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家有中考生

2025年4月7日 18:14

有感于网络梗而发,没有对错,仅记录当前状态,不代表任何观点,对事不对人。

清晨六点半起床
晚上九点半回房
半夜十二点还没能进入梦乡
我忙着上班,他忙着上学堂
每天起早又贪黑,饭都顾不上尝
我每天辛苦上班,也就混个肚儿圆
他每天努力上学,成绩刚过及格线

我上班不见钱
他考试不见分
但我们都在坚持
我在等他早点发光
他在等我早日发财
我们天天喊着: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可闹钟一响,你我还是忙碌牛马
我是想躺躺不平
他是想卷卷不赢

天天早出晚归迎风又冒雨
回来反锁屋里伏案继续写
看似花了大把时间,卷得很努力​
实则效率低得可怜,自律性差又没规划
做的全是无用功,自己把路给堵死​
一条道来走到黑,十头牛拉难回头
好方法自己想不出,别人的又不接受​
说了听不进,听了又不去做​
做了还不拼,这可怎么行
一顿操作猛如虎
考分不到四百五

三月报名心发慌,素质教育填报挠得头发光​
二五年来中招政策强,五大优化机会广
十种途径上高中,三大举措来护航
普高扩招,省重线取消
合并批次,志愿增加
平行志愿投档更妥当
四月二诊很重要,指标到校它定调
成绩不佳心烦恼,不知接下来怎么搞
体测对墙垒球和一千米跑要过关
平时不重视临考才知体能是座山

其实想开很简单,人生也就三大桌
出生时摆一桌,结婚时摆一桌,嘎的时候摆一桌
第一桌不会吃,第二桌没空吃,第三桌看着别人吃
幸福无关穷与富
知足才能乐呵呵
所以我们以后要记住:
该吃吃来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每天微笑看看表,开心一秒是一秒
彼此包容多理解,谁也别去埋怨谁

(题图来自网络)

无病呻吟的青春畅想曲——《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2025年1月29日 18:04

在上高中的时候,教室里传阅《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听同学说这是本「黄书」,很好看。当时我没有看过,后来就忘了,最近在图书馆看到书名,蓦然想起这本书来。

书中所谓的「黄色情节」的描写,现在看来太小儿科了,只是为了故事发展的需要,一带而过,这完全不是什么黄色读物,只是书中的人物性观念比较开放,所作所为比较出格罢了。不过这本书并不适合高中生来看,书中弥漫着颓废、阴暗、性随意、爱泛滥、自以为是的格调,会影响正常的人生观。

故事发生在一九六八年,男主刚上大学,遇到了已故高中朋友的女朋友,爱上了。女主突然消失,去了疗养院。男主大学生活空虚孤独,寂寞无处排遣,经常和富二代去眠花宿柳。男主又遇到了女二主,喜欢上了。一男二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一个恬静优美、美玉无瑕,一个活泼开朗、口无遮拦,不知该如何取舍。后来女主精神失常,自杀身亡,男主回到现实中的生活。

书中的大学生活无聊无趣,有大把的时间去寻欢作乐、抽烟酗酒,不到二十岁却看透了生死,爱情至上,大过一切。

村上春树的语言优美,尤其是景物描写,像写诗一样。他很会讲故事,节奏把握得很好,让人读起来不会厌烦,想读下去。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故事本身,书中的人物都不太正常,读后没有感同身受,有种消沉厌世之感。

爱的馈赠

2025年1月17日 17:13

文/小麦 图/豆包 AIGC

泰戈尔曾经说过:“你的那一刻的随意馈赠,宛如秋夜的流星,在我生命深处点燃了烈焰。”回望人生之路,真正能“点燃”我的,只有您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哭,缘由如今已记不清。可能是只要我一哭,您就可以满足我的愿望。在那时的我看来,几滴眼泪就能换来我梦寐以求的东西,实在是太划算了,于是便愈发爱哭。直到有一天,由于我哭的太厉害,您当时吓坏了,立刻把我送到医院去检查,原来是肠子哭漏了。所幸经过治疗并无大碍,想必也是花费不少吧。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大哭了。谢谢您,那一刻,您爱的馈赠,点燃了我。

