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成都的烦恼

最近几天气温像过山车样飙升到三十几度,终于进入夏天了。在待了几十年,还是没太适应,尘都对于鼻炎敏感人群不太友好。

非鼻炎患者可能很难理解,那种不定时连续打喷嚏,鼻子痒眼睛痒,喉咙老是感觉卡起卡起的,然后开始不停地流鼻涕,不停地擤鼻涕,头就会晕,晕了没法工作,整个人萎靡不振。最尴尬的还是吃饭的时候有时候会忍不住就来几个喷嚏,刚吃在嘴里的饭菜喷得到处都是,别提多尴尬了。这感觉真是生不如死。

为啥成都的鼻炎患者那么多?

为啥成都的鼻炎患者多呢,我搜集资料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地理环境限制
盆地地形限制了空气流通
从地理上看,四川盆地受西面横断山脉、北边大巴山、东面巫山、南面云贵高原四面包围,成都正好位于四川盆地中央低凹处,四周山脉环绕导致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粉尘及过敏原极易滞留。

湿气与粉尘叠加刺激
盆地内常年湿气弥漫,天上经常有厚实的云层遮蔽,太阳少多阴雨,下边就阴冷潮湿,冬春季寒冷、夏季又闷热,所以本地人为啥要吃辣椒、花椒,要吃火锅,就是为了去湿寒。湿气叠加各种来源的粉尘悬浮,持续刺激鼻黏膜引发炎症。

2.气候的影响
冷湿空气刺激
湿冷空气易引发鼻黏膜血管收缩和炎症反应,有的人回个老家,或者周末去近郊的青城山、都江堰,鼻炎都会好很多。比如我以前离开成都到深圳后症状明显缓解。

温度波动频繁
季节交替时昼夜温差大,鼻腔黏膜对温湿度变化敏感,易出现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在成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搞笑的场景:穿短袖的和穿羽绒服的擦身而过,互相骂了一句SB之后各自远去。

输入性粉尘较多
今年春天就从外蒙古吹过来的几次风沙,穿越几千公里,川渝地区都受影响。

气候越发异常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几年气候变得越发异常多变且难以预测。风雨雷电随机切换,也模糊了季节的界限。

这些其实都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特别是对这个鼻粘膜,确实是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3.空气污染与过敏原增加
工业与交通污染
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使空气中的粉尘增多,加之空气不流通,悬浮在空中的粉尘就多,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中颗粒物(PM2.5/PM10)浓度升高,直接刺激呼吸道。要知道成都已然是 20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化学过敏原增多
各种洗涤剂、装修材料、化妆品、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为诱发鼻炎的潜在因素。

4.植物花粉高发
春季花粉密集
得益于绿化覆盖较广,成都及周边地区春季柏树、柳树、杨树等植物花粉随风扩散,成为主要过敏原。这点应该不是主要的,比如秋冬天那花粉应该少了吧。

风媒传播范围广
花粉颗粒微小,易通过风力扩散至城区,与尘螨、霉菌等室内过敏原共同作用,加剧过敏反应。

5.体质与生活习惯
过敏体质
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导致部分人群对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反应强烈。

生活方式改变
长期室内活动、过度依赖空调等习惯,降低鼻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新冠疫情对体质的影响
很多人的反应新冠疫情后身体状况尤其是免疫力大不如前。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对于外部环境我无法改变,只能从自身方面找原因。
关键是吃遍中药吃西药,用完喷剂用药膏,吃药的时候有点用,一停药又会复发。
于是我问 DeepSeek 像我这种情况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AI 给我的回复很简单:增强免疫力
还有: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周保持 3 次以上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
  • 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E 的食物,避免辛辣、酒精及已知过敏食物(如海鲜、坚果)。(不是说去湿要吃辣么?!)

如何改善免疫力?

