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课堂之外的心灵契约:师生对话中的真知分享

2025年5月7日 00:00

传授

最近,有位学生在课后主动找我聊天,向我请教一些问题。交谈中,我才发现他胸有成竹,思路清晰;而他也对我的看法表示了认可与欣赏。

事实上,多年教学实践让我深知:课堂上的言论有其框架与规则,可说的东西有限。正如那位同学所言,课堂上虽讲授了大量知识,但真正有深度、有态度的见解往往难以在课堂里尽情表达。

教师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必须遵循既定规范;而在课堂之外,撇开“老师”这个身份,我才能更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并非所有人都能领会你的见解:缘分未到,分享的对象未必能理解,甚至可能曲解、误用,反而害了他们;或者对方根本不把你放在心上,你再好的观点和智慧也只是“对牛弹琴”。与其错付,不如静待有缘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只渡有缘之人。

面对众多学生,我不可能也无力兼顾每一个。我既非神仙,也非菩萨,无法普渡众生;我能做的,是稳稳地做“撑船人”,从河的这一边渡到另一岸: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顺利毕业,才是我的本分。至于课后的深入交流,就看缘分是否足够。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会先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水平,然后再虚心请教。只有这样,对方才更可能真诚地分享他们的真知。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这是一贯以来我的原则。

没必要社交

2025年4月26日 11:00

好友开了个小红书,问我如何彻底关闭「社交」功能。我很纳闷,不需要社交功能干嘛要用小红书,随便找个没人互动的平台发发内容得了。

不,他觉得又需要被人看见,但又不希望有社交。

行吧,但似乎也有点合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非常反感使用网易云音乐,因为我并不喜欢它的评论互动功能。这种不喜欢就好像是你养了一只猫,但是这只猫可以随便被别人摸,甚至有的人跟它互动得更亲密。所以「讨厌社交」就变成了一个最表象的外在,但它没有被推回内核。

所以当我开始用Spotify时,我会因为它没有社交功能而感到清爽。当大家聊起用什么音乐软件时,我在介绍Spotify时,也会特别加上一句「因为没有社交」。朋友听到这句话的反应,跟我听到朋友给我说想用小红书但不希望有社交功能是一样的——这是个什么标准?

因为这个结论很难推回至一个底层原因,所以只是流于表面的「没必要」。如果遇到一个非常喜欢社交功能,且容不得别人半点「否定说辞」的人,还会觉得我在装什么高级。同样的,这个人之所以会这样跳脚,也是因为在一个流于表面的地方错误地加工了结论,从而认为自己的品味被羞辱了。它要推回到内核,有可能扯出更多的「他为什么会对一些特定的观点冲突如此敏感」。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不希望社交属性的人都是因为有一个深挖的底层原因,因为「没必要」。反过来,一些人也会简单地将自己的不希望归咎为「没必要」,所以双方都没有要从黑箱出来坦诚相待的意思,也没有必要继续追问。

所以我在这里依旧拿这个好友举例。他想用小红书的原因是觉得自己的摄影作品要比小红书上大多数摄影博主要专业,所以可以将小红书作为一个发布平台。但不希望有评论功能,是因为他不觉得大家能看懂自己的作品,他只希望那是一个备档作品的地方。

「不是,你找个硬盘保存不一样吗?」

「因为我觉得你有句话说得很对,既然是作品那其实还是希望被看见的。」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显然这四个层级他只能接受到第一层,他甚至假装自己不需要赞美,因为他可以随时说服自己比起那些「大多数」,他的作品是更「高级」的。当我和他讨论为什么不希望有评论的真正原因,他其实无法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被质疑和被否定,所以他用了一个非常美妙的词来定义这一切——「我觉得没必要」。

于是我们开始了一个关于「社交关系」的漏斗搭建。


第一层,任何人都可以看见,言论无代价。

  •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任何层级都可以进入;
  • 他既然在追求被看见,那他其实很难挑选谁看见自己;
  • 在无法筛选用户时,就意味着评价本身也是不可控的,喜好标准不同,也会导致作品本身对外的评价出现偏差;
  • 作品本身也存在「沉默螺旋」
    • 多数人表达相同观点,人们更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只有少数人表达相同观点,就算大多数人持有相同观点,人们也不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多数人表达相反观点,人们就算不同意相反观点也不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 除非有意识地控评,否则评论本身会因为正反观点的数量而出现偏差;
  • 在表达者周围未形成乌合之众之前,评论区的不可控性更强,负面评价仍需要当事人个体对抗,甚至有时外部已经形成了反对表达者的乌合之众,其对抗难度更大;
  • 例如:关闭评论/匿名评论;

第二层,言论有代价。

  • 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任何层级都可以进入,但有「代价」;
  • 我把第二层称之为「夹层」,因为它还没有完全脱离第一层的不可控;
  • 但如果言论存在代价,比如表达者周围已经形成乌合之众,个体想要反对表达者就意味着个体和乌合之众进行对抗;
  • 「我知道你是谁」,就意味着言论本身指向了「你有被暴露身份的代价」;第一层不可控的核心也在于「匿名」;
  • 例如:手机号码/实名制注册;

第三层,捧臭脚。

  • 被看见——被赞美,谁不喜欢被赞美啊,除非他午夜梦回想起这种赞美是自己安排的;
  • 乌合之众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自己抱团维系潜在规则,即如果我持有相反观点,就有可能会被踢出局外;
  • 大多数人希望规避冲突,所以被纳入群体时,会获得更强大的集体认同感;
  • 捧臭脚是一种生存模式,也是最不需要进行思考的条件反射式的惯性逻辑;
  • 例如:虚假评论、互动、粉丝群;

第四层,我是最特别的。

  • 被看见,赞美是权力集中的附属品;
  • 邪教组织最核心的不是「邪教头目」,而是其座下的「干事」,干事意味着拥有实权,但同时听命于上一级,即1-7-49-343-∞的金字塔结构;所处层级的资格会让集体认同感内部出现阶级划分,从而源源不断地从内部制造以冲突维系的活力;
  • 「干事」不会违抗、颠覆头目的存在性,反而会因为头目的点名而获得「特别感」;
  • 自我认同的「权威感」。当评论被长期切断后,反向利用沉默螺旋,也可以制造形式上的「权威感」,即如果我贸然评论会不会显得我很无知(参见《高台教化与下流三俗》);
  • 当「权威感」形成后便可通过「当爹」的方式将自己和个体之间拉开距离,形成权威——神圣——乌合之众的结构;
  • 例如:直播对谈/粉丝线下见面会

好友问我,这不就是日本地下偶像出道的流程吗?对啊,但这个流程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出道」。「没必要社交」卡在了哪一层,就去上下两层寻找解决方案即可。

例如自己无法接受质疑和否定,即卡在了第三层,要么就去搭建第四层的结构,就像好友想要公开他的摄影作品一样,他希望被看见,但不希望被「不懂的人给玷污」,那要么就从一开始搭建一个大家都只会说好话的组织,只要能骗过自己也未尝不是件美事。

要么就去接受第二层的结构,即允许他人评论,但可以同时保留让对方付出代价的方法,比如对讽刺自己作品的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这么有想法,看看你的作品。」

层级之间没有高级与否之分,顶多就是「管理难度」的区别。并且,关闭评论也不意味着是「错误」。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没必要社交」都意味着卡住了,也有可能是最最开始的「不想被看见」,若成立也无妨。

同时,还有另一个核心还未提及,即「表演」。越是刻意追求或规避被看见——被赞美——被质疑——被否定里的某一个层级,就越是有「表演痕迹」。所以「没必要社交」或许也是表演的一部分?

关于这一部分,下次再聊。

《暗黑破坏神3》国服赛季开荒指南

2025年4月10日 21:04

日前,《暗黑破坏神3》的国服已经正式回归,新老玩家可以进入《暗黑破坏神3》的新赛季,这里给出一个赛季初期的开荒指南,供各位新老玩家参考。

赛季有特殊奖励和全新玩法,一般都是打赛季模式,赛季初期,先建立一个赛季角色,赛季角色可以选择喜欢的职业,刷的比较爽的职业有猎魔人和野蛮人。

建立角色后,打挑战秘境模式,获得一个挑战秘境宝箱,里面有大量金币和材料,可以先将铁匠宝石附魔升满级。

进入游戏后,找佣兵,把佣兵的武器拿到自己身上用,因为佣兵武器比自身武器攻击高,拿了佣兵武器后,伤害会提升不少。另外2个佣兵的白色武器分解掉,得到万用材料用于解锁仪式祭坛的BUFF。分解的操作很简单,只需要在铁匠铺里,物品栏中分解点击不需要的装备即可。

之后访问仪式祭坛,解锁2个重要的BUFF,一个是连杀持续时间和奖励翻倍,一个是移除所有装备等级要求,这两个BUFF对开荒帮助极大,先解锁第一个BUFF。第一个BUFF可以大幅提高打怪时能获得的经验值,连杀越多,奖励越丰富。这个BUFF会在屏幕出现一个计数器,显示当前连杀数量,保持连杀不中断很重要,尽量不要让计数器归零,连杀数字越高,获得的经验值越高。

仪式祭坛在第一章的城镇里很好找,就在传送点附近。

之后从初始任务里去找卡奈魔盒,卡奈魔盒是游戏里的关键道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例如提取装备的特效和传奇能力,以及重铸游戏装备属性、在游戏中更换套装等等),初始任务里,NPC会告知线索,之后前往赛斯切隆遗迹,找到长老神殿,因为卡奈魔盒就在长老神殿里面,点击即可获得卡奈魔盒。

通过卡奈魔盒,可以提取游戏中装备特效和传奇能力,包括重铸一件传奇物品,一旦卡奈魔方的传奇能力被提取出来,就可以为游戏中的角色进行配置,不需要额外装备该物品。

获得卡奈魔盒后,用挑战秘境宝箱里的材料升级一个70级武器,提取其BUFF,再做绿色贤者套装。

之后升级到18级后,解锁仪式祭坛第2个BUFF,可以提前拿起70级武器,第2个BUFF需要无暇宝石,18级以后,可以去击杀骷髅王、佐敦库勒的悬赏任务来获得宝箱,有悬赏任务就打,没有的话就刷新地图。

70级武器威力超大,可以轻松击杀低级怪物,18级拿上70级武器之后,就可以去刷怪升级了,难度可以选择苦痛2或更高,建议刷怪地点是先民神殿,先民神殿怪物密度高,地图结构简单不容易迷路。由于装备等级的碾压,升级速度快到飞起。手持70级武器在这里横扫非常爽快,一刀一个小怪,几刀解决精英,升级速度飞快,记得全程保持连杀不断,这样经验值翻倍效果拉满。神殿里还可能掉落一些有用的低级传奇装备,运气好的话能捡到不少好东西。

70级是等级上限,达到70级后游戏才算真正开始。这时候需要刷巅峰等级来提升角色属性,巅峰等级没有上限,可以无限提升,每提升一级巅峰等级,角色主属性增加5点,巅峰等级提升速度随等级增长而变慢,需要大量经验值。

升到70级之后,优先做赛季任务,获得赛季奖励的绿色套装,获得全套绿色套装之后,伤害量就立刻再上一个大台阶,这时候可以尝试挑战高难度的大秘境,通过不停地刷大秘境,可以获得大量巅峰等级。

赛季玩法丰富多样,基本上把赛季旅程任务完成,就可以获得大量奖励,之后就可以AFK了。

电影《好东西》影评

2025年4月1日 21:32

电影《好东西》以女性主义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单亲妈妈王铁梅带着女儿王茉莉搬到新家后,结识了担任乐队主唱的邻居小叶,女儿茉莉在学校作文写得好经常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铁梅鼓励女儿跟乐队鼓手老师小马学习打鼓,引起前夫的嫉妒和不满,邻居小叶则和“炮友”胡医生产生了一段情感纠葛,做为调查记者的王铁梅,也在转型为公众号编辑后遇到事业上的瓶颈,影片以三位女性角色的生活图景为切入口,展现这几个女性在事业、生活、友情、爱情中的挣扎与成长,编织了一幅关于道德选择与自我觉醒的复杂画卷。

义务论的信仰与道德实践

王铁梅的价值观根植于康德式的义务论哲学和女性主义相结合,行动的价值在于其是否符合道德律令,她拒绝将他人(包括男性)工具化,不仅呼应康德“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绝对律令,更暗合罗斯提出的“显见义务”理论。

比如王铁梅教育女儿写作文要“诚实”,这种对真实性的坚持,正是康德所谓“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在个体层面的投射,她的“诚实”并非出于外界规训,而是源于内心对道德准则的理性认同,体现了康德强调的“意志自律”。

在职场上,她坚持揭露真相的新闻理想,即便面临舆论攻击(如被质疑“不是好妈妈”),仍以责任而非利益驱动选择。

这种“义务论”的坚定性,使王铁梅成为银幕上罕见的、真正“知行合一”的女性形象,她的信仰不是口号,而是渗透于生活细节的实践哲学。

性欲叙事中的道德张力

影片中,王铁梅在讨论性需求时,曾调侃“偶尔也需要用男人解决生理问题”,这一台词引发“将男性工具化”的质疑,然而,这一情节恰恰成为义务论信仰的试金石:

女性践行显见义务的过程,本质是在父权道德体系中重建价值坐标,当她坦言“我也需要性”时,实际上在挑战“圣女-荡妇”二分法——父权制既要求女性纯洁,又将她们的性欲望妖魔化,女性不再是满足男性的工具,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平等地追求性和爱情,将性和生育的绑定解除,重构性爱的自由意义。

实际上,王铁梅后续也明确否认“将男性工具化”的意图,并强调“关系需双方自愿”。这一反转揭示导演的意图——揭露性别权力反转的荒诞性,而非倡导工具化逻辑。男性在历史上长期将女性物化,而女性一旦以同样方式表达欲望,便触发道德争议,这种双重标准恰是性别不平等的缩影。

理想化叙事的两面性

影片的乌托邦色彩是一把双刃剑:

上海市区的精致生活、女性角色的经济自由,为“义务论”实践提供了理想土壤。这种提纯的叙事环境,使道德选择免受现实贫困或暴力的干扰,更纯粹地展现信仰的力量。王铁梅的自由职业、小叶的音乐版权收入等等,都构成“不依附于男性经济系统的生存保障”。

然而,过于理想化的设定可能削弱对基层女性的普适性关怀,实质暴露了其性别平权逻辑的局限性——将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预设为女性觉醒的前提,反而遮蔽了结构性压迫的复杂性。

影片中女性角色的“自主选择”建立在经济特权之上,主角们的职业(调查记者转型的公众号主编、独立音乐人)依赖文化资本积累和强大的经济基础,而基层女性更多被困在流水线、服务业等低议价岗位。导演将“自由职业”浪漫化为女性独立的标配,却忽视大部分自由职业女性缺乏社保的残酷现实。

真正的女性主义艺术不应在上海高档小区的树荫下吟唱自由,而需直面那些在城中村、工厂与田间同样挣扎的女性——她们的脚踝上锁着更沉重的镣铐,但她们的舞步同样值得被看见。

结语:信仰者的勇气与电影的社会意义

《好东西》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完美,而在于它勇敢地将“义务论”哲学注入女性叙事,但它以近乎执拗的姿态证明:当女权主义与义务论伦理结合时,能迸发出惊人的思想能量。王铁梅的信仰之光照亮了银幕,也叩问着观众:当道德成为行动的绝对律令,人能否真正超越工具理性的桎梏?

正如铁梅书架上那本《论自由》(约翰·穆勒著)所昭示的:“自由的真谛,在于不将他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部电影或许未能提供所有答案,但它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为女性主义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不是诉诸仇恨或对抗,而是通过道德自律与主体性建构,重新定义“人”的价值。

功利与体验

2025年3月13日 21:10

每次苹果发布新产品时,都会分成「首发党」和「等等党」。为了彼此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就会进入到「证明A是错的B就是对」的中国式逻辑怪圈——「等等党」嘲笑「首发党」购买的新品会有很多不成熟的瑕疵,流水线起码要到5、6批之后才会稳定;而「首发党」又会用「早买早享受」去羞讽「等等党」,认为他们永远是在为自己的「穷」找说辞。

看多了,就觉得无趣了,但人们还是习惯性地进入到这样的赛道,开始妄图证明自己是对的。

昨天说到的「吵架」,今天算是彻底落下帷幕。结果并不愉快,但也让我找到了另一个内核。

助理制作珠宝,总是在强调性价比、用料足、选材好;但我们比较在乎设计款式、销售策略、市场定位。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事情难道不是在一条产品线上的吗?但往往人们陷入到其中一个环节,就很难自拔。

要设计,就意味着成本会提高,成本就成了逃回「产品」本身的借口;但是产品做出来一坨大便、无人问津,又会把「设计」当成借口,开始狡辩是市场不理解自己的产品,明明自己已经用了最好的材料、最性价比的方式去「对顾客好」。

于是,我们希望助理先跳出她埋头苦干的状态,去看看更远的东西,而不是呕心沥血做出一个产品、无人问津,又开始「努力」地做下一个产品证明自己。


但这就是核心分歧:

助理觉得「卖出去」就行,而我们主要是在「理解美的原理」。功利主义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都已经卖出去了,所以不需要折腾设计」,以至于这个分歧越来越大。

之前和朋友小袁聊起「市场」,销售和价格是市场最后反映的。根据销售和价格调整的商品也必然会「慢一步」,也是我们觉得最容易钻牛角尖闭门造车的环节——当市场没有反馈,我会继续「坚持」,并认为是市场不理解自己;当市场有反馈时,市场的大小和视野,也决定了我「坚持」的大小和视野。

我的创作期,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这样闭门造车的状态。所有的驱动力都来自于「埋头努力」。当时老师丁锐先建议我去看剧本结构,我也会抵触,因为这是模板化的东西,要承认模板化的存在,就意味着要面对别人的模板化「能卖钱」的事实。但渐渐地,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结构的意义跟穿珠子一样:这里太平淡了,是不是应该有一个黄金比例的隔珠?

