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午夜白日梦

自媒体时代最蠢的、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便是当一个话题被聊起引起议论的时候,为了「热度」大家都会蹭一蹭。于是,在这种信息茧房的构建中,原本是一个解构到建构的知识,人们根本不在乎建构的部分,以为读懂了解构的「一句话」便得知了全部内容,到最后被越来越多博人眼球的自媒体变成了「结论」。

比如,接下来就有一个东西要火起来了——睡前妄想症。

睡前妄想症并不是一个「新词儿」,它是从解离性障碍里面分支出来的一个表象,而这个表象又是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确来说,它不在精神病学的分支,而是细分在了心理学里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中。但很多人得知这个新词儿的时候,就直接用上了它倒果为因的结论:

经常在睡前妄想的人,是因为童年受过了严重的创伤。朋友跟我聊起这个概念时,也恰逢我最近完成了安全感缺失症的系列,我确实认为安全感缺失症的症结要从童年的花园里去寻找那个熟悉的场景,但把睡前妄想症也归咎为是童年创伤,这倒是符合很多人对于「贴标签」的热爱,因为「童年有创伤」在很多时候也是「特别」的标签——当所有人都是幸福的时候,一个童年不幸福的人,一定会成为这个空间里被全方位关注的人,但是这种关注又是各取所需——同情弱小的人是在证明自己的伟大,而利用「特别」博取关注的人又会暗骂对方是一群蠢货皆是凡人。


睡前妄想症到底是什么?

要找到「睡前妄想症」在知识地图的什么地方?有必要先聊聊我个人的知识地图呈现的方式,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地图有所不同,也并不意味着我的就是正确的。

  • 表象:指我们现在所处的现象世界,个体、群体、事件均是以表象形式存在,我们无法从一个独立个体的事件覆盖其他个体的结论。即开 BYD 的都是屌丝,这个结论属于刻板偏见;
  • 追 A:指寻找表象与表象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进行归纳总结。
    • 追 A 的核心其实就是多问一句「为什么」
    • 追 A 需要保持对事物的观察力、好奇心,以及独立思考、质疑和重新寻求真相的能力;
    • 一般来说,一个人若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那通过追 A 构建自己知识地图的方式并不合适,他们更适合采用事件-感受的方式来归类自己对于一件事情的直觉感受;
    • 追 A 的过程是最容易触发「知识越多越堕落」的时候,所以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外界的回应,否则将会陷入到无参照物的虚无感中;
    • 追 A 的过程会随着年龄的变化,从「概念炼金术」进化至「概念建构」。这是个大话题,最后再聊;
  • 底层逻辑:指在寻找「为什么的为什么」。
    • 底层逻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结论,而是某一种人们对于精神世界探索的认知架构。简单来说,就好比是哲学家对于「爱」这个课题的研究,从古至今,它仍然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每个人对于「爱」这个课题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 既然底层逻辑不是「标准答案」,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探寻?我们就拿哲学家对于「活着的意义」这件事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 人的痛苦来源于理性,所以才感到虚无→解决方案:克尔凯郭尔提出用「信仰」对抗虚无;
      • 人的虚无感源自于欲望→解决方案:叔本华提出「禁欲」拿回对身体的控制权;
      • 上帝已死,信仰不是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尼采提出「超人理论」通过权力意志掌控人生;
      • 虚无的本质是永远在变化的,人本身就是虚无的→解决方案:萨特提出「自由令人惊骇」的行知合一的思想;
      • 害!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荒谬极了!→解决方案:加缪提出了「荒谬主义」认为应该活在当下;
    • 其实你会发现,这些底层逻辑,都会对应现在社会上某种「群体行为」的表象,比如利用信仰对抗死亡恐惧的、有一群人互帮互助鼓励禁欲的、有努力通过学习获得掌控感的、也有「老子今天过好就行」的自由派……
  • 从「追 A」到「底层逻辑」的路径
    • 最基本的是带着「为什么」去寻找相关的书本知识,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很多时候书本其实是「表象的汇总」,就是我一度提到过的「方法论其实是最不值钱」的根本原因。书本知识仍然是别人「追 A」的结果,它需要通过实践之后,变成个体对于知识的具象化感受;
    • 被很多人唾弃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本身就是底层逻辑。只是它要花费的成本太大,以至于人们开始通过否定它来寻求自我安慰;如果你是一个占卜师,你接手了 1000 个案子之后,自然而然就可以成为「大师」,因为你有足够多的案例可以让你总结人们最常问的问题、问题背后的相同原因、以及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其实想要从你这里得到怎样的答案……
    • 从解构到建构。更表象的说法是「思想深度 = 表征压缩 × 推理展开」。解构-建构是抽象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可以结合你自身正在学习的某种东西。比如我曾经把塔罗牌和剧本结构进行了抽象化的解构,找到了它们之间非常精妙的共通性。但是这套系统很难被推广,因为它是每个人的「框架产物」(即一个人的观点、结论、判断,都是在特定认知框架下产生的结果)。

不是,到底什么才是「睡前妄想症」啊!

确实,上一小节感觉像是在装逼地拆解知识地图的结构,完全没有提到小标题的定义。

完全无视上一小节知识地图展开的过程,然后用自己的妄想构建出一个「我认为就是这样的」美妙世界,甚至认为可以在那个世界理解万事万物的底层规律的过程——就是睡前妄想症的底层逻辑。

比如,有的人会在半梦半醒的时候写书法字,觉得那些书法字一撇一捺的笔锋如此简单,自己也能写出一手好字——但这仅仅是存在于睡前的妄想世界里,真到了要握笔写字的时候又被打回原形——妄想完全忽视了这个结果被解构和建构、大量实践、验证的过程。

大部分的科普视频并不需要讲清楚这件事的底层逻辑,所以他们需要通过最直接的表象来吸引关注者的感同身受,比如所谓的睡前妄想症,就是跟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人在妄想的世界里谈一场完美的恋爱,甚至发生肉体关系。

解决了这个底层逻辑,就可以「追 A」了,哪些事情跟睡前妄想症是一样的行程路径呢?

