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My App Defaults 2024

2025年1月20日 19:14

记录一下过去一年的常用应用,明年此时再更新,观察是否有所改变。

📨 Mail Client: 我使用 Gmail,网易邮箱和QQ邮箱,所有邮箱在 PC 都用网页端,移动端使用各自官方 App。
📮 Mail Server: 如上。
📝 Notes: Obsidian 是主力笔记软件和数字花园发布站点TiddlyWiki 是个人维基发布站点,轻度使用 Notion 和 AnyType。
✅ To-Do: 我的待办事项记录在 Obsidian 内。
📷 iPhone Android Photo Shooting: 使用 vivo X200 Pro 系统自带相机。
🟦 Photo Management: OneDrive 和 Google Photos。
📆 Calendar: PC 端和移动端均使用系统默认日历。
📁 Cloud File Storage: 使用 OneDrive、百度云盘、夸克云盘、阿里云盘、InifiniCLOUD、阿里云 OSS 以及一部分自建存储。
📖 RSS: 目前没有使用 RSS 订阅工具,短暂试用过 follow
🙍🏻‍♂️ Contacts: 使用系统自带联系人应用。
🌐 Browser: PC 端和移动端均主力使用 Chrome,辅助 Firefox。
💬 Chat: 微信、QQ、Telegram 以及一些不以即时通讯为目的的社交应用。
🔖 Bookmarks: 主要记录在 Chrome 的阅读清单和 Obsidian 的笔记内。
📑 Read It Later: 如上。
📜 Word Processing: 写作工具主要是 Obsidian,偶尔使用 Notion 和 AnyType 辅助,极端情况下使用 Notepad– 和记事本。
📈 Spreadsheets: Microsoft Excel 和 Google Sheets。
📊 Presentations: 较少使用,主要为 Microsoft Powerpoint。
🛒 Shopping Lists: vivo 的原子笔记。
🍴 Meal Planning: 不会做饭。
💰 Budgeting and Personal Finance: Notion。
📰 News: IT之家、微博新闻、公众号订阅、即刻、X。
🎵 Music: Apple Music 和 QQ音乐。
🎤 Podcasts: 不听播客。
🔐 Password Management: 脑子。

以下是小胡文章中提到的 extra categories 部分:

✈ VPN: PC 端使用 Clash Verge,移动端使用 Surfboard
😘 Blog Platform: WordPress
⌨ Text input: PC 端使用系统自带微软输入法,小鹤双拼,移动端使用 Gboard 和 vivo 输入法 Pro。
📖 Translation app: Google 翻译和 DeepL 翻译。
📚 Reading app: 主力是微信读书,辅助 Kindle App 和学习版 ePub 文件以及实体书。
🔧 Screenshot app: PC 端和移动端均使用系统自带截图软件。
🌁 Image Hosting: 阿里云 OSS。
☁ VPS Hosting: 老薛主机CloudCone。(第一个链接是我的 aff 链接,第二个链接是小胡的 aff 链接)

除了以上 app 之外,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台类 app,如淘宝、滴滴、各类政务和银行 app 等等。有些做得很不错,有些就是一坨屎,但不得不用。当然微信和钉钉是不得不用的两坨最大的屎。

用Notion+GTD高效管理你的任务,告别拖延症,Small Task小任务Notion模板免费分享

2024年6月25日 19:02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亦或是生活,我们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任务、包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虽然这些事情也许没什么难度,但问题在于“多”,当我们的事情变得多的事情,时间也许就会不够用。

就拿工作来说,我之前工作那会,如果上级每天给我安排一两个任务,我能够轻松的完成,还能摸半天鱼,然后早早下班。

但是,一旦上级某一天突然安排了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同时又额外安排了几个零碎的任务,并要求在需要在当天完成,这个时候就有点忙不过来了,关键是,在处理这些工作的时候,时不时也许还有一个个同事跑过来要你帮个忙解决一下某件事情,或者又丢给你另外一项任务,又或者企业微信突然又收到老板的安排等等……

这也许让原本就手忙脚乱的你产生了一丝焦虑,甚至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飞过。结果呢,做了这个,忽略了这个,做了那个,忘了这个……虽然,也许这些任务并不复杂,但多而杂乱,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产生遗忘,最终导致可能遗漏一些,或者无法做到每一个任务都有条理的完成。

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同事会在自己的电脑或者办公桌贴上一天的任务便签以此来提醒自己每天的任务,避免遗忘,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毕竟我们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当然,除了把每天的任务直接写下来,还有一种更加高效的任务管理方法,叫做GTD

什么是GTD?

GTD的全称是:Getting Things Done

意思是“把事情做完”,由著名的时间管理大师David Allen在他的书籍《尽管去做》里提出的一套任务管理方法,主要原则在于一个人需要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头脑中的各种任务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头脑可以不用塞满各种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是一种消灭压力的高效工作方法。

实际上跟我上面的例子是一样的,就是把它们写下来,无论是待办事项、还是当天的任务、又或者是你大脑产生的任何想法等等,统统都写下来,所以这也是GTD的核心第一步:Getting Things Written.

但不同于上面例子的是,GTD不仅仅是让你把当天的写下来,你还可以把一周内的,一月内的,甚至之后某个节点想做的统统都可以写下来。

按照GTD的说法,这一个步骤就是把你所有的想法、待办、任务等统统都先丢进一个收集箱里面,然后清空你的大脑,让你可以更加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这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比如当我正在做一件事情,在做的过程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突然来了一个个同事请求帮忙或者分配新的任务等,只要这件事情不是需要我立马去做的,我都可以先把它们丢进收集箱里面,这样我也就不用担心我会遗忘,同时在当下我也不用时不时的就去想着它们,而是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当我们更加专注于当下的时候,我们的效率自然就会更高,而不是一直处于一种被打断的状态下。

咦,等下,这不是跟用便签记录是一样的嘛?

