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七百天后

2025年5月6日 12:20

不知不觉间,在多邻国一时冲动学外语已经700天。把学习第三语言变成一种游戏,是一次有趣的体验,也是知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进入脑子的方法。上一篇学习法语100天读起来就像一篇软件评测文章,不像一篇语言学习心得体会,所以在700天的节点写一篇小心得。

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当地文化。汉语作为一种高语境文化使用的语言,其语言和文字系统常常包含不少文字本身以外的信息。相对的,英语是低语境国家的基本语言,每一次表达都尽可能表述出远远超出中文的信息量,从而在同一信息表达的在英文下变得相当冗长。

法语(和西班牙语)的语境介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因此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法语表达比英语更加简练,但又比中文多些信息量,不过在一些特定内容的表达甚至比英文还要复杂。例如著名的法语笑话:如何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数字 99?中文:九十九。英文:ninety nine。而法语是 quatre-vingt-dix-neuf。法语表达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字就像做加法一般。今年以来开始用英语学习法语(原来是用中文学习法语),思考过程中三种语言打架,会强制关闭其中一种(中文),强迫自己用英语思考,更新一下脑回路。

法语的发音方式也相当使人困惑。有些组合在一些句子下要连读,另一些又不用连读。例如入门第一单元必学的句子:un chat et un chien,这里的 et 和 un 是不连读的,而 c’est un homme 则 est un 和 un homme 之间必须连读。我在学习过程中多次查询规则,终于发现在法语发音中,连读分为强制连读、可选连读和禁止连读。结果一番检索,我们还是能找到一点规律:语法上密切相关的,如限定词+名词、系动词+表语、形容词+名词等组合出必须连读,名词后面出现的形容词不连读,以及 et 后面不连读。

以上内容并没有在多邻国 app 上的“部分指南”展开。所有的发音规则需要大量例句发音来找寻规律。这是多邻国不足的地方,对于有系统学习一门语言需求的用户,多邻国是远远不足的。前段时间我出于好奇添加了英语,跳着所有单元一口气学完所有内容,拿满 130 分,个人感觉这个分数对应的水平也仅是大学六级左右。根据多邻国官网的介绍,130 分对应 CEFR 的 C1,托福 98-103 分,雅思 7 分,显然是在给多邻国的分数镀金。但是这一系列学习是没有涉及多少发音/音标、语法和文法的。

因此,在多邻国学习语言的过程必然遗漏了大量语言本身的知识。如果不去额外检索,人们不会知道法语变位、时态和体、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用法和更高级的所有格代词(英语里的名词性物主代词)等等。这些知识就像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系统性学习才能掌握,光靠短时间学习只能感受其大致用法而不知其缘由。不过大部分人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停留到这个级别也足够,我也不求甚解,以好奇心驱动,用更少压力换取更多快乐。

一个多月前开始用英语学习西班牙语,这是第二门第三语言,脑子打架更频繁了。我很喜欢西班牙语那个调调,抑扬顿挫,就像凹凸不平的道路最终又变得平整,在路上虽颠簸却深知终将走到平路上。

没能走进心里的桃花源

2025年5月2日 23:33

去年五一的记忆在今年五一的时候突然被唤醒,只不过今年没有人能与我同行,我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去哪里。

本来临时打算去桂林,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牛马是属于自然的。然而因为票的问题,我又觉得有些匆忙,并且把五一假期整得支离破碎,遂弃之。但按不住心中想要出去走走的念头,于是搜索了附近区县。

得知我要去酉阳桃花源,贺某打破说“不好玩”,kevin 拍过龚滩古镇但没去桃花源,跟我说桃花源可能不是它喜欢的类型。但我还是把心一横,下定决心要出去挥霍,享受生活!

今天早上九点多出发,驱车两百多公里,到达桃花源景区时已是中午十二点有余。停好车,被告知要买接运车票,遂花了十块钱坐上了大巴。没多大一会就到达了酉州古城外,怪我没做攻略,其实可以自己把车开到这里来停。

酉州古城外

顶着骄阳,懒得等免费观光车,随着人群步行进入酉州古城。跟去年去乐山苏稽古镇一样,大概全中国所有的古城都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商业街。一路上来来往往的游客中,也有一些着苗族服饰的姑娘,踏着石板路,头上的装饰叮当作响。

这应该是苗族的吊脚楼?

快速走完酉州古城,终于来到桃花源的检票处。一进入桃花源,就觉得有一股幽幽凉意袭来。青山碧水,茅草瓦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虽然时不时能见到公告牌上引用着陶渊明的文字,但以文造景,很多地方并不相匹配。步入小口,并不像陶渊明所写“初极狭,才通人”,实际宽敞得多。路上有景点运营方安排的“免费照相”,挤过排队的人群,看见了迷你版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没有平旷的土地,也没有俨然的屋舍。

桃花源大门

绿水瓦屋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潭中鱼可百许头

碧水岸边,有人垂钓

我以为 AI 力推的太古洞在山口之上,登上去后才发现是石室藏书(没看到书)。原路返回,再顺着道路往前走,终于看到了各种亭、院,虽有历史文化加持,但游客们往来匆匆,志愿者低头玩手机,并未能感受到秦晋风俗,也没产生“今是何世”的感慨。

一路上络绎不绝的游客

悠闲的水鸭

继续上行,爬过狭长的石梯,终于到了太古洞口。初进洞,一股股凉风拂面而来,午后的炎热被拂去了许多。走进洞内,五光十色,有些地方能看到成群结队的石钟乳,大多数地方则是嶙峋的“怪石”,确实给我少许的新鲜之感。但约三千米的洞内,多走一步也只是多一次见到重复的景致,若为乘凉,洞内确实为一个好去处,若想看到更多奇观,恐怕会令你失望。

太古洞中怪石嶙峋

被五颜六色的石钟乳

实不相瞒,洞内也适合小情侣约会徒步,昏暗的灯光,狭长的走廊,凉爽的空气,两人手牵手或者肩并肩走一走也是很不错的。可这却苦了我这种想要尽快走出去的单身狗,于是只得鼓起勇气说一句“你好,借过一下”。

太古洞中五光十色

澄澈的水中倒影

距离终点500米左右,又一阵凉风吹袭,却没有了最开始的那种惬意,此时只有饥饿和疲惫的感觉。两旁有一些展示酉阳风光或商业宣传的灯箱,因为我没做攻略,也不知道画中的美景位于何处。走出太古洞,发现游客集散中心和停车场都在附近,难怪工作人员说回程不用再次买票。

坐在车里的时候已是下午四点,我又开始纠结要不要退掉订好的住宿。不退吧,好像确实没什么好玩的地方;退吧,又觉得百里迢迢赶来只看了一个与我心中的桃花源相去甚远的景点不甘心。犹豫再三,或许及时止损才是更好的选择。在转盘处,我没有选择开往酉阳县城,而是转头上了高速。

一路上又觉得不甘,打算看看顺路的风景,比如去年单位团建我没去的濯水古镇。改变导航目的地,下高速进入濯水古镇时,感觉水上长廊确有一番风味。可惜车满为患,我只能一直开一直开,在309过道上飞驰了一会,才发现濯水也已离我远去,一路上成荫的绿树也不足给我以安慰——那就回去罢!

只存在于导航地图中的晚霞

在黑溪服务区看到平常四元一碗的素小面居然能卖15元,吃着十元一碗的凉面时,我好像突然又释怀了。此行我大多数时间都在车上,飞驰在无聊的高速公路。酉阳曾经打过的广告说:世界上只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重庆酉阳,一个在您心中。或许我心中没有真正的理想国,所以即使到了桃花源,也不知道它在我心中应该是什么样子。

但是走这一趟,见大千世界,见芸芸众生,或许已经足够了。

稀缺大脑

2025年4月8日 14:45

Scarcity Brain,作者 Michael Easter。本书内容稍显冗长啰嗦,用了大量讲故事的叙事手法讲述一个核心概念:稀缺循环。排除掉过于繁杂的故事,剩下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精华。总共七个多小时读完本书,对神经科学有了一点新的粗浅认知。

稀缺循环

稀缺循环是指:

机会 -> 不可预测的回报 -> 快速可重复性
Opportunity -> Unpredictable Rewards -> Quick Repeatability

  • 机会:为了获取某些事物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 不可预测的回报:字面意思,我们期望中可能出现或不出现的那一刻
  • 快速可重复性:当我们越能快速重复做某个行为,我们越倾向于重复这个行为

其中“快速可重复性”是当代强迫性购买患者的影响关键。这是最接近实践的一个理论,要打破稀缺循环,从而控制难以制止的购买行为(或相似成瘾行为),可以从改变快速可重复性下手。联动《掌控习惯》一书,即让它(坏习惯)难以执行,把它变得不切实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若是睡前总是玩手机,可以把手机放到离床最远的地方。

物欲

我们的消费需求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而改变。我们不再因为需要什么而发明什么,而是发明了我们原本不需要的商品,这些商品逐渐成为我们的需要。乔布斯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商人。他曾经这么说过:

“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是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乔布斯传》。尽管上下文是他对于人们面对科技的态度的看法,但放在2025年的当下,库克继承了这个思想)。

在现代消费环境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市场上出现这么一个商品,它恰恰满足我们(原本并不存在)的需求。

当社会还没像现代这么发达时,人们通常用已有资源来解决现实问题。到生产极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加倾向于发明新的东西来解决新的问题。书中论证,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社会的需求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效率。在游戏产业朝阳期,《超级马里奥兄弟》(1985,FC)整个游戏只有 40KB,成为游戏史上销售4000万套的不朽之作。

当我们想要购买新东西或者捐出旧物品时,先思考60秒。放到当今环境,这个时间估计要拉长到24小时。我便是这么做的,成效颇丰。对于物品,我们不应该考虑其作为“东西”的一面,而是作为“装备”(gears)的一面。前者不过是增加我们库存收藏中的数字,而后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更高的目标(有明确的目的)。

此为同时打破稀缺循环的三个环节。首先我们剥夺了“机会”,我们关注的物品提供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产生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1,“回报”变得更加有可预测性,购买前思考它的价值打破了“快速可重复性”。

信息过载

书中还提到,人类探索的动力来自对信息的渴求。这种近乎本能的欲望容易使我们陷入稀缺循环。现代的信息摄入充斥着快速刷新、浅薄、低信息量的特征,这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们大脑思考的正常回路。深度思考日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更大量无用信息消耗本应用于深度思考的资源。为了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可以从更费劳力的步骤开始(例如通过更多时间精力来搜寻想要的信息,从找到合适的书籍再到从书中找到正确的部分),对于记住有效的信息更有帮助。

由此,我们从识别、溯源,到跳出稀缺循环,最终转变为富足循环,达成正向循环效果。

当代青年把互联网世界当作逃避现实世界的避难所,要说越来越多人把现实世界当作逃避互联网时间的避难所。书中这么提到:

Brother Lawrence explained the appeal of working with our mind and body when he said, “It’s an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 use of time and attention. Falling into the internet or TV is passive.” A manual hobby can create an abundance loop because it’s active and rewarding in a way that produces something tangible.

主动使用自己的脑子和身体,生产和创造一些手工物品,是抵抗互联网被动侵蚀身心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一个富足循环。如果强迫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远离那些让我们感到舒适的事物,无论是互联网、游戏、美食还是电影,再次重新获得这些事物后,我们更能体验到这些事物的美妙。在书中这称作是一次“硬重启”。

感恩来源于匮乏。

孤独的杰永远长不大

2025年4月6日 21:00

见我走进来,杰仿佛被定格了一般,右手攥着白毛巾,左手握着酒杯,愣了好一会才继续。酒杯搁在吧台的声音清脆悦耳,他冷冷地问了一句:“你怎么来了?”

我冲他强笑,没有搭话,径直在他面前坐下来。他转身取出一支啤酒,揭开盖子,摆在我面前,然后又自顾自擦起酒杯。

“半年了,杰。”

听见我开口,他又停下手里的动作,盯着我,喉结滚动,脸上晕开一阵委屈的神情。他轻轻给了我一拳,像个小女生一样:“你还知道半年了啊!”

“快乐吗,最近?”

他又放下酒杯,给自己开了一瓶啤酒,坐下来,反问我:“你觉得呢?”

要不是这么多年的相处,我断然无法接受现在这种有些暧昧的气氛。曾经我有过杰终于长大的错觉,可更多时候他的反应让我怀疑,孤独的杰是不是永远也长不大。没有联系的半年,像流水一样逝去,哗哗啦啦,带走了此前漫长的梦境。这半年我开始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开始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开始有真正想要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的念头,在我的三十岁,也是杰的三十岁。可我对他这半年的煎熬一无所知。

即使他没说,鼠没说,我也知道,像他这么拧巴的人,一定过得很辛苦。

“我去过她的婚礼。”他咽下酒,讲起这半年发生的事。

去年国庆节假期,他的前任真的结婚了。得知这个消息之前,他就从一直舍不得删掉的她的微信签名里看到三个字:好好爱。她终于有新的人了,他这样想。别人宛转告诉他,她要结婚了,杰也决定开始新生活的心又开始动摇起来。后来他在酒店的门口看见了前任和新郎官的婚纱照,两个人都笑得很灿烂,简直是郎才女貌。杰很想进去看看婚礼仪式,又害怕碰到前任的父母,在门口踌躇的时候,新郎父亲胸前戴着红花走过来搭讪,他又灰溜溜地走了。没有写份子,没有喝喜酒,也没有见到她最美的那一面。

杰回家后捂着被子睡了两三天,一睡醒脑海里就是种种回忆,然后又哭,哭得喘不上气的时候,再点燃一支烟,努力让自己心情平复下来。

“人总要和过去和解的不是吗?”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可能觉得不对:“同自己和解吧?”

“杰,我也非常理解你……”我低下头,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过往又像被快放的电影一样不停闪过,“那时候我不应该那样绝情的跟你说话,我知道你很难受……我知道你也跟我一样在上班的时候忍不住会想到以前,会忍不住想哭,会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但是我们是大人了,总要跨过这道坎。小孩子才有人帮忙收拾烂摊子,我们没有。”

杰的眼里闪过一丝落寞,本就黯淡的瞳孔,再也找不到少年时的那种光芒。他或许有意岔开沉重的话题,又问我怎么突然来找他。

“鼠跟我谈起了你。”我没有说谎,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理由。我想,我总不能就因为这事就失去多年以来每个夏天都和我一起喝酒聊天的朋友,更何况,他那么像我。

“鼠也跟我谈起了你。”他咧嘴一笑。看着他的脸,我想起每次过人脸识别门禁的时候,我就越发觉得自己真的开始变老了,而我二十四五岁的时候,还天真的以为自己能一直保持那副模样永远不会变得沧桑。现在我们俩都像在沼泽中挣扎最终幸存下来的人一样,浑身都是泥泞和密密麻麻的伤痕。

杰会开始他的新生活吗,我不知道。或许像鼠曾经引用的加缪的那句话一样,生活无所谓新旧,无论怎样的方式,都是这一生的必经之路,只管去经历,不要再期待结果。

佳能R50和索尼ZV-E10Ⅱ,最终6120块选了ZV-E10Ⅱ

2025年4月1日 20:27

一直想要一个轻巧方便携带的相机,主要用来练手,出门拍拍花草山水之类的。看了佳能R50和索尼ZV-E10Ⅱ,都符合我的要求。

本打算买个佳能R50,以后能无缝衔接,毕竟佳能给我的感觉十分好。又看了索尼ZV-E10Ⅱ,感觉这个挺好看的尤其是白色。

总结一下我眼中佳能R50与ZV-E10Ⅱ的一些区别:

设备/功能佳能R50ZV-E10Ⅱ
取景器电子取景器
对焦速度尚可相对稍快
视频拍摄尚可相对较好
套机镜头焦段18-45mm16-50mm
套机镜头调焦手动调焦手动+电动调焦
人像拍摄面部皮肤自然面部皮肤稍白

这两个相机,最终选了索尼ZV-E10Ⅱ,到店那样机把玩试试,总体感觉可以。国补后6120元,送了相机包、屏幕钢化膜、相机套、充电器。

刚开始冲着白色去的,因为白色外观视觉效果十分抢眼,很好看。当我看到样机外观的小瑕疵时决定买黑色,因为这些小瑕疵在白色机壳上十分明显,黑色却看不出这样的瑕疵。这点瑕疵不影响功能,但作为二手机出售时会影响价格。

又一个可能吃灰的设备到手,相机到手还有其他东西要买,偏光镜、滤镜、补光灯、镜头。还好索尼的镜头比较多,价格适中,以后有需要了再添置。

掌控习惯

2025年3月27日 18:01

我订阅了 James Clear 的 The 3-2-1 Newsletter,每周四固定发一篇心灵鸡汤给我,其中包含:3 Ideas From Me(James Clear),2 Quotes From Others,1 Questions For You,老实说我很少能在这上面获得非常有价值的内容。两年多下来,这些订阅邮件能让我感受到触动并记录下来的不过区区十几条。后来我发现 James Clear 写过一本书叫做 Atomic Habits,中文名《掌控习惯》,于是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共7个小时仔细读完,并做下不少笔记。不得不说,James Clear 在一本书内讲的内容价值,于我而言远远超过他每周一篇鸡汤。

读完后近一年时间里,我在日常生活中仍会常常想起他在书中所写,也发现能够精准应用日常生活中去。因为他的核心就像书名说的那样,小小的习惯带来的巨大势能可以改变一切。

part 1 微习惯的力量

全书的核心是序中的这一段:

只要你愿意坚持下去,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变化会随着岁月的积累,复合成显著的结果。我们都要面对挫折,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生活品质往往取决于我们保持的习惯的质量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享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只要养成了更好的习惯,则凡事皆有可能。
在我从医学诱导的昏迷状态到入选学术全美队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唯一的决定性时刻,而是有很多这样的时刻。这是一个渐进的演变,由一系列的小胜利和微小突破串联而成。我取得进步的唯一途径——我唯一的选择——是从小事做起。

很正确,也很鸡汤。剩下的是具体如何执行的方法论:

  • 包括正向的复利代替负向的复利
  • 当下的状态(相对)不重要,整体路线更重要
  • 构建体系代替设定目标。

作者对于 Atomic Habits 的定义(我觉得翻译为 原子习惯 也许更好些):

微习惯指的是微小的变化、边际收益、1%的改进。但是微习惯无论多么微小,它们绝不仅仅是一些旧的习惯,它们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正如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一样,微习惯也是显著结果的组成部分。习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原子。每个基本单元都对你的整体进步有所贡献。起初,这些细微的惯常举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很快它们就开始相互依存,为更大的胜利注入动力,其翻倍扩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最初投入。它们微小,但很强大。这就是“微习惯”一词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有规律的练习或惯常举动,本身微不足道且简便易行,却是不可思议的力量之源;另外,它也是复合增长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的注释也很有价值:

你可能会问,运气怎么样?运气当然很重要。习惯不是影响你成功的唯一因素,但它们可能是你能控制的最重要的因素。唯一有意义的自我提升策略是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事情。

这句话让我想起《飞驰人生2》中张驰那句:我努力过无数次了,机会只会出现在这其中的一两次。张驰在剧中控制的就是所有自我提升的时机,然后在最后的比赛中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

用构建体系代替设定目标。设定目标会把人限定在“狭隘的幸福观”里,而导致结果的根源是体系,需要改变的是体系而不是用设定目标来误导自己。并且设定目标可能导致两个结果:目标达成,动力大概率会因此消失;目标失败,可能影响情绪和自我认知。目标是“赢得这场赛事”,体系是 “持续参加这个赛事”

目标是关于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体系是涉及导致这些结果的过程。
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好的结果,那就别再紧盯着目标不放,而要把精力集中到你的体系建设上。

在这个过程里,落实一个好的体系比完成或拔高目标更有效也更重要,应追求过程而非结果。以我为例,如果我把目标定位成“写出一百篇文章”,远远不如定位成“写出更受自己和读者喜爱的文章”。前者是一个固定的 KPI,后者是一种系统的升级。或者另一个例子,我把学习法语的目标定义为“可以看懂法语文学”也要比“在多邻国上通关所有法语课程”更好些。

part 2 习惯塑造身份

行为反映身份,相信某种身份影响行为/习惯,越是以某个身份为傲,越容易保持维持该身份的习惯。我认为我是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身份的某个方面),别人相信了我是一个作家,我就会为了维护作家这个身份,给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一种正向复利,也是“内在激励的终极形式”。体系=信念+假设。《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是想象的共同体。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人们都相信某一个事物,那么这个事物更容易朝着大家都希望的方向发展。

将健身融入自己身份的人不需要说服自己去定期锻炼。这事做起来很容易。

按照这段理解,自律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原来想过关于“自律”是不是伪命题的问题,如果一个行为是习惯,没有消耗任何精神或抵抗任何事情,它是否应该被成为自律?“律”这个字有一种强迫之意,如果带有强迫性,那就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那么也就不是一种习惯了。“我是一个把健身融入日常生活的人”,而不是“我今天必须得去锻炼打卡”。

证据是关键要素,习惯塑造证据,证据越多就越相信自己是想成为的的那类人。书中给出了过程:1. 决定想成为那类人;2. 用小赢证明给自己看。其中的小赢就是一个个微习惯。习惯塑造身份,身份也反过来塑造习惯。

随着你持续将微小的变化层层叠加,人生的天平开始偏移。每次改进就像在有利于你的天平的一侧添加一粒沙,使它慢慢地偏向你。假如你能坚持下去,最终你会达到产生重大偏转的临界点。突然间,坚持好习惯变得轻而易举。整个系统开始偏向你,不再与你作对。

part 3 微习惯四步法

习惯创造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因为习惯一旦建立,大脑就会花更少负荷去完成这些习惯,释放更多负荷留给其他任务,“释放心智能力”。在后来读过的工具书籍里都提到了这一点,包括在《认知觉醒》中提到的“心智带宽”。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概念,当我看到这个概念时,我立马理解了为何我时常在事物过多或者情绪波动时没法定下心来完成必要之事,因为我的带宽已经被其他事情占满。

习惯形成的四个阶段:提示 -> 渴求 -> 反应 -> 奖励

提示即线索,是我们想要获得的预期奖励,包括重要奖励和次要奖励。重要奖励是生存所需,次要奖励则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渴求。渴求是一种动力(但不是习惯本身),是习惯带来的状态变化,对某些事物渴求越大,反应(行动力)就越大,如果行动的需要超出预期付出,那么根本不会有反应,也不会构成习惯。奖励是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是获得满足感,包括解脱、愉悦、想要娱乐等情绪。一旦奖励获得满足,这个行为就会和最初的提示相关联,从而激励下一次循环循环的开始。

完成习惯循环,需要这四个环节都满足条件。任何一个环节缺失,习惯都不会形成。没有提示就没有习惯的开始,渴求不足就没有动力行动,行动过于困难则不会有奖励,奖励不满足需求则不会进行下一次循环。《稀缺性大脑》中也有提到类似观点。

习惯循环里分为问题阶段(提示、渴求)和解决阶段(反应、奖励)。

奖励的两个目标:1. 满足自身渴求 2. 对我们教益。

你的大脑是奖励探测器。在你的一生中,你的感觉神经系统会不断监测哪些行为能满足你的欲望并带来快乐。快乐和失望的感觉是反馈机制的一部分,帮助你的大脑区分有用和无用的行为。奖励会终结反馈回路,完成整个习惯形成的循环。

所有的行为都是由解决问题的欲求驱动的。有的时候,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你注意到一些好东西,你渴望得到它。另一些时候,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你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你渴望减轻这种折磨。

part 4 改变习惯四大定律

  • 让它显而易见(无从显现)
  • 让它有吸引力(无吸引力)
  • 让它简便易行(难以执行)
  • 让它令人愉悦(令人厌烦)

这四个定律同时适用于养成好习惯和改变坏习惯。作者强调,设定的改变计划不能违背人性。

让它显而易见

生活中如果有一个指差确认系统,就能在改变习惯方面保持警觉。指差确认系统是一个对自己当下行为和情绪觉知的系统,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第三方来观察自己的方法,与《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 系统2 控制 系统1 有相似之处。要点是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无意识的)行为,察觉它,记录它,然后改变它。书中介绍的方法是使用习惯记分卡。在实践中使用习惯记分卡,来辅助自己建立一个指查确认系统,有助于让我们更快走上改变习惯之路。

对于坏习惯要保持警觉。第一要务是要发现和认清自己的坏习惯。通过习惯记分卡记录,通过指差确认来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加每次执行坏习惯的行动难度。同理,想要习得某好习惯时,通过指差确认,让自己意识到行动的必要性,减轻去行动的难度。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有意识外,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感官能力和周围的物理环境。

书中提到,视觉是人类最发达的感官,主动塑造环境是构建提示的有效方法。人是环境的反应器。让提示成为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让习惯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环境/物体并不是重点,我与物体的关系才是重点。

因此,新环境(比旧环境)更容易养成新习惯,在新环境中旧习惯更容易被改变。如果无法获得新环境,布置旧环境也可行。

环境设计让你重新掌控自己,成为自身生活的建筑师。你要争取成为自己世界的设计师,而不仅仅是它的消费者。

让它有吸引力

对于想要养成的好习惯,可以使用习惯叠加+诱惑绑定公式:

  • 继 [当前习惯] 之后,我将 [我需要的习惯]
  • 继 [我需要的习惯] 之后,我将 [我想要的习惯]

所谓超常刺激,就是提高了我们行动欲望的加强版现实。诱惑绑定其实是创建任何习惯的加强版本的方法之一,具体做法是将它与你本想要的东西相关联

对于坏习惯则让其没有吸引力。书中这样解释:

看看养成习惯的任何一种产物,你会发现它并未让人产生新的动机,而是攀附在人性的潜在动机之上。 … 你的习惯其实是用以满足古老欲望的现代方法,也就是旧恶习的新形式

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与自己相关的事件,而未必是事件本身的客观现实。 … 你一直都感觉得到这些提示,但是只有预计到再不改变现状就会陷于不利时,你才会采取行动。 … 你当前的状态和你想要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为你提供了一个行动的理由。欲望就是你的现状与你设想中的未来状况之间的差别。哪怕是在最微小的动作背后,也隐含着想要改变现状以获得不同于当前感受的动机。

一个简单的方式,把【得(děi)】need to 换成【想】 want to。这样能把一个原来是负担的行为看作是一个新的机遇。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欺骗自己的形式,但这是用在好事上,属于好心用坏方法办好事,所以也不会有太多包袱。

建立仪式感(激励仪式,把习惯和喜欢的东西联系起来)也是一种方法。例如在 NBA 比赛中,几乎所有球员都会罚球前拍几下球、深呼吸几次,这样的仪式感已经形成肌肉记忆,无意识中能提高罚球命中率。

写到这里,信息量已经非常大,限于篇幅不再叙述。后面再慢慢补上和优化。

上线了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多语言工具站

2025年3月25日 19:35

前言

其实在去年7月份,我就筹划搞了一个 一起学笛子 的双语网站,在它还是一个简单雏形的时候,就写了一篇名叫 又一个不务正业的作品 的文章简单介绍过一次。

前段时间终于把这个网站的基本功能都开发得差不多了,也实现了中英双语,想着随后不断地填充内容就可以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方面是个人兴趣使然,另一方面是当时想着,出海最合适的就是类似工具、游戏这种语言相关性小的产品,而像技术博客这样的可能就不太行了。

那为什么第一个双语网站还没彻底搞完,就又来第二个多语言站呢?

[...]

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不公平!

2025年3月24日 20:40

提示:本文是一篇牢骚记录,没有美感可言!

其实在上上周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结局,当时也决定如果猜想属实,就写点东西发发“bia”言(即阴阳怪气的话),心中有些愤懑总是不吐不快的。

由于想评职称,所以很需要这次赛课的机会。在方案公布之初我就在组内说了我的想法,大家也都非常支持我。因为只有一个名额,为此,上上周,我们两个年级搞了校级公开课,有许多评委老师打分。语文学科共四人参加,上完课我就猜到,抉择应该是发生在我和另一位老师乙之间。

评课时,书记由于有事没能参加,把打分结果交给了我的备课组长。我们得知书记个人给乙打的分数最高,虽然她的课堂并不完整,但是确有一定的感染力。而那天教务处没有公布最终的决定,只是口头说“保持一点神秘”。

上周,学校举办了集团校的复赛,我和乙,以及另外三个学校的老师共五人参加。复赛的课题刚好是我初赛上的那一课,我根据此前评课老师的建议,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当天无生试讲的五人中,我的发挥并不是特别好,也有一点失误。乙依然表现得很老成,根本不像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不过她的课完全没契合到这次赛课的主题“Ai 促进教学”。回想起两年前,我还在支教的时候,集团校复赛,我没有契合赛课主题所以没能进入决赛,而今乙也犯了我当初一样的失误。另外三人中,除了有一人确实很优秀,另外两人都是打酱油的,但由于名额,他们三人中有两人必定会参加决赛,即使上得很烂。

试讲完毕,评委现场统计了分数,我最高,乙比我少一点。三选二确定后,教科室却说我们学校谁去决赛依然由领导决定——此时我就已经有更强烈的预感了。

今天得到消息,领导果然选择了乙。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我满脑子的不理解,前年我的失误如今在乙的身上却被抹去,并且领导如果早有钦定的人选,又何必要我们两次比试,甚至不在意我们当场就知道分数这回事呢?

于是我发了一篇 bia 言在工作群里,言之不尽,皆在字间:

初,工部遴墨家传人。初试日,余制璇玑仪,测星象则紫微显曜,量地脉则金针自鸣。同试者河东柳生呈木牛流马,亦得主官赞赏。

吏部侍郎亲执量尺曰:”静候钧旨。”越七日复试,余更迭七稿,终成浑天仪,铜蟾吐珠应四时节气。柳生亦有新作,而榫卯尚有松隙。主官评议余为甲等,柳生次之。然礼炮三响,黄门朗声道:”柳生承古法,当入尚方监。”

是夜值雨,浑天仪自转不休,铜珠坠地成卦,乃”火泽睽”象。其言:”但使黄金台未圮,何须匠石运斤风。”

老 谢

2025年3月22日 20:40

老谢是我今天参加工会活动时跟我同组的一个男生。

从今年初开始,我就决心勇敢去参加一次工会组织的单身活动。因为从未想过在一次活动中脱单,便一直以来都声称去“见见世面”,加之想去看看其他大龄单身男女青年的状况以及他们如何向彼此搭讪,所以这一次活动我非常积极报了名。

如天气预报显示的一样,今天的天气并不是很好。臭烘烘的大巴行驶在山间小路时,突如其来的雨点砸在车窗上,顺着风向在玻璃上残留下一道道痕迹,主持人在大巴上主持的小活动确实带动了一些人的热情,但车窗渐渐被水汽掩盖,外面的风景变成模糊而迅速奔驰的绿色,也没有人去关注它。

到达活动场地后,第一个环节便是简单的自我介绍,单身男女围坐成一个 U 字型,等待话筒传到自己手上。有些人只是简单两句介绍就结束了,也有人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此时我还不认识老谢,也可能那时他尚未显山露水。

自我介绍完了之后,就是随机分组。女生围成一个圈,男生在外围围成一个更大的圈,随着主持人喊开始,男女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动,主持人报出小组人数时,大家一窝蜂把周围的人往自己身边抓。我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我拉扯到一个初步成型的小组中,伸手过来的人便是老谢。他穿着一件黑色羽绒服,内搭藏青色卫衣,个子不高,冲锋头,瘦削的脸上还残留着较多的痘印。他手忙脚乱地把我往那边揽,睁大眼睛,张扬的笑容,一边还喊着“快来快来”。

就这样,我一个社恐也成功有了自己的组织,六男六女,总共四个小组,开始了一些互动性还算不错的游戏。我对组内其他人都没有太深的印象,只记得老谢。中午吃饭时,主持人说按小组来坐,但是一张桌子也就八个座位,所以每个小组事实上还是被分开了。我站在桌旁左顾右盼都没找到老谢的身影,直到他吃完饭一边抹嘴一边快速走过我才发现他。

下午的第一个环节是学习竹编,两两一组,主持人要求男女生搭配,我,老谢和组内的其他男生都磨磨蹭蹭,不敢大胆去找女生组队,但最终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搭子,我却和另一个无人组队的男生组成了摆烂组。老谢和他的搭子按照视频终于编织出了一条小船,我和临时搭子谁也没有动手,坐等旁边的男女组合把他们编织的小船送一个给我们交差。

第二个环节是蒙眼喂食,除了一对男女自告奋勇挑战之外,大家都按兵不动。主持人开始随机抽序号,两次老谢都大摇大摆走上去,在椅子上坐下,喜气洋洋的表情一度让我觉得像被李云龙安排看仓库的王有胜。此时,我们组另外的男生大声喊:“老谢,不是你!喊的9号男生!”老谢的表情变得惊讶,随即潇洒地离开座位,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第二次上前坐在椅子上,旁边的男生说:“老谢怎么又上去了!”但不知是否真的叫了他,这一次他没有再离开。随机匹配的两个女生,蒙上眼睛,转圈之后,一个女生径直往前走,精准的把蛋糕喂在了另一个男生的嘴里。等到老谢面前的女生向前走时,周围又开始起哄,故意说相反的方向,看着那个女生走偏,老谢也紧张得大喊起来:“左边左边!”那个女生还是朝另一个男生走去了,在接近投喂的时候,老谢却大笑鼓掌,身体弯曲得快要趴在自己的膝盖上,一边大声喊:“好!好!”好在工作人员没有捣乱,指导女生调整方向,女生伸出手时,老谢起身一口把蛋糕吃了下去,像打了胜仗一样离开了座位。

后面又围成圈发言时,我问老谢被女生喂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老谢激动地说:“感觉自己他妈的像个熊猫一样,被人围观,尴尬死了!”他重复了两遍,说完我俩也没再就这个话题继续讨论了。

以上便是我今天看到的老谢,在参加活动的人里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

重回公众号,弄了两个微信公众号

2025年3月10日 21:20

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重回微信公众号。搞了两个微信公众号,「博客研究社」和「FENG.PUB」。一下子搞两个公众号,着实有点压力,能不能运营号这两个号还是未知。

FENG.PUB

微信公众号「FENG.PUB」,正是我的博客域名,本想与注册同名公众号,想了想,我可能会将公众号引流至博客,干脆直接使用域名作为公众号的名称。

在内容方面,该公众号与博客内容会有差异,毕竟公众号阅读要求速度快,也许谋篇文章在公众号上会简单叙述,尽可能的简洁让公众号读者能快速看完。也许会删减博客文章的一些内容在发布到公众号上。

另外可能会有些不适宜在公众号上发的文章只会在博客里面发,小而精的「FENG.PUB」也许不那么完美,但该有的都会有。

3月10日,「FENG.PUB」微信公众号诞生日,还是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

终于又一次开通了微信公众号「FENG.PUB」,但这次不太一样,也许你不知道什么是「FENG.PUB」,其实它是一个个人博客域名。域名虽然简洁,但域名后缀不像.COM或.CN那样被大众所知。

再说说为什么开通「FENG.PUB」微信公众号。起初我只在个人独立博客发布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很杂很乱,也不能说烂,主要是不同时期涉及的内容不同,所以文章没有特定的主题。

一直以来都认为公众号需要定位的,没有定位的公众号不叫公众号。但这次一改常态,做一个没有定位的个人公众号,像做个人博客那样。因此你会在这个公众号看到不同定位的内容。

顺便说一句,虽然AI能够帮我写内容,但该公众号将摒弃AI生成的一切。虽然公众号「FENG.PUB」不使用AI,但不代表我讨厌AI,而是希望更完整的展示个人特色。

3月10日,「FENG.PUB」微信公众号诞生日。不知道来年的我是否记能记得这是什么日子。

博客研究社

说实话,「博客研究社」这个名头对我来说有点大,独立博客包罗万象,能将博客研究到极致甚是不易。

这个名字很直接,看名称就知道是博客相关,但我的能力有限,只能做一些小白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微信公众号「博客研究社」目前只能做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

很期望大家来「博客研究社」转转,提提建议。当然我不敢说什么建议都能执行,只要能触及到的事情回去尝试,成不成做了再说。

两个灵魂

2025年3月8日 23:40

刚放下碗筷,微信电话响起,是鼠打来的视频电话。

他在天台上,背后是一片低矮的民房,看起来天气不错,日照当空。虽然有一把遮阳伞,他站在荫蔽处,正悠闲地喝着啤酒。一大口灌下去,锁骨跳动,余光瞥见我接通了电话,瞬间从咧嘴绽开笑容。

“最近还好吗?”

“万幸!包工联系了安保,现在我们已经转移到了科卢韦齐。”他举着手机往四周扫视了一圈,镜头又定格在他瘦削的脸上,他的头发凌乱,脸上一点也没有往日的干净,黝黑的肌肤和深陷的眼窝看起来就像营养不良。

“目前安全吗?”我心疼,又歉疚上次没能关心他的处境。

“刚填完大使馆发的务工人员信息,不知道会不会安排撤侨,现在每天期待的就是战火不要烧过来。”他顿了顿,又喝了一口啤酒,把易拉罐丢在地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挣不挣钱无所谓了,你懂的,活着才重要。”

听到鼠又一次跟我感叹,回想起我生活在自己和平安定的国家似乎从未考虑过这回事,也没有过特别的感受,一时间心里又心疼起不远万里去挣钱的鼠。上大学时我们在一个宿舍,我,鼠和杰,从未对活着有过什么深刻的想法。那些青春岁月里的敏感,自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已烟消云散,被时光早早抛在脑后。

“杰给你打电话了吗?”鼠突然问我。

“嗯?”我有些疑惑,从去年十月和杰闹掰,到现在已有近半年不曾联系。

“他前阵子也给我打过电话,大概是在你去南天湖看雪后不久,我和他聊到了你。”

“老实说,我也没想到我们仨都毕业这么久了,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终于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当他为前任嫁人这种事感到痛苦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宽慰他。”我依然对去年十一那天的事感到有些烦闷,但仔细一想,我对杰还是太苛刻了。

上大学时他在一次喝醉后搂着我和鼠痛哭,他从小没有父母,顽强的靠着自己和社会的帮助一点点长大。甚至在临近毕业时,我所抱怨的父母的安排,在杰看来也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温暖。我无法将自己带入进去换位思考,像他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坚韧,背地里一定捂着被子偷偷哭过好多回吧。从小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关怀,长大后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可以接纳和喜欢他的女孩子,得知对方要嫁人后,内心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呢?

“不要对杰太苛刻啦!你知道的,在他看来,他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以任何一点温暖的消逝都会带走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

“我知道,鼠。”我突然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并没有比杰快乐多少。那时候我也曾沉湎于对过往的怀念中无法自拔,越是想要尽快逃出去,越是容易让人觉得轻浮。直到终于可以坦然面对回忆的时候,又失去了向往美好未来的冲动——假设未来是美好的。

“你最近如何?”鼠丢掉烟头,眯起眼睛又盯着我,“原来国内天都黑了啊!”

“老样子,假期结束,又开始连轴转忙碌起来,我依然羡慕朝九晚五的工作。”我切换镜头,对准窗外的夜景,好在有周末,可以稍微停下来欣赏一下窗外的万家灯火。

“可曾遇到有意思的人?”

“哪个意思?”

鼠哈哈大笑起来:“有趣的人!嗯……我知道你已经对爱情不抱希望了,即使心动,也没有勇气去表露出来。”

“要是工作不会占据生活的大多数时间,我倒是愿意去认识一些有意思的人,一起去听演出,吃美食,看遍世界的大好河山!”

“你说,这会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新的梦想吗,和二十岁时的梦想相比,看起来再平凡不过,却好像更难去实现了。就像你曾说的那样,买房子可比结婚简单多了。”

我沉默,虽然鼠和我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接触的人群各不相同,生活上也有时差,但是他每一次和我说的话,都能很轻易引起我的共鸣,因此我也常常会哑口无言。

我看着在国外无处安定的鼠,他看着我在国内每天都能见到的万家灯火,一个白天,一个黑夜,两个都在漂泊的灵魂面面相觑,最终把话题谈得沉重。

“那也像你说的那样,得先活着。鼠,祝你平安!”

哪吒之魔童闹海

2025年2月25日 23:52

五年磨一剑,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还在耳畔回响,没想到转眼到了今年春节,马上就能看到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的作品下限最高,自大电影以来技术力第一档,《哪吒》是最喜欢的动画电影系列之一。不出意外,这是我春节档电影的首选。仍记得第一部对哪吒以及一众角色形象和对原封神榜剧情的魔改,改出一种更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审美和叙事,至少方向对了。

观影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续集又成了。动画技术力更上一个台阶,从开场不久的陈塘关人魔大战到片尾神仙大战,可以看到经费在持续燃烧,烧出来这部特效天花板。一刷时尽管我坐在第一排最边边的位置,两个多小时下来脖子酸疼无比,但仍体会到这部电影带来的极致观感。如有可能,务必要看 IMAX 版本,找一个好位置,体会一下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高动画制作水平。

春节过后,我回到深圳二刷,这次直接选择 IMAX2D 级别,位置选择在中后区域。这一次,我更加能看清电影中的细节,一刷时错过的小彩蛋和小细节这一次全部看清,并且重新感受了一次剧情带给我的震撼和触动,用更具有代入感的方式支持国产最佳动画片。我甚至忽略了这部电影有整整144分钟(2小时24分钟)。上映以来,《魔童闹海》一直在不停打破国产动画和国产电影的新纪录:春节期间早早就达到国产电影票房第一的里程碑(2月6日),此后是一系列的登顶单一市场票房冠军(2月7日),中国电影观影人次冠军(2月9日),一百亿票房达成(2月13日),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2月18日)等等数不清的记录,截止今天(2月19日)已经达到影视票房第八。在密钥延期后,达到全球票房前五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这时候票房也不是特别重要了,反而是围绕着电影的一些讨论更加有意思些。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制作方面,《魔童闹海》就是当今世界动画特效第一档。无论是预告放出的切片还是全片内容,该有的特效量大管饱,我是吃得饱饱的,甚至还想在吃一顿 IMAX 版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申公豹划开天空放出海妖的那一瞬(多少想起《蜘蛛侠英雄无归》),还有第二场试炼哪吒和申正道在山间水中的战斗(突出迅猛、简洁、优雅和刚烈),以及最终大战阐教大军和妖魔大军、哪吒/敖丙之间的大战。相比第一部,第二部制作更加精细纯熟,有种过去多年所有成果都一股脑扔出来给观众检验的感觉。上映后不久得知,这是国内一百六十多家特效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代表了国内最高动画特效制作水准。这样的量很大,非常大,大到吃得有些撑,以至于在最终大战时有一点点小缺陷:经历两个小时的视觉盛宴,一波比一波更大,最终大战不可避免出现一定视觉疲劳(也许跟我看的 3D 版本 + 位置极偏强相关),看不清哪吒和敖丙出手的每一个动作(二刷时没有再出现这个问题,IMAX2D 版本清清楚楚看清每一个动作,也没有出现视觉疲劳的情况)。当然瑕不掩瑜,这种美学是对视觉的一种极大享受,将来必然会在线下细细拉片。

剧情方面,在第一部《魔童降世》后,如果继续严格基于原著,基本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展开。饺子聪明在延续第一部中给各个人物的性格设定,剧本框架拉高一个格局,从定位在哪吒和敖丙(和其他次要角色)身上的个人身份认同问题提升至神、仙、人、妖魔的阶级问题上,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一步靓棋。

这一部的剧情主线不复杂,照顾到所有年龄、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观众,但不同的观众会解读出不同的意思来。二刷以来,加上我自身的理解,我至少见过三种完全不同的解读角度。我的角度如上所述,细节不在这里展开。饺子的作品(从《打,打个大西瓜》开始)许多细节上的隐喻都十分明显,然而一起观影的朋友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有不少分歧。然而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质量,恰恰证明一部优秀的电影会存在多种解读空间,如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一旦面世,(解释权)便不再属于他。我认为有一种解读十分有意思:若按照剧中世界观的设定,人(指区别于神仙妖魔的普通人类)命如蝼蚁,站在无量仙翁的立场而言,他的所作所为并无问题,为了自身的利益集团倾尽所能,即使使用下三滥的手段。在我看来,饺子用这样一种叙事方式,让观众都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理解,来更加认识(我们)自己。

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角色都延续了《魔童降世》中的设定,例如灵珠一分为二,一阴一阳,哪吒的阳和敖丙的阴相互扶持、相互成就,两者的性格在两部里都在关键时刻推动剧情发展。这一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申公豹的塑造。在第一部《魔童降世》中,申公豹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设定,具有一个反派该有的所有特点:狡诈、心狠、邪恶、无情,再加上一点口吃作为笑点。到了《魔童闹海》,申公豹依然具体这些特点,但是在剧情发展中,他有不少高光时刻:

  • 情义:在李靖保护申小豹后动了恻隐,而后给陈塘关伤员准备冗余的药材,以及岩浆熔城时只身对抗;
  • 自律:百年来坚持修仙,守城时仍在坚持训练且滴酒不沾;
  • 温和:与申小豹的互动中,言语里不愿让申小豹接触到他接触过的阴暗面,而是尽力保护好申小豹的赤子之心;
  • 果决和聪颖:第三幕发现三龙背叛时果断带走李靖殷夫人和海妖,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出谁是真正的敌人,以及谁是(暂时的)战友,保证让消息得以成功传达给哪吒;
  • 冷静:见到申小豹受伤以及申小豹嘴里说出哪吒的名字,没有第一时间冲动攻击哪吒父母;
  • 坚韧:在被俘后未表现出一丝妥协,一身傲骨。

这些塑造让申公豹这个角色变得相当丰满,角色弧光完整,又让人感到一丝亲切,甚至有一些心疼。同时申公豹也是一个贯穿三部曲的角色(电影结尾的彩蛋能看出申公豹在第三部会承担相当重要的戏份),这样的塑造,对于推动剧情和与其他角色的化学反应都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还有不少:李靖就像定海神针,稳住所有关键时刻;殷夫人贡献片中大多数催泪时刻,两次观影都听到影厅里到处都是啜泣声,我也没有忍住,一个对孩子温柔、对敌人手狠的伟大母亲就这么立了起来;太乙真人一如既往搞笑担当,这一部还丰富了一些设定,十二金仙席位和无量仙翁的师徒关系展现出部分复杂的社会学关系;东海龙王(人形)是颜值担当,一刷时东海龙王首次化作人形,影厅里“哇好帅”的声音此起彼伏;西海龙王敖润更是收获大量观众青睐,作为人(龙)美心狠的角色,富有个性的外观和表演一下就让人记住。

作为一部动画片,《魔童闹海》的缺点也有不少。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台词,这个问题从第一部起就存在,在一些场合下说出的台词有种明显的匠气,而不是顺着剧情发展自然说出,第一部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喊出电影内核,然而放在原片中是有那么一点奇怪的。第二部结局大战同样如此,饺子沿用了第一部的剧本公式,在第三幕最高潮,让最重要的两个角色说出最能表现内核的台词,会显得为了这碟醋包了这盘饺子之感: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这样的句子放在文章诗词里相当气魄,但放在一部动画片里给只有三岁的主要角色讲出来,总有一些让人出戏。并非这样的表达不及格,而是我本能觉得能够写得更好,很遗憾我也不能写出更好的台词。相比之下,有些台词没有特别大的情绪起伏,也更自然融入剧情,例如结尾东海龙王对熬丙说:父辈经验,终是过往,未必全对。简简单单十二个字,几千岁的龙王也完成了人物弧光。

我最喜欢的台词,是李靖所说的:

(你们)自诩照世明灯,干的却是恃强凌弱、祸乱人间的勾当,你们才是邪魔外道!

放到现实世界里,无不有所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这个片名,魔童闹海,放在电影上映以来票房节节攀升后的舆论场,也显得无比贴切。

如何基于 Typecho 实现中英双语网站(下)

2025年2月20日 16:33

前言

通过上一篇文章 如何基于 Typecho 实现中英双语网站(上),我们已经把 中英双语网站 的基本框架搭建好了。实际上很多支持多语言的网站,也就这样了,例如著名的 YouTube 就是如此,至于具体的内容显示什么语言,则完全是由内容的创作者决定的。

上一篇文章也提到了,Typecho 其实并不是很适合做多语言网站,因为,一方面需要修改源码,另一方面,开发一个不同国家的人都来发布创作内容的网站,想想也不是个人应该考虑的。 Typecho 还是更适合作者自己创作,然后向用户展示的场景,这时如果要实现多语言,就不得不将文章的内容也进行翻译了。

[...]

世事无常

2025年2月16日 01:48

漂浮游弋的生命体,
离经叛道的异教徒,
散漫无边的闲云野鹤,
钢铁熔炉的炽热晶核。
噬美贼,饕餮兽,
世界一角有你撕咬的伤口。

在你离开的时候,文字已经代替你的心脏继续跳动。

R.I.P.

? – 2025-02-11

声明

纪念那位于2025年2月逝去的故友,本文改编自他的剧场序幕。

谨以此文纪念 Hannchin。原文改编自他的《剧场序幕》,遵循 CC BY-NC-SA 4.0 协议

家随时间慢慢改变,但归家之心未变

2025年2月12日 21:55

80年代父母因为生计离开老家镇平到义马矿区工作,没想到在义马呆了几十年。千秋矿、常村矿、跃进矿、北露天,小时候的我耳朵里几乎是矿上的事情。

爸妈本想在义马干几年赚点钱回老家生活,虽然后来在老家盖了瓦房,但是几乎没住过。姐姐、哥哥和我都在义马上学,自从我上了初中,回老家的次数更少了。目前爸妈在义马生活,老家的房子四爹家住着。老爸说,如果当年不出来,不知道现在是啥景。

在老家的二姑、二爹最为切切。近年来回老家,家里亲戚希望爸妈能回老家生活,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回老家生活得把房子修整一下,这谈何容易。

老爸时常念叨爷爷的坟,说清明的时候要回去烧纸。

小时的印象中,我回镇平老家的次数非常少,最长一次是某个暑假,在田野间戏耍了一个夏天,采野果、抓爬蚱、追蝴蝶。还记得那时跟父母回老家,睡过上下铺的大巴,也挤过无法站立的火车。

如今我对同事说回老家,一般指的是父母在的义马。

我也因为生计到上海工作,但是与父母那时的工作有天壤之别。我做不到以厂为家并信奉公司能给予一切。扎根上海实在太难,想要得到房子还是户口并非易事。虽然上海没有我的家,但是父母在的地方正是我的家。而我也像当年的父母一样,无论再难也要回家看看。

近两年春节回家及返程都不是很方便,火车票难抢,高速拥堵。但是归家的心毋庸置疑,两千里路再难也要把家归。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汤,体会那熟悉的味道;转转商场逛逛老街,家在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好了。归家在此刻具象化了。

南天湖看雪

2025年2月11日 21:50

正月初七的返程路意外清冷。或许是”七不出门”的古老谶语应验,高速路竟如解冻的溪流般畅行无阻。这大概是我在故乡停留最短的春节——腊月里刚结束东南亚的热带之旅,年味未散又匆匆折返。父母今年默契地敛去了催婚的话头,可独居的欢愉终究抵不过某种更深的无奈:当无人对话的晨昏在指尖流走,连时间都长出霉菌,感觉自己又在浪费宝贵的人生。

前两天一时兴起去南天湖看雪。在南方,雪是极为罕见的玩意。它的意象似乎永远定格在小学某个冬晨:母亲掀开棉被唤我时,檐角积雪正折射着碎钻般的光,远山在雾霭中隐现如褪色的水墨,那时的雪握在手心是团蓬松的云。而今车开到半山腰时,耳内鼓膜开始嗡鸣,就像坐飞机时因为气压不平衡时耳朵里发生的变化一样。此时,明显可以感觉到车内暖风变凉。好在一路上路面没有结冰,所以我的感觉还不错,对南天湖的雪也充满期待。

停好车后,可以看见两面的山上只有零零散散的雪。一打开车门,一股寒意就席卷全身,冲锋衣拉链咬合至下颌的瞬间,忽然想起去年夏天的团建,暮色里的湖风卷走同事们的谈笑,那时我望着粼粼波光,心底某个空洞正发出幽微的共振——你在就好了。

今冬的造访更像场迟到的赴约:黛色山峦披着斑驳的雪痂,游人足迹将琼英碾作泥泞,唯有冰封的湖面倒映着支离的天空,期待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画面并没有呈现。沿着湖边漫步,偶尔可以见到三三两两的游客,秋千架上摇晃的情侣,雪橇板前嬉闹的孩童,摆好姿势拍照的游客,所有喧哗都成了孤独的标尺。

雪迹斑驳的南天湖

坐在湖边,我发现从看到雪起,自己并没有因为任何一处景象萌生出想要与人分享的念头,好像又开始习惯一个人去做任何事情了。

但我还是给鼠打了电话,他很快就接了,电话那头很嘈杂,可能他现在正忙。

“怎么突然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因为杰跟我绝交了,而我此时在看雪。”我开玩笑。其实真正想说的是,当脚下的雪发出吱嘎的声响时,忽然惊觉自己早已丧失分享的冲动。

鼠沉默了一会,又开口调侃:“好看吗,此情此景难道不赋诗一首?”

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没写过诗了,上一次写出蹩脚的诗还是2022年的时候,那些在修辞迷宫打转的夜晚,像极了此刻雪地上凌乱的足迹。

“老实说,很冷,也不是很好看。”我把手缩进袖子里,只有手指勉强托着手机,“不过,要是有人一起看应该也很不错。”

“哈哈,我可回不来!你前阵子不是出国去玩了吗,那几天看你朋友圈每天都有一更。”

“要是有人可以分享每天发生的事情,我才懒得发朋友圈呢。”

“所以后悔了吗?”

我愣住了。这个问题我也在内心演算过好多回,但是以我的阅历很显然无法得到答案。此前我还问过年长的老付,我想,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这些问题对他来说都已经有了答案吧。听完我说的话,老付也没有客气:“我觉得不能单纯用谁对谁错来评判,简而言之就是没那么爱罢了——现在这个年代,好像很少有我们以前那种奋不顾身的爱情了。”

薄雪覆盖,湖面如镜

电话里传来“喂喂”,我从思绪中回过神来,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欲言又止:“鼠……”

鼠又爽朗地笑起来:“我知道你,磨磨唧唧,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可能是为了缓解我的尴尬,也或许是存心想让我更难堪,鼠像是不经意间说了一句:“我以为你是看了新闻所以给我打电话。”

“新闻?”我疑惑不解。

“打仗啦!”说完后鼠的语气又变得有些低落,“以前也小打小闹,但这一次有点麻烦。”

“谁跟谁?”

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现在好羡慕你,羊。你每天还可以关注到自己内心的感受,或者沉湎于已经过去的感情,而我只能跟着人们东躲西藏,生怕哪天一颗子弹就打中了我的眉心。”

我急忙打开浏览器搜索,而实时新闻标题已经说明了情况:刚果(金)反 政 府 武装 “M23”对东部地区发动新一轮攻势。

“现在情况怎么样,安全吗?”看到新闻标题的时候我慌忙询问。

“暂时没啥问题。羊,只有活着,才能好好活。”

(部分文段由 deepseek 修改和润色。)

如何基于 Typecho 实现中英双语网站(上)

2025年2月9日 14:34

前言

我在前面谈 Google Adsense 的文章(如 一组数据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出海的重要性)中多次提到过,要想让网站中的 Google Adsense 有更高的收益,就一定要考虑出海,而出海就离不开多语言这个话题。理论上网站应该支持尽可能多的语言,但每增加一种语言,网站的复杂度和维护难度都会成倍增加,因此,对我们而言,性价比最高、最常用的无疑还是 中英双语网站

比较遗憾的是,我查过一些资料,也读过 Typecho 的源码,并没有找到一种简单直接的多语言方案(直接部署并维护多个站点除外)。虽然 Typecho 本身就提供了多语言翻译功能,但需要管理员在后台切换,并且切换后会全局生效。也就是说, Typecho 并不能满足 内地显示中文,海外显示英文 这种看似简单的需求,其本质还是仅支持单一语言。换句话说,要想实现常规意义上的多语言网站,就必须修改 Typecho 源码,至少我暂时还没有找到仅扩展 插件主题 就能同时支持多语言的方案。

[...]

