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爷点到为止
这是我曾在 Telegram 频道上记录过的一个有趣的经典案例:
你相信生命中的「偶然性」吗?哲学家荣格和尼采都研究过这件事,即共时性与命运感,两个看上去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却在意义上彼此关联。除此之外,我比较接受德勒兹的哲学观点,他认为这个世界的结构是不稳定的,是由大量的差异和偶然性所构成的。
而把这些偶然性串联起来的,就是人类在赋予意义过程中的再加工罢了。我算是个宿命论者,所以这些偶然性的意义又可以成为反复验证命运确定性的证据。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从筹办婚礼开始就一堆狗屁倒灶的事情。最夸张的「偶然性」是在他们领证的当天,排到他们的时候,民政局结办。下午他们虽然排在了第一个,结果办理的时候整个民政局突然停电了……
于是我们开玩笑:老天爷给的暗示还不够明显吗?
关于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话题,从一个有些扯淡戏剧性的小案例开始。当然,我也必须得说,这样的偶然或许也是幸存者偏差,一年到头这么多人办理结婚证,如果同时遇到民政局突然断电的,也不可能是个别案例,只是这些人并没有把他们的遭遇给记录下来,也没有一个后续的关于这些「特殊案例」的跟踪,比如他们真的因为这样的「偶然性」而出现了婚姻不幸。
所以,把这样的「偶然性」作为「神谕」一样的存在,显然是不合理的。
感性与理性认知下的「宿命」
上一次的内容解决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既然偶然性或许都是一个因果链条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办结婚证的当下突然停电,这是两个独立的因果,民政局为什么会停电,和停电之后无法顺利办理结婚证,以及未来可能的婚姻不幸福,这三件事情都是独立因果,只是在表象被串联起来,变成了一个「命中注定」式的偶然性表达。
这个时候,人们便有了感性和理性认知的区别:
- 感性认知:将「偶然性」体验为意义,将「必然性」体验为无奈;
- 感性是基于经验、情绪、直觉作为即时反馈,直观地理解表象正在发生的事件,它带有大量的主观色彩、情绪感知,甚至会因为记忆而不停被篡改,以加强「命中注定」的体验感;
- 后见之明+情绪加权=感性认知下的宿命论;
- 但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感性来作为支撑,例如所谓的邂逅、一见钟情这样的剧情,如果要深究其「必然性」的部分,就会显得非常扫兴;
- 理性认知:将「必然性」建构为模型,将「偶然性」定义为误差;
- 理性是基于逻辑、模型、抽象建构与数据分析建立起的理解方式,甚至会需要反复验证宿命论的因果链条,以确定「偶然性」的解释力与可测性;
- 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理性认知下的宿命论;
- 理性认知下的宿命论又很容易过早放弃,比如当「偶然性」过于复杂时,理性只能承认这是因果链的过于复杂,导致了无法完全观测的事实,比如量子力学粒子的「随机跃迁」,理性认知认为那不是没有因果链条,而是统计规律下的微观不确定性;
很显然,我们很难做到完全单一地认知这个世界,特别是宿命论。除非我们将其中的某种认知方式当做了心理防御机制的一部分,比如极力地否认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是将他人的必然成功给合理化成是运气太好的偶然性。
大部分时候,我们在为命运赋予意义的同时,又希望可以对命运拥有掌控感,这个时候,对于那些失控的部分,理性是很难第一时间去找到掌控的方法的,因为它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反复验证,才可以安心地告诉自己所谓的失控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可以掌控的点——所以感性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像是膝跳反应的本能。
比如这个系列最开始举例的事情——因为飞机发生过一次空难,既然每百万架次发生 1.13 起事故,所以下一次发生事故要等到第 88 万架次……这是一个经典的,被理性包裹的感性认知——即赌徒效应,用错误的模型来预判结果的发生,甚至用来对抗宿命论。
赌徒在赌博前为什么都不碰女人?
