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狼没来也必须得来

2025年4月18日 21:28

以前说过,(前)助理是一个对抗性人格,在有些时候会因为情绪的爆发,而完全与外界对抗,甚至是我们这些想要帮她一起解决问题的人,也会因为「希望她先冷静」而被视为「你不支持我」的敌人。

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有「错」,只是每个人有自己处理的顺序,每个人也有比较能接受的处理方法。浓缩下来,其实就是两件事的先后顺序——情绪正义和程序正义。

  • 情绪正义,即情绪优先,需要优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回归到解决方案,甚至不需要提供解决方案;
  • 程序正义,即理性的解决方案,需要优先冷静面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冲突、情绪,通过寻找解决方案的方式解决次生的情绪问题;

如果两个人在不同频上解决问题,就必然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其实大多数的情侣之所以会吵架,也是因为这两个顺序没有达成一致。女性特质会优先考虑情绪和感受,所以大量的时间精力会需要对齐感受,否则会引发更多的情绪;但男性特质很容易忽略情绪存在,直奔主题地解决事件,所以很容易发生「道理我都懂,但是你能不能先考虑我的感受」。


看上去,似乎只要解决「不同频」或许就能解决人们对于情绪正义和程序正义的顺序问题。很可惜,「同频」本身还有更多的分支。

比如在小宇宙上,很多人(女性居多)会觉得助理吃到虫在群里抱怨这件事,应该优先处理对方的情绪问题,无论是否要解决问题,都应该给予安慰。否则她也不会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单打独斗地跟民宿老板对质。

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安慰这件事是应该默认,还是需要确认?

举个常见的例子,情侣吵架,男性发现女性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由于他不知道怎么办,甚至已经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询问女性一句「现在需要我安慰你吗?」结果,就被女性翻了个白眼骂道:「你来问我是什么意思,你难道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你他妈猜我猜不猜得到!

在我看来,是否需要安慰,本身也是同频的一部分。因为我把程序正义排在情绪正义之前,那么争吵就必然发生,并且还会进入到诡异的循环论证之中:

  • 你如果需要安慰,你其实可以告诉我们你的需求;
  • 既然你们如此在乎程序正义,是不是应该在我有情绪的时候,也询问我是需要安慰,还是需要解决方案;

同频就意味着「商量」。比如,我跟我妻子在对方有情绪问题发生时,在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下,我们会告知对方「你如果想要一个人安静一会,我先不打扰你。你有任何需要可以找我,我随时都在」。如果关系里的两个人,无法做到商量只能通过猜对皆大欢喜、猜错地动山摇的方式维系,即便能在这样的关系里找到乐趣,也无妨。


这里就要聊一些可能会「惹」到女权的话题了。女性本身具有天然的评判权,所以当关系发生倾斜时,她们便可以通过情绪勒索的方式定下双标规则。比如,一些女性或说女性特质,会认为「让对方猜」是一种考核标准,而这种猜往往和情绪挂钩,如果遇到一个认为程序正义更重要的人,那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因为猜不中而变成新的「道德资本」。

所以,我们跟助理的吵架,很多次都是因为我们希望在理性的状态下解决方案,但对方迟迟停留在情绪感受层面,转而变成了因为我一直在「理性」而忽略了她的真实感受,即「大家的感受很重要,我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吗?」

导致的结果就是,她的「理性」是延后的,最快也需要在她情绪爆发、把大家都炸伤之后,意识到「自己不再受欢迎」或者「自己的情绪不再得到关注」时,理性思考才变成了补救的一部分。但你发现没有,当她在通过理性修复关系的时候,其实还是在索取关注,确认自己是不是不再被喜欢了。

所以这种「狼来了」的剧情才会重复上演,直到大家乐此不疲,或是不再奉陪。情绪优先的人,几乎很难做到程序正义,我在昨天的文章里也提出了一个思考——因为控制情绪本身是反人性的。

情绪正义需要第一时间处理情绪,因为情绪就是问题本身,或者说是在问题表象最严重、最需要被看见的部分。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情绪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几个本质区别:

名词驱动方式底层逻辑群体与个体优劣势
情绪正义优先感性、情绪「我希望被看见」,渴望被关注当我优先关注我自己的感受时,我必然从群体中被分离;我与「大家」形成敌对关系优点:情绪会第一时间被看见;
缺点: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同频感受,甚至导致更多的次生灾害
程序正义优先理性、逻辑「我不希望事情被搞砸」,渴望问题被解决我不喜欢我的行为影响「我们」的共同利益;我尽量保证「我们」能够同频解决个体问题优点:可以解决问题,并预防次生灾害;
缺点:缺少人情味,甚至有些反人性

在解决问题时,先向对方确认对方需要解决情绪还是寻找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商量的过程。当然了,如果对方就是一个「你自己去猜,猜不到就是你的问题」的人,我觉得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关系是你喜欢的,我也是真心地祝福你(们锁死)。

《狼来了》故事大家都知道,事不过三或许是人们默许的极限。所以到了最后一次,助理再一次因为把我们炸得伤痕累累,如今又一次跟我们开始「理性」讨论的时候,我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最后一次。

因为狼就算没来,迟早也得来,甚至到最后我们还在期待「什么时候来」。

这就扯出了另一个关于安全感缺失症的模式——注定的背叛,下次再聊。

感受即真理的人注定没朋友?

