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岳麓山

2024年2月22日 16:35

(接前文)从岳麓书院后门(西门)出来,发现就是可以免费参观的岳麓山风景区。时间不太富余,决定就在附近走走看看。最近的景点是爱晚亭。

爱晚亭

爱晚亭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但我很确信以前肯定没听说或者留意过。陶然亭,醉翁亭名气更大。而叫爱晚亭,自然是因为杜牧《山行》诗中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看官方正式的介绍:

爱晚亭的文保碑

显而易见的是,毛主席青年时期在此活动给此亭增加了分量。

网络上找到更详细的介绍,爱晚亭由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罗典创建,三面环山,遍栽枫树,秋冬红叶满山,故取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杜牧诗句,更名爱晚亭。(另有说法,亭名为袁枚所改,但时间上靠不住。)值得一提的是,罗典还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书院八景”。

罗典,字徽五,号慎斋,湘潭人。乾隆丁卯(1747年)举乡试第一,辛未(1751年)进士,殿试二甲第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始主持岳麓书院,连续五任,凡二十七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病逝世于岳麓书院任上,终年九十一岁。

罗典《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毕沅,字秋帆)

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爱晚亭均相继进行过修缮。抗日战争时期亭彻底被毁,1952年重建,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爱晚亭”三字,制成红底鎏金的匾额,悬挂于亭的东西两面。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时,公园管理处于亭内窗棂悬饰黑底描金横匾,刻毛主席草书《沁园春·长沙》词于藻井内。

毛主席题写的“爱晚亭”

毛主席题写的“爱晚亭”

爱晚亭坐西向东,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不大。亭形为重檐八柱,内四柱圆木丹漆,外四柱为整条方形花岗石。亭顶重檐四坡,攒尖宝顶,四翼边角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远看是凌空欲飞的状态。古朴典雅,保留了较多清代建筑的风格。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每到深秋时节,游人如织,放眼远眺,皆是枫林红叶,美不胜收。可惜我来时已是冬末春初,满山的红叶早已凋零,无福消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了。

罗典建亭之初,题有联曰:“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宣统三年(1911年),时任岳麓书院学监的程颂万,将此联修改成“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并镌刻在亭前石柱上。想必除了红叶枫林,当年整个峡谷里应该也是遍植桃树的。

东面远眺爱晚亭

看近一点

拍正一点,看全景

从侧面看过去

爱晚亭西面特写

从西,北两面看爱晚亭

枯木掩映下的爱晚亭,可以想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

隋舍利塔

过爱晚亭,沿着峡谷山路往南走不远,有一塔标注为隋舍利塔。看旁边文物保护牌的介绍,原塔早已被毁坏,民国初年复建。保护牌中没有介绍的是此塔“文革”中又遭破坏,现塔是近年修复的,文物价值并不大。

隋舍利塔

舍利塔文物保护牌

蔡锷墓

过舍利塔,继续走不远,来到主路上。路边的游览示意图显示前面不远处有蔡锷及黄兴的墓冢,于是加快脚步,要去看看。

岳麓山游览示意图

距蔡锷墓不远,主路旁边小山坡上有一建筑,为蔡锷墓庐。当年北洋政府为先生举行国葬,规模场面一定盛大。

沿着石阶往上即为蔡锷墓庐

蔡锷墓庐

孙中山题写了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班都护即东汉班超,班超投笔从戎,将毕生的精力用于平定和经营西域,为国家安定、民族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西域三十一年,官至西域都护。而“慷慨”正是《后汉书》给予班超的主要评价。
马伏波指东汉马援,马援破陇西隗嚣叛乱,后又任伏波将军南征,辗转行程万里,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墓庐里的蔡锷半身塑像

有一种观点认为此联为同挽蔡锷与黄兴。蔡锷与黄兴去世相继不过7日,孙中山拟联同挽,此其一。蔡锷响应辛亥革命,讨袁护国,后都督边陲少数民族省份云南,经历与班超类似。黄兴则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辛亥北伐,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经历与马援同。因此将此联看作同挽二人是合适的。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军事家。
他抱病出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在川南与北洋军鏖战。袁世凯死后,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旋即因喉疾恶化而赴日本就医,于民国五年(1916年)不治逝世,年仅34岁。北洋政府为其举行国葬于岳麓山。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民国五年(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身份以国葬于岳麓山。

