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观察 #谣言
▎辟谣:Deepseek使用率从50%暴跌至只有3%?
近日,有媒体援引数据称,DeepSeek使用率在半年内“从50%暴跌至3%”、“暴跌94%”等,并将其归因于R2模型难产、幻觉问题严重、GPU短缺等技术与基础设施劣势。然而,当我们真正回到数据和事实本身,会发现这篇报道不但夸大其词,更在关键层面上存在逻辑混乱和偷换概念。
误导一:所谓“暴跌94%”“50% 暴跌到3%”的数字根本站不住脚
中文媒体的文章主要援引SemiAnalysis发布的《AI App User Index vs DeepSeek Market Share》图表。而查看原文可以得知,DeepSeek的市场份额在2025年1月冲高至8%,此后经历波动,在5月仍维持在约4.5%。这与报道中声称的“跌至3%”显然不符,更谈不上其它文章所谓“暴跌94%”。与此同时,整个AI用户指数(AI App User Index)仍在持续上涨,说明市场在扩大。
误导二:网页访问量减少 ≠ 模型使用量下滑
报道引用的另一个依据是DeepSeek官网在2月至5月间的访问量下降了29%(从6.14亿次降至4.36亿)。但据同一来源指出,DeepSeek的第三方调用量在同期激增,token总调用量增长近20倍。特别是在OpenRouter平台上,DeepSeek模型的调用量持续高涨,成为多个推理平台的主力模型。这说明官网访问量下降,并不等同于“用户抛弃”了DeepSeek模型,反而证明其去中心化部署战略正在奏效。
误导三:DeepSeek性能并未落后,反而可能是高性价比代表
SemiAnalysis提供的多张对比图清晰显示,在价格与延迟权衡方面,DeepSeek R1依然具有强大竞争力。在推理成本方面,DeepSeek以 $0.55/Mtok(输入) 和 $2.19/Mtok(输出) 的价格,远低于OpenAI o1($60)和Anthropic Sonnet 3.7($20+)。而在性价比与吞吐能力的综合对比中,DeepSeek始终处于优胜梯队,尤其在面向成本敏感型开发者与平台应用时优势尤为明显。
此外,尽管DeepSeek模型在延迟和上下文窗口方面略有取舍,但其目标是优化算力分配,将更多资源用于模型训练与研发,尤其是迈向AGI的长期方向。这种选择并非技术短板,而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调度。
▎Semianalysis 报道原文
总结:少看垃圾中文媒体,多看看原文和事实。
https://semianalysis.com/2025/07/03/deepseek-debrief-128-days-later/#speed-can-be-compensated-for
频道 @AppDoDo 官推 @APPDOT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