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将饮茶》
《将饮茶》是杨绛(1911-2016)的散文作品集,书中回忆自己的父亲,三姑母,记钱钟书和《围城》等,在讲述时也穿插记录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也是继高诵芬《山居杂记》、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等之后,看过的另一本记录那个时期女性成长、描写父亲形象等内容的书。 据书中介绍,杨父荫杭(1878-1945)先生189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897年转入南洋公学,1899年由南洋公学派送日本留学,卒业早稻田大学。他回国后因鼓吹革命,清廷通缉,筹款再度出国,先回日本早稻田读得学位,又赴美留学。她笔下的父亲是儒雅、刚直、开明的,“从不疾言厉色”,重视子女教育,对学问态度严谨,注重实证与逻辑。他既有知识分子的风骨,看重名节,清廉自守,厌恶官场腐败,曾经做过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务,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辞官,拒绝利用人脉谋利,对“说情”之事反感,又有从容处世的态度,在动荡年代、经济窘迫时保持着乐观豁达。 杨绛是其父留美回国后生的第四个女儿,受家庭氛围影响和中西文化融汇,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看过不同的人生经历,越来越明显感受到高收入精英家庭可以获得更高质的教育资源,从小在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也更胜一筹。普通家庭通过极端努力获得高分,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会时不时暴露出综合能力与认知匮乏。个人受教育情况与职业发展,和家族积累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等密切相关。当学历红利逐渐消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如今考上大学也仅仅是获得学历而已,难以突破世代积累的阶层壁垒。回想2008年毕业投递简历时,用人单位都在挑选985和211,二本、三本和专科在他们眼中没有太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