接下来,要聊一些真正宿命论的部分了,首先,我会尽量地同时用理性和感性两种认知来解释宿命论,其次,我目前是一个 95% 宿命论者,所以我会侧重解释宿命论的基本模型;最后,是否支持宿命论本身没有对错,但如果用证明对方错误来证明自己正确的方式,这是这个博客常常嘲讽的人。
在赌场外的高级酒店里,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第二天要去赌场赌博,前一天晚上赌客会尽量避免碰美色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都市传说,类似当大部分人开始遵守某种不成文的规定时,这个规定就变成了「道德标准」的一环。
我曾经做过这种实验,特别是加入少许的封建迷信色彩后,就会特别灵验。比如我在班级里投放实验性的谣言「使用中华铅笔考试,会遭遇滑铁卢」,结果后来的一段时间,包括「好学生」在内,都偷偷将中华换成了得力。
从理性认知的角度,其实从「社会屈从度」和「乌合之众的形成」这类社会学相关的理论,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赌博前不碰女人」变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从感性认知的角度,宿命论里其实有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解释:
- 「女色」和男性的「偏财运」走的是同一个通道;
- 所谓的「偏财运」是指投资、赌博、甚至小生意等等所获得的财富;而「正财运」是指一份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按照这个逻辑,「正财运」对应的也是明媒正娶的妻子,而「偏财运」在古代包括妾、在外彩旗飘飘的妓女等等,在现代则指的是女色、小三之类的;
- 所谓「女人坏财」,其实不是坏了财,而是女色占掉了「偏财运」的通路,可能会导致赌博时运气和收益的减少;这件事很难用理性的认知来做出具体的数据分析,但从宿命论的角度,这确实是「一命二运三风水」里的调节风水和增强运气的部分;
有了这套宿命论的逻辑,再引入一个新的概念,解释起来就有趣得多了——「烂桃花」。
所谓的烂桃花,是指当事人遇到了一个与自己发生感情链接的人,但是这个所谓的桃花会导致了一系列的破财、伤身的情况,即为烂桃花。
- 「烂桃花」分别走的是男性的「偏财」和女性的「正财」;
- 当男性遭遇烂桃花时,在一些偏财运上面会出现问题,比如打牌输钱、投资失败、生意买卖发生问题,但一般不会影响到「正财」的部分;而女性遭遇烂桃花时,在一些正财运上面会出现问题,比如工作中出错、奖金出问题、甚至会丢了工作等等。
当然,上面的宿命论模型,本身是可以透过理性认知找到合理解释的,比如男性因为烂桃花导致赌博失败,很有可能是前一天喝酒太多,导致第二天脑袋不清醒下注出错。将宿命论看成是单个的独立事件,都可以找到合理的因果链条。但如果这些因果链条被统计进了「赌博前不碰女色」的规则里时,要挨个解释因果链条就显得有些麻烦了,所以宿命论做出了概括性解释。
宿命论的概括性解释与具体性偏差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我并不是在宣扬宿命论,之所以我认为 95% 是宿命论,是因为我们实际做过了「自由意志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失败了,这个会在后面的内容具体讲到。我也反对完全使用宿命论来解释各类事件,特别是涉及一个人的主观选择行为,所以我一开始提出了一个观念,所谓的「自由意志」的选择,也是选择你什么时候下车,但重点是既定的。
宿命论本身,是相当概括性解释的模型,甚至显得有点粗糙,当具体面对独立事件时,宿命论的补充解释部分,就是人们动用感性认知赋予意义的部分。举个例子,宿命论里有一个概念叫做「身不担财」,即一些人的命格中并没有大富大贵的命,但有一天他突然得到了一笔飞来横财,比如彩票中奖、或是老房拆迁等等,这一笔钱原本不属于他命中所有,所以命运会让这笔钱以各种形式给散出去,例如家人生病、自己被骗、遭遇不幸等等。
古人用一个极具浓缩概括的方式,将这种命与运的辩证似懂非懂地解释了,但实际上那些所谓的「身不担财」的财,又以怎样的方式把命中不该有的财给散出去,这是具体性偏差的部分,并不是所有人在中奖之后都会遭遇妻离子散、飞来横祸——这不过是那些眼红嫉妒之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罢了。
但事实上,真的就有这样的人是「身不担财」的,他们符合宿命论里概括性解释,但又需要根据具体偏差来解释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应验了宿命论的部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必须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从概括到具体事件的解释,是否这中间其实有非常多的主观性加工?
从塔罗牌的牌面符号,到某一个人的具体事件的预测,这中间包含了解释者对于符号的解释、被占卜者对于符号的主观理解、以及具体事件发生后的再次解释与意义赋予。看上去,这是一个完全靠两个人主观解释完成的工作,那这种概括性解释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塔罗牌在解释的那一刻,就已经给被占卜者种下了吸引力法则的种子,当当事人真的促成了某种结果,这不就是完成了塔罗占卜的闭环吗?这个时候,理性认知就会站出来提出反性的实验结果,比如没有塔罗占卜当事人也一样可以得到对应的结果。
但不能忽视的是,就算再理性的认知实验,也无法将「主观认知」进行模板标准化,我们不能否认「吸引力法则」对于人类这种有心智的生物的重要作用,而塔罗占卜就是激发了这样的吸引力法则,这不就是它存在的意义之一?
回到宿命论,事实上宿命论可能更「残忍」一些,明确告诉你结果既定,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是可以修正部分结果的「程度」。举个例子,一个人这个月将有出行事故、血光之灾,甚至危及生命,为了主动应劫,这个人这个月决定要去做一场割痔疮的手术,也算是见血了吧。所以出行的事故从车祸降级为擦挂。
但是它还是很难说服非宿命论对于结果的确定性问题,因为宿命论无法说明「结果程度」变轻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人们用不成文规则作为依据的手段——大家都这样做,我不做可能会发生损失,因为损失厌恶而做出了某种决定,那这是宿命论还是自由意志的部分呢?
聊宿命论不等于聊封建迷信
当然,这个博客没有备案,也没办举报我聊封建迷信个啦。
聊宿命论的原因,是想要聊聊「自由意志」这个从古至今不同哲学家都在聊到的哲学命题。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谚语「天要下雨、娘要家人」,原本指事情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很显然下雨是客观规律,但是娘要嫁人到底是客观规律,试试这个「娘」命中就有要嫁的宿命呢?
总不可能娘要家人,还举报她封建迷信要以结婚的方式来冲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