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IV

2025年3月17日 12:00

上一期聊到了可以通过调整激素进入「心流」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进入了「心流」状态就可以提高单位时间效率。这件事里要拆分出另一个有趣的心理成因——被动逃避。

正是因为「心流」状态可以短暂地形成切断「感-应」的「纯知」状态有的时候人们在选择进入「心流」,甚至是明知道「心流」其实会打乱既定计划,仍然在迫使自己进入形式上的心流。这很有可能是另一种暂时逃避现实的「仪式感」。

这件事我有提到过另一件内核相似的情形:

如果我认为「忙中出错」很可能是潜意识希望的结果,这或许会让很多人不满。明明是因为忙中出错才导致了事情无法顺利地进展下去,为什么还要怪罪给当事人自己——那么,如果这些出错没有发生,事情会真的顺利进展下去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流」都意味着有被动逃避的成分,这个成分的识别得看当事人能否客观地、诚实地认识自己罢了。


接下来,简单聊聊「心流」所需的各种激素是如何被促进的:

激素作用对「心流」的影响促进激素的方式
多巴胺(Dopamine)奖励、动机、愉悦感使当事人对挑战激发兴趣,预设反馈系统设定目标、延迟奖励;将喜欢的音乐作为 BGM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兴奋、警觉、注意力使当事人进入专注状态,对目标感的追求感提高需要进入心流前,适当运动、冥想;使用番茄时钟法则间歇性小憩
内啡肽(Endorphins)镇痛、愉悦、降低压力区隔外界、形成对内的专注力、造成时间感知变化规律运动、自律
血清素(Serotonin)情绪稳定、幸福、睡眠、自律进一步增强心流的成就感、满足感和持续的幸福感晒太阳、保证睡眠、健康饮食
催产素(Oxytocin)社交、信任感、缓解焦虑「颅内高潮的贤者时间」,增强团队心流中的合作联结维护亲密关系、与宠物互动、参与社群活动

好了,你应该发现问题了——似乎这些促进激素的方法都不是「一次性」就能够达成的,比如内啡肽、血清素是需要长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保持平稳水平的。

所以这里会破灭「心流」的神话——心流并不是一种难以追求的状态,而是当事人可以自行调整激素进行选择的,无论是被动逃避,还是做好准备需要进入到某种专注的状态。我在进入所谓的「心流」时,我会不自觉地「多线程」,主线在完成剧本创作,但脑子会突然蹦出对于另一部正在构思的小说的桥段、或是突然想起了跟朋友聊天时未尽的观点。

起初,我会压制这些想法,我认为它们是导致我分心的原因。但当我知道「去甲肾上腺素」并不是「持续」的激素时,就接受了专注是需要间歇性休息的需求。这些多线程上的分心就是在暂时地让大脑跳出框架,避免陷入到死循环。于是,我会在每一次决定要专注某一件事情时,外接屏幕是「工作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是「分心区」、手边还有一个「碎片区」。

「工作区」完成主线工作,一旦有多线程的事情,比如突然蹦出的关于另一部作品的灵感,我会及时记录在「分心区」的界面里,这个过程会让大脑得到暂时的休息;当「工作区」的工作完全陷入麻烦,我会完全停下手上的工作,回到「碎片区」,开始涂涂画画,用笔触的方式将触觉从键盘抽离,这个时候大脑为了「逃避」工作,会蹦出许多有趣的灵感,那就手写下来,投进「灵感收集箱」。


所以我说,方法论是最不值钱的,因为我的这套规则仅仅只适合我——那接下来就来聊聊「底层逻辑」。

很多时间管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专注」是提高「单位时间效率」的关键。但是专注本身没有标准,且因人而异,所以「专注」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化的追求。比如封锁一切通讯工具、彻底断网、甚至是把手机锁进一个倒计时解锁的盒子里迫使自己暂时告别手机等。

「专注」形式主义的规则越多,漏洞就越多,因为这些被限制的东西,往往都是人们最难以克服的——除非你真的能够做到长期地习惯调整,否则这样的自我限制会带来强烈的对内攻击,当攻击程度超过自省的程度,就会习惯性地默默放弃。但是显然,如果不加以限制这些外界诱惑,也会导致原本的专注被不断分散,从而进入到另一个极端的「自我怀疑」。

它要付出的东西远远低于运动这一类需要你付出实际「感知」的事情,但是获得的「负罪感成本」又远远高于其他自律带来的「正反馈」。所以它更容易让人入局,也更容易让人灰溜溜地滚蛋——这便是「成功学」的奥妙。

——《把成功说简单,把大傻逼演成了小聪明》

既然影响「专注」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间歇工作,那「专注」本身也需要间歇,所以这才是番茄时钟法的底层逻辑,重要的是不是25分钟内逼迫自己专注,而是那5分钟的间歇性休息。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长时间在25+5的方式里自由切换,就跟跑步最开始阶段的「我要死了」一样,那个时候的身体反馈和专注时脑袋里突然蹦出的关于另一个「支线任务」的想法,都会被本能放大。

既然不想浪费这些「支线任务」,那就学会「分区」。


设定主线任务,跟「我最想做的事」、「最想成为的那个人」相关,它可以和利益挂钩,也可以和梦想挂钩,总之它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完成的事情。

设定支线任务它与主线任务有相关性,比如为了创作一部小说需要去看相关的知识、收集灵感、学习创作技巧等。支线任务十分具有迷惑性,会让人觉得「只要我是在准备,就可以不用去面对主线任务」,清晰地分出支线任务,就是为了避免在「行动」和「准备」之间反复横跳。

设定收集任务,它就像RPG游戏里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遗迹」一样,只有将它们都触发之后才会得到对应的BUFF。这些任务看上去是脱离主线的,但实际上又可以被引导至支线任务。继续那创作一部小说为例,收集故事和人物原型是一部小说的基础,那么跟不同人聊天、探讨课题,实际上也可以被有意识地纳入「收集」的工作。

  • 明确自己这三种任务是什么,它可以是今日的目标,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追求的目标,它本身是具有灵活性的,甚至你可以按照时间跨度,继续分出「人生主线」和「今日主线」。明确三个任务之间的关联性,避免用「知」切断「感-应」的情形。
  • 当执行「主线任务」时,「收集任务」需要有意识地关闭,比如暂时无视或关闭社交软件的信息提醒;但在「主线任务」时,突然蹦出「支线任务」的想法,可以及时记录但不担下处理。
  • 当「主线任务」进入瓶颈、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时,可以有意识地转向「支线任务」。因为「支线任务」本身也是「主线任务」需要的长期积累,所以它并不会导致「主线任务」的偏离;但当「支线任务」也无法专注、或有太多外界干扰因素时,可以有意识地转向「收集任务」,在随后的时间里,保持一些可以在「支线任务」中总结、收集、汇总的任务。例如和朋友的聊天让你对某些知识有了实际运用,或是刷短视频看到了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的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有意识地在「支线任务」中进行分类和总结的。
  • 上述的行为被称之为「偷」,也就是偷懒的偷。即当你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无法专注于上一级任务时,你去下一级任务「偷懒」,但是下一级任务并没有偏离主线。这就是所谓的「快乐都是偷来的」
  • 反之,当偷来的快乐越来越多,如果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总结,就会成为上一级任务的素材,直到它们成为主线任务的素材。这个设定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错失恐惧症」,即觉得任何信息在未来都是有用的。如果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和汇总后,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有用」,不过是当下的一种「我再多刷几条信息,避免错过有用信息」的自我说服罢了。

但是,想要清晰地设定「主线任务」,是建立在当事人能够明确地清楚自己追求的目标。当目标过多,甚至出现既要又要还要的情况,「主线任务」一团乱,或是有多个目标时,就会形成我常常提到的「反复横跳」,将目标与目标之间彼此当做借口。

例如,我希望通过工作换来升职和加薪,积累财富;但是我又想要追求自由,到处体验生活。这两件事看上去是彼此冲突的,于是当事人就夹在里面仿佛横跳——我想要自由,但是我钱不够,我先好好工作吧;但是如果我长时间耗在工作里,我的自由也没有了……

这就是下一期的话题——你到底在追求什么?

