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末代帝师朱益藩故居

2024年2月29日 16:18

上午参观完一枝枪纪念馆,被告知附近还有一个叫花塘官厅的景点,曾经是清朝末代帝师朱益藩的故居。决定下午去看看。

花塘官厅在319国道边的标识

花塘官厅位于距莲花县城一公里左右的花塘村,是晚清两代(光绪,溥仪)帝师朱益藩与父(朱之杰)兄(朱益浚,繁体字写作濬)的宅邸。因朱氏一门三进士,五科六举人,地位显赫,其宅邸被当地老百姓俗称为“官厅”(不知是否还与莲花县在清朝曾设置为莲花厅这一行政区划有关联?),流传下来。朱氏父子三人,朱益藩名头最盛,因而花塘官厅,还被称为“定园”(定园是朱益藩的号)。

官厅,旧称政府机关。
(宋)孔平仲《冬晓》诗:城上犹吹角,官厅已罢更。

后来发现,南昌滕王阁负一层同样有一个关于末代帝师朱益藩的专题展览,只是没有花塘官厅的展品丰富,当然这是后话。

朱益藩父兄三人画像

朱益藩家族世序图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江西萍乡莲花花塘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恩科)进士,殿试二甲第九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京师大学堂第六任总监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翰詹大考,他高中“馆元”,为光绪皇帝讲授历史、诗文、书画。宣统元年(1909年)任宗人府府丞,宣统二年(1910)授都察院左副都御使。1915年后,任逊位皇帝溥仪的汉文老师。他素以书法名世,同时又善诗能文兼精中医学。“九一八事变”后,朱益藩“但主拒,不主迎”(反对溥仪与日合作建立满洲国),态度鲜明,溥仪出关,他不但不随行,而且至死没去过长春。朱益藩于1937年3月病殁于北京。溥仪闻报极为伤感,依例追赠“清故太保”,谥“文诚”,赏银5000元治丧。

朱之杰(1824-1866),朱益藩父。字冕群,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知县候补,曾分发陕西知县,奉旨帮办河工,但因重病未能赴任。

朱益濬(1847-1920),朱益藩兄。字莼卿,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1879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880年任湖南省衡州府清泉县知县,开始了在湖南长达30年的官宦生涯。在这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湘西工作,历任知县、知府、湖南学务处提调、辰沅永靖兵备道等职。为清朝湖南最后一任巡抚。1911年辛亥革命长沙光复后不久,被革命军派兵护送回江西原籍。

朱氏兄弟还有一个弟弟,朱益湛(1863-1920),字芸卿,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第三十六名),后任广东顺丰县知县。

添建的花塘官厅入口

添建的东门入口,门上挂有一幅对联:“一帘花雨诗中画,半榻琴书醉里仙”,据说这幅楹联缘自朱益藩在北京官邸厅堂字画,为朱益藩亲笔。

墙上还挂有文物保护牌

花塘官厅修复记

我来参观时,临近中午,没有其他游客。门口的保安大叔告诉我,他就要回去吃午饭了,会把大门关上,我离开时,自己开门就可以了。: )

入得门来,眼前就是游览示意图及指示牌,因为事先没有做任何功课,得好好看看游览指示信息。

花塘官厅简介及参观示意图

指示牌

除了朱益藩旧宅,指示牌和介绍里还有湘赣省委旧址,列宁学校,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等内容。原来,随着朱氏后代逐渐迁往异地,官厅的用途发生了改变。1931年,官厅成了中共湘东南党团特委驻地,湘赣根据地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根据地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都在此召开,红六军团前身湘东独立师、红十七师曾在此组编。官厅还办过“列宁学校”,少年时代的胡耀邦在这里任过教员,称为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朱益藩旧宅

建筑

据说官厅原本一字排开建有三栋,皆是南北朝向。每栋都是三进,两侧和屋后都有附属建筑,青砖白瓦,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整个官厅正门原本是南门,2011年政府修缮时因为道路狭窄,拆迁难等问题,将南门封闭废弃,在东边添建了上前述徽派建筑风格的东门牌楼作为新入口。

