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宜宾:竟然有座哪吒行宫?

2025年2月25日 18:13

清晨七点半,家乡的天还未亮透,街灯在薄雾中晕出一圈圈昏黄的光晕,驱车前往内江坐绿皮车。晨光熹微的街道,来到内江火车站。于我而言是早晨,于挑担子赶路的农民却已经是天光大亮。售票厅和一旁的招待所都很老旧,但身份证检票进站提醒我已经不再是90年代。5635次绿皮火车静静地停靠在站台,站台很高,岁月很长,轻而易举地爬上了小时候需要爸爸抱我一把才能跨上的车厢。

车厢里人不多,年轻人和老人都有,他们低声交谈或拍照。我们选了一个学习车厢,一个正对窗的的位置坐下,车窗外的景色在晨光中渐渐清晰起来。绿皮火车缓缓启动,慢得让粗心的人忽略了它在行进,直至有人轻呼车开了,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有节奏地响起,不经意进入一种缓慢而宁静的时光。

火车驶出内江,穿过冬季西南地区收割完的稻田和连绵雾气覆盖的丘陵,枯田里的水光映着苍凉的枯枝,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偶尔有几只白鹭从田间飞起,翅膀划破乡村的宁静。车厢里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和低语,但更多的是沉默,沉默诚可贵,沉默像星星遥远而明亮。

行驶得再慢的列车,也有一个又一个的站台,比如5635次。列车停靠的站台很多,每一站都有它独特的气息。有的站台里只有一排小凳子,孤单单的,坐在上面等车的人一定不会觉得空旷孤独。有的站台旁有一棵古老的槐树,树下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抽着烟,目光追随着火车缓缓驶离。有的站台上都是落叶,像乘客抗争不了的命运,飞很高,又纷纷落下来。

火车抵达宜宾时,已是下午一点。

雨水迷蒙洒在站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江水气息。宜宾是长江的起点,也是五粮液的故乡,这座城市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情。走出车站,沿着马路慢慢走,泥点子弄脏了新鞋子,女孩子嗔怪男孩子,好像故乡的风景。雨越下越大,开始淋湿头发,直到需要小跑起来,顾不得身后留下一串串泥水。

中午,走进一家当地人聚集的小面馆,点了一碗宜宾燃面。面馆不大,但生意很好,几张木桌旁坐满了食客,端面得用抢的。老板是个中年男人,动作麻利地将面条下锅,捞出后拌上花生碎、辣椒油和葱花,最后淋上一勺热油,香气瞬间扑鼻而来。夹起一筷子面条,入口的瞬间,辣椒的香辣和花生的酥脆在舌尖交织,面条劲道爽滑,带着一股淡淡的碱水味。

如果是燃面的美味是意料之中,那口蘑汤的味道则是意料之外,鲜美与温润结合,山野清新,江水灵动都融入了这一碗汤中。汤色清亮,微微泛着淡淡的金黄,口蘑的香气在热气的蒸腾下缓缓释放,带着一股山野的泥土气息和菌类特有的清香。每一口汤入口,先是口蘑的浓郁香气在舌尖绽放,接着是汤底的清甜在口腔中蔓延,最后留下一丝淡淡的回甘。

酒足饭饱后拐进拱星街,街角的天主教堂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教堂只有每周六早上9:00-12:00、14:30-17:00开放,而我们到了以后等了许久仍然没有开门。只能看到日光透过玻璃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教堂大门是一个高耸的远东中式翠瓷镶花牌坊,拱星街天主教堂带有明显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经堂正立面的曲线构成多变的曲线轮廓,有色彩艳丽的菱形、圆形贴瓷装饰图案,凹凸分明的复杂构图,在教堂中制造神秘同时富有珠光宝气的气氛。

行车不到两公里来到滇南馆,虽然挺好看的但是很难停车并且无法入内参观,所以建议路过打卡即可。这里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传说当时有一位来自云南的商人,因经商路过宜宾,见此地风水极佳,便在此修建了这座馆舍,作为同乡聚会的场所。起初,这里只是一座简陋的屋舍,后来经过几代人的修缮和扩建,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清末民初,滇南馆曾一度热闹非凡,每逢节日,云南籍的商人和旅人都会来此聚会,饮酒谈天,共叙乡情。

虽然雨雾蒙蒙,但仍挡不住追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步伐。其实《封神榜》和《西游记》中哪吒父亲陈塘关总兵李靖驻军的陈塘关,距宜宾叙州南岸城区不足2公里,位于南广河与长江交汇处,古时为西南各少数民族通往巴蜀的咽喉之地。

而在翠屏山腰,有座海峡两岸学者共同考证后的哪吒行宫,也是中国唯一的哪吒祖庙,庙里来自台湾的牌匾特别多,当年哪吒行宫可是收到了不少道家菩萨们祝福。当年东海龙王因哪吒闹海之事,告到了玉皇大帝那儿。玉帝震怒,欲拿李靖夫妇问罪。哪吒,那少年英雄,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他毅然决然,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一命抵一命,了却了这场风波。哪吒母亲殷夫人不忍哪吒魂魄无依,便在翠屏山腰为他修建了这座庙宇,重塑金身,让他得以享受世间的香火。

行宫在翠屏山公园内半山腰,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山不高天气好的话可以徒步。我们去的时候是下雨天,所以坐索道上山的,是全开放的索道,15元/人,可以说很合理了。坐到山顶,然后徒步一段到了哪吒行宫,再往下走会就是赵一曼纪念馆。纪念馆位于翠屏书院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馆内陈列着赵一曼烈士的生平事迹和遗物,墙上挂满了她的照片和手稿。下山花了5元/人再回答山下,然后准备开车去泡温泉。

