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速度与激情 — 卡丁车初体验

2025年1月2日 09:51

卡丁车这个东西,在现实中见到的场次并不多。之前,在商场里见过几次,一直蛮想尝试一下的,却始终没有什么机会。前几年,在每天都要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在常去做核酸的医院旁边开了一家卡丁车场。

某一天做完核酸之后,鬼使神差的去车场问了一下,说可能过段时间就开业了。然而,几个月之后,核酸检测停了,一切又回归来原来的样子,似乎新冠从来没有发生过。就再也没有往那边走过,生活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后来的这两年开过沙滩摩托,雪地摩托,而之前想了很久的卡丁车却始终没有什么机会。

直到上周,在世博园买年卡送了一张卡丁车的体验卡。就这样,宝子早自己一步先开上了卡丁车。几分钟结束之后,说体验还不错。

周二晚上回家之后,就嚷嚷着第二天要出去玩。想再去开车,宝子就是容易这样,开始的时候抗拒意见事情,后面喜欢上了之后就嚷嚷着要再去体验。

这时候又想到了医院附近的那家卡丁车场,也正好有双人车,99.9 元双人车七圈。算起来价格也算是合适,并不离谱。早上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情自然是要先写完作业,写了会儿之后跑出来说休息会儿。就趴在沙发上吹泡泡糖,自从会吹泡泡之后,每天有点时间就在那里吹泡泡。

车场十点开门,想着早去人能少一点。宝子又进屋写作业,但是这次都快十点了还没出来,想来是没写完。只好先去玩,回来再继续写。几分钟的路程到车场,人不多,就那么几个,有两个姐妹在挑选赛车服。在教学室看了下教学视频注意事项,没有换衣服,戴好护具直接就上场了。

车身小巧,能带来的速度体验感的确是更强烈一些。虽然场地不大,但是还是设置了发卡弯等各种弯道。不过,第一次开卡丁车对于这辆车的极限在哪里的确不好试探,好几次感觉要漂起来,一松油门也能救回来。赛道路线选择也是个问题,基本参考路上的车轮痕迹选择路线,当然这个只是可能比较好的路线,不见得对。而至于在方程式塞车中看到的,切内弯,切外线还是上路肩,并没有 一个合理的规划,只是看他们怎么跑自己想可能怎么跑。

没有助力的小车,方向竟然出奇的沉重,不用力气根本掰不过来,这也导致了自己丢了一部分时间,在发卡弯内由于力量不够,只能减速。

虽然只有七圈,但是在实际开的时候,感觉时间竟然过得很慢。双手也越来越累,开到四五圈的时候问宝子,咱们开了几圈了?她可能是没听到,或者的确有点紧张也没吱声。又开了一圈,看到车手引导,靠过去问了一下,还有一圈。所以最后一圈这个速度自然就慢了很多。

至于排行榜,自己下午看的时候发现最快的 50s。

虽然开了几圈但是对于卡丁车的极限其实并没有完全找到,应该还可以再开的极限一些。多练习几次,应该到 50+还是比较轻松的。今天早上在看的时候最快圈速已经到了 41 秒了,这速度自己肯定无法启及了。毕竟,这个20 秒的差距不是那么一点半点。

当然,也有可能是天赋型选手,毕竟努力在天赋面前,真的一文不值。罢了,不想这些了毕竟也不靠这个吃饭,玩玩而已,但是有时候那个想法真的挺要命的,玩也要玩的专业,这个排行榜,哪天我也要排到前三。不过现在看来,锻炼还是得继续。毕竟这七圈下来,两只手都有些抖,最后方向盘真的不怎么握得住了。现在看来,这七圈已经是到极限了,即使后面再继续跑也不会有设么大的突破。改日再战吧,毕竟有的是时间不是吗?

回家宝子写完作业,这新年第一天也不想在家吃饭。举家直奔万达,对象说一直想吃那个熊喵来了。有了目标自然也就好办了,省去了选择的烦恼。团购加单点,最后发现金针菇重复了,没让退掉这也成了最后没有被吃掉的菜,只能打包。回家之后睁不开眼了,大人都睡觉了,剩下宝子自己一个人玩,她白天从来不睡觉。期间睁开眼迷糊了一下,发现电视开着,也没声音。直到醒了才发现宝子开在看电视,也没开生硬,看自己醒了就把电视关了。嚷嚷着带她去山上的公园玩。

山上的公园在另外一次又修了一个游乐场,这几年政府似乎对于这种游乐场的投入还是蛮大的,很多公园或者广场都安装了大批的儿童油了设施。这里的也一样,几个月的时间就修建好了,不过开放也没什么通知,就这么悄咪咪的开放了。

临走,又跑到旁边的水坑冰面上捡冰块。

到家之后,宝子依然没尽兴,说:“该预定周末的滑雪票了”

