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项目与产品开发陷阱反思:拾起最小MVP和PMF方法论

2025年3月1日 02:00

近期,我想要做一款产品,兴奋得睡不着觉,大半夜还在和朋友讨论产品的细节,从功能到域名、官网,再到技术框架。光是想项目的域名就花了两天时间,反反复复琢磨。产品功能也是一遍又一遍地思考,甚至用 AI 生成了一个特别系统全面的产品方案。不过,真正执行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开发不动它,执行层面包括产品的细化功能大脑想不出来。这么一套全面的东西,个人或者小团队很难轻松上手,必须要特别成熟的团队才行。但现实情况是,开发新项目的大多是小团队、不成熟团队,甚至是个人开发者。真正成熟的团队,他们不会轻易去碰新项目,而是在成熟项目里“堆屎山”。

在推进这个项目时,我首先将产品设计得非常全面,结果掉进了自嗨的坑里,严重高估了自己的开发能力。为了实现一个很简单的小功能,我用 Cursor 自己编码,开发一套 PHP 框架。这就好比为了一颗子弹去手搓手枪生产线,这不是做项目,而是在完美地编织一个大坑,然后把自己扔进去。前些天,我看到 Obaby 的网站还是 PHP 7.4 版本,就问她为啥不升级到 PHP 8。她说她编译了个 PHP 模块,我回复说:“你肯定是魔改了底层的东西,老放大招。有些问题可以用小招解决,不用总掏导弹核武器。”原来,很多朋友也是一样,动不动就在打苍蝇的时候掏火箭筒。

人的大脑和神经非常奇妙。在规划阶段,就像一个兴奋的内燃机,能做出一套完美方案。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就开始痛苦了,因为发现很多规划根本做不到。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规划阶段的多巴胺分泌远高于实际执行阶段。这就像是玩游戏时沉迷于攻略,却从来没真正开始游戏一样。这种“多巴胺陷阱”会让创作者陷入无尽的规划循环,根本没法真正投入,而大脑对“规划快感”的过度依赖,这不是个体问题,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

在项目开发中,往往有两个东西最难绕过:第一个是系统化复杂思考,第二个是在执行中往往在错误的领域深耕而不自知。以实际举例,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会系统地规划某件事情?规划完后,执行力强的人甚至能把整套方案做出来,但你能执行下去吗?人们思考的完美,往往是他认知的完美,而不是他自己能力的完美。这句话一定要理解。当我们理解了自己能力的界限,再去结合整个方案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现实地落地做出些东西。这是我关于系统化复杂化思考的反思。

第二是执行中的错误深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我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果有三个人,世界就是他们交织重合的部分,因为只有这部分是真实的。未被交织的部分虽然存在,但并不在现实世界中出现。真正实际的实相是整个宇宙人们认知的交合处。

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你去买菜,你以为白菜5块钱,进货2块钱,你拿着钱进货去,第二天白菜大跌到2块钱,卖不出去了。这就是市场。你的2块钱和市场的售价2块钱都是这个真实世界。一个项目或者产品,在早期就应该去市场验证,而不是在某个领域细分深耕。等你推向市场,才发现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两万五千里,你花费的时间全部都是无用的。

要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使用方法论。方法论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尝试用方法论去约束自己,避免磕磕绊绊。

如何避免完美主义陷阱

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完美方案,做成一个匹配自己能力的真正执行方案?如何快速推进项目?这里引入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概念。

最小可行产品(MVP)

定义:MVP 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出的具有最基本功能的产品版本,用于验证产品核心价值假设并获取用户反馈。

作用:MVP 可以帮助团队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从而避免大规模投入后才发现产品方向错误。

特点:
– 功能极简:只包含满足核心需求的最基本功能。
– 快速迭代: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调整和优化。
– 成本低:开发成本低,甚至可以是零成本。

实施建议:不要陷入大而全的规划,一个产品里面核心功能就那么几点。把产品按照最小的产品、最小的团队、最小的界面直接上线,快速迭代。用户会给你真正的反馈。

产品市场契合(PMF)

当你使用最小 MVP 创建了产品或项目后,接下来应该思考的是市场契合点:你的产品哪个点是用户最需要的?如果把它从产品中拿掉,大量用户会离开。比如,如果微信不能打开对话窗口,拼多多的价格比淘宝还贵,抖音一刷都是枯燥的教学视频,你会怎么样?

