务与 NetNewsWire 阅读器。

传统的 RSS 阅读器

我在之前的文章《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的RSS阅读》和《如何订阅一个博客?》都介绍过几款较为流行的 RSS 服务,包括在线网页服务以及客户端软件,这些似乎都可以被归类为传统的 RSS 阅读器,不管是通过 FreshRSS 同步,还是本地保存,本质都是输入 RSS 地址进行订阅,支持导入和导出 OPML 文件。

功能大多类似,比如抓取全文内容,即使 RSS 源只提供摘要,也能在阅读器里查看全文,再比如给你推荐感兴趣的订阅源、收藏喜欢的文章等等。Readwise Reader 似乎与笔记软件结合,可以一边阅读文章,一边划线、做笔记,我没有用过,暂不进行讨论。

也正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为了引导读者进入原网站进行阅读,而取消 RSS,使用 RSS 的人也越来越少,RSS 和 RSS 阅读器似乎成了被时代遗弃的产物。

新兴的 RSS 阅读器——Follow

传统 RSS 阅读器提供的功能,Follow 都有,传统工具没有的功能,Follow 添加的十分巧妙、有趣。

RSSHub 和 Follow 来自于同一个开发团队,两者一起使用,堪称绝配。因此 Follow 上少不了 RSSHub 的影子,点击 Follow 左上角的加号,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域名查找对应的 RSS 源,也可以通过输入 RSSHub 路由订阅由 RSSHub 生成的源。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2张图片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3张图片

如果实在不知道订阅什么(说明你不适合使用 RSS 服务),下方的“热门”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灵感,再或者,直接订阅我的博客,设置分类为“特别关心”。

毕竟 P 站都摆在那了,再不懂就说不过去了,感谢贡献者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4张图片

Follow 提供文章以外的多种形式。

  • 文章。适合博客、newsletter 等长篇内容网站;
  • 社交。适合订阅 Twitter、微博等社交媒体,关注某个人或某个关键词的时间线;
  • 图片。适合订阅 Instagram、Tumblr 等图片网站;
  • 视频。除了上面提到的 P 站,YouTube、哔哩哔哩都是可以订阅的;
  • 播客。我对播客了解甚少,订阅某一档播客之后,可以直接在 Follow 中收听;
  • 通知。适合订阅某个软件、服务的更新通知,简短快捷。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5张图片

简单来说,RSSHub 提供源,Follow 提供阅读的形式。思维发散一下,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惊喜,比如下面我使用图片形式订阅 Twitter 上的壁纸分享账号和 Telegram 上的影视资源分享频道。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6张图片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7张图片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8张图片

一个简单的壁纸墙、影视库就呈现在眼前。剧荒了,刷一刷,壁纸厌倦了,刷一刷。

使用视频形式订阅了几个Up主,不用跳转到原网站,也能直接观看视频。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9张图片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0张图片

对于喜欢边看视频边发弹幕讨论的人来说,就不太友好,无法发弹幕和评论,但对我来说简直不要太爽,因为我看视频不喜欢评论和弹幕来影响我的观看体验。

Feedly 上使用了 AI 功能,具体什么用途我也搞不懂,但是 Follow 上的 AI 倒是有挺大用处。主要体现在“自动化”上,通过设置相应的条件,执行某个动作,其中就有“使用 AI 生成摘要”、“翻译”,我猜翻译也使用了 AI 加成。

我目前只设置了一项,即当标题是英文,则自动将其翻译成中文,类似 Buzzing.cc 的用母语阅读新闻,其中用到了正则表达式,我不会写,幸好有 Perplexity.ai 代劳,这叫 AI helps AI。最后隔空喊话 Follow 开发团队,是否有正文双语翻译功能?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1张图片

如果仅仅是加上 AI,也并没有非常吸引人,反而还会被人说成“跟风”,但如果加上轻社交,体验又不一样了。

或许是为了满足大家的偷窥欲,使用者可以查看其他用户订阅的内容,甚至直接订阅他的订阅。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2张图片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3张图片

或许是为了满足大家的成就感,在阅读界面上方,展现了当前文章有多少人阅读过。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4张图片

又或许是为了满足大家的撒币感,接入了 Web3,使用代币 Power,成为金主爸爸,给你喜欢的作者打赏和充电,以及生成邀请码。欢迎大家做我的金主爸爸。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5张图片

如何让别人知道这是你的源,方便直接打赏给你呢,Follow 提供了 claim 功能,只需要在 RSS 中添加相应内容,即可将其认证为自己的源。比如我的博客、Telegram 频道、Twitter 账号,均已认证,名称旁边有个小金标,多好看,多酷,不愧是全宇宙最帅的 DIYgod,这都被他考虑到了。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6张图片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7张图片

如何简单、快捷、高效地 claim 呢?移步至槿呈Twitter 分享,他已经介绍得足够详细,有问题找他,解决不了再找 AI,这叫 AI helps RSS

紧接着就可以在阅读的末尾看到金主爸爸的头像。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 - 第18张图片

据小道消息,目前 Follow 还处于 Alpha 阶段,存在许多 bug,便采用邀请制度,但也在慢慢扩大内测范围,已经有资格的用户每5天即可生成一个邀请码,即使邀请码不易获得,但不建议大家花钱购买,也不建议大家将其售卖,我的朋友槿呈说找他要邀请码的人已经排到了猴年马月,可以尝试继续找他,当然也可以找我,通过 Telegram 和 Twitter 私信、电子邮件联系,先到先得,再或者继续骚扰下 DIYgod,多夸夸他,或许就有了呢。看到 Twitter、Telegram 上有许多人在等待 Follow 邀请码,突然间觉得 RSS 不单单是我们博客圈的小众爱好,或许 RSS 将迎来又一春。

由于 PC 端存在 bug,无法加载中文语言包,上述内容和截图都基于 Web 版 Follow,客户端上还有更多有趣的功能,不再一一叙述,留给自己去挖掘。

《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台词: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Follow 也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开发者在下一次更新中会带来什么口味的功能。

使用 Follow 的第 50 天:RSS 迎来又一春?》最先出现在印记

博客新解

起初是即刻用户李继刚在即刻上分享了一段 prompts,主要用途是将一个汉语词汇进行全新角度的解释,鲁迅风、罗永浩风等等,最后还能生成 SVG 卡片。一经发出,在即刻、Twitter 上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和热度。

网友借此机会制作了一个名为汉语新解的网站,输入“博客”二字,它生成的解释狠狠地打了我们每个博主的脸,又深深地揭开了我们身上的遮羞布。

博客,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自恋展览馆,人人都是馆长,却鲜有参观者。

博客新解 - 第1张图片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谁也没有主动戳破。博客在心中有不同的解释和概念,个人自留地、日记本、自我空间,本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平台,好听点叫独立博客,直白点就是自恋展览馆。

我以为我写得有多好,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便能才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见解;我以为我写得有多好,像记录流水账一样记录每一天的生活,准确来说我的生活就是流水账;我以为我写得有多好,发现热点,追逐热点,从别处拿一点、头一点,最后拼凑成自己的内容。人人都是馆长,人人都声称自己展览最好,展馆外观壮观、亮丽,设备齐全,但鲜有参观者。

写博客没有意义,对别人来说没有意义,最大的意义也就是写博客本身,完成了“写”,这一项工作。再自恋一点,即写博客对自己的意义,记录生活也好,记录学习过程、工作经历也罢,我相信能真正从写博客中领悟到意义的人少之又少,像大多数人一样,我过去沉溺于各种建站程序的尝试、模板主题的尝鲜、插件功能的体验,直到近段时间才明白写博客最重要的是写,但这远远不是写博客的意义,我还在追寻中。

那我还会继续写吗?当然继续。以上的这些,都是自嘲,没啥意思,都是自嗨。感谢汉语新解,让我了解到延迟退休的另一种解读,感谢汉语新解,让我对博客以及写博客的自己有了更新的认识。

以上内容发布于我的自恋展览馆——印记,我是馆长小胡。

博客新解》最先出现在印记

耳机与退货

一番考虑之后,决定退掉华强北的 AirPods。

之前说过,今年不会再给厨子送钱,现在仍然坚持。偶然在抖音上刷到华强北耳机的广告,一百块钱不到,还原官网的音质、品质,便心血来潮学习了一些关于华强北的知识,比如目前最厉害的是洛达悦虎,尤其是1562AE芯片,价格在拼多多和京东上看了,100-300元价位的都有。

耳机与退货 - 第1张图片

最初在拼多多上买了一对200元左右的耳机,根据网上流传的 flycc 软件,证实了是悦虎1562AE,外观做得也和原版一模一样,只不过官网的 Designed by Apple,到山寨变成了 Designed by Appie,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用了两天,音质、音效都挺不错,降噪功能也还可以,而且也支持弹窗、空间音频等等,直到我在公司连上它,用飞书和同事打电话,发现对方完全听不到我的声音,一开始以为是软件不兼容,后面和朋友试了微信电话和系统电话,无一例外都是如此,第二天直接退货退款。

依然不死心,在京东上下单了两家,一家叫果坊,207元,另一家叫昇龙旗舰店,245元,第二天都到货了。第一时间测试通话功能,都有效,音质、音量等其他方面都差不多,最后因为果坊没有弹窗,留下了昇龙。

差不多使用了10天,入耳式的耳机让我戴着比较难受,虽然相比半入耳式耳机能隔绝外部大部分噪音,但不舒服就是不舒服。再一个发现,蓝牙连接太慢,非常不稳定,取出之后戴在耳朵上,手机显示已连接,但声音仍然从手机上发出,戴了个寂寞,我想要的是开盖即连,但它让我开盖等会再连。打开京东,立即退货。

因为看到官网售价如此之高,仅买个耳机不值当,但又想满足内心那点虚荣心,就想买山寨盗版。到最后发现这些都不重要,不管音质多好,功能多全,我觉得蓝牙耳机最重要的是蓝牙连接稳定、方便、快捷,单从这一点来说,我四年前买的 FreeBuds 3 完全胜任。

四年前购买时不便宜,搭配荣耀手机使用也很适合,主动降噪带给了我全新的体验,第一次发现耳机还能降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现在换成了 iPhone,但它完美实现开盖即连,戴上就能听到声音,虽然无法使用华为的软件,但轻巧两下也能开启主动降噪,对于听音乐只听个响的我来说,足够。用了快四年,唯一不足的是电池不太行,继续用着,或许有电池更换服务,换完电池之后又是一条好汉。

耳机与退货》最先出现在印记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1张图片

原本标题可以类似于“开通 Cloudflare R2,创建免费图床”、“域名转入 Cloudflare,香”、“OneKey Card 虚拟信用卡注册激活教程”等等,但我只取了其中两个关键词,诸如此类的教程随便 Google 一下就是一大堆,我没有必要照抄别人的内容,替换自己的图,然后标题一改或者索性不改,那叫什么,那tmd叫洗稿

赛博佛祖

不止一次听过 Cloudflare 赛博佛祖的外号,也一直想把域名转入到 Cloudflare,使用它的一些免费服务,但信用卡对我来说是一个门槛,没有办理,不知道该办理哪种信用卡,目前也不太想过早使用信用卡,所以 Cloudflare 在我这里还没有派上太大用场。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2张图片