V60太快了

2024年11月19日 08:34

周一的中午,我比平时早了10分钟起来。13点50的闹钟之后,我就起来了,然后准备手冲咖啡。首先把手摇磨拿出来,然后把烧水键按下去,接着就是把一勺的咖啡豆放进去开始磨。周一咖啡豆用量感觉要比平时多一点。因为我足足磨了摇了16圈才终于结束,平时应该是14圈。咖啡豆出来以后我就开始清理手摇磨的残粉,当我把那些残粉清理干净以后,水也烧开了。滤纸和滤杯中午我已经准备好。这一次用的是锥形滤纸,而滤杯是个便宜货,是陶瓷的V60,但实际上还没到60度,所以滤纸需要按照滤杯的尺寸稍微改良一下才能完全贴合。我感觉这种不到60度的还好一点,大于60度就真的有点麻烦。这是我第一次用V60的滤杯,以前用的是锥形滤纸,配套的是不锈钢滤杯,区别在于这一次我用的滤杯下面开口是一个大洞,不锈钢滤杯下面是平的,所以那是通过漏斗壁把滤液排出去的,这个V60滤杯所有滤液都通过下面的洞流走。

用开水把滤纸湿润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水去得非常快,几乎可以说秒杀。平时用不锈钢滤杯不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那个茶壶,还是按照平时的那样冲的话,滤液一定会滤得非常快,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着像平时那样直接上茶壶,结果发现不行。几秒后我拿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勺子。茶壶嘴对准勺子,用勺子柄作为引流棒,这样的话液体就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流出,流到我想要的地方,但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就意味着整个步骤我都必须左右手非常配合。一开始的时候,勺子该用什么角度,我没有考虑过的,但尝试了一两秒后我发现勺子垂直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即便出液量已经比平时茶壶直接出来慢很多,但实际上从那个液体的声音我就知道流速还是很快。该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办呢?我买的这个入门款的滤杯里面的凸起相对来说已经很不明显了,但即便这样,流速还是非常快。加大粉的用量不能解决问题,萃取速度依然会很快。所以接下来。我打算把手摇磨的粒度再调细一点。MAVO巫师2.0手冲的建议是38-42格,现在我用的是38个,接下来我打算试用36,甚至34个。如果这两个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是不是一次性要用两张滤纸?

自从我开始用手摇磨,我就发现出来的那些滤液一开始入口那一下都会偏酸,是温度不够的那种酸,但是当我把咖啡静置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再慢慢喝,后面的那些部分却不像一开始那么酸了。手摇磨已经用过5次以上,但我感觉出来的那些滤液口味还是有点偏淡,还是有点偏酸。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我萃取完以后没有摇匀萃取液就开始试味了!!!口味偏淡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对萃取量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是最后萃取出来的量,但可能别人所说的那个萃取量是指加水量。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因为加进去的水很多都跟粉结合在一起。如果我把最终得到的那个液体理解为萃取量,那么我就会多加了水,滞留的那些水分那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因为大家要控制加水量,所以才会有咖啡秤这种东西。普通水的密度就是1g/mL。所以用克数就能容易折算出毫升数。通常咖啡豆包装袋上建议的萃取量用的是克数而不是毫升数。

现在看来配套一个咖啡秤是很有必要的,那是一个很直接数据化的仪器,但关键是靠谱的那个东西价格也不便宜。这个价格不便宜是相对于一般的厨房秤而言的。所以这将是我双12的入手目标,但万一在双12之前我已经感知到了那个萃取量呢。那么这笔钱我就可以省下来,我也不需要考虑安排放置这个仪器的空间。

V60太快了

2024年11月19日 08:34

周一的中午,我比平时早了10分钟起来。13点50的闹钟之后,我就起来了,然后准备手冲咖啡。首先把手摇磨拿出来,然后把烧水键按下去,接着就是把一勺的咖啡豆放进去开始磨。周一咖啡豆用量感觉要比平时多一点。因为我足足磨了摇了16圈才终于结束,平时应该是14圈。咖啡豆出来以后我就开始清理手摇磨的残粉,当我把那些残粉清理干净以后,水也烧开了。滤纸和滤杯中午我已经准备好。这一次用的是锥形滤纸,而滤杯是个便宜货,是陶瓷的V60,但实际上还没到60度,所以滤纸需要按照滤杯的尺寸稍微改良一下才能完全贴合。我感觉这种不到60度的还好一点,大于60度就真的有点麻烦。这是我第一次用V60的滤杯,以前用的是锥形滤纸,配套的是不锈钢滤杯,区别在于这一次我用的滤杯下面开口是一个大洞,不锈钢滤杯下面是平的,所以那是通过漏斗壁把滤液排出去的,这个V60滤杯所有滤液都通过下面的洞流走。

用开水把滤纸湿润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水去得非常快,几乎可以说秒杀。平时用不锈钢滤杯不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那个茶壶,还是按照平时的那样冲的话,滤液一定会滤得非常快,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着像平时那样直接上茶壶,结果发现不行。几秒后我拿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勺子。茶壶嘴对准勺子,用勺子柄作为引流棒,这样的话液体就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流出,流到我想要的地方,但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就意味着整个步骤我都必须左右手非常配合。一开始的时候,勺子该用什么角度,我没有考虑过的,但尝试了一两秒后我发现勺子垂直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即便出液量已经比平时茶壶直接出来慢很多,但实际上从那个液体的声音我就知道流速还是很快。该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办呢?我买的这个入门款的滤杯里面的凸起相对来说已经很不明显了,但即便这样,流速还是非常快。加大粉的用量不能解决问题,萃取速度依然会很快。所以接下来。我打算把手摇磨的粒度再调细一点。MAVO巫师2.0手冲的建议是38-42格,现在我用的是38个,接下来我打算试用36,甚至34个。如果这两个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是不是一次性要用两张滤纸?

