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租金回收率2.5%,边缘地区3%;二线城市,3-3.5%;弱�...
总结: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租金回收率2.5%,边缘地区3%;二线城市,3-3.5%;弱二线和三线城市,3.5-4%;四线城市,4-5.5%;小县城,不低于5.5%。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4750654514705?p=1
总结: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租金回收率2.5%,边缘地区3%;二线城市,3-3.5%;弱二线和三线城市,3.5-4%;四线城市,4-5.5%;小县城,不低于5.5%。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4750654514705?p=1
本篇是对 2025-06-21 到 2025-06-30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段时间过得挺杂,黑苹果没能成功,博客圈却备案通过了,生活和技术来回切换。虽然不少计划没达到预期,但也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小确幸。生活就是这样,有点苦闷,有点进展,也有一点点甜。
上周查了一下配置,发现我用的那台老笔记本是奔腾处理器,查论坛说这个系列核显兼容性非常差,黑苹果基本无解。但我不死心,6月23号还是花了一整天去折腾,结果彻底宣告失败。
那台笔记本是2017年买的,用到现在也没卡过,一直觉得还能再战,但这次折腾黑苹果才发现时间真的过去很久了——8年,说短不短。虽然失败,但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确定了方向,打算回头试试家里那台 i5 系列的机器,理论上成功率高一点。奔腾真的太吃力了,也可能是我能力有限,不太会搞底层驱动,只能说——折腾过就行了。
不过好消息也有。原来 GoToSocial 我一开始是通过 RSS 嵌入到博客的,说实话加载速度慢,展示也不太自由。后来索性改成通过 API 调用,并把它封成了一个插件,现在的效果好很多,加载快、展示干净,功能也更灵活。比起 RSS 的方式,API 的结构化内容更适合我这种定制控。
生活方面,6月22号陪妈妈和老婆去了农贸市场。市场人很多,正好赶上榴莲搞活动,就买了一个回来。这是我们第一次买,也是第一次吃。结果回去一打开,一股味儿上头,而且果肉很硬,才知道原来这玩意还要熟透才能吃。网上搜了下说可以微波炉加热一下试试,我们照做了,但加热后变软了,吃起来糯糯的,口感还是不太合胃口。感觉这次就是“榴莲初体验也是终体验”了,哈哈哈。
微博这几天也偶尔翻了一下,感觉它的日常表达氛围还不错,很多人都在写生活。但让我迟迟不敢发的是——熟人太多。有些话发在上面,总觉得有点羞耻感,尤其是身边人看见的时候。不像博客圈,自由多了,也自在多了。
6月26号尝试了一个新记账软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账单截图识别,这点非常实用。我现在每月只有生活费收入,但之前没好好规划,绑了信用卡后常常“先付了再说”,不知不觉就超支。现在决定好好记账了,每天看着那个支出报表,确实挺有危机感的,多少能约束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
技术社区方面,我原本一度想再用 Flarum 做论坛,毕竟界面清爽,扩展灵活。但深入折腾几天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 Discuz。主要原因很简单:Flarum 加载起来慢,不可控,而且国内的中文社区几乎已经全军覆没,遇到问题基本无从下手。Discuz 虽然老旧,但架构稳定、插件丰富,用起来更省心,现在这个阶段,更需要一个稳得住的工具。
6月29日下午开始下大雨,全县就我们镇下得最大。我们这边一接到通知就迅速赶回去防汛值班,好在没有出什么事。一直忙到半夜两点才稍微歇了会儿。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防汛值守是必须的,马虎不得。
6月30号收到了博客圈备案通过的短信,整整等了10天,终于可以正式上线了。迁移到国内之后,功能明显好用多了,像订阅、搜索这些以前总卡顿的功能都顺畅了不少。博客圈的搜索功能尤其值得一提,不同博友写同一个关键词时,呈现出来的表达风格和内容都非常有趣,也推荐大家体验看看。
最后是家庭这边的好消息。老婆今天检查的时候,医生说小宝宝已经两厘米了,嘿嘿,小生命真的在慢慢成长。接下来要预约 NT 检查了,原以为网上可以预约,结果得去医院窗口排队挂号,效率确实不太高。NT 一般是12周左右做,现在还有三周,也该提前安排起来了。
虽然这周黑苹果失败了、榴莲踩雷了,但好在博客圈备案顺利、家庭平安,小生命也悄悄长大了一点点。比起折腾和计划,生活中真正让人安心的,往往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
最后说说黑苹果这事,虽然一开始兴致勃勃,连教程都刷了一堆,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机器太老,奔腾处理器又不支持,兼容性太差,费了好几天劲,结果啥都没搞成。也试图去找家里那台 i5 机器折腾一把,但现在回头想想——真的不想再耗精力了。黑苹果,这条路我走过、卡过,也算体验过了,就此打住吧。不折腾了,轻松点也挺好。
You discover something fascinating—maybe it’s vibe coding, sustainable investing, or sourdough baking. Your excitement builds as you imagine mastering this new skill. But then reality hits: Where do you even start?
The internet offers endless tutorials, courses, and “ultimate guides.” Your bookmarks folder grows heavy with resources you’ll “definitely check out later.” Weeks pass, and you’re still stuck in planning mode, no closer to actually learning anything.
Someone asked me recently in our monthly Q&A session for the Second Brain Membership: “When you learn a new tool or skill, do you have a strategy to do it? Like different stages of exploring and repeating?”
After thinking through it for a moment, I realized I actually do have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learning new skills—I’d just never formally documented it.
It’s worked for me for years across everything from productivity systems to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in this blog post, I will share it with you.
Here’s the key: The goal isn’t to become an expert at everything you try. It’s to efficiently identify what’s worth pursuing and what’s not.
The first stage is about orienting yourself in the new field. Think of your content consumption time as a portfolio that you’re actively allocating.
When ChatGPT first came out, I immediately dedicated 20% of my content consumption time to AI. Instead of watching random YouTube videos during breaks, I’d pick something AI-related. During walks, I’d listen to AI podcasts instead of my usual rotation.
What this looks like practically:
The key insight: You automatically start learning through mere exposure. Your brain begins building mental models and recognizing patterns without conscious effort.
One challenge you’ll face in this stage is finding the signal among the noise. Here are my strategies:
Ask for recommendations: Post on social media asking for sources, or ask around your friend group.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are strong signals, especially if you hear the same name mentioned multiple times.
Ignore popularity metrics: Subscriber count, view count, and virality usually lead to mediocre quality. The best content is often shared person-to-person, not algorithmically promoted.
Seek out obscure sources: Some of the best content exists as “janky PDFs” passed between practitioners. I started a subreddit called “obscure PDFs” specifically for this kind of hidden knowledge.
Match your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I prefer text over video and audio because I don’t have a commute. Work with your natural preferences and lifestyle constraints rather than forcing yourself into formats that don’t fit.
Here’s where most people get stuck in tutorial hell. Instead of consuming more content, you need to try making something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ere’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et of lessons that only come from building. You can watch hundreds of hours of coding tutorials, but you won’t understand programming until you try to build an actual project.
When I wanted to learn vibe coding, I gave myself one Saturday to create something. I built a “death clock” calculator that predicts your exact day of death. In this blog post, I share what I learned from this real project with real constraints.
What this looks like practically:
The key insight: Building reveals the gap betwee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gap is where real learning happens.
After you’ve gotten exposure and tried building, you’ll have a much better sense of who actually knows what they’re talking about.
Now it’s time for more structured learning—but with a crucial twist. Instead of trying to learn from everyone, pick just 1-3 people max to treat as your mentors.
For example, in the realm of self-development, I’ve gone deep with the teachings of Joe Hudson and the Art of Accomplishment. In marketing, I’ve learned from and worked closely with Billy Broas. In writing, I modeled my work closely after Venkatesh Rao. In tech news and analysis, I’ve read everything Ben Thompson of Stratechery has written in the last decade. Currently, I’m studying YouTube scriptwriting intently under George Blackman (though he doesn’t know it). I’ve learned a ton about embodied self-awareness and biomimicry from adrienne maree brown.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is focused approach enabled me to make leaps in growth that wouldn’t have been possible if I had just dabbled in a lot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What this looks like practically:
The key insight: One focused teacher is worth more than twenty scattered resources. Use your mentors as filters to cut through information overload.
The final stage is about tapping into our innate drive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ideas with others.
Some of the most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happens when you join a community of practitioners and even step into a leadership role. You might organize meetups, start a discussion group, or even host your own events around shared interests.
Every year, I host a mastermind-style retreat largely for this purpose—to turn online relationships into real friendships and collaborations.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that personal connection for accelerating learning.
What this looks like practically:
The key insight: Learning becomes exponentially more powerful when you’re part of a community of practitioners. And when you become a leader who brings others together, you accelerate not just your own learning but everyone else’s, too.
There’s one element that can transform every stage of this framework: playfulness.
As one community member beautifully put it during our discussion, “Anything that I can turn into a sort of boyish feeling of play speeds my learning and takes me more to the heart of whatever I’m feeling drawn to.” This wisdom about play isn’t just personal preference—it’s backed by compelling research.
In his book Free to Lear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Peter Gray demonstrates that curiosity, playfulness, and sociability are the three natural drives that are inherently educational. These aren’t just nice-to-haves—they’re the fundamental biologic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humans learn most effectively.
Gray’s research shows that play is nature’s way of ensuring children acquire the skills necessary for survival. When we approach learning with a playful mindset, we activate the same biological drives that make children such incredible learning machines before they ever set foot in a classroom.
How to cultivate playfulness in your learning:
The beautiful paradox is that when we stop taking learning so seriously, we often learn more effectively. As Gray notes, the shift from exploration to play is one from a focused, serious facial expression to a more relaxed, smiling one—and it’s in this relaxed state that deeper learning often occurs.
This sense of play doesn’t diminish with age—it just gets “beaten out of us” by formal educational systems. But we can reclaim it. The next time you’re learning something new, ask yourself: How can I make this feel more like play and less like work?
Here’s what might surprise you: Most of your learning attempts should fizzle out. And that’s not just okay—it’s optimal.
You have limited time and energy. Most interests are meant to be explored for a season, not turned into lifelong pursuits. The idea that you should finish every book you start or master every skill you try is a maximalist trap that actually prevents deep learning.
The real test of any skill isn’t how you feel about it—it’s whether you can produce externally verifiable results in the real world. Can you make a sale? Can someone exchange their hard-earned money or time for what you’ve created? That’s an exceedingly high standard, which is exactly why it’s meaningful.
Most importantly, give yourself permission to stop at any stage. If something doesn’t spark continued interest after Stage 1 or 2, let it go without shame. That’s not failure—that’s efficient filtering.
The skills worth pursuing to mastery will reveal themselves through this process. When something passes through all four stages and you’re still energized by it, you’ve found something worth serious investment.
I used AI to help draft this post based on my spoken insights, then edited it to ensure it captures my authentic voice and experience.
Follow us for the latest updates and insights around productivity and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on X, Facebook, Instagram, LinkedIn, and YouTube. And if you’re ready to start building your Second Brain, get the book and learn the proven method to organize your digital life and unlock your creative potential.
The post My 4-Stage System for Learning Anything New appeared first on Forte Labs.
近期开始在思考女儿的语言学习了,这事很早以前有慎重考虑过,日常生活中有引导过,五岁了玩了这么些年了,是时候给她加点学习内容,学语言,思考了几天,目前还没定下来。
英语
必学的,已适当做引导,口语会些,目前还没有教语法和识别写字母;
日语
孩子妈是从日本留学工作回来的,日语是她的强项,尤其口语。关键现在高考可以选日语了,英语学不好,那日语可以备选了。
蒙古语
孩子妈是蒙古族,不知这个族高考加分不,现在孩子是跟我办的户口汉族,目前离婚状态,要是搞一次户口迁移应该可以迁成蒙古族,再迁回来应该ok。
贵州话
我祖籍是贵州的,贵州话其实也应该学。
纳西话
丽江纳西族的少数民族话,属于必学的,不学上学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她不会说感觉缺点什么,我就很后悔,我能听但是不会说,有可能后续我跟着她一起学。
丽江方言
与贵州话有点区别,但差不多能通用,比较好学。
现在孩子仅会普通话,看看这些语言真怕她混淆了,语言这事有些人是不好切换,身边好些个孩子同时学普通话、纳西话、丽江方言,结果孩子的表达能力严重受到影响,发育迟缓。对比发现,孩子小一种语言是最好学的。
天天晚上和妈妈聊天,突然想起平常做作业,妈妈动不动就是骂,甚至还打,趁着妈妈心情还不错的时候说道:我的存在就是为了给妈妈解压,又是打又是骂的,这样妈妈就可以释放心中的压力。爸爸一听,眼前一亮,这似乎没有孩子从这个解度来看待问题,不禁调侃起妈妈来了。
随即爸爸又想之前天天说过的趣事。天天和豆豆姐姐聊天时,忽然问爸爸,既然豆豆姐姐是爸爸的妹妹,为啥豆豆姐姐比天天大呢?妈妈说天天你生得晚,生你生得早有啥好处吗?天天大声说道,当然有好处啦。你生我生得早,就可以早点住大别墅啦!天天一直有个执念,因为同学中有“擅长”算命的和天天说过,天天长大后会和野兽先生一样富裕,天天信以为真以此为傲并坚信不移。
[album]
[/album]
今天到学校参加休学典礼,学校发了三张喜报和一张奖状。劳动小能手,这可是奶奶最喜欢的奖状,因为奶奶一直数落爷爷是个大懒虫,爸爸也是个懒虫,说是懒虫有种的,天天这奖状可以扬眉吐气了。另外还有三张喜报“小小实验家”、“小小体育家”和“小小美学家”的荣誉,没有学校上的含金量,妈妈极度不开心。这个暑假,天天必定难熬。
Remember 2022, the golden era of the internet? Back then, a reel popped up on my Instagram feed. Security footage captures a man sitting on a Target-ball in front of a store. Target-ball? You know what I mean, those large red concrete balls spaced in front of Target’s glass entryway. They make smash-and-grab rammings nearly impossible. In the footage, an out-of-control car slams into the ball next to where the man sits. The ball caroms into the ball beneath the man, knocks it away like a billiard ball, and the new ball stops directly under the man’s butt. One ball replaced the other. The man barely reacts. He probably doesn’t even know he’s sitting on a new ball yet.