新马游记录·马来西亚

2025年2月4日 19:40

前言

考虑到新加坡很小并且消费很高,所以这次出游我主要在马来西亚玩。起先也考虑过去东马仙本那或者西马的槟城,但是大马太狭长,往返两地也没那么方便,加上那几天也没确定回国日期(一直在观望机票价格),所以马来西亚之旅其实主要只在吉隆坡呆了几天。

入境马来西亚之前同样要填写电子入境卡(MDAC),入境卡没要求填离境日期,相对比较自由一点。

以下图片均压缩了 60% 以上。

行程概览

Day1:22日下午六点多达到吉隆坡机场,乘坐 klia ekspres 到达 KL sentral,乘地铁后步行到酒店。办理入住后去楼顶无边泳池打卡双子塔,再步行到到双子塔对面拍照。

酒店拍吉隆坡塔夜景和白天拍

Day2:上午接近 11 点退房,至此我依然没有特别准备攻略,大致按照路线“占美清真寺——独立广场——苏丹阿都末大厦——生命之河——茨厂街”开始 city walk。下午两点多到另一个酒店办入住,然后步行去天后宫,晚上在 NU sentral 吃了晚饭。

占美清真寺,实际没什么好看的

同样也没什么特别的生命之河

天后宫的年味儿也很足

Day3:再逛 NU sentral,中午在华人茶餐室吃饭,然后去吉隆坡国家博物馆和天文馆打卡。

NU sentral 里的雪王,生意还不错

五马币的博物馆,不是很大

没有进去的天文馆

Day4:中午吃了双峰肉骨茶,下午逛了柏威年,打卡 M 记路口,逛了阿罗街,又步行到118大厦和茨厂街了,回酒店后在泳池泡了一会。

年味十足的柏威年

Day5:乘 klia ekspres 到吉隆坡机场,坐亚航直飞重庆的航班。

马来西亚亚航飞机

吉隆坡的交通

从上面的行程概览可以看出,我在吉隆坡的几天过得并不是特别充实。受限于吉隆坡的交通,我活动的范围更多都是在酒店附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吉隆坡的交通远没有重庆的交通那么便捷。

首先,从机场到吉隆坡中央车站有至少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乘坐大巴,好像只要12马币,但是我更青睐动车高铁和地铁这一类的轨道交通;第二种是乘坐 klia expres 列车,列车直达中央车站,单程票价 55 马币,往返 100 马币,出海关后可以在自助售票机买,支持微信支付宝和 visa 支付,后来才知道在官网买还可以便宜 5.5 马币;第三种是打 grab,大概七八十马币,但是到此时我在国外还没有打车的打算,所以没选。

感觉吉隆坡随时都在堵车

其次,吉隆坡的地铁站自助售票机大多数只支持现金,只有少数支持刷卡。第一晚乘坐地铁时都无从买票,好在人工窗口可以刷卡,于是两马币买了一个 token。和没买电话卡一样,因为不知道要待多久,所以我也没有买交通卡。此外,吉隆坡地铁是按颜色分的,很多站无法站内换乘,并且从地铁站到目的地往往也要走十几分钟。

最后,我在第三天抱着侥幸心理没有带伞,从天文馆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在下雨了。走到大华酒店时雨像瓢泼一样,等了两个小时都没停,只得花 18 马币打了一辆 grab,两公里的路,因为堵车等司机来都等了半个小时。

突如其来的暴雨

吉隆坡的景点

吉隆坡的网红景点很多,比如去吉隆坡很多人都会打卡双子塔,独立广场,茨厂街和柏威年那边的麦当劳路口。

平平无奇但网红的麦当劳路口

徕卡味的街拍

其中,双子塔的夜景确实很不错,无论是拍风景照还是人像都很好看,尤其是周边以无边泳池可以看见双子塔的酒店更受游客欢迎。我在酒店顶楼的泳池边拍照之后,步行到双子塔对面拍照,虽然没有更近欣赏,但也觉得满足。

无边泳池同样可以看见吉隆坡塔和118

独立广场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包括旁边的占美清真寺和苏丹阿都末大厦。在独立广场旁边就是另一个网红打卡点“I❤KL”,挨着打卡点的一栋三层建筑,我以为是独立广场博物馆之类的,没想到上楼才发现这居然是吉隆坡图书馆。

独立广场,右边是吉隆坡图书馆

茨厂街里更多的是卖服装和饰品的店铺,很多店主都不是华人,由于没有返回来走 T 字路口的另一条路,所以也没见到什么美食。在茨厂街附近就是鬼仔巷,同样也临近吉隆坡第一高建筑默迪卡118,118附近有一条华人街,有很多华人开的餐馆或者店铺。而另一网红美食街阿罗街在白天看起来确实比较冷清。

所谓的华人街茨厂街

最后,柏威年广场的年味还是比较浓厚的,在一楼大厅正巧碰上一个迎新年的活动,人非常多,我只是草草打卡便去逛其它楼层了。

看到一个用猫包装兔子的小学生

吉隆坡的酒店

相比较之下,吉隆坡的酒店比新加坡酒店便宜太多,并且房间也大不少。在新加坡住1200左右的酒店,房间可能就在十平米左右,但是吉隆坡却有四五十平的套房,价格在300到800不等。

我第一晚住的是 platinum2 KLCC by DM,不到五百块钱,房间可以看到吉隆坡塔。这栋酒店大楼包含很多酒店,所以共有两个大堂,多个前台。办理入住之后我就到顶楼泳池打卡了双子塔夜景,因为其特殊的位置,以及多家酒店共用泳池,所以夜晚楼顶的人挺多的。

吉隆坡双子塔远景和近景

后面几天都是住的一家离吉隆坡中央车站较近的酒店,运营方式跟前面一家差不多,都是多家酒店共用一栋楼和一个泳池,一晚200左右。因为泳池只能看到一点点双子塔,所以这里价格更实惠,入住的人也不是那么多,泳池相对也很冷清。

第二家酒店房间的雨后夜景,最亮的是118

吉隆坡的酒店基本也配备国标插座,所以到此我都没能用上带的英标转换头。200左右的价格,环境、位置和设施都挺不错,相较于国内同等水准的酒店,已经算是很实惠了。

吉隆坡的餐饮

到吉隆坡的第一晚,我在近距离拍照双子塔后,步行到不远处的一条小吃街。这里有很多停着车卖吃喝的流动店铺,六马币一杯的苹果汁喝一口便能尝到浓浓的粉末,相比较吉隆坡也到处都有的蜜雪冰城来说,还是雪王5.5马币一杯的抹茶啵啵更有性价比一些。

当晚,在另一个流动摊位花将近 15 人民币买了一份鸡排饭,只有两把塑料勺子和叉子,对于习惯用筷子吃饭的国人来说,确实有些不便。口味也只能说一般,但也不至于难吃。

在吉隆坡的第一餐:鸡排饭

此后的几天逛下来,吉隆坡大街小巷更多的都是印度和印尼菜系,一些商场里也有泰国菜和中国菜,大多数都让我提不起胃口,唯有 NU sentral 里的那家泰国菜里,有一份肉末饭让我觉得还不错。

NU sentral泰餐厅里的唯一好吃

在来之前,大马本地人就跟我说一定要尝尝马来西亚的肉骨茶。推荐的友谊肉骨茶没开门,谷歌地图搜寻附近,还有一家阿喜肉骨茶评价不错,而旁边的新峰肉骨茶就不咋地了。但是很不巧,友谊肉骨茶门店也在装修,预计三到五月恢复营业,不得已在旁边新峰肉骨茶吃了。如果有人要在吉隆坡吃肉骨茶,我强烈不推荐新峰肉骨茶。价格确实比不上新加坡,但是也不算便宜。五六十人民币的小份肉骨茶,肉比新加坡的要多,但是汤的味道有些一言难尽。

当然,还不得不提到 NU sentral 旁边的那家新记中西餐室,是一家华人开的小餐厅,里面有很多华人吃饭。我点了一份新记焖饭(含猪肉版),外加一杯中国茶,总费用15马币,小餐厅不收额外的消费税。焖饭里的料比较杂,有猪肉,也有虾仁,味道确实很适合华人口味。当时我依旧没有换马币,吃完结账时才知道他们只收现金。老板娘很信任地说:“那你明天再来给咯。”我要留一百人民币做担保她也不肯收,我当即去 NU sentral 换了一百人民币的马币(100人民币换59马币,比实际汇率少一马币多一点),然后去餐馆付了钱。

还不错的新记焖饭

至此,在吉隆坡不换钱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更何况稍后去博物馆也需要现金才能买票。

吉隆坡的体验

在吉隆坡呆了好几天,除了市中心这些打卡点之外,稍微远一点的景点我就只去过天后宫了,连黑风洞都没去。

吉隆坡给我的感觉,除了消费没那么高之外,远不如新加坡。

交通不如新加坡便利,城市的发展和干净度也不如新加坡,高楼大厦附近可能就是一些低矮的楼房或者待开发区域,有些地方很干净,有些地方随地都是烟头和垃圾,甚至还看到过一个印度裔对着街边的绿植撒尿。

此外,除了华人之外,吉隆坡也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印度人或者印度裔,还有皮肤偏黑的马来人。他们大多数人不会说中文,说的英文也很难听懂,无论是街边商贩,还是地铁甚至机场工作人员。所以交流起来也不如新加坡那么无压力。

但是如果要问还会不会去,如果以后的另一半想去的话,我也一定不会扫兴。

一年一配色:深海绿,升级工具栏切换主题配色

2025年1月28日 09:06

自2023年开始,一年一配色,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今年的配色为深海绿,该颜色取自中国色1,绿色养眼也静怡。希望生活是平静安逸的,未来只需要慢慢变好,慢慢变得完美,慢慢变得符合预期。

往年配色

深海绿配色

深海绿
#1a3b32
网站背景

云杉绿
#15231b
卡片背景

嫩菊绿
#f0f5e5
字体颜色

艾背绿
#dfecd5
标题颜色

蓝绿
#12a182
链接颜色

飞泉绿
#497568
边框颜色

莽丛绿
#141e1b
其他

  1. 中国色 https://www.zhongguose.com ↩︎

首页截图

主题工具栏

2024年先做了文章目录,后又做了返回顶部,随后将这些工具按钮归为工具栏,这样可以统一管理,以后更改配色会很方便。

2025年对工具栏进行升级优化,主要更改了切换配色功能,不仅仅可以浅色、暗色之间切换,还可以切换到其他配色。

新马游记录·新加坡

2025年1月27日 22:00

概要

我在很久之前就想去花园城市新加坡一游了,还在和小吴恋爱的时候也有过和她同游的想法,但是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去了新加坡。

临近寒假时我便在盘算此事,预算两万块,确定放假时间后我就买了去新加坡的机票。总的来说,除了消费高以外,新加坡确实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国家。

此次出去玩了六天,先到新加坡,后去马来西亚。本文简要记述新加坡篇。

准备

因为免签,所以去新加坡旅游前只需要提前办好护照就行,抵达新加坡的前三天便可以填写电子入境卡(SGAC)。由于电子入境卡需要填写居住信息,离境时间和去处,所以在填写之前就应该订好机票和酒店。

因为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天热且多雨,所以 带了几套夏装和一把雨伞;为了以防要用,还提前买了英标转换插头和自拍杆(实际上在新加坡就没怎么用过);新加坡可以使用信用卡便捷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所以我还带了一张 visa 卡(在新加坡全程没换过新币)。

此外就是攻略部分,事实上我没怎么做攻略,去之前在抖音和B站看过一些博主的旅行 vlog,在放假后总算是有时间来捋一捋。 AI 帮我写了一个五日攻略,后来由于消费和去大马时间考量,最终缩短至两天一夜。而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具体行程也基本没按照攻略来。

出发和抵达

出国内海关时,叔叔很严苛,问了我的行程和目的,得知我在等机票降价才能决定回国的具体时间也没有多说什么,查看了我的住宿信息,询问了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

去程买的西部航空的红眼航班,20日晚上 23:05 从江北机场出发,次日凌晨四点达到樟宜机场 T4 航站楼。从 T4 航站楼到其它三个航站楼有免费接驳的大巴,非常方便。

可能是因为没睡好,出新加坡海关时,闸机的人脸识别一直不通过。工作人员拿着平板坐在我对面一直没有说话,我也不好意思询问。尝试了四五次他才说“眼睛睁大一点可以吗”,我睁大眼睛,顺利通过闸机。在新加坡入境没有检查行李,早知道我确实应该多带两包烟了。

乘坐大巴到 T1 航站楼,前三个航站楼之间都有免费的 skytrain 接驳,从 T3 过廊桥可以直达星耀樟宜。而那时候才凌晨五点,星耀樟宜没有开业,当然也无缘见到超大的室内瀑布。流连了一会,根据指示牌在 T3 航站楼乘坐地铁前往市区,直接刷 visa 卡便可以通过闸机,无需买票。

鱼尾狮和金沙酒店

虽然是凌晨五点多,但是地铁上依然有了很多人,印度人挺多的,所以味道比较重,但是大家都很安静。不记得是根据导航坐到了哪个站,出站见到一位女士在地铁站外抽烟,我过去借火,聊了几句才知道她是在新工作的马来人。她告诉我,白天不要在这些地方抽烟就没事。

步行十几分钟,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鱼尾狮,以及对岸灯火辉煌的金沙酒店,时间尚早也可当夜景来看。

以下拼图前后拍摄时间分别在六点二十和七点左右,画质压缩了60%左右:

新加坡鱼尾狮

新加坡金沙酒店

七点左右天渐渐亮起来,拍照打卡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晨跑的当地人也不少。从鱼尾狮公园往上走不远便能看到圣安德烈教堂和安德逊桥,有许多人在这拍照,甚至还有一对新人拍婚纱照,但是我居然没有拍下来,只有自动售卖机对面的桥和中国银行大楼。

新加坡BOC大楼

继续往酒店导航方向走,路过了亚坤快餐店,但是我没有去吃早餐,事实上我也知道酒店要下午三点才能办入住……

牛车水和卡拉码头附近

美居 ICON 酒店和新加坡的唐人街即牛车水不远,所以我打算先往那边走走,后来才知道我当时并没有真正进入唐人街。路过牛车水往东北方向走,便到了克拉码头,但是这里显然没有晚上热闹,甚至显得格外冷清。网红店松发肉骨茶也在附近,问了一下要十点才开始营业,支持 visa 和支付宝支付。不得不说新加坡人好像很松弛,早上六七点在晨跑,大多数店都要十点才开始营业!

走过一座桥,就看到了另一网红景点——旧禧街警察局,只是远远拍了一张照,便继续往前走,而这时又发现了有个网红树洞的福康宁公园。不得不说新加坡是真的小,连我这样没有仔细规划路线的,随便走走都能遇到好多网上热门的景点。

在福康宁公园漫步,但由于我攻略做得不足,加上走得比较累,只走了半边也没遇到那个洞。不过 citywalk 嘛,主打的就是随性。

新加坡福康宁公园和旧禧街警察局

下山(出福康宁公园),来到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安保人员很热情和我打招呼,但是告诉我十点才会开放,建议我到附近去喝杯咖啡。事实上我没有去喝咖啡,而是在附近的 711 买了一个打火机,2.5新币,大约13块钱人民币!这是我到新加坡后的第一笔看得见的消费(乘地铁的账单要第二天才出),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新加坡的物价超高。

捱到十点,走进美术馆,一位应该是华人工作人员主动跟我打招呼,给我介绍票价和头一天(好像是特定的几天)所有展馆免费开放的活动。我说我随意逛逛,有需要的话再买票,他点头说好,然后我便自己去逛了。由于太累,事实上也没看什么东西。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和克拉码头

回到松发肉骨茶,此时店内已经人满为患,店外排着长队。我想怎么着也要常常特色肉骨茶,于是排在了后面。由于是一个人去,所以我只点了基础的排骨肉骨茶和一碗米饭,外加一杯柠檬茶。算上消费税 15.59新币,换算成人民币大约 84 块钱,而排骨仅有三根,肉汤倒是可以再续。说不上太好吃,但是味道还是可以,起码比我在吉隆坡吃的那家肉骨茶味道好多了。

新加坡松发肉骨茶

酒店休息和入住

吃完饭并没有觉得疲惫少一些,依然又累又热,所以我决定去酒店试试。得知依然不能办理入住,但是可以在大堂的沙发休息,我便在大堂坐下来。有可以直接插充电器的插座、免费的 WIFI ,冰镇的柠檬水还有十足的冷气,突然觉得即便不能办入住也很满足了。

玩手机总归是无聊的,一天的经历也无人分享,所以没多久我就打起瞌睡来。下午两点半再去前台,告知我有空房间可以办理入住了,于是我才得以放下背包躺在床上歇息。

新加坡的酒店确实好贵,又好小,国内普通大床房的配置在新加坡要一千起步。房间虽小,但确实很干净舒适,楼下有游泳池,我却懒得下去。决定三点半左右去圣淘沙打卡。

新加坡icon酒店夜景

圣淘沙

从牛车水坐地铁到 vivocity,直接刷 visa 卡就可以乘坐 sentosa express,只需要 4 新币即可往返,中途三个小岛和观光车都不再收费。虽然还有步行的方案,但是一想到在岛上还要走路,我就没有省钱。

圣淘沙第一站海滨站,有环球影城和海洋馆等。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买票,甚至买票不买速通的话排队需要更长的时间。在环球影城打卡,随便逛了逛就去往第二站了。

英比奥站有杜莎夫人蜡像馆和天际斜坡滑车和空中吊椅等,如果不玩这些项目,事实上也没什么好看的。

而我主要在第三站海滩站步行观光。沙滩、海水、索桥、亚洲最南端和90度椰子树都看了,用支付宝支付失败只能用 visa 支付的 Mr.coconut 也喝了,如果你有闲心的话,也可以躺在巴拉湾海滩的躺椅上,喝着饮料小憩。而我站在楼顶眺望海面,吹着凉爽的海风,心里对这份异国他乡的风景,除了空旷的孤独也没有太多的感触,所以如今写下来就更像是流水账一样。

新加坡圣淘沙环球影城和沙滩

再逛牛车水

坐地铁回到牛车水,地铁站出口便可以看到热闹非凡的各种餐饮店铺,里面有非常多的川菜风味,一盘回锅肉好像接近20新币,米饭另算,他们也没有炒盖饭的说法。转了一大圈也没发现什么想吃的东西,在外面花五新币买了两个鸡蛋饼和一个酱香饼,一包将近人民币90块钱的万宝路,冒着细雨回到了酒店。

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

第一天行程结束,步行三万多步,说真的,好累!

再逛樟宜

第二天九点半起床,洗漱完毕退房,依然从牛车水坐地铁去樟宜机场。有了前一天早晨的探索,这一次行程顺畅得多。到达 T3 航站楼,通过廊桥进入星耀樟宜,此时室内大瀑布已经开始工作了,打卡的人络绎不绝。除此之外,顶楼和底楼还有许多绿植,再就是各种各样的商业店铺和餐厅了。

尔后我乘坐 T3 到 T2 的 skytrain ,空中列车会穿越星耀樟宜,并且在经过大瀑布的时候会减速以便游客拍照。新加坡在理解游客心理这方面是很有一手的。

新加坡星耀樟宜室内瀑布和T1的库洛米

在机场内我依然没找到什么特别想吃的餐食,可能是重庆的美食惯坏了我,到新加坡后总是觉得对什么都没胃口,而后面到马来西亚了这种情况更严重。在 T1 机场的旺角花 4.2 新币买了一份红豆吐司和一杯饮料,所谓的吐司只是小小的类似于饼干的玩意中间夹着一些现成的红豆夹心,说实话还是太敷衍了一点。

新加坡禁烟这么严格的国家,机场候机厅居然也有吸烟室,加上免费的水和 WIFI,一晃眼就等到下午五点飞吉隆坡的航班了。

最后

没想到我写得这么流水账也写了三千来字。这篇日志不是游记,也不是攻略,仅仅只是记录一下第一次出国的经历和体验。新加坡的住宿太贵,导致我没有计划在这边玩太久,很多地方都只是走马观花一样。但总的来说,如果有伴同行,不要 citywalk,舍得花钱,在新加坡旅游确实是一件很舒服和享受的事情。期待下一次再访狮城,能有伴,也能有截然不同的体验。

而在吉隆坡的几天就松弛得多了,多少有了点度假的感受,但是我这几天看起来是没时间记录了,尤其是拍了比新加坡更多的照片。

祝大家新年快乐,来年万事顺意!

My App Defaults 2024

2025年1月20日 19:14

记录一下过去一年的常用应用,明年此时再更新,观察是否有所改变。

📨 Mail Client: 我使用 Gmail,网易邮箱和QQ邮箱,所有邮箱在 PC 都用网页端,移动端使用各自官方 App。
📮 Mail Server: 如上。
📝 Notes: Obsidian 是主力笔记软件和数字花园发布站点TiddlyWiki 是个人维基发布站点,轻度使用 Notion 和 AnyType。
✅ To-Do: 我的待办事项记录在 Obsidian 内。
📷 iPhone Android Photo Shooting: 使用 vivo X200 Pro 系统自带相机。
🟦 Photo Management: OneDrive 和 Google Photos。
📆 Calendar: PC 端和移动端均使用系统默认日历。
📁 Cloud File Storage: 使用 OneDrive、百度云盘、夸克云盘、阿里云盘、InifiniCLOUD、阿里云 OSS 以及一部分自建存储。
📖 RSS: 目前没有使用 RSS 订阅工具,短暂试用过 follow
🙍🏻‍♂️ Contacts: 使用系统自带联系人应用。
🌐 Browser: PC 端和移动端均主力使用 Chrome,辅助 Firefox。
💬 Chat: 微信、QQ、Telegram 以及一些不以即时通讯为目的的社交应用。
🔖 Bookmarks: 主要记录在 Chrome 的阅读清单和 Obsidian 的笔记内。
📑 Read It Later: 如上。
📜 Word Processing: 写作工具主要是 Obsidian,偶尔使用 Notion 和 AnyType 辅助,极端情况下使用 Notepad– 和记事本。
📈 Spreadsheets: Microsoft Excel 和 Google Sheets。
📊 Presentations: 较少使用,主要为 Microsoft Powerpoint。
🛒 Shopping Lists: vivo 的原子笔记。
🍴 Meal Planning: 不会做饭。
💰 Budgeting and Personal Finance: Notion。
📰 News: IT之家、微博新闻、公众号订阅、即刻、X。
🎵 Music: Apple Music 和 QQ音乐。
🎤 Podcasts: 不听播客。
🔐 Password Management: 脑子。

以下是小胡文章中提到的 extra categories 部分:

✈ VPN: PC 端使用 Clash Verge,移动端使用 Surfboard
😘 Blog Platform: WordPress
⌨ Text input: PC 端使用系统自带微软输入法,小鹤双拼,移动端使用 Gboard 和 vivo 输入法 Pro。
📖 Translation app: Google 翻译和 DeepL 翻译。
📚 Reading app: 主力是微信读书,辅助 Kindle App 和学习版 ePub 文件以及实体书。
🔧 Screenshot app: PC 端和移动端均使用系统自带截图软件。
🌁 Image Hosting: 阿里云 OSS。
☁ VPS Hosting: 老薛主机CloudCone。(第一个链接是我的 aff 链接,第二个链接是小胡的 aff 链接)

除了以上 app 之外,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台类 app,如淘宝、滴滴、各类政务和银行 app 等等。有些做得很不错,有些就是一坨屎,但不得不用。当然微信和钉钉是不得不用的两坨最大的屎。

便利店

2025年1月13日 17:58

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倒闭了,没有一点预兆。前一天还在店里买这买那,某天再走近一看,大门已经封紧,透过玻璃能看到几位店员正在清点物资。第二天再去,货架上的商品已经搬空,那几位店员坐在箱子上聊着些什么,大门依然紧闭。到了第三天,店员已经不在,只剩下空落落的店面,外面玻璃上贴着几行字眼:

结业通知
本店因合同到期
现已结业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如有需求请移步
XXX 便利店

这家便利店是大名鼎鼎的711,在公司和紧挨着公司的两个写字楼各有一家,占据了写字楼大堂不小店面。从我进来这家公司起,我就在这个便利店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从零食到正餐到饮料再到纸巾和电池,完美履行其便利的名头。711有会员制,我买什么东西都会给我积分,分值就是价格。任何时候再买单,都能用先前累积的积分,除以100转换为人民币作为优惠减去,能够省点小钱。因为这个制度存在,我常常把积分囤到三四百,能换成三四块钱,然后一次去买多些玩意儿,看着收银机上减掉的金额,不失为一种快乐。

但是这样的快乐以后变得不方便了,我要跑到旁边写字楼的711去买东西。店员也不再是熟悉的店员,原来的店员阿姨们熟悉我平时喜欢买什么烟。偶尔中午时分去买点饮料,店员阿姨总是会笑眯眯问我一句:吃了没呀?然后我笑眯眯回应:刚刚吃过。尽管我可能还没开始吃午餐。下午嘴馋了想吃点小鸡腿,店员阿姨也记得我喜欢把食物烤熟些。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公司碰到店员阿姨拉着一车东西出去认出了我,还在笑盈盈跟我打招呼。

便利店不远处是一家瑞幸,我几乎每天下午雷打不动买一杯冰美式。但众所周知,瑞幸没有座位,我时不时买完咖啡就会顺便去便利店买点吃的,久而久之它成为一个暂时歇脚点。有时鸡腿啃着正香,突然门外进来一个熟悉的面孔,是我那工作认真负责的同事,两眼对视,然后露出“原来你也在这个时候下来摸鱼呀”的眼神,不自觉互相笑出声。我也碰到过写字楼的工作人员进来买饮料,或者保安队伍一起进来吃个串串,也见过西装革履的人们在店里谈生意,细想起来好像也不是不行。最常见的仍是和我一样的、大量的普通打工人。

如今这家便利店已经歇业,不知道后面会变成什么门店进驻。纵观大堂所有店面,除了瑞幸坚如磐石,其他几乎每个门店都替换过,比如便利店正对面的肯德基,在我刚来公司的头两年他都是我的下午茶点,每逢疯狂星期四都会偷摸搓一顿,顺便晚餐也省了。不知何时变成一家与写字楼同名的店,有服饰球鞋还有卖咖啡蛋糕,九不搭八的,让人没有进去的欲望。


彩蛋:

vivo X200 Pro 使用体验

2025年1月8日 23:59

我的前五部手机都是一加,该品牌并不以摄影摄像作为主要卖点,而上一台一加 Ace 2 Pro 已经不能满足我日渐增长的拍摄需求。绿厂(OPPO)和蓝厂(vivo)的旗舰机型在近几年的影像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联发科的芯片日渐靠谱,这两个品牌开始成为我下一台手机的选择。至于一加,考虑到我曾经多次发出“再买一加是狗”的宣言,我多少也要信守一下这个承诺。

去年10月初,vivo 传出 X200 系列准备发布的消息,最先宣传的反而是那颗芯片:联发科天玑9400。在过去许多年里,我基本不会考虑任何搭载联发科芯片的手机,毕竟在苹果 A 系列、高通和猎户座统治的时代,考虑别的芯片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不尊重。但前年的天玑9300表现不错,有了可用的能耗比和稳定性,我开始考虑这样的芯片是否能真的满足需求。

10月14日 X200 系列正式发布,接下来几天纠结了一下版本、配置和颜色,10月20日下单,10月21日早上便拿到手。我购买的是 vivo X200 Pro 辰夜黑 16+512 版本,因为不打手机游戏,容量大部分都献给小而美和拍摄照片。等待新东西寄来的过程里,我又重新有了许久未有过的对智能手机的期待。

手感

开箱后拿到手上的第一感觉是重,相比一加 Ace 2 Pro 210g 的重量,X200 Pro 的重量达到 223g,戴上官方送的手机壳妥妥的半斤机。外观做工质量上乘,背板带点磨砂玻璃的材质手感舒适,四边微曲面方便侧滑返回,超声波指纹解锁速度飞快。戴上官方壳之后手感不错,质感比普通清水壳和塑料壳高上不少,保护影像模组之余还能给到更好的防滑手感,至少我觉得戴壳拿在手上比不戴壳更加扎实,能很好保护凸起的影像模组,并使得重量更加平衡了些,不再那么头重脚轻,像多年前用过的一加7 Pro 那样。

两个多月使用下来,我早已习惯这台手机的体积和重量,熟悉在任何场景下使用任意一只手,以任何姿势让握持动作更舒服更有效率。右手持握时食指会顶到影像模组下端,于是就把食指搭在模组下方;右手持握时单手很难截图,于是我把截图按钮放在下拉通知栏快捷键里和蓝心小V的快捷指令里,类似这样的操作都是为这个影像模组做出的妥协。

影像系统

影像系统是我购买 X200 Pro 最主要的原因,这两个月来已经完全值回票价,夸张地说,其他功能都是附赠的。长焦镜头的性能和成像质量都是顶级,长焦微距成像精细,主摄镜头和广角镜头都很精确且还原,但对我而言日常使用这两个镜头相对较少。自带相机 app 功能强大,有许多有意思的小功能,如点击一倍(或1.5倍)变焦按钮能快速切换固定焦段(23mm、28mm、35mm,我喜欢默认 35mm)也可以在 85mm 和 170mm 焦段之间快速切换,很方便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尽快完成取景。色彩分为鲜明、质感和蔡司自然,三种色彩都能有满足我表达的成像表现。夜景成像质量和噪点控制相当优秀,大光比环境下也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人文相机在特定场景下很好出片,特别是黑白相机,能够拍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照片。

自带相机 app 内还有许多功能,如动态照片(Live Photo)、全景、慢镜头、舞台、抓拍等,但几乎没有使用场景或还没碰到使用场景。目前最常用的便是默认的拍照和人像,以及偶尔拍拍月亮,感受一下计算摄影拍月亮带来的效果。这几颗镜头拍出的照片偶尔会出现锐化过度或涂抹过度,从经验上推测是算法介入过多导致。很可惜自带相机 app 还没有关闭算法或调整算法介入程度的选项,希望往后能更新一波设置。

去年年底,X200 Pro 的眩光问题闹得沸沸扬扬。我起初看到这个问题时一头雾水,因为在我使用过程里完全没有见过这个现象。后来我得知,这个情况发生的条件如下:1. 使用主摄镜头;2. 在白天户外或头顶强光直射;3. 平行取景时,取景范围外有射入强光线。我花了一些心思才复现了这个情况,反思自己为何从未遇到眩光现象,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几乎不用主摄,也不会在强光下用一个特定角度去拍一个特定的景别。这件事很有趣,眩光问题100%是蓝厂的设计问题(后续的解决方案也不让人满意),但我如此高强度使用相机却从未碰到,这样我的权益是否有受到损害?

我已经在不同城市的许多场景拍了一千多张照片,既是熟悉相机的过程,也是技巧精进的过程。然而设备并不是最重要的,眼睛和思想才是决定照片好不好看的关键。有时,照片好不好看也不那么重要。

操作系统

蓝厂自家的系统 OriginOS 5 比预想中更好用,综合体验比绿厂 ColorOS 14 要更好。OriginOS 5 整体使用体验流畅,功能丰富,根据自身经验,我所需要的功能通常都能在系统内轻松找到,系统设置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这点好评。桌面自带 UI 美学过关,原始主题不丑,精美图标风格甚至有点好看,让人恍惚想起一位强迫症故人。在两个月每日近8小时的使用时间里,没有出现过影响日常使用的 bug,自家人工智能蓝心小V开始真正落地,能用 AI 处理一些日常功能,简单的询问、查找、设置都可以长按导航条呼出小V来实现。这个功能的使用频率比我想象中要高许多,这是真正实现提高使用效率的体现。

我已经加入新版本尝鲜和公测、内测报名计划,10月至今系统版本更新频繁,版本之间没有明显拖累,这也是一个好评。以往经验里,频繁更新手机系统或者在正式版本和内测版本之间来回切换,容易碰见总有一个版本会让人心烦,不是出现系统级 bug 就是已经修好的小问题重新出现,要么就是续航尿崩,甚至出现某一代版本是拍照神版本,更新版本后拉跨的情况。OriginOS 暂时未碰见这种情况,而是每一次版本更新都能修复上一个版本的小问题并且不带来明显的新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遇上)。在不影响日常使用时还能体验新功能,这点也好评。

一些好用的小功能包括侧滑固定弹出功能、app 小窗/分屏和最小化(使用体验类似 PC 任务栏或 iPadOS 上的台前调度)、长按导航条弹出蓝心小V,小V圈搜、图片快速流转至其他 app 和图片快速搜索等等,第一次发现是惊艳,然后是熟悉,最后是习惯。另外,手机与 PC 端的 vivo办公套件 配合使用也相当方便。最基本的网络信号,其实也比过去三台一加都要好。

续航

X200 Pro 的续航能力让我意外。过去几台一加手机用到后期,我基本上都需要一天两充甚至三充,得益于一加引以为傲的快充速度,我才能在它电量少时不那么心慌。只是在出远门时习惯性带上全套原装充电设备才能最大发挥其快充效率。到了 X200 Pro,多年来我第一次解决了续航焦虑,再也不用担心什么时候手机会用到没电。我按照一直以来的使用习惯,每日亮屏7到9小时,晚上回到家总有余电。平时上班,到了中午饭后手机电量有时还能剩88%。这一代电池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蓝厂将其称为蓝海电池,容量来到 6000mAh。作为技术进步的代价,有线充电功率只有 90W,从0到充满电需要差不多一个小时,偶尔怀念 150W 时代,15分钟就能充满电的体验。

缺点

起初刚拿到手时,我不太习惯 X200 Pro 的屏幕显示效果,我能感受到屏幕轻微拖影,色温不够精准,感觉有些许偏暖,部分场景下没有跑满帧。后来查询得知我手上这台是维信诺,面板素质会比京东方更好些。经过一段时间的更新和调教(设置分辨率、开启全局强制120帧、手动调整色彩模式和色温),现在的屏幕表现已经好于一加 Ace 2 Pro(从成本角度考虑理应如此),拖影和没有跑满帧的情况不再出现。

系统默认广告多,这一点差评,我需要仔细打开所有系统自带 app 和系统的设置选项、追踪所有莫名其妙出现的通知并参考这个视频以后,现在的 OriginOS 干净如雪,日常使用不会再见到任何广告,难得舒心。

系统的输入法也有一个小问题,我日常切换多个输入法,Gboard 和系统自带的 vivo 输入法 Pro 同时使用,在前者有地球按钮用于切换输入法,但后者没有这个按钮,想要切换输入法必须长按输入框,在弹出选项内选择输入法再切换,或者进入系统设置(或唤醒蓝心小V)切换。尤其是在该死的小而美中,长按输入框,不会出现切换输入法选项,而是微信自己设计的垃圾功能。另外,在 ColorOS 中,Gboard 默认抬高一行,留出最底下一行空白,左边是收起按钮,右边是输入法切换按钮(系统内称为更改键盘),但在 OriginOS 中,同一个版本的 Gboard 根本没有抬高键盘的选项。这些小毛病不影响日常使用,但是严重破坏使用体验,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设计。还有更恶心的一点,是系统自带的百度输入法定制版无法卸载。

vivo X200 Pro 是2024年我最满意的一次购买。它不是我用过最好的手机,但是是当下最适合我使用、最能满足我需求的手机。

关于博客被重庆运营商阻断

2025年1月1日 00:00

起因

昨天将近凌晨一点,躺在床上的时候突然想到最近日志有评论还没回复,太忙碌的生活导致我跟其他博主的互动都少了很多。点开我的博客,却发现浏览器显示“被拒绝访问”,我第一反应是博客又被打导致 CDN 那边停服,可是排查下来发现 CDN 那边一切正常,服务器也没有任何问题。

排查

然后我关掉 WIFI ,使用重庆移动的数据网络访问,浏览器显示“已重置的连接”——经常直接访问 Github 的朋友对此应该很熟悉。我用阿里云拨测了一下,发现暂时只有重庆三大运营商对我的域名解析进行了阻断(或劫持、污染),重庆移动能解析到正确的 IP,但是丢包率为 100%,重庆电信更是很干脆地给我解析到了0.0.0.0,重庆联通拨测也不正常,但是上午让朋友帮忙测试时是可以正常访问的。

重庆电信拨测主站

可是我的博客并没有在境外,在国内开办也按照要求分别进行了 ICP 备案和公安网备,难道是最近写的那篇博文被小题大做给举报了吗?可是看到其他博友的经历,如果有不适合的文章,网信办会首先打电话要求撤下文章,而我并未接到相关的通知。

重庆移动拨测

时间太晚,又要早起上班,所以只得放下手机先睡觉了。

询问

姑且忙完上午的工作后,八点四十左右我开始考虑如何去解决。咨询了某群的一位大佬,他建议问问反诈。

发微信给我网备时加的本地网安支队的叔叔(去面审时看到他们那也是反诈中心),却发现不知何时已经被删除好友。

于是我几经周转,最终通过 96110 联系上了重庆反诈中心,没有联系网信办是我居然找不到重庆网信办(貌似也不是经信委)。电话那边的叔叔问了我域名,叫我不要挂断等他核实。六七分钟后对方回复,还要进一步核实,让我等待他们的回复。

挂断电话,我又联系了 10000,结果和我想的一样,电信的客服根本不懂这是怎么回事,一直问我在哪个区域,转到分公司给我排查。我多番解释,对方答应向上级反馈,然后我们结束了通话。

挂断电话后,我觉得电信肯定给不了什么回复,也不一定是反诈中心做的,于是我联系了腾讯云。腾讯云的工作人员很热情,说报障给重庆运营商,正在核实排查,有进展了第一时间给我同步到会话中。

至此,能询问的已经问完,只能等待结果了。

答复

上午十一点多的时候,主站已经能直接访问了,但是主站引用静态资源的子域名尚未恢复,我将此情况报告给了腾讯云。

中午十二点左右,正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接到 96110 的电话,那边答复我说确实是他们给我拦截了,不过现在已经解开了。我想了解具体情况,以便我更正错误和进行更严格的自我审查,但是对方说:“肯定就是触碰到反诈了嘛,具体情况不便透露。”我表明仍有两个子域名还未恢复正常访问,对方询问域名,我说了一个之后,可能是觉得难记,就说他们会处理的,然后挂掉了电话。

下午两点多,本地电信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来电,答复也和我想的差不多,就是他们第一次接到这种工单。我也知道这种事不是分公司的问题,也不是他们可以处理的,就吐槽了一下电信客服啥也不懂依然转到分公司的行为。

下午三点多,腾讯云在售后支持的会话里说,主域名和子域名解析异常的情况已经报障给运营商,因为他们那边处理反馈时间不定,计划晚上九点前和我同步最新进展。在我回复后,下午四点多,腾讯云回复“重庆这边反馈已经解封,您那边确认下”。但是我通过 nslookup、本地 trace和阿里云拨测子域名,使用运营商 DNS 时发现重庆电信和重庆移动这边依然如故,使用第三方 DNS 则解析正常。

本地拨测和云拨测

腾讯云回复继续反馈。我问对方运营商有没有同步阻断原因,对方没有正面回复,只是说:

之前测试是因为域名被劫持,所以解析到了0.0.0.0。域名劫持可能是域名被第三方恶意重定向到了其他网站,运营商为了保护域名将解析改为0.0.0.0,不是您的网站有问题。重庆这边经过拨测判断,根据以往类似情况看,是因为资源没有在本地覆盖被运营商缓存,不是说您那边有问题。运营商解析这边有时会出现问题,所以一般通过报障解决,具体原因的话抱歉运营商那边无法获取到更详细的。

最后腾讯云再次向我确认已经将子域名报障给了运营商,等待次日中午 12 点前反馈。

处理

31 日傍晚,实测重庆移动已经解除了其中一个子域名(反代的 jsdelivr)的封禁,另一个依然无法访问;重庆电信则是两个都还没处理。而此时拨测里发现除了重庆以外,也有个别省份的个别运营商拨测状态不正常。

nslookup 子域名依然解析错误

我批量替换了 jsdelivr 反代的域名,暂时用上了第三方公益反代项目;批量替换了静态资源子域名,临时启用了另一个子域名来保障到运营商处理子域名之前都能正常访问。

最后

老实说,在国内写独立博客,本身就是一件比较严苛的事情,尤其是在叔叔那里备案时我碰了好几次壁。在写博文时我常常有意识地自我审查,克制自己的表达,以免惹上什么麻烦。

而这一次莫名其面的运营商阻断,发生在我的两个备案都正常的情况下,没有人事先告诉我网站存在什么问题(或者确实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就能直接联系运营商给我域名封了,想起来还是觉得很不是滋味。

以后还会更好一些吗,我也不知道了。

题外话,这种麻烦事谁也不愿意惹上,我也非常不想因为某些事和他们打交道。所以评论区的评论如果有些激烈,我可能不会审核通过——保护我,也是保护你。

月光博客2024年推荐阅读文章

2024年12月30日 19:39

距去年总结的《月光博客2023年推荐阅读文章》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现在,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为了让大家不错过任何一篇好文章,我这里推荐一些全年度我觉得写的比较精彩、比较有意义的文章给大家。推荐文章的列表如下。

看完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后的体验

我之前曾经看完了“豆瓣250”和“IMDb250”的全部电影,感觉还不错,近期我看完了另一个片单“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全部电影,结果大失所望,感觉奥斯卡最佳影片真是个大坑。

看完IMDb250后的体验

今年4月,我曾经制定了一个“IMDb250观影计划”,打算在今年看完“IMDb250”的全部电影,今天我终于完成了这个计划,看完了IMDb250的全部250部电影,下面是我的一些观影体验。

电影《芳华》人物分析

电影《芳华》相比小说《芳华》有了不少修改,电影版对于两个主要人物刘峰和林丁丁都进行了美化,导致一些关键情节分析起来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论,下面的《芳华》人物分析仅仅针对电影版的剧情,不针对小说版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功利主义”这种伦理学说,对电影《芳华》里的刘峰和林丁丁进行分析。

中文互联网内容正在逐步消失

这两天有篇文章很火,刷屏了社交媒体,文章标题叫《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文章内容主要讲的是,以前那个年代曾经红火过的中文网站的内容正在消失,中文互联网正在迅速崩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已经几乎消失殆尽。

看完豆瓣电影250后的体验

去年9月,我曾经制定了一个“豆瓣250观影计划”,打算完成一个之前十多年我都没完成的小计划:看完“豆瓣250”的全部电影,今天我终于完成了这个计划,看完了豆瓣250的全部250部电影。

电影《周处除三害》影评

《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主要剧情讲述了通缉犯陈桂林被告知患有肺癌晚期,于是想在临死之前“干一票大的”,当发现自己在通缉榜上只排名第三,他决心查出前两名通缉犯的下落,并将他们一一除掉,并借此扬名。

电影《朗读者》人物分析

2008年斯蒂芬·达尔德里导演的电影《朗读者》,改编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这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我看完电影之后还专门看了一下原著小说,由译林出版社翻译,感想颇深,因此就写一篇人物分析。

寻柳巷五十六号

2024年12月29日 14:10

把车子熄火后,他慵懒地靠在座位上,不慌不忙地从兜里摸出一支烟,点上,享受这难得的清净。

自从结婚后,妻子对他抽烟这件事管得越来越严。一开始是劝说,见他只是略微收敛,她就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有时候她甚至会夺过他手上夺过烟,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指着丈夫的鼻尖抱怨:“为什么两年试了那么多次都没怀上,你心里没点数吗?”

这时候他往往懒得和她计较,抓起外套下楼再买一包,独自坐在小区的篮球场点上一支。

扔掉烟头,他下车,关门,向办公室走去。余光中瞥见了同事们防备的神色,他看了看表,七点五十八分,没有迟到。

坐定后,队长急匆匆走了进来,对他说:“羊,有一起凶杀案,内网系统转派给你了,你看看!”

他点开系统,查看案件记录。

2024年12月25日23点38分,接到群众报案,寻柳巷56号一单元301发现一名死者。派出所的同志接到调度中心的调派后,七分钟赶到现场。初步勘察,死者为一名女性,年龄在22到26岁,身着睡衣,头部为钝器所伤,现场有打斗痕迹,但未在现场发现疑似凶器,地上有尚未凝固的血迹。现场警员拉起封锁线,并报告给刑侦大队请求支援。

点开现场的照片,一名披头散发的女子倒在地上,血液从头部蔓延到四周,没有拖拽的痕迹,但睡衣不是很规整。

他带上工作薄申请了外勤,便和同事林驱车来到寻柳巷。走上三楼时,派出所的同志已经在那等候了。他出示了证件,拉起警戒线,随派出所的同志走进房间。

“死者的遗体当时就在这里。”派出所的同志指着地上用粉笔勾勒的标记,“死者的血迹已经干了。”

他打量了一下房间,因为他也曾在寻柳巷住过,好多户型布局都大差不差,所以感觉有些熟悉。地上有零散的香烟,没被抽过,但有的已经被踩瘪。他捡起一支,烟嘴写着“牡丹”,现在已经涨价到18块了。

“是谁报的警?”

“楼上的一名住户,当晚就找他做过笔录了。”

派出所同志点开笔录录音,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传来,语气有些惊魂未定。“当时我才下班回家,路过三楼时301大门敞开,我无意瞥了一眼,再转过头时发现一名女子躺在地上……”沉默了片刻,报案人继续说道,“我以为是晕倒或者摔倒,凑到门口一看就看到了地上的血,还在往外扩散……”

“他有作案动机和时间吗?”

“没有,他从工厂骑电动车到这里要七分钟左右。这老小区虽然没有监控,但是他们厂的打卡系统记录了他离开的时间,是23点29分。”

“正常下班吗?”

“对,他们的打卡系统在下班时间前三分钟都可以正常打卡。”

“周围其他住户走访过了吗?”

“当晚走访了,对门没有人住,除了目击者,楼上楼下也没发现异常情况。”

他打电话询问队长当时是谁来的现场,得知当时到场的是鼠,但是鼠在第二天就莫名其妙联系不上了,所以案件流转给了他。这让他很头疼,因为他当天在休假,没有第一时间到案发现场,第三天案子流转过来,这给破案带来不小的难度。

他坐在沙发上沉思,林走过来:“羊,法医那边传来鉴定报告,预测死者死亡时间是25日晚上十一点半左右,死者生前没受到暴力侵害,死因为钝器击打头部致流血过多,加急的DNA比对证实了她就是这间房子的女主人,徐婉卿。”

徐婉卿,好熟悉的名字!印象中他高中有个女同学也叫这个名字,或者很相似,但是已经记不清她的模样。拍了几张现场的照片之后,他们和派出所的同志道别,回到了队里。

打开系统,输入死者的身份证号码,她的信息逐渐加载了出来:徐婉卿,今年25岁,已婚,无犯罪记录史……

25岁,确实不是他的高中同学。但是看到“已婚”二字时,羊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直觉告诉她,她的丈夫就是犯罪嫌疑人!但根据亲属信息在系统中搜索“杰”,系统却提示“未找到相关结果”。

案情似乎陷入了僵局,死者亲属信息只有丈夫杰,但是系统内却无法找到他的相关信息,这让人觉得很奇怪——既然能登记结婚,为什么户籍信息中却找不到这个人?

此时走进来一个男子,身着深色大衣,头发凌乱,胡子也好几天没刮过。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呆呆地站在羊的面前:“警官,我来自首。”

羊立即起身:“怎么回事?”

“我失手杀了我的妻子。”他双手一摊,像是在等待手铐。

羊把他带到审讯室,林打开电脑准备记录。来人不等问询,便主动交代了起来:“我是杰,28岁,住在寻柳巷56号一单元301,25号晚上,我和妻子发生了一些争执,情绪冲动时失手打死了她。”

“因为什么发生争执?”羊询问。

“因为抽烟,但又不完全是因为这个……”杰顿了顿,“她总是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数落我,每次吵架都会把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说,有时候还会恶意语言攻击我。”

“比如?”

“比如……婚礼,我的工作,还有她没能怀上孩子。”

羊的心一颤,和她的妻子好像!他继续追问:“你做什么工作?”

“作家。”

羊突然想起曾经不知道在哪看到过,二十多岁没有工作的人大多会想象自己是一个作家,因为这个身份最具有迷惑性,不是那么容易被揭穿。可是羊没有过多在意对方的身份,而是直指案件:“你用什么杀害了你的妻子,凶器在哪里?”

“锤子,钢筋,臂力棒?我也不记得了。”杰缓缓抬起头,直直地盯着羊的眼睛,“你应该知道的,警官。”

“好好回答!”羊有些气愤。

杰蹭的一下站起来,冲羊大喊:”不妨好好想想!25号晚上十一点半左右你在哪里,做了什么!凌晨时在小区篮球场被抓获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羊!“

审讯室外的执勤警官打开门冲进来,站在杰的身边。杰又坐下来,翘起二郎腿,神情有些得意。他说:“人格分裂或者伪装人格分裂是无法逃避法律制裁的,羊。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完整的证据链,但等我们找到凶器,指纹比对通过后,再坦白就来不及了。”

近日观影

2024年12月19日 18:51

今年以来,电影院重映了不少老电影,也有些老电影是第一次在大陆上映。下半年看的《食神》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都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疫情后全球的电影行业日渐式微,想要从这么多或上映或上线的影视剧找出精品,能认真看完留下深刻印象的,比往年要更难些。

破·地狱

5/5 The Last Dance

“活人也需要破地狱的,活人也有很多地狱。”

黄子华的上一部电影《毒舌律师》还没有看,这一次《破·地狱》在国内无删减上映,在点映期间去电影院支持了一下。电影主题相对新鲜,讲述香港的丧葬文化,在学习到不少传统习俗时,剧本让我切身感受到身处其中不同身份的人的艰辛,亲情、友情和爱情中产生的矛盾,不同年代价值观、生死观的碰撞,保守与进步的冲突,还有少量但贯穿全片的女性主义的表达。

黄子华饰演的魏道生是署名主角,但我整部电影看下来,真正的主角毫无疑问是道生的喃呒师傅,许冠文饰演的“Hello文”,文哥。他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题眼,是一种守着旧秩序七十年后,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秩序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他与道生的关系、与两个子女的关系,都表达出保守和进步之间的激烈冲突。前者批判了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排外性,后者批判了守旧性别观念和父权思想的迂腐。剧本比较优秀的地方是,编剧借助道生这个“从婚礼司仪改行丧葬经纪人”的落魄中年男性,完整了文哥这个角色的弧光。

这样带来的缺点便是除了文哥和两个子女以外的角色都一定程度上成为工具人,尤其是作为主角的道生,完完全全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存在。这个角色虽有成长,但是剧中第二幕和第三幕大部分篇幅都给了文哥(以及他的两个子女,至少我的观感如此),而道生自身的成长除了他的职业,还有他的家庭,但是对于道生家庭的着墨太少,例如他有一个老婆,在第二幕中完全隐身,第三幕再次出现前我已经忘了这个角色。他和老婆之间的矛盾和化解方式都有些过于松散和敷衍,远不如剧本对文哥和他的女儿文玥(卫诗雅饰演)的塑造。观影后设想,完全删掉道生老婆这条线似乎也不影响剧情发展,也许编剧为了使道生这个角色更立体而增加了些许篇幅。

文哥的两个子女:郭志斌(朱栢康饰演)和郭文玥的塑造和表演亦可圈可点。在文玥的眼中,父亲始终把志斌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却对自己严厉又经常出言伤害。在第三幕观众才知道,文哥对两个子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但出于保守观念和沟通问题,让这样的误会持续到人生终点。这是在剧情片/亲情片中常见的写作套路,本片增加了更多传统元素(破地狱)和现代进步元素(女性继承权),带来的观感会更新奇些。两位演员的表演都超过及格线,郭志斌的自私、懦弱和吊儿郎当,文玥的毒嘴豆腐心、坚韧要强的性格都被演员们很好诠释。

摄影和服化道方面,摄影运镜没有特别突出或糟糕之处,色彩表现出香港这座城市结合古典、传统和现代的特点,有一种人间烟火气又不缺质感。服化道是电影主题,由于不熟悉丧葬行业和相关传统文化,无法分辨出是否有疏漏,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本片的服化道从始至终没有一秒让人出戏。片中多次出现尸体化妆的戏,但观感尚可,不会让人产生过多恐怖之感,但我所在的影厅有不少观众表现出不适。在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由于前部分剧情中共情角色、有投入不少情感,这些戏份反而让人角色很温情,黄子华在其中重要戏份表演相当出色。短短几句台词和几个表情,使人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让特定地域的人或有共同文化共鸣的观众容易代入的电影,用几个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人在不同时代、不同教育背景下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以及这些观念之间的冲突,直接、热烈又温情脉脉;是一部有一定后劲,让人时不时思考哲学问题的电影。


误判

4/5 The Prosecutor

其中一分给甄子丹。又是一部点映期间就看了的电影,甄子丹+动作片,这两个标签加在一起,就没有不去看的理由,对我而言是无脑买票直接看的。如今香港电影式微,硬核动作片更是看一部少一部,甄子丹已经61岁了,仍然在冲在电影院一线,还要身兼导演和制片。如此敬业又热爱电影,很难不喜欢。

电影质量也很硬核,虽然有些地方不解,但动作场面相当有冲击力,电影第一幕的第一视角打斗戏,第二幕的天台打斗戏(篇幅稍短),第三幕的 boss 战重头戏(不够尽兴),都让人看到当年甄子丹在《导火线》和《杀破狼》中的灵魂,甚至还加入了新的想法和表现,是与《叶问》系列不同的表达方式,更多结合10-20年代后的动作场面特点:迅猛、高效、简练,带着血腥的味道,但依然保留甄子丹特有的腿技,力量感十足,拳拳(腿腿)到肉。有些镜头甚至近景直面血腥,引得现场观众连连哀嚎。

文戏部分介于好与不好之间。好的方面是完整地讲完一个故事,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合理的行为动机,不论是甄子丹饰演的特警转职律师,张智霖饰演的白手套律师(这个角色很惊艳,张智霖的扮相和表演都很加分,戏份稍微少了一点,展开略有不足),许冠文的大法官(刚刚看完《破·地狱》没多久,许冠文从喃呒师傅跳到大法官,竟没有一丝出戏),张天赋饰演的热血小警察意外不错,有青涩也有冲动,符合演员气质。剩下的老戏骨郑则仕、吴镇宇们都没有任何问题,唯一出戏的也许是吕良伟,他似乎已经被这种类型的角色禁锢了。

文戏不要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一些故事发展不够符合现实逻辑。电影中有许多庭审戏,编剧用简练又不失有趣的方式去呈现几场不同作用的庭审戏,我作为观众下意识认为这类庭审与现实的庭审有很大差距:作为职业律师,甄子丹的主控官角色在电影中几次庭审戏的演绎,并没有表现出传统印象中检察官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更像是理想主义的现实化身,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特别明显(并非这样的塑造不好,而是容易显得虚浮);由于后面几场庭审戏中插科打诨和刻意搞笑的情节有些过多,许冠文的角色身为大法官,部分言行举止不太符合这个职位的严肃底色(非庭审时期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管的压迫感很强烈);控方律师帮助辩方律师当事人的行为逻辑也说不通,即便甄子丹的角色依旧是一身正气,毫无牵挂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行为也显得有些不符合现实。一位高级督察如何在退休后用7年时间(电影中表现为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法律知识)成为主控官?同时还能保持精壮的身材和矫健的身手?

剧中有一场我非常喜欢的戏,是甄子丹找到马伯,去到后者的贫穷逼仄的家中,后者嘴上经常讲着刻薄话攻击外界,然而行为上却尽力给到对方最好的,又是泡茶又是拿出家里最好的面招待甄子丹。此处一个细节是甄子丹看着马伯在弯腰做饭,动了恻隐之心,他偷偷掏出一些现金塞在书缝里,随后装作无事发生。这个小系列在电影第二幕后期有一个 call back,在甄子丹帮马伯解决一件事情后,马伯趁甄子丹离开之际,又偷偷把钱掏出来塞在对方碟下。很遗憾这个小故事走向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成为甄子丹进行下一步行动的扎实动机。我非常喜欢电影中对底层人民细致生活的展现,是编剧导演对难以被看见的人民的关怀和尊重,也是对社会某个层面的批判。

不过这些都是小瑕疵,完全不影响这是一部很爽的动作片,既有复仇桥段,又有精彩庭审文戏,还有底层众生和官商勾结,一部标准的商业片要素都存在,完成度很高,甄子丹多年的动作经验和编导经验起了很大作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动作戏上有了更多突破,在大荧幕下的观影体验极佳。这样优秀的体验可以一定程度上遮盖剧作上的小问题,纯粹当作一部爽片来看,也值回票价。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第二季

5/5 Arcane: League of Legends Season 2

双城之战第二季已经看完有一段时间,观看了大量详细分析,到今天我的思路不再是我个人的思路,而是集合了多数不同想法形成了非我的观后感。

第二季的制作比第一季更加精良,因第一季的成功,第二季必然加大投资,加快制作进度,不过保留了每季9集每集约40分钟的体量。第二季比第一季讲述了一个更加庞大的故事,更广阔的世界观,多条剧情线繁复庞杂,前几集(1-6)还能做到多线叙事下的节奏紧凑,各条线之间的关联和重大事件都没有影响主线,死死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诺克萨斯狼妈那条支线叙事和角色塑造特别棒,第一季中关于诺克萨斯只有一点点铺垫,到了第二季突然加速展开,短短几集的剧情里人物一下子塑造起来,到了第二幕便是活脱一个狡黠、凶狠、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形象。

另外海克斯科技那条线也很有意思,编剧把重点集中在杰斯和维克托价值观上的冲突,二者均在起初持有一种对众生的悲悯,然后在海克斯科技的影响和作用下,一步步走向不可控制的极端。杰斯做到了他能做到的全部,然而受限于他的阶级和身份,许多矛盾靠他一人无法解开,因此也会做出极端的选择。编剧用维克托和他的分裂推进剧情维克托回到底城那段剧情,简直就像耶稣再临,不论从维克托的救世主形象,还是跟随者们绵羊的意象,甚至背景的刻意塑造都在突出维克托的神格。

第六集是剧集的一个高潮,创作组的原创角色伊莎 Isha 铺垫了半季,在这一集里一切收束,前面所有时间里聚集起来的情绪在本集结尾得到大爆发,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第二季开播前,创作组放出了本季的主题曲:陈奕迅的《这样很好》,英文名 Isha’s Song,歌词也终于从不明所以变为穿透人心。我看到此处哭得不行。

然而到了后三集,叙事节奏突然变得过快,前期铺垫不足,黑色玫瑰部分没有充分展开,皮城和底城团结缺乏更合理的动机(原本叙述很好的阶级矛盾转变成科技和人文的矛盾),有些角色弧光有点崩坏(蔚、凯和杰斯),结局收束稍显仓促,属于机械降神式结局。本季(以及第一季)重点描绘城邦矛盾,归根结底还是阶级矛盾,在本剧许多细节方面,我认为编剧团队是有点左翼思想在里面的。只可惜在第三幕剧组用了很突然的方式(外力),在简单的蒙太奇手法下让底城和上城放下争端携手合作,转变稍显突兀不够有说服力。不过这个电视剧的名字叫做 Arcane: League of Legends,重点其实是在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不在阶级矛盾上着墨太多也是能够理解的。

然而剧作上的小瑕疵不影响美术和音乐依旧震撼。这一季除了制作(渲染)技术上的进步,剪辑手法和多元化的美术表现是新的突破。角色塑造上艾克是全场最佳,在第三幕异世界里,艾克和爆爆故事感人至深,没有许多热烈的情绪波动,更多使用隐忍的表达,简简单单一个肢体语言或者一个眼神,就能完美表现出角色当下心境和情绪,除了编剧把感情线写得细致入微以外,也要归功于比第一季更精良的制作水平。例如角色的眼睛里能容下大量情绪,微表情和席位动作更多,这些细节往往只出现短短几帧。然而就是这些短暂出现的几帧,B站上不少 up 主就能分析出大段大段创作组想要表达的思路,并且大部分都在后面的剧情里得到验证。

很荣幸能在这个年代看到砸钱和热爱同时创造出来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豺狼的日子第一季

3/5 The Days of The Jackal Season 1

小雀斑 Eddie Redmayne 和新晋女007 Lashana Lynch 主演的间谍题材英剧,摄影、服化道和音乐都很有质感,剧情粗看扣人心弦,节奏适当,然而细想下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编剧做了不少反高潮的处理,但有时候处理得适得其反。演员们的演技没有任何问题,摄影方面有大量的贴脸近景,演员们尤其是小雀斑的表演没有犯一点点错,把一个经历过战场创伤、隐忍内敛、专业精湛但渴求爱而不得的角色饰演得细致入微。只可惜剧本创作上让我很容易出戏,也许是因为原著出自1973年的小说 The Days of The Jackal。总体而言是一部值得闲暇消遣欣赏制作和表演的剧集。


企鹅人

4.5/5 The Penguin

22年那版《蝙蝠侠》的衍生剧集《企鹅人》静悄悄开播了,非常喜欢,强烈推荐,今年最好看的剧集之一。我用两天时间看完第一集,感受就一个字:爽。这部剧借助2022版蝙蝠侠的世界观和设定,讲述了一个扭曲童年在绝望的环境下一步一步成长为毫无底线、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又让人心生怜悯的角色:企鹅人 Oswald Copplepot(Colin Farell 饰演)。单集一小时上下的长度,充满质感的服化道和摄影质感,优秀的叙事节奏,再加上主演们的精湛表演,都让这部剧集在观感上有了赶上甚至超越《蝙蝠侠》电影的体验。尤其是 Colin Farell 的表演,剧中造型、口音和肢体语言与演员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然而他却演出了一个比企鹅人还要企鹅人的形象,一个大名鼎鼎的哥谭反派以后都得是科林·法瑞尔饰演的样子。

同样出彩的还有女主角 Sofia Falcone(Cristin Milioti 饰演),比企鹅人更加悲剧的童年和青年,从未得到本该获得的尊重,永远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中间第四集和第五集完完全全是她的个人秀,若不是这部剧集名叫 The Penguin,光看这两集改名叫 The Hangman / Sofia Falcone 也没有多大问题。其他出色的配角如饰演 Salvatore Maroni 的 Clancy Brown,饰演企鹅人妈妈的 Deirdre O’Connell(极为关键的角色,没有她就没有企鹅人这个故事),以及老朋友 Michael Kelly 饰演的 Johnny Vitti 等等,这些优秀演员的表演和顶级的服化道、抓人心的剧本、使人共情的角色成长线共同促成这一部优秀的剧集。很遗憾 Colin Farrell 不再饰演企鹅人这个角色,他说那一身企鹅人的化妆和服装实在是太麻烦了。

音乐是时间回溯的魔法

2024年12月17日 20:00

在好久以前,我一直很苦恼为什么后来你从未走进过我的梦里,甚至连梦都很少做,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让我觉得无比疲惫。

到今天,我梦到过你两次了。第一回是你在哭,把头埋在我的怀里。我刚想开口安慰你的时候就被闹钟叫醒,醒来之后一度懊悔闹钟响得太不合时宜,在梦里都没能和你好好说说话。

下半年我一直想去看一场演出,今年听得最多的乐队不再是惘闻和花西,而是月下尘星和浅水。好在11月份终于等来了浅水再次来重庆演出的消息,开票当天我就买了票,直到这个月14日,周六,把车停在火车站停车场,一个人坐动车去主城。

三年前我也是一个人去 Vox 看演出,那时候台上的乐队还不叫花西,场地人也不算多,我在最前面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心心念念的音乐。去年和你一起去另一个 Livehouse 听了惘闻,还记得那时候我们闹了一点小小的矛盾,但终于还是一同前往。下午的时候去一家东北菜馆吃了大盘鸡,如今想起来仍觉得味道不是很好,却觉得心安。进场的时候,里面已经挤满了人,我俩站在最后面,没有说过多的话,回想起来依然不确定你当时是否快乐。

今年去看演出却兜兜转转绕了好几回,后来才发现 Vox 不知道何时已经搬过一次,场地更小。好在我进去的时候人还不算多,但总有人不断进来,推挤着我,直到我身边也站满了人,我却不曾看过他们。

浅水登台后,第一首便是《生长》,也是我今年听过很多遍的一首歌。鼓手很给力,强烈的鼓点从音响里传来,带着一阵阵风震颤着我,我又一次感觉到自己还鲜明地活着。主唱和号手也很能活跃气氛,在后来的演出中,时不时带动观众蹦起来。站在我前面的短发小个子女生,虽然也是一个人来的,但她很享受这种氛围。

而我却始终蹦不起来。从第一首歌开始我就很想很想哭,和三年前一样,又觉得这样很丢脸。从 Livehouse 走出来的时候,周围安静得甚至让我觉得有些耳鸣,在路边买了半冷的食物就匆匆回酒店了。那个晚上,我在演出现场获得了短暂的愉悦,很快又坠入到深不可测的谷底。我想起那句“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不曾见过太阳”,觉得两年的恋爱后遗症便是我无法更加从容地去面对和承受这种孤独。

昨天晚上(即12月15日),星期天,我终于再一次梦见你了。在梦里的我俩像以往一样,没有任何裂缝,没有任何争吵,当然也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只是平平淡淡的牵手逛街,拥抱道别。如果梦不醒来,它简直就是我们曾有过的真实的生活。可是醒来后我突然很失落,不是因为梦醒,而是突然想到一句话:当一个很久不见的人出现在你的梦里时,说明你正在被她遗忘。

老早以前就以为我们彻底不会再联系了,可是前几周你突然发短信给我,原来是想把我妈送你的镯子还给我,还告诉我小猫走了。我颤抖着手给你打电话,时隔好几个月,终于又听到你的声音了。你说你叫了顺丰同城,我说我自己来拿,虽然我知道像你这么执拗的人,不想再见是一定不会让我见到的。你没有取消订单,我从顺丰小哥手里拿到东西的时候就开车过来。那一晚确实没有见到你,却在小区外看到了你父亲和妹妹,我不敢让他们看见我。

我们通过短信交流,可以感受到你当时的委屈,也很无奈那时候为什么我会为难测的未来就撇下现在的生活。你说你有男朋友了,他很爱你,说我不懂得珍惜自然有人会珍惜你。

有时候我很羡慕你这种理性,好过我不体面的做法,那天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了。今晚突然想到曾有一次送你回家,你在车上放了杨坤和张碧晨现场的《在加纳共和国离婚》,并向我“科普”了这个名字的来由。今晚我听了好多遍,就像和你一起听的时候一样,音乐真是时间回溯的魔法。

但是曲终,魔法也消失了。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2024-12-17 01:00:00

诡异打印机

2024年12月4日 00:10

书房里,电脑屏幕上空白的文档,只有光标在不断闪烁。

我抱膝坐在椅子上,台灯斜照过来,手中将要燃尽的烟头散发着迷雾,直到它被按在烟灰缸里,吐出最后一口气,终于熄灭。

我已经好久写不出稿子了,编辑一直在催。他的言语中也满是无奈:“羊老师,求求你了,收拾好心情搬砖吧!”

