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长沙天心阁

2025年4月6日 16:44

天心阁古城墙

长沙天心阁

古人夜观天象,将星空划分成为28个大的区域,即28星宿。天上的星宿与陆地上的区域是一一对应,陆地部分称“分野”,在天则是“星宿”,“分星”,统称“星野”。

王勃《滕王阁序》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句。在古代天文图中,翼轸两星宿对应的陆地部分(分野)为“荆州”(九州之一,与现在的荆州不是同一个概念,此荆州大约相当于现在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为楚地。南昌属于九州之一的吴越扬州地区,王勃说南昌是“星分翼轸”,似乎不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星分斗牛。当然把吴越划分为楚地,在某一历史时期也说得过去)。

轸宿的旁边,有颗次等的星星–长沙星,长沙星对应的陆地区域就是现在的长沙市所在的这片区域。所以长沙城是因长沙星而得名,先有长沙星而后有长沙。

天文图(局部)中长沙星位置
来源:《苏州石刻天文图》,黄裳绘制,王致远书,南宋淳佑七年,清拓本,全图下载地址:https://www.alipan.com/s/nu43Q9GpXhi

天心阁,亦即天星阁,是古代长沙观测天象的地方,兼有祭祀,礼仪功用,由于位于古长沙城南地势最高的伏龙山,还有军事瞭望,防御等功能。

天心阁在长沙的位置

潇湘古阁,秦汉名城

历代地方官员都很重视天心阁,虽有损毁,仍不断重修重建。天心阁修建于明万历以前,现有记载的天心阁最早新建记录是乾隆十年(1746年,因而天心阁logo上可见since 1746字样),民国时的天心阁是由与梁思成齐名的著名建筑师刘敦桢(湖南新宁人)于1928年设计建造,后毁于1938年那场著名的“长沙大火”中。现天心阁是1983年重建,仿明清建筑风格,主阁高3层,南北各一附阁。

天心阁

天心阁

涵江揽岳

北附阁

民国时期,城市建设,整个长沙的古城墙几乎全被拆毁,唯有天心阁所在的这一段城墙因缘际会被保留下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阁古城墙

天心阁文保牌

长沙城建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而修筑城墙可上溯至西汉初第一代长沙王吴芮时代(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墓主人之一就是吴芮长沙国的丞相)。城墙下有很深的月城,内有两条长达数公里的密道分别通往城中心(今五一广场附近)与郊外,民国时期将密道封堵了。据说当年太平天国兵临城下,久攻不下,见如此之深的月城,恐有伏兵,只得引兵绕城而去,长沙城成了太平天国入湘以后,唯一没有被攻克的城池。

天心阁城墙月城

城墙上的炮台

城墙上的“红袍大将军”,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天平天国时期仍发挥作用

为纪念三次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天心阁旁设立了纪念性建筑–崇烈门,塔,亭。崇烈门上有对联–
“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崇烈门在文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参照老照片在原址重建的。

崇烈门

天心阁官方宣传视频@2012年

来源:天心阁官方网站

长沙杜甫江阁

2025年3月15日 20:25

最近几个月一直阅读有关杜甫的传记,看得差不多了,计划会写篇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涉及其生平,行踪,年表,诗评等等。在这之前,一个与杜甫有些关系的场景一直萦绕脑海,非单独分享出来不可(不想放在稍后会写的杜甫书评里)。

这是春节停留长沙期间拍摄的,一张以长沙杜甫江阁为背景的照片。夕阳西下,江波浩渺;远山如黛,层次分明;一群不知何名的野鸟略过,温馨祥和;画面更远处是著名的橘子洲头,书生少年,挥斥方遒。王侯与诗人,青年与老人,历史与现代都体现在这张照片里。

远山景色很美,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或者说留意到自然界中果然存在层次分明的远山,一层层的,颜色不一。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诚不我欺。

苏轼的词里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句,观察细致入微,看来也不是词人的胡诌。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著名的《富春山居图》里,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对这种自然山水风光的真实再现,远山近山,层次分明,浓墨淡墨,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词与黄公望的画表现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即富春江,我曾经在博文 富春山居图有介绍。

