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文章详情相册样式,轮播图仿最新公众号样式。
3、用户可绑定关联微信小店,支持查询小程序用户小店订单。
4、加入合作小店列表和合作小店商品列表
1、今日除夕,在乡下过年,艳阳高照,合理合法躺平的日子,心安理得享受不内卷的闲暇时光。
2、无论朋友圈,还是科技界,DeepSeek AI 都成了热门话题。我用过几个月的DeepSeek 开放平台的api ,对它的理解不深刻,甚至很肤浅。DeepSeek最近一下子就大火了,按流行的说法就是用500万美元实现了10亿美元的效果。看新闻,就在今天DeepSeek 推出了janus pro 多模态大模型,家里有高配电脑的可以玩起来了。在新闻通稿里,在分析文章里,对DeepSeek不吝溢美之词,堆积着各种我这种低端三流程序员看不懂的AI 术语。看了一上午有关DeepSeek AI 文章,我既高兴,又寂寞。高兴的是终于有咱国产的AI扬眉吐气了,很长脸。寂寞的是,这么高大上的高科技,离我这样三流程序员,还真有点远,我已严重落后了。
3、当我越来越依赖AI的辅助去写程序了,身体上虽然轻松了不少,但内心却有些沉重,AI取代我这样三流程序员的时间点,已经快到了。我退休的年龄已推迟到了63岁,还有12年,被AI淘汰的我,能安心写代码吗?
4、为了排解内心的寂寞,我忍住不打开开发工具,写一会儿小程序的代码,心里想着,写一天算一天了,或许那天写的代码就用不上了。
5、既然你看到了这里,就谢谢你耐心读了以上文字。在这除旧迎新的日子,祝福你 :新春大吉,事事如意。
今天是2024年的最后一天,和往年一样,晚上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过去一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安静地,享受地,看了不少的书,听了不少的书,享受了许许多多美妙的读书时光。
阅读是一场永不结束的旅行。
再见,2024年。你好,2025年,我将乐观地拥抱你。
这两天一直在看陈晓卿先生写的书《吃着吃着就老了》,陈先生是做纪录片的导演,央视上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他的作品,是纪录片的精品,拍中国天南地北很多地方的风味小吃,每一个镜头都展现了食物的精美。看着那些诱人的画面,让人流口水。
陈先生说自己不是美食家,是地道的吃货,了解全国很多地方的美食,甚至对国外很多国家的美食也是如数家珍。特别佩服这样的人,吃了非常的多美食,还专业研究了饮食文化,拍了这么好看的纪录片,写了这么有趣的书,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精彩呀。
在马伯庸的小说《食南之徒》里有这样一句话:" 美食不会骗人,也不会辜负人 "。诚如斯言。用味觉去感受美食,真是生活一大乐事。好吃的食物,让人愉悦,和想一起吃的人一起共同分享,是加倍的愉悦。
这两本书读了以后,给我感受就是,我对食物的了解真正的非常浅薄,是那种非常粗糙的浅薄,我对美食的形容词就局限在一个词:好吃。什么色香味呀,什么工艺呀,什么文化呀,全然不知道如何形容。那些形容食物的美妙词汇,我大部分说不出来。那些描述制作食物过程的手法,赏心悦目。我自己做饭的时候,从来没有这么仔细想过。
无论家常的食物,还是美食,大多时候,在我眼里都是填饱肚子的,匆匆从我的口里进去,然后消失在我的身体里,很少去仔细体会食物进入我的口,我的咽喉,我的胃的后感受。美食没有辜负我,多数时候是我辜负了美食。
不但是食物,生活很多细节,都在身边匆匆而过,而我的眼睛,我的感觉,只是盯在我焦虑和我执着的事上。很少去认真感受此刻。
想想,看这样的书,最大的用处就是把我拉回此刻的世界,让我的眼光回到我身旁。
好看的书,可口的美食,我都不要辜负,要细腻地认真地去感受生活,而不是急急地去奔波。
今天看了罗振宇先生的一个视频,他和他的团队搞的跨年演讲将在年底,做第10次演讲。他的目标做20次,每年一次,我每年都看了,我是得到app的用户,在里面看了不少书,也听了不少书和讲座,这个app对我的帮助还挺大的,获得了不少关于健康的文字,也获得不少让自己成长的启发。
今年跨年演讲的主题是:来自未来的好消息。我喜欢这个主题,在当下,在中国,确实需要太多太多的来自未来的好消息,让每个人都有信心去面对未来。
在视频里,罗先生还透露了关于他身体健康的秘密:早在2021的跨年演讲的前三天,2021年12月28日,他的左耳聋了。听了他说这三年的艰难历程,内心很感慨,做成事,谁都不容易。
希望可以听到关于未来越来越多的好消息。
好久没这么长时间的出差在外了,9月3日来到上海,待了有10多天了,预计还要待段日子。以前多次出差来上海,只停留过2、3天,去外滩和豫园短时间看了看。这些日子,在大上海,每天都忙着工作,没太多的机会去了解和观察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偶尔,晚上的时候,出去跑步,在酒店附近的街区看看。
今天台风“贝碧嘉”在上海登陆,外面一整天狂风暴雨,我是我第一次遇到台风天。
下面照片是酒店附近的一条小河:八尺沟。白天里,很安静,沿河跑步,还挺不错。
上周日,花了一天的时间去上海博物馆看了看。上海博物馆有两个管区,东馆和人民馆,据说人民馆更大,馆藏更丰富,不过很难预约到门票,我只预约到东馆的门票。但东馆区,馆藏也超过我的想象,非常丰富,我花了8个小时,在勉强看完,累得脚酸背痛。东馆里,青铜馆,印章馆,陶瓷馆,货币管,雕塑馆,玉器馆,其中陶瓷馆和货币管是海内外最完整的通史陈列。这些馆看下来,可是说是通过文物阅读了“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
不但介绍了文物本身,还介绍文物是如何造出来,采用了什么样的工艺,充分展现了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某个看着不起眼儿的小物件,可能就是价值连城的孤品。
可以观摩修复文物的过程,增长了不少见识。
