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我在跟谁聊天?

2025年3月16日 11:00

最近身边出现了一些鼓吹AI代替部分思考,成为思考重要环节的人。

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是因为这几天跟朋友聊天,说起了我手上正在处理的「离婚案子」。因为对方也是一个去年离婚的男性,所以聊了聊离婚期的「戒断反应」。

他完全不关心案例本身,只是一味地用「过来人」的身份,对我提出了一些对对方的「蔑视」。我只能不停强调他们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首先是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其次是两人的性格成因也不相同。我不得不迫使他先停下来,聊聊「案子」本身。

我大概描述了一下案子本身,想从他作为一个经历过离婚的人来聊聊戒断反应持续的时间和形式。他很快就回复了我,用非常官方的说辞,为我列出了好几条「解决方案」。每一个解决方案看上去都是一个「方法」,但是还是在规避一个重要的事情——「这个案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现在的情绪」。

我问了这位朋友一句:「你是用AI来回答我的吗?」

他:「内容有点多,我让AI帮我总结一下。」

我:「结论呢?」

他:「我结合AI提出啊,我觉得它说得蛮好。」

离婚的事儿倒不是大事儿,这位朋友跟AI的配合让我来了兴趣。


我并不是一个极端AI反对者,不会觉得AI最终会毁灭人类,这件事反而是值得在小说这样的载体去进行思考的。我的生活也有很多是需要AI的,比如宠物出现了一些行为反应,我会第一时间询问ChatGPT。但我也会有意地限制它代替思考这件事。

我问这位朋友:「AI得出的结论,你有想过它背后的逻辑吗?比如为什么会建议当事人出去旅游散散心?」

他:「建议就是建议,当事人是否采纳就跟我们没啥关系了。我觉得它说得挺对的,与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如从里面抽身去做点别的事情来分分心。」

我继续追问:「如果我是询问你的人,如果你告诉我可以出去旅游散心,但是你没办法告诉我原因,我也很难说服自己去执行,因为情绪先于行为存在。」

他:「那我的建议就是,爱信不信,我既然给的是解决方案,就不是要你去接受或者不接受的。至于原因,一是需要创造物理和心理的空间,二是需要重塑自我的身份认同,三是需要情绪疗愈和自我对话,四是需要增强掌控和自信心,五是要为自己提供反思与成长的契机。」

我:「这还是AI的答案吧。」

他:「我觉得它说得很有道理啊。」

我终于问出了我最关心的问题:「你难道都不会先自己思考一下吗?」

他:「我觉得AI很好地整理了逻辑,我看了之后认同它的答案,我不觉得我没有参与思考,因为我在看结果的过程中,它也帮我整合了我的思路。」


这位朋友很有趣,他平时很爱看那种一步一步求解数学答案的直播。以前我还跟他聊过这件事,想弄清楚「成瘾机制」到底在哪里。他每次给我形容解题直播时,都会用到「爽」这个词,他觉得数学公式本身代表了一种秩序层面的爽。当解题人一步步将各自零散的公式,一层一层套入解题过程时,他会不断地产生多巴胺带来的正反馈刺激。

我因为实在不能理解这种「爽」,所以也好奇地看过几次——毕竟自己是个学渣,现在能看懂解题过程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就已经不错了。

我问他,他是否有把自己的这个喜好,问过AI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他觉得有趣,立马去问了AI,得出的结论是:

解谜的快感:智力的审美感受:情绪上的放松与疗愈:替代性成就感:求知欲的满足:社交归属感:

我:「是这样吗?」

他:「我觉得它说得蛮对的。」

我:「你在看这些直播的时候,你心理都在想什么?」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问题AI没办法代替他的思考,他过了好一阵才回答我。「我会觉得自己还有别的思路吧,有时候看他解题也会莫名愤怒,因为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后面我省略了一堆我听不懂的高数内容的举例)

我:「你数学成绩最好是什么时候?」

他:「高中吧,能考140以上。」

我:「后来呢?」

他:「偏科啊,大学没进喜欢的科目,高数也不是主修科目,但还是会上课。」


后来,我们聊了聊他如何热爱数学,将数学作为逃避学业压力的方式,才导致了高中时期严重偏科。聊了一阵,我又建议他把他跟我聊天时讲述他自己关于如何热爱数学的内容,喂给AI看看AI会不会进一步得出「原因」。

AI给他的结论是:「用擅长的领域建立自我价值、获得潜在逃避现实的安全感、潜意识中对现实的对抗心理、社群归属感。」

我再一次追问:「这说的是你吗?」

「好吧,有点不太像,我好像没有用它逃避现实,我就是吃饭的时候看看而已,我现在也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你要说价值感感觉也没有太大必要,社群归属更没有,我在这种直播都是不互动的……」

我从聊天记录里翻了好久,引用了最开始跟他聊起的那句话:「现在还觉得AI得出的结论,有其背后的逻辑吗?」

他:「但你不能否认,它确实给出了一些能够理清思路的方向吧。」

我:「不,我是说代替逻辑思考这个部分。」

他:「哎呀,只是说借用一下,没有说完全相信AI的思考。」

我:「那你是怎么做的?」

他:「对于AI的结论先找到自己认同或不认同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故事去印证观点的可行性,对AI结果保持质疑、反驳的态度,重新用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表达,加入自己的观点和修饰。」