具体根据个体情况拆解「任务」,或是拆解到核心卡点,再提供具体方法论,这个是个人咨询的范畴了。

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III

2025年3月10日 11:29

虽然这句话有些冒犯,但事实如此——前额叶皮质会在25岁左右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在识别情绪、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皮质未发育成熟之前,「年轻人」对于情绪的自控力更差。

但往往这个时期,青春期高激素水平会带来人类情绪的强烈波动,但由于个体没有对于情绪的系统性认知(当然很多人成年之后也没有),所以看上去这一时期的激素影响很「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期激素水平相对稳定,身体适应激素波动后,个体会忽略激素与身体变化的相关性;进入中年以及更年期,激素水平随着年龄下降,加之前额叶皮质发育成熟,对于情绪的敏感度变得更明显,更容易将「情绪」与「身体变化」联系在一起。

简单来说,就是情绪,或者说是激素,对于奖励机制、正向反馈、行动力、专注力、自控力息息相关——而这些本身又是「时间管理」最为核心的构成要件。


贤者时间与奖励机制

之前,在《催产素之战》里,记录了一次关于催产素/催乳素过量引发的「家庭矛盾」,催产素/催乳素的影响其实一直存在。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关系到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外界的适应能力。而关于它实际造成的影响,也是我人到中年后,才强烈体会到的。例如,每次带狗去狗公园玩时,我会被其他不同类型的狗热情围绕,甚至有的大型犬会整个扑在身上要求抱着。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狗的互动,对人对狗而言,都会分泌大量催产素/催乳素。催产素/催乳素高水平带来最直观的影响,是每次从狗公园驱车回家时,我在开车时是完全进入了省电模式,觉得身体非常疲惫。

我有在播客的某一期节目提到过,催产素/催乳素在人类基因里,是一种强烈的生物本能——当婴儿吮咬母亲的乳头时,会让母体与婴儿分泌大量的催产素/催乳素。当母乳结束,母体和婴儿会因为催产素/催乳素水平暂时提高,进入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母体需要在短暂的睡眠中恢复精力,以便下一次母乳婴儿——婴儿时期的人,可没有一天三餐的说法,甚至半夜也会扰人清梦。因此,母体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休息时间,催产素/催乳素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或许男性会觉得,催产素/催乳素里自己很远。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随着年纪的增长,打完飞机之后的「贤者时间」越来越明显,甚至不如年轻那会可以一口气接着打——射精之后,催产素/催乳素瞬间产生,催产素使得男性感到满足,而催乳素通过抑制多巴胺降低性欲,抑制再次勃起。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夫妻在结婚生育之后,他们开始变得「无欲无求」,一方面是生活美满幸福无需再「折腾」,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生儿育女的过程中,催产素/催乳素会持续保持高水平,因此会刺激奖励机制的多巴胺被暂时抑制,他们不再需要更强烈的多巴胺刺激,或许刷刷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速的多巴胺刺激,已经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多巴胺的需求。

这个时候,更别说要让他们时间管理了,时间管理里面鼓吹的「奖励」和「延迟奖励」这两个模块,在催产素/催乳素的影响下,都已经失效了。

对,补充一点,这就是所谓的「恋爱让人忘记时间」的根本原因。


祛魅「心流」,它不过是激素的产物

另一个鼓吹得有点「神乎其神」的东西,叫做「心流」,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中的心理状态,通常伴随高度的专注、愉悦感和时间感知的变化。

拆分一下定义,心流需要同时具备几个要素:「高度专注」「愉悦感」「时间感知变化」,甚至有的人会因为进入过心流之后,对心流的状态产生了「成瘾机制」。

到这里,就要拉开《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系列的另一个关键内容了——激素。先简单总结一下,有哪些激素跟每个人的奖励机制、正向反馈、行动力、专注力、自控力相关:

激素作用
多巴胺(Dopamine)奖励、动机、愉悦感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兴奋、警觉、注意力
内啡肽(Endorphins)镇痛、愉悦、降低压力
血清素(Serotonin)情绪稳定、幸福、睡眠、自律
催产素(Oxytocin)社交、信任感、缓解焦虑

对应「心流」的构成要件:

  • 「高度专注」需要「去甲肾上腺素」保持在稳定水平,同时「内啡肽」的作用下,会暂时让人体关闭对外界的压力、影响的感知,关注于自身的感受;
  • 「愉悦感」往往来自于人们对于心流的「仪式」部分的解读,比如迫使自己要完成一项较高难度、需要专注力的事情,而这种「仪式感」是最开始激活「多巴胺」对挑战形成奖励机制的关键。
  • 当心流状态结束后,「血清素」和「催产素」大量释放。「血清素」带来强烈的平静、幸福感和对内的「成就感」,这种成就远远高于「多巴胺」带来的正向反馈;同时「催产素」让人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颅内高潮贤者时间」,让整个心流有了一种奇妙的「做完爱」的感觉。
  • 在整个心流的过程中,因为「内啡肽」的作用,对外界的感知暂时切断,所以才出现了对时间感知发生强烈变化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在最后又反过来刺激「多巴胺」,给人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从而形成最初步的「瘾症」——「多巴胺成瘾」;第二种「瘾症」,是「内啡肽」带来的「区间内的愉悦感」,在心流过程中会持续地获得「忘却痛苦」的快感,现实越操蛋,这样的成瘾越容易。第三种「瘾症」,是「血清素」的长期调节,让一个人能够长时间避免焦虑、保持幸福感和成就感。

总结一下:

激素作用对「心流」的影响
多巴胺(Dopamine)奖励、动机、愉悦感使当事人对挑战激发兴趣,预设反馈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兴奋、警觉、注意力使当事人进入专注状态,对目标感的追求感提高
内啡肽(Endorphins)镇痛、愉悦、降低压力区隔外界、形成对内的专注力、造成时间感知变化
血清素(Serotonin)情绪稳定、幸福、睡眠、自律进一步增强心流的成就感、满足感和持续的幸福感
催产素(Oxytocin)社交、信任感、缓解焦虑「颅内高潮的贤者时间」,增强团队心流中的合作联结

既然「心流」是激素的产物,是否可以透过调整激素随时进入「心流」

害!时间管理卖的其中一个「诱饵」,不就是告诉你只要通过时间管理,就可以提高效率,让「心流」发生。我现在得秉持一个观点,不需要时间管理,也可以人为地进入「心流」。

需要再次强调,不是说时间管理「无用」,时间管理当然可以更高效地约束不良行为,从而提高专注力、行动力、自控力。但这个系列最开始在讨论一件事:我们是否需要遵循身体的「反应」和「极限」?

比如通过牺牲睡眠的方式来提高某种意义上的单位时间效率,甚至延长每天的「可用时间」,对于身体造成的伤害,是不是也是某些时间管理应该直面的问题——而不是用一句「有一些名人一天睡4个小时就可以恢复精力」来作为时间管理的「行动纲领」。

当然,既然有人可以通过4小时恢复精力,但有的人就是不行——为什么?这还是激素问题。

我一直认为,会拿出来「卖」的,始终是「方法论」,无论是那些摆在产销书货架上的「成功人士传记」还是「成功学」,或是出来站街卖身的性工作者,其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贩卖「方法论」。但是方法并不适用于任何人。马斯克的人物传记之所以会让人着迷,是因为它隐含了大量的「信息」,让人觉得「我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但是方法又是「有效」的,至少能在当下解决很多人的现实焦虑,从而找到一种可以摆脱困境、甚至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这也就是不卖「内核」的原因,因为当人们搞懂了原理,就意味着成功学的「普遍性」被看穿了「个体性」,而「个体性」的内核又能推广到「普遍性」,从而找到一种最适合不同人的一套方法。

如果你的脑袋里有「方法论最值钱但又不值钱」的观念之后,那找到内核这件事,就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取方法论,而是从自己身上得到「实验结果」。

至于心流的「方法论」,它确实也不值钱,下一期最开始一笔带过即可。

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II

2025年3月3日 12:15

《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I》中,作者认为时间管理是伪命题,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提高效率也受限于身体机能。作者尝试过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和时间模块法,最终发现与其追求时间管理,不如关注情绪管理和身体状况。 情绪管理并非控制情绪,而是找到情绪的正确出口;身体管理则应尊重身体极限,避免过度透支。作者批判了“单位时间效率”的虚幻性,认为它让人忽略了持续努力的重要性,时间管理方法因人而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文章旨在探讨时间管理的本质和局限性,而非否定其可行性。