自从我开始用手摇磨,我就发现出来的那些滤液一开始入口那一下都会偏酸,是温度不够的那种酸,但是当我把咖啡静置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再慢慢喝,后面的那些部分却不像一开始那么酸了。手摇磨已经用过5次以上,但我感觉出来的那些滤液口味还是有点偏淡,还是有点偏酸。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我萃取完以后没有摇匀萃取液就开始试味了!!!口味偏淡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对萃取量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是最后萃取出来的量,但可能别人所说的那个萃取量是指加水量。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因为加进去的水很多都跟粉结合在一起。如果我把最终得到的那个液体理解为萃取量,那么我就会多加了水,滞留的那些水分那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因为大家要控制加水量,所以才会有咖啡秤这种东西。普通水的密度就是1g/mL。所以用克数就能容易折算出毫升数。通常咖啡豆包装袋上建议的萃取量用的是克数而不是毫升数。

现在看来配套一个咖啡秤是很有必要的,那是一个很直接数据化的仪器,但关键是靠谱的那个东西价格也不便宜。这个价格不便宜是相对于一般的厨房秤而言的。所以这将是我双12的入手目标,但万一在双12之前我已经感知到了那个萃取量呢。那么这笔钱我就可以省下来,我也不需要考虑安排放置这个仪器的空间。

第二次去南沙

2024年10月7日 08:51

国庆假期第5天,去了南沙海滨公园,据说这个公园是刚刚重新开放不久。从地理位置上说,实际上它就是在南沙天后宫的旁边和南沙天后宫在南沙客运港的旁边,所以理论上搭乘广州地铁4号线过去是最直接的,但关键是4号线从来人都很多,非常有可能从头到尾一直都得站着。地铁4号线进入南沙开始,基本上是地上线,相对于地下的地铁来说,我感觉地上线的运行速度会慢一点。14号线、21号线也都是地上线,6号线的一部分也是地上。前几天晚上才从蕉门上了地铁4号线,直接站到了4号线和8号线的换乘站万胜围才算是终于找到了座位。我感觉这条地铁真的挺尴尬,地铁4号线贯穿了南沙很多个中心区。在3号线的东延段没有开到海傍之前,经过南沙的地铁,跨越中心区的地铁只有地铁4号线,这就意味着除非自己开车,否则可以这么说,那是去市中心的唯一一条通道。人流肯定非常多,而且这也是之前通达大学城的唯一一条地铁。万盛围往南沙客运港方向,你在地上线之前有位置坐,那根本就是个奇迹,因为这条地铁从黄村开出来的时候到了万胜围之前就已经很挤了。万胜围的时候,能不能挤上去也是一个未知数。

这个假期第2次去南沙,我们依然选择的是去冼村搭乘地铁18号线。地铁18号线也不是不能到达南沙,但关键是如果你要到达4号线覆盖的地区,大概你就只能在横沥站换乘,万顷沙就太深入了,横沥出地铁站以后,去蕉门实际上也就几个公交站而已。那个地方也可以去南沙客运港,路其实不太远,但关键是要兜很多路,那种兜路的感觉,跟麻涌公交有得一拼,红灯的设置也跟麻涌公交有得一拼,很多时候你看到路上没什么车,但关键是很短就一个红灯。这种道路的设置,这种红灯的密度,真的跟麻涌很相似。唯一不一样的就是麻涌我生活工作的那个片区,很多大货车,路况很烂,但南沙这边好很多,虽然那边也可以称之为工业区,但估计你得称之为高科技聚集区,所以很多都是科创企业,他们也有大货车,但不是密集型的。我们选择的是从地铁18号线的横沥站出来,然后搭乘南沙24到达地铁南沙客运港。路上没塞车,但有很多红灯,走了很多路,绕了很多地方,结果车程接近45分钟。南沙的公交真的很多,有普线的、快线的,还有干线的,不知道这些到底是如何分,还有一些是K开头的,有一些是蒲州公交。不管那是什么公交,反正都能刷羊城通免费搭乘就好。

还没到达南沙天后宫,人就非常多,虽然到处都有很大型的停车场,那车永远不够停。因为南沙区有太多楼盘,而且广州各地的人也都奔往这里。如果要看海的话,大概在广州也就只能去南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