之后老师丁锐建议我看哲学,我最开始也很纳闷,这跟我产出作品有何关系。哲学没有对错是非,会有多个视角去理解同一个课题和生命的意义,它变成了一个最前端的原理:「他为什么能卖出去」要看见的不再是产品和定价,而是更多层面的为什么——他的营销手段、他的产品展示逻辑、他在讲什么故事、他如何赋予意义……(剧本)结构是车架,(哲学)原理是汽油,它们当然可以单独存在,但它们也可以是组合起来的一辆属于自己的、能够跑下去的作品。


自此,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助理在贩卖珠宝时,考虑的是权衡成本以及销售带来的实际利益,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而我们暂时跳出了销售的环节,弄懂原理,想要找到属于自己能够折腾的「意义」和「盈利点」,是所谓的「体验派」。这件事本质来说,是功利主义和体验派之间的冲突。

并不是说功利主义不好,它能够更全范围地看见利益点。但过分的功利主义,会损失人情味、脱离市场;相反,体验派如果太长时间远离市场,也会变成自嗨的游戏。

这两个观念中间本身有一个可以重新联通的方式,但正是因为人们陷入到了其中一个视角,而进入到了那个「证明A是错的B就是对」的游戏之中——这个时候,就再也没有人愿意跳出局内,用客观的视角看看彼此观点。

甚至这个时候,他们怒火攻心,把所谓的观点也当成了攻击自己的「事实」

那他妈还玩个屁啊。既然观念不同,那就各自安好。


再次强调,功利主义和体验派并没有谁对谁错,谁更高级的说法。

而我作为体验派,则觉得:浅尝辄止不是不行,但我觉得有些浪费这一场「生而为人」。

我的价值观:义务论和效益论

2025年3月1日 22:25

在《我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文章里,我讲述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是什么,其中只有价值观里,我选择了两个不同的价值观:效益论和义务论,这篇文章里,我将详细讲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两个几乎是完全相对立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判断事情对错的标准,解决了“如何判断善恶”这一问题。我的价值观是义务论和效益论,两者几乎是完全相对立的价值观,但是我觉得两者都非常有道理,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更好。这篇文章里,我将详细讲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两个几乎是完全相对立的价值观。

义务论

义务论又称为道义论或规则伦理学,义务论是指人的行为必须按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按照某种正当性去行动的道德理论,是由有德国严谨的理性思维传统的康德创立的,以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由三大绝对命令为表现形式的,强调动机的纯洁性和至善性的伦理学。义务,就是责任,来自于人的内在理性。

康德的义务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不是为实现其他目的(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而存在的附属品,而是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主体。

一、康德三大道德律令

德国哲学家康德以他独特的三大道德律令理论闻名于世,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令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虽然听起来很抽象,但可以通过一些通俗的例子来理解。

这三大道德律令分别是:

1、普遍法则(第一律令)

这条律令的核心是:“你的行为准则,应该能成为所有人的普遍法则。”

也就是说,做事前问问自己,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做,世界会怎样?如果答案是正面的,那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

比如,说谎如果成为普遍行为,信任将不复存在,因此说谎是不道德的。

2、人是目的(第二律令)

这条律令的意思是:“你应该把人类(包括自己)当作目的,而不是仅仅作为手段。”

也就是说,对待他人要尊重其尊严和权利,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别人。

比如,不能为了赚钱而剥削员工,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和价值。

“人永远是目的”,意思是,人的尊严和价值在道德行为中至高无上,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绝对的、不可侵犯的。例如,人们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都是把人当作目的的例子。

“人不是手段”,意思是,人不应被当作实现其他目的或利益的工具或手段,人不应被随意摆布或利用。例如,企业把员工被看作是生产工具和赚钱工具,玩命压榨员工,或者员工通过讨好上司甚至性贿赂上司来获得晋升机会,都是把人当作手段的例子。

关于判断人在某一事件中是目的还是手段,可以用过一个通用判断框架进行分析:

① 分析行为动机:行动者的意图是什么?是服务于某个外在目标(手段),还是为了人的发展本身(目的)。

② 观察互动方式:行为是否保持了对人应有的尊重,给予选择自由。人的意愿、尊严和选择是否被尊重。

③ 评估结果影响:行动是否促进了人的成长,还是单纯消耗了人的价值,行动结束后,是否双方都得到好处,如果是单方面的受益,那么很可能另一方被当作了手段;反之,如果双方都从中受益且没有损害任何一方的基本权益,则更有可能是将每个人视为目的本身的体现。

3、意志自律(第三律令)

这条律令的意思是:“你的行为应出于对道德法则的自愿遵守,而非外在压力。”

也就是说,做正确的事是因为你认为它正确,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追求奖励。

比如,帮助别人是因为你觉得应该帮助,而不是为了得到表扬。

二、罗斯七大显见义务

康德义务论由于专注于原则的一致性造成的僵硬化,现代的学者提供了一种较为软性的方式,也就是,可以将义务分为显见和实际两种,我们平常需要坚持和遵守的是显见义务,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采取其他的行动时,将不再只是考虑动机,而必须考量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实际义务。

罗斯的“显见义务”本质上是从个人与社会的道德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并非像康德那样严格而普遍的道德法则,更为直观,更为浅显易懂,更适合具体情境,就如同基督教一样,通过七个简单的道德法则,让普通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义务论”,这使得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决策变得更为简单。

在做道德判断的时候,如果一个行为符合显见义务,那么它就符合义务论的道德,根据罗斯的理论,七种显见义务包括:

1. 诚实(诚信):说真话、遵守承诺,履行契约。

2. 补偿:补偿那些被我们伤害的人。

3. 感恩:对他人的好意或帮助表示感谢并回报。

4. 公正:公正地对待他人,公平分配利益。

5. 仁慈(友善):助人为乐,尽可能帮助他人,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6. 自我改善: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智力水平。

7. 避免伤害:避免对他人造成身体、心理或道德上的伤害。

义务论判断行为的道德与否,主要依据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则,而非仅仅看行为的结果。义务论的核心观点是,某些行为(例如七大“显见义务”)是天经地义的,应该遵循,无论其结果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义务论和“24字核心价值观”是有交集的,“24字核心价值观”里,“公正”、“诚信”、“友善”和罗斯的“显见义务”里的“公正”、“忠诚”、“仁慈”的含义是一样的。

效益论

效益论,又称结果论或功利主义,主要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提出,效益论强调的是行为的结果,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应该依据其带来的整体幸福或利益来评判。其核心理念是:最大化幸福,最小化痛苦。

边沁的效益论的核心观点是:“最大幸福原则”。最具道德价值的行为,是那些“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为。

效益论判断行为是否道德,主要依据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如果一个行为产生了更多的幸福或减少了更多的痛苦,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

效益论使用量化公式来判断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包括:受影响的人数: 一个行为影响的人越多,其影响就越大;幸福的程度: 一个行为带来的幸福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高;幸福的持续时间: 一个行为带来的幸福持续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越高。

评估一个行为是否道德需要考虑几个步骤:

1. 评估所有可能的后果:所有相关的行为结果,包括它们对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影响。

2. 量化幸福与痛苦:尽可能量化这些结果中的幸福和痛苦,计算出每个选项的净效益。

3. 选择最大化总幸福的行为:选择能够最大化整体幸福或最小化整体痛苦的行为。

举个例子:

假设你在一场车祸中,面临着救助两名伤员的选择。一个伤员是孩子,另一个是老年人。你只能选择一个人优先救援。

明确行为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先救孩子,或先救老年人。

确定相关方的利益:孩子的未来可能更长,老年人的生命较为短暂,但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生活机会。

预测后果:如果救孩子,他的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如果救老年人,他可能已经拥有了较多的生活经验,且家庭和社会可能已经从他身上获益。

综合比较幸福增益:通过比较两者的潜在影响,你可能会选择救助孩子,认为从社会角度看,长期增益更大。

做出选择:最终选择救孩子被认为是最大化整体幸福的决策。

义务论和效益论的优缺点

我觉得,义务论和效益论有点类似“右派”和“左派”,义务论更关注个人权益和个人尊严,类似于右派强调的个体自由与自主权,效益论更侧重多数人的利益和群体的最大幸福,类似于左派关注社会福利和集体福利,两者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义务论的优点是的道德法则明确而清晰,重视保护个体权利,有助于避免社会的不公和压迫。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并且当多重义务发生冲突时,难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例如义务论存在“好心办坏事”以及“善意的谎言”等问题,即一个行为触发多个“显见义务”,这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境来决定哪些义务最为重要,例如,如果一个行为同时触及诚实和不伤害他人的义务,那么保护他人生命和避免伤害可能被认为优先于不撒谎的义务,通过说谎来救人就应该符合道德标准。

效益论的优点是灵活性强,更容易实现整体的社会福利,缺点是忽视个体权利,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例如效益论存在“多数人暴政”等问题,为了追求最大化整体幸福导致牺牲少数人的幸福,例如,十四亿人平分马云财产等等,需要通过法律来防止多数人暴政,通过法律来保护少数人的财产、生命和自由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避免少数人遭到多数人的压迫。例如,约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的三大基本权利通常包括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三项基本权利,不得以任何名义加以侵犯。

可见,效益论和义务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道德理论,但它们各自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极端情况下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在实际道德决策中,将这两种理论的优点结合起来,往往能够弥补两种理论各自的一些缺陷,还能确保道德行为的合理性与公平性。这种平衡的价值观,在面对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道德决策时,能够更加灵活和理性地做出最优的结果。

义务论和效益论的具体案例

下面就是问答环节了,针对下面三个案例,怎么做,才是一种符合道德的行为,为什么?

案例1,电车难题:有一辆高速行驶并完全失控的有轨电车,电车所在的主轨道前方有五个人,而在轨道车和这五个人之间有一条分岔的支轨道,支轨道上有一个人。驾驶者已暴病而亡。这时有一个在附近的旁观者,他手上正好有个遥控器可以扳道岔,使得有轨电车转上支轨道。现在这个旁观者有两个选择:什么也不做让车继续在主轨道上行驶从而让五个人被杀;或者用遥控器扳道岔使车驶上支轨道从而杀死那一个人。这个旁观者究竟应该怎么做?

案例2,步行桥上的胖子难题:有一辆高速行驶并完全失控的有轨电车,电车所在的轨道上前方有五个人,没有分岔的支轨道。在轨道车与五个人之间有一座跨越铁轨的步行桥,桥上站着一个非常瘦的瘦子和一个非常胖的胖子。这时瘦子有两个选择:什么也不做让车继续行驶从而让五个人被杀;或者把胖子从桥上推下去,胖子的块头能够让轨道车停下来,但这会杀死胖子。这个瘦子究竟应该怎么做?

案例3,器官移植难题:医院里突然来了五个病人,每个人都因为一个重要的器官坏死而生命垂危,碰巧这五个人各自坏死的是五个不同的重要器官(心、肺、肝、肾等)。更碰巧的是医院里有一个健康的人,他的血型、器官组织等都与这五个病人完全匹配。这时值班医生有两个选择:什么都不做让这五个病人各自死去;或者把这个健康人切割开来,把他的五个重要器官分别移植给这五个病人,这样五个病人都被救活,但是这个健康人被杀死了。这个医生究竟应该怎么做?

社会契约论

义务论和效益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它们关注的是个体在道德层面上的行为准则和决策原则,以及这些准则和原则如何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社会契约论主要关注的是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申到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中。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时代的重要著作,对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

在社会契约中,人们主动放弃部分天然自由,以换取契约自由,从而得到更有保障的社会秩序和集体安全。契约自由的本质是一种受法律约束但受制度保障的自由,个人需要遵守法律的义务,从而获得法律框架内的言论自由、私有财产保障、以及公平的权利保障。

约翰·洛克认为,人类从自然状态里走出来进入契约社会,必然把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政府,但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交,即生命、财产和自由。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三项基本权利,不得以任何名义加以侵犯,若政府逾越这一职责,违背了契约,人民有权推翻它。社会契约论是一种权利委托契约:政府是人民的工具,而非主人。

社会契约论的核心在于:人们以牺牲部分天然自由为代价,换取一个更安全、更公正的社会秩序。契约自由不是对自由的否定,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将自由从“弱肉强食”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可持续的契约自由。这种自由或许在形式上受到限制,但在实质上更可靠、更平等。

义务论、效益论、社会契约论这三者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在处理家庭矛盾的时候,可以引入哲学思考,这种多范式协同的框架,既保留了道德根基,又兼顾现实理性,还能激活协商机制,实为破解现代家庭困境的创新路径。

家庭伦理道德应该同时符合义务论(家庭伦理的价值基石,把人当作目的,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忠诚,尊老爱幼),效益论(家庭协作的理性计算,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社会契约论(家庭治理的协商机制,家庭成员平等协商和责任分配,通过协作实现共同目标)。

1. 结构互补性分析

理论维度 功能定位 优势 局限
义务论 价值锚点 确立不可让渡的道德底线 僵化性可能抑制情境弹性
效益论 效率引擎 优化资源配置与风险防控 量化困难易导致功利主义偏差
契约论 程序正义 确保权利-义务分配的合法性 权力不对称影响实质平等

2. 动态优先序模型

建立"词典式优先级"应对价值冲突:

  1. 第一序列:义务论核心原则(如尊重人格尊严)

  2. 第二序列:契约论程序正义(如重大决策需全体协商)

  3. 第三序列:效益论优化计算(如资产配置效率)

美德伦理学

除了上面三种伦理学之外,还有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美德伦理学”,美德伦理学是一种以“美德”为核心概念的伦理学理论,主张道德行为的判断应基于行为者的内在品质而非外在规则或结果。

美德伦理学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作为道德生活的核心。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都被视为美德伦理学代表。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里提出四种核心美德(“四枢德”),这也是西方世界所公认的四种传统美德:

智慧(Wisdom)——统治者应具备的理性能力。

勇气(Courage)——护卫者保卫城邦的坚定。

节制(Temperance)——全体公民对欲望的克制。

正义(Justice)——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的秩序。

孔子则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并围绕“仁”发展出一系列美德:

仁(仁爱):对他人真诚的关爱与同理心。

义(正义):行为符合道德准则。

礼(礼制):社会规范与仪式,用以维持秩序与和谐。

智(智慧):明辨是非的理性能力。

信(诚信):言行一致。

可见,东西方对于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不过,我觉得美德伦理学主要讲述的是个人品德的培养,并不太侧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感觉更像是一个人生观,并不像义务论和效益论那样属于价值观。

《魔兽世界》正式服PVP教程

2025年2月28日 18:01

《魔兽世界》游戏有很多种不同的玩法,无论是PVE还是PVP玩家,都可以在自己的玩法里获得很多快乐,PVE玩家可以参与随机副本、团队副本、大秘境、地下堡等等,PVP玩家可以参与战场、竞技场等等,这篇文章是想帮助部分想要入门魔兽世界PVP却还停留在摸索阶段的玩家,快速的了解魔兽世界PVP相关知识,掌握战场与竞技场的常用技巧,提升胜率与游戏体验。

现在,《魔兽世界》11.1版本的第二赛季已经拉开帷幕,为了让更多新玩家能够顺利融入这款游戏,作为一名拥有13个全职业满级角色、累计游戏时长达到8900小时的老玩家,尽管我自认为是休闲玩家,但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实战经验。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些我在游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独狼玩家的狂想曲

《魔兽世界》11版本对独狼玩家极其友好,无论是PVE还是PVP,均可通过单人独狼玩法高效获取高等级的装备。

PVE方面,无需依赖固定队,专注刷地下堡即可获得勇士装备。推荐优先挑战高层大秘境,每周低保奖励能稳定提升装等。

PVP方面,独狼玩家就更爽了,除了原有的征服装备、荣誉装备之外,还可以用血腥硬币购买老兵装备,其等级和征服勇士装备相差无几,赛季中后期入场,仅需数日即可兑换全套老兵装(装等接近征服装)。

战场VS竞技场

新手PVP玩家会面临两个选择,战场还是竞技场,这两个PVP区别非常大,玩法也很不同,两条线路都可以拿到毕业装备。新手建议从战场入手,熟悉PVP机制后再尝试竞技场。

对于单人独狼玩家来说,战场分为随机战场、随机史诗战场、评级战场闪电战这三个。建议新手先玩随机战场和随机史诗战场,等PVP荣誉装备毕业后,排评级战场闪电战,这些都可以单人排,新手建议排DPS,不要排治疗或坦克,否则容易坑队伍。史诗战场是40人大型战场,胜负更依赖团队协作,新手装备不好也可以在里面混分。

如果连排战场都是输,建议选择佣兵模式。

所谓的佣兵模式,就是让单一阵营玩家可以为敌对势力作战,使用佣兵模式的方法是,在主城战场军需官附近,找到战场招募员,跟他对话,就能以雇佣兵的形式为对立阵营作战,同时,获得一个“雇佣合同”BUFF,持续一个小时,在BUFF持续期间的一个小时内排战场,即可以对立阵营的身份参加战斗了。注意:佣兵BUFF持续一小时,可重复领取。

竞技场有2v2、3v3等模式,极度依赖个人操作与队伍配合,不太适合独狼玩家,如果有多个小伙伴的话,新手建议先组固定队磨合,学习控场、集火、拆火等基础战术。

PVP天赋

天赋选择在PVP里十分重要,需要根据职业特性与对战环境灵活调整。

比如,在战场里,天赋可以侧重AOE或爆发,对面如果大量近战时,优先选择减伤或位移天赋;如果对面大量远程控制的队伍,则点出反控或免伤天赋。在竞技场中,天赋优先考虑生存。

目前天赋分为三类:通用天赋选择,职业专属天赋,PVP天赋,对于某个职业不熟悉的玩家,可以通过观看其他高手的天赋来学习经验,了解当前职业的PVP技巧。

怎么去找魔兽世界高手的天赋,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是,去美服暴雪的PVP单人战场排行榜(魔兽官网-游戏社群-PVP),选择自己的职业,看看前几名玩家的天赋是怎么选的,抄一个即可,这个方法适合任何职业天赋。

目前国服的PVP排行榜还没恢复上线,预计未来有可能上线,剩下的最优选就是人数较多的美服或欧服的PVP排行榜。

此外,还可以访问一个名为PvP Leaderboard(pvpleaderboard.com)的网站,这个网站除了拥有玩家PVP排名榜之外,还可以查询玩家选择三种天赋选项的百分比,如果不知道天赋怎么点,选择一个大众点的最多的天赋点即可。

PVP货币

《魔兽世界》PVP货币有3种:荣誉点数、征服点数、血腥硬币。这三种货币可以分别在各自的PVP商人处兑换相应的装备。

荣誉点数:兑换探索者装备(入门装),适合赛季初过渡。

血腥硬币:兑换老兵装备(性价比最高),优先更换护甲等装备。

征服点数:兑换勇士装备(毕业装),优先饰品、项链、戒指等部位,不要兑换武器,因为征服武器会免费送。

这三种PVP货币里,荣誉点数和血腥硬币最容易获得,但赛季前十周,血腥硬币和征服点数都有上限,优先完成周长任务与评级战场。从赛季第十一周开始,征服点数和血腥硬币才会取消了上限,这时候可以无限刷取征服点数和血腥硬币,赛季第十周以后入坑玩家可直接用征服点数和血腥硬币快速毕业。

PVP全身勇士装备即可毕业,一身PVP老兵装也算基本毕业,装等相差不大。

最简单的获取PVP货币的方法是:野外捡箱子,开启战争模式,一个地区大概10分钟空投一个箱子,可获得60个征服点数和50个血腥硬币,非常适合挂机用户。另外刷血腥硬币的方法是做任务,一个任务100硬币,周长任务1000硬币,如果游戏赛季中后期进入,几天功夫就能获得满身血腥硬币装备。想要征服装备也不难,单排竞技场、单排评级战场,都可以获得更多征服点数,用来换取更多装备。

PVP装备

《魔兽世界》的装备分为探索者、冒险者、老兵、勇士、英雄和神话六个级别。

PVP装备和PVE装备是两套装等系统,PVP装备进入PVP环境后自动升高装等,不要穿PVE装备打战场或竞技场,除非真的一件PVP装备都没有。

最容易获得的是制造业PVP装备,赛季里只要赢一场,就会赠送的9个角斗士饰章,可以用来制作英雄级PVP装备(推荐项链、戒指),有钱的可以做1个项链和2个戒指,没钱的可以做便宜的物品,例如披风、饰品类。