“Whoa!” I watch it again and again. I can’t see any evidence that it’s fake. Convinced, I share it with my family. Real life is better than fiction. I love stuff like this. Loved! In 2022, I could watch it all day. That’s in the past now. Today, anything unbelievable is assumed to be AI.
Last week, I saw a video on Facebook. A grizzly draped itself over a car. It inadvertently pushed the car down the road as it tried to find a good angle to lick spilled food off the car hood. Realistic? Horns blared, the bear huffed, the car beneath the bear struggled under the added weight. Even the camera angle looked believable, as if the photographer tried to keep an extra car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bear. Everything appears legit, but the bear is too big, even for a grizzly. It’s as big as the car.
I’ve seen a grizzly up close. The Cabela’s Sporting Goods in Hamburg, Pennsylvania has a taxidermized grizzly standing upright in their store. When my kids were young, we often stopped there for bathroom breaks as we drove to visit their grandparents. Cabela’s had the grizzly, a couple of elk and several huge aquariums filled with lake trout. It’s a nice break after a few hours in the car. The grizzly is massive. It’s unbelievable, frightening, awe inspiring, but it’s not as big as a car. Probably.
Here’s the thing. Maybe the grizzly video could be authentic. Maybe grizzlies actually grow that big. What do I know. I’m a city-guy from Washington, DC. But it no longer matters. I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 and fake. And if it isn’t real, what’s the point. The video isn’t exciting if Google Veo 3 thought it up. It’s impressive that AI has advanced so far since Chat GPT’s splashy release a couple of years ago, but it has ruined the magic of the unbelievable. It put an end to wonder.
Yesterday,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a test. They posted ten short videos. Readers watched the videos and then guessed whether the content was genuine or AI generated. I got seven out of ten correct, but not because I could spot AI, the videos all looked real to me. I just used basic psychology. The more outlandish the video seemed, the less likely I was to call it AI. The most mundane videos, a guy livestreaming as he walked down a dirt road, two news anchors introducing themselves, those were fake. A whimsical clip of a model releasing balloons into the sky while flapping birds surround her, that one is real.
This is my question, my fear. Will I ever be stunned by a photograph again? A list of some of the greatest, most recognizable photos in history: Charles Ebbets – Lunch atop a Skyscraper; Nick Ut – Napalm Girl*; Alfred Eisenstaedt – V-J Day in Times Square; Steve McCurry – Afghan Girl. The next time a world-changing photograph is published, will we even know if it’s real? Will an artist capture a unique and beautiful (or terrible) moment in time, or will a clever app simply generate something sure to stir those idiotic humans who keep the electricity running.
As if to put an exclamation point on this thought, just before bed last night, I saw a tornado reel on Facebook. Tornados fascinate me. The raw, focused power makes the ‘finger of God’ analogy I’ve heard since childhood the most appropriate descriptor. The tornado in this video was a monster, ever approaching the camera as it tore a swath across the barren countryside. It’s exactly the sort of video I would watch repeatedly, mesmerized by the awful beauty of nature. Instead, I gave my head a quick shake swiped to watch Anatoly prank another room full of muscleheads. Hmmm, I wonder if that one was real. It’s much easier to create these videos on a computer than find a group of weightlifters who haven’t heard of Anatoly.
*The attribution of Napalm Girl is currently in dispute. World Press Photo has determined that it’s possible Nick Ut, did not shoot the photo. “’Visual and technical’ evidence ‘leans toward’ an emerging theory that a Vietnamese freelance photographer, Nguyen Thanh Nghe, took the photo.”
Image: Screenshot captured from Facebook
最忙的618已经过了,进来闲着没事,熊猫也是一直沉迷《三角洲行动》与《无畏契约》,每天约上几个好友来上那么两三把,感觉有点回到当年开黑玩“撸啊撸”的时候。前两天和好友无意间讨论起了各自的外设,各种推荐都有,但无一例外都是磁轴。
不知道啥时候磁轴变成了玩FPS的标准答案,但实际上打开prosettings.net一看除了磁轴其实还有另外的选择,那就是雷蛇的模拟光轴,而在这一领域一直位居职业选手使用榜首的是雷蛇的猎魂光蛛V3 专业竞技版。
作为一个独立独行“不跟风”的熊猫,前段时间趁着国补也是直接下单,虽说没有别人职业选手的水平,但拥有职业选手的同款键盘,四舍五入等于我也是半个“职业哥”了。
包装延续了雷蛇标志性的家族风格,经典的黑绿配色加上醒目的雷蛇LOGO,辨识度超高。熊猫入手的是白色款,包装正面的大半幅画面,都被键盘的渲染图占据,和实物配色形成了直观对比。
猎魂光蛛V3一共有三个尺寸版本,分别是采用60%配列的迷你版、熊猫手里的87键专业竞技版以及104全尺寸的常规专业版,掌托只有后两者才有,60%小配列是没有附送的,附送的掌托和键盘同色。
掌托和键盘之间是磁吸设计,表面还压印了皮革纹理,中间当然少不了雷蛇标志性的LOGO。因为掌托本身高度不高,雷蛇没有选择软性材料,而是用了人造皮革。手肘放上去感觉偏硬,但对手腕的支撑效果非常不错,能有效减轻手部压力。
回过头再看键盘,上手第一感觉就是轻。它采用了拉丝铝合金顶板,四边都做了圆润的圆角处理,边框也带有倒角。整体样式在游戏键盘里算是相当简洁的一类,但材质的质感和处理工艺非常出色,搭配白色键帽,显得格外雅致。
键盘采用悬浮式按键设计,从侧面能直接看到轴体,加上键盘本身就非常大气简洁,这种设计反而增加了一点科技感,个人感觉蛮不错的。
这个价位的键盘键帽上从来不会让人失望,键帽为双色注塑的PBT键帽,表面做了非常细腻的磨砂处理,一方面防起油,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手感,字符用了防褪色印刷,耐用性会比一般的键帽好很多。
在键盘右侧,有一个音量旋钮,旋转有轻微的段落感,在旋转调节音量时,旋钮的RGB灯光会随着音量的大小进行亮度大小渐进,当音量为0时会呈现红色灯光,很细节的设计,我估计很多人都没注意。
旋钮旁边则是两颗可自定义的按键,在雷云驱动中可以进行调节,其中左侧的按键默认为XBOX游戏栏,可设置自定义宏,中间的则提供了多媒体控制等功能。
背面设计有防滑脚贴以及两段式的脚撑,脚撑也有一处细节设计,两段脚撑分别都有角度字符告诉你当前脚撑的倾斜角度。
拔掉键帽就能看到这把键盘的核心——雷蛇第二代模拟光轴。
和磁轴不同,光轴不受磁场或温度干扰,稳定性优势明显。第一代模拟光轴的触发范围调节是1.5mm-3.6mm,而这一代雷蛇直接把调节范围拉满到0.1mm-4.0mm,触发压力克数也从50g降到40g,按压手感明显变轻,操作更省力。
实际用起来,猎魂光蛛V3专业竞技版的手感相当独特。它不像现在主流的磁轴或机械轴那样清一色基本是线性手感,而是带有一丝微妙的段落感,敲击声比普通轴体更清脆响亮,但你又能感受到线性压力。这种设计让它兼具了线性轴的顺滑感,同时声音又特别清脆,反正熊猫是挺喜欢这种独一份的体验的。
雷云驱动在插上键盘时会自动弹出下载弹窗,不需要再去驱动网站手动下载。在雷云中,你可以对猎魂光蛛V3专业竞技版进行各种自定义调节,或者直接用它板载的五种配置,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随意的添加自定义板载配置,最大支持6组板载配置,足够你常玩的游戏一款一个配置。
最让熊猫觉得有意思的,是猎魂光蛛V3支持的模拟输入功能——能让键盘模拟手柄操作。一开始我完全没get到这功能有啥用,直到有天晚上用手柄玩《地平线4》时突然灵光一闪:键盘模拟了摇杆,再配合光轴精细的行程调节...这不就是键盘上的“线性油门”吗?! 这么一想,雷蛇这设计简直太妙了,这创意熊猫的确是头回见!
当然这只是它的附带功能,玩光轴自然是为了可调式的触发。在触发调节上,前面已经提到了猎魂光蛛V3专业竞技版有0.1mm-4.0mm的可调节范围,除此之外还有独立的敲击与回弹灵敏度调节,通过一个键设计两个触发点来实现更快速的按键指令,从而实现更快的急停。
由于“上手”与“下击”的灵敏度能分别设置,当开启该模式后,无需等待按键重回触发点,直接就能实现反复的快速触发同一按键,除了适合一些急停射击的游戏场景,对于一些格斗类游戏的快速连招也非常适用。
还有一点是大多数人选择猎魂光蛛V3的原因就是snaptap的功能,也就是ST。通俗来讲在你需要快速的急停射击,而这时候你上一个按键指令或许还并没有回弹,当你这时候按下下一个键,两个指令会同时进行,而通过快速触发调节回弹行程则能实现更快的响应终止指令,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急停效果。不过需要注意,该功能在cs官匹中是被禁用的,不过并不影响《无畏契约》这种一样需要急停的游戏。
最后则是灯光方面,灯厂雷蛇自然不用多说了。通过雷云驱动可设置常规的灯光效果,也可以借助CHROMA自定义幻彩灯效。悬浮式的设计加上透光字符灯光效果非常不错,如果你有多款雷蛇的产品,这一体验会升级不少,后续熊猫考虑再入一个鼠标配套。
作为众多电竞职业选手青睐的键盘,猎魂光蛛V3专业竞技版的使用体验的确是目前游戏键盘的第一梯队,第二代光轴的稳定性与RT模式的加持,对比磁轴体验真的要好很多,如果预算充足,而你又是FPS玩家,那么入手这个不亏,四舍五入也是半个“职业选手”。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这篇有点负能量,不想看的可以直接看下面关于电影的部分(。ì _ í。)
6 月啥事儿也没有,本来都不想发日志了。但因为月底也就是现在,我又生病了╮(╯▽╰)╭所以我就想来记录一下,结果写着写着就想说干脆凑吧凑吧凑一篇吧~
我感觉自从开始做现在这个工作后,我这病也生的太频繁了?好像过了开始的半年后,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就一直在生病?3 月头一次,5 月头一次,现在 6 月底是第三次了!我感觉每个月的日常好像都在吐槽我又生病了……
当初读书的时候我确实生病很频繁,那会 9 哥一直吐槽我是不是有各大诊所的病例卡收集任务。但后来开始工作后真的身体好多了,之前那六年半我真的生病的次数一个手都用不上。但这短短的 4 个月我已经生了 3 次病了>_<
以前读书的时候,业余时间还要打工,所以只好挤出时间来做字幕工作和打游戏什么的。那会熬夜可比现在多多了,但也没现在病的频繁。除了说年龄不饶人之外,我也要认真的考虑目前这份工作是否真的适合我了。这半年太常吐槽工作了,我要反省,我感觉我这半年在博客散发的负能量比我青春期无病呻吟那会都要多。除了之前说的心理问题之外,这份工作对身体的折磨看来也比我想的要厉害一些。这 4 个月 3 次病,足够让我警醒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跟谈朋友似的。把这份工作比做男朋友,那么这就是一个只有脸能让我喜欢,其他一无是处的人。这男朋友不仅跟个大爷似的啥也不干就指望我(一直频繁出差体力跟不上一点),还没有道德(之前提到的现实问题跟我的理想主义有冲突)。简直踩大雷好吗,我竟然折磨了自己这么久真是够了。是时候该结束了!