中间这栋为父亲朱之杰所建。咸丰十一年(1861年),朱之杰辞官归乡筑宅,人称“进士第”,又称“老官厅”。此栋解放后长期作为盐仓使用而损毁无法修复,于1983年折除,后辟为花园。

最里一栋(西边)是兄长朱益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建,人称“翰林第”,又称“新官厅”。这栋建筑除大门外,三面无门,更无一窗户,似一座坚固的堡垒。檐高6米,封火墙更是高达8米,外墙高于内墙,安全防范意识很强。这可能与朱益濬在湘西为官30年,当地匪患猖獗有关联。

最外面一栋(东边)才是朱益藩旧宅。1911年母亲病逝,朱益藩从京城回籍守孝,在老父故居的左边新建了这座官厅,作归老之用,并为之取名“赐书楼”,为花园取名“定园”。当地人也称作“新官厅”。而朱益藩自1916年3月年携家眷赴京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直至1937年病逝于北京。

这栋楼的建筑风格也很独特,兼有北方,江南,赣西等诸民居特点。天井采光,似北京四合院,左边辟有江南山水园林,单间房屋又兼赣西民居特点。与其兄类似,这些建筑特色的融合可能与朱益藩的管管生涯有关,在京为官多年,见多识广、阅历丰富。

花塘官厅现在的样子

花塘官厅原貌

藩宅南门(正门)

藩宅正门上对联:积德勤绍佐时理物,建策忠谠兴利惠民。也为朱益藩亲笔。

“积德勤绍佐时理物”出自东汉《夏承碑》,意为努力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建策忠谠兴利惠民”出自东汉《景君碑》,意为建言献策要忠诚正直,做到利国惠民。

从藩宅南边看过去,左边是花池空地

同一位置左边看过去是濬宅,仿佛城墙一般

濬宅南门(正门)

濬宅后进的天井,用于采光

因为无窗,濬宅里的天井很多

上述天井下的滴漏

从里面看濬宅的风火墙

观景亭上俯瞰,近景为藩宅,远景为濬宅,中间现为花园空地

藩宅园林

藩宅园林里的观景亭

园林里的桥

水井

藩宅园林

展览

朱益藩宅正门入口

跨入朱益藩宅内,正中安放的是其等身铜像,据说是其就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时的情状。室内布置展示了朱益藩的一生。

朱益藩任京师大学堂学监时的情景

展览概述

朱益藩宅室内

朱益藩宅室内

朱益藩宅室内

朱益藩宅室内

朱益藩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的咨呈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值慈禧七十大寿,于是科举士子们迎来了一次恩科考试,史称光绪甲辰恩科。参加考试的士子们没有料到,他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届科举考生。

光绪甲辰恩科黄榜

除了文章学问,人品气节。朱益藩书法绘画同样出色,尤其书法,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大家。朱益藩四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严格的“馆阁体”训练。早年学习欧、柳、赵诸家,中年兼师李北海、米芾等。朱益藩入值南书房时即以擅长书法闻名,经常承代御笔书法匾额、春牌等。朱益藩与兄朱益濬同时载入《书谱》。

朱益藩乡试试卷

朱益藩殿试试卷

所作《念妻文》

请赈江西水灾奏折

为瑞蚨祥题写的店名

我仔细对比了下,现如今瑞蚨祥使用的店名字体有多个版本,但都并非朱益藩所题,其中有一个版本为清末另一位翰林书法家李林庠所题写。滕王阁负一层“末代帝师陈列馆”里介绍文字说明,朱益藩题写的“瑞蚨祥”字仍在使用,不知何故!姑且存疑。

滕王阁“末代帝师陈列馆”展品

朱益藩题字,齐白石作画

慈禧画牡丹,朱益藩题跋

替慈禧画代笔寿字

末代帝师陈列馆

前面提到,后来参观滕王阁时发现,负一层设有“末代帝师陈列馆”,所列展品其实基本是花塘官厅展示过了的,只是当时我漏拍了些,故补在这里。

滕王阁“末代帝师陈列馆”

这个是给陈三立母亲黄老夫人(陈宝箴夫人黄淑贞)题写的墓碑,其中还可见陈寅恪的名字。朱益藩与义宁(今修水)陈氏同为江西老乡,且为姻亲。

题写的黄老夫人墓碑

朱益藩书法作品

朱益藩书法作品

朱益藩书法作品

朱益藩晚年庭院留影

朱益藩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谕

朱益藩六十寿辰时,溥仪赐诗

朱家溍题写的朱益藩祠名

藩宅后部设为花塘村村史展览。

花塘村村史展览

明朝处士朱燕庵带头捐资,组织村民开凿白马陂。水利之兴,造福一方。

雕塑

不知怎的,很欣赏这天井,再放一张照片

需要搭梯子开窗?

