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品味江南(三)–虎丘塔 东方明珠

2025年3月10日 13:29

时间总是那么不禁用,三天时间看似很长,然而,一眨眼就到了最后一天了。而至于行程,今天似乎也不能安排太多。

对于当地的景点,我并没有了解太多,基本是对象说去哪里就直接去了。主要的宗旨就是尽量选择人少的地方,所以,最后的一天的上午定了虎丘塔。

路上经过虎丘婚纱城,据说挺便宜的,然而,现在买套婚纱也没什么用,关键是也没地方放,毕竟没有三百平的大房子。

虎丘塔,苏州云岩寺塔,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虎丘山山门内8号,因坐落于虎丘山而得名,亦被称为虎丘塔。这座塔的创建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末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并在北宋初(961年)最终建成,至今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宋塔中时代最早的典范,更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巧的结构而著称。塔身呈八角形,共有七层,仿照木构楼阁式样建造,每一层都巧妙地装饰了腰檐和平座,总高度达到四十七米七。遗憾的是,原云岩寺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一场大火中完全焚毁,然而这座塔却依然屹立在山巅之上,成为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不出意外,通向景点的路上依然是站满了导游,见到人就问要不要导游。

这水乡的景色,看多了果然也灾难看出区别。好东西吃多了也会腻,此时这种景色,却没有开始见到的时候那般的惊艳。

这个鼎下面的一行字,写的是?周王子吴鼎?

这憨憨泉的井水,喝了会变得憨憨的吗?

古真娘,据说是和苏小小一样。不过另外一个在西湖边。果然江南男子多才俊,江南女子俱风情。

剑池宝子没看上,也不关注干将莫邪,而是注意力都到了前面的大石头上。来回爬上爬下玩了半天。

入解脱门,就真的解脱了吗?

终于见到虎丘塔本塔了,肉眼可见的是斜的。

并没有往两侧继续游览,原路返回就到了景点入口了。

至于最后,自然是去上海看东风明珠的大球子,虽然距离不远,但是各种限速堵车,七十公里开了一个半小时,这个时间花费的确让人有些抑郁。在苏州开了几天车,导致现在一进隧道就莫名心慌,不知道该走那个车道,而导航在隧道里的效果,基本等于零,播报也不及时,就导致会错过出口,而现在,路口看不到车道引导线内心也会莫名的心虚,生怕走错了路线。

路上还能看到无轨电车的电线。

最终还是到了球子的对岸,一张照片,就彻底结束这次行程了。

毕竟,下次再带他们来这里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The post 品味江南(三)–虎丘塔 东方明珠 appeared first on obaby@mars.

上海博物馆

2025年1月2日 18:06


一件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文物,仿佛可以穿透历史的云烟,感受那一段段古代历史的繁华与绚烂。

上海博物馆有两个管区,东馆和人民馆,据说人民馆更大,馆藏更丰富,不过很难预约到门票,我只预约到东馆的门票。但东馆区,馆藏也超过我的想象,非常丰富,我花了8个小时,在勉强看完,累得脚酸背痛。东馆里,青铜馆,印章馆,陶瓷馆,货币管,雕塑馆,玉器馆,其中陶瓷馆和货币管是海内外最完整的通史陈列。这些馆看下来,可是说是通过文物阅读了“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

出差上海

2024年9月16日 19:09

好久没这么长时间的出差在外了,9月3日来到上海,待了有10多天了,预计还要待段日子。以前多次出差来上海,只停留过2、3天,去外滩和豫园短时间看了看。这些日子,在大上海,每天都忙着工作,没太多的机会去了解和观察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偶尔,晚上的时候,出去跑步,在酒店附近的街区看看。