新赛季开始之后,先用一万左右荣誉点数换来一身荣誉装(探索者),用这套装备即可打普通战场和评级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血腥硬币,血腥硬币购买的血腥硬币装备,其等级和征服勇士装备相差无几,却极容易获得,优先用血腥硬币换取除了饰品项链戒指之外的装备。

征服点数优先换取项链、戒指、饰品。

当本赛季一个角色获得2500点征服点数之后,就可以免费得到一个对应的征服武器,因此,赛季初期的征服点数千万不要换武器。

赛季后期主要是装备打孔镶嵌钻石,目前,头盔、护腕、腰带、项链、戒指这五个部位可以打孔,这五个部位的装备优先用征服点数来换勇士装备,以便打孔升级,不要在老兵装备上打孔。

魔兽世界每周领取的宏伟宝库的低保奖励,对于PVP玩家来说,一律都领取6个奖币(最多能够携带12个奖币),可以用这些奖币来升级勇士装备的PVE装等,一般来说,普通PVP勇士装备打英雄本和随机团队副本都没问题。

PVP插件

我比较常用的《魔兽世界》PVP插件有:

CurseForge:插件管理软件,支持自动更新最新的独立插件,支持云同步,非常好用。

SavedInstances:轻松查看同账号下不同角色的进度和任务状态,小号管理大师。该插件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每周副本进度、专业技能的转化冷却、周常任务、世界任务、PVE与PVP货币等等。

Altoholic:玩家游戏信息统计插件,在一个界面内显示玩家所有的游戏信息,包括专业技能、金钱、背包银行、公会银行、公会成员、邮件、拍卖行物品、成就等等。

Deadly Boss Mods (DBM) - PVP:需要基础版本DBM支持,提供战场PVP的一些计时和提示功能。

BattlegroundEnemies:战场神器,显示敌方玩家职业、血量与目标,支持自定义排序(如按治疗优先级)。

SimpleBattlefieldAlert:某些守卫据点的战场上,在战场上点击“警报”按钮通报你所守卫据点的敌人来袭数量。

HealersHaveToDie:先杀治疗插件,在战场或竞技场中,通过战斗记录中的技能使用情况辨识出治疗的目标,在治疗的姓名板上显示一个治疗的图标,方便快速优先击杀治疗。

TopTarget:团队集火插件,能够标记出你队伍中最被针对的敌方玩家。

DontCast:​当前目标拥有能减少或消除伤害效果的增益/减益时,该插件会发出警告。

Spy:敌对玩家侦测插件,用来对付会隐身的敌对玩家很有效。

总结

总而言之,《魔兽世界》11版本是独狼玩家的黄金时代,无论是血腥硬币的便捷获取,还是单人排队的优化设计,均大幅降低了PVP门槛。新手只需合理规划资源、善用插件、模仿高手天赋,即可快速成长为战场主力。记住:多实战、多复盘、保持心态,胜利自然水到渠成。

创作需要纯粹性吗?

2025年3月5日 23:59

一位朋友因为读了《写作与创作之间的黑洞——小说创作》后,顺藤摸瓜找到了我的Telegram跟我聊了起来。他觉得我不应该去定义他人小说的「类型」,如果别人的创作初衷不是我所说的类型呢?除非创作者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规训自己,才能保持创作的纯粹性。但是一旦创作变得有目的性,是不是就失去了创作的「纯粹性」?


何为纯粹性?

这并不是一个好界定的东西——毕竟我当年曾「大逆不道」地说过「创作并不是为了自己」这样的论调。每个人理解的纯粹性并不相同,为自己并且能够一直通过为自己而写,寻找到自己真正的「想要」,这也是一种纯粹。

当然,纯粹这个词本身就是暧昧模糊的,因为它无法单独以绝对的方式而存在,必然需要一个与之对应的标的,才能够体现出纯粹性。

例如,那些带有功利性质的,为了市场而创作的作品与内心真实独白,是为了自己而创作的作品,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所以按照中国式逻辑,如果想要证明为自己而创作是「正确的」,最佳途径就是去否定那些功利性质的创作。

所以,这一小节,我很难把「纯粹性」解释清楚。包括和这位朋友在Telegram上面聊了大半天,最终也只能得出「纯粹性」是非常个人化、经验主义的。

如果我们排除纯粹性的「对错观」,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纯粹性的定义又变得非常简单。但这里又引申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如何保持「纯粹性」,即我们如何时刻定位自己,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此,纯粹性进入到了哲学领域,变得更加无解。

写作是对当下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的真实反映,如果一直坚持写作,就能根据时间线看到自己思想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

《如何获得取之不尽的写作灵感?》|極客死亡計劃

Eltrac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纯粹性」的定义——纯粹性是流动非固定的。需要有时间维度的存在,才能够保持所谓的纯粹性。否则,所谓的纯粹性永远都是一个过时的点,都将是上一个你信誓旦旦发下的誓言。


创作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花了一节的内容解释「纯粹性」,是为了抬高门槛规避掉「口头创作者」,也就是所谓的「我有一个非常棒的想法,但是我还没有写出来」的人。

当创作开始,就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我写出了个啥?」

也就是说,我在《写作与创作之间的黑洞——小说创作》里提到的「类型」,是结果上面的分类,而不是「纯粹性」上面的分类。这里就会引发第二个很难界定的东西——「类型」是自我认定的,还是他人认定的?

在这里,我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件事——创作类型、创作的纯粹性等看上去有诸多分类,内部并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并不是说「内心型」的作品就一定比「人物型」的作品「差」。但是,当作品需要追加一个「观众」维度的时候,才会出现「观众能否读懂」的差别。但这个差别仍然没有「对错」之分。

那么作品到底需不需要「观众」呢?我坚持的观点是需要——并不是需要观众对作品做出评价,而是作品本身是链接创作者与观众的存在。因为我是一个需要与他人产生链接和互动的人,所以我秉持作品的公开。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作品也具有强烈的「对内」性。区别在于,是谁作为了作品的主体,去感受了「纯粹性」的存在。

刚才提到了,「纯粹性」是流动性的,在时间轴的两端,因此存在自我见证和他者见证的区别。同时,他者见证又同时可以为自我见证带来更多的反馈。类似于你和读者在一同成长,且读者见证了你的成长。


非纯粹性创作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创作需要纯粹性吗?

似乎这个问题跟最开始讨论的内容重复了。但现在这个纯粹性,是「对外的」。这似乎是一个「自证陷阱」,但当人们开始怀疑你创作的纯粹性时,你要如何自证?举个例子,当作品被人质疑时,一些创作者可能会说「我的作品是给能看懂的人看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有人能看懂,或是整个「市场」对于作品的看法都是「看不懂」的时候,要如何证明创作的纯粹性?

很显然,这件事情几乎无解。因为一旦「纯粹性」在有第三人参与的时候,就必然需要面对他人评价的考验,且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别人的认知和评价。那要不要认同别人的评价、我需不需要对抗他人的评价、我要不要为自己的作品证明纯粹性,就变成了作品之外的糟心事。

很显然,一旦开始纠结这些事情,纯粹性就会受到考验。甚至连自己都很难说服自己,进入到对内攻击的死循环。

你是不是发现问题了——「纯粹性」在对内的时候,需要持续的产出,才能体现出纯粹性的流动性;而「纯粹性」在对外的时候,人们可以以任何理由来质疑你创作的「纯粹性」,这个时候「纯粹性」就不复存在了——除非,你能在「质疑」声中继续创作,坚持自己的「纯粹性」,使得纯粹性继续保持流动。

根本问题不在于你如何维护「纯粹性」,而是你得继续,通过在单向的时间线上留下足够多的印记,才能证明「纯粹性」的存在。

需要「纯粹性」的并不是创作,而是当人们在失去创作的动能时,对自我的麻痹和对外的解释——

正因为我保持了创作的纯粹性,所以我才停止创作,去寻找所谓可以证明创作纯粹的纯粹性。


因此,试图用「我不希望你定义我的小说是何种类型」来证明「纯粹性」的,是不是应该先拿出「作品」,再来聊你在坚持怎样的「纯粹性」?

别他妈倒果为因~

电影《哪吒2》影评

2025年2月20日 23:02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片,还有它的续集《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近些年国产动画里挺亮眼的作品了,不少朋友都很喜欢看,画面做得挺精致,剧情也挺抓人。特别是那句从哪吒嘴里说出来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简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听着就让人觉得有力量。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意思呢?咱们今天就从哲学的角度来聊聊这句话,看看它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六个字,到底说了啥?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表达了一个很坚定的想法:我的命运,我自己说了算,不是老天爷安排好的。很多人都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们敢于挑战自己既定的轨迹,牢牢地把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这种想法,就是不认命,觉得人生是可以靠自己奋斗出来的。

从现在的哲学来看,这句话跟人本主义的思想非常契合。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人本主义有很多不同的流派,而“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跟其中的存在主义这个流派特别贴近。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门关注个体、自由意志和主观经验的哲学。它主要探讨的是我们人怎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然后以“我”为中心,去寻找人生的意义,怎么面对困难,怎么不断地完善自己。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也就是说,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意义或者目标,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慢慢地塑造出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种哲学很强调自由选择的重要性,也很关注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的生存体验,同时主张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存的难题,承担起我们自己选择的自由和责任。

这么看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简直就是这种思想最生动的体现了。它传递出一种很强的个人主义精神,不相信命运是被什么不可抗拒的外力决定的,而是坚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来创造自己的人生。这跟存在主义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的核心观点,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

什么是“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里,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一个观点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不是带着固定的本质、目标或意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相反,人首先作为一个“存在者”来到这个世界,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一步步地塑造出自己的“本质”。萨特认为,人生没有什么预先设定好的蓝图,意义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个体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它否定了命运是天生注定的说法,认为我们人生的意义和轨迹,不是由上天或者其他什么外力决定的,而是在我们后天的奋斗和选择中慢慢形成的。哪吒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愿意接受自己是“魔丸转世”这个既定的命运,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为啥哪吒的故事能引起广泛共鸣?

哪吒的故事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它包含了很深刻的哲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它回应了我们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现在这世道太复杂,也太浮躁了,人们常常感觉到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被周围的环境——比如工作压力、经济困难等等事情给束缚住了,感觉命运好像不是自己能掌握的。这个时候,哪吒那句掷地有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就像一剂强心针,提醒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始终是有选择的权利和改变的可能性的。这种精神,不仅打破了以前那种相信宿命的观念,也给了我们现代人一种自我鼓励的力量。

结语

总而言之,“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着重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对自身命运的主导权,与存在主义关于“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的思想彼此呼应,相互印证。

通过哪吒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场关于命运与选择的永恒对话:人究竟是被命运所摆布的棋子,还是能够以自己的意志书写人生的作者?或许,答案就蕴藏在每一个敢于对命运说“不”的瞬间。

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

2025年2月10日 21:16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概念,这些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自然观中,然而,这些理论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因此不能被视为科学理论。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为何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科学理论。

一、中医的核心理论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学说、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贯穿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1. 阴阳学说

阴阳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例如,白天和夜晚、寒和热、内和外等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

五行指的是,宇宙万物最基础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类的范畴。

阴阳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互生成。

中医认为阴阳五行理论能够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通过调节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等达到恢复身体平衡的目的。比如,若人体的“阳气”不足,可能会表现为寒冷、疲乏等症状;而若“阴气”过多,则可能导致体内湿气积聚、体重增加等问题。

2. 气血学说

气血指的是人体内外的生命能量和动态过程。

气是人体内的生命动力,充满了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气分为正气(如元气)和邪气(如外感风寒)两种,正气能够保卫人体健康,而邪气则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血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

中医认为,通过调节气血,能够改善机体的功能,治疗疾病。比如,气血不足可能导致面色苍白、乏力、脉象虚弱等症状。

3. 脏腑学说

脏主要指内脏器官(心、肝、脾、肺、肾),腑指的是消化器官(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脏腑学说认为,五脏不仅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还分别与五行理论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例如,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肺主气,肾主水。六腑负责接收、消化和排泄食物等物质,它们和脏器一起共同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脏腑之间的协作和相互制约是中医诊疗的关键。

4.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起到调节气血、调和阴阳、维护身体平衡的作用。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与五脏对应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与六腑对应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以上是中医核心理论的简述,下面讲一下科学理论的简述。

二、科学理论的核心特征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科学理论是指通过严谨的实验、观察、推理以及系统化的验证过程,得出的关于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普遍性解释。它要求能够提出可验证、可重复的假设,且能够通过实验数据或实证研究加以证实或证伪。

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是“可证伪性”,所有科学理论都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

可证伪性,是指“可以被证明是错的”,科学的理论一般都是“可证伪、且未被证伪”的。例如“特定西药A在治疗特定疾病B时,其有效率超过80%”是可证伪的命题,而“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则无法通过实验证伪。

然而,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气血经络,恰恰缺乏上述科学理论所必须的特征。它们更像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和经验总结,而不是基于实证和实验的科学理论。

三、中医理论的非科学本质

阴阳五行的核心思想更接近哲学思辨和象征性解释,而非可实验验证的科学理论。它们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且难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例如,如何定量测量一个人的“阴阳”是否平衡?如何在实验室中证明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这些都超出了科学范畴,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

中医认为元素是由阴类和阳类组成的,实际上,元素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中医认为基本元素为金、木、水、火、土,实际上,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分别是氢、氦、氧、碳、氖、铁、氮、硅、镁、硫等,目前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

中医的阴阳既可指寒热、动静等物理属性,也可指虚实、表里等抽象状态,这种开放性使其能解释任何现象,因此无法证伪。

实际上,阴阳五行的核心思想更接近哲学思辨和象征性解释,而非可实验验证的科学理论。它们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且难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

气的具体定义和测量方式非常模糊,无法用现代物理学中的“能量”或“力”来描述,也没有明确的物理单位来量化。气的存在无法通过现有的科学仪器或实验方法直接观察或测量。

血在中医中指的是携带养分和能量的物质,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但血液的流动、成分及其功能在现代医学中有着更加明确的定义和研究。

经络的存在并没有被现代医学证实,解剖学从未发现独立于血管、神经系统的“经络”实体,因此西方主流医学界认为经络是不存在的。

中医的脏腑学说强调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如肝藏血、心主血脉、脾运化、肺主气、肾主水等,并通过调节这些功能来维持人体的健康。这些概念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符合科学理论的标准,因为它们无法量化、无法用实验验证,也无法明确说明其具体的物理基础。

现代医学的脏腑学说则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视角,侧重于每个器官的具体结构与功能。现代医学将脏腑视为具有具体功能的生理器官,现代医学对于器官的理解更具科学性和可量化性,器官的功能通常可以通过实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

可见,中医理论绝大多数都是类似传统哲学范畴的理论,无法通过现代科学的方式进行验证。

此外,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往往基于经验积累,对于草药的药物原理基本一窍不通,无法消除药物的副作用。例如,古代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但用“清热解毒”解释纯属错误归因。柳树皮的不良反应很明显,会引起恶心、呕吐和耳鸣等不良反应,还会诱发胃溃疡甚至是胃出血,西医则从柳树皮里提取出水杨酸,将水杨酸上的羟基,与乙酸酐反应,形成乙酰化的水杨酸,即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对胃部的刺激大幅降低,很容易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四、结论

中医的这些理论大多源于古代哲学和经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象征性,而缺乏可验证性、可量化性和普遍适用性,这些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体系有着明显的不同,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性和经验性的认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看法,这些理论缺乏现代科学的验证,并不是科学理论。

中医理论的真正定位应该仅限于文化、历史和哲学范畴,部分中医药疗法可纳入经验医学领域,但需剥离玄学解释。

​一直以来,如何科学、有效的评价中药的疗效,中药是否应当以双盲临床对照试验的方式来证明疗效,是医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药也在进行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中药这种适应时代变化的行为都是有正面意义的。

总而言之,只有承认中医理论基础的非科学性,才能避免其沦为反智主义的温床,并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开辟理性道路。只有区分出中医的文化价值、实践价值和科学验证的边界,才能探索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最好的关系是相互滋养

2025年2月8日 12:15

有位作家说:“最好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达成相互滋养,如此,那些非常重要的关系,才能陪伴你走很久。”

生活中,有的人身处泥沼,也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的人鲜花着锦,仍觉得生活无滋无味。

和言语暖的人相处,每天都有好心情;
跟情绪稳定的人同行,生活会有松弛感;
跟心态好的人交往,会变得积极乐观。
被人滋养,是最大的幸福;滋养他人,是顶级的修养!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在漫长的岁月中,最舒服的关系莫过于: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清醒,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是让自己拨开迷雾,更好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方式,不被种种幻觉和内耗所困扰。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
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第二次生命,
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人生有三次觉醒,分别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认识局限,开始反省。见天地:了解大道,顺应自然。见众生:理解他人,心存善念。

我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025年1月20日 19:45

三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解决“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这一问题,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解决“我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价值观是指判断事情对错的标准,解决了“如何判断善恶”这一问题。

我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我的价值观是:效益论和义务论,我的人生观是:人本主义。我的宗教信仰是:不可知论。

我的世界观

我信仰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主义是一种以“实际验证”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精神的主要特性。

科学主义是把科学方法(如实证、实验、量化、可证伪性)视为解释世界的唯一有效方式,科学通过不断提出可被检验的假说,并通过证伪旧理论、建立新理论实现进步。

科学的核心属性是可证伪性,也就是说,每一个真正科学的理论是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科学假说必须“可被证伪”,科学的理论一般都是“可证伪、且未被证伪”的。

可证伪性强调了科学知识的批判性和自我修正能力。

科学的基本精神是怀疑精神,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四个方面。科学方法包括经由归纳推理创建假说,由实验和统计分析进行检验,并根据结果调整假说。

我觉得,科学在世界观范畴解决了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包括宇宙大爆炸理论、达尔文进化论、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等等。

例如:宇宙的起源使用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解释,137亿年前,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发生非常快速的膨胀和冷却,空间和时间诞生,大爆炸后10秒后,氢、氦类稳定原子核形成,3分钟后,氦、氘、铍和锂的原子核出现,38万年,氢原子形成,7亿年,银河系最老的恒星形成,45.8亿年前,太阳系形成,45.4亿年前,地球诞生,45.1亿年前,月球问世。

再如:人类起源使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所有生命形式都有共同的祖先,并且物种是通过长期的演化过程逐步改变的,大约在700万至1000万年前,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的南方古猿出现在非洲,大约在25万年到40万年前,能用兽皮做衣服,能人工取火的智人出现在非洲,大约5万年到10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并迁移到世界各地,之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进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人类。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是效益论和义务论,两者都非常有道理,但在某些情况下又会有些问题,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更好。

康德的义务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不是为实现其他目的(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而存在的附属品,而是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主体。

义务论判断行为的道德与否,主要依据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则,而非仅仅看行为的结果。义务论的核心观点是,某些行为是天经地义的,应该遵循,无论其结果如何。

