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杜甫故里
前些日子,孩子总是有意无意的提起杜甫故里,问能不能抽口带她去参观参观。如果去巩义的杜甫故里,离我们这倒是挺近的,从上街区出发走连霍高速只需要30公里的路程。 周六早上9点出发,9点30下高速,下高速拐个弯2分钟就到了杜甫故里,今天游园的人不多,停车场空荡荡的,门前也没有拥堵。门票成人30,学生半价,1.4米以下儿童免票,一家四口消费75。之前在网上搜了攻略,没有贸然的在园区里闲逛,在客服中心120元请了一位解说。如果对杜甫生平不甚了解的话,建议请专业解说,特别是在带孩子的情况下。 入园后第一个进入的是三吏三别馆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唐乾元二年(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朝廷为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这个时候,正是杜甫离开洛阳返回华州的时期。一路之上,诗人目睹了战争致使民生凋敝的残酷现实,看到了遭到战乱之苦的百姓的颠沛流离。他一方面更加痛恨安史叛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从而对广大人民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同时他又希望民众一起投入到平叛战争之中。在这种矛盾的心态,杜甫写出了光照千古的“三吏”“三别”这两组诗在反映人民苦难的同时,也从广大人民勇于承担国难所表现出的坚毅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三吏”“三别”是中晚年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切身感受与如实记录,是对手盛唐王朝遭受巨大创伤的忠实记录,正是这一系列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系列,而正是这一个叙事系列,描绘了盛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场馆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月,杜甫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不久,便去奉先探望妻儿。寒冷的夜,杜甫冒着凛冽的风霜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从骊山行宫传来阵阵乐声,君臣正通宵达旦地作乐,联想到饥寒交迫的百姓,他不禁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一路上,爬山越岭,辛苦倍尝。虽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