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早餐

2025年4月21日 10:12

突然意识到,420的周末已经是我4月的最后一个,因为下一个周末周日要上班,所以实际上只有周六一天,这样的话我就不回家了。不回家就意味着肯德基的三元早餐在这个周末我必须得兑换,而且必须是周六,因为周日是家庭的清明节扫墓,很早就得出发。万一周六兑换不成功,也就只能走退款这条路了。早餐一个是皮蛋瘦肉粥加油条,另外一个是芝士鸡肉帕尼尼加美式咖啡。这两个如此普通的早餐,我也居然试过附近的肯德基都显示售罄,尤其是皮蛋瘦肉粥加油条。其实我家附近已经有很多肯德基了。1公里之内估计有4家以上,这还是我见到的,可能有一些在一些比较隐秘的地方我没见到。以前的肯德基早餐兑换时间是到早上10点30之前,麦当劳也是,现在的肯德基不知道为什么,早餐居然是6点-9点30。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那些睡懒觉的人,周末9点30还没起床呢。

以前麦当劳的时间也是10点30之前。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因为我大概周六早上7点出去跑18K。如果我没有很拖拉,10点之前我就可以到达万国奥特莱斯的麦当劳。在那里吃早餐,不断地去续杯他们的现煮咖啡,我只喝黑咖啡,而且要喝得快一点,因为喝得快,才能在10点30之前多喝一杯。那咖啡很烫,根本喝不快。通常情况是我喝两杯,然后再打包一杯回家给外婆。这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后来我的起跑时间越来越慢,所以结束时间也越来越晚,有时会遇到某个老年跑友,会聊上一阵。那么当我路过万国奥特莱斯的时候,可能已经超过11点。早餐肯定没戏了,咖啡也肯定没戏了。我经常是在那里坐到10点30,看着他们换菜单。我通常要的又是最普通的火腿肠麦满分,那个时候火腿扒麦满分加麦咖啡才6块钱,是最便宜的早餐组合。

外婆不在以后,我再也没有跑过18K,又或者说外婆最后的那些时光,我已经不跑18K了。首先是因为我懒,其次是因为我们给外婆请了个全职的保姆。回去以后还得洗澡之类不太方便。自从有了全职的保姆,我觉得我们在外婆那里待的时间没那么长了,也没那么自在了。毕竟那是个外人,但请又不行,因为外婆晚上已经说不准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对我来说,肯德基的早餐约等于是招行的三元早餐,就是每个月某些等级以上的用户可以花三元钱买一个肯德基早餐的兑换券,以前有4个款式可选,这个月开始只有2个。在肯德基之前,三元早餐兑换出来的东西是某些快递到家的玩意,我换得最多的是燕麦片。燕麦片比肯德基的三元早餐更容易被抢光。现在随着早餐可选的品种少了,投放的份数也少了,抢得也很激烈。

麦当劳的早餐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我周六早上18K完了之后去麦当劳,先吃个早餐,然后把咖啡带回家,有时候也把薯饼带回家。外婆会像个小孩一样,非常高兴。其实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外婆居然会喜欢喝咖啡。小时候家里偶尔会有阿华田,但在我记忆之中,给我跟表姐冲阿华田的时候,外婆不会给自己来一杯。现在回想起来,估计其实她也很喜欢,但是她要把最好的留给我们。

肯德基和麦当劳还在,但是与记忆关联的人和事已经没有了。

让人感到幸福的纠结

2025年2月8日 17:48

这个春节过得很平静,感觉每天需要我纠结的地方就只是今天要喝什么咖啡。我把放在单位的MAVO巫师2.0手摇咖啡、辛鹿的咖啡秤,还有单位所有的咖啡豆库存都带回家了。在回家之前,我在前街咖啡新年前最后一次特价的时候下手了两种口粮咖啡。我已经开始放假,但其他人还没放假的时候,南粤分享汇的那些过节费被激活了,在那里我又买了两袋瑞幸的SOE咖啡。所以我一共有多少种咖啡豆呢?最多的时候,前街咖啡有4种,瑞幸有3种。前些咖啡4种都是口粮咖啡,也就是他们店里最便宜的咖啡豆,大概是13块钱100克,通常我又会叠加其它红包。最便宜的那款曼特林,我是顺手买一件的时候入手的,9块9 100克。除了曼特林以外,我还有水洗耶加雪菲、哥伦比亚的惠兰以及哥斯达黎加的塔拉珠。曼特林是烘培程度最高的,其次是惠兰,耶加雪菲是浅烘的,塔拉珠好像是中烘的。这些咖啡豆我都故意拉大它们之间的差距。曼特林是我在前街咖啡买的第1款咖啡豆,也是我第1款喝完的。100克的咖啡豆,连续好几次我都没找到冲煮的感觉。瑞幸的咖啡豆,我第一款买的是意式拼配,是双11的时候买的。在春节正式假期之前,买了两款SOE,分别是云南小粒咖啡以及花魁。我没有买瑰夏,因为在南粤分享汇上,瑰夏的价格最高,不太适合我凑单。双11买意式匹配的时候,就送了两包小包SOE咖啡,分别是瑰夏和耶加雪菲。耶加雪菲,我冲出了感觉,但是瑰夏我却感觉不到我应该得到什么,所以我没买过瑰夏。之所以早上会让我纠结,因为我手头上有七款咖啡豆,如果再加上那个已经磨粉存放超过了一年的辛鹿蓝冬以及GEO的意式挂耳咖啡,我一共有9种款式的咖啡粉或者咖啡豆。这还不算速溶咖啡。速溶咖啡我家有三款,一个是UCC的114和117,另外一个是越南的G7。除了这三款以外,还有我妈买的那些不知道什么品牌。

跟速溶咖啡不一样,不同的咖啡豆有不同的特性,理论上要用不同的手法才能凸显它们的特点。曼特林一开始我感觉不到应该是什么感觉,后来我发现那种很明显的回甘,属于那种甘草味的回甘大概就是它的特点。惠兰属于那种巧克力坚果味非常明显的咖啡。这个咖啡闻和入口的时候,味道会非常浓郁,但相对来说,后味不太绵长。塔拉珠这个咖啡豆我买的时候就知道它是一个甜感很明显的咖啡,但直到我几乎把100克都用完了以后我才明白到它的甜感不在入口的时候,而是在喝完的时候,口里剩余的那个味道、那种甜感在你喝完咖啡再喝一小口清水或者淡茶的时候,感觉会更明显。虽然是甜,但是这种甜感的出现时间跟同事给我的那种白桃茜不一样,白桃茜是入口的时候感觉到蜜一样的甜。耶加雪菲的味道跟之前提到的三款都不太一样,是花果的鲜。第一次喝的耶加雪菲用的是瑞幸的SOE豆子,也就是小黑杯用的那种豆子。当时我只是觉得很特别,但我说不出到底特别在哪里,而且我也不确定我到底喜不喜欢这种特别。瑞幸的意式匹配我感觉是一款基本上不会被搞砸的深烘咖啡豆。无论你怎么整,都能体现出它的特征,其它咖啡豆可能要用1:15的粉水比,如果粉水比拉大,可能会寡淡,但是瑞幸的这款意式拼配咖啡豆,我觉得可以用到1:17。瑞幸的花魁我还没开始打开,我先开的是瑞幸的云南小粒咖啡。云南小粒咖啡给我的感觉是入口的时候跟哥伦比亚的惠兰有点像,但是它们的后部不太一样,云南小粒咖啡的余韵我感觉到的是红茶或者普洱的味道,是那种茶的那种感觉,是淡淡的茶水味,跟曼特林的甘草回甘有明显的区别。

当我尝试过那么多的咖啡豆,又体验出那么多不同的味道的之后,我才明白到,为什么那些痴迷手冲的人会不喜欢深烘的豆子,因为深烘的豆子通常就只剩下巧克力坚果的味道了,那些只有浅烘或者浅中烘才能体现出来的花果味道,又或者其它味道,深烘基本上不会有,所以有人会觉得用意式拼配的咖啡豆做手冲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手冲咖啡是一个味道,手冲出来的咖啡再加奶,又是另外一个味道。当加进去的奶是不同牌子的,出来的味道差别很大,可能你只是喝牛奶的时候体会不出来,但有了咖啡以及温度的加持,那些味道就会被放大。那明明只是一杯加了奶的黑咖啡,但是某个时候却让我尝出了小时候外婆做的鸡翅的味道,是那种不咸,蛋白质混合了糖和生抽,发生了美拉德反应的味道。熟悉的味道是最容易勾起人的记忆的!

坚硬的浅烘豆子

2025年1月18日 09:10

周四的早上,同事给了我一小包咖啡豆。她说是从家里顺出来的,因为她老公是一个咖啡爱好者。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豆子,反正我没听过那个名字。自封袋上面有标签,但是标签上面又用红笔写了一个标签,所以那到底是什么豆子呢?从外形看来,那个咖啡豆很小,大概只有我瑞幸深烘咖啡豆1/2那么大。直接闻基本闻不出什么味道,从咖啡豆的颜色看来,那应该是一个浅烘的咖啡豆。因为袋子上有两个标签,所以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打印的标签纸写那是浅烘的,红笔写的那个没有写是什么类型的咖啡豆。

周四下午时间比较紧迫,所以我没有冲煮。星期五下午迫不及待我就要尝试一下。首先我称了一下,那袋咖啡豆有21.1克。为什么是21克呢?因为据说同事她老公冲咖啡的时候就是用20克的豆子。20克的豆子冲两个人的分量,所以大概因为这样,所以他把豆子买回家以后以21克进行分装。为什么理论上只需要20克的豆子,要装21.1克呢?因为手摇磨有损耗,有一些东西是下不来的,虽然估计没有1.1克那么多,但分装的那个人,肯定是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了。我的手冲不会用21克的豆子,我依然还是称13克。其实我也有考虑过,要用10克还是13克?如果用10克,那份豆子很明显可以搞两次,但如果我依然用13克,那么余下的那一份就比较尴尬,我也就只能拼一点东西进去了,虽然我根本没有浅烘的豆子。

那个豆子倒出来称量的时候,咖啡味不浓。当我把那个巫师2.0开始研磨的时候,我怀疑人生了。从来没有试过那么坚硬的豆子。深烘的豆子非常脆,基本上不费劲就可以研磨完毕。中烘的豆子,我磨得最多的是辛鹿的蓝冬,阻力明显要比深烘的大。买瑞幸咖啡豆的时候,送了两包SOE的豆子,一个是瑰夏,一个是耶加雪菲。虽然写的是浅烘的豆子,但我觉得研磨起来手感跟辛鹿的蓝冬差不多,但是同事这个不知道什么品种的什么豆子磨起来简直相当费劲。我直接就不能像平时那样一只手垂直握住手摇磨的主体,另一个只摇手柄。我只能把主体靠在自己的肚子上,然后摇手柄,这样的不好之处在于会有一个倾斜的角度,但除了这样,我真的没有一点办法了,除非让我坐下来,双腿夹住,然后开始摇。

把豆子研磨以后我就闻到了很清新的白桃味。那个自封袋用红笔写的是白桃茜,看到的时候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把咖啡粉磨出来了以后,我的确闻到了白桃的味道,为什么居然可以这么神奇呢?

既然这是一款浅烘的咖啡豆。按照我的理解,应该用中等的颗粒配以高水温。我猜这个豆子无论怎么冲煮应该都不会冲出苦味,当然我是那种好像从来没有冲出过苦涩味的现磨手冲咖啡的人。冲柯林挂咖啡的时候,我冲出过苦涩味,因为那个是深烘的挂耳,我用的水温又太高了,而且浸泡的时间有点长。浅烘的豆子,我觉得水温可以没上限,但实际上无论什么烘培程度的豆子,基本上我都是水一烧开就开始操作。

虽然以前我也冲煮过浅烘的豆子,但是这一款咖啡豆真的颠覆了我的冲煮认知。具体情况如何?下文分解。

注水

2025年1月17日 08:32

新的手冲壶如我所料,的确能做出垂直的水流,跟我小手冲壶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小的手冲壶哪怕我已经很控制,但是水流依然不容易垂直,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是壶嘴太细了,所以哪怕我的倾斜角度很小,但是水量对那个细壶嘴来说还是太猛了,等于是截面积比较小,压强比较大,所以水是冲出来的,水在冲出来的那种状态之下,自然不容易垂直。新的手冲壶跟旧的相比,壶颈比较粗,坏处是控制不好的话直接一大水柱,一大条水柱出来,刷的一下就已经10g以上。你还没有反应过来,加水量已经30克。因为那个壶嘴的设计,当你能控制住自己,让水流比较细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做到注水时垂直。垂直注水的好处在于谁跟滤杯里的咖啡粉接触的时候,不会有偏倚的力,导致产生向左或者向右的额外冲击。以前我用小手冲壶的时候,发现因为我是一个右撇子,所以滤杯右下方的那些粉受到的冲击没那么大,如果某一天我能冲出碗形粉墙的话,基本上右下方是碗型的,但是左上方因为水流不是垂直过去的,还有一个冲向右上的力(惯性),所以那里的粉通常都会被冲得猛一些,所以左上方通常都不能做出完美的斜坡,通常都是一个垂直的悬崖。

第一天使用新手冲壶的时候,完全没想过水流会那么猛,于是砸出了一个大坑,砸出了一个深坑。之所以会砸出一个深坑,如我上面所说,一开始注水的时候,完全没有料到水量那么大,所以估计那个深坑是一开始就已经砸出来了,后面我尝试补救,但已经温柔不过来了。第一天我冲的是瑞幸的深烘豆子,第二天我重复了一次。第而天的效果显然比第1天好很多,基本能冲出碗状的结构,虽然那个形状不算太完美,但也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形状了,但实际上就口感来说,二者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因为新的手冲壶盖子和壶密封性很好,所以我感觉跟我之前的手冲壶相比,虽然用的是类似的水温,但实际上新手冲壶冲出来的那个味道要浓一些。这大概跟水的散热有关。瑞幸的深烘豆子基本上不会冲出酸的感觉。星期三我冲的是前街咖啡的曼特宁。那个豆子是深烘的,但就颜色和研磨手感来说,我觉得如果判定瑞幸的为深空,前街的曼特宁我只能定义为中深烘豆子。这个豆子我一直没有把握得当到底该怎么冲。100g的豆子,我大概只剩下一两次的冲煮机会,我一直都没有把握好。这个豆子如果控制得不当,我会冲出尖酸,更多时候,我觉得冲出来的咖啡液比较寡淡。虽然我已经用1:15的粉水比,估计下一次我得用1:14甚至1:13的粉水比。不同的豆子用同样的手冲壶,用大概差不多的那种方式去冲,但最后出来的粉墙效果完全不一样。曼特宁这个豆子,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我总会冲出比较平坦的粉墙。这大概因为每次冲的时候,我都没那么放松,注水过小,过于谨慎。

我觉得我还需要很多练习才能真正适应现在这个新的手冲壶,而且估计我要拿一些其它颗粒且不溶解度东西练手我的注水方式。

密谋升级手冲壶

2025年1月15日 08:24

上周五回家的时候,我一路都在看手冲壶,尤其是在地铁上的时候。之所以在公交车上没看是因为东莞的公交车我走的那条路线太颠簸。在那种路况之下看手机会让人觉得眩晕,但地铁不一样,地铁上看手机很顺滑。