蔡锷墓庐旁边就是麓山寺,决定先去瞻仰蔡黄二墓,返回时再去看此寺。

蔡锷墓由冢、碑、石祭器等组成,整个墓地坐西朝东,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级导人墓坪。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碑,碑高约6米,成四棱形,通高7米。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周嵌汉白玉及青石24块,上刻有当时全国各地方军政首脑撰写的铭文和挽诗。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炉、石鼓。墓坪右侧有两棵高大古枫迎风肃立。

蔡锷墓

蔡锷墓碑

蔡锷墓的文保牌

黄兴墓

过蔡锷墓,沿着山路继续往上攀爬,更高处就是黄兴墓。与蔡锷墓一样也是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面积颇大,是岳麓山最大陵墓之一。

黄兴墓

黄公克强之墓

章太炎所撰黄兴墓志铭:
南纪维衡,上摩玄苍;厥生巨灵,恢禹之疆;
发迹自楚,命畴大荒;行师龙变,阖开不常;
广宣汉威,莫我抗行;小叶之虏,若炊而僵;
国难未艾,神奸犹狂;之功中圮,何天之盲;
中兴肖肖,宠赂犹章;頩怒歕血,瘼此献萌;
死为鬼雄,以承炎黄。

章太炎拟写的墓志铭

这块墓志铭不像原件,与整个墓碑有点不合,看字体,似乎是后期电脑机器制作的,不知为何。

黄兴墓文保牌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1917年4月14日,孙中山再次公祭黄兴,并撰写《祭黄兴文》:
“惟公之生,为众所瞻仰,远迩所震惊,群竖所疑忌,国家所尊崇。惟公之死,疑者信之,亲者哭之,无老无幼,无新无旧,皆知今日中国不可无此人。呜呼!是非得丧,本无吴论。公殚一生之心血,历二十余载之艰辛,身涉万险,政经三变,国势犹如此,将来或更不止如是也。公虽赍志以殁,公之目岂瞑。文等今日遥望哭公,遵礼祭公,身虽衰老,志犹如昔。起四千余年之古国,挽四百兆涣散之人心,是犹赖公在天之灵。公志其可作耶,尚有以鉴之。呜呼,痛哉!尚飨。”

青山有幸埋忠骨。1917年4月12日和15日,相隔仅三天,两位湘籍英烈先后魂归故里,归葬岳麓山。两人下葬后,为彰显尊崇之意,时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的谭延闿发布了“非奉有国葬明令者,不能进葬岳麓山”的命令。

麓山寺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抗战时期,寺院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留观音阁等建筑。

麓山寺山门

因为赶时间,匆匆一撇,没有细看,咋看之下,此寺现在似乎规模不大,入内感觉有衰败之像。更有价值的“麓山寺碑”早被移到了岳麓书院里。

麓山寺文保牌

杜甫于大历四年(769年)创作的一首题为《清明》的诗中描述了当时长沙人烧香礼佛的盛况,其中有“此都好游湘西寺”,湘西寺据说就是指麓山寺。(据杜甫七古《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有“湘西古刹双蹲蹲”句。)

杜甫《清明》: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南门 东门

参观完麓山寺,时间很晚了,沿路返回,再次经过岳麓书院,然后出岳麓山南门。大门很巍峨,而门上悬挂的对联更吸引人,不由得让人驻足欣赏。

岳麓山南门

岳麓山南门对联

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
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

朱张指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栻,都与岳麓书院有关。而黄蔡自然是黄兴与蔡锷。朱熹张栻与黄兴蔡锷正好文武相对。联尾的大麓,名山正好与岳麓书院的二门上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相呼应,妙!

凭此一联镇山门,贴切,当得起!

游览毕,天快黑了。妻子提议去五一广场看看,在她模糊的记忆里,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来长沙,就到过五一广场,算是想故地重游一次。而且提议坐公交,沿途看看夜景。比较尴尬的是居然坐错了方向,不过这个错误反而让我拍到了前篇博文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中展示的岳麓山下湖南各大学的校门以及岳麓山东门。哈哈!