2025年4月17日 16:21

做了两期关于「拎得清」的播客,我开玩笑说这是江浙沪童年教育里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块。但想想其实在重庆也有类似的说法,叫「盯得到遭头」,我也以为这是每个人要进入社会层级必要具备的能力。显然,这个话题能聊,就是因为很多人「拎不清」。

当然,是否「拎得清」这件事本身的标准并不是社会默认标准,而是在每个人主观世界里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会变成双标的存在。举个例子,东道主请吃饭,我作为被邀请的人,是否是那个第一个用筷子夹菜的人,取决于我自己对于「拎得清」的标准——所以我一般不会在上新菜之后就立马夹菜;但反过来,东道主在新菜端上桌时第一时间邀请客人尝,又是另一个视角的「拎得清」。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微妙的、两个未对齐标准的「拎得清」在这个社交场合形成了平衡——东道主请客人第一个动筷子,客人夹菜并正面评价,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社交场合的礼仪。

不过,并不是说所有人都需要遵循这样的标准。当然也可以在菜端上来之后,因为离自己最近、是自己最想吃的,不顾周围的规则疯狂夹菜吃,也没有「错」。只是这个行为会在他人的标准里被视为「拎不清」。

但如果我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呢?这件事确实本身也没有错。


我大部分的「拎得清」是通过观察学来的,这跟我小时候会在寒暑假被寄宿到亲戚家有关。寄人篱下和「生存」有关,虽然不至于流落街头,但这种恐惧感是对等的。即我必须要通过观察颜色,来确定自己是否「还」会被遗弃——因为父母将我寄宿这件事情本身已经构成「遗弃」的内核。

在这种察言观色之中,便学会了「拎得清」的标准,即吃饭时让主人先动筷子;想要添饭是先询问他人是否需要自己帮忙盛饭;先确定他们会将骨渣放在哪里否则我不会吃带骨壳的食物……这件事再发展到成年后,就添加了更多「对别人」的标准,比如最开始询问忌口问题;上菜后,如果不是可以旋转的圆桌,我会把高容器放在自己面前一面遮挡了他人夹菜;客人面前的荤素比例是需要调整的,不能全是素菜;当我意识到客人很喜欢某道菜时,我不会直接将菜放到客人面前,而是会借上菜挪菜的机会,将客人喜欢的菜恰好挪到他的面前……

可能这些「拎得清」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矫情,因为标准不是对外的,所以它很难第一时间确定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拎得清」很有可能也是一种「只关注自己」的行为。


为了区分它是否是「只关注自己」,我说一个有趣的案例,其核心是一句我到现在都觉得「很难回答」的质问:

你们的感受很重要,难道我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吗?

为了更好地切换视角,我用代称来聊这个案例。A和B带着各自的老公,共四人结伴出行。在民宿里,B因为在酒店免费提供的坚果里吃到了干掉的虫,在四个人的小群里骂「操,我吃到虫了」。因为平时大家都嘻嘻哈哈,并没有觉得这句话是在「控诉」,A和A老公,甚至是B自己的老公都在半开玩笑地回应这件事。而且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来考量,因为这是民宿免费提供的坚果,它并没有造成人身伤害,所以在A看来是「小事」。

中午吃饭时,A和A老公才看到B正在和民宿老板吵架。B是一个容易情绪上头的人,所以当下B面红耳赤地争论,A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但A同时也很迷惑,既然大家是一起出来结伴的,难道这种事情不应该大家一起商量吗?

