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女儿分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

昨天参加了女儿学校这学期的家长会,依照惯例,每学期期中考试后都会有这么一次例行沟通,更何况这次是分科之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 女儿这次期中考试也还行,班级第二,年级第六。和上次的月考相比,虽然英语和政治都没有能拿到第一,数学的成绩提升了不少,所以,整体排名还是上升了。 据女儿介绍,她的新班主任出生于2000年,是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女教师。 见到她的第一眼,我的内心有点惊讶:老师好年轻!一张娃娃脸,脸上还带着学生气,刘海也是和我女儿一样的“鲇鱼须”款式,再想想她的年龄,和我侄女差不多大。 开会时,能看出她有点紧张。这也难怪,台下坐着的,基本上是她爸爸妈妈辈的叔叔阿姨,而她要站在讲台上,跟这一群长辈讲“育儿经”,这画面多少有点尴尬。 但不得不说,年轻人干脆利落,没有废话。她把该说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了一遍,包括学生的作息安排、学科老师的配备、目前整体学习状态的一些观察,讲得简洁清楚,没有过多情绪渲染,也没有“高考”压迫式的老套路。全程不到二十分钟。 接下来,她还特地留出时间供家长单独交流孩子的具体情况。这样的安排倒让我觉得挺好,效率高,沟通也更有针对性。 这次家长会,和我以往参加的那些一个小时起步、教育理念讲个没完的会议截然不同。但我不觉得哪里不好。 反而让我意识到,时间在变,教育方式也在变。 我们这代人,习惯了老师一板一眼的讲解,习惯了“资深”二字带来的安全感。但现在的年轻老师,可能不再那么强调“权威”与“经验”,而更愿意用一种平等沟通的姿态来面对学生和家长。 虽然她还年轻,阅历也许不多,但我看到她在认真、努力地扮演好老师的角色。她也许没有几十年的教育经验,但她和孩子们同频,能理解他们的语言、节奏和情绪,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势。 也许,这就是时代的交接方式。 在一个个看似“不一样”的变化中,我们慢慢交出手中的接力棒,看着下一代在新的节奏里成长、奔跑。 他们会有他们的方式,也...

人生没有剧本,活着就是目的

读南怀瑾先生文集《人生无真相》,有一句话久久萦绕心头:“人生没有真相,人生的目的就是人生本身。” 人如草芥,生于天地之间,本就没有预设的剧本。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一种机缘,也是某种巧合。我们在烟火人间跌跌撞撞,被柴米油盐推着向前,一日三餐中奔忙,一年四季里老去。等到离开时,不过两手空空,连半片云彩都带不走。 所以说,活着本身,就是目的。 正如慧开禅师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的意义,不必刻意追问,它常常就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里: 清晨为爱人做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傍晚接过孩子递来的半块西瓜, 在人海中接住一个陌生人的微笑, 为路边一朵花的盛开驻足片刻…… 人生如同一场即兴戏,重要的不是剧本的宏大与否,而是你投入其中时的每一颦每一笑。 与其在“不知所以然”中焦虑惶恐,不如学一学村口那棵老槐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自然,静守四时。把每一个当下都活成自然舒展的模样,就是最好的活法。