定义

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契合)是指产品与市场需求达到最佳契合点,即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并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用户认可和增长潜力。

验证标准

定性验证:如 Sean Ellis 测试,即询问用户“如果无法再使用这个产品,你会有多失望?”如果有 40% 的用户表示“非常失望”,则通常被认为达到了 PMF。
定量验证:根据产品类型不同,常见的指标包括:
用户留存率(如 30% 次日留存率)。
用户活跃度(如 DAU/MAU 达到 20% 以上)。
付费转化率(如 5% 以上)。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与获取成本比(LTV/CAC > 3)。
月流失率低于 2% 等。

作用

PMF 是产品从探索期迈向成长期的关键节点。只有实现了 PMF,产品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

MVP 与 PMF 的关系

MVP 是实现 PMF 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通过 MVP,团队可以快速验证产品的基本价值假设,收集用户反馈,进而优化产品并逐步向 PMF 靠拢。
PMF 是 MVP 的最终目标**:当产品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最终与市场需求完美契合时,就实现了 PMF。

 

结语

为什么懂了一切,你仍然过不好一生?答案是,你只是在大脑里稍微过过脑子,却没有真正付诸实践。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于,你可以把所有现有的方案拿出来,附上“最小 MVP 方案”重新输出。把整个文档扔给 AI(如 Kimi),你会发现项目好像能做了。所有的知识都是这样,我只是简单的看了,但是没有用它去输出的时候,他永远是一段阅读记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帮助的,就像这篇文章,当你需要它,它有帮助,当你不需要,不要浪费一点大脑,阅后即忘是最好的。感谢您花几分钟阅读我是个人思考。

该文章撰写由Jeffer.Z完成,排版错别字及梳理由KIMI完成。

独立博客“中间平台“的多种形态

2025年2月10日 23:24

今天拿手机瞎逛,忽然发现了很多新博客。然后发现独立博客作者并没有比想象中少了,只是大家不太活跃,固定的在一些独立博客里面来回晃。

有一个六度理论就说。通过六个人你能接触到全球所有人,独立博客也是这样,通过评论区你能接触所有独立博客。我也有看到,博友圈,BlogWe,个站商店,博客志,博客圈导航,十年之约这一类的中间平台。这些平台也都是博友兴趣之余创作的。

中间平台加速了独立博客的流动,友圈也加速了这种流动,自从有了友圈Rss订阅者。我每次更新几分钟就会收到评论,但是这些都没有真正的自动化,将博客文章和博客本身Push出来,这里文章博客我指的是新文章新博客。

博客圈人不多。每天看来看去就是这帮博友,看多了人也会腻掉,发现新人就是一个问题。很多新人甚至写了很久博客,才意识到有一大批同类人群可以交流,所以使用中间平台为新博客导流是非常棒的选择。

四种思路中间平台思路

第一是搜索引擎,博客专门的搜索引擎,自动汇聚内容和博文,流量和用户内部互相消化,新文章和新博客自动蜘蛛收录。但是这种形式似乎使用者很难沉淀下来,毕竟用户量和内容量都不够。

第二种去中心化社区,通过中间平台api,将所有系统博客统一化,所有博客内容和评论直接出现在平台上,类似长毛象,博客互相联邦化,互相可以选择是否出现在对方的页面上,该页面汇聚该联邦站点文章和评论,形成一个个星球社区。

第三种自动化Rss博客广场,爬虫自动爬取博客和内容,根据网站性质,收录爬取新的博客和文章,直接通过系统处理,来推送内容到平台的专题列表内,这个效率最高,但是鉴于之前的一些争议,这个也是最不好实现的(协议方面),标准化实现最简单,协议实现最难。

第四种Ar社区,所有博客通过Ar生成固定的场景,博客以坐标节点来在整个ar里面,通过行走路线,走过坐标发现博客和内容,这个最异想天开,我最想见到这样的平台。

以上四种是我想到的,可以加速博客流动的方式,已经存在的导航,Rss推荐这种也是很棒的。

我对流动有一种天然的执着,之前做插件访客插件 然后做了@订阅插件 。当前的网站首页也是一个@评论和头像展示插件,开放式评论,每个头像都带源站超链接。然后我还是用了威严威语的@走心评论 ,也是一个开放式插件,每一个页面的主旨都是流动。