呲——呲呲——呲,断断续续的声音传来,打印机很快送出了一张纸。我抽出来,纸正中间写着:

不要回头!

我不解地回过头,暗灰的墙面上只有我被灯光拉斜的身影,此外一片寂静。

我丢掉纸张,没有在意,又重新点燃一支烟。点开编辑发来的征稿启示,题材要悬疑短篇。可是近几个月来,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乏味,每天除了吃和睡,只剩下呆坐在沙发上难以言喻的孤独。这种枯燥且冰冷的生活,让我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更何况是写小说。

我掐掉烟,准备去冰箱再拿一瓶酒。此时,打印机又突然启动,纸上写着一样的话,但是字号明显更大,更醒目:

不要回头!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人连上了我家的 WIFI 搞出的恶作剧。但是打开路由器后台,没有看到一个陌生的设备连接。排查电脑,没发现可疑的进程,打印队列也是一片空白。我端坐起来,盯着打印机。

又是一阵响动,打印机开始吐出更多的纸,纸上仍是同一句话,但是字号一次比一次大。我慌忙起身,一把扯掉它的网线,苟延残喘后,它终于停了下来。

在我以为事情解决的时候,它又悄悄响了一声,随之而来的是更密集的声响。纸张上逐渐呈现一张三花猫的照片,它正对镜头趴着,原应精致的脸上呈现出诡异的笑容。照片下面有一句话:

别再挣扎。

我已经许久没有使用过这台打印机了。当初和一本三流杂志签约的时候,对方编辑执意要送给我一台。我很不解地问:“你们只接纸质稿么?”

“电子稿就行,您邮件发给我。”

“那这是?”

“有一天您和我们都会用得上的!”发来这句话之后,编辑就把话题转移到其它的签约福利上了。虽然我不是知名作家,但是对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所谓福利根本不屑一顾。我只在意每期要更几篇,每千字我能拿到多少钱。

絮叨完毕,对方发来电子合同链接。我核对了一下此前口头约定的报酬是否有误,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打印机刚到的时候,为了测试打印是否正常,我把自己曾写过的诗全部打印了一份,用长尾夹整理起来,郑重其事地放在书桌柜子里——其实这样做毫无意义,因为电子档存储起来方便得多,也不用担心丢失。

在收到打印机不久后,杂志社就给我换了一位编辑,此后的半年我几乎也没再用过这台机器。此前那个小伙子很有礼貌,每次交稿给他,他都会回复“您辛苦了”。而新编辑给人的感觉更老成和冷淡,除了催稿的时候,沟通时他的回复永远只有几个字,收到稿子也只会回两个字母:OK!

“您还能联系到此前和我对接的编辑吗?”我无法理解这种诡异,只得询问我的编辑。

“联系不上。”依旧是冷冰冰的答复。

“这台打印机,莫名其面吐出一些纸张……”

“您拔插头。”

我迅速拔掉打印机的插头,看着LED屏幕逐渐熄灭,长舒了一口气,转身向厨房走去。打开冰箱门的一瞬间,我灵光乍现——难怪年轻编辑会说用得上!

我匆忙回到电脑前,在标题栏打出“诡异打印机”,正构思怎么开头的时候,打印机里又飘出一张纸,上面只有简单的一句话:

面对你的恐惧。

我闭上眼睛开始思索。可是我哪有什么恐惧呢?每晚夜幕降临后,除了写东西,我连台灯都不会开。夜色笼罩着我的房间,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惧怕黑暗,一想到那时候总会幻想鬼神都觉得可笑。今晚,打印机莫名其妙吐出一些纸张,上面印着毫无来由的话,我依然不感到恐惧,只是不理解罢了。

就像我不理解人为什么总是会沉湎于过去,越想甩掉,它们就缠绕得越紧。我在宽慰朋友的时候坦然说出“过去的一切都是假的”这样唯心的话,也能坦然接受别人对我说出类似的话语。可在我一个人去面对这种困境的时候,又往往不知道怎样走出来。所以我又常常安慰自己,没关系,只是孤独罢了,感受孤独等于真切地活着。

突然感觉有人拍了拍我,我睁开眼睛,面前是一位医生。她帮我调整了座椅靠背,使我正对她电脑桌上的打印机。

“人常常会有一些奇怪的设想。”她在对面坐定,一边说一边在键盘上敲击。

“什么意思?”

“像你这种二十几岁没有工作的人,常常会幻想自己是一名作家。”

“为什么非得是作家?”

“大概是作家更有迷惑性吧!”她顿了顿,“刚才的心理催眠很有效,你今年经历过感情问题?”

我不置可否。虽然是主动预约,但和心理医生对话时我却保持着高度的戒备。那些难以启齿的沉重被我用其它的虚构事件代替,为了加深她的印象,我特意强调了好几次:那年我只是想吃一次自己的生日蛋糕而已。

她轻声叹息,或许是看穿我在尝试欺骗,但她并不想深究。把打印出来的报告单交给我的时候,她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

“人可以放不下过去,但不能不放过自己。”

跟公司团游丽水:缙云仙都、云和梯田、松阳双童山、古堰画乡

2024年12月3日 16:53

虽然公司团游首选江浙沪,三天两晚江浙沪转转也不错。到丽水跟着导游,大巴接送,不担心吃喝,不用做攻略,怎么安排怎么玩,这样无脑旅游轻松不少。

第一天

[上海虹桥→缙云西→缙云仙都→丽水市区]

早上从上海虹桥站乘高铁到达缙云西站,然后乘坐大巴直接到缙云仙都景区,在景区门口的饭店吃好午饭,开始游玩缙云仙都。游玩结束后到丽水市区酒店,办理入住再去吃晚饭。

缙云仙都

吃到了缙云烧饼,面试天花板还得是烧饼,外焦里香,有肉馅。烧饼在我们北方十分常见,但这种里面是梅菜肉的烧饼去比较少。

导游说,仙都是黄帝修仙的地方,我们这就去成仙。修仙时的黄帝还没成仙,肚子也会饿,所以做烧饼充饥。

因景区内五大景点距离较远,不适合步行,景区内的公交车完全可以满足。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游玩了朱潭山、鼎湖峰、小赤壁,但是半天难以走遍所有景点。

第二天

[丽水市区→云和梯田→松阳双童山→丽水市区]

云和梯田

大巴车顺着山路蜿蜒向上,来到云和梯田。虽然老家也见梯田,但是在深山中的大片梯田甚是少见。来时稻子已经收割,其中一半的梯田灌满了水,另一半的梯田还能看到稻杆。我不懂种稻,看到这片稻田也有看到麦田的感觉,没有粮食无法养育一方。站在观景平台俯视梯田,眺望大山,想必这里的人们酷爱这片土地。

总要走进梯田看看吧。石头砌成的小路是这片梯田的主干道,稍宽些。稍窄的泥土小路刚好分割了每块稻田,也可能是农忙时走出来的小路。

松阳双童山

下午到达双童山,我们并没有选择爬山路,而是通过坐着飞天魔毯上到山上。到达山上赏景,近看是山,远看还是山,城市被大山环绕。这里游玩项目比较多,索桥、高空滑索、玻璃栈道等等,游玩一二我们坐着玻璃滑道下山。

第三天

[丽水市区→古堰画乡→丽水→上海松江]

古堰画乡

在丽水的最后一站,古堰画乡。河边的高大粗壮的香樟树特别多,导游说这里孩子认香樟树为干娘,可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古樟树下走一走,人能活到九十九,古樟树下摸一摸,人能活到一百多。”

古堰画乡还有一个距今有1500多年的通济堰。看到这样古老的水利工程,佩服古人的智慧,石块砌乘堤堰并引水入田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中午回丽水吃饭,大巴将我们送至丽水站,三天两晚的行程即将结束。返程的路上在想以后会不会再来丽水,仅三天两晚的时间无法完全感受丽水的山水人文,但是我们也要投入工作。

越 过 山 丘

2024年11月25日 00:00

这是我很不愿意去谈论的一个年纪,十年前的我从未想过到了这个时期,会和那时候一样孤独。

但是按照惯例,总要写点什么来记录一下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小吴曾在我们分手的时候感慨过我是“别扭又怪异的新时代文人”。

与其说是别扭,倒不如说是不适应。

今年初,我们双方家长第一次正式见面,与我第一次正式见她的父母刚好一年。那时候我憧憬了很多关于我们的未来,大概她会如愿考上公招,我们结婚,然后过一辈子和谐的生活,直到垂垂老去。

本以为结束交流后我会回到原单位,可是运气不错,顺利通过选派面试去了一个更多人都憧憬的地方。面试完我大概就知道结果了,在正式收到通知以前,我一直忍着没有告诉她。接到电话以后,大概是周二或者周三,她在我家。我满心欢喜地说:“宝宝,告诉你个好消息!”她的神情立马充满期待,她应该猜到了。在我告诉她以后,她很开心地笑了,张开手臂和我拥抱。那一刻,我想,我们真的就是家人一样,她也会打心底里为我感到高兴。

可是她很快就哭了,因为她一直没有考上,她眼泪汪汪地说:“你越来越优秀了,我感觉自己配不上你……”我抱紧她,安慰她只是因为我运气好,说她一样还有一次机会跟我在一起工作,我相信她。

她送给了我一个拓印(大概是这个名字吧),上面印着两个字“顺遂”,可是她却没能如愿。

公示成绩的那个下午,我们本开开心心地在一起吃饭。看到成绩后她就变得沉默,然后又哭了。那一天她没有让我送她,而是跟自己置气,走了六公里回家。

彼时,我的父母也一直在催我结婚。当我真正开始去考虑结婚这件事情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坦诚来说,我和她的相处越来越融洽,性格越来越吻合,也基本不会再为一些小事生气。但是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要去共同面对的困难。从年中时我又常常觉得头痛,对未来没有什么信心。我的父亲却说我考虑得太长远。从尔后的事情来看,太理性的话,确实无法去享受爱情。

八月份我和梁教授去了一趟悟惑寺,可是在那里一整个下午我都没有能够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孔子说四十不惑,而我没到那个年纪,却偏偏要去面临更多的困惑,甚至无力找到出路。

我不想再次絮叨分手的情节,事实上写过的分手日记也没有勇气发出来。那一天她打开我的门,开灯,盯着我,说着前一天我跟她说过的一样的话:“我怕明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见到你了。”而那一天果然就是我们的诀别,她又一次走了六公里回家,到家之后的语气变得异常平静,她知道她的委曲求全也不能换来另一个结果。她说:“你就是很偏执,很执拗,你为什么不肯走出来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变得越来越忙碌,比去年更甚。没时间写博客,没时间看电影,没时间去停下来欣赏某一天的朝霞。

但当假期或者周末来临的时候,又总会期待假期快点结束。人一旦闲下来就会想东想西,只有忙碌才能够麻痹自己。真的,喝酒不管用,心理暗示不管用,告诉自己一万遍“过去的一切都是假的”也不管用。从那以后,我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孤独才是人生永恒的命题。

就算回忆是假的,因回忆而起的那些泪,也都流在每一个当下。所以回忆是假的这种话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它的的确确能真实地刺痛你,一次又一次。

我试过给她发短信,问小猪咪怎么样了。小猪咪是一只特别可爱的三花。每次去还没开门它就已经坐在门口等待了,然后走过来蹭蹭,等待被抚摸。有时候还会熟练地倒下,露出肚皮,呼噜呼噜。但是后来它好像不那么热情了,甚至也不怎么吃猫粮。它大概是老了,像我一样。

我越来越真实地感受到变老这一点,大概不是因为我们单位又来了多少年轻的同事,不总是因为感受到自己比他们大很多。仔细想了想,或许是因为我无法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事实,和她分手以后,我觉得我再也遇不到一个像她一样年轻,接纳我,爱我,能包容我各种小毛病的人了。

所以在新的一岁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和二十岁时一样孤独和茫然无措,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未来还有谁。

蓦然回首

2024年11月17日 01:40

车窗玻璃上密密麻麻的雨点在逐渐消失,轨道旁的树影一闪而过,在我呆滞的视线中变得越来越小。

耳机里正放着好似从未听过的奇怪的歌,随着高铁钻进隧道,传来刺耳的啸叫,窗外突然暗淡,车内的灯光变得明亮且柔和起来。

倒数半个小时我就能见到你了。两年来,我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厚重,除了偶尔会沉甸甸地压着我,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很快乐的。

我想起今天出门给你带的那捧花,上面有向日葵和红玫瑰,它们在一众灰白的满天星中正鲜艳地盛开。或许是出门前我给它们洒过水,此时玫瑰花瓣上的水珠让我一直在想一个不太确切的词——娇艳欲滴。

可我没有摸到那捧花,慌乱转过头也没看见,手腕上鲜红的齿印却格外瞩目。我扯了扯衣袖,盖住了它。我想,没有花你一定不会生气,虽然这是我们的两周年。两年时间的相处,我自认为我们磨合得很好了,没有再出现谁总是受委屈,谁总是迁就谁。

倒计时5分钟!

高铁终于穿过了漫长的隧道,一束光撒下来,车窗上一点淋过雨的痕迹都没有。窗外青山挺拔的身躯倒映在如画的碧波之中,让人看到这景象仿佛置身仙境,或者另一个从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地方。它沉静,端庄,鲜活,简直十全十美。

可是车速慢慢降下来,稳稳地停在了另一个隧道之中。窗外一片漆黑,广播里隐约提到:各位乘客朋友,非常抱歉我们刚出发就遇到一点状况,请您在列车上耐心等待……

车厢里涌现一阵骚乱,我懒得去听他们在说什么,可是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让我不得不调大了耳机的音量。隧道里没有信号,不一会歌曲就进入缓冲状态,我只能从列表最开始播放,那些已经缓存下来的音乐又响了起来。

大约两首歌的时间,列车传来一阵巨大的冲击,所有人都为之一颤,邻座小孩手中的冰淇淋也掉在地上,好在高铁终于又发动了,速度也慢慢提了起来。

由于高铁晚点,在车站广场见到你的时候,你并没有开心地笑着冲我跑过来,而是一脸凝重,眼角带着泪痕。我走到你身边,揉揉你的头发:“没事啦,轻松一点,快乐一点。”

你一把抓过我的手臂,往我的手腕狠狠咬了一口。然后扭捏着不让我牵你的手,也不挨着我,站在两米开外。我想,你应该是为我迟到担心和不开心了,不过到底是女孩子,两年后还是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我赔着笑,也不知道从哪里摸出那捧花,交给你,你抱着它们,依然没有给我好脸色。

好在吃过虾之后你终于开心起来了,像刚在一起时,我们约会来这里吃虾一样,你嘴里嚼着我给你剥的虾,摇头晃脑,满足地笑了。

在此后的几天,我们无比快乐。一起看电影,一起喝酒,一起坐着我的车兜风,穿梭于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一起吐槽开车不讲规矩的人,一起在江边散步。你抱着我问我:“我们会一直在一起的对不对?”

我轻轻拍了拍你的头:“当然!”

你又笑了,拉着我的手一路小跑,跑到卖冰糖葫芦的老人身边。我掏出手机准备扫码,却发现秒针在一格一格倒退。当我凝望它的时候,它倒退得更快了,分针,时针都像是被拧足了发条一样飞速逆向旋转。

手机出bug了,我想大抵如此。

可是我却真实地感觉到我们俩的距离越来越遥远。热恋中的我们渐渐变得暧昧,然后变得生分,我找你聊天开始带着试探,到最后只是小心翼翼地问了你一句:在吗?

没有得到你的回复时,我心绪不宁。是不是问得太俗气了,还是说,聪明的你已经察觉到了我炽热的目光,所以决定拉开距离?

车身传来一阵摩擦声,我拉起手刹下车查看,右前门怼在了路边堆放的石头上,底部有些变形。我觉得很受挫,开了两年了,还能把车怼在路边石堆上,看来一点进步也没有嘛!

停好车,我走上楼,徘徊在你办公室的窗外,悄悄凝视着你。好想鼓起勇气问你,或者跟你说可不可以对我笑一笑,因为你笑起来真的很治愈啊!可是你没有抬起头,我也不敢从夜色中走向你。

闹钟响了,一看时间,8月25日,7:30。此时,我的通讯录里没有了你的名字,我慌忙拨打了你的号码,却被提示是空号。

你从我的世界里彻底消失了吗,像是从未来过一样?

我决定请假不去上班了。倒头睡下,一觉睡到天黑,我做了很多混乱的梦,你都没有走进我的梦里。在梦里面,我就跑啊跑,找啊找,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唯有一块石碑上写着:

开始即是结束。

我挣扎着醒来,手机上依然没有你的消息,时间赫然写着:8月24日,23:58。

这一刻我好像懂得了石碑上的话,两年前我们没有任何交集,两年后的今天也是如此。

关于今日被攻击

2024年10月27日 12:25

今天 9:58 分,接到上海云盾的电话,说我在他们那接入的一个域名正在被攻击,问我是迁移走还是他们给我回源。

我记得云盾是防 CC 的,遇到 DDOS 会回源,于是问了一句,对方回复是 CC 攻击。

登陆控制台,看到攻击大概从九点开始,那时候已经消耗了 500 GB 左右的流量,带宽峰值 1.2Gbps,刷的是我静态资源域名的一张图片,攻击 IP 来自香港的亚马逊云。

我首先把该 IP 添加到了黑名单,但是紧接着来的就是境内大多数省份的高并发访问,峰值带宽和流量在不停上升。

我给云盾回复我迁移走,请求给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临时把该域名迁移走了,11:15分,还是收到了云盾给我该域名设置回源的短信。

切走静态资源域名后,发现主站也开始被攻击,为了避免主站被解析回源,我又切走了主站。截止一切操作完毕,云盾控制台那边显示今日流量 1.01TB,带宽峰值 4.25Gbps,请求量 450W 次以上,工作人员告诉我 QPS 已经达到了一万次。

切走后也不知道是新接入商的清洗还是攻击停止,目前来看流量正常。

群里有大佬说这个带宽峰值让云盾为一个免费用户平白无故付出了 4W 块的账单,这让我觉得很惭愧,理解并且打心底里感谢上海云盾。

以前总觉得写博客是一件很自由的事,也无暇顾及写的东西是否会伤害到别人。我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吧,每年都会捐一千多块钱用于贫困助学,虽然这对真正贫困的人来说可能是杯水车薪。

2020年年底开始写博客以来,也想象过自己能一直坚持下去,毕竟没有爱情和其它爱好的生活,总得有一个可以支撑我的东西,所以我加入了十年之约。但是确实从没想到过个人站长做博客原来是一件这么困难的事,本来生活就已经够累了。我最近因为太忙也没有在网上乱窜,甚至博客互访互评的频次都少了很多,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得罪了谁。

如果攻击者会再一次回来看的话,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对你说:可怜的人,我原谅你。

独立博客自省问卷15题

2024年10月14日 14:45

WordPress 要是可以 @ 别人点名提醒就好了。源:独立博客自省问卷15题 雅余

1. 你的博客更新频率是多少?

当前接近月更(比一个月多点),从写独立博客起,频率从三四天一更到周更到月更、半年更甚至年更,这种变化与工作生活节奏有关,也与心理健康和情绪有关。不过从未对自己设限,已经完全不在意自己更新的频率是否有其他博友高,也不在乎文章质量是否有价值,只要自己开心,那就什么都好。

2. 你的博客上次更新是什么时候?

2024年8月12日写了一篇七月观影,也算不上新文章,而是旧维基里的观影记录整理(注:现已转移至影视剧观后感)。

3. 你的博客文章是原创的吗?

所有文章均是原创(书摘除外,顾名思义,这类文章都包含原文内容),是原创的“原教旨主义者”,反对一切抄袭、剽窃和洗稿。小胡提到 AI 部分,在2024年的当下,我还是不愿意在自己的输出场所发布 AI 生成内容,更多的是辅助自己了解某些事物。

4. 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对他人有帮助吗?

能起到帮助当然好,我注意到自己一些技术相关文章能够帮助到互联网上的陌生人,这会带给我非常大的情绪价值。而我在其他博友的文章中学到远远大于自己所能帮助到别人的,换句话说,我付出极少的成本获得极高的收获,这样一想我反而感到有些愧疚,没能给互联网带来更多贡献。

5. 你上次换博客主题/程序是什么时候?

据博客关于页面考,2020年12月10日是我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更换主题,到2023年5月之间更换过8次主题,这之后没有更换过任何主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更换主题。 2024年11月29日把使用多年的 Twenty Sixteen 主题更换为雅余开发的 Dear 主题,做了一些小修改(主题参数、打开评论区、修改字体等)。2024年12月18日把字体更新为 HarmonyOS Sans,也许过不了多久又会换回默认字体。

从2015年写独立博客开始,博客程序始终是 WordPress 没有改变过。

6. 你上一次倒腾博客主题代码是什么时候?

很少倒腾博客主题代码,上一次是2024年9月18日修改 functions.php 文件增加禁止俄语垃圾留言函数,收到垃圾俄语评论的情况有所缓解。

7. 你会对博客主题进行二次开发?

不会。

8. 你多久打开自己博客自我陶醉一次?

频繁时一天多次,少时一个月三四次,取决于文章更新频率。

9. 你近期对自己博客域名有什么感受?

非常满意当前域名,长期都不会更改。这个名字跟随我的互联网生涯已有21年。

10. 你每天都会看网站的流量统计吗?

每月看一次 Google Search Console 发来的上月搜索结果表现,能发现一些古老的文章重新被搜索到,出现奇奇怪怪的搜索关键词,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11. 你通过博客的广告赚到钱了吗?

没有。博客不是我用来赚钱的工具。我也不喜欢博客通过弹窗、文中插入广告等方式破坏阅读体验。

12. 你去浏览别人的博客/网站主要为什么?

增加见识,了解熟悉的博友近况,解决技术问题,学习文章结构设计和文笔遣词造句。

13. 看到别人分享了一篇文章,你打开第一反应是什么?

读完文章内容,观察博客设计风格和思路,查看博主关于页(如有),查看博主其他文章或页面/网站。文章若特别有价值,还会分享到社交媒体。

14. 你觉得博客哪方面更重要?

自己开心最重要,尽量少与人争论,多开放心态,多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尽量排除偏见,从不认同的观点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15. 近期通过写博客有哪些新收获?

让博客多一篇文章便是最大的收获 观察到熟悉的博友成长,是最大的收获。


其他博主对雅余的响应:

 

消失的爱人

2024年10月9日 23:20

“羊,要抱抱!”

她盘腿靠在沙发上,看见我开门回家,她丢掉遥控器,朝着我的方向张开双臂,嘟着嘴。

我换好鞋子,小跑过去,拥抱她。她顺势搂着我的脖子,让我把她抱起来,像一个挂件一样挂在我身上。

“猜猜今晚我们吃啥?”

我歪着头假装思考,等待她迫不及待说出答案。

“当然是干锅虾啦!我还买了两罐啤酒噢,今天不用开车啦,我们小酌一杯!”

她拨弄我前额的头发,笑着,像是等待我的夸奖一样。我亲了亲她的脸颊,然后放她坐在沙发上,我也坐下来。电视里正播放着《漫长的季节》,我们约好一起看的电视剧,果然,她又一个人偷偷往前看了。

我阻止了她按快退,示意我可以就接着这里看。她便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我没能看到的部分发生了什么。

“沈墨真是个坏女人!”她愤愤说道,并一把扭过我的脸,盯着我,一脸正经地说,“她们都是坏女人,她们只想害你,只有我把你当小猪猪。”

吃饭的时候,我戴上一次性手套给她剥虾,其实我很少这样。跟她第一次约会吃虾的时候,我用嘴剥了一个,放在她的碗里,她露出嫌弃的神色,但毫不犹豫地夹起来放进嘴里,一边吃一边摇头晃脑。此后我发现她的习惯,吃到好吃的东西时都会摇头晃脑。

举起拉罐,我们轻轻碰了一下,她说:“两周年快乐哟!”然后咕咚喝下一大口,满足地长舒一口气。

夜幕降临,更新的剧集看完了。我收拾碗筷去洗碗,她则把桌上的残渣清理干净。在我洗碗的时候,她从背后抱着我:“羊,你说我们结婚以后还会像今天这样快乐吗?”

我扭过头,看着她,她的眼里是酒足饭饱后的满足,也或者是等我下班回到家共进晚餐的幸福。

我不置可否,因为未来好像有很多事情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刚恋爱的时候我们没有考虑过那么长远的事,只知道及时行乐,两个人腻歪在一起就是幸福,谁也无法分开我们。可是越到后面我越对未来没有信心,尤其是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要面临的问题比恋爱本身多得多。

我默默冲洗干净碗筷,将它们摆放在消毒柜里,关上抽屉,按下开关。

夜越来越黑了,没有月光的夜里,我的房间只有外面街道上路灯映照的昏暗的光。我打开电脑,开始准备明天的工作。她吹干头发,穿着我宽松的T恤和短裤,站在我的旁边看我打字。青轴清脆的响声快速跳动,间歇性沉默。

“怎么样,我送的键盘好用吧!”

“我小宝打字还是那么快,真厉害!”

“这是写的什么呀,我都看不懂……”

她像一只小鸟在旁边叽叽喳喳,但我从没感到过厌烦。她似乎总能从一些小事上夸奖我,即使我只是微微一笑她也很满足。她靠在床上打开投影,翻来覆去想找一部我们可以一起看的电影。

她说:“羊,这部电影看起来不错诶!”

没一会,她又说:“这部电影也好想看!”

“要是我们能一辈子在一起就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一起看很多很多电影,吃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去很多很多好玩的地方……”

她总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她对未来的计划里都有我。在我去见她的时候,她总是会第一时间出来见我。她不会冷落,不会让我等待,她会为我推掉她原本的安排,因为她知道我偶尔会行动力很强,她知道我敏感,自卑,知道我渴望被爱。

“羊,你怎么哭了……”

“我不打扰你了,你工作吧,乖。”

“羊,我们要一直在一起好吗,每天都要开心,好吗,像我爱你一样,永远爱我,好吗?”

“可是羊……梦该醒了……”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我听不清。我回过头,投影仪没有打开,消毒柜没有打开,餐桌上蒙着一层灰,沙发也是平整的。

空荡荡的房间里,她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一切的痕迹都不存在了。

桔·梗

2024年10月1日 11:50

早上七点十分,路上已经很堵了。雨刮器正努力应付着前挡玻璃上的雨水,车内玻璃上已经开始出现雾气,我按下 AC ,一股更冷的寒意袭来。

车上广播里正在播报:重庆市气象台30日7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全市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

而在蓝色预警发出前的凌晨两三点,伴随着大风,雨点就已经砸在我家窗户的玻璃上了。

今天早起不是要去上班,而是要去看一看我的老朋友杰,虽然离上次鼠回来碰面时日不多。凌晨五点多的时候接到杰的电话,他语气很崩溃,有些泣不成声。我从迷糊中惊醒,立马坐起来,小心翼翼地问他怎么了。

他没有再说话,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一会,然后传来电话挂断的声音。

我坐在床上,点起一根烟,窗外依旧是漆黑一片。看着手机屏幕,5:45,杰,通话时长:3分20。

终于开始降温了,此前无处不在的热浪只在没开窗的房间里留下一点痕迹。而此时,车内的温度太低,不开 AC 又没有很好的除雾效果。后视镜里出现一辆警车的闪光灯,伴随着急促的警笛,但堵得严丝合缝,其它车根本无法让出半点空间。大雨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雨刮器划过之后,前挡玻璃上立马布满密集的雨点,前面一片红色的刹车灯。一大群人围在大桥人行护栏外,像是在激烈讨论什么。

缓缓开过去,才发现大桥护栏上坐着一个男子,他已浑身湿透,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往下掉,他情绪激动,冲着人群大喊。一个穿白色T恤,肚子圆滚滚的秃头大哥,频繁用手抹掉头上和脸上的水。我打开一点车窗,听见秃头大哥对男子大喊:“不要跳啊,你哈了哟,下来哟!”

男子手抓着栏杆,大雨让他有些睁不开眼睛。他大喊:“你不懂!你啥子都不懂!”他的脸上不断有水滴掉下来,分不清是雨还是眼泪,可能还有鼻涕。

“我不懂,我四十几岁了,我只晓得活起才有希望。你命都没得了那更不可能有爱情了!”大哥伸出手,做出随时扑上去把男子拉回来的动作。

“去他妈的爱情!”撕心裂肺的声音结束之后,紧接着是更加令人揪心的喊叫。

他掉下去了。

九点半左右我才到沙坪坝,此时雨已经小了,街上偶尔有撑着伞走过的行人。大雨过后,这条街上的树木变得更加没有了生气,凌乱的枝丫和纵横交错的电线把街道遮盖得严严实实,仿佛其它地方都亮了,这里还是黑夜。除了早餐铺冒着一点热气,其它店面都死气沉沉。

开门后,杰又回到沙发上抱膝而坐,茶几上摆着零零散散的啤酒罐,和去年十一月来见他的时候相差无几。

我坐在他身边,一手揽着他的肩,低声问:“怎么了?”

他缓缓抬起头侧过脸看着我,眼睛红红的,就那么一瞬间,泪水又从他的眼眶溢了出来。他不再看我,侧过脸盯着窗外,有气无力地说:“羊,我的人生是不是该结束了?”

“因为什么?”

他欲言又止,或许几度想鼓起勇气,但最终没有能够说出话来。随后从沙发上摸索出一支烟点燃,抽了两口之后可能想起来没给我递,又把剩下的半包烟拿给我。

“我的人生是不是该结束了?”他又问。

我脑海中浮现出早上在长江大桥看到的那一幕,但又不敢和他说。我一直认为,活着其实是不需要勇气的,好好活着才需要。丢掉那些过往的束缚,沉重,假装现在才是大梦初醒,这才需要勇气。

仅仅只是活着无关乎勇气。

“还记得冯雨菡吗?”

我的心也顿了一下:“怎么会不记得。”

“她要结婚了……”杰吐出烟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我今年30岁了,想想真快,认识她的时候才18岁。”

“仅仅是认识,你们相爱才不到一年。”

“可是她太独特了。她是第一个挽着我的手臂跟我说回家的女孩,是第一个给我做饭的女孩,是第一个不嫌弃我各种小毛病的女孩,是第一个送我花的女孩……在分手的时候我跟她说,我很感谢她喜欢过我,真的。在她出现以前我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能被接受和喜欢。”

“可是她一年前就已经不爱你了啊!”我有些气愤。

杰不可思议地盯着我,嘴角嚅动,准备好了措辞:“你觉得你好到哪里去了吗羊?你懦弱,敏感,自私,逃避,你就是个胆小鬼,甚至连分手都不敢说!当初你怎么和她一样也是这个鬼样子?”

我气冲冲地站起身,望着眼前陌生的杰,身体都在颤抖,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写过两三次的分手日记不敢再看,也不敢回头去挽回,上班的时候一想到她就掉眼泪,不敢让人发现,只敢在夜里痛哭流涕。当初她俏皮地说:“你想好了吗,满眼都是你的女孩失去了可不好找噢。”事实上她当时一定比我更难受吧。在门口穿鞋子的时候她哭着说:“是你单方面提的,是你不要我了……”

说到底,我们曾经都以为相爱就能克服重重困难,事实上随婚姻而来的问题会更加真实,无法逃避。仅仅是谈恋爱的话,可能再也没有比她更适合的伴侣,用时间磨合出来的,终究还是要交给时间去付之一炬。

十一点,我准备回去的时候,在车库里回想起这次来的原因,又很懊悔和杰发生了争执。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安慰崩溃的杰,他是我唯二的朋友。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可是点完发送以后我才发现,杰也把我删了。

动手更换自行车后轮辐条,淘宝买工具卡飞扳手及套筒、辐条扳手

2024年9月28日 14:03

不知道后轮这根辐条是啥时候断的。想到前几个星期,同事说我的轮子扭来扭去的。当时并无感觉,下意识认为轮子偏摆是正常的,只要不影响骑行就无碍。

在家洗自行车时才发现这根断了的辐条。骑上自行车去修,刚好是周末,店家装车调试都很忙,简单看下说说现在没时间。算算工时加配件,最后决定自己动手换辐条。

后轮辐条确实不好搞,比前轮多一个拆装飞轮的步骤。拿尺子测量辐条,大约290mm,好赖允许2mm的误差,淘宝下单辐条。至于飞轮是卡飞还是旋飞,看了一些视频,我的最小齿为11个,应该是卡飞。卡飞需要卡飞扳手和卡飞套筒,淘宝下单买工具。顺带把辐条扳手也买了。

工具齐全,开始更换辐条。拆卸安装并不难,唯一难的是调节偏摆。由于没啥经验,简单把辐条拧紧,肉眼看上去偏摆不严重,就这样吧。调节偏摆相当费工夫,就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没有轮组矫正的调节架恐怕做起来更难。只要偏摆在接受的范围之内,那就没问题。说实在的,我也是懒得调,怕费时费力又调不好。

又一次补胎

2024年9月20日 23:00

提示:这是记录一件过去两天的事情的流水账,请谨慎阅读。

2023年6月的一天,开车时听见右后方有乒乒乓乓的声音。当时才十月驾龄的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凭直觉的指引,查看了右后方的轮胎,一颗铁钉陷入其中,于是当即调头去补胎。

朋友推荐的那家店好像是什么设备出了问题,提出只能“打一针”,但是坦诚告诉我不耐用。所以我换了一家店,小哥的手法还不错,收费20的贴片补法让我觉得物有所值。

这周三晚上十点下班,去单位外面的社会停车场开车时,发现仪表盘显示右后轮胎胎压异常。下车查看,果然贴近地面的那部分已经瘪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天气太热,此前补胎的贴片脱落了。但我没有过多犹豫,还是慢慢开回了小区车库,担心一直瘪着导致胎壁出现裂纹,于是拿出了两年没碰过的备胎自己换上。

自己动手换了备胎

换备胎的时候心情很复杂,这几天太过于忙碌,早七晚十的疲惫感让我多少有些崩溃。拆下轮胎才发现上面又有一颗螺丝钉,考虑到已经补过一次,当晚有换胎的冲动,但是一条马牌 MC6 要一千块,我决定次日抽时间先补胎看看。

第二天下午开到离我家五百米远的途虎,告诉小哥我要补胎。对方了解了情况之后,没有劝我换一条,而是给出了两种补胎方案。

其一是贴片补,价格30,如果后窗贴途虎的贴纸可以免费补;其二是打蘑菇钉,原价80,同意贴贴纸只要60。虽然上一次补胎的贴片完好无损,说明确实可以信得过贴片,但是条轮胎已经是第二次补了,我最终选择了打蘑菇钉。

期间店员来问我要不要办个途虎的年卡,大概是他们年卡推销任务还没完成,所以主动给我方案:APP 上原价 199,通过他们的渠道只要 99,这次补胎就不额外收费。考虑到京东养车搬到离我较远的地方,我原本就打算年底在途虎做保养,也就爽快的同意了。我问可不可以给我洗一下车,对方面露难色,我说只需要洗一下外观就好。停在车库灰尘非常多,本想等下雨天免费洗车的,可是这高温天气,已经很久没下过大雨了(上一次下大雨我没来得及出去就停了)。

补完胎,小哥做了动平衡,在轮毂贴了两个铅块。想起上次贴片补是没有做动平衡的。重新安上轮胎后,小哥还给我的备胎打了气,然后指引我开过去洗车。

一切弄好后,我把车开到了那个停车场另一边,停好车下车查看,在那个车位发现了一颗一样的螺丝钉,好在螺丝钉在车位线之外,没有再次扎进车胎里。顺便说一下,上次补胎,轮胎被卸下来之后,长安给我发了胎压告警的短信,而这次 APP 和短信全程没有主动提示。

今天周五才终于有一点闲时间来记录这件事情,而因为忙碌我已经对此事没有任何感觉了,这个双休要忙,接下来还要忙起码一个星期。

我又开始羡慕真正的朝九晚五的生活了。

第404号梦

2024年9月12日 02:30

入夜,房间里安静得没有一点声响。暗淡的月色透过窗户斜照在墙角,白墙上,斑驳的痕迹若隐若现。

他从床上坐起来,烦闷地揉揉头发,终于逃离了那个冷寂又真实的梦境。

他努力回想细节,试图一点一点拼凑出完整的梦。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带着哭腔,他也分不清那是委屈还是恐惧。为什么要这样?好像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不可能说服她,也很难说服自己。

他想,那是2018年的九月,天气远远没有现在这样热。迎着清晨的风,头发湿漉漉的从宾馆里走出来的时候,他是恨她的。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变心那么快,上一秒还相濡以沫,下一秒突然就凝滞了。她冷漠地推开他,躺在洁白的床单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她说:“我不爱你了。”

他愣愣地靠着衣柜,目光呆滞地看着她,一点也不像在开玩笑。为什么?

他们在一起八个月,从认识她的第一天开始,每一天的空气都是甜的。互道晚安之后脑海里想的是她,早晨醒来脑海里还是她,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梦见过她。

他坐在床上,从枕边摸索出打火机,按下,火焰跳动起来,映照着房间散落一地的东西。点燃烟之后,一切又都黯淡下去,只剩下一点儿红晕的微光,像呼吸一样,起,伏。

他终于可以梦见她了。吐出烟雾的时候,却不自觉在苦笑。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梦中她歇斯底里叫喊。

他嘴角嚅动,欲言又止。看着眼前的她,身着一条白色的长裙,绑着小小的马尾,睁大眼睛瞪着他,汗水从脖子上往下掉,慢慢洇湿了裙子的领口。刚认识她的时候不是这样,他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她穿着一件浅棕色的风衣,系了一条红色的围巾,头发被围巾顶着,显得更蓬松和飘逸。刚出炉的烤红薯在她的手里翻来覆去,她缩着头,跺着脚,在公交车站台等待404。

好在那个冬天并不漫长,仅仅过了几天,看见她右手食指的戒指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前去搭讪。

“烤红薯好吃吗?”

她转过头,愣了一瞬间,很快礼貌地笑着回应:“暖和!”

大抵是因为寒风,她的脸蛋有些微红,笑的时候,又是那么精致。那一刻,用老套的“坠入爱河”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即便是干冷的冬天,河面依然冒着热气,即便只是一句回应,他也觉得温暖无比。

“要去走走吗?”在第很多次见到她的时候,他又开口了。

“嗯?”她的眼神有些疑惑,“去哪?”

“去哪都行。”

那一天上班他们都迟到了,好在领导都没说什么。此后的日子越来越有默契,他们开始约会,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吹江边的晚风,一起在宽阔的体育场散步。

他问:“你吃大白兔奶糖吗?”

她点头,然后感受到他从背后抱住她,把糖塞进了她衣服的口袋里。

天气很快就变暖和了。

他把烟头按在烟灰缸里,想不明白自己在梦里居然也能回想起来那么多的往事。通常来说,梦的即时性很强,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去创设背景,然后才行动。

在梦中回忆的时候,他的脸上泛出微笑,但很快就被她的挣扎打断。他检查了绳子,绑的结很牢固。他爱怜地用手背轻轻滑过她的脸颊,他们对视,一个眼神愤怒,一个眼神不甘。

“为什么?”

“就是不爱了,没有对错。”她把头转到一边,不再看他。

“我要你……永远不能离开我,永远……”他凑在她耳边,轻轻地咬着她的耳朵说出这句话。

“羊,怎么一睡醒又抽烟啊?”

在他发愣的时候,她推开门走了进来,闻到满屋子的烟味,皱起眉头。

他张开手臂示意要拥抱,她的眉头舒展开,蹦蹦跳跳地小跑过去扑在他的怀里。

“永远不要离开我……”他轻轻咬着她的耳垂,像个孩子一样委屈。

她拍拍他的背:“想什么呢!赶快把烟戒了,好好备孕哈!”

他更用力地抱着她:“我刚才梦见你了。”

“梦见什么啦?”

他犹豫要不要告诉她刚才做的梦,最后还是没有开口,哪能说出那么扫兴的话来破坏这一刻的幸福呢?

隐约听见斥责:你以为不说话我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他吓得一激灵,床开始塌陷,房子也开始塌陷,怀里的她依然紧紧抱着他,和他一起往下坠,坠入冰冷的河水中。

梦境也坍塌了。

他睁开眼睛,抬起头,看见对面坐着的警察,又看了看手中的镣铐。

末·路

2024年9月9日 00:50

“欢迎回到重庆避暑!”

鼠脱掉外套,从航站楼出来的时候似乎就感受到了那股热浪。他把包向我丢过来,像是受到欺骗一样:“我信你个鬼,重庆嫩个热!”

“比刚果还热吗?”

他点点头:“飞机上播报室外温度的时候我还不信。”

鼠在半个月前就告诉我他要回来的消息,言语中多少有些兴奋,但却对回来的原因闭口不提。杰的酒吧似乎越热生意越好,常常凌晨三四点才打烊,回到家便倒头睡去。

和鼠一起推开门的时候,一股淡淡的凉意涌来,瞬间就被室外的热浪吞噬。酒吧里到处坐满了人,杰和另一个服务生在吧台忙碌着,直到我们走上前去。

看见鼠,杰的脸上涌现出灿烂的笑容,示意我们在吧台前先坐,然后递过来两支啤酒。他越来越像一个大人了,忙碌的时候眼神坚毅,一丝不苟。鼠嬉皮笑脸地打趣:“生意不错啊,杰老板!”

“还将就。”杰耸耸肩,笑着说,“不过你看这样子,确实走不开去机场接你。”

鼠摆了摆手,表示不用在意。接着就拿起啤酒,和我的轻轻一碰,猛灌了几大口,打出一个长长的嗝,黝黑的脸上又绽出笑容。

“你有点不对劲。”我盯着他。

“怎么了?”

“三月份才回来过,半年不到怎么又回来了,并且——在井下怎么会晒黑?”

“钱不好挣咯,五月份开始井下就没活了,然后跟着我叔去跑货。”

他还是没说这次回来的原因。我想,必不可能是没活干所以才回国。

看我没接话,他吞下口中的啤酒,反过来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还习惯吗?”

“马马虎虎。”我拿着酒瓶,盯着杰,视线却失了焦,只有满目的酒柜和各式各样的酒,这布局多少有点像我们单位图书馆的书架。

“就是太忙了。”像是自言自语,但鼠还是听到了。

得知我今天去机场接鼠,杰要我先去他那,跟他一起逛逛学校。大中午烈日当空,连一阵风都没有,校门口也见不到几个人。杰熟练地掏出烟递给保安,再帮他点上,嘴里絮叨着:“大哥,我们以前都是这学校的,他好多年没回来看看了……”

大概是因为高温,学校还没开学,也或者是杰的人情世故,保安没有为难,爽快地挥挥手,示意我们进去。沿着宽阔的大路走进学校,那座大山缓缓向我们挪动,山色黛青,却没有了当年的生机,那种发黑的青更像是一个无人探寻的黑洞,装着越来越多数不清的思绪。

从山底爬上去后,我满头大汗,甚至有些气喘吁吁。杰拍了拍我的背,开玩笑说:“这么快就老了?”

我将瓶子里的水一饮而尽,一手抹掉额头的大汗:“不瞒你说,我去体检的时候医生问我喝不喝酒。”

“你喝的酒还少了?以往哪一年夏天不是用啤酒泡着!”

“可我今年真没怎么喝了,碳酸饮料也不买。医生说我有轻度脂肪肝。”

“喝酒导致的?”

“那倒也不是,大概率还是坐久了。”我摇摇头,“这工作,你知道的。”

和杰走到食堂外面的时候,几个年轻的女孩从楼上走下来,大概是提前返校的学生。她们穿着宽松的T恤,牛仔短裤,扎着乌黑的头发,撑着伞快步走过。

“年轻真好!”我不由感叹。

因为工作的关系,几乎每年都能看到年轻的大学生来实习,一两个月后就离开。年复一年,我明显发觉自己在变老,也偶尔会想起我二十岁的时候,像他们这样的年纪,过着炽热而又真实的生活。把那些零零碎碎的画面拼在一起,怎么也凑不出我完整的青春。像是用不牢固的胶水粘贴的镜子一样,轻轻一碰就碎掉,镜子里的人啊物啊变得面目全非。

“就是太忙了,甚至没有空闲时间坐下来想想以前的生活。”我望着鼠,他正掏出打火机点燃嘴里的香烟。

“所以说长大了嘛!”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周末的中午,吃完饭躺在凉席上,摇着蒲扇,别说什么紧急的事情,心里就是连一点儿挂念都没有,只是摇着蒲扇。现在才知道,那一刻的悠闲,是此后十余年再也没有过的时光。

“所以你为什么回来?”看着他慢条斯理的样子,我眉头紧皱,“结婚?”

“结脑壳昏!”他把烟按在烟灰缸里,吐出最后一口烟雾,“还记得你七月份写的那篇日志吗,羊?”

“哪篇?”

“就是那个什么希望生活不要那么忙碌,希望在朝阳升起的时候,晚霞染红天空的时候,或者星空璀璨的时候,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驻足欣赏,因为生活不只有学习或者工作。你希望洒在我们脸上的不只是光,还可以有那么一丢丢诗意。”

“噢!想起来了。”

“可是谁不忙呢,你看杰,看看我,看看你自己。”

我一时有些语塞,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没办法反驳的。可是生活就像是一趟锈迹斑斑的列车,昼夜不息地行驶,无法让人静下心来想,生活终将归于何处。特别迷茫的时候,我和梁教授去了一趟悟惑寺,本以为静静坐在寺院里就能想明白生活中的一切苦恼和无奈,但直到太阳渐渐落山,水面泛起微微的波光,我还是不知道这种浑浑噩噩半睡半醒的梦何时才会结束。

“可是鼠……我们一生都无法摆脱么,像一辆不知疲倦的列车?”

“别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如果你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那你永远不会生活。”

鼠再次拿起啤酒,歪着头沉思了片刻,

“加缪说的。”

七月观影

2024年8月12日 14:50

这个七月看的影视剧较平时多,有一些对自己比较重要的需要记录一下。顺便补上前两个月的观影记录。

抓娃娃

3.8/5 Successor

继两年前的《独行月球》后,再看沈腾马丽组合。跟往常一样,没有做任何电影内容的准备直接观影,主要动机是身边看过的朋友都发来好评,并且有一种喜剧重新站起来的趋势。电影英文名 Successor 很有趣,想起美剧继承之战 Succession。

电影的设定挺特别,迎合当下许多热点问题,例如鸡娃、家教、儿童隐私、霸凌等等。由于是非常本地化的故事,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称之为喜剧恐怖片,披着喜剧的外衣但细想让人心发凉。特别是家长无死角监控部分,使我感到背后一阵寒意;另一个场景是沈腾穿过墙的暗格拿到马继业藏起来的日记那一幕。讽刺的手法也很巧妙,故事中的三位家长人物(父母和奶奶)以爱之名让全面接管孩子生活,不断灌输诚信之美又不断干着欺骗之事,几乎是一种反向教育。在第三幕男孩马继业发现真相后,他的情绪没有完全崩溃,不知道是他心理素质过于强大还是在多年的“教育”下训练出这种大心脏。

喜剧部分延续沈腾马丽的风格,基本上三分之二都在爆笑,我所在的场次笑声几乎没有停下来过。笑点的质量设定没有特别出戏的地方,大多自然又巧妙,满足开心麻花一贯以来的水平。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像《夏洛特烦恼》那般留名喜剧史,但这个酸楚内核和比较完善的综合质量,起码使观众在两个多小时里笑得开心。

缺点都是喜剧常见,例如世界过于架空,许多设定和故事情节经不起细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角家庭的富裕程度(印象中从未提过沈腾财富来源和所从事工作,因此沈腾一直强调的让马继业接手家业就显得空中楼阁),全方位监控需要的成本(物力、人力、合规等方面),马继业在成长过程发现一切虚幻的概率(在学校这种小社会,能发现自己家庭问题的几率太高了,电影中竟一路顺利成长到高考),老院子和现代社会的割裂(相隔至少30年的生活习惯)等等,但作为一部喜剧片,所有不合理的设计都可以理解为为喜剧服务,但是本片的内核又过于现实,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思想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使得电影观感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奇怪。

结局马继业复读一年考上体校,参加比赛又被空瓶子吸引,这是我觉得结局处理最大的败笔。

抓娃娃这个名字也挺中式恐怖的。

死侍与金刚狼

4.5/5 Deadpool & Wolverine

—涉及剧透—

爽,很爽,非常爽!简直是漫迷过大年,一对二十多年的戏里戏外好友在大荧幕上呈现,小量删减和贯穿整个X战警系列、金刚狼系列、死侍系列甚至部分漫威电影宇宙系列(包括洛基剧集)以及部分漫画原著的大量彩蛋、吐槽和致敬,让我这个半吊子影迷和漫迷从头爽到尾,笑声没有停过,该感人的地方十分动情。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很死侍,也很金刚狼。

优点不必多说,除了上面提到的彩蛋外,还有在大陆院线很罕见的R18级血腥暴力镜头,大量疼痛和血浆都几乎原味呈现(尺度与死侍1和2以及所有金刚狼电影持平,甚至更甚),两个角色的设定也放大了这种暴力。不过观影过程还是能明显感觉到有些地方删减的痕迹比较明显,事后搜索发现大陆院线上映版本会比国际版少两分钟(128min vs 126min),根据网上看过两个版本的网友反映,删减的两分钟大部分是更加血腥的动作戏和一些可能的黄色场面。毫无疑问,电影上线流媒体必须要收藏一份。

另外对于迪士尼的漫威、隔壁华纳的 DC 的吐槽非常犀利,以至于让我恍惚中觉得影片上下文中的 TVA 就是现实中的漫威高层:我想 prune 谁就 prune 谁,哪个英雄/IP 不赚钱了我就 prune 掉,哪个英雄呼声高票房高我就从虚空捡回来,然后再给你拍一部电影。金刚狼是如此,前些天把小唐尼请回来饰演复联5、6的毁灭博士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死侍与金刚狼更像是“我明知道现状已经很烂了,那我就用现状的烂来做文章,整一个大活让喜欢我们的大伙都开心开心,顺便满足我们的心愿”,最后出来的结果万幸还挺棒,如果不带脑子去看的话,真的可以收获巨量快乐。

不过优点也仅限于此,剩下的缺点仍旧是超英电影常常出现的那些:故事老套,逻辑缺陷,人物塑造较扁平,配角工具人,最终大战平淡。但是特殊的地方也因为是死侍和金刚狼,电影中看似不合理的逻辑和动机,在这个角色下又显得那么合理。最终大战反高潮,正物质和反物质的结合会使人直接消失,但是死侍+金刚狼两个治愈因子拉满的角色联合起来,双双活下来又显得特别合理。TVA 的设定在洛基两季剧集中已经描绘成熟,整个多元宇宙危机和这个机构都出自康之手,然而随着戏外演员问题,漫威已经扔掉未来康的设定,换成毁灭博士,不知以后的故事会怎么圆。

电影里出现的以往角色,最让我惊喜的是美国队长霹雳火、刀锋战士和亨利·卡维尔版本狼叔,还有塔图姆的牌王。霹雳火出来那段我整个人都要笑背过去,尤其是死侍酝酿半天等他说出那句 Avengers assemble,结果一开口变成 Flame up! 差点一口水喷出来。刀锋战士出来时惊讶不已,这位26年前出现的超级英雄,比X战警和托比蜘蛛侠更早的超级英雄,一度是最拉风的荧幕形象,也是我最喜欢的吸血鬼电影系列(超过黑夜传说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塔图姆的牌王项目筹备十年流产,没想到能在这部见到他的真实形象,还说了一句好笑又让人唏嘘不已的台词:我好像生来就在虚空。

这是漫威近五年以来最好看的影视剧之一。死侍在其中起到最大的作用,其次是金刚狼,然后是凯文·费奇。没他的漫威实在是不行啊!

