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等不到滤杯

2024年12月13日 08:35

周四的中午吃过午饭,我在单位收发室的门外一边做着淘宝的任务一边等待着收快递。我等待的是白色陶瓷V60滤杯,也就是之前我才刚买了一个放家里的那个牌子那个型号的滤杯。有三个颜色,白色黑色和红色。一开始我放进购物车的是黑色,后来改成了红色,最后还是改回了白色,因为感觉无论是黑色还是红色,长期高温之下,不知道那个釉面会怎样,所以总的来说,白色才是耐用安全的。之所以想到这一层,我想起宜家家居买回来的那个水杯,外面是橙色的,但里面是白色的,为什么不做成整个都是橙色呢?虽然水杯跟滤杯又有点差异,毕竟滤杯被高温液体浸泡的时间其实不长,但水杯就说不准要泡多久了,但因为滤杯的价格不高,所以千万不要有太多的幻想,白色好像安全一些。

通常情况下,那个快递应该会在下午13点之前送到,通常的签收时间是12点45到13点之间。吃过午饭,已经接近12点30,所以我决定在那里等一等。等的时候顺便把淘宝的任务完成了,淘宝任务完成了以后,继续去完成消消乐的任务。等到12点50的时候,我感觉应该差不多了吧,但还是没有,于是我等到了13点,依然没有,最后我等到了13点10,还是没见人影,所以我就走了。回到办公室,继续完成消消乐的任务。之所以走,另外一个原因是手机只剩下14%的电量了,我在等待的那个过程之中消耗了10%的电量,所以我必须得走了。

这个走了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快递居然中午没来。中午没有快递送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当我傍晚再去看物流的时候,那个早上10点说开始派送的滤杯居然还没送达,我那个16点多开始派送的波纹管依然写的是那个快递员的名字,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他把两次派送直接压缩成一次吗?双十二好像已经进行中了,但我没有买任何东西,别人也跟我这样吗?还是说别人在双十二买得很凶,所以快递员忙不过来了。

之所以中午要在那里等滤杯,是因为我想用那个新的滤杯试前街咖啡的曼特林深烘的豆子,那个豆子买回来我还没试过,但中午我等不到滤杯,就只能放弃,所以下午我我喝的是挂耳咖啡,是辛鹿的蓝冬。我的计划是,如果中午等不到滤杯,滤杯傍晚送到了,那么我就赶紧把它拿回来,傍晚我依然可以冲一下前街咖啡的豆子,结果天黑了,快递信息还显示滤杯还在派送中。所以这就说明了,是老天爷决定不让我喝到前街咖啡的曼特林深烘豆子。

为什么下午我要冲一杯挂耳咖啡呢?因为消消乐我通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20局。周四消耗的时间好像比平时多了一点,因为在户外进行消消乐好像感觉不太顺畅。超过了12点45才开始进行消消乐,如果我要手冲咖啡,13点40我就要开始准备了,所以如果我要先完成消消乐再开始手冲咖啡,那么时间就会开始得比较晚,我不想因为自己手冲咖啡的习惯影响别人上班的工作热情。

最终滤杯没收到,消消乐完成了,最后我就只冲了一杯挂咖啡。连续喝了几天的瑞幸深烘豆子以后喝回辛鹿的蓝冬,感觉味道差别好大。

新入手白色陶瓷滤杯

2024年12月7日 09:17

昨天说道辛鹿的蓝冬咖啡豆只剩下一点,陶瓷滤杯也没有送到,所以中午我手冲了个挂耳咖啡,傍晚的时候我发现陶瓷滤杯送到了。其实吃过午饭以后,我也有看过物流信息,显示派送中,通常那个快递员会在中午13点前送到,但我的决定是如果吃过午饭,还没送到,那我就先不拿了,傍晚下班的时候再去拿。所以傍晚下班之后,我就去拿了滤杯。