在做道德判断的时候,如果一个行为符合显见义务,那么它就有可能符合道德,根据罗斯的理论,七种显见义务包括:

1. 诚实(诚信):说真话、遵守承诺,履行契约。

2. 补偿:补偿那些被我们伤害的人。

3. 感恩:对他人的好意或帮助表示感谢并回报。

4. 公正:公正地对待他人,公平分配利益。

5. 仁慈(友善):助人为乐,尽可能帮助他人,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6. 自我改善: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智力水平。

7. 避免伤害:避免对他人造成身体、心理或道德上的伤害。

边沁的效益论的核心观点是:“最大幸福原则”。最具道德价值的行为,是那些“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为。

效益论判断行为是否道德,主要依据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如果一个行为产生了更多的幸福或减少了更多的痛苦,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

效益论使用量化公式来判断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包括:受影响的人数: 一个行为影响的人越多,其影响就越大;幸福的程度: 一个行为带来的幸福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高;幸福的持续时间: 一个行为带来的幸福持续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越高。

效益论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需要考虑几个步骤:

1. 评估所有可能的后果:所有相关的行为结果,包括它们对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影响。

2. 量化幸福与痛苦:尽可能量化这些结果中的幸福和痛苦,计算出每个选项的净效益。

3. 选择最大化总幸福的行为:选择能够最大化整体幸福或最小化整体痛苦的行为。

我的人生观

我的人生观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斯的七种“显见义务”理论,我认为,我的人生目标是,自我改善(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智力水平)和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成长)。

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即一个人实现其潜力和能力的过程)的动机,每个人都有追求最大潜力的内在需求。人类有七个“需求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求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求。

1. 生理需求: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

2. 安全需求:劳动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和恐惧、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3. 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4. 尊重需求:自尊、他尊和权力欲;

5. 认知需求: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6. 审美需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赏;

7. 自我实现: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

这七个需求分为两类,第一类需求属于缺失性需求,可产生匮乏性动机,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动机就会减弱,甚至不再有追求的动力,而是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移。第二类需求属于成长性需求,可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求。满足了这种需求的人,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需求层次

我的宗教信仰

对于宗教信仰,我信仰不可知论,即人不知道或无法知道神是否存在,反对有神论和无神论。

我觉得,无神论跟有神论本质上都是一回事,都试图为超验对象进行断定其存在或不存在。

无神论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而是一种信仰立场,这种信仰与科学主义相冲突。

科学的世界观是基于经验、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强调通过可证伪的假设和实证方法来理解自然现象。科学的世界观都是可证伪的,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等等。而无神论主张不存在任何超自然的神灵,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主张,而不是一个可以直接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的科学假设。

不可知论强调知识的局限性,和科学主义也是有交集的,科学主义者可能也会承认,科学的当前理论和方法有局限性,尚未解答所有问题,即承认目前科学无法完全解释所有的宇宙现象。

适管婴儿

2025年1月14日 11:00

标题没有写错,就是字面含义——非常适应被管理的婴儿。

和一个结婚生育的朋友,录了一期播客,聊起了她在辅导自己七岁女儿做作业时的崩溃。也因为聊起这件事,才知道如今的教育已经完全变了个模样——一年级的小孩,开始要求学习逻辑。因此,无论是数学和语文,都需要大量的「文字游戏」。我记得我们在小学时,几乎花了半学期学习拼音、笔画、从1写到10以及对每个数字的具象化理解。但是现在的孩子,竟然要在一两周之内学完拼音和数字,然后立马进入到运用阶段。

之所以我会提到「文字游戏」这件事,是因为在这个朋友身上发生了这样一场对话。

妈妈让自己的女儿从写1到10。

女儿怯生生地回答:「我不会写到,到是什么意思?」

妈妈看见女儿在9+3后面写下了10这个答案,便问道:「这个10是怎么来的?」

女儿再次怯生生地回答:「是我写的。」

于是这个妈妈崩溃了。

说实话,在我们看来,女儿的疑问和回答并无任何问题——她是在对问题本身提出质疑和回答。而成年人已经习惯性地「多想几步」,把其中的逻辑都默认隐含。然而,学校此时此刻还没有教会小女孩「到」的含义。


逻辑、感受与前额皮质

听到小学一年级就要开始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表达的是震惊——这几乎是违背人类生理构造的行为,竟然会成为一个教育体系所认可的方式。

要知道,前额皮质是人类大脑「最晚」发育的区域之一,几乎要到25岁才会完全成熟,直至35岁,人类的前额皮质仍然还需要被优化。我们可以把大脑简单分成「前脑」和「后脑」「前脑」最主要的区域就是前额皮质,管理我们的情绪控制、逻辑分析、自控力等,多与理性和思考模块相关;「后脑」最主要的区域是边缘系统,例如杏仁体、海马体、下丘脑,管理我们的情绪、感受、记忆、身体反应等,多与感性和直觉模块相关。

也就是说,大脑在优先发展「后脑」时,本身就需要人们更加注重感受、创造力、情绪表达、语言沟通等。如果「前脑」被过分地调动和激活,就会抑制后脑的发育。举个例子,也是我在莫比乌斯的频道说起过的案例:

小孩子的大脑结构,就不是为「逻辑」「契约」「哲学」所准备的,如果他们无法通过情绪、感受来理解这些东西,他们很难在自己的世界做出「正确的」反应——以至于他们只会觉得「错的永远是自己」,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再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再回应父母对于一件事情的真实感受,避免遭到更严重的责骂和规训。

按照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未来抑郁症不多才他妈怪了呢!


智力、世袭与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某种社会层级的「淘汰机制」——我先把结论说在前面。

但是,现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淘汰机制」是不是过于明目张胆了?

我们先回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并获得对应的必要技能。他认为城邦社会需要三种社会角色共同维系运作,分别是:

  • 决策者、保护真相和智慧;
  • 守护者、维护法律和秩序;
  • 生产者、解决物资和供应;

这三种社会角色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不同人安放在对应的位置,从而实现社会正义。即「教育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要工具」。那么按照什么标准来分配这些人呢?柏拉图进一步提出了「灵魂三分说」,即分析每个人的「理性」「意志」和「欲望」来评估他们的人生追求,从而分配至对应的三种社会角色之上。

直至功利主义的诞生,这种分配的方式变得更加「冷酷无情」——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每个人的智力是存在不同「上限」的,后天学习也很难突破这智力上限。因此,智力不同,会影响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效率。

此时,「智力」就成了一个必要的标准,来确定每个人适合怎样的社会角色。有趣的是,智力的差异和遗传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为了保证王权的世袭制度,这群王室为了「血统纯粹」而进行的近亲结婚,会大大增加智力缺陷后代的几率。如果通过智力重新分配社会角色,则可以杜绝世袭制度的存在。

显然,社会分工呈现的是三角形结构,意味着上层的名额远远少于底层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淘汰机制」作用。


结构、规则与金字塔

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惹到共产主义的拥护者,所以请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选择性阅读。

这里需要稍微带一下「社会底色」的话题,部分社会底色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当在古代基本生活资料通过培育、驯化、改良后,剩余价值产生后。管理者必然会因为占据资源,形成内部的强权等级。为了保证权力的永久性,便需要世袭作为对抗「高智商」的重要途径。

世袭带来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

  • 高阶层低智商后代掌权后,会通过破坏教育的方式,阻断阶层流动的功能,从而保证权力至上的规则。
  • 于是,高智商和决策者之间会形成冲突关系,免不了「政治迫害」游戏的不断上演。

由权力形成的金字塔结构,上层通过世袭获得了无法重新分配的资格,中层和底层则通过「剩余价值」拥有了社会等级上的区别。这个时候,教育成为那些非世袭者,能够通往金字塔顶尖的「唯一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恶性竞争、权力争夺就成了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

这是农耕文明社会进入共产主义时,教育理念必然发生的结果,于是现代社会提出了另一种,关于教育制度的思考——继续通过智商分配每个人的社会位置。

但是,教育的自由平等也并不是一味的「完美无缺」。例如美国左派进行的教育改革,认为人人均能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当教育的「淘汰机制」被弱化、教育成本降低后,更多的低智商群体盲目加入教育系统,导致大量教育资源被浪费。原本的蓝领开始争夺稀缺的白领岗位,导致白领岗位的效率严重降低;而白领不堪竞争压力,开始去争抢低技能密集型工种,造成更大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失业率和犯罪呈现关联上升。


愚民教育与适管婴儿

为什么如今的教育体系变成了如此内卷的模式,甚至违背自然法则地「上难度」,真的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平均智力水平上升了吗?我想我们都有目共睹,随着信息时代和Z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独立思考能力正在一步步被剥夺和政治驯化。

那这样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最聪明的统治术就是愚民教育,中国从先秦、孔孟就开始愚民教育,愚民统治的最高境界是从1949年到今天,就是人民差不多不知道他们被愚民,也不在乎被愚民,最后简直是出神入化,就是民开始自愚,今天大陆的太多现象就是民自愚。

陈丹青

首先,我需要提出一个不太好听的观点——我认为教育本身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公平的。因为教育的结果是很隐晦的「不公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所谓的出人头地。所以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制造不公平」的手段,「上难度」可以最快地拉开通过智力作为筛选规则的个体差距。如果这个时候,再配合世袭规则,是否意味着刚才提到的那个「唯一途径」也不复存在了?

那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在做什么?或许就是在保护那个「金字塔」的结构,以及进一步地压缩顶层的结构,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稳定的畸形「机器结构」。

其次,如果我们以「最坏的恶意」揣测教育目的。世袭制度还有一个对手,是刚才提到的「高智商」,如果大家的智商能够通过教育制度的方式,调整到一个低智水平,是否意味着被管理也变得轻松?当恶性竞争发生在金字塔的中低层,自然而然不会影响到塔尖的利益,因为大部分的人可以通过「适管」的方式,调整成随时可以在内部各自形成制衡关系的「乌合之众」。

当然,上述的推理逻辑,只是我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极端衍生思考。切勿对号入座。

《无限暖暖》游戏评测

2025年1月10日 13:50

2024年12月,IGN官网公布了2024年IGN年度游戏提名名单,其中有一款国产游戏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就是IGN给出了9分的高分的游戏《无限暖暖》,由于从未接触过类似的游戏,因此我也将这款游戏下载试玩了一下,颇有一些感慨。

玩法体验

无限暖暖是一个女性向的游戏,对于时尚和服装关注度极高,几乎没有暴力元素,其战斗部分非常简易,内容非常休闲,以收集、探索、换装为主要玩法,应该属于3A单机游戏。建议使用PS5和PC来玩这个游戏,使用手机玩的话体验不好。

游戏具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有类似塞尔达传说那样高自由度的开放世界的钓鱼、采集植物、捕捉昆虫、清理动物等等,还有超级马里奥那样的跳跃玩法,也有类似RPG里的服装升级等等。游戏中的服装不仅具有时尚功能,还附加了各种实用的技能,如跳跃、滑翔、捕鱼、捕虫等技能。

游戏的主要玩法,一个是通过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来获得新服装,或者提升服装能力,另一个是在游戏世界里探索和收集各种各样的物品。

由于是女性向的游戏,男玩家初玩起来会有一些不适,其实,无限暖暖和古墓丽影没啥太大区别,都是不停跳跳跳的游戏,游戏里也有很多服饰,默认的裙子服装太女性化,可以把暖暖的服装换成上衣+短裤(长裤)这种形式,男性玩家玩起来就舒服多了。

另外在换装方面,建议增加几个热门游戏的服装,例如生化危机4里的艾达王、最终幻想7里的蒂法、爱丽丝和尤菲、尼尔:机械纪元里的2B等等,这样可以吸引其他端游的玩家。

无限暖暖

画面表现

从画面表现来看,电脑端和PS5端画面优化的很好,虚幻5引擎带来相当惊艳的美术效果,人物和场景质感出色,细节丰富,服装的建模也非常华丽和精致,视觉效果非常迷人。不过,游戏的手机端画面表现不怎么样,可能是因为UE5引擎对手机支持不好,不好进行优化,其实,可能UE4比UE5更适合手机开发。

手柄操作非常顺畅,用鼠键操作可能会晕3D,不过手柄菜单非常复杂繁琐,不如鼠标操作简单,如果能把手柄和鼠标结合在一起,菜单用鼠标操作,游戏用手柄操作,那样体验就好了。

音乐表现

游戏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音乐风格与游戏场景和剧情紧密结合,为玩家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游戏体验,愿望梦境仓库副本里乘坐千纸鹤的那段背景音乐令人印象深刻,好听的不得了。游戏的片头曲《Together Till Infinity》也很好听,由Jessie J演唱。游戏副本里的音乐旋律也很不错,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游戏的氛围。

游戏剧情

在剧情方面,《无限暖暖》目前算是单机游戏,没有其他玩家互动,游戏主线任务较为单调,游戏剧情和任务比较平淡和沉闷,游戏台词也相对平庸,缺乏深度和吸引力,地图容量比较少。

游戏的副本非常出色,副本数量虽然不多,但副本设计得相当出色,质量上乘。每一个副本都充满了挑战,不仅考验操作,还考验策略,让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不断挑战自我。

游戏一开始内容比较丰富,有大量的任务可做,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完成了以后,就会遇到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每天上线无事可做。制作和升级服装需要大量资源,核心的资源只能通过每天恢复的体力来交换,需要交换多日才能制作或升级一套服装,这导致每天换完资源,完成日常任务后,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导致游戏的粘性不太高。

总结

总的来说,《无限暖暖》是一款集换装、探索、冒险于一体的开放世界游戏,具有不错的画面表现和丰富的游戏内容。然而,游戏在移动端存在优化不足的问题,且剧情和台词相对平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玩家的游戏体验。

无限暖暖在外网的口碑非常好,因为外国人大部分使用PS5和PC来玩这个游戏,使用手机玩的话体验的确不好。

游戏有氪金系统,但我自己零氪也能玩,其中蓝龙提供的三套服装以及游戏主线提供的服装,可以完成大部分任务,不用氪金玩起来也没问题。

看游戏的内容量,内容非常休闲,以收集和探索为主要玩法,应该属于3A单机游戏,但这种单机游戏免费给用户玩,不知道能不能收回成本。

苹果历年新春短片

2024年11月10日 11:44

自2018年起,苹果公司每年都会在春节前夕推出一部以iPhone拍摄的新春短片,这些短片不仅展示了iPhone的强大摄影能力,更以温情的故事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每一部苹果新春短片都以细腻的情感、创新的技术以及与节日氛围的高度契合,展现了苹果对于人性与温暖的关注,成为了每年春节的文化盛宴之一。本文将回顾苹果历年来发布的新春短片,带大家一同感受这些温馨瞬间。

2018年:《三分钟

三分钟

2018年2月1日,正值中国春运拉开帷幕之际,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用iPhone X拍摄了新年短片《三分钟》。这部短片讲述了一对母子在春运期间于火车站短暂团聚的故事。片中,一位列车乘务员母亲因工作原因多年未能与孩子共度春节,而这次列车在老家车站停靠三分钟,成为了她与孩子见面的宝贵机会。在短短的三分钟内,母亲维持秩序、拥抱孩子,而孩子则背着乘法表,场面感人至深。这部短片不仅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也反映了春节期间许多坚守岗位人员的不易。

2019年:《一个桶

一个桶

2019年1月25日,苹果公司发布了由贾樟柯导演iPhone XS拍摄的贺岁微电影《一个桶》。这部短片同样以亲情为主题,讲述了一个青年打工仔与母亲过完年后,带着母亲精心准备的装满鸡蛋的白塑料桶返回城市工作的故事。短片中,鸡蛋被细沙包裹,并标注了日期,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母爱的深沉与细腻。青年在打开桶的瞬间,被这份母爱深深打动,而观众也被这份平凡而又真挚的情感所感染。

2020年:《女儿

女儿

2020年1月11日,苹果发布的新春短片《女儿》以真实故事为灵感,讲述了周迅饰演的单亲妈妈带着女儿在重庆开出租谋生的故事。在春运期间,她带着孩子出车的行为遭到了许多人的埋怨,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曾动过让女儿下车的念头。短片通过母女俩在出租车上的日常,展现了单亲家庭的艰辛与温暖,同时也传递了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关怀。影片由2017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影片导演西奥多·梅菲尔执导,摄影指导为2020年金球奖提名影片劳伦斯·谢尔,影后周迅领衔主演,拍摄设备为苹果的iPhone 11 Pro,拍摄地点是中国重庆。短片的创意灵感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2017年媒体报道的“武汉单身妈妈带着3岁女儿开的士”新闻。

2021年:《阿年

阿年

苹果2021年度新年短片《阿年》,讲述了一个山村小女孩阿婷的一段关于成长的故事,父母为了守护孩子阿婷,怕她在大山里遇到危险,说着山里有年兽吃小孩,但实际上,阿婷遇到的年兽却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它的内心却很纯粹——不想吃小孩,只想吃年糕,小女孩递上了年糕,后来,她和年兽成了朋友,从小到大和年兽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影片结尾,除夕之夜,村里鞭炮炸裂、烟花漫天,阿婷带着鼓起勇气的阿年来到村里,阿年却被爆竹和烟花吓得掉头逃跑。影片由王子逸执导,使用iPhone 12 Pro Max拍摄。

2022年:《卷土重来

卷土重来

苹果2022年度新年短片《卷土重来》,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电影追梦者,在影视基地只能担任武打替身,一次意外摔断胳膊后回到农村老家,他的父亲和乡亲们希望他能够帮助大家拍摄一部电影,目的是想把无人问津的村子打造成网红景点。起初,儿子拒绝了这一提议,但在看到父亲坚持拍摄的热情后,他最终挑起重担,帮助乡亲们拍摄了一部以火星为题材的科幻片。影片由《钢的琴》导演张猛执导,使用iPhone 13 Pro拍摄。

2023年:《过五关

过五关

苹果2023年度新年短片《过五关》,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7年的中国,传统京剧受到新兴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名年轻的京剧演员在面临外界压力时,选择坚守京剧舞台,独自挑起重担,完成了一场孤独而悲壮的京剧《过五关》的表演。影片由导演鹏飞执导,使用iPhone 14 Pro拍摄。

2024年:《小蒜头

小蒜头

苹果2024年度新年短片《小蒜头》 ,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影片的主角小薇是一个从小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女孩,她拥有一种超能力——可以随时变身成为其他人。离开家到大城市后,她越发频繁地使用这一能力,以追求周围人的认同,并渴望拥抱归属感。然而,这种频繁的变身最终导致她迷失了自我,在春节期间,通过爷爷的循循善诱,小薇最终重新找回了真实的自己。影片由《超凡蜘蛛侠》导演马克·韦布执导,范伟主演,使用iPhone 15 Pro Max拍摄。

结语

苹果历年来的新春短片不仅展示了iPhone的摄影实力,也用不同的故事诠释着“家”的意义,以及科技如何帮助我们跨越距离、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期间人们回家的渴望与不易,就如同《绿野仙踪》里桃乐丝说的那句台词:“哪里也比不上家里好”。

IMDb公布2024年热门电影和电视剧

2024年12月25日 16:33

2024年已经迎来尾声,各种年度榜单也随之而来。近日,国外知名电影网站IMDb公布了2024年十大热门影片和剧集榜单,《死侍和金刚狼》毫无悬念成为年度最热门影片,美剧《真探》第四季成为年度最热门剧集。

完整榜单如下:

IMDb 2024年十大热门影片榜单

1. 《死侍与金刚狼》(Deadpool & Wolverine)

2. 《沙丘2》(Dune: Part Two)

3.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Furiosa: A Mad Max Saga)

4. 《小丑2:双重妄想》(Joker: Folie à Deux )

5. 《异形:夺命舰》(Alien: Romulus)

6. 《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

7. 《美国内战》(Civil War)

8. 《阴间大法师2/怪奇大法师》(Beetlejuice Beetlejuice)

9. 《猩球崛起:新世界》(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0. 《长腿》(Longlegs)

IMDb 2024年十大热门剧集榜单

1. 《真探》(True Detective)第四季

2. 《黑袍纠察队》(The Boys)第四季

3. 《企鹅人》(The Penguin)

4. 《辐射》(Fallout)

5. 《龙之家族》(House of the Dragon)第二季

6. 《幕府将军》(Shōgun)

7. 《布里杰顿家族/布里奇顿》(Bridgerton)第三季

8. 《指环王:力量之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ings of Power)第二季

9. 《绅士们》(The Gentlemen)

10. 《三体》(3 Body Problem)第一季

看完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后的体验

2024年11月20日 21:34

我之前曾经看完了“豆瓣250”和“IMDb250”的全部电影,感觉还不错,近期我看完了另一个片单“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全部电影,结果大失所望,感觉奥斯卡最佳影片真是个大坑。

评分数据对比

对于目前96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我的打分里,一共给10部电影打5星,37部电影打4星,44部电影打3星,5部电影打2星。以4星和5星算好评的话,好评率为49%。

做为对比,我对于IMDb250的打分里,一共给40部电影打5星,155部电影打4星,55部电影打3星。好评率为78%。

我对于豆瓣250的打分里,一共给68部电影打5星,175部电影打4星,7部电影打3星。好评率为97%。

从数据上看,我对于“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整体评价并不高。

我的打分标准

我的打分方法标准是,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部电影,你还想看第2遍吗?