我很想知道如何改善免疫力?AI 老师给的建议是:
改善免疫力需结合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调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锌的食物:如橙子、苹果、坚果、绿叶蔬菜等,增强抗氧化能力与免疫细胞活性。(每天都在吃啊!)
补充优质蛋白:通过鸡蛋、牛奶、鱼肉等食物维持营养均衡,促进免疫系统修复。(鸡蛋牛奶不喜欢吃,牛奶和鱼肉也贵,吃不起。)
避免过敏原与刺激性食物:减少海鲜、辛辣食品的摄入,降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风险。(现在已经吃得很清淡了好吧!)

二、运动与体质增强
规律锻炼:每周进行3-5次适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提高代谢和免疫力。(关键是很难做到规律。)
耐寒训练:用冷水洗脸或清洗鼻部,增强黏膜对寒冷和病毒的适应能力。(这个可以有。)

三、生活习惯优化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 7-8 小时睡眠,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节律。(这点很靠谱!)
控制环境因素: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物,保持湿度40%-60%,降低过敏原暴露。(这点没条件,只能尽量不扫地。)

四、特殊护理与医学支持
鼻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和病原体,减少局部炎症。这个感觉没必要,洗不好反而会加重病情。
药物辅助: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补充多维元素片或匹多莫德等免疫调节药物。
中医调理:通过按摩迎香穴或服用苍耳子等中药,辅助改善体质。(这个太贵,同志们,现在中药真的好贵啊,一幅中药一百多,关键是一百多打个水漂,泡都很难冒一个。)

注意事项
免疫力提升需长期坚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方法。若存在鼻炎等慢性病,建议优先控制原发病,减少免疫系统负担。(这等于没说。)

适合鼻炎患者的运动有哪些推荐?

吃不起咱运动还不行么?于是继续让 AI 给推荐一些适合鼻炎患者的运动推荐。
结合成都等地区的环境特点及鼻炎患者的需求,说是以下运动可通过改善呼吸功能、增强免疫力及缓解炎症等方式帮助缓解症状,具体分类如下:

一、有氧运动
慢跑
通过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促进鼻腔黏膜血液循环,减轻充血和水肿,长期坚持可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
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在花粉或污染严重时段进行。(那你说啥时候跑?)
(慢跑试过,一是没时间,二是没条件,三是跑不动,总有理由。)

游泳
增强心肺功能,提升鼻腔黏膜适应能力,但需佩戴鼻夹减少呛水风险,并选择水质清洁的泳池。
适合每周2-3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
(没条件,你以为家家都有大游泳池,还是泳池是自家开的?)

骑自行车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呼吸新鲜空气时需注意避开过敏原高发区域(如春季花粉季)。
(这个到时可以有,共享单车也不便宜)

二、低强度舒缓运动
瑜伽
通过腹式呼吸法锻炼呼吸肌,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同时缓解压力、减少情绪诱发的鼻炎发作。
推荐练习树式、猫牛式等舒缓动作,每日20-30分钟。
(谁给展示一下这动作)

太极拳
动作柔和连贯,配合呼吸调节气息,增强鼻腔黏膜抵抗力,适合中老年或体质较弱者。
(有没有大宗师肯教一下的?)

三、呼吸专项训练
吹气球/深呼吸练习
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鼻腔通气,减少分泌物滞留,每日可进行10-15分钟。
(我要去买气球)

鼻腔清洁辅助运动
运动后配合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及分泌物,降低炎症复发风险。

注意事项
环境选择
避免在花粉、粉尘或PM2.5浓度高的区域运动,优先选择清晨或雨后空气清新时段。
(这里是尘都,你觉得啥时候合适?!)

强度控制
以轻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过度换气或黏膜干燥。

个体适配
慢性鼻窦炎患者可侧重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急性发作期应暂停运动并就医。
通过规律锻炼结合环境规避,鼻炎患者可逐步提升体质,减轻症状反复。

亲测对过敏性鼻炎有一定效果的方法

(不是广告,对你不一定有用,仅供参考)

  • 如果非常严重,吃药也不管用,就去专科打消炎针
  • 消肿之后吃中药调理;
  • 早晚注意保暖,出门注意带口罩;
  • 平时练习武当八段锦和易筋经。
  • 还有哪些有经验的读者你来补充吧!