——这个时候AI就显得特别有用

如果单看AI总结,一定会觉得我在「否定」别人的时间管理成果,但是我在原文最终的结论是:很多人在追求时间管理的初衷,仍然是希望寻求「单位时间效率」这个不存在的东西。

——AI总结也是这样让我们降智的

特地隔了两个月,再来继续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也需要测试一下自己新找到的「时间管理方法」的可行性。


时间管理的乐趣:找下一个「更好」的工具

跑过步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生理体验——当你在跑步的前十五分钟最难熬的有氧运动时,身体会给你各种「我快要死」的生理反馈,比如小腿开始胀痛、大腿抽搐、呼吸开始变得不均匀、胃部出现强烈不适、肌肉开始酸痛向你传递「我正在溶解」的信号……身体在用各种方式告诉你你应该停下来。但一旦过了这个峰值,心肺功能匹配对应的运动强度后,甚至会进入到运动的「心流」状态。

大学的时候,我在操场上观察过各种「放弃」的时间点,几乎都是在5分钟,当他们身体出现了强烈的排斥反应后,他们便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当天的运动。

事实上,那个时候心肺功能还没有进入到运动状态,心率甚至还没有平稳地进入到燃脂区间。所以几乎所有的跑步都是在这个时候被放弃的。

对于跑步,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准备动作」,一种是「坚持就是胜利」。

这两个解决方案恰好就是时间管理的两个有趣的极端——一种,是人们乐忠于各种准备动作,认为只要找到了「更好」的工具,就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另一种,是人们迫使自己坚持某一种既定的目标,甚至是违抗身体给出的本能反应,就像是跑步一样,只要挨过了最难受的「十分钟」,或许一切都会好转。

需要注意的是,我上面提到的两种情况是「极端」,所谓极端就意味着这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因为在坐标轴上,还会有各种程度的落点。


坚持和努力的本质区别

上一次留了这个话题,其实「坚持」和「努力」没啥区别,核心是看是否达成了某种结果,但很可惜,这个结果并不是一个存在标准性的东西。

为了更好地区别「坚持」和「努力」,我把它分成了有无「观众」的区别。「坚持」是孤独的,对手是上一个节点的自己。当「坚持」因为量变引发质变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走向台前;「努力」是需要得到他人认可的,否则努力本身会变得没有「正向反馈」。

举个例子,我的朋友小袁用了三年时间,每天花大量时间阅读各种金融文献、市场报告、数据分析,从一开始读一篇文章需要3个小时,现在几乎可以做到条件反射式的,通过前半部分对于经济现象的描述,就可以判断数据报告的结论。我们也是因为这三年之后,再次见面,才聊起的这件事,我们完全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另一个例子,是我身边另一个整天在朋友圈转发「读书笔记」的同学。有一天,我实在无聊,就想去骚扰一下他。便问了他最近在读的几本书,看他这么认真地在做读书笔记,便问了问他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他过了很久,发了书的链接给我,说建议我也读读。

「你写了这么多读书笔记,难道不应该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里面的内容吗?」

「那些只是我的标注,我还没有来得及整理。」

「那你为什么要发朋友圈?我还以为你已经理解了,那是在证明你在读书、还是你等着以后去整理?」

「我发什么朋友圈关你屁事。」

这个话题没能再继续下去,因为他把我拉黑了。

「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你看过的一本书吗?」这句话的内核很好地区隔了「坚持」和「努力」的那个分界点。(当然,也区隔了所谓的朋友关系)


先不管坚持的目的,先聊聊「坚持」靠什么

既然坚持是一个对内的事情,一上来就问自己坚持的目的,其实很难得到那个最终答案。甚至很多时候,坚持的目的是动态的,直到最后那一刻,才会拆解到最内核的底层。比如我坚持写作,看上去是为了防止大脑生锈,其实我是在对抗「存在性死亡焦虑」。

如果正在做一件很少能给予你「正向反馈」的事情,那你会如何说服自己,自己正在「坚持」一件「正确」的事?「坚持」就很像是你在做一件至少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正向反馈的事,因为缺少反馈,所以会需要自娱自乐的说辞,至少满足自己对于自己的反馈。如果结果是很遥远的事情,那么如果我能时刻地确定我正在做一件可以朝向某种结果的事情,这种满足就可以在当下得到满足——

于是,不停地寻找下一个「更好」的时间管理工具的内核就诞生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关于「时间管理」更好的方法,因为时间管理带来的结果是积极的,是能够提高我对时间利用效率的,那不停找到下一个工具,就变成了能够在当下满足正向反馈,而无需坚持的甘蜜。

本质上来说,这件事和刷短视频其实没有区别,它们都是在满足当下即时的正向反馈——只是时间管理显得更高级一些。

另一个极端,当一个人通过疯狂「坚持」的方式,甚至是逼迫自己回避强烈的身体反应,目的是让自己更好地进入到「坚持」的状态。但很显然,这样的时间管理最终结果一定是「为了坚持而坚持」。因为失去即时的正向反馈之后,目标感带来的刺激会大大降低,坚持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机械运动,它能带来怎样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因为我们不能忽视我在《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I》提到的「合格率」问题。


时间管理的本质,或许是「激素管理」

直接进入结论。

「即时正向反馈」刺激我们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获得更强烈的成就感。「坚持」本身需要强大的「自律」,而自律是需要大量的「血清素」作为基础的。

当「多巴胺」过量时,就会陷入到对即时反馈的重复追求,例如刷短视频、玩游戏、食欲、性欲等等,这些能够即时性带来快乐的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血清素」和「多巴胺」是相互「排斥影响」的。例如:

  • 在伏隔核区域的血清素 5-HT2C 受体会影响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举个例子,某些抗抑郁药会通过提高血清素的方式改善情绪,但同时会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活动降低,从而导致行动力降低;另一个极端例子,血清素过量的焦虑症患者会因为多巴胺降低,导致缺乏动力和探知行为;
  • 多巴胺的过量,又会影响前额叶皮质的工作,血清素的水平下降,从而导致情绪失控、自控力低下。例如打游戏的时候人们会本能地破口大骂;

单独地追求任何一边,都会迫使「时间管理」走向对应的极端。很可惜的是,「时间管理」并不能完全通过对行为的约束从而改变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就是说,激素水平的变化,反而会导致时间管理本身无法真正地坚持下去。

因此,这是我认为时间管理是伪命题的根本原因——我们得回到人这台「机器」本身,去理解它之所以会得出某种认知、反馈某种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时间管理只是刚好用一种「成功学」的内核,包裹了其真正应该正视的关键——人,是动物;且时间是绝对公平的。

下一次,来聊聊各种激素对于时间管理的影响,以及时间管理真的能管理激素吗?

穷鬼出行

2025年1月14日 08:57

自从有了广州的无偿献血优待卡以后我感觉我提早30年开启了老人免费卡的快乐时光,唯一的区别就在于65岁以上的老人优待卡搭车的时候是不用钱的,扣0元,而我的优待卡则是先要自己垫资,下个月财政才会把我垫资的那部分打回到我的卡上。当然了,这个打回卡上的那个部分,必须是垫资符合要求的那些。比如我的优待卡虽然没有说是岭南通,但实际上也能刷佛山的公交车,但是佛山的公交车不在我的优待范围之内,所以那部分的消费等于是我自费。虽然我只有周末回家,但一个月下来,我也要花销100多块钱车费,主要原因是一到周末或者法定节假日,我就跟我妈到处逛。公交车能到达的地方我们都去,不过是时间可能花得多一些而已,但无论是她还是我,都不需要车费。其他人肯定不会考虑这种出行方式,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唯一的出行方式就是开车。短途的话可能他们还会考虑叫个网约车,但长途他们一定只想着开车。老一辈人想的是有没有火车、轮船或者飞机,又或者是旅游大巴。我跟我妈想的是怎么不花一分钱公交到达,哪怕可能得花两个小时以上。

