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想知道你在英国社会中属于哪个阶级?BBC最近推出了一款别开生面的英国阶级计算工具(点这里),颠覆了我们对传统“上层-中产-工人”阶级的理解方式。通过几个简单问题,这个工具可以判断你最匹配的是英国社会的哪一个“新阶级群体”。来看看你是不是真正的中产,还是你一直以来的“阶级自信”其实是错觉?

🏠 它是怎么判断你属于哪个阶级的?

BBC这款工具基于2013年《大英阶级调查》(Great British Class Survey),由社会学家分析70多万份问卷数据后开发。判断维度包括:

  • 经济资本:年收入、房产、储蓄;
  • 社会资本:你认识什么职业背景的人;
  • 文化资本:你参与哪些文化活动。

和你老爸老妈那一代“有房就是中产”不同,这套体系全面考虑了人脉圈子和生活方式——比如你去不去博物馆、听不听古典音乐、有没有朋友是科学家。

📊 举个例子:你属于哪个阶级?

工具会问你这些问题:

  • 税后年收入是多少?(低于£10K,还是超过£100K?)
  • 你拥有多少房产?有没有存款?
  • 你是否认识艺术家、大学讲师、清洁工、首席执行官……?
  • 你平常是打游戏,还是逛美术馆、听爵士乐、去歌剧院?

你的答案会被综合分析,最后得出你最可能归属的一个“新阶级类别”。例如:

  • Elite 精英阶层:最富裕、最有文化资本的一群人。常去博物馆、听古典音乐,有广泛的社交圈,很多人受过私立学校和名校教育。
  • Established middle class 稳定中产:高收入、高教育水平,文化活动广泛,但略逊于精英阶层。
  • Technical middle class 技术中产:高收入但社交圈较窄,文化参与度较低。
  • New affluent workers 新富裕劳动阶层:收入不错,活跃在社交媒体,偏爱现代流行文化。
  • Traditional working class 传统工人阶层:资产较多但收入较低,文化参与度也低。
  • Emergent service workers 新兴服务工人:年轻、文化活跃但经济不宽裕。
  • Precariat 无保障阶层:经济和社会资源最少的一群人。

🤔 为什么它值得一试?

英国人历来对“自己是不是中产”特别在意——有人赚六位数还不认自己是“精英”,也有人住在Council House却坚信自己是“中产”。这个工具提供了一种更科学、也更刺激的方式,帮你打破阶级幻觉。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不是中产(韭菜),而是精英!或者,你以为自己“挺有文化”,结果算法说你是“新兴服务工人/新生代农民工”也说不定……

我感觉只要收入超过100K就大概率是精英了,毕竟超过100K应该收入在Top 5%了。

你每年的家庭税后收入是多少?

bbc-class-calculator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生活 资讯

BBC英国阶级计算器:税前工资(一家)多少?租房来是自己有房子?有多少存款?





你拥有房产还是租房?


房产价值:




你有储蓄吗?






以下哪些人是你在社交中认识的?

看一个人混得怎么样就看他/她周围的朋友。每个圈子认识的人都是一样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你的社交网络往往就是你的位置坐标,它反映的不仅是你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更是你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甚至是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

在BBC推出的这款英国阶级计算工具中,有一项特别引人注目——“你认识哪些职业的人”。这是它判断你所属阶层的关键维度之一。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平时接触的人都是教师、护士、清洁工,那你大概率属于传统的中下层阶级;但如果你身边不乏律师、科学家、CEO、艺术家,那恭喜你,你可能已经处于“精英阶层”的边缘,或者正稳坐其中。

这不是鄙视链,也不是偏见,而是现实的映射。社会网络的“同温层”效应决定了你所能获取的机会、资源、视野,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努力,而是来自于你是否站在了那个信息流动的交叉点上。

所以说,你是什么人,不只是看你挣多少钱、住什么房,更要看——你身边都坐着谁。

bbc-class-calculator-page-2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生活 资讯

BBC英国阶级计算器:你认识什么职业的人?


















以下哪些文化活动是你经常或偶尔参与的?