《富春山居图》卷(局部)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局部)(即《富春山居图》卷后段,又称 “ 无用师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回到长沙杜甫江阁。晚年杜甫流寓长沙(潭州),北归洛阳还是南下岭南,颇踌躇了一段时间。长沙期间,杜甫居住在“江阁”(杜甫自称)。杜诗中有很多以江阁为题或者语涉江阁的诗文,可见杜甫在江阁是居留了很长时间的。今人为缅怀杜甫,在湘江边建阁纪念之。

杜甫江阁

杜甫江阁logo

杜甫江阁

杜甫江阁

杜甫湖南漂泊路线

诗圣杜甫

远山如黛

远山如黛

远山如黛

江流浩渺诗心远,山色空蒙画意深。

记起高中时期写过的一首诗:

远山如黛,
相思在怀,
依旧朦胧的眸光里,
无痕的划过,
静立三秒,
悄悄擦身而过… …

湖南博物院

2025年3月12日 12:47

春节假期,终于弥补了去年的遗憾,参观了湖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官方正式名字就叫博物院,不叫博物馆。起初以为博物馆,博物院的名称的不同可能别有玄机,简单了解了下,其实不然。除了可能让普通观众觉得博物院的称呼更高大上,有点心理作用,博物馆博物院机构本身没有任何规格档次的差别。近些年很多新设立(或者更名)的博物机构多冠以博物院的称谓(湖南博物院的名称更改就在不久前的2022年7月30日),用意不言自明。身边类似的近年的例子还有比如 广州艺术博物院南越王博物院等。

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logo

湖南博物院logo

湖南博物院logo灵感来源其一据说是新馆的外观造型的剪影,其二是绘制于马王堆辛追黑地彩绘棺上神兽强良的造型,强良为似羊非羊似虎非虎的神兽,《山海经》中有提到。其三我看这个logo造型隐约能看出H,N,M等字母来。

整个湖南博物院常设的主要展览就两个,一个是马王堆汉墓陈列,一个是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设。当然不时还有些临时展览陈设,比如我参观时就有一个与哈佛大学合作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用光影声乐来展现马王堆汉墓带给现代人的关于生命的体验。

湖南博物院展览楼层指引

马王堆汉墓陈列

马王堆汉墓陈列指引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共三座墓葬,分别葬有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封号轪侯),利苍的妻子辛追以及利苍的儿子利豨(xī,猪的意思)。其中利苍的墓被盗厉害,而辛追,利豨的墓则保存密封得很好。现在马王堆汉墓陈列主要来自后两座墓藏。

汉初,刘邦夺得天下后,大封异姓王,主要有八个,其中就包括主要封国位于今湖南境内的吴姓长沙王,还有大名鼎鼎的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对于这些异姓诸侯王中央肯定是不放心的,于是就派遣官员分驻各诸侯国,代表中央起监视诸侯王的作用。这些中央王朝派遣官员,在各诸侯国内有丞相之名,权势是很大的,几乎可以与诸侯王分庭抗礼。这一制度安排和设计可以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到后来的监军,监察御史,康乾雍时期的织造,乃至现在的巡视组,省长书记等职位设计,制度的安排等都能看见彼时的影子,至于好坏就不在此处评价了。

第一任长沙王吴芮授封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不久去世,其子吴臣袭位,为第二代长沙王,在位八年。

值得一提的是八王之一的英布是第一任长沙王吴芮的女婿,英布叛乱后,被其内侄吴回(吴芮的孙子,第二代长沙王吴臣的儿子)诱杀于江西,其时为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去世那年。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吴回袭位,为第三代长沙王,同一年的4月,西汉马王堆汉墓主人之一的利苍因在长沙国丞相位上有功,被封为轪侯。

汉初八王,最后唯有长沙王善终,“传号五世,以无嗣绝”。这其中作为丞相的利苍家族应该是“功莫大焉”的。

西汉初中期诸侯王墓考古发现

长沙马王堆汉墓外景

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位置关系--两方一圆

镇墓偶人

覆盖在辛追棺椁上的T形帛画

T形帛画上墓主人辛追的形象

辛追的儿子利豨形象

利苍的墓虽然被盗的厉害,但是有三枚印章陷入泥土中,被盗墓贼忽略,后被考古人员发掘出,三枚印章证实了西汉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身份。