宜宾观斗山的温泉,藏在一片苍翠的山峦之间,非自驾车很难到达。提前一天买了只要29.9元/人的温泉票。走进温泉区,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硫磺味,带着一种原始的、略带刺鼻的气息,水是从地心深处涌出的,带着大地的体温和古老的记忆。

温泉池子不算多十几个,没有刻意布置但却让人觉得舒适。低矮的竹篱,几盏灯笼点缀其间,灯光昏黄,映在水面上,泛起一层层柔和的光晕。池边的石板被温泉水和矿物质浸润得墨色发亮,水面白烟,像是山间的薄雾,轻轻飘散在夜色中。身体渐渐被温热的水包裹,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这水溶解了,思绪轻盈,随波逐流,无拘无束。硫磺的味道随着水汽升腾,钻进鼻腔,带着一种淡淡的药香,让人不由得深吸一口气。抬头望去,夜空低垂,星星稀疏地散落在天幕上,像是被随意撒下的银粉。山风偶尔拂过,反而让温泉的温暖显得更加珍贵。

泡完温泉,拖着疲乏又空空的身子去吃烧烤。这是一家当地人常去的烧烤店,热闹得很。街边的烧烤摊子,昏黄的灯泡挂在那儿,照得人脸上光影斑驳。

蒜香圆蘑菇烤得恰到好处,蘑菇的汁水被锁在里面,咬一口,汁水四溢,蒜香浓郁,鲜美得很。烤鼻筋串是这里的招牌,一根根串得整齐,烤得外焦里嫩,咬一口,筋道得很,带着炭火的香气。黄喉也是极好的,薄薄的一片,烤得微微卷起,蘸点辣椒面,入口脆生生的,嚼起来有滋有味。翅尖烤得金黄,皮脆肉嫩,咬下去,汁水四溢,满口生香。

生牛肉是这里的特色,切得薄如蝉翼,红艳艳的,和香菜一起铺在盘子里,旁边配一小碟芥末醋。夹一片,蘸点酱,入口冰凉滑嫩,辣味直冲脑门,却又让人停不下筷子。蒜香肥肠烤得油亮亮的,蒜香扑鼻,咬一口,肥而不腻,满嘴都是蒜香和油脂的香气。

傣族罗非鱼是现烤的,鱼皮烤得焦脆,鱼肉却嫩得像是要化在嘴里。撒上点香茅和辣椒,酸辣鲜香,吃得人额头冒汗,却忍不住再来一口。包浆豆腐外皮酥脆,里面却是嫩滑的,蘸点辣椒面,一口下去,外酥里嫩,满口生香。

手里捏着几根烤串,发尾还有泡温泉留下的硫磺的气味,耳边是炭火的噼啪声和人们的谈笑声。夜风轻轻吹过,带着烧烤的香气。

江门碉楼:世界文化遗产免票路线分享

2025年2月11日 17:36

江门的碉楼,是躺在我“待打卡清单”里超过5年的地点,今日终于得以成行!

爸爸妈妈去澳门溜达的间隙里,我们驱车往西,试图靠广东的乡村更近一些,这是筷子小手未曾探索过的足迹。不过当我从马来西亚回来,反而对广东、福建的传统文化了解更多了一些,这样奇特的 CALL BACK是有些出乎我意料的。

在江门的田园阡陌间,碉楼如沉默的巨人,岁月在碉楼与村落间留下沉默的低语。

其实规划内的江门碉楼集中在开平,而开平碉楼又分为“自力村景区(门票78)”、“立园景区(门票100)”和“锦江里景区(门票50)”。

在我认真做过攻略研究后,发现整个开平碉楼仍完好保存有1833座,这意味着只要你有一辆车,就可以不花门票不必人挤人参观到这个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整体篇幅较长,需要简短江门碉楼一日游攻略的小伙伴们可以直接拉到文末。

浮月村

浮月村不在开平,而是在开平南边的江门台山。这个名字就带着诗意的地方,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惠华居和陈国旗楼,它们像是从岁月深处走来的十五位兄弟,各自带着楼主的名字,伫立在田野与青山之间。

“老大”是惠华居,它建于1917年,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也赋予了它一种沉稳的气质。而“最年轻”的觉庐,虽已68岁,却依旧风姿绰约,仿佛刚刚从一场悠长的梦境中醒来。这十五座洋楼,像是被时光精心雕琢的宝石,镶嵌在浮月村的肌理之中,每一座都诉说着一段独特的往事,每一座都承载着一段侨民的乡愁。

初入村口是一座母仪亭,修建人是为纪念自己的母亲,但也供路过的人歇脚避雨。广东作为中国典型的侨乡,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许多村民有海外亲属或曾在海外打拼。这些华侨积累了财富后,往往会选择回乡捐资修路、建亭,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家乡的回馈,也是侨乡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广东地区有许多与公益相关的传统习俗,如佛山的“行通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慈善性质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传统,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漫步那十几座洋楼便如珍珠般散落在田野间,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稻田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这些洋楼,是浮月村的最美印记,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有西方的华丽装饰,又保留了中式建筑的古朴韵味。它们是侨乡近代建筑成就的集中体现,每一座都承载着海外华侨对家乡的牵挂与眷恋。

上泽桥

上泽桥是在去翁家楼的路上路过的村尾小乔,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之上。它见证了浮月村的变迁,也承载着无数村民的回忆。站在桥上,望着桥下潺潺的流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些从海外归来的华侨,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走过这座桥,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