  • 心理防御机制里的「幻想」,幻想属于一种逃避现实的机制,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欲望或达成目标,个体会在内心世界构建替代场景,以缓解焦虑或无力感。
  • 如果幻想与现实完全脱节,特别是个体明知道幻想与现实违背(比如一个艾滋病毒携带者幻想自己突然痊愈),那么在原始的「幻想」极致以外,还包含了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否定」机制;
  • 如果幻想的内容是对现实未完成任务、梦想的实现,那这是一种强烈的「补偿」和「理想化」机制;
  • 随着幻想的层级加重,如果这个幻想构建的是一个安全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才能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特别是童年阴影;或者另一种极端,童年阴影会在这个妄想阶段被具象化成各种场景,而在这个黑暗的童话世界,分裂出另一个更为强大的自己去对抗那些妖魔鬼怪。这才是「睡前妄想症」最靠近「解离性障碍」的部分;

于是,一些自媒体把最吸引眼球的结论抽取出来——有「睡前妄想症」的人,是童年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这不是追 A,更不是底层逻辑,而是停留在表象地吸引眼球。


建构与硬凑

我不反感知识的「类比」和「极致表征压缩」,因为这样更好让人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如果这个类比和极致表征压缩无法进行强逻辑的推理展开,甚至在推理的过程中发现其结论是透过断章取义得来的,那这就不是解构-建构的过程,更像是生拉硬凑而来的结论,即「概念炼金术」。

但这是追 A 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人这个生物的「基础设定」。18~28岁是一个人世界观进一步构建的时期,世界观构建期最大的局限性来源于「我们手上只有这么多积木」,这些来源于童年的积木确实可以从结构上搭建出小时候无法搭建的风格,但也确实无法媲美通过深挖基坑钢筋水泥搭建出来的楼房。

但同时,这个时期人们又对认识世界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我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正规律」,于是人们开始用这些童年的积木来创造搭房子以外的创意,例如把它玩成多米诺、异形化保龄球游戏、上色绘图等等。于是「积木」和「通过积木来寻找世界规律」之间就变成了抽象的、甚至让大部分人难以理解的「炼金术化合」,具体呈现就是喜欢把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概念「缝合」在一起。

说来羞耻,比如我在19岁的「散文集」里,把火车轨道的交错比喻成「无性繁殖」的轨道带着人们去不同的城市「有性交叉」。(操……)

这个时期的思维会透过模仿哲学语言、结构性思维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过程,而真正的认识构建,是随着前额叶皮质的成熟,理性思考作为主导的时候,开始理解「深挖基坑」和「钢筋水泥」之于建筑物的意义时,这便是底层逻辑,也就是在「重建童年花园」的过程中,将「积木」扔掉,重新开始学习如何搭建房子——但是最开始那些用积木去理解世界的经历并不会被浪费,它们是很好的抽象解构的思维训练和预备。就像练字的过程,先从拓印临摹,到白纸上仿写,然后某一天突然理解了自己在一撇一捺的笔画里挥毫泼墨的情绪,于是便有了属于自己的行云流水。

但这件事其实和「睡前妄想症」是相似的。睡前妄想症将大量的现实意义和知识验证无视后,得出了一个对于世界重新认知的结论,有的人会真的将睡前妄想的结果当真,比如他会觉得这是所谓的「天启」,是某种意义上的神谕,以此作为麻痹自己拒绝面对现实世界的「特权」。「概念炼金术」有一样的快感,人们将两个词炼合后,创造出一个类似真理的超浓缩结论,比如「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才会获得成功」,这个炼金的过程,完全无视了追 A 和构建底层逻辑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让人得到即时真相反馈的「思维捷径」,看似在思考,实际上只是在进行语义堆叠。

而这种以为可以透过思维捷径,去获得别人需要花大量时间、经历、事件才能看到的结论,甚至用这种方式去否定时间、经历和事件的重要,从而以自己「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实世界」的方式去定义他人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午夜白日梦」。

黑苹果睡眠间隔唤醒 AppleACPIPlatformPower Wake reason: RTC

通过终端命令查询最近1天内的唤醒情况log show --last 1d | grep "Wake reason"可以清晰的看到主要唤醒原因是kernel: (AppleACPIPlatform) AppleACPIPlatformPower Wake reason: RTC (Alarm) 这也是网上比较常见的异常唤醒原因,网上搜索之后得出解决方法,就是往引导配置里面添加一下补丁。

需要用到OpenCore Configurator根据对应的opencore版本下载对应的版本即可。

根据图片中的位置将以下补丁代码一一对应添加即可

Base: __ZN8AppleRTC18setupDateTimeAlarmEPK11RTCDateTime
Comment: Disable RTC wake scheduling
Count: 1
Enabled: True
Identifier: com.apple.driver.AppleRTC
Replace: C3

或者直接把下面的代码复制粘贴到config.plist文件中

<key>Patch</key>
<array>
	<dict>
		<key>Arch</key>
		<string>Any</string>
		<key>Base</key>
		<string>__ZN8AppleRTC18setupDateTimeAlarmEPK11RTCDateTime</string>
		<key>Comment</key>
		<string>Disable RTC wake scheduling</string>
		<key>Count</key>
		<integer>1</integer>
		<key>Enabled</key>
		<true/>
		<key>Find</key>
		<data></data>
		<key>Identifier</key>
		<string>com.apple.driver.AppleRTC</string>
		<key>Limit</key>
		<integer>0</integer>
		<key>Mask</key>
		<data></data>
		<key>MaxKernel</key>
		<string></string>
		<key>MinKernel</key>
		<string>19.0.0</string>
		<key>Replace</key>
		<data>ww==</data>
		<key>ReplaceMask</key>
		<data></data>
		<key>Skip</key>
		<integer>0</integer>
	</dict>
</array>

保存配置文件重启观察一天之后日志中的唤醒记录是否已经正常

Linux/Windows 系统 ollama 配置允许外网访问

如何在Linux和Windows系统中,分别通过停止服务、修改环境变量和设置OLLAMA_HOST来允许Ollama通过IP地址访问其接口。Linux使用systemd管理服务,而Windows需直接操作进程并设置环境变量。

