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微信公众号支持手机端一键注册发布文章,这是要搞啥?

最近,微信又悄悄搞了个大动静!在 V8.0.58 版本中,微信开启了一项新功能的灰度测试 —— 个人微信能直接在手机上注册公众号,还能发表文章!这可在微信用户和自媒体圈子里掀起了惊涛骇浪。今天的观察就来简单聊聊这件事。

要知道,以前注册公众号那可麻烦去了。得从 mp.weixin.qq.com 这个网址进入,很多人不熟悉,一不留神就点错链接。注册的时候,又要邮箱,又要身份证,还得经过各种认证,手续繁琐得很。而且发布文章,只能在 PC 电脑端编辑排版,发布之后发现错误,连修改都不行,别提多让人头疼了。所以以前的公众号,就像一个封闭又狭窄的小空间,更多是商业企业用来发布信息的地方,普通用户很难参与进来。

现在呢,情况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微信对圈内圈外界限分的很清楚。圈内就是微信朋友圈,它是熟人社交的私人空间,大家在上面分享生活点滴。但这几年,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了,为啥呢?可能觉得有些隐私不想被太多人看到,也可能是发了也没多少人关注互动导致广告流量变少。而圈外就是公众号,公众号呢由于平台限制有高价值的原创内容太少,低质的同质化的内容又太多。而微信这次允许在手机端注册发布公众号,到底是想打通私人和对外展示的空间,让大家有个新的分享平台,还是因为自身流量增长遇到瓶颈,想通过这个新功能吸引更多用户,增加流量呢?这可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记得张小龙老师那句振聋发聩的一声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同时他提出微信开放公众平台的八大法则:鼓励有价值的服务、打破地理限制、去除中介环节、真正实现系统去中心化、构建生态系统、让平台成为动态系统、挖掘社交流量场景以及将用户价值置于首位。此次微信公众号改版,是否正是对这八大法则的深度践行呢?仔细研究这次微信灰度测试的个人手机端注册 / 发布公众号功能,我们能发现微信背后有着一系列重大的战略转型趋势。

一、内容生态走向平民化
以前创作公众号内容,技术门槛可不低。得会在电脑上操作复杂的编辑软件,还得懂排版设计,对于很多没有专业技能的普通用户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但现在,微信把公众号创作流程简化得和发朋友圈差不多。不用再依赖电脑,也不用专门下载独立 App,只要有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创作内容,真正实现了内容生产的移动化。就算你是个技术小白,也能轻松上手。

不仅如此,新用户想成为公众号创作者,门槛也大大降低了。以前申请公众号,要提交各种资料,等待审核,过程漫长又繁琐。现在呢,新用户在手机公众号上点击「发表」按钮,简单填写点信息,马上就能快速注册,瞬间获得创作者身份。从以前的 “申请制” 变成了现在的 “即用制”,这就好比以前进一家高级餐厅,得提前预约,经过各种审核才能进去,现在变成了随到随进,大大方便了创作者。

二、短内容战略加速推进
以前在公众号发布内容,得在电脑前花大量时间构思、撰写、排版,一篇文章往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这就导致公众号内容大多以长篇大论为主。但现在支持手机端即兴创作,情况就不同了。大家在坐地铁、等公交,或者突然有个灵感的时候,马上就能掏出手机,写下自己的想法,配上几张图片,快速发布出去。这样一来,公众号内容开始向 “碎片化记录 + 轻量化表达” 转型。

而且,现在公众号图文发布流程和朋友圈越来越像。以前发朋友圈,选几张照片,写几句文案,轻松就能分享出去。现在公众号发布图文也是类似的操作,这预示着公众号将和社交短内容形成协同生态。以后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像朋友圈动态一样轻松有趣,但又比朋友圈更有深度的公众号短内容。

三、平台竞争策略调整
在当下的互联网内容平台竞争中,短视频平台发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和用户。很多原本喜欢创作图文内容的创作者,也被短视频平台的高流量和便捷性吸引过去。微信这次通过降低 50% 以上的操作步骤(和传统电脑端发布相比),就是想把这些流失到短视频平台的图文创作者重新拉回来。

从灰度测试的数据来看,效果还真不错。灰度用户日均发文量提升了 2 – 3 倍,这充分验证了 “低门槛 = 高产出” 这个模型。当创作变得简单容易,创作者们自然更愿意去创作内容,平台上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四、商业逻辑悄然演变
随着公众号内容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广告库存也将随之扩充。以前平台上内容有限,广告位也不多。现在内容多了,就能设置更多原生广告位,预计信息流广告填充率能提升 30% + 。这对于微信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变现机会。

另外,个人号与公众号深度绑定,让 “朋友圈 – 公众号 – 社群” 的私域链路变得更加通畅。以前很多人想通过朋友圈推广自己的公众号,或者把公众号粉丝引流到社群,过程很复杂,效果也不好。现在,用户可以更轻松地在这几个场景之间切换,实现私域流量的高效转化。

这次调整,很可能会引发 “小绿书效应”。啥意思呢?就是公众号既保留了深度内容的属性,又吸收了像小红书那样轻量化的体验,形成一种全新的混合内容形态。目前灰度测试数据显示,新用户注册转化率比旧流程提升了 400% ,这数据相当惊人!不过呢,新功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内容质量管控机制还没同步更新。以前公众号内容因为创作门槛高,相对来说质量有一定保障。现在门槛降低,人人都能创作发布,难免会出现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内容。微信接下来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随着微信朋友圈的老化,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逐渐被短视频等内容分割蚕食,微信降低公众号的发布门槛,是否意味公众号生态开始缺内容了呢。但是公众号的这种形式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能够承载短内容的形态。有注意到手机端公众号图文发布入口,发布的内容呈现为小红书样式的图文布局。自从微信修改推荐算法以后,很多高质量的创作者都没法获得流量。想想看,除了时事新闻类的文章,我们在公众号上能看到的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不多。

