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笔记的六重境界

2025年1月10日 23:02

笔记作为知识的载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笔记伴随着人的需要、不同的成长阶段,发生变化。

如果要了解笔记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笔记的构成:框架是笔记的骨骼,决定了笔记结构,而决定框架的则是搭建笔记的思路,决定思路的是人的认知。这里以职场笔记为例,进行说明。

初见如流水

初入职场,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对职场知识的认知极少,几乎没有框架可言。都是想到哪里,记到哪里。有些以时间作为流水线,有些则以事情作为记录单元,记录下来。

再见如大树

随着能力的发展,逐渐开始承担项目,便以项目作为单位,记录整个笔记的进程、问题、想法。随着项目的增加,笔记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如果仅仅是事情的增加,还不足以让笔记发生较大变化,最关键的是认知上的改变:开始追求业务的系统性。

系统性认知的出现带动了笔记框架逐渐系统化,开始尝试搭建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例如招聘:开始考虑人才画像、招聘渠道、人才评估技术、招聘效果评估、面试官培养、招聘协同等。

三见如森林

当你工作5-10之后,单一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开始多领域发展。还是以招聘为例:此时开始思考人才价值与人才结构,什么样的人员搭配才是最符合团队及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开始探索团队分析和人力成本管控、薪酬管理、甚至绩效管理类。不再以招聘的狭隘视角看待招聘问题,而是从整个组织效能看待。

笔记的内容也会逐渐从单一领域走向复合领域。具有系统思维的专家,甚至根据不同业务之间的逻辑,在大脑中构建整个人力资源的知识体系。

四见如环境

无论专业知识如何精深,终究具有很大局限性:过于单一或者扁平。对于工作10年以上人员,极有可能要开始接触与森林以外的东西,例如:管理学知识、企业经营与管理、人性、经济学。让人整体知识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和完善。

五见如心境

知识是理性的产物,心境则是主观,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当外部的理性知识快速成长,但心境停滞不前时,人很难再进一步,因为:知识量大小虽然很重要,但决定结果的,往往是知识的运用。

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事情到了一定程度,专业知识效用已经越发衰减,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心理素质之间的较量,还有全局观察和运作。心境由心性决定。心境稳定高远之人,必是意志坚定,目标明确之人。此等人善于隐忍,看准时机,出手如雷霆。相比技术专家而言,胜算更大。

此时的笔记,专业知识已经不是重点,更多的是个人感悟,领会属于自己的道,更高层次的人,已经开始著书立说了。

六见如众生

当你走出一条路,知识及其运用方法,已经深深融入到意识当中,成为习惯。此时往往通过对规则的理解、系统性的逻辑推理或演绎,就已经能推测出七七八八了。处事如弈棋,一人、一事、一言、一行就如对弈落子,不经意之间已决定事情走向或胜负。

笔记如人生,人生进则笔记进化,人生退则笔记停滞不前。反之亦然,当我们心境进化时,就不应该再专注身外的知识技能与技术,这些会禁锢人的悟性,拖慢人的成长。此乃大忌,切记。

 

如何选择笔记软件

2024年11月24日 18:22

源起

作为OneNote重度用户,用了15年,工作、生活、知识库,都基于OneNote。之前我的笔记都是单篇,OneNote一直能满足我的要求:便利性、操作性、安全性:

  • 多端同步,Windows、手机、Mac都能使用;
  • 笔记容量大(我买了office365)
  • 类office操作,容易上手,跟office协同方便,富文本编辑功能强大;
  • 多端剪藏功能齐全,手机、电脑端都很容就剪藏到笔记;
  • 类笔记本层级结构,对于构建知识框架很方便;
  • OneNote用户群体大,背靠微软,从来不担心倒闭的问题。
  • 大企业,对隐私、数据的保护相对靠谱。

一直到2024年,准备写书的时候,才发现OneNote对于写作,确实不太友好:

  • 没有文章目录,并不利于长文写作;
  • 标签系统不方便;
  • 搜索功能拉胯,有些笔记,有时候搜索不出来,即使就在眼前,无法有效利用储备知识库。

结论:如果你现阶段以知识输入为主,OneNote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容器,当你把知识转化为内容输出的时候,就发现其明显的弊端。简单说:用OneNote来装东西很好,但用起来不方便。

以上,说明一个基本事实:笔记用途决定了你的选择。

关于笔记的用途

一个全面的笔记软件,具备四个最重要的功能:

  • 输入:无论是剪藏还是记录个人想法,都很方便。
  • 管理:知识大多数都分解为元知识,以此为最小单元进行应用,双链笔记的意义就在此。例如某个人,某个知识点,某个观点等。
  • 输出:即个人想法,一般情况下以文章的形式输出,最终积累出多篇文章甚至一本书,这就需要对内容进行组织。
  • 规划:即用笔记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明显的特点是:对人生体系、知识体系进行规划,对过程进行检验,并输出结论。

这就是俗称的all in one。

关于笔记,你不可忽视的事实

对于笔记,有些基本事实必须认清楚,才能更好做出决策。

容量问题

如果你是终身学习者,笔记会随着积累,容量不断扩大。我现在的笔记容量就达到了25G,还不包括图片和视频资料。这样的容量无论是obsidian还是思源的同步功能,都无法满足。如果你有留意两者的同步套餐,你会发现如下: - 思源:官方云端储存大小8G,居然没招到单位件限制; - obsidian:官方云端储存10G,单个文件200M; - Notion个人专业版:无限容量,单个文件没有限制; 这点考虑,obsidian和思源的同步功能是无法满足我长期的需求的,除非是搭建第三方同步。Notion可以,但考虑到如此大量的笔记存放在云端,这绝对是一件高危事项,风险太大。

笔记内容的组织方式问题

你希望自己的笔记、图片、视频,放入笔记之后,依然保持独立性,还是混杂在一个笔记里?Notion、OneNote这样的在线笔记,一旦上传进去就跟笔记整合在一起,无法单独管理和再次应用,例如:我希望把一系列的视频,整理成一个新的合集的时候,就很费劲,得挨个去找。但obsidian就很明显是独立一个文件夹存放,里面的图片和视频就是单独一个个文件,依然保持单元元素的特点。它跟Onedrive的结合,完美实现了大容量、元素独立应用、便于组织和整合的特点。

笔记的使用习惯问题

每一个笔记都有自己的优点,很难去区分优劣,例如:obsidian的优势是 Markdown格式,但这也是它的劣势;思源对此做了中庸的处理,增加了所见即所得功能,并且通过格式的转化,让双链达到了块级。Typora的优势是简洁专注,颜值高,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劣势。OneNote拥有很好的兼容性,笔记操作超级灵活,即点即输入,可以插入任何文档,兼容HTML格式等等,但对于写书,它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根据自己的用途选择了最合适的笔记,就必须慢慢去适应、使用和挖掘它的优势。当你习惯了,坚持使用了,用到深处,它必然就是最好的笔记软件。

安全性问题

物理上的安全性: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人宣传obsidian本地储存,不会消失。这是一种错觉!消失这件事,不会因为你是本地储存而风险降低。现实生活中,手机被偷、电脑损坏等情况数不胜数,多方式备份才是关键。

使用上的安全性:

在线文档你随时有被供应商查阅、训练AI的可能,为知笔记审查内容、松果文档泄露用户信息,是活生生的案例。从这个角度看,本地储存更安全。网络上的数据没有隐私可言,谁都不想自己的数据成果,被人白白利用。而且随着互联网内容质量逐步降低,个人笔记数据被用于训练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人性是不可以被考验的,考一个死一个。况且,我们也不是菩萨。

时间上的安全性:

笔记软件的寿命,很重要,笔记搬家绝对是极其痛苦的事。但一个笔记软件的寿命如何判断?主要从两个方面: 1、供应商的规模和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小企业和盈利模式不明确的笔记,暂时就不用选择了,不过知识管理工具不是一个高盈利的产品,赚的不多,没有情怀的企业,是做不下去的,我们看看为知笔记、幕布这两个软件就知道了,幕布现在都不更新了,老板跑去做氢图了。OneNote作为office365套装的一部分,在所有笔记软件中,安全系数是最高的。 2、如果是非商业化运作的软件,例如obsidian、思源等,这种能在本地部署的笔记软件,远比在线的笔记软件安全性高,因为即使供应商倒闭,依然能够单机处理笔记。

笔记目的

目的决定形式和内容。你跟一个女孩子想结婚还是玩玩,决定了你们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考虑笔记目的必须把时间拉长去看,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眼前,毕竟笔记是一生的数字资产。在未来世界,也是最重要的资产。因为这个世界是波浪式前进的,一朵浪花产生,另一朵浪花就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明消失了,新的文明诞生了,社会文明总在湮灭和创造当中前进。笔记的作用是减少文明的湮灭。怎么理解?很多很有用的书籍,在我们6070年代能看到,但现在已经消失了,例如这本书《老实人启蒙》,替代它出现的是各种厚黑学及人性的书籍,但是从现在来看,《老实人启蒙》这本书,依然秒杀目前大多数的书籍。

在上一章《关于笔记的用途》中提到四个重要功能,前面三个至关重要,而在前三个中,整理和输出最为重要。我们做笔记肯定不是为了好看、好玩,而是产生价值。

关于笔记的选择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如何选择笔记,都有了自己的思路。我说下自己的选择思路,供参考。

首先:

我希望笔记具有双重的储存模式,本地和网络。这样在线笔记软件如Notion、flowus、语雀等就被枪毙了。

其次:

我希望笔记的储存、上传和处理,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并且能跟我储存在云盘的图片、视频、语音、文件等具有良好的互动,且容量大。这样就必须用第三方储存的方式实现,而我是office365的长期会员,Onedrive就是我的最优选择。那就剩下OneNote、obsidian、Typora、思源笔记,不过,思源使用onedrive同步会有问题,直接pass掉。

第三:

我希望这个笔记软件具有较为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很好调用元知识,并且形成网络关联,从而加深理解和应用,OneNote和Typora就直接pass掉了,最后剩下了obsidian。logseq也可以本地储存,但没有我习惯的文件夹目录结构,一来是不习惯,二来是无法直观看到内容,从而无法判断是否漏掉哪些重要知识。

最后:

在评估使用体验、笔记功能等,发现obsidian通过插件的应用,基本能满足我的要求。

小瑕疵:

很多人发了obsidian通过onedrive实现同步的教程,我发现onedrive一直卡在鉴权的步骤,其实onedrive已经授权了笔记的访问权限,但是!obsidian没有反应!况且,Remotely Save是个人写的插件,不是官方,太依赖它或者太相信它,总觉得有问题,因此就不在使用Remotely Save这个插件同步。

我现在觉得能实现不同电脑之间的同步,就很不错。至于移动端,我打算用微信笔记或者给自己发信息来记录临时想法,遇到好的文章,就发给自己或者使用微信收藏。到了电脑端再处理。

况且,现在我也确实想减少手机依赖,让眼睛休息一下。

OneNote的最大弊端

2024年10月31日 21:38

OneNote是我见过的的综合能力最强大的笔记工具,没有之一,它:

  • 笔记操作自由,基本毫无限制,无论是插入、编辑、拉伸、缩放等等,任你发挥;
  • 背靠微软,二十几年一直都很坚挺;
  • 能承载各种各样的格式:图片、文字、视频、录音、PDF等等;
  • 丰富多样的文笔格式设置,就跟Word没什么区别;
  • 与office全家桶的高度集成,特别是outlook,无论是工作邮件整理、邮件发送、待办事项、任务安排等;
  • 程序本身超高稳定性,几千条笔记打开都一如既往地快。不过,以打印方式打开PDF就很卡,这个bug一直没修正;
  • 可以创建本地笔记本,即使使用在线笔记本,本地也有缓存;
  • 线上笔记本也很稳定,我在2009年创建的笔记,现在依然存在;
  • 可以设置标签系统,但没那么好用,如果这点改善下,那就无敌了;
  • 强大的导出功能,包括Word,PDF等。
  • 多端同步:PC、手机、Mac。不过安卓端的字体太拉跨,移动端写的笔记,在PC端看来会变形。

OneNote的正确用途:

  • 收集资讯:OneNote用于收集网络的文章,咨询是一把好手,特别是PC端。
  • 写工作笔记:随时把outlook邮件存到OneNote,还可以设置工作笔记,文件的阅读笔记等等;
  • 构建知识库:通过树形结构,构建笔记体系。

OneNote的最大弊端:(对我而言)

  • 没有页面目录!!!尽管可以通过插件实现,但标题的颜色太拉跨。
  • 因为没有页面目录,OneNote不适合写长文,只适合写1~2页长度的文章。不像我在obsidian或者思源笔记那样,可以在一个页面上写一个长章。
  • 就因为这一点,我放弃了使用OneNote作为输出工具,而选择了obsidian。
  • 否则,OneNote就是我最理想的笔记本。

OneNote、Flowus、Obsidian、思源笔记、Lattics、Notion使用体验

2024年10月22日 22:29

我一直用OneNote,2009年至今15年,包括工作笔记、生活笔记、个人心得、读书笔记等,一直都是all in one 。但最近不知道为何,心总泛起想了解其他笔记软件的念头,并且一直无法阻断。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OneNote并无法满足我现在的笔记需求。

于是,这几天下载flowus、Obsidian、思源笔记、Lattics、Notion,按照我使用习惯都用了一遍。虽然不是深度使用,但基本都把我常用的功能用了一遍。结果如下:

软件名称 本地 存储 页面 目录 线上 同步 写作 体验 格式 封装 公司 规模 稳定性
OneNote × 一般 one格式 超大
Flowus × 最佳 在线 未知
Obsidian 较好 MD 开源 未知
思源笔记  json 小+开源 未知
Lattics × 较好 在线 未知
Notion × × 在线 慢的一P

笔记软件我最关注:安全性、写作体验、倒闭风险、稳定性。

安全性:

随着AI的泛滥应用,所有在线笔记都会存在泄露、用于训练AI的风险,特别是小公司,这让我很不安,便生出了笔记存储到本地,在压缩备份至onedriver的念头。所以,尽管Notion、flowus的码字体验最好,也被排除在外,只是可惜了我刚买了一年的会员。

其他笔记都可本地存储,但思源笔记免费版不支持第三方网盘,Obsidian则和onedriver完美兼容。

写作体验:

主要包括格式、页面目录两个部分。OneNote的标题等级的颜色实在是太拉跨,根本不像标题,且没有页面目录,即使有收费的插件可以实现,但我觉得体验并不是很好。flowus的写作体验是做好的,无论是行间距、页面目录、文字编辑、阅读等,都很舒服。Lattics没有页面目录,直接pass掉了。

倒闭风险:

笔记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并不希望要搬来搬去,而且这十几年下来的笔记太多了,迁移成本太高了。Lattics、flowus、思源笔记都是小企业,尽管是头部的笔记产品,但倒闭风险依然很高,多年前很火的为知笔记,现在已经销声匿迹,wolai已经合并到飞书了。只有背靠大平台的笔记软件,才值得信赖。

稳定性:

OneNote的稳定性毋庸置疑,十几年的笔记都还在,软件使用也很流畅,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其他软件就暂时不清楚,因为使用时间不长。

其他两个关键因素:

工作与生活分离

我是outlook的重度用户,office-365长期续费,OneNote跟office高度集成,所以,OneNote还是会使用,只不过都用于工作,当做是工作资料、知识库来使用。并且买365送1T的Onedrive空间,不用放着怪可惜的了。加上我现在一直希望把工作内容和生活内容分离,免得投屏的时候,搜索出没必要的东西,大家看了尴尬。

笔记和写作分离

什么是笔记?什么是写作?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以前没有想清楚,甚至混淆了,现在大致明白:笔记就是随时搜集资料,记录下来,便于归档、整理和使用,这些都是来自他人的内容,以输入为主。而写作,则是完全属于自己思考的内容,包括一闪而过的灵感、整理成体系的文章和书籍等等,以输出为主。

所以笔记软件是用来记笔记的,而写作软件,是用来输出个人思考结晶的。因此,OneNote作为灵活性最强,横跨三个平台老牌软件,用来收集资料,存放资料是最合适的。(PS:OneNote为什么灵活性最强?随便写、随便粘贴、附件随便插入、随便转移位置、无限分区、无限笔记本等等)

但它不是一个合格的写作软件,我写作时对页面目录(大纲)依赖很强,需要随时看到文章的结构,让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并且OneNote的标题颜色太不起眼了,压根就不是标题,三级标题比正文还不显眼,实在是无力吐槽。

最终结果

我并不追求All in one,也不追求花里胡哨的东西,内容才是王道,日常功能够用就好。我打算:

  • OneNote作为工作的主力笔记,记录工作资料,剪辑网络文章等。
  • Obsidian作为主力的写作软件,便于数据的本地存放、线上备份、日后迁移。

且,Obsidian跟Onedrive,真·完美搭配。

其他吐槽

思源笔记的页面大纲有bug,明明已经换了一篇文章,页面目录居然还是上一篇文章的,不会自动变更,这也是我放弃思源笔记的理由之一。

而Obsidian很奇葩的一点是,每插入一个图片,都会生成一片图片的笔记,这真是。。。。现在我只有新建一个文件夹,用来存图片。不知道各位高手有没有别的方法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国庆01:升级我的笔记系统

2024年10月1日 23:26

2023年11月~2024年8月,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我历经不解、痛苦、迷茫、思考、探索、总结、构建,终于在2024年8月-9月完成了第四次开悟,让我几乎变成了另一个物种,从更高的视角、更理性看待这个世界,很多以前觉得很难决策的事项,现在多数都迎刃而解。

晚些时候有空,再单独说说这次开悟过程。

笔记系统的前后对比

以前,工作和学习是我人生的全部,所以人力资源领域的笔记、管理领域的笔记、个人成长方面的笔记,几乎占了整个笔记内容的90%。其中,人力资源领域还分为N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单独一个笔记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笔记内容的层级不会太深,坏处就是笔记本太多。

现在,工作并不是全部,人生的追求才是。并且以后我打算项目级、业务级以下的工作,基本不会再参与,都交给团队去做,自己把时间腾出来思考。因此我把工作笔记都装到一个笔记本中,再以分区组的方式来装模块的内容。最终得出的结果如下图:

 

为什么要升级笔记系统?

很简单,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理念不同了。以前的角色是社畜、牛马,拿着白菜的钱,操着面粉的心。当我把这个世界看做是一场游戏之后,很不一样了。工作就是工作,无论你怎么努力,职场上限就摆在那里,即使你拿到3-4万一个月又如何?一样是为别人的梦想奋斗,而不是自己。

既然是看待世界的视角不同,那么做事的方式、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对应的生活和工作的机制,差异就很大,因此,笔记系统的调整,是必然的。新框架的笔记包括:地球online、常见地图副本、玩家修炼手册、事业追求四大部分。在国庆节七天,计划全部梳理完毕。

第一步:删除

我把2015年至今的所有工作笔记做了整理,有价值的内容分类归入相应笔记本中,无价值内容彻底删除。笔记本就不应念旧,需定期清除。况且当时有价值的信息,现在回看却不再适用,甚至没有丝毫的参考意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向前看,及时升级和更新知识,避免沉迷过去,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第二步:归类