上泽桥不仅是浮月村的交通要道,更是岁月的渡口。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海外与家乡。桥的两侧,是村民世代耕耘的田野,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而桥的尽头,是那座座洋楼,它们静静地伫立,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侨民们的乡愁。

翁家楼

决定去翁家楼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看到当地文旅的力推宣传,翁家楼位于端芬镇庙边村,是台山洋楼的代表之一。

它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在美国打拼的三兄弟回到家乡后请得过设计师建造。翁家楼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庙边模范村,由旅港翁氏乡亲,于上世纪30年代初建成的五座豪宅组成,三座主楼称刘备楼、关公楼、张飞楼,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沃文楼(又称关公楼),庭前树林婆娑,与楼同高的椰树见证了沧桑的历史。

翁家楼最早由翁瑞正兄弟建造。翁瑞正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前往美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在国民党台山县政府担任管理农业和田地的职位。翁瑞正不仅在政治上有成就,还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他在香港和澳门都有生意,包括在澳门开设手电筒厂和在香港经营茶楼。正是凭借这些生意积累的财富,翁瑞正和兄弟们于1927年回到家乡,建造了翁家楼。

翁家楼建成后,翁家兄弟主要在香港生活,翁家楼只是偶尔居住。1945年,日本占领香港后,翁家人才带着家人回到翁家楼躲避。新中国成立后,翁家楼曾先后做过大队部、小学和民兵营,经历了许多变迁。改革开放后,华侨政策落实,房子归还给了翁家,但他们并未接手,担心政策变化,直到现在,翁家楼的大门仍然紧锁。

经过翁家楼抵达庙边村,村头遇见一位婆婆,看着犹豫的我们,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村里转转,幸得婆婆的邀请,村里的狗子们都对我们友好欢迎,虽然婆婆说一口我完全听不懂的广东话,我的普通话她也一点不理解。

日升楼与翼云楼

决定去这里是路上偶然做的决定,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一张图就被吸引了。一高一低两栋楼,一座名为日升寓意旭日东升,一座名为翼云寓意比翼凌云,听起来就颇有罗曼蒂克的色彩。日升楼建于1926年,由侨居国外的司徒昌伦先生出资建造,高6层,楼身为方形,天台上的楼顶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圆形拱顶。这两座碉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相映成趣,更在防御功能上相互配合。

中坚楼

中坚楼位于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始建于1918年,外形酷似机器人,因此被称为“机器人碉楼”,是开平碉楼中的独特存在。它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楼体的角堡(俗称“燕子窝”)和射击孔数量众多。

中坚楼和其它民用的碉楼不同,它还曾经参与过抗日,因此证明它30CM厚的墙体和2CM厚的铁板窗户是经得起考验的。

仓东村

仓东村位于门票78元的自力村旁边,村里有碉楼、祠堂,和50多间建于明代、清代的充满岭南特色风格的青砖屋。仓东村是开平塘口镇的一个华侨村落。上世纪初,大批华侨返乡,在这里兴建了数十栋别具岭南建筑风格的民居、祠堂、碉楼。

而今的仓东村文艺气息十足,作为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曾经随着村民移民或者外迁,这个凝聚着几代华侨心血、曾经辉煌的华侨村落,已人去楼空、破败凋零,只留下6户20名老人小孩居住。

为了“留住”濒临消失的古村落,2011年,五邑大学的谭金花教授发起了“仓东计划”,旨在保育和活化当地的建筑与文化。这个项目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修复工作,将破败的古屋、祠堂和碉楼重新修缮。

祖宅村

祖宅村,村如其名,是自力村所在的塘口方氏开族之地。

祖宅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是开平地区较早的侨乡之一。20世纪初,许多村民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海外汇款,在家乡建造了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碉楼和祠堂。这些建筑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侨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家族荣耀的传承。

村内有“碉庄”的大门,门柱上的对联虽然已经模糊,但依然能让人理解“碉庄”之名的含义,即由碉楼和庄园组合而成。村内的观音庙采用了西式的拱门和雕花,但又保留了中式牌匾和对联,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写在最后

在大马和昔日侨居海外的华人们沟通时,我常常问他们有没有回过中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是想回来看看,只是都担心回去要花很多钱。我们在广东看到这些碉楼的修建者们大多是在海外赚了钱的同胞们,可更多的同胞是和千千万万的普通打工人一样做着辛苦的活路,他们总担心回到故里之后,会有亲戚乡邻觉得他们在海外赚了大钱。

有一个马来华人朋友告诉我,前些年他陪父亲回了一趟祖籍福建,捐资修建宗祠、红包等等等等花了近十万块,这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所以后面的年轻人他们还是会回中国看看,但更多是“锦衣夜行,独善其身”。

极简攻略

江门碉楼一日游,总计350公里:

珠海——浮云村洋楼——上泽桥——翁家楼——日升楼——中坚楼——仓东村——祖宅村——珠海

路况不错,新手也可自驾;沿途会经过很多乡镇,比如我们经过了赤水镇,吃到了极有特色的鳝鱼煲仔饭。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往期旅行笔记

吉隆坡:除了双子塔,一定要看看这些博物馆

2024年11月5日 06:56

11月伊始的吉隆坡,万里有云。禁足改论文两周,我给自己下定决心说甭管去哪儿今儿个必须跨出这个门。哪怕前一晚也一点钟才睡,但也丝毫不能影响我早七点半的闹钟,开启绝对值得特种兵们参考的吉隆坡博物馆打卡旅程。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门票5令吉,只能现金支付,九点钟就开门所以成为了我的第一站,地铁就在馆跟前交通便利。抬头望向两幅巨大的玻璃马赛克壁画,一时恍惚仿佛看到了时光的褶皱在眼前缓缓展开。