是的,因为我现在只是在给你介绍GTD,而GTD的流程一共包含5个,分别为: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

为此,我通过Notion基于GTD设计了一套模板,下面我会通过模板来进行演示GTD的过程,模板在文末有提供(免费的)。

可以先看一下:

1.收集:清空你的大脑

在这个步骤中,非常简单,你只需要跟使用便签一样,把你接收到的、自己计划的、脑子闪过的等等统统都丢进“收集箱”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去对收集的信息做任何处理,也不用过多思考,只需要“写下来”,“丢进去”。也就是清空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任务,不被这些其它的信息所影响。

这个步骤当中,在我们的模板里,可以通过任意一个页面的快捷按钮进行收集:

只需要点击一下这个按钮,就可以创建一个收集,整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除了PC端,你还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创建,又或者通过快捷指令更加快捷的创建,甚至你可以直接喊siri帮你创建。

当然,上图可以看出,并不止一个按钮,除了丢进收集箱,我们也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的按钮选择创建一条新任务,这样它就不会进入收集箱,而是直接是一条执行中的任务,也不需要经过下方的步骤。

2.整理:清空你的收集箱

当你完成了所有的事情之后,你就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对你的收集箱里面的内容进行整理,清空。在这个过程中,在我们的模板里,实际上我把它和组织放在一起了。

整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收集箱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类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判断这条信息是否需要行动?如果不是一条需要行动的任务,而是一个想法,那么是否需要删除,还是归档?又或者是记录到笔记中等。(目前模板没有做笔记和资料系统)

如果是一个需要行动的任务,那么首先需要判断,这条任务是否一定要做,如果是可做可不做的,那么是否需要删除还是先归档?又或者是暂时先放在待办?

如果不需要删除或者归档,那么就需要判断这条任务是否需要多个步骤来完成?

比如:出门遛狗

我只需要出门就可以了,那么这就是一条任务。

比如:制作一个Notion模板

它涉及到了多个步骤,可能需要多任务来完成,所以它就是一个项目。

当完成了这样的判断,接下来我们就直接对它进行分类,需要删除就删除,需要归档就归档,如果是任务就拖动到任务中,如果是项目就拖动到项目中。

在我们的模板中,我专门做了一个页面来进行整理和组织:

可以看到,上图中,分别有两个部分,收集箱和任务及项目,收集箱目前我放了3条信息,如果这个信息是任务,那么直接拖动它到下方的任务中即可,如果是项目,那么直接拖动它到下方的项目即可。

当我们的收集箱清空,我们就完成了整理的过程。

3.组织:对任务进行分配

刚刚说过了,我把整理和组织放在一起了,当我们进行整理的时候,把一条任务从收集箱中拖入到下方任务当中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完成了整理的动作,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这条任务进行组织。在Notion上,组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属性配置的过程:

比如我们需要改变它的状态,设置它的优先级,任务的情景,根据需要设定截止日期等。同时,正如上方的流程图所示,这条任务,你是当下可以立即完成的还是需要延时处理的?又或者是委托他人处理?如果是延时处理,我们就可以根据情况把状态设置为“待办”或者“执行”。

如果是委托他人,我们就可以把状态设置为“等待”,同时在情景中可以添加一个你委托的人员,包括一些其他的类型设定,或者给它设置一个优先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截止日期:

当我们配置好了这些属性,最终把状态从inBox改变成任意一个状态的时候,我们也就完成了组织的部分,而这些任务就会从这个页面消失,它会进入到我们的首页和各种任务视图中,比如:

在行动列表中:

在日历中:

同时,会根据你设定的截止日期进行不同的提醒。

在模板中,我还做了一个四象限的展示形式:

四象限,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时间管理方式,可帮助我们通过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管理我们的任务,从而提高效率,理清重点。

4.回顾:检查并复盘你的任务

回顾之所以在执行的前面,是因为作者所指的这个回顾是在你完成了以上3个步骤的时候,需要定期的对你创建的任务进行检查,看是否需要更新和调整,同时也需要避免任务堆积过多,导致系统出现混乱,所以我们需要定期的回顾来保证系统的运行流畅。

很多人使用这类工具之所以坚持不下来就是因为一开始创建太多杂七杂八的任务了,陷入了一种“列时一时爽,一直列一直爽”的状态,最终导致整个系统杂乱无章,也懒得整理了,就放弃了。

但并不是说需要你先回顾才能执行,它和执行是相互的,执行之前的回顾是查缺补漏及时调整,执行后的回顾是总结复盘按需优化。

所以执行之前你可以定期来任务列表进行回顾,检查一下是否有遗漏的任务?任务安排的是否合理?需不需要进行调整?委托别人的任务是否完成等……

关于执行后的回顾,我这里通过自动化,创建了一个单独的回顾页面:

它每天会自动创建,不需要你手动创建,你只需要专注于任务即可。当你完成一个任务,一个项目的时候,这里会自动统计,展示在这个小方块中。

同时当你在执行完一个任务进行回顾复盘顺便写了一个总结的时候,你所总结的内容也会展示在这个小方块中,方便你后续进行统一回顾复盘。目前只做了每日回顾,后续可能会更新月度的,方便我们每月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复盘总结。

5.执行:完成你的所有任务

GTD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将任务付诸行动的阶段。这一步主要就是根据你的任务列表逐一完成你的所有任务。

而关于任务,也是我们这套模板最核心的,因此,我做了多种不同的视图来展示你的任务,比如刚刚提到的四象限,其次还有根据下一步即将进行的,当天的,一周内的,日历的,时间线的等等展现形式,方便你快速定位重点。

同时,除了按照日期,还做了根据情景,状态,类型等不同的分类展示形式。

以情景举例,比如在下图中,有一个优先级展示,除了优先级后面还跟了一个情景,比如根据工具分类,根据场景分类,根据人员分类等等:

它的好处在于,比如我目前正在使用电脑,那么如果这条任务和电脑有关,我就可以优先处理需要电脑完成的任务,同理,如果我现在正好外出办事,那么我就可以优先处理和需要出门的任务。

这些分类形式,大家都可以在模板中自行添加或修改,可以按照你自己的习惯和使用场景进行增加。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就可以把重心聚焦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方便我们更好的完成任务,以及更高效率的达成每一项任务。

看似这几个步骤很复杂,但真正做起来,实际上每天只需要花几分钟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这就像你在学校时,这些任务都是老师帮你安排好的,现在这个角色换成了你自己。如何像老师一样,把自己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的井然有序,让自己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我觉得是每个成年人摆脱迷茫最好的方式。

最后的话。

对啦,这个模板我给它取名为“小任务”,但虽然叫“小任务”,却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效能。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收集日常生活中琐碎而繁多的任务,还能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组织,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个任务的优先级和截止日期,从而更加合理地规划时间,避免遗漏和拖延。

免费版领取

直接在公众号【自由人生实验室】回复“小任务”即可获取免费版。

卖Notion教育邮箱账号,80元一个,赚麻了

2024年6月20日 21:21

最近有了开通Notion会员的需求,一看价格96美元一年,一个月也要70元。

但我目前的需求不大,所以感觉没啥必要,因为后续也许也用不到。

然后就想到了万能的淘宝,看看有没有便宜的,结果一搜果然有,而且发现他们竟然卖的是永久的,只要200多块:

这我还犹豫什么?

差点就付费了,但想着看看还有没有更便宜的,结果,果然有,只要80元,而且也是永久的:

而且都说明了是现有账号直接升级,那就说明不是共享号,这下我就毫不犹豫的付费了。

看到卖家发过来的消息我就突然明白咋回事了,注意看我划线的关键词:教师资格

看他发来的这条消息,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毕竟咱也不是Notion新用户了。

这主要是Notion在2019年的时候就推出了一个教育优惠,针对学生和老师可以免费使用教育增强版会员,只不过之前没有教育邮箱加上没啥需求,也就没当回事。

也就是说只要你拥有一个学校的邮箱账号,然后用这个邮箱注册Notion,你就可以免费使用教育版的会员,而且没有时间限制。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说是永久的原因。

但是呢,很多人要么已经毕业了,要么学校没有邮箱,就自然无法享受到这项官方的福利,所以就有了这项生意。

但是卖家非常不靠谱,并没有在一开始说明这一点,而是先通过文字游戏告诉你可以在原账号直接升级,实际上只是用他们的邮箱新增加一个工作区,你看他的狡辩:

我就说嘛,哪有这种好事,原账号升级,而且只要80块就能获得永久的plus,确实不太可能呀,当时我也确实没想太多,毕竟,万能的淘宝嘛🤔

包括这个卖家的说明也特别搞笑😂

所以针对这个生意而言,本质上就是卖邮箱。

也就是说,我给你提供一个教育邮箱账号,你自己去注册Notion然后就可以获取教育版会员了,或者正如他们说的,你直接在原账号上新增加一个工作区,也就等于在原账号上升级了😂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邮箱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可以无限生成这么多教育邮箱呢?

其实非常简单,并不是像上面那个卖家说的一样,在国外注册一个自己的学校😂,而是只需要你注册个教育域名,然后整一个域名邮箱,域名邮箱可以通过企业邮箱,又或者自己搭建一个邮局服务来获取。

什么意思?

简单解释一下,也就是说,你先去注册一个教育域名,比如我注册了一个:toocool.edu.pl

然后,我用这个域名去申请一个企业域名邮箱,有了企业域名邮箱之后,是可以生成很多子邮箱账号的,比如我可以生成:

  • a.toocool.edu.pl
  • b.toocool.edu.pl
  • c.toocool.edu.pl
  • ……

然后你用我的邮箱,去注册新的Notion账号或者工作区,就可以直接获取教育版会员了,没有任何门槛,只要你是这个教育域名后缀的邮箱注册的就可以直接升级。

比如:

我刚刚随便注册了两个,直接就是教育增强版。

也就是说,只要我有了这个域名,我就可以薅无限个Notion的教育增强版会员。

而且这个域名也不贵,我注册的这个只要46元,续费也才96元一年,相当于成本只要卖出一单就可以回来了。

当然ac.cn也是可以的,而且更便宜也更方便,我目前也注册测试了,完全没毛病:

但是这种方法有一点不太方便的是,如果你是自己用还好,但如果你想和他们一样拿去卖,用户在注册的时候需要接收验证码,而既然是企业邮箱,如果你要把这个邮箱给到对方使用,那么对方就要加入你的企业,比如你是腾讯的,那么对方就加入你的企业微信,就可以通过企业微信来使用这个邮箱。

所以会相对麻烦一点,而且企业邮箱也是有一些限制的。

比如你是个人的,你申请腾讯的企业邮的话,如果不认证企业,那么最多只能1000人使用,也就是说只能生成1000个邮箱账号。

而类似的比如飞书压根就不支持个人使用,阿里最多只能生成50个。

所以如果你是要拿去卖,想要卖得更多,就得有一个企业,然后还得认证,然后去申请扩容。

所以这就是企业邮箱的一个缺点,当然,如果你是个人使用的话,这就完全不是缺点了,而且非常方便。

而且你还可以申请多个企业😂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己搭建一个邮局服务,以及搭建一个邮件客户端,那么你想怎么生成就怎么生成,可以生成无数个邮箱,并且用户可以通过你自己搭建的客户端登录你提供的邮箱账号去接收验证码,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客户端来使用这个邮箱收发邮件。