洛基第二季

4.5/5 Loki Season 2

MCU 已经有太久没有出现这么好看的一部影视剧了。自第三阶段结束以来,好看的影视剧屈指可数:第四阶段的《旺达幻视》、《洛基》第一季,《月光骑士》勉强算上,电影更是全面扑街;第五阶段的《银河护卫队3》和这部《洛基》第二季。超英电影大势已去,隔壁 DC 在华纳的骚操作下不断重启,这边漫威高管和制作组像被下降头一样。能有一部洛基2,还得感谢这个系列的编剧麦可·沃尔德伦,他曾经担任过《瑞克和莫蒂》的编剧。

第二季的故事紧接着第一季,女洛基 Sylvie 在时间尽头一刀捅死征服者康遗留之人,从而使得多元宇宙失控,展开第二季的故事。这一季前几集的故事较为枯燥,文戏非常多,大部分时间在讲述时间小姐、拉芙娜和康的其中一个变体 Victor Timely 的故事,给到洛基的故事线并不长。但后三集渐入佳境,修复时间隐力的主线剧情很抓人,洛基通过在时间变异管理局的各类事件,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神,人物弧光极其完整,又能使人共鸣。

演员们的表演依旧上乘,主要角色超强发挥:抖森的洛基、欧文·威尔逊的莫比乌斯,以及梅杰斯的康变体:遗留之人、Victor Timely。尤其是梅杰斯,作为演员人不行,但是业务能力真的相当出众,与抖森的对戏让我感叹不已。

特效制作方面保持第一季水准甚至有所提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几集人类和世界面条化的场景,优雅、唯美又恐怖,还有时间隐力和时间之树的部分,都是 MCU 剧集里最好的特效之一,甚至堪比电影。服化道依旧上乘,整个时变局的布景都很用心,仿佛一个真实存在的机构,加上摄影部分特意的做旧,是复古未来主义的绝佳展现。

《死侍与金刚狼》已经上映,为了接上故事,特地赶在上映前补完洛基2,其实已经晚了半年。

黑袍纠察队第四季

3.5/5 The Boys Season 4

时隔两年,黑袍纠察队终于更新,前面的剧情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开场就简单回顾了一下过去发生的事,但我仍未想起休伊跟纽曼之前有那么深的感情羁绊。

这一季非常慢热,前三集有大量时间都在讲述主要角色的故事,补充来源,加入一些新角色,有讨喜的有讨厌的,但主线几乎没有推动过。一整季支线一大堆,包括但不限于休伊的父母、法国佬和喜美子的纠葛和过往、母乳的家事等等。每每讲到这部分剧情,我就觉得有些烦躁。主线部分是祖宝和纽曼的权力之争,暗线是祖宝和屠夫对莱恩的影响、屠夫的癌症/超能力和幻象、纽曼对女儿佐伊的保护和新英雄智者对大局的运筹帷幄(实际上并没有)和其他角色如新玄色、鞭炮女和深海等等。这部分的推动特别慢,有时看完一集仔细一想,一个小时的剧本其实删删减减剩半小时也不会对剧情产生多大影响。

到了第四集终于开始进入小高潮,祖宝回到成长之地,即一个黑暗的实验室,这一集几乎是祖宝演员安东尼·斯塔尔的个人秀,把那种邪恶、不可捉摸、笑面虎的压迫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竞争一下视帝。在这个小景别和其他出色演员的配合下,这一集算得上本季最喜欢的一集,戏剧张力拉满,完善了祖宝的成长弧光。

后面印象比较深的是农场疯羊戏、黑袍总部战斗戏份和拯救美国总统戏份,还有休伊和纽曼之间溢出屏幕的CP感,我想他俩之间是真实情侣身份影响表演了,休伊和星光之间没有什么来电,即使有床戏也没看出多少火花,而休伊纽曼之间仅仅是隔空打个电话或者见面两三句加一个眼神,就能感受到演员/角色之间的羁绊,也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除此之外,本季就没有再留下太多印象,对了还有深海给智者做前额叶切除术部分,那简直是黑袍这么多季以来最恶心最重口的一幕,恶心程度甚至超越电锯惊魂系列。实在不想重温那部分剧情。主线推动太过缓慢,预计精简下来就是两部电影的长度,整体不如第三季质量。

谈判专家

3.5/5 Crisis Negotiators

能看到刘青云、吴镇宇、刘德华、苗侨伟们一起飙戏,总是非常快乐的,电影本身的质量有时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一部谈判专家翻拍自1998年的经典《王牌对王牌》(《谈判专家》又名也是《王牌对王牌》),基本上80%复刻了原作,一些本地化的修改和结局的改编,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让电影能高过及格分。但是邱礼涛近年来的电影在人物塑造和电影节奏方面的老问题还是时有出现。

剧情结构和原作基本相同,事件换了个地方发生,人物小传稍稍有些变化,但是影响不大。我更加喜欢原作的结局,处理得相当高超。而本作则改编得与时俱进,更加保守也某种程度上更符合香港的情况。刘青云和吴镇宇两位主演的表演都非常优秀,但在我心目中,刘青云超过原作的萨缪尔·杰克逊,吴镇宇则距离凯文·史派西差些火候。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想把《王牌对王牌》再翻出来看一遍。后来复习《王牌对王牌》,才发现差距依然肉眼可见比较大。

海关战线

1.5/5 Customs Frontline

很烂,非常烂,从电影开篇第1分钟开始就有不祥的预感,这个预感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邱礼涛的又一大作,今年(本月)居然看了两部,《谈判专家》因为原作剧本扎实,因此没有烂到哪里去。很遗憾,这部很烂,莫名其妙的人物设定和动机,稀烂的剪辑,糟糕的台词,毫无想象力的场面,疲惫的动作戏和追车戏,没有逻辑的反转,整部电影几乎全靠张学友的演技在撑着,尽管他饰演的角色也没有完全立住。谢霆锋和刘雅瑟(的角色设定和演绎)是灾难。林嘉欣也许因为是与张学友对戏,人物虽然工具化严重,但未到灾难的程度。1分给学友哥的演技,0.5分给谢霆锋在动作戏上的用心(虽然无用)。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从各种意义上都是烂片的烂片,以及上一部这么烂的消失的她,三号厅检票员工这个公众号给出的评价都是优秀的?

三号厅还能写出这种破文章来吹这部电影?

《富兰克林自传》书摘

2024年5月26日 02:12

我最早在和菜头的《把自己安放妥当》这篇文章中得知《富兰克林自传》后开始阅读,开了个头不久便搁置,直到近期才一口气读完。书的内容分为四部自传+两封信+一篇《致富之路》+一份年表,其中每一部分的自述连续性非常强,可以作为小说去阅读。本杰明·富兰克林客观上的叙事、主观的意见和注释部分富兰克林本人和编者的补充丰富了细节,基本可以对富兰克林童年时期到宾夕法尼亚州驻英代理时期有一个大致了解,各处提及各领域详尽的内容也是一种珍贵的史料。

本书的译者蒲隆先生非常有趣,在翻译中大量使用接地气的词语,若非文中到处出现的人名、地名和官名,读来颇感出自中国人之手。本书除了内容扎实以外,流畅的阅读体验也是一个加分项。在富兰克林的叙述中,我感受到他拥有作为一位全才所能拥有的所有美好品格,包括自律、能力出色、决心、诚信、节制、正义和谦逊等。在书中他也从不回避曾经犯下的错,以一种非常真诚的姿态向大家诉说,并且毫无好为人师之感。读罢全书,我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有所加深,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仍是他在所有生活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坚定人格,以及践行这些人格能够产生的结果。富兰克林不仅是开国元勋,同时也是一位熟练印刷商、出色的老板、项目合伙人、发明家和作家以及一部分哲学家等,在这些身份背后的本质,是一个博爱且知行合一的实用主义者。


富兰克林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不是这种哲学(实用主义)的创立者,但他的思想行为莫不体现出这派哲学重视实验、实效、实用的三大特点:思想产生行为,行为必有效果,要研究思想的正确与否,与其从思想本身来辩论,倒不如看它行为的效果如何。

富兰克林关于打磨文章的方法:

我发现自己词汇贫乏,或者做不到招之即来,运用自如,我认为要是我坚持写诗,这些缺欠就可以避免,因为为了合律协韵就不断需要用意思相同、长短不一、声音多变的词,这就会逼着我为这些变化而苦苦搜索,而且也会让我把那些变化牢记心头,最后使我完全将它掌握。于是我找了几个故事,把它们改写成诗歌。过上一段时间,等我把原来的散文忘在脑后时,我又把诗歌还原成散文。有的时候,我还把我写的要旨打乱,过几个礼拜,再努力将它们排列成最佳的顺序,然后造成完整的句子,再联句成篇。这样做可以教会我理顺思绪的章法。

富兰克林辩论时喜欢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

每当提出可能有争议的观点时,我从来不用“肯定地”,“无疑地”,或别的使一种意见有武断气息的字眼;而宁可说,我心想,我恐怕一件事情是如此这般,由于某种理由,在我看来,或我倒认为它如何如何,或者我想象事情如何如何,或者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事情就是这样。当我需要反反复复坚持自己的见解并说服人们相信我时不时地鼓动宣传的措施时,我相信这种习惯对我好处极大。由于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或者获取信息,使人心悦或使人信服,所以我希望善意明达之人不要以武断自负的方式说话,而使行善的力量减弱,原因是用这种方式往往使人反感,容易造成对立,使我们专靠语言达到的这些目的——即提供或获取信息或者提供或获取快乐——一一泡汤:因为如果你要提供信息,在你提出自己的见解时,一种武断教条的态度可能招致反驳,也阻碍了坦诚的关注。要是你希望从别人的知识中获取信息和改进,同时又坚决用目前的观点来表达自己,那么谦虚明达之士由于不爱争辩,也许就听之任之,让你坚持错误,不思悔改好了;如果采取这种态度,你就很难指望让听你讲话的人心悦,诚服,达成你所期望的共识。

我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克制一切跟别人针锋相对的言论,和我自己的武断说法。我遵照我们共图社的老规矩,甚至不许自己在语言中使用表示确定看法的词语;诸如肯定、无疑之类,代之以我心想、我的理解是,或我认为一件事情如何如何,或者这事情我眼下觉得如何如何。

不过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太明智,因为经过我长期的观察;这些爱争长论短、反驳辩难的人做事一般都不走运。他们有时候能获得胜利,但永远也得不到友善,而友善对他们则更有用处。

我热爱与友辩论,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谦虚谨慎,时而上头并被情绪控制,究其原因是忘了开启辩论的目的为何。我应该对此更加精进一些。

富兰克林知行合一的品质和对诚信的重视:

这时候我开始一笔一笔清还我替印刷所背的债。为了确保我作为一个生意人的信誉和人格,我处处留心,不仅要实打实的勤奋节俭,而且在面子上也避免有相反的表现。我衣着朴素;从不到娱乐场消闲鬼混;我从不出去钓鱼打猎;的确,看书有时候使我忘乎所以,误了正事;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又十分隐蔽,没有引起物议:为了证明我不是个甩手掌柜,有时候我把从商店买来的纸张用手推车推过大街小巷送到家中。这样一来,人们认为我是个勤奋、发达的青年,买东西按时付款,进口文具的商人拉我做他们的客户,别的商人提议给我供书代销,我的事业顺风顺水。

谁若一次施恩与你,必将二次施恩与你,其乐意之情为受恩于你者所不及也。这也表明冤仇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弊无穷。
… 为人做事能信守这一准则,人们就会有口皆碑,不愁找不到新工作,做不成大事情。

在工作和事业方面,富兰克林依然做到知行合一且执行力极强,万事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尽力不辜负合伙人。小成本创业,从理论到实践都保持正确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

发现这种小征集有大好处,我又建议把这种共享图书、互利互惠的局面进一步推广,办法就是创建一所会员制收费图书馆。我拟了一个草案和几条必要章程,再请一位契约起草专家查尔斯·布罗克登先生将全部内容改写成正规的协定条款让大家签署;按条款规定,每个签署人必须缴一定的款项以购买第一批图书,然后一年缴一次费用来添购图书,那时候费城读书的人为数寥寥,我们大多数人又穷得丁当响,所以经我多方奔走才勉强找到五十来个人,大部分是年轻的商人,愿意缴纳这笔每人四十先令、以后每年十先令的专款。我们就靠这笔小小的经费开张了。

跟工匠们商谈,购买材料,监理工程,这样一些操心费力的任务全落在了我肩上,我倒是干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因为它没有妨碍我的私家商务,原因就在于前一年我有了一个又能干、又勤奋、又诚实的合伙人大卫·霍尔先生,他的人品我了如指掌,因为他已经给我打了四年工了。他把印刷所的全部管理事务从我手里接过去,定期给我分红。我们的合伙经营持续了十八年,双方都非常成功。

由此得来的结果是:

然而公众却认为我是个闲云野鹤,总是抓住我为他们效力;政府的各个部门几乎同时都给我强加了某种职责。总督把我拉进了治安委员会,市政当局把我选进了市议会,不久又当了市政务员会委员;全体市民又推选我代表他们担任地区议会里的议员。


在本书中段,富兰克林提到他著名的十三条美德训诫,时隔两百多年依然是所有人能尝试拥有的美好品质,不分种族肤色、年龄、性别或宗教信仰。

  1. 节制。 饭不可吃胀。酒不可喝高。
  2. 缄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3. 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4. 决心。 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5. 节俭。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6. 勤奋。 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7. 诚信。 不害人,不欺诈。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8. 正义。 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9. 中庸。 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10. 清洁。 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11. 平静。 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12. 贞洁。 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13. 谦卑。 效仿耶稣和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对以上美德有一个分类顺序:节制 -> 缄默 -> 秩序 -> 决心 -> 节俭和勤奋 -> 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我简单设想了一下自己的排序,没有细想,比较粗糙:缄默 谦卑 诚信 正义 勤奋 决心 中庸 秩序 平静 清洁 节俭 节制 贞洁。细想的话许多美德都不知道应该放在哪,哪一个美德都不应当放在最后……


关于本书结尾的《致富之路》,是富兰克林贯彻其一生的原则的总结,以一种鸡汤的形式道出。与其说是致富之路,不如说是自我管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践行这些原则未必能够成为本杰明·富兰克林,但一定比不践行这些原则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且更接近成功。

懒惰抽我们两倍的税,骄傲抽我们三倍的税,愚蠢抽我们四倍的税,税务局长们即使允许减税,也不能替我们减轻或交纳这样的一些税。不过咱们听听忠告,也许还有办法。自助者天助,穷理查在他1733年的历书中就是这么说的。

怠惰犹如铁锈,耗损精力快过劳累。而常用的钥匙老是发亮,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可是倘若你热爱生命,那就别浪费光阴,因为光阴正是构成生命的原料,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我们在睡眠中度过的时光未免太多!忘记了睡着的狐狸抓不住鸡,人在坟墓里将会睡个够,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我们在睡眠中度过的时光未免太多!穷理查说得好,浪费时光一定是最大的挥霍,因为他在别的地方告诉我们:光阴一去不回还。而我们所谓的时间足够,总是证明时间不够。那就让我们起来行动,行动还要得当。通过努力我们将多做事,少困惑。怠惰使万事艰难,勤勉使一切便当,穷理查就是这么说的;起得晚就得整天奔波,到天黑还赶不完自己的工作。懒惰走路慢腾腾,穷困赶上快如风,我们在穷理查的历书上读到的就是这样。他还说,必须人逼事,勿让事逼人。睡得早,起得早,富裕、聪明、身体好。

今日事今日毕,因为你不知道明天有多少障碍,这就使穷理查说:一个今天抵得上两个明天。他还说,如果你明天非干不可,还不如今天把事做完。


最后是富兰克林一些散发着人生导师魅力的言语:

人和人有天壤之别,年长难保事事谨慎,年幼未必处处唐突。

跟自己必须朝夕相处的人交恶是愚蠢透顶的。

由于我们享受着别人发明带来的巨大好处,我们有机会用自己的任何发明为别人服务也应当高兴,而且应当无偿地、慷慨地去做。

人的幸福,因撞到千载难逢的大运而得者为数寥寥,由日积月累的小惠而生者比比皆是。

绿箭侠

2024年4月9日 13:52

You Have Failed This City!

Arrow

时隔多年终于把大学时期未看完的 CW 台柱子看完了,前后历经约半年,看完大结局后有一种恍惚感。在《绿箭侠》和绿箭宇宙(Arrowverse)其他剧集热播的那些年里,隔壁 MCU 正在大杀特杀,12年《复仇者联盟》,14年到16年连续交出《美国队长2》《复仇者联盟2》《美国队长3》几部佳片,到18、19两年两部复联3和4达到漫改电影的巅峰;华纳的 DCEU 则不断陷入各种高层纷争,烂片频出。华纳把版权下放给 CW 后,终于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在没有多少支持和预算的情况下,给出一个高于及格分的剧集。

凭印象写下绿箭八季以来所有大反派:Malcolm Merlyn 梅林,Deathstoke 丧钟,Ra’s Al Ghul 雷肖古,Damien Darhk 达克,Prometheus 普罗米修斯,Cayden James 黑客凯登,Diaz 迪亚兹,Emiko 惠美子,Anti-Monitor 反监视者。支撑至少一季(半季)的反派应该就是这些,其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季的普罗米修斯(蔡斯)和第二季的丧钟,我甚至喜欢蔡斯更多些。在我心目中,只有丧钟和蔡斯让奥利弗吃瘪并怀疑人生的,尤其是蔡斯,直接让奥利弗说出自己出道时只管杀人的原因:我享受那种快感。剧集在此时回忆部分恰好放到奥利弗在俄罗斯时的黑暗操作,把一位黑帮分子剥皮,安纳托利问他为何做出这种行为,奥利弗的回应是:我在练习。第五季直接把绿箭侠这个角色拉到一个新高度,用一种陌生的视角去审视这样有着黑暗面的超级英雄。

其他反派则受限于各种原因无法发挥更多,例如第三季的雷肖古,作为蝙蝠侠几十年来的伟大对手,与蝙蝠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W 主打绿箭侠,于是在很多情况下把绿箭侠作为一个光明一点的黑暗骑士来打造。因此在剧中,雷肖古这个角色只能限制在“星城已经无药可救只能完全摧毁重建”的典型反派和“你再如何厉害我都是你师傅不可能超过我”的范围内。也因为这样的设定,导致雷肖古的死和刺客联盟成员的战斗力有各种程度上的削弱,以至于在有些场景显得有些弱智。另外就是复活之泉的设定在后期变成绿箭侠团队成员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的工具泉,失去原著中的稀缺和神秘感。与雷肖古相关的还有塔利亚,作为雷肖古的女儿,蝙蝠侠的一任情人、达米安的母亲,有着复杂背景的迷人角色在第七季中成了绿箭侠的工具人,用来越狱和寻宝。


前三季算一个小单元,绿箭侠解决每一季一个大事件,每一次大事件都几乎摧毁星城 Starling City,每一季都伴随着身边重要人物的死亡。直到第三季结束,奥利弗·奎恩 Oliver Queen 带着挚爱费里斯蒂 Felicity 离开星城。

绿箭侠人称小号布鲁斯·韦恩,其实漫画中并非如此,但是 CW 的剧版有意往这个方向塑造:Oliver Queen 就是 Bruce Wayne,白天花花公子晚上行侠仗义,家族企业非常有钱,所在城市星城对应蝙蝠侠的哥谭,都是民风淳朴的小芝加哥。绿箭侠身边有一位青梅竹马 Laurel Lance 即黑金丝雀对应布鲁斯的 Rachel Dawes,一位忠诚的跟班小弟 Roy Harper 外号武器库对应蝙蝠侠的罗宾,一个正义凛然的警官 Quentin Lance 兰斯警长对应 Jim Gordon 戈登局长。从架构上看,绿箭侠确实是小号蝙蝠侠,我在看剧过程中时常把他和蝙蝠侠相比较,但是仍有涉及英雄内核的不同之处,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关于不杀原则,这一点在蝙蝠侠身上讨论众多。在漫画动画和大多数真人电影故事里许多哥谭后遗症因这条原则而起,在故事外,DC 靠着这条原则续写蝙蝠侠各个魅力反派的新故事。在绿箭侠身上却不同,关于杀不杀坏人的问题,绿箭侠经历过多次思考。在剧中,绿箭侠困在炼狱岛上的五年(以及这期间离开岛屿的时间),绿箭侠经过磨练成为超级英雄的第一步就是杀人,在岛上的困境和离开岛屿去香港的历程已经杀人无数,甚至还有不少使用酷刑的行为。这是绿箭侠/奥利这个角色的根,即一个超级英雄光明的背后已经有被隐藏起来的黑暗面,重点在于如何平衡黑暗面和光明面。这三季主线基本围绕这个核心母题在奥利身上探讨。

在星城刚刚出道的绿箭侠,借着父亲留下的小本本疯狂屠杀,不论是 BOSS 还是小弟,都是一箭毙命,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是最莽也是最爽的英雄时刻,不用背负任何责任,即使同时作为法官和执法者。在奥利眼中,坏人必须死,才是对邪恶最大的惩罚。随着这个身份的深入和民众的反应,绿箭侠被当作邪恶义警(Vigilante),而不被认为是一个 Hero。与警方的交恶让奥利陷入思考,他改变行侠仗义的方式,变得更加蝙蝠侠,把司法权交还给警方和法院,慢慢与警方关系缓和,形成微妙的合作关系。

然而邪恶不会因此停止,因为没有杀死坏人,通过各种方式重出江湖的恶棍给星城带来更多混乱,迫使奥利思考一个问题:”What have we accomplished?” 他的原则并没有带来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星城。典型的反派如梅林、The Count 和忍者大师雷肖古,在必要之际干净利落下死手。不得不说天降正义要比蝙蝠侠的不杀原则要爽快得多。


第三季隐隐透出剧本要烂的趋势,到了第四季一烂到底。第四季的魔法反派 Damien Darhk 达克在法术和体术、策略和智慧都优于绿箭侠的情况下,屡次放过后者,动机我只能理解为填满23集的要求。本身应该放在中城的反派来到星城是全面碾压,但是在结局中却被毫无逻辑地剧情杀,我看了是一脸懵逼,想学习黑暗骑士崛起却只学到了表面,甚至连表面也没有学习好。这一季带来的结果是白月光劳蕾尔(虽然角色并不怎么讨喜,却是奥利弗少有的共同成长的伴侣)被一刀捅死,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一个角色,正要展开属于自己的剧情,这样一刀无让我有些疑惑甚至愤怒。

第五季是我最喜欢的一季(有意思的是第五季在豆瓣上评分倒数第二低,只有7.1),不仅贡献出我心目中堪比蝙蝠侠的小丑的反派:Prometheus 普罗米修斯,还深入探讨了作为超级英雄(不仅仅是绿箭侠,还包括两位黑金丝雀、斯巴达、野狗们),在城市中是逾越法律和道德的私刑者还是守卫正义的执行者这样深刻的母题。其中第八集回忆杀赚满眼泪,与上一季逝去的劳蕾尔告别的桥段相当感人,也是只有长达百集的电视剧(第五季第八集正好是绿箭侠第一百集)才能做到如此感人的情节;第十七集把剧情推向高峰,即上面提到的,奥利弗在蔡斯的肉体精神双重攻击下承认自己享受杀戮快感,是奥利弗成为绿箭侠以来第一次对自己身份的否定(即便后来了证伪兽性压制人性),而后蔡斯把包括奥利弗儿子威廉在内的所有亲近的人扔进炼狱岛,季终蔡斯对自己脑袋突然的一枪和炼狱整座岛屿的爆炸,使得绿箭侠第五季摸到神剧的地板。


很遗憾,第六季没有接上第五季的神结尾,全员生还适合剧情未来发展但削弱了岛屿爆炸的杀伤力。第六季的重点放在团队内部矛盾和分裂以及一个反派团队,这个反派四个人我只记住了两个,前期老大是一个毫无物理战斗力的老年黑客凯登,到了后期被一个小混混出身的野心家迪亚兹刺死,我几乎完全忘了凯登案是如何解决的,风头基本被迪亚兹抢走,这是本季编剧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没有抓到主线核心。一方面让奥利弗成为星城市长,紧接着主角团内讧,试图表达关于义警行为准则的探讨和与普通人身份的切换难题,市长和义警身份的互相切换,让主角团之间的吵架戏又臭又长,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反而让城市更加腐败低下,迪亚兹趁机猥琐发育,机会一来就夺走黑帮老大地位。第六季第十九集专门留给迪亚兹一整集的时间讲述他的故事,单独拎出来还挺不错,战斗戏把迪亚兹拍成 John Wick,但是安插在整个剧集里,就突出人物性格前后矛盾,风格不统一。由于以上这些问题,加上主线不清晰、支线乱七八糟(其中还有奥利弗和迪哥二人谁当绿箭侠的争论),导致这一季观感特别差,看完也没有记住什么,只记得迪亚兹成为黑老大,奥利弗被捕入狱,然后迪亚兹要在下一季继续活跃。还有影响最重的问题,就是迪亚兹这号反派,相比前几季的反派(丧钟、雷肖古、普罗米修斯)太没逼格了,严重拉低了绿箭侠的档次,这样一号人物还扯皮了两季多。

第七季前半段奥利弗在狱中的故事线,评分特别高(豆瓣8.1,仅次于第八季的9.0),我不是特别喜欢,也许是联动集出现太多以及时间线混乱的原因。这一季还加入了未来线,讲述几个老英雄和他们的后辈的故事,重点放在了长大后的威廉和奥利弗女儿米娅身上;此外还有新的拍摄手法,例如头几集的纪录片形式和某集致敬《土拨鼠之日》《明日边缘》这类时间循环电影。出狱后的奥利弗对阵同父异母的妹妹惠美子,故事不好不坏,至少主线没有崩离太远,也解答了头两季的一个伏笔。此外,奥利弗在不同场合与身边亲友战友一个个告别,仿佛也在向观众告别,直到季终出现的那个墓碑,提前预告奥利弗将为了更大的危机牺牲自己,用了整整一季来铺垫。


这个危机就是最终季的无限地球危机,联动了另外四部 CW 剧集,这些联动看得我脑袋发懵,许多剧集不看接不上故事,看了又感觉浪费时间。我没有对这些联动集留下太多印象,印象最深刻的联动都在早期:不死野人和地球X,有趣又不失严丝合缝。无限地球危机不仅故事线混乱、特效糟糕、叙事降智,最后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哪部剧集,英雄过多也使我很难融入剧情,看着容易走神,全靠一些角色的个人魅力支撑。好在奥利弗的故事本身还是优秀的,从第一集便开始致敬第一季的老角色和老故事,情怀直接拉满,我很难不会想起大学在宿舍第一次点开绿箭侠的那个夜晚。仅凭这一集,第八季就配得上9分,因为观众能明显感受到制作团队对绿箭侠的理解和对老观众的尊重。另外就是最后一集的一次长镜头闪回,是绿箭侠八季以来最优秀的动作戏,让人目不转睛。

2012-2019,这八年来许多小孩长大成人,许多学生变成螺丝钉,许多年轻人步入中年。奥利弗从一个花花公子富二代成长为拯救城市、甚至整个(多元)宇宙的超级英雄,优秀的后辈接过他的衣钵,继续战斗下去。这样的叙事在2024年已经显得非常老套过时,但我仍偶尔怀念崇拜超级英雄的时期,和曾有着英雄史观的自己。活在大小银幕的超级英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不知何时才会到来。

三体问题

2024年3月25日 23:02

一个周末的时间品鉴完网飞三体,有三体腾讯剧版珠玉在前,网飞三体就像一坨。原著1.5本的剧情压缩到8集(一集60分钟)的剧情里,意味着大量情节的损失和魔改,其中最大的问题在选角和内核上。

叶文洁这个关键角色,成长过于扁平化,剧本删掉许多关于叶文洁心理和世界观变化的过程,加入无用又难受的吻戏(跟白沐霖和伊文斯都有),无论青年还是老年叶文洁都没有表演出那种对人类未来绝望的淡然和对三体人来临的向往,反而突出了愤怒、怨恨和刻薄这种负面情绪的气质;汪淼是女性这还是小事,但是她跟罗辑关系暧昧;罗辑是个没事抽大麻的黑胖,毫无原著罗辑的浪子气质,这是我最无法接受的选角;程心早早出现,圣母气质一如既往,但是在有限的剧情里显得没有原著那么令人讨厌,可能是时候未到;章北海是一个印度裔军人,从设定到选角都与印象中的章北海格格不入;还有云天明的角色,直到群星计划那集我才发现原来这家伙是云天明,并且早早把脑子发射到太空里。

比较能接受的选角只有王饰演的大史和洋葱骑士坎宁安饰演的维德。并且网飞为了叙事节奏和方便,把所有主要角色都集中在一个时期,我很难理解汪淼、罗辑、程心、云天明、维德这几个人互相认识,ETO 相关剧情完全删去,这样设定的结果简化了剧情,但是显得三体人入侵这种跨越全种族的几百年的史诗仿佛是几个人的小圈子里发生的事情一样,三体的内核因此丢失,全人类共同对抗三体人的宏大叙事没有了,人类内部的斗争和博弈显得像过家家。

优点其实也是缺点的反面,网飞的制作、布景、摄影、打光、运镜和构图等硬件水平都比鹅版好了不少,三体游戏的呈现整体还不错,尤其是脱水和浸泡部分。但是压缩剧情的问题也同样出现三体游戏里,原著里汪淼独自攻关游戏关卡,破解三体难题,这部分剧情是全书的关键之一,是三体人来地球的动机,网飞版把游戏简化至极,把攻关人物换成程心和胖汪淼(也有可能是沙瑞金),程心的核心目的莫名其妙变成拯救一个小女孩(考虑到这是程心倒也合理),游戏在莫名其妙中草草结束,维德莫名其妙进来,结局连 ETO 杀手的角色也因不明原因进入游戏,整个三体游戏部分突出一个莫名其妙。

宇宙闪烁和古筝行动这两个关键剧情也被鹅版的呈现完全压制,宇宙闪烁的演绎形式让全世界人都看到了,而非原著中熟悉宇宙学的科学家使用高清检测仪感知,并且网飞版闪烁效果极其粗糙,像是实习生花一下午时间学习 AE 后制作出来的效果,这般处理导致这个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走向完全不同的路线(从提速剧情发展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闪烁的原因变成智子展开包裹住地球(展开部分效果还算过得去,天空之眼比较惊艳),原著中并不存在这一描写,并非所有人类都在这个事件后得知三体人的存在。

古筝行动就是灾难。这个行动的准备过程几乎没有,两句话草草带过,原著中各个国家和精英互相之间的智慧输出和互相揶揄十分有趣,鹅版这部分还原得相当漂亮,网飞版受限于剧本长度完全舍去,从结果来看,就是英国人自己搞定的。特效方面,船体被切割的表现形式渲染十分糟糕,有一种三流网游的廉价感,仿佛学动画三年但由于预算不足和机器配置不佳导致这个结果;在内容上,给审判日号上安放了本不应该出现的学校和小孩,可能是为了表现出伦理冲突?伊文斯在临死前还能把核心数据带走却不摧毁,这个动机非常不符合逻辑。汪淼观察审判日号被切割的心理煎熬和考验,冈萨雷斯完全没有表演出来,这一部分完完全全被腾讯版张鲁一碾压。张鲁一在这部分的表演是第一档的。

还有一些细节让人感到疑惑甚至不适:

  • 开篇文革批斗戏份,大标语写的是【打倒社会帝国主义】,这个标语本身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使用时间是中苏交恶时期(1969年),而非剧中的1966年,更匹配当时的标语应是【打倒美帝国主义】或者【打倒走资派】,片方甚至不用“苏修”二字,而是从那么多标语里选中一个最冷门的,令人十分疑惑,很难不从一些特别的角度思考动机;
  • 三体人在原著中有官方英文名称:Trisolarans,然而在整部网飞剧集中都使用 San Ti 这个拼音译名,完全不相信片方不知道三体人有官方英文名字,毕竟审判日号、智子等都使用了相应的英文名称;
  • 在古筝计划中,女汪淼提了一句人类制造的原子弹最终导致广岛事件,这很难让人不想起《永恒族》里相关的桥段,从什么角度想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 叶文洁在暮地跟罗辑的对话,原文是关键的伏笔,直接让后者推演出黑暗森林理论,而在网飞三体中,叶文洁对着黑罗辑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地狱笑话,具体内容是爱因斯坦在天堂拉小提琴被上帝打蛋蛋……我无法理解当时当下的叶文洁会一脸严肃说出这么一个笑话,放在任何场景里都显得无比突兀和莫名其妙。

总之这是一坨巧克力味的屎,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内核被甜蜜的糖衣包裹。 相比之下腾讯版已经过去一年仍然让人回味其中的亮点,特效方面包括宇宙闪烁和古筝行动的展现,王子文、陈瑾老师、张鲁一和于和伟们的表演,一些还原原著和锦上添花的对话,都使得腾讯剧版在各个方面都是比网飞版更优秀的作品。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在于一位有着充分的尊重,和另一位不自知的傲慢。

2024春节观影

2024年2月17日 23:15

今年的春节档是中国影史最高票房(80.2亿,截止2月17日),我观看了其中三部电影。《熊出没·逆转时空》不是我感兴趣的类型因此没看。有趣的是还有四部退档,《红毯先生》没来得及看。万幸这次观看的三部电影在我的标准里均超过及格分,没有碰到像去年《消失的她》那种屎。

热辣滚烫

2024-02-11 YOLO

就像剧本里讲的那样,贾玲至少赢了一次。她饰演的是一个无限趋近于演员自身态度的角色。

戏外,我相当佩服贾玲能在一年之内减肥100斤。这个元素被片方拿来营销,引起不少自媒体的反感,在电影上映之初就对电影毫不吝啬批评,把贾玲塑造成一个为了商业利益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人。我寻思电影本身不就是商业活动吗?她选择减肥作为营销手段,在我看来没有任何问题。我因为上映两天后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评价吸引去看这部电影,我的观后感是合格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很突出。但是缺点并不会掩盖贾玲的意志和付出这两个客观事实。这两个事实在事实上便足以激励人。

剧本方面有明显的亮点和缺陷。亮点是讲故事的节奏相比《你好,李焕英》更加成熟有度,许多桥段和剧情处理有明显的贾玲风格,包括对反转技巧的使用和在合适的地方煽动观众情绪。剧情本身有一些笑点融入相对自然,比过去几年一众沈腾电影都要更自然些。缺点也很明显,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为了突出主角的成长,几乎所有配角都是扁平工具人,为了主角成长而服务,并没有完成各自的角色弧光。另外在第三幕高潮部分,对升格技术的使用过多,显得该处太拖沓,一定程度破坏剧情前面聚集起来的情绪。结尾的处理没有过于套路,而是处理得更加现实,这一点加分。

综上所述,电影戏外的故事占据太多叙述空间,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电影的缺陷。但电影本身是合格的,我的观后感较为舒适,在剧情中也感受到触动。很遗憾过于突出的商业营销引起不少潜在观众的反感,直接流失这部分票房,否则我想票房还能再高上一些。

飞驰人生2

2024-02-12 Pegasus 2

这是一部最不韩寒的电影,也是全面超越第一部的电影。《飞驰人生2》最小化韩寒的特点,突出剧本和人物塑造,段子和金句克制收敛,最终电影完成度非常高。

先从大场面和特效说起。最后赛车场面相比第一部质感提升一个层次,更复杂的路面和天气状况,更多元的赛车视野,多到看不懂的赛车专业术语(韩寒本身是一个国内顶级专业拉力赛车手,在这方面基本不用担心),以及“幽灵车”的出现让我这个从小玩赛车长大的小孩心里一惊,又感到温暖。幽灵车相关的故事有些十分感人,《飞驰人生2》为这些感人的故事再增添一笔。电影的第三幕有一个细节,当主角团队正式完成参赛的所有检测项目后,电影直接转场到正式赛事的一部分,中间去掉从准备到上场发车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处理。

角色的完整弧光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沈腾贡献出也许是生涯最佳表演,完美诠释张驰这个中年失意男子的角色。剧中的几大高光时刻均有沈腾完成:主角赛车团队解散的夜晚,独自一人开着车在练车场上绕圈然后大意翻车,张驰解不开安全带拿不到手机,在原地倒吊着嚎啕大哭,同时电台放着运动员光荣退役的信息,这一段表演感染力极强,我忍不住眼眶湿润;另一个高光时刻是在赛事回收车厂,见到自己五年前的赛车残骸,再看到自己丢失不见的铅封,五年来所有的不解、不如意和委屈都在此时爆发,但郑恺饰演的赛事负责人冷冰冰的问他:“你不是说你尊重规则吗?”张驰的回应简单有力:“我是尊重规则,但是它他妈的得公平啊!”这一段的表演十分完美。另外还有一段和魏翔饰演的叶经理的对手戏,在碰撞实验现场,又是阶梯,又是那首光辉岁月,只不过角色和位置互换了:在第一部中,站在上面的是张驰,叶经理在下面,叶经理首先喊出“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这一部中变成张驰喊出,等待叶经理的回应。叶经理愣在原地,最后冷笑一声说,“问谁又能做到呢?”让人唏嘘不已。

剧本的节奏把控到位,笑点丰富但不刻意,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摆脱了过去韩寒电影金句合集的缺点,成熟不少。电影中的笑点呈现大多数非常自然,不会让人出戏又恰到好处,影厅经常响起哄堂大笑。几个配角没有像隔壁《热辣滚烫》那样纯粹为主角成长服务的纯工具人,而是有各自的弧光。出场不多但是重要的辛厂长(贾冰)、天才车手厉小海(范丞丞)、老搭档孙宇强(尹正)和记星(父王)都没有给剧本拖后腿。其中孙艺洲饰演的驾校学员/领航员刘显德贡献出超多笑料,甚至在彩蛋中贡献全场最佳。

缺点方面,大赛的过程主角光环过于明显。在所有硬件条件都不支持的情况下,主角团硬是靠着运气和开挂度过所有难关,完成最终心愿,即使在对手下阴招的困境下也能无伤通过,冰雹天气超出物理规律的驾驶,有些许机械降神之感。对于一些情节的处理过于理想化。另外是范丞丞的演技实在难堪大用,在几场与沈腾的对手戏中完全没法看,没有接住沈腾的表演,这是为数不多出戏的部分。最后是不是缺点的缺点:片中几乎没有女性角色,我是看完电影才发现这一点。

结合刚看的《热辣滚烫》,电影第三幕有一处情节处理(电影手法和思想表达)几乎与热辣滚烫的一处处理一模一样。

电影的内核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找回梦想的实现。相比《飞驰人生》中稍显纯粹的理想,《飞驰人生2》更落地,更现实,几乎整部电影前中期都是认命和妥协的过程。电影想要告诉我们,遇到类似现实困境,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不懈追求、可以躺平,可以换一条赛道,也可以像电影中那样,“我尝试过无数次,机会只会出现在其中一两次”,然后在机会出现的时候,用力抓住他,其他的都不重要了。毕竟贵为天才车手小海,他的梦想不过是在巴音布鲁克的赛场上,有一辆赛车的后车窗能贴上自己的名字而已。

第二十条

2024-02-17 Article 20

老谋子继《坚如磐石》后的又一部电影。主题很正确,立意也很好,演员们飙戏很投入很爽。重点戏份是雷佳音、马丽和陈明昊在车上吵架的戏,建筑工地顶层赵丽颖的戏,高叶和雷佳音在检察院办公室的戏和雷佳音的高潮戏份。这部电影有很多狂飙中的老熟面孔,看的过程总会跳戏到狂飙里。高叶的演技差点火候,时不时看出狂飙里大嫂的影子,妆容和角色性格都有些相似。张译饰演的张主任总有一股警察味儿,不知道是我刻板印象了还是张译的演绎出了问题。最惊喜的演员是赵丽颖,完全摆脱小花的桎梏,把一个坚强的母亲饰演得很动人。另一个是范伟,我花了很长时间判断刘老头子这个角色是不是范伟饰演的……

电影的问题比亮点要多些。节奏方面,电影用三线叙事,但是在第一幕和第二幕里三线基本互无关系,分不清主线或者支线与主线脱离,找不准电影想要表达的核心故事线,一直到第三幕结尾才交织。个人认为在节奏上的处理有一点问题。表演方式方面,雷佳音、马丽的演技都很好,但是在大部分吵架戏里,他们的演出方式偏喜剧甚至喜剧,虽然内容是生活化的,但是刻意的台词经常让人出戏。好笑是很好笑,但似乎和本片的主题内核不太贴切。但是开片能看到开心麻花有参与,也可以理解。还有一个问题是煽情部分,在一些情节到达情绪顶点时,为了煽情而做的处理(更外放的表演、更动情的 BGM 等)显得格格不入,不知道是我的原因还是电影处理的原因,怎么看都不太像老谋子的手笔。

最后要感谢昆山龙哥案,没有他,中国的正当防卫法条还要再落后十年。片中的台词有几句我很喜欢:“做正确的事要付出代价,但不能因为付出代价就不做。” “我们判的不是案件,是别人的人生。”


另外我还看了一些线上电影,其中有正式上映的也有国内没上映的。

目中无人:以眼还眼

2024-02-10 Eye for an Eye

2022年谢苗的目中无人是继《绣春刀》之后又一部拍出自己独特味道的古装武侠片。时间设定在唐朝末年,然而剧情中许多地方都刻意避开反映时代背景的元素。就是简单的捉刀人(打手/赏金猎人/雇佣兵)复仇的故事。

第二部延续第一部故事简单直接、短小精悍的特点,重点依然在放在动作戏上。第二部的故事较第一部更加丰富,小孩张小渔(杨恩又)的加入让几个主角有了完整的人物弧光。杨恩又小演员很有灵性,表演给电影加分,故事没有拖后腿,甚至在一些情节中起到超强辅助的作用。

动作戏和镜头调度方面一如既往优秀。一对一或一对少数动作戏完成度非常高,拳拳到肉,动作设计有新意,镜头调度和剪辑没有喧宾夺主但是观感上佳。缺点还是同样明显:群动作戏偷懒成分很高,第一部受限于预算,群动作戏用蒙太奇的方式演绎,效果不算特别好但是及格,但是第二部的群动作戏(结尾2vs300部分)以同样方式处理,但观感上变成“这就打完300个了?”一定程度上起了反效果。好在一对一动作戏仍然十分优秀。

养蜂人

2024-02-01 The Beekeeper

久违的杰森·斯坦森动作爽片。我对这种动作电影的剧情几乎没有多高要求,只要流畅讲完一个故事就可以,这部电影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且节奏紧凑,毕竟时长只有105分钟。这么短的剧情里想要塞入许多内容是不现实的,剧组非常机智把所有剧情都服务于【复仇】这条主线,其他内容一笔带过,没有任何深入探讨(也没有意义)。主角和配角的动作戏爽快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废话,突出一个“正义执行”。剪辑起到优秀的锦上添花作用,整体看下来,不会记住任何剧情,但是会记住一些设计出彩的动作桥段。


接下来会补看一部春节档遗珠:《年会不能停!》,已经在B站上线。

《海王2》与 DCEU 的终结

2024年1月10日 00:30

12月23日去看了 IMAX 版本的《海王2:失落的帝国》。影院配置拉满,时间选得刚刚好。这是我在 DCEU(DC Extended Universe,DC 扩展宇宙) 中给作为 DC 粉丝的自己一个交代。

温子仁执导,海王杰森·莫玛、海后安珀·赫德、妮可·基德曼、弟弟奥姆帕特里克·威尔森和黑蝠鲼(抱歉演员名字太难念)悉数回归,剩下的角色除了一位印象较深刻的韩裔科学家之外,再无印象(以及一只大蟑螂)。这些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温子仁、莫玛和制作团队给这一部 DCEU 最后上映的电影一个体面的结束。《海王2》剧情上无功无过,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要角色人物弧光合理发展;制作上特效到位(尤其是海底世界全景亚特兰蒂斯和失落的帝国:涅克鲁斯),BGM 没有第一部那么惊艳,但也不至于不及格。我相信这些都是温子仁和莫玛的大力把控才能避免《海王2》沦落为《正义联盟》(院线版,非导剪版),或者《猛禽小队》、《沙赞2》、《蓝甲虫》那种垃圾制品的原因。

电影的结局让我和朋友们一脸懵,为防止剧透,此处用此形容:结局是米其林三星大厨在你面前花一小时精心做好一道菜然后反手倒进垃圾桶的那种美感。除此之外,关于电影内容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它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超级英雄片续集,没有与其他超级英雄有任何形式上的关联,在强大的戏外纠纷作用下,能够生产出来的最好作品之一(另一部是《闪电侠》)。虽然这部电影没有出现本蝙(两年前莫玛放出和大本的合照表明),剧本也一改再改,上映日期变动七八次,但好在没有把海后安珀的戏份完全删除,这个角色对于海王本身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在成片中可以在许多地方见到许多剧本剪辑拼接的痕迹,以及安珀本人时而不在状态,与其他演员之间没有产生很强的情感关联。但是这些因素,放在现在这个阶段都已经不再重要,以后再也没有 DCEU,没有选角如此完美,底子如此扎实的好牌能被打得稀烂。实际上在6月份的《闪电侠》中,DC 宇宙已经被官方重启,以后称为 DCU(DC Universe,DC 宇宙),《海王2》在其之后上映完全是因为高层和两个制作人(主要指滨田沃特和滚导)的骚操作,把好好的金子整成一坨。


回望始于2013年6月《钢铁之躯》的 DCEU,出道即巅峰,十年前的电影即使放到现在的超英电影里也是无懈可击。选角上,亨利·卡维尔的超人,AA 饰演的路易斯,凯文·斯科特纳饰演的养父,罗素·克劳饰演的生父,每一个选择都是神来之笔。导演是扎导扎克·斯奈德这是他的第二部超英电影(第一部是《守望者》),编剧、监制和故事都出自诺兰之手(另一位是大卫·高耶,《刀锋战士》系列、《黑暗骑士》系列编剧),还有配乐汉斯·季默大师,强大的阵容让这部电影几乎不可能出现大问题。在这样的阵容下,电影在叙事、特效、动作设计、角色成长方面几乎是超英电影难得的巅峰。结果证明,成品在票房上大成功,反应虽褒贬不一,但是一下子击中我的心。现在仍然时不时把原片翻出来细细拉片回味。

接下来华纳和 DC 开始着急了,因为隔壁漫威已经搞出第一阶段五部 MCU,尤其是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更是爆杀当年其他所有电影,第二阶段的《美国队长2》和《银河护卫队》已经打得火热。高层想着第二部电影直接上蝙蝠侠大战超人(再加入神奇女侠)这种爆点,于是在《钢铁之躯》上映后短短数月便开始紧张制作《正义黎明:蝙蝠侠大战超人》。这一部和下一部《正义联盟》在两篇旧文中(Wonder Woman: DC影业的翻身之作?一个让我看不懂的正义联盟)有所提及,不再赘述。

这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在成品方面从《自杀小队》到《神奇女侠1984》再到《蓝甲虫》,完全看不懂华纳和 DC 到底在干什么,电视剧只有一部《正义使者》,所幸成品还算优秀(滚导的骚操作虽然多,但是认真制作一部相对独立的影视剧还是时有佳作),然而被迫取消的影视剧项目有足足17部之多;戏外高层各种明争暗斗以及和各演员之间的纠纷把项目搞得似一盘散沙。后期能拿出来的作品,可能只有《扎导版正义联盟》、《黑亚当》和《闪电侠》。

《扎导版正联》与院线版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剧本,长达四个小时的剧情分为六个章节,如同单元剧般讲述了一个6集的超高信息量的故事。理性分析,《扎导版正联》并非完美甚至有不少欠缺之处,但是给这部电影赋予更高意义的是 #ReleaseTheSnyderCut 运动。这个运动起自超过18万人签名的导剪版线上请愿书,演员、导演以及剧组成员的支持,加上一些人员与华纳和流媒体高层的接触,最终促成了《扎导版正义联盟》的完成。本片播出之日,DC 粉丝过大年!

《黑亚当》的彩蛋出现了亨利·卡维尔的超人。遗憾的是,预想中的超人 vs 黑亚当不会再出现,至少巨石强森这个版本的黑亚当战斗不会再有。这部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巨石强森对黑亚当的演绎,其次便是漫改宇宙中为数不多的左翼运动描述。《闪电侠》也是一路跌跌撞撞,早在2013年便宣布计划2016年上映,然后一路推迟到2023年,期间换了6任导演、9任编剧和5任制作人,以及数不清的演员变更,电影的开发制作本身比电影剧情还要跌宕起伏。好在最终成品从各个方面都过得去,除了结局和彩蛋中恶心了一下观众和老演员,其他都算得上及格。至少在这些年来的漫改电影中值得一看的选项。

沙赞系列、自杀小队系列和蓝甲虫没有提起的必要。以后再无 DCEU,隔壁 MCU 自第三阶段结束以来就没出过几部好东西,漫改电影宇宙已经进入黄昏期。我的关注重点也就慢慢从漫改电影转移到独立剧集和其他类型电影去了。

从《笔记的方法》中学到的笔记的方法

2023年11月28日 00:29

flomo 两位作者刘少楠和刘白光的新书《笔记的方法》于十月底发布,我用一个多月时间边读边实践,总阅读时间接近6个小时。仔细读完全书,获得一些心得和可以马上实践的纲领。感谢小胡同学的赠送。

本书开宗明义说明记笔记的最终目的:增援未来的自己。书中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思想,通过三个部分来描述这一点:怎么用笔记、怎么记笔记,以及怎么获取高质量信息,另外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讲述记笔记的心法,把记录笔记这件事分为术和道两个方面。这样的顺序非常适合边读边上手实践,但是作为读后感,顺序可以稍微打乱一下。两位作者比较克制,除了在书中穿插的案例提到器(flomo)以外,只有一个小章节介绍了自己开发的笔记工具。我在阅读之前以为作者会从器出发介绍笔记的方法,惭愧惭愧。

记录笔记的真正顺序应该从书中的第四部分《心法篇》开始。核心思想是:以我为主,持续不断。笔记首先是给自己看的,持续下去才能产生质变。拉长时间来看,这个过程是不断优化笔记行为以及内容的过程。

为了理解什么是增援未来的自己,书中提了一个直指核心的问题:现在记录的笔记是否对未来的自己有益?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能够思考一下这些小问题:

  • 我未来成长的大方向是什么?
  • 我要积累什么方面的知识?
  • 我应该把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能够投入多少成本)?
  • 为了最主要的领域,我应该放弃什么领域?
  • 我能够把记录下来的知识应该到什么场景?

这几个提问下来,基本把我不知道记什么的问题解决了。

想清楚这些问题以后,接下来必须去实践。用作者的话来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理论上,理论和实际是一样的;实际上,理论和实际并不一样。” 因此为了真正达成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做到知行合一。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设置提问机器。所谓提问机器,是一个记笔记的驱动器和指南针,用来保持所记录的笔记在能够增援未来的自己的路上。客观环境是一台优秀的提问机器,它能给人指明方向,并且提供实践的机会。毕竟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我所用,只有实践才能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在真实环境中,提问机器能提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提问机器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一个长期又具体的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最为具体,同时兼具实践性。如果在工作中不写工作日志,那会是相当大的损失。书中的第二部分《记录篇》详细讲解了这一部分。

有了起手式,接下来便是持续不断执行下去。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设计一套激励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控制记录笔记时的主观意愿、设计客观环境和根据价值观管理时间。这三点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欲望和押注在正确的事情上。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管理文章里,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思路:控制每日记录笔记的上限,而不是下限。这样可以保护“欲望的火苗”,从而能够达成持续记录的目的,而不会因为一下子满足而泄了气。除此之外,在大方向上设置大于一个领域(记录笔记的对象),在一个领域卡壳时灵活切换至另一个领域,这也是保护火苗的一种方式。最后,在一个比较高的时间范畴(日、周或月)观察自己的可支配时间,根据自身意愿把精力押注在不同事情上。这样的押注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愿意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ta 就会趋向于成为那样的人。

什么是在实践中学习:躬身入局,承担明确责任,感受切身痛苦,直面具体问题。

有了道,接下来就是术。术分为两个方面:如何记录笔记和如何使用笔记。

如何记录笔记

记录笔记的最终目的是增援未来的自己,对于记录笔记这个过程就是信息预处理。简而言之一句话:先思考,接着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然后重复这个过程。笔记在这里作为思考的媒介。书中用了一些理论来解释为何要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例如费曼学习法和必要难度理论,具体到实践上,我已应用费曼学习法有一段时间,对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在笔记内容方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不知道应该记什么】的问题。书中给出了几个方向:这个灵感很棒,这个信息很有用,这个感受很美好。这些内容同样适合记录,仅有公开与私密的区别。根据费曼学习法,如果能在经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获取的信息,那么这个信息极有可能成为适用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记内容通常都是非常个人化的。笔记不会是百科全书,也不会是使用手册,而是为我所用的知识。

具体到可以记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反直觉信息,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实战经验。

获取反直觉信息的条件是学会逆向思考和拥有好奇心。二者有其一或者皆有之,均容易发现反直觉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对抗思维惯性,有时会开启新的思路。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开始记录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试图达成书中的目标:通过长期的情绪记录和环境来找到引起情绪波动的规律或原因。但是在实践中,我几乎情绪一直在波动,于是笔记长成了日记的形状,干脆我在 eDiary 上继续写日记好了,这样也能提供一个将来反思的地方。

实战经验如上所述,我会用各种形式记录下工作日志,包括文字、表格和图片等。这对我的工作进步帮助非常大。笔记的目的除了输出文章,还有解决现实问题、影响现实世界。我想这也是影响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工作记录,我未来还有一个改进方向:记录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缺失的部分正在阻碍我继续精进我的业务能力。

对他人有用与否是后话。为了方便快捷记录这些笔记,一个趁手的工具就显得很重要了。我重新开始审视 flomo 这款工具,并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上。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分析标签、文件夹和分类方法。原则只有一个:适合自己。分类方法是很主观的,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全凭个人需求,没有固定范式。判断一个笔记系统是否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于其能否增援未来的自己(找到想要的信息方不方便,笔记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有效)。对于正在寻求笔记系统的人来说,本篇会很有帮助。

书中另外总结了记录笔记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据我的经验,最大的误区在于形式大于内容。什么工具、方法论、笔记系统都是次要的,内容本身是否对未来的自己有用才是笔记应该具有的意义。

如何使用笔记

记录完笔记只是开始,让笔记真正为我所用,需要在记录之后去优化它。优化包含两个方面:精炼笔记内容和持续回顾。根据书中的说法,回顾是对抗遗忘曲线的最好方法。核心原则是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的增量。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更好调用笔记(核心依然是增援未来的自己),精炼的过程也能顺便锻炼自己的内容提炼能力和思考能力。精炼和回顾的核心是要思考,思考我为什么要记录这个笔记,什么是值得记录的,什么内容不值得记录。回顾的过程中联系笔记上下文、建立笔记(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记录这个笔记的动机、这个笔记之前和之后记录的相关笔记),还能加深笔记的印象,对于当时比较模糊的知识能够逐渐提炼出主干,对知识的结构理解更加清晰。

在这一点上,我常常犯一个错误,就是把笔记做得又臭又长。根本原因是不敢放弃不重要的内容,也很难判断出哪些是重要的内容。我现在会以一周为周期,回顾上一周做过的所有笔记进行删减。输出也同样,任何形式的内容都值得一再精炼和删减。

如何获取高质量信息

这一篇也相当重要,决定了摄入的内容是否有营养,能否在未来帮助到自己。书中仍然是说明获取信息的道和术。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特别主观的项目,不同的人对于不同信息的需求不同,摄入的来源也不同。但道是可以相通的。我重点尝试理解获取信息的道。

一个客观现实制约着人类获取信息:人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知识中去。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博客副标题 “以有涯随无涯” 不过是激励自己满足求知欲的方式)。因此,设定自己在某个领域获取知识的边界就尤为重要。

通过具体问题来指导自己获取具体的信息,这样不会让自己陷入漫无目的的知识汪洋中(除非本来就想这样)。

获取信息的过程需要保持质疑之心。具体到信息源上,注意对绝对词汇提高警觉(例如绝对、一定、必然、永远、所有等,这一招对当前自媒体环境特别有用),然后对信息源进行事实核查,对文中表达的观点进一步思考:ta 说的对不对?有没有实践意义?有没有适用的场景?

以上三条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另外是两个容易在获取信息时陷入的误区:信息成瘾和信息茧房。信息成瘾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大量摄入信息时,我们需要时常提醒自己,到底是对【获取信息这个行为】本身成瘾,还是对信息本身的质量成瘾?