月中的时候跟朋友出去玩儿还吃了顿火锅,那天很开心。一早起来就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出门,虽然顶着个大太阳出门就一顿流汗,但是真的很轻松很快乐。不知道怎么说,就是整个人很放松,没有一点负担,反而是一种很释放的感觉。明明以前也常跟朋友出去吃吃喝喝,但最近就会有特别放松的感觉。说来说去还是工作带来的紧绷感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身心健康了 T^T
阿汤哥太帅啦!!!还记得去年看完上篇,就是飞机上的戏份,就说怎么可以没有下篇!!!想立马看!然后今年就有了,直接去电影院看了。
果然如我所想,这一集下潜艇啦!说实话潜艇里的部分看得最紧张,比天空的还要刺激。感觉自己都不会呼吸了……果然人类对深海的恐惧还是要厉害些。
反正一个爆米花片也没太大要求啦,戏份紧张够刺激,不会让人看的觉得疲劳,还有那么帅一个阿汤哥陪着,没有什么缺点了。虽然以后看不到在专属 BGM 里无敌的阿汤哥了,但人家都 60 几岁了还是不要虐待老人了啦哈哈哈哈哈!
→ Douban
虽然很多人说这是死神的恶趣味,他自己一手安排的给自己没事找事做。但我看完还是觉得死神好惨,没得休息还有强迫症。而且这部女主一家子也太能作了,我都能想到死神一手撑着脑袋一手敲着桌子不耐烦的样子,所以后面死的越来越快到最后甚至有点粗糙。能理解,感觉死神要被这一家子气死了╮(╯▽╰)╭
不过点名表扬外婆,估计是这个系列里跟死神对战最久的人类了!走出小屋那里拍的真好!老实说还蛮想看外婆视角的番外篇的!然后核磁共振那里又刷新了认知,还能这样死( ̄O ̄;)
作为这个系列的续篇,我觉得拍的很好诶!毕竟看 5 的时候以为不会有下一部了呢,结果过了十几年不仅有还有创新还拍的挺好!厉害!
→ Douban
支持m3u链接和txt链接
支持m3u链接和txt链接
请填写文件直链,请不要输入网页的地址
可不填写,默认名称为Default
支持填写diyp接口和xml链接
勾选后,配置将会在每次打开应用切八小时未更新后自动更新 建议一些频繁更新的配置打开此选项
勾选后,频道列表预览图会在每次打开应用时自动刷新
iOS、tvOS和macOS在操作逻辑上是一模一样的
点击底部“配置”,进入配置中心页面
点击右上角的加号添加配置
点击订阅配置,输入订阅链接,配置链接:输入 博主自维护链接里的 m3u 地址
点击刚添加的配置,使得配置右侧有一个绿色的标志
点击下方的“频道”,回到频道页面即可看到源中的频道
点击频道即可播放
添加本地的m3u文件和txt文件
将您的m3u文件或者txt文件准备好,放在本机或iCloud中
点击新增一个本地配置,选择您的文件即可
在其他App种选择使用APTV打开该文件可快捷添加本地配置
⚠️ 注意:若提示添加成功,但未在列表中显示,请上划关闭App然后重新打开即可
用于添加单个频道
该配置不含任何频道,是一个空的容器
新建空白配置后,点击应用并回到频道列表,可点击右上角的加号添加单个频道
(未来会开放以粘贴文本的形式批量导入频道到空白配置中)
今年的《点兔》愚人节立绘也终于亮相在《请问您要点OIOI》啦!
这次的女仆装纱路酱也太可爱了吧!果断入手立牌!
另外抽奖环节单发就抽中了纱路酱的卡片,久违的好运呢!
在外地出差,突然接到幼儿园老师电话,说小孩下校车时,横穿马路被车撞了 。
听到这消息心里立马蒙了,家里只有老人在,赶紧给爷爷打电话,确认什么情况,父亲年纪大了也是说不清楚,我让他们赶紧报警,若有伤赶紧去医院检查,我也立马收拾行李往家里赶。
一路长途汽车、动车、出租车,期间接到警察电话,让车主先陪同家人去医院检查一下,后面再做责任认定,我说没问题。
车主也算是态度非常好的,全程陪同检查,由于到了晚上还带着爷孙几个到外面吃饭,直到检查结果出来了确认没问题,又送他们回家。
虽然小孩和奶奶被撞了一下,还好都是轻微皮外伤,没啥大碍。责任认定时,交警出示了行车记录仪的视频,认定我方主责,小车次责。在看到视频后,我同意认责方案,让父母签字了,因为我也开车,那种情况就是“鬼探头”,任何司机都是最痛恨的。
回到家已是半夜,看着家人无碍算是放心了,期间和老人沟通了一下遵守交规的一些事,并告诫后续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切不得马虎大意。小孩虽小,但也得教育,让他看一些视频,增强安全意识,多挂在嘴边强调交通安全,让他潜移默化的产生一些交通安全认知。
虽然我方是主责,但在交强险额度内会给予医疗检查费用的报销和补偿一定的营养费,由于主要过错方在我们,这事也是很快配合处理完结。
时至今日,写下这些文字,心里还有些后怕,幸亏只是手机丢了。
2025年1月6日,腊月的风已带上春节的暖意。成都街头巷尾张灯结彩,空气里弥漫着团年饭的香,承蒙许久未见的兄弟祥龙盛情,约了我与辉哥一起年前聚聚。
推杯换盏的快乐,总是容易让人忘形。 下午还强忍着听某位“大哥”在茶楼里大谈军中人脉,白白搭进去八十多块茶钱,心里嘀咕:真有这本事,还用得着找我?好不容易熬到傍晚,直奔位于红牌楼的潮汕牛肉火锅。鲜嫩的牛肉裹上浓香的沙茶酱,一口下去,巴适得很! 祥龙拎来两瓶白酒,说是什么私藏酱香酒,辉哥踩着点儿到,说是中午的场刚散,带着一身酒气和我俩说,今晚少喝点啊。 我和祥龙也打招呼,就一瓶,意思意思就行了!
可酒一沾唇,“意思意思”就成了“不醉不归”,酒桌上的承诺,总是最先被遗忘。 两瓶白酒见底,又续上啤酒。祥龙第一个倒下,不省人事。残存的记忆里,是我和辉哥架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塞进了酒店。至于后来怎么又坐到了烧烤摊前……根本想不起来了。
而我的三星手机,连同那晚完整的记忆,就在这片混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找手机,从这里真正开始了。
再次惊醒时,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个跨线桥的桥底。陌生的桥洞,冰冷的石墩,头顶是呼啸而过的车流声。我在哪?酒瞬间全醒了,冷汗唰地冒出来。下意识找手机看定位, 主力三星手机不见了!只有备机还攥在手里,背包倒是老老实实挂在肩上。
慌乱中打开备机的定位——一品天下? 西门? 我怎么会跑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西门来?! 我了个大操!惊疑压过了困惑。手机在哪?掉地上了?我像个无头苍蝇,在冰冷昏暗的桥下来回搜寻,一遍又一遍拨打那个熟悉的号码——“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 冰冷的提示音在空旷的桥洞里回荡,每一声都敲在心上。
直到这时,才想起给兜妈打电话。 我在一品天下…手机丢了…她的声音带着睡意和焦急,催我先回家。挂了电话,我又不死心地转了几圈,徒劳无功。凌晨四点的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绝望像藤蔓一样缠紧心脏,真特么冷啊。 最终,只能打个车,带着一身疲惫和茫然,回了家。
推开家门,已是凌晨五点。 老妈和兜妈都醒了,满脸担忧。我语无伦次地描述着:从火锅到断片,再到莫名出现在一品天下、手机失踪…巨大的荒谬感和无力感几乎将我淹没。 登录三星官网,开启丢失模式,祈祷能看到最后的位置——屏幕地图却一片空白!(后来才知,三星用的谷歌地图得翻墙才能用…)手机最后的上报时间,还是在昨天傍晚的时间。
家人的宽慰听在耳中,却进不了心里。 躺在床上,眼睛瞪着天花板,悔恨、无助、焦灼在黑暗中疯狂撕扯。 每一秒都是煎熬。索性翻身坐起洗了把凉水脸,刺骨的寒意也压不住心头的翻江倒海。 点上一支烟,看着烟头我不断告诫自己,我必须冷静下来。
心里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像蒙上了一层不安的阴翳。兜妈明明说两点半前还能打通我电话,可我打过去却一直无人接听。更让人心头发紧的是,两点半一过,那电话就彻底打不通了!一股寒意顺着脊背爬上来,我慌忙登录三星手机上的微信——没有付款记录,备机微信没有,支付宝里也空空如也。难道是辉哥付的钱? 这个念头冒出来,像根救命稻草,却又飘渺得让人抓不住。
我用力甩甩头,试图从酒精残留的混沌中理出点头绪。记忆的碎片像浸了水的胶片,模糊又断续:潮汕牛肉火锅那场,两瓶白酒下肚,又要了些啤酒,祥龙醉得舌头都打结了,他家在新津,今晚铁定回不去。我依稀记得,是我和辉哥,两人架着他,踉踉跄跄把他塞进了酒店。再往后呢?记忆猛地闪回一个画面:我在烧烤店付钱!对,就是这个!我像抓住了什么关键线索,几乎是扑向手机,急急翻开微信支付记录——找到了!凌晨0点56分,一笔清晰的付款!心刚往下落了一点点,可随即又悬得更高——记录就停在这里,后面一片空白。再之后的记忆,更是破碎得像一地玻璃渣:辉哥模糊下车的身影,然后……就是我在一品天下醒来的茫然。
不对!绝对不对! 这中间巨大的空白和矛盾啃噬着我的神经。我立刻用微信拨通辉哥的电话,漫长的忙音像钝刀子割肉,响了快半个小时,他终于接了。我几乎是在喊,追问我们坐的什么车?谁付的钱?他告诉我,是出租车,他绝对没付!他说下车前还特意问我行不行,能不能自己回去,我当时还撑着说“没问题”。他甚至说,是我们从酒店出来后,是我自己嚷嚷着“必须再撸个串喝点”……
他这番话像一块拼图,“咔哒”一声嵌进了混乱的记忆里,瞬间让我看清了更多轮廓:原来是这样!在潮汕牛肉火锅散场后,我们先送祥龙回了酒店,接着就近找了家“资格烤羊肉”,一直喝到快凌晨一点。然后打车回家——辉哥住九眼桥,我在东门,按理说肯定是先送他。我死死盯着手机地图:烧烤店到九眼桥,不过15分钟车程。我是0点56分付的烧烤钱,就算我们1点5分才打到车,最晚1点半也该到九眼桥了。从九眼桥到一品天下,半夜不堵车,撑死半小时!而兜妈证实,两点半前我手机还能打通……这意味着什么? 心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我极可能就是两点半下的车,手机也是那一刻丢的!可巨大的疑团像浓雾般再次将我吞没:
为何从九眼桥到一品天下,竟开了一个小时?!
为何三个支付账户都找不到那笔车费?!
为何偏偏只有那部三星手机不见了踪影?!
这些念头像毒藤一样瞬间缠紧了我的心脏——出租车司机!一定是他偷了我的手机! 理由再“合理”不过:我当时烂醉如泥,两部手机就那么毫无防备地攥在手里(或者更糟,可能已经滑落身边?)。司机看我意识全无,如同一滩烂泥,顺手牵羊简直易如反掌!更阴险的是,他没收费!现金?现在谁还用?这分明是为了抹掉最后一点痕迹,让我的追查彻底断线! 那部三星,二手还值六千!区区车费,在它面前连塞牙缝都不够!
这个结论像烧红的烙铁烫在脑子里,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抓起手机拨打了110。 报警理由异常清晰:手机被盗。等待民警的十几分钟,每一秒都像在油锅里煎熬,我像个困兽,在小区门口焦躁地来回踱步,一遍遍在脑中重演那“偷窃”的场景,越想越笃定,怒火混着后怕在胸腔里翻滚。
终于,两位民警的身影出现在晨曦微光中。我语速飞快、近乎急切地向他们陈述了我的推断。当被问及为何断定是偷时,我吼出来那两点铁证:
下车地点根本不是我该去的地方。
我没付钱!这么远的路程,白坐?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
民警接着问车牌号。我要是记住了车牌号就好了!这句话冲口而出,带着强烈的懊悔和无力感,像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憋得我胸口发闷。 是啊,关键的东西,偏偏没记住。
民警叹了口气,语气透着无奈和疲惫:现在确实没啥好办法……要不你跟我们去趟所里?我试着帮你查查天网监控?
现在也没啥特别好的办法 ——这句话像盆冷水,瞬间浇熄了我大半的怒火,只剩下冰冷的无助。 除了跟着去,我还能怎样?