东门市井劼人故居,秒回三十年代的民国风老成都

在街上闲逛,无意中发现某锂电池制造厂商在路边搭了很大的展台搞活动,扫码关注公众号并到展台各点位打卡就可以抽奖啥的。其中第一项就是拍三张现场照片分享到朋友圈集 68 个赞,对于社恐而且很少发朋友圈的我来说,转发就几乎很难完成,更别说去要 68 个赞,哪里可能有 68 个无关的人会点这种赞?!于是只好默默地离开,年纪大了要学会享受孤独。

▲ 小姐姐在发表演讲(背台词),不知道拍摄的什么剧

,很多老街似乎拆得只剩下个名字,余下的西门有宽窄巷子,南门有锦里,东门好像少了些什么。如果非要找一个地方那可以是东门市井劼人故居,民国时期的公馆建筑群、灰砖青瓦的川西民居,传统而古老的拼接式门板,青石板铺设的路面,秒回三十年代的民国风老

有很多老物件,单卡收录机、黑白电视、算盘、方桌板凳、木制洗漱架、搪瓷洗脸盆。还有非遗糖画,10 块钱转一次,龙啊龙啊我要好多的龙啊。

▲ 非遗糖画,急招非遗传承人

东门市井是旧时光特色街区之一,街区有四川美食,可以市井赶场,也有传统休闲老茶馆以及年青人喜欢的咖啡馆。这里和李劼人故居“菱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劼人

李劼人(LiJieRen),原名李家祥,常用笔名劼人、老懒、懒心、菱乐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19 年赴法国留学,曾任《川报》总编辑,市副市长。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说成都》等。

劼人故居院子一角,有个小姐姐静静地坐在连廊上画着。

▲ 劼人故居回廊望主楼,中间有个小鱼池

李劼人故居,又名“菱窠”,始建于 1938 年,是李劼人为避日机轰炸所建的“疏散房子”。因房屋面临菱角堰,便题字“菱窠”,意即菱角堰旁的茅屋。1939 年春,李劼人举家搬迁于此。1960 年李劼人用稿费将主楼改建为瓦房,阁楼升高为宽敞的藏书楼。1962 年,李劼人去世后,家属将菱窠及李劼人历年所藏书籍、字画全部捐赠国家。1985 年,被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劼人故居主楼,二楼是书房
▲ 劼人故居小园有小姐姐在拍摄古装剧分镜

尘都的冬天大部分都是阴冷的天气,最不舒服的时候就是大冬天刮着风还下着绵绵细雨,雨丝携带的寒意像针尖一样扎入毛孔,真正入肉三分;而只要有阳光的日子便是节日,躲在屋里的人们便都出来透气,于是院子里草坪上都长满了人。东门市井坎下坎上坐满了喝茶的人。

很喜欢这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可以喝茶,也可以吃饭;既是闹市,更宜闲坐。

一壶花茶,三五知己,这一刻时光都为你慢下来

这里就是现实中重现的菱角堰了,没去看有没有种菱角。

▲ 菱角堰仿堰

成都成都

10月20-22日公司组织成都团建。
三天行程,第一天全员集体游熊猫谷、都江堰,整体印象是排队排队;下午自由活动南桥古城,基本上是吃吃吃;
第二天参观三星堆博物馆,一路拍拍拍,晚上东升街约了天涯同事冷总和段总,两个四川人为了照顾我这个河北人,点了微微辣的串串,三个人还是吃得龇牙咧嘴,酒足饭饱后逛太古里,不禁感慨,成都真是把裸眼3D的户外广告大屏玩会了;
第三天窝在酒店追了半天2019版《倚天屠龙记》,陈钰琪总是给我一种翁美玲转世的错觉,因为右脚实在是废了,想着周一还要上班,就没有安排行程。
周日晚上10点落地回家。