为什么要想到入手一个手冲壶呢?很早很早以前我就已经有手冲壶。家里有一个单位有一个,家里那个基本都是我妈在用,单位那个一开始我是为挂耳咖啡准备的,不仅仅是为我自己准备的,也为同事准备,因为那个时候我还不是挂耳咖啡的忠实粉丝。后来我懒了,我的同事也懒了,手冲壶就放在那里一直吃灰。直到我买了手摇磨,买了滤杯,买了滤纸,开始自己做手冲咖啡。

家里和单位的手冲壶都是同款的,大概只有200毫升多一点点,据说是有250毫升,但我感觉没有那个数。200毫升的手冲壶没有盖子。虽然没有盖子,但是不锈钢和整个造型都做得很好,起码在冲挂咖啡的时候可以得心应手,挂咖啡不需要加那么多水,我感觉160毫升左右就够了,所以用那个去衡量手冲壶,的确200毫升是足够的,但现在我用的是滤杯滤纸,做的是手磨咖啡,咖啡粉的量如果是瑞幸的深烘,我用的是10克,如果是其它品牌的咖啡豆,尤其是中烘或者浅烘的,我会用13克。为什么瑞幸的深烘要用10克呢?这跟我买错滤纸有关,现在在单位我在用扇形的滤纸放在V60 1~2人份的滤杯上使用。这就意味着,我要把扇形滤纸的两个边折成90度。这样的改造。会让滤纸比滤杯低大概1.5厘米。这就意味着我不能放那么多咖啡粉,如果我依然用13克的咖啡粉用195毫升的水,水一下去,液面提高后,咖啡粉就没过滤纸了。后来我发现用10克的咖啡粉,又或者准确来说,用10克的咖啡豆磨成了咖啡粉,用170毫升的水冲瑞幸的深烘咖啡豆是比较合理的组合,出来的那个味道我喜欢。一开始我用的是150克水,感觉太浓了,味道都叠加在一起,后来我用的是160,后来发现170也行。如果水温足够高,我感觉我可以尝试一下180毫升。

之前我用的是V60滤杯,V60滤纸,加13克的辛鹿中烘的蓝冬咖啡豆。用的是标准粉水比1:15,所以我需要注入195毫升的水。当我用那个200出头的手冲壶进行这个195毫升的冲煮的时候发现到了最后没水了,挺尴尬。虽然往手冲壶注水的时候,我已经注得比较满了,离开口剩下不到1厘米,但即便这样,最后水还是不太够。把手冲壶的水全部都倒进去,这是一个不太合理的操作,因为随着水量的减少,水温一定会降低,无论我的手冲壶上面有没有盖上盖子,要把一壶水从满壶到用光,这个过程变化手感变化很大。后来在看一些咖啡知识介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正确的手冲壶理论上注水应该八成满。在冲煮的时候水量通常都保持在一定的程度,所以专业的人用600毫升的壶冲225克的水或者300克的水。从八成开始,到他们冲煮结束,壶里的水起码还剩下小半壶。这样的水量保证了他们在冲煮过程中水壶的倾斜度和手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觉得自己要买一个大一点的手冲壶,但是要买多少呢?350毫升好像也够,但是有点勉强,600毫升又好像太大了。

上周五在地铁上,虽然我一直在开手冲壶,但是却一直没有下单。

为什么读书

2025年1月1日 21:10

咖啡馆历来会在开年做些活动,今年是搞鼓励大家多阅读的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感觉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一个咖啡馆要做读书活动。

能讲出许多读书的好处,比如说从书中接触未知进而去了解未知,又比如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无限……我因阅读受益,但我不喜欢这个逻辑——为了好处而读书。读书不为什么,可以读就去读。非要按照这个句式回答的话,那么读书就是为了不去做明知不好的事。刷短视频妳知道不好,为什么不用那个时间来读书呢?颓丧着自怨自艾妳觉得不好,为什么不把那个功夫用在读书上呢?我们这里不是讨论什么事好或不好,只是说,妳觉得不好的事情,就可以不去做。读书正好可以填补那些空出来的时间。明知不好却无法止步,这是我最无法接受的说辞,其后往往还会跟着「人总要吃饭」之类的废话。NO!NO!认为错的事就不要去做,这是基本,然后才有资格谈尽力去做对的事——妳认为错的就不做,这本该简单,所以追求真理,在行动之前就有何为真理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探究,所以显然是更难的事业。

扯远了。我从来没有野心或信心改变世界。但另一方面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影响周遭。于是就希望组织简单的小游戏、小活动,能对那些尚在迟疑的朋友有些鼓舞作用。读书活动当然就是其中之一。

fin.

是咖啡;是饮料

2024年12月24日 19:43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是咖啡;是饮料

2024年12月24日 19:43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等不到滤杯

2024年12月13日 08:35

周四的中午吃过午饭,我在单位收发室的门外一边做着淘宝的任务一边等待着收快递。我等待的是白色陶瓷V60滤杯,也就是之前我才刚买了一个放家里的那个牌子那个型号的滤杯。有三个颜色,白色黑色和红色。一开始我放进购物车的是黑色,后来改成了红色,最后还是改回了白色,因为感觉无论是黑色还是红色,长期高温之下,不知道那个釉面会怎样,所以总的来说,白色才是耐用安全的。之所以想到这一层,我想起宜家家居买回来的那个水杯,外面是橙色的,但里面是白色的,为什么不做成整个都是橙色呢?虽然水杯跟滤杯又有点差异,毕竟滤杯被高温液体浸泡的时间其实不长,但水杯就说不准要泡多久了,但因为滤杯的价格不高,所以千万不要有太多的幻想,白色好像安全一些。

通常情况下,那个快递应该会在下午13点之前送到,通常的签收时间是12点45到13点之间。吃过午饭,已经接近12点30,所以我决定在那里等一等。等的时候顺便把淘宝的任务完成了,淘宝任务完成了以后,继续去完成消消乐的任务。等到12点50的时候,我感觉应该差不多了吧,但还是没有,于是我等到了13点,依然没有,最后我等到了13点10,还是没见人影,所以我就走了。回到办公室,继续完成消消乐的任务。之所以走,另外一个原因是手机只剩下14%的电量了,我在等待的那个过程之中消耗了10%的电量,所以我必须得走了。

这个走了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快递居然中午没来。中午没有快递送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当我傍晚再去看物流的时候,那个早上10点说开始派送的滤杯居然还没送达,我那个16点多开始派送的波纹管依然写的是那个快递员的名字,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他把两次派送直接压缩成一次吗?双十二好像已经进行中了,但我没有买任何东西,别人也跟我这样吗?还是说别人在双十二买得很凶,所以快递员忙不过来了。

之所以中午要在那里等滤杯,是因为我想用那个新的滤杯试前街咖啡的曼特林深烘的豆子,那个豆子买回来我还没试过,但中午我等不到滤杯,就只能放弃,所以下午我我喝的是挂耳咖啡,是辛鹿的蓝冬。我的计划是,如果中午等不到滤杯,滤杯傍晚送到了,那么我就赶紧把它拿回来,傍晚我依然可以冲一下前街咖啡的豆子,结果天黑了,快递信息还显示滤杯还在派送中。所以这就说明了,是老天爷决定不让我喝到前街咖啡的曼特林深烘豆子。

为什么下午我要冲一杯挂耳咖啡呢?因为消消乐我通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20局。周四消耗的时间好像比平时多了一点,因为在户外进行消消乐好像感觉不太顺畅。超过了12点45才开始进行消消乐,如果我要手冲咖啡,13点40我就要开始准备了,所以如果我要先完成消消乐再开始手冲咖啡,那么时间就会开始得比较晚,我不想因为自己手冲咖啡的习惯影响别人上班的工作热情。

最终滤杯没收到,消消乐完成了,最后我就只冲了一杯挂咖啡。连续喝了几天的瑞幸深烘豆子以后喝回辛鹿的蓝冬,感觉味道差别好大。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2024年12月8日 01:49

wechat-moment-sage-barista-pro-coffee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来英国20年,最开始只能喝速溶咖啡,后来好不容易买得起100英镑以内的胶囊咖啡机今天终于升级了设备。第一杯咖啡做出来却发现好苦。这大概是在提醒我,好东西是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再高端的设备,也需要耐心和技巧去驾驭。就像这20年的人生旅程,苦涩和挫折从来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或许下一杯,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醇香,毕竟,每一次尝试,都是迈向更好生活的一小步。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20年的咖啡进化与人生感悟

来英国20年,从速溶咖啡开始,到今天入手了Sage咖啡机,回首这段旅程,像极了人生的不断升级。

最开始,只能喝速溶咖啡,既方便又便宜,但始终带着一丝不满足。后来,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台100英镑以内的胶囊咖啡机。那时候,按下按钮就能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觉得已经足够幸福。直到今天,终于下决心升级设备,趁着今年黑五入手了一台高端的Sage咖啡机。

然而,第一杯咖啡做出来时,我却皱起了眉头——太苦了。顿时意识到,这并不是机器的问题,而是使用者的技巧尚未跟上。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好东西是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再高端的设备,也需要耐心和技巧去驾驭。

这杯苦咖啡,也让我联想到过去20年的人生旅程。无论是刚来英国的语言障碍,还是工作中的挫折与磨砺,苦涩和失败始终是成长的一部分。但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努力,都让我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或许下一杯咖啡,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醇香。毕竟,每一次尝试,都是迈向更好生活的一小步。

速溶咖啡:生活的起点

刚来英国的时候,咖啡只是为了提神。那时的速溶咖啡是我唯一的选择,简单、快速,也没有挑剔的资本。每天一杯咖啡陪伴我度过无数加班的夜晚,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简单,却也充满拼搏的意义。

胶囊咖啡机:小小的仪式感

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我终于买了一台胶囊咖啡机。不到100英镑的机器,让我每天多了一份仪式感。插入胶囊、按下按钮,一分钟后就能端上一杯浓香四溢的咖啡。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向“品质生活”迈进了一步。但用久了发现,胶囊咖啡的味道相对单一,选择也有限,总觉得少了一些乐趣。从2015年到剑桥开始接触到胶囊咖啡机,当时最开始在谢菲尔得的办公室喝,后来自己也搞了台,当时搞活动,买咖啡胶囊送机器,很划算。

咖啡豆机:迈向更高层次

几年后,我决定尝试更专业的咖啡机,直接使用咖啡豆。虽然价格稍高,但现磨咖啡的香气让人难以抗拒。这一步的尝试,让我学会了研磨、萃取以及牛奶打泡的基本技巧,每一杯咖啡从准备到品尝的过程,都让我感到满足。然而,这也让我意识到咖啡制作的复杂性,也为今天入手Sage咖啡机打下了基础。

之前买了一个三四十镑简易的蒸咖啡豆的机器,发现使用及其不方便,而且效果很一般,后来就不知道扔到哪儿去了。

今年黑五入了一个79英镑的胶囊咖啡机,买来才发现这个胶囊是大号的,超市都没得卖。

Sage咖啡机:高端设备的新挑战

今年的黑五,我终于下手了。入手的是Sage Barista Pro咖啡机,原价729英镑,黑五优惠价649英镑,再叠加微软员工13%的折扣,最终565英镑到手。其实就在一周前,我还买过同品牌的Express版本,499英镑打折后入手。但朋友建议我直接升级到Pro版本,毕竟只多花66英镑,能获得更好的操作体验和性能。最终,我决定退掉Express版本,直接上Pro。另一个原因就是下单后才发现忘记使用公司13%的折扣。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5.39.50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Sage Barista Pro咖啡机 值得拥有,实物没有照片上看起来那么大。厨房放得下。

第一杯咖啡的苦涩提醒我,虽然设备高端,但掌握它需要时间与耐心。我开始研究各种教程,尝试调整咖啡粉量、水温和萃取时间,努力让每一杯咖啡都更接近完美。这不仅仅是一次设备升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永远追求更好。

TLDr;

20年,从速溶到Sage,从懵懂到成熟,咖啡的旅程如同人生的旅程。成长的过程中,苦涩不可避免,但也正是这些苦涩,让每一份甘甜显得弥足珍贵。希望每一个在奋斗路上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杯“醇香人生”。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6.23.39-scaled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终于做出第一杯咖啡,和生活一样有点苦。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6.23.25-scaled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Sage Barista Pro咖啡机面板。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6.22.21-scaled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Sage Barista Pro咖啡机面板。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6.21.15-scaled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孩子在看说明书,研究怎么使用咖啡机。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6.20.53-scaled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我让孩子研究一下怎么使用。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6.20.41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使用这机器并不需要一个智能手机APP,面板上可调的参数目测也就两上,颗粒度,还有量。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6.17.51-scaled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以后要开始囤咖啡豆了。咖啡豆很香。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6.09.49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还好整个机器不用组装,整个机身插个电就能用了。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5.46.32-rotated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这个咖啡机的很多零件都不清楚是干啥用的。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5.41.52-scaled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拆箱后好多零件,很多小细节都表明这个质量真是不错。

sage-barista-pro-coffee-machine-2024-12-05-15.41.40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用这个咖啡机可以学着拉花。可是我是新手,不太会,但是可以学。

用这机器做出来的咖啡一个是量少,一个是苦,估计这就是espresso/浓缩咖啡。

一键出咖啡,不过得先把豆在左边磨碎了、压平、然后装到右边。

咖啡豆倒上上面的盖子中,一小包咖啡豆其实也就能做个几杯。

这个机器可以打奶泡,可以拉花。最主要是加热牛奶。

弟弟在压咖啡豆粉。

目前体验:用这机器做出来的咖啡确实很香,味道很不错。不过做起来麻烦,清理麻烦,适合大周末有时间有闲情来弄一弄,平时早上很忙,还是胶囊咖啡来得快。还有就是这个咖啡做出来明显苦一些,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参数没调整好(量可能多了),需要继续尝试学习。咖啡豆磨碎一次只能弄一杯,第二杯就很稀了不能喝了。我一般是喝苦的咖啡(不加奶/Black Coffee),不过这机器的奶打泡功能确实好,再加上加些奶能使咖啡不那么苦,所以也慢慢习惯了咖啡加点奶。