正月里的灯笼

我站在二十四楼的窗前,望着城市上空此起彼伏的烟花。加特林等各种新式的烟花在楼宇间流转,却再难照亮记忆深处那盏摇摇晃晃的纸灯笼。 记忆中,过了年没多久姥爷总会从集市上带回两盏纸灯笼,一盏是给我的,一盏是给哥哥的。在我们这里,有姥爷给外甥送灯笼的习俗,灯笼骨架是用细竹条扎的,蒙着薄如蝉翼的红纸,底下缀着金黄的流苏,风一吹就轻轻摇曳,红彤彤的灯笼上画着胖娃娃抱鲤鱼、小兔子等的图案。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收不到灯笼,那些没灯笼的孩子就会用白菜根自制,用调羹在白菜根的中心剜出圆圆的孔洞,再把过年的时候点剩下的蜡烛油放进去,找点棉花做个灯捻,最后拿根筷子插在白菜根上。这样一个简易的灯笼就完成可。 过了正月初七,天刚擦黑的时候,村口的土路就涌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河。这是我们举着灯笼,在大街上来回跑的身影,总有人的灯笼里的蜡烛歪了,火焰"腾"地窜上纸面,烧出一串欢笑,还伴随着一声声的安慰:“灯笼灯笼灰,三年一大堆!” 那时烟花是稀罕物,种类也少,烟花持续的时间也短。村子不大,谁家院墙上空炸开一朵金菊,小伙伴们看到了,就会蜂拥而至。我们追着硫磺味奔跑,二叔家门前炸响的"地老鼠",三婶院里升空的"钻天猴",每个院落都是不同的戏台。 最奢侈的要数村长家的"仙女散花"。当银色的光雨洒向打谷场时,我们屏住呼吸仰着头,任凭冰凉的雪粒落进张开的嘴里。那些转瞬即逝的光点,在记忆里却成了永不褪色的星辰。 此刻楼下的加特林仍在不知疲倦地倾泻着绚丽多彩的颜色,我却分明看见三十年前的烛火在玻璃上投下重影。那些需要亲手呵护的光明,那些用脚步丈量的惊喜,那些会灼痛手指却更显珍贵的温暖,原来早已将最璀璨的烟花,绽放在岁月的长河里。

《唐探1900》观影札记:在笑声与泪光中叩问历史

正月初五的影院里,我与妻子坐在银幕前,跟随《唐探1900》的镜头穿越到1900年的旧金山。这是一部女儿在正月初一观影后极力推荐的电影——她形容“既好笑又让人想哭”。观影结束,我深以为然。这部以悬疑探案为外衣、家国情怀为内核的影片,不仅延续了“唐探”系列的娱乐基因,更在春节档的欢声笑语中撕开了一道历史的裂缝,让观众在荒诞与热血中触摸到百年前华工的苦难与尊严。 题材取巧:历史暗潮下的悬疑叙事 《唐探1900》的聪明之处,在于将“唐人街探案”系列一贯的喜剧悬疑风格,嫁接到一段沉重的历史叙事中。影片以白人女子连环凶杀案为引子,层层剥开19世纪末美国排华浪潮的真相,最终指向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导演陈思诚用虚构案件影射真实历史,将华人劳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血泪史融入探案主线——铁路下的白骨、被压榨的华工、白人政客的阴谋,这些元素在荒诞的喜剧桥段中显得尤为刺目。正如影评所言,“陈思诚用马戏团般滑稽的影像,让观众在笑声中直面历史的疮疤”。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既满足了商业片的娱乐需求,又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唤起观众对族群命运的共情。 家国情怀:跨越时空的共振 影片最动人的篇章,莫过于周润发饰演的华人商会领袖白轩龄在听证会上的控诉。他身着西装,面对高高在上的美国议员,冷笑着展示铁路竣工合照中消失的华人面孔:“铁路下的每一根枕木,都浸透了华人的血汗!”。这一幕不仅复刻了2023年TikTok CEO周受资在美国听证会的遭遇,更与1882年《排华法案》形成残酷互文——从“黄祸论”到“数据威胁论”,百年歧视的逻辑竟如此相似。当女儿问我“为什么那些坏人不喜欢中国人”时,我突然意识到,这部影片的价值正在于此:它以通俗的叙事为新世代揭开历史的一角,让和平年代的孩子也能感知先辈的苦难与抗争。 角色塑造:喜剧外壳下的悲情底色 王宝强与刘昊然的“憨直+高智”组合依然是笑点担当。王宝强饰演的华裔印第安猎人阿鬼...