大厅里的蓝白瓷砖是1963年时巴基斯坦在博物馆开幕时捐赠的,现在仍然素雅好看。博物馆不算大,只有四个展厅,从规模上而言若是与中国的某些艳惊四座的省博比可能都不如,但从一个国家的基本了解入手,仍是值得一看的。

印度文化在早期东南亚地区盛行。随着印度教和佛教、梵文和印度式政治体制的引入,与本土文化和信仰糅合,形成了一种该地区独特的印度教和佛教的混合文化,这尊来自公元8世纪至9世纪的铜质观音造像,就很能体现“混血”的痕迹。

马六甲成为港口并且开始在航海界名声大噪之时,树大招风引来当时泰国的威胁。因此时任马六甲苏丹王朝王子拜里米苏拉主动向中国效忠,取得了中国的支持和保护,作为回报,马六甲定期派遣使臣向中国进贡并拜见皇帝。

一方面中国古代”天下”概念是文化性的而非地域性的,几乎所有的明君都是强调文化教化而非武力征服,正好通过这样的朝贡体系维持政治关系,从而放弃了直接统治的方式。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错失了很多次战略机遇。在马来西亚沿海地区打捞出了14艘有文献记载的沉船,从图灵号到龙泉号再到宣德号,中国精美器具投射出来的文化优越感,在封建时期影响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准确认知,以及相对薄弱的海洋意识都让我们曾经的发展放缓了。

发现自己是真的很爱反思,反思太多就是内耗啦。其实马来西亚在近代经历的被葡萄牙殖民、被荷兰殖民、被英国殖民,被日本入侵,也是经历了那么多才意识到原来大不列颠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能保护自己,所以战后的马来民族主义才兴起,直到1957年马来半岛才结束了长达446年的殖民统治。

从国家博物馆出来已经11点,太阳还未到毒辣的时候,于是我正好 city walk 去到了1.7km外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这一路上路过了吉隆坡国家天文馆和马来西亚皇家警察博物馆,都很顺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看看。

这片小山丘走得我心情愉悦,两旁的大树参天蔽日有阴凉可寻,路上人烟稀少难得宁静,远处高楼林立给足了安全感,这是我第一次在这座城市里感受到了轻盈,林间的马路偶尔有车驶过,没有一辆车摁喇叭。我好像很难从社交里去获取能量,尤其在我和这个世界抗争的那么多年后,我意识到安静和孤独的时候我的能量是最强大的,所以我不怕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自助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学习,我怕我没有安静。

马来西亚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这里是世界上唯二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之一,门票20令吉,刷卡现金皆可。

买票后上台阶的那一段真的很美,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落进来,正午时分甚至看不到一点阴影。三层楼12个展厅,7000余件文物和艺术品,那些精美的阿拉伯书法作品,绚丽的波斯地毯,精巧的几何图案,无不展现着伊斯兰文明的璀璨。

伊斯兰教传入马来半岛,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彼时的中国,正值南宋末年。有趣的是,伊斯兰教与中国的渊源更早,唐代就有大量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建造清真寺。这些商人带来的不仅是香料和珍宝,更带来了先进的天文历法、医学和数学知识。

这里还有几十个世界各地的经典伊斯兰建筑的微缩建筑模型,包括泰姬陵麦加清真寺等等,很多都来自两伊流域。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自由的刘拓,他离开这个繁芜的世界已经三年了。

在国家博物馆的时候,我看到一幅航海图上,早在汉代中国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马六甲海峡一带有所往来。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康泰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南部及越南南部),其归来时经过马来半岛,留下了关于这片土地最早的记载之一。

随后的数百年中国与马来半岛的商贸往来虽然断断续续,却从未完全中断。宋元中国与马六甲的贸易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对马六甲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当时繁忙的贸易景象。而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将中国与马来半岛的关系推向顶峰。有趣的是,郑和船队多次到访马六甲的时期,恰好是马六甲苏丹国开始大规模接受伊斯兰教的重要时期。

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马来半岛最终选择了伊斯兰教,而非已在东南亚扎根数百年的佛教?

结合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两个博物馆里的故事,似乎给了我一些解题思路。在13-15世纪,阿拉伯商人带来了商品,他们不仅主导着印度洋贸易网络,还带来了先进的航海技术、贸易体系和伊斯兰文化。当时的马六甲统治者意识到,皈依伊斯兰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融入这个贸易网络。并且当时以佛教为主的泰国和柬埔寨地区的政治体系实在是不咋样,而伊斯兰教的政教合一体系恰好为建立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里面的MOZA餐厅用了午餐,42令吉的羊肉烩饭让我梦回新疆抓饭,12元的拉茶味道不如街边摊,但就这窗外的景色和博物馆里的氛围,也让我觉得值得。

博物馆里还有一家不小的纪念品商店,品种很多,花砖精美可惜我囊中羞涩,如果有小伙伴想买一些不那么烂大街的马来西亚纪念品,可以来这里瞅瞅。

吃饱喝足从博物馆出来,旁边就是国家清真寺。我趁着消食和被空调吹凉的皮肤,迎头闯进赤道上中午1点的烈日。路上经过了独立广场和生命之河,之前都来过所以不做逗留,接着路过马来西亚纺织博物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选择。

炎阳之下,我居然闯进了印度人的聚居区,车车人人混乱不堪,说不慌是假的,几百米的路上人极多,但是女性不超过10个。此时我手机也不敢看了,最后瞄了一眼导航,手机揣进裤兜,把包向着自己胸前攥紧,跟紧前方一位华人阿姨,步伐从快走变成了小跑。

