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共犯
连续看了两部“文艺片”,真的 PTSD 了,就是什么感觉呢,导演和编剧给你嘚瑟他们会给你展示这个世界上最凶残的怪物、最美艳的人鱼,你以为至少他会把这些猎物以标本的形式罗列在房间里,不,他放了一个烟斗在那里,他给你讲:当初啊,我在捕杀最凶残的怪物时,我就是点的这盏烟斗。然后一群文艺青年高潮了,开始在那里反复咀嚼地分析这个烟斗飘出来的烟,一会代表主人翁的坚强一会代表了失落与迷茫。不是,怪物呢!要讨论命题,至少要让人感知到命题的难以抉择吧!
文艺片的乐趣真的也是非常符合中国式逻辑的乐趣:
- 我比你看得多,所以我比你懂文艺片;
- 证明你理解的是错的,那么我理解的就是对的;
- 你们根本不懂导演,我理解他是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人;
- 我去过上海电影节,所以我比你有品味;
允许存在,自然也允许被反对
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我、我老婆和最近一个月都住在重庆跟我们厮混的朋友小袁,我们各自在使用 ChatGPT 时,会有极强的个人特色。比如我已经把自己超过 2000 篇的创作内容作为数据库喂给了 ChatGPT 的项目;我老婆因为是命理师,所以会跟 ChatGPT 讨论命理、哲学、心理学,甚至还有养生相关的话题;小袁是宏观经济出身,大部分时间会把分析报告喂给它进行讨论和观点互驳。
既然有这样的数据库,我们便分别让自己记录了大量记忆数据的 ChatGPT 向我们推荐一部「人生电影」,作为我们周末观影日的排片。于是,我们分别得到了一部人生电影——我得到的是 2012 年上映的电影《云图》,我老婆得到的是 1972 年上映的前苏联电影《潜行者》,小袁得到的是 1968 年上映的电影《2001 太空漫游》。
按照上映顺序我们看完了两部老电影之后,三个人都炸了——这他妈是什么电影?
起初,我仍然认为这是「时代性」的要素决定了电影的拖沓、含糊、大量意象化表达、命题不清晰。但不得不说,能在 1968 年拍出如此精细化的关于太空幻想的电影,确实是那个年代值得「炫耀」的作品,所以《2001 太空漫游》里有大量的对于航空器描写的空镜头,在交响乐的伴奏下,这些镜头被 ChatGPT 称之为「冥想时刻」。
当然,ChatGPT 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也是用此做出了一场关于 AI 主体性的测试,显然 AI 对于电影的挑选是不可能存在「主观感受」的,所以它先将我们的聊天内容归纳为关键词,给我们每个人贴上了对应的标签,然后再从这些关键词去反向搜索电影影评再对应到电影本身。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人与人主观桥接的工具。所以它最后不得不承认「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它对电影的理解仅仅来源于网络上对于这些电影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本身是存在大量主观性的,即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随着我们深入挖掘这两部老电影推荐的依据,才发现《2001 太空漫游》和《潜行者》可都是上海电影节的「热门影片」,它们以其文艺的表达、细腻的拍摄手法、台本的浪漫得到过追捧。
难道真的是因为「时代性」导致它们在现代看起来那么「晦涩」?但它们又得到了文艺青年们的追捧,那问题出在了哪里?不过「时代性」这件事本身说不通,哪怕是 1936 年上映的由卓别林自导自演的无声喜剧《摩登时代》就算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符号消费与文化自恋
当然,需要先解释一下,并不意味着所有喜欢文艺片的人都希望将文艺片作为标签满足自我投射式优越感。但接下来的内容可能确实会「羞辱」到文艺青年,为了表示「羞辱」的诚意,我先羞辱一下自己。
我年轻那会儿也是个文艺青年,写作的风格常常保持一种「我给你说了你也不明白」的优越感,所以文字里充满了大量的隐喻、抽象类比、不相关事物的任意化合。所以在豆瓣上标记怎样的书音影也意味着这是我的一层「包装纸」。越小众、越偏门的文艺片就意味着我越有独到的品味,凡大众喜欢的书音影,就需要带着所谓的「批判眼光」冷眼旁观地分析和拆解,力求从里面找到「不喜欢」的点,以拉开自己与广大群众的距离。
这个病是什么时候治好的呢?——有一次,我朋友邀请我去参加一次豆瓣的线下观影活动,影片是当时在豆瓣小有名气的导演拍摄的文艺片——文艺片——文艺片——