我发现那个sage咖啡机有个问题,比如一个咖啡豆装了就得先喝完,我想换个其它的咖啡豆就很麻烦,也懒得弄。要是上面有多一个装豆,再加上个开关,可以选择就好了。

本文一共 2275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生活
The post 生活慢慢变好: 从速溶咖啡到Sage咖啡机 (Sage Barista Pro)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新的旅途 – 离别总是伤感的, 离开了一起创业的公司 2周前, 正式离开了一起创业的公司, 这公司是我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待了8年多了, 离别总是伤感的. 我是9月初提的离职, 三个月 Notice Period, 最后的几周交接完工作确实没有什么压力了. 11月30号, 在公司最后一天, 公司有个习惯, 对于 Good...
  2. 回英国后从每天一跑到每周一跑是我最后的倔强 今年四月份回国后体检检查出一些健康隐患,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中重度脂肪肝,医生建议要锻炼身体。我说少吃有用么?她说有的,不过还是以锻炼为主。 回英国后就立马开始跑步了,几年前坚持过一年366天,当时是买了个跑步机,为了把价值最大化,就定了跑步一年的目标。当时记得跑步机花了300多英镑买的,跑了一年不用后当成晾衣架了,后来就大概100多英镑卖了,大概平均到每个月的成本是20几英镑,当成去健身房的费用了。 这次跑步明显感觉体力跟不上了,一个是好几年没跑了,另一个是岁数大了,虽然平时有和媳妇一起做些运动,不过跑步明显更累(时间更长)。每次跑到村口来回5公里,最开始跑两步就累得不行气喘吁吁,后来勉强慢跑到村口,然后回程大部分就走。平均速度大概就是8分钟/公里。 N年前,最开始跑步用的是谷歌自带的记录软件(忘记叫什么了),后来用了国内的悦跑圈(JoyRun),现在用的是 Strava,用的是免费版本,可以加我ID(DoctorLai) 最开始几周基本上是天天跑,下雨天也跑,后来就两天一跑,再后来一周两跑,最后就变成了一周一跑。哎,人都是有惰性的,确实不能给自己找借口。 每周一跑也没脸期待效果了(体重目测是没啥变化),就当散散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风景。有时候跑步的时候想一想事情,比如这个就是我跑步的时候想出来的小点子并很快实现了。 据说,每天跑步1小时,一天所需要的多巴胺(dopamine)/内啡肽(endorphins)就够了。跑步后确实能让人快乐。 对了,也不知道是因为跑步,还是因为每天洗冷水澡,感觉性欲望更强烈了,每天都想找媳妇亲亲。 本文一共 694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回英国后从每天一跑到每周一跑是我最后的倔强. (AMP...
  3. Minuet in C – 小步舞曲C Posted Youtube – 油管地址 孩子弹琴的时候最帅了. 我现在成了我儿子的粉丝了. Eric (Aged 6) is playing “Minuet in C” when...
  4. 上了年纪痛风脚崴了的惨痛经历(尿酸过高) 痛风是一种疼痛性关节炎, 当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高, 导致晶体形成并积聚在关节内或关节周围, 就会发生痛风. 当人体分解一种叫做嘌呤的化学物质时, 就会产生尿酸. 嘌呤自然存在于您的身体中, 也存在于某些食物中. 尿酸通过尿液从体内排出. 上两周, 和媳妇吵架, 然后就自己一人睡, 有一天起床后脚踝就开始疼了, 然后明显比左脚肿了. 我刚开始就以为是睡觉的时候不小心姿势不对,...
  5. 今晚可能是英国倒数第三次冬令时时间调整 来英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 英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夏令时和冬令时时间调整. 夏令时是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凌晨会暴力的把时间往后调整1个小时, 也就是1点的时候很神奇的时间会自动变成2点. 冬令时是相反, 在每年的十月份最后一个周日凌晨暴力的把时间往前调整一个小时, 也就是2点神奇的变成1点. 现在大多数电子设备都能自动调整时间了, 比如你的智能手机和电脑. 但是传统的一些钟表, 还需要人为的调整时间. 夏令时 (Daylight Saving Time)调整的那一天,...
  6. 优衣库 感觉像炒作 这几天 这个在北京三里屯 ‘优衣库’ 试衣间自拍的视频真的很火, 男女主角均被人肉. 不可否认 这个效果还真的不错 因为我之前根本不知道 “优衣库” 是干嘛的 很刺激 在试衣间XXOO是多么爽的事情 女主角 95后妹子 长相甜美....
  7. 因为一个 try catch 好几天优秀点赞程序挂掉了我却以为是节点的问题 YY银行有四个点赞程序, 分别跑于四台服务器上, 它们是: 股东点赞(代理给 @justyy ) 自己的号 足球队 优秀作者(排名前30, 还有跟随点赞) 这几天我就发现, 有些赞没有给出, 我还以为是节点的原因, 因为查看记录, 发现是...
  8. 怎么样查看 STEEMSQL 是否数据同步完全? 尽管它已经转换为按月订阅模式, SteemSQL是由@arcange开发和维护的一个很好的服务(MSSQL). 其实对于这些中心化的数据库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它要能够及时的从区块链上同步数据. 如果数据不全, 那么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STEEMSQL每隔8分钟就会从区块链上同步数据. 之前有过几回, STEEMSQL数据并不及时的同步, 如果你的程序很需要很及时的数据, 则STEEMSQL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相反, 如果你只是想运行几个语句去查询以往的数据, 则STEEMSQL是个很好的方案, 毕竟从中心化关系型数据库取数据要比去区块链上取数据快得多....

新入手白色陶瓷滤杯

2024年12月7日 09:17

昨天说道辛鹿的蓝冬咖啡豆只剩下一点,陶瓷滤杯也没有送到,所以中午我手冲了个挂耳咖啡,傍晚的时候我发现陶瓷滤杯送到了。其实吃过午饭以后,我也有看过物流信息,显示派送中,通常那个快递员会在中午13点前送到,但我的决定是如果吃过午饭,还没送到,那我就先不拿了,傍晚下班的时候再去拿。所以傍晚下班之后,我就去拿了滤杯。

在收发室拆开那个包装的时候,我发现那个滤杯非常漂亮。那个陶瓷滤杯是我买过的所有滤杯之中最漂亮的。那是一个V60的滤杯,里面的纹路非常清晰且均匀。另外一个我觉得也很漂亮的滤杯是扇形的滤杯。从形状上看,我觉得这个白色陶瓷的V60滤杯应该和标准的V60滤纸非常吻合,结果是还是要对滤纸做一点折叠的处理,但是比我那个黑色的便宜货处理的范围小很多,而且可以这么说,处理过以后,你基本能在干的时候把滤纸压上去,压出了滤杯的纹路,浇水了以后可以完美贴合。这种完美的贴合之前我只在不锈钢V60滤杯以及塑料的星芒V60滤杯上体验过。不锈钢和塑料的滤杯是模具压制出来的,所以肯定非常标准,但是陶瓷的滤杯会带入一些人为的因素,所以肯定没有前两者那么标准。因为我之前就用过自己那个黑色的陶瓷滤杯,滤纸需要调整的空间很大,而且那个黑色的滤杯里面的纹路虽然有,但是你只能说若有若无。因为要调整的滤纸很多,所以就意味着黑色陶瓷滤杯的开口角度可能只有50度左右。这就意味着滤杯壁比较垂直。

我一开始在单位做现磨手冲咖啡用的就是黑色的滤杯,当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换成了塑料的V60滤杯,结果发现虽然二者底部开口大小差不多,但下水速度却很不一样。按照平时的那种做法,我在黑色陶瓷滤杯上已经能在中心建立水流通道,但是在塑料滤杯上却做不到。之前我搞不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滤纸和滤杯是否非常完美贴合有这么大的差异吗?后来当我收到了这个新的白色陶瓷V60滤杯以后发现它的下水效果跟塑料的星芒滤杯比较类似,跟黑色陶瓷滤杯比起来,下水通道建立得会比较难一些,但是通道建立了以后,又会比塑料滤杯顺畅。

为什么还要入手这个白色的陶瓷滤杯呢?因为当我用过星芒塑料滤杯之后,那个晚上我才发现那个滤杯的材质是PS。那种东西好像不耐高温,为什么在必须用热水甚至是接近沸水温度冲煮咖啡的过程之中,居然用这种材质做滤杯呢?个人感觉就挺不安全的。入手那个滤杯的时候,我没有考虑这些,因为我知道日本的Hario滤杯很多也是塑料的,我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我没有研究过Hario以及国产的那些知名咖啡用品品牌的滤杯用的是什么材质。那个星芒塑料滤杯看上去很漂亮,跟滤纸贴合可以这么说是完美的,但是那个材质让我有点不放心,偶尔一两次也就算了,如果长期都这样,想想都觉得很危险。高硼硅玻璃的滤杯也有很多,但我是个粗人,那种滤杯通常没有把手,所以清洗的时候非常容易会被我手贱摔破,所以对我这种抠门的人来说,还是陶瓷滤杯比较实在和安全。

手冲咖啡这事我会一直做下去,所以必须得考虑长远。

对付深烘挂耳

2024年12月6日 10:43

辛鹿蓝冬最后的咖啡豆只剩下一点了,我猜那里应该不够13克,新买的陶瓷滤杯还没到,所以周四的下午我没有现磨的手冲咖啡,取而代之的是喝挂耳,冲的是柯林的。跟平时不一样的就是水烧开了以后,我稍微等待了一下。在养生壶里等待了一下,在手冲壶里也等待了一下。跟现磨的手冲咖啡相比,手冲挂耳咖啡我依然会把那架在电子秤上,我就不算了,但是我会查看加水量,时间之所以不算是因为挂咖啡的滤袋跟一般滤杯加滤纸的结构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没办法按照那个去控制时间,我只能按照我看到的那个状况决定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加多少水。

挂耳咖啡这次我闷蒸用了比较少的水,最后总注水量是160克,除了一开始闷蒸的15克以外,其余三份大概是均分的加进去的。出来的那个效果我感觉刚刚好,不会苦。以前我也冲过柯林这个挂耳咖啡,但冲的时候我没有用秤,只是凭感觉,我把水分了很多次慢慢加,结果真的苦得让人上头,不仅仅苦而且还很浓。之前大概了解了四六冲怎么控制咖啡浓与不浓,因为我知道这个挂了咖啡会苦会浓,所以我尽量采用类似于一刀流的方式,但中间又会有一点点的间隔,但那个间隔跟四六冲有明显的区别。出来的效果我个人感觉挺满意,味道我感觉刚好。有一点点层次感、有一点点苦。有一点点坚果的味道。这一次我还冲出了一点点的酸,之前我从来没有把这个挂咖啡冲出酸味。所以我个人感觉,对付深烘的咖啡,就必须把水温降下来。如果依然用之前对付中烘豆子的方式,肯定会很苦。

就我个人的经验看来,如果是冲辛鹿的咖啡,如果是中烘的蓝冬。我手头上的工具,一个烧水的壶、一个没有任何保温而且只有250毫升的手冲壶、而且是没有盖子的。在水烧开100度以后,我就得马上进行。滤杯润洗操作得快,接着马上开始萃取,否则温度会过低、会很酸。但是对付这种深烘的豆子,显然这就不合理了。我没有买温度计,所以我大概只能估那个时间,什么时候才开始冲。这个预估的时间,哪怕我是用秒表去计算的,也没办法适用于所有场合,因为气温不会永远都一样。现在唯一的优点在于,单位我用来烧水的是个养生壶,养生壶实际上是有温度显示的,所以我可以当水烧到93~95度的时候就把它拿下来,开始进行滤杯的润洗以及后续的冲煮。之前我也试过用类似的温度对付上面提到的那款挂咖啡,出来的效果挺好。

如果所有参数都可以具体量化,重复出同样的咖啡我觉得相对来说会简单一些。如果像我这样,缺了一个温度计量工具,那么我就得开动脑筋把那个参数给估出来了。

第一次四六冲

2024年12月5日 08:16

周二晚上一次偶然的机会,第一次听说有四六冲这种咖啡手冲方式。很简单,就是把总加水量分成4:6。前4是控制甜酸度的,后6是控制咖啡浓度的。4里面再分成两份,第1份加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咖啡偏甜还是偏酸,理论上那里会平均分成两份,如果第1份的量比较大,那么咖啡就会偏酸,反之咖啡就是就会偏甜。后六的那个部分可以一次加完或者分两段甚至三段。一次加完的口感最为淡,两段的属于中间,三段会比较浓。我使用13克粉,用1:15的粉水比,也就是我要加195克的水,以200克计算,按照这个四六分法,4的那个部分就应该是80毫升,均分是40毫升。如果第1段只加30毫升,理论上咖啡就会偏甜,如果第1段加到50毫升,理论就会偏酸。

周三的中午我使用的就是这个四六冲法。第1段的加水我用了30毫升,第2段用了50毫升,六的部分我分成了两段,每段60毫升,也就是我的累计加水量分别是30、80、140以及200。每一段的加水都不是用时间去计算的,而是看到上一段结束萃取了再开始下一段。同样是200毫升的水,总耗时会比我平时用三段式时间长,通常情况下我的三段式加水时间是1分40秒,全部过滤完成的时间是大概1分55秒。第一次采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我的整个加水时间超过了两分钟,耗费了2分10秒。按照平时的加水方式,使用V60滤杯的时候,我基本能做出碗型的结构,但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我发现粉会比较平。我个人感觉这种让上一段的水完全流干再加下一段的方式,整个萃取的过程类似于浸泡式,所以越往后我发现越没有坑,加完前两段水的时候,中间有个坑,跟平时差别不大,当我但当我开始加六那个部分的水的时候,粉就开始变得很平。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开发这种四六冲法的那个日本咖啡师在注水的时候会用很猛的水流,基本上几秒钟就结束一次注水,因为如果后面六的部分不使用很猛的水流,咖啡粉基本不会翻滚起来。我没有特别留意日本的那个视频里萃取完比后,最后那个咖啡粉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反正就我第一次自己的试验结果看来,这比我任何一次手冲的粉都要平坦。

以前从来没有试过以这种方式手冲咖啡,我感觉出来的效果是平时用同样的咖啡豆我会觉得酸,有时很酸,而这一次基本上不酸。无论是热的时候还是凉了以后,酸只剩下一点点,但是咖啡的其他味道又好像比较难分辨出来。有人说用这种四六冲的方式冲出来的咖啡会比较浓稠,我感觉好像也是这么回事,但是这种浓稠却让咖啡的味道变得不那么丰富了,好像把所有东西都压缩在一起,于是你辨别不出那到底是什么。所以我觉得近期我不会使用这种方式了,我会继续的锻炼好自己三段式的手冲。之所以使用三段式,是因为我觉得跟一刀流相比,三段式冲出来的咖啡味道好像层次会多一点。