Ollama在linux环境中如何支持外部或者宿主机通过IP访问其接口

1、首先停止ollama服务:systemctl stop ollama 2、修改ollama的service文件:/etc/systemd/system/ollama.service 在[Service]下边增加两行:

Environment="OLLAMA_HOST=0.0.0.0"
Environment="OLLAMA_ORIGINS=*"

或者如果要限制端口就加上软件

Environment="OLLAMA_HOST=0.0.0.0:11434" 
Environment="OLLAMA_ORIGINS=*"

端口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3、重载daemon文件 systemctl daemon-reload 4、启动ollama服务 systemctl start ollama

Ollama在windows环境中如何支持通过IP来访问接口

1、首先停止ollama服务的允许。由于windows下安装的ollama不是一个标准的windows service,所以只能直接杀掉两个ollama进程。

2、为当前windows系统添加环境变量:电脑-属性-高级系统设置-环境变量 变量:OLLAMA_HOST,值:0.0.0.0:11434

3、关掉已打开的命令行窗口,打开新命令行,用ollama serve或者ollama start来启动ollama服务,此时ollama服务在启动时将读取环境变量中的OLLAMA_HOST,支持IP端口访问

2024年读书小结

大家都忙着写年终总结,我也随流,思考后认为还是读书这件事最值得总结,所以也水一篇。   2024年读 […]

知识越多越堕落

在求知的路上越走越偏是常有的事,但如果我告诉你,过度地、无目的地、逃避式地求知识才是导致痛苦和麻木的根本原因,你或许会觉得我是在讽刺“知识分子”。但这种麻木带来确实给人大脑带来持续性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错失恐惧症”(FOMO)。

《油漆未干是事实还是观点?》害怕被车撞的例子让很多参与讨论,觉得我们如果要研究所谓的“真相”,就必须让事情真正发生,否则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相——这个点很妙,但我也从另一个角度埋下了圈套。


感受-回应,是我们常用的生存逻辑

对于那个觉得对向来车就是想要撞向自己的人,他的认知并没有对与错,只是因为相对于旁观者,他们看到了“没有撞人”的结果,从而去评价当事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但如果当事人没有躲闪,真的被撞了呢?这是一个循环论证的圈套,旨在告诉大家,我们在无限接近“真相”的时候需要将一切没有确切证据的假设统统剔除,运用这把所谓的“奥卡姆剃刀”将纠缠在各种“如果”可能性里的真相给剥离出来。然而,整个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事人自觉“汽车要撞向自己”,这样的认知事实上也是他逃走结局的“真相”。

有必要再次强调,当事人自觉“汽车要撞向自己”并不是错误的认知,他是因为一些具体历史成因导致的“认知偏差”,但这对于当事人而言是当下他的真实“感受”。于是他作出了疯狂逃走的举动,这是他的“回应”。“感受-回应”在很短地时间内发生,从表象来看更接近“本能”的形式。

小孩子摔倒了,感受到了肌体传递的疼痛感,立马通过哭泣的方式回应;父母听到了孩子哭泣的声音,感受到孩子正处于“危险”,立马通过抱起小孩安慰的方式给予小孩子保护和安慰的回应;小孩被父母挠了挠胳肢窝,因为身体带来了瘙痒的感受,立马通过大笑的方式切断了摔倒后哭泣的回应,变成了咯咯笑;父母看到小孩这样的回应,感受到孩子似乎已经忘记了刚才摔倒的疼痛……


感受-知识-回应,在生存逻辑以外的理性与反思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感受-回应”的流程里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情绪、行为、认知。只是因为我们作为第三方的视角,看到了在这个流程以外的“事实”要件,从而引发思考。例如小孩子只是轻微摔跤,他的哭是一种本能,希望得到父母当下的关注;父母这么本能地关注,是不是一种对孩子的溺爱;或者有一天,父母在书架上翻到了一本亲子教育的书籍,意识到孩子会通过大哭的方式博取关注,于是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开始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无论是第三方的观察,还是当事人自己通过外界获取的新认知,它们都像是暂时切断了“感受-回应”的连接,在中间追加了一个新的模块:“感受-知识-回应”。

为什么人们会在“看见汽车就逃走”的问题里进入到了无法解套的循环论证,就是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作为第三者会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去探讨“知识”的部分,希望通过知识说服对方的观点,甚至是证明其中各方的对与错。但事实上,知识本身是没有“答案”的,特别是涉及心理、观点、哲学甚至是宗教信仰时,没有答案就意味着人们没办法争论出对与错。

大家很爱提到的“快思考、慢思考”,例如将直觉留给快思考,需要理性思考的部分留给慢思考。但是这两种思考的核心区别,在我看来正是“放弃知识”

注意,放弃知识不是说要变得愚蠢,而是“没有必要”。回到“看见汽车就逃走”的例子,如果当事人觉得当下汽车是要来撞向自己的,他没有必要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在千钧一发的时间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对汽车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还要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利用本能,放弃知识,无论结果是否为“真”,逃走就是当下需要对自己、环境作出的最佳回应。


知识是切断“感受-回应”联结的罪魁祸首

之所以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讲清楚“感受”、“知识”和“回应”,是因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其实不会刻意去分析自己此时此刻是以哪种方式在运作认知-行为系统。

我们会发现,常常使用“感受-回应”的人,他们往往直来直往、有情绪就会释放、他们与世界的连接也是极其强烈的,就好像踢到了桌角会骂脏话甚至是朝着物件发怒一样,他们的情绪在“感受-回应”的流程里得到了发泄,他们的存在感越强,产生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小。

而依赖“感受-知识-回应”的人,会因为知识横亘在感受和回应之间,而暂时封锁了我们对世界做出的积极反应,哪怕是踢到桌角之后发泄情绪辱骂的脏话,一些人会因为考虑自己的脏话会不会打扰到被人,或是对另一半产生误解,而切断了自己对世界的及时回应。