淘宝的卖家们就是这么干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他们的邮箱用着用着突然不能用了的原因,因为他们不赚钱了,服务器不续费了,你的邮箱就用不了了。

比如:

当我搭建了这样一个邮局服务,我就可以无限生成这个域名的邮箱。

但是这个也有一些门槛,比如需要你购买一台服务器,而且这台服务器必须开通25端口的。

25端口一般服务器商都是没有开通的,比如我自己有2台服务器是野草云的,我之前咨询了野草云的客服,他们表示可以开通,但是需要缴纳25美金的保证金才可以:

当然有一些服务器商也是不需要的,不过这个要求也算是很低了。

当你的服务器开通了25端口,然后你就可以自己搭建邮局服务了,而且非常简单,比如我上面那个就是使用的宝塔的一个插件。

但是它没有客户端,只能通过宝塔面板进行管理,要么就是通过绑定到第三方客户端上,如果是自己用还好,但如果给别人用就相对麻烦。

所以,我们还需要搭建一个邮件的前端客户端,也就是用户可以直接拿我们的邮箱到我们搭建的前端网站去进行登录,然后进行收发邮件的操作。

搭建前端也很简单,有很多开源免费的邮件客户端程序,直接下载上传到宝塔安装就可以了。这里推荐一个:RainLoop

以上就是通过企业邮箱和自建邮局来获取无限域名邮箱的方式,各有优缺点。

最关键的是,有了教育邮箱,不仅仅可以用在Notion上,还有很多其他平台只要支持教育优惠的,都可以用,比如我随便举几个只要有教育邮箱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薅的产品:Setapp、Todoist、LastPass、Figma等等……

当然,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的验证方式必须是“邮箱认证”就可以,而不是要学生证、跳转到支付宝之类的认证,那就不行。

不过我还没有去尝试哈,因为这些我也用不到,不过Figma后续我可能会去尝试一下。

最后的话

其实这就是一个信息差,但是可以发现,一个小小的信息差可以让很多人赚到几十上百万。

这篇文章避免太长我没有写如何去搞企业邮箱包括自建邮局的详细步骤,但如果你有一点动手能力的话基本都可以搞定,因为方法我已经说明了,具体操作其实并不复杂。

而且如果你是在腾讯注册的ac.cn域名的话,会更加简单,直接注册企业微信后,然后添加域名,可以一键解析,再怎么小白也都可以搞定。

但如果大家有需要可以关注公众号【自由人生实验室】我后面再写一下详细版的教程。

当然,大家如果只是想要一个邮箱又不想买域名自己折腾的话,我可以免费送你一个,但前提是你有一直在使用Notion。

我也可以保证这个邮箱你可以长期使用,即便哪天Notion这个政策没了,你也可以正常使用。如果哪天我不想续费这个域名了,我也会提前告诉你,让你更换邮箱账号转移你的数据。

有需要的可以在【自由人生实验室】公众号后台回复“教育邮箱”4个字获取,同时我把域名注册地址和需要的相关软件步骤都整理在后台了,如果你要自己注册也可以在后台回复获取哈。

设计了一款CRM人际关系管理Notion模板

2024年6月14日 17:39

经常会收到来自朋友和家人的生日祝福,但我自己却很难记住别人的生日,包括我妈的生日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

所以决定整一个这样的Notion模板,可以实时的提醒距离对方的生日时间。

当然,生日提醒只是一个小小的功能,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人脉,特别是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越来越觉得人脉真的很重要。

而有了这样一款模板,就能帮助我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了。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款模板,非常简单,但很实用。

只需要简单设置对方的基础信息和生日,模板会通过函数自动计算出对方的年龄、星座、生日提醒等。

通过前台看板,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距离对方的生日还剩下多少天,同时也会展示对方的星座和兴趣爱好等。

当然,还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一些其它的属性,或者通过地区、关系、爱好、性别等方式来进行分组查看:

目前是免费分享的,感兴趣的自己获取哈~

自由人生实验室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验证码:
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复“博客验证码”,获取。
或在微信里搜索“自由人生实验室”或“FreeLifeLab”关注公众号。

几种笔记软件的使用感受

2022年3月10日 17:07

这两年是一头扎入笔记工具这个领域的两年,寻求各种软件如何与工作和生活结合,把它们使用出 “生产力工具” 的效果,以及达到 “让生活过得更有条理” 这个目的。这个念头不坏,但是过程中好几次差点过头,导致平衡打破,顾此失彼了。好在及时反应过来,意识到应让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反过来让我为工具所用。


我能找到最早的笔记内容,要从大学时期学习计算机专业时算起。那时用着大名鼎鼎的 Evernote 和印象笔记,纳闷为何有两个账号,现在明白过来了,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进入国内市场并不一定会使一个软件更加本地化、追求用户体验,这完全取决于开发团队的良心。

除了印象笔记,我还使用过为知笔记,这两者是我大学时期用得最多的笔记软件。我在使用为知笔记的过程中学会了 Markdown 语法,让我获益至今。但因为一些原因,我没有重度使用为知,而是后来在工作上用回印象笔记,我在印象笔记中存有大量跨境电商相关的笔记,从网络上剪藏的文章到上课笔记和公开课照片,以及工作日志和较为敏感的信息,几乎囊括所有工作相关。

