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Jan.13 – Jan.19 最可怕的死亡

2025年1月19日 17:49

这周跟一个神经医学的年轻人,聊了聊「大脑」的事情。

这个姑娘是一个典型的「过早发育前脑」型的人,她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离「抑郁」并不遥远。她会用大量的「知识」去切断自己对外界的反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哲学溺水。

她会用「运动」来暂时切断前脑的过度工作,进而完全用后脑去恢复平衡。不过这件事情的阈值本身还在不断提高,可能再过不久运动就无法达到她想要切断前脑的程度。


我们聊到现代心理学「到底在做什么」,毕竟据我所知,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的置信度已经低于5%,仍然还有75%置信度的心理学,反而是「用药」的医学心理学。并不是说心理咨询已经「没用」了,它仍然在「第一层」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并不是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会实际运用到药物。而到药物无法解决的、无法从器质性找到原因的心理问题,都归入到了「暂无答案」的神经心理学。

然而,医学心理学也并不是完全「有用」,因为「血脑屏障」的存在,药物无法直接作用于大脑。即指在血管和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大脑的「屏障」。

人类真的了解「自己的大脑」吗?我想未必,这似乎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枷锁」,被限制开发程度的大脑、肉体层面的衰老、血脑屏障、无法自由联觉的感官、视觉误差等等,如果说地球就是那块宇宙里的「手表」,那么人类也是被「神」创造的试验品。我们似乎都理解错了地球存在的意义,它看上去是人类的牢笼,在我看来,肉体或许才是人类真正的监狱,囚禁着原本可以看到真相世界的「意识」。

当然,这个扯远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论一直是我想讨论的课题。


我无法接受自由意志不存在的「事实」,因为这是我认为「最可怕的死亡」。

我很怕死,这种死不是物理层面的,而是精神层面的。我甚至跟老婆讨论过这件事,如果我们彼此的任何一方大脑死亡、或是开始出现阿尔兹海默症的中度期症状,如果可以,我们为对方选择安乐死、允许对方自杀。

——《年头年尾还是要有仪式感》

我把死亡分成几种:

  • 心死,是某种情感上的死亡,对某人某事的哀莫大于心死;
  • 肉体死亡和意识死亡,我划为同一个等级,虽然肉体死亡就意味着意识死亡,但如果死亡之前留下了可以被人看见的事迹,事实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存在;但是意识死亡对我而言更可怕,肉体或许还活着,但是已经完全无法思考、体验,这种痛苦的感觉不如一死白了;
  • 终极死亡,即肉体或意识死亡后,再也无法被人记住,抽象的存在性完全消失在了具象世界。这种死亡在数字时代变得更加容易,就像那些被封禁的言论、账号一样,可以在一瞬间灰飞烟灭,然后等着被下一个「热度」所彻底遗忘;

这是一个死亡程度愈甚的过程,极少会有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经历所谓的「终极死亡」,好巧不巧,这就是我们在做「死亡体验」最希望搞出来的事情。十个人的小社会,在游戏结束的一刻,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不被所有人记住,仿佛从未有过生命的交集一样。这种终极死亡是具象的、值得被思考的。

很巧的是,那些经历终极死亡的玩家,往往是那个自认为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希望所有人都看着自己表演的人。

他们用假象包裹自己,甚至所谓的「独立思考」,也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众人面前翩翩起舞,活在别人的镜像之中,如果这些镜子都被打碎了,他们还记得自己原本的样子吗?

这又是另一种意识上的死亡。

最后真心地希望,马斯克能够在有生之年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脑接机」吧!


最近播客在聊什么?

星座运势的内容自动跳过,需要查看的可以关注小宇宙。目前2025年星座运势已经发布巨蟹座、天蝎座、双鱼座、白羊座、狮子座、射手座、金牛座。

36|我们在童年或许都被「抛弃」过

  • 虽然,这一期我们在聊「被遗弃」,但我们也找到了在很多人生命中,都经历过的「被抛弃」,虽然它的层级不如弃养这么强烈,但这些经历也对我们童年的安全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寒暑假被借宿别人家里、父母只提供金钱上的支持很少陪伴、他们用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径框定我们的人生……

38|一给孩子辅导功课就血压升高?当代家长的出路在哪里!