业余时间的爱好,有些人活着就用尽了全力,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兴趣”。他们下班只想瘫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或者刷刷短视频,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放松时刻。而有些人呢?在剧院听歌剧、去画廊看展、练瑜伽、上高尔夫课,似乎生活从不只是“活着”,而是一种精致的、有选择的表达。

这正是阶级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BBC的英国阶级计算器把“你参与哪些文化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维度,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它确实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爱好,也是一种特权。你是否有条件发展“高雅”兴趣,不仅取决于时间和钱,更是你生活方式的缩影。

有人在周末兼职跑外卖,有人却在参加周末陶艺班;有人通勤路上听脱口秀,有人听古典音乐;有人下班后练习写代码找跳槽机会,有人下班后练小提琴准备家庭音乐会。看似是个人选择,其实背后写满了结构性不平等。

所以,当你打开BBC这个阶级测试小工具,认真点选每一项问题时,不妨也问问自己:你过的,是哪一类人的人生?

bbc-class-calculator-page-3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生活 资讯

BBC英国阶级计算器:你平时有空都做些什么?工作之余
















你的结果:

你最接近的阶级群体是:

精英阶层(Elite)
这是英国最富有、最具特权的群体之一。根据《大英阶级调查》的结果,这个阶层的很多人:

  • 喜欢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聆听古典音乐
  • 曾就读于私立学校和顶尖大学
  • 与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交往频繁
bbc-class-calculator-elite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生活 资讯

BBC英国阶级计算器-精英

bbc-class-calculator-elite-summary-scaled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生活 资讯

BBC英国阶级计算器-各类阶级所占比例


我以为我是妥妥的中产/韭菜,结果却显示我是精英?!
Share on X


本文一共 1962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生活 资讯
The post BBC推出了英国阶级计算工具: 来看看你是不是中产/韭菜, 还是精英?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智能手机 HTC One M9 使用测评 虽然我对手机要求不高, 远远没有像追求VPS服务器一样, 但是怎么算来两年内换了四个手机, 先是三星 S4 用了一年多, 然后 Nokia Lumia 635 Windows Phone, 后来又是 BLU, 半年多前换了...
  2. 深度体验: OneKey虚拟货币出金卡(美元黑卡) 出金/变现的几种方法 出金:也叫Cash out/变现,一般把虚拟货币(如比特币BTC或以太坊ETH)变成法币的方式就叫出金。一般有几种方法: P2P:也叫线下,最直白的方式就是私下一手交钱/法币,一手交币。大型交易所都会有一个P2P的交易,比如币安和HTX火币都有。之前localbitcoin也是这种方式,可惜在2023年倒闭了。我曾经在微信上卖了几十个STEEM,当时是几美元一个的时候。一手交人民币,一手交STEEM币。这种P2P私下的方式不受监管,但是要互相信任。可以当面交易这样减少风险:见个面喝个茶,就把交易做成了。 变成法币:之前我用过Coinbase直接卖成英镑,然后通过发到Paypal再提现到英国银行帐号上变成实实在在在的英镑,不过这一趟下来,手续费不低,就当学费了。 直接花掉: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方式,有几种Crypto Visa/Master银行卡,可以把虚拟货币卖成法币然后购物花掉。大部分是需要有一个卖币成法币的过程,也有少部分是实时转换虚拟货币成法币,当然基本上是稳定币:USDC, USDT泰达币等。 在英国,想把虚拟货币出金,可以用几种选择: Wirex:支持波场U,支持各种Defi产品,比如定期30天存USDT可以达16%年利率,世界好多国家都支持Wirex卡,上次去塞尔维亚就刷了一次,不过发现汇率并不划算(有5%-10%的差别)。Wirex提现费用较高,不过转换成法币汇率较好。Wirex在乌克兰有个开发办公室。 Crypto.com:这家总部好像在香港,也是不错的,去年的时候它家的DEFI利率挺高,但后来越来越少,直接分成三档/Tier,有次无意和Wirex比较,发现它家USDT转英镑的利率比Wirex低多了,于是不怎么用了。Crypto.com也是需要先把币变成法币。 Crypto Ledger:这是家做硬件钱包的,最近一两年搞了这个产品,它家是直接刷稳定币,也就是消费的时候再兑换虚拟币成法币,有一个2%的费用,不过选择它家平台代币BXX就可以拿回这2%的返现/cashback,相当于不花钱。选择USDT或者BTC返现只有1%。它家的卡是支持加入Apple Pay的,所以可以用在线下支持,日常买菜吃饭都可以出金,很是方便。 OneKey:本文接下来要讲的。...
  3. 微软终于弃用VBScript, 一个时代结束了 VBScript是我最喜欢的编程语言之一,因为其简单的语法,性能稳定,而且在Windows上和COM组件结合,可以做很多事情,Windows管理员在Powershell出来之前用VBScript来完成各种管理工作。VBScript也是我早期学会的编程语言之一(还有LOGO海龟作图,FoxBase数据库,Pascal等)。现在我的任务栏还有VBS Editor,因为我很有时候需要验证些数学或者其它事情,我就会用VBScript来写。比较复杂的我就会用Python。 据说比尔盖茨对Basic语言情有独钟,因为他老人家当年就是设计并开发了Basic语言,后来一直在Windows产品中支持Basic,比如Visual Basic,VB for Application,ASP等。 2023年10月份也就是这个月,微软发布声明,说弃用VBScript了。因为现在,Powershell更为强大,可以完全取代VBScript。VBScript的语法简单很多,而且已经十几二十年没有更新了,已经跟不上主流语言的各种语法糖和框架,和COM结合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问题,比如当年VBScript来写一些恶意脚本还是非常容易的。 可以在微软的这个页面看到: In future releases of Windows, VBScript will...
  4. 按揭贷款(房贷,车贷) 每月还贷计算器 去年给银行借了17万英镑 买了20万7500英镑的房子, 25年还清. 前2年是定率 Fix Rate 的合同 (年利率2.49%). 每个月大概是还 700多英镑. 有很多种还贷的计算方式, 定率/每月固定 是比较常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个月交的钱是...
  5. 你给SteemIt中文微信群拖后腿了么? 这年头不缺算法, 就缺数据. 这两天花了很多时间在整API上, 整完之后自己用了一下还觉得真是挺方便的. 今天就突然想看一看自己是否给大家拖后腿了, 于是调用每日中文区微信群排行榜单的API, 刷刷拿着 NodeJs 练手: 1 2 3 4 5 6...
  6. 简洁的 C# LINQ 写法 – 例子 1 LINQ 的全称是Language-Integrated Query, 在 .NET 2.0 之后就可以使用这种简洁的语法. 使用 LINQ 可以使代码变得简短, 清楚. 比如: 1 2 3...
  7. 同一台服务器上多个WORDPRESS站点的一些设置可以移出去 我自从把所有网站都挪到一处VPS服务器上 就发现很多事情省事很多 可以同时管理多个网站 包括 WORDPRESS博客. 比如我有四个WORDPRESS博客 然后我就把通用的一些资料给移出去 移到 HTTP或者HTTPS都不能直接访问的文件夹里这样就更安全许多. 文件 wp-conn.php 存储了 相同的数据库资料. 1 2...
  8. 和媳妇聊聊 区块链 (Web3.0, 还有共识算法 PoW, PoS, DPoS) #blockchain #blockchaintechnology #区块链 #共识算法 #Web3 #web30technology #web30 #pos #dpos #pow #consensus 闲聊区块链, 很多方面讲得不是很详细, 轻喷. 主要是给媳妇普及一下区块链,...