辖区派出所里,时间像凝固的胶水。我枯坐在冰冷的椅子上,看着民警忙碌的背影,心一点点往下沉。 大约十分钟后(感觉却像一个世纪),那位民警回来了,脸上带着深深的歉意:实在对不住啊,我的权限只能查成华区的监控。你是在一品天下下的车,那属于金牛区……我看不了。他顿了顿,声音沙哑:建议你去上车或下车地点那边的派出所问问看……我抬眼,撞见他布满血丝、熬得通红的双眼,那里面盛满了同样的疲惫。 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干涩的 谢谢。希望,彻底破灭了。
几乎是机械地走出派出所大门,深冬清晨刺骨的寒气瞬间穿透单薄的衣衫,激得我一哆嗦。 我颓然跌坐在马路牙子上。天色已经泛白,灰蒙蒙的,像一块巨大的、冰冷的抹布盖在城市上空。 成都冬天的冷,是那种钻进骨头缝里的湿寒。 这股寒意,反而像一针强效的镇静剂,让我狂躁的脑子稍微冷却下来。 一个被忽略的念头怯生生地冒出来:会不会……根本没丢在车上? 酒店?或者……烧烤店?那点残存得像风中烛火般的记忆,艰难地拼凑出祥龙酒店的位置——附近,好像真有家“资格烧烤”?
万分之一的机会,也是机会!”这个念头像救命稻草。虽然理智告诉我希望渺茫,但心底那点不甘的火星,被这微弱的可能性重新点燃。 立刻打车!先去酒店问问!明知大概率是徒劳,可双脚还是不听使唤地奔向那点微光。
清晨的成都畅通无阻,十五分钟就到了那家酒店。向前台确认是祥龙的住处后,得到的答案毫无意外,却又像块石头砸在心上:抱歉先生,没有捡到手机。最后一丝侥幸也掐灭了。 从酒店出来,凭着模糊的印象和一股执拗劲儿,我径直走向记忆中的烧烤店。没错,就是这里。 紧闭的卷帘门,空荡荡的桌椅,昨夜的喧嚣烟火气早已散尽,只剩下冰冷的寂静和……我站在门口,像个被遗弃的孤魂。
尽管烧烤店大门紧闭,像一张冷漠的铁嘴,我还是不死心地绕着它徘徊,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门脸和墙壁,渴望找到一个商家的联系电话。 徒劳无功。高德地图上也搜不到。最后,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我点开大众点评——号码是找到了,可电话那头传来的,是生硬且不流利的普通话,像一盆冷水当头泼下:别再打了!这号码不是烧烤店的!”希望的火苗“噗”地一声彻底熄灭。 看来是换了老板,信息没更新。站在冰冷的卷帘门前,一种深重的无力感攫住了我。
就在转身欲走的瞬间,我猛地抬头——店门上方,一个不起眼的摄像头正冷冷地俯瞰着街道! 心脏像被重锤敲了一下,瞬间漏跳一拍! 摄像头!对啊!怎么早没发现! 它会不会拍到了什么?车牌号?或者……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念头又冒出来:我是不是根本没把手机带上车,而是落在了烧烤店里? 但这念头刚冒头就被自己摁了下去:不可能,我明明记得清清楚楚付了款,离开时手里是拿着东西的。看来,渺茫的希望最终还是得押在“天网”上。
我不甘心,又顺着烧烤店正对的马路——董家湾路——来回走了一趟。 这条路不长,烧烤店就在右侧。我像个侦探,边走边在脑中推演那晚的情景: 醉醺醺的我们,出门就该在路边拦车,上车后,车子铁定是向北,一头扎向灯火通明的二环高架。 目光所及,路上的摄像头确实不少,像沉默的电子哨兵。 “或许……烧烤店自己的监控也能看到车牌?” 这念头让我脚步一顿,但看看紧闭的店门,等它开门?下午?甚至晚上? 每一分钟的等待都像酷刑。 算了,还是去派出所吧! 去管辖这片区的红牌楼派出所!
赶到红牌楼派出所时,天光已大亮,但派出所里还弥漫着清晨的冷清和值班的倦意。 我向值班民警急切地说明了情况,恳求查看天网监控,寻找那辆载走我手机(或许还有我一段记忆)的出租车车牌。等待的十几分钟里,焦灼像蚂蚁啃噬着神经。 终于,一位女辅警睡眼惺忪、脚步拖沓地走了过来。她脸上写满了被打扰的不耐烦,可能是我的出现搅了她的回笼觉? 态度冷淡得像是蒙了一层霜。
忍着那份不舒服,我尽量清晰地提出要求。 她面无表情地操作着系统,将天网地图定位到了董家湾路。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摄像头标记让我心头一紧,又燃起一丝期待。 然而,她泼冷水般指出:其中不少是治安监控,拍不到路面细节。“只有二环路口那个,对着马路。” 她说着,把时间轴拉回凌晨1点左右。
我的眼睛死死盯住屏幕,心脏在胸腔里狂跳。 从1点到1点半,北向的出租车驶过十几辆。根据时间推断,那辆1点01分驶过的出租车,瞬间抓住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就是它! 。 可下一秒,巨大的失望像冰水灌顶—— 摄像头角度太偏,别说车牌号了,连出租车侧面的公司标识和编号都模糊成一团无法辨认的色块! 南边路口呢?我不甘心地追问,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 她切换过去,结果同样令人窒息——一无所获。 她的态度愈发敷衍和不耐烦。
最后一点力气仿佛被抽干。 算了…… 我疲惫地摆摆手,放弃了。 离开前,值班民警好心提醒:要不,你打个出租车失物招领电话碰碰运气?万一……司机捡到了呢?”这句话像一句飘渺的安慰,轻飘飘的,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万一”。
我点点头,算是回应,脚步沉重地走出派出所大门。 天,已经完全亮了。 街道苏醒过来,车流渐密,行人匆匆,城市的喧嚣带着一种刺目的正常,与我内心的兵荒马乱格格不入。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搜索出租车失物招领电话,网页信息杂乱无章,根本找不到有效号码。 试试约车电话!他们总该知道!”这个念头像火花一闪, 立刻拨打了一个出租车预约热线。还算幸运, 客服总算提供了失物招领的专线号码。
像抓住救命稻草,我立刻拨过去。 忙音…忙音…忙音… 每一次“嘟”声都像在消磨所剩无几的耐心。 打到第五遍,就在几乎要放弃时—— 嘟…喂? 电话通了! 心脏猛地一紧! 我语速飞快地重复着丢手机的时间、地点、车型(绿牌出租)。
对方听完,公式化地回应:先生,您需要提供车牌号。有车牌号,我们才能锁定司机,查询是否捡到。 我要是有车牌号,还用得着打这个电话吗?”这句呐喊几乎冲口而出, 最终只化作无力的沉默。 那…我们这边就没办法了。 电话那头的结论冰冷而干脆。 刚刚燃起的微弱火苗,“噗”地一声彻底熄灭。
就在绝望感即将吞噬一切时,对方话锋一转:不过…你可以打出租车调度中心试试,他们能通过GPS轨迹查车。这是号码……GPS轨迹!这三个字像一道微弱但刺目的光,瞬间划破黑暗! 来不及道谢,我立刻记下号码拨了过去!
调度中心的接线员效率很高,听完我描述的路线——凌晨1点武侯区董家湾路上车,约1点半九眼桥(辉哥下车),凌晨2点半一品天下(我下车)——便说:稍等,我查一下。”等待的两分钟, 漫长得如同两个世纪, 耳朵紧贴着听筒,生怕漏掉一个字。 抱歉, 对方的声音带着遗憾, 目前查不到完全符合您描述时间和路线的GPS记录。心,再次沉了下去。 他接着说:建议您再仔细回忆确认一下行程,或者…最好去派出所调看天网监控,如果能拍到清晰车牌,我们立刻就能联系到对应司机!
这最后的建议,像一根抛来的绳索。 虽然GPS查询无果,但天网监控和清晰车牌成了新的、必须抓住的关键词。 希望,在程序的缝隙里,又艰难地透进一丝微光。
这条路也堵死了。 偏偏这时,天空飘起了濛濛细雨,细密冰冷的雨丝钻进衣领,像极了此刻的心情,黏腻又阴郁。 路边等了许久才打到车。丢手机的懊丧、湿冷的雨气、加上一整夜未合眼的透支感,像三座大山沉沉压在身上。 车窗外的城市在雨雾中扭曲、模糊,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疏离。
回到家已近上午十点。只想一头栽倒。 可躺下后,纷乱的思绪像无数只蚂蚁在脑子里啃噬,翻来覆去,床铺如同针毡。 不行!不能就这样算了! 一股执拗的劲儿顶着疲惫猛地窜上来——去下车地点的派出所,茶店子派出所! 它就在我昨晚醒来的那条街对面。
导航指向茶店子派出所。说明来意后,值班民警指了指墙上的钟:饭点,得等会儿。”又是等待。 我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木偶,麻木地坐到角落。 耳边是民警处理案子的声音:一个民宿客人顺走了房间电器,报案的小姑娘声音闷闷的,透着委屈。突然,尖锐的争吵声从调解室炸开,楼上楼下为丢垃圾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唉……” 心底一声沉重的叹息。 派出所的民警,每天泡在这些鸡毛蒜皮的漩涡里,听着这没完没了的噪音,换谁不烦? 那争吵声像钝器敲打着太阳穴,我烦躁地起身,逃也似地溜到门外,只想抽根烟透口气。
烟刚点着,一口都没来得及吸完,就听见里面喊:看天网的警官来了! 那点尼古丁带来的短暂麻痹瞬间被掐断,心脏又条件反射地揪紧。
流程和红牌楼派出所如出一辙。我急切地说明地点和时间——只模糊记得凌晨三点十五分醒来。警官很专业,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操作,调取监控,回放,时间轴被精准地拖曳着……屏幕上的画面,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开始解剖我那晚混沌的终点:
凌晨2点28分,一辆绿色牌照的出租车在冰冷的路边停下。 接着,一个摇晃得如同风中芦苇的身影(那就是我!) 笨拙地推门下车,背上背包。就在要离开的瞬间,我似乎弯腰从车里拿了件什么东西(看不清!)。 然后,像被抽走了所有骨头,我径直瘫倒在路边的花坛沿上,头一歪,彻底不省人事。 画面快进,从2点28分到3点15分我惊醒,这漫长的近五十分钟里,有三两行人匆匆路过。 他们像避开秽物一样,远远绕开了那个蜷缩在花坛边的醉汉,无人停留,更无人靠近。 这冷漠的画面,此刻却像一份冰冷的证明:
手机没掉在地上(否则早被捡走)。
没人趁我昏睡靠近(否则必有停留)。
加上兜妈的关键证词——两点半前能打通,之后关机…… 铁一般的事实指向唯一的结论:手机,就在那辆绿色出租车上!而且,是被司机拿走了!
巨大的愤怒和“果然如此”的念头冲上头顶! 可下一秒,这愤怒就被更深的无力感淹没—— 监控画面里,夜色浓稠得化不开,车牌位置一片模糊的像素块,别说数字字母,连是绿牌都只能勉强辨认! 希望,再次在眼前碎成了齑粉。
拖着灌了铅的双腿走出派出所,冰冷的雨丝打在脸上。 “商家的摄像头!也许有角度更好的!” 这念头像野草一样疯长。 我开车回到下车点,像个偏执的勘探员,一寸寸扫视着沿街店铺。 摄像头确实有,但都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不死心! 我先走进稍远的一家饭店。大堂经理很热心,带我查了监控。出租车是拍到了,可惜只有一个遥远的侧影,毫无价值。 道谢后,目光锁定了下车点正上方、那家茶馆门口醒目的摄像头! 它正对着马路! 心跳瞬间加速—— 即使拍不清车牌,车身编号总行吧?希望的火苗“腾”地又窜起来! 然而,卷帘门紧闭,铁将军把门。 电话拨了一遍又一遍,只有忙音冷漠地回应。 刚刚燃起的火苗,又被这冰冷的铁门无情拍灭。
我像困兽般开车在附近路口转悠,又发现了几个之前警官没调取的摄像头。 一丝微光闪过—— 立刻掉头杀回茶店子派出所!警官很配合地调取了监控。结果,不出意料地,依然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模糊。 警官看我失魂落魄,叹了口气建议, 要不你去中途下车点,九眼桥那边看看?万一拍到正面呢?
