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IV

2025年3月17日 12:00

上一期聊到了可以通过调整激素进入「心流」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进入了「心流」状态就可以提高单位时间效率。这件事里要拆分出另一个有趣的心理成因——被动逃避。

正是因为「心流」状态可以短暂地形成切断「感-应」的「纯知」状态有的时候人们在选择进入「心流」,甚至是明知道「心流」其实会打乱既定计划,仍然在迫使自己进入形式上的心流。这很有可能是另一种暂时逃避现实的「仪式感」。

这件事我有提到过另一件内核相似的情形:

如果我认为「忙中出错」很可能是潜意识希望的结果,这或许会让很多人不满。明明是因为忙中出错才导致了事情无法顺利地进展下去,为什么还要怪罪给当事人自己——那么,如果这些出错没有发生,事情会真的顺利进展下去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流」都意味着有被动逃避的成分,这个成分的识别得看当事人能否客观地、诚实地认识自己罢了。


接下来,简单聊聊「心流」所需的各种激素是如何被促进的:

激素作用对「心流」的影响促进激素的方式
多巴胺(Dopamine)奖励、动机、愉悦感使当事人对挑战激发兴趣,预设反馈系统设定目标、延迟奖励;将喜欢的音乐作为 BGM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兴奋、警觉、注意力使当事人进入专注状态,对目标感的追求感提高需要进入心流前,适当运动、冥想;使用番茄时钟法则间歇性小憩
内啡肽(Endorphins)镇痛、愉悦、降低压力区隔外界、形成对内的专注力、造成时间感知变化规律运动、自律
血清素(Serotonin)情绪稳定、幸福、睡眠、自律进一步增强心流的成就感、满足感和持续的幸福感晒太阳、保证睡眠、健康饮食
催产素(Oxytocin)社交、信任感、缓解焦虑「颅内高潮的贤者时间」,增强团队心流中的合作联结维护亲密关系、与宠物互动、参与社群活动

好了,你应该发现问题了——似乎这些促进激素的方法都不是「一次性」就能够达成的,比如内啡肽、血清素是需要长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保持平稳水平的。

所以这里会破灭「心流」的神话——心流并不是一种难以追求的状态,而是当事人可以自行调整激素进行选择的,无论是被动逃避,还是做好准备需要进入到某种专注的状态。我在进入所谓的「心流」时,我会不自觉地「多线程」,主线在完成剧本创作,但脑子会突然蹦出对于另一部正在构思的小说的桥段、或是突然想起了跟朋友聊天时未尽的观点。

起初,我会压制这些想法,我认为它们是导致我分心的原因。但当我知道「去甲肾上腺素」并不是「持续」的激素时,就接受了专注是需要间歇性休息的需求。这些多线程上的分心就是在暂时地让大脑跳出框架,避免陷入到死循环。于是,我会在每一次决定要专注某一件事情时,外接屏幕是「工作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是「分心区」、手边还有一个「碎片区」。

「工作区」完成主线工作,一旦有多线程的事情,比如突然蹦出的关于另一部作品的灵感,我会及时记录在「分心区」的界面里,这个过程会让大脑得到暂时的休息;当「工作区」的工作完全陷入麻烦,我会完全停下手上的工作,回到「碎片区」,开始涂涂画画,用笔触的方式将触觉从键盘抽离,这个时候大脑为了「逃避」工作,会蹦出许多有趣的灵感,那就手写下来,投进「灵感收集箱」。


所以我说,方法论是最不值钱的,因为我的这套规则仅仅只适合我——那接下来就来聊聊「底层逻辑」。

很多时间管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专注」是提高「单位时间效率」的关键。但是专注本身没有标准,且因人而异,所以「专注」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化的追求。比如封锁一切通讯工具、彻底断网、甚至是把手机锁进一个倒计时解锁的盒子里迫使自己暂时告别手机等。

「专注」形式主义的规则越多,漏洞就越多,因为这些被限制的东西,往往都是人们最难以克服的——除非你真的能够做到长期地习惯调整,否则这样的自我限制会带来强烈的对内攻击,当攻击程度超过自省的程度,就会习惯性地默默放弃。但是显然,如果不加以限制这些外界诱惑,也会导致原本的专注被不断分散,从而进入到另一个极端的「自我怀疑」。