这些笔记对我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充了几年的会员。那时候的印象只有免费账户和标准账户,现在再次打开印象笔记的账户页面,已经多了高级账户和专业账户,想必未来还会继续增加。除此之外,软件日益臃肿,广告越来越强奸用户的眼睛,直到2020年,我实在受不了印象笔记糟糕的使用体验,开始寻求另一个更加合适的地点存放我的笔记。

notion 和 teambition

首先我找到的是 notion。这个软件在笔记圈子内大有名气,甚至一定程度上出圈了。另外一个有相同现象级的软件是 Roam Research,不过高昂的售价和学习曲线没有让我想去学习的欲望,于是学习使用 notion。刚开始接触 notion 的几个月,它几乎成为我记录的全部,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上有什么内容都一股脑扔进去,博客草稿箱里还有一篇文章叫做《人生苦短,我用 notion》。显然我没有也不打算继续完成它。当时虽然只有英文和韩文,网络连接不稳定,不能离线本地,但不影响我的使用。不过这个时期我没有把握到 notion 的精髓:block 和 database,而是把 notion 用成了另一个印象笔记,最终上面提到的缺点(加上极不方便甚至不可行的导入导出)成为我不再重度 notion 的原因。

工作上强烈的需求使我不能停下记录的脚步,我看到 teambition 被阿里收购,同时做了全面的本地化,我成为第一批改版后的 teambition 用户(参考博文)。他的项目模块可以区分工作和生活,又从这个时期接触到 all-in-one 这个概念(现在回头看,这是一个相当不好的概念),开始着手把所有东西丢进去。至此我已经在好几个笔记软件之间转移数据,这浪费了许多没必要的时间。teambition 同样因为其仅 web 端的限制,无离线本地和时不时出现的小 bug 和掉线,以及阿里大量的黑历史,我开始理性地思考我需要的一个笔记软件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刚性需求,有哪些不是必要的。

经过大量重度使用几个笔记软件后,我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本地离线,纯文本通用格式,方便的导入导出,多平台同步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2021年3月我接触到 Tiddlywiki,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从哪里得知这个神仙应用了。它的理念十分迷人,Tiddlywiki 官网中的哲学:记录和组织所有信息使其将来可重复使用;记录信息的价值与其重复使用的难易程度成正比;把信息切割为最小的有意义单元,并且重新建模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新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应用本身,即原子化笔记,用标签关联,再灵活结构化。除此之外,Tiddlywiki 是开源且完全免费的,作者和社区从04年一直开发迭代到今天,去年12月版本号更新至 5.2.1,是笔记软件里的常青树,在笔记圈子里有一定数量的拥趸。国内也有几位大佬做出大量贡献,贴在文章结尾。

我从 Tiddlywiki 学到了不少。我不再纠结于 all-in-one 的想法,而是用好每一个手上的工具,即是发挥工具的优点,忽略它的缺点,并通过其他工具来弥补。我开始个性化自己的笔记软件,这是在印象或者为知做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笔记,第一步链接(正向链接,和与之相伴的反向链接),第二步溯源,把笔记的来源也一并记录,也就是一直应用至今的一元笔记法:以时间轴记录所有内容,时间戳作为索引;记下任何想要记下来的内容;通过链接关联;时常回顾并整理。这一点是我在用 notion 时没有做到的,当时我只是建立了一个 database,然后使用 calendar 视图,把记录放在每一个日期格子里。这样的结果是,时间一长,既不方便回溯,也不方便整理,等于是做了一段时期的无效输入。还有一个更关键的一点,即抛弃剪藏,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所有笔记,这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之一。

接下来又认识到 Obsidian。不过我不是一开始就使用 Obsidian 作为长期笔记软件,而是在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之间互相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发掘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我能否适应这些因素。为此我有一篇笔记:Tiddlywki vs Obsidian,里面列出了两者所有优缺点和共同点:

  • Tiddlywiki 默认单页面信息量/笔记数量相比 Obsidian 更多,方便笔记之间跳转;Obsidian 支持笔记多窗口,自由排布
  • Tiddlywiki 可以不依赖任何软件运行,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 HTML 文件,而 Obsidian 还是一个 Markdown 编辑器,可以在不打开软件的情况下增删改所有笔记
  • Tiddlywiki 的编辑器较为局促,写作空间没有 Obsidian 敞亮
  • Obsidian 的标题和列表缩放功能是我的刚需,Tiddlywiki 缺乏这个功能或者需要插件辅助
  • 两者都是全平台,社区强大氛围好,但 Tiddlywiki 免费开源,官方不提供任何付费服务,纯粹的用爱发电项目,而 Obsidian 免费但不开源,官方提供付费同步和发布服务
  • 两者均开放,故支持各种不同的同步/备份方式,不受软件本身限制
  • Tiddlywiki 基于 wikitext (方言)语法,Obsidian 基于 Markdown,前者的表格表现形式比后者稍好一些
  • Tiddlywiki 自带单个笔记加密和整个笔记本加密功能,Obsidian 原生不支持加密功能(本质上是管理本地文件夹)

在这个期间,从少数派和部分知乎文章里接触到 “PKM” 和 “工作流” 之类看似高级的概念,把自己搞糊涂了。经过一年想明白,方法论只是方法论,不能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仅仅是方法论,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自己的即使是野路子也是好理论。

Tiddlywiki 自带一个新建 Journal 笔记的功能,新建后自动以日期命名,并且带一个 Journal 的标签。这是我使用上述提到的一元笔记法的起始,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后面用过的所有笔记软件里,这个在其他的笔记软件被称作 Daily Notes

Trilium

我短期用过的 Trilium,和 Tiddlywiki 类似,由个人开发者开发维护,开源免费,数据保存在数据库文件里,跨平台并有多种同步方案。Trilium 的风格更理工,你可以从老版本的 UI 里看出一点冷机械工业味,我特别喜欢这个味道。它有别于其他笔记软件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文件夹即文件,逻辑上有文件夹的形态,实际上文件夹本身也是一个笔记文件,同时能记录笔记和列出这个文件夹内所有笔记;二是可克隆目录树,即同一个目录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父目录下,此处修改,彼处同步,类比像 notion 的一个较新功能 sync blocks,不过我对这个没有需求,不知具体体验如何。另外还有一个贴心的小细节,例如 Daily Notes 中会显示当天修改过的文件,其他软件里暂时没有见过这个功能。