其中产品形态,都是我的想法,如果你有更好的,可以评论区几句,我觉得每一位博友应该都有自己喜欢博客中间平台,或者某种想象中完美的中间平台形态。

题外:目前我博客的所有插件和主题,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和我要压缩包,主题带板式数据开放,插件也可以随便使用。

理解常与无常

2024年12月12日 16:13

生老病死

前些天看琼瑶大姨去世,昨天我妈说家里亲戚得了癌症眼看就不行,年纪和我妈几乎相仿。我说这一定是晚期才查看到的,我觉得我妈是有些害怕。或许是年纪到了,生老病死苦穷怨憎厌,这些极端的情况或多或少开始接触,有人亲身经历,有人眼见他人亲身经历。昨日还是逍遥清贵今天就得乞活求食,上一瞬指点江山,下一瞬跌落尘埃。

八苦无常

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生苦何来:呱呱坠地一月哭二月闹三月不睡觉,肉体凡胎降生浊世,先受红尘肉苦。身体发肤机能衰退,腰酸背痛,望食不敢望欲不能为之老苦。头痛脑热,顽疾难去,日日焦灼精神难医,小病不断大病亡人,卧床不起身体干枯,疼痛难忍为之病苦。

死亡来临,万般无奈,一切放下,魂归何处为之死苦。心有所求却求而不得,如同饥渴之人望梅止渴,终究难解心中之渴,此为求不得苦。与不喜之人相处,与仇人相遇,心生厌恶却又无可奈何,此为怨憎会苦。至亲至爱,终有离别,或死别或生离,撕心裂肺,此为爱别离苦。五蕴炽盛,贪嗔痴慢疑,烦恼丛生,此为五阴炽盛苦。

人生八苦难以超越,似乎人一出生就在八苦之中行走,一切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刻不曾停歇。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世间万物无一不在变化之中。富贵贫贱,得失荣辱,人生际遇更是变幻莫测。这种变化,佛法为之"无常"。

常与无常

我有时候想,在这无常的世界中,是否存在某种"常"的东西?某种“规律或者伟大存在”可以超越一切,让我摆脱对八苦无常的恐惧。

我寻遍典籍更加恐惧,这种恐惧是抽象的,对于时空和世界本身存在的一种恐惧,经史典籍中的“常”并不存在,事物总在生灭合离聚散无常,世界从宏观到微观粒子层面,再到个人念头的转变,情绪的波动,身体的代谢,一切都在变化。

  • 刹那生灭
  • 念念迁流
  • 无有间断

最后佛法只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你看那河,河里的水一直在流动,今天看到的河水,和昨天看到的已经不是同一些水,但河流依然存在,"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河水换了不知凡几,河流却又存在。当你觉得河道永固时候,一场洪水下来,山川更易河流改道,这河也不在,我更加恐惧,无常可叹可怖。

这种痛苦是认知的痛苦,对错误的认知,对“常”执着妄想。变化令人不安,执着令人痛苦,期待引发失望,无法掌控感到恐惧。规律本身也在特定是环境和时空中不停出现背离现象。

时空异常

我看奇异博士的时候,一直理解不了多玛姆是如何被奇异博士打败的,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常与无常在一些超维度存在理解中并不相同,奇异博士通过时间宝石的能力,每当自己被多玛姆击败后,时间就会倒回到他被击败之前的状态,使得奇异博士可以无限次地与多玛姆战斗。由于多玛姆是一个超越时间维度的存在,他能够意识到时间的重复,最后也被博士这种无赖打法打败,最终休战。

一位超越时间维度的存在,本身已经能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他掌控时间但是却无法打破时间异常的藩篱,平时处于常量的时间,被一段异常的循环打破,再次感叹无常常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本质"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人为建立的,是我们的心识所构建的概念,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在现代物理学中,物质的"本质"是能量,能量也在不断转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基本粒子。

历史无常

如果从有文字记载的公元前841年算起,到1911年清朝灭亡,这2800年中,我们历史上共发生了3761场战争,只有800多年没有战争的记载。这都表明在中国历史上,战争和动荡的时间相对较多多。

颠沛流离,聚散离合为之无常,有人说经济出现了异常,是否有可能我们这段繁荣的盛世本身就是一段无常序曲中的异常呢?从秦朝开始计算,如果以1979年最后一次战争算起,我们目前近40年未发生战争,这也许是和平最长的一段时间了。历史上,超过只有两次连续15年以上未发生战争的记录。