岳飞曾经过境驻扎,留下“墨庄”题字

革命烈士名录

湘赣省委旧址展览

朱益濬宅后作为湘赣省委机关办公场所,房屋后部作为列宁学校。现在设有相应展览。

濬宅墙上挂的文物保护牌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彭德怀、王震、胡耀邦、袁德生、甘泗淇、张启龙等均在此工作过。

中共湘赣省委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湘赣根据地建立的地方领导机关。1931年6月,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决定中共湘东南特委、湘南特委和赣西南特委的西、南、北路三个分委所辖区域合并,设湘赣省。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成立,隶属中共苏区中央局,王首道任书记。1931年10月和1932年11月,中共湘赣省分别召开第一、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湘赣省第一、二届委员会,王首道任书记。

湘赣省一苏一大会址

现展厅分布图

1939年5月延安,曾经在莲花战斗过的部分湘赣苏区老战士合影

彭德怀寝室

湘赣省委旧址室内

湘赣省委旧址室内

湘赣省委旧址室内

湘赣省委旧址室内

外墙上有时代特征的标语

列宁学校

1931年2月,湘东特委迁到花塘官厅,后改称湘东南特委。同时,莲花九都(现为坊楼镇)的红光学校迁入官厅,并改称为列宁学校。学校有300多名学生,分甲、乙、丙三个班,是当年湘赣苏区名列前茅的学校。

时任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湘赣省委儿童局书记的胡耀邦经常来到学校指导工作,并和同学们一道学习,一道宣传演出,与莲花列宁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

1962年,胡耀邦在挂职湘潭地委书记时,还特意回到莲花列宁学校旧址,并饱含深情地对莲花县委领导说“这里是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地方,这里的工作使我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后,莲花县人民政府准备在花塘官厅旧址复原列宁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6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听到汇报后,欣然提笔写下了“列宁学校”校名。

胡耀邦题名

列宁学校教室

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1930年11月,年仅15岁的胡耀邦从家乡浏阳来到莲花参加革命,先后任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湘赣省委儿童局书记,直至1933年调入中央苏区。花塘官厅是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濬宅的花园,庇护在高大的围墙之下。前方建筑为“胡耀邦同志革命生涯第一站”展室

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胡耀邦的寝室

据回忆,这是当年湘赣一苏一大会议后,胡耀邦写的标语

胡耀邦遗孀李昭题词

再见!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2024年2月26日 09:46

在妻子娘家百无聊奈,手机搜索发现附近有个景点,叫一枝枪纪念馆,决定去看看。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莲花隶属于江西萍乡,靠近湖南,离长沙不远。革命时期,这里是湘赣边区。1926年,在湖南农民运动的推动下,各地掀起了工农革命运动,成立农会,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其中莲花县农民自卫军(农会)有枪六十枝。马日事变后,枪支大多被豪绅缴去,“仅遂川保存六枝,莲花保存一枝”。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9月25日起义部队攻克了莲花县城,当晚毛主席住于县城宾兴馆(即现一枝枪纪念馆)内,并于第二天召开会议,就恢复和发展党和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了重要讲话。称之“秋收起义二十天,引兵井冈山,莲花决策。”

秋收起义后,1928年初,莲花县特支队成立,重建赤色队,拿起了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一枝枪,开展游击战争。地方武装不断壮大,由一枝枪发展到200余枝,并不断为主力红军输送人员和武器。

毛主席在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肯定了莲花“保存了一枝枪”。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同志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的现势两个部分。割据地区的现势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军事问题”部分写到:
马日事变后,除袁、王两部无损失外,仅遂川保存六枝,莲花保存一枝,其余概被豪绅缴去。农民自卫军如此没有把握枪枝的能力,这是机会主义路线的结果。