走太快不小心和一位印度大哥发生了肢体接触,本想调转过头say sorry的,一扭头好几个成年男性看着我,我实在绷不住了,没理会径直往前冲,直到走出这片区域才敢放慢脚步。

GMBB

急行军2.8km后抵达GMBB,这里算是一处文艺集散地,规模不小,近10层楼虽然没有满,但已经足够文艺青年们消遣一个下午。

迎面而来的是Telur Pecah(破蛋)4.0艺术展的海报,11月10日结束。新锐艺术家的作品既大胆又细腻,有讨论环境议题的装置艺术,也有探讨身份认同的影像作品。有几幅自闭症小朋友的作品,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GMBB的书店氛围感都很足。童趣的氛围是给小朋友看画本的,暖黄色的灯光洒在木质书架上,这个氛围是给参加读书会的爱书人的,简朴的明晃晃的灯光的氛围是给二手书的淘书客的。

开在这里面的咖啡馆自然都有环境buff叠加,最便宜的饮品就是海南咖啡5令吉,在市场里大概2.7令吉。

走到脚痛之后,黄昏降临之前,我踏上归程。文明的演进就像云起云落,看似随机,实则自有其规律。天地悠悠,时光缓缓,一切都有迹可循。

安岳石刻:也许我不懂,愿有人珍重

2024年10月8日 05:30

上一次提笔而久未落墨还是6月写论文的时候,内核不够坚定所以总会陷入自我怀疑,需要层层剥开迷雾才有心力落笔。在一件事情上,了解得越多,越发觉得自己无知,做研究写文章都是这样。偶尔想要找个捷径草草了事,却被编辑/审稿人/读者寻到破绽,如果说编辑对作者而言尚且是“以礼相待”,那么自媒体上的读者就是犀利鞭辟入里,不留一丝情面。

去安岳的计划做了很久,却在2024年的夏末才成行。因为父母之前就去看过了安岳最出名的圆觉洞,所以就把一天的行程安排了安岳参佛南线:从重庆方向出发,孔雀洞-茗山寺-毗卢洞-华严洞,中午正好在石羊镇上吃午餐。

安岳石刻传承发展纵贯1500年,“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是雕塑史上的重要节点和世俗生活的艺术写真,说是富有十分情趣也不为过。

孔雀洞

刚过大足界几分钟,导航就告知孔雀洞还有1公里就到了。看到门口一破落铁门,还在担心能不能参观,就看到一位老爷爷在扫地,想必这就是传说中的孔雀洞国宝守护人周爷爷了。

作为全国文保的孔雀洞还没有对外开放,门口的大狗子冲人狂吠,我们赶紧禀明来意,周爷爷放下扫帚开始和我们讲起了孔雀洞的故事。

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的孔雀洞,以精美的孔雀明王造像著名,造像头戴化佛冠,结跏趺坐于孔雀背上。孔雀两目炯炯有神,张翅做飞翔状,后壁人物造型、祥云缭绕,似要穿过摩崖石刻而出。

明王左边第一手持莲花,第二手持吉祥果;右边第一手举于胸前,手指已残。左右侍立二天王。后壁墙上雕饰供养天人及帝释天大战阿修罗的场景。

孔雀洞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1750年),洞高4.7米,宽4.3米,进深2.7米,有大小龛窟8个,造像75尊,碑刻题记6处。

孔雀洞旁还有几尊佛造像,但只有一尊是头身比协调的,其余看起来有些怪异,周爷爷说只有那尊和谐的是原装头身,剩下的都是近现代人修残补缺的。审美这个东西真的是很难评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更发达,人也更长寿,可审美并没有变得更好。

在孔雀洞后山顶上,还有一座唐代高台座经目石塔。据守塔的另外一个爷爷介绍,此塔高15米,8方3层,浮雕小佛像24尊,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塔坐落在一座翻修的庙宇里,虽然寺庙翻修艺术审美不佳,但得知是一位老婆婆私人出资修复,还是觉得唏嘘慨叹不易。

感激守护不易,我们都给山上山下两位周氏表兄弟爷爷意思了一下,感谢他们赋予了石刻鲜活的故事。

茗山寺

茗山寺位于石羊镇民乐村虎头山,山头形似猛虎耽视诸峰之势而得名。

导航茗山寺,车停下方的停车场,顺着机耕道往前走,路过一尊现代的千手观音,再往前,有种路转山野人到佛国的的感觉,茗山寺的山门映入眼帘。

茗山寺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现存造像多为北宋所刻,多亏了在大山深处,免遭人为的破坏和后期审美堪忧的重妆修补,古朴的质感,一半由当年的石匠完成,另一半由风和时光辗转腾挪而成。

光阴以风为刻刀,赋予石刻新的形状和轮廓,一直吹,从北宋吹到新中国。也许会消减,也许会被打磨,也许最后会成为无相的至美。

5窟8佛,一窟一崖,各自独享一方天地。现存摩崖造像63躯,单个造像34躯,另有明、清碑刻题记29处。这些造像沿山崖边呈环形建造,总长达三百多米,造像宏伟壮观,石像高大,其中5至7米高的有8躯,1至4米高的有50躯。

其中师利菩萨造像尤为特别,其左手托经书外伸1.5米,书和手的重量上千斤,全靠垂地袈裟支撑,当年的雕刻者既是艺术家,也是建筑家。

毗卢洞

毗卢洞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50公里,是一处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的文物景区。宋代匠师们在此冗石凿窟,开凿龛窟20个,造像区长达118米,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分别集中于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和玉皇阁内。有碑刻18通、崖墓10座、佛塔2座。

毗卢洞的石刻造像开创于五代后蜀,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这里曾经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

