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更换博客logo

2024年9月27日 16:12

早先使用的博客logo,使用的是博客名“天一生水”四字,配于汉字书法字体。而icon直接用对应字体的“天”字,转换成svg,icon什么的倒也方便。刚开始这只是个便宜(biàn yí)方案,没成想用了十多年。

期间时不时的会想起更换logo,怎奈艺术细胞不太够,图像图片设计处理技术不太到家。每次想更换logo,最后都不了了之,最多更换个汉字字体,比如早期某不知名的字体,然后尝试苏轼书法,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集字等等,最后仍然保持着“天一生水”四字logo。

《兰亭集序》全文里可以找出“天一生水”四字,完成集字成logo,但是集四字而组成的logo并不好看,还不如一直使用的方正吕建德字体logo

最近不知怎的,如同禅宗的顿悟一样。想到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想到里面的“水”字,记得有人评论过,”水”字的最后一笔捺笔,厚重沉稳,应该是来自颜真卿的影响。想着把“水”字最后一笔“捺”,切割下来,做博客的logo。花了几分钟,制作完成,布置到博客,效果居然很好,越看越有韵味。如此,就是他了!

苏轼书黄州寒食诗卷 释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點去)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點去)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万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右黃州寒食二首

寒食帖

logo

logo

说是顿悟,其实还是有源头。我关注苏轼很久,苏轼的生平,相关作品,有关的研究,相关传记多有涉猎。也早已关注过有“天下第三行书”之誉的《黄州寒食诗帖》,也尝试过用里面的字体集字做博客logo。《黄州寒食诗帖》是诗人在人生困顿时刻,书法艺术的勃发。情感,际遇,艺术(书法,诗文)三者的融合,如此肯定是好作品,被誉“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与此极其相似。

最近阅读有关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书籍。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相通的太多。书法,绘画,音乐,乃至园林,大都追求意,然后有趣。比如上面提到苏轼书法,宋人书法,尚意。注重神似,而不求形似,如此才有意境,引发观(听)者的想象,趣味无穷。

如此我这个博客的logo,可以如此解读:其一,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山水画,书法,黑白风格,以求有韵味,考虑是个人博客,且主要是生活,阅读类的,logo与此主题还算贴切。第二,logo外形整体上看是捺笔,是“水”字的最后一笔,同时也是一点,一滴水,也是开始,与“天一生水”最初的起源“巫舞致雨”,乃至后来“道生一”,以及“太乙”,“太一”等相关联(见我曾经总结过的 再论“天一生水”及河图洛书 一文,这里不再展开)。其三,远看此logo,像什么?像羽毛(可暗喻笔记),像一只鸟,像螳螂,… …像与不像之间,让人联想不断,如此才最有趣味。

logo

logo

logo

再论“天一生水”及河图洛书

2024年5月16日 14:12

因为博客名的缘故,一直对“天一生水”很上心,之前写过战国郭店楚简–太一生水(2022年),很久以前还写过天一生水和安防及古代火灾防范(2019年),关于“天一生水”(2017年),以及天一生水,地六成之(2012年)。读完李泽厚的《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一书,里面有篇文章论及郭店楚简及“太一生水”,让我又有了新的启发,想再写写“天一生水”。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初读《郭店楚墓竹简》印象纪要(1998)
八、“太一生水”。何谓“太一”?表面看来,特别是按照我们今日已很习惯运用的西方哲学史的视角来看,非常容易把它当作宇宙万物的客观“本体”或最终“实在”,即Logos或“道”。但实际恐未必如此。我疑其来由或根源仍在上述先民的原始巫术仪典。很可能,上古先民将巫术仪典中所可感受却不可测度难以言说的巨大神秘力量谓之“太一”。“太一生水”很可能是先民对巫舞致雨的客观理性化的提升理解。包括今本《老子》的“无,(厚按:巫也,舞也)名天地之始”,恐亦此之遗痕。巫舞致雨对先民及万物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具有如此决定性的巨大意义,因之用致雨的种种力量来解说宇宙的生成和变化,说它生天生地,成神明成阴阳成四时,而乃相当自然或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李泽厚所述,后世认为天一,太一,太乙,泰一都是同一个意思,指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又称“道”,原因可能是“习惯运用西方哲学史的视角来看”。

他把天一生水理解成是对原始先民“巫舞致雨”这一行为的理性化总结。让人有拨雾见云之感。

一般认为“天一生水”来源于“周易”(《尚书大传·五行传》,《周易·系辞》)及(或)“河洛之书”(除此,先秦时期的很多著作均可见“天一生水”。见上述我曾经写过的文章)。如果能搞清楚“八卦”,“周易”,“河图洛书”等的先后顺序,“天一生水”的流传就会清晰。

以下是我认为的“天一生水”渊源流传顺序。(实线箭头表示确信的,虚线箭头表示猜想,怀疑)

“天一生水”渊源流传

河图,洛书究具体为何物,宋以前的古籍文献一直未有明确说明,记录语焉不详。至五代末宋初的陈抟(道士,道教学者)在其著作《龙图易》中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图(同书中还有先天图、太极图等)画了出来。其后,北宋易学家刘牧研习《龙图易》,将陈抟的这两幅图命名为河图,洛书(《易数钩隐图》)。这是河图洛书作为图像最开始进入历史记录,北宋及后世对此二图研究者众,众说纷纭。

(宋末元初)熊禾《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中的河图洛书

从流传至今的图看,陈抟所画的“洛书”就是九宫格,而“河图”与八卦图相关。(此时二图的灵感可能均来自“八卦”,“周易”?)

往上追溯,“河图洛书”最早见于记录,始于西周初期王宫史官记载的《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玉器。当然有不同观点认为此处的河图不是玉器,而是治国的箴言秘籍或者图册之类,也即后世所谓的河图洛书。)

先秦时期关于河图,洛书的文字记录还有: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杨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九筹》)。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此处的“洪范”即《尚书》洪范篇。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春秋战国后期或两汉儒者所作。故后世《尚书·洪范》篇也称“洛书”。)

汉初著作《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西汉未年著作《乾凿度》中的九宫说,在9个数的方位配置上与陈抟所画“洛书”完全一致。明堂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兼具礼义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的学者大多认为是伏羲受河图启发而创立八卦,《周易》源自八卦。

当然,有不同看法。北宋欧阳修,在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前。

北宋以后,可能因为有了陈抟所画河洛二图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的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河”,指星河,银河,河图其实是星图。太极,八卦,周易,风水,六甲,九星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无论真相如何,后世对河图洛书的理解往这些方面发展了,表现出了数字崇拜,时空,天文,地理等知识。

以上,可以看出,河图洛书应该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和理解,即史前,先秦,北宋初。

回到开头,无论“河图洛书”,“八卦”,“周易”谁先谁后,“天一生水”概念应该是最先出来的。将原始先民“巫舞致雨”看成“天一生水”的源头,朴素的理解,可能是最符合实际现实的,返璞归真。而这种理解与我将“天一生水”英文翻译成’onewater run’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哉!

扩展阅读:

  1. 百度百科:河图洛书
  2. 河图、洛书、太极图
  3.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书籍
  4. 河图洛书概述
  5. 关于河图、洛书的最初记载
  6. 维基百科:河图洛书
  7. 朱熹:《周易本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