当“感受”和“回应”越分离,人们就会本能地逃亡到知识之中,去寻求自己的存在感,总觉得我懂得越多、理解得越多,就越能看懂这个世界。其实不然,如果你无法感受世界,无法对世界作出回应,他人也无法给予你回应,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假”的。同时,知识是无穷的,有因为进入到心理学、哲学和宗教领域后,这些知识变得没有了标准答案,人在这种荒芜的知识海洋里,因为无法实际地感受世界和抓住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虚无感——而这个虚无感正是导致抑郁的罪魁祸首。


将感受-知识-回应围绕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上,是摆脱虚无的方法

知识始终给我们的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角度,我们并没有因此而真正接触到世界。而回应,也因为自我封闭在知识海洋里,看不到尽头,自我的回应也因为知识的“无确定性”变得更加虚无。我们给自己的回应、给世界的回应始终是“无力”的。我们会因为自我悖驳陷入更深的迷茫,也会因为世界无法给予我们充分回应而变成了空谷回音的孤独。别忘了,还有一种回应,是来自于他人的回应

这就是我为何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会时不时callback那篇“搞事情”的文章——《写博客是为了自己就别他妈发表出来啊》。这是今年我的写作/创作主题——我在为自己而写,也是在为别人而作。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写作,很有可能是因为这项工作得不到及时回应和肯定,所以围绕在这件具体事物上的弦会慢慢松懈下来,甚至会变成自我说服的理由:我是为自己在写,不需要他人的评价。博客和写作一样,因为这种“滞后性”,会暂时切断人们对“回应”的期待。因为“它”总会被发现的——但是,真的如此吗?

于是一部分人从这里逃走,去寻找他能够确切感受的存在,他追求的回应也不再从这里获得;而另一部分人,会缩回知识的海洋,开始寻找自己还能“一夜成名”的机会,于是,就在这种虚无感的海洋之中,害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试图通过更好的“软件”来提高自己的效率、追求捷径却又害怕被人揭穿事实——这就是“错失恐惧症”的本质。

当然,我并不是在建议大家切断对知识的获取——这不是非黑即白的讨论。你不拒绝知识,当然也不要一味地依赖知识带来的“暂时满足感”,因为这些东西在你没有实践-反馈之前,都是别人的财富。

所以我们就需要找到这样一件事物,既能让我们“想要去做”,能够激发我们不断“感受”世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又能让我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因为好奇而去探寻“知识”;接着,这些内容可以是任何形式,但其结果既是让自己得到成就感,也是因为与他人的联结后获得“回应”,赞美也好、咒骂也罢,是因为你的“作品”足够有力量,才会让他们鼓掌欢呼和咬牙切齿。


没有回应即是绝境

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回应”这件事,不仅仅是我们对他人的回应,也有他人对我们的回应。这种回应既能证明我们的存在性,也能让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的方式看到更全面的自己(当然,这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找准了“感受-知识-回应”的定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好好聊聊,“写作”、“创作”和“工作”的区别了。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什么是无常损失?

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IL)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一种独特风险。它主要发生在流动性提供者(LPs)向自动化做市商(AMM)平台(例如Uniswap或SushiSwap)提供资产时。

  • 当流动性池中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无常损失。
  • 与直接持有这些资产相比,无常损失表示一种损失。

什么造成了无常损失?

无常损失的成因是流动性池中资产相对价格的变化。当LP将两种资产存入流动性池时,这些资产的比例会动态调整,以保持恒定乘积(例如,在Uniswap v2中,tex_7cd6dda33fc36fabce63ec666e7a4430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如果两种资产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池中的资产分配会随之调整,这可能导致与直接持有资产相比的损失。

示例

  • 初始状态:存入1 ETH和100 USDT(假设1 ETH = 100 USDT)。
  • 价格变化:ETH价格上涨至1 ETH = 150 USDT。
  • 重新平衡:流动性池会调整资产比例,以保持恒定乘积公式tex_b7a58c87546afe83ee248bc4ae6b845c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 取出资产:您取出约0.82 ETH和123 USDT,总价值为tex_3717fff64e94868f8aa8d1df3dd7d3c9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USDT。
  • 直接持有价值:tex_6879dc1fd569692f2e8eadd2e142f47d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USDT。
  • 差额:无常损失为tex_7c95c1c077531ded8a0bf74c1f89a3bb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USDT。

主要特点

  • 无常性:如果价格恢复到原来的比例,无常损失将消失,这也是它被称为“无常”的原因。
  • 受价格变化幅度影响:价格波动越大,无常损失越大。
  • 手续费补偿:流动性提供者赚取的交易手续费(例如0.3%)可能抵消甚至超过无常损失。

公式

  • 使用公式估算无常损失:tex_ef7f8bd36eba9d29ee349e6a8de1a611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其中tex_e16a6de8641ca31491991df496778fd2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 tex_c05e2043abf02edc24746f20d619d64c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时,无常损失为0(没有价格变化)。
  • tex_494e783127d46d88cad5890bda299c8c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时,无常损失为正值,代表一种损失。

如何降低无常损失

  • 选择低波动性资产对:为稳定资产的流动性池(例如USDC/USDT)提供流动性,可减少无常损失。
  • 赚取更高手续费:参与交易活跃的池子,通过手续费收入抵消损失。
  • 考虑其他协议:某些协议(例如Balancer或Curve)允许非对称流动性提供,可进一步降低风险。

无常损失是DeFi中流动性挖矿的一项关键风险。在参与之前,了解其影响及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为什么无常损失不会是负的?