我越长大,需求也越来越多了。而您总是竭尽全力满足我。有次我生重病,咳嗽不止,每天无精打采只能恹恹地躺在床上。您看着心疼,彻夜地陪在我身边。恰逢我的生日,病情稍微好转,年少不懂事的我吵着要生日礼物,您终究是拗不过,为我买来了礼物,随后又一刻不离地守候在我身边。等我病好了,拆开礼物,是我一直想要的那个 U 盘,里面有个文件,打开看写着:“祝你生日快乐!”我想,这应该是春天时收到的最美好的祝福吧!这一刻,您爱的馈赠,再次点燃了我。

后来,我进入了期,变得叛逆而敏感。我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与您争吵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而您总是默默地承受着,然后又耐心陪伴。考试前一天,我因为压力担心考试会不理想,心情烦躁,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您轻轻地敲开门,给我端来水果,坐在我身边,只是温柔地说:“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你能从中学到了什么,努力就好。”您的话如同一缕阳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复习。夜深了,客厅里灯还亮着,您也在学习。我知道,这是您陪着我的最好方式了。那一刻,您的理解、包容和陪伴,又一次点燃了我。

每当想起您,您的每一次不经意的温暖的馈赠,都如泰戈尔所言,化作夜空中的流星,让我充满了力量。是您,用您的爱,点燃了我生命中的希望之火,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感谢您,我的母亲,您的馈赠,将永远照亮我的人生!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是一篇饱含深情的记叙文,小作者通过回忆从小到大与母亲相处的几个片段,如小时候哭着要东西、生病时母亲的陪伴与照顾、期时母亲的理解包容陪伴等,展现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与关怀,以及这些爱如何在不同阶段 “点燃” 自己,给予自己力量和勇气。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

节自小麦初中作文测试练笔,原题:《你的馈赠,点燃了我》,有删改。

混为一谈的爱

2024年12月12日 11:12

这段时间,博客一朋友跟我在Telegram上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昨天他聊到了他的梦境,是关于学校的梦。他在梦里,以上帝视角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他大脑构成的宇宙里行事。最后他「放过」了这些学生,让他们安全撤离。

我评价他很善良,至少在我所有关于学校的梦境里,我总是会不停挑战权威,在学校制造麻烦努力逃脱梦境。要是我以上帝视角为学生们制造了个美丽新世界,我必然是制造丛林游戏的规则,让他们在里面「大逃杀」。

因为这段梦境,我们聊聊起了他的学生时代,以及学生时代一段美好甜蜜的「感情」。

概述一下就是我觉得她挺漂亮的,然后对我又很好,而且做了我同桌,我没事找事搭话,她又算敷衍一下吧。有学习问题我们就互相请教一下,但还是我教她居多。然后也当我是朋友,我也当她是朋友,但是后面我感觉自己喜欢和她聊天及在一起相处的感觉,然后在明知有人追求过她且还在坚持(?)的情况下,闹掰关系后,又典中典跟她告白了,然后典中典被拒绝了。当时就是感觉和她聊天都是开心的, 一天里的不快乐都可以消失。

朋友的回复

我很喜欢「解构」学生时代的情感,灵魂拷问这些必须用成年人逻辑重新审视「初恋」的成年人。

我给你分下类,可能有点残忍

  • 生理上的喜欢,想和她牵牵小手亲亲小嘴;
  • 心理上的喜欢,想和她保持这种暧昧拉扯关系(但前提是你们彼此透露过喜欢);
  • 所有权上的喜欢,跟你在一起久了之后,因为习惯导致了依赖感。就好比一只猫每天黏你,有一天它突然去黏了别人,会有强大的失落感;