不继续使用 Trilium 的原因有几点,一是部署服务端对我而言有些困难,尝试几次均未成功,便不能在移动端同步我的笔记内容;二是软件体积有些大,portable 模式转移也不方便;三是文件存储在数据库里,不能做到在多台设备同时修改一个文件。我对此有需求(所以 Trilium 和 Tiddlywiki 都被排除了,反而 notion 能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毕竟后者是纯云端笔记);四是笔记数据(.db 数据库文件)保存的位置不能方便地选择调整。Trilium 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笔记软件,只是由于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不适合我,所以没有继续使用下去。


如今我的主力笔记软件是 Obsidian,一个正在慢慢从笔记软件发展为插件平台的资源管理器,满足了我几乎所有的笔记需求,开发者更新频率很高,也有很热闹的英文和中文社区,大量插件开发者给这个软件注入灵魂。我因为对移动端的强需求,只有赞助者能获得早期移动端安装包,于是在21年5月赞助了 Obsidian 成为一个 Insider,也因此能提前用上全平台的内部版本,换言之是做小白鼠,也算是为社区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另外还有些笔记软件使用时间或长或短,没有获得足够的体验,却因为某些原因让我没有继续使用下去的,就不展开说了:Joplin,思源笔记,myBase,logseq,OneNote,有的很优秀,有的快要死去,有的还在茁壮成长。篇幅已经很长,想详细说说自己的笔记心得,但会使文章显得过于臃肿。下次一定。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相关:

笔记相关:

Youtube NickMilo 的视频: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 清明

2021年4月2日 01:00

三月结束了。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忙碌的三月。忙碌,却没有感到特别充实。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想不起来,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寻找。干脆不想之,过好每天,记录当下。

小米

昨天和前天,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雷军站台。好像很久没有见到雷军了,可能是我没有好好关注,不过这一次的发布会与以前不同,官方的造势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近年来比较重要的一场发布会。果然第一天就有几个爆点,小米11 Pro 和 小米11 Ultra,两台非常有竞争力、非常扎实的高端旗舰机,是小米踏入高端市场的稳重一步(这句话听起来真是官方),比之前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以及小米11的几个版本)更强大。我特别喜欢小米11 Pro,配置拉满的同时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压了前段时间的一加9 Pro一头。我本是一个一加多年老用户,这一次可能真的会选择小米11 Pro。

为什么不选小米11 Ultra?因为它太重了。虽然有市面上最强的影像系统,虽然 DXOMARK 已经不再纯粹,但是143这个分数打出来还是惊讶了不少人。更离谱的是,雷军把黑卡拉出来现场对比。对比过程对黑卡着实有些不公平,但效果却是清清楚楚放在观众面前。我前段时间和朋友说,今年我的目标是买一台微单,可能在黑卡、理光或者富士之间选。雷军掏出黑卡对比完后,朋友问我,“你还考虑黑卡吗 哈哈哈哈”把我给问住了。我一直说微单在成像上永远都会压着手机一头,因为物理条件限制在理论上决定了不可超越,可是这一次 GN2 的底有1/1.12英寸啊!

当天晚上和第二天,几个数码自媒体发布了上手和简单评测的文章。对比对象出现了 一加9 Pro,非常遗憾,在大多数场景下,小米11 Pro都压制了一加9 Pro一头。一加9 Pro发布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和好友去一加线下 Pop-up,人山人海不足以形容。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入场,看不到真机,倒是见到了张老板。身形略显消瘦,一脸友善的微笑,不愧笑面虎之名。前几年一加7 Pro发布的时候我也和好友参加了 Pop-up,去晚了没见到张老板,倒是现场买了真机,还参加抽奖活动获赠一个一加背包,一背就是近两年。

Pop-up 没有,我和好友灵机一动,不如去顺电看看?一去好家伙,一共就两个顾客在看一加9 Pro,不用在楼下排长长的队伍。现场放了一款绿色版和一款黑色版,绿色版非常漂亮,漂亮到不论拍照还是亲眼看到都是迷人的,优雅低调又不失品质感,上一次一加这么好看的颜色应该是一加6的电光紫。一加8系列的颜色真的不好看。缺点也明显,一是价格没有太大竞争力,二是指纹模块的位置非常反人类,三是镜头质量有翻车嫌疑,而我已经在一加的影像系统上栽过两次跟头了。如果今年我有换手机的打算(不买相机的前提下),小米11 Pro顶配会是我的首选。


除了11系列,小米还发布了MIX。等了好多年,结果今年出来的MIX是一款折叠屏,MIX Fold,发布会结束后,线下真机让很多人失望了,外屏很小,还特别细长,像一个遥控器;边框特别黑粗大,用一个网友的说法,像小米自家的多亲手机。内屏的折痕也明显,网上一些消息透露,铰链用的是三星初代Fold的技术,已经被华为淘汰了的。前段时间在线下体验过华为Mate X2,那个质感简直了,楔形设计,又薄又轻(其实并不轻,这个造型让持机手感很轻),是市面上最好看最实用的折叠屏手机,没有之一。华为供应链相当成熟,用了一代,就把整机做到如此成熟度,希望小米能迎头赶上。MIX Fold的目标不仅是打开折叠屏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我想除了把价格打到万元内,更重要的是在自家黑灯工厂100%制造,为以后迭代铺路。有些朋友认为MIX Fold不该被称为MIX,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初代MIX的惊艳,到现在都叹为观止,可以说只手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方向不为过。接下来的几代愈发沉闷,MIX这块招牌都快被打烂了,于是米粉憧憬下半年会有一台真正的MIX,就像DC粉希冀扎导正联的存在一样。