无常损失始终是相对于直接持有资产而言的:

  • 持有的资产数量减少: 流动性池中的恒定乘积公式(例如 tex_d3d157620ff52f0e0265a0258946138b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在价格波动时会调整资产的比例。例如,高价资产会减少,低价资产会增加。
  • 价值差异: 调整后的资产组合的总价值低于直接持有的原始资产组合的价值。因此,只会出现损失,不会有“负损失”或额外收益。

可能的误解:手续费抵消损失

尽管无常损失不会是负的,但流动性提供者通过交易手续费可以赚取额外收益,部分甚至完全抵消无常损失。在某些情况下:

  • 手续费收益 > 无常损失: 总体收益为正。
  •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常损失变为负值”,而是因为手续费的影响。

无常损失的数学和机制决定了它不会是负的,但通过策略(例如选择低波动性资产对和高交易量池)可以让整体收益为正,从而间接减少无常损失对盈利的影响。

英文:Introduction to Impermanent Loss

区块链技术

本文一共 900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DeFi 去中心化金融产品 区块链 数学
The post 简介: 区块链DeFi交易中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按揭贷款(房贷,车贷) 每月还贷计算器 去年给银行借了17万英镑 买了20万7500英镑的房子, 25年还清. 前2年是定率 Fix Rate 的合同 (年利率2.49%). 每个月大概是还 700多英镑. 有很多种还贷的计算方式, 定率/每月固定 是比较常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个月交的钱是...
  2. 智能手机 HTC One M9 使用测评 虽然我对手机要求不高, 远远没有像追求VPS服务器一样, 但是怎么算来两年内换了四个手机, 先是三星 S4 用了一年多, 然后 Nokia Lumia 635 Windows Phone, 后来又是 BLU, 半年多前换了...
  3. 币圈交易所安全实践 一周前,被骗1000英镑:在币圈第一次被骗1355 USDT(1000英镑)的惨痛经历(Wirex),近期在推上又被爆出两个比较大的事件,钱放交易所被黑客盗走,一夜清零。 在加密货币的世界中,安全至关重要。虽然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提供了对许多类型欺诈的强大保护,但您用来买卖和持有数字资产的交易所可能容易受到黑客和其他安全漏洞的攻击。交易所一般是中心化的,也就是我们说的CEX(Centralize Exchange)。以下是确保您的加密资产在交易所中保持安全的综合指南。 如果很多币/钱,最好放在自己的本地钱包里(Not Your Keys, Not Your Funds),并且用硬件钱包(如Ledger),这样风险会小一些,不过很多人把币放交易所上就为了挣一些利息(交易所有很多DeFi项目),不过你得到的也许是利息,但可能失去的是本金。 我知道的HTX火币交易所就很不错,每次提款都需要三个验证:手机SMS短信、邮件验证,还有就是Google二维验证码。一些交易所在主帐号改密码24小时内是不能提现的,这也一定程度给予用户时间减少损失。 启用双重身份验证(2FA) 双重身份验证(2FA)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措施,可以为您的账户增加一层额外的保护。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 为什么需要2FA? 它不仅要求您的密码,还需要第二个因素,通常是发送到您手机的代码或由身份验证应用生成的代码。...
  4. 英国房子的EPC节能报告(Energe/Efficienc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EPC (Energe/Efficienc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 是英国房子的节能报告, 法律上规定, 每个房子都必须要有一个EPC报告, 报告的有效期为十年. 房东在把房子出租或者想卖房的时候, 这个EPC就必须有效, 在一些情况下 比如出租房子的时候, 这个EPC报告还必须符合一些最低标准, 比如房子必须满足 F档(类似及格线)...
  5. 同一台服务器上多个WORDPRESS站点的一些设置可以移出去 我自从把所有网站都挪到一处VPS服务器上 就发现很多事情省事很多 可以同时管理多个网站 包括 WORDPRESS博客. 比如我有四个WORDPRESS博客 然后我就把通用的一些资料给移出去 移到 HTTP或者HTTPS都不能直接访问的文件夹里这样就更安全许多. 文件 wp-conn.php 存储了 相同的数据库资料. 1 2...
  6. 剑桥在河边的餐厅 The Galleria (vLog, 剑河上的餐厅) 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g4y157EL/ 油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7eb4qZxY4 西瓜: https://www.ixigua.com/7230366503680344628 上周末和媳妇孩子步行到市中心, 走走停停, 就在剑桥有名的网红店 The Galleria (河边的餐厅) 下坐下来吃了, 这家店我几年前和当时的老板来过, 坐在河边很享受....
  7. 优化设计 个人主页 并且 PageSpeed Insights 双项 100分 坛子的个人主页 www.tanzhijun.com 不错 很适合个人主页的模板. 而且是手机友好. 于是我照着把 我的主页改了改. https://steakovercooked.com 并且做了几点修改: 0. 使用 google mod_pagespeed 把 JS,...
  8. 在英国开车的简单介绍/英国开车上路需要准备什么? 在英国合法上路需要有: 有效的驾照; MOT 车的年检; 路税 (Road Tax);还有最重要的汽车保险; 四者缺一不可.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因为警察现在都高科技, 都能扫描车牌就能知道你合不合法. 不合法直接拦下来轻则罚款, 重则扣车上述法庭. 驾照 在英国可以用欧盟的大部分驾照,...

AI巴别塔与信息焦虑 II

借助AI,人类能够创造出更多超越认知的作品?还是因为其便利性可以制造越来越多不经审查的“垃圾”?

这并不是一个短期只能可以看到结果的事情,AI时代才刚刚开始,而人类是否会被取代,目前我们还停留在“凡人类制造的,人类只需要保留最后拔掉插头的权力即可”,就是对人工智能最后一层自信。

前些日子,我在Instagram刷到诸如此类的广告:全程翻译外国语大学教授的课堂内容,或是将一篇长达10万字的论文导入AI由他精简其内容,或是将一个长达1小时的演讲导入AI由他总结出只需要5分钟就能看懂的文字版——当然,5分钟的阅读时间,对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言还是太长。所以人们在标注“全文阅读时间”的同时,都倾向于在文章的最开始,整理出3行字就能“理解全文”的重要内容。

那为什么还要创作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是一大段的文字——是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变成3行字,以便满足所谓的“适读性”?