“利苍”玉印

“长沙丞相”铜印

“轪侯之印”铜印

辛追墓遣册

竹扇,屏风,席

歌舞奏乐佣

人俑

冠人俑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六博棋,在同一时期的南越王墓里也有出土,具体玩法据说已经失传。

六博棋盘

博具

博具解读

骰子

七弦琴

木编钟

木编磬

之前介绍湖北博物馆的曾乙候编钟时,比较遗憾没有找到编钟演奏音频。最近在国家大剧院网站上找到一编钟编磬合奏音乐–竹枝词(编钟与编磬),分享在此。

滥竽充数的“竽”

"轪侯家"云龙纹漆盘

辛追墓出土的七件漆鼎,符合诸侯七鼎的礼制

“君幸酒”耳杯

“君幸食”漆盘

云纹漆食奁

云纹漆食奁

两座墓地还出土了不少帛画,帛书,简等文字资料,有些后来拼接复原的很好,有些因种种原因,复原得不太理想。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帛书五星占

天下至道谈医简

帛书房内记

导引图

导引图临摹图

帛书《老子》(乙本)

“太乙祝”图

利豨的墓出土了车马仪仗图,兵器架,驻军图等。其可能随长沙王参与了对南越国的特别军事行动。

帛画“车马仪仗图”

车马仪仗图

车马仪仗图复原展示

兵器架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演示

驻军图

驻军图演示

长沙国的封地中包含了长沙郡、豫章郡、象郡、桂林郡、南海郡等5郡,而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当时还在南越王赵佗手中。长沙国的设立,起初肯定是有监视南越国的考量,作为西汉王朝的南疆前线。谁曾想到,千百年后,曾经两个敌对的诸侯王国,其一丞相的家族墓,一诸侯王墓被先后发掘(马王堆汉墓发掘于1972–1974,而南越王墓发掘于1983年),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文物而加以保护。

马王堆汉墓发掘以后,文物被保管于湖南博物馆内,墓地原址因而失去了价值,参观者稀,门可罗雀。马王堆文物丰富了湖博的馆藏,奠定了其地位。而南越王墓被发掘以后,在原址修建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加以保护。设想,如果当年将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运到广东省博物馆,那粤博就不会被人诟病缺少珍贵文物了。哈哈!

说到这里,多说一句,封建历史上岭南地区唯二的两个地方割据政权–南越,南汉–的王族墓地先后被考古发掘。除了1983年的南越王墓,2003年发掘了南汉二陵,仍在原址新建南汉二陵博物馆加以保护,如今南越王墓,南越王宫(二者合称南越王博物院),南汉二陵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官方相关资料介绍,与哈佛合作的这个马王堆汉代文化研究项目–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始于2022年,但我阅读过一些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及研究的著作,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与哈佛的研究合作很早就开始了,似乎渊源很深。

很难说这个光影声乐的展示展览有多大的文化内涵,以及背后有多深的研究成果背书。但就我个人体验而言,100块钱的门票肯定是不值的,购买这个展览的门票是因此而可以免预约参观整个博物馆。

关于马王堆考古及相关研究很多。哈佛的这个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就是将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光影声乐展示出来,让普通观众能体验体会到。整个展示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

  • 其一是关于椁室,随葬器物以及简帛。涉及西汉古人对生命,宇宙的粗浅的看法认识。

  • 其二是辛追四重棺椁(从外到内依次是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漆棺,朱地彩绘漆棺和贴羽锦饰内棺)的研究,可能涉及古代葬礼,葬仪以及生命四季流转轮回的认识。

  • 其三是重点,对覆盖在辛追棺椁上的T形帛画的研究。涉及有地入天的飞升,时空,阴阳,天人同构,生死同源等哲学命题。读过巫鸿的一些著作以及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相关书籍涉及对于这幅帛画的解读,核心是这幅T形帛画所展示的内容以及段落划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幅帛画从下到上,分为地下,人间,天国三部分。画面中间臃肿的夫人即是辛追本人。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展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一般地方博物馆院都有当地历史文化的常设展览,这也是地方博物馆院设立的应有之意。比如江西馆的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展览,湖北馆的楚国八百年展览,广东博物馆的广东历史文化陈列等等。湖南馆也不例外,有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设