前段时间参与 Dogs 的空投(它的狗头画得真丑),昨天发现已经到账 Telegram 的 Wallet,46刀,正想着如何把它用掉,便想到很早之前注册过的 OneKey Card,因为当时需要充值 USDC 或 USDT 才能激活,兴趣不大,就搁置了,轻松几步,就将 Telegram Wallet 里的 Dogs 转入到 OneKey Card,并开通了虚拟 Visa 卡。

信用卡有了,那就开始用 Cloudflare。在将 OneKey Card 绑定到 Cloudflare 作为主要支付方式时,账单地址填写遇到了一点小问题,应该是地址需要稍微调整,不过我挺好奇,外国人非常喜欢邮寄账单吗,听上去是一种很传统的形式,虽然在美剧里也看到过邮寄水电煤账单和选票之类的情节。

Cloudflare R2

Cloudflare R2 的使用,参考了 PseudoyuLeslie 的文章,写得非常详细,我是两篇一起看的,理论上不冲突,但个人愚钝,差点搞混了里面的步骤。通过 Pseudoyu 的教程,进行了 Cloudflare 的基础设置,以及 WebP Cloud 的开通;通过 Leslie 的教程,部署了一个球大佬开发的 R2 Uploader 工具,部署简单,界面也很简洁美观,和他博客一样。

我对 WebP Cloud 的理解,相当于国内云存储平台的图片处理功能,可以对图片进行体积压缩、添加水印、缓存等等,也有免费额度。

R2 Uploader 即是一个图片上传工具,替换 Cloudflare R2 后台简陋的上传页面,据 Leslie 的文章介绍,还有图像压缩、大文件上传等功能。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3张图片

将 WebP Cloud 和 R2 Uploader 联动起来,实现一键上传和代理。我在 Piclist 上也进行了相关设置,主要是想使用从剪切板上传上传后自动复制 markdown 链接这两个功能,隔空喊话一个球大佬,后续是否有计划给 R2 Uploader 加上这两个功能。

域名转入不再赘述,就和将大象装进冰箱一样简单。仍然纳闷的是,为何国外域名服务商转移域名如此之快,6年前将一个域名从国内某主机服务商转入腾讯云,花了10天,今天从 Porkbun 转到 Cloudflare,10分钟左右搞定。

OneKey Card

不记得什么时候注册的账号,当时一起的似乎还有 Depay,或者说 Dupay,不知道它们什么关系,现在情况如何。

看网上的消息,现在 OneKey Card 免月费,不用白不用,趁此机会绑定了支付宝,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无法在淘宝上使用这张卡,但在美团上实打实能支付,中午点了麦当劳外卖、买了团购优惠券,本想再充个话费,似乎不太行。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4张图片

头一回知道虚拟货币还能这样使用,也算是开了眼界。用它作为 Cloudflare 的主要支付方式,也非常方便,只不过以后需要支付,还得往里面充值虚拟货币。

OneKey Card 现在还能注册,Google 账号一键登录即可,建议尝试一下。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5张图片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最先出现在印记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 - 第1张图片

距离我购买 iPhone 15 Pro Max 已经过去了半年,在此期间除了购买 Apple Watch S9 之外,再没有给厨子送过一分钱(已经很克制),他可能对我这点钱并不在意,但我自己挺在意。

我并不是一个果粉,过去一直使用 Android 手机、Windows 电脑。第一次使用 iPhone,还是在2022年下半年,通过京东的二手频道购买了一台 iPhone Xr,卖家说仅更换过电池,成色也不错,收到货之后我直呼三个字“嘎嘎新”,除了贴了一张二手机专用标签“撕毁不退”,整体非常新,边框没有划痕,屏幕也是完整,还特意对比了当时室友手里用了一年多的同款 iPhone Xr,室友也很震惊,居然比他的手机还新。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 - 第2张图片

所以不是因为喜欢 iPhone 而买 iPhone,只是对各类手机,或者说各类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想实际上手体验和接触。直到现在,那台 iPhone Xr 依旧在我的桌子上,时不时拿出来充个电,目前还升级到了 iOS 18,已然成了一块砖头,但仍会感叹它那完美的手感,屏幕大小适中,圆润的铝合金边框,透亮的玻璃背板,我觉得用温润如玉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3月份更换手机,主要原因是当时在用的荣耀30 Pro已经有掉帧、卡顿的迹象,而且相机随着系统的升级变得越来越差,也已经用了3年半,想换手机的心越来越大。之所以没有继续选择 Android 系统的手机,是因为自己会经常使用一些国外 app,相对来说 iPhone 对这一方面的使用体验会更好,之前为了给荣耀30 Pro 安装 Google 服务,成功过,也失败过。

恰好当时还有一个礼拜是自己的生日,权当给自己买了一个比较费钱的生日礼物。

我仍然记得收到货的那个晚上,因为没有提前买手机壳和保护膜,直接将它放在床上开机、激活,第二天也没有立即放口袋里出门上班,因为还是得等手机壳和保护膜,我个人对于电子产品还是比较爱护的,毕竟我希望它能让我长期使用,保护好,保证功能完好,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挺贵的,磕着碰着我会比厨子更心疼。虽然网友说别把手机供得跟个祖宗一样,但我已经习惯了,也正是这个原因,用了三年半的荣耀30 Pro,我觉得可以算98新。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 - 第3张图片

最大的体验是 iPhone 的120Hz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之前的 iPhone Xr 和荣耀30 Pro 均为 60Hz,从直观的视觉体验上讲,提升了很大一个层次,先不说什么 OLED、LCD,我也不太懂这些,可能这和刷新率也没什么关系,但只从自己使用体验来说,非常舒服和流畅。荣耀30 Pro 从 EMUI 升级到 HarmonyOS 时,系统的流畅程度也有较大提升,可能后面因为系统继续迭代,处理器性能渐渐落后,不复当年勇。

虽然过去了半年,其他人可能早已没了好奇和兴趣,但我仍然对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充满巨大的好奇,甚至还在网上搜索 iPhone 使用技巧,每当学会一个小技巧时,也会兴奋,尽管这些功能、技巧在 Android 手机上早已实现,除了安静苦笑,就只能继续骂一骂厨子。

所以当我写下这篇分享的时候,仿佛身边有一个朋友,我在和 ta 分享使用 iPhone 的一些乐趣体验,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一句两句说不完,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也没有写完我想写的内容,这种感觉挺神奇,或许是数码发烧友独有。

标题后面有个“1”,算是为自己挖了个坑,慢慢填。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最先出现在印记

发布在 @FindBlog 频道的一小段话

发布在 @FindBlog 频道的一小段话 - 第1张图片

我从2018年开始写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渐渐地认识了许多写博客的朋友。

三年前创建 @FindBlog 纯属兴趣和热爱,因为这份喜爱,我觉得 Telegram 是一个很不错的平台,有许多优秀的博客和文章值得让更多人看到,于是就有了 @FindBlog

从来没有想过拉圈子,结帮派,包括我创建中文博客圈微信群,也只是想聚集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交流。

确实,3年前我才19岁,2018年写博客的时候才16岁,年少轻狂,口无遮拦,或许有人对我的言论有批评、不满、不认同,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毕竟素不相识,了解不深。

今天随便说点,@FindBlog 不是一个官方性质的组织或者圈子,可能偶尔发点频道主私人性质的内容,还请各位见谅,比如你正在看到的这条信息。

祝各位晚安。

发布在 @FindBlog 频道的一小段话》最先出现在印记

博客精简计划:取消评论

今天做了两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取消评论;更换主题。

博客精简计划:取消评论 - 第1张图片

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看着时不时冒出来的读者评论、垃圾留言,内心十分煎熬,因为读者的评论都十分有内涵,而我却想不出合适的回复,晾着吧,对评论者不尊重,回复吧,对评论本身不尊重。

言归正传,我的本意是让博客回归博客,回归个人网站,评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会将它引向以读者为中心,为了迎合读者的兴趣而创作,我觉得这很危险,更何况我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迹象,尽管只是想吸引别人来买 CloudCone 的服务器,尽管现在也不影响别人来买 CloudCone 的服务器。

按照我之前的说法,只写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倘若我写的内容无意之中帮到了别人,不胜荣幸。

写博客的人基本上都说为自己写作,但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读者的赞美、搜索引擎的流量,正慢慢地改变我们的写作方式,即使没有人直截了当地对你说,我想看这个,但还是会为了满足想象中的读者需要而写作。及时止损,即使要做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再者说,我们都没有什么文字功底,但都想写点东西,不管写得如何,写完拍拍屁股走人,不担心别人如何评价。

我始终相信,世上好人比坏人多,友善的人比xx的人多,仍然有想要交流的读者,即便博客中没有留言的地方,依然欢迎通过 Email 和我交流,认真阅读每一封来信,认真回复每一封来信。

更换主题其实是为了契合主题,精简计划,原来的主题不好吗?挺好的,用了一年多,非常喜欢,但存在许多当时需要和喜欢,现在觉得是多余的东西,与其一个一个删掉,最后主题成了四不像,不妨直接换掉,使用看上许久的 Dear,移植自 Bear Blog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写博客最重要的也是自己开心。至此,耳边缓缓传来梁静茹的《勇气》,终于做了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

博客精简计划:取消评论》最先出现在印记

加班带来的自由感

加班带来的自由感 - 第1张图片

今天周日,上午又去公司加班了。

出于工作需要,每月月初,但凡碰上法定节假日,无一例外都需要加班半天或者一天,虽然都是上班,但相比较于平常的工作日上班,休息日加班有不一样的感觉。

早上八点左右,头顶的太阳就烈得不行,在去公司的路上买了一瓶东方树叶,正常工作日5台电梯都需要排队,今天全为我敞开。进入办公区域,已经有人来加班了,空调应该开了一会,十分凉快,平常一百多人的区域,只有寥寥两三个人,没有急促的键盘敲击声,没有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声,只有中央空调呼呼的运作声。对面的同事看到我,笑着打招呼,“你也来加班啊”,我笑着回应说,“是啊,来加班”。

因为人不多,也用不着和别人交流,我便戴上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处理工作。虽然是休息日加班,但似乎体会到和工作日上班不一样的感觉,整个上午我的状态十分轻松,我只需要在工作清单上列出上午需要完成的工作,一条一条有条不紊地处理,不用担心其他人的干扰,疲惫了就打开手机看看朋友圈,刷刷 Twitter,滑动几下之后又放下手机继续工作。

平常工作日,带给我的是一种较为压抑的感觉,着装有要求,白衬衫、深色裤子,戴好工牌,开早会,汇报昨天工作完成情况以及今天工作安排……似乎每个人都在火急火燎地工作,听他们的键盘敲击声,急促、频繁,即使我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如果可以,我愿意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工作。

今天没有穿白色衬衫,而是一件纯色T恤,也没有穿深色裤子,而是一条五分休闲裤,没有戴工牌,平常每天都会背的 Nike 斜挎包,今天也没有背,口袋里就只有手机、耳机和钥匙,轻松、自由。

中午12点,打完卡下班,在正午的烈日下骑着电动车,虽感受着太阳的炙烤,但自由的感觉更加强烈。

本想在住处楼下买一份冰镇西瓜,回到出租房内,吃西瓜、看电视、吹空调,但经常光顾的那家店还没有营业,只好作罢。

加班带来的自由感》最先出现在印记

那些我喜欢的博客

那些我喜欢的博客 - 第1张图片

千人千面,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独立博客圈中也是如此,每个博主都有独一无二的博客,看见圈内有人讨论那些令人讨厌或不喜欢的功能,遂心生兴趣,也来参与一番讨论。

