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人物分析:知识分子的时代困局
很早以前就看过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最近看到B站和喜马拉雅都有《围城》的有声书,于是在上网和打游戏的时候,把《围城》有声书又听了一遍,对小说里的人物颇有一些感想,感觉这部小说最妙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物,这里便把小说《围城》里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深入的分析。
方鸿渐
方鸿渐是《围城》的主角,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困境的缩影。他是从江浙一带的传统旧乡绅家庭出来的知识分子,父亲方遯翁是前清举人、当地乡绅,也算是当地富家大户,他在北京大学里从社会学转哲学(赵辛楣评价:“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最后学中国文学毕业。之后他留学欧洲,在各国混了几年,没有学位,为应付资助人周厚卿,购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
回国后随波逐流,和苏文纨不明不白地纠缠,爱上了唐晓芙,因苏文纨的挑拨而分手,与赵辛楣、孙柔嘉、李梅亭、顾尔谦同赴三闾大学任教,在高松年的安排下成为伦理学的副教授,在大学经历各种纷扰被迫离开,最终与孙柔嘉结婚,婚后生活充满争吵和疲惫。
方鸿渐有点小聪明,眼高手低,耍嘴皮子的功夫了得,但缺乏主见,社交和业务能力低下,面对问题时显得被动和犹豫,被赵辛楣评价为“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他不谙世事,对于人情世故不很精通,用高松年的话来说,是个“不善办交涉的人”。
方鸿渐虽然随波逐流,但努力保持本心,在人际交往中有时显得善良(如给阿刘小费),也表现出一定的敏感和脆弱(如看到报纸上夸大他学位的新闻后,他感到羞愤,脸红到脚跟),对感情和婚姻有理想化的追求(如大学时对包办婚姻的排斥并壮着胆写信要求解除婚约),但现实中屡屡碰壁。回国船上与鲍小姐的短暂露水鸳鸯;与苏文纨的暧昧纠葛;对唐晓芙的真挚感情最终失败;最后与孙柔嘉结婚,婚后脾气变得暴躁,婚姻关系中充满摩擦和争吵。他的经历(留学、回国、失恋、失业、赴内地任教、结婚)构成了小说的“围城”主题的体现。
赵辛楣
赵辛楣曾留学美国,出身世家,出身好(父亲与苏文纨父亲是同僚),他为人风趣、健谈,尤其擅长用外语演讲,口才好,他对人情世故有深刻的理解,能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或评论他人,外表世故,内心醇厚,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精英。
赵辛楣自小偷偷喜欢苏文纨,长年追求苏文纨却未果,恋爱失意后成为方鸿渐的至交好友,帮助方鸿渐在三闾大学谋得职位,与方鸿渐等人一同前往三闾大学,在三闾大学任政治系主任,经历了和汪太太的纠葛,不得不离开三闾大学前往重庆。
赵辛楣比方鸿渐更成熟、干练且实际,是个实干家。他擅长处理各种事务,如旅途中的行程、车票、借款等问题,被高松年视为“红人”,在学校同事中受拜访多。他与方鸿渐的友谊是小说中一条重要的关系线,他常在关键时刻帮助或影响方鸿渐,他能看透方鸿渐的颓丧和在情感上的不足。
苏文纨
苏文纨,妥妥的“白富美知识分子”,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出身官宦名门,父亲是政务院参事苏鸿业。她外貌出众,被描述为美人, 穿着时髦,注重打扮,“冷若冰霜,艳若桃李”。