——Previously on AI巴别塔与信息焦虑

我认识一个“创作者”,他至今对ChatGPT都充满了“恐惧”。恐惧的底层是对“未知”没有掌控感,那到底AI的“未知”在哪里——如果你是一个常用AI辅助工作的人,就会很快发现它的局限性——它很难做到真正溯源。所以真的要严谨地完成论据-结论的工作,仍然需要人类作为审查机制。

如果要用“我知道更多知识”作为一个评判标准,那人类在AI面前几乎就是沙漠里的一粒沙——我们假设一个人可以活到80岁,从10岁开始阅读书籍,每年平均阅读50本书,那么这个人类这一生也只能读完3500本书。现阶段,人类已经创作的书籍粗略估计早已经超过上亿本。3500之于100000000,已经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在书籍之外,互联网的兴起让这个数值变得更多,出现了奇点式的增长。更何况很多人一年也读不了50本书……活不活得到80岁再说,毕竟65岁才能退休呢。

再说全科知识,人类更难做到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深入学习。因此两点,人类在AI面前一败涂地。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得换一个思路去理解AI,如果它是一个超级存储器,可以记录全科百科,甚至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上亿本书籍。那我们或许可以用它做一件事:把这一亿本书每一本都提炼出300字的观点或中心思想,按照人类平均每分钟阅读200字的能力,不吃不喝不睡觉地读完这一亿本书的摘要,也需要285.7年的时间。

当然,这些数值并不是“确信值”,但这个极限值确实存在,现代社会我们能接受的信息远超过这个“极限压力”的数值。


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处于某种可以被感知的“焦虑”之中,但这种焦虑区别于死亡焦虑的目的性,它几乎找不到原因。这两天我也在朋友圈总结过:

今年整整5个月,我都处于一种“慢性焦虑”之中,所谓慢性焦虑就是不实质影响生活,但又能够明显感知。和之前死亡焦虑不同,我都不知道它源头在哪儿。

精准的分割线就是从香港看完苏打绿的演唱会之后(因为从朋友圈发布质量看出来的),在香港观察城市和人的时候,脑子调取了《制造宠物》这本书,然后牵扯出了我高中时上课无聊看各种故事解构的“课外书”,再到帮北影的毕业生写关于“城市构建与毁灭”的毕业论文。我发现我有很多零散的信息开始大量地出现在脑子里,不同跨度的事件被一瞬间callback。然后那个时候脑子“乱”了。

我为了对抗这种慢性焦虑,继续找书看、把思绪绕在主轴上的坚持写作也没有停、健身、体检报告也OK、狗造成的催产素也仅仅影响情绪。于是看-输出-看-输出就成了吗啡一样,麻木接受的信息越来越杂,其中掺杂着大量AI杜撰的垃圾文,又得花大量时间溯源,为了突破信息茧房“什么都看看”,输入的东西越来越多,不想错过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于是,信息焦虑的构成要件全都齐了。


信息大量出现,甚至有越来越多不经验证和溯源的信息出现;

信息间的联系因为信息茧房出现非关联性,从物理上被作了切断。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抖音更像是一个“佛教用品”,它的每一个信息都是独立的,短暂而丰富,因为一条信息开始需要思考“为什么”的时候,下一条信息出现,切断了上一条信息可能带来的“执念”——它确实像是一种“放下执念”的训练工具。

我虽然很厌烦APP的提醒功能,但有些软件我会打开提醒,例如微信、RSS订阅软件、博客评论提醒功能。我已经尽量地做到了“免打扰”,但是每次打开APP,都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未读红点。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强迫症需要去确认这些红点,后来才意识到,这种强迫性行为,是因为“不想错过信息”导致的。

我细数了一下,可以作为信息来源的社交软件、信息订阅软件竟然有13个,他们分成被动提醒和主动索取两种,但无论哪种,我就得在这个电子产品上花费更多时间。信息来源越多,就意味着我的注意力会被分散得更多。虽然我对信息并不上瘾,但当信息过载积压时,我会觉得我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被错过”的信息。

于是,这四个点共同构成了信息焦虑的关键原因——信息过载、信息茧房、不愿意错过信息和精力被过度分散。一旦出现信息焦虑,就会疯狂地寻找更多的信息以满足焦虑感,但事实上这个时候接收信息会因为杂乱而变得更加无序。过量获取的信息因为混乱无序而在内部形成“熵增”情形,只会导致越来越多原本有序的信息也跟着错乱,直到引发全面的精神焦虑。


当人们面对信息焦虑时,能想到的,无非是切断信息源,冷静一段时间;或是继续找寻下一个更加“优质”的信息源——这两者都是滞后性的商业模式;前者是提供替代焦虑的各种认知倾向,例如利用化学药剂的倾向,为焦虑者提供更多的酒精、药品或叶子;也可以利用能量平衡的方式,为输入焦虑的人提供能量输出的平衡——比如参加可以评判别人甚至是释放负面情绪的活动;后者,也是现在很多人在利用AI做的工作,例如将一本书、一部电影通过AI变成“捷径”,让人花最少的时间去对抗必须亲自读完书或看完电影的时间。

很显然,这两个方向并不能根治信息焦虑,反而会制造更多的求知缺口,让自己变得更加麻木。

当知识占满了整个认知空间时,对外对己的感应被切断时,一个人距离抑郁也不会太远了,这个话题下一期再聊。

摄影笔记 12:白平衡

色温与白平衡

色温

  • 色温是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光源颜色,用开尔文(K)作为单位来表示。
  • K 值越低,色温越暖(颜色越偏向红色光谱);K 值越高,色温越冷(颜色越偏向蓝色光谱)。

白平衡

  • 白平衡是相机中人为控制的设置,用 WB 表示。
  • 白平衡的目的是根据环境的色温来校准相机的颜色,以还原现实中物体的本来颜色。
  • 在白平衡设置中,与色温相反,K 值越低,色温越冷(颜色越偏蓝);K 值越高,色温越暖(颜色越偏黄)。

白平衡的作用

  • 色彩还原:白平衡确保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相机能够正确地还原色彩,使照片中的白色或灰色物体呈现无色偏状态,进而提高其他颜色的还原准确性。
  • 营造氛围:摄影师可以通过调整白平衡来改变照片的色调,创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效果。例如,暖色调可营造温馨、热烈的氛围,而冷色调则带来冷静、清爽的感觉。

如何调节白平衡?