单说“功能”或许过于片面,在我看来,一个博客能否足够吸引来访的读者,功能只是其中之一,于是今天的标题即为那些我喜欢的独立博客。

之前看王刚的探店视频,他提到过夜宵大排档和一般饭店的区别,夜宵大排档的菜味道重,多以咸、辣为主,而饭店则较为讲究,要考虑到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前者主要是让食客通过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记住这家店,下回想吃夜宵就能第一时间想到它,而后者是为了让食客吃饱、吃好。

我喜欢夜宵大排档,约上三五好友,配上啤酒烤串,足以畅谈各种趣事,回忆曾经美好。同时,我也喜欢像夜宵大排档一样的博客,第一次访问就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是标新立异的logo,别有寓意的名字,也可能是精彩的内容……往往这种博客,不仅能记住它长什么样,更能记住它的域名。

陈仓颉的博客,以他独具特色的 icon 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对其了解甚少,通过询问才得知这是注音符号,远远望去又像两人勾肩搭背,以及他的域名,imzm.im,我是最美(zm),你对他的印象自然不言而喻,确实挺美。

破袜子,正经人谁取这名?域名还是大连话破袜子的发音,但博主大致确实是正经人。记住了破袜子,还记住了大连话怎么说,另外还有他不定期更新的《每夫吐槽》,第一眼看上去是每天吐槽,但文中解释说“夫=大姨夫”,人家大姨妈才一个月来一次,大姨夫吐槽凭什么天天有,所以不是每天吐槽。

我的博客没什么特色,如果非要说一个,或许是右上角的印章,让我从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年轻,变成了别人眼里的中年男人,这可能不但是我的博客特色,更是我的审美特色。

吸引一个人,不是需要你穿得花枝招展,也不是需要你甜言蜜语,而是细节,细节上的特色。

博客上增加什么不会让人觉得多余?我觉得是一个丰富的“关于”页面。

为什么需要一个关于页面,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简单分享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建一个关于页面很简单,但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却不容易,就好比面试,在有限的时间里向面试官介绍尽可能详细的自己,考验你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博客上的“关于”页面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并非越详细越好,还是上面说的,细节与特色。

有人说现在大家看长文的能力逐渐退化,越来越缺乏读完一篇文章的耐心,这其中固然有短视频的影响,但我们也要扪心自问,谁愿意阅读文章的时候弹出广告,谁愿意阅读那些”四种茴字写法“式的文章,谁愿意看到最后还需要登录账号,谁愿意看都还没看就弹出让你下载app的提醒。

吸引一个人,不是需要你穿得花枝招展,也不是需要你甜言蜜语,而是整洁、得体。

以上是我喜欢的那些博客,你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非要喜欢,博客是自己的博客,喜欢是自己的喜欢,削足适履、因噎废食不可取。

那些我喜欢的博客》最先出现在印记

周报 #11 – 情绪调节的原则

周末两天,双休两天,睡觉两天,外卖两天,躺尸两天。这就是我近两天的状态,原本约好和同学吃饭,却因其他事情被鸽。南昌下了近一周的雨,想出门走走,去附近的湿地公园或美术馆逛逛,依然下雨、下雨、下雨,影响计划,也影响情绪。

周报 #11 - 情绪调节的原则 - 第1张图片

情绪调节的原则

在 Nesslabs 读到一篇文章,Principles of emotional regulation,情绪调节的原则。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家 James Gross 开发的情绪调节模型——emotion-generative process,以及在该模型下调节情绪的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明白如何调节情绪,则有必要了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在 James 的模型中,情绪的产生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 Situation:情绪或情感反应都来自特定的情境,包括内部和外部。
  • Attention:注意力,即对于某情境所给予的关注,以及该关注的方向,会显著影响情绪反应。
  • Appraisal/Evaluation:对于情境的评价或评估,可以决定你可能引发的情绪反应。
  • Response:根据上面的情境、注意力、评估,产生的情绪反应。

介绍了两种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前者为前因策略,需要在情绪产生前进行,帮助改变对情境的思考和评估,以改变情绪影响。后者则应用于情绪发生之后,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由情绪引发的一系列行为。

但更重要的是在情绪产生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干预。选择环境,换一种环境可能会影响情绪的触发;改变情境,通过更改行动计划、调整事情安排等;引导注意力,或者说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投入到让你产生良好情绪的内容或活动中;改变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反应。

不管是事前还是事后,在情绪产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措施,帮助自己控制内在和外在的情绪反应。

说到情绪调节,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视频,和我的经历也挺相似。

在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其他人毕业旅行的照片,去川西、海南、香港,还有国外,各种地方,欢快地、开心地进行着毕业旅行。

我从1月份开始出来实习,中途除了过年7天假期,5月份20天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的长假,其余时间基本都在上班,偶尔有个一两天的休息。看着朋友圈里别人的生活,你说我羡慕吗,不羡慕是假的。羡慕他们在工作之前有旅行的机会、时间和金钱,而我则是想着每天晚上下班之后吃什么,明天有什么工作要做。都说要出去看看,多走走,大学有时间,但是没有钱,也舍不得,现在工作了有点钱,但是没时间。

有几天情绪十分低落,再加上天气不好,在附近的公园逛逛的机会都少之又少,再看到朋友圈里的分享,这应该是所谓的精神内耗吧。但是,既然选择了我要的方式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没有放纵的资本和资格,更应该脚踏实地。

我想,我多努力一些,我的家人就少辛苦一些。

博客的趋势

Pseudoyu 在他最新的文章中介绍了两年来内容、博客系统、评论系统、图床系统、统计系统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再加上在Memos 广场 🎪看到不亦乐乎的memo推送,让我产生了一个思考,即博客的变化趋势。

昨晚到刚才,陆陆续续逛了一圈博友们的博客,感觉独立博客环境氛围越来越不大顺畅了。除了我本地网络环境原因无法访问的外,有的博客要么博客要登录要么评论要登录。以前还感慨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各个划地为界有我无他,现在看看独立博客,其实可能只是一种趋势而已,只不过大厂们做的更彻底和迅速些。

例如从博客系统上讲,大部分人选择现成的程序,WordPress、Hugo、Ghost等,但现在有更多的人尝试独立开发,不拘泥于“传统”和“大众”,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技术和想法创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博客系统;再如评论系统,像不亦乐乎说的,点个赞要登录,评论要登录,就差哪天变成阅读剩下内容需要登录或打开对应app,套路很熟悉,互联网大厂们经常干的事情,将互联网划分成独立的小岛,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但这其中也有许多原因,包括博客系统的不统一,导致评论系统也不一致,以及出于对垃圾评论的管控和隐私信息的保护,大家或多或少选择了需要通过 GitHub 或 Google 登录的评论系统,杜绝匿名评论。

我只是感慨,原本博客将各自独立的互联网岛屿重新连接在一起,现在这种趋势似乎已经不怎么明显。

有趣的事与物

  • 6月24日:毕业典礼结束之后坐火车回南昌,看到外面的铁轨合并、分开、又合并、又分开,感觉非常奇妙,似乎火车一边前进,铁轨也在跟着变化。又想到人生有时候也像铁轨一般,比如大学毕业,时聚时散,没有不散场的宴席,聚散终有时。
  • 6月25日:互联网是个圈,博客圈更是个圈。去年9月份的事情,被图中的博主又记录在博客里,还记得和菜头的那句话。他不会出现在今早的科技新闻头条,但是我喜欢他的人生故事。就像我喜欢网友顺着19 年前的一款旧软件去找原作者这件事一样。因为它很温暖,也因为它很有力量。
  • 6月27日:在公司系统里提交毕业证之后,收到了公司人事发来的劳动合同。现在企业的劳动合同都改成电子版了吗,通过一个叫契约锁的软件提交,在上面签名。签之前,我觉得算半个社畜,半只牛马,签完之后就是真正的社畜牛马。
  • 6月27日:Netflix 可能要免费了。网飞考虑在欧洲和亚洲推出完全免费的观看方案,播放中途有广告,能否观看 4K 未知。
  • 6月29日:刚刚把房间和桌面收拾了一下,清爽、整洁了许多。然后发现得养成一个“物归原地”的习惯,每次用完某个东西都随手放在旁边,慢慢地旁边东西越来越多,就需要收拾了……
  • 6月30日:后羿真的不能射工作日吗?女娲为什么不能补星期天?愚公为什么不能把星期三移走?大禹能不能治治我的薪水?
  • 6月30日:下午看了一个多小时的 Gmail,清理了大量未读邮件,90%以上是未读的 newsletter,之前以为订阅了就会有时间读,但实际上打开的时间都没有。今天便做了一个计划,在取消订阅了几个不常读、不喜欢读的 newsletter 之后,以后每周日集中阅读这一周收到的更新,中途若有思考和笔记,则统一记录到 obsidian 上。博客不一样,下班之后打开 Netnewswire 就能随手翻翻看看。

这一周的内容就是上述这些,我希望以一种轻松、平静的方式回顾自己的每一周(或每几周/月),也希望订阅博客的朋友平静地看完我的分享,继续热爱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仅只有扯淡。

背景图是我的 iPad 2021,以及 Twitter/X 主页。

周报 #11 – 情绪调节的原则》最先出现在印记

耳机与退货

一番考虑之后,决定退掉华强北的 AirPods。

之前说过,今年不会再给厨子送钱,现在仍然坚持。偶然在抖音上刷到华强北耳机的广告,一百块钱不到,还原官网的音质、品质,便心血来潮学习了一些关于华强北的知识,比如目前最厉害的是洛达悦虎,尤其是1562AE芯片,价格在拼多多和京东上看了,100-300元价位的都有。

耳机与退货 - 第1张图片

最初在拼多多上买了一对200元左右的耳机,根据网上流传的 flycc 软件,证实了是悦虎1562AE,外观做得也和原版一模一样,只不过官网的 Designed by Apple,到山寨变成了 Designed by Appie,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用了两天,音质、音效都挺不错,降噪功能也还可以,而且也支持弹窗、空间音频等等,直到我在公司连上它,用飞书和同事打电话,发现对方完全听不到我的声音,一开始以为是软件不兼容,后面和朋友试了微信电话和系统电话,无一例外都是如此,第二天直接退货退款。

依然不死心,在京东上下单了两家,一家叫果坊,207元,另一家叫昇龙旗舰店,245元,第二天都到货了。第一时间测试通话功能,都有效,音质、音量等其他方面都差不多,最后因为果坊没有弹窗,留下了昇龙。

差不多使用了10天,入耳式的耳机让我戴着比较难受,虽然相比半入耳式耳机能隔绝外部大部分噪音,但不舒服就是不舒服。再一个发现,蓝牙连接太慢,非常不稳定,取出之后戴在耳朵上,手机显示已连接,但声音仍然从手机上发出,戴了个寂寞,我想要的是开盖即连,但它让我开盖等会再连。打开京东,立即退货。

因为看到官网售价如此之高,仅买个耳机不值当,但又想满足内心那点虚荣心,就想买山寨盗版。到最后发现这些都不重要,不管音质多好,功能多全,我觉得蓝牙耳机最重要的是蓝牙连接稳定、方便、快捷,单从这一点来说,我四年前买的 FreeBuds 3 完全胜任。