这几乎是最后的稻草了。 问清辉哥下车的精确位置(锦江区望江路附近),立刻驱车前往望江路派出所。
现实总是更残酷。 警官查完,无奈地摇头,那个点,没有对着的摄像头。边上几个拍到的全是出租车,密密麻麻,根本分不清哪辆是你们的。
走出望江路派出所,下午两点半的灰白天光刺得眼睛发酸。 回到车上,机械地再次拨打丢失手机的号码——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冰冷的提示音像最后的宣判。 登录三星官网,早上设置的丢失模式如同石沉大海。 我对着那冰冷的网页,再次发送了那条近乎卑微的归还请求,心里默念着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捡到,而不是偷走…… 但理智冰冷地提醒:太迟了。 万般无奈,只能先去营业厅补卡。
补完卡,一股强烈的不甘再次攫住我——烧烤店!停车场! 也许那里的摄像头能创造奇迹? 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双脚还是不由自主地再次开向那个地方。
到了烧烤店对面,果然看到那个巨大的停车场,密密麻麻的摄像头像无数只眼睛。我激动得声音发颤, 立刻找到管理员,殷勤地递上烟,说明来意,一头扎进监控室,把各个角度的录像翻了个底朝天…… 结果,只是把之前的失望又重复了一遍,只看到一个疑似的车辆,但是依然看不到任何信息。
所有侥幸的路都被堵死。 只能报警立案了! 我再次踏入红牌楼派出所。此时的派出所人声鼎沸,与清晨的冷清判若两界。 我疲惫但坚决地向民警陈述,坚持要以盗窃报案,并再次死死咬住那两点铁证:
下车点绝非目的地
我根本没付车费
民警依程序做了详细笔录。 做完笔录,这位民警的负责让我心头一暖—— 他主动找来负责天网的警官(这次是另一位女警,态度认真得多)。我屏住呼吸,报出时间和地点。 这一次,监控没有辜负! 画面清晰捕捉到了我和辉哥的身影——凌晨1点10分左右,我们正在路边伸手拦车! 但地点颠覆了我的记忆: 并非烧烤店门口,而是往南走到了路口! 可惜,上车点依旧是监控盲区。 然而,警官没有放弃! 她沿着车辆可能的轨迹追踪,终于在车子即将拐上二环高架的瞬间,一个斜侧方的摄像头,清晰地捕捉到了出租车!
就是这辆!警官指着屏幕,语气笃定。 那一刻,血液猛地冲上头顶! 不管你是偷是捡,终于揪住你了! 狂喜瞬间淹没了所有疲惫! 我几乎是颤抖着记下那个模糊的车牌(蓝牌!之前竟记错了颜色!),立刻拨打出租车公司电话。 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等待接通的那几秒,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然而,电话那头客服公式化的声音,像一桶冰水混合物,从头顶浇到脚底:
先生,抱歉,我们系统查不到这个车牌号的出租车信息。
……那意味着啥?
很可能……您乘坐的是一辆克隆出租车。
克隆车……我操你大爷的。 从狂喜的云端到绝望的深渊,不过几秒钟。
离开前,我找到做笔录的民警,那……接下来怎么办?民警说,你先回去休息吧,我们会再查查其他监控,看能不能追踪到这辆车。是安慰?是流程?还是敷衍? 此刻已无力分辨。 除了点头,我还能说什么?
这时,兜妈赶了过来。 看着她担忧的脸,我只觉满心疲惫和狼狈。 我想再转转……我哑声说, 我从我们上车的路口开始,沿着那晚出租车驶向二环的路线,徒步走了一遍。 扫视着每一个可能的商铺摄像头。 可惜,它们都离得太远,像冷漠的旁观者。 最后的努力,也化为了泡影。
饥饿感后知后觉地袭来,胃里空空如也,带着一种虚脱的绞痛。 在烧烤店附近找了家面馆。等面的间隙,我鬼使神差地又走进了那家资格烧烤。老板听明来意,很干脆地摇头说没捡到,并调出了监控给我看。 画面清晰地显示: 我付完款,确实是把手机塞进了裤兜,然后脚步虚浮地走出了店门,朝着路口拦车的方向走去…… 最后一丝关于落在店里的幻想,也被掐灭了。
回到家,身体已经累到极限。 可一躺下,丢手机的悔恨、这一天徒劳奔波的挫败感,就像无数根针,密密匝匝地刺着神经,睡意全无。 索性坐起来,强迫自己冷静。
整合这一天在几个派出所拼凑出的信息碎片,加上之前的推断,结论已如磐石般坚硬:手机,就是被那个出租车司机偷走了! 那么,被偷的手机会流向哪里? 自用?可能性极低,丢失模式如同枷锁。 只有一条路——销赃!
几乎是鬼使神差地,我点开了那个橙色图标——咸鱼。 手指冰冷地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 屏幕的光映着布满血丝的双眼,一页页刷新…… 没有。 什么都没有。 一丝苦涩的自嘲浮上嘴角:也是,就算要销赃,哪有这么快? 这大海捞针般的举动,不过是绝望中一次徒劳的自我安慰罢了。 夜,深得望不见底。
时间在焦灼的刷新中流逝,转眼到了周末。这几天,除了像强迫症一样反复查看公安小程序的立案进展(永远是“处理中”),就是在咸鱼上输入“S24U+黑色+成都”,一遍遍刷着那个熟悉的搜索框,屏幕的光映着布满血丝的眼,每一次刷新都带着渺茫的期待,又落回更深的失望。
1月11日, 饭后,习惯性地点开咸鱼,指尖划动,输入关键词…… 突然,我像被电流击中,整个人僵住了! 屏幕上,那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的手机! 心脏瞬间狂跳到嗓子眼,手指颤抖着点开宝贝详情—— 没错!就是它!
屏幕右下角那道细微却独一无二的磕碰!
充电接口熟悉的磨损痕迹!
即使剥去了手机壳,那轮廓也早已刻进骨子里!
最致命的证据——宝贝详情里显示的IMEI码和激活时间,与我丢失的那部,一字不差!
找到了!真的找到了!狂喜像海啸般淹没了我,激动得手抖得几乎拿不住手机! 我像疯了一样翻箱倒柜, 感谢自己长久以来的习惯——不丢原包装,手机的原包装盒依然完好地躺在角落!即使官网信息已确认无误,我仍颤抖着把包装盒上的IMEI码与屏幕上的数字对了一遍又一遍—— 就是它!
狂喜的浪潮退去,冰冷的现实浮出水面。 手机找到了,但显然已被刷机,三星的远程锁定手段彻底失效。关键问题来了:怎么拿回来?
我强迫自己冷静,化身最细致的侦探,反复审视卖家页面。 发布人头像是一片叶子,定位青羊区。点进她的主页,一个清晰的画像浮现: 这是个手机贩子!她的宝贝展示里多次出现堆满手机的玻璃柜台背景。青羊区……大型手机卖场……赛格数码广场! 目标瞬间锁定!
第一时间拨打红牌楼派出所那位警官的电话——关机! 心头一紧。 转而拨打派出所电话,辗转拿到了另一位警官的号码。我语速飞快地汇报了重大发现。 对方听完,公事公办地回应:有对方电话或姓名吗?我们可以帮你要。我要是有还用找您吗?” 这句无奈的反问几乎冲口而出。 警官建议:那你假装买家,套出信息? 接着补充道:而且,你最初是在成华报的警,按流程,这事得找成华那边的派出所处理。你这情况,立案本身就难,就算硬要走盗窃流程,也得成华那边牵头。
挂断电话,人家按章办事,无可指摘。 只能靠自己了! 不能打草惊蛇, 既然锁定了赛格数码广场,立刻行动! 心急如焚的我连网约车都等不及,冲到路边拦下辆出租车,
车上,看着司机的侧影,一个荒诞又惊悚的念头闪过:这人…怎么有点像那晚的司机? 随即被自己否定——不可能! 闲聊中,司机提到克隆车现在很少了,这话像根小刺,轻轻扎了一下。
20分钟后,冲进赛格数码广场——然后,傻眼了。 巨大的卖场,四层楼,密密麻麻如蜂巢般的柜台! 人海茫茫,何处寻踪? 希望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 深吸一口气,再次点开卖家的咸鱼主页,像解读密码一样研究她发布的7个宝贝照片。 背景大同小异,但柜台垫布颜色不同。 反复对比,锁定出现频率最高的黄色垫布! 更关键的是,有一张照片背景露出模糊一角:一个消防栓,以及一张印着蓝天草地的墙纸! 而且,照片里几次出现戴手镯的女性手腕——卖家是女性!
“消防栓!蓝天草地墙纸!” 从一楼到四楼,像个偏执的寻宝者, 目光扫过每一个消防栓,每一面墙壁。 两个小时在焦灼的搜寻中流逝……消防栓找到不少,可那该死的蓝天草地墙纸,始终不见踪影!只找到4个和照片中类似的地方,绝望再次蔓延。
天色渐暗,兜妈赶来汇合。 “实在不行……买下来?”她小声提议。 “不!我要拿回来!” 我固执地拒绝。 本想诱使对方线下交易,当场让警察抓现行,可她只支持“验货宝”。 只能线上沟通了! 我切换小号,伪装成买家, 让她拍细节,问配件,言语间步步确认—— 外观、激活时间(她这次“聪明”地遮挡了IMEI码,但特征骗不了人!),视频里她穿的那件独特衣服也成了新线索! 我们拿着衣服照片和柜台颜色,再次在卖场里大海捞针……依然无果。 兜妈再次劝买,我试着还价4500。 结果——已读不回,再发,红色叹号!被拉黑! 对方还嘲讽地回了句:“几千块的家当,慢慢考虑~”
挫败感和愤怒瞬间爆炸! 情急之下还数落了兜妈几句。 夜色已深,只能先回家。
这一夜,是冰火两重天。 找到手机的兴奋与拿不回来的焦虑疯狂撕扯, 更怕手机被不知情的买家买走,那就真的石沉大海了! 辗转反侧,灵光一闪——咸鱼信息披露! 虽然我的情况(非交易纠纷或诈骗)不符合常规披露条件,但死马当活马医吧!
1月12日清晨,顶着黑眼圈拨打咸鱼客服。 卖家卖的是我被盗手机,请披露信息!客服冰冷的官方回复像又一盆冷水:“需警方协查函。” 挂断,心凉半截。 不死心再打红牌楼派出所, 警官还是那句:套电话!挂了电话,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再次拨打咸鱼客服——这次,曙光降临! 只要有订单号,下单不付款再关闭,申请披露,上传身份证即可!
柳暗花明! 立刻用新手机号注册咸鱼,下单,关闭,申请披露! 等待审核的半小时,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终于,审核通过!上传资料! (感谢那位不知名的客服,若您看到此文,请受我一谢!)
等待披露结果的间隙,我跑到下车点的茶店子派出所。 警察建议:回接警地(红牌楼)处理更顺。公事公办,无话可说。 下午,我用新咸鱼号给卖家发去最后通牒:你所售手机系我失窃之物!我有原盒及发票!立即下架并说明来源!当然石沉大海,人家根本不鸟我。
1月13日,刷了一天的咸鱼后台,披露进度纹丝不动。 更糟的是,卖家把商品删除了! 心提到嗓子眼! 万幸早有截图录屏! 咸鱼客服确认:司法需要时可调取后台数据。
晚上6点,手机屏幕骤然亮起——那条期盼已久的短信到了! “关于您就交易问题申请披露信息……” 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地址! 全部到手! 就是赛格数码广场,可为啥我就没找到呢?地址只写了市场名,无具体摊位,还得再找!
冲进这个小而拥挤的市场,柜台密集如迷宫。 但有了电话号码,就有了目标! 一个个摊位看过去……很快,找到了!柜台后正是那个戴着手镯的女人,而柜台对面——赫然是那个印着蓝天草地的消防栓墙纸!原来这地方就是我所找到的那几个和消防栓相似的地方,只是那天墙纸被挡住了,我没有注意到,强压住狂跳的心脏和冲上去质问的冲动,我迅速离开。现在,只求手机还没被卖掉!该警察上场了!
1月14日上午,直奔市场辖区的西御河派出所。 详细陈述,重点强调:“我已锁定卖家及具体位置!” 警官的回复却像一堵墙:“证据链不足证明‘盗窃’,无法直接传唤或索要。手机可能是她收来的,未定性为赃物前,警方无权强制索回。” 反复沟通无果。 “那如果我自己去要,能否请民警陪同?” “这个可以配合。” 带着这份聊胜于无的“保障”,我走出派出所,回家的路上, “怎么办?”三个字在脑中疯狂盘旋。
看来,终极一战只能靠自己了!