儒道佛修行智慧的共通之道:从《大学》看内心修养的层次性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深刻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段话,体现了儒家修身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儒家的学问和实践,也深刻影响了道家与佛家的修行方法。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佛家则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觉悟,二者虽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儒家修行的步骤。本文将探讨儒家修行方法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在道家与佛家修行中的应用与转化。 儒家修行的核心思想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段文字,实际上是对个人修养过程的高度概括。它表达了修身的顺序,强调通过内心的定力,达成思想的清静,从而在理性思考中做出明智的判断,最终获得理想的成果。 知止而后有定:这是修行的起点,是关于方向与自制力的要求。知止意味着知道何时该停,避免迷失方向或为欲望所左右。儒家主张内心的清明与理性,而知止正是指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保持自我控制,避免过度追求物质或虚荣。 定而后能静:定代表着内心的稳定,它是静的基础。内心的定力让人在纷乱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专注,能够应对外界的干扰,达成一种平和的心态。只有内心稳固,方能在外部世界的动荡中保持不被影响的平静。 静而后能安:静是心境的安宁,而安则是一种深入内心的安定,不仅是外在的安稳,更是内心的满足和自在。安定的心态使人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从容应对不同的困境。 安而后能虑:当内心安定时,思维才能清晰,理性分析问题。安定是深思熟虑的前提,它让人在决策时不受情绪的干扰,能够做出理智且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 虑而后能得:虑代表着深思熟虑,得则是最终的收获。经过充分的思考,最终能够做出智慧的决策,并实现目标。 儒家修行方法对道家的影响 道家修行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法则、减少人为干预。在道家的修行中,尤其是“内丹”与“修身养性...

新年、搬家、感冒、刮痧

2025年1月已经过半,再说新年似乎有点晚了,不过还没有过农历的新年,也算应时吧! 搬家 不搬家不知道乱七八糟的东西多,房子是去年9月份装修好的,零零散散的往进去搬了一些东西,都是我用手提袋还书包骑着电动车一趟一趟的拿的。本来12月份的时候房租也到期了,因为天然气还没有接通,再加上还是想再多晾一下,就又续费了一个月。一个月里,天然气验收终于通过了,说是春节前就能挂表通气,所以,索性就搬过去吧。更主要的是,租的这个房子,房东太抠了,马桶不舍得换,地漏也不舍得装好的,洗脸池下水管也密封不严,导致冬天一关窗户,家里的味道实在是难闻。 本来和老婆商量的事3号搬家,不想女儿学校高三的考试占用教室,在家加上元旦的假期,学校生生给放了5天假。所以又决定元旦当天搬,取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彩头。从货拉拉上找了个箱货,拉了一车。还剩余电小东西。我用家里的车又拉了一下,总算是运到新家去了,由于还没有燃气,一家人就着电磁炉煮了一个火锅,算是搬到新家的第一顿饭。 以前听说过江西的一个房东,在租客搬走后打着灯找房子的毛病扣押金的故事。不过我这租房的生涯中遇到的前两个房东还都不错,搬走后,卫生收拾了一下就OK了,毕竟家里出了卫生死角,其他的地方也都保持的不错。也没有发生过扯皮的事情。最后这个房东就要求比较高了,前后找人打扫卫生就花了好几百。昨天去和她最后结算,又是说空调不工作,又是说空调制暖效果不好,我说她你家这空调都多少年了,制热效果你想和新的一样可能不可能。最后,还是以抽油烟机后面的几块砖没有擦干净为由,扣了80块钱。真是搞的够够的。 这些年在外租房的日子,算上这次,一共是搬了4次家。 感冒和刮痧 每次搬家后,必感冒一次。说是规律也好,说是玄学也吧,甚至可以说是小小的水土不服也行,这次搬家之后,我还沾沾自喜的想,总算打破了感冒的魔咒,结果还是感冒了。 不过这次的症状很轻,只是有点嗓子疼,其他的倒是...