苏文纨与方鸿渐、鲍小姐同船归国,曾是方鸿渐和赵辛楣的追求对象,后来成了大龄剩女。她非常聪明,有社交手腕,善于控制他人,为了争夺方鸿渐或打击情敌,多次进行挑拨和设计 (例如,在船上说鲍小姐坏话、对方鸿渐提“寒暑表”外号、挑拨方鸿渐和赵辛楣争斗,挑拨唐晓芙,导致方唐分手)。
苏文纨虽然批评方鸿渐“油嘴”,说话“最讨厌,全是偏见”,但她也喜欢与他在言语上“斗法比武”。她喜欢方鸿渐在谈话中流露的机智和辩驳,两人在思想上的互动对她来说是一种乐趣。
苏文纨很享受被追求的感觉,并能在追求者之间周旋,她内心带有清高和刻薄,她瞧不起孙太太的小家子气,对董斜川的批评感到不快,在香港见到方鸿渐夫妇时,她的言语和态度流露出傲慢甚至轻蔑,尤其针对孙柔嘉。
苏文纨知识丰富,但心机深沉,老于世故,美貌与学识并存,善于操控他人,好胜心强,不能容忍失败或被忽视,方鸿渐认为她是有头脑有才学但需要“愚笨”的男人来爱慕的女人,赵辛楣认为她手段高明,玩弄了他们两人。
唐晓芙
唐晓芙是苏文纨的表妹,正在北京上大学,聪明活泼、开朗伶俐、颇具自然本色, 是方鸿渐一见倾心并追求的理想对象。
唐晓芙聪明、率真、有个性,善于观察和理解他人的言行,她能一眼看穿方鸿渐试图在她面前卖弄或引起她注意的小心思,唐晓芙对方鸿渐的某些言论(如对浪费的看法)表现出清醒和略带嘲讽的态度,例如她关于女人“傻”的评论(“女人不傻决不因为男人浪费摆阔而对他有好印象——可是,你放心,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这说明唐晓芙的确善于交际,特别是男女方面的交际。苏小姐曾说她“抓一把男朋友在手里玩弄着”,从侧面反映了她并非不谙世事。
唐晓芙欣赏方鸿渐的谈吐,认为他“说话里都是文章”,她觉得他讲笑话“有趣”,也欣赏他在讨论女性、政治等问题时表现出的机智和独到见解,尽管有时觉得他在“表演口才”。他们之间的谈话可以涉及很多话题,并且是双向的交流。
唐晓芙对苏文纨的心机有所察觉,但不如苏文纨那样工于算计。她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而是积极参与互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苏小姐试图控制她不与方鸿渐见面时,她反而故意打破约定去与方鸿渐见面,她认为苏小姐“太欺负人了”,这种独立和叛逆的态度使她反而更愿意接近方鸿渐。
方鸿渐对唐晓芙展开了认真的追求,他写了充满深情的信,将自己的未来与她的决定紧密联系,然而,尽管方鸿渐付出了努力,唐晓芙最终还是拒绝了他,她认为爱情不该是轻易产生的,并且认为方鸿渐对她的感情来得太容易,不相信那是真正的爱,这解释了她为何拒绝方鸿渐突如其来的强烈感情。
孙柔嘉
孙柔嘉是个刚毕业的上海女大学生,与方鸿渐和赵辛楣同赴三闾大学,任外文系英语助教。孙柔嘉在旅途中经历了惊吓和委屈,而方鸿渐在危难时救助了她,让她非常感动,并对方鸿渐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行为本身就反映了她对方鸿渐的信任,并把他视为可以依靠的对象。
孙柔嘉外表柔顺,内心却很有心机,有自己的主张和打算,尤其是在婚姻问题上,善于观察(如偷听方鸿渐和赵辛楣在船上的对话)和利用机会,遇到问题时会哭泣或显得柔弱,以获得同情或帮助。
孙柔嘉比较善于心计,在她的认知圈里,方鸿渐算是综合条件最好的婚姻对象,因此孙柔嘉便展开“女追男”,她在方鸿渐面前装成一种无知可怜的弱小女孩形象,激发方鸿渐的保护欲和某种优越感,她的“天真”提问也让方鸿渐觉得她单纯可爱,最终通过父亲来信这样的计谋“一举拿下”了方鸿渐。
孙柔嘉可以说是方鸿渐婚姻的“终极Boss”,她没有唐晓芙的高冷,也没有苏文纨的才情,但她有一股“实用主义”的狠劲,她想嫁人,就抓住方鸿渐不放,嫁了之后,她也不温柔贤惠,而是不断消耗方鸿渐的情绪。
董斜川
赵辛楣的朋友圈中的诗人,曾为驻外军事参赞,出身传统书香名门,家传谙熟古旧体诗律。