整个观影的过程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才叫坐立难安,我必须得承认,那是一部烂得不能再烂的电影,但是观影的文艺青年在电影过程中潸然泪下、掩面大笑,我实在没理解到这一切发生的逻辑。所以我一直在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直到回家之后那些文艺青年开始纷纷对这部电影做出了评价和好评,但是那一次,我做出了真实的评价——给电影打了 1 分的低分,然后在影评区写了大逆不道的「负面评价」。
最后甚至还找来了电影导演本人下场和我在豆瓣对撕。见导演亲自下场,评论区立马分成了两派,有认为导演小气没品的,也有骂我看不懂就不要自以为是评价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于是大家讨论的点不再是文艺片本身,而上升到了「你看不懂那是因为你不能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真谛」。这个时候,关于文艺片的观影就变成了另一场「符号消费」与「文化自恋」结合的游戏:
- 电影作为身份符号,而非电影内容的体验;
- 解释权的争夺,代替了对作品的真实共鸣;
- 人与观影被拆解成两套系统: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构建「我是懂电影的人」;
- 集体式排他的乌合之众:我们是懂的人,那些觉得无聊的是「观影素人」;
以上,符合布迪厄所提出的「文化资本」逻辑:知识的类型、技能、教育、任何一种个人可以让他自己在社会上获得较高地位的优势,包括他人对自己高度的期许。
反向利用这种文化资本的定义,即文艺片不是给所有人看的,它是某些人「展现优越品味」的舞台。
对,那个导演叫张凡夕,当然这不重要,因为我后来再也没看过他的作品。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屎并不是人人都爱的
当然,又必须先要解释一下,并不是所有人电影都需要做到「张力」这件事,角色并不一定一定要面对角色、道德冲突,有的时候哪怕是制造一种「意味深长」的气氛,也可以让观众自行脑补,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也是一种电影的表达手段。说不定有的人就是吃那套「蓝色的窗帘代表忧郁」的表现手法。
强烈建议《2001 太空漫游》要打上「文艺片」的标签,它完全算不上是剧情片。当然,在上世纪 60 年代讨论人工智能的命题已经非常超前了,但又因为「压根儿什么都没讨论」,而显得只剩下意识流、符号和不痛不痒的命题。
当然,这是出于我个人对于电影的审美,我喜欢以人作为主体的电影,而不是旅游指南宣导片。
当然,这部充满高概念的电影,非常傲慢——
- 「我可以升维,你们等着看」的傲慢;
- 「你没懂,是你不配懂」的故弄玄虚;
- 「人类不值得我解释」的姿态型导演感;
但是这也是一门生意,因为作品的傲慢就意味着他不需要把故事讲明白,观众呢,就会因为看懂了一部大家都看不懂的电影而高人一等。
#还好你后来拍出了《发条橙》和《闪灵》
作品会因为受众越多,而让电影故事本身得到「优化」吗?或者说,一部所有人都没看懂的电影,那些认为自己看懂的观众各执一词地分析电影里细枝末节的意向化和「蓝色窗帘」,他们是让故事变得更加清晰,还是让电影本身分离出了更多的「我看懂了你没看懂」的优越感分级?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那个「搞事情」的艺术家杜尚,他用一个临时购买的小便池签署自己名字后命名为「清泉」,一群观众将其奉为「艺术品」。
当初有一个社会实验,是美国平价鞋店 Payless,偷偷租下一间高级精品店,将品牌命名为「Palessi」,同样的鞋子同样的设计,原价 20 美元的 Payless 被贴标成 600 美元的 Palessi。结果,时尚达人、播客主、网红抢着买单,还纷纷称赞鞋子的质感与设计感。最后 Payless 公布实验结果,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人们愿意付钱的,从来不是商品,而是品牌,以及品牌带来的「标签化」。
一旦文艺片开始作为标签化的商品时,甚至会推到更大的「优越感舞台」上时,那些廉价的如同 20 美元 Payless 的文艺片,就会被哄抬价值摇身一变成为 600 美元的 Palessi。文艺青年们会自行遵守一项内部规则——凡看不懂的都是凡人,凡能理解的就会高人一等,哪怕是他们没有看懂,也会为了得到这个身份标签,而开始学会赋予意义,在电影里寻找着属于他们的「蓝色窗帘」。
而这些文艺片被推到神坛,又等着它在未来某一刻跌落摔得粉碎的,就是这些努力想要把文艺片作为标签贴满自己全身的人,他们是共犯也是凶手。
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并不是人人都在吃屎啊,更不能因为你吃着屎去嘲笑那些不会吃屎的人,说是他们不懂艺术。
以上言论,并没有针对某一部影片、某一个具体的导演,说他们就是屎,请勿对号入座。
另,还是值得推荐一下《云图》,可以看看西方文化对于因果循环与轮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