我们所处于的和平年代和经济繁荣,在漫长历史混乱和无常中,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状态,因为我们在一段非常长的“常量”中,是不是感觉不可思议,目前的幸福来之不易,珍惜当下吧。

法的无常

种种因缘所生的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色”,还是精神的“心”,都是生灭变化,不可常住。万事万物都处于聚散生灭之中,没有恒常不变的存在。

从时间的角度,无常可以分为“相续”和“刹那”。相续无常指的是有为法在一期相续过程中,必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而刹那无常则是指在刹那之间也有生、住、异、灭的变化。

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世界也因而是不真实的。

在佛教看来,世界万象是流转不息的,只是暂时的存在,稍纵即逝。因此,万事万物可以被视为一团由变化纠缠产生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是由无数因缘条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结果。

有为法

这才是无常的本相,一团由变化纠缠产生的存在。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了那河,你眼中应该是生灭聚散离合,纠缠而产生的河流,它的前世后生并不存在,只有当下可以掌握,你去提一桶水出来,这种水不是昨天的水,也不是明天的水,而是今天的水,如果你不去提它,这水稍纵即逝,眼前的水也不是眼前的水。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了公司的同事,你眼中应该也是生灭聚散离合,他是一团纠缠变化产生的存在,当他处于某种特定状态时,你去接触他,你发现他是如此,当他处于另一种在状态时候,发现他又是那样,你他和因为状态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状态,昨日的他不是他,明日的他不是他,只有今日的他是他,你只能把握现在,你和他的因缘际会需要你理解组成他这一复杂状态,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纠缠状态。

你去观察他所处于的状态,理解他的前世今生,看到纠缠在他身上种种因果,你见他应当如此,你眼中便是灭聚散离合,时时刻刻的毁灭和重聚。这种观察和理解存在的方法叫有为法。

用人话说法就是,当这个人心情好时候,你可以找他,心情不好离得远远的,这种一种很肤浅的应用,大家一定看到过很多电影,一些商业精英能够通过调研一些公司老板的爱好,然后打入老板的圈子,最后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其实也是有为法的一种功利性应用,老板虽然是老板,但是他也是由情绪肉体记忆化合物和家庭组成的一团纠缠,只要使用得当的方法,你就可以攻克老板。

有为法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即所有依赖于因缘条件而生起、存在和消失的事物和现象。这些法具有生灭变化的特性,受到因果律的支配,是动态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它们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所有事物,如物质世界、心理活动等。简而言之,有为法是所有有条件、有造作的法,它们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无为法

有为法非常符合量子纠缠,所以很多人听到就会很容易理解。有为法之后还有无为法,无为法就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我一直说有没有超越一切无常八苦的常呢?在佛法中是有的,他就是无为法、究竟常、法性和真如。

它是一种超越生灭变化的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无生无灭、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而存在。这些法是恒常的、不变的,代表了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涅槃、法性、实相等。无为法不随因缘而变化,它们是静态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以上的无为法的定义,我能理解结果和定义,但是我理解不了达到的方法和过程,就像是有为法,我讲完了,以博主们智慧大家都或多或少有多理解什么是一团由变化纠缠产生的存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真实存在的现象并且理解。但是无为法就是难以理解的形而上法理,它更像是神话中,神祇的境界。

觉知智慧

理解和接受无常,理解无常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通过觉知和智慧来应对变化。觉知的智慧帮助我们在变化中保持清明和稳定。如果你执着于常而不能看到事物的本相,也无法看到你观察的受体生灭聚散离合的状态,那么你应该会得到非常大的痛苦,执着于无法得到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如果你想得到首先应该知道,你得到的不是那一刻的结果,而是你观察万事万物时时刻刻变化存在的事物,然后你和这事物纠缠互为因果的一种状态。

你想减肥,你要理解自己的作为化合物存在的纠缠状态,理解身体能量输入输出的阀值,知道贪吃懒惰最后的后果,也知道自己是否有精力时间去实现你观察到的想法,你执行过程中,世界是否会产生某种不可预测的状态,影响了你要减肥达到身心健康纠缠状态的结果,无数不可预测和可预测的因果互为因果,纠缠为一团后才是你得到的状态结果。

你要通过学习和观察增长自己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觉知的念,是观察变化的心,是你要到达目的不可动摇的真如本性,是如铜镜一样映照万物的清明。你要超越概念的理解,不被现象迷惑,明了实相的能力,获得真实的智慧。

永远永远不要迷失觉知的念,只要觉知存在,你就会茫然无措中高挂明灯,寻着觉知的念重新理清一切。

回向

愿以此文功德回向;我与闻者,皆生智慧。愿此智慧,无常中安稳,八苦中解脱。

若有见闻者.悉发觉知心.