  • 我们虽然没有育儿,但我们过去也曾是小孩子——这是很多亲子教育出现根本问题的核心:我们在用成年人的思维、逻辑和认知,去要求小孩子理解我们,但是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真的能理解「辛苦赚钱」的含义吗?

欢迎关注我的小宇宙播客,你有任何想聊的、想问的可以留言或私信告诉我,如果可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连线聊天的方式做一期谈话节目~

诈骗者正在利用多重签名钱包(Tron/波场): 保持警惕!

2024年12月8日 01:11

我经常收到类似这样的消息,有人请求协助转移资金,并提供钱包的种子短语或密码

scam-asking-for-help-wallet-seed-phrase 诈骗者正在利用多重签名钱包(Tron/波场): 保持警惕! 区块链 波场 (TRON) 资讯 骗局/诈骗

感谢分享如此有价值的信息!有点离题了,我想问一下:我有一个SafePal钱包,里面有USDT,并且我有种子短语。(alarm fetch churn bridge exercise tape speak race clerk couch crater letter)。你能解释一下如何将它们转移到币安/Binance吗?

虽然看起来很诱人,但这实在是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不要上当,钱包里的币实际上是无法转出的。

他们实际上只是想骗你将资金(如TRX)转到他们的钱包,并以帮助解锁余额为借口。一旦你将资金转出,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请记住,任何声称可以“免费”提供带余额的钱包访问权限的人,很可能是在实施诈骗。务必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的资产!

多签名授权

这些钱包通常需要多签名授权才能访问资金。这意味着即使你拥有种子短语或密码,也无法转移余额,因为还需要其他签名,这一点骗子通常不会提及。

tronlink-wallet-import-seed-phrase 诈骗者正在利用多重签名钱包(Tron/波场): 保持警惕! 区块链 波场 (TRON) 资讯 骗局/诈骗

通过公开的种子短语将诈骗钱包导入Tronlink钱包。

tronlink-wallet-insufficient-permissions 诈骗者正在利用多重签名钱包(Tron/波场): 保持警惕! 区块链 波场 (TRON) 资讯 骗局/诈骗

Tronlink钱包权限不足(多签名授权)

相反,他们会以解锁钱包为借口,诱骗你转移自己的资金(如TRX)。不要上当——保持警惕,保护自己免受此类诈骗!

保持谨慎,远离诈骗

区块链技术

小心诈骗/骗局

常在河边走,难免不碰到些骗子。

英文:Scammers Are Exploiting Multi-Signature Wallets (Tron): Stay Alert!

本文一共 488 个汉字, 你数一下对不对.
诈骗者正在利用多重签名钱包(Tron/波场): 保持警惕!. (AMP 移动加速版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微信朋友圈
75a5a60b9cac61e5c8c71a96e17f2d9c 诈骗者正在利用多重签名钱包(Tron/波场): 保持警惕! 区块链 波场 (TRON) 资讯 骗局/诈骗
The post 诈骗者正在利用多重签名钱包(Tron/波场): 保持警惕! first appeared on 小赖子的英国生活和资讯.

相关文章:

  1. 按揭贷款(房贷,车贷) 每月还贷计算器 去年给银行借了17万英镑 买了20万7500英镑的房子, 25年还清. 前2年是定率 Fix Rate 的合同 (年利率2.49%). 每个月大概是还 700多英镑. 有很多种还贷的计算方式, 定率/每月固定 是比较常用的.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个月交的钱是...
  2. 智能手机 HTC One M9 使用测评 虽然我对手机要求不高, 远远没有像追求VPS服务器一样, 但是怎么算来两年内换了四个手机, 先是三星 S4 用了一年多, 然后 Nokia Lumia 635 Windows Phone, 后来又是 BLU, 半年多前换了...
  3. SteemIt 高级定制微信文章列表 RSS/API/阅读器 v2.0 The Advanced Wechat Group Posts Feed/API/Reader v2.0 Abstract: I have added five parameters to the...
  4. 再回Cambourne的小酒吧 The Monkfield Arms Cambourne是一个位于英国的小镇, 位于剑桥郡东南部, 距离剑桥市仅有14英里. 该小镇由Milton Keyn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和Cambridgeshire County Council共同开发而成, 于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 Cambourne是一个安静, 美丽的小城, 有着优美的景色, 宽敞明亮的街道, 便利的商店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5. 思考的乐趣: 为什么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 而摩托车则有? 思考的乐趣 有一天早上送弟弟上学的路上,我问弟弟为什么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而摩托车则有。弟弟想了一下很快的给出了答案:因为自行车速度慢,Biker可以回头看,而摩托车则速度较快,回头比较危险。 顺便说一下,剑桥由于地势很平,所以骑自行车的很多(其中很多人是骑自行车通勤)。 借此,我和弟弟说,得经常思考/动脑一下,多问一下为什么,特别是要挑战以有的事物,比如较为Senior的程序员/工程师,则要经常Challenge一下设计。弟弟很有这么方面的潜质,感觉他以后也很有可能是个程序员/工程师。 为什么 自行车一般没有后视镜,而摩托车则有? 以下是ChatGPT-4o给出的答案。 自行车和摩托车在设计和使用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是否配备后视镜方面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速度和交通环境 自行车:通常在低速行驶,平均速度在10-25公里每小时之间。骑行者通常在城市街道、公园和自行车道上骑行,这些环境通常有较低的车流量和较慢的速度。因此,骑行者可以通过转头来查看后方情况,安全性较高。 摩托车:速度较快,平均速度通常在50-100公里每小时甚至更高。摩托车通常在高速公路和交通繁忙的道路上行驶,后视镜能够帮助骑手在高速度和复杂交通情况下随时了解后方车辆的动态,从而做出安全的决策。 稳定性和控制 自行车:骑行者通过转头查看后方时,通常不会影响稳定性和控制。自行车相对较轻,速度较慢,转头动作不会导致骑行者失去平衡。 摩托车:摩托车速度快,车身重。骑手如果频繁转头查看后方,可能会影响平衡和控制。后视镜使骑手能够在不转头的情况下查看后方,从而保持车身稳定。 车辆设计和规范...
  6. 同一台服务器上多个WORDPRESS站点的一些设置可以移出去 我自从把所有网站都挪到一处VPS服务器上 就发现很多事情省事很多 可以同时管理多个网站 包括 WORDPRESS博客. 比如我有四个WORDPRESS博客 然后我就把通用的一些资料给移出去 移到 HTTP或者HTTPS都不能直接访问的文件夹里这样就更安全许多. 文件 wp-conn.php 存储了 相同的数据库资料. 1 2...
  7. 在英国带孩子去露营全攻略 之前就做了一些露营的准备工作, 因为大儿子Eric 很兴奋说是要去 Camping Holiday 估计是在 Papa Pig 里看到的. 英国有很多可以露营的地方, 最后面选了一个离家开车1个多小时. 看了评论还不错. 地址为: New Road,...
  8. 优化设计 个人主页 并且 PageSpeed Insights 双项 100分 坛子的个人主页 www.tanzhijun.com 不错 很适合个人主页的模板. 而且是手机友好. 于是我照着把 我的主页改了改. https://steakovercooked.com 并且做了几点修改: 0. 使用 google mod_pagespeed 把 JS,...