今天台风“贝碧嘉”在上海登陆,外面一整天狂风暴雨,我是我第一次遇到台风天。

下面照片是酒店附近的一条小河:八尺沟。白天里,很安静,沿河跑步,还挺不错。

上周日,花了一天的时间去上海博物馆看了看。上海博物馆有两个管区,东馆和人民馆,据说人民馆更大,馆藏更丰富,不过很难预约到门票,我只预约到东馆的门票。但东馆区,馆藏也超过我的想象,非常丰富,我花了8个小时,在勉强看完,累得脚酸背痛。东馆里,青铜馆,印章馆,陶瓷馆,货币管,雕塑馆,玉器馆,其中陶瓷馆和货币管是海内外最完整的通史陈列。这些馆看下来,可是说是通过文物阅读了“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

不但介绍了文物本身,还介绍文物是如何造出来,采用了什么样的工艺,充分展现了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某个看着不起眼儿的小物件,可能就是价值连城的孤品。

可以观摩修复文物的过程,增长了不少见识。

一件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文物,仿佛可以穿透历史的云烟,感受那一段段古代历史的繁华与绚烂。

城市文化底蕴——自嗨的伪命题

2024年9月6日 10:20

副标题:城市,一座立体的权力花园 III

《香港,一座立体的权力花园 》
《城市,一座立体的权力花园 II》——剧本里的城市建立与毁灭

参与了一起脱口秀线下博客的录制,聊起了重庆和上海的刻板偏见。为了拔高立意,自然而然就会提到“城市文化底蕴”这个点,上海和重庆哪个更有“底蕴”?

或许上海可以找出两部代表作品——《爱情神话》和《繁花》,它分别代表了上海现代社会和城市契约精神进化的过程。那重庆有这样的作品吗?其实有,只是他很难向“外地人”解释清楚,就好像“外地人”觉得《爱情神话》听不懂,《繁花》描绘的旧上海再也回不去了。(当然,很多人记住了《繁花》里的美食)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有了恰到好处的“刻板印象”。能够代表重庆的电视剧也有很多,例如描绘上世纪80、90年代的在重庆爬坡上坎靠苦力维生的《山城棒棒军》,上海也有这样的作品,里面充斥着“优越感”和对苏北人的瞧不上——《老房有喜》。我倒觉得,以石库门作为背景的《老房有喜》更像是上海的“里”面,不过这两部作品都有着浓郁的过时感。

如今这两座城市仍然需要找出一部“现代”作品,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概念和文化已经被分割进了各种打卡圣地之中,为了最快地吸引眼球,文化不再是最直接的宣传内容,反而是那些出片景点、美食地图成了网络时代可以最快吸人眼球的要素。

中国的大小城市都在经历一个共同的“城市同化”进程,原本区分城市特色的要素逐渐被标签化,除非能够保留像是故宫这一类的历史建筑。人工为旅游后期修建的“古建筑”只会千篇一律地重复,尤其是古镇里面卖的美食无非就是大鱿鱼大烤肠螺旋土豆臭豆腐。

因为历史存在的“底蕴”,和因为“底蕴”这个概念后期修建的历史,这是诸多城市遇到的问题。一方面,在文革期间,确实有很多古迹被大肆破坏,几乎无法保留住所谓的历史;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资源,模版化的城市旅游景点,不仅可以最快地完工,也不需要再从“文化底蕴”重新教育消费者。

所以,原本那些饱含“旧历史”的建筑群,因其无法承载旅游经济,不得不从功能性和景观性进行重造——例如重庆的十八梯。以前那是一片像是城市地藓的老房区,里面藏着很多惊为天人的老旧小吃和新式咖啡厅,被改造后,作为重庆人的我也再也没有去过这些景点。重新建造的景点,所谓的“历史”也浓缩成了入口石碑上的篆刻文字,在风雨中褪色的模样颇有历史被掩埋的韵味。

上海和重庆的城市“重建”模式一样,将原本无法承载旅游经济的景点重新改造,把所谓的文化底蕴做成了景色的注脚。区别在于,重庆的历史浓缩成了石碑的文字,而上海的历史被具象化成了《爱情神话》这一类的文化电影。具象和抽象,并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因为只有能被人记住的作品,才能以人作为载体继续传递下去。


我倒觉得,与其聊两座城市互相的“刻板偏见”,不如聊聊是什么让城市的符号变成了标签——说起重庆就是江湖气,说起上海就是精致。这两个标签覆盖在城市之上,除此之外,我们拿什么来区别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底蕴?