参考文献;《阿含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刚经

人到中年学习客套

2024年7月23日 10:57

1#

昨天回家,在楼下打电话。邻居家大哥带着他儿子小九夏走过来,然后大哥给我介绍了一下,一对老夫妇说是他的爸妈。

我因为在打电话处理事情,就冲阿姨叔叔笑了笑,狠狠地点了点头打个招呼,然后蹲下去逗一逗小朋友,就继续打电话了。
等他们走远了,我事情也差不多说完了。作为一个二极管社牛社恐,有时候在工作场合特别能说,回去生活里反而有点不知道说什么。

 

2#

邻居这家人特别好,只要给孩子做什么吃的,都给我闺女带一份,闺女和小九夏就差十几天出生,年纪相仿。有时候邻居送东西真的会送到我不好意思,不能说天天送,一周至少送七次以上。

所以我要特意记住,比如今天看到卖西瓜挺好吃的,切半个西瓜给邻居送过去。邻里之间这种小东西送一送挺好的。

费力说这么多我想表达,邻居的这种亲近非常难得,但是昨天我回想了下,应该把电话挂了,再客套几句,这个是应该有的礼貌,但是我一直在处理事情,大脑没反应过来。邻居肯定不会多想,但是咱们还是没做到位,至少我个人觉得我做的不够好。

说回客套这个事情,我打小就不擅长这个,有时候看到一些人会大脑短路,不知道说点什么,就算现在这个客套的意识,也是工作里锻炼出来的,因为职业特性,要求我必须团结每一个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推进项目就会很丝滑。客套就成了必杀技,捎带的把这个锻炼了一点。

但是我仍然不会客套,说起来有点好笑,那就是在公司我知道如何与绝大部分人相处客套,但是回到生活我就会社恐,或者不知道如何和邻里沟通,大部分时候我就是羞涩一笑。

3#

如果按照昨天的场景,我应该直接挂断电话,然后问问叔叔阿姨什么时候来的,这么热的天气适应不适应,来看大孙子一定很开心吧,对方回答后再来几句,最后说,赶快上楼吧外面这么热,这是一个完整的客套流程。有头有尾,结束也不突兀。

但是当时我的脑子瓦特了,就是这么尴尬,本能的东西有时候是无法掩饰的。骨子里的东西总是不经意间展现出来。

三十多岁,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个可能是我的性格本身问题,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导致我总想躲起来不见人,工作中看起社牛,更多是一种工作的伪装,长久下来形成惯性,成年人为了生存的无奈。

客套这个东西。不单纯是一个虚假的问候,小时候我觉得这东西很无聊,没话硬扯几句,年纪大了就知道,这是做人基本的礼貌。通过客套让对方知道。你很尊重他,同时你也很关心对方,如果你和别人见面总是很尴尬,那么就是缺少这个润滑剂,客套也会加强双方的关系,良好的社交关系,也有助于我们的日常交往。

 

4#

即使中年社恐,我想我现在学习应该也不晚,就是多注意,多总结,然后生活里见到人,多客套几句,别再傻笑了,我笑起来真的好像一个大傻子,笑死我了。

为什么要无相布施?

2024年8月22日 00:00

ZEN

假期带一长辈朋友去老家同堂寺散心,很欣喜地见到上次为寺庙采购的法器都已投入使用,我顺便向长辈朋友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后来和更多朋友小聚时,聊起该寺庙,我便提起我为他们采购法器的事情。这时,长辈朋友告诫我:“不要提起此事,提了便没有功德。”

他说这种行为就像布施一样,和财布施、智布施类似,助人了不必提起自己的功劳。我后来查到这种智慧其实就是佛教中“无相布施”,意思是:

我们在修布施的时候,一定不要着相,尤其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相,否则的话,布施的功德,就会大打折扣了。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劳,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如果有这个念头和行为,布施的功德便大打折扣了,相反,按无相布施的理念,就是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就像我以前提到的一个不知名网友每月资助我的小学母校一样。

“无相布施”这一概念来自佛教里的《金刚经》,我非佛教徒,但不妨碍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哲学,我为此反思自己的行为。做了好事,忘不了自己的功劳,甚至主动炫耀自己的功德,这种心态和行为虽然谈不上坏,但它不是上上等的作为,为什么?