尤其是观音堂内的“水月观音”,因背景有竹枝摇曳,称她“紫竹观音”,这尊观音像高3米,以镂空雕刻技术展现其精美的艺术形态。紫竹观音的头戴化佛高花冠,上身穿着短袖薄袈裟,袒胸露肘,下身着轻薄如蝉翼的长裙,线条流畅,极富动感。

侧身跷足坐于一张弧形荷叶上,左手轻抚叶面,右手置于膝盖,五指自然下垂,赤足分别踏在莲台和莲蕊上,展现出一种自在、优雅的姿态。观音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都采用了镂空雕技,使得造像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增加了视觉上的轻盈感。

紫竹观音不仅体现了佛陀世容和宗教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俗文化。其世俗化的表现,使她更接近凡人,缩短了佛与世俗的距离,拓宽了审美领域,也是颇具西南特色的民间观音造像。

此外,毗卢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特别是在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毗卢洞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通俗易懂,堪称精品。它主要通过以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顶、舍臂、炼阴、炼膝十种苛苦修行来宣扬密宗教义。

柳本尊造像在四川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佛教密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柳本尊,本名居直,是唐末五代时期巴蜀地区的密宗大师,他承袭了金刚顶瑜伽部密教,以苦行修炼创立教统,宣传“修诸苦行”、“转大轮法”,并蜀皇帝王建封他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奠定了他成为瑜伽派始祖的历史地位。

生在川渝,听过很多次柳本尊,在毗卢洞,我第一次好像明白了一点他推崇的教义。

华严洞

这里拥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华严道场”摩崖石刻造像。

在山巅岩壁上有大小二窟,分别是开凿于北宋时期的华严洞,以及开凿于南宋时期的大般若洞。华严洞始凿于北宋建隆元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高6.2米,宽10.1米的华严洞窟中雕刻了华严三圣像、菩萨、经变图以及仿木结构的建筑。

华严洞的造像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元素,这种三教合一的造像在中国其他地方较为罕见,却在川渝地区十分常见。记得我小时候,家里老人说去拜菩萨,有时候是拜观音菩萨,有时候是拜如来佛祖,有时候是拜玉皇大帝,有时候是拜财神爷赵公明,反正各路神仙都聚在川渝地区的小庙里,正如所有菜品都必须在牛油特辣红锅里会和,再一起上供五脏庙。

写作写到令人生怯,也是难得几回闻。

第一次让我胆怯是在茗山寺遇到的陌生人,荒芜的古寺里碰见一个不起眼的男人,E人属性发作本想聊聊,不料人家竟然是中科院专门来勘探开发此地的专家,顿时准备好的话就咽回了肚子里;

第二次是从安岳回来后,几次意欲开写都失败了,于是开始查阅文献看书,越看越发觉自己的浅薄,更是不敢写了。再想起之前还有过被读者批评写历史类的文章不够专业的情况,于是竟拖延至国庆节日过完还没有起笔。

小伙伴安慰我,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不必通过关注他人的行为来评价自己,而是通过调整和参考自己的内在成功标准来评价自己。比如我对自己人生的要求就是足够的广度,走不同的路、去不同的车站、看不同的风景、见不同的人,而我的深度不在于他人的口舌之中。

往期旅行笔记

福建土楼:客家是客还是家?

2024年3月5日 19:39

第一次了解客家是读大学时候认识的朋友就是客家人,说我听不懂的客家话,有特别繁复的家庭关系和我们这个年龄难以理解的家庭责任感。

再聚焦到客家,就是前些年的《大鱼海棠》了。唯美的国风动画,暧昧的中式情感,在土楼的屋檐和红灯笼之间缱绻流转,这样潜移默化的印象根植,远胜于千篇一律的洗脑鼓吹。

椿去湫来,海棠花开,没有在土楼看到的海棠,待驱车回棠城正值春暖,便见到了花开。

现在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漳州南靖和漳州华安。

从南昌向西南,我选择了龙岩的永定土楼,原因仅仅是因为我隐约记得读本科的时候有一个长得蛮帅的师兄是龙岩的。驱车路过龙岩市区,在暮色降临前开到永定,本来还在遗憾说今天啥也看不到了,不料因祸得福竟然可以把车开进景区,并且收获了土楼夜色。

晚上先看了一台介绍客家文化和节目,舞台就设在环兴楼,大概是全覆盖改造最彻底的一栋楼了。平时有时演出著名IP“天涯明月刀”的联名节目《天涯明月楼》,毕竟是腾讯投资的,所以里面甚至安装了电梯,每个房间都被改造成了供游客住宿的房间,一夜2000元。

大抵春节期间为了更契合家庭主题,让一家老小都能看明白,所以都是安排的《土楼狂欢夜》。节目里说的客家话我是一句没听明白,但幸亏配有字幕,里面有一句“山高自有人开路 水深还有造桥人”很是令我动容,怕什么未来渺茫,天塌了还有高个子顶着。人有一世又没有两世,原来自己总是想做那个开路人和造桥人,可是世俗和社会奉行的是另外一套操作主义的法则,每一次操作都是为了让别人出局而自己入局。

节目罢了,焰火升起,龙年刚刚开始,竟然就已经连续看了三天,四海长明,万家灯火,也是极好的开端。

晚上住在土楼王旁边,也正好尝了一顿正宗的客家菜。客家炒笋干,介于鲜笋和干笋之间的口感,咸鲜脆嫩,吸收了猪肉的油香,吃着也有肉味,下饭神器。

芋子包作为客家菜的特色品牌担当,一定要当作主食。芋泥和木薯粉混合团成团子,里面的馅料塞满了有菌菇的肉馅,上锅蒸熟淋上油汁,口感偏油,口感太糯,吃一个都很顶。

土楼王是承启楼的外号,在电影《大鱼海棠》里,椿的家被称为神之围楼,就是这座承启楼,因“承前祖德勤和俭 启后孙谋读与耕”而得名。占地5000多平米,也是结构最复杂的土楼。外高四层内四圈,占地面积约六千,楼中楼来天外天,阴阳八卦布其间,里里外外四百间,历经沧桑四百年,住上人口近一千,天地人楼和为先。