在收发室拆开那个包装的时候,我发现那个滤杯非常漂亮。那个陶瓷滤杯是我买过的所有滤杯之中最漂亮的。那是一个V60的滤杯,里面的纹路非常清晰且均匀。另外一个我觉得也很漂亮的滤杯是扇形的滤杯。从形状上看,我觉得这个白色陶瓷的V60滤杯应该和标准的V60滤纸非常吻合,结果是还是要对滤纸做一点折叠的处理,但是比我那个黑色的便宜货处理的范围小很多,而且可以这么说,处理过以后,你基本能在干的时候把滤纸压上去,压出了滤杯的纹路,浇水了以后可以完美贴合。这种完美的贴合之前我只在不锈钢V60滤杯以及塑料的星芒V60滤杯上体验过。不锈钢和塑料的滤杯是模具压制出来的,所以肯定非常标准,但是陶瓷的滤杯会带入一些人为的因素,所以肯定没有前两者那么标准。因为我之前就用过自己那个黑色的陶瓷滤杯,滤纸需要调整的空间很大,而且那个黑色的滤杯里面的纹路虽然有,但是你只能说若有若无。因为要调整的滤纸很多,所以就意味着黑色陶瓷滤杯的开口角度可能只有50度左右。这就意味着滤杯壁比较垂直。

我一开始在单位做现磨手冲咖啡用的就是黑色的滤杯,当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换成了塑料的V60滤杯,结果发现虽然二者底部开口大小差不多,但下水速度却很不一样。按照平时的那种做法,我在黑色陶瓷滤杯上已经能在中心建立水流通道,但是在塑料滤杯上却做不到。之前我搞不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滤纸和滤杯是否非常完美贴合有这么大的差异吗?后来当我收到了这个新的白色陶瓷V60滤杯以后发现它的下水效果跟塑料的星芒滤杯比较类似,跟黑色陶瓷滤杯比起来,下水通道建立得会比较难一些,但是通道建立了以后,又会比塑料滤杯顺畅。

为什么还要入手这个白色的陶瓷滤杯呢?因为当我用过星芒塑料滤杯之后,那个晚上我才发现那个滤杯的材质是PS。那种东西好像不耐高温,为什么在必须用热水甚至是接近沸水温度冲煮咖啡的过程之中,居然用这种材质做滤杯呢?个人感觉就挺不安全的。入手那个滤杯的时候,我没有考虑这些,因为我知道日本的Hario滤杯很多也是塑料的,我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我没有研究过Hario以及国产的那些知名咖啡用品品牌的滤杯用的是什么材质。那个星芒塑料滤杯看上去很漂亮,跟滤纸贴合可以这么说是完美的,但是那个材质让我有点不放心,偶尔一两次也就算了,如果长期都这样,想想都觉得很危险。高硼硅玻璃的滤杯也有很多,但我是个粗人,那种滤杯通常没有把手,所以清洗的时候非常容易会被我手贱摔破,所以对我这种抠门的人来说,还是陶瓷滤杯比较实在和安全。

手冲咖啡这事我会一直做下去,所以必须得考虑长远。

V60太快了

2024年11月19日 08:34

周一的中午,我比平时早了10分钟起来。13点50的闹钟之后,我就起来了,然后准备手冲咖啡。首先把手摇磨拿出来,然后把烧水键按下去,接着就是把一勺的咖啡豆放进去开始磨。周一咖啡豆用量感觉要比平时多一点。因为我足足磨了摇了16圈才终于结束,平时应该是14圈。咖啡豆出来以后我就开始清理手摇磨的残粉,当我把那些残粉清理干净以后,水也烧开了。滤纸和滤杯中午我已经准备好。这一次用的是锥形滤纸,而滤杯是个便宜货,是陶瓷的V60,但实际上还没到60度,所以滤纸需要按照滤杯的尺寸稍微改良一下才能完全贴合。我感觉这种不到60度的还好一点,大于60度就真的有点麻烦。这是我第一次用V60的滤杯,以前用的是锥形滤纸,配套的是不锈钢滤杯,区别在于这一次我用的滤杯下面开口是一个大洞,不锈钢滤杯下面是平的,所以那是通过漏斗壁把滤液排出去的,这个V60滤杯所有滤液都通过下面的洞流走。

用开水把滤纸湿润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水去得非常快,几乎可以说秒杀。平时用不锈钢滤杯不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那个茶壶,还是按照平时的那样冲的话,滤液一定会滤得非常快,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着像平时那样直接上茶壶,结果发现不行。几秒后我拿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勺子。茶壶嘴对准勺子,用勺子柄作为引流棒,这样的话液体就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流出,流到我想要的地方,但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就意味着整个步骤我都必须左右手非常配合。一开始的时候,勺子该用什么角度,我没有考虑过的,但尝试了一两秒后我发现勺子垂直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即便出液量已经比平时茶壶直接出来慢很多,但实际上从那个液体的声音我就知道流速还是很快。该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办呢?我买的这个入门款的滤杯里面的凸起相对来说已经很不明显了,但即便这样,流速还是非常快。加大粉的用量不能解决问题,萃取速度依然会很快。所以接下来。我打算把手摇磨的粒度再调细一点。MAVO巫师2.0手冲的建议是38-42格,现在我用的是38个,接下来我打算试用36,甚至34个。如果这两个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是不是一次性要用两张滤纸?

