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让我懵掉的下水特性

2025年1月19日 09:05

上次说到同事送我一包浅烘咖啡豆,研磨的时候硬得让我怀疑人生。我觉得之前我磨的那些咖啡豆,是不是只能称之为中烘或者浅中烘,而不是浅烘呢?同事这个浅烘的咖啡豆,当我把密封袋打开的时候,几乎闻不到咖啡烘培的味道,就是那种焦糖化的味道。这个豆子如此坚硬,所以我猜测,这肯定是一款浅烘的咖啡豆,对浅烘咖啡豆的处理,我的直觉就是必须得高水温。

如果我之前冲煮过的咖啡豆都不能说是浅烘,而只能算是中浅烘的话,那么我就完全没有处理过浅烘的咖啡豆。浅烘的咖啡豆通常都自带很多花果香味。我之所以没有处理过浅烘的咖啡豆,是因为那些咖啡豆通常都很贵,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些人喝一口咖啡能鉴别出那么多的味道。尤其是当他们觉得那个咖啡豆有各种花香或者果香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同样是13克的粉,我觉得这个浅烘的咖啡豆当我把他的咖啡粉倒到滤纸里的时候,体积好像很小,于是这就意味着这个豆子估计质地很致密,于是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研磨的时候会那么痛苦。

一开始闷蒸我用了30克的水,非常温柔地倒进去,几乎没有出现鼓包,或者说牛肉汉堡的形状。我不知道这个咖啡豆已经养了多久多长时间?咖啡豆是否新鲜跟鼓包大小有关系,而深烘的咖啡豆比浅烘的咖啡豆气体丰富。所以当这个浅烘的咖啡豆不鼓包我依然不能确定是不新鲜的导致到的。闷蒸注水大概只用了15秒,但是我依然做了个30秒中的闷蒸。

闷蒸结束,我开始中心注水,然后开始绕圈注水,第1段注水大概到100克结束,第1段注水感觉没有出现奇怪的现象,一切正常。第1段注水结束以后,我等待页面下降,在几乎看到粉床床底的时候,我开始第2段注水,但是第2段注水下去感觉就很不对劲。那个水就像下不去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理论上第1段注水之后,水流通道已经打开了,我在水没有流干的时候就开始第2段注水,应该一切正常,我之前冲的那些咖啡豆也都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个浅红的咖啡豆,在我第2段注水的时候,我发现水根本不怎么下降,所以我即便感觉自己已经注水注得很慢,依然感觉水面没过了粉墙。在大概160克的时候,我停顿了一下,水还是好像,不怎么下落,然后我又一边观察粉床的情况一边继续注水,但就因为这种分心,让我理论上195的加水量变成了213。这就意味着粉水比从我计划的1:15变成了1:16。过滤结束的时候。粉床暴露出来,基本上粉床是平的。这就意味着最后的过滤咖啡粉没有搅拌,只是平静地渗下去。这么个状况,可能会导致咖啡粉萃取不足。外加我加水过量了。所以如果是辛鹿的蓝冬,我猜测这杯咖啡会有点偏酸,而且味道寡淡。但实际上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杯咖啡在没喝下去之前,就已经能闻到非常明显水蜜桃的味道,喝下去的时候,也能尝到水蜜桃的味道,同时有非常强烈的甜感,酸味几乎没有,尤其是在一开始冲出来很热的时候。这就让我觉得非常的惊讶,因为别人都说什么咖啡的甜感,但之前我说冲煮出来的咖啡甜感,我觉得准确的来说是回甘。这款浅烘的咖啡是真的入口就感觉到了甜,就好像喝白糖水一样,这种甜跟回甘很不一样。虽然我加水多了一点,但是咖啡的味道却刚好,不会寡淡。咖啡放凉了,温度接近体温的时候,咖啡会感觉到一点酸味,但是那个酸味跟甜味结合在一起,反倒更像水蜜桃的味道了。