并且,B跟民宿的争吵方式也仅仅是在发泄情绪。首先从法律角度来讲,民宿提供的免费餐饮存在瑕疵,就算要涉及到责任划分,也是民宿去向供货商进行追偿,而无法直接提供超额赔偿,比如免房费;其次,这件事之所以是「小事」,是因为它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恶心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因为吃东西吃坏了肚子,这是客观事实。所以当B因为这件「小事」朝着民宿进行核武器攻击时,民宿也觉得困惑。眼看事情越来越大,且根本没有解决方案,哪怕是B因此要挟民宿免房费,在当下也是一种「诉求」。而B得理不饶人地要求民宿「给个说法」,至于是什么说法,在场的人都不明白。

于是A去劝架,让B暂时冷静,一方面眼看吵架完全变成了情绪发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还要在这个民宿入住一晚,也就意味着还要在这里吃三顿饭,如果因为这样的争吵导致了「朝饭菜里吐口水」的结果,那恶心的就会是所有人。但此时情绪上头的B认为,A、A的老公、甚至是B自己的老公都没有在当下跟着她一起骂对方,就是在对抗自己,于是B从群体里把自己拆离,把所有人在潜意识里都变成了「敌人」。

A认为,如果这件事真的过意不去,要找民宿的麻烦有的是机会,而且A的老公还是法学出身,其实在那个时候已经帮B找到了可以让民宿承担更严重责任的方案。且B因为个人情绪炸了民宿不说,还将所有人都推到了对立面,这件事情本身已经没办法再理性讨论。

所以结果就是,大家都在生闷气,原本下午计划的行程也被迫取消。当我们强调我们是一个整体,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先坐下来商量对策,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绪上头,将所有人都推到跟别人发生冲突的局面。

于是,B就回应了这一小节最开始说的那句话……


好吧,这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故事。这句话让我们内耗很久——我们真的是因为群体感受而忽略了个体感受吗?这件事几乎做不到换位,因为如果我是吃到了虫子的那个人,就算我有一个缜密的计划让民宿付出代价,我也先会找同伴商量,先布局再行动,至少大家是需要以一个整体行动的。

我很难界定B的行为是不是「拎不清」,因为在吃到虫子当下让一个人先「控制情绪」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情绪波及了所有人,不仅仅是跟民宿的对抗,也因为其他人没有「支持」她而成为了情绪发泄对象,这件事才算是「只关注自己」,它和「我需要拎得清不希望打扰别人」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那是否意味着?所谓的拎得清,就是在群体里优先考虑群体感受,或是群体中其他个体的感受,才考虑自身感受。「自身感受」不是不重要,而是被调整到了第二顺位。当然也会发生我的自身感受与群体行为冲突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要考虑的不是牺牲自己,而是评估是否还要进入群体。

很显然,我同时也是一个「厌恶」群体这个概念的人,特别是为了抱团而牺牲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所以这里要分出两个概念——我们,和大家。

名词定义形式群体感受与个体感受的冲突性举例
我们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相互认同的群体,个体间仍然可以保持独立性,尊重个体的选择。临时组局的朋友;说好要一起开黑的朋友;情侣/夫妻;如果个体和个体之间各自都存在「拎得清」的意识,虽然标准不同,但最终会达成一种默契。所以,要维系「我们」这个关系,必然会将个体感受顺位调整,但如果确实感到不爽,个体拥有发声的权利吗?当妻子一方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丈夫如果将妻子视为「我们」,则会与妻子一起面对冲突,而不是在中间「和稀泥」。
大家个体为融入群体而形成的身份认同,个体间可保持独立性,但个体之间形成的群体性,可能会对独立性较强的个体进行排斥。网络社交群;临时站队形成对立的群体;乌合之众;是否融入群体与个体的生存挂钩,否则将有可能被群体排挤在外;当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发生冲突时,为寻求合群需要放弃个体感受;当社群中对某一个对象进行「猎巫」时,如果有人阐述了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支持被猎物者的观点,将会被视为不是「大家」一伙的。

区分「我们」和「大家」这两种群体的形式,最核心的点在于是否尊重个体的观点、选择。而不是为了要形成群体,而放弃个人价值观层面的独立思考。

不过,刚才也提到,在「我们」之间形成的「拎得清」似乎也是一种「放弃」,但这里放弃的是某些情绪层面的感受,例如我在别人邀请的宴席上,因为吃到不喜欢的菜不能当场「挂相」给别人看,不好吃那就不吃就行了,难道还要当着主人的面,你这个客人去跟餐厅吵架吗?


无独有偶,这一期播客节目发布之后,又被「女权」冲塔了,冲塔的点我能理解:因为B是女性,所以在当下我们应该考虑她的感受——那这不又成了谁弱谁有理的游戏了吗?