厚积薄发:从《逍遥游》看人生的哲理

再次读南怀瑾先生的《庄子南华》,不愧是经典的著作,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读都是对自己思想的一种升华和洗涤。《逍遥游》是庄子内七篇之一,表达了庄子关于自由、无拘无束的追求,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其中,庄子通过比喻、寓言等手法,阐述了人应如何达到内心的“逍遥”,如何突破局限,如何理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深远含义,而在当今社会,这种“大气”的境界与“厚积薄发”的人生智慧,对我们仍然具有深远的启发。 大气的境界——超越眼前的困境 《逍遥游》一文开篇便讲述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可以化为鹏,鹏鸟展翅高飞,扶摇直上九万里,遨游四海。这段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辽阔无边的天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庄子的“大气”——动辄都是几千几万里,这也告诉我们,人的胸怀只有广大之后,才能脱离拘束自己的小天地,才能真正的超脱,如果每天都在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谈何逍遥与超脱呢。 厚积薄发——低谷中的隐忍与爆发 庄子也并不单纯提倡一种随心所欲的逍遥,它同时也强调了“积”的重要性。在《逍遥游》中,他通过讲述各类人物、动物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生存方式。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逃避责任或现世的种种局限,而是通过内心的修养和不断的积累,最终在合适的时机得到释放。 鹏的飞翔并非一蹴而就,“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正如人生的成功往往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在我们面临低谷时,往往会有一种浮躁的心态,想要迅速突破困境,然而,庄子提醒我们,厚积薄发的力量更为持久和深远。正如鲲鱼化为鹏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成长和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积淀与内在的转化,最终为鹏的翱翔提供了足够的力量,才能“怒而飞”。 在人生的低谷,许多人容易急于求成,甚至迷失在短期目标和眼前的诱惑中。然而,真正的成功往往是在经历过长时间的“隐忍”之后的爆发。无论是学习的积累,还是职业技能的提升,都需要...

大宋朝的那些奇葩事

曾经和一个同学讨论如果穿越的话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的话题,那个同学说,最希望能穿越到宋朝。我问他原因,他说,宋朝可以说是一个对文人最友好的朝代了。 确实,在宋朝,因为朝廷政策的影响,文人在宋朝小日子过的还是挺美的,但是大宋朝从开国开始,也有着不少好玩甚至好笑的事情。 陈桥兵变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那年的大年初一,忽然有军情来报,契丹要入侵边关,于是后周派大将赵匡胤领兵出征。出征的时候,赵匡胤要兵变的消息传遍了开封城,老百姓害怕遭了兵祸,纷纷出城逃难,甚至有一个大官,在送行的时候,要给赵匡胤磕一个,理由是你再回到汴梁城的时候,咱俩的身份就不一样了。就这么天下人都知道的消息,皇室的人竟然不知道,此奇事一也。 皇帝热衷于研究阵图 你没有听错,就是杜甫说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阵图,人家诸葛亮是结合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创建的阵法,宋朝的皇帝可好,在宫里没事了就研究研究阵图,等边关不宁了,大将要出征的时候,把研究的阵图赐给大将。你领兵的还必须按我的阵图来布阵打仗。如果按阵图打仗打输了,责任不大,如果不按阵图,你打赢了也有罪。 不但是皇帝热衷于研究阵图,大臣们也喜欢,至于好不好用那就另说了。 所以,宋朝在对辽,对西夏等少数民族作战的时候,往往败多胜少,1075年,有一个叫张方平的大臣对宋神宗说,“宋与契丹大小八十一战,唯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耳”。连咱们这等小民都能看出来问题所在,宋朝那么多的能人也不可能不知道问题的症结,但是皇帝不听啊,因为他开国的老祖宗是怎么得到皇位的,他们怕呀,再说了,打了败仗,赔点钱割点地就行,万一谁再来一个陈桥兵变,那可是要了老命的了。 烛影斧声:北宋版的密室杀人? 上初中的时候,看到又是灯的影子又是斧子的,一直以为是赵匡义把宋太祖用斧子给咔擦了,活脱脱的密室杀人啊。其实这个斧叫柱斧,是以前古人的一个小摆件而已,用水晶之类的做的,类似于现在...