手冲咖啡,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参数很多,让你有无数把玩的乐趣。

咖啡粉坑

2024年12月4日 15:07

上周三的下午因为要去常平看篮球,所以我的手冲咖啡时间从下午接近14点变成了上午11点多。之所以可以这么明目张胆地在那个时间手冲咖啡,因为当时单位剩下的领导已经凤毛麟角。他们都出发去参加文体活动了,余下来的人肯定得享受这些摸鱼的时光。我自己是个戴眼镜的,所以在三个人8个眼睛的监督之下,我完成了一个手冲。那是我重新把巫师2.0从36格调回38格。理论上前一天我就得调,但是磨粉之前我忘记了,当我记起来的时候我也不管我是不是要磨豆,反正先调了。之所以有这种调整,是因为我从之前的9克豆子调成了13克,之所以有这种改变,是因为有片咖啡科普的文章里,前街咖啡说7克是手冲咖啡的极限,小于这个数基本上就没办法干了。之所以通常会用15克的粉,是因为如果按照1:15的粉水比225毫升的水的容错空间比较大。哪怕有一些失误也不会让咖啡糟糕到哪里去,但如果粉很少的话,容错几率就很低。那篇文章里面说到13到20克的粉手冲咖啡,出来的那些参数和效果都差不多,可以用同样的手法进行手冲,所以我就取了一个最小的13克,用1:15的粉水比计算,那等于是我需要加195克的水。在那之前,当我用9克粉的时候,我加的水是135毫升。那当我用9克粉的时候,出来那个效果永远都是深坑,没有一点办法。无论我如何改变都是那个效果,我甚至都怀疑自己的能力了,但当我把咖啡粉变成13克了之后。我马上冲出了一个不是深坑的坑。第一次冲出来的坑虽然不算太完美,但不像之前9克粉那样四周是垂直的,中间是深下去了。深下去的有一个手指节那么多,所以很深,旁边的粉墙也很厚。但当我用13克粉的时候,我就做出了大半是碗型的,小半是垂直的,这就意味着我注水的时候可能垂直的那一边我没太靠边,所以就出现了那个现象。用9克粉的时候,几乎每一次入口时,我都感觉酸味特别重,但是当我把粉调成13克以后,入口的那个酸总算压制住了,虽然咖啡液放凉了以后还会酸,但是没有之前的那么明显。之所以之前要把巫师2.0调成36格,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用的那些粉偏少,我希望萃取的时间能长一点,所以为了能留住水,我把粒度调小了,粒度小了以后又容易造成深坑。虽然我的粒度还不至于像网上的人那样成为泥坑,但我觉得那个坑有点过,太深了。手冲咖啡的粒度我不是靠白砂糖粗盐之类的东西做参考,而是根据我平时喝挂咖啡的那些感觉。所以我肯定不会磨出最后出泥坑的那种粒度的咖啡粉。估计手充搞出泥坑那样的咖啡粉粒度应该只适合于摩卡壶或者意式咖啡机。对什么都不懂的人来说,咖啡粉就是把咖啡豆磨碎,越碎越好,但是对懂一点点或者非常懂的人来说,遇到这种完全白,真的只能掩面。

回到一开始那个话题,在众目睽睽之下,我用13克的咖啡豆,一边手抖一边完成了我人生第一个在V60陶瓷滤杯上做出来的完美碗型粉坑。在那之后,虽然我每天几乎都有手冲练习,但再也没有复刻出那个坑,直到这周二的中午,我用一个塑料的星芒V60滤杯再次做出了一个完美的粉坑。

粉坑完美当然会让人开心,但粉坑不完美也不等于咖啡一定不好喝。

扯淡的问题

2024年11月24日 14:05

周三开始单位就没有了装卸作业,这是好久以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每天都是打酱油,感觉真的很不习惯,唯一的好处就是我不需要每天蹲在那里等待作业结束,然后再去睡觉,我喜欢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但即便这样,即便我把上床的时间已经调整到了晚上11点之前,但实际上我关灯的时候通常也已经超过了11点30。这种自由的感觉很好,但有时你会无聊,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前段时间电视剧《功勋》,我看了好久才终于看完,首先是因为工作日的晚上根本没空,顶多看个20分钟,肯定看不完一集,其次就是那部电视剧真的很长,有接近50集。现在我在看的是《山花烂漫时》,因为没有装卸作业,工作日整个晚上都是我自己的,除了运动,我可以用来看片。所以在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晚上,如果我抓紧时间,我起码能看一集,甚至两集。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前几个月,我根本不敢想,因为晚上理论上用来看电视的时间我都得蹲在那里,等待单位的业务结束,然后干活。

没有压力的生活,一下子会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但同时这也是很考验人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怎么才能保持住那股热情和效率呢?当突然来活,接得住吗?如果接不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生疏了呢。所以我感觉在人很闲的时候,也不能让自己闲下来,得找点事干,比如近期我就一直潜心用在手冲咖啡上。

周六的加班,是等待别人检查我们,这种事情我已经很熟悉了,所有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检查前干的,检查那一天只是在忐忑的等待。或许会被叫去询问一些问题,但相比于一整天来说,那只是很短的一部分,长的话可能15分钟,短的话可能只需要5分钟,其它时候,你都只能在那里等待。今年的秋普爆出了一个我感觉很荒谬的问题。那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别人没告诉你要去做那事,但现在别人就认为你没做那个事是你不对。为什么要做那事呢?做那事到底有没有必要呢?为什么我要在那个地方做那事呢?问题的那个地方是某个启用记录,但是在那套系统里,对应启用记录的所有数据都无法自动生成,也从来不需要我们手动录入,所以也就是说,那份东西的主要内容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非得保留那个启用记录呢?那个东西存在的必要就只是让我们那些很无聊的人检查的时候,在对照那个所谓系统和纸质资料时,发现二者不一致。这些年下来,我从来都觉得,浪潮智能化系统的出现只不过是让我们平时的工作更复杂,尤其是对那些我们平时都要做,全部不能简化的纸质资料来说。一个不应该出现在那个地方的启用记录,而且还是那种从来没有被要求填写的启用记录。在这种毫无用处的东西上发现问题,有什么意义呢?不过这也是春秋普查一向以来的作风,总是只能抓到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很糟糕的那一整套系统还是非常糟糕。

被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让人觉得很气愤。

区别

2024年11月23日 08:25

周五的手冲咖啡,如我所愿,手冲的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当我觉冲得差不多的时候,看了一下秒表,还差几秒钟,所以我又补了几秒的水。我感觉流量控制得还行,是我计划中的萃取量。我的目标萃取量是120毫升。因为我默认我磨的豆大概就是8克,所以这刚好是1:15的粉水比,但实际上我又不确定我的那个量是不是8克,有可能会比8克多一点点,但估计不会到达10克。周五这个咖啡。巫师2.0磨了15圈多一点,就粉量来说,也达到了我的目标。周五的时候,当我进行浇水时,我已经尽量控制用蚊香渐变的方式注水,而且相比于前两天离滤杯壁的距离更近了,最终出来的效果是那个粉坑大体形状跟前两天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异我感觉是粉墙比前两天薄一点点。所以是不是如果不采用分段式的手冲,我就做不出锥形的效果呢?因为连续三天我做出来的都是好像在粉堆里挖挖出了一个U型的坑,因为周五粉墙比之前薄了一点,所以周五粉坑的深度没有前两天那么深。虽然我使用的那个手冲壶已经有一定角度,但显然也是手冲壶之中最便宜的那款,所以水流注入的时候不完全是垂直的。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难控制的地方在于因为我只用8~9克的粉,那个粉的量倒进去只有1~2人份滤杯的1/3,如果是15克粉倒进去,那会是滤杯的1/2,甚至多一点点。这就导致了在我一开始闷蒸又或者在后期注水的过程中,我可以操作的面积很小,尤其是在闷蒸的时候。后面当液面提高了,我画圈才可以稍微大一点点,但无论如何,相对于15克粉来说面积还是小。

粉坑的形状差不多冲出来的咖啡也差不多。趁热的时候,一过滤出来摇晃之后,入口感觉刚刚好。不会有水感,味道很丰富,但是刚刚冲好的时候太热了,喝不下去,但是随着温度的下降,酸味会越来越明显。第一次冲出这个粉坑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在我几乎把咖啡喝完,也就是咖啡已经凉了以后喝进去,过上一段时间,嘴里会有坚果的味道。第一次品尝出那个味道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第二天第三天我依然能品尝出那个味道,所以这就不是一个意外,为什么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呢?咖啡液冷却后,咖啡的味道基本消散,才会出现坚果的味道,我很怀疑那到底是不是滤纸的味道。所以周五把那杯手冲咖啡喝完以后,我把所有器具都洗了,接着我又拿出一包辛鹿的蓝冬挂耳咖啡,按照平时的步骤又冲了一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是蓝冬,主体都是那个味道,但是用咖啡豆磨粉的手冲咖啡那个味道的层次要比挂耳丰富很多。喝挂耳咖啡以后我觉得速溶咖啡就像中药。喝过自己用咖啡豆现磨的手冲咖啡以后,挂耳咖啡基本没什么层次可言,那个味道都还在,但是比较呆滞。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说手冲咖啡能让咖啡有更多的层次,现在我总算体会到了这一点。同样辛鹿的蓝冬,咖啡豆是4月产的,挂耳咖啡是5月产的。就日期来说都不新鲜了,但是挂咖啡的保质期是24个月,是充氮保存的,理论上是密封的。咖啡豆我大概10月的时候开封。在这之前,我妈硬是把那包咖啡豆塞进一个奶粉罐里,但是却把那个包装划破了,虽然那个奶粉罐密封性很好,但实际上那袋咖啡豆也已经漏气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咖啡豆在经过合理的处理后,依然比挂咖啡有更好的表现,这让我有点震惊。那个挂咖啡在嘴里凉了以后,也微微地能感觉到我手冲咖啡之前很困惑的那个坚果味道,这就验证了那个味道不是滤纸的味道,是这个咖啡豆自带的一种属性。手冲的这种方式当口腔放凉了以后,那种味道会蔓延开来,展示出来的出来的量比挂耳咖啡没什么技巧而言的冲泡强烈很多。

只要认真做事,每一条都是不归路。

同样的粉坑

2024年11月22日 08:19

周四的手冲咖啡,基本上我沿用的是周三的模式,但是手冲的时间从周三的1分20秒变成52秒,缩短了30秒的时间,其实滤液没有少多少,就滤液的量来说,周四是比较合适的,但就喝的第一口的感觉来说,有一点点偏淡。周四的咖啡,完全的过滤时间大概在1分20秒,完全的过滤时间仅比周三少了10秒,但实际上我停止加水的时间相差了20秒。这就意味着,周三我手冲的时候,估计那个流量要比周四的时候小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区别。就让萃取出来的咖啡液周四比周三淡那么一点点。接下来我要控制的是同样的粉量、同样的水温。我要尽可能地控制手冲壶的流速。整个手冲的过程我要控制在一分钟。咖啡豆的量我没有称过,但是一平勺再多一点点,粉量我感觉是8-9克。这个克数我只能估出来,但是用巫师2.0磨的时候,我大概能从转多少圈结束研磨判断那天的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周四的咖啡我赚了16~17圈,周三的咖啡,大概是15~16圈,上周我的咖啡大概需要转14圈。从最终萃取到的咖啡而言,我感觉巫师2.0在36格这个状态下,用同样的咖啡豆,转15圈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某一天我得转18圈,甚至20圈的话,那么我的萃取时间大概就得到1分20秒了,但如果只是15-16圈,我感觉手冲时间控制在一分钟是合理的。

周三和周四可以这么说,我都冲出了几乎一样的很坑,所以两天那个咖啡液很接近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参数都比较接近,除了手冲时间。我感觉最影响我手冲咖啡味道的,是我手冲的那个方式。比如在周三之前,我就没有冲出过那样的粉坑,那个粉坑的形状我感觉有点奇怪的,理论上我应该在冲水的时候再靠近滤杯边缘,那么那个粉墙就不会那么别扭,我应该像蚊香那样注水,而不是一直都只是在某个地方注水。这一点,在之后的萃取中,我会逐渐尝试一下改变,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这种注水方式没什么问题,因为某些火山冲的视频,他们就是在离中心一个硬币大小直径的地方间断冲水。现在我的一刀流也在干这种事情。问题只是火山冲的那个咖啡豆一定是非常生新鲜的,火山冲为的是冲出一杯甜度很高,几乎没有苦味的咖啡,要求的前提是泡沫得非常的丰富。现在我的那个垂直挖了个洞的粉坑,出来的绿叶我感觉也的确没什么苦味,但话说回来,辛鹿的蓝冬不会太苦,意夏可能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其它牌子意式深烘来说,辛鹿所有口味的挂咖啡都不会太苦。

我感觉我已经尽可能地复刻出我想要的咖啡了,但是在萃取时间、手冲注水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不断训练。

一刀流

2024年11月21日 08:29

周三的中午,和比平时早了5分钟起床准备手冲咖啡,但实际上在午睡之前我已经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了。唯一需要起床以后再干的就只是把手摇磨从盒子里拿出来,装咖啡豆进去以及烧水。手摇磨是拿出来是第一步,当我把咖啡豆装进去,我就开始烧水。这一次烧水跟之前不一样。之前通常下午如果我要冲咖啡,上午养生壶剩下的水大概就只有200毫升。200毫升水在比较凉的天气之下,很容易就会变凉,所以在午睡之前,我就把养生壶的水加到了接近1000毫升。

之前在润洗滤纸那个步骤,我依然用自己的杯子,也就是最后接滤液的那个杯子进行。这一次我在滤杯下面接了一个其它杯子。在萃取结束的时候,我直接把滤放到其它杯子那里。这个操作虽然我又要多洗一个杯子,但是有了这一步,我就不需要走来走去,结束萃取的时候我也不需要考虑滤杯应该放到哪里去。虽然萃取已经结束,但是滤杯还是会有滴液,这就需要下面有个东西接着。

在确认了闷蒸也得算到萃取时间里之后。我在电脑上按下了计时器。首先按计时器,然后拿起手冲壶,对咖啡粉进行浇灌,这里估计得需要一两秒钟。跟之前相比,周三萃取出来的液体比平时多一点。首先我用小水流把咖啡粉都浇了一遍。平时我只是非常控制地把水浇在上面,根本没有淋透。感觉把咖啡粉浇了一遍以后,秒表显示大概13秒,然后我又等到接近21秒的时候,开始继续浇灌操作。这一次我没有采取分段式,而是不间断地一刀流。虽然这是一个老咖啡豆,辛鹿的袋子上写的是2024年4月生产的,这个豆子我大概是10月的时候才开始用。当我看过一些手冲咖啡的视频教程,以及看了部分《爱上手冲咖啡那本书》以后,可以肯定,这个豆子已经不新鲜了,我已经没办法在闷蒸的时候做出牛肉汉堡的效果。闷蒸是直接水上去以后就像陷到沙子里,直接沉下去不见了。周三的闷蒸,当沙子还没有完全陷完之前,我就开始后面的萃取。你说那个豆子完全没气也不见得,因为当我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进行浇灌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真看到气体鼓起来了,看到那个气泡鼓起来了以后,我一直以比较温柔的方式加水。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没有浇在滤杯边缘,但也不是只是在中央加税。这样不断地加水,我只是保证页面大概是那个程度,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滤杯的滤液有多少,当我结束加水的时候,大概是1分20秒。然后当我看一下滤液,我有点后悔了,因为即便我停止加水,滤液还是有点多了,那个时候滤杯里还有咖啡也,滤杯的液体全部过滤完毕,大概花费了1分30秒,就时间看来有点过长了,我感觉全部过滤结束,1分20秒比较合适,从滤液的量看来有点过多了,所以我很担心味道会偏淡,但实际上周三这杯咖啡味道刚刚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有回甘的咖啡,在我喝完咖啡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嘴里或者说喉咙里一直有咖啡的味道。咖啡快喝完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出有坚果的味道,但你要我说出那具体是什么坚果,我说不出来,有点像杏仁,但又好像不是。以前喝咖啡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黑咖啡里感觉到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萃取我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过的成分呢?