两个小时以上的单程耗时其实也不算太多,因为每次周末,家和单位之间的通行时间,如果能在2小时15分之内实现的话已经很早了,正常情况下在2小时30分之内,但如果遇上真的很不走运,3小时以上也是发生过的。每个周末我都必须这么折腾两次,所以我早就已经习惯那些貌似很长的通勤时间了。

小学的时候,学校就在我家对面,过一下马路就到了,直线距离不到30米。上初中的第2个学期开始,我家离学校就很远,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每天我都得花一个多小时通勤。高中的时候,学校离家的距离比初中更远了。大学比高学又再远一点。现在工作了,工作地点和家的距离变得更加远。回望自己人生的时候,发现以前觉得远的那些地方其实也不太远,因为现在广州的公交越来越发达了,但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还没有那么多的公交车,还没有那么多线路覆盖,还没有那么多的地铁,所以那个时候看起来的确挺远,从时间上算挺远。现在我觉得我家离单位很远,如果以后广州地铁8号线的东延段到达莲花,东莞城轨麻涌站跟我单位之间又出现了便捷的连接方式,那么我家跟单位的通勤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虽然物理距离没有改变,但是在路上花的时间肯定短了。到那个时候,大概我会觉得,其实单位和家相隔也不算太远。

跟外省的同事相比,我回家实在太容易、太方便了,单位和广州就只是隔了一个狮子羊而已,站在单位的码头上眺望对面就是莲花山的望海观音,甚至在单位这边收到的手机信号可能是广州的。疫情期间那些经常在码头工作的同事发现自己总收到东莞广州疾控的各种短信,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离开过单位,但从手机网络上判定,他们进行了一些跨市操作。

穷鬼的出行理念,估计我这辈子都不会变了。

再见2024,你好2025

2024年12月31日 22:02

今天是2024年的最后一天,和往年一样,晚上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过去一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安静地,享受地,看了不少的书,听了不少的书,享受了许许多多美妙的读书时光。

阅读是一场永不结束的旅行。

再见,2024年。你好,2025年,我将乐观地拥抱你。

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I

2024年12月20日 12:59

要聊时间管理是「伪命题」,先需要掉入一下「自证陷阱」,否则会让人觉得我压根儿就不是个时间管理者,凭什么来对别人的时间管理进行指指点点。

2018年之前一直使用的时间管理《宪章》文件

我先后尝试过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用得最久的两种模式:

  • 一个是「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即将自己的事件模块分成几大类,在进行分类事件时,记录用时,并最终汇总计算,用于分析一段时间内各个模块的总时长及效率;
  • 另一个是自创的「时间模块法」:是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反向利用,提前以15分钟为一个单位,规划每日的时间模块分布,其中包含日常、工作、写作、阅读、有效社交模块;

所谓的时间管理,有一个无法规避的事实——即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哪怕是神患绝症的人,他们每天的时间也是24小时。时间管理显然无法让人们从24小时里,多出几个小时来(所以我当年写过一部小说来讽刺时间管理的「神圣性」,如果地球变成25小时制会如何?这是后话了)。同样的,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或许也是虚幻的春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同时无法规避一个总要因素——身体机能的极限。

举个例子,关于睡眠时长的争论,总是会阶段性地出现「保证8小时」和「成功人士只需要4小时高效睡眠」反复横跳。我当然也折腾过自己的睡眠,甚至会因为以90分钟为区间的方式,计算自己需要多少个区间睡眠,才能保证足够的精力。折腾了这么几年,我为自己得出的答案是:困了就去睡,睡不着就起来。

因为身体比我们更清楚「需要」什么。比如你某天突然很想吃一样东西,或许它是热量巨高的油炸食物、或是碳水炸弹,那就是身体发出的需要热量、糖分的信号(所谓的快思考)。这一点,在30岁之后变得非常明显,特别是当用脑过度,前额皮质的自控能力正在失控边缘时,我会非常需要糖分的摄入——这就是身体最直接的信号,违背它并不会带来任何好事——甚至你都无法驯服身体带来的「约束」。


时间管理的伪命题之一:要不要和情绪达成和解?

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有ADHD,比如我无法做到冥想;我在处理一件重要事情时,需要手边有另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脑子里多线程正在处理的另一件事,比如写剧本时脑子里出现了另一部毫不相干小说的灵感;饭桌上聊天的时候,同时在处理其他饭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是通过偷听获取信息进而分析陌生人。

后来得到了正式的医学解答,这并不是ADHD,脑部多线程是因为感受和逻辑长期分别训练导致的结果,而ADHD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控制情绪」。通过「控制情绪」自我分析「情绪」及成因,便可以做到感受和逻辑的分离,久而久之,大脑便可以同时处理他人的情绪裹挟,还能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总结出表达逻辑以及核心。

所以,时间管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分支——与其时间管理,不如情绪管理。

然而,情绪管理的目的是什么?超过80%的人会觉得是「控制情绪」,只有控制好情绪,才能更加专注地提高时间效率。常常有人和我争论,「情绪是可以被控制的」,所以我都会追问一个问题「这些被控制的情绪去哪里了?」往往这个时候,我都会被骂一顿,他们觉得我在抬杠。等情绪发泄完后,我还会再问一次「刚才是在朝我发泄情绪吗?」,对方会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去哪里了」。

于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分支里的分支,剩下的20%认为情绪管理是「为情绪找到正确的出口」。堵不如疏,或者说,控制情绪不如意识到情绪发生的原因、走向以及结果,为它们找到一个健康、有效的发泄口。比如攻击性-性欲、控制欲-经营类游戏、情绪化-肉鸽类游戏等等、强迫焦虑-乐高。

如果在时间管理里,出现了强烈的倦怠感,是要逼迫着自己完成计划、还是因为未能完成计划对自己进行了无法消解的负面评价、还是放纵自己一次(很有可能未来都会开天窗),不管用方法都可能对时间管理的「神圣性」进行冲击。


时间管理的伪命题之二:要不要和身体达成和解?

情绪和身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情绪可以「控制」,但是身体本能是很难违抗的。因为熬夜导致第二天的精神萎靡,这并不是几杯咖啡就能解决的事情,身体比我们更清楚「时间的绝对公平」。

在时间管理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分支,是习惯养成。

困了提醒睡觉、还没渴就提醒喝水、甚至早起了还要打卡、通勤的时候站着提肛。但并不是说这些习惯养成是不对的,我觉得它们恰恰有必要。比如等到真的渴了再喝水,其实身体已经进入到了缺水状态。习惯可以很好的作为「行为间章」,提醒我们在时间管理的规则之中,不能忽视身体本身的需求。

虽然我不能倒果为因地认为「时间管理」其实是破坏「习惯」,但确实很多时候,「时间管理」在违背身体极限做事。我见过最夸张的时间管理,是规定自己1点睡觉,6点起床,然后还要通过健身的方式开始新的一天。当然,确实有人可以只需要5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就可以恢复精力,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将身体极限作为时间管理的「消耗品」,它也注定了时间管理不会持久。

如果在一次时间管理的规划之中,明显感觉自己正在分心,无法坚持下去,那是继续时间管理的规则,还是选择听从身体的躯体反应?但别忘了,身体的躯体反应有时候也在骗大脑,比如跑步的某一个阶段,会出现严重的躯体反应,就好像再跑下去就要猝死一样,一旦跑过了这个区间,身体又会变得轻松不少——那是要相信身体,还是履行计划?

但是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忽略了还有第三个选项——我为什么要选择跑步?


时间管理的终极伪命题:单位时间效率

真的存在「单位时间效率」吗?这个幻觉来源于「产量=时间×效率」,但是在「效率」之中还有一个隐含的参数,就是「合格率」。时间管理因人而异的点,就在于每个人的单位时间效率是没有标准可言的——网上有一大把类似「学会这2个技巧,让你的时间效率提高200%!」的文章,他们都在巧言令色地指出「时间被打断是当事人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现实问题」。

这个时代的信息因为足够繁杂,人的注意力被打断是常有的事情,加上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种「被打断」往往又受限于工作性质、身份地位、甚至是自身的讨好型人格等等。

如果把时间效率看作流水线,「打断」这件事情就显得非常严重。但如果把这个概念先剔除,我们只考虑「时间」和「结果」——这便是10000小时法则,很显然,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太多时间成本的事情,是无法在短期内看到结果的事情。所以加入「单位时间效率」这个单位,就会出现如果时间缩短,也可以得到一样结果的错觉。

虽然不能说时间管理是一种「捷径成功学」,但每个人在寻求时间管理解决方案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这个目的性,则是每个人应该问问自己的。或者现在开始,摒除那个「单位时间效率」的定义,如果默认10000小时法则是可行的话,人们真的能付出这样的时间成本和坚持吗?