1月15日下午,带着紧张与决绝,我再次踏入那个二手手机市场。 空气里弥漫着电子元件和讨价还价的味道。 深吸一口气,拨通派出所电话:“我已到现场,请求民警协助!” “稍等,民警随后到。”
等待的每一秒都像在油锅里煎炸。 市场里多是三州的少数民族同胞和喇嘛,熟悉的乡音意外地稍稍缓解了我的紧绷。 直到那辆蓝红闪烁的警车刺破市场的喧嚣。
两位民警到了。 我强抑激动,拉他们在市场门口, 用最简练的语言将十天来的波折、证据、锁定过程快速梳理了一遍。 (期间,注意到一个陌生男子在不远处侧耳倾听,事后想想感觉就是男老板,但没咋注意。) 民警听完点头:带路吧。
目标明确,直奔摊位。 女卖家就在柜台后。 没等我酝酿好的开场白,民警已先说了话:这位先生反映他丢失的手机在你这售卖。”我立刻接上:我有你的咸鱼号!商品截图视频都在!就是你! 她问什么手机,我说三星S24U。 她拿出一部—— 只看一眼, 我就知道不是,序列号更不对,我语气强硬:我丢的那部就在你这,我有铁证。这时她丈夫闻讯赶来。 民警没给他开口机会,直接对两人说:你们谁,跟我们回所里接受调查。
最终,她丈夫跟我上了警车。 在西御河派出所,接警民警将我们移交给一位干练的女警。 等待她处理完手头工作,我清晰陈述了我的两点诉求:
1.把手机还我;
2.如果不还我的话,告诉我手机来源,因为我手机是被偷的,而且是被出租车司机偷的,告诉我手机来源后,我会找出租车司机,并且以盗窃的名义要求警察立案,我希望对他判刑,我的手机金额足够判他2年,而且在我醉酒无意识的情况下,还能再加两个月;如果无法以盗窃的名义立案,那我会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去解决,如果他决绝归还,依然可以以财产侵占罪的名义去告他。
女警示意我暂时离开大厅,她要和卖家丈夫单独谈。 隐约听到里面传来民警的质问和他支支吾吾的狡辩。 几分钟后,女警出来,带着一丝哭笑不得:你傻啊!应该先在摊位上看到手机、确认是你的再报警!这才叫人赃并获!我也挺无奈的,昨天你们说不好处理啊, 女警摇摇头回去了。
又过了十分钟,卖家丈夫走过来,招手叫我过去,态度依然带着硬撑的强硬,跟我说你想怎么处理?我重申两点诉求,并强调我不是针对你们,你们也可能是受害者,收的时候不知情。 他说要去打个电话。 打完回来跟我说:兄弟,这样,我赔你个一模一样的行不?这时候语气明显软了下来,我当然不可能同意, 那样更说不清,要么还机,要么告诉我来源。
他又去打了个电话,回来一把拉住我胳膊,换上一种急于息事宁人的语气:兄弟,先跟我回市场,我给你处理!咱们跟警察说私下协商解决了!”他拉着“不情愿”的我回到大厅,跟值班警察解释:我们私下解决了,麻烦警察同志了。 警察对卖家丈夫说:换位思考,你丢手机急不急? 对方连声应和:是是是!我们自己处理!
走出派出所,等车时,卖家丈夫的话印证了我的猜测:大过年的,大家挣钱都不容易,手机给你处理就行了,别折腾了。”车没等到,最后骑着共享单车回到市场附近。
在市场边一家酒店的后巷,他叫来了妻子(女卖家)。 他问那手机还在吗?给兄弟处理了。女卖家眼神闪烁说今天卖给藏民了。不过他们今天应该没走远,我晚上去拿回来。他转向我:兄弟,给个地址,明天闪送,或者你过来拿? 出于安全,我选择自取。 他紧接着问:手机给你,这事…能了了吧?想到丢失的数据和十天的煎熬,我说:行,我付出的代价够大了(照片通讯录全没)。手机拿回,我可以不往下追求了。但如果你们想追损失,我可以配合警方查来源。不用不用!他连忙摆手。 约定次日(16日)下午3点取机。
那一晚,担忧如影随形——他们会不会拆机换零件? 躺在床上,还在搜索如何鉴别手机是否被拆修过。
1月16日下午3点,酒店后巷。 我接过手机, 目光第一时间锁定了屏幕保护膜上那道熟悉的磕碰痕迹—— 完好无损!他们没动手脚! 男老板刚开口,兄弟,手机给你了,你看这事……我立刻截住,到此为止,我不追究了。但如果你们想追回损失,我依然可以配合。 不用不用!他连声拒绝,还热情地非要加微信,以后有手机需要找我,价格便宜!我应付着收下手机,迅速离开——巷子里不止他们两人,天知道旁边站着听的那位满脸含笑的陌生人是不是那晚的司机?
攥着丢失整整十天的手机,百感交集。一场因贪杯引发的午夜噩梦,一次横跨成都市成华、武侯、金牛、锦江、青羊五个主要城区、踏遍五个派出所的漫长征途,最终在没有GPS定位、天网失效、立案困难、对手狡猾的极端困境下,硬是凭借着残留的记忆、执着的追踪、信息的敏锐分析、对细节的执着对比、最后与警察配合的临场“敲打”,以及那么一点点运气,把手机找了回来!这十天耗费的心力、体力、精神压力难以估量。
回到店里,兜妈一脸难以置信。 老妈知道后更是感慨:“找回来就好,我心情一下就敞亮了!” 万幸中的万幸!
回首这惊魂十日,悔恨交织:若无那两瓶白酒后的啤酒,一切皆可避免!那出租车司机(或是克隆车)趁人之危,实在可恨。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销赃链条如此紧密流畅,从司机到二道贩子,我这般费劲周折才侥幸夺回。摊主夫妇全程回避“你如何确认这是你的手机”这个核心问题,其心虚不言自明。也许在那些喝断片的路边,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冰冷上演。
手机右下角那熟悉的磕痕,此刻也像一枚荒诞的勋章,记录着这场深夜的离奇历险。痛定思痛,那口酒,终究是贪过了。
早上花了半小时读《管理成就生活》,美国回来后,又开始了早读的习惯,挺好。书里提到每年与下属的 1 to 1 会议,这是谜底刚开始有,后来被我去掉的一件事情,我决定重新开始。
今天还有个重要时期是重新思考了一下公司 Mission、Vision 和 Values,昨天读完《大道》,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对我有极大的触动。也让我对公司未来十年有了新的想法,通过更新我们的愿景和价值观,希望把这些通过文字的形式清晰的表达,并且传递给公司每一个同事。
玩了半小时死亡搁浅,开始感受慢慢推进的游戏设计。
出门前更新产品的 ideas 和 problems 文档。想不到谜底时钟模块化的 idea 提出已经快两年了,一直没有资源去做。看了一下最新的投放数据,感觉现在的功能对用户来说已经缺乏新意。其实有点难理解,理论上已经触达的用户相对总用户群还是很有限,可能现在就是突破不了这个圈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还得继续创新。
下午打麻将到凌晨一点。今天手气不错,上半场赢了很多,还打出了清豪、双杠爆。下半场换人后开始输,总体来说还算满意。
掐指一算,我毕业开始全职工作也有十多年了,期间经历了 5 份工作和 4 个 gap,平均每次 \(5\frac{3}{4}\) 个月,3 次是主动的 1 次是被动的,也算是颇有 gap 经验了。遗憾的是这几次 gap 其实想来都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好地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当年心目中所谓的 mini retirement 的感觉其实也并没有。这几年零散看到网友 gap/不上班,我的不断厌班 - gap - 好了伤疤忘了痛回去上班 - 厌班的循环似乎也走到了尽头,遂来总结一下这十年中的 gap 吧。
群里面偶尔会聊起盈透账户的绑定话题,聊聊我的看法。
绑定是什么意思?所谓的「账户绑定」是指将现存的 IBKR 账户下挂到另一个券商的经济商账户下。
这里简单科普一下盈透的 B 端业务之一。
...个人投资/交易「武器库」系列文章,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前面的文章,可以先按目录翻翻: 打造个人投资/交易“武器库” 个人投资「武器库」- 基础设施(硬件)篇个人投资「武器库」 - 软件篇 - 交易平台个人投资「武器库」 - 软件篇 - 看图个人投资「武器库」 - 软件篇 - 投资组合管理/交易日志 回顾一下「基础设施层」:本文继续「软件」部分,分享一下关于「投资组合管理」和「交易日志」相关的。
做什么用?记得新手时期的我,还没有所谓的「投资组合」的概念。
买卖只跟随情绪,也没有仓位管理,仓位的占比,资金利用率都是盲区。
...各个文明史上都有类似的关于「勤能补拙」的谚语,例如笨鸟先飞,或是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即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笨鸟是笨而不是蠢,笨是因为它还没有学会飞、没有学会捕食,而蠢是一只早起的虫以为自己是鸟,而日日夜夜地练习飞翔。本质上来说,骂人笨「还有得救」,骂人蠢似乎就已经宣告了对方的死亡,所以从语境上来说,这两件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这个时候,「勤」就成了方法论和仪式感交织的暧昧地带,最强烈的仪式感来源于建构在学生思维上对于标准答案的追求,当答案和结果均不存在时,则会用「勤」来麻痹自己,就像是明知道数学考不及格,但只要我足够努力,就可以减少结果带来的伤害——比如父母会以「他已经这么努力了」而原谅自己。
聊这个话题并不是为了骂人,是因为看了一则朋友圈:
一个同学因为自己孩子班主任骂孩子笨而大发雷霆,进而发展到要把老师告到教育局。孩子被别人骂笨,这本就是我在《骂人骂七寸》里面提到的基本原则:「骂七寸」+「引发对内攻击」,上套正是因为被骂的人进入了对内攻击——自己的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产物,而当自己的产物受到负面评价时,也连同缔造者一通被否定。
我好奇去问了问(假装安慰)对方,她的孩子为什么被骂笨了。事情大致是因为这次期末考试,她的孩子还是小学 3 年级,因为一心想着考试完可以和家人出门旅游,而忘记将试卷翻面,只考了「一半」。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只做了一半,学生倒是老实回答自己忘记翻面了,结果得到了个「你一天在想些什么,怎么这么笨」的评价,于是她女儿原封不动地讲这句话传达给了妈妈,才有了她打电话和老师理论,以及老师在电话里以此责备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家长的教育也有一半责任……
我倒觉得这个小女孩如实回答,和承认自己因为何种原因忘记翻面考卷的真诚是可贵的,于是我问我同学,你觉得「笨」这个字眼太严重了吗?她回答:「自己的孩子不过是粗心忘记翻面考卷,也不至于用笨来评价吧。」于是问她对于这个「笨」字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显然,她的孩子并不是第一种层级的「笨」,那如果是行为上的,这个就跟小时候没办法抓握物品一样,本身是需要身体机能慢慢成熟,才能完成一些特定动作。比如我小时候考试总是会粗心大意的部分,无论怎么提醒,我就是会留下犯错的缺口,当时老师也评价我笨,认为我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显然我仍然缺乏经验主义和后续的工作,比如错题集我从小到大真的没有整理过,同样的错误再犯也是必然的,因为经验主义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和试错来进行反馈和总结的。
翻卷子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缺失的 SOP 罢了,下一次记得翻就好。
我问她:「你有时候温柔地责骂女儿时,是用笨蛋还是用蠢货。」她承认,如果有了「蠢」作为对比,「笨」好像听上去就会好很多,笨只不过是经验主义不够的情况下,做出了暂时迟缓的行为,甚至主动关闭了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被包裹在了一个「笨」的评价之下,但简单来说——笨还有得救。
比如我自己,因为没有错题集,我在数学考试上,特别是函数考试几乎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二高三按照复习进程的考试时,在立体几何复习的区间里,我数学能考 140+,但是到函数部分,我甚至考过不及格。我必须承认,这件事我是真的蠢,明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我就是完全不愿意做出改进,以至于最后数学班主任都放弃了我,他甚至在办公室对我怒吼过「你为什么就是不学」。
蠢是「故意」的吗?或者说是有意识的吗?我觉得是,但是这种有意识的不去面对问题的本质,就会渐渐变成无意识,而变成彻底的蠢。而这个意识转变的过程,就是「蠢」癌变的过程:
蠢是一环扣一环的,就像是癌细胞从很小的区域开始,最终扩张到五脏六腑一样,一步一步地影响身体的各个机能。很多人认为「蠢的本质是坏」,这句话对了一半,或者说按照时间进程而言,如果蠢到了最后,必然是跟坏挂钩的,因为他们的蠢会以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实际伤害到别人,比如自己的车位被其他人占位时,他们采用的是去占用另一个其他人的车位,用这种方式即保证自己的权益,但同时他们又非常自洽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正当手段」。
一开始,蠢并不是「坏」的,它只是从一些错误的认知开始的,这些认知错误往往禁不起批判性思维的重新思考,只需要多一个视角,就能看到自己认知局限性带来的「蠢」。但是很多人并不愿意面对这样的认知局限,特别是当一些人把认知与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挂钩时,承认自己「蠢」就意味着要否定自己辛苦构建起来的人设。
于是,认知上的蠢就会决定行为上的进一步蠢。还是那个让人不太舒服的例子,学生思维(这是应试教育的错)并不是蠢,但学生思维是一种认知的局限性,如果对其毫无自我意识,潜意识里会优先采用在学生时代的那些思考逻辑,比如追求标准答案,但结果不存在时,就会对外证明自己的努力或是追求努力的「仪式感」,往往这种努力是低效的,甚至与结果产出南辕北辙的,但是他们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在一个低效甚至完全相违背的路径上努力,且不接受他人的反驳和评价,这个时候外部的干预几乎已经不能修正「蠢」的事实,只能当事人停下来,站在一个客观视角观察自己。
「蠢」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意孤行,不接受他人建议,甚至用对比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一意孤行是正确的,从而与外界彻底失去交流和反馈,完全沉寂在自我的仪式感之中——同时完成对结果不被他人接受的自洽——那是他们看不懂理解不了其中的价值,只有我是这个世界上头脑最清醒的人。
最终才是心智上的「蠢」,通过自我正义化扩大对他人的伤害,完成彻底的自洽系统,这个时候外界任何评价对他而言是攻击,也是勋章,不理解的声音会让他麻痹和进一步沦为「蠢」的傀儡。
「AI 会让人们变蠢」,如今很多人仍然秉持这样的观点,他们深信 AI 会通过剥夺思考的方式,让人们依赖 AI,进而丧失思考能力。包括我在内,我之前也是这样理解 AI 的。
变蠢的路径和「蠢癌」扩散的路径是一样的,先从认知开始,进而影响至行为和心智。不得不说,AI 很好地降低了「笨」的成本负担,任何问题都可以将 AI 作为一种搜索引擎得到答案,借由他人甚至科技的经验主义,将原本需要重复练习和总结的数据通过 AI 进行汇总,大大降低了实践过程中的试错——比如做一份糖醋排骨各种调料的比例,可以由 AI 总结出确切的数值,甚至可以根据你口味的喜好做出细节调整,而不再是以往的「适量」这么抽象的经验主义。
但很可惜,AI 并不会降低「蠢」的成本负担,甚至会加重。AI 会不会导致更严重的思维局限?比如完全依赖 AI 得出的答案进行思考,虽然 AI 可以超越认知的部分提出更多视野和观点,但接受者本身对这些内容的接收方式,如果仍然采用被动学习,即保存下来就是学到了,这件事本质上和学生时代整理笔记是一样的逻辑——只要我的笔记整理得够多,就意味着我学到了越多的知识。
本质上来说,AI 导致的「蠢」并不是 AI 这个科技带来的,换个东西比如当初的 Kindle 里面灌满书本,或是书本上做满了笔记,核心是在于这些反馈是否已经属于认知的一部分,是否通过经验主义将这些知识得到了实际的应用,而不是变成了认知武装的一部分,用来作为「我知道的比你多,所以我不需要理解你的观点」,从而变成了「蠢癌」最初的癌细胞。
变笨的本质是放弃思考,比如依赖即时反馈的短视频暂时放弃思考;但是变蠢的本质并不是放弃了思考,而是放弃了独立思考,然后建立一个局限认知的所谓「思考」。
AI 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让人变笨或变蠢,还是人类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经典变蠢」。
如果聊了笨和蠢,或许应该从另一个维度来聊聊什么时候「聪明」,这同样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东西,但如果通过对比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不蠢。
笨鸟就算要先飞,前提是它得是一只鸟吧,或者说它意识到自己是只鸟。
继美国巴特曼博士《水是最好的药》一书风靡后,喝水的重要性可谓深入人心,就连广告语都变成了:“好肌肤,每天要喝8杯水……”但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一项报告却打破了这个“8杯水”定论。这项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称,在全球气温变暖的情况下,经常补充水分,才能 保持健康(健康食品)。另一项报告则认为,19岁至30岁的女性每天平均要喝11杯水,男性要喝15杯水。这一说法搅起许多人心中的疑虑,水到底该怎么喝?喝多少才算够?