  • 自动白平衡(AWB):在大多数情况下,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可以满足拍摄需求。
  • 预设白平衡:一般相机内置了多种预设白平衡模式,如日光、阴天、荧光灯、钨丝灯等,适用于不同的拍摄环境。
  • 自定义白平衡:当预设白平衡无法满足需求时,可以按照相机说明书自定义白平衡。
  • 色温值设置:一些高级相机允许你手动输入色温值来调整白平衡。
  • 色彩偏移调整:在自定义白平衡设置中,可以通过色彩偏移来微调画面色彩。例如,如果画面偏紫色,可以朝着红绿色方向调整,利用色彩互补原理来中和紫色。

摄影笔记 11:相机档位

  1. 全自动曝光模式(Auto):相机自动调节快门速度、光圈、ISO,并智能识别拍摄场景,自动设置对焦、色调等。适用于初学者和快速拍摄场景。
  2. 程序曝光模式(P):拍摄者手动设置 ISO, 相机自动调节快门速度、光圈。适用于快速拍摄场景。
  3. 光圈优先曝光模式(A/Av):拍摄者手动设置光圈、ISO,相机自动匹配快门速度。适用于拍摄人像、风景、微距等需要控制景深和背景虚化的场景。
  4. 快门优先模式(S/Tv):拍摄者手动设置快门速度、ISO,相机自动调整光圈。适用于拍摄运动、高速摄影等需要控制画面凝固或模糊程度的场景。
  5. 手动曝光模式(M):拍摄者手动设置光圈、快门速度、ISO、对焦、曝光、色调等。适用于对拍摄效果有较高要求的场景,如极暗环境、固定亮度物体、使用闪光灯等。
  6. 长时间曝光模式(B):当按下快门按钮时,快门开启;松开快门按钮,快门关闭。这意味着曝光时间完全由拍摄者控制,适用于长时间曝光,如夜景、星轨、光绘等拍摄。
  7. 特殊场景曝光模式(SCN):由个人设置,使用这个模式的时候相机会根据相机预设的程序进行自动曝光。

参考资料

摄影笔记 10:测光

什么是测光?

指相机对拍摄画面周围的光线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的光线明暗来自动设置曝光,拍出相机认为明暗合适的照片。测光模式不同,拍出来的照片明暗也不同。

测光与曝光模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曝光)无直接关系,也与对焦模式无关。

测光模式的区别

  • 评价测光(矩阵测光、多重测光):这是最常用的测光模式,将画面分为多个区域进行独立测光,然后计算整个画面的平均测光值。它适用于大多数拍摄情况,特别是在光线均匀、没有强烈对比的场景中,如风景摄影、团体大合照。
  • 局部测光:这种模式对画面的一小部分区域进行测光,范围比点测光稍大。当被摄主体位于画面的一小部分区域,并且与背景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时,局部测光非常有效。如逆光场景下进行拍摄。
  •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这种模式类似于局部测光,更加注重画面中央区域的光线,但同时也会考虑周围的光线。它适用于主体位于画面中央的场景,如近景和中景的人像摄影。
  • 点测光:这种模式只对画面中一个非常小的区域进行测光,通常只占整个画面的 2% 到 4%。它适用于强烈逆光或需要精确控制曝光的场景,如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人像时,可以使用点测光来确保人脸的正确曝光。

参考资料

摄影笔记 09:对焦

什么是对焦?

对焦,又叫聚焦,指调节被拍摄物体到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使被拍摄物体在感光元件上清晰成像的过程。这个最终清晰的对焦距离会形成一个面,在这个面上所有物体都是清晰的,这个称为焦平面。

对焦模式

  1. 自动对焦(AF):自动对焦是相机根据被拍摄物体的距离和镜头的焦距,自动调整镜头对焦距离,使画面清晰的一种对焦方式。自动对焦速度快,准确率高,适合拍摄运动物体和抓拍场景。
    • 单次自动对焦(AF-S):当半按快门按钮时,相机对焦一次,适合拍摄静态对象。
    • 连续自动对焦(AF-C):相机持续调整焦点以保持移动对象的清晰,适用于拍摄移动物体。
    • 自动选择自动对焦(AF-A):相机会根据拍摄对象是否运动自动选择 AF-S 或 AF-C。
  2. 手动对焦(MF):手动对焦是指摄影师通过旋转镜头对焦环,调整镜头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实现清晰对焦的一种方式。手动对焦适合拍摄静态场景,尤其在光线较暗、自动对焦无法准确合焦的情况下,手动对焦能发挥重要作用。

对焦区域

单点对焦

  • 定义:选择一个特定的对焦点进行对焦。
  • 类型
    • 中心点对焦:对焦点固定在画面中心。
    • 自由点对焦:用户可以在相机提供的对焦点范围内自由选择对焦点。
  • 适用场景:需要对焦的物体较小或需要精确对焦时。

扩展对焦

  • 定义:在连续对焦(AF-C)模式下,除了主对焦点外,周围的对焦点也会参与对焦,以便在目标离开主对焦点时快速跟上。
  • 适用场景:拍摄连续运动的物体,需要精确对焦时。

区域对焦

  • 定义:一组对焦点共同参与对焦,哪个点先对上就算成功。
  • 不同品牌称呼
    • 佳能和索尼:称为区域对焦。
    • 尼康:称为组对焦。
  • 特点
    • 佳能和索尼:区域固定,可配合人脸识别。
    • 尼康:区域由几个点临时组成,不配合人脸识别。
  • 适用场景:需要对焦的物体较大或对对焦精度要求不高但需要快速对焦时。

推荐使用组合

  • 静态物体:AF-S(单次对焦)+ 单点自由点对焦。
  • 运动物体:AF-C(连续对焦)+ 扩展对焦。

先对焦还是先构图

  • 先对焦后构图:快速,但可能出现余弦误差。
  • 先构图后对焦:准确,但速度较慢。

对不上焦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 超出对焦范围
    • 问题描述:被拍摄物体距离镜头比镜头标注的最近对焦距离更近。
    • 应对措施:确保物体位于镜头标示的最近对焦距离之外。
  2. 对焦区域缺乏对比度
    • 问题描述:自动对焦依赖对比度来锁定焦点,纯色或低光照条件下可能无法成功对焦。
    • 应对措施:在对焦困难的区域寻找边缘或有纹理的部位进行对焦,或在必要时切换到手动对焦。
  3. 对焦系统性能限制
    • 问题描述:基础线性对焦点可能无法准确对焦平行线条的物体。
    • 应对措施:使用相机的十字对焦点,这些对焦点提供更精准的对焦能力。查阅相机说明书了解详细信息。
  4. 目标物体移动迅速
    • 问题描述:快速移动的物体可能导致自动对焦系统跟不上。
    • 应对措施:在物体即将经过的位置预先对焦(陷阱对焦),或切换到手动对焦以预测并锁定焦点。