时间管理的「单位时间效率」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努力」这件事,但是努力和坚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个之后再聊。

那么你在追求时间管理时,你在追求什么?

  • 「时间」,这是对每个人都公平的法则,在你付出了相应的时间成本后,或许可以激发量变到质变;
  • 「单位时间效率」,这是没有任何标准的事情,它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他可以让我们最快地看到「努力」的过程,从而忘记持续性这件事。效率能够持续,并不是跟时间管理设定的方法有关,而是你的身体能够负荷到怎样的极限——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是绝对公平的;

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本原因,是我意识到很多人在追求时间管理的初衷,仍然是希望寻求「单位时间效率」这个不存在的东西。

我也有想过,我开始创作这个系列,会不会砸了一些卖时间管理课程的饭碗,但我相信我也没那么大的能量。时间管理因为会让人看到「努力」的过程,它本质上和成功学走捷径是一样的内核。我相信,每一个正在进行时间管理的人,他们的方式并不能拿出来随随便便地安插在另一个身上,因为每个人的精力、环境和目的性都是不一样的。

因为这样的性质,时间管理课程更应该卖的是「内核」,即当事人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但网络上贩卖的课程都是「方法论」,其具体原因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今天聊到的「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并没有在否定时间管理的可行性,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行为,也并不是说每个人在进行时时间管理的人,都在做「错误」的事情。博客内的所有观点均未在讨论对错、是非。

下一期,就来聊聊我把时间管理找到了另一种解构的思路。

晚了半小时

2024年12月16日 10:40

周日晚上迟了15分钟出门口,结果晚了超过半个小时到单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趟公交车我都几乎等了15分钟。回单位的路线,我需要等三趟公交车加一趟地铁。地铁的最长等车时间是5分钟。我这一次地铁我大概只等了1分钟,列车就来了,但关键是之前之后公交车的等车时间太长,根本填不回那个坑。如果你只按照每次等车时间15分钟去衡量,会觉得这也不算太过分,但如果你要转三趟车,三趟车都得等15分钟,那是要命的。第1趟车我就只坐一个站,从猎德大桥的这边到猎德大桥的那边,行车时间如果不塞红灯,10分钟之内能搞定,所以如果我等车时间已经是15分钟,等车时间超过了行车时间。我感觉东莞的公交车,尤其是611,当我离总站不太远的时候,发车时间比较固定,但是从我家出发要搭20路车、要过猎得大桥,20路车虽然离我乘车的那个站也就只有两个公交站而已,但关键是我总感觉发车时间很飘忽,或者是江海大道的行车时间很让人抓狂,我也说不准为什么那条路有些时候会塞车,有些时候不塞车,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塞车,于是我也搞不懂到底是20路车发车时间不太固定,还是江海大道的路况让20路车很神经。

黄埔新港坐的618基本上发车时间是非常准的。有时候会提前一分钟。虽然那是618的终点站,但是却不像一般的广州公交那样,在一个公交总站,你排队上车,上车之前还可以让你先上去坐着。东莞的公交车属于那种不到开车时间不会开到上车的地点,不会让你上车,起码黄埔新港作为始发站的616、617和618都这个德性,但在我印象之中,611在新华学院发车的时候,没开车之前司机也会把门开了,你可以上去坐的。麻涌车站始发站的车也会这样,但为什么616、617和618就不这样呢?基本可以这么说,只要搭上了地铁5号线,我就可以预估到我能不能赶上某一个发车时间的618。

地铁是靠谱的,618的发车时间是靠谱的,但是到了滨江左岸,能不能很快地转上611就很不靠谱了,理论上那趟车发车时间是很靠谱的,为什么走着走着就那么神经呢?是不是因为有些司机开得比较猛,有些又开得比较悠闲,所以你会发现有时两趟车间隔很短,但时间隔超过20分钟。理论上611的发车时间是17、18分钟一趟车,所以两趟车之间超过了20分钟可以理解,但有时甚至超过了40分钟,这到底是什么毛病呢?这个周日,我等611等了15分钟。打开车来了发现上一趟已经过了的车快到国丰粮油了,意味着那趟车已经开走了5分钟左右。从黄埔新港发出的618行车时间基本上就看大盛村那边要上多少人。我估计我搭乘的那趟618通常都会赶上新沙工业区的工人们夜班的上班时间,所以618通常会挤得得后门上才行。上车需要时间,下车也需要时间,如果撞上很多人上上车下车,那趟618的行车时间即便不被红绿灯阻碍,也会被这些延长不少。这个东西我无法避免,除非我不在这个时段回单位。

现在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我不想等待那么长时间,那么我周日下午17点15之前就得离开家。

同样的粉坑

2024年11月22日 08:19

周四的手冲咖啡,基本上我沿用的是周三的模式,但是手冲的时间从周三的1分20秒变成52秒,缩短了30秒的时间,其实滤液没有少多少,就滤液的量来说,周四是比较合适的,但就喝的第一口的感觉来说,有一点点偏淡。周四的咖啡,完全的过滤时间大概在1分20秒,完全的过滤时间仅比周三少了10秒,但实际上我停止加水的时间相差了20秒。这就意味着,周三我手冲的时候,估计那个流量要比周四的时候小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区别。就让萃取出来的咖啡液周四比周三淡那么一点点。接下来我要控制的是同样的粉量、同样的水温。我要尽可能地控制手冲壶的流速。整个手冲的过程我要控制在一分钟。咖啡豆的量我没有称过,但是一平勺再多一点点,粉量我感觉是8-9克。这个克数我只能估出来,但是用巫师2.0磨的时候,我大概能从转多少圈结束研磨判断那天的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周四的咖啡我赚了16~17圈,周三的咖啡,大概是15~16圈,上周我的咖啡大概需要转14圈。从最终萃取到的咖啡而言,我感觉巫师2.0在36格这个状态下,用同样的咖啡豆,转15圈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某一天我得转18圈,甚至20圈的话,那么我的萃取时间大概就得到1分20秒了,但如果只是15-16圈,我感觉手冲时间控制在一分钟是合理的。

周三和周四可以这么说,我都冲出了几乎一样的很坑,所以两天那个咖啡液很接近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参数都比较接近,除了手冲时间。我感觉最影响我手冲咖啡味道的,是我手冲的那个方式。比如在周三之前,我就没有冲出过那样的粉坑,那个粉坑的形状我感觉有点奇怪的,理论上我应该在冲水的时候再靠近滤杯边缘,那么那个粉墙就不会那么别扭,我应该像蚊香那样注水,而不是一直都只是在某个地方注水。这一点,在之后的萃取中,我会逐渐尝试一下改变,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这种注水方式没什么问题,因为某些火山冲的视频,他们就是在离中心一个硬币大小直径的地方间断冲水。现在我的一刀流也在干这种事情。问题只是火山冲的那个咖啡豆一定是非常生新鲜的,火山冲为的是冲出一杯甜度很高,几乎没有苦味的咖啡,要求的前提是泡沫得非常的丰富。现在我的那个垂直挖了个洞的粉坑,出来的绿叶我感觉也的确没什么苦味,但话说回来,辛鹿的蓝冬不会太苦,意夏可能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其它牌子意式深烘来说,辛鹿所有口味的挂咖啡都不会太苦。

我感觉我已经尽可能地复刻出我想要的咖啡了,但是在萃取时间、手冲注水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不断训练。

一刀流

2024年11月21日 08:29

周三的中午,和比平时早了5分钟起床准备手冲咖啡,但实际上在午睡之前我已经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了。唯一需要起床以后再干的就只是把手摇磨从盒子里拿出来,装咖啡豆进去以及烧水。手摇磨是拿出来是第一步,当我把咖啡豆装进去,我就开始烧水。这一次烧水跟之前不一样。之前通常下午如果我要冲咖啡,上午养生壶剩下的水大概就只有200毫升。200毫升水在比较凉的天气之下,很容易就会变凉,所以在午睡之前,我就把养生壶的水加到了接近1000毫升。