11杯说法耸人听闻
有专家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每天11杯水纯属无稽之谈。水的需求量必须视每个人所处环境(温度、湿度)、健康情况及食物摄取量等而定,没有一个 确定的标准值。目前,仍无确切证据表明,人体对水的需要量与气温升高有关。如果按照本文开头的说法,我们每天要多摄取1/3的水,有可能不仅对健康无益、 反而有害。如果盲目补水,甚至会使人出现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痉挛、昏迷等“水中毒”症状。
那么,正常人每天喝多少水才算适量?一般而言,人体每天通过尿液、流汗或皮肤蒸发等流失的水分,大约是1800―2000毫升,因而人们一直认 为,每天需要补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但这2000毫升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获得,我们每天吃的各种食物内含有很多水分,应该一并算进去。
因此,扣除三餐中由食物摄取的1000―1200毫升水分,我们每天只要再喝1500毫升水,也就足够了。总原则是:一天不能少于500毫升,但也不要超过3000毫升。痛风、肾结石患者等需要多补充水分的人,应遵照医生的建议。
给喝水定个时间表
每天8杯水,听起来很简单,但很难坚持。专家为大家推荐了一个“喝水时间表”,帮您轻松达到“饮水指标”。
6:30经过一夜睡眠,身体开始缺水,起床先喝250毫升水,可帮助肾脏及肝脏解毒。
8:30清晨从起床到办公室的过程,身体无形中会出现脱水现象,所以到了办公室后,先给自己一杯至少250毫升的水。
11:00在办公室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再给自己一天里的第三杯水,补充流失的水分,有助于放松紧张的工作情绪。
12:50用完午餐半小时后,喝一些水,可以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
15:00喝一杯健康矿泉水提神醒脑。
17:30下班离开办公室前,再喝一杯水,增加饱足感,吃晚餐时自然不会暴饮暴食。
22:00睡前1至半小时再喝上一杯水,不过别一口气喝太多,以免晚上上洗手间影响睡眠质量。
喝水掌握五大原则
那么,应该喝什么样的水呢?曾有人提出“养生一日三杯水”的观点,即清晨一杯蜂蜜水,午休以后喝杯淡茶水,睡前喝杯白开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 理。对于老年人和经常便秘的人来说,清晨空腹饮一杯蜂蜜水,能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午休后如果还觉得困,喝一杯淡茶水能提神、醒脑;睡前喝少量白开水,则 可以补充睡眠中因出汗而丧失的水分。
其实人们喝水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因此还应掌握五大原则:
1. 一口气喝完一杯水——指一口气将一整杯水(约200至250毫升)喝完,而不是随便喝两口,这样才可令身体真正吸收使用。
2. 喝好水——尽量避免常饮蒸馏水,其水性太酸,容易伤害身体,对肾脏较弱的人士尤为不利,不妨选择优质的矿泉水。
3. 饮暖水——冰水对胃脏功能不利,喝暖开水则有助于身体吸收。
4. 空腹喝水——水会直接从消化管道中流通,被身体吸收。
5. 能放能收——上班一族常常会因怕上洗手间而放弃喝水,长此下去,膀胱和肾都会受损害,容易引起腰酸背痛。
周六我去营业厅办理的是广电有线专属卡A档套餐。理论上这个有线专属卡套餐的前置条件是你已经办理了宽带或者有线电视的业务,那么你就可以加办这个套餐。理论上没有上述那两种业务的人是没办法单独办这个套餐的。一开始在我听说有这个套餐的时候,我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因为我家用的就是珠江数码,珠江数码属于广州有线电视。在广州,有线电视也分两款,一个是广州有线电视,一个是广东有线电视。我家住在海珠区,也就是俗称的河南。直到几年前我才知道广州有线电视跟广东有线电视的区别。只有广州有线电视,也就是珠江数码才能看得到香港电视台。我家使用有线电视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个,我以为人人家只要装了有线电视都能看香港台。后来发现原来这不仅仅是在广州,在全国范围之内,也就只有广州有线电视有这个功能。当然了,上了大学以后我才知道我深圳的同学家根本不需要装有线电视,他们只要有个足够好的天线,就能接收到香港台的信号,所以他们是免费看香港台的。我家大概是从1992年开始装有线电视,无论是我家还是外婆家,还是其他比较亲近的那些亲戚家里,基本上都是那个时间段装有线电视。那个时候,无论是去哪个亲戚家,我感觉好像大家都能看香港台,于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我说我一直不知道原来广州有线电视是这么特殊的。
因为我家一直都在用广州有线电视,所以这个有线专属卡我肯定可以办理,唯一让我犹豫的只是家里的那个账户是我妈的,缴费是跟存折绑定的。如果我的套餐跟那条有线电视有什么关联,那么会不会某一次升级了以后,我手机卡没了也就算了,家里那条有线电视也硬是要我升级,那就很麻烦。第一次听说有这个套餐的时候,中国移动的零星流量没有现在这么窘迫。
我可以办,但我没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想把家里有线电视的那个账号供出去,其次就是当时广电的营业厅在广州真的很少。江南西肯定是有一个营业厅,一直以来那里都有珠江数码的营业厅,不过现在的那个位置跟之前的那个位置有一点点区别,移动了几个铺位,虽然也都在50米的范围内。至于海珠区到底哪里还有珠江数码的营业厅,简直就是个未解之谜。接着我又发现原来海珠区也有广东有线电视的营业厅。既然有线电视分广州和广东,那么这个广电手机卡我估计在两个营业厅办也是不相通的。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这样呢?我实在搞不懂。就连广电的网站,广东和广州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logo也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家会在晚上晚18点00-19点00的看广视新闻,也就是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新闻间歇可能插播广电的广告,他们播的那个是广州广电的广告,因为那里提到了珠江数码。在最终决定使用电信的宽带套餐之前,我们也有考虑过用珠江数码,但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师傅的服务态度实在太差了,所以后来我们选择了中国电信。
生在长在广州的我,其实很久以前已经跟广州广电结缘了,只不过以前我们家一直都在用他们的有线电视服务,现在用上了他们新的电话卡业务而已。
家庭数据中心系列 用 X-WRT 改造退役小主机:主路由的另类选择 无敌的个人博客 tangwudi
1 前言 我的家庭数据中心的主路由一直用的是爱快,其最主要的优势是支持多拨功能(多拨的详细概念参见文章:),因为我家电信宽带最多支持3拨,所以能同时获取3个公网 IPv4 地址,这对于我这种有多线接入需求的用户来说,非常实用。加上爱快在多链路负载均衡和流量管理上的成熟能力,确实让我多年都觉得很稳定和可靠。 不过,随着运营商政策日益收紧,多拨功能未来被取消或者公网 IP 地址被大幅收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届时,爱快在网络层面的核心优势将大打折扣。虽然它内置了不少高级功能,但对于最常用的 Docker 支持却显得相当尴尬——不仅安装插件需要绑定爱快云账号,插件功能又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我灵活扩展和定制化的需求。简单说,爱快的 Docker功能只能说”不是没有”,实用性上来说就差得远了(虚拟机功能也类似)。 基于这些原因,我开始考虑有没有可能找到一套替代方案,能在未来IPv […]
<p>The post 家庭数据中心系列 用 X-WRT 改造退役小主机:主路由的另类选择 first appeared on 无敌的个人博客.</p>
APPDO 数字生活指南 pinned a photo
#AD
🚀八云网络 | 自研隧道 | 敏感期稳定
- 八云网络全新升级,全面采用IEPL跨境专线!
- 全球高速直连不卡顿,游戏/流媒体/远程办公首选
📌 当前网络实力:
- 100+ 优质节点
- 70+ 国家/地区全覆盖六大洲主流国家
- 用户宽带智能化均衡调节分配,全天候保障网络稳定
- 团队套餐可免费添加自选节点
🎁 独家优惠限时放送:
- 新用户立减 ¥10 优惠码:AppDo
- 年付用户享 85 折:bayun2025
🌐 官网注册直达链接:
👉 https://8yun.me/
开车十几年,第一次看到NB人物了。
先说说题外话:
今天是放假后的第一个周末,“善良”的班主任老师感觉两个月的暑假太长,“贴心”地安排了一场家长会。
开就开吧,会前还“贴心”地把全班同学的排名情况投放到讲台电子屏上。
虽然理解她的良苦用心,但这种被公开处刑的感觉属实不是太爽。
小朋友本次期末由上期的中偏上滑落到了中偏下,更是加剧了我的抑郁程度。虽然他在考完后就先给我打了预防针(可能不理想哟),但看到老师的大屏后,悬的心还是终于死了。
唉!
郁闷着开完家长会,回到小区车库,竟然碰上了开车十几年来初次碰到的NB人物。
如下图所示:
当时我在这个Z弯靠右准备出弯,一个车骑着中线想甩个大弯入弯。因为我的位置相对不好倒车,我示意对方靠左退后一点点,我先过去。没想到,对方无动于衷。我起先以为他没听到(是我善良了!),还专门下车去问一问。没想到,他说他闪灯了,我应该让他先过弯,我也是无语(TMD!我不先出弯,你NB能过去。)
哎呦。我羊驼,看把你能的。且不说你后面是一条直道,我后面是个弯道。你还骑在中间占了我的车道。也不说,这里类似个转盘,你也该让让我先出了转盘。
最最关键的是,我回家到家了,你TM要出门还跟我耍这一出聊斋。
关门,熄火。我拿上包就准备原地停车回家睡觉。看到我这阵式,对方也不NB了,连忙靠左退后,给我让出右侧道路(图中绿色半侧)。
NM,这么多年了,开车时一贯心态平和,能让三分就让三分。真TM当我是Hello Kitty!