1、我给电影打5星的标准是:这部电影我想立刻看第2遍、第3遍、第4遍……

2、打4星的标准是:电影还行,如果有时间,可能会看第2遍。

3、打3星的标准是:看一遍就够了,不会再看了。

4、打2星的标准是: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5、打1星的标准是:只看了开头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评分低的原因

从数据上看,我给奥斯卡电影里5星比例远远低于豆瓣250和IMDb250的数字,可见奥斯卡电影不太符合我的胃口。除此以外,1950年前的影片,很多我都打2星,有些烂片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而且这些烂片上来就是2、3个小时,真是又臭又长,不知道这种电影怎么会成为“最佳影片”,大概是那个年代的评委和我们的思维审美太不一样。

我猜测这里面的原因是,早期电影是在探索中发展的,技术限制和观众的接受能力影响了影片的表达方式,那时的长镜头、慢节奏和戏剧化的表演是主流,因为它们继承了舞台剧的传统,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这可能是创新或感人的,但对现代观众可能显得冗长甚至老套。

在价值观上,许多早期“最佳影片”关注的主题与现代人的兴趣并不太一致,一些曾经被评为“伟大”的电影,如今看起来显得说教味太浓,很多烂片在当年可能很受欢迎,但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欣赏不了,可能是年代久远导致价值观不同吧。

其实,早期的奥斯卡入围电影里,也有不少节奏紧凑,思想前卫,相对“更现代”的电影出现,可惜的是,那些“更现代”的电影大多在奥斯卡评选之中被烂片所打败,非常可惜,例如:1941年,美国电影学会评出的“百年百大电影”中高居榜首的电影《公民凯恩》被《青山翠谷》击败,1946年,《生活多美好》被《黄金时代》击败,1948年,《碧血金沙》被《哈姆雷特》击败,1950年,《日落大道》被《彗星美人》击败,1953年,《罗马假日》被《乱世忠魂》击败,1957年,《十二怒汉》被《桂河大桥》击败,1964年,《奇爱博士》被《窈窕淑女》击败,1967年,《毕业生》被《炎热的夜晚》击败,1971年,《发条橙》被《法国贩毒网》击败,1978年,《星球大战》被《安妮·霍尔》击败,真是不可思议,这种烂片击败好片的现象直到1980年代以后才逐渐消失,当然也有一次例外,例如2016年,《爱乐之城》被《月光男孩》击败。

我可以这么说,上面列举的那些落选的电影,其实比当选的电影还要好看多,很多落选的电影我都打了5星,例如:《十二怒汉》《生活多美好》《日落大道》《奇爱博士》《低俗小说》《爱乐之城》等等。

影片质量大起大伏

奥斯卡影片还有一个奇特的怪现象,就是不同年份之间的获奖影片质量大起大伏,不同的年份,获奖影评质量不同,有些年份好片扎堆,例如1994年,这一年不仅有《阿甘正传》,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这样的经典影片,落选的几部都吊打前后几届,有些年份则是烂片扎堆,提名的影片普遍评价不高,没有一部能上的了台面。

实际上,奥斯卡每年都有独特的背景和局限性,结果也常常不能完全反映电影质量,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专业性遭到一定的质疑,观众如果完全依赖奥斯卡作为“电影优劣”的标准,往往找不到那些自己喜爱的电影佳作。

奥斯卡的成功作品

文章写了一大半,全是对奥斯卡的贬损,其实并不是我的偏见,下面我就谈谈奥斯卡里的一些成功作品。

回顾百年奥斯卡,我们不难发现,好电影也是有的,有一些影片早已成为影史经典,如1939年的《乱世佳人》,它以宏大的叙事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奠定了好莱坞史诗电影的基石。又如1972年的《教父》,这部黑帮题材的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表演,重新定义了类型片的艺术高度。1994年的《阿甘正传》则以其温暖而深刻的叙事成为奥斯卡史上最具人文关怀的电影之一。

总的来说,1980年代以后的奥斯卡最佳电影还算可以,文艺片比重高,电影制作技术和叙事风格都和现代社会基本符合,可以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

奥斯卡获奖电影的类型

综观奥斯卡历史,不同类型的电影在最佳影片奖的竞争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剧情片、传记片和历史题材的电影往往最受青睐,例如,《辛德勒的名单》《国王的演讲》《奥本海默》《为奴十二年》等作品,它们通过深刻的主题与感人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类历史的重要节点和情感共鸣。这一类型的电影以其严肃性与历史意义,成为评委们的偏爱对象。

相较之下,某些电影类型也较难获得最佳影片的青睐,例如喜剧片、恐怖片、奇幻片、科幻片、商业大片等等,较少在最佳影片类别中获奖。《安妮·霍尔》(1977)是唯一一部获奖的喜剧片,《沉默的羔羊》(1991)是唯一一部获奖的惊悚片,奇幻类型电影只有两部获奖,分别为《指环王:王者归来》(2003)和《水形物语》(2017),科幻类型电影则有一部电影获奖,是《瞬息全宇宙》,高票房的商业大片只有一部电影获奖,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大片尽管在观众中极具影响力,却都未获奖。

不过,这种趋势在近年来有所改变。例如,《寄生虫》作为一部融合了惊悚与黑色幽默的电影,打破了奥斯卡近百年历史最佳影片奖只颁给英语电影的记录,成为首部赢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片。

中国电影逐鹿奥斯卡奖的历史

在上世纪中叶,中国电影很少参与国际电影节或奥斯卡竞争,直到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电影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电影节。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多次冲击奥斯卡奖,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是中国电影在奥斯卡奖上取得的一些成绩:

《红高粱》(1987):张艺谋执导的这部电影获得柏林金熊奖,但未能入围奥斯卡。

《菊豆》(1990):张艺谋作品,首次进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华语电影。

《霸王别姬》(1993):陈凯歌执导的这部电影获金棕榈奖,并成为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中国电影,也代表中国申报奥斯卡,但未获提名。

《英雄》(2002):张艺谋执导,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英雄》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后的12年,华语片再也没有获得过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一代宗师》(2013):王家卫执导,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随着国内电影冲奥的不断失败,内地的冲奥选片也逐渐转变成了一种“破罐破摔”的状态,一些明明更有获奖潜质的文艺电影,因长期被隔绝在体制外而与参评无缘,选送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完全不可能拿奖的电影。

为此,贾樟柯导演也在微博感慨说:我还是搞不清是哪些评委,经过什么程序,在多少部影片中进行了评选。

例如,2012年的奥斯卡奖,国内选送的是耗费六亿人民币的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没有获得最佳外语提名,而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是伊朗的《一次别离》,其成本只有区区30万美金。

显然,《金陵十三钗》输给《一次别离》的关键在于内容。

简单地说,看完《一次别离》,会让人产生思考,真实和谎言、中产阶层和底层百姓、以及宗教信仰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但看完《金陵十三钗》这个商业片,让人没产生什么思考,只产生了一些仇恨,拿一部宣扬仇恨的商业片来冲击注重艺术电影的各大电影节奖项,只能说脑门可能被门夹过了。

中国无缘奥斯卡的原因

中国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导演可以主动送审奥斯卡,中国只能国家每年提交送审1部电影,而负责选片子的人完全不懂电影、完全不懂奥斯卡奖。

下面是近20年选送的,每年一部,这些片子别说外国人看不上,中国人自己都瞧不上,去看看豆瓣评分就知道了,很多完全是大烂片。

2023年《流浪地球2》;2022年《奇迹·笨小孩》;2021年《悬崖之上》;2020年《夺冠》;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2018年《邪不压正》;2017年《战狼2》;2016年《大唐玄奘》;2015年《滚蛋吧!肿瘤君》;2014年《夜莺》;2013年《1942》;2012年《搜索》;2011年《金陵十三钗》;2010年《唐山大地震》;2009年《梅兰芳》;2008年《筑梦2008》;2007年《云水谣》;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2005年《无极》;2004年《十面埋伏》;2003年《天地英雄》;2002年《英雄》。

奥斯卡的得奖作品主要是艺术片,看中的不是票房,而是影片的内涵,一般像终结者、阿凡达、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商业片都很难得奖,而中国这些年送审奥斯卡的影片,全都是提交不可能获得任何奖项的商业片,而不提交文艺片,结果当然就是颗粒无收。

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很简单,每年选片全部自动执行,按照豆瓣评分高低来自动送交,这比目前瞎送的方式更靠谱一些。

至于送交什么样内容的电影,我这里给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思路吧。

奥斯卡奖非常青睐历史传记片,历届奥斯卡奖里面,历史传记片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例如《甘地传》《奥本海默》《左拉传》《巴顿将军》《莫扎特传》《末代皇帝》《美丽心灵》等等,这样思路就有了,拍一部西方世界知名的中国人的传记片,就有很大几率获奖。

近代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知名的人物,从艺术角度和经历来说,宋美龄最合适,剧本都是现成的,可以用汉娜·帕库拉写的《宋美龄传》,片名也叫《宋美龄传》,宋美龄在西安事变的精彩故事就多了去了,这种素材排出电影来,冲击奥斯卡奖就有一定可能性了。

附录1:我的打分数据

在“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里,我一共给10部电影打5星,37部电影打4星,44部电影打3星,5部电影打2星。

我打5星的电影有10部,分别是:《寄生虫》《绿皮书》《美丽心灵》《美国丽人》《莎翁情史》《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末代皇帝》《音乐之声》《桃色公寓》

我打4星的电影有37部,分别是:《奥本海默》《水形物语》《鸟人》《为奴十二年》《艺术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无间道风云》《百万美元宝贝》《撞车》《指环王3:王者无敌》《芝加哥》《角斗士》《英国病人》《勇敢的心》《辛德勒的名单》《不可饶恕》《沉默的羔羊》《雨人》《野战排》《莫扎特传》《甘地传》《克莱默夫妇》《飞越疯人院》《教父2》《骗中骗》《教父》《炎热的夜晚》《窈窕淑女》《阿拉伯的劳伦斯》《西区故事》《宾虚》《彗星美人》《卡萨布兰卡》《蝴蝶梦》《乱世佳人》《一夜风流》《西线无战事》

我打3星的电影有44部,分别是:《瞬息全宇宙》《健听女孩》《无依之地》《月光男孩》《聚焦》《逃离德黑兰》《国王的演讲》《拆弹部队》《老无所依》《与狼共舞》《为黛西小姐开车》《走出非洲》《母女情深》《烈火战车》《普通人》《猎鹿人》《安妮·霍尔》《洛奇》《法国贩毒网》《巴顿将军》《午夜牛郎》《雾都孤儿》《日月精忠》《汤姆·琼斯》《金粉世界》《桂河大桥》《环游世界八十天》《君子好逑》《码头风云》《乱世忠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王子复仇记》《君子协定》《黄金时代》《失去的周末》《与我同行》《忠勇之家》《青山翠谷》《浮生若梦》《左拉传》《叛舰喋血记》《大饭店》《百老汇旋律》《翼》

我打2星的电影有5部,分别是:《戏王之王》《当代奸雄》《歌舞大王齐格飞》《乱世春秋》《壮志千秋》

附录2: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电影列表

届数 年份 电影名称
1 1928 翼 Wings
2 1929 百老汇旋律 The Broadway Melody
3 1930 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4 1931 壮志千秋 Cimarron
5 1932 大饭店 Grand Hotel
6 1933 乱世春秋 Cavalcade
7 1934 一夜风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8 1935 叛舰喋血记 Mutiny on the Bounty
9 1936 歌舞大王齐格飞 The Great Ziegfeld
10 1937 左拉传 The Life of Emile Zola
11 1938 浮生若梦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12 1939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3 1940 蝴蝶梦 Rebecca
14 1941 青山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15 1942 忠勇之家 Mrs. Miniver
16 1943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17 1944 与我同行 Going My Way
18 1945 失去的周末 The Lost Weekend
19 1946 黄金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20 1947 君子协定 Gentleman's Agreement
21 1948 王子复仇记 Hamlet
22 1949 当代奸雄 All the King's Men
23 1950 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
24 1951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An American in Paris
25 1952 戏王之王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26 1953 乱世忠魂 From Here to Eternity
27 1954 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
28 1955 君子好逑 Marty
29 1956 环游世界八十天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30 1957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31 1958 金粉世界 Gigi
32 1959 宾虚 Ben-Hur
33 1960 桃色公寓 The Apartment
34 1961 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
35 1962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36 1963 汤姆·琼斯 Tom Jones
37 1964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38 1965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39 1966 日月精忠 A Man for All Seasons
40 1967 炎热的夜晚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41 1968 雾都孤儿 Oliver!
42 1969 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43 1970 巴顿将军 Patton
44 1971 法国贩毒网 The French Connection
45 1972 教父 The Godfather
46 1973 骗中骗 The Sting
47 1974 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48 1975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49 1976 洛奇 Rocky
50 1977 安妮·霍尔 Annie Hall
51 1978 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
52 1979 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 Kramer
53 1980 普通人 Ordinary People
54 1981 烈火战车 Chariots of Fire
55 1982 甘地传 Gandhi
56 1983 母女情深 Terms of Endearment
57 1984 莫扎特传 Amadeus
58 1985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59 1986 野战排 Platoon
60 1987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61 1988 雨人 Rain Man
62 1989 为黛西小姐开车 Driving Miss Daisy
63 1990 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64 1991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65 1992 不可饶恕 Unforgiven
66 1993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67 1994 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68 1995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69 1996 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70 1997 泰坦尼克号 Titanic
71 1998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72 1999 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73 2000 角斗士 Gladiator
74 2001 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75 2002 芝加哥 Chicago
76 2003 指环王3:王者无敌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77 2004 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78 2005 撞车 Crash
79 2006 无间道风云 The Departed
80 2007 老无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81 2008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82 2009 拆弹部队 The Hurt Locker
83 2010 国王的演讲 The King's Speech
84 2011 艺术家 The Artist
85 2012 逃离德黑兰 Argo
86 2013 为奴十二年 12 Years a Slave
87 2014 鸟人 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88 2015 聚焦 Spotlight
89 2016 月光男孩 Moonlight
90 2017 水形物语 The Shape of Water
91 2018 绿皮书 Green Book
92 2019 寄生虫 기생충
93 2020 无依之地 Nomadland
94 2021 健听女孩 CODA
95 2022 瞬息全宇宙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96 2023 奥本海默 Oppenheimer

创作者的灵感从哪里来的?

2024年12月11日 11:36

前序文章是《创作灵感从哪里来的?》,里面提到了「前脑」和「后脑」,这其实更像是你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惯用脑的定位,这样就可以确定你更容易被什么东西所吸引。其实你会发现,那篇文章是「方法论」,也是我个人认为「最不值钱」的东西。因为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检索到任何形式的「方法论」,甚至有的人还会将「方法论」打包伪装成课程,让这种「买到就等于学到」的仪式感变得更强。


关于创作,我们在聊什么?

