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在博物馆闲看李渔《闲情偶寄》里的生活观

图文/小沫

在金华博物馆,看李渔《闲情偶寄》里的生活观,总觉得是在物化女性。李渔是有才,但封建时代建立在压迫下的“琴棋书画”实在是让人郁闷。

李渔(1611-1680)
兰庆人,明未满初文学家,戏曲家、戏曲评论家,美学家,入清后弃仕从艺,在兰溪筑伊园,筑“李渔”坝。代表作:《笠翁十种曲》、《十二楼》、《笠翁一家言》、《闲情偶寄》等作品。据传为突破礼法的奇书小说《肉蒲团》的作者。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展现的生活观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观点:

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主张生活美学需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反对过度雕琢,强调园林布局、居室设计应模仿自然天成之趣‌。例如窗栏设计讲究“借景”,使人工造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实用与审美的平衡‌
提倡器物设计需兼具功能性与美感,如饮馔部提到烹饪需注重“鲜”字,花露浇饭的细节体现对感官享受与实用性的兼顾‌。器玩部则强调“俭朴而近雅”,反对奢靡繁复‌。

日常生活中的雅趣发掘‌
认为生活之美存在于细微处,如种植部谈花草养护、颐养部论饮食养生,主张从平凡事物中体味情趣‌。例如以蔷薇花露增米饭香气,追求“诧为异种而讯之”的巧妙体验‌。

‌养心为养生之本‌
提出“乐不在外而在心”,强调心态平和与知足常乐。家庭是“第一乐地”,财富需“分财”助人以获快乐,体现儒家伦理与道家超脱的结合‌。

‌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将戏曲美学(如词曲部)延伸至生活领域,声容、居室等部均体现其“生活即艺术”的理念。例如梳妆美容讲究自然风韵,居室布置追求戏剧般的空间层次‌。

全书通过八部类(词曲、饮馔、颐养等)系统化呈现这种生活观,既有文人雅趣的提炼,也有市井智慧的总结,被誉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其本质是对明清易代后士人精神困境的回应——通过审美化生活重建精神家园‌。

深秋天台山国清寺怀古

文/小沫、AIGC 图/小沫

国清寺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据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隋代高僧智者大师亲手所画的样式而建的,起初名为天台寺,后因智者大师曾说的“寺若成,国即清”遂改名为国清寺。智者大师在此创立了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后来鉴真东渡时也曾朝拜国清寺。

国清寺在宗教文化上,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而智者大师则完成了佛教和“中国化”,从而结束了佛教东传前五百年杂陈纷乱、南北混乱的历史,最终形成儒、释、道三家并存的中华文化。

一行到此水西流

这里有个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据说当时一行禅师为钻研天文算法千里求师,到达国清寺的时候本来东流的山涧之水也感动得改向西流。

走遍整个寺院,印象最深刻的是寺庙里和合二仙的对谈,蕴含了处世之道的智慧,至今仍能教育后人。

寒山和拾得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其传说由来已久,在清代时,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合圣, 在我国民间称为“和合二仙”。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国清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也是开始在国清寺出家后来才去了灵隐寺的。唐贞元年间(公元 785—805 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佛教天台宗。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十一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是为中韩天台宗祖师。

国清寺作为一个 5A 级景区,竟然不收门票

在国清寺内完全看不到商业化的痕迹,这里不但不收取任何门票,也没有求签烧香布施等消费提示,寺内提供的素斋基本都是寺内僧人自己种的,营养美味又健康,据说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而且只要 2 元就能管吃饱,还有免费普洱供游客饮酌,现在不对外供应斋饭了。作为国家 5A 级景区,国清寺能始终如一,真的是非常少见,堪称“旅游界的一股清流”。

国清寺高近 60 米的隋塔。隋塔又名“报恩塔”,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建。隋塔为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