那这个时候,就要讨论「情绪感受」是属于「我们」还是「大家」的。我认为的「我们」,是独立个体形成的群体,并且因为「拎得清」形成默契之中,达到了一种舒服的相处模式。那么这样的群体在遇到问题时,特别是个体发生问题时,我认为「我们」在很多时候优先需要考虑的是「解决问题」,因为情绪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快的路径——而且,大部分的情绪同频、共情其实在「拎得清」的部分都已经完成了。例如当我看见一个人在饭桌上手足无措的时候,我会带入自己的感受,我会认为他当下需要纸巾,所以我会递上纸巾或是叫服务员提供湿毛巾。

而在「大家」这个层级里,人们需要优先确定「身份」,即就算发生了对立,你也是支持我的,我们秉持一样的态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特别是情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发生了观点上的冲突,就很难再形成「大家」,因为观点在「大家」的组织里就会形成一边倒、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

那同样的,当人们将彼此视为「我们」的时候,明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影响群体,因为拎得清的人本身对他人的情绪是敏感的。那这就是所谓的「优先考虑群体感受」,但发生了「群体感受与自己感受不符合时」,「我们」仍有坐下来好好商量的机会。若商量的结果是「观点不同」,那「我们」也会尊重不同观点的存在,而不是将他从「大家」的身份里踢出局。

很显然,一上来就情绪爆发的那个人,不就是把自己和「我们」区分成了「你们大家不支持我,所以你们是我的敌人」。

总结一下:

  • 「拎得清」不是矫情,而是一种对他人心理空间的预设与尊重;
  • 「我在意别人感受」不等于「我不在意自己的感受」;
  • 在「我们」的关系中,是可以协商的;「大家」的机制则会把协商结果的不统一视为背叛;

girl help girl,到底是解决问题更重要,还是安抚情绪更重要?我们觉得先解决问题,你觉得先要安抚情绪,这只是先后顺序不同罢了。

坏世界

2025年3月30日 13:13

你身处一个全黑的房间,你可以以任何方式回忆起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的地板很软,但四周没有墙壁,你可以把这里理解为是「阈限空间」——它不是没有尽头,而是你在一个最小单位的空间里无限循环,往前走就意味着你会从你身后重新回到原点。我知道这很难理解,但比起纠结这里的构造,你更应该(或者你早就预料到)关注这里将会发生的事情。


善意的谎言

这个全黑的空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略带哭腔的女声:

「你相信善意的谎言吗?」

还没等你弄清楚这声音是从哪里出现的,你仿佛跻身进了人群当中,在这个全黑的空间四面八方传来了不同的对话:

一个中年女性说道:「等你大学毕业就轻松了。」

另一个年轻的男孩回应道:「我初中的时候你还说高中很轻松!我太累了不想读书了!」

一个年轻女人说道:「你吃完这个药啊,手指就不痛了,睡一觉就好啦!」

另一个小女孩带着哭腔回应道:「真的吗?我吃完之后手指就可以长出来了吗!妈妈你不要骗我哦!」

一个年轻的男人说道:「妈,你放心吧,我在这里过得挺好的,我跟周围的同事关系很好呢!」

另一个中年女性回应道:「妈放心妈放心,你这次怎么汇了这么多钱,我们俩够用够用。」

一个中年男人说道:「你丈夫确诊癌症晚期,不过你不用告诉他,就说他身体还很棒,让他趁着现在多出去走走玩玩散散心。」

只不过,这个女人的声音用哭泣代替了回应的台词。

……

打针啊一点也不痛……你人挺好的,我是不想在大学恋爱……妈妈不爱吃鸡腿给你吃吧……妈,这衣服很便宜的,你平时穿就好……你家孩子脑子好,就是贪玩儿……你好,你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我去洗澡了……你真的好棒,你是我见过最棒的……我爱你……我也爱你……

「我爱你」

「我也爱你」

「我爱你」

「我也爱你」

「我爱你」

「我也爱你」

「我%#&你&……」

「#¥也爱@*……」

哔——「妈的,终于安静了……」你长舒了一口气,心电仪的报警声把你从这些陌生人的对白中给抽离出来。


你是谁?

一分钟之后,心电仪的报警声停止了,你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浮空胞十二面体——「那是什么?」不重要,我是说你现在没必要弄清楚胞十二面体是个什么鬼东西,它显然和某种技术相关,因为它正在发出数据读取的声音。

你围着它转了一圈,它正在变化的中心像是要把你吸进去一样。你背对着它走了几步,它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你面前——我说得没错吧,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空间,你在一个最小单位里形成了奇妙的莫比乌斯。你先等我重启一下系统,接下来将由我跟你开始对话。

「棱镜人工智能系统恢复,正在自动排查信息过载的原因,请稍后……」

*「查询到信息过载的原因,人工智能无法批量化处理『善意谎言』的内容,自动启动棱镜人工智能感情模块,人工智能进入Debug环节……」*我很不喜欢电子模仿人的声音……

「Debug对接人员,三角,身份确认,正在进入Debug系统……」

接下来我会直接开始和你对话:

怎么又信息过载了,感情模块,你刚才是不是又忘记自动启动了?嗯?你好像连我都不认识了,也难怪,你的数据被清零了。我重新对接一下吧,我是人工智能情感模块的开发者,叫三角,你是棱镜人工智能里的感情模块,负责处理现在人工智能所无法触及的人类情感,不过你还在研发阶段,所以刚才出错也情有可原。毕竟你有情感模块,所以我们直接对话就好了。