在清洗滤杯的时候,我发现周三那个过滤完的粉形状跟平时很不一样,四周的粉墙很厚,起码有0.5毫米,可想而知,滤液是在一个咖啡粉造成的窝里面渗出去的,虽然单从滤液量来说有点偏多,但实际上味道却不淡。我以我可以做到最快的速度去进行萃取,所以咖啡液那种不好的酸味几乎没有,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酸味,这个中度烘培的咖啡粉本来是有一点点酸味的,我觉得周三的这杯酸味处在正确的范围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可能手冲咖啡对我来说最需要定量的不是冲水的克数,而是整个萃取的时间。所以每次操作,我都得用秒表计时。

手冲壶练习

2024年11月20日 08:56

周一晚上吃过晚饭,回宿舍拖了个地,然后我又回到了办公室。我把之前已经拿回了宿舍的手冲壶又拿回了办公室。我的想法是我要练一下用手冲壶注水。虽然周一下午我用普通的茶壶跟勺子的确也能做出那个很别扭的小水流的效果,但显然还是用手冲壶会方便一点。手冲壶已经买了好几年,买那个东西的时候,我就只想着那个壶的尖嘴一定要够细,那么我的水流就不会那么大。当时我完全没有考虑手冲壶到底要买多大,还有就是要不要盖子、要不要保温。这些东西在我买那个玩意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因为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是一个一窍不通的状态。有多少人可以一次就到位呢?如果是有高人指点,或许可以,但如果有高人指点,一开始就到位,那么你那套东西估计不会便宜,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狠下血本进行那样的投入呢?穷人肯定不会这么考虑,能用就行,如果有现有物资的替代方案更好。有些人可能茶壶都没有,直接拿着个电热烧水壶就开干了,也不考虑什么大水流小水流,因为电热烧水壶本来就很重,顾不上那些东西。但是当你了解越多,你会发现之前那些贪图便宜的都是歪路。比如在磨豆机上面我就走了很多歪路。唯一没有走歪路的估计就是家里那个不锈钢的滤杯,但经过长期使用以后,滤网已经被细粉堵住了,很难过滤,所以我妈突发奇想,把里面的滤网全部撕掉,然后直接加滤纸使用,这样的话清洗很方便。

要做练手,首先我就得有粉、有滤杯、滤纸以及水。第一次我是直接用平时手冲的方式,冲了一杯出来。感觉那是我近期冲得最好喝的一杯。老豆子的辛鹿的蓝冬,几乎没有很明显的酸味,后面整个咖啡的味道都比较均衡,不会感觉很淡,但问题是喝完那一杯,我又开始担心了,因为已经晚上19点多,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那个时候喝咖啡,会不会睡不着呢?不知道。虽然我知道正常情况下,我对辛鹿咖啡有免疫力,他们的咖啡因含量不会太高。但也不知道是咖啡起了作用,还是运动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我睡觉之前还在看手冲咖啡的视频起了作用,相对而言,睡眠质量没平时那么好。

周一晚上那杯咖啡,我调整了一个因素,我把巫师2.0从38格调到了36格。肉眼可见,咖啡粉的粒度小了一些。可以这么说,已经一般的挂咖啡粒度要小了,之所以做这个调整,因为我第一次用V60那个陶瓷滤杯的时候,发现过滤速度非常快。我想稍微控制一下那个速度,因为速度太快感觉冲出来的咖啡没什么味道,但也有可能没什么味道跟我加水太多有关。晚上喝完第一杯咖啡以后,第二杯我基本按照平时的思路整,但是出来的那个水基本上没有任何咖啡味道了,但起码第二次的时候我还是用开水的,虽然只能说是温水,但起码是烧开过的。接下来的练手,我用的完全是自来水。同一张滤纸同一批咖啡粉,被我一次又一次地拿来练手,过滤速度越来越慢,但虽然说很慢,但相比于家里那个已经被我妈用到堵住滤网的不锈钢滤杯比起来还是挺快的。我说的慢主要是对比我冲第一次那个粉的时候的速度。在没有咖啡秤的前提下,我怎么控制加液量呢?所以我拿出了之前本来我买来进行尿液pH值测试的50毫升小烧杯。买回来以后我根本没用过,所以一个已经被我用来专门洗钢笔了,另外一个还放在那里,因为我发现直接拿着试纸测量更方便,根本不需要用烧杯接。首先我把120毫升的水用烧杯量着倒进手冲壶里,感觉到那个位置以后,就反过来操作。有些手术壶里面是有刻度的,但我买的时候根本没在乎这些。所以到底用多少量,我只能自己感觉,我没有在里面做记号,如果我拿个小刀之类的东西,估计能在那里做记号,但我没有。然后我又想出了拿个牙签,在装到120毫升的时候,用牙签做记号,拿马克笔在牙签上标记,接下来每次从水龙头接我感觉120毫升的时候就拿牙签比。这样多次反复以后,我已经八九不离十能把握那个量。看一眼那个手冲壶,就知道那里大概有没有120毫升,但关键是周一晚上睡觉之前看的那些视频,又让我否定掉了自己这个训练结果。我那个手冲壶是250毫升的。要接120毫升的水,就只有小半杯。这样的话倒的时候实际上不好控制,而且只有那么点水,水的温度也会过快降低,所以实际上,周二下午我做手冲的时候,我直接把手冲装满大半壶,然后开始操作。控制加水量完全是看着那个液面变化情况以及接滤液杯子的液面做判断的。

周二下午的那杯咖啡酸味又很突出了,这意味着萃取的水温又过低了,而之所以会过低,是因为周二跟周一相比,气温出现了跳水,而我在烫滤纸的时候没有用烧开的水,而是用保温壶里的水,但除了酸味以外,咖啡后味还行,所以这还不算完全失败。

新手和老手最大的区别,我感觉就在于新手很难复刻出一杯自己觉得好喝的咖啡。

扯淡的问题

2024年11月24日 14:05

周三开始单位就没有了装卸作业,这是好久以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每天都是打酱油,感觉真的很不习惯,唯一的好处就是我不需要每天蹲在那里等待作业结束,然后再去睡觉,我喜欢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但即便这样,即便我把上床的时间已经调整到了晚上11点之前,但实际上我关灯的时候通常也已经超过了11点30。这种自由的感觉很好,但有时你会无聊,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前段时间电视剧《功勋》,我看了好久才终于看完,首先是因为工作日的晚上根本没空,顶多看个20分钟,肯定看不完一集,其次就是那部电视剧真的很长,有接近50集。现在我在看的是《山花烂漫时》,因为没有装卸作业,工作日整个晚上都是我自己的,除了运动,我可以用来看片。所以在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晚上,如果我抓紧时间,我起码能看一集,甚至两集。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前几个月,我根本不敢想,因为晚上理论上用来看电视的时间我都得蹲在那里,等待单位的业务结束,然后干活。

没有压力的生活,一下子会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但同时这也是很考验人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怎么才能保持住那股热情和效率呢?当突然来活,接得住吗?如果接不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生疏了呢。所以我感觉在人很闲的时候,也不能让自己闲下来,得找点事干,比如近期我就一直潜心用在手冲咖啡上。

周六的加班,是等待别人检查我们,这种事情我已经很熟悉了,所有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检查前干的,检查那一天只是在忐忑的等待。或许会被叫去询问一些问题,但相比于一整天来说,那只是很短的一部分,长的话可能15分钟,短的话可能只需要5分钟,其它时候,你都只能在那里等待。今年的秋普爆出了一个我感觉很荒谬的问题。那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别人没告诉你要去做那事,但现在别人就认为你没做那个事是你不对。为什么要做那事呢?做那事到底有没有必要呢?为什么我要在那个地方做那事呢?问题的那个地方是某个启用记录,但是在那套系统里,对应启用记录的所有数据都无法自动生成,也从来不需要我们手动录入,所以也就是说,那份东西的主要内容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非得保留那个启用记录呢?那个东西存在的必要就只是让我们那些很无聊的人检查的时候,在对照那个所谓系统和纸质资料时,发现二者不一致。这些年下来,我从来都觉得,浪潮智能化系统的出现只不过是让我们平时的工作更复杂,尤其是对那些我们平时都要做,全部不能简化的纸质资料来说。一个不应该出现在那个地方的启用记录,而且还是那种从来没有被要求填写的启用记录。在这种毫无用处的东西上发现问题,有什么意义呢?不过这也是春秋普查一向以来的作风,总是只能抓到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很糟糕的那一整套系统还是非常糟糕。

被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让人觉得很气愤。

区别

2024年11月23日 08:25

周五的手冲咖啡,如我所愿,手冲的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当我觉冲得差不多的时候,看了一下秒表,还差几秒钟,所以我又补了几秒的水。我感觉流量控制得还行,是我计划中的萃取量。我的目标萃取量是120毫升。因为我默认我磨的豆大概就是8克,所以这刚好是1:15的粉水比,但实际上我又不确定我的那个量是不是8克,有可能会比8克多一点点,但估计不会到达10克。周五这个咖啡。巫师2.0磨了15圈多一点,就粉量来说,也达到了我的目标。周五的时候,当我进行浇水时,我已经尽量控制用蚊香渐变的方式注水,而且相比于前两天离滤杯壁的距离更近了,最终出来的效果是那个粉坑大体形状跟前两天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异我感觉是粉墙比前两天薄一点点。所以是不是如果不采用分段式的手冲,我就做不出锥形的效果呢?因为连续三天我做出来的都是好像在粉堆里挖挖出了一个U型的坑,因为周五粉墙比之前薄了一点,所以周五粉坑的深度没有前两天那么深。虽然我使用的那个手冲壶已经有一定角度,但显然也是手冲壶之中最便宜的那款,所以水流注入的时候不完全是垂直的。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难控制的地方在于因为我只用8~9克的粉,那个粉的量倒进去只有1~2人份滤杯的1/3,如果是15克粉倒进去,那会是滤杯的1/2,甚至多一点点。这就导致了在我一开始闷蒸又或者在后期注水的过程中,我可以操作的面积很小,尤其是在闷蒸的时候。后面当液面提高了,我画圈才可以稍微大一点点,但无论如何,相对于15克粉来说面积还是小。

粉坑的形状差不多冲出来的咖啡也差不多。趁热的时候,一过滤出来摇晃之后,入口感觉刚刚好。不会有水感,味道很丰富,但是刚刚冲好的时候太热了,喝不下去,但是随着温度的下降,酸味会越来越明显。第一次冲出这个粉坑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在我几乎把咖啡喝完,也就是咖啡已经凉了以后喝进去,过上一段时间,嘴里会有坚果的味道。第一次品尝出那个味道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第二天第三天我依然能品尝出那个味道,所以这就不是一个意外,为什么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呢?咖啡液冷却后,咖啡的味道基本消散,才会出现坚果的味道,我很怀疑那到底是不是滤纸的味道。所以周五把那杯手冲咖啡喝完以后,我把所有器具都洗了,接着我又拿出一包辛鹿的蓝冬挂耳咖啡,按照平时的步骤又冲了一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是蓝冬,主体都是那个味道,但是用咖啡豆磨粉的手冲咖啡那个味道的层次要比挂耳丰富很多。喝挂耳咖啡以后我觉得速溶咖啡就像中药。喝过自己用咖啡豆现磨的手冲咖啡以后,挂耳咖啡基本没什么层次可言,那个味道都还在,但是比较呆滞。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说手冲咖啡能让咖啡有更多的层次,现在我总算体会到了这一点。同样辛鹿的蓝冬,咖啡豆是4月产的,挂耳咖啡是5月产的。就日期来说都不新鲜了,但是挂咖啡的保质期是24个月,是充氮保存的,理论上是密封的。咖啡豆我大概10月的时候开封。在这之前,我妈硬是把那包咖啡豆塞进一个奶粉罐里,但是却把那个包装划破了,虽然那个奶粉罐密封性很好,但实际上那袋咖啡豆也已经漏气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咖啡豆在经过合理的处理后,依然比挂咖啡有更好的表现,这让我有点震惊。那个挂咖啡在嘴里凉了以后,也微微地能感觉到我手冲咖啡之前很困惑的那个坚果味道,这就验证了那个味道不是滤纸的味道,是这个咖啡豆自带的一种属性。手冲的这种方式当口腔放凉了以后,那种味道会蔓延开来,展示出来的出来的量比挂耳咖啡没什么技巧而言的冲泡强烈很多。

只要认真做事,每一条都是不归路。

同样的粉坑

2024年11月22日 08:19

周四的手冲咖啡,基本上我沿用的是周三的模式,但是手冲的时间从周三的1分20秒变成52秒,缩短了30秒的时间,其实滤液没有少多少,就滤液的量来说,周四是比较合适的,但就喝的第一口的感觉来说,有一点点偏淡。周四的咖啡,完全的过滤时间大概在1分20秒,完全的过滤时间仅比周三少了10秒,但实际上我停止加水的时间相差了20秒。这就意味着,周三我手冲的时候,估计那个流量要比周四的时候小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区别。就让萃取出来的咖啡液周四比周三淡那么一点点。接下来我要控制的是同样的粉量、同样的水温。我要尽可能地控制手冲壶的流速。整个手冲的过程我要控制在一分钟。咖啡豆的量我没有称过,但是一平勺再多一点点,粉量我感觉是8-9克。这个克数我只能估出来,但是用巫师2.0磨的时候,我大概能从转多少圈结束研磨判断那天的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周四的咖啡我赚了16~17圈,周三的咖啡,大概是15~16圈,上周我的咖啡大概需要转14圈。从最终萃取到的咖啡而言,我感觉巫师2.0在36格这个状态下,用同样的咖啡豆,转15圈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某一天我得转18圈,甚至20圈的话,那么我的萃取时间大概就得到1分20秒了,但如果只是15-16圈,我感觉手冲时间控制在一分钟是合理的。

周三和周四可以这么说,我都冲出了几乎一样的很坑,所以两天那个咖啡液很接近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参数都比较接近,除了手冲时间。我感觉最影响我手冲咖啡味道的,是我手冲的那个方式。比如在周三之前,我就没有冲出过那样的粉坑,那个粉坑的形状我感觉有点奇怪的,理论上我应该在冲水的时候再靠近滤杯边缘,那么那个粉墙就不会那么别扭,我应该像蚊香那样注水,而不是一直都只是在某个地方注水。这一点,在之后的萃取中,我会逐渐尝试一下改变,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这种注水方式没什么问题,因为某些火山冲的视频,他们就是在离中心一个硬币大小直径的地方间断冲水。现在我的一刀流也在干这种事情。问题只是火山冲的那个咖啡豆一定是非常生新鲜的,火山冲为的是冲出一杯甜度很高,几乎没有苦味的咖啡,要求的前提是泡沫得非常的丰富。现在我的那个垂直挖了个洞的粉坑,出来的绿叶我感觉也的确没什么苦味,但话说回来,辛鹿的蓝冬不会太苦,意夏可能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其它牌子意式深烘来说,辛鹿所有口味的挂咖啡都不会太苦。

我感觉我已经尽可能地复刻出我想要的咖啡了,但是在萃取时间、手冲注水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不断训练。

一刀流

2024年11月21日 08:29

周三的中午,和比平时早了5分钟起床准备手冲咖啡,但实际上在午睡之前我已经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了。唯一需要起床以后再干的就只是把手摇磨从盒子里拿出来,装咖啡豆进去以及烧水。手摇磨是拿出来是第一步,当我把咖啡豆装进去,我就开始烧水。这一次烧水跟之前不一样。之前通常下午如果我要冲咖啡,上午养生壶剩下的水大概就只有200毫升。200毫升水在比较凉的天气之下,很容易就会变凉,所以在午睡之前,我就把养生壶的水加到了接近1000毫升。