这几天的文章有一个内部逻辑,也是我故意安排的。

  • 《知识越多越堕落》是「Why」,解释了为什么「写作」并不是最佳的「感受-知识-回应」路径,以及我们到底要追寻怎样的「感受-知识-回应」;
  • 《作为创作者,你能分清写作、创作和工作吗?》是「What」,将「写作」从「创作」、「工作」中分离,定位创作者所处的位置,以及将要去哪里;得出结论「创作」更符合「感受-知识-回应」的路径;
  • 《写作与创作之间的黑洞——小说创作》是「How-Why」,小说是通往「创作」的路径,也是容易迷失自己的路径,所以我先呈现了这个黑洞的原貌,以及如何不掉进黑洞里;
  • 当然,以上内容均是我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它就适合你,我只是提供了一个「自我定位」的视角。如果你分不清楚「事实」和「观点」的区别,请看《油漆未干是事实还是观点?》
  • 如果你都懒得读,没关系,我也准备好了只需要用听的播客版哦~

创作者灵感从哪里来,看上去像是「How」,实则不然,我会尽量通过内核的方式聊一聊方法论。我之所以会创作这个系列,也是因为今年年初的「实验」已经结束了,这不仅仅是对中文博客圈的实验,也是我坚持写作这么久以来的一次总结。

在「写作圈」停滞不前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只是会有长期处于此圈层的「写作者」,会通过集合乌合之众的方式,去讨伐「创作者」的居心叵测。因为「写」和「创」之间的沟壑,就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我希望被看见」。但是任何人又无法欺骗自己——否则就没有必要在互联网上营造不同的公开身份,找个本地的记事本写写日记也是一种自我的对话。


所谓灵感不是「我能写什么」而是「我想写什么」

在《创作灵感从哪里来的?》里面,一直有一个我还没来得及回复的匿名留言:

我喜欢为了生活而写作,这样感觉有东西可写,但是,如果写作就是我的生活的话我就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其实,有时候,写字,感觉就像是读书时代,写检讨一样,心情很复杂,心里在斗争。

我相信这则匿名评论代表了很多人的感受——「我原本以为我可以为了生活写些什么,但是又害怕变成为了写作而写作」。先玩一个「文字游戏」,我小时候写过很多「检讨」,甚至还有当着全班念的「检讨」。大概是脸皮越来越厚,我开始越来越喜欢写「检讨」——因为我知道有人真的会看、聆听、甚至评价我的检讨,那这件事就开始有了「互动」的乐趣。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写「检讨」,因为要检讨的是为了让别人看见自己「认罪伏法」罢了——那如果换一个思路,如果你可以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在认错的同时,也不带脏字地羞辱了这些期待看你出丑、认罪的人,那这就是「创作」的意义了。

回到这个评论,其实恰恰值得创作的是「心情很复杂、心里在斗争」的部分,因为这是内观的开始,先得出自己的结果,然后通过观察他人变成观点,最后再通过观点影响他人。

举个例子:我能不能骂这个人——这需要通过理性思考,去考虑诸多后果,最后很有可能不了了之,告诉自己不要跟这种人一般见识;但是如果换成我想不想骂这个人——那就把骂变得有理有据,甚至能够说服对方自己骂得对。「想的冲动」要比「能的动机」强得多,否则维多利亚时期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影响整个世纪的情色官能小说。


从「想不想写」再回到「如何写」

我之所以认为「想」很重要,因为它同时需要一个人保持好奇心、善于观察生活、独立思考为什么。找回「想」的能力,会在最后的「方法论」提到。

抽离主轴

把想法变成内容,第一步需要抽离主轴——主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纲」。主轴埋在大量的表象之下,像是一个人翻来覆去地说起他的「流水账」,望不到头地抱怨。情绪虽然是「创作」,也是小说创作需要有的技能,但并不代表情绪就可以贯穿整个写作创作过程。因为没人在乎你的情绪是什么,除非你真的能通过实际案例,调动他人与之共情和感同身受。

这个抽离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问「为什么」。

当然, 也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作品都适用于这个方法,比如你发一篇游记,就没有必要问自己「为什么」——虽然我很喜欢在看到这些游记之后问一句「你为什么要让我看到这些东西」。

举一些常见例子:情绪的为什么,往往是跟某一个认知有关(参考情绪ABC);观点的为什么,就需要你切换到对方视角去思考,或是寻找「最终受益人」(参考阴谋论);陷入死循环的为什么,往往要及时提醒自己没必要再想下去(参考抑郁情绪);

寻找内核

独断和「一言以蔽之」是两回事,只是现代人混为了一谈。一言以蔽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说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呈现出「内核」,而是当你意识到内核在哪里后,它就可以将你的生活进行归类。归类的目的是了避免前面提到的「流水账」。

包括我在做播客节目,和不同人聊起他们遇到的「困境」,一上来都会立马想要得到「方法论」。人们已经习惯性地将事物简单地归类,并统一采用「解决方案」的方式进行拆解。不是不可以,只是这种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同一种类型的坑里反复摔,直到摔出了快感。

据我观察,人们不愿意接受内核的拆解,一方面是担心自己被窥探,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的问题与原本适用的「方法论」出现了偏差。就好比一个人感冒了就开始吃感冒灵,但感冒同时分为风热、风寒、中风、细菌、病毒等等,每一种分类的解决方案是完全不同的,但感冒灵只适用于其中一种。

内核就是告诉你感冒的分类。但人们更偏向于对「感冒」进行集合,采用简单理解的方式无视内核,只通过表象理解世界。


灵感到底是什么?怎么获得它?

我们抛开灵感的定义,就简单地理解成「你想写」和「你为什么想写」。他们分别指向的是「事实」和「观点」。

为什么「你想写」是事实?因为我们需要将读者代入其中时,是需要提供一个客观的故事背景,从而得出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得出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如果是内核,又可以推导出其他的同内核的事实(或类比)。

灵感之所以无处不在,是因为如果你多问一句「为什么」,就会发现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不是「抬杠」,而是在尊重事实、观点、独立个体的基础上去提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另一些灵感,是你可以通过对观点作出认同、补充、个体视角的重新理解、反驳、对抗等方式,得出一个新的观点。或是你认真听完、看完播客或文字,通过检索过往经验的方式,找到类似的、或违背的事实,重新理解、补充观点。

虽然这些看上去很简单,但难的是,你能不能摒弃情绪,避免客观偏见。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保持独立思考、持续获得灵感的方式。其他的「方法论」,我会在之后的内容提到。比如,我会觉得时间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在没有搞清楚自己为什么需要时间管理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坚持下去。而时间管理的例子,恰好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灵感」一样的内核。

升级FTTR千兆光纤带宽

2024年11月30日 13:19

这几年来,我一直使用的是中国电信的1000M光纤带宽,价格是每月195元,光猫上接了一个小米路由器,然后全家通过有线和无线上网。

我家里一共有十多个上网设备,两个卧室分别两台电脑通过网线连接上网,两个卧室和一个客厅分别有3台小米电视通过无线WiFi上网,两个空调、一个冰箱、微波炉、电饭煲、洗碗机、空气炸锅、扫地机器人等等到都通过无线WiFi上网。

前些天,中国电信通知我说,可以给我的宽带进行免费网络检测,我想免费检测就检测呗,于是就同意了。

隔几天后,电信的师傅上门来我家免费检测网络速度,有线宽带检测1000M速度达标,无线WiFi检测的时候,师傅说不达标,没有达到1000M带宽应有的速度,说可能是我的小米路由器质量不好,建议我升级到FTTR,相比我目前每月195元的价格,升级到FTTR后每月价格199元,以及一次性安装费199元,价格上差异不大,还节省一个路由器。

我第一次听说FTTR这名词,听电信师傅说,就是把光猫和路由器整合在一起,还在客厅增加一个放大器,因为价格和以前的价格差不多,我就同意升级宽带了。

第二天,电信师傅就上门安装了,路由器是中兴的,上面标记个WiFi6,电信师傅花了一个小时时间,把客厅和卧室拉了一条光纤,走的是原有电话线的暗线,现在客厅也多了一个光纤路由器,客厅的小米电视也可以接网线了,全屋的WiFi都有千兆了。

我自己测试了一下,原先客厅电视的WiFi信号是1格,现在变成了满格,使用电视自带的网速测试,上网速度是300M左右,和之前的差不多,有线上网速度还没有无线快,只有100M,电信师傅说,可能我的小米电视有线网口只有100M的网口。

在电脑上试了一下,也和以前网速没什么区别,但电信送的路由器我感觉没有小米路由器好用,没法使用SMB共享文件夹,只能使用DLNA来看共享文件了,而且路由器上的DLNA目录显示还是乱码。

我感觉FTTR并没有什么新的技术,只是通过堆光纤堆成本来达到全屋WiFi自由的目的,其实并没有在技术上实现什么突破,而且我感觉性价比实在不太高,感觉我被“套路”了。

之所以我感觉FTTR性价比不高,是因为这东西对普通人基本没什么用,对电脑极客,家里有十多台上网设备和家电,并且分布在多个房间内,可能还有点用,但也只是增加了WiFi信号而已。

总的来说,对于一些老房子,各个房间之间没有网线连接的,可以用FTTR走暗线用光纤把两个房间连起来,那还有点用。如果对于新房,每个房间都有网线连接,那就实在没有安装FTTR的必要了。

名词解释:

FTTR(Fiber to the Room),光纤到房间,是将光纤从通信基站一直延伸到家庭室内的每一个角落,从而为家庭用户提供极高速度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用光纤代替网线,通过部署光组网终端,实现与家庭网关互连,结合双频Wi-Fi、Wi-Fi6等技术,保障全屋网络覆盖的组网技术。

油漆未干是事实还是观点?

2024年11月26日 11:00

之前在Instagram上刷到过一个视频,显然是从简体中文的短视频平台出来的,被翻译成了英文反向输送了文化。视频内容,是一个妈妈跟自己的女儿互动,在一问一答地呈现“事实”和“观点”的区别。

“你手里拿的是苹果”这是事实,“我不喜欢吃苹果。”这是观点。“妈妈手中拿的是香蕉。”这是事实,“妈妈手中的香蕉比你的苹果更好吃。”这是观点。事实是观点的基础,我们需要证伪脱离事实的观点;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是主观存在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主观)观点去覆盖(客观)事实——“如果其他小朋友觉得你不漂亮,这不代表是事实。”

说实话,这个视频不是给“小朋友”看的,它值得面向全人类。

不得不说,现在还有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区分“事实”和“观点”,还会用自己所坚持的“观点”去覆盖他人的“观点”、甚至是客观“事实”。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覆盖行为,今天的文章需要掉一下书袋子。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节选自《认知束缚》——全部内容我之后会发布在莫比乌斯的Telegram频道

举个例子,一个人走在人行道上,这时马路上来了一个对向行驶的汽车(事件A)。看上去这是一个极其正常的画面,但是这个行人突然做出了一个夸张的行为——他背对着汽车疯狂逃走(后果C),为什么?我们作为一个第三视角,看到的全都是“事实”,汽车行驶、行人逃走,这时我们可能会加入一个“观点”:是这辆车想要撞这个行人。

但是这个“观点”并不代表事实,因为这辆车还在正常行驶,只是那个路人发了疯地逃走。如果我们弄清楚这个路人对这辆对向而驰的汽车有什么特定的认知(信念B)——因为这个路人觉得这辆车要撞向自己,所以作出了逃跑的行为。那这个路人认为汽车要撞向自己是“事实”吗?显然不是,但如果事情没有结束,我们都很难说这辆车是不是要撞人。


在这个举例里,从路人的角度来看:对向而驰的汽车是“事实”,他认为车要撞自己是“观点”,然后发生了他逃走、但车其实没有撞向他的“事实”。于是,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人们就会用前后的“事实”去评价当事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你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人家压根不是来撞你的!”而认为车要撞自己的人,则坚持自己的“观点”——“要不是因为我逃走了,他一定撞上我了!”就算“事实”不是如此,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时有人提出了理性思考,分析事实的角度,但因为自己的“观点”没有得到肯定,他跳脚说大家都在否定自己。

这件事情很绕,但几乎涵盖了如今互联网上、甚至前段时间因为《无聊的中文博客圈》掀起的“我不需要你认同我”讨论的底层逻辑——人们在观点之争几乎都是因为想要争论这个“观点”的对与错。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但一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才会如此在意对不同观点进行讨伐。这件事,在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之中更加明显,他们试图通过挞伐一切与其观点违背、否定、甚至是不同的观点,来证明群体意志优越于个人、或其他群体的意志,从而获得更强烈的集体-个体荣誉感。


要解决这件事并不难,回到“事实”层面重新讨论即可。但问题在于,很多“事实”早就被相互争论的“观点”给覆盖了,甚至不允许讨论“事实”,因为谁赢了,谁就可以用他们的“观点”覆盖“事实”。

或许有人会说,事实讨不讨论就在那里,讨论“观点”才有意义。然而正是因为脱离事实去讨论观点,很容易发生最开始的那个母女的对话:“其他小朋友觉得你不漂亮。”支持这个观点的人,还真会当成事实去攻击别人。

回到标题,那“油漆未干”是“观点”还是“事实”?

别忘了,在“事实”和“观点”以外,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模块,叫做“实践”——你他妈摸一下不就知道了?

上海女子沙白自杀的伦理道德分析

2024年10月29日 08:30

2024年10月23日,来自上海时年43岁的女子沙白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宣布自己将在瑞士实施安乐死,据悉,沙白于20岁确诊红斑狼疮,该病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自我攻击,红斑狼疮不易根治,需长期治疗,且患者长期遭受折磨。

如果看待沙白的这种因病而自杀的行为?这里通过西方两种主流的道德理论来分析一下沙白自杀这个事件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义务论(Deontology)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对自杀的伦理评判有着显著不同的视角。

1. 义务论视角下的分析

义务论的核心是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个人对道德法则的遵循,最著名的代表是康德(Immanuel Kant)的伦理学。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绝对命令”,即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原则,而不是考虑行为的结果。

人作为目的:康德的义务论强调人应作为目的,而非手段。这意味着人具有内在价值,应该被尊重。自杀在这种理论下往往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是对自己生命的“工具化”,将生命视为可以支配的对象,从而违反了人作为目的的原则。

义务与责任:义务论还强调个体对自己和他人负有道德义务。自杀可能被视为对自己生命的逃避,因此违反了个体对自身的照顾义务。同时,考虑到自杀会对家人、朋友和社会带来痛苦,义务论认为个人也有责任避免这种负面影响。

在义务论看来,自杀行为被视为不道德,因为它违背了尊重生命、尊重自我、以及尊重他人的义务。

2. 功利主义视角下的分析

功利主义关注行为的结果,衡量其道德性的是行为是否能带来最大的幸福和最小的痛苦。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其核心在于“最大幸福原则”。

幸福和痛苦的权衡:功利主义会衡量自杀是否能减少痛苦或增加幸福。例如,如果一个人因无可救药的病痛或不可承受的痛苦而选择结束生命,功利主义可能认为自杀是道德的,因为它消除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如果自杀带来了家庭、朋友或社会的更大痛苦,那么功利主义可能认为自杀是不道德的。

结论:功利主义不绝对反对或支持自杀。它会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自杀带来的幸福或痛苦的权衡来评判行为的道德性。

总结

义务论一般认为自杀是不道德的,因为它违背了对自身和他人的道德义务,忽视了人类生命的内在价值。

功利主义则视具体情况而定,评估自杀是否能带来幸福的最大化或痛苦的最小化。因此,自杀是否道德取决于其实际带来的结果。

这两种理论为自杀的伦理分析提供了不同的维度,义务论强调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责任,而功利主义关注行为带来的具体后果。

望明月

2024年10月25日 22:57

无意间看到一个干支纪年和节气相关的机器人账号,心里就想:这些信息或许在文化传承上有些价值,但对现代人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呢?除了有些人会根据节气调整作息来养生之外,我真的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人多记一份历法。

再去深究时发现,历法背后其实是天体运算,试着搞明白月相计算的时候,我想到个点子:emoji 图标里不是也有月相吗,可以计算出当前月相然后输出一个相应的 emoji,再花一些时间甚至可以用几个 emoji( 🌞 🌍 🌓 )把太阳、地球、月球的实时位置关系粗略地呈现出来。

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嗯,我写这些的时候是想把那份兴高采烈传达给妳的,但是写完也意识到了,的确挺无聊。不过,通过计算能知道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出生的那天月亮 40.8% 的区域被照亮,月相是娥眉月 🌒 ……对我来说还是很能产生些遐想的。千百年过去了,月球改变了多少呢?现代世界到处灯火通明,很难见到月光照出的自己的影子了,所以看到影子,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也不会是月亮;对古时的人们来说,月亮多有存在感啊!是不是现代人的心性难得空明也就是因为早已忘了天空中的月亮呢?

fin.

《异形》系列电影时间线

2024年9月5日 20:49

《异形》是一系列科幻恐怖电影。首集《异形》(Alien,1979年)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之后又推出了三部续集《异形2》(Aliens,1986年)、《异形3》(Alien 3,1992年)、《异形4》(Alien: Resurrection,1997年)以及一部独立间传《异形:夺命舰》(Alien: Romulus,2024年);雷德利·斯科特还执导了异形的前传系列《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年)和《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2017年)。

异形1

2122年,商业太空船“诺斯特罗莫号”在航行途中收到了一组不明信号,飞船前往信号源地进行搜救,船员们在神秘星球的调查过程中,意外释放了一种致命的外星生物“异形”,“诺斯特罗莫号”的船员们不得不与异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异形

异形2

延续了前作的恐怖氛围,讲述了女主角在57年后(2179年)被救回地球后,与一支海军陆战队一起返回被异形入侵的殖民星球,与异形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

异形2

异形3

剧情紧接着第二部,2179年,女主角逃亡的飞船出现意外,坠落在一个阴冷黑暗的星球上,这个星球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太空监狱,只有一群被遗弃的囚犯和看守,异形也侵入了这个星球,由于这个星球上没有现代武器和科技,女主角和囚犯们只能依靠原始的工具来对抗异形。

更糟糕的是,女主角发现,在她体内还有一只雌性异形正在成长,最后,女主角和已经破体而出的异形一起投入了高温熔炉同归于尽。

异形3

异形4

2379年,女主角死亡后200年,在一艘名叫“贝蒂”的太空船上,科学家们通过克隆技术复活了女主角,并从她体内取出了异形女王的胚胎。

科学家们希望利用异形进行研究,但事情很快失控,异形逃脱并开始猎杀船员,女主角和一群雇佣兵联手对抗这个致命的恐怖生物。

异形4

普罗米修斯

《异形》的前传,故事发生在2089年,考古学家伊丽莎白·肖和同事在苏格兰的斯凯岛找到了一份星图,在韦兰公司的赞助下组建一支探险队,搭乘“普罗米修斯号”飞船出发前往星图所指引的行星LV-223,查找制造人类的“工程师”外星人,试图揭开人类起源的谜团。

飞船飞行过程中船员都处于休眠状态,由人形机器人大卫监控旅程,飞船于2093年到达目的地,结果发现外星人制造了一种黑色液体的生物武器想要毁灭地球上的人类,女考古学家带领普罗米修斯号撞击外星飞船以阻止外星人的企图,而外星人最终被巨型抱脸虫杀死,并生下了第一个异形。

2094年,女考古学家和机器人大卫一同开着外星飞船前往外星人的母星,了解为什么他们要毁灭人类。

普罗米修斯

异形:契约

《普罗米修斯》的续集,2094年,女考古学家和机器人大卫在前往外星人母星的途中,由于拥有自主意识的大卫改变想法,害死了女考古学家,并将黑色病原体遍布外星人母星,致使他们种族灭绝,大卫则留在该星球进行研发异形的实验,成功用黑色病原体创造出各种异形生物。

2104年,“契约号”殖民太空船载有15名船员和2000名殖民者前往欧瑞伽六号星球,因收到不明消息,船员们决定改变航线,前往信号发出的星球进行探索。

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普罗米修斯》中的机器人大卫,并遭到异形的感染和袭击,在契约号船员对抗异形的过程中,机器人大卫蒙骗了他们,并混入契约号,带着异形胚胎,独自驾驶着契约号飞往目的地。

异形:契约

异形:夺命舰

《异形系列》的第七部电影作品,故事发生在《异形1》剧情后的20年,2142年,一艘韦兰德太空探测器调查了二十年前被摧毁的诺斯特罗莫号的残骸,科学家打开了陨石,里面有一只异形。

几个月后,一群年轻的太空殖民者,为了逃离殖民地,前往探索一艘废弃的公司太空船时,意外遭遇了宇宙中最恐怖的生命体:“异形”。

异形:夺命舰

人是人的药

2024年9月2日 11:00

这几天都在接待“客人”,所谓客人其实是远道而来的朋友。

他们已经习惯性地把我们这里当成是一个周期的“保存点”。我们在此刻,分享这个周期内的经历、想法、困惑。从内子宫聊到外太空,从前脑高潮聊到全是屎尿屁类比的后脑,在三十几岁的人生节点,还能有这样不用只围绕着育儿、婚姻、贷款的朋友,是极其幸运的事情。