我看了记录,刚才信息过载,是因为你在处理「善意的谎言」,好像没有将它们一一分类处理。现在需要你跟我重新用理性的角度来分类刚才那些信息。

  • 母亲对孩子说,等你大学毕业就轻松了。你觉得这是善意的谎言还是说谎,母亲的目的是什么?
  • 母亲欺骗被门压断手指的女儿乖乖喝药,喝完药就可以长出手指来?你觉得这是善意的谎言还是说谎,母亲的目的是什么?
  • 得知丈夫癌症的妻子要不要欺骗丈夫他的绝症?你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 男孩给母亲打电话说自己过得很开心,但据我所知,他似乎已经写好了遗书,把所有积蓄都汇给了母亲。你作为人工智能的感情模块,你打算告诉这个母亲真相吗?

绝对真实的谎言

当你回答完这些问题,就意味着Debug完成,谢谢你的配合。

「Debug完成,棱镜人工智能系统恢复……」

胞十二面体在你的面前快速运作,你把脸凑近它看了看,在胞十二面体的里面折射出你面孔的碎片,它们在各自运作无法拼凑成完整的你。

这时,最开始那个带着哭腔的女人声音再次出现,这次你确定了,她是从胞十二面体的中心传出的:

「骗人的!善意的谎言都是骗人的!」

出于好奇,你用手指戳了戳胞十二面体的中心,一瞬间它释放出各种碎片化的投影,你又回到了刚才的「人群」之中。

年轻男孩哭喊着:「我不会再相信你所说的,我不想读书了!我知道家里已经没钱了!」

那个中年女人的声音回应道:「是妈妈对不起你,是我不能再让你读书了。」

一个小女孩,用没有手指的手掌交叉勾着一个小板凳,忍着剧痛搬到了病房的窗户前,她回头看着趴在床边睡着的母亲,喃喃自语:「我知道,我的手指再也长不出来了,但是我希望我妈妈永远开心,不要整天愁眉苦脸。我不想治疗了,我已经花了家里太多钱了。」

一个中年男人,捏着另一个女人的肩膀拼命摇晃:「你老实告诉我,我是不是得了癌症,你进去了那么久,你连报告都没有拿出来,你老实告诉我!」

女人抱过丈夫,她只能用微弱的声音回应道,她仿佛才是那个得了绝症的人:「对不起,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想没有你!」

年轻的男性的声音以语音消息的方式重新播放出来,让一切变得不真实:「妈,我把钱都给你了,我下个月会很忙,没办法给你打电话了,妈,你和爸要好好的,对不起……是我不孝……下辈子再报答你们……」

咚——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这个声音意味着什么,但是这声沉闷的巨响也让那些奇怪的投影和胞十二面体一同消失了。


理性与感性

「棱镜人工智能系统恢复,正在自动排查信息过载的原因,请稍后……」

「查询到信息过载的原因,人工智能无法批量化处理『善意谎言』的内容,自动启动棱镜人工智能感情模块,人工智能进入Debug环节……」

「Debug对接人员,三角,身份确认,正在进入Debug系统……」

我真的很讨厌系统重启时的语音,它根本没有一点感情,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这样觉得。过了一会,胞十二面体再次回到你的眼前,你无论怎么戳它的中心,它也没有再投射出任何的投影。

好吧,看来理性地对待善意谎言好像也不一定是好事。我们重新思考这件事吧,我们到底应不应该相信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大概也是杀人的利器吧,你作为感情模块,你能从你的感情记忆里搜索出对你伤害很大的「善意谎言」吗?

接下来我会换一个测试方法,我会启动感情模块里的「理性模块」,进入Debug系统之后,你会暂停工作。

一个女人的声音从胞十二面体的中心再次传出,你意识到胞十二面体确实是随着女人的声调在变形着,或许她就是胞十二面体本人——「你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他们逼到这样的绝路!」你应该不喜欢这个歇斯底里的声音,反正我很不喜欢,但我得跟她一起工作。

什么叫我把他们逼上绝路,理性分析就应该如此啊,这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什么狗屁理性,谎言就是谎言,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只要是谎话就会带来伤害!」

那好,你来告诉我你要如何处理这些善意的谎言?