之前在润洗滤纸那个步骤,我依然用自己的杯子,也就是最后接滤液的那个杯子进行。这一次我在滤杯下面接了一个其它杯子。在萃取结束的时候,我直接把滤放到其它杯子那里。这个操作虽然我又要多洗一个杯子,但是有了这一步,我就不需要走来走去,结束萃取的时候我也不需要考虑滤杯应该放到哪里去。虽然萃取已经结束,但是滤杯还是会有滴液,这就需要下面有个东西接着。

在确认了闷蒸也得算到萃取时间里之后。我在电脑上按下了计时器。首先按计时器,然后拿起手冲壶,对咖啡粉进行浇灌,这里估计得需要一两秒钟。跟之前相比,周三萃取出来的液体比平时多一点。首先我用小水流把咖啡粉都浇了一遍。平时我只是非常控制地把水浇在上面,根本没有淋透。感觉把咖啡粉浇了一遍以后,秒表显示大概13秒,然后我又等到接近21秒的时候,开始继续浇灌操作。这一次我没有采取分段式,而是不间断地一刀流。虽然这是一个老咖啡豆,辛鹿的袋子上写的是2024年4月生产的,这个豆子我大概是10月的时候才开始用。当我看过一些手冲咖啡的视频教程,以及看了部分《爱上手冲咖啡那本书》以后,可以肯定,这个豆子已经不新鲜了,我已经没办法在闷蒸的时候做出牛肉汉堡的效果。闷蒸是直接水上去以后就像陷到沙子里,直接沉下去不见了。周三的闷蒸,当沙子还没有完全陷完之前,我就开始后面的萃取。你说那个豆子完全没气也不见得,因为当我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进行浇灌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真看到气体鼓起来了,看到那个气泡鼓起来了以后,我一直以比较温柔的方式加水。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没有浇在滤杯边缘,但也不是只是在中央加税。这样不断地加水,我只是保证页面大概是那个程度,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滤杯的滤液有多少,当我结束加水的时候,大概是1分20秒。然后当我看一下滤液,我有点后悔了,因为即便我停止加水,滤液还是有点多了,那个时候滤杯里还有咖啡也,滤杯的液体全部过滤完毕,大概花费了1分30秒,就时间看来有点过长了,我感觉全部过滤结束,1分20秒比较合适,从滤液的量看来有点过多了,所以我很担心味道会偏淡,但实际上周三这杯咖啡味道刚刚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有回甘的咖啡,在我喝完咖啡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嘴里或者说喉咙里一直有咖啡的味道。咖啡快喝完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出有坚果的味道,但你要我说出那具体是什么坚果,我说不出来,有点像杏仁,但又好像不是。以前喝咖啡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黑咖啡里感觉到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萃取我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过的成分呢?

在清洗滤杯的时候,我发现周三那个过滤完的粉形状跟平时很不一样,四周的粉墙很厚,起码有0.5毫米,可想而知,滤液是在一个咖啡粉造成的窝里面渗出去的,虽然单从滤液量来说有点偏多,但实际上味道却不淡。我以我可以做到最快的速度去进行萃取,所以咖啡液那种不好的酸味几乎没有,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酸味,这个中度烘培的咖啡粉本来是有一点点酸味的,我觉得周三的这杯酸味处在正确的范围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可能手冲咖啡对我来说最需要定量的不是冲水的克数,而是整个萃取的时间。所以每次操作,我都得用秒表计时。

手冲壶练习

2024年11月20日 08:56

周一晚上吃过晚饭,回宿舍拖了个地,然后我又回到了办公室。我把之前已经拿回了宿舍的手冲壶又拿回了办公室。我的想法是我要练一下用手冲壶注水。虽然周一下午我用普通的茶壶跟勺子的确也能做出那个很别扭的小水流的效果,但显然还是用手冲壶会方便一点。手冲壶已经买了好几年,买那个东西的时候,我就只想着那个壶的尖嘴一定要够细,那么我的水流就不会那么大。当时我完全没有考虑手冲壶到底要买多大,还有就是要不要盖子、要不要保温。这些东西在我买那个玩意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因为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是一个一窍不通的状态。有多少人可以一次就到位呢?如果是有高人指点,或许可以,但如果有高人指点,一开始就到位,那么你那套东西估计不会便宜,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狠下血本进行那样的投入呢?穷人肯定不会这么考虑,能用就行,如果有现有物资的替代方案更好。有些人可能茶壶都没有,直接拿着个电热烧水壶就开干了,也不考虑什么大水流小水流,因为电热烧水壶本来就很重,顾不上那些东西。但是当你了解越多,你会发现之前那些贪图便宜的都是歪路。比如在磨豆机上面我就走了很多歪路。唯一没有走歪路的估计就是家里那个不锈钢的滤杯,但经过长期使用以后,滤网已经被细粉堵住了,很难过滤,所以我妈突发奇想,把里面的滤网全部撕掉,然后直接加滤纸使用,这样的话清洗很方便。

要做练手,首先我就得有粉、有滤杯、滤纸以及水。第一次我是直接用平时手冲的方式,冲了一杯出来。感觉那是我近期冲得最好喝的一杯。老豆子的辛鹿的蓝冬,几乎没有很明显的酸味,后面整个咖啡的味道都比较均衡,不会感觉很淡,但问题是喝完那一杯,我又开始担心了,因为已经晚上19点多,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那个时候喝咖啡,会不会睡不着呢?不知道。虽然我知道正常情况下,我对辛鹿咖啡有免疫力,他们的咖啡因含量不会太高。但也不知道是咖啡起了作用,还是运动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我睡觉之前还在看手冲咖啡的视频起了作用,相对而言,睡眠质量没平时那么好。

周一晚上那杯咖啡,我调整了一个因素,我把巫师2.0从38格调到了36格。肉眼可见,咖啡粉的粒度小了一些。可以这么说,已经一般的挂咖啡粒度要小了,之所以做这个调整,因为我第一次用V60那个陶瓷滤杯的时候,发现过滤速度非常快。我想稍微控制一下那个速度,因为速度太快感觉冲出来的咖啡没什么味道,但也有可能没什么味道跟我加水太多有关。晚上喝完第一杯咖啡以后,第二杯我基本按照平时的思路整,但是出来的那个水基本上没有任何咖啡味道了,但起码第二次的时候我还是用开水的,虽然只能说是温水,但起码是烧开过的。接下来的练手,我用的完全是自来水。同一张滤纸同一批咖啡粉,被我一次又一次地拿来练手,过滤速度越来越慢,但虽然说很慢,但相比于家里那个已经被我妈用到堵住滤网的不锈钢滤杯比起来还是挺快的。我说的慢主要是对比我冲第一次那个粉的时候的速度。在没有咖啡秤的前提下,我怎么控制加液量呢?所以我拿出了之前本来我买来进行尿液pH值测试的50毫升小烧杯。买回来以后我根本没用过,所以一个已经被我用来专门洗钢笔了,另外一个还放在那里,因为我发现直接拿着试纸测量更方便,根本不需要用烧杯接。首先我把120毫升的水用烧杯量着倒进手冲壶里,感觉到那个位置以后,就反过来操作。有些手术壶里面是有刻度的,但我买的时候根本没在乎这些。所以到底用多少量,我只能自己感觉,我没有在里面做记号,如果我拿个小刀之类的东西,估计能在那里做记号,但我没有。然后我又想出了拿个牙签,在装到120毫升的时候,用牙签做记号,拿马克笔在牙签上标记,接下来每次从水龙头接我感觉120毫升的时候就拿牙签比。这样多次反复以后,我已经八九不离十能把握那个量。看一眼那个手冲壶,就知道那里大概有没有120毫升,但关键是周一晚上睡觉之前看的那些视频,又让我否定掉了自己这个训练结果。我那个手冲壶是250毫升的。要接120毫升的水,就只有小半杯。这样的话倒的时候实际上不好控制,而且只有那么点水,水的温度也会过快降低,所以实际上,周二下午我做手冲的时候,我直接把手冲装满大半壶,然后开始操作。控制加水量完全是看着那个液面变化情况以及接滤液杯子的液面做判断的。

周二下午的那杯咖啡酸味又很突出了,这意味着萃取的水温又过低了,而之所以会过低,是因为周二跟周一相比,气温出现了跳水,而我在烫滤纸的时候没有用烧开的水,而是用保温壶里的水,但除了酸味以外,咖啡后味还行,所以这还不算完全失败。

新手和老手最大的区别,我感觉就在于新手很难复刻出一杯自己觉得好喝的咖啡。

今天我喝了什么咖啡

2024年11月18日 12:04

要不要增加一个专门记录每天喝了什么咖啡的页面呢,不少博客有 TIL 页面,我这个就叫 TID ……种类繁多倒是有趣,但是又担心回顾时发现每天都喝那么多,会产生负罪感。不过既然想到了,今天暂且记下一笔:

手冲咖啡冲泡器材

冲泡方案:粉水比 1:16,水温86,砂糖颗粒研磨,萃取总时长 2 分 30 秒。咖啡豆信息:

金标瑰夏村

fin.

为什么要入手巫师2.0

2024年11月16日 08:47

当我终于觉得要入手一个靠谱的咖啡磨的时候,我已经喝挂耳咖啡好一段时间了,而且也尝试了好几个不同品牌的挂咖啡,不同口味的也都尝试过了。喝挂耳咖啡的时候,我会观察打开袋子那一刻咖啡粉的粒度,我也会观察经过我的冲泡之后,咖啡粉的粒度。所以现在的我可以把握手冲咖啡应该用什么粒度。因为挂耳咖啡喝多了,所以我知道那需要多少粉,通常来说,挂耳咖啡里面咖啡粉的量是8~10克。你或许会觉得8克会不会味道不够,实际上我个人没觉得8克跟10克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如果说区别很大的话,我感觉是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咖啡粉。有些品牌是你喝过以后就不想再喝了,你只想赶快把那些东西消灭掉。最后你甚至连那个牌子是什么你也记得了。最后让我觉得可以持续喝下去的,只剩下辛鹿和GEO。辛鹿是个靠谱的牌子,是同事介绍给我的,同事是由她男朋友介绍的。至于GEO,是因为从前单位的福利都发在南粤分享汇上,我要把它消灭,搜索咖啡就看到了GEO,觉得价格也不算太过分,所以就尝试了。后来单位的福利不发在南粤分享汇了,新的那个东方福利网上面可选的咖啡很少,可选的挂耳咖啡更少,这些咖啡价格都不菲。南粤分享汇之所以还能选到咖啡,因为实际上送过来的时候用的是京东物流,所以实际上的是京东上的东西,但是南粤分享汇这个屌丝,你放进购物车里面的东西,不一定都能用你福利的余额去结算,所以挑选过程已经很痛苦,结算可能被系统筛选掉,又要重新挑选就更加痛苦,最后的痛苦变成他们给你的那个搜索页面根本搜不出你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只能采取登出,搜索并找到产品页面,再次登录,把商品加入购物车的方式获取资源。最后一次在南粤分享汇买的咖啡里面我也买了知乎的咖啡,结果送过来的时候打开一看,原来代工知乎咖啡是GEO。还记得曾经买过一次GEO,放在家里,我妈直接忘了,再次被我发现的时候,已经过了很久,但实际上那些咖啡冲泡出来味道还不错,所以他们的充氮保存是真家伙,也真的起到了作用,虽然跟新鲜的比起来,味道肯定会有一点差异,但是对我这种粗人来说,没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因为观察过挂咖啡,因为看过不同口味不同品牌的咖啡粉的差异,我也终于知道如果我要自己磨咖啡豆,我应该用什么样的粒度。虽然我还没到那种看一下那个咖啡豆就知道要用什么粒度,知道那个磨要怎么调整,知道要用什么水温,什么滤杯去实现这么牛逼,但起码我知道,大概差不多要调整出什么样的粒度才能实现我想要的结果。最纠结的人估计对那些咖啡粉的粒度得用不同的筛网分离确定,我知道这是一定可以做到的,但我觉得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没必要做到那么学究。

挂咖啡是很方便,但关键是我感觉那个滤袋实在太快了,有时我甚至觉得,我是不是要对某些咖啡粉要使用浸泡的方式。跟一般的滤杯比起来,挂咖啡的那个滤袋开口实在太小。我用一个普通茶壶注水,还要在这么小的口袋里面转圈,简直折磨人,于是这就迫使了,我觉得得用滤杯,得用滤纸,得用手摇墨自己控制粒度,得用经过处理的沸水进行我想要的冲泡。

一天就喝那么一杯的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纠结呢?我觉得,人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我们不可能对所有事都很随意,我选择在咖啡的这个问题上不随意。

双11的战利品

2024年11月14日 08:41

这个周日华农校庆那天是11月10日,也就是双11的前一天。周日早上9点,淘宝这个双11做任务的红包算是可以兑换出来了,几乎可以这么说,我加到购物车里面的东西,在11月10日在双11的时候估计不会出现变动。我大概是早上8点30从家里出发去华农,到达华农的时候大概是9点多一些,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没有时间去整淘宝,所以当我和我妈从华农离开,搭上了20路车之后,我就开始折腾双11的东西。

双11购物车里的东西,我有一件是一定要买的,我做任务就是为了以一个最低的价格入手。这个东西是MAVO巫师2.0咖啡手摇磨。还记得某个中午,没有任何特殊的条件之下,当我打开淘宝的购物车,发现那玩意的价格是254.56元,不知道为什么有个14.97元的补贴?那天是10月22日,刚开始做淘金币任务没几天,那个时候如果我给钱,我用不了任何红包,所以那个中午,虽然我觉得这个价位已经合适,但我没有给钱。结果当我下午再打开的时候发现那个补贴没有了,那个磨豆机的价格在我11月10日最后入手之前一直保持在270块钱左右。因为淘宝和天猫的任务做得足够多,所以11月10日,坐在20路车回家的路上,这个手摇磨我最终的入手价格是203.53元。但是这却耗费了我非常多的时间,包括了淘金币任务的时间,也包括了抓猫猫的时间,但起码比那天中午我看到的那个价格又少花了50块钱。其实做任务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最终我能便宜多少钱,但我觉得应该能有30块钱以上。最终淘金币的任务,我的奖励是55块钱红包,抓猫猫那里,我也已经到了最高级别,所以兑换了10块钱的红包。光是这两个加起来就能直接在那个定价上面砍掉65块钱。我下单的那一刻,我放进购物车的那一款手摇磨要比其它颜色其它型号的那些价格低一点,我不知道这到底他们是怎么设计的,难道可以针对个人设置这个价格?10号下单,11号中午就送到了,因为这个手摇磨是东莞发货的。我在我下单没过多久,就已经揽收了。买完手摇磨以后我又买了一个UCC 114的速溶咖啡。喝过挂咖啡,喝过自己磨出来的咖啡粉做了手冲以后,我觉得无论什么牌子的速溶咖啡,感觉都是怪怪的,G7稍微好一点。但我还是入手了UCC,因为90克的咖啡才18块钱。国庆节假期的时候。我跟我妈在七鲜看到同款的咖啡,20出头,我们已经觉得很便宜了,所以117跟114各买了一瓶。那两个是放在家里的,我妈懒的时候就直接喝速溶咖啡。回家折腾一大轮以后,我也最终入手了瑞幸的意式深烘500克咖啡豆。之所以想到要买瑞幸,是因为之前的那个咖啡集市玩弄意式咖啡机的时候,用的就是瑞幸的咖啡豆。那里的咖啡豆,虽然都是瑞辛的深烘,但有两个型号。他们桌面上随便让人做尝试的,两款都有。我发现瑞幸的咖啡豆跟辛鹿的咖啡豆差距很明显。瑞幸的咖啡豆看上去很油光、很黑、很大。辛鹿的咖啡豆,小一点,瑕疵多一点,浅色一点,白皮也多一些。从豆子的状态看来,我猜瑞幸应该用的是日晒咖啡豆,辛鹿用的可能是水洗豆。在我印象之中,我开始喝辛鹿后才开始买咖啡豆,之前买的一直是咖啡粉。这一次,趁着有双11红包的机会,我赶紧尝试一下瑞幸的咖啡豆。双11之前的那个周五,我发现我已经观察了好久的NOW 75%鱼油又有货了,所以我赶紧找同事合伙买了三瓶。最终的到手价格是72.57元90粒。大概在一个月前,我在京东买的价格是97块钱。97块钱已经很便宜了,因为我已经观察了这个东西好几个月,一直以来它的价格都在115块钱左右。

