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骂人骂七寸

教骂人不好?那不好的点是什么,是为了避免冲突?还是觉得没必要?人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所以避免吵架不过也是建立在某种「有利」之上的。

当然,也没必要无缘无故地骂人,如果能进入到理性层面就事论事,也压根儿犯不着骂人。但我又觉得不能不会骂人,因为这是魔法,偶尔也需要用魔法来打败魔法。

昨天有人在 Telegram 私信我,问我「怎么骂人」,骂谁呢?他说「所有人」。这个问题毫无头绪,搞清楚「为什么想骂人」比「怎么骂人」更有意义,但我又觉得他当下没必要理性思考,先顺从自己的本心发泄情绪也不是坏事。于是就教了他「骂」人,与其说是教,不如说帮他分析了一遍「为什么想要骂这个人」以及「什么才是这个人的软肋」。

既然都要骂人了,骂人骂七寸还是有必要的。

我自己养狗,所以我知道养狗人的心理。对付那些不牵绳的狗,特别是泰迪犬,给他们普及牵绳是毫无疑义的,就不如骂他们的狗是「野狗」。

至于正义制裁不牵绳遛狗的人,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降维打击。降维到最下三滥的手段,让狗主人自我攻击——你辛辛苦苦养一条狗,视为掌上明珠,家里来客人了还得给大家表演坐下趴着握手拜年。但是在我这里,用一个既定事实定义成是低劣的「野狗」,这个攻击不是因为我的主观评价,而是因为「你没牵绳」。

——《以牙还牙与遛狗》

骂人的原则很简单,就是「骂七寸」+「引发对内攻击」。


打蛇打七寸,骂人只打脸

先说「骂七寸」,即骂到对方最在乎的点。

  • 对方最在乎什么,就越是会反复解释
    • 强调否定。「这不是钱的问题」→那他妈就是钱的问题;
    • 强调身份。倚老卖老→(死亡焦虑的具象化)我让着你就是你他妈快死了;不讲素质的男性司机→(男性的尊严与厌女情结)我以为是女的在开车呢;
    • 身份捆绑。
      • 单独带着孩子的母亲,放纵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听话,你曾经也是孩子→(女性原始动力是爱与归属)看不出来听话,更像是没爹教;
      • 大家都不容易→(道德绑架)那我今天就让你看看什么叫不容易。
    • 具体案例:前两天我要求狗主人提供狗的狗证、疫苗证明和正规犬舍购买证明时,对方提供了一个4500元的发票,但我记得这个狗主人炫耀过自家的狗价值15000元。当我们在派出所门口见面时,她第一时间并不是关心我的伤势,而是解释那张发票的4500元是定金的价格。足以证明她非常在乎自己的狗「值15000元」这件事。这必然是她在当下的软肋。
  • 谎言
    • 已读乱回。隐含式拒绝行为,当事人自己也要知趣对方正在拒绝自己;
    • 防御机制。已读乱回更像是「故意」乱回答以中断谈话,防御机制的启动更多是出于本能而「撒谎」。
      • 外归因。防御机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外归因」的方式将责任全部抛给对方。一旦外归因,就很难再进入就事论事的理性讨论。与其期待对方会变得理智,不如就魔法打败魔法;
        • 「你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把赛道强行拉回当下来说说具体什么责任?
      • 无效内归因。比起外归因,我更烦无效内归因的人。无效内归因最大的特点就是「我都已经认错了,你还要我怎样」。无效内归因会把责任吸收进自己的黑箱之中,再进行追击反而变成了当事人「得理不饶人」的过错;
        • 「我又没有说我不负责任,你凶什么凶?」→你不觉得自己该被骂吗?
      • 具体案例:《承认平庸》
    • 说过一千遍的谎言,说谎者自己也会相信
      • 反复说起的谎言,会越来越具有逻辑性和偏重的「细节感」。特别被加工过很多次的「回忆」,经常向人说起的回忆,会变得越来越有逻辑性,这本身违背了人在真正回忆时的无意识的微表情动作。当然,你可以反向利用这种微表情动作来表演自己「在努力地回忆」;
        • 「想当年啊……」→我就静静看着你装逼,嗯,你上次不是说你……
      • 说谎的信念感。当把谎言当成真相之后,就需要强大的信念感来自我麻痹,这种信念感几乎不会被攻破。为了保证已成真相的谎言在自己内心的地位,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用一个一个的谎言去维系最大的谎言存在。当谎言被一个个揭穿时,最大的那个谎言就会被信念感包裹;
        • 「你要是不信我也没办法」→你没办法就说明你确实没能力让我相信你的谎话;
    • 具体案例:「你今年多大?」「27」「属什么」「额……」