一件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文物,仿佛可以穿透历史的云烟,感受那一段段古代历史的繁华与绚烂。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父亲节,记得去年父亲节的时候,我女儿还在中考,而现在她就选课分班,即将开始高中二年级的学习。
昨天周六,我调休补班,上班中,女儿给我打开电话,向我哭诉,她的分班不理想,她觉得自己进了差班,她觉得按她的成绩不应该会分到差班的。我也不知道这个分班的规则是什么,学校没有明确分班的规则,基本算不透明。但从我个人判断,学校的规则应该是相对公平的。当然,这些道理和分析,是无法让女儿接受。听她不满的抱怨,接纳她的情绪,和她一起去接受和面对她觉得不满意的“现实”。
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问题。虽然做了16年多的父亲,但女儿每个问题,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无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我过往的经历,都不足以去解决我女儿的现实而个性化的问题。因为她是独特的,她的问题也是她独有的。甚至,不少的问题,都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慢慢淡化或消失。有时候,做一个父亲也有无力感,除了陪在她的身边,几乎无所作为。
有本书叫《何以为父》,书里观点是:作为父亲,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呢?父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不缺席。
嗯,我要努力不缺席我女儿每个成长阶段,一直坚韧地站在她的身后。
父亲,不需要节日,因为父亲和孩子在一起,每天都是节日。
今天是农历的4月29日,芒种节气,我刚好满50,无论我愿不愿意承认,都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
1.身体的衰老,已经慢慢开始,比如时常要去医院修理下老化的零部件,让身体保持健康,已渐渐成为生活的主要课程之一。每天还能跑5、6公里,跑步坚持了10年,体力不及10年前了,不过也不觉得很费劲。每天跑一跑,让内心安静,让身体愉悦。
2。睡眠还好,躺床上就能睡着,不过比较早醒,再也无法享受到睡懒觉的愉悦了。当然,也不能熬夜了,否则几天都缓不过来。想当年,年轻的时候,通宵写程序、刷剧、玩游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3.略懂“知天命”的含义了。人这一生固然要去奋斗,去拼搏,但人生的起起落落,顺境和逆流,机遇、环境和社会大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和国家高速发展,为我这样平凡人提供了非常多起点很低的机会,让我能踏上这个时代的节奏,安生立命,走到今天。感谢这个时代。
4. 在这个短视频的时代,通过视频了解这个世界算一个比较快捷的方式,当然这个方式也是时间的黑洞,慢慢读书成为了一种比较保守而传统的选择。我觉得到了50岁年纪,应该慢下来,慢慢地看书,慢慢地思考,慢慢地跑步,慢慢地看世界的景物,慢生活,活在此时,不急匆匆地向前赶,是一种比较适宜的选择。
5.50岁只是一个时间点,一个岁月的标记,只要健康不出问题,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去做事,去学习。做事,是让自己活得价值感,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是探索那些自己的未知,找到人生的新乐趣。
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我还不老,充满好奇,依然对这个世界兴趣盎然。
读书并不是多浓重或庄重的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不过是一种寻常的生活方式,一种普通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一种平凡的和生活互动的方式,就像打游戏,看视频,去旅游... 喜欢看就多看点,不喜欢可以不看,现在获取信息和知识途径太多了,你可以选择对你来说更高效,更实用的的方式。
读书并不有多神圣,也带不来什么优越感。对我来说,读书是一种比较高效、安静和专注的生活方式。
昨晚,在跑步的时候,发现天空变晴朗了,一轮弯弯的月亮,挂在头顶。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古代那么多的诗词歌赋,都用月亮来寄相思。世事沧桑,人生百年,对于亘古至今的月亮来说,都是短短的一瞬间,古人看到的月亮,今人看到的月亮,我的看到的月亮,你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个,它照进了每个寄情月亮的人心里。
站在月亮的的角度看人间,或者再更大的视角,站在宇宙的角度看人间,短暂和渺小,生活里纷纷扰扰,都仿佛那么轻,不足道。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说:
经过71年长途跋涉,编号为12P/Pons-Brooks的彗星(以下简称12P彗星)重返太阳系,并将于4月21日通过近日点,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天文科普专家表示,该彗星近期已出现在日落后不久的西北方低空。从即日起到4月上旬,感兴趣的公众可借助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一睹它的“真容”。
我看了彗星的照片,挺美的。