信息茧房是一个更庞大的话题,需要单独一个篇幅来分享。书中点到即止。

关于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术,书中讲解非常详细,有许多真实案例辅助。浓缩几个我认为最重要的核心观点:减少非客观、缺乏事实验证、挑动情绪的、只能带来情感舒适的信息源;增加书籍(文本)以外的信息源,例如线下的环境和人;多重角度看待信息源。在看待信息源时,先精确定义概念再进行讨论,否则后续的思考和讨论毫无意义。


后记

《笔记的方法》是小报童的一个专栏集结成书,原来叫做“知识资产”(后来我才知道本书就是原来的“知识资产”,即 flomo 101 的完整内容),这个过程是一个作者和读者持续互动的新鲜有趣的项目。我没有参与其中,但是从作者后记看,不论是专栏的普通读者还是作者自己,参与的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在获知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持续阅读 flomo 101 的《笔记方法》部分,获益良多。出版成书后,内容更加系统,并始终从普通用户的角度出发介绍朴素的方法。这是这个时代稀有的互联网精神。

一加 Ace 2 Pro 使用体验

2023年11月14日 01:46

在购买一加 Ace 2 Pro 之前,我已经使用过五款一加手机。原本在红米 K60 Ultra、iQOO 11s 和 iQOO Neo 8 Pro 之间选择,但一加 Ace 2 Pro 临近发布,各方面硬件和外观功能都符合我的需求,价格便宜,加之我已经习惯一加独有的设计,便不如直接继续使用一加。发布会后没有犹豫多久并决定选它,8月23日开售1分钟之内下单完成(16GB + 512GB 钛空灰 ¥3399),第二天早上到手使用至今。

外观方面,后置影像模组继承一加11系列的丑陋马桶盖设计。因为材质有所升级,所以看多了也就习惯了,甚至觉得还有一点好看。面板使用曲面屏,虽然上一台用的 一加 8T 是直屏,但回到曲面屏也没有太多不适应,反而很惊喜能回到丝滑的返回操作手感。屏幕尺寸来到 6.74 寸的 FHD+(数码圈常称的【1.5K】)刷新率 120Hz,重量也因此达到 210g,比当年用过最重的一加 7 Pro 还要再重一点点。然而因为配重更科学,拿在手上并没有明显的坠手感,圆润的边框和圆角设计使其手感特别好。屏幕用上中置挖孔设计,相比一加 8T 的角落挖孔更和谐,起初不太适应,用久了便忽视了挖孔,比任何刘海屏或灵动岛都更好看和实用。屏幕面板来自京东方,色域很广,支持 ProXDR 显示,有些照片开启这个模式后特别好看。

一加祖传三段式开关重新回到 Ace 2 Pro 上,是属于一加的灵魂。8T 之后有几代取消了这个设计,引来怨声一片,终于在一加11回归并继续延续下去。这一次一加把三段式开关放在机身左侧,音量键放到机身右侧,由此带来的缺点是快捷截图操作(音量减 + 电源键)无法任意手完成,只能左手持机的情况下食指和中指绕过机身背部到机身右侧按下两个按钮这样别扭的姿势完成。于是我渐渐习惯上用 ColorOS 系统的侧边栏功能截图。因为机身左右侧按键排布改变的关系,我起初常常误操作,例如在想调节音量时按到电源键直接息屏。除此之外,这次的三段式开关没有前作那么扎实,而是有点松松垮垮,容易在尝试拨到震动时拨到静音。

这一代的影像系统我没有特别留意,可能已经到了【退烧】时期,给我一台过得去的手机,我随时可以掏出来拍拍拍,不那么在乎市面上最强的影像旗舰。虽偶尔羡慕身边朋友用上拍照超强的手机同时只用来扫码,不过很快就能放下这个执念。CMOS 用上 IMX890,是一加11同款 CMOS(IMX766 的升级款),比一加 8T 上的 IMX586 强上一大截。默认 0.6x 1x 2x 三个段位,均是等效 35mm 焦距。实际体验下来能够满足我日常拍照需求,能拍一些普通的风景和人像或有意思的人文街拍,但拍不了超远焦段或者超级夜景,也拍不了高解析的超广角或超细腻的微距。就现在拍的三四百张照片而言,我是满意手上这个影像系统的,不功不过,偶有惊喜,配得上这个马桶盖模组。我最喜欢用的是 2x 这个倍率,拍出来的照片干净、好构图又不失细节。拍照如同写作或者笔记一样,就应该无压而享受。


一加 Ace 2 Pro 的 SOC 是一代神 U 高通骁龙 8 gen 2,性能超强同时能耗优秀(在 8 gen 3 和 天玑9300 出来之前确实如此),日常高强度使用既不发热也不卡顿,这是一加的长处(现在也许是 OPPO 的长处)。最大的体验是后台应用保留数量和保留时间大幅提升,经常出现前一天晚上打开的应用第二天起来仍然在原页面并且能继续使用。我开启了 ColorOS 的内存拓展功能(存储空间拓展为运行内存)并拉满至 12GB,总内存达到 28GB(仅理论),早已不再在意应用保活问题。

充电是一绝。150W 超级闪充,5000mAh 的电池容量,支持 45W PD,不存在任何电量焦虑的可能。实测十七八分钟能从零充到满,平时剩余 10% – 20% 的电量15分钟左右充满,就是看书一章节或者看一个中视频的时间。外出带上 PD 充电头,基本上也能在半小时左右充满。晚上充电有充电保护,平时充电满速充满,对于手机这种设备我不是特别在乎电池寿命,不如在有限的使用时间里发挥其满载充电功力,享受使用手机的每个当下。

其他方面,震动马达很舒服,配合 Gboard 输入法打字哒哒哒的快感依然在。指纹模块是屏下超薄光学指纹,比短焦指纹好太多,并且位置很符合人体工学,解锁速度想闪电一样。极少出现解锁失败,反而是在系统层面会有指纹识别失效的情况。专门为湿手做过优化,在手指沾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操作屏幕。外放效果比一加 8T 优秀,但不知与其他手机相比如何,外放功能较少使用。缺点是屏幕亮度自动检测偏暗,偶尔需要手动拉高一点亮度。手机尺寸在特定场合下会突出过大和过重,即使当前市场上几乎都是又大又重的手机。没有在手机上玩游戏的需求,因此也不清楚游戏表现如何。


前段时间手机摔了一次,没有摔碎屏幕或者背壳,而是出厂膜有点破损。我找一天路过 OPPO 旗舰店,和店员简易交谈,我发现我能终身免费更换出厂贴膜(机器上显示一年三次,实际上无数次),有一台机器可以当场把需要的手机膜尺寸切割出来,店员再上手贴好,整个流程下来只用十分钟。我使用数码产品以来很少体验过官方服务,这一次让我印象挺深刻。

2023 国庆观影记录

2023年10月7日 15:39

这个假期把想看的院线三部电影都看过了,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因为各种原因也没有优秀的电影。这一年下来还是好看的电视剧比电影更多些。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志愿军:雄兵出击

国庆假期看的第一部电影选择主旋律,由于导演是陈凯歌所以观前极大拉低预期,电影看完后还是符合较低的预期的,比两部长津湖的观感更好些。

这本电影把抗美援朝战争的起因和前期经过讲得比较清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清楚也不容易),本片文戏和战争戏各占一半,勉强达到了一个平衡。文戏部分包括中央和军方几个高层领导,后期参加联合国议会的访问团,美军方以及一部分朝鲜方角色,在角色众多的情况下没有显得太乱,战场战线和战斗情况复杂,但电影仍然把几个主要角色立住了,不像两部长津湖中分不清具体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演员们的演技都过关,甚至带资进组的陈飞宇表现竟然还可以,没有拖其他演员后腿,也没有因为是导演亲信因此多了很多无用戏份,剧情安排是合理的。最大的亮点来自黄晓明饰演的三十八军三师师长江潮,演出效果几乎让人认不出来,而且意外地好,我所在的这一场有不少观众花了很长时间才认出来这是黄晓明。另外很出彩的演员有王砚辉饰演的彭老总和王骁饰演的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以及魏大勋饰演的毛岸英。顺带一提,教员和儿子之间的感情在电影里演绎得挺感人。然而唐国强老师饰演的教员总是太过霸气,缺乏一种亲民感,也许是这个剧本要求这般饰演吧。

战斗场面比较血腥,断手断脚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匕首插眼睛和穿透脖子的特写。各种血浆是一点没省,该飙血就飙血,该焚烧就焚烧,子弹打中人以后出现的血雾也有真实感。我所在场有小孩子,能注意到当血腥场面出现时,小孩的好奇和身边家长的惊慌都表现得很直接哈哈哈哈。非军迷看不懂具体战术策略,但作为外行没有看出明显 bug。战斗场面的升格使用稍显过多,有些剧情为了煽情而升格很合理,但是整部电影下来似乎用得太多了,反而起了反效果。

剩下的大多数都是缺点。例如剪辑稀碎,不论是文戏还是战争戏,尤其是电影前半部分,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剪辑,文戏讲到一半突然跳到战争戏,战争戏打到一半突然跳回文戏,观感非常不佳。怀疑是电影为了缩减时长不得不做出的调整,毕竟本院线版本已经达到141分钟,不算短了。不过在后半部分似乎调整过来,剪辑恢复正常,也有优秀的平行蒙太奇出现。然而电影戛然而止,还出现了没见过的角色,后面一查才知道原来志愿军是三部曲,这部雄兵出击是第一部。

另外是特效部分。开头火车镜头出现,我还以为是电影厂 logo,直到车厢里教员和周总理出现才发现已经是正片部分……战斗机也同样,非常明显的电脑 CG 痕迹,仿佛没有做渲染一样。希望接下来两部续集能把特效做好一点。

莫斯科行动

一部非常典型的邱礼涛商业动作片,该有的动作元素一股脑给你凑齐,包括枪战、开车(汽车、摩托车)追逐戏、美女工具人、一个正到不能再正的反派和一个邪得不能再邪的反派,在十分扁平的主要角色下演出一场90年代背景的无脑剧情。

刘德华是主要角色中唯一有属于他的魅力的,并且角色弧光较为其他角色都更完整。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在不同时期都做出符合角色设定的选择,并有合适的动机以及刘德华本人精湛的演技将其合理化。

黄轩很努力演出一个疯批角色,然而碍于外在形象和演技底子,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一个表演用力过度的、有若干莫名其妙行为动机的(甚至在角色设定本身就疯批的情况下)扁平无比的反派。例如他花了那么心思构建的偷盗计划,中间付出的成本远远超过中间的支出(包括人员、枪支弹药、一辆大飞机),违反经济学原理。

正派主角张涵予的角色比疯批黄轩还要扁平,一个伟光正的、不会犯错误的跨国警察,在抓捕黄轩和刘德华的过程没有付出过多代价,并且有各个领域和身份的高人协助,几乎顺顺利利地完成任务。

文咏珊近几年在不同电影里美得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美女工具人角色,在之前的烂片《消失的她》里也是如此。出场和下场得都很突然,人物动机的转变生硬(在一处关键情节,黄轩以及他的小弟动机更加离谱,简直是大型 PUA 现场,完全为了推动情节而编),没有给观众留下除了外表以外的印象。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充满商业元素的无脑动作片,优点是动作戏编排比较过瘾,然而有部分动作戏超出物理规律,枪战戏更是乱上加乱,几乎不存在用心的编排和调度,怀疑邱礼涛在片场压根没有想好后期剪辑该如何处理拍出来的素材。不带脑子看,可以体会到一些视觉冲击,在电影结尾收获些许感动,除此之外再无亮点,远不如前两年的《拆弹专家2》。

坚如磐石

Under the Light 老谋子的惊悚悬疑片,从海报发布开始就在期待的一部电影。可惜由于审查原因,院线版被删改得七零八碎,能看到不论是故事走向还是人物发展甚至关键剧情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修改,惨烈程度堪比当年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不过从这个残缺品看来,能感受到老谋子想表达的权钱交易和阶级差距带来的矛盾冲突,即使是这个院线版本,部分暴力场景和一些台词也已经是近几年院线能看到的最大尺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浓缩版的《狂飙》。这部电影在气质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大陆黑帮片,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反腐片或警匪片。

本片在摄影上有强烈的赛博朋克风格,随处可见的霓虹灯牌,浓烈的高饱和度的红色和蓝色,光影的运用带来大面积的黑暗,一些比较罕见的摄影角度都有独特的记忆点。看后回味总是能想起一些特别的场景,例如那座桥,那个邮轮,酒店和摩天轮。在玩弄影像风格方面,张艺谋一直有一套的。

主演方面,整部电影全靠于和伟和张国立两个人撑着,出彩的配角有李乃文和陈冲。年轻阵营里的优秀演员雷佳音和周冬雨受剧本影响太大都只是堪堪合格,并且在有些剧本里弱智般的台词和不合时宜的笑点冲散了好不容易立起来的严肃气质。两个关键角色林博洋饰演的杨晓薇和陈童饰演的黎莎拖累其他演员的表演。于和伟的高光时刻几乎占满整部电影,最高光时刻出现在第一幕火锅戏(雷佳音被完全压制)和第三幕处决女婿(孙艺洲被物理压制)以及酒店房间反杀杀手。张国立受限于剧本删改,角色定位和口音被重新处理,许多剧情因此没有得到合理发挥,但是在第二幕车上和于和伟的对戏非常精彩。陈冲说出了这部电影的题眼:士农工商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优点:暴力情节完全为了剧情和人物服务。在于和伟两场处决对手的戏份里,剧情把准备到处决的过程完全清晰一步步展现出来。尽管有不少删减,例如处决女婿的戏份(五下减少为三下,有明显剪切痕迹);第二场酒店反杀杀手的戏份更是有了犯罪动作片的质感(暗杀前紧张气氛的营造,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能表现当时场景的第三人称视角运用,暴力发生时的突然和发生后的收尾工作)。在第三幕的一段剧情中,周冬雨面对暴徒先是鸣枪警告,之后见无效便毫不犹豫地开枪,一枪接着一枪干倒四五个,直到突然被其中一个暴徒割喉倒地,血液喷溅。这一幕甚至让人感到特别意外,这是国内院线电影非常少见的演绎方式,就这样赤裸裸展现出来。没有升格,没有特写,就这么突然发生了。我希望国内电影涉及相关情节多多采取更加合理的表现形式,例如这一部中的处理。

剧情方面如同第一段所言,没什么可说的。不过要说这个国庆假期最值得回味的电影,那只能是坚如磐石了。


GT赛车:极速狂飙

Gran Turismo

部电影的片名起初让我摸不着头脑,因为我想象不出来一个游戏能如何改编成一部电影,评分还能超过7分。上一部看过的游戏改编影视剧是《最后生还者》(这部是极少数成功案例),再往前还有《刺客信条》和《波斯王子》(两部典型的失败案例)。我心目中赛车相关的电影最好的是《极速风流 Rush》 和《极速车王 Ford v Ferrari》,速度与激情系列不属于这个行列。而这一部《极速狂飙》能排在第三。不得不提大陆翻译,只要赛车相关的电影除了【极速】这个词没有别的词可以用了是吧?

说回电影。这个本子基于现实事件改编,看电影之前没有提前做任何了解,从电影开始到结尾我都觉得事情本身相当离谱:日产公司的一位市场营销主管 Danny Moore 组织了一场在模拟游戏 GT 赛车中获得最高排名的游戏玩家的 GT 赛车学院,让游戏玩家接受训练并参与真实赛车比赛与真实赛车手在世界著名赛车场同场竞技的故事。如果不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我会觉得编剧的脑洞极大。然而现实故事确实是这么发生的,主人公 Jann Maerdenborough 至今参加过超过200场比赛,已经成为一位真正的赛车手。

电影制作相当精良,应该是类剧情片/传记片的最高规格。电影中能看到真实的赛道、各个大厂的赛车和各种改装、品牌赞助,在比赛场景几乎是现实比赛的一比一还原。游戏场景和现实场景的灵活切换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例如影片开始 Jann Maerdenborough 在房间里游玩 GT 赛车,他坐在椅子前手握仿真方向盘的场景,一点点切换至想象中真实比赛的场景;以及电影后期他在真实比赛中,一点点切换至房间里游玩 GT 赛车的场景,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游戏比赛和现实比赛有着同等的紧张刺激感,也许是赛车这个题材本身自带的魅力。

缺点也很明显,本子主线不明确,支线太多,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感情线毫无意义,两个大事件(GT 学院训练和比赛、参加真实比赛)重点不足,花了大量笔墨在参加 GT 学院之前,真实赛事中的两场(纽博格林和勒芒)节奏太乱,观众抓不到重心,不知道电影具体是想表达什么核心思想。整部电影看下来,有好几个剧情点是我以为电影要结束了,结果一看才到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如果把这个本子分为三到五集,或者上下两集也许节奏感会更好一点。例如这样安排:

  1. Jann 游戏成绩第一被选中
  2. Danny Moore 组织 GT 学院的过程
  3. GT 学院训练的故事
  4. Jann 首次参加真实赛车比赛
  5. Jann 赛场上受伤跌入低谷
  6. 重返赛场并在勒芒取得第三。

其中1和2可以双线并行,Danny 和日产管理层的冲突更激烈,另外着墨更多 Jann 的恩师 Jack Salter 的过去,让二者在当前故事线产生更多火花。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我的个人是成片糟糕的剧情叙事节奏影响了本来非常优秀的剧本底子和制作水平,有点可惜。

伸冤人3

I asked if you’re a good man or a bad man. You said you didn’t know. Only good man would’ve said that.

Enzo

五金侠的最后一部(也许是),质感相比前两部有了质的飞跃。第三部相比前两部有了更深一层的拷问,电影始终专注于这个问题:我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但我觉得剧本有些头重脚轻。第一幕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头,第二幕矛盾冲突很深刻又给予正反派主角足够的动机,然而到了第三幕几条线索汇合后的处理显得有些草率。本身伸冤人系列是一个动作片,但是这一部更加接近一部黑帮犯罪剧情片,更多笔墨放在完善小镇的背景故事里。动作戏分减少到系列最低,毕竟丹泽尔·华盛顿已经68岁,本身也不是动作演员,无法像史泰龙那么能打,但是靠运镜和剪辑还是延续了装逼侠的水平。整个好莱坞能把逼装得让人如此信服的也只有丹泽尔·华盛顿了。这一部的装逼内容除了限定秒数内杀人和先礼后兵以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一人称视角杀人】和【雕塑作品和杀人过程交叉剪辑】。

电影的调色、摄影和镜头调度在开篇便让人眼前一亮。在摄影中同时做到低饱和度和高光比,精巧的构图,美轮美奂的西西里半岛和古老小镇 Altomonte、淅沥小雨,早晨、傍晚和夜晚时分不同的气质,许多场景都能直接截图作为壁纸使用。由于小镇的调性和剧情需要,电影节奏非常缓慢,缓慢得不像一部动作片,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在剧情中度过。BGM 达到了适配剧情、不喧宾夺主的效果,看完之后还会十分回味。

丹泽尔一如既往贡献高水准演技,与其对戏的是达科塔·范宁,时隔19年再次合作(《怒火救援》2004),遗憾的是戏份不够多,在剧本上对推动剧情起到的作用少。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看到两人再坐在一起,那种感受还是挺奇妙的。在我心目中范宁还是一个十岁小女孩的形象,作为 CIA 探员刚出场时相当不习惯。让我想起权游电视剧,第一季时二丫就是个小女孩,到了第八季出场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形象,然而作为观众还是很难适应。

伸冤人3仍旧是一部商业动作片,有着一部动作片常有的缺点,但导演和制作团队显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审美,使得第三部有与前两部差别较大的风格,但也延续了这个系列的精髓。有前两部观影经历的值得一看,没看过前两部的推荐看完前两部后再看第三部。“五金侠”称号出自第一部。

在多邻国无压学习法语100天

2023年9月9日 14:32

今天(9月8日)是我在多邻国 Duolingo 上学习法语的第100天。当前的数据统计:

这100天里,我最大的心得是感受到无压的新语言学习过程,没有强制考试,也没有面临具体考核的压力。唯一感受到紧迫感的机制可能来自等级排名。多邻国课程安排与大部分科班课程有较大不同。

课程安排和学习内容

多邻国的课程结构从大到小为:阶段 – 部分 – 单元 – 题目,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课程设定。例如法语分为四个阶段(初入密林、挑战山地、横渡险滩、勇者无敌,还有隐藏的第5阶段),每一个阶段分为若干部分,每一个部分有6至10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5至20个题目(或称练习),其中单元是每天学习的最小单位,只有完成了一个单元才算完成一次学习,然后根据单元类型获得不同的经验。我当前已经到达第7部分。法语课程的第一阶段有8个部分,但到了第三阶段就有高达33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有一个“部分指南”,这里会告诉用户这个部分即将学习到的重点语句和语法点,在看不懂具体的单元内容时,通常翻看部分指南就能搞明白。举两个例子,法语中的阴阳性是一个难点,第7部分指南会告诉用户“我的”这个词阳性为 mon,阴性为 ma;第5部分的题目里出现“在”这个词的 à 和 en 两种用法,我搞不明白,于是翻了翻部分指南,指南中解释道 à 用于城市,en 用于国家。这样下来,我在过关时碰到这类问题,翻阅部分指南就能避免一头雾水。

在每个单元中,具体的学习有选择题、连线题、填空题和听力题等,在网页端还会多一个跟读练习(在移动端反而没有,这有一点奇怪)。在目前的阶段里,学习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从最简单的单词和句子开始,一步步培养阅读、听力和语感。与在学校中跟着教科书按部就班从字母拼写、音标发音开始学习不同,在多邻国学完前几个单元之后,感受如同已经踏入这个语言的大门。这是一种巨大的激励,这种激励会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持续正向反馈。

根据官方给出的信息,多邻国会根据用户学习进度和效果调整课程,以及针对每一个用户个性化定制学习计划。在用户方面,用户可以更改每日目标,分为基础模式、休闲、正常、好学到密集模式,每日经验从1到50皆有,根据自己的计划灵活调整。在后端,多邻国根据用户过往学习的效果指定复习的内容,例如某些单词或者语法经常出错,在复习单元中会重复出现,直到彻底学会这个知识点为止。在练习集模块中甚至还错题本和专项复习(听力、口语),不过需要付费。

挑战和道具

多邻国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大量吸收了游戏的机制和特点。除了上面提到的激励机制,还有特别挑战、快闪挑战、每日特别任务等。这些挑战会随机出现,完成后的奖励通常是经验和宝石或者其他道具。在每天的学习里,我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挑战,只要出现就必然参加,由此可以获得丰厚的经验,对我而言经验是最重要的激励机制,它能保证我持续学习下去,具体下一节细说。

宝石可以用来购买红心。红心是有限资源,免费用户只有5个,但付费用户有无限个。红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错题机会,答错会扣掉一个红心,一旦错了5次,当天便不能再学习单元,只能通过宝石购买红心或者通过做练习恢复。一次练习有十几题,做完一次练习只能恢复一个红心。因此,在这个机制下,学习单元的过程会更加审慎而不是随意乱答,保证每一次完全答题获得额外奖励,并且保住5个红心。

宝石还能用作筹码,作为连胜的赌注:保证7天连胜,投入的宝石赢回双倍。这是比较明显的赌博性质,对于特定人群应该能够产生很大激励,但我对其比较无感。另一个宝石购买的道具叫做连胜激冻,能够给你一次一天不学习也不中断连胜的机会,我因参加过许多小挑战,已经获得上限5个,但从来没用过,因为其他机制保证我每天都会学习。

我最喜欢做的是快闪挑战,因为经验收益最丰富,每一次能有80经验。如果碰上做完一个单元随机获得“接下来15分钟经验翻倍”的 buff,再加上完美答题奖励,一次快闪挑战里能获得高达三百多经验,是所有练习和挑战中收益最高的。

每日特别任务就像 RPG 网游的日常活动,种类分为固定任务和随机生成任务,比如今天我的每日挑战任务是:获取50经验,4个单元达到至少80%正确率,在4个单元里连对5道题。我很难抗拒这种把每日任务做完的设定,我相信有网游经验的朋友大多如此。固定任务通常有获取 X 经验和学习 X 小时这类,能够作为当日最低限度的学习时间。这也变相激励用户每天都去学习。

在完成一个单元之后,用户可以再过一遍单元晋升传奇,能够获取40或80经验,也是收益非常高的项目,还能把知识点记得更牢些。如果碰上经验翻倍则高上加高。我在获得经验翻倍 buff 之后,必然会在15分钟之内完成一次传奇挑战、一次快闪挑战和一次新单元学习,这样能让自己在排行榜上升许多位。

排行榜和连胜成就

排行榜是激励我每天在多邻国学习的核心设定。如同游戏中的天梯榜或段位榜,基本能大致反应你的效率和成果。每一周的排行榜随机分配近似学习程度的30个用户,排名根据用户当前获得的经验值动态刷新,一周结束后更新一次段位并重置经验值,总经验值在前五名的晋升下一等级,后七名滑落至上一等级,其他的保持原位置不变。多邻国中有10个等级、4个难度阶梯,用【金银铜牌】、【蓝红绿宝石】、【水晶、珍珠、黑曜石】、【钻石】来区分。

我本周达到黑曜石级别,花了很多时间只能堪堪维持在第十三名左右,排行榜上的头几位已经是四五千经验以上了,而最初在金银铜牌阶梯时的排行榜上的用户经验不过两三百,在不努力刷题的情况下每一两周都能晋升一个等级,这一周只能维持在黑曜石。此时的我应该调整策略,把重心完全放在学习质量上,而不是花太多心思刷排行榜。我有时会怀疑排行榜会不会大部分都是机器人。

多邻国的排行榜是可选项,用户可以一个人专注学习内容而不参与排名,这一点非常好评。有些用户会同时学习几个语言,使用不同设备参加不同挑战,让自己能在排行榜一骑绝尘。不过我想那已经背离学习语言的初衷了。

另外就是连胜成就机制。7天是一个小连胜,在30天、60天、100天、125天等等直到365天都有连胜成就。连胜的奖励有道具、新图标等,但是对我来说,填满连胜日历才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其他

多邻国是多平台应用,包括两个移动端和 web 端,没有找到客户端的选项。我最常用的是在移动端,app 放在手机首屏最显眼处,每天固定在晚上学习,偶尔在中午。在100天后这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和肌肉记忆,不打开刷一遍题就浑身难受。

在这段时间的使用中我发现多邻国的一些问题。例如在账号方面区分了国内版本和国际版本,但是在官网或者 app 中没有明显提示信息。在国内版本注册的多邻国账号不能设置邮箱地址,也不能修改用户昵称,要在国际版本中才有这个选项。我曾经有一个旧帐号,但是一直碰到登陆不上、注册新账号又提示邮箱已使用的错误,网上查询一番后才发现有如此设计。

两个版本主要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功能上有所区分,例如网页端国内版本没有排行榜和每日任务,也不能邀请好友;移动端的国际版本没有当天复习内容模块,网页端却两个版本都有。这些对于学习本身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总觉得有些别扭。

法语有一些特殊字母,所以需要专门的输入模式,就像中文的拼音输入法。我在手机上常年使用 Gboard 输入法,只要在设置里添加一个法语语言并开启建议栏就能轻松输入。有一个小细节,在需要输入单词的题目里,Gboard 会自动识别为法语输入法而不会是英语或中文,不知是多邻国的设定还是输入法本身如此智能。Gboard 的法语默认是 AZERTY 键位布局,区别于 QWERTY,导致经常输入错误,于是切换到 QWERTY 布局。电脑上就没这么方便了,没有合适的输入法,折腾一段时间后暂时放弃在电脑输入法语的想法。

总结

起初使用多邻国学习法语是出于一时冲动,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想学习一门新语言,但是没有动力和信心走多一遍学习教材的路径,毕竟曾经有买了标日只学会了五十音图和两句日语的经历。又想起多年前曾经听说过多邻国 Duolingo 这个应用,不如直接下载下来,然后随意注册一个新账号(这是无法修改昵称和邮箱的原因),选择法语后就直接开始学习第一个单元。结果竟意外地有些轻松,又有些学到新知识惊喜。也许是有英语基础,法语学起来比想象中轻松许多,也没有一个明确目标,因此在三个多月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体验就是无压。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能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收获常常超出预期,学习效果也会更好。这种经验我想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

奥本海默

2023年9月3日 21:47

We knew the world would not be the same. A few people laughed, a few people cried, most people were silent. I remembered the line from the Hindu scripture, the Bhagavad-Gita. Vishnu is trying to persuade the Prince that he should do his duty and to impress him takes on his multi-armed form and says,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I suppose we all thought that one way or another.

J. Robert Oppenheimer

今天看了期待已久的奥本海默,我选择了最近能找到的最高规格 IMAX,只是可惜坐在比较偏的角落。电影本身还是熟悉的诺兰味,星光璀璨,不少有头有脸的奥斯卡名角仅仅出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例如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加里·奥德曼(他饰演的杜鲁门总有一种丘吉尔的感觉)金像奖最佳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小绿魔戴恩·德哈恩、杰森·克拉克等等。侧面说明诺兰在好莱坞的号召力有多强大。

基利安·墨菲苦等20年,终于在诺兰电影里出演主角了!而且完成度相当高,电影中有不少篇幅都在描绘他那双迷人、透明、脆弱的蓝色眼睛,一个隐忍、有点神经质和自毁倾向、集坚定和犹豫于一身的天才科学家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人文主义,更不用提跟随其一辈子的左翼倾向(我怀疑这一部分因素以及涉及广岛长崎核爆的部分是得以在国内上映的原因)。他在电影中常常抽着烟,让我回想起一战后伯明翰潮湿的空气和煤炭的味道。

奥本海默剧本为三线叙事,分为奥本求学/成立曼哈顿计划前期、洛斯阿拉莫斯时期和安全听证会时期,前者着墨较少,牵起所有剧情的是安全听证会这一条线。核爆是电影商业宣传的卖点,但是放在剧本里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仅仅在第二幕中表现了一次三位一体核爆过程,倒数过程十分紧张刺激,诺兰痕迹特别重。然而电影结束后反而对听证会的过程回味无穷,因为诺兰特有的非线性叙事特征,总是忍不住想把故事按照时间线重新串起来。诺兰为了观众能够更好地区分时间线,把部分时期用黑白影像来展示,但是这并没有帮助到什么,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场景的叙事,诺兰也打乱打乱线性叙事……这已经有些矫枉过正了,也是诺兰的老毛病。

电影的高潮在第三幕,前两幕打乱的所有线索在一场戏里交织,尽管这是一场文戏,但由于文本密集度和 BGM 的加成使得精神高度集中,让观众的紧张感提到嗓子眼。片中还有几处非现实的核爆场景是点睛之笔。另外作为反派的小罗伯特·唐尼在本片演技爆表,完全洗脱钢铁侠的形象(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优秀演员),虽然外形不够还原路易斯·施特劳斯,但影响不大。马特·达蒙饰演格洛夫斯将军,也没有杰森·伯恩和土豆宇航员的影子。

电影第一幕出现了许多次微观层面的原子展示和宏观层面的宇宙形象,通过短暂几帧的方式呈现,据悉原子展示竟然也是实拍,诺兰这个人是真的不放过任何可以实拍的场景,包括第二幕的核爆场景也是实拍,不过效果尚且及格,展现得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撼,但因实拍加成不少。

电影的缺点集中在 BGM 和角色部分,大部分时间的 BGM 都恰到好处,然而第三幕高潮时的 BGM 太大声,有点喧宾夺主了;女性演员在剧本中可以展现的剧情太少(这也是诺兰电影的缺点),佛罗伦斯·皮尤饰演的奥本小三琼和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奥本妻子(在历史上)明显有更多剧情可以表达角色魅力,然而仅有后者在安全听证会上有小高光时刻,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工具人推动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皮尤和墨菲的床戏,似乎去掉这部分床戏也没有对剧情产生任何影响,我本以为是这一段有重要剧情无法删减,然而国内上映的版本通过特效增加一件小黑裙(不得不说这个特效做得真好,以假乱真)和裁切画面的方式处理,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地方。

总体而言,我喜欢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的诺兰电影里能够排在前三位。观影前适当了解当时的背景故事,对于顺利观看电影会有不小帮助。

碟中谍7

2023年7月17日 16:32

期待已久的碟中谍7终于上映,按照顶配 IMAX 观影。时长163分钟是系列最长,观影结束后最大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以下是一点观后感。

距离碟中谍6已经过去5年,中间因为疫情导致上映时间一拖再拖,中间放出过不少拍摄现场物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摩托飞车技+低空跳伞,实拍特技永远是商业电影最大的必杀技。这部分情节出现在电影第三幕后期,当这一场景出现时,全场都屏住呼吸,看着阿汤哥加速、起飞、起跳、调整姿态、打开降落伞,最后落地(严格来说不是地),光是这一幕就完全值回 IMAX 的票价。

紧接着这一幕之后又是一个特技,男女主角的火车脱险戏。这一场戏比飞车和跳伞更加紧张刺激,即使动作设计借鉴了无数前辈(光是我想起来的就有四五部,还有成龙相关的电影),然而诚意实在太足,尤其在观影后得知这一场竟然还是实拍,我对汤姆·克鲁斯的电影人身份更尊敬一分。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或者说从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开始到最新的第七部,我感受到阿汤哥对电影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对观众的尊重同样丝毫未减。

电影虽然是两部曲中的上部,但是完成度很高,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像隔壁家人侠),没有特别严重的逻辑 bug,让人完全沉浸在故事里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系列的紧张刺激感、动作场面、长途跋涉、间谍操作、任务失败、祖传反转,该有的元素全都有,还增加了不少笑点。

优点已经说完,剩下的就是缺点了。涉及少量剧透,但不影响观影。

首先最大的问题出现在节奏上。碟中谍7/8按照上下部背靠背制作,7这么离谱的电影时长塞入了大量文戏,就我的观感而言,文戏的编排出现重大失误,尤其第一幕的文戏过于冗长且失去重点,台词语言戏剧感强烈,不太符合系列前作的风格。第二幕的城市追车戏也是过长,长到以为很多地方就要结束结果还没有,继续追逐。这一段笑料还不错,但是已经多到影响电影本身的气质,有些场景恍惚看到的士速递、王牌保镖、赤焰战场甚至死侍的影子。最后是跑步戏,超长的跑步戏是碟中谍系列的标配,用得好时效果就超好,比如第三部中的西塘长跑,第六部的天台长跑(这一段镜头调度太完美了)。这一部的长跑出现太多次且有些无意义,例如机场戏 mission abort 之后在机场屋顶的长跑,跑了一会就切到下一个场景;在第三幕威尼斯的长跑,有一定意义但是仍然显得有些过长。

动作戏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打斗场景里,动作的编排设计和执行相比第五六部相差太多,不知是不是因为动作指导不再是杨亮(未经验证),桥上 Ilsa 和 Gabriel 的动作戏以及结尾 Ethan 和 Gabriel 的动作戏观感都很拉跨,远逊第四部的酒店群战、第五部 Ilsa 的桥底单挑杀手或第六部的厕所大战。在第七部中,动作戏就像70年代回合制编排或者优雅舞者跳双人舞。

最后就是角色弧光和动机问题。有些角色的与前部设定产生较大冲突。Ilsa 作为英国顶级特工,在这一部战斗力大幅下滑,甚至做出许多不符合角色动机的决策,导致非常让人难以接收的结果;白寡妇这个角色在第六部相当亮眼,然而在这一部依然被大幅度降智,一个菜鸟也能轻松打败她。

另外一个新角色,新女主角十分不讨喜。她既不符合 IMF 小组成员的气质,也代替不了任何一个仍在或者曾经存在过 IMF 里的成员(从第一部到第六部),角色的转变直到第三幕才开始,而且非常生硬,用了一种很偷懒的方式(与 Ilsa 相关)来让角色成长,没有说服力。从商业角度而言,这是一个新旧演员更替的必经之路,但是相对来说处理得没有漫威电影宇宙(复仇者联盟4、银河护卫队3)好。

总的来说,碟中谍7仍然是商业动作片的天花板,甚至没有之一。它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制作人和主演汤姆·克鲁斯。如开头所说,阿汤哥对电影事业的热情从未减弱,对更高更强更难的动作特技的追求亦如是。这个系列1到3在找发展路线,然后到了4找到了准确有效的定位,第五部起固定导演和编剧,一路下来,始终保持稳定高质量的输出。

这是我等影迷最喜欢看到的结果,因此只要阿汤哥继续拍下去,我就会继续给他的作品买单。

当一个杀手决定去当演员

2023年7月3日 22:41

Barry 在我心目中已经是第一档神剧。从2018年第一季到2023年第四季,每一季8集,每集只有30分钟。但就是这小小的体量,我从6月25日开始看第一季头两集,便一发不可收拾,跳过所有其他正在追的剧集一口气看完了全四季只花了不到一周时间。然而这部剧也给我带来强烈的后劲,就像喝了一壶烈酒,走向压抑的剧情、超出常人能接受的黑色幽默和反转很难让人缓过劲来。

Bill Hader 史小芳是这部黑色幽默剧集的导演、编剧和主演,这家伙绝对是一个喜剧/戏剧天才,我怀疑他本人真的有严重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状,不知是在什么精神状态下写出这样的剧本,创造出几个无比拧巴的角色。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大量的贴脸大光圈近焦镜头体现角色丰富的情感起伏变化),充满戏剧张力的剧本、灵动的剪辑(经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切换场景和叙事又十分合理)、摄影(大量固定空镜头、追踪视角和平移镜头,以至于经常反复拉片)、镜头角度和灵魂长镜头让我着迷。戏中戏的设定是本剧核心,内核是面具收集者(masks collector)和《麦克白》里的著名独白: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退役军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底本已经有过许多,比如最成功的第一滴血第一部,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人文电影。第一部的兰博没有后来开挂那般大杀四方,而是作为一个退役军人个体,在现代丛林中与官僚对抗,尔后在原始丛林中与军阀对抗。这样的模板在后来的电影中数次被应用,也诞生过许多优秀作品。

Barry 应该是第一次把退役军人和戏剧演员这两个毫不相关的职业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荒诞、幽默又拧巴的剧情展开,却不乏其合理性,甚至可以更深层次解读其中的人生议题。比如整部剧集从头到尾都在讨论一个核心问题:一个人是否能够完全摆脱他的过去,开启不被束缚的未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个议题后紧接着是另一个议题:如果无法完全摆脱过去,那么他能否同时拥有两种互不打扰的社会身份?


*以下内容几乎完全剧透*

Bill Hader 用一种非常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这两点。一个人的某个身份一定会从某种或多种角度在不同程度影响另一个身份,相反也是成立的。刚刚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 Barry,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患上严重焦虑症,因此只能靠叔叔 Fuches 的支持和帮助接一些杀手私活。直到有一次在洛杉矶误闯入一家戏院,认识了导师 Cousineau 和爱人 Sally,从此开启他另一段人生。

补充一句,剧中几个主要角色演技相当精湛,在有些情节甚至完全盖过 Bill 的表演。这些角色相比一般角色有一个难点,他们除了要演戏中戏以外,还要演出不擅长演戏的表演和被激发出演戏天赋的表演,在一些剧情需要骗过观众,并且说服观众,这种要求对于任何演员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这部剧集的主要演员都完美完成了这一点。因为若表演不到位,观众一旦出戏,将是对剧集表现的致命打击。

在这部剧集里,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是两副面孔。一个以为自己很善良的退役军人,一个以为自己演技顶级的三线明星,一个以为自己能够运筹帷幄的小丑,以及一个以为自己是演技宗师的拙劣演员。在结局里,另外三个角色都最终撕下面具,露出自己真面目,也获得了(相对的)善终。而 Barry 则不然,他整个生命都活在面具下,时间太久以至于他以为面具就是他真实的自己,于是收获一个悲剧结局。

在剧中 Barry 有许多次做抉择的时刻,每一个他做出的选择都在把他推向更深的深渊。第一二季中是他做出选择后重复数次的 “Starting, now”,最后一季是他跪在昔日好友身前痛哭,始终在做出错误的选择。他的命运在他第一个 Starting now 时便已注定,后来的选择不过是在为他的悲剧结局写下注脚。Barry 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在每一次对亲近的人或无辜的人痛下杀手时,总是会向对方说:”Please, don’t do this”,在后来绑架 Cousineau 却给他找剧本,一边威胁他儿子的性命一边嘴上对他说 “I love you, you know that right?”,无不是对其虚伪本质的反映,也是他拧巴的源头。Barry 一面为了自己的秘密不被发掘,一面通过绑架和威胁亲近的人来“保护”他,如同用戏剧演员的身份掩盖他是一个变态杀手的身份,也因此 Barry 从来都是求爱而不得。

Cousineau 老师是故事主线的核心角色。他是 Barry 的第二人生导师,同时 Barry 又是他最大的仇人,这让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和身份转变充满戏剧性。第一季时 Counsineau 发掘了 Barry“(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演戏天赋”,让 Barry 满怀感恩之情。但世事难料,Barry 向 Cousineau “面试”的内心独白是真实故事,Cousineau 把独白复述出来后,被 Cousineau 的女友警探 Moss 敏锐察觉。Barry 为了防止自己身份暴露而杀死 Moss,Barry 自此开始拧巴,也是 “Starting now” 第一次出现。而在 Cousineau 得知 Moss 是被 Barry 所杀之后,他想尽办法为女友复仇,但因为能力过于弱鸡而导致无从下手。第四季终 Cousineau 能够实现反杀的条件,建立在 Barry 已经放下心防,准备为杀死 Moss 承担起责任时,以及 Cousineau 失去把他和 Barry 之间故事拍成电影的机会后。顺带一提,Cousineau 耍了 Barry 整整两季,几乎是他失败的职业生涯最成功的表演,最后却被一个自己曾经的弟子演员耍得团团转,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主线之外有几条支线,分别是毒枭黑帮线和 Sally 线,中间穿插另外几个充满魅力的角色:Barry 的叔叔 Fuches,车臣黑帮 Noho Hank 和他的同性爱人毒枭 Cristobal。Fuches 和 Barry 相爱相杀,在四季里经历各种互相背叛、出卖、和好,终于在最后时刻结束拉扯,Fuches 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无比丰满,仿佛是 Barry 的另一面。Noho 和 Cristobal 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却又各自获得一个悲剧结局,一个被爱人亲手下令处决,另一个死于无法面对杀死爱人的现实。

结局最好的反而是最开始最让人讨厌的角色 Sally。自私自利、嫉妒心理,情绪暴戾、毫无同理心,自傲又不自知、缺乏尊重,几乎集合并放大了一个普通人所有的缺点。然而这样的角色经历过四季的挣扎,在第四季患上精神分裂后不再歇斯底里,与 Barry 修成正果诞下孩子以后,平静地接受命运给她送来的代价,却换得一个所有角色里的最佳结局。Sally 在剧集结尾平和地接受了自己命运,向儿子述说过去的不堪并向其道歉。此时儿子是一个虚化的前景背影,最后向 Sally 的拥抱,也是 Sally 自己与自己和解的一种表达。讽刺的是在 Sally 接受自己必然灭然的命运后,她却戏剧般地逃脱了命运,走向不同的人生。我想这也是 Bill Hader 想表达的一种黑色幽默。


剧本和演技以外,Barry 最吸引我的是剪辑、摄影、镜头调度。片出现在每集开始的不同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某一集 Sally 的前任出现,三人寒暄,前任喊错了 Barry 的名字,Barry 纠正道:”My name is …” 突然弹出一个大大的红色片头写着 BARRY,配上祖传片头曲,喜感十足,然后在放不到一个小节戛然而止回到故事里。这样的设计特别亮眼,也因此永远听不到完整的片头曲。

摄影方面,剧集下了苦功夫,因为有戏中戏存在,于是可以看到剧中有很多与戏剧相关的摄影方式。最明显的是一个近景镜头怼到演员脸上长达几分钟,说完漫长的独白,然后再转向观众。这样的摄影是对演员的大考验,也是给观众的大享受。这种拍摄手法很容易让观众进入戏中戏的情绪里,当戏中戏演员表演完后,会像剧中观众一样幡然醒来,然后在看完这一集再醒来一次。这种体验是之前未有过的。

镜头调度方面,主创应该参考了不少老电影和现代游戏场景。剧中有许多情节,首先会给到一个空镜头,然后演员或者其他物体进入,然后镜头随着人或物缓慢移动,然后连接到其他人或物。这种表现手法我不清楚专业上叫做什么,但是 Barry 的特别之处在于镜头开始前的那段空镜头,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超现实主义感,这在第三四季尤其明显。

还有许多剧中人物、情节和电影/戏剧历史的描述,因才疏学浅无法继续探讨。显然 Barry 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口味的剧集,但它极其对我的胃口。

我怎么看博客

2023年6月16日 14:47

灵感来源于这篇文章

中文独立博客圈是一个小圈子,本质上和数码圈、胶佬圈、装机圈之类没有任何区别,都属于小众爱好。自从建立博客以来,我的乐趣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折腾自己的博客,另一部分是观察浏览别人的博客。折腾博客不细说,各自有各自的折腾法;看博客值得一说。

前段时间读完上面提到的文章,我发现自己在看别人博客时也有特定的习惯。我参考原文方式叙述一番。

URL

独立博客的特点便是域名和服务器都完全自主可控,如何选择一个域名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看过数千个博客,各种各样的后缀都有:以 .com 和 .org 居多,一个是第一大顶级域名,另一个是“非营利性组织”域名,这两种后缀基本上不会出大问题。其次有 .net 和 .cn,然而 .cn 的名声已经相当不好听。再者是独立博客中比较个性的后缀,例如 .me .im .info .life .co .top 甚至更冷门的 .blue .ink(没错我说的就是她的蓝 风清)。这些域名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博主对于个性化的需求。

在名称选择上,有些博主会使用真名或者词语的拼音/简写,也有英语单词的组合,或者干脆胡乱起的字母组合。这些不重要,一个博客如果足够出众,多难记的名称都会有人记得,也会被人加入进列表或者收藏夹。于我而言,名称具体是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长期不变,让人感觉到该域名 = 某个人。(防杠声明:买很多域名或者经常换域名也没所谓)

还有一个小细节我也喜欢观察,就是当进入二级页面时,URL 会如何展现。有些是把文章标题以英文呈现,比如我就有这个强迫症,并且翻译要尽量信达雅,并且完全遵循 博客域名/文章名称 这种格式。有些是文章标题的拼音,有些是数字,有的博主甚至会用生成随机码,还有一些 /?=xxx 之类的古早 PHP 语法。我对这些并不反感,毕竟我看的是文章而不是 URL,但是一条漂亮的 URL 能增加一点好感度(不适用于所有人)。

内容

除非是通过文章进入的博客,第一件事一定是看关于页(若有)。这是对一个博主的第一印象,我特别喜欢在逛博客期间翻阅关于页,读完后能形成大概印象。关于页通常会有一些链接,然后通过点击这些链接了解博主本人,最后再去读博主的文章本身或者归档列表。通过归档列表能了解到博主的更新频率、涉猎范围。了解到博主的三观、文风、有趣程度之后,便可以确定这个作者值不值得订阅。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内容。

文章本身,我喜欢关注博主有没有固定的写作原则和错别字出现的数量。如果一个博主的文章读得多了,在读到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时,有几率通过文风和行文习惯判断这篇文章出自哪个博主。也是丰富大语言模型的养料

有的文章能反映出博主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遇到不同的立场我不会排斥,但是如果价值观或者有些方面有问题(例如只有情绪输出或者明显没有经过基本逻辑训练),我不会再有兴趣读下去。

除了文章以外,有的博客会放其他类型的内容,例如照片墙、读书笔记、想法(类朋友圈)、旅游地图或者作品等,作为链接出现在菜单里。这些链接会丰富博客的内容,我总是饶有兴致地去翻阅这些新鲜事物,因为这个博主在我面前更加立体了。

博客程序

然后是博客程序。WordPress 占大多数,通常看到一个喜欢的主题,我会打开开发者后台搜一搜主题的名字,然后试图安装到自己博客上看看效果(最终都会回归 2019)。另外是一些诸如 Hugo Typecho Hexo 这类静态博客程序,近几年来能观察到越来越多博客使用这种后台。我的个人感受是静态博客可折腾的部分不多,最简化输入-输出流程。有不少博客干脆挂在 GitHub 上(这也没有什么不好,GitHub 已经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之一),人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内容而不是样式,只不过在我看来不太符合最初【独立博客】的定义。

还有一个特例,便是博客程序是作者手搓出来的。印象中有一个大佬,用 PHP 从零写了一个博客程序,至今已经稳定运行许多年,可惜想不起来了 经提醒,这位大佬是勇哥

样式

最后是博客样式。这个也是比较不重要的一项,有些博客可以做得非常漂亮,然而文章只有寥寥几篇,读完后便失去兴致。有些博客是默认主题风格,但是文章内容特别吸引人,这类博客让我流连忘返。还有一种干脆不做样式,赤裸裸把文字砸在你脸上,但你又忍不住一句句读下去。当然,如果博客好看内容又好,这是最好不过了。这种例子相对于其他的有些少,我想原因可能是因为把时间花在样式上,相对地花在内容上的时间就少了(也有一些例外)。

我也会观察博主所使用的字体,最近很流行霞鹜文楷,已经有不少于五个博主在使用。实际情况使用默认字体的博客居多,有些会使用苹方,有些会调整字体的重量和字间距/行间距,还有字体和博客的配色。一个正常审美的博客通常不会出现蓝底红字的情况。

讨厌的点

我没有讨厌的点,我尊重个人自由并可以用脚投票。

写作排版习惯变迁

2023年6月5日 20:23

自我开始写文字起,就会遵循某一种特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时有变化,最开始的版本和现今版本已经不尽相同。

不算读书时期学校安排的作业,只算出于兴趣而写的文字里,我的工具是一只笔和一个小本子。我总会空出本子的第一页(两面),从第二页的第二行开始写起。没有特殊动机,仅仅是觉得这么开始写更加有仪式感。除此之外,我的字还会越写越小,起初的文字还能占满一行高度,写到一页的后半段,方块字只剩下一行的不到一半高。这是一个坏习惯,好在后面改掉了。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我写了两本(未完结的)小说,一本游戏制作日志和一本小品排练剧本集,以及杂七杂八的改编歌词和碎碎念等等。

到了高中,我开始不再遵循任何规则,也不再照本宣科一行行写下来,而是完全凭心情写在任意位置,用任意大小任意语言写下任意句子。这些句子大多暴戾,充满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大量消极的态度和思想。好在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寓教于乐,她给我的留言至今仍放在博客的关于页里。我十分感谢她。

在本子上写字的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成年后我开始认认真真写字,买了几本硬皮 A5 笔记本,写日记和阅读圣经感想。就这么写了两本,字迹从仔仔细细到不拘一格,也就花了三年时间。字体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这些文字记录了青春懵懂时期的友情爱情、愤青思想和家国情怀。

以上是物理上的写字,更多的文字我习惯通过键盘记录。各种平台博客、从年幼到如今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时期。

起初喜欢打繁体字,因为当时认为这属于【正统】,以至于写在日记本上的也大多是繁体。纸上花里胡哨的繁体字现在读起来真是辛苦啊。另外我还喜欢打半角,所有的逗号、句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都用半角,这样看起来可以更节省空间。因此,我对于省略号(中二时期用省略号特别频繁)的使用有一种特殊癖好:打6个以上的半角句号,偶尔还会在最后加上两个斜杠【//】。现在看当时的文字就像一堆毛线团上爬着稀稀拉拉的毛毛虫。

随着年纪增长,我对于写字这件事越来越有【敬畏之心】,对于排版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认识。博客和公众号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其中优秀的作者和其排版潜移默化影响我。因此我的写字逐渐有了以下主要规则:

  • 正式文章严格遵守中英文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部分情况例外);
  • 英文句子结尾的标点符号后空一格再起新句子;
  • 句子开头和结尾以外的中英文之间用空格区分;
  • 中文句子用全角符号,拉丁语系句子用半角符号;
  • 段落之间空一行(这个习惯来自对 Markdown 语法的认识);
  • 引号使用【】或者 “” (我排斥直角引号);
  • 严格遵循品牌或者固定词汇的写法(iPhone/iCloud/OneDrive/WordPress etc.)

以上这些规则大多数和中文文案排版指北相契合,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也是这篇文章。因为习惯了这套排版,加上自身有轻微强迫症,我在网上如果阅读到格式不符合的文章会相当难受,特别是用中文半角标点符号的、没有遵循固定写法为甚。但是自我的主管感受不能强加于别人,我只会专注于别人写的文字内容,毕竟那才是核心,排版不过是表面功夫,只是让人读起来更加舒适而已。

近日观影

2023年6月2日 15:30

这半年来看了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大部分都有做记录,在此简单分享成文。先从院线电影倒序开始。

速度与激情10

这个系列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很久了,甚至不带脑子去看,也会给剧中煽情部分尴尬到。开头10分钟重复第五部的内容吃书已经让我感到迷惑,正剧到结尾,甚至连大场面也没有特别惊艳之处。看完10之后,我把1245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当没有 family 这个桎梏时,剧情是可能往任意方向发展的。第5部和第7部是 family 这个概念使用的巅峰,往后几乎全是机械式重复,毫无诚意,为拍而拍的强弩之末。任何一个上一部还是在杀你全家的反派,这一部能跟你 family。

放一篇过去写的文章:「速激8」:油箱里还剩多少激情? 写于速度与激情8上映之后。本来有许多吐槽的话想说,结果发现都在文章里吐槽过了。

银河护卫队3

银护完结篇,是漫威为数不多处理得非常好的结局,比铁人3,复联4,雷神4都要好上不少。这也是滚导在漫威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他很好地完成了他的工作,称得上是 MCU 第四/五阶段至今最佳。看这部电影之前需要有看过银护1/2的经历,最好连带看过复联3/4以及银护圣诞特辑。

电影非常银护风格,音乐、幽默感、比前两作更大的尺度和更深刻的人物弧光(火箭浣熊,星爵,星云,螳螂,毁灭者,格鲁特),都是本作的优点。但是火箭浣熊回忆线太感人了,我特别吃这一套。

缺点是背景音乐过于频繁,有些部分特效显得廉价,有些刻意搞笑的台词容易让人出戏。最大的缺点是反派的塑造,动机和行为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显是为了火箭浣熊的故事做了适当改编,但是这个改编说不上特别成功,但也及格。亚当术士的改编也有点奇怪,如果下一代银护的成员是这样的二愣子,那我真的是看不下去。

关于银河护卫队,以前的一篇文章有稍微提过,这里引用一下:

在银河护卫队里,浣熊可谓最悲惨。在电影中期,银护一行人碰到了索尔,浣熊想当起知心船长的身份,前去跟索尔谈心。得知后者身边的亲人挚友全都死于非命时,他说,“至少我还有人可以失去。”现在看来,结局讽刺至极。银河护卫队属于漫威第二阶段的电影,影片环境一下子来到宇宙,与前几部漫威的风格格格不入,与整个复仇者联盟也没有交集。起初我不太喜欢这个系列,因为风格太过爆米花,从星爵到浣熊到格鲁特到 Drax,都是以喜感风格为主。两部银护都在嬉笑打闹中讲故事,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笑点,这样的密度很难不让我把这个系列分类到喜剧电影里。但到了《无限战争》,所有搞笑的梗都化为了悲剧。

  1. 浣熊为了保护自己脆弱敏感的内心,对所有向他敞开心扉的人恶语相向,只有星爵的养父勇度能够理解他。勇度说他们是同类人,浣熊的反应默认了这个说法;
  2. Drax 被灭霸和他的手下屠城,生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杀死灭霸。虽然情商负数,但是关键时刻他总是可靠的,一身饱满的肌肉里是一颗温柔的心;
  3. 卡魔拉和灭霸的关系在《无限战争》未上映之前一直都很暧昧,这一次终于把身世完整地讲述出来。与卡魔拉和星云的关系类似,卡魔拉和星云如同姐妹,却从小打到大,星云输掉了所有跟姐姐的战斗以至于整个身体都更新了零件,在《银护2》中终于跟姐姐“言和”;
  4. 卡魔拉是灭霸的养女,前者习得了所有生存和战斗的技巧,代价却是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在《无限战争》中,卡魔拉有机会“杀死”了灭霸,内心的悲伤和难过无法掩饰,蹲在地上哭成泪人;后来灭霸在追求灵魂宝石的时候献祭自己的挚爱,即是卡魔拉,此时的卡魔拉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感受到了灭霸的爱,另一方面不能让灭霸得逞,寻死不成被灭霸推下悬崖;
  5. 格鲁特是银护中最默默无闻的,因为他只会讲 I’m Groot 在队伍陷入困境的时候毫无犹豫牺牲自己,也是最吸粉的一个角色。电影结尾他也将消失,临死前对浣熊说了最后一句 I’m Groot,按照导演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Dad”……

在煽情这件事上,漫威做得非常完美。从上面的剧情可以看出,漫威嬉笑着讲故事,每个角色背后都是一样悲惨。在其他主要角色中,这种手法更是入木三分。

银护成员的悲惨身世在这一部里得到释怀,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另外,在电影的最终,格鲁特说的是 I love you guys,意味着作为观众的我们,终于听懂了格鲁特 T_T

流浪地球2

全面超越第一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革命浪漫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科幻电影应该有的样子。我已经看了许多对于这部电影的解析,比如知乎上的一些回答(12),对于电影的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分析,对于电影行业工业化推动的分析,当然还有B站老坦更新中的细节解析……等等,实在太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大刘牛逼!

非院线电影

疾速追杀4 9.5/10

John Wick 的终结篇(现在看来不是了,JW5 正在筹备中),比前三部时间都要长,比前三部杀的人都要多。摄影依旧美如画,很多场景可以截图做壁纸。动作设计上,枪术少了不少,因为几乎每个敌人都穿上防弹西装,比较遗憾。故事的几个战斗场景依然让人印象深刻,电影后期巴黎的战斗是我看过最精彩的战斗场景,重复看了许多遍。

基努已经垂垂老矣,不论是现实中(59岁)还是电影中(第一部至今剧情时间只过了几个月,受过无数伤,少了半截手指,中了十几次子弹,被车撞了十几次,从高处掉下来几次),这个角色已经难以支撑起如此高密度的战斗。最大的亮点是叶师傅这个角色的加入,他让本来已经有些疲惫的剧情走向加入了不少新鲜感。甄子丹(以及斯科特·阿金斯)和基努的对比也能看出,科班出身的动作演员和半路出家的动作演员在动作演绎时的差距是难以抹平的。

但我还是能给到9.5分,因为我就是喜欢这么纯粹的动作片。回过头看,第一二部依然是最好看的,故事情节完整,威克的动作凛冽,从头到尾都有枪斗,和格斗的数量平衡很好。

藏身之所 8.5/10

丹泽尔·华盛顿 + 瑞安·雷诺兹组合,丹泽尔一如既往的稳定,装了一整部电影让人赏心悦目的逼。有一些场景恍惚看到了伸冤人的影子(实际上伸冤人比这部要晚一些)。贱贱竟然也压得住角色,和丹泽尔对戏没有让人出戏,体验非常好。故事剧情很老套,但是成熟的表演、动作戏(浓郁的谍影重重风格)、剪辑(还是浓郁的谍影重重快速剪辑风格)、摄影和节奏让这部电影讲述十分流畅。

追凶 7.5/10

女主角是分歧者女主,看起来更加成熟,演技过关,不过撑不太起片中的角色。摄影美如画,好几幕让我想起谢里丹的边境三部曲风格和维伦纽瓦导演的摄影风格。剧情方面细节很不错,但是整体不是特别好。

奎迪3 6/10

少了史泰龙仿佛没有了灵魂,形式上的美没有掩盖掉内核的缺失。观感还不错,文戏有浓郁的情感,可惜有些部分太过强行。结尾大战拍摄方式很有特点。

狼犬丹尼 8/10

05年的好莱坞动作片,李连杰的角色设定相当出格,动作指导是袁和平指导,但是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李连杰在片里突出一个演技,这是比较罕见的,把角色塑造得很不错。剧情很老套,看了开头能猜到结尾,不过也不会太出戏。摩根弗里曼一如既往的稳定。后来发现这部电影没有在国内上映是因为涉及辱华,但是我观影过程完全没有这种感受。

杀死福顺 5/10

韩国低配版 John Wick,剧情完全经不起推敲,动作设计合格,但是演员执行相当糟糕,无力感和套招感明显。可以看出许多部分在致敬和学习 John Wick 系列,例如杀手公司、杀手之间的沟通和敬意,尸体清道夫等部分,可惜没有学到精髓只学了一个表面。不过主角团的演技还不错。

还有许多其他非院线电影,没有太多记录意义的就不写了。

电视剧

倒序写一下看完和在看电视剧,加粗的是推荐观看:

汉娜(第一季),FUBAR(两集弃),爱与死亡(第三集),堡垒(三集弃),黑色孤儿(第三季),最后生还者,暗夜情报员,三体腾讯剧版,塔尔萨之王,狂飙黄石(第五季),回家的女儿

整理完才发现原来半年时间能看这么多电视剧……原来是把看书的时间置换去看电影和电视剧了。

这个链接记录了2022年8月以来所有的观影记录,是一个实践。

GPD Win Max 2 Review

2023年4月23日 11:09

英文写作练习。

Recently, I purchased the GPD Win Max 2, and I am thoroughly enjoying it. This UMPC is exactly what I have been longing for over the years. While it is slightly heavier and larger than its predecessor, the Win Max 2020 (WM1), everything else about it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board

The first best part i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keyboard and the layout. I am a keyboard guy and I basically type on every keyboard if possible, physical or virtual. The WM1 has a not-very-normal layout keyboard and it took me a year to get used to it. Some keys are hard to find and locate when fast typing. The Tab and the Backspace and the Delete key (these are keys I often use) are in very weird places. The ten Number keys and twelve Function keys are extremely smaller than other keys. The tab key is not to the left of the Q key. No need to mention some of the Symbolic keys. I can point out many keys that are not where they should be normally.

Now that I have the WM2, I need to get myself back to be used to normal layout keyboard (which is a nice thing). It also has 2 level backlit and the lightness is better than WM1 too. I enjoy typing on this keyboard very much. This is how a nice UMPC should be. I can even hit FN plus some Alphabet keys to type numbers! By the way the right Alt and right Control keys are back on WM2 even though I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for. The Function keys of lightness and volume adjustment are placed differently from WM1. It takes time to get used to. The Arrow keys stay the same, and I wish that would be better if they are the same height.