手段最厉害的敌人还得是「自己」

再说「引发对内攻击」,即被骂七寸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其实上面教的回怼方法,都是在用这个底层逻辑设定了一个「这其实还是你的原因」的陷阱。包括无效内归因的人,内归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自己再被责难,但如果这个时候你就顺杆爬,明确地告诉他现在的一切就是他导致的,这反而会加剧他的内耗。

  • 对内攻击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对方对责任的矛盾情绪——我知道这是我的责任,但我无法承担责任;
  • 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的影子。(角色替代)
    • 这一招在情侣之间吵架几乎是「AOE」的级别,比如「你这样无理取闹跟你妈有什么区别」,卧槽这几乎等于是把对方拖入了炼狱之中;
    • 有钱人不希望被说没素质,特别是他们是因为有钱之后才努力撇清了阶级差距;骨子里是小农思维的人,最害怕别人发现他们身上的小农行为;失去主体性的人,最害怕将他们与主体性进行拆解;
    • 几乎没人能逃脱厌恶符号的同时又在本能模仿符号的行为,因为这是每个人最熟悉的行为模式,除非当事人有意识发现自己的行为正在模仿符号,并理解这一切产生的原因,否则它都会是一个具体的「软肋」;
  • 「你不喜欢我,我更讨厌看到你,丑八怪!」
    • 对抗型人格当有可以对抗的标的物时,他们就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撇清自己所有的责任,所以釜底抽薪对于对抗性人格非常有效。(痛并快乐)
    • 回避型人格会将他人的「追问」视为被全方位关注的过程,他们虽然会逃走,但也享受这种被追击的感觉。所以突然抽身避免矛盾,反而会对回避型人格造成强烈的「内耗」,即「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他竟然不再关心我了」。(爱无能)
    • 表演性人格更渴望被关注,所以切断关注会导致对方因为失去了参照物,而陷入强烈的自责,甚至会通过伤害更亲密的对象来寻找「存在感」;(被爱无能)
  • 明确告知切断对对方的关注,迫使对方将多余的能量变成对内攻击。
    • 「你别生气了」,这句话之所以非常噎人,是因为一方面定义了对方正在生气,另一方面将交流被中断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当事人。所以就事论事的时候最忌讳说到这句话,如果反过来利用,当对方的情绪真的被煽动起来后,用这句话解释当下的聊天,让对方无法继续发泄情绪,其实也起到了对内攻击的实际作用;
    • 「这是你的主观不可证」,另一句我很反感的话,是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对方的主观,而切断彼此对标准的讨论和商量。反过来利用,当对方长时间在主观世界聊天,那就将交谈中断的责任归咎于「你一直在以你的主观世界聊天」,哪怕是对方希望回到理性讨论,你仍然可以使用「煤气灯效应」的方式指出对方正在主观世界游荡,从而迫使对方不得不陷入对自己的自我怀疑——这个底层逻辑对我这种理性的人非常好用;

骂不过就加入?

有这样一种说法,最会骂人的人往往才是最害怕被骂的人。这句话其实存在一个时间轴维度——很多害怕被骂的人,其实往往能找到别人的软肋加以攻击,以进攻作为防守。但随着时间的增加,人们会意识到,这样的进攻方式会导致更多的潜在威胁,比如树敌、迫使敌人之间形成乌合之众来对抗自己。所以很多人卡在了这个点,变成了一个「以和为贵」的人。

但人们会因为你的「善良」而停止对你的攻击吗?显然不可能,甚至还会因为你的「善良」而认定你就是那个可以继续被踢的落水狗。

之前一个博客好友在很久之前和我聊起他在参与的 Backroom 创作,其中有一层被称为「林内无鬼」。这是一片无色昏暗的森林,森林里会发出各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怪声。但实际这片树林没有任何威胁,而这些诡异的声音全是当事人的想象和恐惧具象化的产物。

人的软肋,就跟「林内无鬼」的「鬼」一样,它其实并不存在,而是因为自己足够恐惧而变成了随时会被对方攻击的点——除非像我这样的「恶人」会找准这样的点进行攻击,但大部分的鬼吼鬼叫,其实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制造了一个「箭靶」去追着别人射。当陷入到被害人情绪时,对方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变成一支利箭射穿自己精心藏匿的箭靶。

唯一的解法就是所谓的「晒太阳」,森林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在阴影之处你可以幻想任何腹背受敌的桥段,但如果整个森林都是阳光,你掏出手机拍摄丁达尔效应的过程也会让你减轻恐惧不是?