他有老派知识分子中的清高、自负。言谈风趣,但有时也很刻薄和带有偏见,喜欢用典故,对旧体诗有自己的品味标准。
褚慎明
赵辛楣的朋友圈中的哲学家,身体虚弱,体弱多病,擅长投机取巧、故弄玄虚、自我标榜,属于虚伪和投机的知识分子。
他是那种专注于抽象思维,与现实生活有隔阂的知识分子,他在社交场合显得有些笨拙,尤其在面对感兴趣的对象时容易失态。
李梅亭
李梅亭是与方鸿渐、顾尔谦、孙柔嘉一行前往三闾大学的旅伴,被高松年聘为中国文学教授,原定系主任后被汪处厚取代。
李梅亭为人吝啬、势利、贪小便宜,为人阴险,喜欢搬弄是非。他旅途中不舍得用雨衣,关心自己的行李箱,为“打茶围那几块钱”怕方鸿渐挑眼而对方殷勤,任官职后显露出官僚和刻板的一面。
李梅亭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中的败类,典型的小人形象,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会暴露其丑陋和卑鄙的嘴脸。
高松年
高松年是三闾大学校长兼教务长,他务实且极具社会适应性。
他在抗战时期创办三闾大学,在师资聘任上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主义原则,办学理念带有功利色彩,倾向于聘用没有名望、易于控制的人才。
在实际操作中,他善于应酬,圆滑世故,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精通社交手腕,知道对不同的人说什么话,他能对各学科说些“门面话”,也能在不同场合表现得体(如与教官说粗话,与女性同席谑浪笑傲)。
高松年代表了高校行政管理层中机会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管理者形象。
汪处厚
汪处厚早年是当官的,官场失意后退身学界,任三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由教育部的汪次长推荐,他取代了原定的李梅亭。
汪处厚年纪很大,娶了年轻美貌的汪太太,性格不如汪太太强势,被汪太太精准拿捏。
汪太太
汪太太是汪处厚的妻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她就是一个“社牛”(社交牛逼)。
汪太太热衷于打听和议论他人隐私,对于方鸿渐和赵辛楣的婚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她对别人的情感状态充满好奇,喜欢谈论八卦和是非,尤其是私密性的八卦,她公开议论孙小姐和赵辛楣的关系,甚至提出“猜是赵先生的情人”的说法。
汪太太性格直率,甚至显得粗鲁和具有攻击性,说话非常直接,缺乏顾忌,她在丈夫面前毫不留情地打趣他“不相信你年轻过”,在与高校长和李梅亭的冲突中,她用词尖锐,称高校长被李梅亭“摆布”,并嘲讽自己是否被雇佣当“老妈子”,她公开挑战高校长,表示要继续打牌,甚至邀请赵辛楣和方鸿渐是否有“胆量”加入。
汪太太富有戏剧性,一些言行极具表演性,在与赵辛楣的纠缠中,她当众暗示赵辛楣和自己“有染”,在赵辛楣试图否认时,她表现出“哈哈狂笑”,并且嘲讽赵辛楣“胆只有芥菜子这么大”,最后甚至发出“神经失常的尖笑”。
汪太太言语泼辣、犀利、有洞察力,热情好客但同时喜欢评头论足,对学校的八卦和人际关系了如指掌,有幽默感,但有时显得刻薄,热衷于制造和传播八卦,喜欢在他人的情感关系上兴风作浪,甚至能拿捏老辣世故的高校长,是一个生动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社牛”。
尾声
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围城》群体形象,通过他们各自的经历和相互关系,以及对方鸿渐等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