湖南湖北历史同宗同源,历史上湖南也可以被称为楚地,楚文化,例如那副著名的对联就还挂在湖南岳麓山岳麓书院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但近代以来,湖南似乎有意避免自称楚,而多以湖湘文化自称。湖南简称湘,相对的湖北简称鄂就逊色了不少(放着名正言顺的楚字不用,不知是何道理)。

回到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本身,三湘指“潇湘”,“蒸湘”,“沅湘”,与“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合称,指代整个湖南。秦灭楚时,湖南境域内基本就是楚之三郡–洞庭郡(湘中,“潇湘”),黔中郡(湘西,相当于“沅湘”)和苍梧郡(湘南,相当于“蒸湘”),类似的,秦汉时期湖北称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剑
楚人除了好细腰,楚人还好剑,有佩剑之习、赠剑之尚、葬剑之俗。

陶釜
旧石器时代(距今15000-13000年),高29.8厘米,口径32.5厘米。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

商豕形铜尊

商豕形铜尊

商豕形铜尊
1981年出土于湘潭九华船形山。个人认为这尊猪尊的点睛之笔是盖上的凤鸟。然据介绍,盖上捉手原本残缺,此凤鸟是根据残存情况复原的。上面第二张图片能很清晰的看出上盖部分是新的。

人面纹铜方鼎

人面纹铜方鼎
又称商大禾方鼎,属商后期青铜器,鼎腹的内壁有铭文“大禾”二字,可能有祈求庆祝丰收之意。此鼎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出土后为携带方便,被砸成了十几块碎片卖给废铜收购店,后经湖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抢救修复。现存人面纹的方鼎只此一尊。

皿而全铜方罍

皿而全铜方罍
商晚期青铜器,器口有铭文“皿而全作父己尊彝”,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出土。因器形高大,被称为“方罍之王”。
此皿而全铜方罍出土以后器盖身分离,器盖被湘军高官(此人为彭德怀平江起义前的上司,与彭德怀曾是生死之交)强买,1952年被收归国有。器身被日本人买走,流落海外。2001年,器身被法国买家以924.6万美元拍走,上博参与竞买未得。2014年器身再次拍卖,湖南方面以2000余万美元成功提前洽购。至此皿而全铜方罍盖身合一。

商象尊
属于商后期,1975年湖南醴陵县狮形山出土。出土时盖钮已失,据现存类似象尊推算,盖子应该是小象形象。

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复制品)
属于战国时期器物,原物1980年湖南临澧九里出土于楚国贵族墓中,是楚地高级贵族享用的器物。湖北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均有类似藏品。据统计,目前发现的虎座鸟架鼓约有40多件。

西晋出行仪仗俑
这些西晋的青瓷仪仗俑出土于长沙金盆岭晋墓。金盆岭晋墓是一座规模不大的砖室墓,西晋的砖墓存世较少,比较罕见。这座墓有的墓砖一侧印有“永宁二年五月十日作”的篆字,“永宁”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永宁二年距离现在已经1700多年的时光。出行仪仗俑是一大组青瓷烧制的出行人物组合,分为几个部分:前有具装甲骑开道,跟着骑马的鼓吹乐队,后有持刀、持盾及背着箭袋的士兵殿后。中间是出行贵族的牛车、鞍马,两旁跟着男女仆从。这个庞大的仪仗是西晋时期贵族出行的真实再现。这些俑的身份多为部曲。魏晋时期部曲地位卑微化,亦兵亦农。骑马俑及鞍马上的单马镫,为国内最早的见证物。

祝允明行草《岳阳楼记》卷

祝允明行草《岳阳楼记》卷
祝允明《岳阳楼记》卷,行草书,纵38.8厘米,横598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人物龙凤帛画
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该物品时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属于非衣性质的绘画作品。图画的主题是一个盛装打扮的女巫为死者祝福,祈愿神化的龙与凤引导死者的灵魂登天升仙。该画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中晚期作品,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性质同上述《人物龙凤帛画》,也是非衣性质的绘画作品,是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图画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

东汉铜扁壶
东汉禽兽纹铜扁壶,1969年采集于长沙废铜站。

南朝铜舞蹈俑
砖座舞蹈人物青铜俑,1983年出土于湖南津市孽龙岗。

岳麓山

2024年2月22日 16:35

(接前文)从岳麓书院后门(西门)出来,发现就是可以免费参观的岳麓山风景区。时间不太富余,决定就在附近走走看看。最近的景点是爱晚亭。

爱晚亭

爱晚亭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但我很确信以前肯定没听说或者留意过。陶然亭,醉翁亭名气更大。而叫爱晚亭,自然是因为杜牧《山行》诗中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看官方正式的介绍:

爱晚亭的文保碑

显而易见的是,毛主席青年时期在此活动给此亭增加了分量。

网络上找到更详细的介绍,爱晚亭由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罗典创建,三面环山,遍栽枫树,秋冬红叶满山,故取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杜牧诗句,更名爱晚亭。(另有说法,亭名为袁枚所改,但时间上靠不住。)值得一提的是,罗典还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书院八景”。

罗典,字徽五,号慎斋,湘潭人。乾隆丁卯(1747年)举乡试第一,辛未(1751年)进士,殿试二甲第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始主持岳麓书院,连续五任,凡二十七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病逝世于岳麓书院任上,终年九十一岁。

罗典《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毕沅,字秋帆)

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爱晚亭均相继进行过修缮。抗日战争时期亭彻底被毁,1952年重建,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爱晚亭”三字,制成红底鎏金的匾额,悬挂于亭的东西两面。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时,公园管理处于亭内窗棂悬饰黑底描金横匾,刻毛主席草书《沁园春·长沙》词于藻井内。

毛主席题写的“爱晚亭”

毛主席题写的“爱晚亭”

爱晚亭坐西向东,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不大。亭形为重檐八柱,内四柱圆木丹漆,外四柱为整条方形花岗石。亭顶重檐四坡,攒尖宝顶,四翼边角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远看是凌空欲飞的状态。古朴典雅,保留了较多清代建筑的风格。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每到深秋时节,游人如织,放眼远眺,皆是枫林红叶,美不胜收。可惜我来时已是冬末春初,满山的红叶早已凋零,无福消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了。

罗典建亭之初,题有联曰:“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宣统三年(1911年),时任岳麓书院学监的程颂万,将此联修改成“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并镌刻在亭前石柱上。想必除了红叶枫林,当年整个峡谷里应该也是遍植桃树的。

东面远眺爱晚亭

看近一点

拍正一点,看全景

从侧面看过去

爱晚亭西面特写

从西,北两面看爱晚亭

枯木掩映下的爱晚亭,可以想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

隋舍利塔

过爱晚亭,沿着峡谷山路往南走不远,有一塔标注为隋舍利塔。看旁边文物保护牌的介绍,原塔早已被毁坏,民国初年复建。保护牌中没有介绍的是此塔“文革”中又遭破坏,现塔是近年修复的,文物价值并不大。

隋舍利塔

舍利塔文物保护牌

蔡锷墓

过舍利塔,继续走不远,来到主路上。路边的游览示意图显示前面不远处有蔡锷及黄兴的墓冢,于是加快脚步,要去看看。

岳麓山游览示意图

距蔡锷墓不远,主路旁边小山坡上有一建筑,为蔡锷墓庐。当年北洋政府为先生举行国葬,规模场面一定盛大。

沿着石阶往上即为蔡锷墓庐

蔡锷墓庐

孙中山题写了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班都护即东汉班超,班超投笔从戎,将毕生的精力用于平定和经营西域,为国家安定、民族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西域三十一年,官至西域都护。而“慷慨”正是《后汉书》给予班超的主要评价。
马伏波指东汉马援,马援破陇西隗嚣叛乱,后又任伏波将军南征,辗转行程万里,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墓庐里的蔡锷半身塑像

有一种观点认为此联为同挽蔡锷与黄兴。蔡锷与黄兴去世相继不过7日,孙中山拟联同挽,此其一。蔡锷响应辛亥革命,讨袁护国,后都督边陲少数民族省份云南,经历与班超类似。黄兴则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辛亥北伐,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经历与马援同。因此将此联看作同挽二人是合适的。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军事家。
他抱病出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在川南与北洋军鏖战。袁世凯死后,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旋即因喉疾恶化而赴日本就医,于民国五年(1916年)不治逝世,年仅34岁。北洋政府为其举行国葬于岳麓山。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民国五年(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身份以国葬于岳麓山。