参考资料

摄影笔记 08:曝光补偿

什么是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是指在相机自动曝光的基础上,人为地增加或减少曝光量,以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曝光补偿的单位是 EV( Exposure Value,曝光值),每增加或减少 1 EV,相当于曝光量增加或减少一倍。

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以 18% 灰度为标准进行测光,但在实际拍摄场景中,画面中的白色、黑色等极端亮度物体较多时,自动曝光容易出现偏差。此时,通过曝光补偿调整曝光量,可以使画面亮度更符合实际情况。

曝光补偿对照片的影响

  • 往「-」方向调节:减少曝光量,照片变暗。
  • 往「+」方向调节:增加曝光量,照片变亮。

调节曝光补偿的模式

曝光补偿只能在半自动档下可调节。

可调节的模式:

  • 程序自动模式(P 模式)
  • 光圈优先模式(A 或 Av 模式)
  • 快门优先模式(S 或 Tv 模式)

不可调节的模式:

  • 手动模式(M 模式)
  • 自动模式(Auto 模式)

摄影笔记 07:互易律

什么是互易律?

互易律是指在特定的光照环境下,为了确保照片的曝光量保持不变,当相机的一个或两个设置(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发生变化时,其余设置必须相应地进行反向调整。具体来说,当光圈、快门速度或感光度中的一个或两个参数调整了 N 档时,为了维持相同的曝光量,其他参数需要按照相反的方向调整 N 档。

曝光量的计算公式

照片的明暗 = 环境光(一般改不了) × 光圈 × 快门 × 感光度

光圈、快门、感光度不管谁调节一档都是明暗变化为 2 倍的关系。

调整示例

光圈缩小 2 档:要保持曝光量不变,可以选择以下方式:

  1. 快门速度减慢 2 档。
  2. 快门速度减慢 1 档,同时感光度提高 1 档。
  3. 感光度提高 2 档。

快门速度加快 4 档:要保持曝光量不变,可以选择以下方式:

  1. 光圈开大 4 档。
  2. 光圈开大 3 档,同时感光度提高 1 档。
  3. 光圈开大 2 档,同时感光度提高 2 档。
  4. 光圈开大 1 档,同时感光度提高 3 档。
  5. 感光度提高 4 档。

参考资料

摄影笔记 06:感光度

什么是感光度?

感光度,又称 ISO 值,是衡量相机感光元件对光线敏感程度的指标。感光度越高,相机对光线的敏感度越强,所需曝光时间越短;反之,感光度越低,相机对光线的敏感度越弱,所需曝光时间越长。

感光度的作用

  • 调节亮度:感光度越高,画面越亮;感光度越低,画面越暗。
  • 影响画质:感光度越高,噪点越多,画质越粗糙;感光度越低,噪点越少,画质越细腻。

摄影笔记 05:快门

快门是什么?

快门是相机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位于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用于控制光线进入相机的时间。快门速度越快,光线进入相机的时间越短;反之,光线进入相机的时间越长。

快门速度通常以秒为单位表示,例如 1/100 秒、1/500 秒等。数值越大,快门速度越慢;数值越小,快门速度越快。

快门的作用

  • 调节画面亮度
    • 快门速度越快,画面越暗;
    • 快门速度越慢,画面越亮。
  • 影响运动物体的模糊程度
    • 快门速度越快,运动物体越清晰;
    • 快门速度越慢,运动物体越模糊。

参考资料

摄影笔记 04:景深

什么是焦平面?

对焦点所在的与传感器平行的平面。越靠近焦平面越清晰,越远离焦平面越模糊。

什么是景深?

景深,即焦平面前后的清晰区域。焦平面前面的叫前景深,后面的叫后景深。前景深比后景深要浅(短),前面的容易虚,后面的不容易虚。清晰范围大的称为深景深,小的称为浅景深。

影响景深的因素

  1. 光圈大小
    • 光圈越大(f 值越小),景深越浅;
    • 光圈越小(f 值越大),景深越深。
  2. 镜头焦距
    • 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 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3. 拍摄距离
    • 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 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深。
  4. 传感器尺寸
    • 传感器尺寸越大,景深越浅;
    • 传感器尺寸越小,景深越深。

参考资料

摄影笔记 03:光圈

什么是光圈?

光圈,是指镜头中可以调节大小的圆形孔径的组件。它位于镜头内部,通过改变孔径大小来控制进入相机感光元件的光线数量。光圈的大小通常用 f 值表示,例如 f/1.4、f/2.8、f/4 等。数值越小,表示光圈开得越大;数值越大,则表示光圈开得越小。

光圈值计算:光圈值 f/ = 焦距 ÷ 孔径

光圈的主要作用

  • 调节画面曝光
    • 光圈越大,进入相机的光线越多,画面越亮。
    • 光圈越小,画面越暗。
  • 控制景深
    •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背景虚化效果越明显。
    • 光圈越小,景深越深,画面清晰范围更广。

其它辅助作用

  • 小光圈的应用
    • 星芒效果:小光圈(如 f/16 或更小)可以产生明显的星芒效果,尤其在拍摄点光源时。
    • 检验镜头清洁度:通过小光圈拍摄白墙,可以使得镜头上的污渍在照片中更加明显,有助于检测镜头的清洁度。
  • 大光圈的应用
    • 不同形状的光斑:大光圈(如 f/1.8 或 f/2.8)可以创造出不同形状的光斑,尤其在背景中有光源时,为照片增添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用Ai生成思维导图

一直在思考,Ai时代怎么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及能力,比如在阅读复杂书籍时是否能够用Ai生成一个纲要,帮助梳理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