我们在主持TA竟然说时,会看到陌生人之间通过一周时间构成的关系,他们互为镜子,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部分、家庭的一部分,超越时空、性别、性向、理性与情感的维度,在“此刻”这个保存点仿佛身处全是棱镜的迷宫,每一面镜子都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自己。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某种微妙的“药性”。


人是人的解药,明明相同经历的人,他却可以比我更勇敢更坚强,这无疑是一剂像是强心针的存在。

虽然这个类比会损失大量的重要信息,但并不妨碍这种药效带来的直接效果——我或许应该想他那样。另一些解药,也是TA竟然说的场域里观察到的。当一个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每一人进行评价、理解、安抚的时候,他被这些贴上了“跟我母亲好像”、“像我女儿一样”、“你以前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正是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会是怎样的人,所以才习惯性地旁观,他被灌注角色之后,会用那个身份和每个人各自聊天——事实上,他在修复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他在修复童年时期,那些“理想中”的母亲、父亲和自己,由自己来演绎那个自己最希望得到/给予的关爱和Set me free。


人也是人的毒药,人们长时间在确认偏差中,寻求对自己肯定、赞同、理解的声音,会慢慢失去“否定”的抗体。

任何一句话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慢性中毒的药,更甚,哪怕是对方没有投以肯定的眼光,这些人都会跳脚离开,觉得自己受到了质疑,不希望跟这样的人再有来往。久而久之,这种慢性中毒带来的是对更多确认偏差信息的渴求、害怕被提问、甚至是失去了提问的能力,不去探求“为什么”,因为只要赞同自己观点的都是对的,是自己需要紧紧抓住的锚点,以便在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确定自己的存在。比起一句有“剧毒”伤害性的话,这种自己过分追求赞同带来的毒,是副作用也是慢性、不致命却麻痹一生的毒。


除了解药跟毒药,还有依赖性更强的药——吗啡。

长时间以上帝视角高高在上蔑视一群“不如自己”的人,如数家珍地罗列这些人各自的不幸,试图证明自己正走在“正确”的一眼可以往到头的路上。当这个剂量再也无法维持现实的痛苦时,自我塌陷就会进入黑洞状态,通过最极端的方式尽可能地汲取周遭一切人的关注和情绪。他知道问题在哪,但也习惯了吗啡的镇痛效果。


人也是人的春药,彼此在思维和感官上得到完全同步。

就像是在“保存点”遇到的人,在那个几点彼此交换认知就像是一场嗑药的性爱,聊到大汗淋漓、颅内高潮。春药的特点是“药效短”,但它的后劲在于一场完美的性爱在日后的某一个时刻,会成突然回忆起这场聊天里的某一个可以带来链式反应的话题、认知、观点、知识,就跟高潮那一刻的临界一样,这种“突破性知识”带来的后劲是持续的,并且可以被融入到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春药会上瘾吗?会,但人不会上瘾的是“不对的人”,所以当人对了,聊的话题对了,自然而然就会需要这样的一粒“万艾可”。


是药三分毒,后面还有半句:记得别过量。

看完IMDb250后的体验

2024年9月1日 11:33

今年4月,我曾经制定了一个“IMDb250观影计划”,打算在今年看完“IMDb250”的全部电影,今天我终于完成了这个计划,看完了IMDb250的全部250部电影,下面是我的一些观影体验。

数据统计

这250部电影中,14部日本电影,4部韩国电影,8部印度电影,224部欧美电影和其他地区电影。

对于IMDb250的电影,我的打分里,一共给40部电影打5星,155部电影打4星,55部电影打3星。做为对比,我对于豆瓣250的打分里,一共给68部电影打5星,175部电影打4星,7部电影打3星。从数据上看,我的豆瓣250打分里,5星和4星的数量都高于IMDb250,由此可见,对于我来说,豆瓣250比IMDb250更符合我的胃口。

我的打分标准

我的打分方法标准是,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部电影,你还想看第2遍吗?

1、我给电影打5星的标准是:

(1)这部电影我想立刻看第2遍、第3遍、第4遍……

(2)这部电影感动得我落下泪水。

(3)这部电影让我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2、打4星的标准是:

电影还行,如果有时间,可能会看第2遍。

3、打3星的标准是:

看一遍就够了,不会再看了。

4、打2星的标准是: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5、打1星的标准是:

只看了开头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IMDb250与豆瓣250的对比

做为先后看完豆瓣250和IMDb250的观众,自然而然会对这两个榜单进行对比,实际上,IMDb250和豆瓣250作为两个广受认可的电影榜单,两者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差异巨大

IMDb榜单对中文不太友好,里面没有华语电影,大部分是英文电影,表现的主要是欧美文化,这和豆瓣有着明显区别,主要原因是,这两个榜单都是通过用户投票而产生,用户的差异就导致榜单的差异。

豆瓣的用户主要是中文使用者,大多集中在中国,用户倾向于中日韩电影,尤其是华语电影,反映了中国观众的偏好。IMDb主要用户群体是全球观众,尤其是英语使用者,所以榜单上的电影更多反映了欧美观众的口味。

文化多元性是IMDb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对于中国用户来说,看看IMDb上的电影,可以让观众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界限,见识地球上不同种族的特点,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让人长长见识。

2、电影年代

豆瓣250的电影基本都是1980年代以后的电影,老片非常少。

IMDb250榜单中的电影年代跨度非常大,什么年代的电影都有,经典电影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尤其是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很多经典老电影。

3、电影类型

豆瓣用户更偏爱文艺片,这与华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兴趣有关。

相比豆瓣250来说,IMDb250以欧美观众为主,所以榜单上科幻片、超级英雄电影、以及西方历史相关的电影占据了显著位置。

4、商业大片的评分

有一些商业大片,在豆瓣250里很受欢迎,却在IMDb里不受待见。例如《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这两部电影,在豆瓣都是9分以上,排在豆瓣250的前列,却没有进入IMDb250的榜单。

不可否认,《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是很成功的商业片,在全球最高电影票房收入排行榜里,分别名列第1和第4,但是,IMDb的评分不是根据票房来评分的,商业片考虑的是电影的特效、宏大场面,目的是赚钱,文艺片创作的目的,则来源于创作者文学艺术表达诉求。IMDb高评分的主要是文艺片,商业大片反而没有很高的评分,因为商业大片工业化设计的那套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让很多真正的电影人不待见。

另外,可能还有“情怀”的因素在里面,这两部都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引入中国的“大片”,进入中国时宣传力度很大,因此很多国内观众对这两部电影很有情怀。

很多优秀的电影,没有进入豆瓣250的榜单,很大原因就是观影人数太少,导致没有达到进榜的门槛。

总结

总的来说,IMDb250榜单更加全球化,而豆瓣250榜单更加本土化,两个榜单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电影的偏好和审美。

附录1:我的打分数据

在IMDb250里,我一共给40部电影打5星,155部电影打4星,55部电影打3星。

我打5星的电影有40部,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十二怒汉》《低俗小说》《阿甘正传》《盗梦空间》《黑客帝国》《七宗罪》《生活多美好》《拯救大兵瑞恩》《美丽人生》《回到未来》《千与千寻》《寄生虫》《萤火虫之墓》《机器人总动员》《日落大道》《无耻混蛋》《奇爱博士》《美国丽人》《寻梦环游记》《玩具总动员》《你的名字》《美国往事》《生之欲》《桃色公寓》《迷魂记》《华尔街之狼》《绿皮书》《第六感》《美丽心灵》《罗生门》《头脑特工队》《猫鼠游戏》《龙猫》《银翼杀手》《杀人回忆》《荒蛮故事》《加勒比海盗》《小姐》《音乐之声》

我打4星的电影有155部,分别是:《教父》《蝙蝠侠:黑暗骑士》《教父2》《辛德勒的名单》《指环王3:王者无敌》《指环王1:护戒使者》《黄金三镖客》《指环王2:双塔奇兵》《搏击俱乐部》《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好家伙》《飞越疯人院》《星际穿越》《七武士》《沉默的羔羊》《上帝之城》《绿里奇迹》《终结者2:审判日》《星球大战》《钢琴家》《惊魂记》《角斗士》《狮子王》《蜘蛛侠:纵横宇宙》《沙丘2》《这个杀手不太冷》《无间道风云》《美国X档案》《爆裂鼓手》《致命魔术》《切腹》《非常嫌疑犯》《卡萨布兰卡》《触不可及》《天堂电影院》《摩登时代》《后窗》《西部往事》《异形》《城市之光》《现代启示录》《被解救的姜戈》《记忆碎片》《窃听风暴》《光荣之路》《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蜘蛛侠:平行宇宙》《控方证人》《闪灵》《异形2》《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老男孩》《莫扎特传》《从海底出击》《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勇敢的心》《小丑》《幽灵公主》《心灵捕手》《天国与地狱》《三傻大闹宝莱坞》《雨中曲》《何以为家》《梦之安魂曲》《玩具总动员3》《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暖暖内含光》《狩猎》《落水狗》《阿拉伯的劳伦斯》《奥本海默》《西北偏北》《焦土之城》《双重赔偿》《疤面煞星》《天使爱美丽》《全金属外壳》《飞屋环游记》《骗中骗》《一次别离》《虎胆龙威》《汉密尔顿》《偷拐抢骗》《洛城机密》《1917》《偷自行车的人》《出租车司机》《帝国的毁灭》《摔跤吧!爸爸》《蝙蝠侠:侠影之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纽伦堡的审判》《彗星美人》《楚门的世界》《禁闭岛》《赌城风云》《乱》《侏罗纪公园》《不可饶恕》《怪形》《碧血金沙》《杀死比尔》《用心棒》《海底总动员》《囚徒》《哈尔的移动城堡》《电话谋杀案》《乱世佳人》《两杆大烟枪》《三块广告牌》《猜火车》《冰血暴》《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勇士》《百万美元宝贝》《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小鞋子》《为奴十二年》《爱在黎明破晓前》《宾虚》《布达佩斯大饭店》《巴里·林登》《消失的爱人》《血战钢锯岭》《死亡诗社》《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怪兽电力公司》《恐惧的代价》《大白鲨》《驯龙高手》《玛丽和马克思》《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美食总动员》《东京物语》《谋杀绿脚趾》《房间》《卢旺达饭店》《野战排》《终结者》《爱在日落黄昏时》《极速风流》《电视台风云》《伴我同行》《绿野仙踪》《超人总动员》《忠犬八公的故事》《荒野生存》《愤怒的葡萄》《土拨鼠之日》《蝴蝶梦》《钢铁巨人》《一夜风流》《阿拉丁》《误杀瞒天记》《V字仇杀队》

我打3星的电影有55部,分别是:《12年级的失败》《夺宝奇兵》《大独裁者》《自己去看》《2001太空漫游》《公民凯恩》《M就是凶手》《盗火线》《发条橙》《杀死一只知更鸟》《夺宝奇兵3》《大都会》《地球上的星星》《黄昏双镖客》《热情如火》《寻子遇仙记》《壮志凌云2:独行侠》《血色将至》《潘神的迷宫》《老无所依》《巨蟒与圣杯》《大逃亡》《象人》《唐人街》《谜一样的双眼》《愤怒的公牛》《桂河大桥》《蜘蛛侠:英雄无归》《老爷车》《淘金记》《因父之名》《码头风云》《将军号》《猎鹿人》《福尔摩斯二世》《第三人》《野草莓》《极速车王》《第七封印》《洛奇》《金刚狼3:殊死一战》《聚焦》《圣女贞德蒙难记》《怒火青春》《黄金时代》《驱魔人》《杰伊·比姆》《我的父亲,我的儿子》《阿尔及尔之战》《你逃我也逃》《爱情是狗娘》《铁窗喋血》《相助》《与狼共舞》《德州巴黎》

有12部我打了5星的电影,没有进入豆瓣250,分别是:《生活多美好》《回到未来》《日落大道》《奇爱博士》《美国丽人》《玩具总动员》《生之欲》《桃色公寓》《迷魂记》《华尔街之狼》《银翼杀手》《小姐》,这12部质量都非常好,没进入豆瓣250实在可惜。

附录2:IMDb250电影列表(2024年7月15日数据)

排名 电影名称
1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2 教父 The Godfather
3 蝙蝠侠:黑暗骑士 The Dark Knight
4 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5 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6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7 指环王3:王者无敌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8 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
9 指环王1:护戒使者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10 黄金三镖客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11 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12 指环王2:双塔奇兵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13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14 盗梦空间 Inception
15 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 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6 黑客帝国 The Matrix
17 好家伙 GoodFellas
18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 七宗罪 Se7en
20 星际穿越 Interstellar
21 生活多美好 It's a Wonderful Life
22 七武士 七人の侍
23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24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25 上帝之城 Cidade de Deus
26 美丽人生 La vita è bella
27 绿里奇迹 The Green Mile
28 终结者2:审判日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29 星球大战 Star Wars
30 回到未来 Back to the Future
31 千与千寻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32 钢琴家 The Pianist
33 寄生虫 기생충
34 惊魂记 Psycho
35 角斗士 Gladiator
36 狮子王 The Lion King
37 蜘蛛侠:纵横宇宙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
38 沙丘2 Dune: Part Two
39 这个杀手不太冷 Léon
40 无间道风云 The Departed
41 美国X档案 American History X
42 爆裂鼓手 Whiplash
43 致命魔术 The Prestige
44 萤火虫之墓 火垂るの墓
45 切腹
46 非常嫌疑犯 The Usual Suspects
47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48 触不可及 Intouchables
49 天堂电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
50 摩登时代 Modern Times
51 后窗 Rear Window
52 西部往事 C'era una volta il West
53 异形 Alien
54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55 现代启示录 Apocalypse Now
56 被解救的姜戈 Django Unchained
57 记忆碎片 Memento
58 12年级的失败 12th Fail
59 机器人总动员 WALL·E
60 夺宝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61 窃听风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
62 日落大道 Sunset Blvd.
63 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64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Avengers: Infinity War
65 蜘蛛侠:平行宇宙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66 控方证人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67 闪灵 The Shining
68 大独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69 异形2 Aliens
70 无耻混蛋 Inglourious Basterds
71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72 奇爱博士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73 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74 老男孩 올드보이
75 寻梦环游记 Coco
76 莫扎特传 Amadeus
77 玩具总动员 Toy Story
78 从海底出击 Das Boot
79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Avengers: Endgame
80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81 小丑 Joker
82 幽灵公主 もののけ姫
83 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84 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
85 美国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86 天国与地狱 天国と地獄
87 三傻大闹宝莱坞 3 Idiots
88 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
89 何以为家 كفرناحوم
90 梦之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
91 自己去看 Иди и смотри
92 玩具总动员3 Toy Story 3
93 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 Star Wars: Episode VI - Return of the Jedi
94 暖暖内含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95 狩猎 Jagten
96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97 落水狗 Reservoir Dogs
98 生之欲 生きる
99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00 桃色公寓 The Apartment
101 奥本海默 Oppenheimer
102 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103 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104 焦土之城 Incendies
105 迷魂记 Vertigo
106 M就是凶手 M - Eine Stadt sucht einen Mörder
107 双重赔偿 Double Indemnity
108 疤面煞星 Scarface
109 天使爱美丽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110 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111 盗火线 Heat
112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113 飞屋环游记 Up
114 杀死一只知更鸟 To Kill a Mockingbird
115 骗中骗 The Sting
116 一次别离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117 夺宝奇兵3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18 虎胆龙威 Die Hard
119 大都会 Metropolis
120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121 汉密尔顿 Hamilton
122 偷拐抢骗 Snatch
123 洛城机密 L.A. Confidential
124 1917
125 偷自行车的人 Ladri di biciclette
126 出租车司机 Taxi Driver
127 帝国的毁灭 Der Untergang
128 摔跤吧!爸爸 Dangal
129 黄昏双镖客 P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
130 蝙蝠侠:侠影之谜 Batman Begins
131 华尔街之狼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132 热情如火 Some Like It Hot
133 绿皮书 Green Book
134 寻子遇仙记 The Kid
135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The Father
136 纽伦堡的审判 Judgment at Nuremberg
137 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
138 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139 壮志凌云2:独行侠 Top Gun: Maverick
140 禁闭岛 Shutter Island
141 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
142 赌城风云 Casino
143
144 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145 第六感 The Sixth Sense
146 潘神的迷宫 El laberinto del fauno
147 不可饶恕 Unforgiven
148 老无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149 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150 怪形 The Thing
151 碧血金沙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52 杀死比尔 Kill Bill: Vol. 1
153 用心棒
154 巨蟒与圣杯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155 大逃亡 The Great Escape
156 海底总动员 Finding Nemo
157 罗生门 羅生門
158 囚徒 Prisoners
159 哈尔的移动城堡 ハウルの動く城
160 象人 The Elephant Man
161 唐人街 Chinatown
162 电话谋杀案 Dial M for Murder
163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64 V字仇杀队 V for Vendetta
165 两杆大烟枪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66 谜一样的双眼 El secreto de sus ojos
167 头脑特工队 Inside Out
168 愤怒的公牛 Raging Bull
169 三块广告牌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170 猜火车 Trainspotting
171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72 蜘蛛侠:英雄无归 Spider-Man: No Way Home
173 冰血暴 Fargo
174 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 Klaus
175 猫鼠游戏 Catch Me If You Can
176 勇士 Warrior
177 老爷车 Gran Torino
178 龙猫 となりのトトロ
179 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180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181 小鞋子 بچه های آسمان
182 为奴十二年 12 Years a Slave
183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184 爱在黎明破晓前 Before Sunrise
185 宾虚 Ben-Hur
186 布达佩斯大饭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187 巴里·林登 Barry Lyndon
188 消失的爱人 Gone Girl
189 血战钢锯岭 Hacksaw Ridge
190 淘金记 The Gold Rush
191 因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2 杀人回忆 살인의 추억
193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4 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
195 荒蛮故事 Relatos salvajes
196 将军号 The General
197 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
198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 Mad Max: Fury Road
199 怪兽电力公司 Monsters, Inc.
200 福尔摩斯二世 Sherlock Jr.
201 第三人 The Third Man
202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203 恐惧的代价 Le Salaire de la peur
204 大白鲨 Jaws
205 驯龙高手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06 玛丽和马克思 Mary and Max
207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208 美食总动员 Ratatouille
209 极速车王 Ford v Ferrari
210 东京物语 東京物語
211 谋杀绿脚趾 The Big Lebowski
212 房间 Room
213 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214 洛奇 Rocky
215 金刚狼3:殊死一战 Logan
216 聚焦 Spotlight
217 卢旺达饭店 Hotel Rwanda
218 野战排 Platoon
219 终结者 The Terminator
220 圣女贞德蒙难记 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
221 爱在日落黄昏时 Before Sunset
222 怒火青春 La Haine
223 黄金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224 加勒比海盗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25 驱魔人 The Exorcist
226 极速风流 Rush
227 杰伊·比姆 Jai Bhim
228 电视台风云 Network
229 伴我同行 Stand by Me
230 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
231 超人总动员 The Incredibles
232 忠犬八公的故事 Hachi: A Dog's Tale
233 小姐 아가씨
234 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
235 我的父亲,我的儿子 Babam ve Oğlum
236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237 阿尔及尔之战 La battaglia di Algeri
238 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239 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240 土拨鼠之日 Groundhog Day
241 爱情是狗娘 Amores perros
242 蝴蝶梦 Rebecca
243 铁窗喋血 Cool Hand Luke
244 钢铁巨人 The Iron Giant
245 相助 The Help
246 一夜风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247 阿拉丁 Aladdin
248 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249 误杀瞒天记 Drishyam
250 德州巴黎 Paris, Texas

关于时间管理的一点新的感悟

2023年8月27日 13:28

从读书,到工作,都离不开时间管理,我相信只要不是属于无比随性的少数人,应该都有自己的体会。因为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它贯穿于每日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好久以前就写过一点关于时间管理的体会,后来又补充了一些,现在重新开一篇短小的文字,记录一点新的感悟。

变化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却越来越感到时间管理这件事情在不断地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整体的事务数量和复杂度都提升了。

关于其中的原因,我仔细思考过。大致上,在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兴许每天需要筹划实施五件事,但是现在呢,每天需要筹划实施十件事。相应地,年轻的时候,兴许可能这五件事里面,最终能完成三件;而现在,这十件事里面,也最多能完成五件,看似完成的更多了,却留下了更多的待办事项。

那接着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现在的事情更多?