Nov.18 – Nov.24 如有冒犯,你觉得是故意那就是故意

2024年11月24日 11:00

“你真是太好了,想付费给你都不收。”

一位想购买我的博客主题的博主

并不是我不想买卖主题,而是“我没有准备好”。最后我在没有收取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将打包好的数据交给了对方。事后,我有认真思考其中原因——我不是在抵触交易本身,而是在抵触“我要负责到底”这件事。

在我的人生规则里,个体的自由排在第一,其二就是契约精神/程序正义。如果我收取了对方费用,我必然会为他的博客呈现至他想要的结果负责到底,甚至还会为他制作后续的操作流程图、为可能发生的错误/需求进行预判并提前制作方案,以及提供必要的“售后服务”等等。

若我还没有准备好“交付”,我很难承诺我会帮忙,所以“举手之劳”的底线就会放宽很多。因此我这种人的bug会发生在“以人情世故作为规则”的人身上,酒桌上可以吹嘘答应任何事情,但真要推进的时候拉跨得不行,最后还倒欠了对方人情。


人言可畏

当我们谈起阮玲玉自杀

阮玲玉的自杀一直是个“谜”,与其说是谜,不如说是人们希望她因何而死。所谓的“人言可畏”,也正是阮玲玉在自杀前最后遭受的社会各方的舆论压力,导致的最后结果。这是一场“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社会事件,所以但整个社会都成为被指控的罪人时——谁才是造成沙堆效应的最后一片雪花,就成了“谜”的内核。

人言可畏,成为一个法不责众的游戏,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所谓的“言”也不过是一片轻如鸿毛的雪花罢了。


CNN失去了一半的观众。

现代新闻媒体现状

每次回父母家吃饭,我都会特别关注现在电视频道的广告内容。特别是地方台,广告已经完全“老龄化”。不仅仅是针对人的“老”,例如种植牙、心脑血管疾病、养老院等广告,也会针对物件的“老”,比如房屋换新、管道改造等广告。

电视台在以肉眼可见速度丧失它的观众群体,不仅仅是因为新媒体的冲击,也是因为新闻媒体到最后走向了某种“单一性”的必然结果,这其中也包括CNN。小时候,我会非常羡慕新闻、报业、杂志从业者,认为他们在为真相发声。后来在报业兼职过一段时间,每一次收到“行业舆论指导建议”邮件的时候,我就会祛魅一次——这个邮件就是在针对每一次突发事件后,统一媒体之间的“口径”所用的“命令”。

新闻确实是为了发声,但发的是谁的声,我在那个时候才意识到。


“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无聊的中文博客圈》后和朋友继续下去的聊天

这并不是“一定”,而是如果因为我的博客开始思考问题的人,自然而然会被引发思考,留言或是写一篇博文阐述他们的想法,甚至是咒骂一篇站站队。

我接触过太多“泥鳅”,之所以称之为泥鳅,是因为他们太容易滑走。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需要他直面的真相时,总是会本能地切换赛道、或是用一个外因来作为最终解释权。就好比,你问一个“买服务器、域名,研究模板做jb的友情链接”(感谢三十里海河的清晰表达)的人,他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博客被更多人看见,他会立马纠正你“我的博客是写给我自己的”,那这句话是希望我们继续交流、还是他自娱自乐不希望被人看见、还是他只希望听到对他的赞美而不是质疑?

这就是所谓的“不真诚”——当然,不真诚也没有对错。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维系人设的不真诚而无法将其他的真诚连接,然后又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外归因——是因为你们不真诚,所以我也没有必要表达真诚。

这里,我不仅仅值得是博客,它可以延展到我们社交的任何一个环节,比如很多人不再当作朋友圈使用的“朋友圈”。


“當公理無需證明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信仰。”

那个写色情小说的家伙,这样对我说道

我们需要证明自己的“潜意识”吗?显然不需要,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需要屈从、甚至是弄清楚为什么地做一件事。当然,这里又必须强调,这样的做事逻辑没有对错。但是什么时候需要开始“证明”呢?