Display

The second best part is the display. WM2 has a bright large 10.1 inch bezel-less(almost) IPS display with a 2560 x 1600 resolution which is super beautiful and is good for eye protection. This makes the WM2 look like a modern device. By contrast, the WM1 has an 8 inch 1280 x 800 screen with wide bezels, which makes it not that pretty. The color is not accurate due to the quality of the panel. It kind of makes the device look retro. And for that small resolution, it may be difficult to read everything clearly in a web page or some software that are designed for high resolution. The WM2 fixed that problem.

Furthermore, the display panel is finally landscape rather than portrait. That means you will not run into any issue when reinstalling OS or playing retro games. Anyways the display is way much better that I can stop looking at it just to find the pixels. It is even good for reading a book! The brightness and the response time is just that wonderful. I am grateful to GPD that they keep the display ratio at 16:10 which is perfect for read documents or write contents and will not affect to watch a movie. This is the perfect ratio for me.

The display supports 10-point capacitive as usual and a pen support. It seems nice for someone who would write notes or drawing on it.

Although there is an AMD R7 6800U, the fan is unexpectedly good. It does not run loudly and high-pitched like the one on WM1, I can totally live with it even when I am gaming. The WM1’s fan is sometimes a nightmare when you are using it in a silent environment. This is a great improvement too.

Controller Sticks

The Hall Sensor Control Sticks (I actually don’t know what that means) are great. The ones on WM1 are pretty nice already, but this one is even better. The primary update are the analog triggers (I drive better in Dirt 3 now!). The clicking feels great and you don’t feel tired soon when you play games like Sifu. I worried about the size and weight of WM2 that it would be held uncomfortable, but it turns out holding it is actually more comfortable than expected. The WM2 is indeed heavier but it is also wider than WM1 (22.7 cm to 20.7 cm), so holding it feels more ergonomical than WM1.

Comparing to the WM1, the mouse-xbox controller switch is moved to the left of the trackpad. The SELECT/MENU/START buttons are to the right of the trackpad and placed vertically. This design is much more reasonable than WM1(these buttons placed on the hinge and are very thin to press). The ABXY buttons color removed(they are black and white now). These satisfied me a lot. The trackpad is larger and feels smoother than WM1, and easier to use.

One pretty design is that the WM2 comes with two metal covers for covering the control sticks! This is REALLY a deal breaker for people who would use it as productivity device and have it taken everywhere. I have always wanted something like that since I had my WM1, now the dream comes true! Besides the covers could easily slide into two ports in the back of the device. What an interesting design!

Performance

Then there is an AMD R7 6800U CPU. That thing is a monster. It comes with an AMD Radeon 680M Graphics so that we can play AAA games easier. Other than those, there are lots of hardware updates I can’t show them all.

I don’t really need that performance much. I often do some web browsing, writing, media watching and play some games like Dirt 3 and Sifu. Sometimes Arkham Knight and something like that. I would like to set the TDP lower in order to increase battery life. I would use Office and Photoshop on WM1 since it was my working device, I may not use WM2 as my productivity tool but it definitely will do the job well. A PC with a great performance always lasts longer, I have used my WM1 for over 2 years, the WM2 will only last longer.

The memory is 16GB LPDDR5 6400Mbps. There is a 32GB version available but it is out of my budget. I searched for some info says that there are some memory are used as GPU memory and I checked that in task manager. I don’t see any reduction on performance.

There are 9 ports in the WM2. I don’t need to point them all out, I basically use each one of them. The AMD version does not support Thunderbolt but USB4 instead.

Conclusion

I am a long-time GPD product user. From GPD Win1, Win 2, Win Max 2020 to Pocket 1 and MicroPC. There products are not that good at first, then they just become better. I have always loved UMPCs since I had a Fujitsu LifeBook U1010(U810). I’ve always wanted a portable solid little device like that. It was the Pocket 1 then MPC, then Max 2020, then here we are, the GPD Win Max 2.

So far, everything is just great. There are some cons below:

  • The keyboard is way better when touch typing because of the normal layout, but thumb typing become a bit harder also because of the layout. With average-sized hands (20cm from wrist to fingertip) and still find it hard to type keys like YGHB56 with my thumbs. That is not a very big deal. I mostly touch typing when I am writing long content (like this one) and thumb typing when gaming or doing some web browsing. Anyway I think the improvement on touch typing is always better than on thumb typing when you have a handheld device size like 10 inch.
  • The size and weight shorten gaming time. It is also not a big deal because it is not healthy gaming too long on this device for myself. I consider it as a reminder of time control.
  • Lacks of RJ45. This is a very useful port for IT manager or people who need faster network. I use it sometimes when I have a WM1. Now there is no longer RJ45 but I find it ok though.
  • Weird front camera. I don’t need that and I don’t care if it is clear or not. I just don’t use it. But here it is and it makes me wonder if my device’s camera got hacked, someone may see me. It may sound sensitive but that’s who I am. I would like to cover it with a bandage tape or something.
  • The USB-A ports are up-side down. I sometimes fail to plug things in because of that. Maybe there are some adjustments to the motherboard. I wish they stay the same but they don’t.

I cannot think of more cons of the WM2 by now. I am going to use it longer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it. So far it is the best UMPC that I ever had.

2023-03-25 update: I missed the SD and MicroSD slots. That is something I really need when I use the WM1, I often store movies, TV series and software in MicroSD card. I even bought a 512GB one. The speed is ok for watching a movie, 100MB/s give or take just to save room for the SSD. The WM2 even comes with an SD slot, the big one. I thought that would be great for people who take photos or videos and edit them right away.

There is also a thumb fingerprint unlock function on the power button, right in the front of the device. But I find it not very sensitive, it doesn’t recognize my fingerprint everytime. So I mostly just type in my password.

The speakers have also imrpoved. When I watched Youtube videos without headphones, the audio quality was clear and pleasant for me at least. I didn’t even notice there is a fan spinning because of the fan is not loud at all.

2025-02-25 update: DeepSeek R1 suggests:

  • “WM2 has a bright large 10.1 inch bezel-less(almost) IPS display with a 2560 x 1600 resolution which is super beautiful and is good for eye protection.” to “The WM2’s nearly bezel-less 10.1-inch IPS display, with a stunning 2560×1600 resolution, not only enhances visual clarity but also gives the device a modern aesthetic.”
  • “I consider it as a reminder of time control.” to “I view this as a helpful reminder to manager my gaming time.”
  • “The size and weight shorten gaming time. It is also not a big deal…” to “Although the size and weight may shorten gaming sessions, I consider this a minor issue since prolonged gaming on a handheld device is not advisable anyway.”

近期使用电脑的一些习惯改变

2023年3月14日 15:33

过去一段时间在使用电脑方面有一些习惯上的改变,主要如下:

关于浏览器

Edge 浏览器开启垂直标签页并隐藏标题栏。这样带来的结果是纵向工作区域更大,横向只多了一小节(垂直标签页设置自动隐藏标题,鼠标指向后弹出),对我而言是一种更舒服的浏览器使用体验。前期开始会有些不习惯,总想着往标题栏找标签,后面习惯后,看到左侧的图标也能很快分辨出想去的标签。

说到标签页从完整标题变成仅图标,也是受到 Windows 11 的影响。Windows 11 强制合并任务栏,过去二十多年的使用习惯都是开着从不合并,由此我能最快速度找到已经打开的程序,直到 Windows 10 都手动设置永不合并。Windows 11 强制合并让我很不悦,也没有简易方法可以修改,只能适应。现在仍然没有完全适应,不过仅显示图标已经不太影响我的日常使用,也就习惯了。

设置垂直标签页后还有一个好处,页面最顶就是 URL,不存在标题栏,干扰项瞬间减到最少。Edge 111 甚至增加了分屏窗口,可以左右侧同时显示两个标签页的内容。

(20250506注:现已换回 Chrome,偶尔在 Edge 和 Firefox 之间切换)

关于文本编辑器

我的默认纯文本编辑器一直都是 Windows 默认记事本,简约、稳定,极简设计。后来我装上了 Notepad--,使用它的起因纯粹出于开发者 README 中的一段话:

我们的目标是要进行文本编辑类软件的国产可替代,重点在国产Uos/Linux系统、Mac 系统上发展。

一个支持windows/linux/mac的文本编辑器,目标是要国产替换同类软件,来自中国。

对比其它竞品Notepad类软件而言,我们的优势是可以跨平台,支持linux mac操作系统。

鉴于某些Notepad竞品作者的不当言论,Notepad-- 的意义在于:减少一点错误言论,减少一点自以为是。

枪口直指 Notepad++ 的政治言论和傲慢态度。起初安装 Notepad-- 是为了支持顺便替代默认记事本,然而这段时间使用下来,我发现这是一个比想象中强大的文本编辑器。

  • 支持多标签。这个功能 Windows 默认记事本也支持了(11.2302.16.0),不过 Notepad-- 的标签页用起来手感总是更加舒适的。
  • 支持缓存内容。有时我不会手动保存某个标签页或者保存到合适的位置,关闭软件后也没有提示,后来发现再次打开会把之前没有保存的或者已经打开的标签页原封不动重新打开。这一点必须给好评,我相信其他文本编辑器也有这个功能。
  • 默认开启行号和高亮当前行。这个功能没用之前觉得没什么,用过之后发现少了这两样总感觉不是一个完整的编辑器。
  • 编程语言语法高亮。我原本用不上这个功能,但是最近学习编程,查看源代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个功能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 支持对不同语言设置不同字体。这一点也很香,我英文喜欢用 Consolas,中文用微软雅黑,这样下来的纯文本非常好看。如果未来能支持行间距和字间距的设置就更好了。

除此之外还有暂时用不上的功能,比如文件对比高亮、行编辑和列块模式等。最近版本号来到了2.0,希望 Notepad-- 越来越好!

关于输入法

在微软官方输入法的基础上增加了 RIME 小狼毫输入法。以前简短使用过,后来再次安装时花了点时间配置,目前的方案是小鹤双拼、竖排候选词和黑白配色。

相比微软输入法更好的地方:

  • 超高自由度,想怎么配置就怎么配置,随心所欲。
  • 开源免费,有一个比较固定的社区,由此带来丰富的配置方案、皮肤和词库。开发者文学气息浓郁,即使不用这个软件,读他写的文字也如沐春风。
  • 稳定性似乎比微软输入法更好。在使用微软输入法时,偶尔会碰见输入法卡死或失控的情况(在微信中尤甚,我怀疑是微信太垃圾的原因),而使用小狼毫以来基本没有卡顿过。
  • 因为软件本身的气质和美感带来强烈的打字快感。这个属于玄学部分了,仅适用于我本人。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我至今还没有去解决,例如输入顿号会出现候选符号,而我只是想直接上屏该符号;双拼模式下似乎不能缩写选词,例如我打什么时习惯输入 um 然后出现这个词,在小狼毫需要输入 ufme 完整的双拼符号才能出现这个词。将来我会解决掉这两个问题。

(20250506注:现已使用回微软拼音输入法,偶尔使用 RIME)

关于记录

使用 TiddlyWiki 的时间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发觉这个软件的美。目前它是我的主力笔记软件,日常笔记、工作日志还是个人维基都建立在 TiddlyWiki 之上,博客依然是现在这个 WordPress 引擎。也有考虑过使用 TiddlyWiki 建立博客,不过那样一来就非常不方便留评论交流了。

以前重度用过的 Obsidian,Trilium Notes 以及更早的印象笔记早已弃之不用。Notion 只在偶尔的场景下会用上。在电脑上的记录大抵分为这几个使用场景:工作、学习、生活,都由 TiddlyWiki 完成。上面提到的 Notepad– 用来记录临时草稿和笔记,写一个小短文或者写代码会用上。

(20250506注:现 Obsidian 已是我主力笔记应用)


电脑里的开源系越来越多,以后可能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一个活跃的开源软件支持者。现在还有不少软件离不开大公司的闭源项目,例如 Windows 以及依赖于此的 Office 系列,OneDrive,国内几个大厂的必要软件例如微信 QQ 钉钉等。短期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也就无法让所有软件都使用开源。否则 Ubuntu,Fedora,Debian 都是好选项,甚至 OpenBSD 也会考虑(主要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

如何在服务器上部署一个基于 Node.js 的 TiddlyWiki

2023年2月9日 14:16

pimgeek 的数字花园即为此模式,现记录部署过程。什么是 TiddlyWiki?

前置条件是要有一个域名和一个 VPS。

安装 Node.js 和 TiddlyWiki

  • 更新软件包 apt update
    • RedHat 系使用 yum
  • 安装 Node.js apt install npm
  • 全局安装 TiddlyWiki npm install -g tiddlywiki
  • 检查 TiddlyWiki 版本 tiddlywiki --version
  • 创建 TiddlyWiki 目录 mkdir ~/wiki wiki 可以替换为想要的名字
  • 在 TiddlyWiki 目录下创建基本文件 tiddlywiki wiki --init server
  • 创建用户权限文本 vim ~/wiki/users.csv 或者用 nano 等文本工具

users.csv 文本内容:

username,password
johndoe,!@#$%^

其中首行为必填项,第二行为用户名和明文密码,英文小写逗号,不包含任何空格(具体参考官方文档:WebServer Parameter: credentials

安装 Nginx 和 Let’s Encrypt

熟悉的话这一步可以略过。重点是设置好反向代理。

  • 安装 Nginx apt install nginx
  • 创建并编辑代理服务器配置 cd /etc/nginx/sites-available 然后 vim example.com
    • 其中 example.com 为域名

example.com 文本内容:

server {
    server_name example.com
    client_max_body_size    100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127.0.0.1:8080;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For  $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
}

其中 client_max_body_size 条目设置最大上传文件大小

  • 链接并启用代理服务器 ln -s /etc/nginx/sites-available/example.com /etc/nginx/sites-enabled
  • 安装 Let’s Encrypt 以及激活 nginx 插件 apt install certbot python3-certbot-nginx
  • 创建 SSL 认证 certbot --nginx 按照说明进行设置
  • 运行 TiddlyWiki 并访问域名测试是否启动成功 tiddlywiki wiki --listen credentials=users.csv "readers=(anon)" "writers=(authenticated)"
  • 其中 creadentials 字段指定用户权限文本名称,readers 为只读权限(此处的 anon 为匿名,即任意访客),writers 为读写权限(authenticated 读取 credentials 中指定的用户)

安装 pm2 并设置后台运行服务

  • 全局安装最新版本 pm2 npm install -g pm2@latest
  • 准备 TiddlyWiki 启动脚本 vim ~/tw.sh

脚本内容:

cd /root
tiddlywiki wiki --listen credentials=users.csv "readers=(anon)" "writers=(authenticated)"
  • 赋予 tw.sh 权限 chmod +x /root/tw.sh
  • 通过 pm2 守护进程运行 TiddlyWiki pm2 start /root/tw.sh
  • 保存当前状态 pm2 save
  • 设置开机自启 pm2 startup

至此便可以访问首页 Node.js 版本的 TiddlyWiki,并且通过一些方式登录修改了。

参考文献

当被封城时,我在拍什么

2022年3月23日 14:21

深圳3月14日到3月20日期间封城了。不能出小区,不能去上班,只能每天去小区楼下测核酸。居家办公百无聊赖,也不知道拍点什么照片好。

第一天,心情郁闷,对着客厅桌子拍了张虚焦的照片。

第二天去拿快递,隔着牢笼,让小区保安帮忙获取一些必要的物资。

小区公园里两只对峙的小猫,一动不动几分钟。拍完这张照片马上就打起来,然后钻到不知道哪个草丛里去了。

从阳台往下看,路人几乎没有,只有蓝蓝黄黄的外卖小哥和出租车。

不能出去吃m记,家里没有西点,只能蒸白馒头当早餐吃。

外卖袋子上的一首现代诗。

解封倒数2天,夕阳挺美。

几种笔记软件的使用感受

2022年3月10日 17:07

这两年是一头扎入笔记工具这个领域的两年,寻求各种软件如何与工作和生活结合,把它们使用出 “生产力工具” 的效果,以及达到 “让生活过得更有条理” 这个目的。这个念头不坏,但是过程中好几次差点过头,导致平衡打破,顾此失彼了。好在及时反应过来,意识到应让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反过来让我为工具所用。


我能找到最早的笔记内容,要从大学时期学习计算机专业时算起。那时用着大名鼎鼎的 Evernote 和印象笔记,纳闷为何有两个账号,现在明白过来了,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进入国内市场并不一定会使一个软件更加本地化、追求用户体验,这完全取决于开发团队的良心。

除了印象笔记,我还使用过为知笔记,这两者是我大学时期用得最多的笔记软件。我在使用为知笔记的过程中学会了 Markdown 语法,让我获益至今。但因为一些原因,我没有重度使用为知,而是后来在工作上用回印象笔记,我在印象笔记中存有大量跨境电商相关的笔记,从网络上剪藏的文章到上课笔记和公开课照片,以及工作日志和较为敏感的信息,几乎囊括所有工作相关。

这些笔记对我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充了几年的会员。那时候的印象只有免费账户和标准账户,现在再次打开印象笔记的账户页面,已经多了高级账户和专业账户,想必未来还会继续增加。除此之外,软件日益臃肿,广告越来越强奸用户的眼睛,直到2020年,我实在受不了印象笔记糟糕的使用体验,开始寻求另一个更加合适的地点存放我的笔记。

notion 和 teambition

首先我找到的是 notion。这个软件在笔记圈子内大有名气,甚至一定程度上出圈了。另外一个有相同现象级的软件是 Roam Research,不过高昂的售价和学习曲线没有让我想去学习的欲望,于是学习使用 notion。刚开始接触 notion 的几个月,它几乎成为我记录的全部,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上有什么内容都一股脑扔进去,博客草稿箱里还有一篇文章叫做《人生苦短,我用 notion》。显然我没有也不打算继续完成它。当时虽然只有英文和韩文,网络连接不稳定,不能离线本地,但不影响我的使用。不过这个时期我没有把握到 notion 的精髓:block 和 database,而是把 notion 用成了另一个印象笔记,最终上面提到的缺点(加上极不方便甚至不可行的导入导出)成为我不再重度 notion 的原因。

工作上强烈的需求使我不能停下记录的脚步,我看到 teambition 被阿里收购,同时做了全面的本地化,我成为第一批改版后的 teambition 用户(参考博文)。他的项目模块可以区分工作和生活,又从这个时期接触到 all-in-one 这个概念(现在回头看,这是一个相当不好的概念),开始着手把所有东西丢进去。至此我已经在好几个笔记软件之间转移数据,这浪费了许多没必要的时间。teambition 同样因为其仅 web 端的限制,无离线本地和时不时出现的小 bug 和掉线,以及阿里大量的黑历史,我开始理性地思考我需要的一个笔记软件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刚性需求,有哪些不是必要的。

经过大量重度使用几个笔记软件后,我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本地离线,纯文本通用格式,方便的导入导出,多平台同步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2021年3月我接触到 Tiddlywiki,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从哪里得知这个神仙应用了。它的理念十分迷人,Tiddlywiki 官网中的哲学:记录和组织所有信息使其将来可重复使用;记录信息的价值与其重复使用的难易程度成正比;把信息切割为最小的有意义单元,并且重新建模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新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应用本身,即原子化笔记,用标签关联,再灵活结构化。除此之外,Tiddlywiki 是开源且完全免费的,作者和社区从04年一直开发迭代到今天,去年12月版本号更新至 5.2.1,是笔记软件里的常青树,在笔记圈子里有一定数量的拥趸。国内也有几位大佬做出大量贡献,贴在文章结尾。

我从 Tiddlywiki 学到了不少。我不再纠结于 all-in-one 的想法,而是用好每一个手上的工具,即是发挥工具的优点,忽略它的缺点,并通过其他工具来弥补。我开始个性化自己的笔记软件,这是在印象或者为知做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笔记,第一步链接(正向链接,和与之相伴的反向链接),第二步溯源,把笔记的来源也一并记录,也就是一直应用至今的一元笔记法:以时间轴记录所有内容,时间戳作为索引;记下任何想要记下来的内容;通过链接关联;时常回顾并整理。这一点是我在用 notion 时没有做到的,当时我只是建立了一个 database,然后使用 calendar 视图,把记录放在每一个日期格子里。这样的结果是,时间一长,既不方便回溯,也不方便整理,等于是做了一段时期的无效输入。还有一个更关键的一点,即抛弃剪藏,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所有笔记,这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之一。

接下来又认识到 Obsidian。不过我不是一开始就使用 Obsidian 作为长期笔记软件,而是在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之间互相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发掘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我能否适应这些因素。为此我有一篇笔记:Tiddlywki vs Obsidian,里面列出了两者所有优缺点和共同点:

  • Tiddlywiki 默认单页面信息量/笔记数量相比 Obsidian 更多,方便笔记之间跳转;Obsidian 支持笔记多窗口,自由排布
  • Tiddlywiki 可以不依赖任何软件运行,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 HTML 文件,而 Obsidian 还是一个 Markdown 编辑器,可以在不打开软件的情况下增删改所有笔记
  • Tiddlywiki 的编辑器较为局促,写作空间没有 Obsidian 敞亮
  • Obsidian 的标题和列表缩放功能是我的刚需,Tiddlywiki 缺乏这个功能或者需要插件辅助
  • 两者都是全平台,社区强大氛围好,但 Tiddlywiki 免费开源,官方不提供任何付费服务,纯粹的用爱发电项目,而 Obsidian 免费但不开源,官方提供付费同步和发布服务
  • 两者均开放,故支持各种不同的同步/备份方式,不受软件本身限制
  • Tiddlywiki 基于 wikitext (方言)语法,Obsidian 基于 Markdown,前者的表格表现形式比后者稍好一些
  • Tiddlywiki 自带单个笔记加密和整个笔记本加密功能,Obsidian 原生不支持加密功能(本质上是管理本地文件夹)

在这个期间,从少数派和部分知乎文章里接触到 “PKM” 和 “工作流” 之类看似高级的概念,把自己搞糊涂了。经过一年想明白,方法论只是方法论,不能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仅仅是方法论,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自己的即使是野路子也是好理论。

Tiddlywiki 自带一个新建 Journal 笔记的功能,新建后自动以日期命名,并且带一个 Journal 的标签。这是我使用上述提到的一元笔记法的起始,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后面用过的所有笔记软件里,这个在其他的笔记软件被称作 Daily Notes

Trilium

我短期用过的 Trilium,和 Tiddlywiki 类似,由个人开发者开发维护,开源免费,数据保存在数据库文件里,跨平台并有多种同步方案。Trilium 的风格更理工,你可以从老版本的 UI 里看出一点冷机械工业味,我特别喜欢这个味道。它有别于其他笔记软件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文件夹即文件,逻辑上有文件夹的形态,实际上文件夹本身也是一个笔记文件,同时能记录笔记和列出这个文件夹内所有笔记;二是可克隆目录树,即同一个目录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父目录下,此处修改,彼处同步,类比像 notion 的一个较新功能 sync blocks,不过我对这个没有需求,不知具体体验如何。另外还有一个贴心的小细节,例如 Daily Notes 中会显示当天修改过的文件,其他软件里暂时没有见过这个功能。

不继续使用 Trilium 的原因有几点,一是部署服务端对我而言有些困难,尝试几次均未成功,便不能在移动端同步我的笔记内容;二是软件体积有些大,portable 模式转移也不方便;三是文件存储在数据库里,不能做到在多台设备同时修改一个文件。我对此有需求(所以 Trilium 和 Tiddlywiki 都被排除了,反而 notion 能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毕竟后者是纯云端笔记);四是笔记数据(.db 数据库文件)保存的位置不能方便地选择调整。Trilium 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笔记软件,只是由于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不适合我,所以没有继续使用下去。


如今我的主力笔记软件是 Obsidian,一个正在慢慢从笔记软件发展为插件平台的资源管理器,满足了我几乎所有的笔记需求,开发者更新频率很高,也有很热闹的英文和中文社区,大量插件开发者给这个软件注入灵魂。我因为对移动端的强需求,只有赞助者能获得早期移动端安装包,于是在21年5月赞助了 Obsidian 成为一个 Insider,也因此能提前用上全平台的内部版本,换言之是做小白鼠,也算是为社区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另外还有些笔记软件使用时间或长或短,没有获得足够的体验,却因为某些原因让我没有继续使用下去的,就不展开说了:Joplin,思源笔记,myBase,logseq,OneNote,有的很优秀,有的快要死去,有的还在茁壮成长。篇幅已经很长,想详细说说自己的笔记心得,但会使文章显得过于臃肿。下次一定。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相关:

笔记相关:

Youtube NickMilo 的视频:

开学季

2021年9月1日 21:34

早上在上班途中,已经看到不少学生模样。小学生、初高中生脸上的稚嫩,使我想起多年前的学生时代。小时候总是最快乐的,没有烦恼,也没有多少恐惧。

今年因疫情,开学时间迟迟未定。直到前几天才正式通知,依旧是9月1日未变。急匆匆准备完,就要正式踏上新学年。不肯上学的现象必然会出现,有些小朋友过完假期,已经找不回上学的感觉,就像我们当年一样。

从小学时起,对于“年”这个概念,我向来感到模糊。一年的切分年的那个阶段,不是过年时的烟花爆竹和卤味盛宴,而是那两个月西瓜风扇的盛夏。现在还清楚记得临近暑假的一个晚上,我在学校宿舍里听小朋友们聊天,大家都难掩兴奋之情,想着放假做什么,去哪玩。有一个小朋友突然说了一句,“放假两个月”,这五个字颇为深刻,一直萦绕在脑海。

我那时候做了一个简单计算,一个月是四个星期,两个月就是八个星期,我要过整整八个星期不用上学,这个时间实在太长了,我能做点什么呢?我更换算数方式,一个月30天,两个月就是60天了。上一个星期的学也只有5天,我还觉得度日如年,那两个月岂不是要熬出白头发来?

那些年的暑假,我从商场各种店铺打滚,在店家的电脑上玩游戏,翻架上各种游戏碟——这里想起一个小插曲。记得在更小的时候短暂玩过一个著名游戏,在某一家小店见到这张碟,当时苦于没钱只得忍痛离开;再回来时,小店已经不在了,随后我走遍家附近各个卖游戏碟的商铺,都没有找着。为此我印象特别深,可能也由此患上一点仓鼠症。

后来蹲在家里,再到后来去学画画和各种乐器,填满了每一个无聊的夏天和冬天。如今画画和乐器早已忘记,倒是对于计算机这种设备,我对它的热爱没有丝毫衰减。我学会了各种小技能,到今天还在为我的工作生活起作用。

后来我白头发长了出来,觉得两个月不过眨眼刹那。

我毕业,工作,进入一个热门行业。这个行业延续了我对于一年切分时段的习惯,在每一年九月,是电商开始进入旺季的时期,一直到次年初。九月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旺季做准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开始一场与平台和买家的斗智斗勇。从我重新踏入跨境电商的大门起,已经快4个月。在工作期间,总是时不时想起4年前那些好与坏,人情冷暖和焦头烂额。我学着把经验化为可以实践的行为,避开大坑改变可能不好的结果,对突发事件理智应对。然而市场千变万化,一定会碰上从未碰到的事情,好比新增的平台规则、过时的玩法,平台对部分卖家的大开杀戒。躲开了就活下去,躲不开就挂了。挑战还是有的,前景还算明朗,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下去就是。

我好像又开学了。

当我发呆时,我在拍什么 – 劳动

2021年5月1日 23:58

五一快乐!最近灵感趋近于零。但是拍照这件事,不能停下来,就像思考、阅读、电影和音乐一样。

拍照设备:一加8T

修图工具:泼辣 Snapseed

前海某公园,刚开放没多久。晚上去时人特别多,开放式围栏,我往下看到这个场景,马上想到可以后期修成移轴模式。

离开上家公司,这是上家公司楼下一个场景。写字楼本身由厂房改成,长条形矮层设计,没有地下,表面停车位稀少,道路狭窄,基本上像按照标准写字楼反着来设计的。

同样是在上家公司的一处场景。下午四五点,阳光正好,这个时机拍照光影效果较好。这是两个普通的椅子。

在商场和好友熊猫看到同一个角度。他用小米11 Pro,拍照效果比这好多了。大致上应该能感受到想表达的意思。

同样在商场,有一个箱子,最有趣的地方是箱子上面的英文。过于出挑以至于让我无法判断是无意还是有意的。

前几日去附近社区打新冠疫苗。排队等了许久,在两小时后,我注意到面对的玻璃反射出来的景象。

打完疫苗后,社区周围还在装修,铁皮围墙的颜色还怪莫兰迪的。

今日五一和熊猫去扫街,太久没有如此出来拍拍拍,于是有了上面和下面两张照片。

用一张温暖的照片结束。

一些标语

2021年4月23日 23:54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照常读书。不过我在虎扑看到一些标语,特别有意思,收集了一些,发到这里。


所有图片来源于虎扑。我最喜欢的,是那一张 “请往前走 不要在此停留”。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 清明

2021年4月2日 01:00

三月结束了。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忙碌的三月。忙碌,却没有感到特别充实。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想不起来,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寻找。干脆不想之,过好每天,记录当下。

小米

昨天和前天,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雷军站台。好像很久没有见到雷军了,可能是我没有好好关注,不过这一次的发布会与以前不同,官方的造势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近年来比较重要的一场发布会。果然第一天就有几个爆点,小米11 Pro 和 小米11 Ultra,两台非常有竞争力、非常扎实的高端旗舰机,是小米踏入高端市场的稳重一步(这句话听起来真是官方),比之前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以及小米11的几个版本)更强大。我特别喜欢小米11 Pro,配置拉满的同时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压了前段时间的一加9 Pro一头。我本是一个一加多年老用户,这一次可能真的会选择小米11 Pro。

为什么不选小米11 Ultra?因为它太重了。虽然有市面上最强的影像系统,虽然 DXOMARK 已经不再纯粹,但是143这个分数打出来还是惊讶了不少人。更离谱的是,雷军把黑卡拉出来现场对比。对比过程对黑卡着实有些不公平,但效果却是清清楚楚放在观众面前。我前段时间和朋友说,今年我的目标是买一台微单,可能在黑卡、理光或者富士之间选。雷军掏出黑卡对比完后,朋友问我,“你还考虑黑卡吗 哈哈哈哈”把我给问住了。我一直说微单在成像上永远都会压着手机一头,因为物理条件限制在理论上决定了不可超越,可是这一次 GN2 的底有1/1.12英寸啊!

当天晚上和第二天,几个数码自媒体发布了上手和简单评测的文章。对比对象出现了 一加9 Pro,非常遗憾,在大多数场景下,小米11 Pro都压制了一加9 Pro一头。一加9 Pro发布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和好友去一加线下 Pop-up,人山人海不足以形容。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入场,看不到真机,倒是见到了张老板。身形略显消瘦,一脸友善的微笑,不愧笑面虎之名。前几年一加7 Pro发布的时候我也和好友参加了 Pop-up,去晚了没见到张老板,倒是现场买了真机,还参加抽奖活动获赠一个一加背包,一背就是近两年。

Pop-up 没有,我和好友灵机一动,不如去顺电看看?一去好家伙,一共就两个顾客在看一加9 Pro,不用在楼下排长长的队伍。现场放了一款绿色版和一款黑色版,绿色版非常漂亮,漂亮到不论拍照还是亲眼看到都是迷人的,优雅低调又不失品质感,上一次一加这么好看的颜色应该是一加6的电光紫。一加8系列的颜色真的不好看。缺点也明显,一是价格没有太大竞争力,二是指纹模块的位置非常反人类,三是镜头质量有翻车嫌疑,而我已经在一加的影像系统上栽过两次跟头了。如果今年我有换手机的打算(不买相机的前提下),小米11 Pro顶配会是我的首选。


除了11系列,小米还发布了MIX。等了好多年,结果今年出来的MIX是一款折叠屏,MIX Fold,发布会结束后,线下真机让很多人失望了,外屏很小,还特别细长,像一个遥控器;边框特别黑粗大,用一个网友的说法,像小米自家的多亲手机。内屏的折痕也明显,网上一些消息透露,铰链用的是三星初代Fold的技术,已经被华为淘汰了的。前段时间在线下体验过华为Mate X2,那个质感简直了,楔形设计,又薄又轻(其实并不轻,这个造型让持机手感很轻),是市面上最好看最实用的折叠屏手机,没有之一。华为供应链相当成熟,用了一代,就把整机做到如此成熟度,希望小米能迎头赶上。MIX Fold的目标不仅是打开折叠屏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我想除了把价格打到万元内,更重要的是在自家黑灯工厂100%制造,为以后迭代铺路。有些朋友认为MIX Fold不该被称为MIX,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初代MIX的惊艳,到现在都叹为观止,可以说只手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方向不为过。接下来的几代愈发沉闷,MIX这块招牌都快被打烂了,于是米粉憧憬下半年会有一台真正的MIX,就像DC粉希冀扎导正联的存在一样。

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

正义联盟导演剪辑版是真的存在的!从去年施耐德放出消息,到今年一点一点透露的消息,DC粉的信心越来越充足。4年多以来粉丝、扎导、演职员和华纳之间的恩怨情仇,甚至比电影本身更加让人激动,特别燃,比那什么还燃。许多自媒体和知乎高票答案把这个故事讲得清楚,也有专门的网站展示时间线,我尝试简短总结:AT&T财大气粗,HBO MAX想要打响头炮,扎导藏着心愿,诺兰在各个高管之间奔波,演职员一齐出来发声,还有粉丝们的热情和热爱,华纳看到其中的机会,不如做一个顺水人情,一笔7000万美元的投资换回皆大欢喜的结局。

起初扎导想作为4集或6集的电视剧集形式,一周放出一集,后来改为一次性放出全部集数,最后干脆当作一部4个小时的电影来放映。DC粉/扎导粉就像过年一样,我开心到四处奔走欢庆,直到正式放出的前一天,网络上意外流出原片资源。其中有各种可能性和阴谋论,在此不多提。我开开心心下载完,花了2天的时间,把导剪版认认真真看完。不少段落来回拉片,体验和院线版几乎完全不同。

基本一致的故事主线,重做了荒原狼形象,改了大量台词,钢骨和闪电侠人物弧光完整,增加许多篇幅介绍各个英雄,没有院线版工具人的情况出现。蝙蝠侠人物本质还是不太像漫画中的行为逻辑,女侠比院线版也好了不少。超人的复活前中后期说得过去,不会有突兀感。路易斯也比院线版更合理,没有了奇奇怪怪的台词和行为举止,换句话说,导剪版把人物的所有动作合理化了。院线版是导剪版的增删改版,几乎已经是另一部电影。缺点也有,扎导的习惯是升格过多,过于注重油画般的构图和色彩,讲故事的弱势依然存在,但我认为远远好于院线版。期待了这么久,最终扎导和工作团队交出的答卷,十分让人满意。

扎导说后期还会出一个灰版(黑白版)正联,除了色彩以外,和导剪版没有多大区别。我觉得有一个4小时的导剪版,已经足够影迷漫迷们开心很长一阵子了。还有上面提到的恩怨情仇,开个脑洞,不如把这一段故事也影像化?万一真做了呢。


2月18日以来,我在 notion 记录了不少事情,时事类、IT类、影视类,大多为一句话,或者带一个链接。现在时间久了,反而不太想再提起。3月3日我从搜索引擎得知了一款笔记软件 TiddlyWiki,一发不可收拾,当天开始深度学习使用,一步步代替 notion,作为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软件。因为其私有、单文件、信息之间强关联的特性,大大戳中了我的笔记需求,甚至刷新了一遍我对笔记该有的使用方式。3月29日,在群里讨论笔记软件时,博友阿钧提到了一款 eDiary,同样地,我也被这个软件的理念和开发者的理想主义击中。那段讨论挺有价值,值得好好记录下来。三月一头一尾,我找到了数码世界的新鲜又亲切的落脚点。

草稿箱里有一篇《人生苦短,我用 notion》,短短几个月,我连 notion 都想逐步脱离,走向私有离线。这能不能算是云时代的PTSD?

春节电影集

2021年2月26日 21:24
这个春节假期,电影院涨价幅度特别大。我对电影票价不敏感,依然感受到票价意外之高。期待了很久的电影终于能看到,我非常开心。

唐人街探案3

5.5/10

但其实期望很大,失望更大。在18年的春节电影观后感《唐人街探案2》里,已经说到2相对于1的探案部分大大削弱,到了第三部直接削成了光皮果肉。喜剧部分也显得很糟糕,除了电梯部分实在精彩,其他方面都完全没有过去的灵性。

本身第二部已经有颓势,第三部又延迟一年,加上上映前网剧的火热,大众对3的期望已经拉到天花板。对于我个人,我把这个系列定位成悬疑和惊悚,完全因为第一部的惊艳。如果我把它当成爆米花喜剧片,可能观感会好些,但实际看下来,真的,观感,非常差。

充斥整部电影的下三路低俗梗、谐音梗,退步到弱智级别的推理(完全背离本格推理的基本要求),工具人化的王宝强和托尼贾,继续开挂的刘昊然,最后揭秘的Q,都能用失望二字概括。

剧情走向全面崩溃,几乎毫无关联的两条剧情线,没有逻辑可言的推理和低能的警察办案手法,崩裂的叙事节奏和笑点堆砌,没有下限的广告植入,对于一部合家欢来说也许是合格的,但已经背不起“悬疑片”的名号,也让我对期待已久的“唐探宇宙”失去兴致。

张子枫小妹妹被这个剧本害惨了。演技都救不了的剧本。

亮点是几位日本演员的演绎。长泽雅美、三浦友和的表演硬生生把糟糕透顶的剧本演出了日剧的精彩,甚至染谷将太短短十分钟的表演都完全压制对面的刘昊然。任重而道远啊,年轻的中国演员。

就两个字,失望。


刺杀小说家

6.9/10

我被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吸引。一方面场面很美很强,有一种用心制作特效之感;故事也是我感兴趣的类型,在国产电影里相对有新意;最后是雷佳音。

电影确实如同预告片那样,场面宏大、壮丽,细节丰富,也有很多有趣的彩蛋。故事很好理解,但是逻辑没有完备,许多电影前期留下的坑没有填上,一些情节的走向有为了推动剧情而推动剧情的嫌疑。这使得在观影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出戏,本来营造得挺好的氛围,因为一个动机,突然让人一皱眉:为何路阳在这个时候写出了这个走向?

剧本以外,角色的塑造也不是特别让人信服。主角关宁的背景介绍有点虚,还有超能力的设定代入感不足,小说里的陆空文塑造还可以,但是演技跟不上剧本,显然是路阳自己的投射;于和伟老师的李沐扁平化,企业、过去的恩怨和刺杀小说家的关联和说服力都不能讲通,导致电影背景有玄学感。杨幂的图灵完全成为工具人,转变生硬,这次真不是大幂幂演技不好,是拿到的剧本没法演好;赤发鬼造型上压迫感很强,但战斗力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台词有点离谱。

对了,还有前期佟丽娅的角色,我就不知道她出现的意义在哪。

路阳很想放很多隐喻在电影内,用心看可以发现。不过出于审核需要和环境限制,有些隐喻只是露一点皮,隔靴搔痒,看得很不痛快。

除了以上这些缺点,这部电影可圈可点,主要集中在特效和美术上,节奏把控和剪辑转场都很舒服。看得出来路阳和剧组的野心是想打造一个小说宇宙(片尾彩蛋明示),但是太多重心放在特效上,使得剧本打磨不够精细。这是一部精美的特效片,及格的剧情,糟糕的人物塑造。希望未来国产电影能反过来,特效不用精美,剧情讲得通就行,而特效只是锦上添花的。


你好,李焕英

7.3/10

贾玲的用心之作,这部电影使她从小品演员一步晋升为国内一档女导演。我冲着沈腾去看的这部电影,又有点担心沈腾会像在羞羞的铁拳里只出场20分钟,这部里戏量充分,没有被坑。

前半段喜剧成分很足,笑料丰富,虽然有些地方生硬,有些小品感,还有点刻意,处女作做到如此已然超出预期,上半部分是笑得非常快乐的。观影后我查询了一些背景信息,原本 你好李焕英 是贾玲的小品,打磨了十多年成为一部电影,在不知道这个背景的情况下,这个剧本不像小品拓展而来,而是从一开始就是电影剧本。

后期大煽情,非常煽情,整个影厅都是啜泣声。剧情确实特别感动,但在那一部分的处理还是略显稚嫩,想表达快要溢出屏幕的感情,用力过猛起到了反效果。特别是贾玲长达10分钟的慢动作泪奔镜头,充满喜感(贾玲非常抱歉我真的不想笑)。这个部分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贾玲选择了这一种,使得铺垫了整部电影的感情最后一刻稍显失守。

瑕不掩瑜,浓郁的情感让瑕疵都显得无足挂齿。第一步院线电影有这样的水平已经出乎意料,至少出乎贾玲的意料。截止2月26日,你好,李焕英 的票房已经接近46亿,中国影史第四,贾玲对电影的预估票房是15亿,超出预期两倍有余。

又有点遗憾,这部电影后,观众对贾玲的期望已经大大提高,这对她的下一部电影风评是一个隐患,毕竟这个题材是独一无二的。


人潮汹涌

8.2/10

刘德华、肖央、饶晓志这三个名字放在一起,我无脑买票。

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但是改动成分不多,情节几乎完全一致,经过本地化,加上饶晓志个人风格的演绎。我特别喜欢饶晓志的前作《无名之辈》,黑色喜剧风格浓重,回味无穷。人潮汹涌 也延续了这样的风格,味道浓郁到不用看演职员表也能猜出个大概。

电影里有特别多向电影行业致敬的桥段。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饰演 《流浪星球》导演郭帆 的《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看到刘德华饰演的周全龙套剧情杀青后,给了后者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说,

感谢你为中国电影行业做出的贡献。

我想这是郭帆和饶晓志发自内心想说的。

行业劳模刘德华是主演和监制,肖央转型成功,这部电影的下限特别高。春节期间观影体验最好的就是 人潮汹涌 了。很可惜排片太少,宣发也不够,截止2月26日,票房还不到 你好,李焕英 的一个零头(3.89亿)。身边去看这部电影的分为三种,一种是主创粉丝,一种是买不到热门电影票的,还有一种是热门看完闲得慌的。恭喜这三种人,在这个不太让人满意的春节电影院收获一丝温暖。


《新神榜:哪吒重生》没来得及看,比不上前年的《魔童降世》是板上钉钉的,不过制作周期比后者长,设定也有点意思(中国神魔小说 + 赛博朋克),有机会要去院线下线前支持一下。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 辛丑

2021年2月18日 23:06

春节假期过去了,今天是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这个假期说长吧,一下子就过了;说短也不短,满打满算也有半个月时间。

春节最重要的事情是陪伴家人。今年因为疫情,身边大多数朋友都响应国家号召原地过年,我们也一样,有记忆以来第二次在深圳过年。从前几年开始,我发觉年味渐消逝,今年因为人们都集中在城市里,反倒比原来多了些年味。

比如城市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但是在除夕开始直到今天,晚上仍能听到外面的鞭炮声,偶尔能看到烟花。人类的浪漫是无法阻挡的啊。

还有超市天天放着的恭喜发财,各种过年喜庆歌曲,电视里放的春节节目,家里新贴上的春联,都在提醒着我,这还是一个春节,2021,辛丑年,无闰月。

没有家乡好吃又熟悉的食物,没有手持烟花棒跟小朋友一起嬉闹,没有时代气息的老街,“年”这只怪兽,它不出来了。


看见

我是一个相当反感国内社交媒体的人。其实仔细想来,全世界的互联网巨头都一样。他们是辩证的,矛盾的,正邪共存的。尤其经历去年的美国大选闹剧,原来白莲花般的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也露出獠牙。声称最具有言论自由的国家终脱下伪善的面具。

国内的几个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我都没少喷,这几年的新起之秀 拼多多 更是被舆论打成落水狗。拼多多活该被臭骂,不论是对外的狗皮膏药式营销和杀不死的假货,对内层层剥削和那篇“我在拼多多的三年”所揭露的。腾讯的微信喷了三篇。

但换个角度,百度的搜索技术和世纪初的搜索引擎普及,贴吧的繁荣,腾讯的(通讯)基础设施和科技向善公益,阿里的电商和支付系统,甚至字节的企业制度革新都是向阳的一面。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批判是无用的,鼓励好的那一面,也不忘坏的那一面,我觉得是更理性的态度。(拼多多的低价?)

上个月底看到一条微博,标签是#让无力者可见#,来自深大传播学院的一位教授常江。他提到,像微博、推特这类公共信息平台达到一定的垄断程度,能体现出来的价值是巨大的,如同“信息时代拥有的最底线的一张安全网”。

这种平台的基本属性是“人人可看见”、“人人可发声”,且很遗憾,这样的平台,在国内只剩下新浪微博一家,其他的社交媒体都趋向于封闭化和私人化。这是违背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的,微信、抖音、淘宝皆如是。微博的恶,想必也不用多说,用过的人都体会过。

摘录微博其中一段:

微博、推特这样的公共信息平台始终有着私人社交平台无可比拟的价值,归结起来,就是“让无力者可见”(visualizing the powerless)。一方面,公共信息平台的产品设计逻辑从一开始就将信息公开内化为自身的基因,故而对行动者的要求很低:只要你愿意关注公共议题,并随手帮忙转发,就能够成为“聚力”的一部分,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在公共信息平台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之后,各级政府也一定会重视对这类平台上的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并以之作为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如微博这样的平台也为传统信息传播结构中的“无力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简便的发声渠道,使得他们能够绕开阻滞信息的各种社会障碍,直接向“所有人”讲述自己的遭遇。任何一种私人叙事,只有在获得与公共议题的连接通路时,才能转化为公共叙事,进而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而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正在于为无数个体提供这样的“通路”。

via @常江SZU

举一个自身例子,微信公众号是优秀的创作平台,是“作者友好”的,“去中心化”的,同时也是封闭的,孤岛化的。它不能使文章在微信以外的渠道合理方便地流通(分享、导出),也不能让作者一对多地交流(同一条评论只能作者和评论者交流,第三者无法基于原有评论继续评论),甚至做不到公平地交流(选择性放出评论)。这是我选择博客弃公众号的原因之一。

微博平台的公开属性,让更多人看到和更多人发声成为可能,人们能付诸实践,也能看到这种公开带来的益处。然而,这也是一种孤岛效应,因为我们只有新浪微博可选。这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管理者和使用者如何用它,它便是什么样子。

#让无力者可见#很理想,需要每个人都去执行,会有牺牲,也会产生价值。尽管我对日益寡头的社交媒体保持悲观态度,我仍希望能在邪恶的土地上开出更多善良之花。


巨头们

特斯拉和电网

特斯拉中国深陷各种负面新闻。车机黑屏,电门、刹车失灵,远程删除行驶记录,销售经理嘲讽友商,各种类型都有,都能理解。最离谱的是某位特斯拉车主在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充电,结果车子断电无法启动,特斯拉售后把锅甩给国家电网,还不让退换车,这简直就是一脚提到钢板上。

后续我们能猜到,国家电网下场回应,特斯拉中国道歉,然而回应的内容是继续把锅甩给录音被剪辑。从特斯拉进入中国开始,特斯拉的产品就是不会出现错误的,一定不会是特斯拉的错,一定是消费者的错。有点苹果内味了是吧?

Clubhouse

Clubhouse 这个应用因为马斯克的站台爆火。我没有用过这个软件,一方面我没有兴趣,另一方面我不是 iOS,没法用。

根据我的了解,Clubhouse 是一个语音聊天室,只有邀请制,只有关注和被关注的关系,不能发私信,不能发文字或图片,不能发语音。语音聊天的载体是 room,分为公开和私密。一个房间里的麦克风权限非常严格,加入门槛高,用户社会地位较高(互联网高管和CEO、娱乐圈艺人等),参与者的平均质量也相对较高。我的日历里第一次出现 Clubhouse 关键词是2月2日,爆火时间只会更早,我在包括微信群、朋友圈、Telegram、微博等几乎所有平台都在求邀请码,热度之高,很少见。

我只是不太理解,类似功能的产品早在十年前就有出现,此时爆火是为何?仅仅是因为马斯克的一句话吗?但至少从爆火至今,养活了相当多的自媒体,10w+的相关文章特别多。

Bilibili

B站在月初也出现了负面新闻。我对那件事并不了解,我不看B站的番,也不认识陷入其中的up主,但我看到了女拳的影子,还是出拳没有章法,没法防。不过这次,围观群众更多的是以看笑话的心态,实在是没有必要继续下场逼逼赖赖,不划算也不值得。


这个春节看了几部电影,下一篇观后感。

当我发呆时,我在拍什么 – 立春

2021年2月3日 12:16

今日立春,在深圳这个城市,像是立夏。早晚16度的天气,温柔冷风吹拂,一件衣服加上一件薄外套即可;在中午和下午,温度达到26度,天空无云,太阳直直烫在身上,一件短袖都嫌多,体感可能有36度,若没有风,太阳底下走一段就汗湿一身。

这段时间只有堪堪十张照片,拍照时的温度从阴冷到燥热皆有。人有时是个很有趣的动物,天冷时希望能有太阳烈日暴晒一下,或者提高点湿度,好让我的手背能完全康复;天热了,手背完全好了,又希望来点风,吹散内心的不安和躁动。

拍照设备:一加8T

修图工具:泼辣


市中心的建筑艺术,像这样的类型有不下5个。这是两只互望的马赛克红猫(怪奇怪的)。

纹身师朋友的纹身店三周年活动,准备了大量的食物和活动。Uni Tattoo 牛逼!

20多年前住的家旁边一条小巷,现在已经完全大变样,匆忙的行人,肮脏的垃圾堆和奇怪的味道,使这里看上去很赛博朋克。

福田的一家日本店,屋顶的灯是我很喜欢的蒙德里安风格。拍下后调整了视角,看起来更加方正一些。

临近元旦,干净的地面上突然出现一颗苹果。不知是平安夜还是圣诞节被人遗忘在这的?