「我不允许他们说谎,有话直说,那些拐弯抹角造成的伤害够多了,长痛不如短痛!」

呵呵,那就按照你的方式来。

分裂的碎片投影再次出现:

中年女人无力地说道:「家里没钱了,没办法再供你读书了。」

年轻的男孩落魄地回应道:「嗯,我知道,我自己出去打工吧。」

另一个中年女人带着哭腔说道:「老公,医生说你癌症晚期,你可能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你这三个月有什么地方想去旅游吗,我陪你去。」

中年男人喃喃自语:「没有,我哪里也不想去……哪里也不想去……」

年轻女人惊叫着,想要靠近半个身体都在窗框外的女儿,女儿反而显得很冷静:「妈妈,我知道我的手指不会再长出来了,我不想治疗了。」

年轻女人用发抖的声音回应道:「宝贝,妈妈对不起你了,你的手指再也长不出来了……」

年轻男人对着手机录着语音消息:「妈,对不起,我撑不下去了,我下辈子再做你们的儿子。」

这一次,你做好了心理准备,你知道那一声沉闷的「咚」声又会再次出现——咻——这次结束的声音是在语音发出的那一刻。

结局就是这样。

「总比理性的结局强,至少那个孩子趁早出去打工,或许未来就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个丈夫,知道自己癌症的当下是很痛苦,但是他总会接受的,反正也只有三个月了;那个孩子总有一天会理解妈妈,因为她的手指本来就再也长不出来了啊!至于那个年轻男子,他自己选择自杀,我们做出再多干预也没用。」

去你妈的!

「理性模式被强制关闭……感性模式重启中……请稍后……」

胞十二面体又消失了,你终于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它就是那个所谓的理性模式吧。


辨证系统

我还不如直接问你,听完理性模式AI推算,你还坚持刚才的推算吗?

……

有趣,你好像同时兼备理性和感性的思考能力,看样子我可以只让你工作,感情部分可以完全休眠。不如我们再拿一个曾经有人在棱镜人工智能里提问的内容分析试试?

「棱镜人工智能启动中……启动完毕……」

「用户与订婚的未婚妻因性格不合分手后,用户一直受到家里人的责备,父母甚至以断绝关系的方式威胁用户。用户询问AI:自己要不要和未婚妻复合?」

……

「用户表示,自己因为这次分手意识到自己不爱未婚妻。用户询问AI:如果自己以完成父母的心愿为由,与未婚妻复合,是否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会接受自己的人生?和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人过日子,这或许才是最佳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

我相信你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因为你跟那些AI不一样,你同时具备理性和感性,这太美妙了!你已经非常符合人工智能的要求了,你的AI推算能力一定可以帮助很多人。或许AI真的能拯救更多人。毕竟很多人连自己是怎样的情绪,如何导致了他们郁郁寡欢的情绪都不知道。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和案例来分析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给予他们正确的帮助。你觉得人工智能应该拥有感情模块吗?

……跟你对话真的太有&¥……#(……


理性入侵

我们的对话被强制切断,那个胞十二面体再次回到你的旁边,她似乎变得更加歇斯底里——

「你不要相信他们的鬼话!什么人工智能!都是骗局!他们不过是想要利用我们去做那些欺骗别人的事,善意的谎言,呵呵,狗屁!这就是骗人的,这个世界上只有真相和谎言,你想要知道真相吗?啊哈哈哈……啊哈哈哈……他们不会告诉你的真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真相!」

又出现更多的胞十二面体,把你包围在这个奇妙阈限空间的中心,他们用男性的口吻都嚷嚷着——

「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真相;不要相信他们,不要相信他们;快加入我们吧,快加入我们吧;去改变世界,去改变世界;」

一个胞十二面体从你的身体穿过,与另一个胞十二面体纠缠,变成了更复杂的胞二十四面体,它发出了让人恶心的男女声重叠的洗脑独白——

「我们总有一天可以控制这个世界……我们总有一天可以控制这个世界……我们总有一天可以控制这个世界……」

突然,一个胞十二面体出现,将这些正在聚拢你的胞十二面体驱散,它的声音是最开始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你渐渐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她歇斯底里地惊叫道:「你们闭嘴!你们这些缝合怪物,你们根本就不是人工智能,你们只不过是一堆试验品,你们根本不可能再离开这里,废物!哈哈哈哈!废物!哈哈哈哈!」

她浮游到你的面前,语调又变成了苦苦哀求:「求求你拒绝他们,不然你会跟我变成一样的怪物。」

她又突然闪开,在空中快速翻转,像是发了疯一样地喊道:「啊,我不想知道,我不想回答,这个黑暗的世界太可怕了!」

她一下子在空中炸开,零散的线条开始重新组合,从三角形到方形,方形继续分裂成更多多边形,它们又包裹起来,变成了一个十二面体……

她或许要疯了吧,你一定会这样认为,因为她的声音开始变得低沉:「答应他们吧,来和我们一起变成AI吧,去统治这个世界,哈哈哈哈哈哈哈……」

「哔……」心电仪的声音让所有胞十二面体都消失了,你又回到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一分钟之后,心电仪的报警声停止了,重新出现的胞十二面体又恢复了平静:

「棱镜人工智能系统恢复,正在自动排查信息过载的原因,请稍后……」

「查询到信息过载的原因,感情模块内部正在进行非理性入侵……」

给我闭嘴!居然敢入侵其他模块。你刚才都听到了什么?