阶级歧视到底在歧视什么?

抱歉,今天这篇文章确实会涉及到「阶级歧视」,但不是直指阶级本身的人物肖像,而是聊聊「为什么」。

这两天发生了件很有趣的事。因为家里养了两只柴犬,想着要在樱花季的时候带着他出门拍照。但樱花季就意味着公园里到处都是人,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在家里买了几大箱的樱花切枝,插在水培瓶里在阳台搭建出一个在樱花树下野餐的场景。给奶子拍完几组照片后,也算是带他去樱花季拍过照了。

到这里,你大概可以预判一下,在这样的内容下面会出现怎样的评论呢?

大部分人会因为关注到狗,而与我们产生互动,也有人羡慕我们的创造力。没过多久,就出现了我「期待已久」的评论——质疑「动机」。

折了不少树枝子啊。


网络嘛,并没有设立使用者的门槛,所以会出现这种评论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我很喜欢这种看似逻辑跳跃了好几个维度,但事实上只在当事人自己的认知范围里扑腾的「观点」(当然,大部分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的「观点」就代表了「事实」)。

在之前,小红书上有一则有趣的帖子,大致是一个烤肉店的老板,不允许自己卖的烤肉给狗吃。下面的评论可想而知,又将会是一场「爱狗人士」和「厌狗人士」的战争,进而会进化成「无孩爱猫女」和「男权规则」的性别冲突。但是,不卖给狗吃,这不就是一种简单的契约行为,而且烤肉摊老板也愿意承担放弃卖给狗那一部分的收入,这一切都是合同里的意思自治,那这群人到底在吵什么?

