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5月12日首页

城市的幕布

2025年5月12日 11:00

这条灵感被记录下来的时间,如果精确到时间地点,应该是——在大阪湾的摩天轮之上,刚好经过摩天轮顶点的那一刻,而此时此刻的时间是午后的18点23分,这座异国的城市已经陆陆续续进入到被这个城市称之为“夜晚”的时间,而那些高低不一的楼宇的四个角都开始微微闪烁着红色的光点,努力地在夜幕还未彻底降临的城市中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警告着任何一个可能飞行过他们上空的航空器。而那一刻,时空的错觉,以及因为摩天轮的高度造成的错觉,让我留下了这一则被储存在Evernote中的灵感——只是它时至今日才被我想起,然后翻了出来,将那个时候的感受跨越时空地延续下去——

城市的红点,如同寺庙的线香,微弱却伟大。

我很喜欢线香的味道,那种淡淡的仿佛是某种只属于另一个时空采撷的鲜花才能够沾染上的香味,而它纤细的模样,又如同阳光从林障的空洞中倾泻的一缕阳光,刚好照在一丛彼岸花之上,卷曲的花瓣仿佛是在夜空中由线香的火点所划过的轨迹,停驻在一根没有叶脉的根茎上,冰冷了它周遭的阳光——再从这些连贯的意识流中回到现实的时候,那些线香早已经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承载着对亡者的思念或是对命运的祈祷,化成了固态的烟尘,沾粘在每一个踏入庙宇的人们身上,才留下了这些淡淡的我无法通过大脑描述却在闻到的那一刻第一时间确认它存在的香味。

城市的红点,燃烧着,仿佛寺庙的线香,承载着对逝去的缅怀和痛楚、又包容着此一刻的浪费和珍惜、再被许诺着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燃烧着,散发着浑浊的气味,混杂着城市的肮脏和欺骗,在每一个夜幕降临的时候,微微地闪烁着。而每一个红点的下方,是一个将这些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情感的集合体,从四根细长的线变成四个面,面在包围成体,体在分裂成格,每一个格子里面或明或暗,仿佛是蛹室,等待着不同的人进去结茧,然后变成不同的人,在白昼来临的时候纷纷涌出或涌入,交换着这个城市赖以生存的价值和存在。

差不多意识流到这里也应该停止了,窗外也快夜幕降临,接着这些红点会被点燃,然后祭奠着过去的时间被浪费或是被利用,又预言着未来的日子是更加的艰苦还是苦尽甘来。它们并不是由谁零落插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在夜晚看到它们的人,默默地燃烧着,为这些人承载着不同的情感,直到天明。

终有一天它们会烧成灰烬,把每个人都掩埋在时间的长河里。

——《∞》1527 | 线香

这是 8 年前在日本大阪海游馆外的摩天轮上面被记录的灵感。另一个灵感,是有一次从从北京离开的动车上被记录下来的:

回程的高铁上,玻璃有一层薄薄的灰,唯独有一条水渍在玻璃上留下一条很明亮的区域。配合着北方的雾霾,坐在座位上用一个特定视角可以看到「故事」。

那个明亮的水渍因为近景失焦之后,和雾霾融为一体,像是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直通天空的光。飞速的列车和平坦、冬季肃杀的天际线共同赋予了这根白线更多的意义:它是一座通往天堂的通天塔,无论在这个世界的什么地方,都能清晰地看见它的存在。它像是一种指引,朝圣的人趋之若鹜地赶向那里。每个人都能看到它,但没人能抵达那里,因为没人敢承认,那是人类全方位视觉里的一条坏线,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里,人类只能说服自己:我们是有意识的生物,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已经被安排好、甚至是欺骗的算法世界里。

当然,反过来它可以是一个世界末日的剧情。被称之为「探针」的细长飞行物是地外文明侵占地球的证据,那个探针每次发光就意味着人类和地外文明的战争又一次开始。此时此刻我坐上的列车是逃离战争的中心,也或者是将新一批的战士送去那里做无谓的抵抗。

它就在那里,丝毫未动,所以人们说服自己:那是即将要去的、或许是永远也抵达不了的彼岸。

——朋友圈|2023 年 2 月 11 日

坐在电脑前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的9点以后了。开车回家的时候,很想打开手机单曲播放Sara Bareilles的《City》,结果汽车起步后,把这个想法给忘记了。所以此时此刻电脑播放的背景音乐就是这首歌。

——《△》 378|城市

对,就是这么神奇,此时此刻我正在听着这首歌,为了开始准备创作剧本,我把不同时间跨度的关于「城市」的文字汇总至此。我喜欢城市这个词,不是因为它的物理状态,而是它是更为抽象的关于「人」这个符号的浓缩形态。

在 2015 年 3 月的那一天,我也思考过一次了……

每次在堵车的夜晚,都会有意无意地听《City》这首歌,我理解的这首歌的歌词大致是说:一个迷茫的酒吧歌者,其实每天都在酒吧过着在别人看来羡慕的生活,她有不同的追慕者围绕着、有掌声和鲜花、有自己在演唱的时候不禁多看几眼的人、有足以麻痹自己的酒精和性爱。但是突然有一天,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在周六的夜晚,在暖风过境之后的透彻得什么虚伪都暴露无遗的城市里面游荡,她没有去酒吧再重复唱着明明可以得到掌声和性邀的歌曲,她只是在找一个人,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从这种渐渐囚禁自己的生活里面解脱出来的人。逃离了自己的面具和歌者的妆容,她觉得自己已经不知道所谓的真实是什么,没有酒精的味道,她只能感觉到慢慢消失的热情和梦想,然后,就这样迷失在好莱坞的街头——等一个能够解救她的人。

——《Re-》20|夜

两年之后,这个「酒吧的歌者」成了《3 点 12 分》这部在酒精状态下创作作品的主角。

4点27分。

城市从被欺骗的时间里面终于回归诚实。没有人再觉得这是属于昨天的时间,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再过不久,光明就要重新占领这里,驱散了人类伪造的光明,然后延续着故事或是重置着别人的人生。

——《3 点 12 分》

之所以突然想起要搜索已创作文字里关于「城市」的内容,也是因为最近有一次发生了很多凑巧的趣事——比如我们和助理分道扬镳后,连朋友关系也宣告结束,她是狮子座,很快的另一个狮子座补位了我们的生活,是我们家两只狗的学校老板娘。她和前助理的生日只差一天。

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凑巧」,只有当发生之后,才会惊叹它的奇妙。

前段时间,在白熊阿丸的博客里聊起了「宿命论」和「平行世界」,

我觉得命运更像是这些分裂的线性最终会到达一个平面,每一次的「如果」就是一个平行世界的分裂点,但是「如果」只能在我们走进了平行世界线后,才会看到「如果」的存在。

所谓的分支必须要在人进入到一个房间门之后,才意识到上一个节点其实是一个「如果」,只有你进去了,才能回头看到身后有好几扇门和好几个选项。

而就是今天,朋友小袁也聊到了「如果」——

用贝叶斯统计的理念来解释就是身处概率事件中的人是无法彻底计算出自己所面临的情况的发生概率具体是多少的。50%也好99%也好这都是事件发生后计算出来的。就有点像你说的进去房间后才能回头看到选项。

……

在城市的幕布下,剧情或许是老套的,但又总会让人惊叹「巧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