后来我又搜索了袋子上写的白桃茜,发现那是埃塞俄比亚古姬产地的一款豆子。那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产地,白桃茜来在那来自那里的安娜索纳庄园。网上有很多家店都卖这个名字的豆子,他们的来源都指向了这个产地和庄园。网上写这个豆子的典型味道是水蜜桃、麦芽糖以及乌龙茶。乌龙茶我从来就不说不准到底是什么味道,但显然,这一次我觉得有一点点搞砸的冲煮,把水蜜桃和麦芽糖的味道都明显地表达出来了。

我觉得如果要更进一步提高这个豆子的甜感可能得使用一刀流的方式,效果会更显著,但是一刀流的方式,又可能没办法完全带出必须充分萃取才能带出来的香气。

坚硬的浅烘豆子

2025年1月18日 09:10

周四的早上,同事给了我一小包咖啡豆。她说是从家里顺出来的,因为她老公是一个咖啡爱好者。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豆子,反正我没听过那个名字。自封袋上面有标签,但是标签上面又用红笔写了一个标签,所以那到底是什么豆子呢?从外形看来,那个咖啡豆很小,大概只有我瑞幸深烘咖啡豆1/2那么大。直接闻基本闻不出什么味道,从咖啡豆的颜色看来,那应该是一个浅烘的咖啡豆。因为袋子上有两个标签,所以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打印的标签纸写那是浅烘的,红笔写的那个没有写是什么类型的咖啡豆。

周四下午时间比较紧迫,所以我没有冲煮。星期五下午迫不及待我就要尝试一下。首先我称了一下,那袋咖啡豆有21.1克。为什么是21克呢?因为据说同事她老公冲咖啡的时候就是用20克的豆子。20克的豆子冲两个人的分量,所以大概因为这样,所以他把豆子买回家以后以21克进行分装。为什么理论上只需要20克的豆子,要装21.1克呢?因为手摇磨有损耗,有一些东西是下不来的,虽然估计没有1.1克那么多,但分装的那个人,肯定是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了。我的手冲不会用21克的豆子,我依然还是称13克。其实我也有考虑过,要用10克还是13克?如果用10克,那份豆子很明显可以搞两次,但如果我依然用13克,那么余下的那一份就比较尴尬,我也就只能拼一点东西进去了,虽然我根本没有浅烘的豆子。

那个豆子倒出来称量的时候,咖啡味不浓。当我把那个巫师2.0开始研磨的时候,我怀疑人生了。从来没有试过那么坚硬的豆子。深烘的豆子非常脆,基本上不费劲就可以研磨完毕。中烘的豆子,我磨得最多的是辛鹿的蓝冬,阻力明显要比深烘的大。买瑞幸咖啡豆的时候,送了两包SOE的豆子,一个是瑰夏,一个是耶加雪菲。虽然写的是浅烘的豆子,但我觉得研磨起来手感跟辛鹿的蓝冬差不多,但是同事这个不知道什么品种的什么豆子磨起来简直相当费劲。我直接就不能像平时那样一只手垂直握住手摇磨的主体,另一个只摇手柄。我只能把主体靠在自己的肚子上,然后摇手柄,这样的不好之处在于会有一个倾斜的角度,但除了这样,我真的没有一点办法了,除非让我坐下来,双腿夹住,然后开始摇。

把豆子研磨以后我就闻到了很清新的白桃味。那个自封袋用红笔写的是白桃茜,看到的时候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把咖啡粉磨出来了以后,我的确闻到了白桃的味道,为什么居然可以这么神奇呢?

既然这是一款浅烘的咖啡豆。按照我的理解,应该用中等的颗粒配以高水温。我猜这个豆子无论怎么冲煮应该都不会冲出苦味,当然我是那种好像从来没有冲出过苦涩味的现磨手冲咖啡的人。冲柯林挂咖啡的时候,我冲出过苦涩味,因为那个是深烘的挂耳,我用的水温又太高了,而且浸泡的时间有点长。浅烘的豆子,我觉得水温可以没上限,但实际上无论什么烘培程度的豆子,基本上我都是水一烧开就开始操作。

虽然以前我也冲煮过浅烘的豆子,但是这一款咖啡豆真的颠覆了我的冲煮认知。具体情况如何?下文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