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尽头是愤怒
前段时间我们让各自长期「合作」的 ChatGPT 给各自推荐了一部「人生电影」,于是它以 66.66% 的失败率让我们经历一场文艺片 PTSD 的痛苦体验,为此我们还录制了一期播客吐槽。
因为推荐和我们的反馈本身又可以形成信息补充,于是我们最终让 ChatGPT 为我们三个人共同推荐了一部电影——《降临》。虽然我们看过,但因为三个人各自有了新的「命题」围绕着生活,所以再次重看这部电影,我们竟然各自找到了「颅内高潮」的部分。
——前情提要
自我阉割
在聊电影之前,我想起了一件「趣事」,是我还在大厂做产品经理的时候。
当初产品部老大在给大老板讲解我所在小组设计的产品时,因为交互原型和产品设计的内核都是我完成的,所以他几乎只是照念了我的 PPT。最后他非常自豪且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他对于产品本身的「作用」:
近期我们决定将产品通过一些内部分发渠道进行测试投放,让用户进行测试反馈,然后我们在注册机制里面已经提前部署了敏感词规避规则,在验证码部分也规避了一些风险内容,比如 8964 这样的数列串。
他在讲述这些「规则」的时候那种自豪和高瞻远瞩的形象,甚至让我当时有些「自惭形秽」,你看看你看看,这才是一个领导该有的严谨、细心的能力。
多年以后,网络上在挞伐迪士尼辱华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非常刁钻的视角——迪士尼规避了所有人的辱华元素,是不是就是一种辱华,因为它知道所有辱华的细节。
当然,换一个视角,对于一个需要在简体中文平台分发的 APP,如果没有提前做好敏感内容预判的风险,很有可能前期准备的所有工作都会付诸东流。没有一个开发者会去冒这样的风险,所以「自我阉割」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只是我用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难听」的形容词罢了。
但「自我阉割」又无处不在,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录制播客的时候,其实在现场会聊到很多政治经济学、中国通货紧缩、歌唱家的经济策略问题等等,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审核麻烦,我们也必须「自我阉割」地剪辑掉。
有趣的是,其实《降临》里面对中国的描述才是最深刻的「辱华」,但它竟然一刀未剪地上映了,也就是说其实并没有人看出,也没有人觉得那是在「辱华」,而着急拿起阉割刀的,始终是那些急着当太监邀功的人。
弱者与强者
既然聊到了「辱华」,就以此展开。
从外星人入侵的视角,我突然get到了人性层面的“强者 vs 弱者”视角的区别,以前想不明白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当一个陌生的、思维频道完全不对等的异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出于自保就会开启“防御机制”,甚至是无差别攻击,这几乎是出于本能——
在力量对比不明时,假设对方是敌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这个时候恐惧驱动了“情绪优先”,所以也完全不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正是因为实力悬殊,对方如果真的是“要害你”,何必需要漫长的读条?!
好比大象踩死蚂蚁的时候,会跟蚂蚁友好协商吗?
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弱势”的一方很难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就像是电影里的中国/俄罗斯一方,觉得凭借热武器轰炸就可以搞定外星飞船一样。根本不会去想为什么外星人要主动跟人类接触?又为什么分设 12 个点?(这部电影妙也妙在这里,把阴阳包装成了赞美,不仅不需要删减,还能进电影院
——老婆看完电影的朋友圈)

《降临》有一个被表象在主题里的「命题」——人类最大敌人永远是人类自己。当降临里的外星人还没有做出任何的威胁行径时,各个文明对于这个外星造访体就已经做出了「社会层级」的激烈反应。城市暴乱;物资哄抢;阴谋论横行、政治较量借此展开;灭世论肆掠,普通人已经沦丧道德,人与人、人与政府的信任崩塌。这些是外星人传递的信息吗,显然不是,甚至那个时候人们都还没有破解外星人的奇怪文字。
强者理性是避免自己在最混乱的时候做出「最不利」的决定,而弱者的理性是伪装的,他们是靠感性驱使、受限于面子与里子,最后不得不在最混乱的时候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决定。
事实上,在这样的局面里,并没有对与错的决定,而是利弊的决定。当外星人的文字被翻译出「提供武器」时,将它立马视为敌人也是那个最混乱情况里最保险的决定,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而认为把这种唯一的选择当成了「我的权力」。
这种讽刺不仅仅「辱华」,可以说是羞辱了所有在宿命规则里把自己的一切决定都归咎于「不得不」、「没得选」、「原生家庭」的「弱者」。
恐惧的尽头是愤怒
这原本是郭德纲在说书时,常常嵌入在鬼故事里的句式——恐惧到了极致就是愤怒。
人类本身也是动物,动物本能的反击是用尽全力展示他们的力量,以保证可以恐吓到对方。所以这件事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人类也是拥有理性和思考能力的生物,所以有的时候,理性反而成为了某种「枷锁」。
比如在「正当防卫」里存在「防卫过当」的行为,但这件事的认定标准是用非常枯燥的甚至不近人情的方式来分析施害者与防卫者之间的「对等关系」,但是真正在遭遇恐惧时,人们根本不需要动用理性。当然,通过修正案,在面对一些极端情况时,人们也被赋予了无限反击的「权力」,因为人的理性并不是必然会启动的枷锁,甚至会拖慢人们的反应速度。
当然请放心,再理性的人,也是第一时间进行心理防御,只是比情绪失控的人多了一步「复盘」的环节,再通过理性重新认识自己的心理防御,并调整至心理防御机制里更为高阶的清醒之中。
而长时间以感性、甚至以情绪作为驱动的人,他们之所以在面对恐惧时会进入到愤怒的状态,其核心不是「弱」,而是他们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可以「损失」的东西:
- 宁可「防卫过当」也不能轻易假设善意;
- 善意的成本是可见的,而被害代价是不可承受的;
- 「弱」的另一个游戏规则,是「以弱凌强」。
当时这股能量并不是完全对外释放的,特别是当他们已经认命根本无法对抗「强者」时,就会变成另一个对内爆发的能量,从而进行「以弱凌强」,而这个能量,才是「自我阉割」真正可怕的地方。
恐惧的尽头是愤怒,而这个愤怒最可怕的是对内的无能狂怒。
好了,在没有剧透的情况下,聊了聊《降临》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