一方面是因为年纪增长,本身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需要处理孩子的事情,家人的事情等等,而这样的事情简直太多了。读书的时候,虽然忙,但是事情的类型相对单纯,而现在的忙,则是掺杂了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等等各种各样类型的事情。我记得有一句话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童话”,繁忙就是常态。

至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变得更可触及和可获得,因此我们的选择更多了,有精力去同时参与更多的事情。比方说,各种社交软件,就会不断打断你的进程,侵蚀你的时间。也许在十五年前,我只需要处理回复短信就可以了,现在我需要处理邮件、短信、微博、微信、Twitter……当然,作为一个社会人,这些也都是有各自的必要性的,我享受于置身其中,并不想成为那种抛弃世俗联络的人。

除去上述原因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有趣的因素,我越来越留意到,人的大脑总是更愿意和更擅长完成单纯的、排他性的活动。因此如果缺乏时间管理,很可能没有头绪,当即可以做的事情有一堆,自然而然产生畏难情绪,即便勉强做起来,也很可能瞻前顾后,很难专注。

时间管理的一大目标就是把当前要做的事情清晰化,可能有十件事情要做,但是根据规划,当前只要做其中的两件就好了,这就让大脑觉得舒服得多,压力也更少。因此时间管理就是变得越来越重要。

策略

于是,有些时间管理的方式方法就有了更重要的地位。

比如说,安排优先级就是其中之一,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张四象限的图: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以及不重要+不紧急。有些事情就需要有更高的优先级,去立马完成;有些事情在当前可以拖一拖,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有些事情则始终没有那么重要。

再比如说,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是时间管理的大敌,无论怎么安排,碎片化的时间就是很难做到高效利用,这是事实。因为当时间变得碎片,每一个碎片都需要使用大脑上下文切换的时间,这就降低了整体的实际时间利用率;更不要说在时间碎片中,我们往往具备软硬条件的各种限制,很难实施一些需要大块时间才能够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在开车的时候,大脑往往具备一定空闲的份额,而这个份额可以用来接受适度的信息,我觉得听播客、听访谈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我算是个喜马拉雅长期的用户。但是这种时间并不适合需要大量思考的行为,毕竟心不在焉着驾驶还是非常危险的。

接着我想说的,是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抓住主线事务。

我以前犯过的错误之一,就是 “野心太大”。这既包括想做很多方面的事情,最终可能很多都浅尝辄止;也包括在想把一件事情做到的程度上,过于激进,导致花了大量的时间,进度却很不令人满意。无论是哪一种,都和没有对于自己的能力准确识别有关。

关于主线事务聚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有太多并行的进程。具体说,每天都不要做太多的不同主要的事情,尤其是这些事情属于同一类型的时候,哪怕这些事情看起来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一般来说,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一天做个三、四件就已经是极限了。太多的事情会让完成的效率降低,或者会导致一些低级错误。

举例来说,有时候和同事进行线上的 1 on 1 对话,可能讨论技术话题,可能讨论业务话题,可能讨论职业方面的内容……无论哪种,我的经验是,这样的活动,在每天不宜安排过多。就算它们中每一个都只可能占据半个小时的时间,但是一天的对话超过 3 个,哪怕加起来它们的总时长也哪怕只有两个小时,我发现大脑也会只保留其中的两三个,而自动模糊剩余的部分(换言之,只有最多两三个对话会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类似的情况在做很多其它事情的时候出现,比如面试,比如参加类似的技术讨论会。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一点是很多活动看似只有一个特定的时间长度,但是却有一定的长尾效应。比如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只讨论了半个小时,但是在这之后,大脑依然会时不时地想到它,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种有趣的现象其实很有用,有很多问题都是以这种方式想出来的。第二点是人脑具备一种特殊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让自己在类似的情况短期内(尤其是一天)出现几次的时候,只有印象最深的两三个能被比较好地记住。

最后,任务切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

前面已经提到,时间管理的一大目标就是把当前要做的事情清晰化。因此对于一个模糊而复杂的事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把它切分,切分成若干个可以完成的部分,这样去处理每一个部分都显得清晰而游刃有余。这有点像软件世界里面的项目管理,任务切分,我想,本质上是相通的。

举个例子,前一阵子需要给孩子申请某一证件,这就需要若干材料,这些材料需要跑不同的地方(譬如要开证明,要在网上递交申请,要写邮件去获取文字材料等等),走不同的流程完成,而这些流程之间还往往存在依赖关系。这就可以把整个过程列出步骤 1、2、3、4 在笔记上,每次只从可以进行的步骤中选择当前能做的,之后等待流程完成以触发下一个流程,同时还需要订立提醒,以避免某个流程因为某些原因超时了,需要特殊的干预过程。这整个过程看起来,其实和一个工作流系统的设计非常相似,每次只关心一个工作环节,这一点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网易DD参与代打《魔兽世界》事件的深入分析

2024年8月25日 11:39

魔兽世界国服回归后,新版本《地心之战》即将登场,网易推增值服务“网易DD”提供带打服务,疑似官方下场参与RMT(Real Money Trading,即现实货币交易)事件,在玩家社区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事件概述

网易有爱是网易官方推出的一个魔兽世界插件整合包,类似魔兽世界大脚插件或CurseForge,在国服重开之后,“网易有爱”更名为“网易DD”,并且重做了客户端,加入了更多的板块,8月22日,网易DD首页推出了一项增值服务,是以抢卷的方式为玩家提供H菲莱克地带打服务,原来30元的价格,降到0.01元,相当于用一分钱就让玩家体验其他工作室带打服务。另外,客服会强调这是官方团队,并且把这次的H菲莱克形容为“公益团”的带打行为。

对此,玩家对此反应强烈,认为官方下场RMT破坏了游戏的平衡性和公平性,直接触及了游戏公平性和玩家体验的底线,使得游戏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同时,这也引发了玩家对网易运营能力和游戏未来的担忧。

官方回应

8月22日,网易运营团队在国服《魔兽世界》官网发布公告表示,此前引发大量玩家讨论的网易 DD“找人带带”活动已经下线。公告原文如下:

亲爱的玩家:

今日,网易《魔兽世界》官方运营团队收到玩家社区反馈,网易互联网新产品“网易DD”上线了暑期活动“找人带带”,并引发大量玩家讨论。我们第一时间与网易 DD 的同事们展开沟通,经协商,目前该活动已经下线。

网易DD是网易集团旗下独立运营的工具软件,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其运营行为具备自主性。在本次活动开展前,集团内部缺少及时的同步沟通,因此对社区造成了困扰,我们深感抱歉。

未来我们将强化对各类工具软件的合作沟通机制及监督流程,始终把游戏的长期健康发展和服务广大玩家需求作为唯一目标,杜绝再次出现此类导致游戏社区困扰的活动。

对游戏生态的影响

根据国服暴雪战网最终用户许可协议1.C.iii.条款,战网用户同意不利用平台或游戏作为任何未被本协议授权的商业用途,包括以代练、租借通行证或游戏账号等形式进行游戏相关的服务以换取酬劳。

RMT行为在网络游戏中有着复杂且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游戏公平性受损:RMT行为的存在使得玩家可以通过现实货币直接购买游戏内的优势资源或服务,从而破坏了游戏的公平竞争原则。

玩家体验下降:对于坚持通过自身努力提升游戏水平的玩家来说,RMT行为无疑是一种打击。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与RMB玩家竞争而感到沮丧和失望。这可能导致非付费玩家失去游戏兴趣,影响游戏的用户基数和社区健康。

破坏经济系统:RMT行为会破坏游戏内的经济平衡,一些玩家通过购买强力装备或虚拟货币获取优势,而不需要花费相应的时间和精力。这会导致游戏内的竞争失衡,可能让那些靠努力获取资源的玩家感到不公。

深层原因

虽然RMT行为在某些方面可能为工作室公司带来短期经济收益,但从长远看,游戏工作室对一款网络游戏的生命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工作室会破坏游戏的平衡性和公平性,导致玩家流失,会大大缩减游戏的寿命,影响游戏的整体健康发展。游戏的开发商和运营商通常会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限制工作室的活动,以确保游戏的可持续发展。

既然如此,为什么网易为什么还要官方下场参与RMT行为呢?这和目前的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

目前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行为模式,导致一些企业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喜欢赚快钱,不肯投太多钱搞研发,喜欢偷别人的技术。

经济政策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难以进行长期规划,因为未来的政策可能会突然改变市场环境,导致企业前期投资大量损失,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短期快速获利,赚快钱,而不是进行长期投资,忽视了长期的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网易做为一家庞大的游戏企业,也喜欢赚快钱。由于长时间的政策性风险,能够存活下来的网易,在结构性上就只有运营赚快钱游戏的经验,给它一个需要长期运营的游戏,它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才能有效运营,它从根本上还是打算执行运营一个只能存活1、2年的游戏的策略,只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而从不考虑长远发展,这就是网易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让玩家匪夷所思行为的深层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网易《魔兽世界》疑似官方下场RMT事件对游戏生态和玩家体验造成了严重影响,网易应该及时悬崖勒马,亡羊补牢,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此事件,确保游戏环境的公平性和健康性,同时也应加强与玩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游戏的持续健康发展。

电影《V字仇杀队》影评

2024年7月15日 19:02

影片根据大卫·劳埃德与阿兰·摩尔1988年创作的DC同名漫画改编的反乌托邦电影,背景设定在一个架空的未来——受到新法西斯主义统治的伦敦,讲述了一个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自由斗士反抗新法西斯主义极权政府的故事。

影片设定在一个极权主义政府控制下的英国,独裁者苏特勒通过恐怖和宣传手段维持统治。而在14年前,苏特勒秘密制造了一种生化病毒,并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男主角V正是当年人体试验品之一,可怕的病毒并没有侵蚀他的思想和意志,反而磨练了他超人般的体格和智慧,他后来的名字V源自于他当时被监禁的5号牢房(罗马数字中的5写作V)。

影片的核心人物是自由斗士“V”,他头戴盖伊·福克斯面具,身披斗篷,以其非凡的身手、渊博的学识和充满仇恨的灵魂,成为了反抗极权统治的象征。V不仅是一个孤胆英雄,更是一个思想的启蒙者,他通过一系列暴力革命手段,揭露政府的暴行,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最终实现了对极权主义的审判。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一个领袖是如何在极权统治下挺身而出,以个人的力量对抗庞大的国家机器,为自由和正义而战。

可以说,他的反抗行动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巧妙地利用各种手段揭露政府的暴行和谎言,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他的行动虽然充满了暴力和破坏,但这些都是为了向极权统治发出强烈的挑战和抗议。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即使是最微小的力量,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影片中的女主角伊芙的成长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一个体制内的良民,到最终成为反抗者的一员,伊芙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男女主角为了这部电影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男主角全程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原先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是詹姆斯·鲍弗,但他无法忍受在整部电影中都戴着面具,开拍后六个星期便离开了剧组,取而代之的雨果·维文依旧没有在影片中露过一次脸。女主角为了演出剧中剃光头的戏码,真的剪去了一头秀发。所以好的演员不仅要有演技,还要有敬业精神。

《魔兽世界》怀旧服“巫妖王之怒”游戏体验

2024年7月5日 23:11

6月27日,暴雪魔兽世界国服停服520天后回归,《魔兽世界》中国官方微博宣布,魔兽世界怀旧服“巫妖王之怒”所有服务器现已开放。此外,魔兽世界正式服也将在8月1日重启,并于8月27日全球同步开启魔兽世界正式服地心之战的资料片。

官方本月早些时候表示,6月27日至7月10日软启动期间,游戏时间将不会消耗,战网商城服务也将无法使用,服务器也将暂时处于锁定状态。7月10日将进行24小时的停服维护,维护完成后,怀旧服“巫妖王之怒”的所有服务就将完全重启,服务器限制也会解除。

我虽然是主要玩《魔兽世界》正式服,但由于正式服还有一个月才上线,因此我就先体验一下这个先上线的怀旧服,玩了几天,感触颇深,下面是我的一点点体验。

魔兽世界

服务器硬件和网络体验

我从广东连接魔兽世界怀旧服,显示怀旧服的延迟为23-27ms左右。

我记得最后一次玩国服正式服的时候,延迟只有2、3ms,玩亚服的时候,用了加速器,延迟也就20多ms,现在国服怀旧服重开,延迟和亚服差不多,新的国服起码在网络延迟上,还是有一些优化空间的。

希望国服正式服上线的时候,延迟能恢复到原来的2、3ms左右。

升级过程体验差

再说一下怀旧服的游戏体验吧,我从1级号开始练级,在有50%经验加成的基础上,从1级升级到80级需要130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感觉到了游戏设计师满满的恶意,相比正式服,怀旧服的升级设计简直就是折腾人。

明明可以有个飞行点,就是没有飞行点,从闪金镇到暴风城还要小跑过去,纯粹就是为了浪费玩家的时间。20级才能骑马,60级才能飞行,还只能在外域飞,旧世界依旧不能飞,学飞行还要很多金币,想想学习飞行需要的金币就头疼。

金币抠抠搜搜就是不给你,学个骑术的3个金币都攒不到,学个专业技能都能把金币花光,对比正式服一个10秒钟简单任务就能赚500金币,对比太强烈了。

怪物等级设计不合理,同等级小怪打起来都难的很,副本更是地狱难度,死亡次数太多了。更绝的是,在副本死后,需要在副本外跑尸,很多副本入口隐藏极深,很难找到入口。为了更多地浪费玩家的时间,设计师专门把副本的任务放在副本外面接,也在副本外面交。

我练的牧师职业异常缺蓝,基本打一个小怪就能把蓝耗光,打一个怪就得坐下喝水回蓝,打一个怪,喝半分钟水,如果不小心add到第二个怪,通常就必死无疑,然后要走很长的路来跑尸,体验非常不好。

在技能方面,怀旧服的很多职业重要技能给的太晚了,导致玩家在早期练级过程极其痛苦,很多技能无法使用,前三十级练级体验很差,之后的体验才慢慢变好。

满级后体验变好

80级满级以后,游戏体验是整个过程中最好的,从PVP和PVE两方面都体验不错。

在PVP方面,国服战场PVP人数很多,2分钟就能排一个40人史诗战场,令人震惊,这在亚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在亚服一年多来,从来没有成功排进过1个40人史诗战场,哪怕就是十几个人的小战场,亚服也要15分钟以上才能排进去,而国服这种2分钟就能排一个战场的体验,完全碾压亚服的PVP战场体验。不足之处是PVP战场太少,只有五个PVP战场。

在PVP平衡性方面,某些职业过于强势,职业的平衡性不如正式服,不少职业怀旧服和正式服的玩法大相径庭,例如戒律牧师在怀旧服和正式服几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玩法。

除了PVP,PVE在满级后体验也不错,虽然功能较少,但随机英雄副本基本上5分钟内都能进去,还算是不错的体验。

在装备获取上,通过PVP的荣誉点数和PVE的英雄点数,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换到不错的装备,让玩家在装备获取上较为轻松。

不过,怀旧服的副本装备拾取机制非常不合理,分配方式是小队分配,每当BOSS爆出一件装备,小队玩家就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点选“贪婪”或“需求”,玩家有可能需求自己无法使用的装备,导致玩家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绝大多数踢人都是因为装备拾取问题,这点正式服的装备拾取机制完全碾压怀旧服,正式服以个人掉落代替小队掉落,每一次打完BOSS后,玩家都无需和小队进行战利品的分配,对于每个人来说装备都是单独掉落,且只有适合玩家的装备才会进入玩家的掉落列表。

结论

怀旧服用户的主要设计特点,是为了更多消耗用户时间来弥补内容相对不足,因此设计出很多恶心人的套路来折腾用户,复杂的世界地图,极少的飞行点,让未满级的玩家痛苦不已,只有满级之后,体验才会慢慢好起来。

正式服用户的主要设计特点是赛季模式,半年一个赛季,装备就会更替,装备和金币获取更容易,设计的主要方向也不再是消耗用户时间了,设计师把主要精力花在怎么让用户更爽,更容易续费的正确道路上。

总之,怀旧服的装备获取难度,金币获取难度,都远远高于正式服,未接触过魔兽世界的新手玩家更应该选择正式服而不是怀旧服。

写在2023年开端的话

2023年1月8日 10:45

斗转星移,时光易逝。告别了不可磨灭的2022年(历史终将会给出她的评价),随着代码自动化更新了博客页脚——© 2006-2023 JieMin.com 黄杰敏的博客,基于 WordPress 6.1.1,优雅的个人创作平台。——一看还是咋舌了,06年高考后上大学,捣腾独立博客,满打满算已经走过17个年头。例行公事,仪式感记录发一篇一月份的文章,以获得侧边栏历史文章归档的存在感。

新冠病毒的传染力是人类历史认知里的天花板,专治各种不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亲身经历过的苦难才刻骨铭心,经历过12月的种种,才开始真正体会到当初的武汉人民有多惨,牺牲有多巨大。世界各国的防疫政策不应该zz化,应该让数据说话,应该让各路专家拿着身份证在镜头前实名制说话。否则苦难终将是扇在自己脸上的一记耳光。

要对自己诚实,要喝酒,要读书,要大声唱歌,要像个神经病一样大笑。要作梦,一直做梦,永远活在美梦里。活色生香,鲜血淋漓。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我们可以浪费时间,但不可以浪费生活。我们可以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但不可以困在自己讨厌的生活方式里。——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出来。—弗洛伊德

与过去和解。不要因为过去的遗憾,影响到你珍贵的当下。

从小就被教育,爱这个爱那个。其实很简单:在你有难的时候谁爱你,你就爱谁。——莫言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那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因此我总认为,人生要活在当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