如果你用小红书搜索重庆和上海,打卡的方式无非都是美食、探店、出片。衣食住行仍然是大部分人对一座城市、特别是“我要去旅游的”城市最初的认知方式。很少有人会因为“底蕴”作为切入点去了解一座城市,除非它本身也有一个“古都”的标签,否则这种文化底蕴很难翻译成简短的内容在最快地时间内吸引用户目光。

主持人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点,说暑假有很多年轻人会以朝圣的方式去参观米哈游总部。他认为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是其他城市无法拥有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上海也是很多大厂的“标签”,所以入驻上海本身也会受到政府政策、商业多样性的影响,而形成集群化。商业是不是上海的“底蕴”,而契约文明是上海最重要的底色,不过也是因为契约文明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为疏远。

但如果把契约文明这个概念抽取出来,通过对比其他文明形态获得“高贵感”,本身这件事情就值得考究——那因为契约文明诞生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朝圣形成的旅游模式,难道就比因为美食来重庆打卡的消费者要“高级”?这显然是个明显的逻辑谬误。

如果我们以底色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蕴,重庆也有过契约文明和农耕文明交错的混沌期,其间也迸发出各种有趣的文化作品,特别是在谍战时期,重庆的鬼故事、惊悚故事达到了鼎盛。只是这个时期因为政治问题不允许再被大张旗鼓地宣扬和引导——战时陪都。那我们再来讨论这段历史的时候,到底是因为没有人去继承,还是因为跟文革一样的政治问题,不允许这段历史再被提起,甚至通过抹杀的方式去改造原本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留下的民国建筑?(现在连建国之后都不允许成精了,重庆的鬼故事文化自然在保留方面也会出现自我阉割的情况)


城市底蕴/或是创造概念→大众媒体→用户→刺激旅游→深度旅游→了解文化底蕴

这条通路是每个城市想要通过旅游带动经济的一般做法。比如淄博创造了“淄博烧烤”这个概念,引发了一波热潮,它有“底蕴”吗?就连山东人自己都会吐槽淄博的烧烤根本不好吃。而真正能够接触到底蕴的,首先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通过生活的方式接触城市——那么住在商圈和住在本地人真正生活的区域,这又影响着“底蕴”结构。所以无论是从快消文化、旅游经济、时间金钱成本上面来讲,以上这条通路要进入到“了解文化底蕴”其实并不容易。那如果人们因为来旅游,还要带着学习的态度,阅读大量的“底蕴”,显然这并不是大多数人会想去做的事情。

既然要利用旅游经济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那将“文化底蕴”拆解成更容易理解的“标签化”,既是大众认知也符合市场规律。但是文化底蕴一旦标签化,就意味着无法保留其整体性和纵深度。那这件事是不是跟保留文化底蕴背道而驰了?

之所以我会认为中国城市的文化底蕴正在慢慢消失,正是因为从宣传方式、到对无法承载旅游经济的“旧景观”重新改造的过程,都是对文化底蕴的一次拆解和标签化。这是在物理层面对文化的分食,这个行为并没有对与错,因为这是旅游经济带来的结果。