岳麓山东门

夜长沙

妻子记忆里,曾经到过的五一广场附近。

五一广场地铁站指示牌

十字路口

步行街上黄兴雕塑

文和友,不对,文和里

黄兴广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

2024年2月19日 16:14

春节假期,临时决定先陪妻子回娘家,然后借道回自己老家。于是经历了跨越4省多地的回家之旅。虽临时起意,没有计划,沿途探幽访胜,收获还是颇丰。

第一站是湖南长沙。以前多次经过长沙,都没过多驻足停留,这次不知怎得,非常想去岳麓书院看看,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挂着那副著名楹联的大门太让人魂牵梦绕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某一瞬,感觉那场景似乎多次出现在自己梦里,惊鸿照影似曾相识。

岳麓书院

图释:冲着门口的这幅对联去的,比较讽刺的是拍了非常多这个门口的照片,居然没有一张比较满意的。后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官网上看见一幅雪景下的岳麓书院照片,很惊艳,借用之。

岳麓书院坐落于岳麓山东麓,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岳麓山在湘江西岸,海拔不高,300多米,为南岳衡山72峰之一,据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另文会写岳麓山,此处暂时略过)

湖南大学

现今的岳麓山下,有多所大学聚集,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中南大学。岳麓书院在湖南大学校园内,由湖南大学管理,并不归属于岳麓山风景区。公平的讲,无论是历史文化底蕴,还是自然景色风光。“麓山巍巍,湘水泱泱”都要比“白云山高,珠江水长”略胜一筹。

湖南师范大学校门

中南大学校门

毛主席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

湖南大学校园内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据底座上的石刻,雕像立于1967年

毛主席雕像特写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说法众多,唯岳麓书院始终名列其中),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迨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湖南大学),至今已逾千年,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学府”。

历代关于四大书院的不同说法

岳麓书院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牌

历史

  •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创建岳麓书院,是为书院的开端。
  •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赐对衣鞍马、内府书籍,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
  •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
  •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又称岳麓会讲)。
  •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重整岳麓书院,并在书院讲学,颁行《朱子书院教条》。
  • 淳祐十年(1246年),宋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
  •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谪贵州龙场,途经湖南,讲学岳麓。
  •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御赐“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 万历十年(1582年),张元忭讲学岳麓。
  • 天启元年(1621年),邹元标讲学岳麓。
  •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求学岳麓。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赐御书“学达性天”匾,及御书《十三经》等。
  • 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赐御书“道南正脉”匾。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清代岳麓书院大事记

朱张会讲,又称“朱张岳麓会讲”。南宋最早的书院会讲之一。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闻张栻得胡宏之学,专程自福建崇安去长沙访问主教岳麓、城南书院的张栻,就《中庸》之义的“未发”、“已发”及察识持养之序等问题进行讲论,据称“三日夜而不能合”(清王懋宏《朱子年谱》)。
经过诘难辩论,朱熹对张栻的“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先察识后持养”等观点曾表示赞同,称:“荷敬夫(张栻)爱予甚笃,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日有问学之益。”(《朱文公文集·与曹晋叔书》)由此开启湖湘学派与闽学的交流,对两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栻雕像特写

最近刚好在读王曾瑜的《宋高宗传》一书,得知张栻是张浚的儿子。真应了那句“父是英雄儿好汉”,这个圈子很小啊!
张浚为南宋初名臣。主张抗金北伐,提拔重用了岳飞,韩世忠等。秦桧当权时,谪居近二十年。高宗禅位,孝宗继位后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

建筑

岳麓书院坐西朝东,背靠岳麓山,东邻湘江(可能因为泥沙不断淤积,目前据湘江岸边还是很远了)。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书院的正门入口,在湖南大学的北边。书院的另外一个入口(西门)在岳麓山风景区的爱晚亭景点附近。

湖南大学校园导航图。1为岳麓书院所在。

岳麓书院全景俯瞰图

岳麓书院旅游全景图

大门

岳麓书院中门外景

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赐书,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为清嘉庆年间(嘉庆十七年,1812年,袁名曜任山长)山长袁名曜与其时书院学生张中阶集字合撰而成。门额与对联原物均在抗战期间被日军战机炸毁,现物为1984年根据老照片复制而来。

惟楚有材: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惟,语首助词,无实际意思。
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于斯,这里的意思。
“惟”与“于”不能相对,此联对仗并不工整,为流水对,胜在气势大。