它要付出的东西远远低于运动这一类需要你付出实际「感知」的事情,但是获得的「负罪感成本」又远远高于其他自律带来的「正反馈」。所以它更容易让人入局,也更容易让人灰溜溜地滚蛋——这便是「成功学」的奥妙。

——《把成功说简单,把大傻逼演成了小聪明》

既然影响「专注」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间歇工作,那「专注」本身也需要间歇,所以这才是番茄时钟法的底层逻辑,重要的是不是25分钟内逼迫自己专注,而是那5分钟的间歇性休息。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长时间在25+5的方式里自由切换,就跟跑步最开始阶段的「我要死了」一样,那个时候的身体反馈和专注时脑袋里突然蹦出的关于另一个「支线任务」的想法,都会被本能放大。

既然不想浪费这些「支线任务」,那就学会「分区」。


设定主线任务,跟「我最想做的事」、「最想成为的那个人」相关,它可以和利益挂钩,也可以和梦想挂钩,总之它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完成的事情。

设定支线任务它与主线任务有相关性,比如为了创作一部小说需要去看相关的知识、收集灵感、学习创作技巧等。支线任务十分具有迷惑性,会让人觉得「只要我是在准备,就可以不用去面对主线任务」,清晰地分出支线任务,就是为了避免在「行动」和「准备」之间反复横跳。

设定收集任务,它就像RPG游戏里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遗迹」一样,只有将它们都触发之后才会得到对应的BUFF。这些任务看上去是脱离主线的,但实际上又可以被引导至支线任务。继续那创作一部小说为例,收集故事和人物原型是一部小说的基础,那么跟不同人聊天、探讨课题,实际上也可以被有意识地纳入「收集」的工作。

  • 明确自己这三种任务是什么,它可以是今日的目标,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追求的目标,它本身是具有灵活性的,甚至你可以按照时间跨度,继续分出「人生主线」和「今日主线」。明确三个任务之间的关联性,避免用「知」切断「感-应」的情形。
  • 当执行「主线任务」时,「收集任务」需要有意识地关闭,比如暂时无视或关闭社交软件的信息提醒;但在「主线任务」时,突然蹦出「支线任务」的想法,可以及时记录但不担下处理。
  • 当「主线任务」进入瓶颈、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时,可以有意识地转向「支线任务」。因为「支线任务」本身也是「主线任务」需要的长期积累,所以它并不会导致「主线任务」的偏离;但当「支线任务」也无法专注、或有太多外界干扰因素时,可以有意识地转向「收集任务」,在随后的时间里,保持一些可以在「支线任务」中总结、收集、汇总的任务。例如和朋友的聊天让你对某些知识有了实际运用,或是刷短视频看到了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的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有意识地在「支线任务」中进行分类和总结的。
  • 上述的行为被称之为「偷」,也就是偷懒的偷。即当你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无法专注于上一级任务时,你去下一级任务「偷懒」,但是下一级任务并没有偏离主线。这就是所谓的「快乐都是偷来的」
  • 反之,当偷来的快乐越来越多,如果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总结,就会成为上一级任务的素材,直到它们成为主线任务的素材。这个设定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错失恐惧症」,即觉得任何信息在未来都是有用的。如果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和汇总后,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有用」,不过是当下的一种「我再多刷几条信息,避免错过有用信息」的自我说服罢了。

但是,想要清晰地设定「主线任务」,是建立在当事人能够明确地清楚自己追求的目标。当目标过多,甚至出现既要又要还要的情况,「主线任务」一团乱,或是有多个目标时,就会形成我常常提到的「反复横跳」,将目标与目标之间彼此当做借口。

例如,我希望通过工作换来升职和加薪,积累财富;但是我又想要追求自由,到处体验生活。这两件事看上去是彼此冲突的,于是当事人就夹在里面仿佛横跳——我想要自由,但是我钱不够,我先好好工作吧;但是如果我长时间耗在工作里,我的自由也没有了……

这就是下一期的话题——你到底在追求什么?

