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了来自深圳市的一篇报道,说的是在6月中旬在深圳市举办的一次学前教研人员“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修活动,我将这篇报道转发给了一些老友,博得了他们的一致赞赏。我在事后给与的两点意见是:(1)一个地方的教研人员对该地的幼儿教育质量是何等重要;(2)教育人员要有深度的思考,基于哲学、逻辑学和历史学的思考。
我将这个报道转载如下: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6月15日在深圳幼儿园举办的2024 年深圳市学前教研人员“批判性思维培养”系列研修活动(第二场)。我市各区学前教研员、市直属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市学前教研中心组成员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本次研训特邀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聚焦学前教研人员批判性思维培养,围绕“自我发展”与“国家需要”、“解读儿童”与“读懂儿童”、“幼儿识字”与“早期阅读”等三组话题进行了讲授与交流,促进了教研员们的思考深度和思维广度。
“自我发展”与“国家需要”
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双重维度
“学前教育工作,既要顺应儿童需要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朱教授在讲座中简明扼要、直接了当的点出了学前教育的本质。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系统思考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并从不同维度理解教育的实质。他通过“盲人摸象”的例子,生动展示了不同角色立场对教育发展的不同期待。
朱教授还指出:教育实践者不应只从教育学科角度思考工作,也不应只从儿童个体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问题,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家庭期待,都应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被充分考虑和整合。
“解读幼儿”与“读懂幼儿”
保持敬畏生命的育人初心
在“幼儿园的观察与记录”专题中,朱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记录”与“纪录”的区别。他以“孩子是一本读得懂的书吗?”引发思考,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了“解读儿童”与“读懂儿童”的区别。朱教授指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读懂儿童”只是教师的美好期待,但实践层面教育者是无法完全读懂儿童的,只能通过“纪录”不断贴近儿童的内心。
“幼儿识字”与“早期阅读”
“幼儿园到底该不该识字?”是一个必须要厘清的问题。陈鹤琴先生早在1956年就提出“儿童4岁就可以开始识字……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朱教授指出,早期认识汉字有益于人的左右脑早期同时开发,早期阅读启蒙是发展幼儿认知的一种重要形式,阅读启蒙并不是要单纯地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是
对“看、听、读、写”系统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不应排斥幼儿在早期阅读中去认识汉字,而应该主动为儿童创设在环境中自然识字的机会,要厘清“小学化”的概念和内涵,避免走极端,科学地、顺应天性的进行幼儿识字教育。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员胡敏博士在总结中强调,在学前教研人员的诸多必备素养中,“能够准确把握教育方向”是最重要的,而把握方向的能力,离不开多元视角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她指出,在我市学前教研人员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将“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其中,未来市教科院将继续通过一系列热点话题和工作问题的专题研讨,培养学前教研人员多元视角看问题的思考习惯,以及在海量资讯中快速识别和筛选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参训教研员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学习。朱教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紧扣教育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化传承到时代沿革,从理念创新到技术创变,切换不同视角带大家理解新时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前行方向,触发了教研人员的新思考。
市教科院举办学前教研人员"批判性思维培养"系列研修活动,旨在提升学前教研员的专业素养。朱家雄教授的精彩讲授,不仅让教研员们提升了工作格局、拓宽了思考维度,更激发了大家对新时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底色和未来趋势的深度思考。今后,市教科院将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引领教研队伍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提质推动我市学前教育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