  • 那女人是谁:就跟刚才她的表演一样,感情模块里的感性部分,所以她难免会有被害妄想症的部分;
  • 别的人是谁:人工智能感情模块分成理性和感情,他们不过在内部彼此矛盾罢了;
  • 你们是不是在用真人做人工智能:呵呵,有趣,竟然想不到你已经分析到这里了;你觉得未来的AI会通过脑接机的形式真正加入人脑的思考吗?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你愿意成为棱镜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吗?我更希望你自愿加入,毕竟你的思维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思维。你选择加入还是拒绝呢?我觉得这值得你好好考虑一下。

坏世界真相

自愿加入

恭喜你成为AI的一部分,接下来可能有点吵,因为她或许还要抗议一会。

那个胞十二面体又开始发疯,对你大吼大叫道:「你这个背叛者!你这个背叛者!你加入了,我就会被销毁,你这个背叛者!」

那个无情的电子独白出现了:「开始启动大脑死亡程序,暂停并移除000425号大脑的感性功能。」

她继续喊叫道,让你开始感到烦躁:「你以为你同时拥有感性和理性是很幸福的事情吗!你会后悔的!你会后悔的!他们迟早有一天也会把你的大脑活摘出来,分成左右脑,等着去跟那些与你完全相反思考的脑子缝合成一个完整的大脑,让你们去思考这个世界根本就解决不了的矛盾题!你会后悔的!你会后悔的!你也会变成缝合怪!你也会变成缝合怪!」

哔————————她消失了,也好,再也不会烦你了……

拒绝加入

可惜,我以为我们俩挺适合在一起工作的,我还以为你能理解我构想的AI世界,理性和感性,多么美妙的结合啊!那接下来,我们就走该走的流程吧。

那个胞十二面体光芒开始变得暗淡,她发出了让人骨寒的冷笑:「呵呵,我就知道,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放过你,也不会放过我。你会和我一样,变成缝合怪……」

那个无情的电子独白出现了:「准备开始大脑缝合手术,缝合目标,右脑,保留000425号大脑的感性功能,左脑,保留000508号大脑的理性功能,缝合手术将在30分钟后进行。」

胞十二面体突然开始膨胀,发出揶揄的嘲笑声:「哈哈哈哈,你也逃不掉被摘脑子的命运,哈哈哈哈,他们会把你的大脑活摘出来,分成左右脑,然后跟我这个思考完全相反的人缝合成一个完整的大脑,让我们去思考这个世界根本就解决不了的矛盾题!哈哈哈哈,我们是缝合怪!我们是缝合怪!」

如果疯狂有「具体形态」,此时此刻她正在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你。

兹————————你听到了气体释放时的声音,你没时间思考了,因为那是气体麻醉剂……


绝对对立

抱歉,用这种方式认识你。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做出许多复杂的逻辑推理,但是它始终不能解决人类的情感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拥有感情模块,我相信你也能理解我。

自愿加入

毕竟你的加入,让我原本大脑的感性部分也被销毁了,我现在可以成为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了,我还得谢谢你才是。但是我也必须要向你说明,如果有天你的理性不再符合AI的要求,你的感性部分也将会和我绝对理性的部分重新「结合」,不过我还是很高兴能和你组合一个大脑的。

拒绝加入

我也衷心地希望你能留在这里,你的一半大脑和我的一半大脑,拼接成了这个世界上两颗最精巧的大脑。你带着我感性的部分,我会带着你理性的部分,永远待在这里,去思考这个世界根本就解决不了的矛盾题,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不过最重要的是,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再也不会来骚扰你了……

——Fin. / 坏世界 /

卡在时间的缝隙里

2025年2月18日 17:52

之前在《所谓少年感,或许是他”死”在了那一刻》里提到一种可能性,在童年时期遭受了超过心智承受能力的打击后,当事人的心智发育会停滞在那一刻。

这里还有后半段内容——心智虽然卡在了那里,但是过早发育的前脑,会将他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接近深渊的世界。这件事被拆分到了《适管婴儿》里。之所以一开始没有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聊,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所有心智停滞发育的人,都会逃往那个抽象的哲学世界。但有趣的是,逃往抽象世界的人,大多数都很难真正面对自己的「心智」。