四年前购买时不便宜,搭配荣耀手机使用也很适合,主动降噪带给了我全新的体验,第一次发现耳机还能降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现在换成了 iPhone,但它完美实现开盖即连,戴上就能听到声音,虽然无法使用华为的软件,但轻巧两下也能开启主动降噪,对于听音乐只听个响的我来说,足够。用了快四年,唯一不足的是电池不太行,继续用着,或许有电池更换服务,换完电池之后又是一条好汉。

耳机与退货》最先出现在印记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1张图片

原本标题可以类似于“开通 Cloudflare R2,创建免费图床”、“域名转入 Cloudflare,香”、“OneKey Card 虚拟信用卡注册激活教程”等等,但我只取了其中两个关键词,诸如此类的教程随便 Google 一下就是一大堆,我没有必要照抄别人的内容,替换自己的图,然后标题一改或者索性不改,那叫什么,那tmd叫洗稿

赛博佛祖

不止一次听过 Cloudflare 赛博佛祖的外号,也一直想把域名转入到 Cloudflare,使用它的一些免费服务,但信用卡对我来说是一个门槛,没有办理,不知道该办理哪种信用卡,目前也不太想过早使用信用卡,所以 Cloudflare 在我这里还没有派上太大用场。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2张图片

前段时间参与 Dogs 的空投(它的狗头画得真丑),昨天发现已经到账 Telegram 的 Wallet,46刀,正想着如何把它用掉,便想到很早之前注册过的 OneKey Card,因为当时需要充值 USDC 或 USDT 才能激活,兴趣不大,就搁置了,轻松几步,就将 Telegram Wallet 里的 Dogs 转入到 OneKey Card,并开通了虚拟 Visa 卡。

信用卡有了,那就开始用 Cloudflare。在将 OneKey Card 绑定到 Cloudflare 作为主要支付方式时,账单地址填写遇到了一点小问题,应该是地址需要稍微调整,不过我挺好奇,外国人非常喜欢邮寄账单吗,听上去是一种很传统的形式,虽然在美剧里也看到过邮寄水电煤账单和选票之类的情节。

Cloudflare R2

Cloudflare R2 的使用,参考了 PseudoyuLeslie 的文章,写得非常详细,我是两篇一起看的,理论上不冲突,但个人愚钝,差点搞混了里面的步骤。通过 Pseudoyu 的教程,进行了 Cloudflare 的基础设置,以及 WebP Cloud 的开通;通过 Leslie 的教程,部署了一个球大佬开发的 R2 Uploader 工具,部署简单,界面也很简洁美观,和他博客一样。

我对 WebP Cloud 的理解,相当于国内云存储平台的图片处理功能,可以对图片进行体积压缩、添加水印、缓存等等,也有免费额度。

R2 Uploader 即是一个图片上传工具,替换 Cloudflare R2 后台简陋的上传页面,据 Leslie 的文章介绍,还有图像压缩、大文件上传等功能。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3张图片

将 WebP Cloud 和 R2 Uploader 联动起来,实现一键上传和代理。我在 Piclist 上也进行了相关设置,主要是想使用从剪切板上传上传后自动复制 markdown 链接这两个功能,隔空喊话一个球大佬,后续是否有计划给 R2 Uploader 加上这两个功能。

域名转入不再赘述,就和将大象装进冰箱一样简单。仍然纳闷的是,为何国外域名服务商转移域名如此之快,6年前将一个域名从国内某主机服务商转入腾讯云,花了10天,今天从 Porkbun 转到 Cloudflare,10分钟左右搞定。

OneKey Card

不记得什么时候注册的账号,当时一起的似乎还有 Depay,或者说 Dupay,不知道它们什么关系,现在情况如何。

看网上的消息,现在 OneKey Card 免月费,不用白不用,趁此机会绑定了支付宝,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无法在淘宝上使用这张卡,但在美团上实打实能支付,中午点了麦当劳外卖、买了团购优惠券,本想再充个话费,似乎不太行。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4张图片

头一回知道虚拟货币还能这样使用,也算是开了眼界。用它作为 Cloudflare 的主要支付方式,也非常方便,只不过以后需要支付,还得往里面充值虚拟货币。

OneKey Card 现在还能注册,Google 账号一键登录即可,建议尝试一下。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 - 第5张图片

Cloudflare 与 OneKey Card》最先出现在印记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 - 第1张图片

距离我购买 iPhone 15 Pro Max 已经过去了半年,在此期间除了购买 Apple Watch S9 之外,再没有给厨子送过一分钱(已经很克制),他可能对我这点钱并不在意,但我自己挺在意。

我并不是一个果粉,过去一直使用 Android 手机、Windows 电脑。第一次使用 iPhone,还是在2022年下半年,通过京东的二手频道购买了一台 iPhone Xr,卖家说仅更换过电池,成色也不错,收到货之后我直呼三个字“嘎嘎新”,除了贴了一张二手机专用标签“撕毁不退”,整体非常新,边框没有划痕,屏幕也是完整,还特意对比了当时室友手里用了一年多的同款 iPhone Xr,室友也很震惊,居然比他的手机还新。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 - 第2张图片

所以不是因为喜欢 iPhone 而买 iPhone,只是对各类手机,或者说各类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想实际上手体验和接触。直到现在,那台 iPhone Xr 依旧在我的桌子上,时不时拿出来充个电,目前还升级到了 iOS 18,已然成了一块砖头,但仍会感叹它那完美的手感,屏幕大小适中,圆润的铝合金边框,透亮的玻璃背板,我觉得用温润如玉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3月份更换手机,主要原因是当时在用的荣耀30 Pro已经有掉帧、卡顿的迹象,而且相机随着系统的升级变得越来越差,也已经用了3年半,想换手机的心越来越大。之所以没有继续选择 Android 系统的手机,是因为自己会经常使用一些国外 app,相对来说 iPhone 对这一方面的使用体验会更好,之前为了给荣耀30 Pro 安装 Google 服务,成功过,也失败过。

恰好当时还有一个礼拜是自己的生日,权当给自己买了一个比较费钱的生日礼物。

我仍然记得收到货的那个晚上,因为没有提前买手机壳和保护膜,直接将它放在床上开机、激活,第二天也没有立即放口袋里出门上班,因为还是得等手机壳和保护膜,我个人对于电子产品还是比较爱护的,毕竟我希望它能让我长期使用,保护好,保证功能完好,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挺贵的,磕着碰着我会比厨子更心疼。虽然网友说别把手机供得跟个祖宗一样,但我已经习惯了,也正是这个原因,用了三年半的荣耀30 Pro,我觉得可以算98新。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 - 第3张图片

最大的体验是 iPhone 的120Hz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之前的 iPhone Xr 和荣耀30 Pro 均为 60Hz,从直观的视觉体验上讲,提升了很大一个层次,先不说什么 OLED、LCD,我也不太懂这些,可能这和刷新率也没什么关系,但只从自己使用体验来说,非常舒服和流畅。荣耀30 Pro 从 EMUI 升级到 HarmonyOS 时,系统的流畅程度也有较大提升,可能后面因为系统继续迭代,处理器性能渐渐落后,不复当年勇。

虽然过去了半年,其他人可能早已没了好奇和兴趣,但我仍然对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充满巨大的好奇,甚至还在网上搜索 iPhone 使用技巧,每当学会一个小技巧时,也会兴奋,尽管这些功能、技巧在 Android 手机上早已实现,除了安静苦笑,就只能继续骂一骂厨子。

所以当我写下这篇分享的时候,仿佛身边有一个朋友,我在和 ta 分享使用 iPhone 的一些乐趣体验,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一句两句说不完,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也没有写完我想写的内容,这种感觉挺神奇,或许是数码发烧友独有。

标题后面有个“1”,算是为自己挖了个坑,慢慢填。

使用 iPhone 半年之后(1)》最先出现在印记

发布在 @FindBlog 频道的一小段话

发布在 @FindBlog 频道的一小段话 - 第1张图片

我从2018年开始写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渐渐地认识了许多写博客的朋友。

三年前创建 @FindBlog 纯属兴趣和热爱,因为这份喜爱,我觉得 Telegram 是一个很不错的平台,有许多优秀的博客和文章值得让更多人看到,于是就有了 @FindBlog

从来没有想过拉圈子,结帮派,包括我创建中文博客圈微信群,也只是想聚集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交流。

确实,3年前我才19岁,2018年写博客的时候才16岁,年少轻狂,口无遮拦,或许有人对我的言论有批评、不满、不认同,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毕竟素不相识,了解不深。

今天随便说点,@FindBlog 不是一个官方性质的组织或者圈子,可能偶尔发点频道主私人性质的内容,还请各位见谅,比如你正在看到的这条信息。

祝各位晚安。

发布在 @FindBlog 频道的一小段话》最先出现在印记

博客精简计划:取消评论

今天做了两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取消评论;更换主题。

博客精简计划:取消评论 - 第1张图片

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看着时不时冒出来的读者评论、垃圾留言,内心十分煎熬,因为读者的评论都十分有内涵,而我却想不出合适的回复,晾着吧,对评论者不尊重,回复吧,对评论本身不尊重。

言归正传,我的本意是让博客回归博客,回归个人网站,评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会将它引向以读者为中心,为了迎合读者的兴趣而创作,我觉得这很危险,更何况我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迹象,尽管只是想吸引别人来买 CloudCone 的服务器,尽管现在也不影响别人来买 CloudCone 的服务器。

按照我之前的说法,只写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倘若我写的内容无意之中帮到了别人,不胜荣幸。

写博客的人基本上都说为自己写作,但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读者的赞美、搜索引擎的流量,正慢慢地改变我们的写作方式,即使没有人直截了当地对你说,我想看这个,但还是会为了满足想象中的读者需要而写作。及时止损,即使要做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再者说,我们都没有什么文字功底,但都想写点东西,不管写得如何,写完拍拍屁股走人,不担心别人如何评价。

我始终相信,世上好人比坏人多,友善的人比xx的人多,仍然有想要交流的读者,即便博客中没有留言的地方,依然欢迎通过 Email 和我交流,认真阅读每一封来信,认真回复每一封来信。

更换主题其实是为了契合主题,精简计划,原来的主题不好吗?挺好的,用了一年多,非常喜欢,但存在许多当时需要和喜欢,现在觉得是多余的东西,与其一个一个删掉,最后主题成了四不像,不妨直接换掉,使用看上许久的 Dear,移植自 Bear Blog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写博客最重要的也是自己开心。至此,耳边缓缓传来梁静茹的《勇气》,终于做了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

博客精简计划:取消评论》最先出现在印记

从 Bitwarden 开始讲起

我是一个强迫症患者,程度算不上低,很早之前就想将自己的博客和其他 self-hosted 服务分开,博客单独一台 VPS,其他杂七杂八的自部署服务放在另一台 VPS 上,既要雨露均沾,也要有个孰轻孰重,以此体现我对于博客的重视,毕竟自诩博客爱好者。

从 Bitwarden 开始讲起 - 第1张图片

好巧不巧,CloudCone 最近不知抽什么风,上架两款 VPS,其中一款为4核心、2GB内存、30GB SSD 存储,4TB 流量,价格为19.9美元,从没摸透过他们的营销手法。从刚开始接触时的复活节,到后面的黑色星期五(被鸽了)、圣诞节、周年庆等活动,优惠力度一次比一次小,这次也算是赶上了,账户里也有点余额,便剁手了一台,买之前想着,多部署一点有意思的工具或服务,让它充分利用起来。