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

正义联盟导演剪辑版是真的存在的!从去年施耐德放出消息,到今年一点一点透露的消息,DC粉的信心越来越充足。4年多以来粉丝、扎导、演职员和华纳之间的恩怨情仇,甚至比电影本身更加让人激动,特别燃,比那什么还燃。许多自媒体和知乎高票答案把这个故事讲得清楚,也有专门的网站展示时间线,我尝试简短总结:AT&T财大气粗,HBO MAX想要打响头炮,扎导藏着心愿,诺兰在各个高管之间奔波,演职员一齐出来发声,还有粉丝们的热情和热爱,华纳看到其中的机会,不如做一个顺水人情,一笔7000万美元的投资换回皆大欢喜的结局。

起初扎导想作为4集或6集的电视剧集形式,一周放出一集,后来改为一次性放出全部集数,最后干脆当作一部4个小时的电影来放映。DC粉/扎导粉就像过年一样,我开心到四处奔走欢庆,直到正式放出的前一天,网络上意外流出原片资源。其中有各种可能性和阴谋论,在此不多提。我开开心心下载完,花了2天的时间,把导剪版认认真真看完。不少段落来回拉片,体验和院线版几乎完全不同。

基本一致的故事主线,重做了荒原狼形象,改了大量台词,钢骨和闪电侠人物弧光完整,增加许多篇幅介绍各个英雄,没有院线版工具人的情况出现。蝙蝠侠人物本质还是不太像漫画中的行为逻辑,女侠比院线版也好了不少。超人的复活前中后期说得过去,不会有突兀感。路易斯也比院线版更合理,没有了奇奇怪怪的台词和行为举止,换句话说,导剪版把人物的所有动作合理化了。院线版是导剪版的增删改版,几乎已经是另一部电影。缺点也有,扎导的习惯是升格过多,过于注重油画般的构图和色彩,讲故事的弱势依然存在,但我认为远远好于院线版。期待了这么久,最终扎导和工作团队交出的答卷,十分让人满意。

扎导说后期还会出一个灰版(黑白版)正联,除了色彩以外,和导剪版没有多大区别。我觉得有一个4小时的导剪版,已经足够影迷漫迷们开心很长一阵子了。还有上面提到的恩怨情仇,开个脑洞,不如把这一段故事也影像化?万一真做了呢。


2月18日以来,我在 notion 记录了不少事情,时事类、IT类、影视类,大多为一句话,或者带一个链接。现在时间久了,反而不太想再提起。3月3日我从搜索引擎得知了一款笔记软件 TiddlyWiki,一发不可收拾,当天开始深度学习使用,一步步代替 notion,作为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软件。因为其私有、单文件、信息之间强关联的特性,大大戳中了我的笔记需求,甚至刷新了一遍我对笔记该有的使用方式。3月29日,在群里讨论笔记软件时,博友阿钧提到了一款 eDiary,同样地,我也被这个软件的理念和开发者的理想主义击中。那段讨论挺有价值,值得好好记录下来。三月一头一尾,我找到了数码世界的新鲜又亲切的落脚点。

草稿箱里有一篇《人生苦短,我用 notion》,短短几个月,我连 notion 都想逐步脱离,走向私有离线。这能不能算是云时代的PTSD?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2020年12月15日 22:57

evermore

没有任何预兆,Taylor Swift 突然在 12 月 11 日发行了新专辑:evermore,此时距离上一张专辑 folklore (7 月 24 日)仅仅过去 140 天。

作为创作歌手,在 31 岁的年纪有如此旺盛的创作欲,巅峰当下,未来可期。我甚至还没听熟 folklore,本身 folklore 就以大量生僻词和历史故事梗著称,evermore 又是 folklore 的姊妹专辑,估计会苦了不少母语非英语的歌迷朋友。我购买了数字专辑,在实体引进以前,会如同 folklore 那样不停循环。

evermore

知识管理和写作

前段时间收到了 teambition 的内测邀请,我立马把所有工作笔记转移上去,包括文档、待办事项、项目管理和网盘。半个月下来,最好用的功能是网盘,能够把我工作所需资料以一个相对便利的形式保存于云端。但是 UI 设计不够完善(毕竟还在内测期),有些 bug 和频率稍高的断线和丢失很让人苦恼。且 teambition 仍以 团队协作 为核心体验,对于个人使用而言,总有些功能多余,又有些功能缺失。

teambition 声称个人使用完全免费,内测用户云盘 2T 的容量(另外还有一个内测项目 阿里云盘,内测用户能有 1T 免费使用空间,加起来完全满足个人使用)速度能够拉满,分享较百度云网盘方便(那是必然)。出于测试版本和某些原因,我尚未把分散各地的网盘(包括但不限于百度云、Google Drive、OneDrive)转移过来。日常在不同设备间的文件交换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能用的。不过在安卓手机端,teambition 和 阿里云盘 app 就是 beta 中的 beta,不堪一用。说到这里,我依然没有一个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方便地(不受网络限制地)转移各种文件的方式。各大平台提供的软件,用 VPS 自建 Nextcloud,我技术水平能够实现的方法几乎都尝试了一遍,仍然不是特别实用。

闪亮亮的金标标

在使用 teambition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应用有一些难以理解的体验。比如明明是国内企业应用(在被阿里收购以后),访问速度却非常玄学。在web端,teambition、印象笔记、飞书、notion、为知笔记、语雀这几个应用里,teambition 的打开速度居然是最慢的。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过卡死现象。不知是否我的网络问题,但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公司网络,这个问题都没有答案。打开首页后to do是一片空白,切换项目、日历、网盘大概率出现蜜汁卡顿。在thoughts里,一篇超过2000字的文章打开需要超过5秒,拖动中伴随大量卡顿。