Humachine 里整理的是原本发布在 Telegram 频道的内容,积累到足够的时候,就可以分类整理成册。今天聊聊被我记录在案的「故事」,他们没有结局也不会再有待续的部分。
得知一个初中同学自杀的消息,只知道最后的近况是离婚、分财产、被妻子用孩子空手套走了一半的资产。自杀退场是「剧本」里面最容易创作的,但是也是最仅不起揣摩的。
中国人向来讲究「死者为大」,所以只要涉及到死,还是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必然需要找到一个责任人。疫情那年,听闻我们附近的小区有人跳楼,还是一个大学的女教授,在她的遗书里面指控了学校领导的行为。但也就是这样一死,遗书非但没有被大范围公开,甚至连这件事情本身最后也不了了之——没人在乎校领导做了什么,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否定这一个单一证据,且人已经死了再也提供不了新的证据。
我以前也经历过一段时间,会喜欢写「人在某一刻死掉」的桥段,因为我把死看得非常隆重。后来我跟丁锐聊起剧本里的「死」,他用了一句不那么好听甚至有点膈应人的话评价了我对死的运用:因为你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经历,所以死在某一个时期甚至是一个人的一辈子,都是「极其重要」的章节。
所以那种以死来作为故事戛然而止的作品,可能对于创作者而言那是最完美的结局,因为他们在主角死前套入了自己真实情感,上演了那些轰轰烈烈的内心戏,但对于观众而言:你他妈就这样死了?那故事怎么发展?重庆索道喜剧的即兴团队在我的工作室排练过,我也跟着玩过几次,我观察他们在即兴喜剧的过程中其实会刻意地避免「死」这件事,因为角色一旦死亡,就成为了即兴喜剧的布景,就算有死,也往往伴随着无厘头的「复活」桥段,必须把所有人都拉回到舞台中央。
我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个「幻想同学」,就是他一直活在幻想世界里,他不停向别人炫耀他幻想自己拥有的工作、幻想自己的女朋友、幻想自己的的家里人给自己安排好了后面辉煌的人生。当初有好事的同学想要揭穿他,但是被我阻止了。「幻想」就跟梦游一样,一旦叫醒可能会让正在梦境里的人因为突然回到现实而跌倒摔伤。我那个时候没有系统的心理学基础,所以大概只能判断当事人的内心承受不了这件事。
毕业很多年之后,我从朋友圈看到这个同学已经结婚生子,他几乎删除了自己当初对外表演的所有内容,比如空间说说、微博、微信朋友圈什么的,像是有一种大梦醒来的感觉。三年大感冒之后,他又开始在朋友圈「炫耀」起来,炫耀的内容还是那些东西,工作、女人、房子、车子,甚至有的图一看就是网图。和他结婚那几年的朋友圈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事情,他几乎没有再分享自己真实世界的东西,孩子的照片也很少再发,取而代之的又是那些符号标签。
之所以会提起他,是因为这两天我突然发现他把我删了,很多同学也被他删除了,一切都归于虚无。他的世界就这样一瞬间被扯裂了,幻想的部分总会被叫醒的,只是叫醒的方式各有各的残忍。
我的工作室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房间,是后来改成全黑无声的小黑屋的空间。以前这个屋子是房东留下来的一个保姆房,没有窗户且夹在 LOFT 的夹层结构里,非常安静,我有时候冬天会抱着猫去这个房间午睡。房间里的构造很简单,就是一个50 cm 宽的小床,床上面是一个挂壁柜。那一天我又准备抱着前几天提到的那只老猫——屁股去睡觉,唯独那天屁股很烦躁,就是不跟我睡,我也就跟着出去没有午睡。没过多久,这间房间的那个挂壁柜就掉下来砸在了床上……
好,前情提要结束。后来这件屋子的功能就报废了,我们跟房东沟通后就拆除了这些东西。改成了当时工作室的一个占卜室,用来做塔罗和占星的占卜。那个时候大众点评还能上架跟塔罗相关的店铺,我们就这样上架了店铺,于是怪事就接二连三的来了。
1、谁在身后?
刚上架没几天,第一个客人就自己找上门了,她想要占卜自己的噩梦,那个时候还是老婆的徒弟在接单。女孩说自己一直在做一个奇怪的梦,梦里面有人对她(甚至就像是在她耳边)说「不要相信他们」。但是塔罗并不能解这样的事情,于是事情就交给了我老婆处理。他们俩在那个小屋子聊了聊女孩的身世——父亲前段时间去世了。据我老婆说,当时他们俩在那个很小的房间,她看到小女孩的身后有一个很暗的黑影,压在女孩的肩膀上,当他们在聊天时,那个黑影越过了他们中间的方桌,直勾勾地盯着我老婆,像是在审查一样,我老婆说那个声音很有可能是她爸爸在传达信息,或许接下来会有亲戚要抢爸爸的遗产,那个黑影就回到了女孩身后——过了几天,女孩说他们家里的亲戚开始打她爸爸的遗产,各种利诱威逼小女孩。
2、哭声
第二个自己找上门的客人,想要看看自己的考试运。她在出国这件事上面非常倒霉,要不就是考试当天拉肚子、要不就是考雅思时电脑发生故障等等——那个时候还是老婆的徒弟接单。她们俩在小屋子聊着聊着,女孩说到自己曾经堕过胎,那个时候心想着毕竟是个生命,就学着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说法,给这个堕掉的孩子在家里立了一个牌位。说到这里的时候,那个小屋子里传出了婴儿的哭声。徒弟心里慌的一批,偷偷用手机给我老婆求救,一方面还要很淡定地告诉对方可能是隔壁的声音,但是我们工作室隔壁都是公司,而且已经空置很久了……后来徒弟建议女孩联系我老婆,但是每次他们都阴差阳错地没有添加上联系方式,要不是女孩忘记要联系方式,要不就是要到了联系方式之后,手机莫名其妙地丢了没有了所有记录……到底是谁在阻挠她不要联系上我们呢?
3、蜡像
有一次,工作室的设计开门拿外卖,站在外卖员身后有一个像是蜡像的年轻女人和她的男朋友,把设计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这两个人是顺着大众点评找来的。他们想要直接和我老婆见面,因为是那个「蜡像」做了一个梦,说梦见在这个地方有人可以帮她,然后她还梦见了一个狭小的屋子,和屋子里挂着的一副神像,这些都和小屋子的构造很吻合。聊了一下,才知道他们俩都有通灵的能力,但是他们想要找到某种「能力」,可以让这种通灵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加持,后来我们委婉拒绝了,因为这种心术不正的人我们不确定他要用这样的能力去做什么事情,再后来这个「蜡像」就消失了,就像没有出现过,我们就算是见过这个人,也完全不记得她的脸。设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是她描述想要画这个人的画像时,总觉得她的脸正在融化。
4、坟头土
坟头土是一种作法的工具,一般不会用到,但有也不错……有一次我们需要用到坟头土,我和老婆便寻找了重庆市内的「乱葬岗」,别说,还真的找到了这个地方,不过它正在被翻挖改成公园。那天还是5、6月的艳阳日,我们在正午的时候去了这个地方,由于被施工围挡挡了起来,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小的缺口进去找图。里面几乎已经被改造了,但是在山顶上还保留着原本乱葬岗无名墓的样子。虽然墓碑都已经被移走了,但是还是能明显地看出哪些土是被深挖出来的。我们俩取了一些土,很诡异的是,那天30几度,理应很热,但是我们在那个烈日当头的山头觉得一身发冷,从那之后我们俩都生了一场重病。
5、断线
后来,我们工作室被大众点评以封建迷信下架了,奇怪的人就再也没有找上门过,后来老婆的师父说,这是因为我们决定要做这项业务的时候,三界的「电话线」被打通了,所以就会吸引这些人上门。现在想想,那段时间和我们有过联系的人,或多或少身上不是有点东西,就是在占卜上有异于常人的能力。那段时间我还写过一个剧本杀,是收集了老婆处理过的「抓鬼」的案例,比如有一个跟了几千年的女鬼,为的就是要一个「当年的说法」……
在此之前,我并不是一个「宿命论」者。「正儿八经的鬼」的故事有机会再说。
我不算是一个拥有壮烈爱情故事的人,另一方面是我对情感的需求不强烈,所以我耗在的不是感情关系的「感觉」里面,而是在纠结选项里面。简单来说,让我痛苦的是要不要继续,而不是为什么我得不到。
所以我很喜欢收集别人的爱情故事,我既能作为他们的见证者,也能作为一个第三方来提供当局者迷的视角。
1、活着的代价
她是我的大学同学,她毕业后跟自己的男朋友经历了7年的恋爱长跑,在最后我们都以为他们就要结婚的那一年,她有一天很严肃地询问我,她男朋友失踪了,应该如何报警。其实我很纳闷,我作为一个同学,我并不是她处理这件事情的第一顺位咨询对象,但她已经问到我,说明她考虑了很多——我并没有先给她解决方案,而是问她需要我做什么。从那天开始,我们重新开始联系,聊起了他们的感情。他们恋爱第三年的时候,男朋友就查出了双相,但是他男友一直拒绝服药,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因为服药的关系影响大脑功能,也是因为他其实一直很想结婚,担心自己用药的情况会影响两人的未来。这种拧巴和通过折磨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对外求救的信号,她一直陪在他身边,好说歹说终于开始服药,但对方是一个搞创作的才子,因为服药,身体初期出现了不良反应,嗜睡、无法集中精神、脑子浆糊停机,让他更加恐惧自己是不是会因为接受治疗而丧失了创作能力,就这样他其实一直在偷偷停药,后来病情转成了双相重症。「失踪」那年,因为情绪失控他们发生过非常严重的争吵,他摔过家里的东西,等他恢复理智的时候他就突然离家出走了,留下了一封简短的信,大致是说他知道自己要控制不住理智了,所以他们必须要分开,否则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伤害对方。从此之后,他们完全没有联系,但是在每年她生日的时候,会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祝福她生日快乐,那些电话都没办法回拨,但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她不知道是谁,但又知道是谁。直到去年,短信没有如期而至,她问我「他是不是出事了」,我很难回答她,我曾建议她的朋友也仿造这样的方式继续生日祝福的短信,但是又觉得她或许有一天必须要接受事实——这或许就是活着的代价。
2、独自面对的死亡
这个案例是来自于别人的「约炮史」,约炮的当事人呢,约了一个比自己年轻7、8岁的消防员,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是在消防员18岁的时候,因为那一次约炮消防员就天天缠着对方想要恋爱(忘记交代了,这是一对gay的故事)。过了9年之后他们又重新联系上,再怎么说27岁的消防员怎么也得成熟了吧,但是还是因为约炮之后想要谈恋爱——当事人就很纳闷,问他这么多年为什么老是想要跟炮友谈恋爱,消防员袒露:他想要的恋爱不仅仅是感情本身,也是因为老家的父母年事已高,自己又是做这样的工作,如果有一天自己命丧火海,希望有一个人能照顾自己的父母。
3、宇宙的记忆
这个故事来自于我。我重病那会儿,进入到了谵妄状态,已经开始胡言乱语,大脑进入保护机制,身体的求生本能开始做出各种毫无理智的行为,比如我会自己拔掉身上的检测仪器和各种插管,全裸着在医院的走廊像鬼一样地游荡想要「回家」。最严重的时候,我已经要开始攻击我的老婆,最后无奈只能给我注射镇定剂,我双手也已经被固定在了床沿,老婆一直在旁边哭,看到我难受的样子她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因为镇定剂的药效作用,我开始出现「掉线」的情况,比如我会说着说着话突然像晕死过去一样,这是我最严重的一晚,也是生命体征最混乱的时候。我做了一个长梦,梦见我可以治愈自己的病,但前提是我得休眠10年,搭乘宇宙飞船去另一个星球定居,于是我用「理智」对老婆说,我想要去休眠10年,老婆抓着我的手不想我做这个决定,她问我是在做梦还是真的想要离开了,我给她说我10年之后会想办法找到她,我希望她接受我这个决定,当时的她觉得这或许就是「告别」的信号,所以她一直询问我能不能不要做这个决定……后来她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你去吧,我到时候也会去找你。」说完后,我就睡了有史以来最沉的一觉,直到第二天醒来。在死亡体验里,有一道命题,当你的孩子或爱人,决定要去参加一个火星移民计划,但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计划,你是否同意对方?每当我们在主持死亡体验时,读到这句题目的时候,都会鼻子一酸。
好了,写到这里鳄鱼挤出了两滴眼泪,但转念一想,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计划,我还是会参加的,只不过现在多了一个支持我的人,会跟着我一起参加这样的计划。
我的车是20年秋天买的,4年半开了不到五万公里,买的时候落地快40万,昨天找瓜子上门检测了下,经过一天竞价,玛德给我报价17万,说现在新车落地也就二十七八,我在犹豫换还是不换,看中的新车是特斯拉的model y,朋友好几个都换了,说一月电费不超一百,开的很爽,保养也是一年到头就换了个空调滤芯,基本没有保养费,我的油车一月油钱大约六七百,保养一次1500左右,有点心动了。
新车指导价26万多,置换补贴15000,限时保险优惠7000,5年0息,首付8万,月供3000,大家有何意见,我这会没啥主见,家里也不想再养一辆油车,想等特斯拉FSD自动驾驶可以订阅时,出去旅行时订阅几个月用,现在FSD好像6万多,感觉还是有些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