这张照片是两位星空摄影师在3月6日拍摄的,下一次要拍摄这个彗星需要71年后了,短短的人生只能够看见它一次。我真的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有星空摄影师这个职业,想象着这个职业应该令人神往,查了资料发现,那些美丽的星空图,是需要通过无数次枯燥而艰苦的等待后才能拍到,美丽的背后是异常艰辛的付出。
喜欢一部日本动画片《你的名字》,一颗彗星带来浪漫故事,两人彼此遇到并相爱,是不是也和看到彗星一样,是人生的奇迹。
去年的时候,看过一本书《星际信使》讲了从宇宙视角来看人类文明,从作者看来,人类文明出现是这个宇宙的奇迹,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存在,偶然到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程度,据此作者觉得人类文明很可能绝无仅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这个地球活过一次,也是无比幸运的。
仰望星空,让我停下来,静静思考自己,不能只是匆匆行走,也需要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还有星空,感悟并享受。
今日看经济学家何帆的书《找事》,有一段这样文字,让我思考:
人生的幸福感遵循着一条U形曲线。假设一条时间轴,从离你最近的当下到离你最远的人生终点。越在当下,越容易体会到幸福。越到人生的终点,也越容易体会到幸福。唯独在离你不近不远的那段未来时光,幸福感最低。
......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忽视当下,也不重视长远,我们关心的反而是不远不近的那段时光.
......
越是在不远不近的这段时间,不确定性越大。幸福与掌控感有关,掌控与确定性有关。越是当下,确定性越大;越是长远,不确定性也会越小,因为短期的波动在长时间里都已经被抹平了。唯独在中期,波动最大,不确定性也最大。既不关心当下,也不关心长久,那最终的结果是心里越来越没底,越来越难找到幸福感。
我的内心不安,就和常常过度思虑不远的将来有关,这段话和昨天的一行禅师说的“活在此时此刻”,相互呼应,是一样的道理,不同的解释。
这本书还有不少的观点很有启发,以后会考虑再写一些文字说说对这本书的思考。
The post 幸福u型曲线 first appeared on 守望轩.今天读一行禅师的书《活在此时此刻》,书不错,这类书要常读,像我这样常常焦虑和迷茫的人,会不由自主陷入自我实现的困境里,忙来忙去就发现不知道初衷是什么了,也不会享受生活,享受此刻。
书里这样写到:
The post 活在此刻 first appeared on 守望轩.汉字中的“閒(闲)”字,以“门窗”为框,里面是个“月”,寓意只有那些真正悠闲的人,才有时间赏月。而如今,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奢侈的悠闲时刻。虽然口袋里的钱更多了,物质生活也更丰富了,但我们却没有以前快乐了。而之所以如此,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享受彼此的陪伴。
但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让寻常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比如,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从专心饮茶,享受茶味开始。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去喝茶?从经济角度来讲,这样很浪费时间。但这与金钱无关。时间比金钱更为重要。时间就是生命,而金钱无法匹敌时间。在一起喝茶的两个小时里,我们挣不到钱,但却可以拥有生活。
今天是“守望轩”建站21年的日子,照例,我会留下一点文字,记录这个日子。
2023年又将到年底,总感觉这一年过得格外地快,据说年纪越大,对时间的感知越敏锐,越觉得时间过得快,明年我就50岁了,大概还有10年,我就基本可以退休了。回头看看,仿佛时光匆匆,一晃就到了半百的年龄,成为了一个碌碌无为、普普通通的老头了。
虽然无为,不过并不糊涂,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也慢慢通透些了,不那么茫然无知,虽然尚未到知天命的境界,但也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了稳定而不浅薄的认识。
人这一生,都是紧紧和这个时代绑定的,赶上了发展的好时代,并且我如果顺应的时代趋势,就会相对平顺一些,少很多磨难和坎坷。一个人的成就大小,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很大程度是由这个时代的进程决定的。这个时代就像“电梯”一样,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不是由坐电梯的人决定的,而是电梯的上升的高度决定的,而个人的能力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电梯,或者说你的能力其实就是选择的能力。比如我选择IT行业这部电梯,在过去20多年高速发展,以至于像我这样特别普通的软件工程师,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我觉得自己幸运的。
感谢这个和平发展的国度,让普通人可以安生立命。看看现在俄乌战争,巴以冲突,无数生灵涂炭,让我格外珍视这个和平而安宁的时代。
留下以上文字,以作纪念。
谢谢你耐心地阅读。
The post “守望轩”21年 first appeared on 守望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