自从我开始用手摇磨,我就发现出来的那些滤液一开始入口那一下都会偏酸,是温度不够的那种酸,但是当我把咖啡静置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再慢慢喝,后面的那些部分却不像一开始那么酸了。手摇磨已经用过5次以上,但我感觉出来的那些滤液口味还是有点偏淡,还是有点偏酸。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我萃取完以后没有摇匀萃取液就开始试味了!!!口味偏淡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对萃取量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是最后萃取出来的量,但可能别人所说的那个萃取量是指加水量。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因为加进去的水很多都跟粉结合在一起。如果我把最终得到的那个液体理解为萃取量,那么我就会多加了水,滞留的那些水分那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因为大家要控制加水量,所以才会有咖啡秤这种东西。普通水的密度就是1g/mL。所以用克数就能容易折算出毫升数。通常咖啡豆包装袋上建议的萃取量用的是克数而不是毫升数。

现在看来配套一个咖啡秤是很有必要的,那是一个很直接数据化的仪器,但关键是靠谱的那个东西价格也不便宜。这个价格不便宜是相对于一般的厨房秤而言的。所以这将是我双12的入手目标,但万一在双12之前我已经感知到了那个萃取量呢。那么这笔钱我就可以省下来,我也不需要考虑安排放置这个仪器的空间。

V60太快了

2024年11月19日 08:34

周一的中午,我比平时早了10分钟起来。13点50的闹钟之后,我就起来了,然后准备手冲咖啡。首先把手摇磨拿出来,然后把烧水键按下去,接着就是把一勺的咖啡豆放进去开始磨。周一咖啡豆用量感觉要比平时多一点。因为我足足磨了摇了16圈才终于结束,平时应该是14圈。咖啡豆出来以后我就开始清理手摇磨的残粉,当我把那些残粉清理干净以后,水也烧开了。滤纸和滤杯中午我已经准备好。这一次用的是锥形滤纸,而滤杯是个便宜货,是陶瓷的V60,但实际上还没到60度,所以滤纸需要按照滤杯的尺寸稍微改良一下才能完全贴合。我感觉这种不到60度的还好一点,大于60度就真的有点麻烦。这是我第一次用V60的滤杯,以前用的是锥形滤纸,配套的是不锈钢滤杯,区别在于这一次我用的滤杯下面开口是一个大洞,不锈钢滤杯下面是平的,所以那是通过漏斗壁把滤液排出去的,这个V60滤杯所有滤液都通过下面的洞流走。

用开水把滤纸湿润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水去得非常快,几乎可以说秒杀。平时用不锈钢滤杯不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那个茶壶,还是按照平时的那样冲的话,滤液一定会滤得非常快,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着像平时那样直接上茶壶,结果发现不行。几秒后我拿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勺子。茶壶嘴对准勺子,用勺子柄作为引流棒,这样的话液体就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流出,流到我想要的地方,但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就意味着整个步骤我都必须左右手非常配合。一开始的时候,勺子该用什么角度,我没有考虑过的,但尝试了一两秒后我发现勺子垂直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即便出液量已经比平时茶壶直接出来慢很多,但实际上从那个液体的声音我就知道流速还是很快。该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办呢?我买的这个入门款的滤杯里面的凸起相对来说已经很不明显了,但即便这样,流速还是非常快。加大粉的用量不能解决问题,萃取速度依然会很快。所以接下来。我打算把手摇磨的粒度再调细一点。MAVO巫师2.0手冲的建议是38-42格,现在我用的是38个,接下来我打算试用36,甚至34个。如果这两个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是不是一次性要用两张滤纸?