感觉都有。

朋友的回复

这就是青春呜呜呜。

「解构」学生时代的情感并不是恶趣味,而是会让人突然意识到,在那个可以随便立下海誓山盟的年纪,我们全然地爱过一个人的经历,是多么难得的啊!当你进入到成年人的世界后,你发现自己有一天可以清楚地拆分自己的喜欢和爱时,那种混为一谈的爱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不是说混为一谈的爱「不好」,而是在成年人的法则里,它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Nov.11 – Nov.17 人类是一台精巧的激素机器

2024年11月17日 11:00

Humachine,人类是一台精巧的激素机器。

创刊词

我从小就梦想自己能做一本自己的杂志。

初中时,暑假提交的摘抄作业我做的是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整个学生时代我负责班级各种对外的黑板报、小报;后来做杂志这个愿望在大学实现了;再后来做广告业务的时候负责的是机上杂志,彻底让我对杂志这件事祛魅了。

杂志的乐趣就是机器模块组装,不同模块囊括政治、野史、情感、科学、心理、哲学、灵异、鬼神……如果是一个人制作的杂志,那这种组装就更加有趣——它是一个人思维的模块化,在不同身份下的思考,亦或者就是同一个思考下的不同世界。

Humachine,Human & Machine,人类或许就是一台机器,医学确定了它的极限;心理学揭开了复杂的程序规则,而哲学提供了它肉体无法前往的最远路径。2008年,我完成了人生第二部所谓的文集,取名《The Machine》,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台在不同事件里游走的机器。不过这个文集我得找个机会销毁,因为它非常可耻,一个文艺青年在旋转楼梯上绕圈圈跳舞,楼下端着酒杯的人都用看傻逼的眼神看着我。

得了,十几年之后,这个Machine终于进化成了Humachine。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断地将生活打包成心理块,这使得生活似乎过得越来越快,而且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

小时候的记忆是由无数的碎片构成,充实而复杂;成年之后这些概念被整理汇总,比如“男人不是个东西”就可以解释大多数跟男性交往的碎片。当概念和人生高度浓缩成块后,每一年就变成了数值上的改变——今年赚到了多少?当数值无法说服自己时,就变成了抽象的没有标准的概念——今年有比去年过得更开心吗?结果去年过得如何也都忘了,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


“带这个记录仪是为了防止遛狗的时候被人碰瓷。”

一名养狗人遛狗前的准备工作

若非此人提醒,我从未想过此事。遛狗时,我会下意识选择小区内有监控的区域,实则是担心遇到特殊情况时能有证据自证清白。社会信任的持续崩塌,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透明”。我们常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是构建信任的基础,其实恰恰相反。个体间的不信任,只是更大社会环境造成的不信任在最终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结果。

疫情三年,穿防护服的“大白”宛如在匿名论坛上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言论一般,随意进出他人家中,甚至摔死宠物、破坏私有财产,这一切都被“防疫”合理化了。当信息不再透明,无人知晓“防疫”究竟要“防”到何种程度时,“这是我们最后一代”的事件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非年轻人不愿生育,而是他们以一种难以抓到把柄的方式,对抗那些随时可能加码的、不透明、反人性的规则。


自律,就是选择你最想要的,而不是你眼前想要的。

亚伯拉罕·林肯

最近,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浪费时间”。每次拿起手机,我本能地打开Instagram刷短视频,或浏览Telegram上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我的收藏夹里确实存有大量素材,本可发展成故事桥段。然而,收集的数量与我每天花在上面的时间已完全不成正比。

我曾是个严重的时间管理自虐者。多年后,我对时间管理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它就像每次脱下袜子时,立即翻过来丢进洗衣筐。但大多数人只是把袜子丢进脏衣篮或洗衣机,等衣服洗好后再一一翻过来。

然而,绝大多数时间管理方法都是设定目标,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却忽略了人的疲倦期和自律程度。目标容易变成自律的“陷阱”:未达成时,自律陷入自我怀疑;实现后,又逐渐失去原有的激励作用。