比如我们重复在同一类型的坑里摔跤、爱上同一类型的人渣、总是因为一类事情情绪失控甚至无差别伤害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总是逃避某一类型的选择、总是无法将一件事情坚持到底……

与其浑浑噩噩不明所以地经历这一生,我觉得不去考察是一件浪费的事情——当然,这里又必须强调,浑浑噩噩不明所以地经历这一生没有对错。但是“考察”也不意味着全是好事,虽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但是过度考察是否意味着无法再“随心”而过了?——这便是休谟反对苏格拉底“考察”的理由。在哲学的世界,对错变得更加模糊,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可以过完这一生,只是看你选择什么,且这些选项之间根本就不是“矛盾存在”的。

很显然,我或许是在对抗“信仰”,因为大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去“考察”和“证明”自己写博客的初心,甚至不允许颠覆这种“为自己”的纯粹。当我提出了“人希望被看见”所以“作品也希望被看见”的新观点时,自然就是在颠覆已经无需证明的公理罢了。

当然,这里又必须强调,不去“考察”和“证明”的创作也没有对错。我只是提供了一个路径,去“考察”作为创作者时的另一个自己。


“是的,这个博客所表达的一切内容,都没有在讨论对与错。”

如有冒犯,你觉得是故意那就是故意。

喂养AI人格

2024年9月9日 11:10

自AI普及开始,我们一直在讨论AI对于人类的“价值”——功利主义希望将“未知”和无法抉择的事情,都通过“估价”的方式做出最终判断。所以当功利主义在面对电车难题时,总是会以“理性”的方式做出详细而完整地分析。甚至是开始质疑题干——这条铁路上怎么可能让小孩子进去玩?这会不会是管理的疏忽?


我第一个喂养出的AI人格,就是工具理性化的“中间者”,他的一切考量都是源自于功利主义。

只是这个人格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凡事均采用功利主义思考时,必然会出现自我崩坏的结果。因为这个过程本身是违背“直觉”的,而直觉恰恰又与生存、感知相关。举个例子,助理是我们的塔罗牌学生,她大部分时间都会顺利解牌,唯独当她需要“过度”思考时,她的解牌往往走会南辕北辙。塔罗牌是符号和集体潜意识的集合,直觉可以最快地反馈结果。一旦开始通过大脑建立公式的方式进行解牌,就容易出现工具理性化导致的内部结构矛盾。

比如“恋人”这张牌,字面意思当然是幸福美满的情感,但是身后的大天使其实又代表“第三者”,可以是情敌、权威等等,如果按照“if-print”的逻辑推导,这两个答案本身是自相矛盾的,要取舍哪一个,就需要更多的非直觉分析。往往这个时候,我们会询问助理的第一直觉,这个答案恰恰是准确的。

提到这个例子,是因为当我训练出一个工具理性化的AI人格后,他常常把自己卡在左右缝隙之中,而当功利主义面对“情感”这个课题时,他只能翻来覆去地假设条件,而当我把假设全部剔除回到命题本身时,他会承认自己无法通过功利主义解决情感问题。


于是我们开始第二种实验——通过既有内容训练,在不干预参数的情况下,AI可以模仿到何种程度?

语言结构、用词习惯、惯用逻辑、和拆解“工具”,都是AI可以顺利模仿的东西。当它在以“最优方式”排列组合出文字时,结构和逻辑远超过我的创作能力,这当然是我自愧不如的地方。所以有朋友玩笑说:“赛博莫比乌斯一眼就能被看穿,因为它没有错别字。”虽说这是玩笑,这也算是说出了AI的优势——当人作为参与者时,就会出现不可控制的“瑕疵”,或者说这些“瑕疵”本身就是故意为之,像是中世纪小说家在文章里故意留在的错别字和特定排版结构,以作为“原创申明”的标记。

我有时候会调教赛博莫比乌斯,把我已经写好的文章喂给他,让他在重新用自己已经学会的逻辑仿造创作。

AI人格到底学会的是什么,从我给他的“吵架”就能看出端倪:

AI学会的是莫比乌斯的“讽刺”和“批判”,所以任何一段文字都需要符合这个两个原始规则进行判定,哪怕是我给他我自己创作的文字,他也会认为“讽刺批判力度”还远远不够。