我对于 VPS 的测试一窍不通,只会学着网友的教程,输入一段代码,运行一个脚本,等待测试结果。VPS 开通之后我用一个融合怪脚本进行测试,下面是它给出的数据结果。

从 Bitwarden 开始讲起 - 第2张图片
从 Bitwarden 开始讲起 - 第3张图片
从 Bitwarden 开始讲起 - 第4张图片
从 Bitwarden 开始讲起 - 第5张图片

机房在美国洛杉矶,大多数人用它做一些特殊服务,所以就会关注流媒体解锁情况,我目的不在此,部署网站之后的访问情况令我比较满意,包括现在这个博客,一直运行在 CloudCone 的 VPS 上,也较为稳定。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想到的第一个服务便是密码管理工具。在这个方面我没有良好的习惯,过去一直都将密码存储在 Edge 浏览器上,通过 Microsoft 账户同步服务在多个设备之间使用,而且有过多个网站使用相同密码的情况,但是从上半年用 iPhone 之后,手机上的浏览器就一直是 Safari,懒得再下一个 Edge,以至于每次想登录某个网站,都得掏出我的荣耀30 Pro。

之前也使用过 Bitwarden,但后面随着某个域名过期,它也就不了了之。这次仍然采用 Docker 部署的形式,参照了 JackaptX 的教程,非常轻松地部署了 Bitwarden。

多说一句,aptX 的博客审美十分在线,语言文字、页面排版十分优雅。

安装:

docker run -d --name bitwardenrs \ 
--restart unless-stopped \ 
-e WEBSOCKET_ENABLED=true \ 
-v /www/wwwroot/demo/:/data/ \ 
-p 6666:80 \ 
-p 3012:3012 \ 
vaultwarden/server:latest

关闭用户注册:

docker run -d --name bitwardenrs \ 
--restart unless-stopped \ 
-e SIGNUPS_ALLOWED=false \ 
-e WEBSOCKET_ENABLED=true \ 
-v /www/wwwroot/demo/:/data/ \ 
-p 6666:80 \ 
-p 3012:3012 \ 
vaultwarden/server:latest

步骤还是那几个步骤,先部署,能够访问之后先注册自己的账号,接着关闭注册功能,除此之外也加上了自动同步功能,网页上添加或更新密码,手机客户端也能同步更新。

浏览器上安装好官方扩展,手机上下载好官方客户端,剩下的就让 Bitwarden 发挥作用吧。

你以为我会继续部署一些玩意儿吗,找了半天,研究了半天,最后再部署了一个网站资源监控工具——Uptime Kuma,因为我发现自己没那么多需求,现有的工具足够,整个过程让我有一种为了这瓶醋,包了一锅饺子的感觉。文章开头写 CloudCone,但标题却是“从 Bitwarden 开始讲起”,原因是为了避免自己有打广告之嫌。

使用 Bitwarden,千万记住一点,你的主密码。当然,最主要的,不要做一个虚假的自托管爱好者


目前正在使用的自部署服务:

从 Bitwarden 开始讲起》最先出现在印记

加班带来的自由感

加班带来的自由感 - 第1张图片

今天周日,上午又去公司加班了。

出于工作需要,每月月初,但凡碰上法定节假日,无一例外都需要加班半天或者一天,虽然都是上班,但相比较于平常的工作日上班,休息日加班有不一样的感觉。

早上八点左右,头顶的太阳就烈得不行,在去公司的路上买了一瓶东方树叶,正常工作日5台电梯都需要排队,今天全为我敞开。进入办公区域,已经有人来加班了,空调应该开了一会,十分凉快,平常一百多人的区域,只有寥寥两三个人,没有急促的键盘敲击声,没有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声,只有中央空调呼呼的运作声。对面的同事看到我,笑着打招呼,“你也来加班啊”,我笑着回应说,“是啊,来加班”。

因为人不多,也用不着和别人交流,我便戴上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处理工作。虽然是休息日加班,但似乎体会到和工作日上班不一样的感觉,整个上午我的状态十分轻松,我只需要在工作清单上列出上午需要完成的工作,一条一条有条不紊地处理,不用担心其他人的干扰,疲惫了就打开手机看看朋友圈,刷刷 Twitter,滑动几下之后又放下手机继续工作。

平常工作日,带给我的是一种较为压抑的感觉,着装有要求,白衬衫、深色裤子,戴好工牌,开早会,汇报昨天工作完成情况以及今天工作安排……似乎每个人都在火急火燎地工作,听他们的键盘敲击声,急促、频繁,即使我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如果可以,我愿意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工作。

今天没有穿白色衬衫,而是一件纯色T恤,也没有穿深色裤子,而是一条五分休闲裤,没有戴工牌,平常每天都会背的 Nike 斜挎包,今天也没有背,口袋里就只有手机、耳机和钥匙,轻松、自由。

中午12点,打完卡下班,在正午的烈日下骑着电动车,虽感受着太阳的炙烤,但自由的感觉更加强烈。

本想在住处楼下买一份冰镇西瓜,回到出租房内,吃西瓜、看电视、吹空调,但经常光顾的那家店还没有营业,只好作罢。

加班带来的自由感》最先出现在印记

那些我喜欢的博客

那些我喜欢的博客 - 第1张图片

千人千面,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独立博客圈中也是如此,每个博主都有独一无二的博客,看见圈内有人讨论那些令人讨厌或不喜欢的功能,遂心生兴趣,也来参与一番讨论。

单说“功能”或许过于片面,在我看来,一个博客能否足够吸引来访的读者,功能只是其中之一,于是今天的标题即为那些我喜欢的独立博客。

之前看王刚的探店视频,他提到过夜宵大排档和一般饭店的区别,夜宵大排档的菜味道重,多以咸、辣为主,而饭店则较为讲究,要考虑到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前者主要是让食客通过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记住这家店,下回想吃夜宵就能第一时间想到它,而后者是为了让食客吃饱、吃好。

我喜欢夜宵大排档,约上三五好友,配上啤酒烤串,足以畅谈各种趣事,回忆曾经美好。同时,我也喜欢像夜宵大排档一样的博客,第一次访问就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是标新立异的logo,别有寓意的名字,也可能是精彩的内容……往往这种博客,不仅能记住它长什么样,更能记住它的域名。

陈仓颉的博客,以他独具特色的 icon 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对其了解甚少,通过询问才得知这是注音符号,远远望去又像两人勾肩搭背,以及他的域名,imzm.im,我是最美(zm),你对他的印象自然不言而喻,确实挺美。

破袜子,正经人谁取这名?域名还是大连话破袜子的发音,但博主大致确实是正经人。记住了破袜子,还记住了大连话怎么说,另外还有他不定期更新的《每夫吐槽》,第一眼看上去是每天吐槽,但文中解释说“夫=大姨夫”,人家大姨妈才一个月来一次,大姨夫吐槽凭什么天天有,所以不是每天吐槽。

我的博客没什么特色,如果非要说一个,或许是右上角的印章,让我从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年轻,变成了别人眼里的中年男人,这可能不但是我的博客特色,更是我的审美特色。

吸引一个人,不是需要你穿得花枝招展,也不是需要你甜言蜜语,而是细节,细节上的特色。

博客上增加什么不会让人觉得多余?我觉得是一个丰富的“关于”页面。

为什么需要一个关于页面,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简单分享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建一个关于页面很简单,但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却不容易,就好比面试,在有限的时间里向面试官介绍尽可能详细的自己,考验你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博客上的“关于”页面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并非越详细越好,还是上面说的,细节与特色。

有人说现在大家看长文的能力逐渐退化,越来越缺乏读完一篇文章的耐心,这其中固然有短视频的影响,但我们也要扪心自问,谁愿意阅读文章的时候弹出广告,谁愿意阅读那些”四种茴字写法“式的文章,谁愿意看到最后还需要登录账号,谁愿意看都还没看就弹出让你下载app的提醒。

吸引一个人,不是需要你穿得花枝招展,也不是需要你甜言蜜语,而是整洁、得体。

以上是我喜欢的那些博客,你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非要喜欢,博客是自己的博客,喜欢是自己的喜欢,削足适履、因噎废食不可取。

那些我喜欢的博客》最先出现在印记

周报 #11 – 情绪调节的原则

周末两天,双休两天,睡觉两天,外卖两天,躺尸两天。这就是我近两天的状态,原本约好和同学吃饭,却因其他事情被鸽。南昌下了近一周的雨,想出门走走,去附近的湿地公园或美术馆逛逛,依然下雨、下雨、下雨,影响计划,也影响情绪。

周报 #11 - 情绪调节的原则 - 第1张图片

情绪调节的原则

在 Nesslabs 读到一篇文章,Principles of emotional regulation,情绪调节的原则。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家 James Gross 开发的情绪调节模型——emotion-generative process,以及在该模型下调节情绪的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明白如何调节情绪,则有必要了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在 James 的模型中,情绪的产生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 Situation:情绪或情感反应都来自特定的情境,包括内部和外部。
  • Attention:注意力,即对于某情境所给予的关注,以及该关注的方向,会显著影响情绪反应。
  • Appraisal/Evaluation:对于情境的评价或评估,可以决定你可能引发的情绪反应。
  • Response:根据上面的情境、注意力、评估,产生的情绪反应。

介绍了两种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前者为前因策略,需要在情绪产生前进行,帮助改变对情境的思考和评估,以改变情绪影响。后者则应用于情绪发生之后,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由情绪引发的一系列行为。

但更重要的是在情绪产生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干预。选择环境,换一种环境可能会影响情绪的触发;改变情境,通过更改行动计划、调整事情安排等;引导注意力,或者说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投入到让你产生良好情绪的内容或活动中;改变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反应。

不管是事前还是事后,在情绪产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措施,帮助自己控制内在和外在的情绪反应。

说到情绪调节,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视频,和我的经历也挺相似。

在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其他人毕业旅行的照片,去川西、海南、香港,还有国外,各种地方,欢快地、开心地进行着毕业旅行。

我从1月份开始出来实习,中途除了过年7天假期,5月份20天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的长假,其余时间基本都在上班,偶尔有个一两天的休息。看着朋友圈里别人的生活,你说我羡慕吗,不羡慕是假的。羡慕他们在工作之前有旅行的机会、时间和金钱,而我则是想着每天晚上下班之后吃什么,明天有什么工作要做。都说要出去看看,多走走,大学有时间,但是没有钱,也舍不得,现在工作了有点钱,但是没时间。

有几天情绪十分低落,再加上天气不好,在附近的公园逛逛的机会都少之又少,再看到朋友圈里的分享,这应该是所谓的精神内耗吧。但是,既然选择了我要的方式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没有放纵的资本和资格,更应该脚踏实地。

我想,我多努力一些,我的家人就少辛苦一些。

博客的趋势

Pseudoyu 在他最新的文章中介绍了两年来内容、博客系统、评论系统、图床系统、统计系统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再加上在Memos 广场 🎪看到不亦乐乎的memo推送,让我产生了一个思考,即博客的变化趋势。

