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保健品

2024年11月9日 08:47

以前我总觉得保健品这种东西离我很远很远,我搞不懂那些人为什么看上去好端端的,一天就是要吃一把药。那些药里面很多都是什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之类的东西,为什么要补那些玩意呢?为什么我们日常的生活摄入的那些食物不能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

以前我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摄入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这个东西晒太阳就可以自体合成。尤其是我跑步的那几年,晒太阳晒得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晒得过量了。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工作日的中午吃过午饭,我都会戴上墨镜,在一片空旷的地方游荡上起码10分钟。这样的话,如果衣服不是穿得很多、全部把手臂都遮盖住,晒的太阳够了。后来我再也没干这种事情。吃过午饭就只是匆匆的从饭堂回到办公室,要拿快递的时候,可能再去一下后门,拿快递的时候可能还会晒上一点点太阳,而如果直接从饭堂到办公室,基本上晒到太阳的时间得用秒去计算。于是我觉得即便我从今年年初就开始补钙,但是有段时间那种快要抽筋的感觉还是会袭来,尤其是运动过后,又或者是早上起来的时候。那种有点肌肉不受控的感觉很奇怪,就像是疲劳过度,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运动量没增加多少。帮我给我妈买健美生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3以后,在某次淘宝购物之后,随手带一件我又看到了同款。我妈那个维生素D3是在京东买的,京东的那个东西花了接近60块钱,虽然送了一包质量还不错的维达纸巾,估计那个能顶15块钱,但是那个健美生的维生素D3我还是花了接近45块钱。淘宝上我看到的是在天猫的健美生旗舰店,随手带一件的价格是19块9。如果我之前没搜索过这种东西,我绝对不会买,但就是因为我才刚刚买过,而且我入手的那个价格是那个的两倍,所以我真的顺手了带了一件维生素D3。我在买鱼油之前就已经顺手买了维生素D3。现在我吃的励全片是600毫克的钙加125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3,跟进口保健品的那些钙剂相比,维生素D3的含量很低。高尿酸血症不适合吃这种复合的钙剂,但是分开吃的时候却没什么问题。所以我的做法是早餐之后吃钙片,中午午餐之后吃维生素D3,直接把两个分开。我不知道吃维生素D3对正常的人有什么好处,买的时候纯粹是因为觉得那个价格太过分了,简直让我觉得在京东买的那个智商被侮辱了,但实际上我在京东入手之前,我在淘宝也转了好长一段时间。维生素D3摄入以后,我感觉快要抽筋的感觉几乎没有了。有时候把脚绷直可能会有那种快要抽筋的感觉,但这种情况极少。另外一个可能的效果是运动的时候不那么容易疲劳了。这包括了运动期间不容易疲劳,运动之后乳酸堆积也不再那么明显。所以有些时候你还不能不信,维生素D跟运动协调能力真的很有关系。老人之所以容易跌倒,就是肌肉协调能力不好,跌倒又很容易导致骨折。如果人躺在那里一动不动,那么肌肉萎缩就更厉害了。我感觉我妈那个单位的体检,尤其是他们这些退休人员的体检是非常合理的,他们是对每个人个性化指标设定。他们每年都检测维生素D是否缺乏很有必要。我觉得哪怕是我这些准中年人去测维生素D,估计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数据不太好。

以前我会觉得吃保健品没有必要,但现在我觉得其实保健品也挺便宜的。维生素D3可能得用几毛钱去算每片的价格,如果买得恰当,鱼油也只是一天一块钱。如果每天花5块钱去吃保健品,那个组合估计要比吃5块钱早餐全面好多。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必要的话,5块钱我也不愿意花。

吃相难看的京东

2024年6月14日 22:08

以前喜欢在京东购物,主要是看上了京东自营的次日达,物流极速,很多东西当晚下单第二天就能到,这是自营的优势。

最早开始用京东,大约是在2012年前后,距今已经十二年了。当时的京东还只是个在电脑上浏览购物的网站,当时的京东还只是个在线商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京东把配送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京东物流,自身变成了京东商城,现如今又弄了个京东金融,众所周知,但凡和金融沾上边,消费者都需要擦亮眼睛,谨防受骗。

京东有个保价功能,就是购物完成过后,如果发现商品降价,可以申请保价,然后退还差价。保价期限有7天的,有15天的,也有30天的,日期视商品的不同会有所不同。曾经退还的差价会按原支付方式退还到自己的支付账户,现如今,京东商城将差价单方面划拨到替用户开通的京东金融账户上,如果消费者想用这笔钱,就需要上传身份证以及绑定银行卡,然后完成实名认证才能使用。这手段,可以说是赤裸裸地耍流氓,说好听点叫店大欺客,说难听点叫非法侵占他人财产,吃相真难看。