具体根据个体情况拆解「任务」,或是拆解到核心卡点,再提供具体方法论,这个是个人咨询的范畴了。

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 III

2025年3月10日 11:29

虽然这句话有些冒犯,但事实如此——前额叶皮质会在25岁左右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在识别情绪、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皮质未发育成熟之前,「年轻人」对于情绪的自控力更差。

但往往这个时期,青春期高激素水平会带来人类情绪的强烈波动,但由于个体没有对于情绪的系统性认知(当然很多人成年之后也没有),所以看上去这一时期的激素影响很「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期激素水平相对稳定,身体适应激素波动后,个体会忽略激素与身体变化的相关性;进入中年以及更年期,激素水平随着年龄下降,加之前额叶皮质发育成熟,对于情绪的敏感度变得更明显,更容易将「情绪」与「身体变化」联系在一起。

简单来说,就是情绪,或者说是激素,对于奖励机制、正向反馈、行动力、专注力、自控力息息相关——而这些本身又是「时间管理」最为核心的构成要件。


贤者时间与奖励机制

之前,在《催产素之战》里,记录了一次关于催产素/催乳素过量引发的「家庭矛盾」,催产素/催乳素的影响其实一直存在。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关系到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外界的适应能力。而关于它实际造成的影响,也是我人到中年后,才强烈体会到的。例如,每次带狗去狗公园玩时,我会被其他不同类型的狗热情围绕,甚至有的大型犬会整个扑在身上要求抱着。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狗的互动,对人对狗而言,都会分泌大量催产素/催乳素。催产素/催乳素高水平带来最直观的影响,是每次从狗公园驱车回家时,我在开车时是完全进入了省电模式,觉得身体非常疲惫。

我有在播客的某一期节目提到过,催产素/催乳素在人类基因里,是一种强烈的生物本能——当婴儿吮咬母亲的乳头时,会让母体与婴儿分泌大量的催产素/催乳素。当母乳结束,母体和婴儿会因为催产素/催乳素水平暂时提高,进入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母体需要在短暂的睡眠中恢复精力,以便下一次母乳婴儿——婴儿时期的人,可没有一天三餐的说法,甚至半夜也会扰人清梦。因此,母体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休息时间,催产素/催乳素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或许男性会觉得,催产素/催乳素里自己很远。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随着年纪的增长,打完飞机之后的「贤者时间」越来越明显,甚至不如年轻那会可以一口气接着打——射精之后,催产素/催乳素瞬间产生,催产素使得男性感到满足,而催乳素通过抑制多巴胺降低性欲,抑制再次勃起。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夫妻在结婚生育之后,他们开始变得「无欲无求」,一方面是生活美满幸福无需再「折腾」,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生儿育女的过程中,催产素/催乳素会持续保持高水平,因此会刺激奖励机制的多巴胺被暂时抑制,他们不再需要更强烈的多巴胺刺激,或许刷刷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速的多巴胺刺激,已经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多巴胺的需求。

这个时候,更别说要让他们时间管理了,时间管理里面鼓吹的「奖励」和「延迟奖励」这两个模块,在催产素/催乳素的影响下,都已经失效了。

对,补充一点,这就是所谓的「恋爱让人忘记时间」的根本原因。


祛魅「心流」,它不过是激素的产物

另一个鼓吹得有点「神乎其神」的东西,叫做「心流」,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中的心理状态,通常伴随高度的专注、愉悦感和时间感知的变化。

拆分一下定义,心流需要同时具备几个要素:「高度专注」「愉悦感」「时间感知变化」,甚至有的人会因为进入过心流之后,对心流的状态产生了「成瘾机制」。

到这里,就要拉开《时间管理或许是伪命题》系列的另一个关键内容了——激素。先简单总结一下,有哪些激素跟每个人的奖励机制、正向反馈、行动力、专注力、自控力相关:

激素作用
多巴胺(Dopamine)奖励、动机、愉悦感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兴奋、警觉、注意力
内啡肽(Endorphins)镇痛、愉悦、降低压力
血清素(Serotonin)情绪稳定、幸福、睡眠、自律
催产素(Oxytocin)社交、信任感、缓解焦虑

对应「心流」的构成要件:

  • 「高度专注」需要「去甲肾上腺素」保持在稳定水平,同时「内啡肽」的作用下,会暂时让人体关闭对外界的压力、影响的感知,关注于自身的感受;
  • 「愉悦感」往往来自于人们对于心流的「仪式」部分的解读,比如迫使自己要完成一项较高难度、需要专注力的事情,而这种「仪式感」是最开始激活「多巴胺」对挑战形成奖励机制的关键。
  • 当心流状态结束后,「血清素」和「催产素」大量释放。「血清素」带来强烈的平静、幸福感和对内的「成就感」,这种成就远远高于「多巴胺」带来的正向反馈;同时「催产素」让人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颅内高潮贤者时间」,让整个心流有了一种奇妙的「做完爱」的感觉。
  • 在整个心流的过程中,因为「内啡肽」的作用,对外界的感知暂时切断,所以才出现了对时间感知发生强烈变化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在最后又反过来刺激「多巴胺」,给人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从而形成最初步的「瘾症」——「多巴胺成瘾」;第二种「瘾症」,是「内啡肽」带来的「区间内的愉悦感」,在心流过程中会持续地获得「忘却痛苦」的快感,现实越操蛋,这样的成瘾越容易。第三种「瘾症」,是「血清素」的长期调节,让一个人能够长时间避免焦虑、保持幸福感和成就感。

总结一下:

激素作用对「心流」的影响
多巴胺(Dopamine)奖励、动机、愉悦感使当事人对挑战激发兴趣,预设反馈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兴奋、警觉、注意力使当事人进入专注状态,对目标感的追求感提高
内啡肽(Endorphins)镇痛、愉悦、降低压力区隔外界、形成对内的专注力、造成时间感知变化
血清素(Serotonin)情绪稳定、幸福、睡眠、自律进一步增强心流的成就感、满足感和持续的幸福感
催产素(Oxytocin)社交、信任感、缓解焦虑「颅内高潮的贤者时间」,增强团队心流中的合作联结

既然「心流」是激素的产物,是否可以透过调整激素随时进入「心流」

害!时间管理卖的其中一个「诱饵」,不就是告诉你只要通过时间管理,就可以提高效率,让「心流」发生。我现在得秉持一个观点,不需要时间管理,也可以人为地进入「心流」。

需要再次强调,不是说时间管理「无用」,时间管理当然可以更高效地约束不良行为,从而提高专注力、行动力、自控力。但这个系列最开始在讨论一件事:我们是否需要遵循身体的「反应」和「极限」?

比如通过牺牲睡眠的方式来提高某种意义上的单位时间效率,甚至延长每天的「可用时间」,对于身体造成的伤害,是不是也是某些时间管理应该直面的问题——而不是用一句「有一些名人一天睡4个小时就可以恢复精力」来作为时间管理的「行动纲领」。

当然,既然有人可以通过4小时恢复精力,但有的人就是不行——为什么?这还是激素问题。

我一直认为,会拿出来「卖」的,始终是「方法论」,无论是那些摆在产销书货架上的「成功人士传记」还是「成功学」,或是出来站街卖身的性工作者,其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贩卖「方法论」。但是方法并不适用于任何人。马斯克的人物传记之所以会让人着迷,是因为它隐含了大量的「信息」,让人觉得「我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但是方法又是「有效」的,至少能在当下解决很多人的现实焦虑,从而找到一种可以摆脱困境、甚至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这也就是不卖「内核」的原因,因为当人们搞懂了原理,就意味着成功学的「普遍性」被看穿了「个体性」,而「个体性」的内核又能推广到「普遍性」,从而找到一种最适合不同人的一套方法。

如果你的脑袋里有「方法论最值钱但又不值钱」的观念之后,那找到内核这件事,就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取方法论,而是从自己身上得到「实验结果」。

至于心流的「方法论」,它确实也不值钱,下一期最开始一笔带过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