很显然,事实没有任何好争论的,所以他们回到了「动机」上面去支持他们的观点。以至于,当观点完全从新闻本身这个事实脱离的时候,变成了两个群体之间对于动机的揣测——你反应这么大,不会是看见狗可以吃烧烤破防了吧?

当然,对于那个质疑我们是去市政绿化折枝的评论,也可以用这种质疑动机的方式给怼回去:

你看见狗都可以拍樱花照是不是破防了啊?


我一直相信,文革时期的血脉基因其实一直都在代际遗传着。其实吧,这件事就是几百年前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提到的「群体效应」,只是文革时期将另一个东西发挥到了极致——个人崇拜与自证陷阱

简单来说,对付个体、最轻松让对方被困在逻辑陷阱里的方法,就是利用「自证陷阱」,接着才是上纲上线。不得不说,我当年也用过同样的手法,在疫情期间面对百般刁难的大妈志愿者,她要求我必须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才能进医院看病。我拿着绿码反过去质疑她:「你是医院领导吗?你能给我看相关的红头文件吗?你是国家主席吗?还是说你要对着国家主席干?你当志愿者每天管的两顿饭不要了是吧?」

从上纲上线到降维追杀——我承认这套组合拳太下三滥,而且就他妈是文革时期的组合拳啊!

其实,从这一点,你能很好地分辨出跟你对话的人,他究竟是不是一个能「聊下去」的人。所谓的「聊下去」,就是你们能彼此平等尊重,面对观点冲突时也不会上升到认为对方是在对自己的人格尊严进行攻击,从而进行理性探讨、就事论事,若涉及情绪层面的,可优先解决情绪问题,而不是永远无法对齐信息

我欣赏有质疑能力的人,但是他在质疑什么又会分出了「阶级」。

  • 质疑事实,这是在保持清醒,从多个维度避免自己陷入沉默螺旋;
  • 质疑观点,这是在保持独立思考,但质疑本身是需要提出新的观点,而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那叫抬杠;
  • 质疑题干,这种往往会发生在无意识「对抗」的人身上,他们会因为无法带入、或是不想代入某个命题或观点时,会采用质疑题干、纠结条件、纠缠事实细枝末节来规避所谓的「回答风险」;
  • 质疑动机,不仅无视事实、不还原事实,且完全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以最坏的方式揣测对方,从而引出动机不纯的结论;
  • 付诸逻辑谬误,AB不同,只要证明A是错的,那么B就是对的;
  • 付诸阴谋论,甚至有的人不需要任何证明的过程,因为阴谋论根本不需要逻辑思考,有再多的事实摆在面前,都可以通过循环论证的方式使其陷入自证陷阱。

该说标题的事儿了。其实所谓的「阶级」,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质疑等级」分出的思考和认知的阶级。而这个阶级本身确确实实跟一个人的眼界、经历、思维可触达之处有密切关系。

如果再往上一层表象去推测,那可能就跟金钱相关,因为财富可以让他拥有更多体验生活的机会;可能跟血缘关系相关,因为生儿育女之后,心有不甘地放弃了年轻那会儿想要折腾的坚持和梦想;也可能跟情感有关,因为无法割舍关系,而在关系里成为了那个时刻忍耐的角色。

所以很有可能,表象是不同的阶级在互相歧视财富、年纪、性别、婚否育否。但是如果再往深层想一想,之所以很多人在朋友结婚生子之后,两人的关系就莫名其妙地断开,甚至聊不到一块儿,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跟对方聊一下午的「育儿经」,他也不愿意从我这里听到那些测试人性的小游戏,因为它对育儿没有任何意义。

而这一切的冲突,都来源于认知,特别是当形成了确认性偏差的认知。

就好比一个天天都在刷中美关系短视频的人,信息茧房里的赶英超美早就是基准线了。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听到一些人对中美关系的客观分析,他一定会站出来破口大骂——「美国早就夹着痰盂逃回他美利坚啦!」

说实话,我非常歧视这样的人。如果你也是,我们还能精准地描绘出这类人的人物肖像,甚至还能在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人。

如果说阶级歧视,底层在歧视的是「认知」,那「认知」同频本来就是件困难的事情,就像你不能告诉井底之蛙在农场的边缘有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池塘一般——只是这个Z时代更狠,让井底之蛙能轻易地看到那些世外桃源般的池塘,他们便觉得自己已经去过了那些地方。

另一个思路,既然无法同频,但又不想被他们设下自证陷阱,在「质疑」那部分,其实方法都说了,用魔法打败魔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