归类的思考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最终的结论是:对笔记来说,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分类方式,自己必须根据未来的需要做出取舍。最常见的有:笔记按模块分类,一个模块一个笔记本;还有按照日期或者年份分类;或按照自己的工作内容分类等等。实操过程中,大家往往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混合使用分类。单一的分类方式无法满足笔记的需求。

我现在分类方式,是按照人生的重点类归来,我必须关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几件事做好了,那么其他的自然就好起来了。

第三步:萃取

一篇文章,可能只有1-2句有价值,就必须提取出来,还有可能需要加以说明,或者把当时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能直接用的,甚至就可以直接写到书籍草稿中。这个步骤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估计是3个月左右。我的计划也是如此:每天抽一定的时间处理,三个月内完成萃取工作。

结语

今天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萃取这件事,很费神,后续再说。不过,以后可能都不需要笔记本了,花钱买个AI就基本够用,所以,在未来,笔记的作用可能有所减弱。随着AI与互联网、人类生活的不断融合,那些做云笔记的小厂家,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大家选择笔记本的时候慎重写,最好是选择大厂的。例如:微软、阿里巴巴、腾讯这些的。

笔记系统梳理

2024年9月17日 00:18

梳理逻辑:

  1. 体系必然有目的,知识体系目的跟人生目标紧密相关,最终服务于人生目标的实现。
  2. 知识是内容,工具是载体,应用是最终目的。
  3. 配套规划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处理,知识的输出。
  4. 知识体系的特点………………

——当我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想的有点复杂,我他喵不就是把工具整理下吗?有必要吗?

梳理背景:

趁着中秋放假两天,梳理一下个人知识体系的配套规划。

我的笔记分为三大类:

  1. 人生:包括人生的思考、规划、生活基本信息三大部分。
  2. 工作:包括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关于工作的思考、工作相关资料三大部分。
  3. 学习:网络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

与很多人都追求all in one一样,我所有笔记都在OneNote上,但最近我的想法有了改变:

  1. 随着笔记越来越多,all in one让OneNote过于臃肿;
  2. 另外,我决定把工作、生活、学习、事业分开记录,以提升各个部分的应用效率;
  3. 必须考虑知识变现这个问题了,笔记躺在笔记本里面,终究只是笔记,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我必须对越来越多的笔记进行梳理,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对知识的应用进行梳理。

笔记内容划分:

把笔记独立拆分。该做法有个好处:能很好地专注于某一部分,避免思维混乱,

  1. 人生之书:这是航母笔记,承载长达85年的人生积淀,主要是人生规划、人生践行情况记录。
  2. 职场与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材料、相关思考。
  3. 学习材料:相当于资料库,收集积累有价值的资料。
  4. 价值输出:知识和思想的价值在于传播,独立一个笔记,作为个人独有的材料的积累于传播。

笔记工具使用:

工具是笔记内容的载体,既然内容进行了重新的规划,那么工具必然要做出对应调整。调整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内容模块来划分,例如:人生、工作、材料分别存放到对应的一个笔记本里面。

另一种方式是:按照输入——整理——输出三个环节来划分,事实上,我目前all in one的做法,就是按照三个步骤去划分的。这个做法有个弊端,就是笔记没有层次感,没有重点。在每个环节,所有的内容的优先级都是一样的。

现在我打算采用混合式的做法:内容的存放必然是不同的笔记本工具存放不同的内容。

  1. 工作文档:用OneNote作为主力工具;
  2. 学习资料存放:用OneNote作为主力工具,一来容量大;二来可以跨平台同步;三来剪辑方便。
  3. 人生之书:用flowus来进行人生的整体规划,用excel来记录实施过程
  4. 思考及探讨:用blog-uncleda作为个人建设阵地,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平台。
  5. 价值变现:flowus、简书、blog、抖音、小红书、快手,全平台运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