所谓的「晒太阳」,就是将「软肋」暴露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承认我是自私的人,你再揪着我自私其实根本攻击不到我。就好比常常有人在博客私信匿名骂我,说我写的东西没人看,但如果我知道我的创作本意并不是为了迎合大部分人,哪怕只有一个人看懂,我知道那是臭味相同的拥有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单纯的赞同。这句话对我根本没有杀伤力,不如我教你如何攻击我这种自以为很有想法能力的人:

你多年后看自己写的这些看似很有想法的东西不会觉得丢脸吗?

但是很可惜,我既然会教你说出这句话,就说明这句话对我而言也没有杀伤力,因为我有留下「作品」,而你只能在这里用「你写的东西都是垃圾」的方式来缓解自己无法留下「作品」的嫉妒情绪而已。

看,这才是骂人的技巧,攻其内耗的同时,是因为自己知道内耗是如何诞生的。


刽子手也有拿起刀下厨的时候

在 Telegram 教人骂人之后,对方问我「是不是朋友都害怕我」,我觉得这个问题还蛮有趣的,因为「会吵架」会和「不好惹」联系起来是大部分人的惯性思维。但是刽子手举起刀就一定是要杀头吗?

告诉别人你很会骂人,不是为了当作武器,而是表达「我并不害怕冲突」,但既然大家都知道骂人不会有好果子,那还不如能坐下来好好地理性交流,而非一上来就挑对方的软肋骂。

当然了,如果觉得理性交流没有意义,就像一上来就骂对方的软肋,那就好好学学如何骂人好了,但切记这些骂人的方法,其实也藏着被反杀的具体方法。

我才不会教大家呢~

性欲、攻击性和创造力

一个人的性欲被压制,是否意味着他的创造力会“更强烈”?


以前读卡夫卡的作品,总觉得很“压抑”,有一种在“呐喊”却又没有“出声”的感觉。后来读起卡夫卡的生平,才知道他是一个对物质欲望极其微弱的人,甚至显得有些“禁欲”。联系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一位哲学家的身影——叔本华。简单来说,叔本华认为“虚无源自于欲望”,人们之所以会感受到痛苦,是因为对无尽欲望的追逐。所以叔本华认为的解决方案,就是“禁欲”,通过缩减甚至是压制欲望的方式来减轻痛苦感受。

当然,这里指的“欲望”不仅仅是性欲,也包括物质欲望等等。

很久以前,发生过一起名誉侵害案件,是韩愈的第三十九代孙控诉一期刊诽谤韩愈死于花柳病的控告。韩愈是不是死于花柳病并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后人为他的“名誉”打官司,也只是一场“仪式”罢了。核心是因为人们很难接受“花柳病”这个符号,因为它意味着“乱性”。另一个染得花柳病的作家,莫泊桑,却因为自己罹患花柳病而感到“自豪”,他觉得自己得了与法兰西一世一样的“爱神病”。但是这些具体的疾病并不影响这些创作者的“创造力”。

乱性得病,只是触犯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道德层级罢了,在我极低的对外道德标准里,它就是一种“符号”,证明这个人曾经或是仍然还是一个乱性的人,而这种乱性直接和他的“性欲”挂钩。


之前,我认为人的“能量是守恒”的,当欲望被压制,它一定会在另一个区域出现裂缝并迸发出来。例如长期性压抑的人,会因为这种能量的压抑而形成“强迫症”行为,例如洁癖不停洗手等等。

同理,如果攻击性被压制,对外的攻击性就会变成对内攻击,例如在职场逆来顺受的男性,在家也长期被妻子打压,原本的攻击性可能会发泄在玩游戏上对陌生人的辱骂,当这种进水和出水的函数关系不平衡时,对内攻击就会形成“自我阉割”的能量,从而让这个男性失去攻击性,而变得敏感、玻璃性、甚至是失去男性特质。

我相信“能量”不会凭空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另一股力量,或许是踢猫效应一样地找到了比自己更弱的目标、或是对内攻击逐渐形成心理疾病的源头。