蔡锷墓庐旁边就是麓山寺,决定先去瞻仰蔡黄二墓,返回时再去看此寺。

蔡锷墓由冢、碑、石祭器等组成,整个墓地坐西朝东,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级导人墓坪。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碑,碑高约6米,成四棱形,通高7米。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周嵌汉白玉及青石24块,上刻有当时全国各地方军政首脑撰写的铭文和挽诗。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炉、石鼓。墓坪右侧有两棵高大古枫迎风肃立。

蔡锷墓

蔡锷墓碑

蔡锷墓的文保牌

黄兴墓

过蔡锷墓,沿着山路继续往上攀爬,更高处就是黄兴墓。与蔡锷墓一样也是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面积颇大,是岳麓山最大陵墓之一。

黄兴墓

黄公克强之墓

章太炎所撰黄兴墓志铭:
南纪维衡,上摩玄苍;厥生巨灵,恢禹之疆;
发迹自楚,命畴大荒;行师龙变,阖开不常;
广宣汉威,莫我抗行;小叶之虏,若炊而僵;
国难未艾,神奸犹狂;之功中圮,何天之盲;
中兴肖肖,宠赂犹章;頩怒歕血,瘼此献萌;
死为鬼雄,以承炎黄。

章太炎拟写的墓志铭

这块墓志铭不像原件,与整个墓碑有点不合,看字体,似乎是后期电脑机器制作的,不知为何。

黄兴墓文保牌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黄兴墓三面石刻挽辞

1917年4月14日,孙中山再次公祭黄兴,并撰写《祭黄兴文》:
“惟公之生,为众所瞻仰,远迩所震惊,群竖所疑忌,国家所尊崇。惟公之死,疑者信之,亲者哭之,无老无幼,无新无旧,皆知今日中国不可无此人。呜呼!是非得丧,本无吴论。公殚一生之心血,历二十余载之艰辛,身涉万险,政经三变,国势犹如此,将来或更不止如是也。公虽赍志以殁,公之目岂瞑。文等今日遥望哭公,遵礼祭公,身虽衰老,志犹如昔。起四千余年之古国,挽四百兆涣散之人心,是犹赖公在天之灵。公志其可作耶,尚有以鉴之。呜呼,痛哉!尚飨。”

青山有幸埋忠骨。1917年4月12日和15日,相隔仅三天,两位湘籍英烈先后魂归故里,归葬岳麓山。两人下葬后,为彰显尊崇之意,时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的谭延闿发布了“非奉有国葬明令者,不能进葬岳麓山”的命令。

麓山寺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抗战时期,寺院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留观音阁等建筑。

麓山寺山门

因为赶时间,匆匆一撇,没有细看,咋看之下,此寺现在似乎规模不大,入内感觉有衰败之像。更有价值的“麓山寺碑”早被移到了岳麓书院里。

麓山寺文保牌

杜甫于大历四年(769年)创作的一首题为《清明》的诗中描述了当时长沙人烧香礼佛的盛况,其中有“此都好游湘西寺”,湘西寺据说就是指麓山寺。(据杜甫七古《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有“湘西古刹双蹲蹲”句。)

杜甫《清明》: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南门 东门

参观完麓山寺,时间很晚了,沿路返回,再次经过岳麓书院,然后出岳麓山南门。大门很巍峨,而门上悬挂的对联更吸引人,不由得让人驻足欣赏。

岳麓山南门

岳麓山南门对联

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
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

朱张指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栻,都与岳麓书院有关。而黄蔡自然是黄兴与蔡锷。朱熹张栻与黄兴蔡锷正好文武相对。联尾的大麓,名山正好与岳麓书院的二门上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相呼应,妙!

凭此一联镇山门,贴切,当得起!

游览毕,天快黑了。妻子提议去五一广场看看,在她模糊的记忆里,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来长沙,就到过五一广场,算是想故地重游一次。而且提议坐公交,沿途看看夜景。比较尴尬的是居然坐错了方向,不过这个错误反而让我拍到了前篇博文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中展示的岳麓山下湖南各大学的校门以及岳麓山东门。哈哈!