以上就是莲花一枝枪说法的来历和背景。

整个纪念馆分为古代建筑实体(亦即宾兴馆)和革命史料展示两个部分。

纪念馆简介及参观示意图

宾兴馆

毛主席引兵莲花,住过的宾兴馆,又名“兴贤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是祠堂式建筑,原系供考生读书住宿之所,也是本地士绅商量重要事务的地方。“盖为宾兴会课而作”。

此馆抗战时被毁,现建筑为1968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砖木结构,分前后两进,前进四周有迥廊,开三扇大门,进门有天井,后进有中堂,两侧有厢房,后厅有小天井。

宾兴馆文保牌

宾兴馆门口

建筑

宾兴馆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木梁承重,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雕梁画栋,注重装饰屋顶、檐口,注重室内采光。

宾兴馆

马头墙

立柱及墙面

木制屋顶

比较克制的雕梁画栋

内部木梁支撑

前门天井,注重采光

前门天井,注重采光

后厅小天井

室内陈设,教学之用

据《莲花厅志》记载:宾兴馆在治南(今县城南门广场)考棚右,清道光五年合厅士民公建。中有堂、后为厅、前为廊,四旁有隙地,其空旷处为蔬圃,缭以髙垣,署同知何锡光题额曰:“观光上国”,同知李荫枢题额曰:“苹鹿笙簧”。

观光上国

苹鹿笙簧

后进厢房

毛主席住房

展览

秋收起义二十天,引兵井冈山,莲花决策。

天井处的雕像,非实际人物,应该只是象征意义

天井处的雕像侧面

秋收起义二十天,引兵井冈山,莲花决策

秋收起义二十天,引兵井冈山,莲花决策

西江月·秋收起义(又名秋收暴动)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匡庐即江西的庐山,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潇湘原作“平浏”,即平江、浏阳。

(加句题外话,太祖早期的词与后来的几首名词差距还是很大的。不知是文学水平提升很快还是后期有人帮忙润色修改了。)

暴动

湘赣边秋收起义

湘赣边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进军路线图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组织序列

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徽章

秋收起义部队使用的武器

宾兴馆老照片

引兵井冈,莲花决策

宾兴馆会议内容

宾兴馆会议意义

莲花决策

主席特写,风华正茂,英姿飒爽时

史料展示

在宾兴馆后建有莲花一枝枪纪念馆,围绕“莲花一枝枪”展览相关史料。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莲花“一枝枪”

1927年夏,方志敏来到莲花,指导农会工作

当年农会老照片

农会农民自卫军的袖章及纪念章

委任状

大革命失败后,地主豪绅通过各种手段(威逼利诱恐吓等)收缴农会手中的枪支武器。这枝硕果仅存的枪为俄国造步枪,由以贺国庆为代表的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

毛主席《井冈山的斗争》一文

贺国庆

俄国造步枪

当年藏枪的地点之一

这枝枪的来历

对贺国庆等的通缉令

贺国庆冒死保存的不仅仅是一枝枪,而是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一枝枪发展起来的武装队伍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第17师的主要班底,然后是八路军的359旅,后来发展壮大成为47集团军的主力(现77集团军)。

大革命时期莲花地方武装发展情况

一支枪的历史沿革

47集团军

47集团军红一连

红一连连歌

139师一三九之歌

1987年10月29日,毛主席的后人毛岸青、邵华在参观莲花一枝枪纪念馆后欣然题诗:“莲花一枝枪,美名传四方。昔日打江山,今日保家乡”。

岸青、邵华题诗

莲花县

莲花县,隶属江西省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南部,东北与安福县接壤,东南与永新县毗邻,西南与湖南省茶陵县、攸县相连,北面与芦溪县交界。

因境内盛产莲花得名。历史悠久,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广兴县,清乾隆八年(1743年)置莲花厅,属吉安府。民国元年(1912年)年改“厅”为县。1992年,划归萍乡市管辖。截止至2023年初,莲花县总人口27万多,GDP79亿左右。

莲花是清朝末代帝师朱益藩的故乡(下一篇博文就写朱益藩故居了),有比较有特色的美食莲花血鸭。

2019年年鉴中的莲花县域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