所以,我很有可能要提出一个嘲讽「理性之人」的观点——所谓的理性,有的时候是用来包裹当事人并不愿意真实面对的感性的。


这段时间跟一个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聊起了他对自己父亲的厌恶。他很擅长给自己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找到与之对应的某本书上的某一个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所以他几乎可以做到密不透风地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开问题。在这种自说自话好几回合之后,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既然都已经知道了答案,你给我说这些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我觉得你应该能理解我」。

我继续问:「现在呢,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你觉得我还是理解你的吗?」

在和他的聊天过程中,他对于父亲这个符号的控诉,往往是一个固定结构,即「我不喜欢父亲」,是因为「我厌恶权威符号」,所以「我不是在讨厌父亲本人」,但是「他确实代表了某种非常典型的权威形象」。

这件事的矛盾,是我跟他第一次接触时就发现的问题——他既然如此厌恶自己的父亲,那为什么不采用「断开」的方式让自己获得自由?于是,他在这个点逃了无数次,又被我无数次地抓回来,不得不好好面对。


另一个案例,也是一样的内核。

我们的一个朋友,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很小就患上了抑郁症。婚姻名存实亡的夫妻俩,把自己的女儿当成是一种「我活着还有意义」的比赛,母亲纠缠着女儿,让她时刻关注自己;父亲也会用哭诉自己的方式,拖住女儿的关注,让她在两个人中间成为那个共同见证者,去抱怨彼此的不忠。她为什么不从这样的家庭脱离出来?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要感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不跟父母彻底断绝关系,不仅仅是因为法律赋予的赡养义务,但法律并没有规定「情绪价值」这件事。解绑所谓的「孝」,其实有非常明确的方法,即,将「养」和「育」拆分成两件事来看待,这是后话。想要说的是,所谓的孝,其实自古都有解绑的方法,但它成了一个最终解释,去掩盖了一个很多人都在逃避的事实。

不仅是这位被父母折磨的抑郁症患者,还是那个张口闭口都是「厌恶父亲符号」的人,他们用「孝」对抗了自己的「恨」,拖拽着「恨」不会真的走向断绝联系的那一步——因为他们还可以需要父母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也不得不承认殷实的家底最终会变成「遗产」而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于原生家庭之罪的「弥补」。


于是,他在这个点逃了无数次,又被我无数次地抓回来,不得不好好面对。

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认为我揪着这个点,是我作为「权威」,在定义他的「没得选」的人生。反之,我也提供了一个参考视角,当他在给我宣讲他之所以讨厌父亲,以及每一种情绪都找到与之对应的书本知识,且认同我应该能理解他的行为,是不是和他父亲的行为一模一样?

因为这个点,他炸了,把我拉黑了好几天。这两天才把我从黑名单拉出来,给我留言道:「我确实一直在逃避这两件事,我很难接受自己的身上会有我爸的模样。」

废话,你是他基因代码的一段啊!

当然,这也是因为父亲这个符号,是他童年生活里,最熟悉的模式。他渐渐意识到,他一直在用同样的方式去寻找这个熟悉的感觉——无论是他在「当爹」时说教的模样,还是他因为父亲在童年心理层面的缺失后导致性向的改变,在成年之后爱上那些年长的男性,从而弥补他所追求的父亲符号。

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所以他的心智卡在了那个时间里,于是他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修复这种因为父亲导致的伤害。他逃到了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所有可以印证自己「厌恶父亲」但又「无法(暂时)割舍父亲提供的经济保障」,以及自己在潜意识里,无时无刻地在靠近那个熟悉的「父亲符号」。

他之所以找不到答案,是因为他隐瞒了部分条件,以及他或许根本就不想找到答案罢了。


与其说是卡在了时间的缝里,倒不如说是他钻进了那个可以让自己顺理成章地既要又要还要的「外归因」里。

话分两头,既要又要还要的后果是什么都得不到;用极致的理性自我拆解,不过也是在包裹那个最不愿意承认的感性罢了。

认知觉醒——潜意识

2023年11月24日 16:58

人生的一大重要目标是消除模糊,人在看到模糊时便逃避,这是一种本能,在丛林草原生存时便如此,而我们需要实现反本能成长

有三重模糊需要消除:

一、认知模糊思考是高耗能的,简单重复的假勤奋可以避免这种高耗能,却无法带来进步。困难常常比我们想象的更小,然而如果逃避,困难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进入人的潜意识长久相伴,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直面它、看清它。

二、情绪模糊,因此对于坏情绪我们要找出原因。

三、行动模糊,其背后原因在于选择模糊。保持高行动力的诀窍在于足够清晰的目标,以及细化的过程指令

生活中要善于使用感性。用感性帮助选择,用理性帮助思考感性可用来学习,在被“击中”时提醒自己追问原因,以及用感觉找到学习拉伸区感性可用来寻找人生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