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将饮茶》
《将饮茶》是杨绛(1911-2016)的散文作品集,书中回忆自己的父亲,三姑母,记钱钟书和《围城》等,在讲述时也穿插记录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也是继高诵芬《山居杂记》、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等之后,看过的另一本记录那个时期女性成长、描写父亲形象等内容的书。
据书中介绍,杨父荫杭(1878-1945)先生189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897年转入南洋公学,1899年由南洋公学派送日本留学,卒业早稻田大学。他回国后因鼓吹革命,清廷通缉,筹款再度出国,先回日本早稻田读得学位,又赴美留学。她笔下的父亲是儒雅、刚直、开明的,“从不疾言厉色”,重视子女教育,对学问态度严谨,注重实证与逻辑。他既有知识分子的风骨,看重名节,清廉自守,厌恶官场腐败,曾经做过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务,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辞官,拒绝利用人脉谋利,对“说情”之事反感,又有从容处世的态度,在动荡年代、经济窘迫时保持着乐观豁达。
杨绛是其父留美回国后生的第四个女儿,受家庭氛围影响和中西文化融汇,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看过不同的人生经历,越来越明显感受到高收入精英家庭可以获得更高质的教育资源,从小在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也更胜一筹。普通家庭通过极端努力获得高分,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会时不时暴露出综合能力与认知匮乏。个人受教育情况与职业发展,和家族积累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等密切相关。当学历红利逐渐消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如今考上大学也仅仅是获得学历而已,难以突破世代积累的阶层壁垒。回想2008年毕业投递简历时,用人单位都在挑选985和211,二本、三本和专科在他们眼中没有太多区别。以前自己读书时焦虑,现在又焦虑孩子考学和就业。“仅靠个人努力学习十年,怎能比得上别人三代人的托举?”“学习改变命运”“付出就有(好的)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传统观念,已不是万能公式。
书中《丙午丁末年纪事》一篇,以“陪斗者”的经历记录特殊时期,有被批斗、挂牌子、戴高帽、抽鞭子、扫厕所、剃阴阳头、抄家(部分)、停发工资、只准吃咸菜土豆窝窝头、被赶下公交车等生活细节。杨绛在书中引用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表示能调节心态适应“颠倒过来”的生活,保持着尊严(如自制假发)和精神独立,也能体会到意想不到的妙处,还提到身边有着一群“披着狼皮的羊”在暗中关照他们。她的另一本书《干校六记》讲的是夫妻两人60岁到河南息县下放劳动,因年岁大身体不好,干些轻易的活儿。总体来说,感觉没有《秋园》描写的那段时间他们一家所受的苦难深重,没有过多饱受饥寒和精神上的折磨。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感觉比较生活化和贴近实际,看过后也消解了一些我在看过《洗澡》《洗澡之后》因观念不和的反感心理。
在看书的过程中,不由想起十多年前看的《我们仨》,当时还没有太多感触。如今自己年近40岁,粗算下能够生活自理的时间也逝去一半,特别是今年春节前后身边几位亲戚、同事接连离世或重病,触动很深,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人不是年老才会死,有时忽然就去世了。杨绛的丈夫和独生女都先她而去,女婿在批斗中自杀去世,最后一人终老。以前年轻时不相信命运,当时仅简单认为走什么人生道路,都是努力和选择的结果。如今再想,感觉万事皆有命数。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正确答案,并非所有结论都能还原事件本身,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人与人也不是非善即恶非友即敌,随着利益关系改变也会发生变化。以前把工作看的太重,后来在乌烟瘴气的氛围中开始躺平,想明白了上班的目的就是赚钱,停止内耗,改变学生思维,不要去在意别人的评价,不需要背负着超过职级范围的使命感责任心,日常工作留痕,提防被挖坑背锅,用心享受和体验当下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期盼领取退休金的日子。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将饮茶》这本书,像是一位老者坐在藤椅上,手捧一杯清茶,和读者回忆着过往云烟,茶香氤氲间,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从容和淡泊。人生如茶,初尝苦涩,回味甘甜,最后归于平淡。以平常心对待不平常事,用淡泊情看尽世间情。杨绛已经饮尽了她那杯茶,通过文字记载,留给读着饮下“生活”这杯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