我:「等一下,这是你还是AI?」

他:「好吧,是AI。」

我:「那我到底在跟谁聊天?」


他说自己真的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他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甚至是他写报告、文章都会先用AI来梳理框架,对于一些需要罗列呈现的内容,也会用AI总结成小标题+段落的方式,然后再变成自己的语言。

我:「那我怎么知道你和我聊天、你写的东西、你给的建议是你本人,还是AI提供的内容?」

他:「我觉得没区别啊,因为AI确实帮我总结了我脑子里面觉得正确的东西。」

我:「不是啊,是你脑子里先有了这些答案,看到了AI给出了跟自己观念一样的答案?还是说你看到AI结果之后,觉得我好像也能想到这个答案?这是两件事,后者更具迷惑性。」

他:「我觉得是AI在补充我的视角。」

我:「补充的占比是多少?」

他:「能开拓我的视野就行了呗。」

我:「补充的占比是多少?」

他:「这很重要?」

我:「当然,这件事决定了你到底有没有思考。」

他:「跟这有什么关系?」

我:「因为这是主动思考和被动思考的本质区别。」

过了一阵,他回到了我:「但是这都是思考,一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无到有,一个是从困惑到清晰的创造过程。」

我:「我又在跟AI聊天了吗?」

他:「你怎么知道?」

我:「我在每一次问你问题之前,都让AI回答了,也就是说我在跟你聊天的同时也在跟AI聊天。」

他:「你真可怕。」


我不太确定他什么时候是以「人」的状态在跟我聊天,所以我决定让他停留在「人」的状态,保留情感的部分跟我聊天。

我:「我们又来聊聊你为什么喜欢看数学直播吧。」

他:「用AI吗?」

我:「不是,你离婚之后是不是孩子分给了前妻?」

他:「嗯,一个儿子。」

我:「多大啊?」

他:「9岁,小学三年级」

我:「以前他的数学作业是你辅导的吗?」

他:「是啊。」

我:「好了,这就是你爱看数学直播的可能性之一。」

似乎我们的话题在这里终止了,过了好久,他才问我:「是AI回答的吗?」

我:「不,是我跟你都是人的情况下得出的答案。」

他:「好吧。」

好听的假话和难听的真话

2024年12月24日 23:56

一直很想聊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没办法「二元对立」,看上去是二选一,实际上这两件事通过排列组合,就能玩出非常高超的「阳谋」——捧杀,即先说好听的假话,再用难听的真话给将军。

这一次,换一个视角,好听和难听,并不是「发出者」决定的,是听到真话或假话的「接收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确定的。而至于说是真话还是假话,是「发出者」决定的「策略」,只不过对于一些极其自洽的人,他们也听不出好话歹话,把难听的真话都统统当做赞美。

好听难听、真话假话就从二元对立,变成了一个二维象限。在象限里,既能找到对方在用什么话术、出于什么目的,时刻自查自己的「真假」,也能反向利用别人对于「好听难听」的定义,把你想要说的真话,变成利器捧杀对方。

于是,我做了这样一期播客,来聊聊「好听的假话」和「难听的真话」。

17|你更愿听「好听的假话」还是「难听的真话」?

轰轰烈烈的活,翩翩然然的去

2024年12月4日 22:55

我很能理解琼瑶自杀,特别是一个浪漫主义创作者的自杀。

她希望把自己定格在最“值得”的那一刻,不希望目睹自己因为老去而出现物理性的“死亡现象”,比如大小便失禁、失去意识、甚至失去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权。

不过,我会觉得琼瑶的自杀是“负责任”的,她留下的那个遗书里,不仅交代了自己选择自杀的充分原因,也给家里人做了充分交代,也给社会一个诚心告诫——我是因为度过了轰轰烈烈的一生,所以我在此时此刻选择了自己最体面、也是最酷的方式去落下帷幕——这和沙白的死是截然相反的。

当然,我不是在宣扬自杀的浪漫主义,而是琼瑶确实已经活够了本儿,我们作为普通人很少能够抵达她的文学高度,她留下的作品也会作为符号继续让人们记住她。此刻的她只是肉体消亡在了物理世界,但她的作品会在精神世界被人,无时无刻提起和记住,不会堕入“终极死亡”的绝望之中。

琼瑶阿姨的去世,就像是她把自己的人生写成了一本书,只不过我们现在是阅读到了最后的一页。

因为这个热点,我也测试我们的极限时间,在4小时内完成了播客的内容,本来想着多存几篇再上线小宇宙,既然琼瑶的离开,那也算是一种奇妙的节点吧。

欢迎光临,然后请多指教~

RTranslator – 一款 Android 开源离线本地实时同传翻译 APP

2024年6月29日 10:54

RTranslator 介绍

RTranslator 是一款适用于 Android 的开源、免费、离线、实时的翻译应用程序。RTranslator 使用 Meta 的开源 AI 模型 NLLB 进行翻译,使用 OpenAi 的开源 AI 模型 Whisper 进行语音识别,是一款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运行的开源离线本地实时 AI 同传翻译 APP,在境外也不用担心因为手机无信号或无流量而无法使用了。