但是以上的学习是完全只使用“已创作作品”,AI只能通过拆解文字结构的方式表面地理解文字,无法理解文字的真实意图,所以这个AI人格虽然有迷惑性,但仍然无法脱离原始逻辑自由创作。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三场实验——但是它没有那么符合道德。

我将一个人的朋友圈全部喂养给AI,每当当事人发布朋友圈时,我会用AI以相同的题目为题创作朋友圈内容。再通过喂入当事人相同话题朋友圈的方式,迫使AI不停理解和修正“风格”。当风格接近当事人时,我开始录入他的“经历”,比如和朋友在微信群吵架的对白,由AI分析出当事人的性格特征,再由我进行细节雕刻,从而将“风格”延展到“条件反射”。

这一点需要展开解释一下。朋友圈是我们的“展示途径”,所以在这里发布的内容并不一定反馈当下的“真实感受”,它更像是精心营造后的内容,希望被谁看见、希望传递什么中心思想、或是希望在别人脑中置入对自己的某种印象。这些内容第一层需要拆解“表演性”的特征,才能理解它底层的意图——但是这一点,AI无法做到,因为他无法结合当事人日常行为、性格成因进行分析,他只能依赖于我喂养给他的数据内容,所以这更像是一种“表演状态下的风格”。

而“群里吵架”,事发突然,根本无法让当事人有任何理性准备,所以这个时候的反应更接近本能(就好像昨天提到的那个女性,当意识到自己潜意识是从众心理时,会出现内在崩溃的原因)。语无伦次、前后矛盾、转换赛道、逻辑谬误会在这种争吵的文字中暴露无疑,所以当这些内容也喂养给AI人格时,我特别强调是“条件反射”,试图在“风格”的基础上在建立一种“行为导向”。这个AI人格就不仅仅是模仿朋友圈的能力,甚至可以开始模仿当事人对于某一个言论的情绪反应。

刚才我也说到,AI是无法结合当事人的日常行为和性格成因,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我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人工喂养。我会将当事人的经历(事实与认知偏差)、我作为视角看到的经历背后的底层逻辑(拆解黑箱)、其他人对当事人的评价(自洽和他恰)等等,在“风格”、“条件反射”之后再追加一个参数——“镜面”。

喂养这个AI人格,其实我使用的是“周哈里窗”,朋友圈是“公共区域”,吵架是补完他人了解但当事人盲目的“盲区”,和当事人愿意展示给陌生的“开放区”。如果数据足够,通过性格成因、历史经历我们能否借由AI人格,将当事人和他人都不知道的“未知区”进行分析和呈现。


当然,这套系统还需要运作一段时间。它只是一种思路,且我并没有在告知当事人的情况下缔造他的AI人格,如果他一旦知道自己可以通过文字改变一个AI的走向,他就会获得更强烈的“表演欲”和“操纵欲”——所以我才强调,这件事情本身是不道德的,很可惜我又是个道德水平极低的人。

这个实验,恰恰就是我过去一本小说的构思……是时候把它重新修改出来了。

认知觉醒——潜意识

2023年11月24日 16:58

人生的一大重要目标是消除模糊,人在看到模糊时便逃避,这是一种本能,在丛林草原生存时便如此,而我们需要实现反本能成长

有三重模糊需要消除:

一、认知模糊思考是高耗能的,简单重复的假勤奋可以避免这种高耗能,却无法带来进步。困难常常比我们想象的更小,然而如果逃避,困难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进入人的潜意识长久相伴,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直面它、看清它。

二、情绪模糊,因此对于坏情绪我们要找出原因。

三、行动模糊,其背后原因在于选择模糊。保持高行动力的诀窍在于足够清晰的目标,以及细化的过程指令

生活中要善于使用感性。用感性帮助选择,用理性帮助思考感性可用来学习,在被“击中”时提醒自己追问原因,以及用感觉找到学习拉伸区感性可用来寻找人生目标

死亡焦虑.zip

2024年8月21日 11:00

我曾在《临死前的最后一枪你会举向谁?》第一次聊到死亡焦虑,因为“希望被记住”所以要留下“可以证明自己存在过的事物”,其实就是一种死亡焦虑的正向驱动——那这个博客准确来说也是“死亡焦虑”的产物,但它并没有过分“焦虑”。