2021年的第一天。日本小吃店,餐巾纸上的一句话,让我思考了好久好久。我和好友双双沉默,我和他好像都还在找到自己的路上。

拍夜景时,手机的局限性就很明显了。这个场景,如果是微单或者单反拍,效果必定会更好。想好好将一个故事,但是没有合适的设备,好像脑海里有一个画面,没有画笔能记录下来。

这张照片没有特殊含义,只是左上角的头像,让我想起张学友那个经典的表情包,我很想、很想、很想替换掉……

这是一个工业园,竟然在墙上出现兰州拉面的标志,围墙上和围墙空隙里有几双旧鞋子,一个罕见奇妙的场景。

别看我,别看我,你在看着我。


彩蛋:

“温馨提示:此处禁止停放电动车”。

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

2021年1月31日 01:14

这个标题是张小龙在1月19日的“微信之夜”演讲的主题。我贸然用之,将其作为文章标题。
没有使用就没有发言权。微信相继在本月21号和22号发布了微信8.0的 iOS 版和安卓(为什么我用 安卓 而不是 Android?)版,使用一周多,时间不长,不过大多数功能都有了一点体验。作为重度微信用户,我更想借这个版本的发布,再理一理我对微信的理解,写下一点体验和思考。


我的立场很明确,在我的(大多数人的)理解里,微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从7.0,也许更早开始,微信已经有极强的意识打造一个比生态更大的平台,即几年前被讨论过,一个大而全的 WeChat OS。微信@iOS:马林梵多上的海贼团这篇文章里我提到,“腾讯的目标是利用抓住社交入口的微信打造一个 WeChat OS,这可以从加入微信钱包、生活/出行服务、生活缴费等,还有去年年底推出的小程序中可见一斑”,这是慢慢一步步进行的。
至少早至在2016年,微信已经有了这个野心。在今年张小龙的演讲里,他说:“当时的想法只是,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通讯工具来用”,考虑到现在微信的体量、月活和占有率,难怪张小龙会把自己称为“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我倒是希望张小龙先生和他的团队能坚持初心,做一个“适合自己的通讯工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臃肿、体验糟糕、独裁和傲慢。

已经有许多媒体对开屏五张图有各种解读。
我没有满腹诗书,解读不动。
开屏背景颜色和动画也是随机的。
有人说这像一首诗,可能要被归类为现代诗的一种。
这比7.0的那朵花好看多了。

基础通讯

微信本质上是一个通讯工具。作为通讯工具而言,微信根本没有做好这个基础功能。我随便提几点:云端同步、消息备份、消息归档、语音进度条,没有任何一项是合格的。这几点从2018年1月的微信的优与劣里已经提及,而这些问题从微信发布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用户群体里的呼声特别大。但微信团队似乎没有把这些呼声纳入 To-do List。
讽刺的是,前两年提到的黑暗模式功能,微信官方的回复是“希望用户不要过度熬夜”,然而自苹果发布 iOS 13 强制 App 适配黑暗模式后,短短几个月内微信7.0便“及时”发布了黑暗模式。这一小小的事件,反应出微信团队的傲慢和狗腿。当初微信硬刚苹果收取公众号赞赏分成的强硬气势去哪了?
在数不过来的没做好的基础功能里,聊天记录归档和迁移是我认为作为一个通讯工具必须完善的功能。我们知道,微信的首页就是聊天列表,像一个邮箱客户端。大多数的邮箱客户端都有一个基本的邮件分类/归档功能,如果这一点能在通讯工具上实现,那会大大提高微信的使用效率。著名的不存在的通讯工具 Telegram 便有这个功能,且完成度非常高,自发布后便是一个使用率高、方便程度高和粘性大的功能点。考虑到微信连基本的聊天记录备份和迁移都没做好,更不用提归档分类功能了。
马化腾曾经提到一点我至今印象深刻:“微信最初就是一个邮箱。微信其实是邮件,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只是它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曾经误以为出自张小龙之口)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微信可以被理解为快速的短邮件,群聊则是电子邮件讨论组,类似 Google/Gmail 中的 Groups(又一个时代的眼泪),伟大的公众号(订阅号)可被理解为电子邮件列表,隐隐中有点像博客圈常用的 RSS


在8.0的上一个版本,微信上线了 不显示该聊天 的小功能。类比到QQ上,相当于 从会话列表移除。我认为在QQ上对于会话管理的逻辑更加清晰(包括QQ上称为 会话 的概念,微信上称为 聊天,这简直是一个大退步),微信团队不知出于哪种角度将其改得更加混乱了:既没有把微信放在快速短邮件的车道上,也没有继承QQ被验证成功而且符合大多数人操作逻辑。
若一直以来微信依照 快速短邮件 的思路打造微信这个通讯工具,微信必然不会发展到今天。但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人(App)的命运啊,固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在众多外部力量和内部因素的驱使下,微信无可避免地发展成今天这个庞然大物。


微信从发布的那一天起就不应该被当作协同办公工具使用。微信没有任何一个概念和任何一个功能符合协同办公的标准,且市面上已经有太多优秀的、市场验证过的办公应用了。这个锅也许不该甩给微信,但是微信如此大的体量和月活,难免让有些人们和企业将他当作办公软件,一切都是懒惰基因在作祟。

提醒

一个合格的协同办公软件,首先有会话、提醒和文件传送功能。第一点前面提过,提醒 是微信发布不久的小功能,基本逻辑是 长按某一条消息,选择提醒,设置提醒时间。此时问题来了,提醒的日期选项是“今天、月日”,选择“今天”选项,时间选项是“X小时后”;日期选择今天以后的月日,时间选项则变为“ XX:00”。我甚至不能设置半小时后提醒。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想不明白这个思路是如何产生的,到底在什么场景下,用户会以这样的方式去决定一个提醒的具体时间?为什么不能把选项简单设置为具体日期和时间?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在日期和时间后加上暖心的“距今/距现在还有X天/X小时/分钟”不是更好的体验吗?
如果提醒时间已到达,仅仅是在 服务通知 这个会话/聊天里弹出一条微信提醒,内容是设置提醒时的消息内容,点击显示详情跳转回消息的具体位置。我用了两次便没有再用过。我想微信团队的预设场景大约是在下班前设置一个超市购物提醒。作为一个提醒功能,它没有任何一个点能取代手机自带的备忘录或者日历。
至于同步协作,这压根就不存在于微信这个软件里。石墨文档、腾讯文档、WPS、Google Docs、坚果云甚至钉钉,哪一个不是更好的替代选项?以上这些言论仅针对把微信当作办公软件使用的人们。

文件传送

微信文件传送功能被吐槽了相当多的次数,也许是最多的。微信的文档类文件大小上限是 100M,视频文件大小上限是 25M,除了限制文件视频大小,还限制了视频长度,时长是5分钟。我可以理解这一点,在微信里发长视频并不是一个刚需,也不是一个合理的发送渠道。QQ或者邮箱是更合适的分享工具。
在发送文档文件的时候,想必大家都见过“方案1.ppt 方案1(1).ppt 方案1(2).ppt”这种文件。前面提到,微信从本质上就不应该被这样使用,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有太多的同事、老板、领导喜欢把微信作为日常的办公软件了。这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让已经习惯使用微信的人下载和学习另一个办公工具,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学习成本。比起惯性,更可怕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懒惰基因。

过期自动清理

过期自动清理是比限制文件大小更大的缺点。微信设定超过7天没有打开的图片和文件会被自动清理,此时除了让对方再发一遍,任何办法都起不到作用了。问题来了,微信不是声称不会保存聊天记录在云端吗?(笑)由于这个设定,我养成了重要文件必须保存本地、图片必须查看原图,必要时保存本地的习惯。换句话说,我得感谢微信。这个习惯帮助我少丢失了许多。
在这个意义上,其实微信还有一个自带的功能可以拓展,即收藏功能。收藏是真正的云端,提供 2G 的容量,可以保存文字、图片、语音、聊天记录、地点等各类内容,每条收藏可自定义标签,除了单个文件不能超过 25M、图片一次性只能上传9张以外(这是整个微信的通病,为什么要限制同时上传数量?为什么是9张?),微信收藏可以说是微信最好的、最符合这个生态特点的功能。两个小遗憾,表情包不能收藏,微信语音不能转发。

视频号和直播

张小龙在今年的演讲里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视频号。首先还是声明立场,我并不认为视频号是一个正确的、好的发展方向,正如除了自媒体和企业外,不会有个人把视频号当作一个个人名片。
张小龙:“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能”和“会”是不同的,微信视频号实现这样的功能,并不意味着人们去用这个功能。
张小龙演讲中说到做视频号是为了成为“人人都可创作的短内容平台”,且不提如何定义“短”,微信生态内的朋友圈视频,微信生态以外的抖音、快手、B站甚至小红书等一系列产品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抖音的“记录美好生活”和快手的“记录世界,记录你”两个概念已被证明成功(至少在商业上),微信在2019年这个特别的时间点开始开发视频号功能,很难不让人去想微信团队是否受到互联网短视频行业大热的影响。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从微信这两年的发展和张小龙的演讲可以看到,微信团队其实已经开始感到紧张并且已有焦躁的情绪在内。从短时间的灰度测试,到全屏显示单个视频和2/3屏幕显示的测试(类似 Instagram);从自行关注到朋友关注、视频号推荐,尤其是算法的介入,在我看来是微信的转折点。


当视频号成为微信的下一个主战场,面对的是各种短视频/长视频服务的竞争,早早不再灰度,而是在官方口径和各大手握流量的自媒体大力推广,微信的野心比当年的“连接一切”更大了。微信ID是属于私人的,在有限的网络里形成一个交流闭环,但视频号使用新的ID,意味着理论上面对所有在微信这个生态的用户,“意味着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领域,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领域”。在视频号灰度测试期间,张小龙对视频号的理解是,人们不喜欢算法推荐的内容,而是更加喜欢朋友的关注或点赞的内容,所以在产品层面,视频号会把推荐视频的重心排序:首先是自己关注的视频,然后是朋友点赞和关注的视频,最后才是算法推荐的视频。从算法介入开始,这其实已经和去中心化背道而驰了。
随着视频号取消灰度后,紧接着是视频号直播。和菜头的槽边往事有一篇推送“直播不是视频”,解读了直播和视频之间的区别。和菜头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讲述两者,具有非常大的说服力。尽管我不认为视频号/直播会是下一个风口,但我认同直播是最古老的交流方式的延续。脱掉直播身上商业的外衣,本质上确实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同步交流,有别于论坛、弹幕的异步交流,也有别于电影、电视和广播的单向交流。我不熟悉这个领域,也没有很多想法,仅仅是觉得在微信生态里,视频号和直播并不会成长为公众号那种成熟、覆盖率极高的新功能。

对视频的理解

张小龙在演讲里还给视频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未来的视频应该是一种结构化数据。它存在云端,有所有的创作者信息,有观众的互动信息,能够很方便的分享。”他认为视频不应该只是视频本身,还应包括视频延申的数据,类比一本书,“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里面的所有文字,还包括作者、读这本书的读者、读者的书评和作者的更多言论。这个类比可能不贴切,但我就是这么理解的。或者可以理解为“媒体+”?
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除非这个“视频”概念是狭义上的,也就是针对微信生态或者其他平台上的视频。视频仍然只是“裸数据”,并不会因为没有其他衍生数据,视频的存在便失去意义。至少于我而言,我有太多的“裸数据”永远不会分享,也永远不会被淘汰。


张小龙也认为未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在视频号中发布视频而不是朋友圈。作为一个很少使用朋友圈、几乎不在朋友圈发视频的用户,我没有多少发言权,不过我依然不认同这一个观点。张小龙也许认为人们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的目的是被人“看到”,但平台和平台之间的理念也是不同的。我可能会在公共领域平台发布一类视频,也可能在私人社交领域平台发布另一类视频,具体到现实中,分别是抖音/快手和微信。张小龙似乎把这两种平台模糊化了。用更加具体化的话来讲,即有的视频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有的视频我希望只让我社交圈内的人看到。希望视频被更多的人看到的一定会选择抖音快手类,而对于私有视频,目前最佳平台依然是微信里的朋友圈。
综上理由,我认为微信更是想把被抖音快手们抢走的视频流量重新抢回自己手里。否则,我无法理解张小龙的思维,花费如此大的力气去做一个已经红海的功能,然后用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路去结解构视频号。对于视频内容,我的首选是B站,介于十几秒的短视频和超过一小时的视频内容之间,不会毫无营养的同时也有足够的娱乐价值,且视频的长度和密度没有上限。

去中心化

从什么时候起,微信就把算法推荐当作新功能灰度的核心呢?是朋友圈加入营销广告起,还是从公众号改版为信息流以后,时不时出现的公众号推荐?还是近期的视频号功能?我十分怀念公众号列表改版以前的版本,一切随心,那是公众号订阅最接近 RSS 体验的时候。截至8.0版本,公众号尚存在旧版公众号列表的入口,我斗胆猜测,在两个版本以内,微信一定会把这个入口取消掉。
本身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观念是“去中心化”。张小龙在2018年的公开课上提到,“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现在看来,“去中心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笑话,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本身就是“中心化”的化身。在这个平台下,几乎所有的 UGC 都是建立在微信上,离开了微信就不存在的重要功能有这几种: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朋友圈。但随着微信体量和月活的增大,现在的微信早已成为一座信息孤岛,如同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

公众号

公众号是微信最成功的“去中心化平台”。我是公众号的重度用户,每天阅读近30个公众号,文章数量更多。因为数量较多,我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众号:

  • 有媒体型,例如 品玩、差评、爱范儿、果壳、人物;有个人大V型,例如 小道消息、槽边往事、caoz的梦呓、keso怎么看;有新晋中V,例如 半佛仙人/仙人JUMP、stormzhang、三表龙门阵;
  • 有电影类,不举例;
  • 还有不知道如何分类的,例如 吴主任、郭栩鹏、新潮沉思录、记忆承载等等。

除了这些我会重度阅读的作者,还有 深圳卫健委、IT之家、人民日报这种“功能型”公众号,总计378个。当然其中有不少是不再更新的,也有几个月甚至几年更新一次的,总体来说,我几乎70%的阅读来源是公众号。
这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不能说明公众号已经做得完美,只能说明作为读者,我已经离不开这个生态,许多自媒体也离不开这个生态。在我的认知里,stormzhang 和 粥左罗 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把公众号能产生的价值利用到极致,不论是从人脉上还是从商业上。我们可以说公众号是一个很好的去中心化平台,因为每一个作者都在这个市场上创作者最友好的平台获得大量利益;也可以说公众号是最大的中心化平台,因为没有公众号,这些作者也许就不会达到今天这个成就。对于这个结果,这些作者们非常感恩,如果我是其中一员,我也会和他们一样。但是作为读者我也感恩,因为我在这个平台上学到太多。对于公众号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是不可抗力/外部因素,有些是体验可以做好但在这个阶段还没做到的。


不可抗力我们都明白。体验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例如阅读公众号经常会被其他事情打断,微信在这一点上做了不少动作,例如浮窗。微信8.0大幅改版了浮窗功能,现在的浮窗已经不再是出现在微信任意界面的“狗皮膏药”,而是在首页的负一屏。实际上把新的浮窗称作“稍后阅读”更贴切些。不能在微信任意一个界面打开浮窗比较遗憾,作为我的刚需,我希望随时能够回到我刚刚阅读的界面,而不是回到首页再到负一屏里打开。
负一屏的文章排布还处于粗糙的阶段,深色背景与通知栏深色文字冲突(安卓端,iOS 端不知是否有相同情况),打开每篇文章的动画,打开后短暂的硬直,都是后期可以优化的空间。不过目前已经能看出这个浮窗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搞不好直接改名稍后阅读。我虽怀念旧的浮窗,但我发现目前仍然可以开启旧的浮窗。当阅读一篇文章时,有新的消息提示弹窗,点开消息,旧的浮窗还是会出现。这是更符合浮窗的设计的,大概浮窗就应该是狗皮膏药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最大的便利。
其实我最怀念的是早期版本的 //webview,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过。因为安卓特殊的机制,用户能把公众号文章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任务,在系统的多任务视图里存在,不影响使用微信的其他功能。但不知为何在后来的版本取消了这一功能,也许是为了统一安卓端和 iOS 端的设计。安卓端的小程序还有这个特性,每一个打开的小程序都是独立的小程序,相对于 iOS 端,这个设计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

最近

除了浮窗设计大变样,首页下拉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版本的下拉有了一个名称,叫做“最近”。上一个版本首页下拉是最近小程序列表和收藏的小程序列表,作为重度小程序使用者,我已习惯这个设计,然而在8.0版本里,打开收藏的小程序步骤多了一步,原来 收藏的小程序 部分让给了 未看完的文章
我认为这是微信8.0为数不多提高了用户体验的设计。阅读公众号的频率高了以后,若没有收藏或者转发点赞再看,常常会找不到曾经读过的文章,需要去搜一搜。现在有了 未看完的文章 功能,更像是浮窗功能的延申,我在短短的使用时间里体会到这个功能带来的巨大帮助。我不再找不到读了一半的文章,我也能把他作为更便捷的浮窗。按照这样的设计,读过的公众号文章可以分为四类:

  1. 打开读了一半的在 最近 里,
  2. 读完想马上重读的放进 浮窗,
  3. 未来会经常复读的在 收藏 里,
  4. 想要分享出去的转发点赞再看一键三连。

博主@胡和先 特别讨厌这个功能。他的体验是,一篇文章必须慢慢看完才不会出现在最近里,快速看完则依然会出现。我测试了5篇推送,一秒之内快速滑动到结尾处,再回到最近,并没有出现刚刚这篇文章。经过几个测试,我找到了未读完的文章功能的逻辑:打开后不滑动就退出,不会出现在最近里;一旦出现滑动这个动作,不论滑动距离,必然出现在最近里;滑动到出现阅读量一行退出,不会出现在最近里。
总体而言,对于经常阅读公众号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实用的功能。我喷了一整篇文章,这是我觉得为数不多能夸版本新功能之一。

其他功能

微信8.0发布后,被讨论最多的是炸弹爆炸、烟花、状态、表情包重置等等功能,我认为这些无聊的功能没有讨论的必要,像是一个工具里埋的彩蛋,让人们有些谈论的话题,让新版本有些讨论热度。这些小功能甚至还没有一个 #标签 功能来得有用。一个工具,并不是什么功能都要有用,就像上一个版本的拍一拍一样。我把这类功能当作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一时脑热做的功能。


自媒体里有太多大V把张小龙当作神一样崇拜。帅张喜欢把他成为“那个神一样的男人”,帅张的文章被张小龙打赏、直播被张小龙送礼物都是会让他特别开心的事。我不是想谴责或者嘲讽这个心态,毕竟如果周杰伦夸一下我的唱功我也会高兴好几个星期。能理解这个心态,只是我认为张小龙作为产品经理不应当被过度神话。他的演讲内容,有些关于产品哲学值得学习和思考,有些言语触及本质,例如关于微信“连接一切”、公众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的解读。除了崇拜,我更加看不惯的是有些大V对张小龙和微信无限吹捧,对批评微信的人无限抨击、口出妄言,居高临下的姿态。对我说的就是 Fenng。我是“每天都有一亿人教张小龙怎么做微信”的一亿分之一。
还有很多想展开说,比如微信的搜一搜、表情导出和群聊,PC端微信,但篇幅已经过长,又长又臭,能完整看到这里的,不是太闲就是觉得我写到你的心坎里了。

生活的味道

2021年1月29日 21:09

日常

晚间,在麦当劳休息的保安大叔与同伴大谈日本街道之干净。同伴问他,你去过日本吗?大叔说不用去日本,抖音上全都是视频,全世界都在用抖音。同伴憨笑,其他路人侧目一阵,又回到自己的事情中去。

经常去买面包的那家面包店,久之与老板熟络了,送了我一个新出炉的菠萝包。平日晚9点后会有一个十元两件的活动,我常常9点之前去,老板也会按照十元两件的优惠任我挑两个面包;时而到了晚10点多,关门之前准备把未卖出的面包丢掉,见我匆匆进来,又把面包拿出来,“你再不来面包就要扔了,赶紧拿两个。”

超市公共卫生间的清洁阿姨/大叔,偶遇时经常吐槽不讲卫生的顾客,仿佛自言自语。清洁时带着容易察觉又不至于过火的力度拖地板,然后把垃圾用力提走,似乎是一种发泄的行为。因为这个行为,我又想起那些在公众场合不讲卫生的人们,总想把他们狠狠丢进洗衣机里去。

楼下英语培训公司的传单小哥,每一次见到我都会打声招呼,从不远处慢跑追上,问我是否有兴趣学英语,然后开始聊起家常。我把口罩脱下,抱歉我们见过许多次面了,我就住在这楼上。小哥尴尬一笑,祝你生活愉快,我祝他工作顺利,业绩攀升。

大半夜喝醉失态的女孩,在男友面前失语,在地上打滚,大喊生活的不公。男友一言不发,默默把女孩背在背上,向路边走去,轻轻把女孩放进车后座,然后自己再轻轻坐进去。

便利店碰到一三旬男子,穿着极不合身的西装外套,用不耐烦的语气问老板,“有没有咖啡?”,老板回道,“有现磨的罐装的。”男子又问,“现磨要多久?”,老板说,“2分钟吧。”,男子怒斥,“2分钟?你知道2分钟我能赚多少钱吗?”,老板无奈说,“那你拿瓶雀巢嘛~”男子更加不耐烦:“不喝了不喝了!”,而后一溜烟离开便利店,往停车间隙走去,转身不见踪影。


通勤

工作以来,我的首选出行方式除了地铁就是自驾。今日心血来潮,选择了巴士。6点56分上车后,在接近7点的时间段,车上乘客还未坐满,我有幸坐在侧面座位上。与地铁相比,第一个不同点是车上的广播。听不出是哪一个电台,新闻播个不停。

现在已经到了上车后第二个站点,司机已经第三次播放“本车实行无人售票”的提示。人越来越多,已有数十人站着在车厢内,手扶栏杆。没有小孩,没有老人,每一个年青人脸上都写满疲惫,低头休息、玩手机或是看着窗外。

想起平时开车时,巴士靠站台接完乘客后,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变回主道,常常把左边车道上的车吓一跳,为此我没少骂街。今天乘坐巴士,倒希望每一次巴士都能占个上风。人类的本质,果然是双标啊。

这一站有小孩上车了,妈妈牵着小孩上车,跌跌撞撞。一位年轻女孩马上起身让位,紧接着女孩旁边的男孩也起身,两个位置都让给母女俩。妈妈没有马上坐下,而是站在空座位旁,过了一个站后才入座。

巴士行驶路线不是离目的地最短的,而是绕过一个公园。百度地图预测乘坐巴士到达目的地需要44分钟。我想我还有大量时间写完这一段文字。


巴士到了某某新村,大片的乘客下车,顿时车上多了不少空座位。起步后,司机又播放了一次“本车实行无人售票”,起初我以为是提醒没有刷卡的乘客,现在我认为更像是设定好的定时播放。电台在播放新闻联播,充斥的是“加强”“支持”“强调”“贯彻落实”这类申论词语,现时已经7点过12分了。

深圳的冬天魔性又变幻莫测,此时此刻户外温度是16度,车内20.2度,巴士上有穿了三件衣服的西装人士,也有只穿着一件粉色长袖的女孩,还有刚刚那位穿红色厚绒的妈妈。

我注意到司机驾驶室外围有个约一人高的透明塑料板隔开,板上醒目的标语:影响公交车驾驶员安全驾驶 涉嫌违法犯罪。想必是经历过以往几年几件不幸事故,保护司机和乘客的方案已经落实执行。

乘客越来越少,我趁停车更换座位,把包放在空座位上,瞬间舒适不少。自驾多年,许久未坐公交,对巴士的剧烈抖动有些不习惯。


现在是7点20分,距离终点还有9个站,不知在8点前能不能到达呢?此时尚未进食,开始感到饿了。广播播报站点,会播放一次英文,有浓烈的口音,听起来怪奇怪的。

从上车到现在,我听到的声音有:电台广播,巴士语音,人们打电话,电动汽车独有的电机声,行驶时窗户由于抖动发出的咔咔声,司机操作投币箱手动收纳的扳手声,跨过每一个不平坦路面的振动声,到站开关车门的气压声和十下滴滴提示声。所幸没有听到手机外放的声音,也许是我幸运,乘坐的巴士没有遇到这样的人。

路过大学朋友开的咖啡店,接近一年没有去过了。这期间我的咖啡是肯德基、瑞幸和星巴克们解决的。偶尔尝尝专业咖啡师的作品,或者新起之秀的冰美式。说到咖啡,自前段时间生病,肠胃不适,有半周没有再喝冰美式,我竟开始喝起热拿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胃不宜喝冰,二是麦当劳独立 McCafe 后发送大量优惠券,5元或9元一杯的热拿铁,意外有点好喝。不知不觉喝了有十多杯了。

马上到站了,现在是7点37分,相比地铁,巴士的效率相当低下。自驾又常常因高峰期塞车,地铁更加适合日常通勤,还能剩下电费和停车费。体验很新鲜,又很熟悉,却不想再体会多次,因为体验真的……没有那么舒适。7点40分,我提前一个站下车,离家还有大约500米距离,慢慢走回去罢。

一点碎碎念

2021年1月26日 22:25

In Memory of Kobe & Gigi

今天是科比和他的女儿 Gigi 逝世一周年。一年了,没想到这一年转眼飞逝。未忘去年今天,疫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和家人在老家哪儿也去不了,几乎每天都睡得特别晚。科比逝世当天,我在中午醒来,看到好友给我的留言:“醒来不要太难过”,我打开其他微信群,看到了那条新闻;又打开了虎扑和微博,开屏是灰色的 1978.8.23-2020.1.26。

我一整天都没有缓过来。那个时候已经有段时间不看 NBA,但看到这条新闻,过去十多年的回忆慢慢涌现。我给大学时期的科比铁杆球迷舍友发了条消息,他感谢我还记得他。科比这个人物明明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这一件事的发生,还是无可避免触动了些什么。

大娱乐

这段时间的娱乐新闻特别多,已经超出娱乐范畴,发展成一个社会议题。从18号郑艺人那件事开始,到几天后张艺人和华艺人的声明,再到郑艺人事件蔓延到互联网行业:百度发布一个郑父道歉的视频,视频中硕大的百度 APP logo 十分显眼。百度迫于舆论压力马上道歉,但这有用吗?百度依然是国内道德底线最低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这类app广告不该在这种新闻露出。若“百度 APP”换成百度新闻或任何一家媒体,想必大众的反感不会这般深。

隐秘的角落之回响

《隐秘的角落》出了番外篇,原班人马出演话剧形式的《回响》,短短15分钟,又把思绪拉回那个夏天。朱朝阳演员荣梓衫已经长高了不少,看起来比秦昊还高。所有人演技在线,从第一秒开始的布景就是一个大惊喜和彩蛋。故事没有脱离电视剧本身,又超脱于电视剧之外。完成度非常高,是一部成功的番外篇。只是比较遗憾张颂文老师没有出演。爱奇艺有正版可以看,不过需要会员;微信公众号:3号厅检票员工 的一篇推送可以看到完整版。

微信和 Foxmail

1月19日,2021年的微信公开课如期上映。重头戏依然是张小龙发表几个小时的演讲,依然有不少大V在排队喝彩。微信8.0的 iOS 版和安卓版相继发布,我打算另起一篇来写。过去写了几篇关于微信的文章:微信7.0之后的一点思考微信的优与劣社交网络焦虑症,我对于微信这个 app 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时至今日,我不脑海里两种完全相反的认知是如何同时存在甚至能发起讨论的。这个情况主要出现在这几个概念上:资本和劳动力,996和朝九晚六,反对代孕和代孕合法化。这三个截然不同的思路已经在我脑中讨论多时,却讨论不出我自身的明确立场,或许本就没有立场,而是享受这种讨论无休止进行下去。等哪天有所学成,不如写篇文章好好分析一番。

这周因为工作需要,使用QQ邮箱的频率比以往更多了。我的QQ邮箱后缀是@foxmail.com,看起来就比@qq.com舒服不少。Foxmail 是张小龙许多年前徒手开发的邮件客户端,先后被博大公司和腾讯收购。当然现在的 Foxmail/QQ邮箱已跟当年完全不同,我也不再用 Foxmail客户端,但若我是一个真正的程序员,当我能开发出一个软件被大公司以1200万元收购,我想后面可能就不会组团队开发多一个通讯工具了。道行啊朋友们。

说远了。我在使用QQ邮箱时无意中发现QQ邮箱有一个在线文档的功能,类似腾讯文档内置在web端。于是起草了这篇文章,然后写成一篇碎碎念。在这之前,我用过不下十种在线/离线web端/移动端,最后释怀:其实哪个地方打草稿都不重要,最后能把文章完成就行。我用纯纯写作写过,也用记事本写过,用什么平台根本就不重要。前段时间思路跑偏,把一些时间花在寻找一个趁手的工具上。这真的意义不大。

老薛和博客

最后,我把博客主机换回了 老薛。感谢 十年之约 提供如此大优惠的 硅云 虚拟主机,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更快的速度(得益于老薛换成HK安迅)和更方便的 cPanel 面板。

去年十二月,我发现我的博客被 博客志 收录了。问心有愧,我的博客没有产生多少价值,多是鸡零狗碎之事,没想竟能与那些大名鼎鼎、精耕细作的博客放在一起。惭愧,惭愧。

主机换回老薛后,我装上了 我爱水煮鱼 大佬的 WPJAM,做了一个简单的博客优化。具体体验如何需等时间发展。目前而言,速度优化和文章目录功能是我最喜欢的。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 季冬

2021年1月12日 00:16

今年的冬天应该是近20年来最冷的冬天。12月底文章提到冬天倏然而至,没想到仅仅是个开始。

我的手背每年都像备忘录一样准时龟裂,即手背因干燥缺水裂开,生成一道道裂缝或是一片片红色,最干燥时会有血水从中渗出。身边人都劝我用护手霜或者各种药物,乃至上医院检查。但我想到一旦春天来临,手背自然恢复如初,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就会搁置。这种痛觉让我在一年交际能清醒一番,回想上一年所思所想,然后为下一年做好准备和执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的一种猎奇的仪式感。

风变 IDP

去年年尾到今年初,我在某一个app(也许是微信朋友圈推送的广告)看到 风变IDP 的 个人发展计划 课程,9.9元有四节试用课程。这是十分明显的“低价吸引用户购买高价进阶课程”的策略,本着见到羊毛就薅的原则,我随手报了名,然后花了2天(约2个半小时)的时间上完了四节试用课。我学习并记录下了课程的所有笔记,得出一个结论:仅针对这9.9的试用课,已经值回票价,甚至物超所值。

课程用情景漫画互动卡片故事发展模式(自己发明的词,风变用的词找不着了),跟随几个角色一步步成长,顺便学会 IDP 的基础知识。

  1. 第一节课教你问题定位,重新定义问题后,才能根据目前的问题重新设计发展计划。定义问题的出发点是“我所追求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2. 第二节课教你认清当前目标和学会清晰地执行;
  3. 第三节课教你高效计划时间和利用时间,并给出一套简单的方法论;
  4. 第四节课教你找到长期职业发展模式,从宏观角度锚定成长方向。

以上课程不深不浅,不是浅尝辄止也不是深入探讨,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合理地给出了足够的信息量。我处于职业生涯较为迷茫的状态,我尝试应用课程内容,路径会比原来一片混沌好很多。但我认为更多还是靠人个人有意识,毕竟不是每个成功人士都在应用 IDP。

缺点也很明显。如同所有的低价课程,购买课程后会分配一个“老师”给学员,课程期间嘘寒问暖,询问课程进度、意见建议之类;在试用课程结束后,马不停蹄给你推荐进阶课程,掏出过去的学员心得、成功案例等等素材,在提高转化率上费劲心思。我特别理解这一种做法,毕竟商业的本质是增加利润,在试用课程成本显然远超价格的情况下,多一个成交客户,以后可能就会有更好更精品的使用课程方便我这种试用课羊毛党。

商业的本质也是冷血的,在我多次明确表示不会购买进阶课程以后,学习群和“老师”瞬间安静下来,仿佛从未有过这个老师和这个群一样……

B站跨年

多年过去,终于有一次跨年在家中度过。一方面没有同伴,另一方面天气实在是太冷了,不想在大冷天对着一个大屏幕喊十个数字。今年深圳似乎也取消了所有大型倒数活动,于是心安理得在温暖的家中观看B站跨年。

19年是B站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但我没有观看。从后面的评价来看,举办得相当成功,是最“年轻人”的跨年晚会。今年赶了个早,大致浏览了一下节目单,开启弹幕跟朋友聊起天来。有些评论说,2020年跨年“春晚化”,没有19年的惊艳感。我没有从头看到尾,跳过了没有兴趣的部分,着重看了期待值高的节目。五月天是其中之一,而当天晚上五月天同时出现在三个“直播”跨年节目里……

印象较深的除了五月天,还有黄雅莉和几首日语歌,交响乐队的表演、XXXL aka 韩红和邓紫棋的表演。其他诸如腾格尔老师等大家,我都没有多大印象,假唱实在是有点频繁。不过可以理解,在这种类春晚的节目里,一定是录播大于直播的。后来我也得知这场晚会是提前录制好的,就如同五月天的几场表演一样。我用两台电脑同时播放五月天在节目,好友大笑,“双倍幸福”,就是两个五月天同时唱歌时,真的不知道应该听哪一边。

这一次五月天的线上演唱会叫做“好好好想见到你”,对应7月7日的“突然好想见到你”。前者的开场《疯狂世界》,后者开场《一颗苹果》,一下子惊艳了我。我太爱这两首歌了。跨年这一次多了《因为你所以我》,刚出我就单曲循环的歌;《玫瑰少年》《刻在我心底的名字》两首特别曲目。时长都在一小时,意犹未尽,又让人不停重听。

电动车与 Tesla Model Y

1月1号,国产特斯拉 model Y 发布,价格是惊人的33.99万起步,震撼整个汽车圈。我不熟悉这个圈子,也不是特别熟悉特斯拉,但在我极其有限的知识里,我知道这个价格会对多少传统企业和新能源企业造成冲击。蔚来最惨,当天就爆出退单数过大挤爆官网的传闻,稍加思索便知道这逻辑上就说不通。蔚来还是做出了回应,说蔚来对标的并不是特斯拉,而是BBA甚至未来的苹果。这有些玄学,不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写于此是为了未来回头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有特别的心情。

备注:

  • 蔚来 ES6 运动版 35.8w,ES6 性能版 39.8w
  • ES8 七座 46.8w,ES8 六座 47.6w
  • EC6 运动版 36.8w,EC6 性能版 40.8w

我在12年拿到驾照,14年毕业后没多少机会开车,正式有车可开已到17年底。一直以来开的都是燃油车,从小型车到大型车都开过。去年底入手了某国产纯电车,驾驶和乘坐体验颇佳,但是车机使用起来相当难受。安卓(非Android)7版本,不跟手且卡顿情况比较严重,虽说与车本身结合很好,但在操作体验上距离特斯拉还是有很大距离(有乘坐和使用车机经历)。和开燃油车感受上最大的区别是,加电实在是太便宜了。离家不远处就有一个快充场地,一个小时左右能把车充满电,满血能实际开400到500公里。不会轻易有续航焦虑,也不会有加油费的焦虑。

驾驶经验有限,不能给到更多的心得,等我成为老司机那天,也许体会会更深刻些。

COVID-19

时近年尾,大陆疫情又开始反复。世界一如既往一片混乱,作为人类共同体,光靠大陆超高执行力的决策也没法完全杜绝疫情侵入。现在仍能回想起去年年初的恐惧、绝望和悲伤,经历过一个太平的夏天,这种负面情绪又有燃起之意。

今年的春节,官方已经倡议大家原地过节了。这个节骨眼,真不知该不该冒着风险回老家。


本应还有一段 美国暴徒冲击国会 的内容,出于篇幅考虑和对政治的不了解,没有继续写下去。

祝诸位一切安好。

失败2020

2020年12月31日 20:21

2020就这么过了。没有准备,没有活动,没有发生特别的事情,或者说任何一件事都是特别的。在这个操蛋的年份,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活着已经很不容易。

我遭遇了友情、爱情、亲情的挫折,职业生涯陷入迷茫。很不幸,我没有做到逆势而上,却像浮萍雨打风吹去。多年后当我想起这一年,苦涩的味道一定是多于甜美的。

用“失败”二字总结这一年很精确。去年我用这个词形容2018: chaos,我本以为接下来的年份不会更差。谁知一个甜蜜的开始会换来一个唏嘘的结局?谁知当我跨过这个山谷,眼前是一个更深的大裂谷?

今年读的书甚至比上一年更少了。明明今年有大量独处的时间,尤其是上半年在家里隔离那段,我却花过多时间在电影和游戏上。而追求财富之路差点偏离,好在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和身边看得见的手一把拉住。不知怎么的,上半年过去了,又不知怎么的,下半年也过去了。

像大部分人一样,提到2020会想这一年都是怎么过来的。但仔细一回味,又有许多值得反复咀嚼的回忆。从年初到年末,突破三观的大事件和名人的讣告未曾停过;疫情不断上升的数字人心惶惶。幸好疫情防控相当得力,后期再看时已对世界不断上升的数字渐渐麻木。

2021会更好吗?我真的不知道。眼前是一片迷雾,脑海是一片混沌,引以为傲的自信心也有了被磨灭的痕迹。每年跨年,我会在朋友圈发一条 bye 201* 和 hi 201*。

  • 2015: sad
  • 2016: unknown | gorgeous
  • 2017: incredible | remarkable
  • 2018: unknown
  • 2019: expected

2020年停下来了。从那一年起我不敢再对下一年有所期待,只希望安安稳稳度过,不要再有任何悲剧。可能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一个喜剧内核的悲剧,一个带着面具的小丑,一个没有面目的魔术先生。我能获得的快乐好像也越来越少了,接触到的信息,大概率是让人伤心的。那些让人开心的,转头就会忘掉。开心的细节,埋藏在夏天里,“可以回头看,但是已经没有办法往回走了”


2021,祝君一切安好。

为什么说神奇女侠1984不是一部合格的超级英雄片

2020年12月24日 17:05

之前的标题 WW84 过于抽象,改为现在的标题。1.12

鸽了一年,《神奇女侠1984》在中国大陆比北美提早上映。前日与两好友看了这部电影,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和朋友满脑子就两个反应:

WW84公映后,几个平台的评分都在一路雪崩,我适时调低了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那可是DC影业啊!),带着“不要比第一部好,持平就行”的心态,稳稳买了IMAX影厅。特地挑在了工作日的大中午。

而这一次观影体验之差,不在于熊孩子、打电话、踢凳子,而在于这部电影本身,实实在在地对着我的脑袋和心脏狠狠开了两枪。我谢谢你了啊,Patty Jenkins

相比《BVS》中的惊鸿一瞥,神奇女侠个人传的水准已经大大下降,在 Wonder Woman: DC影业的翻身之作?中已经有提到;《正义联盟》是超英电影史的一坨巧克力味的翔(一个让我看不懂的正义联盟),后期导演尾灯是漫威影业安插在DC影业的一根搅屎棍。但扎导剪辑版已在路上,目前已经放出了一些预告片和剧照,从质量上来说是上乘的,从上映方式来说,这次选择流媒体+4集每集一小时时长的安排,是DC粉的一颗定心丸。虽不知最终成品能否过关,但有院线版“珠玉”在前,想必是不会差到哪里去。为了身心健康,我还是会适度调低期待值,在上映之前看一遍院线版洗刷心灵。

*以下内容剧透预警

说回神奇女侠。WW84班底延续第一部的配置,整体风格和质感相差无几。选择在1984这个年份很有想法,也有点鸡贼:

避免了与一战时期的WW1冲突,也避免了与《正义联盟》和《BVS》的现代冲突。但是这个设定下又容易出现另外一个问题:《BVS》中,Diana提到她在人类社会隐藏了近百年。但是为何在80年代又能以女侠身份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大型商场、高速公路、华盛顿街道)?还是说神奇女侠也有超人的能力,“只要我不穿战斗服装就没有人认出我”?超人的能力是官方钦定的,这显然是避免不了的矛盾之处。

也有分析说WW84是一个独立平行宇宙。这真是个万能理论,然而WW84各个方面又与主宇宙(正联、BVS)有强关联。无论如何,Patty导演对于宇宙联动的把控能力是不过关的,这个锅当然也要分一大部分给DC影业背。DC三张大好的牌(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被DC影业打得稀烂,虽说有漫威影业大杀特杀、华纳被打乱阵脚的成分在,但DCEU的失败,所有有决策权的管理层都有责任。


WW84的立意其实非常棒,通过整部电影,我能体会导演想表达的几层意思:获得梦想必须付出的代价,贪婪必会带来毁灭,神牺牲小爱以换取博爱,最值得珍惜的就在身边。重点着墨“等价交换”这个概念,以此延申。

然而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就是剧情失控,人物单薄,反派动机不明确(也可归咎于人物没有立住)。人物塑造最成功的是Steve,在第一部同样如此。电影有无数值得吐槽的细节,但值得一提的是,剧情中最好的部分是Diana和Steve的感情线,情感细腻,有足够的铺垫,代入感强,Steve的出现和离开都赚足眼泪。

导演在豹女这个角色上用力过度,有许多场景冗余又让人摸不着头脑;Max Lord 这个角色也略显失败,原著漫画里这个角色是个成功的商人,沉着冷静,智商极高,精通控制术,但被 Pedro Pascal 演绎出疯子般的形象。像大聪说的:Patty舍不得她拍下的每一个素材,所以用各种方法塞进一部电影里。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同幕之间割裂感很强,这边Steve和Diana甜甜谈恋爱,那边豹女越开越性感,接着Max越来越破产。


神奇女侠在这部电影里开发了许多新的超能力,比如真言套索的VR功能和竹蜻蜓功能,自家老爹教会的使物体隐形的能力,还展现了第一次学会飞行的能力:原来只要摆出超人飞行的姿势就能做到了。这一段剧情非常、非常出戏。在展现这些能力时稍显紧促,没有足够的铺垫,在剧情需要时用角色几句台词带过,说服力并不强。

战斗场面非常糟糕。相比第一部,打击感大大降低,没有了拳拳到肉的爽快感,更没有合理的物理引擎支持,显得打斗场面缓慢、失常,非常不符合预期。预告片中神奇女侠金光闪闪的新战甲,正片里就出现了10分钟,质感显得廉价,像是铜制而非黄金,且除了防御猫爪子以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十分影响神奇女侠的移动……这我真想不到。本以为后期那幕对阵豹女的打斗戏是重头戏,结果在两者的抓抓挠挠、荡秋千跳绳和空中双人舞里草草结束。就这?预告片里着重强调的场面就这?堂堂豹女的战斗力就这?更不提神奇女侠击败豹女的方式居然是电死(也没死成,捞出来就活了,这我也没想到)。

比跟豹女战斗更离谱的,是大BOSS战与Max的戏份。让神奇女侠用嘴炮的方式解决战斗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是这个呈现的方式,让WW1和BVS中建立起来的女侠形象瞬间倒塌,变成一个逼逼叨叨的圣女形象。神奇女侠,Wonder Woman,是亚马逊伟大的女战士,是半人半神,跟阿佛罗狄忒一样美丽,跟雅典娜一样聪明,比赫拉赫克斯更强壮,是正义、爱与和平的化身,是联盟以暴制暴的一线战斗力。为什么在WW84里,以这样的方式,解决了伟大的反派豹女和Maxwell Lord?我真的很难接受这样的设定和剧情。


我能感受到导演和剧组辛勤的付出,在许多地方能看到剧组的用心,比如对80年代美国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的还原(有些部分依然出戏),对Diana成长的描写,与Steve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Diana为大爱牺牲的演绎,谎言与罪恶之神的许愿石设定,以及片尾彩蛋由初代神奇女侠饰演的阿斯特莉(黄金战甲持有者)。

可惜的是鼎鼎大名的两位反派,也许在后期电影里没有更多戏份了。豹女这个著名的角色,不能继续出现在后续电影里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当然我是根据剧情安排判断的,具体华纳和DC影业会不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让豹女回归还是未知数。毕竟在WW84里,DC影业让Steve的回归方式非常令人信服。

WW84 ⭐⭐,两个星,两颗给盖尔加朵的颜和腿演技进步,两颗给Diana和Steve让人潸然泪下的爱情,剧本和其他人物塑造扣掉八颗星。

Ref: 【大聪】《神奇女侠1984》是喜是忧?深度点评!彩蛋全解析!

秋冬季

2020年12月20日 23:18

深圳的冬天在一瞬间就到达了。没有很明显的预兆,前一天还说着深圳为何没有冬天,下一天冷空气就像异鬼一样袭来。一件短袖到一件长袖加两件外套,也就隔了一天。

上一篇发照片的博文已经是8月24日。这四个多月来,我大幅减少了拍照的数量,而是向更值得回味的方向努力。那些获奖的神仙们,比如韩松和他的原画册,被选出来的作品就是我直接学习的来源。

拍照设备:一加7 pro、一加8T

修图工具:泼辣


两个嬉笑打闹中的小朋友。

又一张新的飞机天空照片。所处的地方离机场很近,经常能听到飞机从头上掠过,碰巧这一张的天空特别蓝。

某天去银行办事,突然下起非常大的雨,刮起大风。随手拍下这张照片。

“鸽子为什么这么大?”

窗口。

总是特别喜欢拍下这种有序又有鲜艳颜色的单车照片。

疫情缓解,街上的人们已经见不到年初绷紧神经的神态。

抓拍了许久,一直抓不到满意的构图。这是十多张里比较不失望的一张。


以上照片为 一加7 pro 所拍。以下照片为 一加8T。

第一个看到的字眼是禁止通行还是禁止驶入?

约半小时的时间,抓拍出这三张“广场的鸽子”。第三张较多朋友喜欢。

这个场景还有另外两张超广角和横向拍摄,最终还是认为这张更加耐看。

又是一张飞机的照片。这次的参照对象是玻璃建筑物。

自从换了一加8T后,我就在努力开发黑白镜头的能力。

这是一盏灯、一幅壁画,一面墙。想读回《月亮与六便士》

福田市中心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雕塑。(会有恐怖谷效应吗?)


我希望我拍出来的照片能不带任何情感,但整理下来,似乎还是能看出情感在内的。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什么

2020年12月15日 22:57

evermore

没有任何预兆,Taylor Swift 突然在 12 月 11 日发行了新专辑:evermore,此时距离上一张专辑 folklore (7 月 24 日)仅仅过去 140 天。

作为创作歌手,在 31 岁的年纪有如此旺盛的创作欲,巅峰当下,未来可期。我甚至还没听熟 folklore,本身 folklore 就以大量生僻词和历史故事梗著称,evermore 又是 folklore 的姊妹专辑,估计会苦了不少母语非英语的歌迷朋友。我购买了数字专辑,在实体引进以前,会如同 folklore 那样不停循环。

evermore

知识管理和写作

前段时间收到了 teambition 的内测邀请,我立马把所有工作笔记转移上去,包括文档、待办事项、项目管理和网盘。半个月下来,最好用的功能是网盘,能够把我工作所需资料以一个相对便利的形式保存于云端。但是 UI 设计不够完善(毕竟还在内测期),有些 bug 和频率稍高的断线和丢失很让人苦恼。且 teambition 仍以 团队协作 为核心体验,对于个人使用而言,总有些功能多余,又有些功能缺失。

teambition 声称个人使用完全免费,内测用户云盘 2T 的容量(另外还有一个内测项目 阿里云盘,内测用户能有 1T 免费使用空间,加起来完全满足个人使用)速度能够拉满,分享较百度云网盘方便(那是必然)。出于测试版本和某些原因,我尚未把分散各地的网盘(包括但不限于百度云、Google Drive、OneDrive)转移过来。日常在不同设备间的文件交换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能用的。不过在安卓手机端,teambition 和 阿里云盘 app 就是 beta 中的 beta,不堪一用。说到这里,我依然没有一个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方便地(不受网络限制地)转移各种文件的方式。各大平台提供的软件,用 VPS 自建 Nextcloud,我技术水平能够实现的方法几乎都尝试了一遍,仍然不是特别实用。

闪亮亮的金标标

在使用 teambition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应用有一些难以理解的体验。比如明明是国内企业应用(在被阿里收购以后),访问速度却非常玄学。在web端,teambition、印象笔记、飞书、notion、为知笔记、语雀这几个应用里,teambition 的打开速度居然是最慢的。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过卡死现象。不知是否我的网络问题,但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公司网络,这个问题都没有答案。打开首页后to do是一片空白,切换项目、日历、网盘大概率出现蜜汁卡顿。在thoughts里,一篇超过2000字的文章打开需要超过5秒,拖动中伴随大量卡顿。

在使用 teambition 期间,我还尝试了 notion、语雀、飞书等各类知识管理工具,其中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脱离印象笔记。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是我使用时间最长和最深入的笔记软件,从 2012 年有云笔记概念起,我的所有文章草稿和收集都在这两款软件上。为知最初是我特别喜爱的笔记产品,但随着时间推移,产品的稳定性越来越弱,功能较少,后期转移到印象笔记上使用。使用印象笔记时有两个账号,一为国际版即 evernote,二为国内专供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把印象笔记作为主战场。

我购买过印象笔记的会员,标准账户¥98/年。因为产生了依赖,对多设备和使用流量的需求提升,也对印象笔记比较信任,于是重度使用两年的标准账户。后来出现高级账户和专业账户,没有升级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价格也不在我的接受范围内。再后来印象笔记无孔不入的账户升级提示把我搞烦,PC 端软件的优化像一坨屎,我又转而寻找更加合适的管理软件。

插播一段,此时此刻这段文字我正在使用安卓端应用 纯纯写作 撰写这篇文章,同步到 Google Drive坚果云,目前尚在思考如何在不同端同步文章。此前用notion安卓端写,发现由于notion的block设计导致无法复制整篇文章所有段落(web端可以实现,安卓端仍不能),这是一个致命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纯纯写作是手机端码字的现有解。其实使用印象笔记便可多端同步(安卓、PC、web),只是我内心已经十分抗拒印象笔记软件和它的团队。

notion

上面提到了 notion。我的上一篇文章完全在 notion 上完成,包括web端和手机端。虽然有网络原因限制,在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基本实现了在什么设备都能随时拿出来续写。

写作只是 notion 功能中的一部分。

在发现 notion 以后,我毫不犹豫抛弃teambition,把工作、待办和笔记搬迁至notion,只留下teambition网盘继续使用。毕竟不限速容量1T的条件不是谁家都能提供的。

我的notion已经成为一个工作台和线上知识管理库,工作内容、待办事项、阅读电影写作、文章收集都能用出花来。block和database是notion最大的卖点,大部分工具和应用都已有block功能,甚至包括 WordPress 的古滕堡编辑器;但因为notion database的存在,block的使用直接提升两档。这里放几篇notion相关文章:

https://linmi.cc/3373.html
来自 @Linmi 大佬的文章

想要玩转 Notion?你需要这份快速上手指南 via@少数派

Notion 的支撑者 via@少数派

未来也许会写一篇notion。国内有一家公司,像素级模仿notion,叫做 我来。开发者毫不避讳,直言在notion上获取了相当多灵感。当我使用过后发现,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我来 有几个比 notion 好的地方,一是网络,毕竟服务器在国内;二是对中文的优化。我的写作时会遵循一个习惯,当我正式提及某一产品/人名/软件等的英文时,我会在英文前后都增加一个空格。大部分笔记软件里我是手动添加两个空格,而 我来 对此有像素级的优化,效果相当好。

但是选择不使用我来的理由就更多了。我只需提一个:没有 database 功能。

我来 提供了一个 简单表格 功能,顾名思义,这就是个简单的表格,只能插入文本。根据我来的最新进展,团队已经在开发 database 功能,挺期待未来这个功能具体效果如何。但如今我已离不开notion database了。

notion也有一些缺点。网络问题是其一,但于我称不上问题,国内访问也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对我来说缺点一是如上所述的中英混合的问题,二是inline database似乎不能选择展示数量,而是显示所有,在filter和sort中也没找到合适的设置选项。除此之外,notion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还有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即安卓端没有遵循 Material Design。对于类iOS设计,我已经非常疲劳了。

2077

日夜期待,赛博朋克2077 终于在2020年12月10号正式上线了,不用等多57年。我的笔记本显卡是4年前的GTX960M,能打开2077我就烧高香了。结果不出所料,我把特效调至最低,分辨率降至1366*768(相当熟悉的分辨率),更新首日补丁和N卡补丁,游戏帧数高达20-45帧。对于我这种剧情党/非画面党,只要能玩,我便能接受,只是赛博朋克2077无法开高画质是一件特别可惜的事情。

截止12月15日,我的游玩时间11.7小时,已经深深被剧情所吸引,遇到了约不到100个BUG,我想我的笔记本已经很用力地吹着风扇,随时让我能榨干这台年将5岁的机器。

我在购买游戏前想过在GOG平台购买2077,因为100%的收入都将归波兰蠢驴,最后还是妥协了,把298块送给G胖,已经习惯steam多年,没有精力再开一个新平台。

后翼弃兵

这是今年下半年最火的剧之一。国际象棋题材的影视剧完全提不起我的兴趣,完全冲着女主角 Anya Taylor-Joy 去看的(这名字也太长了),在2016年的电影《分裂》里被她的表演和灵气吸引。Anya在《后翼弃兵》里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一个大女主确实撑起这部7集迷你剧。

这部剧在服化道上可以拿满分。演员妆容、道具、服装、布景完美还原了50、60年代,没有一秒钟让人出戏。更惊喜的是,剧情节奏把控相当到位,把国际象棋这种缓慢安静的运动拍出了惊险刺激的感受,每一场戏都刚刚好,且所有的感情线和比赛都为“女主角的个人成长”这条主线服务,7集下来没有一点冗余和拖沓。

Beth.

今年还有两部特别喜欢的剧,《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越来越觉得这种买断式剧本比边拍边写剧本的电视剧更加有味道,比如《越狱》、《行尸走肉》、《绿箭侠》、《闪电侠》,剧情走向慢慢崩溃,最终不得不弃剧。


不记录,便会遗忘。我想尽可能记录下我所思所想所见,就如2019年尝试的一个实验:每月梦呓,缺点在于记录的内容平均质量低,虽名为梦呓,最好少点梦呓。接下来会用这篇文章的方式来记录,在已有的工具里写下每一个灵感,然后把有价值的/值得记录的撰写成文。多年后回过头来看,就会像我现在回过头看5年前的文章一样。

一加8T 使用体验

2020年12月7日 22:45

一加8T 已经是我的第五台一加手机(3T/5/6/7 pro)。在 一加7 pro 之后,一加实际已经在商业和小众之间找到了一个适合他们的平衡点,一方面能在某种程度满足小众圈子,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一加的商业需求。

吾苦 一加7 pro 重量和体积久矣。206g的重量,戴上壳接近半斤,这个体验坚持一年多,我似乎有些得狭窄性腱鞘炎。不论是单手握持读书和文章,或是双手握持打游戏/拍照,因其扎实的重量常常缩减我的使用时间。我会在8T发布之后立马决定更换手机,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188g的重量。

这个重量使得我在长时间(半小时以上)使用手机后不会有强烈的酸痛感,而更小的三围尺寸也让我对手机有更好的把握,不再出现握持不稳摔到地上/桌上/脸上的情况。

另一个原因是8T的价格。去年购买 一加7 pro 时,其实 8+256 版本的价格(4399)已经超出了当时的预算,但是 2k + 6.67英寸 + 90hz刷新率真•全面曲面屏的配置把我征服了,也不必提一加一直以来旗舰上顶级配置的习惯。但这一代除了依旧顶配,还有120hz刷新率直屏和65W快充的加持,价格竟然做到了顶配3699(12+512),我想不到不更新的原因。快充为 c to c 口,甚至兼容PD协议达到27W,同价格下没有更能打的,或者说没有更加适合我的选项。

在这个价格还有顶级配置,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施加刀法。首先是屏幕,这一代屏幕尺寸为6.55英寸,分辨率缩小为1080P,这一点对我影响不会很大,我经历过 三星s6 和 一加7 pro 的2k屏,在切换到8T后没有明显的体验上落差。随之带来的反而是续航的提升。


除了分辨率外,屏幕也不再是真•全面屏,而是跟随市场选择了挖孔屏。曾经我是真全面屏极端原教旨主义者,任何对屏幕完整性的破坏都是一种亵渎。最终我还是屈服于市场,如同我每一次对手机屏幕要求的屈服一样。

续航方面,一直以来续航都不是一加手机的强项。在使用前代一加手机的记忆里,我常常一天三充甚至四充,以至于养成了携带一套充电装备在身上的习惯。粗略回忆每日亮屏时间大约在6到7小时之间,这段时间包括使用微信、阅读公众号虎扑IT之家酷安等、阅读网页、打游戏、拍照和轻微看视频。到了一加8T,续航能力提升肉眼可见,一日一充基本可满足轻度使用,像我这种中/重度使用者还需一日两充。得益于65W快充和我随身携带套装的习惯,用8T以来没有碰见过续航焦虑。


拍照是 一加8T 最大的弱项。相比于 一加7 pro 没有进步,甚至由于缺乏长焦镜头,可以说略有退步。主广角镜头用的是祖传模组 IMX586,已经打磨到无法继续打磨了,成像质量、白平衡、夜景方面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另外有一个超广角镜头,角度达到了123°,成像比 一加7 pro 上那颗超广角好了不少,边缘没有明显可见的模糊,还增加了夜景模式。另外两个凑数镜头分别是黑白镜头和微距镜头,微距镜头真的没什么用,主镜头的微距表现比这颗好,倒是黑白镜头让我多了一些可以创作的场景。

后置四摄的设置对于普通用户扫个码是绰绰有余,但对于我这种喜欢拍照的用户可能会感觉使不上劲。例如有些场景在至少三倍长焦镜头下才能呈现更好的效果,自带相机app中只有两倍数码变焦,光学变焦的缺失是我对8T最大的痛。但是价格摆在这,至少在主镜头的打磨上与7 pro相近甚至一些方面有所超越,也算及格了。

前置摄像头的挖孔尺寸很小,日常使用很少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在我常见的使用场景下,比如微信读书时,全屏沉浸式阅读无可避免会被挖孔吸引。不过习惯了以后也不会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成像方面自带磨皮和美白,效果相对比较自然,会把斑点和痘印等瑕疵以一个合理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在合格线以上。前置人像模式也有虚化效果,光线充足的大部分场景下都能得到满意的自拍照。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小功能,在光线较暗的场景下,开启闪光灯,拍照的瞬间会全屏变白,得出的效果竟出乎意料的自然和优雅。

样张会在以后的 近期摄影 里放出。在 一加8T 发布之前,我最想购买的手机实际上是小米10至尊纪念版,我对它的影像系统非常喜爱,然而苦于221g的重量迟迟不敢下手。好在 一加8T 发布,一瞬间解决我的选择困难症,也一瞬间让我明白体积/重量和影像系统哪个是我真正的痛点。并非我对摄影的需求小,而是考虑到长期使用,小体积/重量带来的优势预期会远远大于影像系统,而一个多月以来的使用也证明如此。


我在10月19日首售当天在顺电现场购买顶配银时 一加8T,此后8T便一直处于缺货无货或者加价状态,不论是一加商城还是欢太商城还是京东,能抢到8T都是运气。我没有想到市场如此缺货,也不能判断是产能原因还是营销需要,目前在身边已经上手的朋友手中,一加8T 的表现是超乎意料的。

回想起用 一加7 pro 的那段时间,因为某个版本的拍照和续航极其拉跨,我大喊“再买一加我是狗”,结果现在用着一加8T香得很……

电影国庆春节档

2020年10月19日 22:54

7月电影院复工,等候多时的电影终于陆续上映。至复工以来,我在院线电影一共观看了《1917》《八佰》《信条》《急先锋》《夺冠》《姜子牙》《一点就到家》。简单记录。

1917

这是电影院复工后看的第一部电影,也是这些电影里我认为评分最高的。电影一共只有两个长镜头,这首先就戳中我内心那颗电影心;加上导演萨姆·门德斯(《007: Skyfall》)迷人的摄影语言在前,这是必看系列的第一档。

电影美术没有让我失望,构图、运镜和剪辑(或者说没有剪辑?)几乎无懈可击;另外在节奏、配乐和音效方面也没有拖后腿,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长,在IMAX的加持下,我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就是电影院的感觉,是家里有多好的家庭影院、电脑里有多高清的片源都无法带来的体验。

剧情也许是1917唯一诟病的地方。然而于我而言,剧本不是1917的重点,应该说不是最重点,这部电影最重点即已是满分答卷的美术。电影完整讲述了 一战中两位年轻士兵在八小时内向危险前线传达立刻停止进攻的消息 的故事,没有逻辑上的硬伤。只是在某种程度而言,故事沦为了为技术服务的工具。

电影有一个小彩蛋,前线的将军是本尼,不得不说他的出场让我有些许出戏,毕竟短短镜头能发挥的空间实在有点小。

9


八佰

宣传已久的历史战争片。我对那一段历史完全不了解,整部电影看下来最让我享受的是王千源、张译、姜武们的精彩发挥。另外郑恺和黄晓明的发挥异常亮眼,尤其是后者,生生把黄晓明的印记给演没了(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专业演员的基本素养?)。

剧情中煽情的部分过多,尤其是插旗一幕。后来我查询史实,得知这一段是管虎对历史的重新演绎。青天白日旗在电影里犹抱琵琶半遮面,考虑到当前大环境,这样的处理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且没少被剪。

另外电影在节奏方面也出现很大的问题。整体而言,头重脚轻的情况没有避免。故事基于历史改编,历史上这个故事的结局没有那么英雄和悲壮,甚至有些仓促和不体面。电影这样的处理也是无可奈何。但如此便导致观感不佳,我在电影的中后段出现过好几次这种感觉:这里是不是该结束了?结果剧情还在继续发展。

7.5


信条

诺兰大神的最新大作:天能(误)。距离上一部诺兰电影(《敦刻尔克》)已经过去三年,按照2/3年一部电影的节奏,今年正是诺兰粉丝的狂欢。

《信条》在电影行业相当重要。并不是说电影制作本身(当然也重要),而是在前半年全球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诺兰坚持要让《信条》作为重新打开电影院大门的排头兵。结果我们看到了,电影行业的复苏离不开诺兰和他的团队的努力。

上映之前看了不少预告片,不出意外又是一部相当烧脑的电影。观看过后果不其然,剧情我就看懂了六成。不少剧情都是在B站的分析里看完的,一位up主看了整整11遍信条,写下一本超过一小时的视频,可以看出有多热爱。

可惜的是,《信条》或许是诺兰电影里剧情张力最弱的一部(不算上《记忆碎片》和《失眠症》的话)。诺兰最擅长的,是玩弄时间。从《记忆碎片》到《盗梦空间》再到《星际穿越》,几乎每一部电影的“核心技术”都是时间,排除这个核心技术,电影剧本不过是平平无奇。这个核心技术就是诺兰最大的卖点,在《信条》中,这个核心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不同于打碎时间(记忆碎片)、多线并进(盗梦空间、敦刻尔克),这一次《信条》直接倒转时间。在我为数不多的观影记录里,这是第一次。尤其还能拍得如此新奇和逻辑自洽,且聪明地避开悖论(平行宇宙),果然是熟悉的诺兰味道。

但如果把核心技术抽走,剧情不过是冷战特工阻止世界大战的标准戏码。诺兰把一个普通得烂俗的故事讲出新意,便达到他的作品的及格线。可惜也只是及格线了,在诺兰的清单里,《信条》排不到第一档。

但管他的,我爱诺兰!

8.5


夺冠

演员巩俐。

我顾着欣赏巩俐的演技了。关于剧情和史实的出入、一些重要片段的缺失、剧本的侧重点不在讨论范围内。

郎平女儿白浪饰演青年郎平是个大亮点,除了外形极其相似外,演技方面也可圈可点。黄渤老师几乎被巩俐全场压制,不知是剧本原因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总感觉黄渤饰演的陈忠教练有些感觉不对。值得一提的是陈忠和教练在片中没有出现过名字。

7.5(2分给巩俐)


急先锋

买这张电影票的唯一理由就是成龙二字。

遇到成龙出演的电影,只需要无脑掏钱就可以了,哪怕不是主要演员,甘当绿叶陪衬年轻演员也无妨。

剧情、摄影、音乐、笑点都极烂,没有逻辑的剧情、刻意的煽情,女主角尴尬和演技和摸不着头脑的感情戏,片中最好看的看点是成龙准备脱下西装在商场跳下的一幕致敬《警察故事》。乏善可陈的打戏勉强及格。

4(2分给成龙)


姜子牙

从去年《哪吒魔童降世》的彩蛋里那一声“姜子牙”开始期待至今。结果却让我有些失望。

本以为与《哪吒》设定在同一个宇宙,但当看到申公豹出场时,我绝望了。封神榜一统电影宇宙的画面又离我远了一些。上映后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基本重点都在剧情上。我的感受是,剧本崩得一塌糊涂。

导演想讲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观点,但苦于功力不足,最终没有完成。在剧情上,《姜子牙》是不合格的。按照一个公路片的思路去看姜子牙倒是有一番新意。在美术上,《姜子牙》视觉效果发挥完美,不论是开头的2D手绘场景或是正片的3D,在动画电影里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是饺子来导演,想必不会把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当作重点,可能也不会以姜子牙作为主角。哪吒和姜子牙,在各个方面都完全不同的角色,当时怎么会有想法放进同一个宇宙里呢?