次日天光亮后,得以从更多的角度观察这个“庞然大物”。穿斗式的木结构,一层是客厅和厨房,二层是储粮,三层和四层用于住宿、采光和防御。外部看起来,先有石基,再有卵石,接着是夯土墙和屋顶,一层的夯土墙厚度达到1.5米,四层的夯土墙也有0.9米。正面看过去,青砖楹联条石牌匾一应俱全,绝对的“高门大户”。

偶然在楼里遇见一位“楼长”大哥,欣喜居然他的爱人是重庆妹儿,嫁入土楼十年了。再一个拐角,遇见一家三代,老人居然是重庆建设厂的老职工,而今随着女儿定居到了东莞。客家人从东晋开始由北向南,战争纷飞他们定居于此,于理是客。但却拿出了主人公的气势,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可喜又可悲。可喜是文化的根就是这样留下的,他们虽然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却从没忘了出发的意义,可悲的是,无论奋斗了多少春秋,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仍然是“客”。

停更了两周,先和朋友们说声抱歉。

拖更原因有三:一来节后太忙,委身于鸡毛蒜皮世俗琐事;二是总是反复地想到节前参加一次活动中,一位前辈对我说,我写的东西只能叫作“作文”而非文学;三是编辑跟我说,不要在不想写的时候强迫自己,这又不是任务。

三个原因导致咕咕,但我自己总还是过意不去的,这样复杂的情绪令自己疲劳,而这些对自己的严苛,就如同对对他人的愠怒和怜悯,都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新年先定一个目标,允许一切发生,做勇敢的人。

泸县:玉蟾龙头 “福兽”绵延

2024年1月16日 18:19

泸县,这座常住人口不足80万的县城,在繁华的宋朝亦是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用现在的话讲,宋朝的泸县妥妥的全国一线城市。

宋人赵懿描述当时江阳:“其时百姓家积有余,谷物咸多上市,百市廛赤繁华,四方商贾络绎于市者,年复于是也。”

玉蟾山石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第一次听黄庭坚的诗,是这句惊为天人的《寄黄几复》,那时他40岁;再听“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那时他6岁。

53岁的黄庭坚因为修史被神宗贬到蜀地,从重庆彭水到涪陵,再从泸州到戎州(今宜宾),6年后因为同为文艺爱好者的宋徽宗召回才离开,而那时他为泸州碑刻、题记已达24处。

玉蟾山上的“玉蟾”二字,便是黄庭坚的笔墨,传闻是他流连山中主持的美酒醉后而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相信90后的这代人都是通过这首词认识的杨慎。18岁时对着整个明朝唯一的四川状元杨升庵的满分试卷看了又看也没能成为状元郎,30岁时只能羡慕人家娶到了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的妻子黄峨。

只是后35年他被流放云南,来往叙永古道,路过泸州时也在玉蟾山上留下了“金鳌峰”的题字。

从宋朝到明朝,文人的笔就和歌女的曲、舞者的姿、剑客的气一样放不下,玉蟾山和江阳的山水之间是文人不吐不快的苦水。

水总会流逝,而千古的是凿在石头上的石窟。

唐末宋初的大足石刻毋庸置疑是南宋石刻艺术的巅峰,而距离它50公里的玉蟾山石窟,奏响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完结章。

20元的门票的3A级景区,本来我是不抱太大希望的,但当我进入山中,穿过20余座塔林,圆寂的高僧在脑中暗暗警示我不要轻视这座山。

玉蟾山石窟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千手观音像,通高5.6米,横宽3.5米,线条流畅细腻,表情含蓄慈祥,更有11个头和36只手臂,周边还凿有千手,众手执法器,意为法力无边慧眼无穷。

千手观音旁还有一些造像,虽然规模不甚宏大,但雕刻十分灵动,像这样抱腿的造像也是很少见的。

而像这样的造像,在玉蟾山大大小小就有400余座,几乎都是明代的。

因为2021年9月,泸县6.0级地震,多处文物受损,因此未能瞻仰到媚态观音像,甚是可惜。

从高中就看过的云冈石窟,到大学时期参观过的莫高窟,再到初参加工作时参观的敦煌石窟,再到最后打卡的麦积山石窟,虽然我第一次对石窟有概念的大足石刻并非“四大”之一,但川渝地区却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

当我在锦州看过辽西时期的万佛堂石窟中看到北方石窟造像式微,而川渝地区石窟却因为成为后方富庶之地厚积薄发,大足的摩崖石刻就是其中集大成者。而玉蟾山摩崖造像,和渝西川南的很多地方一样,都是地方特色的完整保留,生活化十足。

龙脑桥

据《泸县志》记载,现存的170多座有雕刻物的石质平板梁桥,时间跨越从北宋治平年间,到明代的洪武、嘉靖、万历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至民国时期乃至当代;