岳麓山东门

夜长沙

妻子记忆里,曾经到过的五一广场附近。

五一广场地铁站指示牌

十字路口

步行街上黄兴雕塑

文和友,不对,文和里

黄兴广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

2024年2月19日 16:14

春节假期,临时决定先陪妻子回娘家,然后借道回自己老家。于是经历了跨越4省多地的回家之旅。虽临时起意,没有计划,沿途探幽访胜,收获还是颇丰。

第一站是湖南长沙。以前多次经过长沙,都没过多驻足停留,这次不知怎得,非常想去岳麓书院看看,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挂着那副著名楹联的大门太让人魂牵梦绕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某一瞬,感觉那场景似乎多次出现在自己梦里,惊鸿照影似曾相识。

岳麓书院

图释:冲着门口的这幅对联去的,比较讽刺的是拍了非常多这个门口的照片,居然没有一张比较满意的。后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官网上看见一幅雪景下的岳麓书院照片,很惊艳,借用之。

岳麓书院坐落于岳麓山东麓,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岳麓山在湘江西岸,海拔不高,300多米,为南岳衡山72峰之一,据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另文会写岳麓山,此处暂时略过)

湖南大学

现今的岳麓山下,有多所大学聚集,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中南大学。岳麓书院在湖南大学校园内,由湖南大学管理,并不归属于岳麓山风景区。公平的讲,无论是历史文化底蕴,还是自然景色风光。“麓山巍巍,湘水泱泱”都要比“白云山高,珠江水长”略胜一筹。

湖南师范大学校门

中南大学校门

毛主席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

湖南大学校园内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据底座上的石刻,雕像立于1967年

毛主席雕像特写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湖南大学校园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说法众多,唯岳麓书院始终名列其中),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迨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湖南大学),至今已逾千年,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学府”。

历代关于四大书院的不同说法

岳麓书院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牌

历史

  •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创建岳麓书院,是为书院的开端。
  •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赐对衣鞍马、内府书籍,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
  •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
  •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又称岳麓会讲)。
  •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重整岳麓书院,并在书院讲学,颁行《朱子书院教条》。
  • 淳祐十年(1246年),宋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
  •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谪贵州龙场,途经湖南,讲学岳麓。
  •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御赐“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 万历十年(1582年),张元忭讲学岳麓。
  • 天启元年(1621年),邹元标讲学岳麓。
  •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求学岳麓。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赐御书“学达性天”匾,及御书《十三经》等。
  • 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赐御书“道南正脉”匾。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清代岳麓书院大事记

朱张会讲,又称“朱张岳麓会讲”。南宋最早的书院会讲之一。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闻张栻得胡宏之学,专程自福建崇安去长沙访问主教岳麓、城南书院的张栻,就《中庸》之义的“未发”、“已发”及察识持养之序等问题进行讲论,据称“三日夜而不能合”(清王懋宏《朱子年谱》)。
经过诘难辩论,朱熹对张栻的“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先察识后持养”等观点曾表示赞同,称:“荷敬夫(张栻)爱予甚笃,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日有问学之益。”(《朱文公文集·与曹晋叔书》)由此开启湖湘学派与闽学的交流,对两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栻雕像特写

最近刚好在读王曾瑜的《宋高宗传》一书,得知张栻是张浚的儿子。真应了那句“父是英雄儿好汉”,这个圈子很小啊!
张浚为南宋初名臣。主张抗金北伐,提拔重用了岳飞,韩世忠等。秦桧当权时,谪居近二十年。高宗禅位,孝宗继位后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

建筑

岳麓书院坐西朝东,背靠岳麓山,东邻湘江(可能因为泥沙不断淤积,目前据湘江岸边还是很远了)。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书院的正门入口,在湖南大学的北边。书院的另外一个入口(西门)在岳麓山风景区的爱晚亭景点附近。

湖南大学校园导航图。1为岳麓书院所在。

岳麓书院全景俯瞰图

岳麓书院旅游全景图

大门

岳麓书院中门外景

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赐书,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为清嘉庆年间(嘉庆十七年,1812年,袁名曜任山长)山长袁名曜与其时书院学生张中阶集字合撰而成。门额与对联原物均在抗战期间被日军战机炸毁,现物为1984年根据老照片复制而来。

惟楚有材: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惟,语首助词,无实际意思。
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于斯,这里的意思。
“惟”与“于”不能相对,此联对仗并不工整,为流水对,胜在气势大。