忘记老妈的生日了

前天扒拉手机,看了下农历,发现今年又把老妈的生日给忘记了。和我哥联系了一下,看他有没有记住,记过他也忘了,所以老妈的生日是过了个寂寞。这其中虽然说有不经常看农历的原因,但是这也不能作为忘记的借口,赶紧给手机上设置了下一年的提醒,之前是有设置过的,中间换手机,不同的品牌直接,日历的提醒不能同步,导致丢失了。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日历提醒里面竟然会有几百年都不联系的同学的生日提醒,我也没有设置过呀,不知道是从那里同步过来的。顺便把老爸的的生日也设置了提醒,免得到时候又给忘了。 昨天给老妈打了个电话,说了忘记生日的这件事,老妈表示并不在意,其实作为子女的也知道,生日的当天,她还是比较期待我们的电话的,虽然她的生日前后都打过电话,但是当天的这个电话意义自然不同。 最近几天,朋友圈里被瑞士卷刷屏了,刚开始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到网上查了查才明白,原来源自于一个短视频,家里买了8块瑞士卷,老公是了2块,两个孩子各吃了两块,媳妇要是的时候,丈夫不让吃。就这么一个鸡毛蒜皮的事也能弄的全网考验老公,也真是无语了。就其原因,我觉得其实和前一段京东的杨笠事件如出一辙,火的原因就是男女之间的对立。其中女的那句,“我现在连吃个蛋糕都配吃了”,可能是挑动了那些小仙女的的敏感神经,然后又被一些人拿来当作段子调侃,其实挺没劲的。 一个短视频能不能火,看来要么就是搞对立,要么就是性暗示了。也就真么点东西了。 今天读《海错图笔记》这本书,这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讲到海里有一种叫作鲎的生物,非鳖非鱼。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4.5亿年,从2亿年前样子就没有再变过。几十年前,鲎还很多很多,金门那边还有“水头鲎,古岗臭”的俗语,意思是鲎太多了,臭味能传出去几十里地。台湾人甚至把集会的人群称为“鲎援会”,意思是人头攒动的犹如鲎交配的壮观景象。 这大概就是现在粉丝“后援会”的来历吧!可惜的是短短的二三十年,鲎都快被弄灭绝了。

刮痧

最早知道刮痧这个词代表的意义大概是2001年左右,当时在网吧里上网,偶尔看到一部名字叫《刮痧》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因为小孩感冒,他给小孩刮痧治疗,被邻居误以为虐待孩子,以至于限制他回家,他必须要证明他的行为是一种治疗方法才能回家团圆,经历了一番磨难,终于让老美懂了这个行为的含义,影片主要是表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交流和融合。 刮痧的原理 中医认为,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与体温,以及辅助呼吸等作用。刮痧通过作用于皮肤,可以刺激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刮痧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顺畅,从而改善病症。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通过刮痧工具对皮肤进行刮拭,使皮肤下的毛细血管破裂,毛细血管末端的瘀血渗透到皮肤中,形成痧象。这一过程中,粘在血管壁的淤血被清除到血管外面,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并通过全身循环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加速体内废物的排泄。这有助于将体内的代谢“垃圾”刮拭到体表,使体内的血流畅通,恢复自然的代谢活力。 个人体会 在最初我知道刮痧这个词的时候,我对刮痧能够治病这个说法是嗤之以鼻的。而且刮痧的过程远不如做艾灸、拔火罐来的舒服,刮痧是真疼啊(特别是第一次刮的时候)。但是架不住家里有一个会刮痧的人,昨天早上感觉有点不对劲,有点想要感冒的意思,晚上的时候,嗓子就有点疼,喷嚏是一个接着一个。家里的领导说,给你刮刮痧吧,盛情难却,那就刮吧。 老婆是师承与李道政的铜砭刮痧,铜砭刮痧和用其他材质刮痧的区别是可以刮出来黑痧,据说这个黑痧毒性很强,连以生命力顽强的小强,都扛不住黑痧的毒性。 接着又刮了其他的部位,根据经络来的呗,咱也不懂,疼是真的疼,刮完之后舒服也是真的挺舒服。 效果还是...