抵制电信诈骗,从你我做起。玩不起保价功能就不要玩,不要抠抠搜搜的,绑架消费,注定要完。


除非注明,三棵树阁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链接:http://www.sksren.com/archives/1853.html

谈谈拼多多和品牌

2024年2月20日 04:06

最近有些思考,想在这里随便聊一下拼多多和品牌的话题,记录一下。

我不是学经济的,也不是学商业的,但是关于品牌和商业模式的话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我想聊聊这个事情是由最近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的事情引起的。

首先一点,电子商务的红利期早就过去,现在看来,电子商务真的算不得什么好生意,也很难谈什么扎实的护城河。电子商务,最多就是套着已经黯淡马甲的零售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也许在十五年前,电子商务是能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这些年可以说把一副好牌打坏,电商成功了,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于是它尝试了大量的 “第二曲线”,可是基本上输多胜少,臃肿的人员不说,投资也是一塌糊涂。阿里巴巴有护城河吗?当然!但是它最核心的零售业,护城河却是被高估的,有人说它现在是处于 “大而不能倒” 的状态。

我想起自己家乡的大型超市,基本上都是每隔几年就有一个新的冒出来,然后就是人头攒动,再接着就是几年后倒闭,几十年了,仿佛就是跳不出这个循环。灯火辉煌的时候人们永远都不会去想象它几年后落魄的样子,但是市场的变化往往比人们想象要快。

曾经有人争论重物流和轻物流带来的区别,可是看看京东,一样在过苦日子。电子商务就真的是一个艰难无比的行业,随着抖音、拼多多这样的越来越多的玩家进驻,伴随经济因素导致的消费降级,很难有人独善其身。

再来看拼多多。拼多多从社交的夹缝中成长起来,在大家都爱 “价廉物美” 的东西,在没法两全的时候坚决地倒向 “价廉” 一边,立足于低消费人群,忽略品牌,生产厂家直销,用病毒式的扩散方式(比如社交平台 “砍一刀”)大量获客,抢夺份额。另一方面,欺压小商家,压低利润率,发布各种保护买家的政策(比如 “仅退款”)。在我看来,它正在做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消灭本土品牌,这一点和以往的互联网电商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这一点真的很厉害。你会记得你在拼多多、Temu 上买了什么便宜到惊掉下巴的东西,但是你会记得它是哪个著名品牌的正品吗?这就比较少了。山寨货、劣质品、盗版书……在低价的诱惑下,似乎一切都变得可以理解。

我觉得拼多多可能会霸占更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但是这样的公司,起来得快,倒下得也快。我在北美,Temu 之前,其实已经有 Shein 和 Wish 了,这样的模式其实并不能算独创,我也并不觉得这些主打低价的公司能长久地生存下去。这里面有一个关于护城河的问题,就是 “其它电商能学拼多多吗?”,从渠道、营销,到获客,我认为其实这里的门槛并不太高,也许阿里巴巴能学,也许京东也能学。

我觉得,一个让普罗大众受惠的长期的好生意能做到两件事情,一个是平台,一个是品牌,二者至少具其一。平台指的是可以让更多的玩家加入进来一起玩赚钱的游戏,品牌指的是让消费者能够溢价去消费的口碑。这个品牌可以是自己就成为那个唯一,也可以是帮助其它更多的品牌壮大。

Steam 游戏就是平台,小的游戏发行商都愿意在这里发布游戏、和玩家互动;茅台就是品牌,买茅台的人本身就认可了它较高的价格。苹果是平台,也是品牌。它有一套完整的闭源生态,帮助其它开发者在这里赚钱,这就是平台;它自己也是品牌,我想大家都无可否认买苹果的产品就在一定程度上是溢价的,苹果自己多久代表了品质和用户体验。

拼多多是一个有争议的平台,但是它有流量,而电商盈利最重要的就是流量。至于品牌,我其实想说的是,从国家的角度,我觉得拼多多带来的最大潜在危害,就是在于这个平台对于品牌的扼杀。国产品牌需要在消费者心智中慢慢培养,而从拼多多购买东西,就恰好反过来,一种是没有品牌,一种则是反向品牌的心智培养——成为低价、劣质、平庸的代名词

我想澄清的是,我觉得拼多多是一家好公司,虽然我不喜欢它的生意,但这并不妨碍我认可它的生意也许还会继续壮大。我倒是真心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品牌和平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不是通过廉价和供应链的方式。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