昨晚到刚才,陆陆续续逛了一圈博友们的博客,感觉独立博客环境氛围越来越不大顺畅了。除了我本地网络环境原因无法访问的外,有的博客要么博客要登录要么评论要登录。以前还感慨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各个划地为界有我无他,现在看看独立博客,其实可能只是一种趋势而已,只不过大厂们做的更彻底和迅速些。

例如从博客系统上讲,大部分人选择现成的程序,WordPress、Hugo、Ghost等,但现在有更多的人尝试独立开发,不拘泥于“传统”和“大众”,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技术和想法创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博客系统;再如评论系统,像不亦乐乎说的,点个赞要登录,评论要登录,就差哪天变成阅读剩下内容需要登录或打开对应app,套路很熟悉,互联网大厂们经常干的事情,将互联网划分成独立的小岛,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但这其中也有许多原因,包括博客系统的不统一,导致评论系统也不一致,以及出于对垃圾评论的管控和隐私信息的保护,大家或多或少选择了需要通过 GitHub 或 Google 登录的评论系统,杜绝匿名评论。

我只是感慨,原本博客将各自独立的互联网岛屿重新连接在一起,现在这种趋势似乎已经不怎么明显。

有趣的事与物

  • 6月24日:毕业典礼结束之后坐火车回南昌,看到外面的铁轨合并、分开、又合并、又分开,感觉非常奇妙,似乎火车一边前进,铁轨也在跟着变化。又想到人生有时候也像铁轨一般,比如大学毕业,时聚时散,没有不散场的宴席,聚散终有时。
  • 6月25日:互联网是个圈,博客圈更是个圈。去年9月份的事情,被图中的博主又记录在博客里,还记得和菜头的那句话。他不会出现在今早的科技新闻头条,但是我喜欢他的人生故事。就像我喜欢网友顺着19 年前的一款旧软件去找原作者这件事一样。因为它很温暖,也因为它很有力量。
  • 6月27日:在公司系统里提交毕业证之后,收到了公司人事发来的劳动合同。现在企业的劳动合同都改成电子版了吗,通过一个叫契约锁的软件提交,在上面签名。签之前,我觉得算半个社畜,半只牛马,签完之后就是真正的社畜牛马。
  • 6月27日:Netflix 可能要免费了。网飞考虑在欧洲和亚洲推出完全免费的观看方案,播放中途有广告,能否观看 4K 未知。
  • 6月29日:刚刚把房间和桌面收拾了一下,清爽、整洁了许多。然后发现得养成一个“物归原地”的习惯,每次用完某个东西都随手放在旁边,慢慢地旁边东西越来越多,就需要收拾了……
  • 6月30日:后羿真的不能射工作日吗?女娲为什么不能补星期天?愚公为什么不能把星期三移走?大禹能不能治治我的薪水?
  • 6月30日:下午看了一个多小时的 Gmail,清理了大量未读邮件,90%以上是未读的 newsletter,之前以为订阅了就会有时间读,但实际上打开的时间都没有。今天便做了一个计划,在取消订阅了几个不常读、不喜欢读的 newsletter 之后,以后每周日集中阅读这一周收到的更新,中途若有思考和笔记,则统一记录到 obsidian 上。博客不一样,下班之后打开 Netnewswire 就能随手翻翻看看。

这一周的内容就是上述这些,我希望以一种轻松、平静的方式回顾自己的每一周(或每几周/月),也希望订阅博客的朋友平静地看完我的分享,继续热爱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仅只有扯淡。

背景图是我的 iPad 2021,以及 Twitter/X 主页。

周报 #11 – 情绪调节的原则》最先出现在印记

周报 #10 – 我毕业了

大学毕业其实并不值得一提,但是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必要写下来。

周报 #10 - 我毕业了 - 第1张图片

前段时间和在南昌的几个初中同学一起吃饭,后面一起去 KTV 唱歌,拍照、录视频,记录下短暂的相聚时刻,情不自禁地感慨到今年是我们认识的第10年,初中毕业的第7年,仿佛初中那三年就在昨天,但转眼间大学都毕业了。

我毕业了

昨天回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天气闷热,地点在田径馆,没有风扇没有空调,再加上学校领导冗长的讲话,确实挺累挺折磨人。班上的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全部到场,我们几个人穿着学士服,校长和院长从身边走过,给台下的同学拨穗。

而后领好毕业证和学位证,办理好相关手续,和辅导员道别,匆匆忙忙回到了南昌。在绿皮火车上,看着窗外的轨道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我们也大致如此,人生充满了聚散。

求学十六载,最后收获两张纸,两个证。但其中吃过的苦与乐、受过的教训和收获,它们无论如何也叙说不尽。如果我从这16年读书生涯中学到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人的学问——我都要感谢我的家人、恩师、同学和朋友。

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恰恰是新阶段学习的开始。

毕业快乐,迈向下一个人生征程。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Blocksy

直到现在,一旦有人需要搭建博客,我一如既往地推荐 WordPress,对于一部分喜欢折腾的人来说,WordPress 非常适合,自定义程度特别高,尤其是配上今天分享的 Blocksy 主题,会打造出不同的风格。

去年在 @FindBlog 频道做过推荐。官网说这是一款最具创新性、闪电般快速的 WordPress 主题,快速且轻量,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基于古腾堡编辑器,可以自由扩展定制。

Another
Jack

让我对这个主题感到惊讶的是使用它的站点。在 Another DayuJack\'s Space 两个博客中,使用的都是 Blocksy,但展现的效果截然不同。今天又看到 H.-H.\'s Blog 也使用了同样的主题,第一眼没有看出来,三种风格相差甚远,很难想象都是 WordPress 和 Blocksy,同样也能看出三人不同的审美风格。

周报 #10 - 我毕业了 - 第4张图片

应该是还没有更新内容,但是在关于页面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信息。

Blocksy 有免费版和付费版,浏览一下上面这三个博客,免费版足够使用,只需要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熟悉使用古腾堡编辑器,一样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How the internet became shit

互联网是如何变得糟糕的,不仅中国人抱怨中文互联网在加速崩塌,外国人也在抱怨互联网变得糟糕。

文章出自 BearBlog 的开发者 Herman,他在一次手机维修之后,重新安装了应用程序,但忘记安装广告拦截器,浏览新闻网站时遇到了铺天盖地般的广告,滑入的内容、动画横幅,以及附近的热辣女孩等广告……

不仅是广告,还有众多打着免费的旗号,但吸引完用户之后开始收费,甚至变得更加糟糕的产品。产品需要盈利,采用收费无可厚非,但如果一种产品的商业模式需要它们在吸引了人们之后最终变得糟糕,那我宁愿这种产品一开始就不存在。

On the other hand, I love the internet. It\\'s a place where people come to share ideas and digitally congregate. I see it as a bunch of campfires sprinkled throughout the darkness of cyberspace.

互联网变得糟糕,还有许多例子,但正如 Herman 所说,我们也热爱着互联网,这是一个人们分享想法和数字化聚集的地方,而人们分享的思想与观点,他将其比喻为散步在网络空间黑暗中的一堆堆营火。

不管互联网是否崩塌,是否变得糟糕,总有一堆又一堆的营火照亮着陌生的互联网空间。

The internet is a decentralised free-for-all, and there are obvious economic incentives to be exploited. I foresee communities becoming more exclusive, and I predict a future where curation and moderation are the hills that content sites and feeds live and die on.

网络世界是个无拘无束、人人为战的地带,在这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等待挖掘。我能看到未来社群会趋向封闭,成员之间壁垒分明。同时,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如何精选和管理内容将成为决定各大网站与资讯平台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有趣的事与物

  • 6月4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我一直以为这句话出自某当代作家,因为风格听起来比较现代,没想到原文出自《世说新语》。
  • 6月6日:前几天 Apple 官方发邮件提醒我 Apple Music 免费使用6个月快结束了,我才想起来下载体验。用了几天,第一次感觉到如此纯粹的体验。非常纯粹的一款音乐软件,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听音乐,界面也非常简洁干净。过去一直用网易云音乐,经过这次对比,越发感觉网易云音乐臃肿不堪,塞了许多音乐以外的功能,尽管前段时间将首页进行了改版,更加专注音乐功能方面的更新,但还是觉得臃肿,直播、购物、测试等等,我感觉国内软件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特点或者趋势,总喜欢往社交的方面去延伸,比如网易云音乐的云村、微信读书的排行榜等等,有好处也有坏处,这我就不多说了。关于曲库丰富程度以及推荐质量还有待考察,不过我觉得 Apple Music 有望成为我第二款付费音乐软件,第一款是网易云音乐,从别人88会员那买了几次黑胶会员。
  • 6月7日:V2EX 上线了新功能:VXNA 是 V2EX 的一个新功能——博客聚合器。如果你有自己的博客网站,那么可以在 VXNA 节点申请被收录。如果被收录,那么就会被定期聚合到 V2EX 首页。
  • 6月8日:同学问我公司发了什么端午节福利,我说京东锦礼小程序上300元代金券,他问还有啥,我说还有两天加班。
  • 6月9日——2024年6月10日:加班。
  • 6月9日:下班,坐我师父的车回来,感觉腿都是软的,住在隔壁的同事室友叫我去吃烧烤,我说实在不想动了,明天还得去加班,婉拒。可能是今天把往常需要两天时间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就觉得挺累,3月份加班到凌晨2点都没今天累。
  • 6月12日:缤纷快传,基于 Bitiful S4 对象存储的 “Simul-Transfer(即传即下)” 技术实现的大文件实时多人分享,Wetransfer 或 奶牛快传 的相似开源替代品。
  • 6月16日:昨天和朋友玩 switch,有趣!玩得最多的是《双人成行》,遇上几个关卡有点难过,我们俩互相帮对方。
  • 6月16日:《灿烂的花园》最新一集邀请了刘惜君来做客,在花房舞台上唱歌,但是似乎因为版权原因,YouTube 上唱歌的镜头没有声音。
  • 6月23日:在 Twitter/X 上发现一个英语学习网站——lingobell,像素风格,每天观看一个英语 vlog,可以跟着视频后面的字幕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还有相关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巩固。
  • 6月23日:在一篇 newsletter 中分享如何在15分钟内学会写 newsletter。首先要有内容日历,规划好自己的更新频率,一周一更、一月一更?通俗来讲就相当于一个 deadline,千万别学我,我的周报属于不定期更新;其次要有素材库,如要保持定期更新,则需要有拿得出手的内容,尝试建立自己的素材库,细心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多多记录……

一不留神,距离上一期周报又过去了三个礼拜。这三周的内容就是上述这些,我希望以一种轻松、平静的方式回顾自己的每一周(或每几周/月),也希望订阅博客的朋友平静地看完我的分享,继续热爱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仅只有扯淡。

背景图来自刚到手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周报 #10 – 我毕业了》最先出现在印记

周报 #09 – 灿烂的花园

周报 #09 - 灿烂的花园 - 第1张图片

终于等到了2024年第一篇周报,距上一次周报更新过去了近5个月,这5个月我从应届毕业生变成实习生,等6月份拿到毕业证,便成了公司的试用员工,再到7月转正之后就成了公司的正式员工。关于工作,我不想说太多,也不敢说太多,概括来讲,前半个月忙碌、加班多,后半个月稍微轻松、加班少。

这一期周报把时间拉长,从去年12月25日到今天6月2日,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争取以后的每一期按时更新。