大鹏一日同风起

昨天周六,是女儿回家充电的日子。早上打电话的时候,就要求早点去,站在显眼的地方等她。经过开学的这一个月,她也基本上适应了高中住校的生活,之所以这么个要求,其实就是想撒撒娇,甚至返校途中,要求车开的慢点亦然。这可以说是我们家的一个梗了,直指她当年上幼儿园时候说的一些话,这些东西本该消失在记忆,但是不经意间却在博客里记录了下来,然后成为一个梗,或许这就是个人博客存在的意义吧。 昨天又赶上入秋以来第一次明显的降温,西北风呼呼的,回城的路上,正赶上迎风,车速快的话,总感觉车子要飘起来,所以一路上都开的比较谨慎。古代人也早就熟悉了风的力量。李白曾写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就是风的作用,如果没有风,再牛B的大棚,也无法扶摇直上的。 庄子更是对风颇有研究,他说:“夫大块咦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可以有各种声音的风,但风的本质是没有变的,最后庄子的结论是”吹万不同“,而已。 由风可以得知,世上万物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规则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样子,所以他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有时候你不得不敬佩古代人的智慧,现在我们通过各种科学的手段知道,从微观上来说,人和万物确实都是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只不过因为“吹万不同”,变成了不同的东西。释迦牟尼佛曾说,一滴水里有十万八千虫,在那个没有显微镜的古代,他是如何知道的呢? 郑州天气这两年也确实反常,记得去年的时候,快12月份了,高温竟然快达到了30摄氏度。今年这刚刚过了十一,竟然就要进入了入冬的模式,今天的最高气温只有9度。忽冷忽热的天气,总容易的就是感冒了。今天一个整天都是阴沉沉的,送女儿返校的路上,还下了几滴小雨...

不看报纸

最近读李叔同(弘一法师)的文集《悲欣交集——李叔同人生感悟》这本书,里面弘一法师谈到改习惯的事情,是1933年秋在泉州承天寺演讲时候的文字。其中说到和学律的道侣一起改正的七条习惯,其他的都不说了,我觉得其中一条叫作不阅报纸值得我们借鉴: 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 在1933年那个时代,社会上的娱乐方式很少,有也大多和勾栏瓦舍有关,所以,对很多人(特别是出家人)来说,阅读报纸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休闲的方式了,但是资本的特性决定了,报纸如何赚钱如何写,如何吸引眼球如何写,那么详细记载杀盗淫妄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代人娱乐方式多样化,看报纸的反而是少数了,但是道理确实相同的。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个时候媒体还是少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代,很多网红为了博眼球,不惜造谣,拼接,满口谎言、制造焦虑,目得和之前的报纸一样,就是为了流量,为了赚钱。很多女性博主(姑且成为博主吧),拍得所谓的段子,句句不谈性,而有处处暗示性,还有些作品更是突破了作为人的底线。 老刘在《闲时多读佛经》这篇文章中也谈到,经常沉浸在短视频中的人,往往更容易脾气暴躁、耐心不足,现在的社会之所以大家都这么浮躁,戾气这么严重,和短视频的普及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老刘认为,短视频有以下几点罪状: 沉迷与上瘾:短视频平台往往采用算法推荐机制,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推送内容,这种个性化推送容易让用户陷入无休止的浏览中,导致时间管理失控,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正常生活。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短视频制作门槛相对较低,大量内容涌入平台,其中不乏低俗、暴力、虚假、误导性强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模仿行为,造成安全隐患。 隐私泄露风险:在短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