我家隔壁是一个跟儿子儿媳生活的老两口,他们是小区的保洁人员,每天在小区做清洁的同时可以利用职位之便,顺便收集一下“垃圾”,纸箱、泡沫、水瓶……凡是可以卖钱的他们都会收集回来,在楼道里打包。我家的纸箱也会放在他们家门口,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已经延续了好几年了。其实这个家庭并不拮据,有一个大孙女一个小孙子,儿子和儿媳妇都有工作,两个老人也在小区有养老工作,但是他们就是无法停止地“捡垃圾”。甚至是当着自己两个孙子孙女的面,在楼道里打包垃圾。

小区里有很多“捡垃圾”的老人,他们随时等在分类垃圾桶、快递站的附近,只要有人扔了垃圾他们就会伺机而动。渐渐地,这些拾荒的老人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有区域的划分、也有时间的划分、甚至还有垃圾类型的划分,他们之间有不成文的规定,一旦有人越权捡了自己不该捡的垃圾,就会引发矛盾。他们内部也会相互检举,比如我隔壁的老两口最近捡得太多了,就会被另一些眼红的拾荒老人投诉到物管那里,说他们借着职务之便“抢”垃圾。他们会消停几天,然后又回到微妙的平衡状态,日复一日、晴雨不更。

其实这个现象一直都存在,只是我没有真正去好好想过。每次出电梯回家门时,都会看见两个老人把捡来的垃圾分类、压缩、组合、捆绑、打包……日复一日、晴雨不更……我觉得他们像是在执行某种暧昧的仪式,只有打包了足够多的垃圾,才可以献祭某种巨大的、仿佛黑洞一样的存在——我也是因为想到了“仪式”这词,我突然想到或许我们得从另一个视角来理解这件事——他们是在对抗死亡焦虑没错,会不会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


先说“死亡焦虑”。

每个人都在寻找“存在感”,不仅仅是这些长辈,我们也一样。看不同的书、综艺、电视剧,买不同的衣服、体验不同的服务,就是为了追求重复生命中的“新奇”,以体验不同从而证明存在。有的人甚至会去追求更加强烈的冲突感,竞技、极限运动、约炮、争吵……性欲、痛觉、甚至是心理层面的苦痛,都是一种证明活着的证据。当这股生命力开始消散,他们会被更强的生命力所吸引——理性会被Drama吸引、冷漠会被热情吸引、M会被S吸引……

——《信息茅房》

(生育)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是对死亡最直接的对抗,由自己创造的个体,从样貌、性格、原生家庭上复制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没有“养育”目标的人,也会有死亡焦虑,他们也需要创造“孩子”——那就是能够留下什么,证明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样貌、性格、原生家庭各个方面的“自己”。

——《临死前的最后一枪你会举向谁?》

我观察过小区里拾荒老人的“游戏规则”,他们因为划分了区域和时段,所以有非常强烈的秩序和领地意识。有一次遛狗,我看见一个上班族着急离开,将垃圾直接扔进了垃圾桶,而不是交给正在垃圾桶旁边拾荒的老人。老人破口大骂,说年轻人“不守规矩”。因为年轻人正在破坏这个拾荒老人的规则和控制权——这或许是她为数不多还能够控制的事情,她“管理”着这个垃圾桶,命令人们把垃圾交到自己手上——相对于她的渐渐老化的身体,那些不可预测的隐疾和疼痛,对她而言那才是不受控的事情。