宋真宗的赐书“岳”字写作“嶽”,其实此并非岳的繁体字,而是在指代五岳时的专用字。“山
”字头下一个监狱的“狱”字,从山,獄声。此处的“嶽”指南岳衡山,前面提到岳麓山是衡山72峰之一。麓则是山脚,“回雁为首,岳麓为足”。除了五岳,其他岳的繁体字均不能使用此字。比如应该写作岳飛岳陽樓

明石刻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

二门

大门之后即为二门。宋元时此处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年)在书院左面扩建文庙,礼殿搬迁,此处始改建为二门,抗战时被毁,1984年重建。正上方悬“名山坛席”匾,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背面有“潇湘槐市”匾,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二门正面

“名山坛席”匾,撰者无法考证,原匾为清同治七年所制,抗日战争期间被毁,现匾为1984年集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纳于大麓: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藏之名山:语出《史记·泰史公自序》:”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名山”典出《穆天子传》,指帝王藏策之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

二门背面

“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抗战期间与二门同毁,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
“槐市”指读书人聚集和书籍集散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
汉武帝时期,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因其地多槐树而名“槐市”。

讲堂

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进行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核心场所。自书院创建初始,即有“讲堂五间”。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年间(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所书。曾作为岳麓书院在转制时期的校训,据说对当时寓居于书院的毛泽东影响很大,后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讲堂中央,“学达性天”匾为清圣祖康熙御书。“学达”的意思是“下学上达”,而“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颁日讲解义经史诸书。”

“道南正脉”匾,清高宗乾隆御书。意为岳麓书院坚持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统,是对岳麓书院重要地位的官方认证。

现“学达性天”匾为根据老照片复制的,“道南正脉”匾为原物。

讲堂

讲堂内匾额

讲堂内部

湖湘学派传承关系

教学斋及半学斋

讲堂左右两边分别是半学斋和教学斋,原为师生的居所。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制为学堂时所建。“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自《尚书·说命下》。

半学斋入口

学斋

御书楼

御书楼即藏书楼,位于讲堂后面,同一中轴线上。中国古代书院历来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宋真宗赐书后更名“御书阁”。现“御书楼”三字是集朱熹字所成。

御书楼

讲堂与御书楼左侧有六间祠,亭,堂,作祭祀用。分别是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及慎斋祠。

濂溪祠

专祀周敦颐(字濂溪),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始建,祠内悬有“悠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

濂溪祠

濂溪祠

四箴亭

专祀程颢、程颐。四箴是二程根据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即视箴、听箴、言箴、动箴。

四箴亭

四箴亭

崇道祠

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1314年)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年),始建专祠于讲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

崇道祠

六君子堂

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于今址。

船山祠

专祀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创建的湘水校经堂,湘水校经堂搬迁后,辟为船山祠。

慎斋祠

专祠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罗典(1719-1808年)字徽五,号慎斋。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任书院山长,凡二十七年。

慎斋祠

文庙

文庙,即孔庙,祭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前551-前479)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岳麓书院文庙位于书院左侧,据说是中国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很不巧,参观时,文庙正在施工修缮,只能从外面看看。

孔庙大成门

孔庙大成殿

园林

麓山寺碑亭

位于书院后花园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亭内竖有著名的“麓山寺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史称“三绝碑”(称三绝碑的很多)。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曾前来瞻仰临摹,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年)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麓山寺碑”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书院右侧,明知府钱澍建亭护碑。麓山寺在岳麓山上,后文记述岳麓山时再详细介绍。

麓山寺碑亭

麓山寺碑局部。因铁门铁栅栏围蔽保护着,不好拍摄

百泉轩

百泉轩为历代书院山长的居所。

百泉轩

百泉轩临水一面

时务轩

纪念清末维新派的时务学堂而建的纪念性建筑。

时务轩

爱晚亭

出书院后门(西门),沿石径上行200米,便是爱晚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改为爱晚亭。爱晚亭在中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后另文记述岳麓山时再详细介绍爱晚亭,这里略微带过。)

爱晚亭

中国书院博物馆

书院大门入口右侧新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展示中国书院历史文化。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中国书院博物馆

拾遗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一景

岳麓书院


参考资料:

  1. 知乎关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讨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出处考证,湖北湖南,那个盛?
  2. 维基百科:岳麓书院
  3.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网站
  4. 纪录片:岳麓书院
  5. 岳麓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在千年庭院等一场雪
  6. 岳麓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雪后初霁,欢迎来到童话里的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