双11做的任务依然很多,但我感觉这个双11的价格并没有以前那么疯狂。所以跟以前比起来,我感觉今年我已经很克制了,而且我也没有什么很刚性的购物需求。

扇形滤纸是个坑

2024年10月28日 09:54

周六收到了扇形的咖啡滤杯和咖啡滤纸,在收到货之前我觉得扇形的东西就那个样子。因为除了扇形的滤杯,通常我们见得最多的是V60滤杯,V60意味着那个锥形的角度是60度,配套V60的滤纸角度是90度,所有滤纸都是这么个角度。有些人说他的滤杯跟他的滤纸不太配套,要折叠一下,我觉得那可能是那个滤杯不是一个正圆形,因为一些手工制作的原因,导致了一些角度的差异,但相对来说也不会过于明显,虽然有点凑合,但还是能用。卖滤纸的地方,除了锥形滤纸就是扇形滤纸,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卖10个、40个、100个还是200个,只是购买数量的差异。我已经买过几回锥形滤纸了,一直没有碰到幺蛾子,所以我觉得,既然这次我买了扇形的滤杯,那么我买扇形的滤纸就可以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我买的是1~2人份的扇形滤杯,所以我要买1~2人份的扇形滤纸。

当我把滤纸和滤杯都带回家,拆开滤纸,尝试一下让滤纸贴合滤杯的时候,我简直傻眼了。滤纸和滤杯根本没办法贴合,而且那个不能贴合还是差异非常大的。扇形的滤杯,你可以把它把它看成是一共有4个平面。那个扇形的滤纸,我只能贴合其中的三个,最后那个平面那个绿纸完全和它彻底分离,为什么居然会有这么恶劣的事情呢?我妈觉得是我的滤纸买错了,但扇形滤纸就那么个模样的,而且卖滤纸的地方,还说他们是黄金角度60度。为什么是60度呢?之前我没有研究过。然后我就拿出之前90度的锥形滤纸,结果居然和扇形滤杯完全贴合,唯一需要做的步骤就是把锥形滤纸最下面的那个角折起来。这些扇形滤纸我还一次性买了100个,想想都觉得很疯狂,就滤纸的质量来说,我感觉比我之前买的那个锥形滤纸韧性要好,也厚一点点,但关键和我的滤杯不配套。

我找出家里不知道尘封了多少年的量角器,量了那个扇形滤纸的角度。扇形滤纸的底边和斜边的角度是55度。用180度减去两个55度,也就是扇形滤纸的角度是70度,正是因为少20度,让我的扇形滤杯和滤纸不配套。

扇形滤杯实际上用的应该是锥形的滤纸吗?那么那些扇形的滤纸又到底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呢?

后来当我再去研究扇形滤纸的时候。发现一个M开头的品牌,它的扇形滤杯应该和它的扇形滤纸配套,但即便是配套的东西,在展示的视频里还是会有一点点不贴合。另外一个K品牌的咖啡用品,直接就看到用户在评论这里说他买同一个型号的滤杯和滤纸,无法贴合。扇形的滤纸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呢?搜索发现,原来某些卖滤纸的地方说他们的扇形滤纸用在某些美式咖啡机或者聪明杯里。美式咖啡机是一个扇形的漏斗,我还有印象。但具体那个漏斗的开口横截面到底是扁椭圆还是接近正圆,我已经不记得了。因为我的那个美式咖啡机是2008年通过某次blog活动赢回来的奖品,时间太久远了,而且早就扔掉。现在我到手的这个扇形滤杯开口是椭圆的,但是那个形状非常接近于正圆。我没有研究过聪明杯,但我一直以为那个东西是用锥形滤纸的。

在淘宝上搜索扇形滤杯或滤纸,的确评论里面的某些人他们的滤纸跟滤杯完全贴合,但是相对于锥形滤杯来说,图片的数量不多。我买了一次失败的滤纸,但谁又能想到买锥形滤纸怎么买都不会错,但是买扇形滤纸,第一次就中招了,中招了之后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中招?

那100张扇形绿纸怎么办呢?其实也不是不行,只要把两个斜边折成接近90度,就可以在扇形滤杯又或者是锥形的滤杯里继续使用。不过跟原配相比,有点奇怪而已。

咖啡滤杯滤纸

2024年10月27日 08:59

上个周末去了咖啡集市,看到了很多款式的手冲滤杯。有些是百褶裙的,那种形状的滤杯叫做蛋糕滤杯。有一些滤杯的颜色非常漂亮,还有很多不同材质的滤杯。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咖啡的滤杯,也就只是起到了一个漏斗的作用。我知道用滤纸是最省事的,但是用滤纸好像不环保,所以一开始,当我要喝咖啡粉的时候,我买的是不锈钢滤杯,不锈钢滤杯里面有一层目数很高的尼龙滤网。这样的话咖啡粉就可以直接倒在滤网上。只要滤网的目数够,那么那些粉就不会到达滤液。那个结构的不锈钢滤杯起到了漏斗以及滤纸的作用。单位我买了一个,家里我也买了一个。虽然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单位买的那个也就只是个漏斗。家里的那个下面还有个架子,那个那个架子可以架在杯口上。单位的那个我用得很少,因为后期我就变成了直接使用挂耳滤袋。家里的那个我妈一直在使用,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即便从感觉上,咖啡粉已经尽量洗干净,但不可避免的是还会有一些非常细的咖啡粉堵塞了滤网的小孔。这就导致了即便用同样粒度的咖啡粉,越往后过滤的速度就越慢,所以有一次我妈实在忍不住了,直接把不锈钢漏斗里面的那个尼龙滤网撕掉,虽然不锈钢的漏斗上还是有小孔,但是相对于尼龙滤网来说,过滤速度会倍增,但是不锈钢滤网的孔相对于咖啡粉来说尤其是那些控制不住的极细咖啡粉来说又太大,所以撕掉尼龙滤网以后,我妈就开始在不锈钢滤杯里面加普通滤纸。这样过滤的速度很快,清理也很简单,直接把滤纸拿掉就行了,滤液里面不会有渣。我在我妈开始实施这种操作之前,我就把那个已经撕掉了尼龙滤网的滤杯在用清洗茶渍的活氧颗粒泡洗了一遍,虽然在那之前我妈已经用牙刷以她觉得尽可能干净的方式清洗过,但是相比于我直接用开水以及活氧颗粒浸泡,效果的差异程度是非常大的。活氧处理之后整个漏斗闪闪发光,跟新的没区别,但是在我妈用牙刷处理之后,我用活氧处理之前,我能明显的看到咖啡的痕迹。那些小孔用普通的牙刷,哪怕你再努力,还是非常难清理到位。

在我妈发明用这种方法之前,她就发现用锥形的V6时滤纸刚好能和滤杯完美的贴合。如果这个漏斗是不漏风的。滤液只能从底部漏出,这种完美的贴合会导致整个过滤的速度非常缓慢。但因为我妈的这个不锈钢漏斗实际上漏斗壁上都是微孔,所以滤液通过滤纸以后马上就可以在透过不锈钢的滤壁过滤出来。我没有研究过这样过滤速度到底有多快?因为单位的漏斗我没有这边处理过。我也没有喝过我妈手冲出来的那个咖啡液,因为我喝到的都是我妈已经给我加入牛奶的拿铁。我买的通常是中度或者深度烘培的豆子,以我妈的这种过滤方式,会不会导致萃取没有完全到位呢?

我买的那些咖啡粉或者豆子,从性状来说,用扇形的滤杯过滤据说是比较稳妥、比较不容易翻车。所以我就入手了扇形的滤杯和滤纸。

但谁知道,这是另外一个坑的开始。

一个化学实验

2024年10月24日 08:57

咖啡这种东西,搞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注意事项。在我看来,那就是一个严谨的实验过程。最终那个结果到底是成功不成功,不同人对同样的东西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大家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咖啡豆,咖啡豆的出生有些时候已经决定了它品质的好坏,比如产地。外国非常在乎某东西的产地,比如同一个品种的葡萄在这里跟在那里种出来酿成葡萄酒,这个地方的就可以称之为某个品牌而另外一个就什么都不是,哪怕可能葡萄的质量是一样的。咖啡豆也一样,咖啡豆的产地让某些咖啡豆子自带光环。产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接下来是烘培。好的豆子被搞砸了肯定会让人觉得非常惋惜。对一般的消费者来说。烘培以及之前的那些步骤都不可控,大概普通人不会在家里自己烘培咖啡豆吧。所以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拿到烘焙好的咖啡豆才算是这个实验的开始。

拿到了豆子,要怎么储存?储存的容器是有讲究的,因为哪怕是烘培过的豆子也会有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那个容器,据说那个好的咖啡豆容器是有单向排气阀的,可以让里面的二氧化碳排出去,不让外面的气体进入到里面去。

很多地方现磨咖啡都是很强调现磨这两个字,这就意味着现磨和现成的咖啡粉带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据说咖啡豆被磨成咖啡粉以后,风味物质很快就会丧失,所以得强调现磨。这里就带出了第2个参数,用什么东西把咖啡豆磨成咖啡粉?在这里就要进一步考虑这个咖啡粉之后是通过什么方式萃取出咖啡液的,不同的萃取方法意味着不同的咖啡粉颗粒度。咖啡店最经典的是意式浓缩咖啡的机器。现在的中国人在家里,我感觉上玩得比较多的是手冲,因为相对于其它来说,不需要太多的高端设备,但又能做出很多不同的效果。除了这两款以外,还有摩卡壶、法式压滤壶、冰滴、冷萃什么的。从化学的角度考虑,如果把手冲看作是普通的过滤,为什么就没有人用抽滤的方式得到咖啡液呢?在我的记忆之中,大学课程里面的过滤,一个是普通的过滤,是在常压状态下进行的,第二个就是抽滤。相对于普通常压过滤来说,抽滤速度很快,而且某些东西如果你不用抽滤的方法,而使用常规的过滤,非常有可能你根本过滤不出来,因为那个东西直接就在滤纸上结晶了。话说回来。当年的抽滤主要是为了得到抽滤液中的固体。相比于一般的过滤,抽滤的速度更快,所以如果咖啡进行这种操作,估计意味着咖啡要先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抽。这种浸泡式跟法压壶的操作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差异大概就是抽滤出来的液体应该都很清澈,但是法压壶会有很多漏网之鱼。

萃取咖啡有很多方式,这些方式里面又自带了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温度、时间,还有某些让人觉得需要控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好的液体流动。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因素影响,所以虽然物质基础是相同的,但不同操作者得出的结果估计没有哪个是一样的。

对一般人来说,咖啡可能只是个提神的饮料,但是对痴迷者来说,这个东西的耐玩程度实在高。

咖啡参数

2024年10月22日 08:24

作为一个检验员,我对实验参数的这种控制都特别敏感。周六在自己上手用那个意思咖啡机做拿铁之前,我已经把那个步骤看了起码三遍,但是当我自己操作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要得到最后靠谱的压力12帕,我感觉实际上是由前面三个参数联合控制出来的。首先第1个是磨粉的粗细度,第2个是加粉量,第3个是压粉的密实程度。虽然已经看了三遍,但实际上小哥在磨粉粗细度的问题上还是做了一点点的调整。一开始的时候我感觉他的粉的粗细度大概是10,后来到了12。我个人觉得这个粉的粗细调整还不算非常大。但是到底要接多少粉呢?要接多少粉这个得用人去控制,机器不会自动停下来。小哥没有告诉我,原来那个接粉的地方有一个自动称量,这是我后来看出来的。那后来小哥说是因为那个称量也不太准,所以实际上他习惯了人肉看,要看那个粉堆积起来的体积。第1次当我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拿出来打压粉,稍微按了一下就发现不对,因为那个东西我还没使劲。压粉的那个东西背面已经低于接粉的容器。我又加了一点粉,但是加第1次粉之后好像还是不太够,当我加第2次的时候,小哥自己上了。他默默觉得这样分段加粉会使后面的操作可能无法进行,果然,萃取压力直接飙到几乎最大值18帕,水根本出不来。又或者说实际上能出来,但只是一点点。小哥果断终止了程序,把粉全部倒掉,然后重新加粉,这一次我没有参与。但即便这样,这一次小哥压出来的粉上机器以后压力依然超过了12,在接近15的位置。接近15,水也能出来,但相比于12来说出得很慢。我们外人会觉得这样的话可能出来的那个咖啡会偏浓会偏苦。但实际上我喝的时候完全没有那个感觉,大概因为我是习惯了黑咖啡的人,所以加了奶的咖啡我根本不会觉得苦。咖啡好不容易才终于萃取完。

接下来就是打奶和拉花。打奶是由小哥完成的,拉花那个过程,实际上我也已经看了两次,但是当我自己动手的时候,还是笨手笨脚。首先你要让那个打发过的奶慢慢转圈倒进去,我感觉这个操作不容易,如果那纯粹是奶,纯粹是液体,慢慢倒进去,我觉得还是可以控制,但关键是那个东西已经不完全是液体了。让你倒一些泡泡进另外一个容器,又怎么可能控制成慢慢的呢。首先要把那个奶液倒进去一点点,然后摇匀。如果我是右手拿杯子,左手倒奶,摇匀这个操作没有任何难度,但关键是我是反过来的。反过来就意味着左手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摇。摇匀了以后继续要把杯子倾斜,奶倒在一个地方,在倒到差不多的时候杯子回正,再往一个地方拉。再往同一个地方不断倒的时候,我还是那个问题,倒得太快了。我拉了那一下又太慢了。所以我拉出来的那个花就跟我一样,是个钝钝的心。拉花拉得怎么样我倒无所谓,最后喝上口的感觉才最重要。真的很好喝,虽然那个花不漂亮,但这一点都不影响那是一杯非常好的拿铁。可能小哥在牛奶打发的过程之中也加入了些技巧,所以他能把那可能萃取过度的咖啡液挽救回来。