Quail

从本期周报开始,除了在博客进行更新,还会同步至 newsletter 平台 Quail,它最吸引我的是 markdown 编辑器,方便我直接复制写好的内容进行发布推送,界面简洁美观,功能不多,但胜在实用,支持绑定自定义域名。

尽管我的内容简陋,不足以作为一份 newsletter 供大家订阅,但我想将它作为一种 write in public 的形式,通过获得反馈来提升自己。

如果你对我的内容感兴趣,可以通过博客的 RSS 订阅、邮件订阅或者 Quail 及时收到更新(不定时更新)。

灿烂的花园

我一贯不太喜欢看综艺,尤其是用剧本安排的综艺节目,从头到尾都让我感到尴尬。原以为非常真实的《变形计》,后来被爆出有节目组安排的剧本,是否属实我不太清楚,但已经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最近看《灿烂的花园》是被张颂文所吸引。《狂飙》的爆红,让张颂文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芒果TV便邀请他制作了这一档综艺节目,在开拍前张颂文便说,如果安排他第一天做什么,第二天做什么,他直接走人,不拍了,“我的人生不是按剧本来的”。于是该综艺就相当于还原了张颂文本人的日常生活。

一名演员,一个喜爱植物的大众百姓,在自己的花园里栽花、浇水、做饭、招待朋友,和同行朋友切磋演技,在村里遛弯,和村民们闲聊等等。主角虽然是张颂文及其嘉宾朋友,但节目中发生的事情、接触的人都是普通大众,比如第一期中养羊的大叔、村子里晒太阳的大爷和大妈、赶集市场中的商贩、食客。

与其说是综艺,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电视节目不要高高在上,要扎根人民。

iPhone 15 Pro Max

嘴上骂着库克多么无耻,每年挤牙膏般的更新,堪比金子般的内存和硬盘,但我还是入手了 iPhone 15 Pro Max 作为我的主力机使用,替换下来的荣耀30 Pro便成了备用机。

可以在 Twitter/X 查看真机上手照片。

近3个月的使用,我逐渐习惯了 iOS 与 Android/HarmonyOS 之间的差异,也在享受着 iOS 独有的优点。

相比较国内大部分 Android 手机无法安装 GMS 服务,导致使用不了部分国外软件,iOS 没有这类烦恼,只需拥有一个非国区 Apple ID,便可以下载所需软件。我使用 Twitter/X、Telegram、Instagram 较多,对于这类软件我便更加关注信息获取的及时性,或许是因为标准统一,iOS 对于应用通知的推送非常及时,当我第一次使用 iPhone Xr,在没有开启代理的情况下,收到了 Twitter/X 的应用通知,那一瞬间我直接被震惊到了,因为在之前的荣耀30 Pro上,即使开启了代理,也无法收到国外应用的消息通知。

Android 开放的系统带来了各种有趣的应用软件,丰富了其庞大的应用生态市场,但也容易带来隐患;iOS 系统的封闭,好处是有统一的标准,应用上架标准、应用开发标准、消息推送标准,但30%的苹果税也是令人诟病。

从2022年使用 iPhone Xr 的 iOS16 开始,到即将发布的 iOS18,我觉得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 Android 和 iOS 在互相“借鉴”,这是好处也是坏处,用户不用购买对应的手机也能体验到类似的功能,但本质上创新越来越少,俗称炒冷饭。作为一个 iPhone 用户,以及前 Android/HarmonyOS 用户,以及一个半吊子数码发烧友,还是非常期待各自的系统能为用户带来让人震撼的惊喜。

最后,苹果太烧钱了,买了 iPhone 就想买 Apple Watch,于是我手腕上就有了 Apple Watch S9,今年绝不能让库克再拿走我的钱。

周报&周刊

博客圈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周报或者周刊,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大家乐于发布优质内容,丰富各自的阅读视野,用一句蹭热点的话来说,尽绵薄之力,防止中文互联网崩塌。

张颂文的《灿烂的花园》里有花草树木和动物,有人文对话,我们的周报和周刊也是各自《灿烂的花园》,各具特色的思考、分享,做一个勤奋的园丁,修剪花草,栽种果实。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灿烂的花园。

有趣的事与物

  • 2023年12月25日:记得一个脑筋急转弯,把一头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我对于个人博客的搭建步骤也可以用三步来概括,注册域名、购买服务器、搭建博客,但当我们实际操作起来步骤远比想象的要多。今天写一篇从0到1的博客搭建教程,希望影响更多想写博客的人。
  • 2024年1月5日:写了一篇文章,《聊聊我的兼职》,分享我这几年兼职赚钱的经历,写博客不赚钱。
  • 2024年1月6日:虎鲸为什么不攻击人类,因为远古时期人类也生活在海洋里,和虎鲸是好朋友,以前人类也不叫人类,叫杠鲸。(Twitter/X
  • 2024年1月13日:之前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和女朋友的对话,写了一篇文章《互联网生存法则:不与他人争辩》,但想要在互联网生存,仅仅这一条还不够,最近又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出来,即《互联网生存法则: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 2024年1月27日:oh-my-foss-android,个人收集的实用、良心开源安卓软件
  • 2024年1月28日:在1月27日晚上10点10分左右,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文章阅读量破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足一提的里程碑,从2020年3月19日注册公众号以来,这是第一篇阅读量破万的文章,但说它不足一提,是因为借了微信红包封面的东风。分享在出现第一篇破万阅读量文章之后的一些思考
  • 2024年1月29日:一个从不写作的人,对任何非琐碎的事情都不会有完全成型的想法。And someone who never writes has no fully formed ideas about anything nontrivial.——Paul Graham
  • 2024年2月9日:LobeChat,使用 Docker 一键部署,还可以用 Vercel/Zeabur 搞,填上 OpenAI 的 API,或者第三方的 API,就可以畅玩 GPT-4,还能直接使用 DELL-3 文生图,好多插件。
  • 2024年2月10日:看公众号一篇文章说要尽可能的去多记录生活,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因为很多难忘的事情其实都很容易忘记,「我们对抗遗忘,其实是在不确定的当下,想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确定感。」(Twitter/X
  • 2024年2月12日:Wallos,一款开源的订阅服务跟踪工具。可以部署 Wallos 到自己的 VPS 中,用于跟踪管理付费订阅服务,可以直观了解所有订阅服务的费用、日期、支付方式等。支持中文,支持 Docker 一键部署。
  • 2024年2月13日:今天是春节假期在家的最后一个晚上,明天下午就坐高铁回工作地。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5年前读高中的时候,周六晚上躺在床上,想到明天就要回学校,只有一个想法,好好睡一觉,明天早点起来多玩一会。
  • 2024年2月20日:L,.G.写了一期电子报《Vol.68 小胡哥哥》,他太会夸,搞的我都不好意思了。
  • 2024年2月24日:推荐一个带有社交性质的书签网站——linkhut。在网站首页可以看到来自全球用户分享的书签,你也可以注册账号,将值得收藏的文章网页、工具网站添加进去。如果你没有这种习惯,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个发现优质内容的网站,看看别人的分享。网站程序是开源的,可以自行部署~
  • 2024年2月25日:有人说互联网和电子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会将书籍走向死亡,我却不这么认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上白纸的灵魂,它让我们寻回遗忘。——雷欧幻像
  • 2024年3月4日:今天换上了一款新的天气app,基于几何天气开发的 Breezy Weather,Material You 设计风格,非常好看,还可以使用彩云天气数据源。(3天之后买了 iPhone 15 Pro Max)
  • 2024年3月20日:最近接触到一个以前没见过的静态内容管理系统,即我们俗称的静态博客生成器,Publii。从2023年提交代码至今一年多,一直在保持更新和维护,使用和部署并不难,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使用文档。记录部署的整个过程,并对 Publii 做一番简单的介绍。
  • 2024年3月20日:you should enjoy 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and cherish every moment! Romanticise your life! Do whatever makes you happy and don’t let anyone take the joy of life away from you。享受生活中的小事并珍惜每一个时刻!浪漫化你的生活!做任何让你快乐的事,不要让任何人夺走你的生活乐趣。——《那些让我喜欢湾区(加州)的小事
  • 2024年3月23日:沉浸式翻译新推出的「沉浸式双语阅读」,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能够翻译标题的 RSS 阅读器,订阅英文内容,会将标题翻译成中文,在首页能看到不同 Feed 的更新。
  • 2024年3月24日:前几天看到有人讨论书签工具,刚好发现一个开源的服务——Linkwarden,颜值还挺高,可以创建分类、标签,使用官方提供的浏览器扩展一键添加书签,最后还可以转换成图片、PDF、Readable 格式进行阅读或分享。
  • 2024年4月6日:《评论与弹幕》,一直觉得弹幕是一个反人类的功能,尤其是某些网站在视频播放时自动打开弹幕,漫天弹幕飞来遮住了视频画面,碰上内容重复、颜色杂乱的弹幕,简直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伤害,遇上这类网站或软件,我会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设置,关闭自动弹出弹幕功能。
  • 2024年4月14日:作为数字公民的核心能力:批判性忽视。一种故意的忽视,它涉及选择性地过滤和屏蔽信息,以控制个人的信息环境并减少接触虚假和低质量信息的机会,我的理解是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 2024年4月19日:“真正的自托管爱好者并不意味着要将awesome-selfhosted列表里面的项目折腾一堆,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将自托管项目用起来,并提高自己的生活效率。折腾的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搭建完成那一刻的满足感,更在于折腾出来的玩意,让自己受益。”——《虚假的自托管爱好
  • 2024年4月25日:后天的努力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今天跟明天先休息。
  • 2024年5月2日:网友分享了一个免费下载apk文件的网站——apk.bot,嗯……和apkpure虽然没什么关系,不说完全一样,但确实长得很像,作为apkpure的替代还是挺不错的。目前还在持续优化网站的性能。
  • 2024年5月12日:《The Genius Design of Apple Park》,Apple Park 的建设旨在体现苹果公司的完美主义精神,展示公司产品开发的理念,并由史蒂夫·乔布斯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主导,以激励和启发人们。设计理念强调了协作和创新的重要性,但现在的苹果公司,似乎离创新越来越远……
  • 2024年5月24日:买了一个收纳包,装一些数据线和插头,太多了。主要是type-c和lighting,外加一个Apple Watch充电线和剃须刀充电线。空间还挺大,充电宝、耳机、剃须刀装完绰绰有余,备用机也放进去。出远门或旅行的时候可以装好放行李箱里。
  • 2024年5月25日:分享一个动态屏保网站——8bitdash,可以任意更换背景,大部分都是动漫、像素风格,设置好参数之后直接全屏,非常精致。
  • 2024年5月27日:使用 Flarum 程序搭建了一个论坛,大伙尽情注册发帖,尽管提意见和建议,能搞则搞,搞不来的大家随意~
  • 2024年5月30日:作者用圆周率的数字造了一个时钟,作者发现在圆周率的前100,000位数字中,可以找到一天中的每一分钟的4位数字。所以就做了一个网页,在网页上显示当前时间,每分钟会滚动到对应的区域显示当前时间。
  • 2024年5月31日:使用 RSS 订阅微信公众号向来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网友开发的 WeWe RSS 借助微信读书生成微信公众号 RSS 链接,支持 Docker 一键部署。更优雅的微信公众号订阅方式。