再说“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能量的强烈释放,无论是在画卷精致地勾勒,还是全身赤裸涂满颜料在巨大的白纸上用舞蹈的方式作画,或是通过文字的攻击性对他者的批判、对现实的控诉、对细腻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创造力往往伴随能量得以释放,而这个能量的高低,就是刚才我提到的,是一笔一画地勾描还是全身赤裸泼墨于卷。

卡夫卡和莫泊桑的作品风格,最大的区别在于卡夫卡是几近现实主义的思考,哪怕是《变形记》里的主角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也必须思考“我要如何去上班给家里赚钱”这么看似荒诞却无比现实的思考。莫泊桑的作品比起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多了更多的荒诞和魔幻,他的作品总是可以用一个细微的角色(例如《羊脂球》里的妓女),将他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中,既可以是万人追捧的明星,也可以是招人唾弃的罪人。莫泊桑的作品蕴含的巨大能量,正是将一个角色抬到最高处,然后又将他狠狠地拖拽进地狱。如果将小说的“能量”进行函数化,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规则的正弦函数,过程是带着读者去思考一个现实主义的课题;而莫泊桑的作品,则是在一个最高点转瞬即下,在故事的最后给读者留下一个全盘推翻的荒诞收尾。

这就回到了我最开始提到的那种“压抑感”,跟卡夫卡本人的禁欲主义一样,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也有现实的窒息感;但是莫泊桑的作品,更像是万花筒里看到的一枚毫不起眼的三角形,在万花筒变化过程中被折射出不同的花纹,最后他摔坏了万花筒,捡起那枚毫不起眼的三角形,告诉你——这就是故事的全部。

显然,莫泊桑的“能量”要高于卡夫卡,否则他也不会在进入法国上层之后夜夜笙歌,甚至最后还感染了“爱神病”。


或许,性欲和创造力并不是我所想象的“能量守恒”,而是共生的模式。一个人的欲望越强烈、他的能量越强、所表现出的创造力或许会更夸张和强烈。

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原型里,有一种原型被称之为“诱人缪斯”,她拥有强烈的性吸引力,能将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中,她最恐惧的是容颜的衰老和死亡的逼近,因为衰老就意味着她会失去对男性的吸引。

这类角色拥有强烈的性欲,她们享受性爱带来的对她们的“认可”——这是一种外在认可的具象化。这类角色也拥有强烈的艺术性,她们可以将性欲转化为表达、艺术。《欲望都市》里的萨曼莎就是典型的“诱人缪斯”——而在古希腊神话里,缪斯本身也是掌管性、美学与艺术的守护神。

那如果一个人原本的性欲被压制,是否意味着他的创造力也会衰减甚至殆尽?


说到这里才需要引出“关键人物”,以前在博客里提及的一个“色情小说创作者”最近向我抱怨,他觉得自己的灵感已经彻底枯竭了,时间分界线就是他一年前结婚育儿之后,自己的性欲急剧下降进而创作灵感也随之消失了。我建议他“出轨”一次做场自我实验,看看是不是发泄性欲之后想象力会随之恢复。由于自我的道德约束,他始终无法迈出这一步,但是长期的压抑让他变得越来越富有攻击性。

他的攻击性主要表现在跟人对谈的时候,总是以戳中对方痛处为乐。他虽然无法再创造色情小说,但是他回到评论家身份之后,变得非常犀利和嘴毒。所以他很担心这种“创作能量”是不是在压制他的想象力,是导致他无法再创作小说的关键。这倒是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在他身上有两种能量的交换。

性欲被压制→创造力衰减→失去想象力运作的创造力
性欲被压制→攻击力提升→变成富有攻击性的创造力

但看上去,最终失去的创造力和重新恢复的创造力是两个“极端”,极具感官体验的想象力和冷静思考的逻辑分析。看上去很像是一个二选一的游戏,失去任何一个都会让人觉得可惜。肉欲和理性之间或许还有一个平衡点,只是人们在探寻其中时,必然会突破道德——比如,我推荐这位朋友去通过出轨的方式找回灵感。


很难说,失去想象力和攻击性哪一个更可惜,只不过是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以及承担每种选择之后的结果罢了。

比如,我灵魂拷问了朋友:“如果你离婚了,就可以恢复想象力和创造力,你愿意选择吗?”他两天之后才回复我:

“我真的有好好想,但我不想失去現在的一切,所以做不到。”

“是不想做,还是做不到?”

“欸,點醒我了,是不想這樣。”

真是个对自己懂事听话的成年人,毕竟大部分成年受困的正是“既要又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