之前在润洗滤纸那个步骤,我依然用自己的杯子,也就是最后接滤液的那个杯子进行。这一次我在滤杯下面接了一个其它杯子。在萃取结束的时候,我直接把滤放到其它杯子那里。这个操作虽然我又要多洗一个杯子,但是有了这一步,我就不需要走来走去,结束萃取的时候我也不需要考虑滤杯应该放到哪里去。虽然萃取已经结束,但是滤杯还是会有滴液,这就需要下面有个东西接着。

在确认了闷蒸也得算到萃取时间里之后。我在电脑上按下了计时器。首先按计时器,然后拿起手冲壶,对咖啡粉进行浇灌,这里估计得需要一两秒钟。跟之前相比,周三萃取出来的液体比平时多一点。首先我用小水流把咖啡粉都浇了一遍。平时我只是非常控制地把水浇在上面,根本没有淋透。感觉把咖啡粉浇了一遍以后,秒表显示大概13秒,然后我又等到接近21秒的时候,开始继续浇灌操作。这一次我没有采取分段式,而是不间断地一刀流。虽然这是一个老咖啡豆,辛鹿的袋子上写的是2024年4月生产的,这个豆子我大概是10月的时候才开始用。当我看过一些手冲咖啡的视频教程,以及看了部分《爱上手冲咖啡那本书》以后,可以肯定,这个豆子已经不新鲜了,我已经没办法在闷蒸的时候做出牛肉汉堡的效果。闷蒸是直接水上去以后就像陷到沙子里,直接沉下去不见了。周三的闷蒸,当沙子还没有完全陷完之前,我就开始后面的萃取。你说那个豆子完全没气也不见得,因为当我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进行浇灌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真看到气体鼓起来了,看到那个气泡鼓起来了以后,我一直以比较温柔的方式加水。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没有浇在滤杯边缘,但也不是只是在中央加税。这样不断地加水,我只是保证页面大概是那个程度,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滤杯的滤液有多少,当我结束加水的时候,大概是1分20秒。然后当我看一下滤液,我有点后悔了,因为即便我停止加水,滤液还是有点多了,那个时候滤杯里还有咖啡也,滤杯的液体全部过滤完毕,大概花费了1分30秒,就时间看来有点过长了,我感觉全部过滤结束,1分20秒比较合适,从滤液的量看来有点过多了,所以我很担心味道会偏淡,但实际上周三这杯咖啡味道刚刚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有回甘的咖啡,在我喝完咖啡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嘴里或者说喉咙里一直有咖啡的味道。咖啡快喝完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出有坚果的味道,但你要我说出那具体是什么坚果,我说不出来,有点像杏仁,但又好像不是。以前喝咖啡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黑咖啡里感觉到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萃取我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过的成分呢?

在清洗滤杯的时候,我发现周三那个过滤完的粉形状跟平时很不一样,四周的粉墙很厚,起码有0.5毫米,可想而知,滤液是在一个咖啡粉造成的窝里面渗出去的,虽然单从滤液量来说有点偏多,但实际上味道却不淡。我以我可以做到最快的速度去进行萃取,所以咖啡液那种不好的酸味几乎没有,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酸味,这个中度烘培的咖啡粉本来是有一点点酸味的,我觉得周三的这杯酸味处在正确的范围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可能手冲咖啡对我来说最需要定量的不是冲水的克数,而是整个萃取的时间。所以每次操作,我都得用秒表计时。

同样的粉坑

2024年11月22日 08:19

周四的手冲咖啡,基本上我沿用的是周三的模式,但是手冲的时间从周三的1分20秒变成52秒,缩短了30秒的时间,其实滤液没有少多少,就滤液的量来说,周四是比较合适的,但就喝的第一口的感觉来说,有一点点偏淡。周四的咖啡,完全的过滤时间大概在1分20秒,完全的过滤时间仅比周三少了10秒,但实际上我停止加水的时间相差了20秒。这就意味着,周三我手冲的时候,估计那个流量要比周四的时候小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区别。就让萃取出来的咖啡液周四比周三淡那么一点点。接下来我要控制的是同样的粉量、同样的水温。我要尽可能地控制手冲壶的流速。整个手冲的过程我要控制在一分钟。咖啡豆的量我没有称过,但是一平勺再多一点点,粉量我感觉是8-9克。这个克数我只能估出来,但是用巫师2.0磨的时候,我大概能从转多少圈结束研磨判断那天的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周四的咖啡我赚了16~17圈,周三的咖啡,大概是15~16圈,上周我的咖啡大概需要转14圈。从最终萃取到的咖啡而言,我感觉巫师2.0在36格这个状态下,用同样的咖啡豆,转15圈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某一天我得转18圈,甚至20圈的话,那么我的萃取时间大概就得到1分20秒了,但如果只是15-16圈,我感觉手冲时间控制在一分钟是合理的。

周三和周四可以这么说,我都冲出了几乎一样的很坑,所以两天那个咖啡液很接近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参数都比较接近,除了手冲时间。我感觉最影响我手冲咖啡味道的,是我手冲的那个方式。比如在周三之前,我就没有冲出过那样的粉坑,那个粉坑的形状我感觉有点奇怪的,理论上我应该在冲水的时候再靠近滤杯边缘,那么那个粉墙就不会那么别扭,我应该像蚊香那样注水,而不是一直都只是在某个地方注水。这一点,在之后的萃取中,我会逐渐尝试一下改变,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这种注水方式没什么问题,因为某些火山冲的视频,他们就是在离中心一个硬币大小直径的地方间断冲水。现在我的一刀流也在干这种事情。问题只是火山冲的那个咖啡豆一定是非常生新鲜的,火山冲为的是冲出一杯甜度很高,几乎没有苦味的咖啡,要求的前提是泡沫得非常的丰富。现在我的那个垂直挖了个洞的粉坑,出来的绿叶我感觉也的确没什么苦味,但话说回来,辛鹿的蓝冬不会太苦,意夏可能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其它牌子意式深烘来说,辛鹿所有口味的挂咖啡都不会太苦。

我感觉我已经尽可能地复刻出我想要的咖啡了,但是在萃取时间、手冲注水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不断训练。

一刀流

2024年11月21日 08:29

周三的中午,和比平时早了5分钟起床准备手冲咖啡,但实际上在午睡之前我已经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了。唯一需要起床以后再干的就只是把手摇磨从盒子里拿出来,装咖啡豆进去以及烧水。手摇磨是拿出来是第一步,当我把咖啡豆装进去,我就开始烧水。这一次烧水跟之前不一样。之前通常下午如果我要冲咖啡,上午养生壶剩下的水大概就只有200毫升。200毫升水在比较凉的天气之下,很容易就会变凉,所以在午睡之前,我就把养生壶的水加到了接近1000毫升。

之前在润洗滤纸那个步骤,我依然用自己的杯子,也就是最后接滤液的那个杯子进行。这一次我在滤杯下面接了一个其它杯子。在萃取结束的时候,我直接把滤放到其它杯子那里。这个操作虽然我又要多洗一个杯子,但是有了这一步,我就不需要走来走去,结束萃取的时候我也不需要考虑滤杯应该放到哪里去。虽然萃取已经结束,但是滤杯还是会有滴液,这就需要下面有个东西接着。