对话模式

如果双方手机都安装了 RTranslator 这个模式可以实现(几乎)实时的语音翻译对话。适用于会议或者长对话场景。

  • 双方都启动 RTranslator ,点右下方的 Conversation Mode 进入对话模式,手机会自动查找附近的设备,一方发起连接请求,另一方选择接受,你们两个的手机进入对话模式。
  • 正常说话,你的手机(推荐带个蓝牙耳机,这样能精确识别说话人)将使用OpenAi 的开源 AI 模型 Whisper 进行语音识别,将语音识别为文字,显示在你的 RTranslator 界面内。
  • 识别到的文字被原文发送到对方手机,对方手机使用 Meta 的开源 AI 模型 NLLB 进行翻译,显示在他的 RTranslator 界面内。
  • 调用对方手机中的离线 TSS 将翻译后的文本读出来。
  • 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这样一对一用,甚至可以多对多,将多个人的手机加进这个聊天室,互相翻译。
  • 影响翻译速度的主要是说话人本身手机的性能,AI 语音转文字需要至少2秒,而 AI 完成翻译几乎是瞬间的。

对讲机模式

对话模式更适合长对话,对讲机模式则适用于临时对话场景,比如问路或者买东西时的对话。

  • 启动 RTranslator ,点左下方的 Walkie Takie Mode 进入对讲机模式
  • 在屏幕最上方设置,双方所用的语言,比如中文、英文
  • 双方开始对话,RTranslator 会自动识别语言,在我们的例子中,RTranslator 会听到中文就翻译为英文并显示在右侧说话人,听到英文就翻译为中文并显示在左侧说话人。
  • 你可以点击最右边的扬声器 🔊 图标,决定是否开启TSS朗读功能。

文本翻译模式

就是个正常的翻译器,复制文字进去,选择什么语言翻译到什么语言,点翻译就给你翻译。

RTranslator 总结

  1. RTranslator 使用 Meta 的 NLLB 进行翻译,使用 OpenAi 的 Whisper 进行语音识别,这俩基本是目前(几乎)对应领域最先进的 AI 模型,收听和翻译质量嘛,很多句子翻译出来的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要说多好算不上不过看懂还是没问题的,简单的沟通肯定是够用了。

  2. 作者已经对 AI 模型进行了大量优化,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内存需求和运行时间,尽管如此还是至少需要你的手机有不小于 6GB RAM,模型本体和运行库之类的,需要占用手机大约 2G 的储存空间。运行速度嘛,骁龙870 + 8GB 内存的平板上,一句话从说完到翻译完大概需要5秒。

  3. RTranslator 使用的模型是 NLLB-Distilled-600M with KV cache 与 Whisper-Small-244M with KV cache,使用 OnnxRuntime 运行模型。

  4. 这个东西的意义主要是可以脱离网络的离线使用和不会上传任何数据的隐私安全,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翻译质量,可以尝试 OpenAI,科大讯飞,Deepl 等厂家的在线翻译 APP。

The post RTranslator – 一款 Android 开源离线本地实时同传翻译 APP appeared first on 秋风于渭水.

音频:我不是码农,我是程序员,我和你一样,为理想而奋斗

2023年9月10日 12:09

不慌不 MANG 播客的主播 FANG FANG 聊了一下程序员的话题,音频放在这里。下面是 Spotify苹果 Podcast 的嵌入代码,国内的小宇宙链接在此。

Show notes:

  • 02:36 “码农” 是不经意的自嘲还是妄自菲薄?
  • 04:45 十年前写下《致那些自嘲码农的苦逼程序员》文章的机缘
  • 11:32 要意识到自己所讲述的故事 narrative 对自己的暗示, “自我验证预言” 与现实的交互影响
  • 15:38 误解之一: 程序员是无趣的人?
  • 17:23 误解之二: 程序员的工作单调乏味?
  • 24:17 程序员也需要全面的能力, 写程序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
  • 30:08《你不适合做程序员》? 做程序员的必备特质
  • 34:10 在转码的潮流背景下, 这些程序员的必备特质是自带的天赋还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 37:56 “程序员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程序员解决问题不是民主选举。世界上绝大部分优秀的系统的绝大部分,总是由很少的人设计出来的” 那么作为普通程序员, 可以享受到什么样的乐趣?
  • 40:33 如何看待一辈子只做程序员? 这是一种无奈的被动选项吗?还是也可以是一种认清楚自己喜好之后的主动选择?
  • 41:10 误解之三: 程序员是一份 “不体面” 的工作?
  • 44:01 匠人 🆚 程序员
  • 45:51 程序员科学的思考方式也让我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大受益
  • 48:38 喜欢工程师文化中的平等交流,就事论事
  • 54:20 需要意识到的程序员思维定势(陷阱): 生活中没有程序里 100% 的因果和确定, 以及非黑即白的 0 与 1
  • 57:30 四火的书籍推荐《大败局》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