自从我开始用手摇磨,我就发现出来的那些滤液一开始入口那一下都会偏酸,是温度不够的那种酸,但是当我把咖啡静置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再慢慢喝,后面的那些部分却不像一开始那么酸了。手摇磨已经用过5次以上,但我感觉出来的那些滤液口味还是有点偏淡,还是有点偏酸。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我萃取完以后没有摇匀萃取液就开始试味了!!!口味偏淡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对萃取量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是最后萃取出来的量,但可能别人所说的那个萃取量是指加水量。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因为加进去的水很多都跟粉结合在一起。如果我把最终得到的那个液体理解为萃取量,那么我就会多加了水,滞留的那些水分那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因为大家要控制加水量,所以才会有咖啡秤这种东西。普通水的密度就是1g/mL。所以用克数就能容易折算出毫升数。通常咖啡豆包装袋上建议的萃取量用的是克数而不是毫升数。

现在看来配套一个咖啡秤是很有必要的,那是一个很直接数据化的仪器,但关键是靠谱的那个东西价格也不便宜。这个价格不便宜是相对于一般的厨房秤而言的。所以这将是我双12的入手目标,但万一在双12之前我已经感知到了那个萃取量呢。那么这笔钱我就可以省下来,我也不需要考虑安排放置这个仪器的空间。

扇形滤纸是个坑

2024年10月28日 09:54

周六收到了扇形的咖啡滤杯和咖啡滤纸,在收到货之前我觉得扇形的东西就那个样子。因为除了扇形的滤杯,通常我们见得最多的是V60滤杯,V60意味着那个锥形的角度是60度,配套V60的滤纸角度是90度,所有滤纸都是这么个角度。有些人说他的滤杯跟他的滤纸不太配套,要折叠一下,我觉得那可能是那个滤杯不是一个正圆形,因为一些手工制作的原因,导致了一些角度的差异,但相对来说也不会过于明显,虽然有点凑合,但还是能用。卖滤纸的地方,除了锥形滤纸就是扇形滤纸,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卖10个、40个、100个还是200个,只是购买数量的差异。我已经买过几回锥形滤纸了,一直没有碰到幺蛾子,所以我觉得,既然这次我买了扇形的滤杯,那么我买扇形的滤纸就可以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我买的是1~2人份的扇形滤杯,所以我要买1~2人份的扇形滤纸。

当我把滤纸和滤杯都带回家,拆开滤纸,尝试一下让滤纸贴合滤杯的时候,我简直傻眼了。滤纸和滤杯根本没办法贴合,而且那个不能贴合还是差异非常大的。扇形的滤杯,你可以把它把它看成是一共有4个平面。那个扇形的滤纸,我只能贴合其中的三个,最后那个平面那个绿纸完全和它彻底分离,为什么居然会有这么恶劣的事情呢?我妈觉得是我的滤纸买错了,但扇形滤纸就那么个模样的,而且卖滤纸的地方,还说他们是黄金角度60度。为什么是60度呢?之前我没有研究过。然后我就拿出之前90度的锥形滤纸,结果居然和扇形滤杯完全贴合,唯一需要做的步骤就是把锥形滤纸最下面的那个角折起来。这些扇形滤纸我还一次性买了100个,想想都觉得很疯狂,就滤纸的质量来说,我感觉比我之前买的那个锥形滤纸韧性要好,也厚一点点,但关键和我的滤杯不配套。

我找出家里不知道尘封了多少年的量角器,量了那个扇形滤纸的角度。扇形滤纸的底边和斜边的角度是55度。用180度减去两个55度,也就是扇形滤纸的角度是70度,正是因为少20度,让我的扇形滤杯和滤纸不配套。

扇形滤杯实际上用的应该是锥形的滤纸吗?那么那些扇形的滤纸又到底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呢?

后来当我再去研究扇形滤纸的时候。发现一个M开头的品牌,它的扇形滤杯应该和它的扇形滤纸配套,但即便是配套的东西,在展示的视频里还是会有一点点不贴合。另外一个K品牌的咖啡用品,直接就看到用户在评论这里说他买同一个型号的滤杯和滤纸,无法贴合。扇形的滤纸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呢?搜索发现,原来某些卖滤纸的地方说他们的扇形滤纸用在某些美式咖啡机或者聪明杯里。美式咖啡机是一个扇形的漏斗,我还有印象。但具体那个漏斗的开口横截面到底是扁椭圆还是接近正圆,我已经不记得了。因为我的那个美式咖啡机是2008年通过某次blog活动赢回来的奖品,时间太久远了,而且早就扔掉。现在我到手的这个扇形滤杯开口是椭圆的,但是那个形状非常接近于正圆。我没有研究过聪明杯,但我一直以为那个东西是用锥形滤纸的。

在淘宝上搜索扇形滤杯或滤纸,的确评论里面的某些人他们的滤纸跟滤杯完全贴合,但是相对于锥形滤杯来说,图片的数量不多。我买了一次失败的滤纸,但谁又能想到买锥形滤纸怎么买都不会错,但是买扇形滤纸,第一次就中招了,中招了之后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中招?