  • 首先,炫耀自己的功劳,有一种优越感,本身是没有放下自我的表现,着了“我相”。
  • 其次,炫耀自己的功劳,其实就是贪念,有邀功的嫌疑,求别人的赞赏回报。
  • 最后,在奢求别人的赞赏回报过程中,万一没有得到,难免造成失望沮丧,以后还要不要“布施”?

践行布施,也就是助人,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布施本身是慈悲的心态,帮助别人,渡人渡己,不应求回报,而在布施的那一刻当下,其实已经收获了内心满足这一回报,这是幸福的元素之一,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而平和心态才是永恒幸福的本质之一。

相反,布施之后不忘自己的功劳,便越过了界线,得到的已经不是回报,是贪念,是欣喜,也可能是失望,这些都不是平和的状态,更不是幸福的状态。

放下我相,放下我执,无相布施,正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感谢长辈朋友给我的开示,这是他对我的智布施。

当我在戒酒时我在戒什么?

2024年8月8日 00:00

贪嗔痴

自上次立志戒酒以来,已经过去几近半年,总体来说比较成功。记得刚开始和朋友聚会时我宣布开始戒酒,朋友还笑称:一个月后再看看。

对于一个曾饮酒多年的人,难道戒酒后真不想喝酒了吗?这当然不是。事实上,我偶尔还是会想喝酒的。想想那些小酌怡情的场景,怎么能少得了以往的酒?无论是高浓度的辛辣白酒,还是低浓度的清爽啤酒,单是读到诗仙李白的“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和诗佛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喝点酒简直都对不住古人。

实际上我也破过戒。一回是一好友来广东小聚,实在没有顶住劝酒的劲,喝了一点白酒,晕乎乎、飘飘然。另一次是带学生去徐州参加技能比赛,他们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值得欢庆,破例小酌。我请他们吃饭时点了店里最贵的比利时修道院啤酒,给他们讲解修道院啤酒的来历,我想让他们知道:世界很精彩,人生可以享受。

除此之外,无论什么场合,我严守戒酒的戒律,所以我说总体比较成功。那么这么长时间的戒酒到底给我带来了哪些感受呢?

保持健康。酒精对人身体健康之毒害不用多讲,科学研究说,最安全的酒量含量是零。戒酒后,不再有头晕,不再有酒后第二天找不回元气的感觉。持续戒酒相当于持续保持身体健康免受酒精的损害。

更加安全。不管去哪里聚会,因为不喝酒,我再也不用请代驾,多晚都能自己开车回来,永远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还能把同行喝醉的朋友带回来,做一个放心好司机。虽然我以前也没有酒驾,戒酒后更与这些事情没有任何可能了,开车也就更加安全了。唯一不好的是,不能照顾代驾们的生意了。

时刻清醒。不喝酒的日子里,再也没有醉酒的片刻,整个人永远保持清醒状态,这也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我曾在饭局上见到中年男人们酒足饭饱后,声调变高、吹牛上天、胡言乱语、痛骂世界不公,最后在出租车里趴在车窗外吐了一地。

反省自我。我开始回想以前的自己,醉酒后不也是这个狼狈样子吗?我开始质疑这样还谈得上是高质量的聚会吗?每当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错觉,大概就像修行人所说的头顶放光明的境界,我感觉自己像身处一个清静的世界,大概离智慧更近了。

所以当我在戒酒的时候,我在戒什么?我其实是在戒自己心中的“贪、嗔、痴”: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负面情绪的爆发以及智慧和认知的缺失。人到中年,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大概没有什么值得挑战的事情了,因此愿意挑战戒掉心中的“贪嗔痴”,就从戒酒开始。

因此,每当朋友说我戒酒会没有朋友的时候,我心中默默回复:那就没有朋友吧。每当朋友说我戒酒有点清高的时候,我心中默默回复:那就清高吧。在酒的世界和我的世界,我更愿意待在我的世界里。

下一步该戒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