有评论说,整部电影最精彩的是电影结尾的两个彩蛋。彩蛋1是过去几个国产动画电影角色的梦幻联动,彩蛋2是下一部动画电影的短暂预告片。彩蛋1片段极短,有趣不失笑点,剧情完成度甚至比正片还高,难怪有如此评论。像我这样对剧情失望的不在少数。彩蛋2的3D效果震撼我一脸,让姜子牙正片的3D看上去像儿戏。

6(2分给美术)

《深海》

一点就到家

冲着题材和刘昊然看的这部电影,没想到被彭昱畅惊艳了。

三个小伙子的表演都非常出彩。这个题材也挺有意思,也可以理解成现代版“上山下乡”,或阿里广告片。

电商人的鸡血电影,排除电影前期的挂和后期的奇幻,电影本身的立意和剧本都及格。不考虑逻辑通顺与否,电影过程是让我享受的,而且有几个值得深入的点都有尝试深入,例如守旧还是开拓、自我发展还是被收购、合作还是分离。

谭卓似乎慢慢习惯了这类角色。在各种不同电影里都能看到谭卓的身影,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她都发挥得游刃有余,有点戏骨的意思了。

7


总体而言,这三个月来的观影之旅我十满足。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能在电影院看到电影便是一大幸事,世界正常时觉得能去电影院看电影稀松平常,疫情期间才意识到那是多可贵的体验。一个公共场所,同时兼具公共和私密两种矛盾的属性,在两个小时与世隔绝的时间里畅游在视听海洋,多么美妙。

《人间值得》书摘

2020年8月25日 14:56

疫情期间,我把这本书读完了。前有《人间失格》,一本丧到极致的作品,至今未写读后感;《人间值得》则是另一个极端,把读者从低谷拉到生活的平面上来。温暖舒适的言语,像一杯暖茶从喉咙穿过食道进入胃里。但这杯茶,多多少少掺杂了点鸡汤的味道,细尝起来甚至有点浓郁。

面对烦恼,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解决的关键在于,在现实和自己的心情之间找到平衡点。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把人生过得值得,过得欢喜。

中村恒子

第1章:工作是为了什么

第一章阐述工作的本质。也许不符合现今大多数人的心态和方针,考虑到作者中村恒子已经活了九十多岁,那“禅”的思想贯穿将近一个世纪。

赚多少钱倒没那么重要,如果能够支撑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这就足够了。人生,就是这样活着而已。

当你面对“为了什么而工作”感到迷茫时,你就干脆而果断地告诉自己“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而已”。这就是人为何要工作的根本。

不适用于大环境。

依我看来,没必要把工作当作非常严肃的事情对待,这样你就能享受工作。

不要把自我价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带着“为身边的人略尽绵力”的想法去工作,或许会更好。

太有新意的理解了。

是不是去行动总比思虑强?行动才是促进工作的良药。

过多的“空闲”,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适当忙碌”的状态反而更好。

如果工作让你一直做出巨大的牺牲,那一定要果断离开,毫不犹豫。

第2章:不要期待过多,对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

不需要夸张幸福的价值,欢喜来临时就满心欢喜,如果头脑中出现一些所谓“必须”要做的事,不妨毫不犹豫地说:“不要做”。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地度过”,我觉得这才是应该考虑的关键。

在很多时候,不要处处在意别人的脸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度糊涂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当然,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自己而活。

第4章:让心归于平静

不要忽视你面前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工作也好,孩子也好,家务也好,不管怎样都不能让眼前的生活过得凌乱落魄。

“你担心未来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也解决不了。

活在当下,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和别人比较让自己陷入失落、嫉妒中,实在毫无意义,这只会消耗你的精力。

忌比较,忌妒忌,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

不要事事都想咬紧牙关挺过去,只要抱着“今天这样做基本就可以了”的态度,日复一日地坚持积累。

拿捏好“挺过去”和“这样就可以了”的尺度,活着会轻松许多。

人从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死亡即生命的终结,至于死后的评价、虚荣以及其他情况,大可不必在意。

人生而孤独,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乐观如中村恒子,也遭遇过不幸福的婚姻。

由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她对别人既没有过多的执着和期待,也没有过度的警戒。每个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整本书下来,想要教会活得开心,适度工作,不计较太多,不去和人比较,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努力做到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事。是大智慧,也是实际行动起来没有看起来容易的。

近期照片

2020年8月24日 13:28

八月近况所说,拍照频率下降明显。两个多月过去了,是时候更新一下近期的拍照心得。

拍照设备:一加7 pro,后期软件:Polarr

小憩。旧公司楼下的便利店,有些历史感,猫猫很惬意且不怕生。


松岗一处路边,理发行业也地摊化了。不知是我没见识过还是本已存在,颇有意思。


洁白无比的云。近几次都拍了不少云,龙舟水里的第一张是琥珀色,这一张是棉花糖。


无特殊意义,在烈日暴晒下显得很有质感,于是简单构图后就拍下来了。


同样无意义的照片,大致有种照猫画虎的感觉。


这是两张同样的照片,修了两个效果。都舍不得舍去,便都放上来。从有意识手机拍照开始,天空\飞机这个题材已经拍了不少,凑到10张以上时想作为一篇文章来发布。


这也是两张近乎相同的照片,但用了不同的焦距和后期。投票中喜欢这两张照片的各占一半。


在大仟里的一处台阶见到三原色,使劲构图调色,但始终没修成我要的那种感觉。修行不到位。


一组林荫小片,权当纪念。


没有特别清晰的思路,在窗边蹲了很久很久拍下这一张。


七月底八月初那段时间雨水特别多,有一天傍晚天空是血红色的,朋友圈出现大量同样色系的照片。


公司团建,惠州海边,红色窗帘。蓝色的天。


来治愈一下强迫症吧!


本以为照片不会很多,写完发现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我对自己照片的质量越来越失去评判标准了,习惯观摩大神的作品后,自己的照片永远是一大堆缺点,甚少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

路在何方

2020年8月21日 21:47

这两天,游戏圈被一段13分钟的视频引爆了。”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就这么突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54y1e7zf

就是这段视频,我来来回回看了5遍。我想起了五年前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年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今年尚未上映的姜子牙。是这些作品让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孕育出不输北欧神话的文艺作品,不论是动画、电影还是游戏。

写过一篇哪吒的文章,虽是商业性质,但放上来也无妨。“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说了算!”


没人能想到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珍惜和记录当下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记一次被渗透测试

2024年8月24日 10:30

起因

昨天早上醒来,发现博客推送了几条无意义的评论,根据 IP 反查到域名,大致了解了一下,也没多想,把评论删掉了。

今天早上醒来,又一次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大概是我设置了评论提交频率,所以垃圾评论只有几条。但是我想挖掘一下对方到底是何方神圣,记录下来复盘。

基本信息

评论提交者的昵称:gBqsPxAZ或者匿名

评论提交者的邮箱:testing@example.com,显然是假的;

评论提交者的 IP :222.180.198.54。

收集IP情报

在微步云情报社区查询到,该 IP 属于位于重庆的企业专线,早些时候就已经被打上了“恶意”标签。根据微步情报局掌握的信息,该 IP 地址在2021年07月22日到2024年08月16日期间发起了多次网络攻击。有2个与该 IP 同 C 段的 IP 地址也被判定为恶意/可疑。

微步云IP情报概览

既然是企业专线,那大概可以反查一下其解析的域名。该 IP 解析了很多xway.cn的子域名,尝试访问了一下,子域名无法直接访问。

到这一步的时候我还在想,会不会是某个安全意识薄弱的小微企业的服务器沦陷,被当成肉鸡发起网络攻击。但访问该域名主站后,这个想法被彻底打消,与之而来的还有一点阴谋论的感觉。

该域名主站截图

按理说,一个网络安全企业是不会发生上面我猜想的这种情况。看到右下角的“中小企业免费基础防护对接人”,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脑海中浮现了以前某厂商攻击自己用户再借机卖防御的案例。

审计日志和措施

考虑到这种情况是连续出现,所以我查看了网站访问日志和 CDN 的统计信息。

截至写这篇日志时,网站访问日志的大小已有29MB,从六点多开始,该 ip 的访问记录超过两万次,请求内容大概就是扫描器访问的不存在路径;

CDN 控制台那边可以看到,8:30 的时候达到了最大带宽4.41Mbps,当时(不是截止当时)流量157.73MB,回源流量7.45MB,来自该 IP 的请求次数超过15万次。

在漏洞入侵分析中,该 IP 的攻击类型包括敏感文件访问、sql 注入和 xss 跨站攻击等。好在我博客是纯静态,所以通常情况下不存在这些漏洞,加上日志数量过大,所以没有逐一去分析。

态势感知里的攻击类型占比

这些攻击不像是 CC 那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采取了以下操作:

1.备份网站访问日志,当初公安网备的时候有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交给叔叔;

2.在评论系统中把其评论的昵称和邮箱设为违禁词,不允许提交评论;

3.将该 IP 添加到黑名单,当然也不是完全禁止访问,而是采用了比较温和的 js 质询。

其它猜想

在通过注册人反查域名的时候发现该注册人(企业)还有三个域名,其中两个是互联网安全相关的网站和论坛,另外两个看起来就像针对微软和office用户的钓鱼网站。

注册人反查域名结果

两个看起来像钓鱼网站的内容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护网行动带来的渗透测试(叔叔当初说过,每年都会对备案网站进行渗透测试),但是很快又打消了这种猜测,因为 Twikoo 群里有小伙伴也经历了类似的垃圾评论事件,而他的网站没有备案。

貌似钓鱼网站的单页内容

写在最后

11 点的时候我与对方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工作人员询问了我所在地域后,告知应该是网安总队的监测。同时一位大佬告诉我:公安网信授权网安公司对其辖区系统进行扫描或渗透,不需要你的授权,也不会违反网安法。但同时允许你直接向网安公司提交停止扫描的要求。

其实我每天面临的恶意扫描非常之多,CC 攻击也一直在持续。因为此前学习过网络web渗透,对网络安全还是有比较深刻的感触,所以我一直坚持使用纯静态的博客系统,相比动态网站程序,纯静态网页面对 sql 注入、xss 跨站等威胁时更安全一些。

乐子哥老翟

2024年8月15日 01:30

虽然老翟这个称呼看起来多少有点熟络,但他并非我的朋友,而是一个群成员。

老翟是河南人,1997年出生。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加了我创建的一个车友群,而他也并非这款车的车主。

本着友好的方式,我们依然和老翟有过亲切的交流。他在群里的这些时间,也算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件。

没有边界感

老翟的父母出资给他买了一辆逸达,此后也谈了一个女朋友。他常喜欢把他和女友腻歪的聊天记录发到群里,这大抵是喜欢分享的心理,因为除了晒和女友的聊天记录,他还会在群里发吃了啥之类的日常。

老翟月入大概5k,但出手颇为“阔绰”。一开始进群,他便很喜欢给群友发红包。他也非常喜欢打听群友是否有对象,遇到有对象的群友便忍不住追问相关情况或者索要照片。群友不愿搭理的时候,他便在群里发专属红包,附言大多数是“给你红包,说说你的女朋友”之类。

一开始我认为老翟是过于热情和自来熟的人,所以有时候在他不断追问打听别人的私生活时,我会提醒他要有边界感。

此外,老翟还加了一些群友,私聊中打听对方的私生活,并且主动给对方发自己的教师资格证(他现在没当老师)、聘用合同和照片之类的东西,似乎一点也不担心隐私泄露。

被骂也无所谓

老翟很快就在很多群友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觉得他有点烦,但也不至于到言论太离谱的程度。

有一天,老翟在群里转发了他和他朋友的私聊记录,大致就是他朋友对目前面临的一个选择很苦恼,他却在群里开启话题,谈论他朋友连傍富婆的机会都不把握。这样的话题也引起了一些群友的调侃或是讨论,然后老翟把群里的聊天转发给他的朋友,大概是想表明“你看,这么多人都对傍富婆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惋惜,你应该抓住机会”。

而他朋友看到群友的发言后,对老翟私自把私聊转发到群里供大家讨论这种行为非常不满,于是对老翟破口大骂。老翟表现得很有礼貌,没有还嘴,而是道歉。眼看道歉无法获得对方的谅解,老翟说:“我给你发50的红包,你别生气了。”他朋友依然破口大骂,老翟便十块十块的往上加,而他朋友显然不稀罕这点臭钱。

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没错,老翟又把他朋友骂他时的这些聊天记录转发到群里了。虽然嘴上说着对不起,看起来老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给我开SVIP

三月份的时候,我给QQ开的 SVIP 到期,由于觉得这玩意没什么太大的作用,所以不打算再续费,创建的群聊也由2000人被缩减为500人群,彼时群内成员接近500个。

考虑到很多人加群之后并没有时间水群,所以我决定清理一部分长期未发言的群成员。老翟了解此事之后非常不满,最后经过“友好”沟通,他在官网原价240/年给我赠送了年费SVIP,而其它渠道100元左右就能开一年。所以此事也让群友们大呼“富哥”!

但是没过多久,老翟因为骂人还是什么缘故,被一位管理移出了群聊。然后老翟便屡次换小号加群辱骂管理,踢了好多个小号之后,总算是消停了一段时间。

前两张为群聊截图,后一张是老翟自己发的

老翟的回归

大概七月份,老翟换了一个号也换了一个马甲再次加入群聊。为了不被怀疑,他还把群名称改为了这款车的具体型号,位置也换成了陕A。他不再在群里发红包,也很少发言,所以一开始大家都没意识到,那个奇怪的老翟又回来了。

直到有一天,我提了一嘴打算买自行车的事,或者是更早以前,我就发现了他就是老翟。因为他的言语中处处都在针对和阴阳怪气我。由于他没有像以前一样总是骚扰群友和打听群友的私生活,所以我只是个人屏蔽了他的发言。

直到今天,他又莫名其面在群里怼我,还有道德绑架,比如“你居然抽烟,怎么为人师表的”这类言论,这是事后我解除屏蔽才看到的。

后来又追问某位群管理是不是女生,在被回怼“与你有关系?”之后,他立马开始道歉,并给那位管理发了一个专属红包。另一位二次元容易被当成是女生的管理又爆料:那人前半个小时还一堆私信问我如何在隔壁门对门妹子不发现的情况下,看她朋友圈。

管理受不了他的言论,询问能不能把他移出群聊,老翟在群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不可以,因为我是鲶鱼,你们都是沙丁鱼,只有我在,你们才能活着。

然而,老翟最终再次被管理踢出了群聊。

写在最后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和评价老翟这样的人。一开始只是觉得他很热情,自来熟,以致于缺乏边界感,喜欢打听别人的私生活;后来又觉得他可能是不够成熟,甚至有些幼稚和孤独,所以才会那么喜欢分享他和女朋友的聊天,他的工资单,他的教资等等;而现在我突然觉得,他似乎很享受别人的批评和谩骂,活像一个抖 M 的人,所以每次发言才会那么逆天,像是刻意引起别人的批评。

写这篇日志和写老秦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我非常同情老秦,但是对老翟我根本同情不起来。不止我们群,他加的另一个群都把他当乐子哥,他总是在努力获取别人的注意,私底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无从得知。

手机端没有好用又安全的输入法

2024年8月6日 08:30

缘由

上个月末,inkss 跟我说,他决定再次把输入法换成 Gboard (即谷歌输入法),起因是他跟女朋友在微信上提了一嘴《唐朝诡事录》,下一刻就在 B 站的搜索框看到了这个填充文字。虽然他开启了搜狗输入法小米版的隐私模式,但是输入法每天都有几百 kb 的流量。

过了两三天,我一时兴起也换上了十年前体验过的 Gboard,那时候便有了“黑科技”滑行输入的 Gboard,如今会不会更好用了呢?

Gboard 体验

然而安装好后,我吐槽的第一句话便是“谷歌输入法是真的丑”。或许并非它真的丑,而是我非常不习惯它的键盘布局。

很不能理解gboard九键的布局

主观上不习惯的点是:搜狗输入法右上角是收起键盘,但是 Gboard 没有这个功能。

而在 gboard 九键布局中,我认为还有客观存在的不合理布局:红圈数字键盘和上档键的功能重复,蓝圈中高频标点块很小,并且逗号和键盘切换偏偏要挤在一起,粉色框的长按拖动光标也重复了。

inkss 则是用的 26 键,他说基本上常用的立马能打出来,选词比九键更快捷,于是我也开始尝试 26 键。

26 键非常容易误触,但是好在 Gboard 的自动纠错功能还不错,当我发现几乎可以盲打之后,我仿佛发现了新世界!

gboard2

难怪九键通常会有个单独的清除按钮,26 键几乎用不上那玩意,加上正常网络状态下,居然也可以直接使用 Gboard 的语音输入,我认为我可以开始习惯 26 键,并抛弃其它的输入法了。

但事与愿违,多体验了几天之后我发现了许多难以习惯或接受的问题。

比如我躺着玩手机,以往需要打字的时候,一只手抓着手机,另一只手的手指按九键输入,输入效率虽然低一点,但是影响不大;而如今换成了 26 键,意味着手指的移动距离要更远,效率受影响且容易打错字。换成九键的话,很可能无法中英混输,比如按九键的 778,候选框甚至不会出现“PPT”。

还有,多用了几天之后,发现 Gboard 的自动纠错也并没有那么厉害,时不时打一句较长的话时,看候选栏发现不知何时起竟然有了数字,这也导致后面的文字与前文不连贯,也不是我想要的。

更恼火的是,Gboard 输入其它相对低频的标点比较复杂(甚至没要求它能像搜狗输入法一样自动联想网址、邮箱之类的后缀),而且它居然没有中文模式下的书名号和省略号!

试试其它

既然用起来那么别扭,要不还是找个平替吧!搜狗百度讯飞甚至以前喜爱的手心输入法都不在我的考虑范畴,在 play 商店看到那些输入法强调“我们承诺,绝不收集你的个人信息”这类宣传语,我潜意识里都不相信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互联网软件生态,尤其是国内的软件生态持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一个聊天软件要塞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一个交停车费的小程序开屏就是一个没有关闭按钮的广告,并且还会往剪切板里塞狗东的口令,一个支付软件也会给你推短视频或者理财广告……

而输入法可能比任何一个软件都更容易了解你。

此时我的目光瞄向了微软,微软的软件是介于国产系和谷歌系之间的,相对比较平衡的一种东西。如果你担心国产的笔记软件分析你的日记,而 Google keep 又不能直连,那么 onenote 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软件本身做得稀烂;如果你不信任国内云盘,而 Google Drive 又不能直连,onedrive 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好在微软确实开发了一款针对移动端的输入法——Microsoft SwiftKey Keyboard,还能和 Windows 端同步。

但是这种期望在我看到它的界面时再次落空。总的来说,输入法功能也有微软式中文(机翻),打字响应感觉比较慢,按键之后候选字出现有延迟,界面比 Gboard 更丑,不打字的时候候选栏永远显示着我登陆账户的那个 Email。

最后

今天晚上,我又不得不把手机输入法换回了搜狗,不管是九键还是 26 键,不管是自定义界面还是输入效率,从国人的使用习惯来说,Gboard 甚至不能与它相提并论。

但是,选择便利的代价,就像某度的 CEO 说过的那样,是用隐私来换取的。

综上,我主观认为,手机端没有一款好用又安全的输入法。

谜 梦

2024年7月25日 11:10

“你醒了呀!”

厨房里的老婆子一边用毛巾擦手一边自我介绍:“我是你妈妈请的阿姨,她知道你暑假不会好好吃饭,所以我来照料你的三餐。”

我茫然地点了点头。灶台上摆着密密麻麻的塑料袋,黑乎乎的,看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砧板上平放着一把刀,锅盖上的孔正噗噗冒着白汽,她大概是炖了排骨。

我蹲下来,盯着客厅墙面。才两年而已,墙面的乳胶漆就像严重受潮了一样,起壳,脱落,有些地方只剩下灰色的水泥。

搬进新房的两年,我逐渐适应前所未有的生活,即使孤独和自在依然并存。一开始我还时不时来一次全屋大扫除,后面越来越懒散,便成了不定时扫一扫作罢。

回过头,发现卧室前所未有的昏暗。我轻轻走上前去,推开门,一大群猫猫狗狗鸡鸭鹅兔从房间里一涌而出。我冲到门口打开大门,注视着它们离开。仓皇逃窜中,一只公鸡竟然下了一个蛋,蛋在泥土地面上翻滚,最终躲在了长木板凳的脚下。

这……一定是梦!

待所有动物跑出去之后,我关上房门,再次凝视客厅墙面。墙面上不知何时已有了大大小小的裂纹,它们不规则,但都指向了漆面脱落的那个坑里,水泥灰浮肿,仿佛一按就会出现一个更大的窟窿。坑周围的漆块也摇摇欲坠,上面缀着有些发黑的青苔。

这不像是我的家!我家客厅的漆面是非常不明显的浅灰,地板也不是老房子那种泥土地面,卧室也不会那么昏暗!

“你看你,吃过的碗筷都不洗。”她从厨房里走出来,打断我的思绪。面上绽开和蔼的笑容,语气却像我妈一样,略带着一些责备。我望向饭桌,余光瞥见墙面的裂痕一点一点变小。

她把碗筷收起来递给我:“快去洗了吧!”

我没有多想,接过碗筷走出大门,绕到屋后,顺着屋檐走过一条长长的田坎。田里早已荒芜,杂草丛中堆积着各种各样装着垃圾的塑料袋,散发着一阵阵腐烂的气息,周围一个人也没有。站在学校食堂的洗碗槽前,我拧开水龙头,却发现手里只剩下一把筷子,捧着的碗不知什么时候就已消失不见。

真是个奇怪的梦!我这样安慰自己,睡眠不好的时候,梦境往往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再次打开房门,屋内有黑影一闪而过,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个头不大,有些驼背的老婆子仍然在厨房里忙碌。

“你看见什么了吗?”

“什么?”

“比如猫猫狗狗之类的,刚刚我把它们全都赶出去了。”

她爽朗地笑起来:“哪有什么猫猫狗狗,你刚才是做梦了吧!”

我掐了掐手臂,一阵刺痛传来,梦里会有这么真实的痛觉么?

放下手中的竹筷,我蹑手蹑脚地走近卧室。猛然推开门,却发现房间里摆着几张上下床,床上都躺满了人。他们留着寸头,皮肤黝黑,手里夹着烟或者拿着报纸,在我开门的瞬间就全安静下来了,一脸错愕,直勾勾地盯着我。

“你们在我家做什么!”

“你家?”其中一个人像是嘲讽一样大笑起来。其他人七嘴八舌地说:“她叫我们自己找地方住,所以我们就住着咯。”

简直离大谱!我大喊着叫他们出去,可是他们却不为所动。我从怀里掏出一把水果刀:“告诉你们,我有精神疾病,捅一刀试试?”

见我动真格了,这群中年男人才从床上慌忙跳下来,连鞋子也顾不上穿,急匆匆地跑出了大门。此时,另一个卧室传来一些动静,还有侵占者?

我没有再去开门,而是打电话报警。

接线员询问。

“我家里有很多人。”

“然后呢?”

“我家莫名其妙跑来了很多人……”可是这句话像被压抑在了胸腔里一样,我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甚至有一种被鬼压床的无力挣扎感。

回过头,老婆子已经站在我身后。她的面容变得可怖,飞快地伸出一手掐着我的脖子把我往墙边推。墙面上的裂纹再次变得清晰可见,暗黑的青苔开始蔓延。

她严肃地问我:“知道为什么吗?”

我却有些得意,突然笑起来:“在我的梦里,你杀不了我!”

她摇了摇头,皱纹和眉头一起舒展开来,像无奈,又像是对这一场斗争的结果毫无悬念。凝视着她的眼睛,我的脑海里浮现起灶台上装着东西的塑料袋,锅盖的小孔冒出的白汽,田野杂草丛中凌乱的垃圾。

“知道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吗?”

“因为我熬夜睡眠不好。”随后我又补了一句,“很多时候,梦本身就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她再次摇头,脸上的皱纹拧在一起,两眼布满血丝,死死地盯着我,没有松开手,力道大得根本不像一个佝偻老太。

“看来死这么多遍,你还是没有任何长进。”

杀死我,或者说再次杀死我,她依然势在必得。

“那是为什么?”

“你的心里积压了太多东西,仅此而已。”

谈谈独立博客友链

2024年7月16日 19:40

事件起因

昨天,一条交换友链的评论里,对方博主有了一连串的回复,所以我很想就“友链”说点什么,不管是自证还是狡辩,总归是要说点什么才舒服。毕竟独立博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博主自娱自乐的地方。

为了便于各位看官直观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尽量以时间线的方式展现我们在评论中的交流。如果你觉得可能不够客观,可以点击这里直达该评论

评论时间线

2024年7月1日

对方评论并留下了友链信息:有幸通过中文博客列表导航项目访问到贵站,希望有机会和您互换友链~

2024年7月11日

对方评论:看到您已经超过一周没有回复我了,我这边就先下链了,希望您可以回复一下

2024年7月11日

我回复:抱歉,友链页写了的“不熟可能会不添加”

2024年7月15日

对方连续回复五条:①哈哈,不过不熟怎么发现贵站呢?②鄙人一直都是认为,绝大部分网站间的互动都应起源于一次友链,如果不是有友链,很多站肯定是永远不会有互动的③更何况您所谓不熟不会加,但您并没有给我们希望和您相识的人一个机会,不是吗?④如果不是我再次回访,您都不打算回复我的评论了吗?⑤各位同为开往项目的一员,也是中文博客导航项目的一员,鄙人来申请您的友链也是十分客气的语气,但您的冷处理方式令我无法苟同,更无法理解

2024年7月16日

我回复:首先,我无法苟同你的观点。互联网大部分的网站互动并非从友链起源。我和一部分博主有相对比较密切的互动,但我们直到现在甚至还不是对方友链的一员。其次,我不止一次拜访过贵站,我自认为针对你的内容,我可能没有什么想要发表的评论,也认为未来可能不会有更多的互动。不如你也看看,你在我站留下的评论除了在友链页面,还有哪篇博文下面有吗?难道所谓的互动就是十几年前qq空间的互踩?最后,虽然我们可能同为比如开往计划的成员,但并不代表我就要因此做点什么。大家都是中国人呢。每一个我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相处吗?请不要道德绑架我。

2024年7月16日

对方连续回复三条:①既然您也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能与他人的文章产生互动,您又为什么要强制他人要先在您这里眼熟呢?②与此同时请允许我纠正您的偏见,我自始至终没有想过道德绑架,但贵站确实对我的申请进行了冷处理,这点您又作何解释呢?如果是大家的留言您都没有回复,我自然不会来怪您,毕竟有些站点的确已经不在做下去了,但很显然我是七月一日申请的贵站友链,但直到您给五天前的他人申请回复都没有给我一个正常回复,这又是我应得的了吗?③我昨晚给贵站评论的态度完全来自我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如果您曾主动回复我说您觉得没有眼缘、您觉得和我还不熟悉等等各种理由我都会欣然接受,并争取和您多互动再添加。但很显然,您宁可给别人回复也不回复我,我想在此以前我并没有任何行为招惹或冒犯到您吧?

2024年7月16日

我回复:我没有强制谁一定要跟我互动甚至眼熟,但是如果要友链那本该如此。友链不是挂个链接就完事,在链之前是“友”。还有你说我没有给你正常的回复,可事实上我已经回过了。如果你觉得我的做法让你认为没有被尊重或者自尊心破碎,那我可以给你道歉。

2024年7月16日

对方回复:首先,我接受您的道歉,但请您不要本末倒置,五天前他人的友链都是在发出后您主动回复的不添加,明明是同样的结果,为什么我就要被您“晾着”,偏偏要在我再发—条消息才肯回复我呢。另外,我已经申请您的QQ好友,我希望咱们都可以平静下来好好聊一聊,也就当了解彼此了,还望您同意一下

对方后来确实加了我的 QQ,附言:兹认为占用贵站珍贵的评论资源吵架想必是毫无意义的

关于此事

看过我前面更新的朋友应该知道,7月1号到7月7号的七天,我都处于非常忙碌和疲惫的状态中。在忙碌结束后,7月8号我更新了一篇日志。

对方提交友链评论信息的日期是7月1号,此后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无暇顾及博客互动。也有一些我通过 rss 订阅的博主有更新,但是没有及时去进行互动。此后的时间里虽然闲暇了下来,但是此前的评论我可能忽略掉了,没有及时回复。或者用时不时不回我消息的碎月的话来说,已经意念回复过了。

毕竟网络和博客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啊,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关于友链

在我写博客之初,也积极主动和许多有意思的博主申请交换友链。当然,我几乎能满足这些友好的博主并不苛刻的要求,比如有独立域名啦,有实质内容啦等等。

在去年还是前年,我停止了友链交换,并关闭了友链页面的评论框。但是期间也有个别博主在我其它文章页里提交友链信息,我可能没有回应,也可能回应过了。

在今年初,我决定重新开放交换,因为在这一两年我又认识了许多有趣的博主。同时也计划清理掉一部分无法访问的、没什么交集的和长期不更新的博客。

在重新开放交换后,我主动、单方面添加过几位博主的友链信息,比如 Jeffer.z 和网友小宋等;也有我们日常都有互动、比较熟悉却没有添加友链的博主,比如 obaby 等,其中 obaby 的域名太多但是每一个都很好记,所以我认为用不着多此一举。

有几位博主的博客可能没有提供友链信息,所以我手动去找需要填充的内容。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当初的友链博主(现在他的博客无法访问了)“李子白了”的影响。我认为在我博客的友链,应当是服务于我的,使我可以随时更便捷地访问其他博主的博客;而不是主要服务于其他的访客或者搜索引擎。

当然,有好多博主都整了个“朋友圈”,即通过 rss 订阅的方式,在自己博客展现其他博主更新的博文。我认为这才是更有效的独立博客互动方式,无论是对博主还是其他访客,文章外链肯定比单纯的网站外链更有价值。但是因为我技术菜又有拖延症,所以一直没实施这个计划。

在我的友链页面有一个小小的说明:

私以为,友链之所以叫“友链”,通常是因为先友后链,它的作用是记录并方便博主个人访问。

为此,我单方面添加了几位博主的链接,请博主见到后不要见怪。

\交换友链看眼缘和感觉,不熟可能不会添加!**

当初写这个说明,一方面是表明我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希望有些第一次来就直接提交友链信息的博主能够谨慎,因为一开始我总是认为对方提交了我却不添加很尴尬,这也导致了我的博客曾经出现过个别我确实不想添加的友链。但这样的说明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还是不止一次有我从未见过的 id 在我的友链页提交友链信息。

如果都不熟,或者对方的内容确非我所爱,那贴一个外链的意义在哪呢?所以我想,友链要先“友”这一点没什么不妥。

写在最后

我没有通过上面那位博主的 QQ 好友请求,我在博客留 QQ 仅仅是因为公安网备的时候,叔叔要求我添加能联系到我的投诉和举报方式。

在我看来,加 QQ 可比第一次来就直接提交友链更没边界感。

当然,以上并非为批评谁。打心底里说,这位博主非常有教养,从始至终的语气和态度都很恰当,没有恶意的攻击和诋毁。我写这篇博文也并非是像小学生一样“挂网”,因为评论信息本就是公开可见的。

如果我经常和哪位博主互动,那说明我对你写的东西感兴趣。提不起兴趣的博客,其实真没有勉强自己互动的理由。

见自己,见诗意

2024年7月8日 09:00

“我是一个 i 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们,简短自我介绍时说的一句话。

最近这一周我都处于非常忙碌和疲惫的状态之中。因为新单位针对小升初的新生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夏令营,作为八个领队之一,我从7月1号开始便又过上了早出晚归的生活。

我曾很多次想象并憧憬朝九晚五的工作,那样不用早起,在下班之后也多少有一些时间属于自己。显然,这份早八晚六不包晚餐的临时差事,在这方面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的幸福感。

夏令营前五天是小升初衔接课程,有去年的 PPT 可以参考。但我主观觉得这些 PPT 的内容太丰富且有些内容稍微复杂了点,于是自己重新做了 PPT。

在讲到《诗》这一内容时,我借用了《死亡诗社》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来解释我所理解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和写诗”。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诚然,有很多东西支撑着我们生存下去,但并不能让人感受到内在的满足。因为人不能只是活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我说我是 i 人并非空穴来风。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每一个阶段都在逐渐改变我,但是那些改变时常显得并不那么真实。听讲座时,主讲老师提问,有一个孩子举了很多次手都没被叫到。于是某一次,我站起来,面对着主讲老师,用手示意那个举着手的孩子,竟然不自觉说出了一句:“老师,这里!”那个孩子站起来前不可置信地问了我三遍:“你真的是 i 人吗?”

我想我依然是那个敏感而又不太喜欢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的人,甚至有些抗拒和不熟的人打交道。一个组的同事聚餐,我可能会找借口不去;下班回家路上看到仅有几面之缘的同事,也只会默默跟在后面,强行放慢自己的脚步,因为被对方发现后还要打招呼或者寒暄。我不是很能和不熟的人有更多的交际,更别说推心置腹的交流了。

夏令营的最后两天在本地的某个研学基地。把孩子们交给教练,并且一路上还有生活老师陪同,生活老师会帮忙拍照记录精彩瞬间然后发给我,如此说来我应该会很轻松。但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担心他们的安全,或许是也想看看他们有怎样的,我不曾拥有过的青春,所以并没有闲下来。坐在一旁时,山开老师把短袖拉开,展示他被晒红的手臂。我看了看自己,也没能避免这一份烙印。

白天,孩子们跟着教练去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夜幕将要降临的时候,我们的星空晚会就开始了。筹备这次活动的老师确实很厉害,上报演出人员的当天便定下了节目,短短的五天时间便排出一场精彩纷呈的晚会,演出之外又能带动所有人围着篝火跳舞。

她应该是一位很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 E 人,或许某些时候我也是。孩子们参加活动的时候,有一位小女孩问我的包里有没有发圈,我像开玩笑似的说:“为了你,我当一回 E 人。”然后我竟然真的向别队的生活老师要来了一个发圈,全程没有一点脸红或是紧张。

昨天的晚会气氛非常不错,孩子们都兴高采烈的。晚会活动方案上有一条计划,领队和每队选一名孩子准备一点关于故事和愿望的发言。我原本没有刻意去准备,只是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想到,如果要我发言,我应该说点什么呢。

我没有故事——好像太敷衍。我的故事也不精彩,并不适合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我的愿望——要不要假装说自己曾经想当一个诗人或者作家呢,那样是不是会被鼓动念一念自己曾经写的所谓的诗?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说得理想化一点:

“我的愿望也不大。我只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学习或工作不要那么忙。我希望在朝阳升起的时候,晚霞染红天空的时候,或者星空璀璨的时候,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驻足欣赏,因为生活不只有学习或者工作。我希望洒在我们脸上的不只是光,还可以有那么一丢丢诗意。”

我不知道我的生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诗意的。曾在寒假进厂体验,上夜班时盯着头顶的灯光,莫名其妙想出来一句“最明亮的光明是白昼”,被一位朋友夸“这就是诗人的气质”。可是后面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五一假期,槟哥哥写的游记就像戴望舒的《雨巷》一样美好,而我对自己记录的流水账深感惭愧。

我想,忙碌的生活大抵是很难有诗意的。午夜时分,夜空中的星星清晰可见,但我写不出来诗句。在返程中,坐在大巴靠窗的位置,遥望着对岸黛青的群山,山坡上散落着一些白色的建筑,和我故乡的风景十分相似。那个时候我在想,如果我要写一篇散文或是游记,我应该如何来描述眼前的群山,像槟哥哥一样去“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呢。

我见不到真正的自己,所以我的生活恐怕也很难有真正的诗意。

乐山峨眉五一游

2024年5月5日 23:30

概要

其实我是一个不爱出门的人,以往每年的五一、十一,无论在校还是工作后,我基本都待在家里。

今年五一前和小吴初步约定了去重庆动物园玩,考虑到堵车的问题,我们决定五月二号出发。

五月一号下午,贺某(我的大学室友)问我去不去乐山。他和他的朱妹原计划去西安或者贵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突然决定去乐山。我问了一下小吴,她好像很有兴致,于是约定第二天早上八点出发。

我们都是不爱计划的人,尤其是善变的贺某。所以这次出游没有做攻略,只是初步计划:2号下午达到乐山,吃小吃,找住宿;3号爬峨眉山,休息;4号游大佛,回家。

吃什么

2号下午两点左右,我们顺利达到乐山。把车停在乐山华邑酒店停车场后,我们直奔叶婆婆钵钵鸡,但是下午两三点,还是排了老长的队,于是决定打车去吃跷脚牛肉。才开了不到一里地,朱老师看到了另一家纪老四钵钵鸡,我们便下了车。

很不巧,这家店已经关门了,加上外面正下着下雨,我们打算就近吃点东西。四份豆腐脑,两个肉饼,两盒冰粉,一盘狼牙土豆。我个人觉得这些东西没一个特别好吃,但是贺某和小吴却觉得豆腐脑还真不错。

一边吃,一边闲聊,一边找晚上住宿的地方。考虑到第二天要去峨眉山,所以我们订了一家峨眉山郊区的宾馆,价格相对来说也实惠许多。

买了两盒甜皮鸭后,我们驱车前往峨眉山市。羡慕四川有那样广阔且平坦的地,乐峨大道直溜溜的连接两个城市,即使下着雨,行驶在这条路上依然轻松。

晚上我们去吃了某一家跷脚牛肉,四人餐 188 的团购价也不算贵。除了跷脚牛肉,套餐里还包含了一份钵钵鸡和其它的小菜。跷脚牛肉的味道确实很巴适,入口有一股淡淡的,新鲜的椒麻感。而钵钵鸡的味道似乎就不是那么好了,多吃两串就会觉得稍微有点闷。至于为什么不说是哪家,纯粹是因为我不记得罢了。

跷脚牛肉套餐

对了,在华邑酒店入住可能是免费停车,而我们停了不到两个小时,收费20元。

峨眉山

考虑到晚了人会很多,我们早上六点就出发前往峨眉山。在山脚下随便吃了点难吃的东西,便继续前往零公里停车场。

开车四五十分钟后,我们达到了零公里。换好雨衣,拿着东西去坐大巴前往雷洞坪车站,然后步行爬山。

原本以为会遇到猴子,加上此前对峨眉山的猴子早有耳闻,所以我把背包挂在前面,在车站候车厅外捡了一根竹棍,开始了登山之路。

即使我们自认来得很早,但是此时的步道上已经是摩肩接踵的画面。步道上有从山顶往下走的人,估计是更早乘坐了缆车上山。天空依然淅淅沥沥下着雨,大多数人都身着雨衣,一手拄棍,少数人撑着伞。两边的商贩在招揽生意,游人有的快,有的慢,除了少数的地方有讨论外,一路上并没有多喧闹。

可能是下雨的缘故,此行并没见到猴子,却见到了几只小松鼠。嘴里咬着饼干,在树枝上灵活地跳来跳去,偶尔能见到几只鸟儿。这就是此行见到的除了人以外,唯二的活物。

正从小吴手里接过饼干的小松鼠

本以为可以轻松拿捏小小的峨眉山,但是前半段陡峭的石梯让人累得不行,两三百米就想停下来歇一歇,最终花了三个小时才登上山顶。山顶雾气弥漫,人也更多,只能隐隐约约看见金顶。金顶周围有各式各样的商业场所,献花的,点灯的,烧香的,拜佛的,可能这也是很多人来峨眉山的原因。在周围转了转,我对这些过度商业化的东西不感兴趣,只觉得饥寒交迫,只想快点下山。

从半路开始记录的,米8pro的gps定位真慢爬山三小时,索道十分钟。下了缆车后,还要顺着公路走二三十分钟才能到雷洞坪车站。在车站接开水泡面,虽然又累又饿,但是泡面吃起来一点都不香。

当日大雾中的峨眉山金顶

乐山

几经辗转,我们又回到了乐山,晚饭就是一大把炸串。由于堂食也要排很久的队,我们在旁边买了绵绵冰,借用他们的桌子,去打包了炸串来吃(打包不用排队)。

200块钱的炸串

原计划4号游乐山大佛,但是3号的疲惫让我们一致决定乘船游江,在远处瞻仰大佛。但是当时已经过了夜游票订购的时间,也买不到第二天上午或中午白日游江的票,我们临时决定回去好好休息,第二天去逛苏稽古镇。

苏稽古镇和我此前见过的古镇一样,古色古香的东西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商业化的东西。走进古镇,路两旁有各式各样的小吃摊,我们在一家看起来平价的面馆吃早饭。对于这家的面条,我们四个人也是褒贬不一,但除了贺某外,我们三人都觉得虽比不上重庆小面,但味道也还不错。川渝都吃辣,也或许是天气终于放晴,一碗杂酱面吃完后我满头大汗。

此后就是随便逛逛,看到想尝试的小吃就买一点,看到有趣的东西就买一个。想喝喝茶,因为一杯25所以作罢;想坐坐船,因为要排队所以作罢。我们转身去停车场,打算去市区吃午饭。可是才吃过早饭不就,并没有什么胃口,于是去点了更大的绵绵冰,买了一盒纸皮烧麦,吃完更加吃不下任何东西了。

第二天的绵绵冰,4号吃的更大

又买了一点甜皮鸭后,下午一点,我们准备回家。

最后

到家已是八点过了,疲惫的我只想洗个热水澡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句话实在形象。

回顾这一次“旅游”,我不想再趁着“小长假”出去人挤人了。吃的要排队,玩的又很累,住的又好贵。我实在想不明白早上五点多起床,赶路去爬花160块钱买了门票的山,又累又休息不好,这种旅游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贺某一语道破了真相,原来我向往的是度假,并非是旅游。

放弃阿里云盘

2024年4月25日 03:50

起因

内测开始声称“永不限速”的阿里云盘如今已然成为了另一个百度网盘,所以前段时间开始,我就在对比选择下一个主力云盘。

今天偶然逛酷安,偶然看到酷友转发的疑似阿里云盘开发者群发布的公告,“第三方应用权益包”即将上线:

云盘客户端上线“三方应用权益包”(以下简称“权益包”),权益包可按月、按年购买。“权益包”与客户端已有的“SVIP 超级会员”是不同的两套权益,“权益包”提供在第三方应用使用云盘的上传、下载等权益,“SVIP 超级会员”更侧重在云盘移动端、电脑端客户端的使用权益。

购买“权益包”的用户,在任意三方应用访问阿里云盘文件时,享受高速下载通道高清点播清晰度等七项权益。若用户未购买“权益包”,依然可访问所有接口,只是无法享受权益。

简而言之,用第三方客户端以及使用 alist 添加的阿里云盘,可能很快就无法直接在线看原画视频、无法高速下载文件了。

影响

我在酷安看到有人在收阿里云盘账号,评论里有人提到 4.79GB 永久容量的昨天(4月23日)卖了六百五十块;而今天的“行情价”似乎普遍在两三百,价格腰斩。

不管卖不卖账号,这个公告都坚定了我离开阿里云盘的想法。

从内测开始的这几年,眼看着阿里云盘用户群越来越庞大,资源建设越来越丰富,网站论坛资源分享方式中,阿里云盘似乎也成了一个“标配”。

我充分理解云盘运营需要大量的花费,也能理解产品开发付费功能和服务。但是阿里云盘一开始的口号并没有能够贯彻下去,如今的阿里云盘似乎也成了曾经的屠龙少年。

这几年除了使用阿里云盘找影视资源,因为它的“永不限速”口号,我也把许多个人和工作的文件都转移到了阿里云盘上。今天在下载文件进行准备迁移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不觉我已经上传了这么多东西。使用官方客户端下载文件的速度最高只短暂跑到过 1M/s。

阿里云盘官方客户端的下载速度

此外,此前可以通过签到获得一天的影音权益卡或者会员天卡在上个月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有时间限制的容量卡。我此前喜欢通过阿里云盘的电视客户端看电影,需要的时候临时兑换影音权益卡或者会员天卡,现在也不得不放弃了。

在这个公告正式生效后开始,也意味着我前不久才通过 alist 添加的阿里云盘无法再继续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样受影响的还有许多人喜欢的“小雅”。

怎么办

即便价格腰斩,还是能看到很多人在出售自己的阿里云盘账号。但是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卖

阿里云盘有个“文件恢复”功能,默认开启。在这期间删除的文件可以通过回收站恢复,在回收站删除后,还可以通过“文件恢复”功能在 60 天内开通会员后恢复。即便关闭了该功能,再次打开,此前能恢复的文件依旧存在于列表之中。很遗憾的是,阿里云盘没有提供真正的“彻底删除”功能。

如果你的阿里云盘账号上传过个人文件和工作文件,贸然出售账号,极有可能因此泄露隐私

阿里云盘恢复功能

写在最后

我目前有一台 NAS,主要用的备份盘是 onedrive。国内众多的云盘中,其实我很看好运营商的网盘,比如移动云盘。移动云盘同样声称“永不限速”,这或许是作为运营商给它的底气。加上移动用户可以以很低廉的价格或者活动获得云盘会员,整体的使用成本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移动云盘的客户端实在是做得很糟糕。

阿里云盘未来会走向何处,我无法预测。虽然它以迅雷之势抢占了国内云盘的市场,但似乎并没有给百度网盘之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个人用户本身肯定是更喜欢免费或者价格实惠的产品,未来会不会有下一个云盘再次崛起,再走这些老路,谁又知道呢?

四月随记

2024年4月17日 22:00

四月已经过了一半,这半个月还是发生了许多事,但是好像无法单独拎一件出来写一篇日志。加上前段时间有人告诉我,我最近几年写的东西好像越来越敷衍,可能只是纯粹记录,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所以偶然一次追寻到春天的气息,觉得春天多美好啊,我应该写点什么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最终作罢。

但是总有一个相对悠闲的午后,回想起来最近几天的经历,还是能感受到生活是真实存在的。

单位调动

去年四五月份,参加过一次选派考核。面试的时候遇到了我的师傅,当即没有了信心。后来的结果也完全在我意料之中,被选上的两位同事都是能力很强,获奖无数的大佬。

今年的公告出来后,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纠结要不要去。一方面觉得自己应该有所改变,即便失败也没有什么影响;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去了也是陪跑,不如直接放弃。还好后来前者战胜了后者,我去交了报名表和材料,在面试的前一晚浑浑噩噩,总觉得没睡踏实。

面试完当天就已经预知到结果了,甚至在等待面试的时候心里就有了底。因为同一个学校调动到相同学科最多只能去一个人,另外一个学校的两位直接没来,抽签的五个人中,除了我,另外四位都来自同一个学校。当天也有几位同事来询问和分享他们听到的“小道消息”。但是我不敢太高兴,总觉得在被正式通知以前,还是应该更谨慎一些。

周一下午五点多钟接到人事科的电话,我询问了一下自己是第几名,如果是以第三四五名入选,那就真的是运气好,背后肯定还会被人调侃。在得知是第一名的时候,我悬着的心算是彻底放下来了。

风雨无阻上班

周二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多去上班。因为晚上狂风大作,一路上有许多被吹断的树枝横躺在公路上。天还没亮,车灯也不是特别明亮,好在我开得不算快,所以一路上躲避了所有障碍。

但是突然间,前方横着一棵大树,从我当时的视角来看,完全拦住了去路。

当时实拍的情况

我把车稍微往后倒了一点,打开双闪,准备下车去查看。后车等不及了,直接从靠近护栏那边挤了过去。我撑着伞走过去,那里确实相当狭窄,但想着别人能过,我也能过,所以小心翼翼开着车贴着护栏挤了过去。车身雷达滴滴滴的响,树枝挂在车身哗哗作响,我的心也在滴血。

好歹算是挤了过来,没走多远,又有同样的情况,于是又挤了一次,还下车去清理了路面一些比较粗的树枝。好在出门不算晚,所以那天并没有迟到。

事后我仔细查看了车身,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划痕。但是用手抹一抹,雨水混合着车身的灰尘,竟然使那些划痕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不仔细看可能根本注意不到。

每当我想到冒着风雨,义无反顾去上班的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职场 PUA 了。毕竟,领导才不会在意你是怎样赶来上班的。

遵守交规

昨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又碰到了交警查酒驾。想起上一次遇到查酒驾时,阿sir指挥往右靠边,我很配合地靠边了,主动打开车窗,想到终于有机会配合一次查酒驾了,忍不住露出了笑容。阿sir见状直接让我走了。昨晚我没有任何表情显露在脸上,到我的时候阿sir还是摆手。我像个社牛一样:“我不吹吗警官?”阿sir并没有满足我:“我相信你,走吧。”

今天中午回家路上等红绿灯时,“请进入待行区”亮起,我缓缓起步,而旁边的奔驰却油门一踩,直接冲了过去,停在停止线前继续等待的我一脸错愕。好了,六分两百块,希望这位驾驶员等红绿灯的时候也要提高注意力,不要看见电动车闯红灯了就跟着闯,电动车又扣不了分。

你问我为什么不笑?因为我也曾在开了长途高速之后,在市区道路等红绿灯时,注意力不集中,直行绿灯亮起我就左转了。六分我通过学法减分减了,但是200块,可够我吃好几顿大餐了。

来自开源项目社区的歧视

2024年3月18日 09:20

前段时间,因为网络的问题,在各处请教解决方案的时候加了immotalwrt 项目的社区。里面大佬很多,也有人帮助我提供排查问题的思路,非常感激各位大佬。

今天晚上闲来无事,翻了翻群聊信息。在聊到最近遇到的问题时,透露了我使用的是重庆移动宽带,引来大佬的一阵阵吐槽。

仅从我主观来讲,重庆移动的宽带质量相较于多年以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起码在这次出问题以前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的使用体验是非常不错的。网络速度不像以前会在晚高峰时大打折扣,连接电信服务器玩游戏的延迟很低并且也稳定。我没用过联通的宽带,但是在我的看法里,移动宽带肯定比电信宽带更具有性价比。

大佬吐槽之余,另一位管理员建议我换宽带,办联通可以找他,好像是联通的一级代理。从后来的对话中,不知是开玩笑还是怎样,提到过一句联通有赞助(不清楚是赞助社区还是项目)。

我暂时没有换宽带的打算,因为两年合约期才过不到一年,加上单位付费不用自己额外掏钱,最主要的是现在通过深度配置 smartDNS 姑且解决了之前遇到的网络问题——emm..看来真有可能是运营商的 DNS出了问题。

在得知我没有换宽带的打算后,社区群聊里的风向发生了变化。从吐槽之前群里的“狗哥”开始转移到嘲讽我,说我不会是“狗哥”的小号吧。我想为自己辩解,我说我有我的苦衷,我当然有我不换宽带的理由。

不知道何时开始,管理员就冒出了要把我移出群聊的发言。似乎那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异教徒,虽然我并非重庆移动的狂热粉丝。

我理解并且充分尊重每个人对各自选择的自由,因为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就像我认为电信宽带贵,但对有的人来说并不如此。我没有去嘲讽用电信宽带的人傻钱多,因为我认为它贵并不是它的用户群体的问题。同理,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宽带用户,而非重庆移动的工作人员,对重庆移动有任何的不满大可直接找他们反应,但是不应该把歧视转移到用户身上。

就好像,我不喜欢某品牌的手机,我自己不会去买,但是我不会歧视和嘲讽选择这个品牌的用户。

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的素养,消费者何罪之有呢?

在受到歧视和嘲讽之后,我反问了一句:原来开源社区也有这种歧视?

看过我以前的博文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不止一次表达过对开源世界的赞美和尊敬,我非常感激那些为开源项目默默付出的大佬,他们就像侠客一样,手执利剑,消除不公,匡济天下。

只不过,这柄剑如今插在了我的身上,虽然我不是运营商,也不是利益相关者,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户而已。

这也再次坚定了我写独立博客的想法,因为总有那么些地方,我连为自己呐喊,为自己辩解的可悲的机会都没有。

OPENWRT断流问题得以解决

2024年3月15日 05:00

前言

目前没有出现网页解析失败的问题,但是仍会间歇性出现网络缓慢或断网问题,文章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

前阵子被 openwrt 拨号断流的问题折腾得心力交瘁,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光猫拨号以后,甚至产生了“为什么非得要路由器拨号”的想法。

这阵子在 V 站、闲鱼、恩山无线论坛和 H 大的 immortalwrt-mt798x 项目 issue 中分别请教了问题,得到了很多热心网友的建议,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后来加了 immortalwrt 官方的社群,在群里咨询大佬后,有大佬给出建议,然后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简单来说:域名解析的时候被转发到群晖去了。

问题排查

在社群中描述了详细的情况后,大佬给出了他的思路,按照思路排查下去,症结浮出水面。

大佬首先让我执行 uci show dhcp,查看结果只有一个 IPV6 设置的问题,即我在 LAN 口将 DHCPv6 设置成了中继模式(hybrid)。而 WAN 口拨号后,自动生成的 wan_6 接口是能获取到 PD 前缀的,大佬说这个能不开就不开。

问题不在这里,于是我分别执行大佬给出的两条命令,然后持续 nslookup 域名,当出现错误时对比两者的情况。

第一条命令:

tcpdump -i br-lan udp port 53 -w /tmp/lan.pcap

这条命令是使用 tcpdump 抓包 LAN 口,把数据记录在 lan.pcap 文件中。

第二条命令:

tcpdump -i pppoe-wan udp port 53 -w /tmp/wan.pcap

和上条很相似,不过是抓包 WAN 口,把数据记录在 wan.pcap 文件中。

在持续执行 nslookup 的时候,除了有一个域名我输错,此外没有发生解析异常。在终止了 nslookup 后,我查看了 lan.pcap 文件,问题一目了然:

lan.pcap记录

我执行 nslookup 之后,域名解析被转发到了局域网的黑群晖设备中。

此前卖家建议在群晖里手动设置 DNS,以便开机后能正常同步时间,所以我把群晖的 DNS 手动设置成了 114.114.114.114,并且貌似最后一段我还不小心写成了 144

难怪时不时出现域名解析不正常的情况,原来就是群晖中设置了错误的 DNS 的锅。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把群晖的 DNS 设置为自动,为了保险起见,在群晖中关闭了 DHCP Server

关闭群晖dns server

再次开启抓包,执行 nslookupDNS 显然没再被转发到群晖去了:

抓包显示解析正常

最后

在得到这个思路以前,我联系了运营商,对方告知他们最近没有升级宽带服务器和后台,但是对“是否因为整治 PCDN 限制光猫桥接使用”这个问题没有正面回答。最后又转到分公司来,师傅说后面约个时间,找一个专业的师傅上门看看。

其实我内心知道宽带线路和光猫是没有问题的,也不认为他们能检测出什么问题来。最后我请大佬发个收款码,请他喝一杯奶茶。大佬很低调,给了我 immortalwrt 项目官方爱发电的链接,于是我捐赠给了项目官方。

为我错怪的 IPV6,为我错怪的路由器硬件,为我错怪的路由器插件道歉!

回想起来,一开始我就确定是 DNS 解析的问题,但是由于找不到更多解决方案,甚至抓包也没抓到路由器 LAN 口,导致一直没有解决问题。每次刷新固件后总有问题被解决的错觉,而现在,应该是真的解决了!

鼠的梦

2024年3月13日 01:30

春节的时候鼠回来了。

已经想不起来有多久没见过他,只记有一年春节,他和我打视频电话,电话那头他和其他中国人围坐在一起,桌子上零散地摆着几堆瓜子花生,几个水果和一包包烟。

那时候鼠还在非洲的某个国家,坐在他旁边的应该是和他一样从国内去挖矿的工友。后来鼠回来过一次,好像是因为失恋,半夜冒着雨来找我。

和那时不一样,如今他坐在暖意绵绵的春光里,戴着有沿帽子,慵懒地靠在一把小椅子上,毫不在意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标。

我走过去,揭下他的帽子。他抬起头,左边的眼皮迎着午后的阳光迅速跳动,最终眯成一条缝。

看见我,他笑嘻嘻地说:“羊,你来啦!”

我把帽子给他扣上,他却一把手抓下来,丢在了旁边的篮子里。我问他:“在非洲怎么没晒黑?”

他哈哈大笑起来:“我什么时候黑过呢?”边说边递过来一支烟。

鼠告诉我,他在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就像坐牢一样。每天天不亮就下矿井,戴好安全帽,坐进斗车,操作机器的人一按,他们就随着斗车被送到井下。横七竖八的轨道,像是走迷宫一样。机械地干活,干完再上来,时间已是下午,过不了多久夜幕就迅速沉下来,躺在宿舍像死人一样。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不在井里就在宿舍,除非是特殊活动才组队坐着大货车出去一趟,顺便屯点烟和啤酒。

“哈哈哈哈,难怪你没被晒黑!”

鼠欲言又止,短暂的思考后:“羊,你是不是没抓住重点?”

“什么?”

“我说,”他艰难地比划了一下,“那地方就像坐牢一样。”

“没有朋友吗?”

鼠摇摇头:“那些黑鬼说着蹩脚的法语,听不懂。嗯……在那的国人几乎都比我大一轮。”

鼠今年应该也快三十了,在大学毕业后没怎么做过其它工作,便跟着他叔叔一起去了非洲挖矿。如果真如鼠描述的那样,七八年的时间,除了间或回来,我很难想象他上班之外的时间是如何度过。

“可有女朋友?”

他又摇了摇头:“建立过两段非常短暂的关系,然后无疾而终。”

我突然想到了琳,前几年他带着一起吃过一回饭,那时候已是他的未婚妻,进展比我想象的更快。但是后来鼠受了伤,他们的争吵越来越频繁,以致于没有一场心平气和的对话就分了手。从此,琳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没再听鼠提起过。

“对了,你还记得琳吗?”他歪过头来问我。

我回过神来,有点尴尬:“不瞒你说,刚才就想到了她。”

“她结婚了。”鼠很平淡地说出了这句话。

“你们还有联系?”

“本来没有。”他顿了顿,盯着水里的浮标。可是过了这么久浮标也没动过,看来是很难钓到鱼。

鼠告诉我,后来琳主动联系过他。电话响起的时候,鼠正在井下手扶着钻孔的机器,巨大的噪音和灰尘很快就充盈了整条隧道,凭着昏黄的灯光,原本冰凉如水的石壁看起来突然有些暧昧。鼠洗完澡,看着手机上的未接电话,犹疑了很久也不敢拨过去,只是发了一条短信问对方有什么事。

对方很快回了个”没事儿“。本以为对话戛然而止,可是琳却突然打电话过来,问鼠过得怎么样。鼠没有回答,而是追问对方,在得知对方已经结婚后,颤抖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那次通话没有说什么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但与分手前爆发的争吵不同,这一次对话显得尤其平静。彼此都像是经历过了大浪拍打之后终于上岸的人,躺在海滩上,长舒一口气,互相问候,别的一切恨呀爱呀,都不存在。

“你还念着她?”听罢鼠的故事,我很疑惑。

他嘿嘿一笑:“那也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形容。”

他的眼神突然黯淡下来,仿佛阳光已经隐没下去,周遭的万物也没有了颜色。

“我梦见她了。”

根据鼠的描述,他的梦好像一个更大的迷宫。她和琳像刚认识的时候那样,互相问候,询问对方的情况。梦中的追杀来临的时候,他们一起往前跑啊跑,气喘吁吁地躲在迷宫的某个房间里,蹲下来,互相凝视,距离近得能听见彼此急促的呼吸,但在即将亲嘴的时候就戛然而止。如此的梦有过两三次,每次醒来之后,心依然狂跳不已,当他意识到刚才不过是又做了一个梦之后,他的呼吸,心跳,伴随着夜色一起沉寂了下来。坐在简陋的宿舍里的床上,点燃一支烟,真实而又狂乱的爱意和梦境一起落幕,只剩下他一个人。

听到鼠的描述,我感觉周围的暖意像是瞬间被抽空了一般,一阵寒冷袭来,身上起了鸡皮疙瘩。

这不像我认识过的鼠,坐在春节久违的阳光下,描述了一场没有逻辑,只有感受的梦境。

他说:“仿佛我的生活是一场醒不来的空洞的梦。而我的梦才是真实,悸动,轰轰烈烈的现实。”

主题及插件更新公告

2024年8月27日 17:16

前言

前面一段时间,陆陆续续有一些朋友给我提了一些主题中存在的 BUG 和优化建议,在此表示一下感谢。抛开一些风格改动较大的,或者偏个性化的需求,其它的我都记录下来了,但一直没动手改,这次集中处理了一下。由于攒的时间有点长,改的东西有点多,而且涉及到插件的依赖问题,所以干脆公告一下,顺便也能水一篇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