宋真宗的赐书“岳”字写作“嶽”,其实此并非岳的繁体字,而是在指代五岳时的专用字。“山
”字头下一个监狱的“狱”字,从山,獄声。此处的“嶽”指南岳衡山,前面提到岳麓山是衡山72峰之一。麓则是山脚,“回雁为首,岳麓为足”。除了五岳,其他岳的繁体字均不能使用此字。比如应该写作岳飛岳陽樓

明石刻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

二门

大门之后即为二门。宋元时此处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年)在书院左面扩建文庙,礼殿搬迁,此处始改建为二门,抗战时被毁,1984年重建。正上方悬“名山坛席”匾,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背面有“潇湘槐市”匾,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二门正面

“名山坛席”匾,撰者无法考证,原匾为清同治七年所制,抗日战争期间被毁,现匾为1984年集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纳于大麓: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藏之名山:语出《史记·泰史公自序》:”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名山”典出《穆天子传》,指帝王藏策之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

二门背面

“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抗战期间与二门同毁,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
“槐市”指读书人聚集和书籍集散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
汉武帝时期,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因其地多槐树而名“槐市”。

讲堂

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进行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核心场所。自书院创建初始,即有“讲堂五间”。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年间(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所书。曾作为岳麓书院在转制时期的校训,据说对当时寓居于书院的毛泽东影响很大,后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讲堂中央,“学达性天”匾为清圣祖康熙御书。“学达”的意思是“下学上达”,而“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颁日讲解义经史诸书。”

“道南正脉”匾,清高宗乾隆御书。意为岳麓书院坚持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统,是对岳麓书院重要地位的官方认证。

现“学达性天”匾为根据老照片复制的,“道南正脉”匾为原物。

讲堂

讲堂内匾额

讲堂内部

湖湘学派传承关系

教学斋及半学斋

讲堂左右两边分别是半学斋和教学斋,原为师生的居所。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制为学堂时所建。“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自《尚书·说命下》。

半学斋入口

学斋

御书楼

御书楼即藏书楼,位于讲堂后面,同一中轴线上。中国古代书院历来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宋真宗赐书后更名“御书阁”。现“御书楼”三字是集朱熹字所成。

御书楼

讲堂与御书楼左侧有六间祠,亭,堂,作祭祀用。分别是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及慎斋祠。

濂溪祠

专祀周敦颐(字濂溪),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始建,祠内悬有“悠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

濂溪祠

濂溪祠

四箴亭

专祀程颢、程颐。四箴是二程根据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即视箴、听箴、言箴、动箴。

四箴亭

四箴亭

崇道祠

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1314年)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年),始建专祠于讲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

崇道祠

六君子堂

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于今址。

船山祠

专祀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创建的湘水校经堂,湘水校经堂搬迁后,辟为船山祠。

慎斋祠

专祠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罗典(1719-1808年)字徽五,号慎斋。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任书院山长,凡二十七年。

慎斋祠

文庙

文庙,即孔庙,祭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前551-前479)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岳麓书院文庙位于书院左侧,据说是中国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很不巧,参观时,文庙正在施工修缮,只能从外面看看。

孔庙大成门

孔庙大成殿

园林

麓山寺碑亭

位于书院后花园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亭内竖有著名的“麓山寺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史称“三绝碑”(称三绝碑的很多)。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曾前来瞻仰临摹,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年)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麓山寺碑”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书院右侧,明知府钱澍建亭护碑。麓山寺在岳麓山上,后文记述岳麓山时再详细介绍。

麓山寺碑亭

麓山寺碑局部。因铁门铁栅栏围蔽保护着,不好拍摄

百泉轩

百泉轩为历代书院山长的居所。

百泉轩

百泉轩临水一面

时务轩

纪念清末维新派的时务学堂而建的纪念性建筑。

时务轩

爱晚亭

出书院后门(西门),沿石径上行200米,便是爱晚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改为爱晚亭。爱晚亭在中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后另文记述岳麓山时再详细介绍爱晚亭,这里略微带过。)

爱晚亭

中国书院博物馆

书院大门入口右侧新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展示中国书院历史文化。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拾遗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


参考资料:

  1. 知乎关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讨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出处考证,湖北湖南,那个盛?
  2. 维基百科:岳麓书院
  3.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网站
  4. 纪录片:岳麓书院
  5. 岳麓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在千年庭院等一场雪
  6. 岳麓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雪后初霁,欢迎来到童话里的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