社交学的责任是研究一类人的共同行为和问题;哲学的责任是关心全人类的心灵,要去哪里, 要如何看待这个人生和这个世界;而心理学的课题是关注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承担病痛,如何更好地活着;三个学科各有各的责任,也各有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科要负起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而无法也不应该越权去解决问题。

上海精卫中心谢斌主

每个人作为个体,在不同层面上可能会“溺水”,需要相应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抑郁症患者在心理学层面“溺水”,表现为病理性自救行为、思绪无法停止和焦虑等症状。大多数人则在社会学层面“溺水”,被规则所困,随波逐流、缺乏目标,逐渐失去主体性,进而感到迷茫。

其中,哲学层面的“溺水”最为严重且抽象。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从事脱口秀的朋友,他在民宿打工时,有天站在后山突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山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云是这样的形状?”这个疑问让他觉得自己仿佛面临死亡,于是他立即辞职,去寻找更有意义的工作。

这正是典型的哲学“溺水”——对生命意义的质疑。为了对抗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虚无感,各个哲学流派都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尽管这些方案同样抽象,但它们却能如指南针般,在茫茫人生海洋中为我们指明暂时的方向。


真好,想去,但是已经丢了很多东西了。

松声在《夜骑开封——集体春梦的REM》的评论

“既要又要还要”是大多数成年人痛苦的根源,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后果”这一关键因素。每个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结果。以婚内出轨为例,这必然会招致道德谴责。但如果婚姻本就建立在“各玩各的”基础上,选择自由,那就可能失去所谓的真爱。不可能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即便勉强做到,这个选择的“后果”可能是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来调配自己的性资源。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许多成年人因为不愿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便让自己陷入选择的困境中,反而将问题归咎于他人——“如果你不这样,我怎么会犹豫不决?”相比逃避责任,我更佩服那些敢于“丢弃”的人。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为此承担了结果。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被“丢弃”的东西并非完全离我们而去,它们可能成为一个遗憾、一个未完成的梦想,或是变成种子开出另一朵花。但前提是——你必须勇于做出选择。


“死亡是极其乏味的。”

陈丹青

死亡很难有“绝对理性”的一面,你看着一个人死前大小便失禁打嗝放屁,它是很理性的画面,但如果这个画面是在发生在至亲身上,它不可能还能保持“理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是感性的,就算有再多的“意向化”也会依附于某种真实情感,否则我们只能拿更多的“机缘巧合”来合理化死亡。——《死亡.exe》

前几年办理出院的时候,和主治医生聊了会天。她说在我办理出院之前,也有一个年轻人的父母来办理了出院,准确地说是放弃了治疗。因为无钱医治,他们决定带着重病的孩子回老家。医生虽然很想挽留但必须尊重家属的决定,所以不停地遵嘱他们要在车上备好氧气枕头。她说自己其实做不了任何事,只是判定:“那个孩子回去差不多也是等死了。”她有一丝难过,但又很快地变成了无法麻木。她或许看过了太多直观的死亡,所以理性让她学会了把这些情感归类进了“行医”的规则之中。

其实我在那一瞬间有些想哭,不是为那个即将物理死去的年轻人,而是——我有幸还活着。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不带有任何浪漫主义色彩的“我还活着”。


现在学校周末封校了,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的学生都跟着倒霉。

因为夜骑开封事件被封校的同校学生

学生运动不可能成功。其本质是因为学生群体的诉求并不相同——他们原本所属的社会阶层就造就了他们的「不同」,抗议食堂饭菜难吃的学生,和每个月勤工俭学靠食堂便宜的饭菜过日子的学生,显然无法站在统一战线去抗议食堂。——《陈志龙——又一个属于弱者的高潮与信仰》

人民内部矛盾的游戏永不过时。比如今早遛狗的时候,遇到电梯里两个阿姨正在咒骂所有养狗的人,见我刚好带着狗,她们的声调都提高了一级——“就应该在小区里到处撒毒,毒死这些狗”。因为见我带着耳机,所以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盯着我高谈阔论。