这几月的内容就是上述这些,我希望以一种轻松、平静的方式回顾自己的每一周(或每几周/月),也希望订阅博客的朋友平静地看完我的分享,继续热爱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仅只有扯淡。

背景图来自我拍摄的照片,南昌瑶湖湿地公园中的一座桥,设备是 iPhone 15 Pro Max。

周报 #09 – 灿烂的花园最先出现在印记

作为数字公民的核心能力:批判性忽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酷,并且很实用的概念。

之前在文章《过量信息引发的心理焦虑》中讨论过,移动互联网带来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处于一个淹没在信息海洋的时代中,过量的信息阅读会带来心理上的疾病。

作为数字公民的核心能力:批判性忽视 - 第1张图片

今天阅读了一篇德国研究学者发表的论文,Critical Ignoring as a Core Competence for Digital Citizens,其中提到了批判性忽视(critical ignoring)的概念,一种故意的忽视,它涉及选择性地过滤和屏蔽信息,以控制个人的信息环境并减少接触虚假和低质量信息的机会,我的理解是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为什么要学会批判性忽视

信息的不断涌现已经将人类的注意力转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被广告商和内容提供者抢占和利用。铺天盖地的文字、图片、视频,我们的注意力日益被吸引,被各种夸张、骇人甚至扯淡的信息所吸引,信息不仅多,而且杂,许多信息未经查证被传播到网络上,比如最近的猫一杯。

作为数字公民的核心能力:批判性忽视 - 第2张图片

在本不应关注的来源上投入努力和有意识的批判性思考意味着一个人的注意力已经被剥夺了。

我们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被虚假、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信息占领,本应该得到关注的却被忽视,这是不是许多公众人物所说的——“很抱歉占用了公共资源”。

除此之外,过度暴露于负面、误导性或引起情绪波动的信息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不要过度关注新闻也是一种方式。

如何实施批判性忽视

作者在论述中提到了三种认知策略,自我暗示、横向阅读和不要喂养网络喷子。

作为数字公民的核心能力:批判性忽视 - 第3张图片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self-nudging)是一种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通过自我暗示,帮助个体管理自己的信息环境,减少对诱惑性信息的暴露,减少注意力分散以及对低质量信息的关注。

信息发布者最喜欢用夸张、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读者,我们很多人就吃这一套,想要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我们就需要改变自己的环境,减少对标题党式内容的获取,今日头条上的标题党多,你就少看今日头条,抖音上的标题党多,你就少刷抖音,微博上的扯淡多,你就少逛微博。

通过使用手机或应用程序的功能来限制社交媒体软件的使用时间,减少线上时间,增加线下活动时间。

一个无法抗拒甜食的人可以让它们不那么容易获取——把它们放在最难够到的架子后面——来帮助控制吃它们的冲动。

自我暗示的关键目标不是优化信息消费,而是提供一系列措施,帮助人们重新掌控他们的信息环境,并使这些环境与他们的目标保持一致。

横向阅读

横向阅读(lateral reading)是一种验证网络信息可信度的策略,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避免误导性或虚假信息。它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仅依赖原始信息源,而是需要通过多方验证来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香农曾经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概念,因为技术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发出信号和接受信号之间出现信息失真。而当下的信息传播,更加容易制造严重的信息噪音,三人成虎的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文中给出的方法有这些。

  • 离开原始来源:当遇到新信息时,不要仅仅局限于原始来源,而是主动寻找其他来源来验证信息的准确性。
  • 搜索其他来源:使用搜索引擎或在线百科全书等工具,查找关于信息源或主张的其他信息,以获取更全面的背景和验证信息的可信度。
  • 检查多个来源:比较不同来源提供的信息,查看是否存在一致性或矛盾之处,以帮助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要注意,不能轻易地相信来自权威媒体的信息,一个网站、一个头像、一个账号,很容易被山寨。

不要喂养网络喷子

Don't feed the trolls.

有时候,需要被积极忽略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产生信息的人。

总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通过制造对立、争吵获得流量和关注,并从中获益。你越是参与进来,他们越兴奋,他们的喷子行为通过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得到了加强。但如果我们不回应他们的行为,不与其进行辩论或争执,有助于削弱他们的负面社会影响,减少其对他人的干扰和伤害。

首先,不要直接回应网络喷子;不要纠正他们,不要参与辩论或报复,或以喷的方式回应。其次,应该屏蔽网络喷子并向平台举报他们。平台的内容审核政策和设计选择应该是防范有害在线行为的第一道防线。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明智的艺术是知道该忽视什么,“The art of being wise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

推荐继续阅读我以前的内容:

作为数字公民的核心能力:批判性忽视最先出现在印记

评论与弹幕

我有一个习惯,看视频的时候会关掉弹幕,并且很少去看评论。

一直觉得弹幕是一个反人类的功能,尤其是某些网站在视频播放时自动打开弹幕,漫天弹幕飞来遮住了视频画面,碰上内容重复、颜色杂乱的弹幕,简直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伤害,遇上这类网站或软件,我会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设置,关闭自动弹出弹幕功能。

评论与弹幕 - 第1张图片

其次,弹幕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群人围在电视机前,对电视里播放的内容叽叽喳喳地在讨论,合理的讨论能接受,说明视频的内容应该还不错,但讨论也容易变成争论,进而在电视机前或者屏幕上对骂、争吵,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我非得说几句话不可。

看个视频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轻松且让人放松的事情,还得观看甚至参与别人的吵架,多累啊。

在之前的文章《互联网生存法则:不与他人争辩》中也分享过我的观点,“不能关上房门在互联网大战风车”,要从争论中走出来,往往我们觉得焦虑,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关注的太多,视频内容可以慢慢看,但弹幕和评论我觉得可以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一遍即可,不用深究每个网友发布评论或弹幕的原因,以及他发布的评论和弹幕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是否被我认同。

评论与弹幕 - 第2张图片

前段时间看到陈震发布测评小米 SU7 的视频之后被网友喷,说他主观性太强、没被邀请观看发布会就黑小米汽车等等,当时我就在想,干这行的人如果只是照着官网念配置参数,那还要他们干啥?在我看来,人都是非常主观的生物,面对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辆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 iPhone 15 系列的 Action Button 是鸡肋,没啥用,但也有人觉得它很方便,搭配快捷指令使用会非常有趣……

评论与弹幕 - 第3张图片

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果粉或米粉也并不是一模一样,我对数码产品特别热爱,也关注过不少数码类型的博主,在看他们的视频时,要明确一点,他们所呈现的内容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使用体验和主观感受,我们作为观众无法直接评价他的感受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角度供我们参考,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兴趣、个性不同,具体的感受视需要自己体验之后才能知道。

因此,如果你阅读到了这篇文章,不认同我所说的“弹幕是一个反人类的功能”,你也别急,这只是我的感受,并不影响你的使用。当然,弹幕也有个好处,当我对视频中的某个内容不懂时,我会打开弹幕或评论浏览一番,会看到和我有同样疑问的网友以及其他网友的解答,这大概是我对弹幕唯一的好评。

评论与弹幕最先出现在印记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最近接触到一个以前没见过的静态内容管理系统,即我们俗称的静态博客生成器,Publii。从2023年提交代码至今一年多,一直在保持更新和维护,使用和部署并不难,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使用文档。我借助文档,部署了一个,使用体验有点类似开源的 Gridea,都是将静态博客的部署简单化、具体化,不同的是前者更偏向 CMS,后者更着重博客。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1张图片

由于自己运营着 Telegram 频道 @FindBlog,便在此记录部署的整个过程,并对 Publii 做一番简单的介绍。

Publii 是什么

项目页面介绍称,这是一款面向隐私保护、SEO 优化网站的静态内容管理系统,支持 WindowsmacOSLinux,能够让初学者快速且轻松地创建静态网站,这一点我相信 Gridea 已经做到了。

它将开源的 WordPress 程序与其做对比,WordPress 是基于服务器的 CMS,而 Publii 由于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用户界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像是在服务器上使用 CMS 程序。

使用 Publii 的三个步骤:

  1. 下载 Publii
  2. 撰写内容
  3. 发布网站

部署之前需要做的事情

下载 Publii,设置语言。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2张图片

从 GitHub 或者官网获取安装包安装好之后,最初的界面为英文,需要点击右上角的语言选项安装中文语言包,中文语言包在 GitHub 上可以下载,由国内热心网友翻译维护。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3张图片

如何部署 Publii,目前支持 HTTP/HTTPS 服务器、Netlify、Amazon S3、GitHub Pages、Google Cloud 和 SFTP。

使用 Netlify 免费部署 Publii

在 Netlify 需要做这些步骤: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4张图片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5张图片

首先,前往 Netlify 主页登录,创建一个新的站点——deploy manually,然后上传由 Publii 提供的压缩包,不用解压,直接一整个压缩包上传。随后我们会获得一个 Netlify 提供的域名,可以将其作为博客域名使用,也可以提前解析并绑定自定义域名。

然后,点击站点设置(Site setting)按钮,找到站点信息(Site information)部分,保存好站点 ID,稍后会用到。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6张图片

最后,需要生成一个访问令牌(Access Token)。点击右上角账户名称,在个人资料(Profile)部分,点击应用程序(Application),然后新建访问令牌,生成之后保存,稍后会用到。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7张图片

以上是在 Netlify 需要进行的设置,接下来打开 Publii,进入服务器设置。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8张图片

推荐使用 Git Repository 或者 Netlify 部署。使用 Netlify 部署,只需要填写上述提到的三个内容,域名、Site ID 和 Access Token。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9张图片

保存好设置之后可以点击“测试链接”,测试是否能与 Netlify 进行链接,这里有点问题,我点了之后一直没反应,但同步网站之后能正常访问。

接着点击左下角“同步您的网站”,即可通过域名访问。之后每次有内容更新,可以先在本地预览更改,再同步到 Netlify 进行部署。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10张图片

Publii 的特色

就像它在 GitHub 项目页面上所说的,专为 SEO 优化和注重隐私的网站设计,这应该是 Publii 最大的两个特色。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11张图片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12张图片

对 URL、Sitemap、OpenGraph、Twitter Cards 的支持都直接放在了网站设置里,不用单独的主题进行适配。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13张图片

包括对于机器人、爬虫的屏蔽,都可以一键手动开启或屏蔽。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14张图片

主题的自定义设置,翻译有待更新。我不确定每个主题的自定义设置是否一致,目前默认主题支持以上自定义设置,包括字体、页脚、搜索、菜单栏等内容。

官网主题市场展示的主题较为丰富,分为博客、文档、问答、杂志、照片、旅行等类别,有免费和付费。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 - 第15张图片

提供三种编辑模式,区块编辑器、所见即所得编辑器、Markdown 编辑器,不过我认为 Obsidian 的 Markdown 是最好用的。在文章编辑页面提供的设置也比较多,发布状态、是否精选、精选图片、标签,以及 SEO 设置。

默认主题呈现的效果也还不错,大气、美观,但似乎没有找到创建和编辑单独页面的功能,希望开发者后期能够更新。

以上便是我对 Publii 部署的体验分享,对于新手用户来说,确实比 Hugo、Hexo 甚至 Gridea 还要容易上手,并且官网的使用文档十分清楚明了,但可能还需要了解 GitHub、Netlify 的注册和使用,尤其是访问这两个网站。

如果你对该项目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详细了解。

Publii:静态博客的另一个选择最先出现在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