另一方面,旅游景区成为一种“孤岛”,在某一个商圈用模式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重庆解放碑,景点就只有中心的那一个点,但是在这个点周围包裹住的都是重庆本地人都懒得去的旅游商店。这一点,我相信在南京东路也是一样的逻辑。孤岛化的商圈旅游经济必然和本地的传统生活是割裂开的,我每到节假日都会半开玩笑地说重庆的解放碑简直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割让地。传统生活逐步瓦解,加之旅游消费者也不可能花更多时间金钱成本,以“住在这里”的方式感受传统生活。所以原本的传统生活也变成了标签化——就像是上海老房子撑在窗台外的晾衣杆一样,它是本地人眼里的生活,是外地游客口中的符号——直到它们都陆续消失,那个时候无非就是用铜管焊接的方式,恢复那些晾衣杆的图腾,以此提醒这才是“上海文化底蕴”。

那这一点,跟景区门口的石碑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并不是我们没有创造“文化”,而是“文化”本身也随着城市发展在进一步地分割和细分。既然无法做到像故宫博物馆里那些被精心呵护的藏品,那是实际的、可以用肉眼看见的历史。那抽象的,跟城市底色相关的历史,它们不停被翻新改造、迎合市场、矫揉造作,如何再来证明“城市文化底蕴”真实存在,以及“更为高级”?

我想除了自嗨,无非就是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寻找那些“我有你没有”的概念,以此来维系文化的存在性。

那在我看来,城市文化底蕴更像是个伪命题——市井文化不被采纳,因为它不够高维,不代表整个城市的个性,也满足不了文化自嗨的剂量;旅游文化也不被采纳,因为它千篇一律,是将文化底蕴分割标签化之后的管中窥豹,是文化最鄙夷的铜臭。

没人看的作品是自嗨,因为一个自嗨吸引到一群人跟着抱团是乌合之众。还是那句话:只有能被人记住的作品,才能以人作为载体继续传递下去。艺术,艺是能耐,术是把能耐卖出去。文化,文是底蕴,化是教化人们理解文明。

城市,语言与印记

2024年1月16日 14:12

我看的电影电视剧不怎么多, 自我归因是我的情感其实很丰富,容易入戏太深。偶尔沉浸一两次无妨,天天沉浸这就要命了。情感丰富的体现之一就是代入感,容易把自己带入到戏中人物的情感波折之中。若对方所处的情景、地方或文化又是我略知一二的,那就更要命了,会让我不自主地联想起来很多前尘往事。

我是个一直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习惯的是密集的楼房里面大家各自忙碌的身影。然而我生活过的那些城市,每一个给我留下的印记又是个有不同的。生活过和旅游过的城市区别挺大的,因为只有认真地去生活过,才会更努力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学习当地的语言,才会在心里狠狠地扎根。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已然不尽相同。在美国,西海岸的风情独自摇曳。在欧洲,南欧和西欧又相互纠缠。居住城市的变化也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心境的变化,在每一个特定的时点发生的故事并不会那么容易再重复一遍。

最近在看《繁花》。因为年少时在上海生活过一些时间,稍稍能听懂一些上海话,便更有了代入感的韵味。很多东西会随着时间流逝, 却并不是雨过无痕,心中多少留了个交流承载着那时的印记。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勇敢的人,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做了很多看似疯狂的事。回头看,有的时候会惊诧于自己当年那里来的毅然决然的行动力。眼瞅着奔四十岁越来越近,却发现这份勇气已然变成了个性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无论外界环境已经如何天翻地覆。这或许是年少的时候在上海滩听过了太多的传说,这或许是旧金山的淘金热和硅谷的创业交错,这或许是巴黎的批判风情和巴塞的特立独行,年少的我血液中一直沸腾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不会像平淡如水的现实妥协。

每一场冒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时冲动的。或许是生活过的城市在我身上留下了这般印记,也或许是我不经意间选择了这些气质特殊的城市。空气中交织的是那些鲜活的记忆片段,亦是倔强的个性。

永不言败。越是困难,越是折磨,越磨练人的心性。

五年前的风景

2023年6月6日 19:39
最近发生的许多事让我变得比以前忙了许多,我认为这并不是坏事,因为这能让人感到充实。只是摸鱼的时间被大大压缩,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创作新的内容,更没有时间去外面玩。并且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