遇到这种得理不饶人的人,我一般很少反击,因为一旦陷入到自证陷阱,他们就可以瞬间获得更高的道德高地。要对付这种人也很简单:其实也是经典的人民内部矛盾。

1、在一楼、车库的电梯厅粘贴“毒死所有小区宠物狗”的声明和言论,把所有养狗的人都拖下水;

2、去社区派出所报警,称早上在电梯里听到恐怖言论,有人打算在小区投放剧毒,说是要毒死所有的狗,但是如果让小区的小孩子误食了可不得了。要求小区调取言论发生当下的监控;

3、捡一只流浪狗将它毒死,然后在小区人群聚集的地方对外宣称自己的狗在小区误食毒药被毒死,将养狗者和投毒言论者对立;

4、当“投毒者”进入到自证陷阱时,再拿出他在电梯里的危险发言公之于众,并用报警的思路将所有有小孩的居民也拖下水,自证范围从个体变成了整个小区;

5、差点忘了,小区还有一个养狗”控制狂”,他今天早上还因为有车堵在车库出口跟人家大吵,因为他看不惯别人堵在那里。现在要把这个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

忘记说了,我没有道德底线。

天生我材为什么一定要有用

2024年8月7日 16:46

最近与麦同学闹了点小矛盾,还引出一个哲学问题。

起因是其放假不会统筹安排,别人的建议计划又听不进去,整天待在家却不自觉写不完做业,晚上却精神抖擞用 Scratch 编程做游戏。

于是我就说:编这个没啥用,也没有哪里用得上,有这时间还不如去考个 CSP,说不定升学还有点用…

然后这家伙就急哭了,大声控诉,发出了来自灵魂的拷问:为什么一定要有用?个人爱好不行么?为什么一定就得有用…

本来想顺嘴还一句“老子不养闲人”之类的,最终还是没说出口。

李白老师在《乐府·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直以来都很死板的把“天生我材必有用”当成是用来勉励自己的金句,从来没想过“天生我材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天生我材有没有可能只是为了干饭”…这样的事情。真没想到一件小事却能引出一个哲学问题。

想想可能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没什么本事,又不懂如何教育,从别人那里学的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似乎也水土不服不起啥作用,再加上每天被动接收到的各种资讯的产生的焦虑,遇到这种种情况唯一可做的只有发怒暴吼,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束手无策帮不上忙又想找点存在感。

回头仔细想想也对,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既然没办法或者没有想出新办法,那就暂时不要去苦恼。

已经忘记了我年少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可能也是经常无理取闹,只不过父母亲可能迁就多过责备,现在想来只记得父母在外人面前说这孩子基本上不怎么给家里惹麻烦云云。

如果硬要扯上辩证法的观点,有没有可能是:天生我材,未必随时都有用,但是在适当的时候,适合的地方也有可能真正的发挥作用。至于这个“有用”,倒底是对自己有用,还是对社会有用,还是什么有用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别太盲目自信,得分个时候。少一些功利,干就完了。

(题图由AIGC生成)

我的青春年鉴

2023年12月15日 12:37

2000年,属于千年虫病毒和世界末日茶余饭后话题的时代。小学毕业,告别稚气童年,进入少年时代。如果把千禧年标记为青春起点的“元年”,那么我的青春年鉴将非常的“规整”。

  • 千禧 元年前:
    幼年记忆,小学求学,13年快乐童年时光。(1987-1993;1994-2000。)
  • 千禧 01-10 年:
    青涩记忆,初中高中大学3+3+4求学阶段,青春时代,风华正茂正当时。(2001-2003初中,2004-2006高中,2007-2010大学。)
  • 千禧 11-20 年:
    彻底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职场,搬砖阶段。
  • 千禧 21-至今:
    迈入35分水岭,直面40不惑之年,捉住青春壁虎断掉的尾巴,开启油腻中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