那100张扇形绿纸怎么办呢?其实也不是不行,只要把两个斜边折成接近90度,就可以在扇形滤杯又或者是锥形的滤杯里继续使用。不过跟原配相比,有点奇怪而已。

咖啡滤杯滤纸

2024年10月27日 08:59

上个周末去了咖啡集市,看到了很多款式的手冲滤杯。有些是百褶裙的,那种形状的滤杯叫做蛋糕滤杯。有一些滤杯的颜色非常漂亮,还有很多不同材质的滤杯。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咖啡的滤杯,也就只是起到了一个漏斗的作用。我知道用滤纸是最省事的,但是用滤纸好像不环保,所以一开始,当我要喝咖啡粉的时候,我买的是不锈钢滤杯,不锈钢滤杯里面有一层目数很高的尼龙滤网。这样的话咖啡粉就可以直接倒在滤网上。只要滤网的目数够,那么那些粉就不会到达滤液。那个结构的不锈钢滤杯起到了漏斗以及滤纸的作用。单位我买了一个,家里我也买了一个。虽然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单位买的那个也就只是个漏斗。家里的那个下面还有个架子,那个那个架子可以架在杯口上。单位的那个我用得很少,因为后期我就变成了直接使用挂耳滤袋。家里的那个我妈一直在使用,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即便从感觉上,咖啡粉已经尽量洗干净,但不可避免的是还会有一些非常细的咖啡粉堵塞了滤网的小孔。这就导致了即便用同样粒度的咖啡粉,越往后过滤的速度就越慢,所以有一次我妈实在忍不住了,直接把不锈钢漏斗里面的那个尼龙滤网撕掉,虽然不锈钢的漏斗上还是有小孔,但是相对于尼龙滤网来说,过滤速度会倍增,但是不锈钢滤网的孔相对于咖啡粉来说尤其是那些控制不住的极细咖啡粉来说又太大,所以撕掉尼龙滤网以后,我妈就开始在不锈钢滤杯里面加普通滤纸。这样过滤的速度很快,清理也很简单,直接把滤纸拿掉就行了,滤液里面不会有渣。我在我妈开始实施这种操作之前,我就把那个已经撕掉了尼龙滤网的滤杯在用清洗茶渍的活氧颗粒泡洗了一遍,虽然在那之前我妈已经用牙刷以她觉得尽可能干净的方式清洗过,但是相比于我直接用开水以及活氧颗粒浸泡,效果的差异程度是非常大的。活氧处理之后整个漏斗闪闪发光,跟新的没区别,但是在我妈用牙刷处理之后,我用活氧处理之前,我能明显的看到咖啡的痕迹。那些小孔用普通的牙刷,哪怕你再努力,还是非常难清理到位。

在我妈发明用这种方法之前,她就发现用锥形的V6时滤纸刚好能和滤杯完美的贴合。如果这个漏斗是不漏风的。滤液只能从底部漏出,这种完美的贴合会导致整个过滤的速度非常缓慢。但因为我妈的这个不锈钢漏斗实际上漏斗壁上都是微孔,所以滤液通过滤纸以后马上就可以在透过不锈钢的滤壁过滤出来。我没有研究过这样过滤速度到底有多快?因为单位的漏斗我没有这边处理过。我也没有喝过我妈手冲出来的那个咖啡液,因为我喝到的都是我妈已经给我加入牛奶的拿铁。我买的通常是中度或者深度烘培的豆子,以我妈的这种过滤方式,会不会导致萃取没有完全到位呢?

我买的那些咖啡粉或者豆子,从性状来说,用扇形的滤杯过滤据说是比较稳妥、比较不容易翻车。所以我就入手了扇形的滤杯和滤纸。

但谁知道,这是另外一个坑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