主观攻略:

1.如果想拍大熊猫和小熊猫,就快速步行到山腰,不要在山脚恋战,那两只黑鸭子真的不值得拍半天,小熊猫在山顶。

2.游都江堰不要为了节省力气坐游览车,事实上排队也在消耗体力。

3.三星堆博物馆入口的免费拍照送钥匙扣千万别拍,钥匙扣照片大概有指甲盖大小,两块塑料片固定,没有任何三星堆元素。一楼展厅可以拍一些照片,二楼除了青铜神树其他都不值一看,二楼的打灯就不如一楼精致,大概二楼都是仿制品。如果想盖章的话,建议别买旅游护照,直接买一个空白笔记本,甚至作业本就行,三星堆邮局的印章足足有几十个,旅游护照根本不够用。

4.关于某个美食,不要一到成都就直奔目标,比如老妈蹄花,在成都遍地都是,凭概率也能吃个差不多,有排队时间,到处走走也不错。

enjoy~

成都是把户外大屏玩会了

求助:成都三日游都有哪些坑?

下周公司组织成都团建,五六日,三天,去过成都的博友们都有哪些值得打卡的推荐?景区、美食不限,或者踩过哪些坑?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我是很听劝的,大家的意见我都会反馈给团队的小伙伴~

柿柿如意

初到成都

有幸去成都培训学习,26号早上从七点半坐车往宿州高铁站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到宿州,在高铁站也算是没有等多长时间,九点四十来分开始检票,九点五十九点高铁启动,目标成都东。

八个半小时的高铁车程,真提一种煎熬,本就腰椎间盘突出,长时间久坐真的很受不了。不过还好,一路风景还是真的不错。

初到成都 - 第1张图片

初到成都 - 第2张图片

出发前一天晚上,和老婆一起到超市买了很多吃的,面包、卤蛋、鸡腿什么的,结果这些东西越吃越腻歪,没办法只得找同行的要了一些水果解腻。

高铁六点半准时到成都东,又经过四十多分钟的大巴车才到达杜甫草堂亚朵酒店入住,晚饭也就安排在隔壁的饭店。到成都,当然是以川菜为主,虽然在我们那小县城也可以吃到,但是还是不是太正宗,来成都不仅吃到正宗的川菜,也尝到了抖音上经常刷到的折耳根。

初到成都 - 第3张图片

这一大碟菜的油够我们那一桌的油了,川菜自是重油、重辣、重口味!

初到成都 - 第4张图片

折耳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难以下咽,吃在嘴里,只不过有一点点的腥味。

今天还是像在家一样五点起床,因为酒店没有健身房,就到外面跑步。结果五点半的成都天还是乌漆嘛黑,我们那早上四点半天就开始亮了。因为昨天晚上看了地图,就往浣花溪公园方向跑,六点十来分天才开始亮。

初到成都 - 第5张图片

五点半,天还没有亮,草堂路还没有行人,这是我用夜景模式拍的一张照片。

初到成都 - 第6张图片

浣花溪公园,真的是晨跑的好地方,六点天亮了之后,晨跑的人陆续多了起来。

今天下午五点半学习结束,六点半就吃完饭,可以结伴到外面转转,我们十来个老男人骑单车就奔到了宽窄巷子。

初到成都 - 第7张图片

逛完了宽窄巷子又骑车奔入锦里。

初到成都 - 第8张图片

像这样的商业街,十几个老男人结伴真的不适合来逛。两个地方,逛了两三个小时,什么也没有买、什么也没有吃,打道回酒店。

初到成都 - 第9张图片

骑着小黄车,闻着满街的火锅味,慢骑在成都的街头,真是一种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