在使用 teambition 期间,我还尝试了 notion、语雀、飞书等各类知识管理工具,其中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脱离印象笔记。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是我使用时间最长和最深入的笔记软件,从 2012 年有云笔记概念起,我的所有文章草稿和收集都在这两款软件上。为知最初是我特别喜爱的笔记产品,但随着时间推移,产品的稳定性越来越弱,功能较少,后期转移到印象笔记上使用。使用印象笔记时有两个账号,一为国际版即 evernote,二为国内专供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把印象笔记作为主战场。

我购买过印象笔记的会员,标准账户¥98/年。因为产生了依赖,对多设备和使用流量的需求提升,也对印象笔记比较信任,于是重度使用两年的标准账户。后来出现高级账户和专业账户,没有升级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价格也不在我的接受范围内。再后来印象笔记无孔不入的账户升级提示把我搞烦,PC 端软件的优化像一坨屎,我又转而寻找更加合适的管理软件。

插播一段,此时此刻这段文字我正在使用安卓端应用 纯纯写作 撰写这篇文章,同步到 Google Drive坚果云,目前尚在思考如何在不同端同步文章。此前用notion安卓端写,发现由于notion的block设计导致无法复制整篇文章所有段落(web端可以实现,安卓端仍不能),这是一个致命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纯纯写作是手机端码字的现有解。其实使用印象笔记便可多端同步(安卓、PC、web),只是我内心已经十分抗拒印象笔记软件和它的团队。

notion

上面提到了 notion。我的上一篇文章完全在 notion 上完成,包括web端和手机端。虽然有网络原因限制,在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基本实现了在什么设备都能随时拿出来续写。

写作只是 notion 功能中的一部分。

在发现 notion 以后,我毫不犹豫抛弃teambition,把工作、待办和笔记搬迁至notion,只留下teambition网盘继续使用。毕竟不限速容量1T的条件不是谁家都能提供的。

我的notion已经成为一个工作台和线上知识管理库,工作内容、待办事项、阅读电影写作、文章收集都能用出花来。block和database是notion最大的卖点,大部分工具和应用都已有block功能,甚至包括 WordPress 的古滕堡编辑器;但因为notion database的存在,block的使用直接提升两档。这里放几篇notion相关文章:

https://linmi.cc/3373.html
来自 @Linmi 大佬的文章

想要玩转 Notion?你需要这份快速上手指南 via@少数派

Notion 的支撑者 via@少数派

未来也许会写一篇notion。国内有一家公司,像素级模仿notion,叫做 我来。开发者毫不避讳,直言在notion上获取了相当多灵感。当我使用过后发现,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我来 有几个比 notion 好的地方,一是网络,毕竟服务器在国内;二是对中文的优化。我的写作时会遵循一个习惯,当我正式提及某一产品/人名/软件等的英文时,我会在英文前后都增加一个空格。大部分笔记软件里我是手动添加两个空格,而 我来 对此有像素级的优化,效果相当好。

但是选择不使用我来的理由就更多了。我只需提一个:没有 database 功能。

我来 提供了一个 简单表格 功能,顾名思义,这就是个简单的表格,只能插入文本。根据我来的最新进展,团队已经在开发 database 功能,挺期待未来这个功能具体效果如何。但如今我已离不开notion database了。

notion也有一些缺点。网络问题是其一,但于我称不上问题,国内访问也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对我来说缺点一是如上所述的中英混合的问题,二是inline database似乎不能选择展示数量,而是显示所有,在filter和sort中也没找到合适的设置选项。除此之外,notion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还有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即安卓端没有遵循 Material Design。对于类iOS设计,我已经非常疲劳了。

2077

日夜期待,赛博朋克2077 终于在2020年12月10号正式上线了,不用等多57年。我的笔记本显卡是4年前的GTX960M,能打开2077我就烧高香了。结果不出所料,我把特效调至最低,分辨率降至1366*768(相当熟悉的分辨率),更新首日补丁和N卡补丁,游戏帧数高达20-45帧。对于我这种剧情党/非画面党,只要能玩,我便能接受,只是赛博朋克2077无法开高画质是一件特别可惜的事情。

截止12月15日,我的游玩时间11.7小时,已经深深被剧情所吸引,遇到了约不到100个BUG,我想我的笔记本已经很用力地吹着风扇,随时让我能榨干这台年将5岁的机器。

我在购买游戏前想过在GOG平台购买2077,因为100%的收入都将归波兰蠢驴,最后还是妥协了,把298块送给G胖,已经习惯steam多年,没有精力再开一个新平台。

后翼弃兵

这是今年下半年最火的剧之一。国际象棋题材的影视剧完全提不起我的兴趣,完全冲着女主角 Anya Taylor-Joy 去看的(这名字也太长了),在2016年的电影《分裂》里被她的表演和灵气吸引。Anya在《后翼弃兵》里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一个大女主确实撑起这部7集迷你剧。

这部剧在服化道上可以拿满分。演员妆容、道具、服装、布景完美还原了50、60年代,没有一秒钟让人出戏。更惊喜的是,剧情节奏把控相当到位,把国际象棋这种缓慢安静的运动拍出了惊险刺激的感受,每一场戏都刚刚好,且所有的感情线和比赛都为“女主角的个人成长”这条主线服务,7集下来没有一点冗余和拖沓。

Beth.

今年还有两部特别喜欢的剧,《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越来越觉得这种买断式剧本比边拍边写剧本的电视剧更加有味道,比如《越狱》、《行尸走肉》、《绿箭侠》、《闪电侠》,剧情走向慢慢崩溃,最终不得不弃剧。


不记录,便会遗忘。我想尽可能记录下我所思所想所见,就如2019年尝试的一个实验:每月梦呓,缺点在于记录的内容平均质量低,虽名为梦呓,最好少点梦呓。接下来会用这篇文章的方式来记录,在已有的工具里写下每一个灵感,然后把有价值的/值得记录的撰写成文。多年后回过头来看,就会像我现在回过头看5年前的文章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