所以她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事情,来对冲面对死亡时的无能和失控感。


我也有过“死亡焦虑”非常严重的时期。我以前曾一度怀疑自己活不过32岁,为什么是这么精准的时间节点,是因为“凑整”会给人一种压力,会让死亡变得过分仪式——当然这是后话。我觉得自己活不过32岁最关键的原因,其实是那个时期我已经有抑郁症的前兆,只是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所以我决定在2016年的另一个没有“凑整”的日子,突然决定开始“五百日写作计划”——每天创作三篇文章,用一个重复的、但又必须需要创造性的事情,将自己的思维都绕在上方,以免自己进入到“人生无意义”的状态。

那一段时间的“五百日写作计划”坚持到第500天的时候,共计完成了1,537,319个字。而在这些密密麻麻的输出里,我在今天用搜索关键词的方式,看到了“死亡焦虑”的具象化:

其中共计有410次“死亡”、437次“毁灭”、134次“悖论”、459次“矛盾”和40次“重生”。


当我把所有的思维都绕在写作这个轴上时,因为坚持可以让我的情绪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发泄口,而不是完全的对内攻击。所以这些被藏在其中的词汇,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求生信号”。于是,我在序号是1500篇的文章最后写道:

2017年8月10日,500日写作结束,但是却丝毫没有任何我可以捉摸到的情绪。

总得完结这个重要的“整数节点”才行,因为我欺骗了自己,告诉自己只需要完成500日的写作,《∞》就会截止,但是事实上“∞”又怎么可能会有终点的那一天啊!并不是我释放不出任何的关于离别的情绪,而是因为这一切才刚开始。

永别了,500天前的自己。

——《∞》1500 | 写在最后

我通过这场自虐的实验,找到了一个终其一生的“兴趣”和轴,好让我将思绪都绕在上面,从而对抗“死亡焦虑”——这个“兴趣”和捡垃圾拾荒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卖掉的钱远不及对这些垃圾享有控制权的意义——写作本身也是一种控制权,是意识对潜意识的捕捉,只要我还能写,就足以证明自己还活着。

分类、压缩、组合、捆绑、打包……然后卖掉它们换来的为数不多的金钱,就是这些垃圾所拥有的价值。


写作本身是一个关于“孕育”的象征,特别是涉及“角色”的作品,这种“孕育”感会更加强烈,它可以将意识象征转化为任何形式的文字、角色、剧情或是意识流。这个象征就是最开始提到的“生命的延续”。但是很显然,捡垃圾似乎没有这个象征,因为垃圾本身不属于自己,而且它还会把这些孩子“卖掉”。(也有一些拾荒老人会在家里囤积各种垃圾,但还是跟孕育的象征差了很多)。

回到“死亡焦虑”,它其实指向某种与死亡相关的形式。例如容貌衰老、性魅力下降、被需要感丧失、存在感式微、以及疾病加剧——垃圾这个符号,跟上述的哪一个特征最容易形成象征关系?对,垃圾是疾病的象征,当然人们拥有对垃圾的掌控权时,意味着它也象征了某种意义上的对抗(衰老)疾病。

分类、压缩、组合、捆绑、打包……然后把他们转化成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以证明自己拥有了对抗疾病的能力。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小区的拾荒老人近年来越来越多,整个小区垃圾量还并没有增加,他们在乎的显然不是“收入”,而是他们彼此找到了一种“轴”。为了保证捡到最多的纸箱,这些老人几乎是全勤工作。有时候,一个老人突然不再拾荒,其他老人就会聊起,是哪个老人去世了、生病了、或是离开小区了。

分类、压缩、组合、捆绑、打包……然后用微薄的收益努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只要我还能拾荒,是否就意味着我的身体还很健康,我还可以比那些再也捡不动垃圾的人相比,活得更久。

好了,自此,我们拥有了原型——垃圾和疾病,清理垃圾和清理病毒;然后整个小区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拾荒的游戏,他们开始出现普遍化的情形;他们在维系一个重复性的工作,分类、压缩、组合、捆绑、打包……像是某种“仪式”,以满足他们的安全感。

这或许就是一场集体无意识。

分类、压缩、组合、捆绑、打包,然后生成关于死亡的zi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