在确认了闷蒸也得算到萃取时间里之后。我在电脑上按下了计时器。首先按计时器,然后拿起手冲壶,对咖啡粉进行浇灌,这里估计得需要一两秒钟。跟之前相比,周三萃取出来的液体比平时多一点。首先我用小水流把咖啡粉都浇了一遍。平时我只是非常控制地把水浇在上面,根本没有淋透。感觉把咖啡粉浇了一遍以后,秒表显示大概13秒,然后我又等到接近21秒的时候,开始继续浇灌操作。这一次我没有采取分段式,而是不间断地一刀流。虽然这是一个老咖啡豆,辛鹿的袋子上写的是2024年4月生产的,这个豆子我大概是10月的时候才开始用。当我看过一些手冲咖啡的视频教程,以及看了部分《爱上手冲咖啡那本书》以后,可以肯定,这个豆子已经不新鲜了,我已经没办法在闷蒸的时候做出牛肉汉堡的效果。闷蒸是直接水上去以后就像陷到沙子里,直接沉下去不见了。周三的闷蒸,当沙子还没有完全陷完之前,我就开始后面的萃取。你说那个豆子完全没气也不见得,因为当我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进行浇灌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真看到气体鼓起来了,看到那个气泡鼓起来了以后,我一直以比较温柔的方式加水。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没有浇在滤杯边缘,但也不是只是在中央加税。这样不断地加水,我只是保证页面大概是那个程度,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滤杯的滤液有多少,当我结束加水的时候,大概是1分20秒。然后当我看一下滤液,我有点后悔了,因为即便我停止加水,滤液还是有点多了,那个时候滤杯里还有咖啡也,滤杯的液体全部过滤完毕,大概花费了1分30秒,就时间看来有点过长了,我感觉全部过滤结束,1分20秒比较合适,从滤液的量看来有点过多了,所以我很担心味道会偏淡,但实际上周三这杯咖啡味道刚刚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有回甘的咖啡,在我喝完咖啡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嘴里或者说喉咙里一直有咖啡的味道。咖啡快喝完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出有坚果的味道,但你要我说出那具体是什么坚果,我说不出来,有点像杏仁,但又好像不是。以前喝咖啡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黑咖啡里感觉到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萃取我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过的成分呢?

在清洗滤杯的时候,我发现周三那个过滤完的粉形状跟平时很不一样,四周的粉墙很厚,起码有0.5毫米,可想而知,滤液是在一个咖啡粉造成的窝里面渗出去的,虽然单从滤液量来说有点偏多,但实际上味道却不淡。我以我可以做到最快的速度去进行萃取,所以咖啡液那种不好的酸味几乎没有,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酸味,这个中度烘培的咖啡粉本来是有一点点酸味的,我觉得周三的这杯酸味处在正确的范围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可能手冲咖啡对我来说最需要定量的不是冲水的克数,而是整个萃取的时间。所以每次操作,我都得用秒表计时。

聊一聊分布式系统中的时间

2024年10月21日 08:41

今天聊一下时间的话题。在分布式系统中,“时间” 是一个挺有趣,但是很难处理的东西。我把自己的理解简单整理下来。

不可靠的物理时钟

首先,单一节点的物理时钟是不可靠的。

物理时钟本身就有偏差,可是除此之外,可以引起节点物理时钟不准确的原因太多了,比如 clock jump。考虑到 NTP 协议,它基于 UDP 通信,可以从权威的时钟源获取信息,进行自动的时间同步,这就可能会发生 clock jump,它就是说,时钟始终会不断进行同步,而同步回来的时间,是有可能不等于当前时间的,那么系统就会设置当前时间到这个新同步回来的时间。即便没有这个原因,考虑到数据从网络传输的延迟,处理数据的延迟等等,物理时钟是非常不可靠的。

如果一个分布式系统,多个节点想要仅仅依赖于物理时钟来完成什么操作,那么只能祈祷运气足够好了。在 《从物理时钟到逻辑时钟》这篇文中,我已经介绍了对于物理时钟不可靠的问题,我们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引入 Lamport 逻辑时钟,或者使用向量时钟,这里就不赘述了。

超时

分布式系统中什么样的执行结果最难处理,成功还是失败?其实都不是,最难处理的结果是超时,因为执行超时了,但是系统却并不知道它:

  • 是没执行,
  • 是执行成功了,
  • 还是执行失败了。

所谓超时,一个显然的问题是,超过多少时间才算超时?往往没有一个公式,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觉得《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这本书里面对这一点总结得很好——对于超时时间的定义,其实就是一个 tradeoff,一个基于 failure detection delay 和 risk of premature timeouts 之间抉择的平衡。如果超时时间设置长了,就会减少超时判定的误杀,但是对于系统失败的识别就会延迟;反之,如果超时时间设置过短,那就会触发更多看起来是超时的 case,但是它们本身其实并没有真正超时。

通常来说,对于超时的处理,其实办法也不多。一种是放弃,一种是重试。就像消息投递,如果要保证 “至多投递一次”,那在投递超时后,就直接放弃;如果要保证 “至少投递一次”,那在投递超时后,就重试。如果要重试,那就需要引入保证幂等性的机制。

分布式事务 SAGA 对于超时的处理,其实也是遵照上面的原则,在系统内单步都成为事务的基础上,把流程视作一个状态机,无论单步操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根据清晰的预定义逻辑,触发相应的正向流程或者反向流程,可是唯独超时,多数情况下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重试,也只能重试,因为谁也不知道它究竟实际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说完操作超时,再来说一下节点超时。很多分布式系统中都会使用一种 lease(租约)的机制,比如一个集群中的 leader,作为 leader 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必须要 renew 这个 lease,否则超过一定的时间,无论它给不给响应,它都会被开除出 leader 的角色,而 follower 会重新选举(或者其他方式)一个 leader。

比较难处理的是,如果这个节点本来是被 hang 住了,导致了超时,它也已经被踢下 leader 的角色,但是之后它 “活” 过来了(比如经过了一个超长时间的 GC),它还以为自己是 leader,继续去干 leader 干的事,变成了一个假 leader。这其实就是出现了脑裂,本质上是一个一致性的问题。这种情况比较难处理,因为即便有 heartbeat 不断检测,在每两个 heartbeat 的间隙,可能这种重要的变动就发生了。

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使用 token fence 的方法,即让每次最关键的状态数据的更改,携带一个单调递增的 token,这种情况下这个假 leader 发起更改的 token,已经小于系统中最新的 token 了,接收这个数据更改的子系统应该拒掉这个请求。上面说的节点超时的情况我在《谈谈分布式锁》里面有详细说明。

计算机的两种时钟

有两种时钟是计算机普遍支持的,一种叫做 time-of-day clock,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时钟,代表着相对于 1970 年 1 月 1 日的 epoch 时间,也就是 Java 里面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返回的。网络时间协议 NTP 就是用来同步计算机这个时间的。

不过,其实还有一种时钟,叫做 monotonic clock(单调时钟),在 Java 里面相应的接口是 System.nanoTime()。这个时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永不回头。对于 time-of-day clock 来说,时间是可能 “回头” 的,对于很多应用来说,时间回头是要命的。不过这个时钟给出的具体时间却是毫无意义,如果在不同的机器上调用 System.nanoTime(),会得到完全随机的结果。API 的名字是纳秒,可是这个时钟并不给出到纳秒的时间精度,它的作用是用来帮助计算间隔时间的:在同一个节点,第二次调用的时间减掉第一次调用的时间,这个结果(时间间隔)是严格递增(不回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除去时间这个视角本身,这个时钟更像是一个单调的计数器。既然是单调的计数器,就可以用来帮助产生系统严格自增的 ID。

下面是 System.nanoTime() Javadoc 上面的解释:

Returns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most precise available system timer, in nanoseconds.
This method can only be used to measure elapsed time and is not related to any other notion of system or wall-clock time. The value returned represents nanoseconds since some fixed but arbitrary time (perhaps in the future, so values may be negative). This method provides nanosecond precision, but not necessarily nanosecond accuracy. No guarantees are made about how frequently values change. Differences in successive calls that span greater than approximately 292 years (263 nanoseconds) will not accurately compute elapsed time due to numerical overflow.