如果要我去咖啡店当一个学徒,我真不知道自己得重复练习多少回才能把握住这些技巧,能比较正常地做出一杯靠谱的咖啡。

挂耳咖啡

2024年10月16日 11:16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11,我反倒不知道该买些什么,需要买的东西肯定是有的,比如咖啡豆或者咖啡粉。这里说的咖啡粉不是速溶的那种,而是用咖啡豆磨了以后的那个粉,需要进行手冲或者其它方式煮/泡咖啡。外国的咖啡豆价格飞涨,理论上我喝的是云南的豆子,价格应该稳定才对,但实际上相比于前段时间,云南的咖啡豆也涨价了,尤其是我喝的那个牌子,我喝的那个牌子便宜的时候,价格大概只有现在的一半,有些还不到一半,因为有些盲盒类的产品,现在几乎都已经回到了原价。

这里我说的平时喝的咖啡是辛鹿。辛鹿这个牌子是我的一个同事介绍的,因为她开始喝,所以我也开始喝,之所以她开始喝,是因为她男朋友开始喝,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这么说,喝了几年的辛鹿,一直以来品质都挺稳定的。有一次我买了辛鹿一个不是最便宜的咖啡豆,但我却一直没有喝,放在那里,倒不是因为不记得了,而是因为之前囤下来的那些粉还没喝完,所以当我开始磨那个咖啡豆,开始喝的时候,已经几乎过去了一年。理论上最精华的部分都已经消耗殆尽,但实际上那个咖啡都喝起来还很正常。最后那次我买的不是官方旗舰店的东西,而是一个其它什么店的盲盒。相对于辛鹿旗舰店的出品,那个盲盒的粉喝起来有点不一样,可能跟新鲜程度有关。第1次入手辛鹿咖啡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的惊讶,因为那个挂耳咖啡是从云南用顺丰寄过来的,从发货到我收货就几天时间,发货时间就是那个打码的生产日期。为什么以前的辛鹿通常都能保持非常好的质量,就这个原因。后来,基本上我都是在京东上买,那样的话日期就不那么新鲜了,买回来了以后,可能我先囤着,过了几个月再喝,所以感觉会有点不一样,但是从京东自营旗舰店和天猫辛鹿旗舰店入手,价格是有差距的,我是个抠门的人,用的是哪里便宜哪里买的策略。

喝过辛鹿咖啡以后,我也有尝试过其它挂耳咖啡,感觉还是有点不如它。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南粤分享汇上买了一个叫GEO的挂耳咖啡,那好像是中粮的一个品牌,用的也是云南豆子,我感觉那个挂咖啡也可以。我这种低端的用户,分不出它跟辛鹿的区别,但是另外一些随手买试一下的那些牌子,喝起来就真的有区别。中粮也有自己牌子的挂耳咖啡,那些咖啡喝起来很糟糕,不仅仅是喝起来很糟糕,那个独立包装的挂耳袋子也很糟糕,因为那个挂耳无纺袋经常被压到了外面那个袋子的热封条上。虽然可能只是压了一点点,但是你拆袋不小心就会悲剧。有一次我试过直接拆烂了,所以也就只能拿出自己之前存下来的那些空挂咖啡袋,然后把咖啡粉转移过去。

以前喝咖啡,小的时候喝咖啡,想到的就是雀巢,除了雀巢我数不出第2个咖啡的品牌。说起雀巢的咖啡,我们脑子里想出来的通常只是它的3合1,到底黑咖啡是什么味道?后来当我认识了1号店,我又认识了很多牌子的黑咖啡。现在当我迷恋上了挂耳以后,我又觉得任何牌子的黑咖啡感觉都怪怪的,除了G7。

我是一个咖啡续命的人?我一天也就摄入一杯而已。我也说不准,这是情怀多一点,还是喜欢多一点。

很碱的咖啡

2024年9月27日 08:27

都说喝咖啡对降尿酸有好处,我没有特别研究过相关的论文,国人的某些数据收集发现可能是因为咖啡利尿,加速排泄,至于咖啡里面的某些东西有没有抑制尿酸的生成,我好像没大注意,可能是有可能我忽略了。那么在咖啡里面起作用的就只有咖啡因吗?

一直以来我都有喝咖啡的习惯,近几年我默认把那个时间定为工作日下午上班后的第一时间。上班之后首先我会烧开水,然后冲挂耳咖啡又或者速溶咖啡。通常情况下,14点30之前就会喝完。以前或许还有些咖啡对我有兴奋的效果,那现在几乎没有了,该打瞌睡的还是打瞌睡。无论哪一款咖啡,都不会影响我的睡眠质量。为什么一开始我要把喝咖啡的时间定为下午呢,我已经不记得了。从我吃钙片开始,喝咖啡的这个时间也是很合理的,因为我早上8点吃唯散宁和散结镇痛胶囊的时候,就顺便把钙片也吃了。有可能是早餐前,也有可能是早餐后,如果是工作日,在早餐后,如果是休息日,在早餐前。我下午摄入咖啡的时候,钙片理论上已经被消化得差不多,所以咖啡不会影响我钙的摄入。同时,咖啡也远离我的午餐,不会影响我午餐各种营养素的摄入。

开始碳酸氢钠pH试纸大法之后我发现,除了碳酸氢钠片本身以外,咖啡也是一个很碱的因素。可以这么说,那个东西可能比碳酸氢钠片还要厉害。为什么会这样呢?所以我就去搜索咖啡是不是碱性的。搜索结果告诉我咖啡是碱性的,是因为咖啡碱吗?再到后来,我找到了这么一个说法,其实咖啡都被制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咖啡豆、咖啡粉或者速溶咖啡之前,会用碳酸氢钠处理。碳酸氢钠可以中和咖啡的苦味。百度贴吧里面有人用小苏打冲泡咖啡,他说这样可以降低咖啡的苦味,让咖啡喝起来更顺滑。我就想起有一段时间,在单位喝咖啡的时候,我会直接把咖啡倒在本来就有的鲜柠檬片杯子里。那个柠檬片是我上午上班的时候就开始切到杯子里的。我用咖啡和那混合的时候,虽然柠檬片已经被冲泡了好几个小时。咖啡里加入理论上已经没什么味道的柠檬片,出来却是一个很惊艳的效果。首先你会觉得味道更加丰富了,加入了果香味和一丝丝甜味。那种弱酸的味道跟咖啡本来的酸味不一样,但是很和谐,更重要的是那样的咖啡会让你觉得更顺滑了。为什么会有这种顺滑的感觉呢?当你切完柠檬,手上有柠檬汁,当你去洗手的时候,你会觉得手有一种滑腻感,那种滑腻感是维生素C的效果?柠檬酸的效果?还是柠檬的各种碱性物质出来的碱性效果呢?如果你用过小苏打去清洗东西,你会感觉到那种滑腻感跟柠檬汁清洗的效果有点类似。薄薄的柠檬片被我用开水泡了一遍又一遍,维生素C肯定是不复存在的,但是柠檬酸和那些碱性物质还存在多少呢?

尿液pH测试后,我发现咖啡让我的尿液能长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pH值状态,通常会在6.5~7.0之间,周四下午的15点20的那一次,我发现尿液的pH值更是达到了7.5。尿液太碱当然也不是好事,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也有可能跟咖啡被碱处理的程度有关。周一到周四,我喝了4款不一样的咖啡。三天是挂耳,一天是速溶,但是三天挂耳的牌子都不一样。如果你仔细看速溶咖啡的营养成分表,会发现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速溶咖啡粉里面钠的含量差别很大。喝咖啡的时候,无论是速溶咖啡还是挂咖啡,我从来都没有喝出过咸味,所以可想而知,虽然里面有钠,但是跟0.5克的碳酸氢钠片相比,钠的成分应该比较低,但实际上咖啡出来的效果却比单纯的碳酸氢钠片好,所以是不是咖啡的其它成分与碳酸氢钠联合作用,起到了增强的效果呢?

周一是我第一次吃碳酸氢钠片,早上10点吃,咖啡是下午14点喝的,但是到晚上8点多的时候,我突然有种心跳加速的感觉,通常那种感觉会出现在我发烧的时候,但我很肯定那个时候我没有发烧,但幸好那种感觉,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周三周四的试验,我都在没有服用碳酸氢钠片,但发现尿液的pH值,准确的来说是白天尿液的pH值还挺好的。所以,我感觉我应该不需要刻意进行碱化尿液的操作。

pH试纸大法

2024年9月26日 08:16

从这周一起,我开始了自己的尿液碱化计划。周一我早上10点服用了一片0.5克的碳酸氢钠,然后每次上厕所都用pH试纸测定尿液的pH值。第1天我用的是1~14的广泛试纸,因为我不确定吃进碳酸氢钠以后,我的尿液会不会超过9。第一天发现,实际上大概也就7的样子,准确来说应该是6.5~7之间。据说碳酸氢钠在摄入4小时之后会出现一个吸收峰值。我大概每个小时小便一次,但从早上10点到下午14点。我看到的pH值大概差不多都是7.0。尿液的pH值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周一那天,我测到第4个小时就没有继续了。

因为有了周一的经验,我周二用的是5.5~9.0的pH试纸。测试时间也延长了很多,从早上10点持续到晚上21点。同样是早上10点口服一片0.5克的碳酸氢钠。10点20、14点09以及21点,尿液的pH值是6.5,算上这三个时点,我一共测试了7次。其余4次的pH值都是7.0。所以为什么会这么的神奇呢,14点09的时候,pH值出现了一个下降,然后又上去了,下午我没有摄入碳酸氢钠,但是我在14点多的时候喝了一杯挂耳咖啡。碳酸氢钠药片的持续时间也就4个小时,但原来咖啡也这么厉害吗?下午18点的时候去跑步,跑步结束之后吃了晚餐,晚餐大概是晚上接近20点的时候吃的。我的感觉喝完咖啡以后,在接下来的4个小时里,pH值能维持得跟吃碳酸氢钠差不多,而且咖啡的维持时间好像更长。

因为周三早上晨尿的pH值已经是6.0,所以我选择周三不再吃碳酸氢钠片。从早上11点到下午17点,我一共测了4次尿液,除了下午14点15的那一次,其余的pH值都是7.0。周三的早上我没有测多少次尿液pH值,但测的那两次都是7.0。周三的早餐跟往常没什么区别,是一个很普通的炒河粉。早上喝的东西也跟往常一样是,喝的荔枝红茶,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导致我上午的尿液pH值能维持在一个这么好的数值呢?

这个试验有点失误的地方在于,在我开始吃碳酸氢钠片之前,我并没有先做一两天的空白试验,测试我在不吃那个的时候尿液的pH值到底怎样。

周一和周二的晨尿pH值都是5.5,所以我那两天开始了碳酸氢钠片的试验,但周三早上是6.0,所以我就没继续了。从这三天的测试结果看来,大概只有我的尿液在长期不排除的情况之下,我的尿液pH值才会下降到5.5。回忆5.5跟6.0的区别,我觉得是6.0的那一天晚上,凌晨4点多的时候,我上了一次厕所,但之前5.5的那两天,从睡觉到起来我都没上过厕所。为什么我的尿液在上午的测试里面能达到7.0,到下午14点的时候会降到6.5,这有中午午休的原因。我有个很大胆的推测,哪怕我不服用碳酸氢钠或者喝咖啡,如果我能保证每小时都上一次厕所,我的尿液pH值能保证在6.5~7.0的范围。这个pH值对尿酸来说溶解性是非常合适的,而且如果定时都有这样排放,我个人觉得尿酸数值是应该能有所控制的,除非我大量进食了一些我不该吃的东西。

周二的晚上,我购进了一些更精密的试纸,是pH5.5~7.0的试纸。这样我就可以把每次尿液pH值的变化更准确地记录下来。

寡淡?

2024年9月14日 11:58

我店里的咖啡偶尔会被新来的客人抱怨寡淡。我不介意被批评,但要做解释说来话太长。想起一件不相干的事,朋友曾跟我讲过的遭遇,他带了一些包装精美的礼品去探望亲戚时,对方带着满脸亲切的笑容说他怎么这么虚伪。那个亲戚显然是望文生义了,或许是「精美包装」和「务虚」之间的联想让虚伪这个词脱口而出,我们都知道,他想说的很可能是「客套」。近二十年工龄的咖啡师还是有这点信心的:此处的「寡淡」和「虚伪」情况类似。倒不是说这评价当中不含批评成分,但我猜客人要批评的是浓度淡而不是风味寡。

所谓浓度淡,是刻意为之。如果对我有些了解,大概会知道我向来主张清淡饮食来保持味觉敏锐。每天都喝的咖啡,自然更没道理做得过分浓烈。而且这份主张有客观标准:通过调整研磨度和萃取曲线等方式,确保咖啡的 TDS 浓度始终保持在 1.2% 左右。这个浓度值或许和流行的商业咖啡品牌的出品相比是低的,但就欣赏咖啡风味而言,则更适宜。简单说,他人口中的淡,其实是我主张的适宜浓度。在合适的萃取程度下,让一杯咖啡的浓度保持在 1.2% 左右,不但不「寡」,且正适合风味舒展,呈现分明层次。更高浓度的确能让舌头体会更集中、强烈的感受,或许这很能顺应当下生活的快节奏,不必特地分心去辨析饮品中的风味层次,只管享受刺激。但浓度过高必然导致的苦味,是我极力避免的,更别提一味追求高浓度就很容易出现过度萃取的问题……

而且,还是会有人愿意慢下来放松身心的吧,我把店铺开在二楼,一楼只留一个不起眼的门洞,搞得不少新客人找不到地址,也正是为了提供这样的场所。所以这里的咖啡不应该是浓烈到会让人无法松弛神经的。咖啡不是非得喝出什么风味才好;从淡雅的咖啡中品尝千般滋味,在宁静生活中感受喜怒哀乐,都是我想传达的态度。

fin.

甜味儿还是咖啡?

2022年6月24日 13:24

最近天热起来了,我一直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但是又熬不过瞌睡虫,下午 13:00 左右总会有些困乏。中午买好中饭,去隔壁超市买了一瓶咖啡 (瓶装) 带回办公室。13:00 上班时,困意又来了,于是,拿起咖啡,旋开瓶盖,握住咖啡瓶,将瓶口送向嘴,当瓶口接触到嘴唇时,随着手向上举咖啡瓶的动作,头向后仰起 15°,一股甜甜的、柔软的、顺滑的液体接触到我的上唇,顺势流进我的口腔,再往下流进我的喉咙……描述的太多了,镜头拉回来。就在我的上唇接触到咖啡的那一瞬间,我感觉,从我的上唇,一至到我的大脑神经都被激活了,兴奋了,睡意全无,心情舒畅。

就在这一瞬间,脑袋里有个小人儿问:这到底是甜味儿起了作用,还是咖啡起了作用?

我猜,是甜味儿吧。

另外,神经真是太神奇了,头和手的动作配合得也太协调了,反应速度也相当快,没感觉到卡顿。: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