长度从100+米、宽10米到1米左右、宽40厘米;地域从濑溪河到龙溪河到大鹿溪。如果到开封感受东京梦华录太远,不如到泸县体验大宋风华。

没有机会把这一百多道桥走个遍,待我踏过这些桥便能清清嗓子对小辈子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不过作为可以和赵州桥平起平坐龙脑桥倒是要去看看的,毕竟江南那些细腻的拱桥下流过的水太妩媚,我非要看一哈缠绵江南的乾隆也忘不了的四川桥。清乾隆四十三年,“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加以保护”,桥长54米,12个桥墩13个孔,中间8个桥墩分别雕刻了麒麟、青狮、4条龙、白象4种瑞兽,有道是“麒麟两岸守护,大象河边畅饮,青狮桥上怒吼,龙王携龙遨游”。

象征尊荣的龙和代表财气的蟾蜍皆聚于泸县,龙年不去造访一次也甚是可惜。

据说泸县玄滩延福寺有玄奘携猴取经造像,留一点念想,期待下次见。

泸县:假装在南宋看石刻

2024年1月10日 02:38

雾蒙蒙的西南地区的冬天,看不清百米外的景物,如果不是有人告诉我别地的冬天不这样,我差点就信了冬天就应该潮漉漉湿哒哒水汽洇洇。虽然去过很多地方,但都是短暂停留,并未经历过完整的四季,所以也不敢妄言。

而我的的确确生存过四季的重庆、保定和香港,冬天都不太美好,灰蒙蒙的天,北方的霾和南方的雾,不论是光秃秃的树干还是雾气浓重的缥缈,总是让人无法舒张筋骨的。

作为外公的老家,我路过泸县很多次,也听妈妈说那里还有很多亲戚,但却从来没有到访过。此次由于长辈庆生到泸县,却是感到收获颇丰。

在泸县,参观了泸县的宋代时刻博物馆,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意思的县级博物馆了,没有之一。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这些石雕来自于坟墓,也许会有先来为主的恐惧感。但一旦明白了中国人的仪式感,一切防备都迎刃而解。《礼记·中庸》中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对待已故之人,我们应像对待在世时一样悉心照料,对待已逝之物,我们应像对待尚存之状一样呵护,这是尽孝的最高境界。

而在荀子的著作中,“事死如生”最初被解释为“饰死如生”,用来描述完整的丧葬礼仪。根据《荀子·礼记》的描述,去世之人首先应该洗漱、沐浴、理发、剪指甲、口含饭食,然后穿好衣服、系好腰带,在神主牌位上写下丧者的名字,并准备好缅怀品,将逝者生前用过的物品送到墓地如同搬家一般。

关于墓地,它们往往采用类似日常生活的模型:坟墓形状似人居室,棺椁外表如所乘之车,覆盖尸体和棺椁的物品酷似窗帘,而葬具则像房间墙壁、屋顶、篱笆和门一样。荀子的“以生者饰死者”、“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之论述,旨在为逝者创造一个类似于生前的生活场景,营造宛如生时之境。

泸县的宋墓群和玉蟾山摩崖石刻一样,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在100座以上。但在2000年之前并未得到有效地保护,2000年以后由于多次发生宋代石室墓盗掘才引起注意。

而在石刻博物馆内,极大地还原了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安逸生活,也就是甭管前方战火如何,有钱富豪们齐聚大后方逍遥快活。

博物馆展出了南宋时期常见的同坟同穴异室的长方形单室墓和相通的双室或多室墓,墓道、墓门、墓室均在。墓室采用条石构筑仿木结构形式,内部镶嵌了多种精美雕刻和仿木构件,墓顶有盝顶、藻井顶和穹隆顶三种形式。

博物馆的精华之处是活灵活现的人物刻画:武士的形象以甲胄为衬托,手执兵器或身着铠甲,穿戴罩袍衣服,戴交角幞头、手执骨朵的形象,也有个别那种和现代人心心相惜不想工作的可爱武士。

女武士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石刻像,头戴兜鍪显出女儿态,身着铠甲手执兵器更近武士魂。

四神则包括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青龙形象有行走状、飞奔状或二龙戏珠状,造型生动、想象丰富,雕刻细腻,多为剔地起突的高浮雕石刻作品。

南宋时期的石刻匠人用自己的巧手刻画了谁也没见过的肥龙瘦龙威龙呆龙、企鹅朱雀嶙峋朱雀猫头鹰朱雀、面面相觑玄武同舟共济玄武、类豹白虎类猫白虎类人白虎,我们常常以为说工匠精神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累积,就把他们的样子定格成了白发灰髯的形象,可从这些作品看来明明就是青春灿烂肆意雕刻的杰作啊。

伎乐类作品则包括器乐演奏、舞蹈、戏剧、乐官等。都说南宋的舞蹈作品渐趋“程式化”,但不论是女舞者跳的采莲舞,还是男舞者像跳绳一样的舞蹈,都是雅俗共赏,呈现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完美融合。

侍仆则包括女侍、男侍和侍从。有手执团扇者,有手执酒壶者,也有持铜镜或捧果盘者,其中较多的形式是描绘妇人启门的图案,这也是宋代墓葬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具体意义已无文字可考,但专家们研究后给出了以下几点可能性:

  1. 取意在于表示家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厅堂,有延伸墓室空间的意义;
  2. 神话人物开启冥府的大门,引导死者升入仙界的内容主题,连接生界、死界的中间枢纽;
  3. 没有具体实指,只是一种装饰;
  4. 雕刻中的女性形象是传说中的西王母使者,民间迷信、信仰在墓葬中的反映;
  5. 妇人对“性”的召唤和想象;
  6. 封建礼教对妇女“无故不窥中门”儒家伦理形象的塑造;
  7. 妇人的身份是歌妓。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阴阳飞天、人物故事、动植物花卉、族谱等多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题材。

策展风格典雅平正,和宋代风貌相得益彰,可堪称真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