TrueTime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时钟有误差,可是这个误差是多少,差 1 毫秒还是 1 分钟,并没有任何严格保证。绝大多数接触到的时间 API 也是如此,可是,Google 数据库 Spanner 的 TrueTime API 却。它使用了 GPS 时钟和原子钟两种完全独立的机制来冗余某一个机制失败导致的时钟问题,增加 reliability。此外,它还有和 System.nanoTime() 一样的严格递增的特点。

它有三个核心 API,很有意思:

  • TT.now() 它返回 [earliest, latest] 这样一个范围,表示当前时间就在这个范围内;
  • TT.after(t) 它返回当前时间是不是肯定在 t 之后
  • TT.before(t) 它返回当前时间是不是肯定在 t 之前

有了 TrueTime,这让分布式系统中,本来无法通过物理时钟解决的问题也变得可解决了。比如对于操作冲突的问题,现在的新办法就是等一个 buffer 时间,TrueTime 认为已经前一个操作的结束时间肯定已经过去了,再来启动后一个操作。当然,这个方法的缺点是 throughput,因为整个操作周期因为 buffer 时间的关系变长了。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对现实的一点思考

2024年9月9日 23:40
感觉现在大环境真的越来越不好了,不光光是经济,体现在各种地方,也许你会说我在瞎说,但是这毕竟是我的一家之言,有感而发。 短视频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各种时间,你有时间思考吗?你有时间去想想有什么收获吗?都没有!只是一味的刷刷刷,一两岁的孩子都会的玩意,你觉得还有啥可玩的。本来是一个帮助人打发时间的工具,现在却好像人人吸毒一样,真是搞不清这病态的状况。 大局域网越来越成熟了,今天听到一个人说她不刷短视频怎么获取新闻?卧槽,你不是有网么,非要被一个软件栓住,现在的人只是沉浸在短视频的喜悦里,中文互联网早死了! 每次在路上,碰到刷短视频声音特别大的,我都会赠送他们两个字:SB! 昨天跟你一个人聊到这个话题 […]

十年后,我们《中文博客微信群》还会活跃如初吗?

2023年12月26日 19:47

今天是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号,今天深圳稍微比昨天暖和了一些,我也晒了会儿太阳。

今天下午,在博客群看大家讨论,虽然我插不上几句话,但是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大家认真讨论的氛围。我起身去厕所方便了一下,而就是这短短几十秒钟,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情。

在十年前,我加入了一个音乐爱好者的群,我们都是在虾米音乐上相识。平时大家在群里聊聊爱好,唠唠家常,是我那些年最活跃的群。我们每年都会征集大家的投稿来发布虾米歌单。我们还有自发组织的面基。我们还为群聊周年庆设计生产的帆布袋、T恤、徽章。群里有个相册,会上传一些群员的个人照和面基照。在虾米音乐还没没落之前,我一直觉得,我们会像这样一直聊下去,直到每个人都互相见过面。

今天「橘子党」的群又突然聊了起来,然后不出奇的又聊到了一些以前的事情。我翻看了一下群相册,看到了那些渣渣画质的手机和一张张青涩的面孔,感觉他们即熟悉又陌生,他们曾经在我生活中占据了很多一部分,而虾米音乐消失之后的这几年,他们也好像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一样。现在,他们有的成家了,本来以前还在上学的现在也结婚了,我如今也要三十一了。

再回过神来,坐在电脑前,看着群里仍在继续讨论着,心中不由感慨,我们这个以博客之名相遇的群,从建群到现在,也经历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我退过群,来后也又加了回来。群聊也被封了然后重组过。这些年来每天都能看到大家聊各种话题,从博客,笔记,天文地理,社会政治,音乐游戏等等等等,可以说是我自「橘子党」之后坚持活跃最多的群,也是我在众多群聊中比较青睐的群。

可是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会过期,苹果会过期,音乐听多了也会腻。在时间的洪荒面前,不知道十年后,大家还会像现在这样活跃如初吗?现在耳熟能详的他们,十年后还会像今天这样在群里谈天论地吗?十年后,还会继续写博客吗?

我还是比较喜欢VBA+ADO+SQL

2024年8月23日 08:39

我觉得编程会让人上瘾,尤其是当你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以后,你就会有很多想法,比如之前我已经做过,而且已经实现了东西,能不能更进一步,再改进一些,让程序跑得更快一点?一开始的时候,只要能实现某个功能就可以了,无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在这个初级阶段,我是不会考虑别人到底行不行的,反正我行就可以,但是当自己包里面的工具越来越多以后。到底要选择什么工具,也会变成我一个纠结的地方,虽然有些工具已经很成熟了,肯定能实现我的效果,但是我还会想有没有更快捷的方式呢?

我已经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Power Query了,大概是在office2016的时候吧。那个时候我觉得那个东西可以做文本拼接太厉害了,而且厉害之处就像是跟数据透视表一样,当你的原数据发生了变动,刷新一下结果就出来了,但实际上那只是教程的效果,你完全按照教程这么干,的确能出结果。还记得几年前当我要算某些库存的时候,我用了一些很笨的方法。为了要实现区间日期里面的累计库存我用了一些非常耗费电脑的步骤。本来数据的量就不小,又外加要实现这样的效果,所以真的得算上很长时间才终于得到结果。那个很长时间意味着可能要等5分钟以上,在等待的过程中,我都怀疑自己的电脑是不是死机了。后来我也有算累计库存,但大概我已经不用一开始的那些方法了。我也有试过在VBA里计算累计库存。如果是在其它软件下的SQL里,计算累计数可以有很直接的方法,因为他们有现成的函数可以套用,但是在VBA里面的SQL,貌似至今为止,我尝试成功的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做一个笛卡尔积。如果数据量比较大,那将是一个噩梦。噩梦归噩梦,数据还是能算出来的,如果我只是算一个月的库存,顶多就是几秒钟的事,通常情况下如果业务量不大,一秒就差不多了,但是如果要算一年的数据,那就要跑上几十秒。在VBA层面需要跑几十秒,而如果在PQ里我简直不敢想象得多久。

试过VBA,试过PQ,在PQ里我知道我要什么,它的透视和逆透视功能让我省掉很多麻烦,但这两个便捷功能也会默认带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比如默认透视的是来源去向,万一筛选区间只有入没有出,但后续处理又默认有出入,这就会卡住。Excel 的SQL里,透视就是最后一步,所以如果中途要实现这种功能只能通过添加条件字段,手动添加字段的好处是不会有PQ透视法的那种透视不出来后面没法干。就可控程度来说,VBA更容易,能把多个操作在一步里秒杀实现,比如修改某个字段的数据和增加某个字段,我就可以把它们在一步里实现,外加同时搞个什么排序。这些步骤在PQ里面,如果不是高级玩家用嵌套的方式,也就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我不知道,PQ里面嵌套一步到位跟一步一步慢慢来到底效率差了多少。估计这会有运行时间的差别,但到底差别了多少,这个我没有研究过,因为我还没到的那种可以混搭在一起,一步到位的水平。处理同样的数据,使用类似的步骤,PQ就是比VBA要慢,我也不知道到底慢在哪里,为什么会那么慢?其实数据量不大,但关键是PQ载入的时候很容易出错,但那个出错到底是什么,没人说得清,因为上一次刷新不行,下一次刷新可能又可以了。在VBA里,除了去年年末的某段时间,我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奇怪现象,其它时候基本上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不会出现同一个数据,同一个宏,前一次可以,后一次不行。在PQ里可能得转上半分钟以上的事情,在VBA里非常有可能0.5秒以内就解决了。以前做字幕的时候,我就知道人的反应时间通常是0.3秒,如果一个VBA脚本只需0.3秒就能结束战斗,对普通人来说,那就是眨眼的事而已。

以前我没想过要这么干,以前想着怎么方便怎么来,但是当VBA有点上瘾了以后,我逐渐的把之前用PQ处理的东西全部都用VBA的方式再整了一遍。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干净利落快如闪电。让我觉得舒服的是VBE界面是被我调整过的,调整过VBE的布局和颜色,但是在PQ里,那个小得要死的高级编辑器字体实在让我看得很不舒服,但通常某些高端的功能只能在那里敲代码,所以这就很痛苦。

不把某些事完成,心里总会一直念惦记着,把这些事情都干完了,我就可以好好睡觉。

花都开好了

2024年6月8日 06:08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六月,2024都快过去一半了都,没感觉到春天倒是直接进入了夏天,很想带老婆和妞宝去外面游玩一番,计划赶不上变化,奈何没有一点时间…… 三月到目前为止我只休息了两天假,为了生活拼命加班,妞宝生病、老婆也紧跟着生病、父母也是住院…… 我是焦头烂额,班也没有心情上,毕竟一大家人都生病😷了,休假还是得休,要不然搞再多钱有什么用。 现在除了父亲还有点不适需要住院,其他的都挺好,只希望快快好起来,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2024.5.1~5.18) 这次父亲住院有点久,从五一开始算也有十八天了。这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甘苦没有多少人知道,都说多锻炼少进医院。其实锻炼了也不见得就不用去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