这并不是说创作都们没有创作的欲望,而是由于没有正向的数据激励,很难维系创作者们的热情。反过来从读者来说,读者想要表达也是应该被场景激发,就是看完文章之后的互动交流,比如以前网易评论盖楼,短视频的弹幕。

总的来说,微信这次在手机端开放公众号注册和发布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调整。它让公众号的创作和使用变得更加便捷,可能会改变整个微信内容生态的格局。但是不管怎么说微信内容生态已经出现了数量和质量的短缺迹象。未来,微信公众号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家有中考生

有感于网络梗而发,没有对错,仅记录当前状态,不代表任何观点,对事不对人。

清晨六点半起床
晚上九点半回房
半夜十二点还没能进入梦乡
我忙着上班,他忙着上学堂
每天起早又贪黑,饭都顾不上尝
我每天辛苦上班,也就混个肚儿圆
他每天努力上学,成绩刚过及格线

我上班不见钱
他考试不见分
但我们都在坚持
我在等他早点发光
他在等我早日发财
我们天天喊着: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可闹钟一响,你我还是忙碌牛马
我是想躺躺不平
他是想卷卷不赢

天天早出晚归迎风又冒雨
回来反锁屋里伏案继续写
看似花了大把时间,卷得很努力​
实则效率低得可怜,自律性差又没规划
做的全是无用功,自己把路给堵死​
一条道来走到黑,十头牛拉难回头
好方法自己想不出,别人的又不接受​
说了听不进,听了又不去做​
做了还不拼,这可怎么行
一顿操作猛如虎
考分不到四百五

三月报名心发慌,素质教育填报挠得头发光​
二五年来中招政策强,五大优化机会广
十种途径上高中,三大举措来护航
普高扩招,省重线取消
合并批次,志愿增加
平行志愿投档更妥当
四月二诊很重要,指标到校它定调
成绩不佳心烦恼,不知接下来怎么搞
体测对墙垒球和一千米跑要过关
平时不重视临考才知体能是座山

其实想开很简单,人生也就三大桌
出生时摆一桌,结婚时摆一桌,嘎的时候摆一桌
第一桌不会吃,第二桌没空吃,第三桌看着别人吃
幸福无关穷与富
知足才能乐呵呵
所以我们以后要记住:
该吃吃来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每天微笑看看表,开心一秒是一秒
彼此包容多理解,谁也别去埋怨谁

(题图来自网络)

节假日调休何时修?

近日“五一其实只放一天”全网吵翻了,针对节假日调休是否应该取消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讨论和共鸣。Maie 从个人遇到的情况来看,觉得这调休确实可以改一改修一修了!

节假日调休是怎么来的

1999 年十月,为提振经济刺激旅游消费市场,第一个调休凑整的国庆“黄金周”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年已经伴随着国人度过了 25 年的时光。

当然这个“黄金周”不是说人人都能挖到黄金都能赚钱,实际上是一部分人消费,一部分人赚钱,是“黄金”的转移,是不同阶层代表的利益格局分配。调休这一制度避免了节假日与周末之间间隔 1 个工作日,造成“节假日碎片化”的情况,在当时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积极的。

 节假日调休带来的问题

尽管调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节假日碎片化,但随时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调休制度打乱了生活的节奏,增加了心理压力,调休制度并未真正带来休息,反而加剧了工作与生活的失衡,降低了休闲质量。主要弊端如下:

  1.  工作时间更长:调休安排并未实质增加假期总量,而仅是通过调整工作日与休息日的顺序来拼凑长假。导致原本的双休日变成了单休,甚至很多时间需要连续工作六天,这种为了调体而“凑假”模式让大家感到不满。
  2. 休息时间更少:尽管调休看似增加了假日总数,但实际上并没有增加真正的休息时间,反而因为调休而减少了休息日的数量,使得连续几个星期都是“单休”。别人问你听说你们五一又放五天,你该怎么解释只放了 1 天。
  3. 打乱了正常外出办事的节奏:比如按正常时间去政务大厅、医院等地方办事,结果到了才发现遇上节假日调休,白跑一趟。
  4. 打乱了正常学习生活的规律:这个经常遇到吧,本来定好的闹钟赶上周末调休没响。想周末睡个好觉,忽然想起还要上班。
  5. 增加人力资管理行政负担:国家和企业都要专门的人员来规划管理调休。
  6. 影响生产效率与团队协作:频繁的调休可能导致工作流程中断,项目延期,以及工作量分配不均,影响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协作效果。
  7. 交通拥堵:集中调休休假还引发了景区和高速交通拥堵、旅游景点人从众、酒店价格飙升,以及非旅游正常回家买票难、花钱买罪受等”黄金苦旅“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让人望而却步,宁愿选择“宅”在家里。其实还是因为经济不好,穷人玩啥呀,不搬砖就没钱,不干活就没饭吃,休得超长越不心安。生活在底层的未富先衰的中年劳动人民,上有老下有小,即便能在大假随心安排出去游玩,也不要统一一个时间出去好不好。

拭目以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提高,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谁规定假期一定要出行?就不能躺着吗?” 年轻人更加渴望拥有自己手中定义假期的权利。优化节假日安排,减少”功利性“的调休,增加”人性化“的假期,优化带薪休假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升国民幸福感和社会整体福祉。连央媒都呼吁将调休选择权交给劳动者,不如就革新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